时间:2022-06-20 12:23: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1是畜牧业遵循市场变化轨迹,从“量”到“质”的顺势而为不可否认,如今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注重质量,注重健康饮食,不再仅仅是吃饱,而是要吃得放心,吃得有营养。当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变化、要求更高时,传统的禽畜养殖方式、不合理的畜禽产品结构就不可避免地惨遭淘汰,而注重科学养殖、合理布局、提供优质健康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随之应运而生,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2是畜牧业配套养殖,从“盲目生产”到“科学规划”飞跃转型的时势所需采用科学统一的生产标准与质量标准,不仅可获取优质、可靠的畜产品,而且利于市场竞争更趋向公正透明,对养殖户、消费者来说均是“受益匪浅”。另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实施,营造出“不以规矩不以成方圆”的畜牧业配套养殖氛围,制定了相关标准与制度,避免跟风的盲目生产。值得一提的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因地适宜,量化为入,使牧民和养殖户胸有成竹,将生产规模与销售市场合理衔接。
2.3标准化生产是当前畜牧业发展的航标,是畜牧业适应全球环境、与时俱进的首要之举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不仅颠覆了发达国家在禽畜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纵横一体的独断,更提高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用无可挑剔的优质产品刷新出口量,为国为民增加收入。
3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3.1优胜劣汰,统一品种,加强种畜禽的日常管理。在一定区域内尽量实现畜禽品种上的统一,为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奠定基础。
3.2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的培育力度,意在整合小户。规范经营管理和统一生产模式是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内容。所以,应注重培育、扶持规模养殖场,并以其为龙头带动相邻小户,组合为专业化养殖小区,这样便于有效管理。
3.3注重兽医业务技术培训,并学以致用。同时,采用“外引内联,相互携作”的途径,激发各位兽医对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浓厚兴趣。
3.4做好防疫工作,为畜禽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百姓之所以钟情绿色环保型畜禽产品,主要是因为这类产品达到卫生标准,可放心食用。而按照规定做好畜禽防疫工作,方能为畜禽标准化生产奠定牢固的基础。
3.5强化牧业执法,加大畜禽市场的监管力度。在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应取精华弃糟粕、取优质抵伪劣,层层把关,用火眼金睛震慑不法分子,确保养殖户用到放心饲料和兽药。
3.6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应逐步铺开,并注重实际结果。另外,应着重引导、培养农牧民主动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的习惯,并持之以恒,使之落到实处,从而早日实现禽畜的标准化生产,让广大老百姓实现放心购买畜产品。
4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措施
4.1重视禽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力度不断使之完善
这是实现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基础。首先,统一设计,依据“房屋砖瓦化、设备现代化、技术规范化”的标准,建造标准化畜舍并配备消毒器、冰箱等相关设备。同时,秉乘“方便生产,方便防疫”的理念科学规划,并依据主风向对主要功能区进行正确设置,给畜禽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其次,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原则,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标准化畜禽圈舍建设力度。光照、喂料、饮水、清粪应全部实现自动化。安装可视化远程监控系统,加强安全和管理监控,实现管理升级。再次,积极发展标准化集中畜禽产品供应站,为畜禽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实施创造应有的先决条件。
4.2持之以恒,将良种普及作为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重点
应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选择具有抗病力强、效益高的优良品种进行标准化繁殖生产,以各种努力、助力提高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另外,突出品种改良,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在畜种改良上,应秉承“提高优良畜种比例、压缩低产畜种”的理念,创新机制、出台优惠政策,以加快禽畜良种体系建设。
4.3注重科学饲养,狠抓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
首先,按照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草原禁牧计划,将推广畜禽舍饲、半舍饲养殖技术作为重点,提倡“标准舍,科学管;冻精配,创高产”的综合组装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根据新疆冬季漫长、气候寒冷的特点,建立有暖棚和温室的标准化圈舍,并随着气侯变化对畜禽进行合理饲养。其次,为保证舍饲成功顺畅,需着重推广青贮饲料、微贮技术,并使之落实,为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饲草饲料基础。再次,为从根本上保证畜产品安全,强力推行饲料用品标准化生产,对牧草和饲料实行无公害、标准化、有机化生产,并由相关畜牧部门认定,达不到标准不得进入畜牧生产领域。
4.4吸引龙头企业加盟,做好标准化品牌建设
这是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关键。首先,采取优惠政策,邀请龙头企业入驻当地,伴随着这些榜样企业一同而来的是专业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标准,促进了产品质量和产业层面的提高——这些因素,给当地牧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4.5加强畜禽疫病防控,以保护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成果
畜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是是否将重大动物的疫病预控工作做到位,以确保畜禽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无疫情发生。首先,为了使畜禽健康成长,组建畜禽病检中心必不可少,同时必需购置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并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其次,建立防疫、消毒等制度,完善免疫程序,把畜群免疫作为防疫制度化的重中之重,主要采取加强免疫,定期检测的方法,作好种群动态的健康检测,确保免疫效果。在此需强调的是,在疫病防治上,应务必按照农业部公布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的规定使用畜禽用药,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用药笔记的记录,做到规范用药,从而保证畜禽产品的安全。另外,遵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体系管理规范》,落实畜禽疫病检测的具体事项,对当地所有畜禽进行动态检查、全面控制,并建立畜禽产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确保畜禽活体不含药残,健康无疫。
4.6实施定点屠宰,实现畜禽屠宰加工环节标准化
务必控制好畜禽产品上市关,严把动物产品上市关,对无免疫标识和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不能屠宰,对无检疫印章(标识)和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食品严禁出卖。
4.7提倡清洁生产,力争“就地化污”,做到粪污处理无害化
这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怀揣“农牧一体,种养兼顾”的理念,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的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并变废为宝,提取畜禽粪便中所含的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可用微量元素并制成复合肥。其次,在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必须推广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尿分离之举措,对禽畜的粪便进行有效分离,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杜绝或消灭畜禽排泄物及相关污染物的滋生、漫延,保护环境,还牧民、农民一个绿色环保的家园。再次,在牧区应提倡立体养殖、堆肥、沼气发酵等先进的畜禽饲养技术,从而取得“及时化污”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好效果。
4.8注重监督控制
这是畜禽标准化生产推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法律保证。首先,实行兽药、饲料产品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保证了饲料安全,同时突击对牧民使用的饲料、兽药进行检验,从而保证了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顺利推广。其次,对畜禽产品质量务必重视并从严要求,建立并完善检测系统,引导畜牧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加工,做到畜禽产品从源头到供应末端的全程无死角、一条龙的监测监控。再次,责任到人,环环相扣,实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不遗漏任何细节,不放过蛛丝马迹,从宰前到消费场所,进行认真检查,以保证消费者享用到安全、可靠、放心的畜禽产品。
5建议
5.1转变经营创新方式,突破瓶颈,创新和发展并驾齐驱,产品质量和经济收入携手同行,将关注点聚焦在产业的内部调整与成长,比如研发能力的增强,品质的提升,内部创业的实施。
5.2政府应投资带动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但要集中于畜牧业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瓶颈产业,从而达到“扩张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高度,优化产业梯度”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农业部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总体安排以及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积极落实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市、区、镇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投入,紧紧围绕创建目标,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措施,有序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基本情况
2009年10月19日农业部农办农[2009]121号文件通知印发《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在全国组织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五化”即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商品化处理和产业化经营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
根据蔬菜标准园创建等相关文件的精神,2010年全市拉开创建工作帷幕,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考核验收办法和实施意见等,有序推进了全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据统计,2010-2012年共创建农业部设施蔬菜标准园9家,面积263.9 hm2,其中,2010年创建2家,2011年创建3家,2012年创建4家;共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园53家,面积1 500 hm2,其中2011年创建13家,2012年创建40家;此外,部分区县还组织区级标准园创建,总计25家,其中2011年创建7家,2012年创建18家。2013年参与蔬菜标准园创建单位总计56家,其中部级4家,市级40家,区级12家。
2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主要工作措施
2.1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创建氛围
针对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结合蔬菜生产及技术指导工作的组织推进,市区各级相关部门通过业务工作媒体平台、工作会议以及标牌等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工作。市农技中心组织编写蔬菜标准园创建单位宣传文本,并利用上海农业网、蔬菜信息报、上海农技推广期刊等宣传媒介进行宣传;区级部门专门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创建精神、解析创建任务、组织创建推进,并举办针对性技术培训;镇级部门配合组织创建单位召开工作启动会议,全面解读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内容、具体要求、奖补措施及绩效影响等,引导创建单位积极组织创建;创建单位按照相关要求有序开展创建工作,树立相关宣传展示标牌,并统一举牌,展示标准园创建的各项内容和目标,接受社会监督,示范带动蔬菜标准化生产。此外,为了调动创建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市区各级政府制定奖补措施,目前市级政府奖补50万元,区级政府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配套奖补,如嘉定区通过对企业评奖等方式给予10万元的奖励,松江区对每个标准园奖补30万元用于开展废弃物处理场地建设等。全面多样的宣传引导,引起了各级政府、农技人员、蔬菜专业合作社、菜农等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营造了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2.2 明确目标方案,层层落实推进
在农业部的总体部署下,市农委成立了标准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及时制定编发《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蔬菜标准园创建管理办法》、《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蔬菜标准园创建考核验收办法》等相关文件,就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组织程序、部门职责、内容要求、验收标准等提出明确要求。按照有关管理办法要求,区、县农委分别成立蔬菜标准园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分别制定工作方案,通过不定期指导、会议交流和检查等形式督促创建工作推进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乡镇农技部门委派专人参与创建单位的各项工作推进,创建单位制定创建规划和目标任务,由企业负责人牵头成立创建小组,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并整合有关项目、资金和技术力量,全力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了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2.3 全面指导服务,提高创建水平
市区各级技术部门全面组织开展指导服务,通过多层次、全方位指导提升创建水平。市级部门成立标准园创建专家指导组、建立了技术指导员联系人制度,选派主要技术人员分别与9个区县对接,并制定地方标准《蔬菜标准园建设技术规范》(DB 31/T646-2012)、编制《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指南》等标准园创建技术依据。区级部门成立蔬菜标准园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安排专人总体负责工作推进,技术人员分别开展创建指导,不定期现场指导阶段性工作落实,定期交流工作经验措施。乡镇相关人员多采取蹲点入场的形式,全程协助各项创建工作的组织开展,指导督促创建方案各项内容的如期开展落实。在指导工作中,有计划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工作,解析标准园创建主要内容、工作要求及奖补措施等,讲解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和要求,指导各项生态栽培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确保落实每一项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完善每一项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在市区镇多级部门的全面指导服务下,积极创建展开硬件配套、技术应用、制度完善等各方面工作,有效推进了标准园各项措施的落实。
2.4 制定发展规划,推进持续创建
根据本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市农委联合市财政组织制定了《关于2011-2015年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本市蔬菜标准园创建目标和计划,2011-2015年将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园150家,创建面积2 000 hm2以上,辐射带动面积4 666.7 hm2以上。各区县根据该实施意见要求,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区县蔬菜标准园创建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为蔬菜标准园的持续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有些区县为了顺利推进市级标准园创建,还制定政策引导创建区县级蔬菜标准园,为后期创建打好基础。
3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实效
3.1 生产配套设施配套完善
针对标准园创建的“五化”要求,创建单位全面整改硬件配套设施,包括投入品管理、生产应用设施以及质量保障措施等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多方面的配套设施都得到完善。道路、沟渠及水电供应设施得以修缮,农资仓库加以划分管理,农残检测条件得以进一步改善,产品保鲜等冷链设备得以提升,微滴灌等高效生产技术措施得以扩大应用,生产废弃物处理条件得以建设健全。
3.2 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创建单位通过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分等分级标准,全面建立农业投入品管理、田间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可追溯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使生产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并逐步形成了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升了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3.3 质量安全意识显著增强
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的质量安全意识普遍增强,生产中全面推广应用防虫网、粘虫板、性诱剂、杀虫灯、生物农药、高温闷棚等十项生态栽培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上市,在农业部、上海市组织的例行抽检中农残合格率均达到了100%,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3.4 生产综合效益明显增加
通过标准园创建,创建单位品牌化意识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增加。所有标准园创建单位全部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其中SYL、星辉蔬菜、城市超市、HAYP、新健绿等创建单位获得了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放心度和经济效益。此外,各创建单位通过创建工作,辐射带动周边菜农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提升整个蔬菜生产面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发挥蔬菜标准园的示范作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4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思考
在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中,各级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发挥指导督促作用,创建单位根据要求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等,在生产设施、标准化管理水平、质量安全意识以及综合效益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但仍有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
4.1 创建主体单位需完善管理团队
在上海蔬菜标准园创建中,市区镇各级部门发挥了全面的指导督促作用,而真正的创建主体是蔬菜合作社和生产企业,从方案、标准的制订,到材料申报、技术指导等需依赖和借助多方力量,从长远考虑要全面提升质量管理等,必须培养组建技术和管理团队,以确保创建中水到渠成、创建后顺利运营,从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等各方面体现标准园创建的价值所在。
4.2 创建奖补机制需完善
上海市“十二五”期间计划创建300家蔬菜标准园,资金由部、市、区三级财政提供,对每一个创建验收通过单位给予50万元奖励,根据财政资金拨付的相关规定,标准园创建是当年申报当年评审,50万元的创建资金需先用后补,并通过审计合格。这种奖补机制在创建初期较为实用,以扶持创建为主要目标,但缺乏后续管理支撑,易造成为创建而创建,因此在创建模式、考核管理、资金奖补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我们想能否在蔬菜标准园创建中引进流动创建机制,由企业自主申报,政府积极推动,发挥专业评审优势,创建评审总量有所控制,奖补资金适当调整,财政可控又有利于持续发展,建议每2~3年评审一次,不达标即摘牌,确保上海市蔬菜标准园成为行业模范。
4.3 创建主体主动性需提高
为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农业科技、提高粮食单产、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山区群众温饱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先后主持昭通微地膜覆盖玉米栽培、马铃薯脱毒良种及配套综合技术、水稻肥床旱育浅插稀植、优良桑蚕综合技术、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等重大项目。还参与组织全市粮食综示区、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示范推广良种、玉米育苗单株定向密植移栽、玉米地膜覆盖、旱粮规格化间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技术。
2008年以来承担举办部、省、市粮食高产样板36.805万亩,经省、市县(区)高产创建领导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验收,亩增粮食115.49公斤一274.57公斤,并因此获得农业部“丰收奖”。
为了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昭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他经常深入到昭通绿健果蔬商贸有限公司、鲁丰种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专业大户、合作社、企业基地、园区、车间开展调研指导,帮助找问题、理思路、定规划、做方案,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昭通是一个多灾地区。成忠龙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抗灾夺丰收理念,坚持一手抓科技推广,一手抓防灾救灾。他还编写了《昭通农业生产(种植业)主要自然灾害防灾抗灾救灾减灾技术》印发到县、乡、村。
在昭通近几年发生的几次地震、特大干旱、风洪雹及冰冻雪灾中,他都及时奔赴重灾区,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查看灾情,帮助制定生产自救方案,帮助群众搞好种子、肥料、农膜、农药等农用物资和水源调节,努力把灾区群众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他几乎没有节假日,经常加班熬夜,把所学理论知识与昭通实际相结合,先后撰写《昭通水稻肥床旱育浅插稀植技术操作规程》、《昭通168个新农村示范点产业发展规划》、《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粮食示范园建设规划》等上百万字调研报告。
其中《把握市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昭通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获管理观察杂志社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制的《昭通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获省总工会等五部门“云南省首届职工先进操作法奖”。
一、工业4.0的概念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德国所谓的工业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二、工业4.0的内涵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三、工业4.0的发展现状
工业自动化是德国得以启动工业4.0的重要前提之一,主要是在机械制造和电气工程领域。目前在德国和国际制造业中广泛采用的“嵌入式系统”,正是将机械或电气部件完全嵌入到受控器件内部,是一种特定应用设计的专用计算机系统。数据显示,这种“嵌入式系统”每年获得的市场效益高达200亿欧元,而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提升至400亿欧元。有专家预计,不断推广的工业4.0将为德国的西门子、ABB、通快(Trumpf)等机械和电气设备生产商,以及菲尼克斯电气(Phoenix Contact)、浩亭(Harting)以及魏德米勒(Weidmuller)等中小企业带来大量订单。德国联邦贸易与投资署专家Jerome Hull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工业4.0是运用智能去创建更灵活的生产程序、支持制造业的革新以及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它代表着集中生产模式的转变。Jerome Hull介绍:所谓的系统应用、智能生产工艺和工业制造,并不是简单的一种生产过程,而是产品和机器的沟通交流,产品来告诉机器该怎么做。生产智能化在未来是可行的, 将工厂、产品和智能服务通联起来,将是全球在新的制造业时代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工业4.0是涉及诸多不同企业、部门和领域,以不同速度发展的渐进性过程,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成为必然。同样是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ZVEI)以及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三个专业协会共同建立的工业4.0平台正式成立
四、工业4.0的本质分析
1.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后半期由蒸汽机实现工厂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后半期用电力来实现大规模化批量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后半期通过电气和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其实就是实现“智能工厂”。工业4.0将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化,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实现新的制造方式。信息物理系统是指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现实世界,将网络空间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从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与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
2.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
工业4.0报告中描述的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指从事作业的机器人(工作站)能够通过网络实时访问所有有关信息,并根据信息内容,自主切换生产方式以及更换生产材料,从而调整成为最匹配模式的生产作业。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能够实现为每个客户、每个产品进行不同的设计、零部件构成、产品订单、生产计划、生产制造、物流配送,杜绝整个链条中的浪费环节。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在生产之前或者生产过程中,都能够随时变更最初的设计方案。
3.首要目标是工厂标准化
德国工业影响力的一个侧面就是“标准化”。PLC编程语言的国际标准IEC61131-3(PLCopen)主要是来自德国企业;通信领域普及的CAN、Profibus以及EtherCAT也全都诞生于德国。工业4.0工作组认为,推行工业4.0需要在8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其中第一个领域就是“标准化和参考架构”。标准化工作主要围绕智能工厂生态链上各个环节制定合作机制,确定哪些信息可被用来交换。为此,工业4.0将制定一揽子共同标准,使合作机制成为可能,并通过一系列标准(如成本、可用性和资源消耗)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以往,我们听到的大多是“产品的标准化”,而德国工业4.0将推广“工厂的标准化”,借助智能工厂的标准化将制造业生产模式推广到国际市场,以标准化提高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市场化效率,继续保持德国工业的世界领先地位。
总的来看,工业4.0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CPS网络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产品由趋同向个性转变,未来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程晓蕾.工业4.0架构下的工业大数据的需求、环境及服务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8)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市场消费安全化、健康化需求日益增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战略举措。近几年来,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迅速,对推动滁州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很大地作用,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较详细的分析了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1发展现状
滁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其粮油、蔬菜、花生、茶叶、猪肉、淡水鱼类等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我市无公害农产品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迅速增加,总量已具备一定规模。2004年,全市只有3家企业、3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产地3个,面积300hm2,实物总产量仅240t。经过4年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有20家企业、47个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产地24个,面积2.46万公顷,实物总量9.96万吨,企业总数增长了5.7倍,产地增长了7.0倍,认定面积增长了80.9倍,产品数增长了14.7倍,总产增长了414.2倍。据安徽省农委“2007年度全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情况通报”显示:近几年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速度位于全省前列,这表明我市无公害农产品正走向快速发展时期。
2存在的问题
2.1产品少规模小
近年来,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与省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还较大。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较小,认定的产地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认证产品数和产量也较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我市龙头企业数量虽有不少,但大都是规模小、资金有限,缺少大型规模化、效益好的基地;在参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上存在着投入不足、产地面积小、产量少,产品不能精深加工,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达不到标准;机制落后,管理跟不上等问题,远远不能带动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需要。
2.2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上看,产品认证数超过10个的只有2个县,产地认定数在4个以上也仅有3个县,截至目前,我市仍有部分县(市、区)至今没有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淡水鱼类上,而粮油、肉蛋禽类和一些地方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少之又少。较为单一的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适应不了大市场、跨地域、多元化大流通格局的需要,制约了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选择,不利于开拓滁州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
2.3重申报轻管理
一些企业和农民认为申报的生产基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产品也达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所生产的的产品就是无公害农产品。其实不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着严格的生产技术操作要求,部分企业疏于管理,不对生产人员进行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先进栽培技术的培训;不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导致由于使用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不当和生产操作规程执行过程中的失误造成产品污染,生产的产品达不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此外,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检测能力不够,追踪服务欠缺,缺乏督查力度,检测设施薄弱,单靠现有的管理、检测、监督体系远不能满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需要。
2.4认知程度不足
无公害消费意识还未深入扎根于每个消费者头脑中,广大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只有要求而缺乏需求,无公害产品消费群体仍十分有限,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并不大。无公害农产品产量少,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且产品档次不高,包装差,难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欲望。这就造成在较严格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农产品没有获得相应的较高收益回报,价格低于价值,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部分农民缺乏安全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在选用农业投入品上不按标准规范操作,主要追求效果和价格,只要价格低、效果好就用,而不管是不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也不管生产的农产品是否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5统分经营矛盾突出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管理、采收、包装等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但是,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的经营体制,很难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统一起来,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矛盾突出,单家独户的种养殖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实施、日常监管难度。
3对策和建议
3.1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各地要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及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转变农民群众观念,提高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使农民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真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要着力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带头人,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者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严格记录生产、加工、包装、生产资料使用和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情况。同时,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的操作水平。
3.2做好试验示范,带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采取示范引路、逐步推进的办法,各级科研、推广部门要在突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生产操作规程,采用试验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通过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试验示范区,进一步推动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还不大,严重制约了产品数量和市场有效供给量。要彻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只有大力拓展生产规模,努力增加产品总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从而使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3.3加强市场监管,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一是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及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和不定期抽检产品质量,确保对产品质量的适时监控。同时要督促生产企业及基地制定并实施自检制度,共同把好产品质量关。二是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上市的农产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标明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联系地址、电话和检测合格证明等,实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产品予以公布曝光。三是加强对生产基地的环境和投入品的管理。防止产地、产品受工业“三废”和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农业投入品污染,真正实现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不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模式,而是要有组织地统一农业生产行为。要通过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来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引进、改造培育、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组织的带动作用,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模式,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网络,积极培育营销队伍,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通过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基础组织、行业协会,重点培育个体私营大户等措施,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
3.5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推广“猪-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以沼气池作为种植养殖业的纽带,将人畜粪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同时,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技术变成了无公害蔬菜(粮油)生产中的优质有机肥,降低化肥、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化肥污染,从而极大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用量的下降,实现了生态农业降低农业环境污染的目的,能够有力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6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项民心工程,是为人民办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实事、好事。各级政府要设立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基地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要引导农业生产者积极开展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帮助他们解决认证过程中的困难,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费用纳入财政支持范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4-01
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师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另一方面,师生可以科学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标准是确定课程结构的纲领文件,围绕人才培养方向,将“四位一体”的教学导向进行教学内容标准制定。教学内容标准的制定是对教学目标、课程性质和大纲框架等方面的具体描述;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对课程教学改革起指导作用,规定了任课教学的各项任务。
一、制定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内容制定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墨守陈规,难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形势下教学内容标准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2.以目标为导向
农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成为具有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技术推广、能经营、会管理的多种能力的卓越农业科技人才。教学内容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才能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3.理论结合实践
农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教学内容标准制定要将理论知识教学和应用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标准制定要明确提出每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操作方法和具体要求,有可操作的考核方法与标准,要紧密结合理论教学。
4.与时俱进
农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农学专业知识和技术随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制定必须要与时俱进,反映农业科技变化。如传统农业要求精耕细作,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规模化、轻简化、集成化、机械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多元化生产目标愈加明显,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新,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
二、制定思路
1.更新教学内容
培养卓越农学专业人才,要求根据社会和农业科技发展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更新、补充、充实、完善。传统农业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建立在为传统农业生产培养技术人才层面,与未来农业生产对其做作业的技术人员要求形成较大反差[1]。在传统农学专业教学内容中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生物信息技术等体现不够,滞后于现代农业生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而教学内容制定必须要删除陈旧和重复内容,增添现代农业所必须的内容并突出实践教学比重,着重动态、发展和整体的科学思考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的认识。
2.突出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标准的科学制定需突出本专业的特色[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进程,加强生产实践和劳动技能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开设实践性课程,如一二年级的专业劳动周和专业实践、三四年级的毕业论文实习,以及从2014级开始的“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进入课程组近距离接触科研和生产,实践教学放在了首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突出了农学专业的专业特色。
3. 注重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善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制定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之下的专业素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提高。
三、制定步骤
1.课程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制定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体系方面的目标,能力结构方面的目标 ,职业素养方面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即“教什么,如何教”,用以指导教师组织教学,为课程教学提供内容框架,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审查要求等。
2.内容标准
在明确教学目的以后,设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描述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对知识或技能的记忆、概括、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等。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教学计划进度合理、多媒体使用得当。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要坚持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为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题评价和考核方式,如考试、考查、测验、论文、调研等,具体考核方式由课程性质而定;成绩评定如:期末考试成绩(X%)+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平时作业等)(X%)=总成绩。课程实验(没有单独设立实验课的实验)成绩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占课程平时成绩的权重为X%(根据实验总学时确定:10%-50%)。
4. 实施建议
根据教学目标给出课程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建议,根据课程之间的相关性给出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列出选用教材,建议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精品教材、获奖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统编教材;也可选用经过学校批准立项且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给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参考文献:
[1]官春云.建立“大农学专业”的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2,(7):22.
峡江县属赣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地形,丘陵面积8.4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98%,土壤多为土层深厚的红黄壤,呈酸性或微酸性,是杨梅生长最为适宜的立地条件。峡江县林业局从2005年开始实施万亩杨梅基地项目,推广优质高效杨梅良种(东魁、荸荠),推行果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创建生态无公害果园。2006年3月,峡江县玉笥山林场1998年种植的133.3hm2杨梅生产基地被江西省农业厅认定为“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所生产的“玉林”牌东魁杨梅经农业部认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识。该县在开展杨梅种植管理技术创新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严格杨梅种植培育技术
1.1制定技术操作规程
依照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NY5201-2004、NY/T391-2000、GB3095、GB4285、GB5084、GB8321.1-6、GB15618),制定了《峡江县无公害杨梅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印发至各种植户,统一实行标准化管理。
1.2基地选址
选择森林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保持较好,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湿度适宜,方圆3km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土壤、空气、水质环境均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一级(类)标准(要求)的区域,离公路干线500m以上,远离城镇居民区、工矿企业、废弃物和废旧物资堆放地及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源,没有或不受污染源影响,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区域,同时对土壤、空气、灌溉水质进行综合监测。
1.3合理的施肥管理
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允许的有机肥、生物肥、专用复合肥,适当配合使用无机肥。在生产过程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补;基肥为主,追肥为补。幼树期施肥以促春、夏梢,争取实现早出梢,迅速扩大树冠为目的,一年中施基肥1次,追肥2~3次,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厩肥、饼肥等,追肥通常使用尿素和三元复合肥。成年结果树每年施2~3次肥,分别为花前肥(1月下旬至2月下旬)、壮果肥(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后肥(6月下旬至7月上旬)。花前肥以钾肥为主,配合适量氮肥。一般株施焦泥灰15~20kg或硫酸钾0.5~1.0kg,如花量多,可在上年11月施下,以迟效肥为主,株施草木灰或堆肥或腐熟栏肥15~20kg,加硫酸钾0.5~1.0kg。树势弱的加施适量尿素。采后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少量速效肥料,株施草木灰或堆肥或腐熟栏肥或饼肥2kg加焦泥灰10kg,树势强的,结果少的,可不施采后肥。壮果肥要看树施,挂果较多的,可株施硫酸钾1kg;对树势弱可根外追肥,用于快速补肥或补给微量元素,喷施时间宜选择阴天或傍晚。一般选用喷施宝,高效复合稀土液肥等,采前40d禁止喷施任何叶面肥。
1.4整形修剪
杨梅的树形以自然开心形为好,树体高度控制在3m以内,主枝3~4个,主枝与主干的角度45°以上。主枝上配备不同方位的副枝3~4个,副主枝上培养结果枝群。结果枝以5~15cm的中短结果枝结果最好。以春梢和夏梢为主要结果母枝。根据这些特性,修剪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采果后,即7月上、中旬进行,促发夏梢,控制晚秋梢,加快花芽的形成,以大枝修剪整形为主,不剪小枝,锯除顶部直立枝、交叉枝、拖地枝、密生枝。7~10月不搞修剪,以控制晚秋梢。第二次修剪要看树势定时进行,对强树早剪、弱树迟剪,强树在11月份剪,主要是促进枝梢老化粗壮,增强花芽发育,弱树在翌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剪,过早易受冻害,过迟影响开花,以小枝疏删修剪为主。
1.5病虫害防治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以及影响杨梅质量的农药。推广使用防治病害的农药主要有石硫合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2”抗菌剂;防治虫害的主要有杀灭酯乳剂、潜克可湿性粉剂、机油乳剂等低毒低残农药。病虫防治1a不超过5次,少的1~2次。关键是病害预防在前,虫害在初孵幼虫盛期重点防治。根据森林食品的要求和杨梅无果皮的特性,禁止采前40d使用任何农药及叶面肥,确保果品质量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2产品质量管理
2.1采摘
庆元县是浙南山区的一个农业县,山地面积广大, 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农产品产销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产、加、销难的问题,而且对推动我县区域经济的发展,活跃新农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增长较快,运行态势良好
目前,庆元县高效生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重点发展粮食、畜牧两大战略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毛竹、高山蔬菜、茶叶等几大主导产业,鼓励发展吊瓜、中药材、烤烟、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县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发展较快的工业产业之一。
2、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和基地不断壮大,加工业框架体系逐步建立
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了竹木、粮食、食用菌、食品、高山蔬菜、茶叶、烤烟和畜禽水产养殖等8大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加工层次多样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企业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3、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按照突出特色、做优做精的要求,一批具有我县山区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于合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原料基础。
食用菌是庆元第一大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获全国唯一的“全国食用菌行业特别贡献奖”,“香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庆元香菇”获得全省农产品证明商标十大创牌先锋,建成核心示范基地86个,实现产值上亿元。
毛竹是庆元继香菇之后的又一大产业,全县有毛竹30.7万亩,产值4.5亿元,实现毛竹产值1.64亿元;
高山蔬菜是我县近年根据城市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主导产业,发展蔬菜产业要以发展高山蔬菜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蔬菜产业开发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加工销售体系,努力塑造庆元绿色蔬菜的形象,以高山特色和无公害品牌抢占市场是农业部门要做的工作。2008年被列为“浙江省蔬菜生产重点县”。
庆元茶叶,品质一流,多次在国际、国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著名品牌有沁园春、百山等生态有机茶。庆元茶叶产业实现了多元化战略,主攻单产和名优茶,千方百计扩大基地规模,提高生产、加工、包装技术水平,树立品牌、抢占市场。2008年全县茶园投产1.378万亩,其中名优茶416吨,产值2833.8万元。并着重培育了年产值1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6家和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茶叶专业户33户。
烤烟是庆元农田种植结构调整比较成功的一个亮点,庆元是浙江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基地县,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值近4000多万元,有许多农民因此而致富,低海拔地区在烟收后还可再种一季稻并形成烟稻两熟的种植模式,2009年全县种植烤烟3100多亩,预计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
综上所述,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不断增强了我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
二、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基地重建设轻管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农产品基地重建设轻管理,产出效益不高。我县大部分基地建设较早,由于受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因素制约。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从总体上看,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产业集中度不高,处于低水平循环。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个体上看,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大规模企业比重偏少,已经挂牌的省、市龙头企业对同行业还没有起到引领牵头的作用。一些传统大产业,如稻米、生猪、香菇等支柱产业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2、没有知名的品牌,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县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品牌多而杂,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尽管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作坊式经营的企业多,规模以上企业所占比例少,企业经营分散,品牌杂、小、弱,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当前,资金缺乏依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企业加工所需的原料季节性比较强,收购资金缺口大,原料供应不足,企业生产存在着起伏,难以扩大规模,甚至濒临倒闭的危机。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3、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企业交易成本高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发达,除了具有先进的技术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专用的加工原料品种,并且建立固定的原料基地。而我们到目前并没有固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收购的原材料也是品种混杂、难以加工出高质量的产品,造成加工企业成本增加,加工产品质量低劣。多数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松散的买断关系,承担着原材料和产品双重市场波动的巨大风险。缺乏履行合同的保证机制,农产品价高时农民不愿意出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价收购,双方互不信任。农户之间缺乏组织,企业交易成本很高。企业获得市场信息不足,市场营销渠道不畅。
4、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程度低
我县虽然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一些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加工规程,但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知识了解不够,基层干部对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内涵和功效缺乏认识,一部分企业负责人、管理者标准化意识薄弱,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缺乏具体措施和有效行动,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被消费者接受,市场占有率低。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1、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大力培育发展品牌企业
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精品名牌战略、质量安全战略,围绕本地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形成产业特色,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效益同步提高转变。重点培育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企业。
2、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
要围绕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建设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化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抓好配套的基地建设。要突出抓好竹木、优质水果、优质粮油、畜牧、高山蔬菜等五大类基地,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设施设备先进的生产基地。大力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加强对现代农产品加工的认识,提升农产品经营理念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不仅仅是粮食食物加工品的需求,而是向经济动物、经济作物、野生特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个性化、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提出更高的需求。这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现代农产品的加工概念,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成果、厂房设备、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市场理念,进行“工业形态”的食物生产、组织、管理、经营、销售、技术创新。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改变过去对农产品加工业作坊式的、小规模的、个体劳动的、经验型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印象和理解。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4、借力发展,努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1江西设施蔬菜存在的主要问题
菜农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较普遍。设施栽培的有机肥严重不足,而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使用,致使蔬菜产品品质下降,有害物质超标,难以达到消费者的要求,导致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中卖菜难、卖好价钱更难的局面,使设施蔬菜栽培效益低下,成为设施蔬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过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又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生态环境破坏,形成恶性循环,难以实现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对策
2.1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条件,进行节能高效集约栽培
根据江西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经济基础,发展不同档次和形式的设施蔬菜栽培模式。赣北地区以节能日光温室和镀锌钢管塑料大棚(单棚)为主,适度发展连栋塑料温室,辅助进行遮阳、防雨、防虫覆盖,在经济基础较差的乡镇,重点发展竹木结构的塑料大棚;赣中、赣南地区,以塑料大棚为主,发展冬夏兼用的温室,大力发展遮阳网覆盖栽培,避雨栽培和防虫网覆盖栽培等夏季设施蔬菜栽培,实现节能高效集约栽培;而城郊则重点发展组装式标准镀锌钢管塑料大棚,适度发展连栋塑料大棚,少量发展现代化智能温室,充分发挥其观光、旅游、休闲、大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如南昌市扬子洲蔬菜研究所设施蔬菜基地),实现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强科技培训,大力推广设施蔬菜栽培新技术
因设施蔬菜生产是一种受控农业,所以对生产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为此必须重视对设施农业生产者的科技培训,可采用专家授课、试验示范、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设施蔬菜生产的专门技术人才,提高人才素质。在生产中,大力推广无土栽培、节水灌溉、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嫁接育苗、工厂化育苗、渗水地膜覆盖等已成熟的生产技术,从设施的光、温、水、气、肥等各个环境因子入手,根据蔬菜作物需要进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益,实现设施蔬菜栽培科学化、技术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高效化,使江西设施蔬菜健康、稳步、持续发展。
2.3增加蔬菜种类,提高设施的周年利用率
由于江西地方传统蔬菜品种(稀、特菜品种如上饶红芽芋、瑞昌山药等)和野菜资源丰富,因此江西应在设施蔬菜种植结构调整中把稀特菜和野菜作为重点之一,选好一批种类,错开播期,均衡上市,建成几个布局合理的特菜和野菜设施生产基地。此外,可利用大棚果菜与速生叶菜和根菜进行间作栽培;利用大棚架的边行进行夏季丝瓜、苦瓜、佛手瓜、葫芦等蔬菜栽培,棚内套种耐阴的叶菜、耐热黄瓜等蔬菜,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提高设施的周年利用率,达到增加其效益的目的。
2.4推行设施规范化生产及有机栽培技术,促进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
设施蔬菜生产由于场地的相对固定,且土地的复种指数高,连年使用后会造成大量病虫残留,从而导致设施蔬菜病虫害加剧,使蔬菜生产更加困难。因此要研究设施蔬菜规范化生产技术,制定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品的要求和商品质量标准进行采收、分级、加工、包装、上市,减少污染,保证蔬菜食品安全。根据蔬菜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改善设施土壤环境,改进肥料施用方法和栽培方式等,提高蔬菜产量,降低病害的发生,改善蔬菜品质,逐步实现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以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栽培在临夏州迅猛发展,面积不断扩大,蔬菜供应总量不断提高。但生产中依然存在着日光温室利用率低等问题,阻碍栽培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蔬菜茬口安排不当,秋冬茬和冬春茬栽培面积大,而深冬茬栽培面积相对较小;温室蔬菜品种单一,农民在生产中受种植习惯的影响较大,缺乏市场信息;多数温室在夏季处于闲置状态,对光能、土地及设施等造成了很大的浪费。针对这些问题,广大菜农适应市场要求,应用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模式,发展规模种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合理安排种植茬口
1.1越冬茬在l0月份播种或定植,翌年6月初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1—5月份。栽培的主要蔬菜有黄瓜、番茄、辣椒、西葫芦、茄子、厚皮甜瓜、香椿等。
1.2秋延后茬在8月份播种或定植,元旦前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9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种植的主要蔬菜有黄瓜、番茄、西葫芦、茄子、菜豆、芹菜、甘蓝、生菜、筒篙和芫要等。
1.3冬春茬即在12月份至翌年1月份育苗,2月份定植,6月底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4—6月份。种植品种同秋延后茬。
1.4越夏茬即在日光温室内于夏季增种一茬蔬菜,一般6月底定植,9月下旬采收结束。种植的蔬菜为番茄、芹菜、佛手瓜以及生育期短的速生菜等。
2增加蔬菜种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花色品种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引进的蜜世界、状元、女神和伊丽莎白等厚皮甜瓜品种,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引进西芹等特种蔬菜的同时,还引进并推广了青花菜、大叶菠菜、黑田五寸胡萝卜和四季白菜等优良品种,增强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应用先进生产技术
3.1温室配套技术主要是对温室结构的改良,如安装使用电动卷帘机,提高了工作效率。
3.2喜温蔬菜深冬栽培技术通过改良温室结构,在夏秋季节进行喜温性蔬菜播种,深冬收获上市,蔬菜价格高,菜农的收益大幅度增长。
3.3遮阳网覆盖越夏栽培技术许多蔬菜在高温多雨的夏季生长不良,产量低,品质差,因而出现蔬菜供应的夏淡季。通过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防止雨水冲击,减轻病虫危害,保证夏季蔬菜供应。既充分利用了温室闲置期,延长了夏季蔬菜供应期,又增加了收益。
3.4滴灌系统在温室内安装滴灌系统,进行膜下灌溉,既节水,省工,高产,又可降低温室内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使黄瓜混合病情指数降低18%,增产10%,番茄增产17%以上。
3.5应用薄膜防水滴剂在有水滴的薄膜内侧涂抹使用简便、价格低廉、并有防病效果的防水滴剂(抗凝水剂)一灭滴灵,涂抹后,能消除水滴,改善光照条件。
3.6施二氧化碳气肥主要采用燃放沼气法,在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可提高温室内温度。蔬菜一般可增产20%~40%,且能提早上市,提高商品性,增强耐贮性。
3.7秸秆反应堆技术示范结果表明,西红柿、黄瓜、甜椒等蔬菜应用秸秆反应堆技术进行栽培,具有抗病、早熟、座果多、个大、着色快、肉质好、高产优质、不早衰等效果。一般上市期提前10~15d,收获期延长30~40d,增产50%以上。标准化操作不用化肥,少用或不用农药,降低成本60%以上。该技术以秸秆代替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农药,是蔬菜无公害栽培的突破性技术。
此外,还推广了无土育苗技术、大棚香椿密植栽培技术和芽菜生产技术等。
4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
特色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地区、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注册并正确使用特色农产品商标,逐渐成为提高和保证经济效益的手段。
4.1申请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的途径现阶段,农民申请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由于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在实践中不太可行。申请商标注册,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以下几种途径:
4.1.1由特色农产品协会申请商标注册特色农产品协会是特色农产品生产者自发成立的群众性组织,由该组织申请商标注册,由加人协会的成员或一定区域内的农民使用。
4.1.2由县或乡镇一级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申请商标注册应充分发挥政府农业部门的作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广大农民逐步成为能够驾驭市场经济规律的生产经营者。
4.1.3由产地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申请注册由其申请商标注册并使用于进人市场交易的特色农产品,既可吸引农民进人市场交易,又可刺激消费者购买。
中图分类号: F3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003-02
现代烟草农业是相对于传统烟草农业生产方式提出来的,是烟草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现代烟草农业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进了烟叶生产方式的转变,降低了烟叶生产成本,提高了烟叶生产效益,增强了烟叶有效保障能力,选择适合安康烟草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保证了安康烟草真正的健康发展。
一、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搞好规划是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前提,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决定着安康现代烟草农业推广的速度和效益。安康现代烟草农业规划应以县为单位制订,为了确保规划的实施,应以乡镇为单位制订实施细则,确保规划的指导作用。首先要明确规划的原则。安康山区现代烟草农业规划一定要结合安康山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一基四化”,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防止为整体推进而忽视了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实际和山地机械耕作、劳动力集中的困难。二是要明确实施的目标和要求。现代烟草农业以烟农“减工、降本、增效”为目标,应首先保证烟农收入的稳定增长,这才是现代烟草农业能够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同时要把建设“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具体要求为育苗工场应以中棚商品化供苗为主,育苗方式尊重烟农选择,烘烤工场化应符合烤烟生产农户主体单元的要求,不盲目把密集烤房集中连片建设。中间专业化应鼓励烟农成立专业化服务队,尊重烟农自愿的原则,专业队成立才能有生机、有活力、有保证。三是规划的制订要考虑实施的条件。安康现代烟草农业规划一定要制订保证规划实施的条件,首先要政策先行,让烟农感受到现代烟草农业对保证收入增长的优越性,其次要基础设施配套,抓住国家烟草专卖局加大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搞好烟路、烟机、烟炉建设,特别是密集烤房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全面实现密集式烘烤。四是规划的实施要循序渐进。在规划实施中要由点到面,由低山丘陵到中高山山地,由有积极性高的村组到积极性不高的村组稳步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抓好试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杜绝“拉郎配”,不顾实际强行推进,挫伤烟农积极性,影响产业发展。
二、坚持适度规模种植,集约经营提高效益
发展适度规模种烟专业户,培养职业烟农,实现集约化经营,既能提高烟农收益,又能保持烟区持续发展。由青河、杨湾、丰家岭三个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的实践可以看出,适度规模种植,在安康山区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也符合当前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现状,农民投入产出比更加合理,烟农生产效益也比较高。一是发展种烟专业户,适度发展家庭种烟农场。种烟专业户就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烤烟为种植主业,烤烟收入占家庭收入50%以上的种烟农户。种烟专业户的发展模式应采取“一户二劳一炉种植15-20亩烤烟”的模式或“一户三劳二炉种植30-40亩烤烟”的模式。这样专业户在生产过程中在专业化服务的情况下,可以不另外雇请劳动力帮忙,不需要雇工费用支出,一家人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烤烟生产全过程作务。适度发展家庭农场,也就是种植50亩以上,拥有三个以上密集烤房,整个农作过程需要完全依赖专业化服务,专业服务费用支出较多,以雇工作务为主的生产模式。因安康山地条件,土地集中连片较难,机械完成作务比例低,再加之当前用工紧张,所以家庭农场的生产方式不宜大力提倡,有条件、有资金、有管理经验、有种烟技术的户可以鼓励采用。二是加强土地流转,适度集中连片。安康山地烟区土地田块分散,海拔落差大,不利于集中规模经营,所以要依托政府支持,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按照现代烟草农业种植规划的要求,把不种植烤烟农户的地块由政府统一流转到种烟农户,对每一种烟农户地块相对集中到一起,能连片的尽量连片,以便种烟农户集中经营管理,减少烟农往返田块的时间和管理时间。三是培养职业烟农。职业烟农就是具有熟练的烤烟生产技术,懂得烟草发展的政策、措施,熟悉烟草行业管理规定,以种烟为职业选择,能够通过种烟达到家庭小康要求的种烟农户。烟草公司对职业烟农要建立种烟档案,开展经常性的技术培训,提供必要的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使其真正成为“烟草工人”。
三、积极支持专业化服务,有效降低烟农种烟投入
2011年安康市三个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的用工较烟农单家独户烤烟生产用工大大减少,达到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要求,充分证明提高烤烟生产专业化服务水平是烟农“减工、降本、增效”的根本途径,也充分证明专业化服务在安康山地烟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坚强的生命力。在安康山地烟区提高专业化服务应该做到,一是政策支持。成立烟农合作社,推行专业化服务,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一家一户的烟农生产,无法拿出相应的投资加入合作社,也没有充足的土地作为投资支持合作社,所以相应的政策支持就成为合作社的成立、专业服务启动的政策保证。制定扶持政策,要明确资金来源、出资比例,最好由政府出一点、烟草公司拿一点,启动合作社和专业队的运转,同时合作社和专业队成立后,要在烟农户的收入中抽取极少部分烟叶款,作为合作社运转费用。同时要减免税收,不得乱摊派、乱收费。二是成立以烟农互助形式为主的专业合作社。烟农合作社是烟农赖以发展的、烟农自愿加入的、能体现烟农利益诉求的,真正为烟农生产服务的群众组织。烤烟合作社的成立,要办理相关手续,使其合法合规。合作社成立后要健全各项制度,实行民主管理,费用的收支要公开公平,合作社要制定烟农互相帮工的方法,烟农雇工的价格,为烟农能够提供统一服务的内容。力争合作社的费用支出降到最低程度。三是成立能人牵头的专业服务队。专业服务队的成立应以育苗、植保、机耕、烘烤有专业特长的农村能人牵头组织,让其雇请专业队成员,这样成立的专业服务队,能组织起来,能有效服务,能适应变化,烟农更能接受,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益都能得到保障。专业队所拥有的机具应归专业队队长所有,这样农机具的使用、保养、维护就有保障。四是合作社应实行多种经营。烤烟生产虽然拉的时间较长,但用工相对集中的时间在整地移栽和采摘烘烤两个时段,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多种经营。育苗大棚可以发展蔬菜,种植食用菌,农机具也可以为非烟作务、非烟农户提供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减轻合作社资金的压力。在合作社内部的服务能换工的尽量换工,尽量减少烟农现金支出。
四、始终坚持科技兴烟,突出山地烟叶风格特色
烟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要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生产具有突出特点的山地烤烟,提高烟叶的市场竞争力,满足卷烟品牌对原料的需求,提高烟叶原料的保障能力。安康烟区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广泛适应安康山地技术服务的技术队伍,配套完善的技术体系,为安康山地烟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但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深入推进,科技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一要始终咬定山地特色烟叶开发目标。安康山地烟区有特定的生态环境,适应的烤烟品种和特殊的栽培技术,具有生产“安全、绿色、生态”特色烟叶的环境条件和技术保障。要将山地烟叶作为特色烟叶开发的首选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开发适用技术,促进烟叶质量的稳步提高。二要努力提高烟草科技对特色烟叶开发的技术贡献率。安康烟区长期发展积累起坚实的技术基础,在现代烟草农业的推广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把成熟的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应用到农户、到地块。要加大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使每一烟农能熟练掌握烟草科技的基本技术,懂得技术在提高烟叶质量和产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将生产技术应用并转化为现代烟草农业的生产力,依靠科技水平的提高加快现代烟草农业推广的步伐,使技术进步成为标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灯塔”。三要继续坚持科技创新方针,增强现代烟草农业的活力。每一次适用技术的发现和推广应用,都能推进烤烟生产的技术进步。安康山地烟区有其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烟叶科技的技术创新应在山地烟叶生产的产质量技术保障上下功夫,开发能够减轻烟农劳动强度,显著减少烟农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提高烟农实际收入的适用生产技术,同时要善于总结发现烟农的技术革新和技术创新,依托技术进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五、围绕现代烟草农业新要求,增强基础设施的支撑功能
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烟草农业实施的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面广、投资大,烟农无法承受和单独完成,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促进现代烟草农业的稳步推进。一要明确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在安康山地,交通是制约烟农烟叶物资和烟叶交售运输的主要因素之一,应首先有计划的在烟叶稳定的主产区,按照烟机和烟路相配合的思路,加强烟田和通户道路建设,改变烟区肩扛背驮的历史。烤炉是另一建设重点,现在密集烤房投资大,烟农无法一次投资,而又是烤烟不可或缺的设备,所以烤炉的建设要始终如一的予以扶持。二要保持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连续性。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影响烟农种烟积极性和现代烟草农业推广步伐,所以要制订长期的有利于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这些政策应突出在烟机、烟路、烟炉建设上,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和制订烟机、烟炉更新换代的政策,使广大烟农知道这些设备设施的使用年限、更换条件,保证烟叶生产的基本设备设施始终适应现代烟草农业的需要。三要明晰产权。烟叶基础设施的投资基本全部依赖烟草公司的投入,缺少这些投入,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就有可能落空。而这些投资所形成的资产的使用权又在广大烟农,所以应明确烟草公司支持建设,谁受益谁拥有。在一开始建设就应明确烟机、烤炉归烟农个人所有,这样有利于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且也减少烟草公司后续的维护费用。
六、全面夯实管理基础,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管理出效益。现代烟草农业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烟农、公司、政府、工业企业方方面面,如何整合有限的力量,发挥综合效率,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整合各方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发挥各自长处,提升烤烟生产管理水平,增加管理效益。一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烟草农业管理中的作用。信息化管理要涵盖烤烟生产的全过程,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烟叶生产,带动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要以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为支撑,以烟用物资的保障供给配套为基础,以加强合同管理为中心,以手机短信提醒服务为手段,以网络教育指导为标准,以烟站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原收原调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在线支付,加快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水平。二是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安康山地烟区种烟地块因海拔差异、朝向差别、坡度不一,给烤烟生产的整齐划一造成很大影响,在这样复杂地块的条件下,按照“安康市烟叶标准化生产体系”组织、生产、实施技术推广,能有效减轻地块差异、坡向差异,保证烤烟生产的整齐划一,奠定烟叶质量统一性的基础。在实施标准化生产中,要注重测土配方施肥,因地因烟科学管理。在烟叶烘烤中,要加大“三段五步式”和“三段六步式”烘烤技术的推广力度,因烟因天气使用灵活的烘烤措施,提高烟叶烘烤质量,发挥标准化生产优势。三是积极实施GAP管理。烟草实施GAP管理对于提高烟叶安全性,切实保持好种烟环境,以烟农增收作为发展动力,树立和维护行业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GAP管理中,要以基地单元为实施主体,制订《安康山地烟草农业操作规范》并配套实施细则,制订基地单元GAP实施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全过程都要实现标准化、痕迹化的记录。四是搞好技术集成和管理集合。要总结完善安康烟叶现代化生产的技术体系,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促使生产技术落实,烟农务烟水平提升,烟叶生产效益增加。
参考文献:
[1] 赵鹏.安康烟区烟叶生产技术开发部门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的使命[C].现代烟草农业学术论文集,2008:100-106.
[2] 郭凤鸣.实现山地烤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云南农业科技,2008,(4):26-28.
[3] 李芳芳,宋守晔,付建邦,郑权,郭磊.论现代烟叶生产模式的构建[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95-399.
[4] 杨立社,李鑫,谭杰,李莉.陕西烟叶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88-498.
[5] 奚柏龙,卢山冰.发挥山地特色,实现特色突破[J].西部大开发,201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产品已成为我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重要消费品,花卉产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山东省青州市的花卉产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企业、科研单位、花农和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采取科学的发展策略促进青州花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青州花卉产业现状
青州市花木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花卉种植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州花卉业迅速发展,开始由传统花卉业向现代花卉产业转变。青州市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和花卉集散中心。花卉产业作为青州市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对青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青州市因势利导,依托便捷交通、文化资源、传统产区等综合优势,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辐射”的基地建设方针,把发展花卉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制定了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土地、税收等方面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措施。经过三十年的发展,青州市花卉基地现己发展到10万多亩,形成了以示范园区和规模种植区为主的花卉基地,形成了20余公里的花卉走廊,建成了黄楼花卉种植区、城区盆景栽培基地、东坝花卉栽培基地、东高花卉生产基地、王坟树桩根艺生产基地、王母宫绿化苗木生产基地等六个规模较大的花木专业生产区。
青州花卉产业对于促进青州市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青州花卉产业也促进了相关产业如旅游和物流业的发展。青州市90万人口,70万是农业人口,花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青州市发展花卉产业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活跃了地方经济,增加了政府税收。
二、青州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青州的花卉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花卉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
(一)花卉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牌
青州花卉的品种结构不够合理,品种不够丰富。青州花卉以西洋杜鹃、仙客来和各类时令花卉为主导品种,品种更新缓慢,如西洋杜鹃,很多种植户都栽植了十几年了,还是原样,很多花农自己也觉的单调,但是没有能力栽植新品种。当前虽有大花蕙兰、蝴蝶兰、凤梨等品种,但温室条件要求高、技术难掌握,很多花卉种植户没有能力种植。
青州尽管有上千个花卉品种,但真正注册的花卉品牌却很少,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从数量上看,青州市的大花蕙兰、蝴蝶兰、凤梨等存量和销量非常大,但大部分是购进小苗种养。青州花卉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牌,这将会阻碍青州花卉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花卉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生产方式
青州市具有悠久的花卉苗木种植历史,花卉栽培种植经验丰富,但是青州大部分花卉生产基本上以传统技术和经验为主,新的扦插技术、水肥管理技术和新肥料应用较少,花卉生产总体技术水平较低。从长远看,花卉产业的发展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仅仅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产品价格,在将来的花卉市场上很难占据优势。青州大多数花卉种植户的花棚是日光花棚,设备简陋,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生产出的花卉品质不够稳定。
(三)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
目前,青州市的花卉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程度低,还存在很多处于独立经营状态的个体花农。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自产自销、独立经营的模式,在花卉产业发展初期确实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的扩大、竞争的加剧、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种个体生产、分散经营的花卉生产经营模式己经显露出它的种种弊端。这些分散经营的农户不能形成有效的组织,市场竞争力较弱。他们无法建立起涵盖技术指导信息、质量监督信息、供求信息和对外宣传的网络体系,信息较为闭塞,对花卉品种的选育现状、供求信息动态等了解相对较少,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在花卉经营上,他们无序竞争,交易成本高,货物安全、运输担保、服务质量等保障程度低。这种较低程度的产业化削弱了青州花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青州花卉产业发展策略
针对青州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青州市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花卉产业发展策略,促进花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积极完善各项政策,优化花卉产业发展环境
结合青州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投资花卉产业,解决青州市花卉产业资金短缺问题。引进培养花卉科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使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从而为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积极帮助花卉生产者寻求市场,拓宽销售渠道。行业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宏观调控,正确指花卉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防止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青州市资源、气候条件和市场供求状况,因地制宜,做好花卉产业的规划布局,优化花卉产业的发展环境。
(二)大力发展有青州特色的花卉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首先,要强化品牌意识,对已有一定批量和市场的花卉产品,如大花蕙兰、蝴蝶兰、凤梨等品种,通过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建立起青州特色的花卉名牌产品。其次,要充分利用青州市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和特有的观赏植物资源,重点扶持,加大开发力度,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培育新兴花卉产品和花卉品牌。再次,要加强市场宣传,拓宽销售渠道,创立青州花卉名牌产品。
(三)加强花卉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花卉产业的科技创新包括品种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首先是品种创新,需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的研究与开发。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花卉品种和配套技术,通过全光照喷雾育苗、组织培养、扦插和分株繁殖、容器育苗、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技术,实现名优花卉种苗的地方化。要加大对花卉科研育种的投入,鼓励资本雄厚的企业和单位把资金投入到花卉产业中,并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其次是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国内外先进的花木生产技术,也要推动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竞争优势。另外,还要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青州花卉产业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
(四)建立花卉产销组织,推进花卉产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