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7 14:10: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描写重阳节的诗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111)
摘 要:本文以《醉花阴》教学为例,在“文本背景处”、“教学重点处”、“语言精美处”三个方面对这首古诗进行了拓展,来探索古诗教学中拓展的基本形式,浅谈拓展的基本要点,努力提高拓展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拓展形式;基本要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地拓展,能够拓宽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增加学生的积累,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要让一首首古诗在课堂里面变得丰富多彩,拓展就是古诗词教学的“春风”。所以,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们应该重视在古诗教学中巧妙地拓展。《醉花阴》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为李清照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教学中不仅仅要把握词人内心的“愁”情,还要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全面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作。为此,在这首词的教学中,可进行如下拓展:
一、在文本背景处拓展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观。因此,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古诗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教学这首词时,可对文本的背景进行这样的拓展:
1、当时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爱情深笃的夫妻却过起了“牛郎织女”的生活。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再没有欢声笑语。她的生活孤独寂寞、空虚无聊,更多的是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李清照就写了这首词给丈夫赵明诚,以寄相思之苦。
2、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琅嬛记》
上面的两则材料是李清照写作《醉花阴》的背景。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尤其是古诗词阅读,因大多年代较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如果不做一点相关背景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可能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因此,围绕文本拓展和延伸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帮助或辅导学生介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二、在教学重点处拓展
《醉花阴》这首词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作者以花喻人写愁,以物写瘦的方法使用,如果将这一方法讲解到位,本诗的主题学生自然而然就把握了,为此,在这一环节上,可做如下拓展:
1、出示一组写愁的诗句,比较诗人写愁方法的不同。
(1)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
(2)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4)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引导学生分析古人是如何写愁的,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落红,愁是有数量的;李煜说,愁像一江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绵绵不尽的春江之水;秦观说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有数量,还有深度。有如此众多的写愁高手站在李清照的面前,李清照如何写愁才可以在文学史中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她是如何写愁思的?继而引导学生分析,李清照写愁的艺术特色: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以花喻人,黄色的不止外形上淡雅、清秀,与作者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它象征高洁、淡泊,也酷似作者芳华和清品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当的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2、再出示一组以物写瘦的诗句,让学生品析体会本诗手法的精妙
学生分析出以花喻人,以物写瘦的手法之后,教师再出示一组以物写瘦的诗句,比较同样是以物写瘦的诗句与词句相比哪一个更好?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秦观《如梦令》
“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程垓《摊破江城子》)
在比较中得出,李清照词中这个比喻与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却始终不见一“菊”字。词人用“东篱把酒”这样的典故与“暗香盈袖”的描写,突出咏菊的话题,“菊”的色、香、形态,俱现笔端。清代陈廷焯《云韶集》评价说:“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这三句共同创作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仁的境界。尤其是帘卷西风,时令与环境气氛做烘托,使人马上想到一副西风瘦菊的画面。很有意境美。
至于定名为重阳节,则是在唐代(之前只是泛称作九日,唐及以后各代,则重阳与九日并用,现代的九日已无专指之意)。宰相李泌提请确定上巳、中和、重阳为一年之三大节庆,获准。再加上唐皇室的亲自加入(九日游曲江),使得重阳节活动在唐及以后的时间里盛况空前。这一点,从王维“遍插茱萸”的诗句中可以得到佐证。
重阳节主要的活动是登高,这一活动的来源自然是桓景避难故事。而后来人们登高主要为赏秋。重阳的节俗还有野游、骑射(此活动唐代依然盛行)、放风筝、迎出嫁女归宁、食蓬饵、吃重阳糕、饮酒、赏菊、插茱萸等。文人显贵还有“享宴高会”、相属赋诗的风雅。茱萸最初是切碎囊佩的,魏晋以后便演化为插了。先是“插茱萸于臂”,而后干脆插在发间鬓角。
唐宋以后,茱萸日少提起,只剩下簪菊了。起初只是文人显贵的风雅(如范成大《重阳不见菊》:“可怜短发空欹帽,欠了黄花一两枝”),明清时代的簪菊赏菊,几乎成了全民性的风尚。清代的《辇下岁时记》载:“九月宫掖间争插,民俗尤甚。”
二、唐诗中的重阳节
如果把唐诗比作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大百科书,那么“重阳节”就是其中一个不菲的辞条。我们从古代节俗描写的角度来观照传统的“重阳节”。
登高。这是重阳节活动的重头戏,也是诗人们描写重阳之侧重。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水景》:“九月天气清,登高无秋云”;刘禹锡《九日登高》:“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以及《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的习俗起于醒桓景避难,而登高诗中用典最多的,是“孟嘉落帽”。孟嘉是陶渊明的外祖父,随桓温征西时,在龙山重九登高欢会,风落帽而不自知,后作“落帽赋”反倒获得在场文人及桓温的称赞。于是,《岁华纪丽》便把重阳节称作“授衣之节,落帽之辰”。后来人们更是不拘礼法,视“重阳落帽”为风雅之举,甚至有意模仿。诗中的表现如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明何孟春《送菊涯翁》:“多情不用防吹帽,短发犹禁插满头”。而能把插满头的杜牧和梅尧臣,帽子自然是早就除去了的。
另一个文人津津乐道的典故来自孟嘉的外孙陶渊明。南朝宋檀道济《续晋阳秋》中记载,某年重阳日,幽居的陶渊明菊下独坐,无酒为伴 ,正惆怅间 ,忽见一白衣人自花间飘然至,原来是江州刺史王泓派人送酒来。陶渊明大喜,与白衣使畅饮而醉,作《九日闲居》一首。此即“白衣送酒”之典。
唐代的诗人们对“白衣送酒”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情有独钟,直用、曲用,各尽机杼。李郢《重阳日》“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李白也“因招白衣人,笑酌黄金菊”(《九日登山》),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叹息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皇甫冉《重阳酬李观》更是毫不遮掩:“不见白衣送酒来,但令黄花自在开”。其他,如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蓝山寄张五》),崔国辅“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九日》),崔曙“且欲近寻陶泽宰,陶然共醉杯”(《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无不飘溢着“白衣送酒”的芳菲。
且不管酒是送来的,还是家酿的,总之饮酒,特别是饮酒,乃重阳节里不可缺少的内容。席间赋诗,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或许跟孟嘉祖孙的两篇诗文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簪菊、赏菊。这同诗中用上“白衣送酒”典故一样,簪菊赏菊似乎也使重阳活动充满了高雅意味。郑谷说:“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重阳被称为节、茱萸节,也证明了在这节庆中的重要位置。
不过唐时茱萸也还在重阳节庆活动中风光着:王维告诉我们,那时的茱萸是深入人心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多愁善感的杜甫叹息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李白、孟浩然也各自作出证明:“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九日得新字》)。至于清代顾祖的“茱萸黄菊寻常事,此日催人易白头”(《甲辰九日感怀》),只能算作是对茱萸往日风采的一种缅怀了。
而真正长期活跃在重阳节庆活动中的是。《仙书》云:“茱萸避邪,延寿”。延寿比避邪更为实在,于是这“融融冶冶”的黄金花受到诗人们由衷的称颂。
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齐安登高》)。
郑谷:“更待金英发,凭君插一枝”(《恩门小谏雨中乞菊戴》)。
公乘亿:“带香飘绿绮,和酒上乌纠”(《赋得秋菊有佳色》)。
……
这些是簪菊诗(顺带在此一提:宋人杨万里有“嚼香”“蕊浮杯”的爱好),赏菊之诗更是不胜枚举。杜甫有“九日”诗十数首。写菊如:“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叹庭前甘》),“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九日寄岑参》),“晚来高兴尽,摇荡期”(《九日曲江》),于写菊之外,多有人世之叹、家国之忧。郑谷之爱菊,几乎可以和陶令相比了:“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无情”。杜牧对菊也别有深致:“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王勃因“开门有”,而自翊“是陶家”(《九日》),可见他也是陶令的崇拜者、的有情人。元稹及黄巢对重阳菊也各怀深情(详见下述)。
值得一提的是,重阳节不仅仅限于九月九日这一天,九月八日已算开始,而九月十日更被称作“小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就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又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三、唐重阳诗的内容与特色
重阳节诗人们喜咏菊,然而其表达方式和意义却有很大差别。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菊》)李义山通过菊的绚丽的颜色和幽香,又搬来陶罗二位助阵,为唱了一首赞美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元稹好像在说:“是花都爱,不是偏爱菊”,但“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满园的黄英、整日赏菊的举动,又实实在在地表明了元稹对菊的喜好。
“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折菊》)这折来的简直成了杜牧倾诉衷肠的恋人了。“雨中衣半湿”,真是有了“爱相随”,“风雨我都不后悔”。“拥鼻自知心”,难道只是一种爱的表白吗?看来除了对形态美的热爱,更有其精神方面的因素。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菊》)郑谷则不仅限于对菊形态的赞美――先是通过“九日”里人们的普遍行为,暗示出在人们心目殊而又崇高的地位,而后又以“不羡瓦松高”的拟人手法,更加体现出“甘于平凡,执着奉献”的高贵品质。这大概就是作者之所以如此爱菊的根本原因吧。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于桃花一处开”(《咏》),黄巢咏起菊来也透着一股冲劲,居然为“独立寒秋”的抱起不平来,真是“爱菊爱得他心痛”!
我们不妨将这些诗与屈大夫的“夕餐秋菊之落英”、陶元亮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西风中”作一比较,不难看出,唐以前的咏菊诗,重在对孤傲清高(或说是孤芳自赏)品格的一种欣赏。表现了文人们不慕名利、淡泊宁静的心态,重视内心的自我认识。而唐代的咏菊诗,在积极用世的风气下,更多地体现了诗人们在功名的追逐中几番扑腾之后的复杂心境:有的顿悟离开旋涡;有的喘息未定又再度投入;有的欲进欲退彷徨不定。唐以后的咏菊诗,一方面体现了对屈、陶理想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因时代的动荡,“独傲寒风,不畏”的精神得到更多的宣扬。从以上的分析比较中,我们也可以管窥到咏菊传统在内容上的流变。
在文人喜欢四处流浪的唐代,重九望乡思乡也是重阳诗里的一大主题。这在唐以前似乎不很突出,唐以后的那些只懂得因循的文人们也不过有一些仿制品罢了。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这是初唐的人们在登高望乡,格调似乎明朗些,虽然也道出些“悲”“苦”,读来却不甚悲苦;倒是后来孤独的杜甫抱病登台,举杯望乡,让人不见“悲苦”字,却自有一番悲苦在心头。中晚唐的登高思乡缺少撼人之作,这或许也跟时代有关系。
不过唐代望乡思乡的经典之作,还得算少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激发师生对祖国的挚爱情感,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追根溯源,领悟题旨
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唐弢的《琐忆》 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故教师可将全诗《自嘲》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鲁迅先生鲜明爱憎的思想根源,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写《春蚕赋》,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
五、了解民俗,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