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必修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2-12-26 05:49: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考生物必修知识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考生物必修知识点

篇1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如毛色)的不同表现类型(黄、白)。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DD×Dd

DD×dd

5.分离定律

其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第2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YYRR

1/16

YYRr

2/16

亲本类型

双显(Y_R_)

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纯隐(yyrr)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重组类型

单显(Y_rr)

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单显(yyR_)

yyRr

2/16

3/16

绿圆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

10/16

,亲本类型为

6/16。

2.常见组合问题(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方法统一用分枝法[先一对一对分析,再进行组合]:都可以简化为用分离定理来解决,即先求一对相对性状的,最后把结果相乘,即进行组合,因此,要熟记分离定理的6种杂交结果)

(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4.常见遗传学符号

符号

P

F1

F2

×

含义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母本

父本

5.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为什么F2中出现3:1)——提出假说(4点)——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知识结构:

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

卵细胞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受精作用

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1.正确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即一个着丝点就代表一条染色体。

(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有丝分裂中也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一对同源染色体=

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2.减数分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概念

同源染色体:上面已经有了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上面已经有了

交叉互换:指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的现象。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3.减数分裂

特点:复制一次,

分裂两次。

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染色体数目减半实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

场所:生殖器官内(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精巢、卵巢内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

过程:

的形成过程: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前期:联会、四分体…(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

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

末期:(n)

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变形

4个(n)

4.与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

相同点

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染色体复制

复制一次

第一次分裂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2n)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n)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2n)(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n)和一个第一极体(n)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n)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n)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均等)成两个第二极体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有无变形

精细胞变形形成

无变形

分裂结果

产生四个有功能的(n)

只产生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n)

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注:卵细胞形成无变形过程,而且是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存有大量营养物质,为受精卵发育准备的。

5.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要求掌握)

比较项目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染色体复制次数及时间

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一次,有丝分裂的间期

细胞分裂次数

二次

一次

联会四分体是否出现

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出现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无分离(有同源染色体)

着丝点分裂

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后期

子细胞的名称及数目

性细胞,精细胞4个或卵1个、极体3个

体细胞,2个

子细胞中染色体变化

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变

子细胞间的遗传组成

不一定相同

一定相同

6.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检索表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1.2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

2.1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例题:判断下列各细胞分裂图属何种分裂何时期图。

[解析]:

甲图细胞的每一端均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四分体、分离等行为,且每一端都有一套形态和数目相同的染色体,故为有丝分裂的后期。

乙图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丙图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7.受精作用:指卵细胞和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意义: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8.配子种类问题

由于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使配子也多种多样,根据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形成的过程,所以配子的种类可由同源染色体对数决定,即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种类为2n种。

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1.

萨顿假说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果蝇杂交实验分析

摩尔根果蝇眼色的实验:(A—红眼基因

a—白眼基因

X、Y——果蝇的性染色体)

P:红眼(雌)

×

白眼(雄)

P:

XAXA

×

XaY

F1:

红眼

F1

XAXa

×

XAY

F1雌雄

F2:红眼(雌雄)

白眼(雄)

F2:

XAXA

XAXa

XAY

XaY

3.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萨顿假说

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红眼

XWXW

X

白眼XwY

XW

Y

红眼

XWXw

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

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

母女患病为伴性。

三、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判断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多/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VD佝偻病

伴Y染色体遗传病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人类中的毛耳

第三节

伴性遗传

1.伴性(别)遗传的概念: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2.

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①致病基因Xa

正常基因:XA

②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

XAXA

XAXa(携带者)

③遗传特点:

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⑵交叉遗传。即男性(父亲)女性(女儿携带者)男性(儿子)。

⑶一般为隔代遗传。

3.

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①致病基因XA

正常基因:Xa

②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XaXa

③遗传特点:

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⑵代代相传。

⑶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4.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5、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根据毛色辨别小鸡的雌、雄

6、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口诀:无中生有必为隐,生女有病为常隐;有中生无必为显,生女有病为常显。

篇2

[中图分类号] G42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3)02-004-04

收稿日期 2012-05-10

[作者简介] 胡学军,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市教科院生物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新课程改革生物学科的相关内容研究;刘华贵,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市开发区教研室生物教研员,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效课堂”与“新课程改革”相关内容的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至2011年,陕西、湖南、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山西、江西、新疆共10个省、区使用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试卷,采用的高考模式是宁夏模式。新课标所考查的范围是生物必修1、2、3,选修1、3二选一。较之以往的全国卷,新课标理综试卷生物部分有了显著的变化:总分值由72分升为90分,与以往全国卷相比增加了18分;考查内容由原来的两本必修加一本选修增为三本必修加选修1、3二选一;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特别是实验技能的双重考查。

五年里,全国新课标卷在原有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了新条件下的命题技术。新高考命题的范式已逐步形成并不断成熟。2012年,湖北作为课改省份迎来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文综和理综试卷将沿用全国新课标卷模式。本文着眼于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卷历年考题内容,试图对其中所体现的动向和命题特点加以探究,以期对2012年湖北省的生物高考备考有所借鉴,实现新课标高考的平稳过渡。

一、近五年试卷考点、分值分析

通过笔者的整理,特将近五年来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试卷的考点与分值分布统计如表1。

通过表1的统计可知,必修部分各模块分值在不断的波动中:必修1考查知识点的分值由2007年的34分到接下来四年的34、25、24、39分,五年共计156分,其中选择题所占分值为96分;必修2考查内容分值分别为17、16、18、19、8分,五年共计78分,选择题所占分值为18分;必修3则为24、25、32、32、28分共计141分,选择题所占分值为66分。总的来说,必修1、2、3分值比约为2∶1∶2,其中选择题分值比为16∶3∶11,非选择题分值比为60∶60∶75。选修部分分值则固定为15分。从分值我们不难看出,这五年的新课标高考生物试卷在必修模块知识点的考查上较偏重于必修1和必修3的内容,必修2知识点的考测点比较集中,主要考查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相关内容,且考题形式主要集中在非选择题部分。选修模块主要以选修1或选修3中的生物科技专题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作为考查的重点。

二、全国新课标卷命题动向

1.全国新课标卷命题模式逐步趋于成熟

从2007年至今,陕西、湖南、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山西、江西以及新疆共10个省、区相继使用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试卷,即宁夏模式。2007年,作为新旧教材平稳过渡的第一年,宁夏卷的试题结构稳定,考题紧扣书本的主干知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要求。基本能力试题的设计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较好地体现基础性、导向性、整合性、开放性和时代性。接下来的2008年,试题类型较之2007年有了些变化:非选择题出现了曲线图分析题和图文分析题,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图文分析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检测作用。在紧接下来的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中,试卷考查的形式多样,试题也增加了一定难度,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其中,尤其是2010年的高考新课标卷,曲线图在整个生物部分出现了五处。这大大增加了高考考生解题的心理压力。较之2010年的试卷,2011年的高考新课标生物试卷的难度坡度放缓。总的来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卷稳定在“6+4+1”的格局下,选择题、非选择题(包含选修模块的二选一选做题)的双基考查都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生着良性的变化。在这五年中,命题者对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解读与把握更趋于合理,使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卷的命题模式不断走向成熟。

2.命题加大了对考生解题方法与能力的考查力度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能力作出如下阐述: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能力;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等。由于我国高考形式为笔试,对上述各种能力的考查只能在识记、理解、辨析、信息转换、实验探究、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层面上展开。以信息转换这一能力考查为例,2007年的高考新课标生物卷中,图文转换题有2题,分别是第3题和第28题I小题;在接下来的4年里,图文转换题分别为2题、6题、5题、4题。五年来,此类题目出现的分值依次为:28分、21分、60分、38分和29分。图文转换题为何在新课标卷中占有如此大的比重呢?究其原因,就是新课标卷能通过图文转换过程,既考查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其鉴别、选择和运用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一种类型的题能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层面,也无怪乎命题者会垂青于此类题型。五年的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卷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命题,更倾向于考生解题方法的考查。2007年第29题,要求学生用遗传图解来解题;2008年,第29题考测自由组合定律中F2表现型比例9∶3∶3∶1的变式;2009年,第6题考查分离比的变式,第31题则偏重于图文转换考查;2010年第32题将遗传图解和9∶3∶3∶1的变式均作为考查内容;2011年,第32题考测了图文数据分析类遗传题。学生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没有好的解题方法作基础,这些遗传题势必会成为考试过程中的拦路虎。

3.选做题体现出学生解题的自主性

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卷最后两题均为选修模块的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选修1与选修3各一题。选修1考题主要偏重于对实验的考查,而选修3以当今几大热点工程(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态工程)为考查内容。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二选一答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有了自。

三、备考对策

1.研究命题依据,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

为了指导高考工作,国家考试中心每年都颁布《全国考试大纲》,其中规定了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要求,各自主命题省市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试题并下发本省市《考试说明》。《全国考试大纲》或各省市《考试说明》直接指导着命题人员如何命制,既符合我国新的课改形势,又符合我国各省市实际情况的试卷。《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的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的设计及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它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而且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全国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重要依据。深入研究《全国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教师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在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比较每年的考纲与往年考点要求的异同,有利于抓住教学与复习的重点与难点,瞄准高考的方向,真正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备考复习计划,使高考复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合理有效的进行下去,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

2.紧扣教材,围绕核心知识展开复习

从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卷的考点分布统计表来看,每年高考的重点内容就是各模块的核心知识点。如:必修2遗传与变异板块,在历年的高考中不光是考点,也是难点。如何展开合理有效的高考复习?笔者认为,紧扣教材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材是师生接触最多的文本。教师在组织高考复习时,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载体,还是高考的第一手资料。在备考过程中,有些教师容易走入备考误区:以复习资料为纲,以考题为纲,不依据教学大纲和课标以及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行之有效的复习,往往不是核心知识的网络未能合理搭建,就是某些知识点的复习挖得太深。在浩如烟海的考题中试图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高考信息,是不明智的。笔者认为,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可尝试着带领学生通读教材,紧扣教材,讲练结合,展开复习。让学生通过此过程掌握每一模块的核心知识,并能在有效的复习指导下,自主构建每一模块的知识网络。结合每一模块知识网络,将知识对接起来,学生会发现知识点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这样备考起来,更加有的放矢。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高三备考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应考能力。高考试题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辨析、信息转换、实验探究、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这些能力的达成与考生的审题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审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搜集信息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极力培养学生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在读取文字、曲线图、图表等过程中,进行图文转换,为分析综合与推理能力的展开提供前提。

4.指导学生规范答题,减少失分点

全国新课程生物试卷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种题型。在选择题答题方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答题卡的填涂上。只要教师在平时模拟考试时,严格要求用2B铅笔均匀填涂答题卡即可,因为规范答题在非选择题部分犹为重要。近五年的全国新课程生物试卷的非选择题大部分采用填空题形式。填空题只有结论,不能测试解答的思路和过程,这对考生答案的准确性提出了要求。因此在平时教学与反馈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使用生物学科的专业术语,避免答案的口语化;提炼语言,使答案简单明了;语言表达更要严谨,并对学生作同样的要求,引导学生尽量用书本上的结论性话语来答题。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字提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也会降低高考失分的可能。

5.调适学生心理,轻松应考

在高三这一年,既是一个进行知识的系统分类与整理的一年,更是一个打心理仗的一年。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变化都会影响到学生后期的学习状况。因此,高三生物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将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作出合理有效的分析;学生通过教师的反馈,对自己每一阶段的学习状况作出正确的归因,并能在教师的建议下适当调整自己的状态,以平稳的心态迎接每一阶段的复习。当然,教学生进行深呼吸,用来调整情绪,缓解脑力疲劳也是一个不错的调适心理的好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学生在高三每一阶段学习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态,轻松应考也就不难实现了。

[参考文献]

篇3

理综试题生物部分总分90分,题型题量基本不变,理综第Ⅰ卷1~6题是生物选择题,每题6分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4分,由29题(2009、2010、2011三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30题(2009、2012、2013三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31题(2010、2011两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组成。

二、试题图表与文字数目的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三年来文字量、图表量都在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选择题字数在900个左右,非选择题字数1440个左右,总字数在2350个左右,答案字数320个左右,并且图表总数约为4~6个。2009年有一道对实验结果作预测并绘出折线图题及一道遗传图解题,2010、2011、2012各有一道绘制遗传图解题,2013有一道题要求绘制食物网。试题的呈现注重图、表、文结合,进一步考查学生的识图表及图表文转化能力。加强对学生准确获取图表文信息及图表文转化能力的考查,这应该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势。

三、各模块分值的变化情况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1)高考考点以必修2和必修3为主,约占生物总分的66%。

(2)本人认为今年安徽省的高考生物试题考查依然以必修2和必修3为主,生物技术实践一般以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考查;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则还是会结合必修中的有关知识进行考查。

四、考查知识点的变化

(一)2009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调节;基因工程。

(二)2010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膜系统、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和群落;植物组织培养。

(三)2011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分化、细胞代谢;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生态系统;动物细胞工程(细胞培养)、基因工程。

(四)2012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凋亡、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生态系统;凝胶色谱法;动物细胞工程(克隆)、基因工程。

(五)2013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癌变;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生态系统;微生物计数;基因工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主干核心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试卷以“代谢、遗传、调节”为三大命题中心。

五、命题特点

(一)三道非选择题:29题一般考查细胞代谢(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和实验知识(2009、2010、2012)或细胞代谢、实验及生态知识(2011);30题一般考查调节知识(2009、2010、2011、2013)或考查调节和生态知识(2012、2013);31题一般考查遗传知识加选修部分(2009、2010、2011、2012、2013)。

(二)实验能力的考查常考常新。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方面,高考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进行考查。生物实验不只是考查一些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实验思路、实验原则和变量的确定,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评价等的考查,更主要的是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创设实验问题情景,通过实验设计来考查学生实验方面的思维能力。如2011年安徽高考生物卷的29题许多学生无法找到题目中实验步骤的缺陷,即使有部分学生能找到缺陷也不能很准确的作答。这说明实验在高中学生学习中存在记忆背诵的学习方法,没有用实验思维进行实验的学习。

(三)命题材料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有些题目的题干背景新颖,其实理在课本上,重在考查学生的推理、分析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如2012年第6道选择题的“留树保鲜”问题。

六、备考建议

(一)构建知识网络、扎实复习

在一轮复习中,不能让知识停留在零散状态,而应对章节知识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提高,对照《考试说明》的知识范围,全面系统地回顾和再现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能从知识点上升到知识面、从知识面上升到知识体,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网络构架;提高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熟练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题训练,特别是解题能力和做题速度的训练;复习要到边到拐,猜题、押题都是不对的;重视基础,突出主干,复习时要以教材为核心,切忌在学习上构筑空中楼阁;减少一些无谓的资料和练习(不主张题海战术、但也不能不做一定量的题,要精选精练),增加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时间;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关键在于理解,只有想通悟透生物学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不管试题情景如何新颖变化,但解答它还是离不开课本知识。

(二)认真对待错题、整理错题,快速提高自己

错的原因:是知识没有掌握、还是粗心大意;是审题不清、还是思路不对;答题是否规范、完善完整。

(三)关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四)重视实验的技能和方法

(五)关注高考高频考点

1.必修1:(1)细胞中物质的鉴定;(2)细胞的渗透作用;(3)酶及其在代谢中的作用、特性、相关实验;(4)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5)细胞呼吸;(6)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7)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癌变及衰老。

2.必修2:(1)遗传变异的细胞基础;(2)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性状;②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途径来控制性状;③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关系;④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4)遗传规律及其拓展(遗传的非典型现象: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的非典型现象:若自交后代表现型为1:2:1是不完全显性;若是2:1则是致死基因型;②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的非典型现象:9:3:3:1的变形9:6:1、9:7、9:4:3、12:3:1、1:4:6:4:1);(5)在育种中的应用;(6)人类的遗传病(①遗传病的概念(遗传病不一定带有致病基因)、类型及预防;②调查遗传病的方法;③系谱图与遗传病的判断);(7)杂交实验与探究。

3.必修3:(1)植物激素调节;(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能不能口服;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的机制: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神经调节:兴奋的传导、传递、反射弧、特点);(3)免疫调节(淋巴因子可由T细胞和效应T细胞分泌);(4)内环境与稳态调节(血糖调节及健康);(5)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植物如问生态系统成分,答生产者;如问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第一营养级);(6)生态农业;(7)生物富集作用、水体富营养化。

最后,用好《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后面的题型示例很有必要看,他有一定的导向性。考试说明中的“知识内容及要求”可以作为一个纲要,检查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当然检查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还可以通过做题查找自己的知识盲点、漏点。两个结合起来,查缺补漏、找知识盲点效果非常好。)并做一些近年的高考真题,如全国卷、安徽卷等。

篇4

1 两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共性

1.1 两卷难度均设置为中等偏易

近五年全国生物卷和福建生物卷中关于必修三选择题的考查内容及难度设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卷和福建卷近五年必修三选择题的题量偏多,难度设置在0.60~0.70的居多,少数题目的难度设置在0.50,考查难度属于中等偏易。

1.2 均关注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与学科理念的考查

对比近五年的福建卷和全国卷可以看到:两卷均注重考查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与学科理念等方面的内容。学科方法有:实验观察法、比较归纳法、建立模型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问题探究法等;学科思想有:协调统一、稳态平衡等;学科理念有:关注社会、生产应用、生态保护等。

(1) 有关学科方法的考查:

【例1】 (2012・福建卷)“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内容是( )

【例2】 (2013・全国卷)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 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 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 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

以上试题均是对实验观察法的考查,通过考查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实验素养的目的。

(2) 有关学科思想的考查。

分析近五年的高考试卷,无论是全国卷还是福建卷,均注重考查协调统一、稳态平衡的学科思想,考查的知识点落在内环境稳态和生态平衡等高频考点上。例如:全国卷2011年第5题,2012年第3题,2013年第5题,2014年第3题,2015年第3题和福建卷2011年第4题,2013年第3题,2014年第2题,2015年第4题,都涉及这些高频考点的考查。

(3) 有关学科理念的考查。

高中生物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核心概念。这种关注社会、生产应用、生态保护的学科理念在生物高考全国卷和福建必修三部分选择题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例如:全国卷2013年第4题,2014年第6题,2015年第2题和3题和福建卷2012年第3题,2013年第4题,2015年第2题和4题,都涉及学科理念的考查。

1.3 考查的知识点均集中在若干高频考点上

对比分析近五年的全国卷和福建卷可以发现,试卷必修三选择题考查的内容大多落在一些知识点,如内环境稳态、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神经调节、动物激素调节、植物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五年来上述高频考点部分选择题考查的分值见表2。

2 两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差异

2.1 试题呈现形式不同

两份试卷必修三选择题的呈现形式,即采用的情境有很大的不同。

(1) 福建卷通常弱化知识内容的记忆,而强调考查科学方法、学科思维、信息获取能力,所以在呈现方式上,题干部分文字量大,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或者以曲线、表格、图形的形式呈现,如2014年福建卷第2、3题。

(2) 全国卷通常依托教材,注重识记、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掌握情况,在呈现方式上,题干简洁,文字量少,出现的曲线、表格、图形也相对简单,选择题部分难度不大,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第2、3、4题。

2.2 试题考查内容与能力要求上的不同

(1) 与福建卷相比,在考查内容上,全国卷更加重视对重要概念的考查。

(2) 全国卷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以理解能力为首, 获取信息、推理、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辅,福建卷则全面考查学生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表3)。

2.3 试题素材的来源不同

(1) 全国卷的命题素材有相当一部分源于教材内容原句或有简单加工,试题的情境及测量方式与学生平常学习的材料非常相似,其测量的认知水平基本属于识记水平,考生一般可通过辨认或回忆作答。另一部分试题则重视考查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较高层次认知水平。测量高层次认知水平要求的试题情境必须是“新材料”,以保证考生不能以记忆来答题。所谓的新材料是指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过的材料。

(2) 福建卷命题素材则来源于大学教材或科技论文等,试题提供适宜且新颖的试题情境,关注考生利用题干提供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整合加工、重组认知结构方面的思维表现,测量其思维能力,确保试题能对学生的发展潜质即创新性学习能力进行测量。试题往往也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的模拟现实。

3 应对全国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复习建议

3.1 重视大纲、教材,而不是教辅,真正回归教材

针对高考新课标卷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高三复习应做到:

(1) 研读大纲,把握方向,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复习的深度,对《考试大纲》中没有的内容,不能无意义的拓展和延伸。

(2) 真正做到回归教材,分析近几年生物高考必修三选择题特点,很多是教材知识,甚至是教材原文在考卷上的重现。

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读透教材,注重基础,切不可用教辅替代教材,建议教师整理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督促学生背诵。

3.2 重视重要概念的理解,而不是简单背诵

篇5

按照往年的节奏,当年的高考大纲一般在过年前后公布,而且多数年份都是微调,而今年则出人意料。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指出本次高考大纲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中的变化仍让考生和家长感到担忧:这样的改变是否意味着明年的高考难度会大幅增加?

高考大纲是高考命题的风向标,也是考生复习的指挥棒。在一片担忧声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进入必考范围的试题会控制好难度。那么,在这种变化下,如何理解这次高考大纲的修订?考生又该怎样据此调整复习计划?

大纲修改主要体现“一增一减”

新修订的高考大纲修改主要体现在“一增一减”上。“增”主要是指整体上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减”主要是指大部分学科对部分知识点进行删减。其中语文、物理等变化较大的学科,让不少高三学生感到“压力山大”。 郎丛柳 摄

语文:阅读不再二选一

本次大纲修订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设为必考内容,以适应高校对新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语文加重考核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在“古诗文阅读”部分也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数学:删去“几何证明选讲”模块

本次大纲修订数学科目减少选考模块“几何证明选讲”,其余两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不变,考生从“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两个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物理:部分选考变必考

物理科将以往的动量和近代物理等选考内容列为必考,将模块3至5皆设为必考内容,以顺应课程标准修订的趋势。目的是满足高校对人才选拔和未来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又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加强对物理基本理论的教育教学。

化学:删去两个模块

化学高考大纲删去“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考生可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

生物:关注突出成就和热点问题

生物科目新大纲调整后更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历史:删去部分选考模块

历史学科新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三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不变,考生从三个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 2017年高考试卷整体难度将保持稳定。

思想政治:强调德育导向

思想政治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补充试题样例加以说明,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地理: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

地理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

修改是为减少重复备考

与过去10年的高考大纲修订略有不同的是,2017年大纲修订幅度相对较大。调整和修订的地方均为内容优化之处,目的是减少重复备考。

这次大纲修订是在广泛调研和听取包括高考命题专家、课程标准修订专家、教育测量专家、中学教学研究人员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基础上形成的。考试内容的主要变化是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合理设置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

“这次修订其实将考察学校是不是尊重学习规律,是不是应试教育。”有专家指出,本次大纲已释放出明确信号,发挥高考的立德树人作用和人才选拔功能,想靠刷题换取高分会越来越难,“越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学校越会适应大纲的调整”。

对此,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指出,就数学而言,这次考试大纲的修订明确提出了从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即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的科学与人文价值。特别明确提出在数学考试中增加数学文化的要求,有利于引导中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思想性、文化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实现全面提升和培养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这个导向很好,符合未来高考改革的思路。”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温儒敏也指出,以往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模块,要求考生二选一。“这是有导向性的。”温儒敏说,这次考纲修订把两类文本的二选一形式改为都是必考,意义重大。

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更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累,很难速成,因此,历年高考选“文学类文本”的考生很少。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全国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考率最低时不足一成。 文学阅读需花费更多气力备考。

这也影响到一线教学。因为当前很多学校会减少甚至放弃小说、诗歌等文学欣赏。“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语文综合素质要求看,人才不光要有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有审美鉴赏的能力。”温儒敏说,这次改革不但能对考生素质做更全面的考查,也将对一线教学中存在的轻视文学审美教育的倾向起到纠偏作用。

试卷整体难度将保持稳定

薛丽文是一名“准”高考生,随着高考大纲的修订,她也变得焦虑起来。“不知修改大纲后,考题是否变难,担心自己不适应,会考砸。”高考大纲的变化尤其是语文、物理等科目在考试内容上的增加,让不少高三学生都和薛丽文一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表示,大纲调整只解决知识点的变化,试题的难度不在知识点上,而在试题的呈现上。“同一个知识点的题目既可以出得很简单也可以出得很难,知识点本身并不和难度挂钩,要看知识点怎么转化为试题。”

李学军是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的一名教师,拥有多年的一线经验。据他介绍,在以往的考题中,学生只需掌握牢记知识点和结构,加以运用便足够了,而高考大纲修订后的考题需要学生运用文字理解、信息处理、知识解析等综合能力,并在众多信息中提炼出解题信息,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李学军介绍,在最近几次考试中,有部分学生因为不适应新题型而导致成绩下滑,但在老师讲解过程中,往往恍然大悟,迅速解出题目。

“其实广大考生和家长不必多虑,2017年高考中,80%的题目跟以往一样没有大的变化,剩下的20%才是新题型。把握知识点,突破新题型,高考难题便能迎刃而解。”李学军说。

上海师范大学附级教师余党绪表示,高考大纲的变化对考生和家长的心理会有所冲击,实际上影响应该不大。

“新增必考内容的试题会控制好难度,确保第一年平稳落地,高考试卷的整体难度也会保持稳定,学校及考生家长不必过于紧张。”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考生该如何备考

面对新大纲新要求,考生和家长该怎么应对?在剩下的时间里,如何进行复习备考,如何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语文:文学阅读需花费更多气力

高考语文试题势必会从新闻、科普文、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更多生动鲜活的事例,意在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考生在备考中,一定要增强“时事语文”意识,及时阅读新闻报刊,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考生还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古诗文的积累,融汇历史知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

数学:吃透知识点,学会举一反三

今后的高考数学命题更多是以一道题为载体,呈现给考生一类题,通过这道题让考生掌握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以及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通用方法,从而达到检查能力水平的目的。同时,命题还会充分考虑考生数学能力的个体差异。绝大多数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方式并非唯一,而是多种多样。通过方法选择、解题时间长短,区分出考生能力的差异。考生在数学刷题过程中,一定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同时做到有意识地训练举一反三、一题多解,找到最科学的方法。 “准”高考生们正在认真听课。

物理:加强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篇6

学生们进入高中以后就面临着人生的一大挑战――高考。为此,学生们的家长放弃自己的工作,专门为自己的孩子陪读;学生们自己也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天在题海中遨游。其实,我认为学生们的付出是必需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用对方法,我认为准备高考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分析研究历年的真题。仔细分析今年的生物高考试卷,相信老师们不难发现,高考中生物这一门课程的难度在逐年降低。并且就总的试题来分析是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

现在拿历年的一份高考试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熟悉生物考试的老师都知道,高考生物是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的,一部分是选择题,另外一部分是非选择题。一般情况下,选择题是由七个单项选择题组成的,而且难度是逐渐变大的。下面我将分两个方面来分析高考的生物试卷。

第一部分就是选择题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得到分数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一点,因为如果学生确实不会的话,也有猜的余地。但是仔细分析,其实仅仅是选择题就可以给老师和学生们提供很多考试的点。在所有的选择题中通常会有两种类型的题目,一种是简单的文字描述,另外一种就是图像信息题。比如说,在有一年的高考的生物试卷中有这样的一道题,题目给出了四幅图片,分别是“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探究酶的活性”,“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要求学生判断哪一个图片是错误的。这种图像题目,学生们容易走极端的路线,即要么就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根据自己平时所学到的知识选择出答案,要么就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就只能乱猜一个选项。这种图像题考查的就是学生细致与基础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我所举的这个例子中,第一幅图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那么学生们就必须知道植物和动物的有丝分裂是不同的,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时期是有自己的明显的特征的;第二幅图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学生要知道病毒是没有DNA的;再比如,在第三组图片中,探究酶的活性,就必须注意温度以及其他的条件。这些内容其实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有仔细的讲解,关键还是需要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相关的基础的知识,并且牢记这些知识,那么在面对这种题目的时候,学生们就不会感觉束手无策了。学生们在做简单的文字描述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有一年的高考生物就在选择题中提到了“肥胖病”、“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和害虫防治”等等这些题目都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意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第二部分就是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严格地来说也是分为两种类型的。第一种类型就是必修书上要考的内容,通常情况下,这一部分的题目会有三道大的综合题目,有一年的高考生物试题就是以下的三道题目:第一道题目是考查人体的相关知识,比如说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以及兴奋的传递。在这样的题目中,学生们要注意的就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在考试的时候就会由神经――肌肉的知识联系到兴奋的传递。

第二道题目是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这一道题目应该说是每一年的生物考试中最简单最容易得分的一道综合性的大题。这道题目,通常只会考一考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构成等等。所以基本上在每一次的理科综合考试的生物部分的时候老师都会反复强调这一部分是学生必须拿到分的原因。

第三个大的综合大题就是很多的学生都会有一点恐惧的遗传定律的题目。之所以学生们会害怕这一部分的题目是因为这一部分涉及到大量的遗传定律和计算,不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也比较容易出错,所以老师在准备考试的时候都会叫学生们在做题的时候学会适时的放弃一些题目,比如计算遗传定律。综合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到生物的必修书上的知识点无论大小都是必须谨记的

非选择题的第二个大的部分就是选修教材的题目。这一部分的题目在高考的时候都是会有涉及,比如有一年的高考生物选修教材的题目就包含了选修教材的几本书的内容,题目的要求是:分析果酒的制作过程;简述培养基的制作;考查萃取方面的相关知识。这三个问题基本上就代表了三本选修教材,在考查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就必须对果酒的制作过程相对的熟悉,以及相关的实验的细节的掌握,所以这一道题目考查的仅仅只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培养基的制作的时候,考查“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的优缺点,这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基础,所以对于选修教材来说,掌握基础是重中之重。

综合上面的几点,简单的总结准备高中生物考试的方法就是以下的几点:第一点,分清主次。必修教材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而且也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选修教材就是只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注重教材就可以了,不需要深究。第二点,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学生要学会关注有关生物知识方面的重大的事迹,以防止在考试的过程中出现的仅仅只是知识点的转移就不知所措,发挥失常。

篇7

经过多年的实践,高考命题已经相当成熟和稳定,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试题难度比较平稳,紧扣考试说明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生物试题命制立足于考纲和课标标准,较为全面地考查课标标准和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点,各教材内容所占比例较为稳定。分子与细胞、稳态与环境考点始终占分值较大,遗传与进化考点分值稍小(表2),难度基本稳定,尤其是2012年,突出了稳态与环境模块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了对基础知识与理论的考查。选修模块考查内容覆盖面较大,但难度小,多数都是从教材知识直接引为答案。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39题植物组织培养,40题的基因工程。

2.知识考查注重基础,重主干

生物试题共有6道单项选择题、4道必考非选择题、2道选考非选择题,共12道题目。试题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同时又突出了对重点内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考试说明中||类要求的基础知识。

试题中找不到偏题、怪题,但基础题却屡见不鲜。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试题命制主要来自必修1的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代谢中的酶、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必修2的遗传基本规律及变式应用,必修3的植物激素调节、动物神经与体液调节、免疫、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选修1的植物细胞工程、微生物的培养。选修3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这些知识是历年重点和高频考点。如:2012年生物试题的1、5、31题等,都是平时的重点。

3.能力考查全面到位,立意新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设计特别强调“以能力立意”,试题的素材来源于“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具有新情境的新材料”,也就是说,高考以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为依据,所考查的知识范围不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但编制试题所用的素材或背景不一定来源于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设问也不拘泥于大纲,不要求考生单纯地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的再认和再现是更高一级的认知水平,所以,加大能力考查力度,就可以通过考查考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

对识图、析图及绘图能力的考查,是考纲中能力要求之一,是“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的体现。通过图表、图形、实验探究等考查能力的试题来使考生的分数拉开差距,体现选拔性。因此每年高考都会出现一定数量的创新题(识图、析图、绘图、图文转换等),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多项能力。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非选择第29题以玉米种子萌发为命题材料,考查考生析图和图文转化能力。31题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背景,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素养考查处处体现,关注高

“探究性学习”是提高考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的学习中,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力求促进考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考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考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学实验题目是考查考生探究性分析问题能力的最佳载体。三年实验题目平均分值超过总分的20%,其中2010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4%以上,这些实验题立足于教材,实验情境在教材中能找到原型,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如2012年选择题第5题,以胚芽鞘的向光性为基础,注重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分析和推理能力。

5.关注热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命题情景及考查知识点与生产、生活、人类腱康和环境保护的联系更紧密,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考查知识的切入点主要是联系人体健康、生活、生产等,并关注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关的生物科学新进展即注重紧密联系实际。例如:生态热点(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温室效应等);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人造生命);国内大事(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干细胞技术、航天生物学);人类健康热点(H1N1、艾滋病、糖尿病、肥胖症、甲型流感、癌症)等。

1.试题整体上应体现稳定、基础、能力等特点

由于考纲基本相同,所命高考试题的题型、题量、命题范围、考点分布等总体上也应该基本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有新的突破的话,应该不是知识难度的突破,而是命题情境和命题角度的突破,是基础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的突破。

2.突出主干知识,加强学科内综合

尽管近三年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覆盖面较厂,但试卷的分值没有平均分配到各个章节,而是主要分布在细胞、新陈代谢与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重点章节,这些章节的分值与平时教学的课时分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有关细胞、代谢、遗传、调节与免疫、实验和生态学方面的知识仍将是今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

3.注重图形、图表、曲线等的考查

图形、图表、曲线等能够形象地表达生物学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过程,能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因此,图形、图表、曲线题的数量和分值有可能会增加。题型会越来越全面,如曲线图、结构图、示意图、模式图、柱形图、数据表格等多种形式,通过读图、识图、识曲线、绘曲线、读表等形式考查考生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

4.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实验的考查力度还会加大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013年,高考生物实验部分的考查角度:考查考生的表述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对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或修改,根据相关信息提出探究课题以及用图形、图表处理实验结果和结论等。探究性试题能较好地体现能力要求,并且有良好的开放性等特点,这将会是今后试题命制的重要方向。

进入5月,高考也已经开始第三轮复习了。在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大部分考生已经做了很多各类练习题,可还是有不少考生觉得自己的生物成绩仍不是很理想,不知道这一阶段怎么复习才可以把成绩提高的更多,有的考生还产生了畏惧情绪,心理压力很重。其实,只要在最后的复习中调整好心态,做到下面几点,就一定可以在考试中发挥自己的水平。

1.回归课本,梳理知识。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考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大家按照《考试大纲》中的知识体系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的框架整理清楚。

2.错题再看,查漏补缺。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3.加强记忆,澄清概念。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来说,仅有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够的,考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考生一定要注意记牢课本中的一些重要结论。

4.选做真题,提高技巧。在冲刺阶段,大家一定要正确处理研究高考试卷与选作模拟卷的关系。两类试卷相比,前者由专家命题,较有科学性;前者答案紧扣题意,应用双基分析问题既全面又突出重点、逻辑性强,后者科学性较差。如客观题:前者难度适中,规范性强,后者或过难或过易,不一定都非常规范。主观题:前者设问角度巧妙、设问间联系密切,后者有的设问常常过于直白、设后者有的过于庞杂,主次不分、有的扣题不紧且有疏漏。这一阶段,考生应慎选或不再做新的模拟题,但应该选做一些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

篇8

1.1 材料选取关注生产生活实际

统计2009~2013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的材料背景和情景来源,整理成表1。

选修模块关注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对现代生物科技的理解。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联系生产生活,与生物科技进展密切相关。背景材料来源广泛,涉及农业生产、医疗健康、畜牧养殖等方面,充分体现选考题材料联系实际的特点。选考题以转基因抗病香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产前基因诊断、癌症基因治疗、猪克隆技术为情境,在考查考生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生物技术在实践上的应用,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高考背景材料不再单一地来源于中学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从大学教材、科技进展、科技论文等处获取丰富的材料信息,呈现全新的试题背景。近五年来,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背景材料大都来自公开发表的生物科技论文。例如,2010年试题材料选自“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稳定表达”;2012年试题材料选自“Let-7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肺癌A549细胞k-Ra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2013年试题材料选自“猪体细胞克隆胚胎体外发育过程中的凋亡规律”。以科技论文作为命题素材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平性,不仅体现高考能力立意,同时还提高了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

1.2 情境设置图文结合

如何使背景材料清晰表达且不失科学性,符合高考纸笔测试要求,是试题命制的一个关注点。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生物选考题均以“文字+图示”的方式呈现生物科技复杂的过程,所采用的图示为技术路线图或过程图,充分反映出《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工程技术的特色。选修模块3所涉及的情境注重工程技术和操作流程,所需设备、材料较多,操作过程较为繁琐,有时一项研究会涵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工程领域,若单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背景材料无疑会增加考生阅读负担,影响考生正常应试思维,降低考试信度。若试题将大量的有效信息蕴含于图示中,可以保证提供充分、清晰明了的试题信息。

2 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

2009~2013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重视考查考生将所学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将2009~2013年选考题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整理成表2。

2.1 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

统计2009年~2013年选考题分值比例发现,近五年来,选考题关注考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并且基因工程知识占选考题总分的60%,细胞工程占24%,胚胎工程占12%。高考试题表现为侧重考查基因工程,兼顾考查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命题特征。

选修模块3包含五大专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近五年选考题只涉及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基础和重点,在现代生物科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一步开展现代生物科技研究的前提。其中,构建表达载体、PCR扩增技术等知识在基因工程的考查中占了较大比例。构建表达载体和PCR技术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应用也相当广泛,以这两者为重点进行考查,反映出选考题强调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所介绍的生物科技有些需要在必修模块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因此,选考题的知识考查有时会涉及必修模块内容。例如,2011年选考题对电泳带谱图的分析涉及必修模块2的电泳知识。

2.2 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生物提出了四种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总体上看,近五年选考题注重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能力要求较为简单,能力考查层级不高。但从纵向来看,选考题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例如,2012年选考题第(3)小题:“肺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细胞中 (RASmRNA/RAS蛋白)含量减少引起的”。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需要考生在理解基因工程应用的基础上,“能从课外材料中提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解决生物学问题”,获取信息能力层级较高。

再如,2013年选考题第(2)小题:“从基因组数据库中查询Bcl-2 mRNA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设计合成 用于PCR扩增,PCR过程第一轮循环的模板是 。”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试题背景材料和题中所涉及基因工程知识的广度、深度较往年均有所提高,要求考生能深入理解基因工程的具体原理及过程。

根据裘伯川等对理解能力在理科综合能力中所处关系的研究发现,理解能力是构建理科综合能力的核心,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素。分析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试题,不难发现每一道试题都涉及理解能力的应用。获取信息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选考题材料来源新颖多样、信息呈现简洁直观有助于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利用已有生物学知识发现、鉴别并运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设计与难度控制

3.1 问题设计严谨、灵活

问题设计是高考命题的关键一环,基于能力立意的问题设计应有助于考生启发思维,促进问题的解决。现从问题结构、问题表述和问题内容三方面,总结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题问题设计的特点:

① 选考题围绕考查的知识内容,以填空题的形式将试题情境引伸出5个具体的小问题,每个问题分值均为2分。

② 选考题在保证客观严谨的前提下,善于运用文字提示表述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灵活性。例如,2011年选考题第(3)题:“据此判断胎儿为 (正常/患者/携带者)”;2012年选考题第(2)题:“MstⅡ是一种 酶”。这类问题表述限定了作答方向,问题指向明确。③ 问题内容与背景材料、知识考查密切相关。选考题或围绕新情境下的问题核心,延伸出多个知识点设计问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或通过隐藏生物技术流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设计问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

篇9

表1

(一)命题分析

通过分析近三年的测试内容可以看出,试卷立足于《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生物)》(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力图全面考查《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学科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中所列的知识点。考查的知识点在必修I、II、III,选修III中分布均匀,试卷中没有偏题、怪题出现,命题理性而常规。没有刻意追求热点问题和突出地方特色,试题背景也大多来自课本或者常见题型,有的甚至是学生反复在练习中遇到的。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也都没有超标。从考查内容上看,植物激素的应用、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免疫、种群数量的波动和调节、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是常见考点。根据高考命题的要求,凡是《考试说明》上是I级要求的知识点,都只能出在选择题中,II级要求的知识点才能出在非选择题中,所以选修III只能出选择题,从学时比来看,选修III每年都会出两道题目,总共12分。但是2012年《考试说明》已经将知识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的要求升级为II级,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选择题对必修III知识点的考查相当密集,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和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是必考内容。生态题目都是选择题,连续三年考查的都是种群相关知识,重点是种群波动。由于每年最后一道价值18分的非选择题都是考查遗传,所以必修II的知识点在选择题中都没有体现。必修Ⅰ的考查则取决于第30题和第31题考查内容,主要用于调节分数比值,最近三年只出了两道题目。从考查形式上看,六道题目中会有两到三道是图表题,需要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结论。每道题的题干都不会太长,一般都在二三十个字左右,最长也在一百个字左右,大多会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什么”“相关叙述错误的是什么”,这主要是受到高考试卷版面的限制,所以题干和选项都是比较简洁的。答题时考生要注意每个字的含义,因为这样的语句都是命题组反复“打磨”的结果,语言都尽量精炼。从每年的考试结果看,都会有少量题目存在争议,重点集中在基因工程和种群数量调节方面,这主要是和生物学中例外性太多有关,要求考生把握核心,考虑常规,多作比较,选出最佳。稳定压倒一切,试题应该会有延续性,可以预计2013年高考生物的选择题从考查内容、形式方面都不会有大的变化。

(二)命题动向

1. 命题动向1: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近三年来每年都有一道题目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重点考查对基因工程操作的整体把握。从学时和分数平衡来讲,选修III需要考两道选择题,而整个选修III只有四章,其中“生态工程”这一章很难出合适的题目,而且和必修III在知识内容上有重叠,所以前三章中出两道题目成了必然选择。由于基因工程的命题素材多、背景广,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所以命题者尤其偏爱,高考题和各种模拟题中出一道关于基因工程的题目,那是必须的!2012年的《考试说明》也将该部分知识升级为II级要求,将来有可能出现在非选择题的考查中。浙科版教材对基因工程的讲解不是非常透彻,尤其目的基因得到的方法、形成重组质粒的具体例子、导入目的基因后的可能情况、筛选的过程等,都只是笼统地介绍了一下,而从考查来看,高考要求更细、更全面。所以我们平时要对这部分知识有所拓展,可以结合其他版本教材,对基因工程的每个步骤详细分解,清楚每个流程的目的,了解更多的实例,至少要掌握好以细菌为受体细胞和以植物细胞为受体细胞的两个完整的例子。

例1 (2012年浙江省高考题)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基因B

B. 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开蓝色花矮牵牛的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B

C. 利用DNA聚合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

D. 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转入玫瑰细胞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基因文库的概念、DNA聚合酶的作用、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及原理,全面考查考生对操作流程的理解。不难排除C、D,浙科版教材没有介绍逆转录法,很多考生对基因文库的概念也没有真正理解,所以误选了B。

【参考答案】A。

2. 命题动向2:胚胎工程的应用

《考试说明》中对考试能力的要求分为四点,第四点是“综合运用能力”,其中第二小点是“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试管婴儿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大熊猫的克隆再次引发争议,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如火如荼,这些都和胚胎工程有密切的联系,常成为出题的出发点。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结合教材基础知识,这是该部分试题的常见考查方式。这部分题目背景一般都比较新,起点高,但是落脚点都很低,知识点基本都来自于教材,所以我们要研读教材,记住关键的语句,理解多利羊、试管婴儿、波尔山羊的操作过程和原理,了解最新的技术动向。这部分题目一般都属于容易题。

例2 (2011年浙江省高考题)培育“试管山羊”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若要培育成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过程中可通过给母山羊注射有关激素使其超数排卵

B. 乙过程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卵母细胞和的成熟

C. 丙过程与乙过程中应采用相同成分的培养液

D. 丁过程中早期胚胎须移植到与供体性状相同的代孕母羊子宫内

【试题解析】本题以试管山羊的培育过程为背景,考查操作流程的目的和方法。在选项设置上,甲乙丙丁四个步骤的叙述在教材上都能找到相关的原话,属于容易题。

【参考答案】A。

3. 命题动向3:植物激素的应用

植物激素的内容在浙科版教材上只占有一节的篇幅,但是每年都考到,而且分值不低:2010年是一道选择题,6分;2011年是一道14分的大题;2012年是一道选择题和一道填空题,总共8分。由于浙科版教材删除了很多关于生长素的知识,所以其他省市常考的生长素发现历史、向光性的解释、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极性运输等知识点,浙江省基本不考。浙江省一般的考查形式都是结合实验结果的图表,获取信息,分析得出结论,考查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当兼顾教材。考生需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尤其是各种激素的作用和产生场所,并能够灵活运用。

例3 (2010年浙江省高考题)将无根的非洲菊幼苗转入无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应出现的现象是( )

【试题解析】本题以必修III“植物激素的应用”和选修III“植物组织培养”为知识落脚点,考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同时也考查了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产生场所以及考生的生活常识,需要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通过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属于较难题。由于是无根幼苗,所以不应该归于组织培养。新芽可以产生生长素,无根不产生细胞分裂素,所以切口断面处生长素含量高,先长根。这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比如切去新芽,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会运输到断面,断面细胞分裂素多,先长芽;平时要多注意运用教材基本知识,分析、解释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锻炼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生物学思维。

【参考答案】B。

4. 命题动向4:动作电位的测定、原理、传导和传递

浙科版教材对动作电位的测定、产生和传导机理等是所有教材中讲解最为详细的,可供出题的角度多,可以体现浙科版的特色,所以受到出题者的青睐。2010年考查动作电位的测定和极化、去极化等基本概念,要求考生掌握宏观的知识。2011年考查动作电位示意图中,各时间段离子的变化,属于微观的知识,要求知道离子通道,建立细胞中离子是动态平衡的观念。2012年考查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过程,附带考查了细胞结构的知识。这部分知识考查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考生需要理解以下几块知识。①动作电位的测定过程和原理,关注电极的放置位置和指针的偏转方向和次数。②膜电位变化各个时段,离子通道开放情况和离子流动方向,离子通道、钠钾泵作用机理。注意电位变化仅是发生在膜两侧,细胞处于反极化时,不是整个细胞里面的钠离子高于细胞外,而仅仅局限于膜两侧,一次冲动仅影响一点点离子的变化,所以神经会有相对不疲劳的特性。③教材中出现的图,尤其是动作电位传导方向和膜电位变化图。④兴奋传导过程中,教材对递质与受体、突触后电位的描述。⑤神经系统、肌肉、反射弧等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内容一般不会有新的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课本知识和课本知识的延伸,一般来说是一道区分度比较大的题目。

例4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将连接灵敏电流计的导线两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的外表面和内部,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变化,图1所示即为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装置甲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

B. 图1装置乙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C点的电位

C. 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Na+的通透性加大

D. 图2中CD段是由K+大量流向膜内造成的

【试题解析】图1装置甲测得的是静息状态下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图1装置乙测得的电位是动作电位的峰值,相当于图2中C点的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Na+的通透性加大,对K+的通透性降低。图2中CD段是由K+大量外流造成的。关于动作电位相关的高考题非常多,可以收集整理,集中练习,比较各类题目的出题角度和方向,在教材中找到知识落脚点,增强洞察力。

【参考答案】D。

5. 命题动向5: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浙科版教材关于生态的内容一共四章,共计18课时,从学时分配看,一定会出题目。最近几年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2011年样卷曾经出现在非选择题中,但是综合考虑,还是出选择题的概率大得多。由于浙科版对该部分内容删减比较多,对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物种组成、生态位等都不作要求,而且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等都讲解得不是特别明确,所以该部分实际供出题目的知识落脚点极少。最近三年都出在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波动和调节方面,而且都是图表题。估计2013年会延续这种模式。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虽然教材对种间关系讲解不多,还是需要掌握,对解题会有间接帮助。注意“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这是《考试说明》新增的要求。平时注意读图训练,可以适当做一些竞赛题中的生态图表题。

6. 命题动向6:免疫、减数分裂、物质出入细胞方式

免疫已经连续考了七八年,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2012年终于没有再考了。浙科版教材关于免疫的机理讲得比较细和深,而且体液免疫的原理和其他版本教材不同,出现了大量新名词,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但从历年高考题目来看,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免疫的宏观把握,集中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区别、免疫发生的时间和场所等方面,尽量回避有争议的学说部分。考生主要掌握这些方面就足够了。浙江省的理综一直都没有直接考减数分裂,山东、天津等地有考到,一般都结合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考查,还是要注意两大定律的细胞学实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在样卷和高考卷中都有所体现,注意适当补充离子通道的相关知识。

二、近三年生物学科非选择题的考向对比

(一)命题分析

近三年非选择题的考向对比如表2所示。

通过分析近三年浙江省的高考理综试卷生物部分的非选择题,我们可以看到试题的稳定性非常好。第30题都固定为7个空,每空2分,试题都以坐标图形式呈现实验结果,需要考生分析坐标曲线,回答相应问题,答案的自由度比较小;第31题都是实验设计题,2010年和2012年都要求设计实验思路,并用表格或者坐标系表示实验的预期结果,2011年为分析实验思路、阐述实验目的和原理并预期结果。2010年的实验设计题给阅卷教师带来了很大麻烦,答案的文字量太大,可变性比较强,所以在2011年和2012年都注意了对答案方向和变化的控制。第32题都是考查遗传相关知识,设问都由7个填空和一个遗传图解组成。2010年重点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集中,2011年和2012年都增加了知识覆盖面,在考查遗传规律的同时附带考查转录、翻译、育种方式等。考点扩大和分散使具有生长点作用的知识点很难延伸,所以试卷中综合运用的地方较少。考点扩大和分散带来了更多的文字阅读量和思维转换,所以这两年理综试题不难,但是得高分很难。只要高考出题人员没有大的变化,这种风格和模式应该会在2013年延续下去。基于第二轮新课改的要求,题目难度或有略微下降。

要准确把握复习的正确方向和主题内容,首先必须研究好浙江省《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它们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其次要运用大规模考试的命题理论与技术,学习和研究样卷和高考试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出高考命题的一般规律,为科学备考提供依据。样题是“猜题”的最佳素材,一定要注重浙江省《考试说明》中的样卷分析,剖析命题特征和技术,领悟浙江省高考试题的导向。

(二)命题动向

1. 命题动向1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激素调节

高考不会刻意回避常规考点。2010年以“改变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缩短试管苗适应过程的结果图”为载体,考查光合速率、光饱和点的概念、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知识点;2012年则通过供水量、气孔开度、光合速率关系图,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光合作用的负反馈调节等。2011年通过呈现“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图”,考查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的产生部位和相互作用;2012年在选择题和第30题中也都涉及了植物激素调节。由此可见,该部分知识块是不可回避的必考内容。2012年第30题考查的知识点跨越了必修1和必修3,考点扩大和分散的趋势明显。这类题的题干一般以图像、图表的形式创设新情境,给出新信息,答题时必须通过阅读图像、图表,理解图像、图表中所表达的生物学内涵,提取有效信息并转换成可以利用的信息,进一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回答问题。备考时,需注意光饱和点的移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C3含量和生成速率的区别、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等“活”的知识,也要记住淀粉、蔗糖、脂质的合成场所、各种激素产生的场所和作用、光合色素吸光特征和溶解度等“死”的知识。研究教材,教材出现的会考,不出现的不会考。比如光饱和点在教材中出现过,2010年和2012年都考到了,但是我们熟悉的光补偿点、二氧化碳补偿点等在教材中未出现,所以高考就不会直接考这些内容。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产生的氢,其他版本教材都以【H】表示,浙科版教材则分别用NADH和NADPH表示,所以高考答案必须要区分二者。教材上光合速率代表总光合强度,高考试卷上出现的光合速率也代表总光合强度。由于教材提到光合产物的直接产物是三碳糖磷酸,所以关于生成葡萄糖的计算题都不会出现。浙科版教材删除了植物向光性的解释、极性运输等知识点,高考也会回避这些内容。对这部分知识的训练,要注意理解图形,回归课本,找到知识点的出处,灵活运用。

例5 (2012年浙江省高考题,14分)某植物在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条件下,气孔开度(即气孔开放程度)与光合速率的变化如图3所示。请回答:

(1)停止供水后,光合速率下降。这是由于水既是 的原料,又是光合产物在植物体内 的主要介质。

(2)在温度、光照相同的条件下,图中A点与B点相比,光饱和点低的是 点,其主要原因是 。

(3)停止供水一段时间后,叶片发黄,原因是

。此时类囊体结构被破坏,提供给碳反应的 减少。

(4)生产实践中,可适时喷施植物激素中的 ,起到调节气孔开度的作用。

【试题解析】该题通过一个实验结果,考查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外因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的品质、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矿质元素,内因主要是色素含量、酶的数量和活性。考生可适当拓展关于气孔、叶片结构的知识。解题时一定要围绕题干信息展开,不要受到模拟题的过多思维束缚,比如2012年的重庆高考题。

【参考答案】(1)光合作用 运输;(2)B 气孔开度降低,CO2吸收减少(答出一项即可);(3)叶绿素合成速度变慢或停止(或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显露出来(答出一项即可) NADPH和ATP; (4)脱落酸。

2. 命题动向2: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题是当前高考的热点题型。这类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实验设计的方案是多元化的,实验设计的答案是开放的。2010年考查实验思路,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设计记录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的表格,并填入相应内容,题目开放性比较大,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2011年是提供了实验思路,要求回答实验目的、实验原理、预测结果和结论。2012年则要求补充实验思路,用坐标曲线表示结果。三年考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具体的检测过程和等量原则等都不作过多要求,但都以细胞为材料,要求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最近两年都以细胞增殖能力为因变量。历年实验得分率都不高,主要是考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目的,表达不够规范。平时训练时,明确每道题目的实验目的和原理,找出自变量、因变量、检测指标、重要的无关变量,考虑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结果和结论的一致性及表达的规范性,就可以处变不惊了。

例6 (2011年浙江省高考题,12分)为了探究某物质(X)的作用,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

①实验分组。

甲组:培养液+Y细胞+3H-TdR(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生理盐水

乙组:培养液+Y细胞+3H-TdR +X(用生理盐水配制)

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②分别测定两组的CRD(细胞内的放射性强度),求每组的平均值。

③将各样品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合适时间后,测定其CRD,求每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要求与说明:答题时用X、CRD、3H-TdR表示相关名词;Y细胞是能增殖的高等动物体细胞)

请回答:

(1)实验目的:

(2)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3)实验中采用3H-TdR的原因

【试题解析】以细胞增殖为背景,需要理解采用3H-TdR的原因(为什么不用3H标记的鸟嘌呤脱氧核苷)、CRD的检测方法和目的(检测的是所有细胞的放射性强度)、DNA复制和细胞增殖的关系、细胞培养的过程,对细胞的基础知识是一次较为全面的考查,考查面覆盖了必修1和选修3。平时需注意对动物细胞、动物个体、植物细胞、植物个体的处理区别,补充细胞数量检测的方法、细胞同步化、细胞周期的测定、细胞标记、细胞筛选、细胞培养等知识,进行科学规范的表达。

【参考答案】(1)探究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的影响。 (3分)

(2)如果乙组CRD明显高于甲组,说明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有促进作用。(2分)

如果乙组CRD与甲组基本相同,说明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无明显作用。(2分)

如果乙组CRD明显低于甲组,说明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有抑制作用。(2分)

篇10

重庆市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已经进行三年,首套新课程背景下的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让不少考生考生感觉试题难度较大,部分学校领导对试题有较难的印象,相对于老高考,2013年高考生物试题到底是什么情况,笔者亲自做了做。现笔者对2012年和2013年高考生物试题中部分题目进行比较研究,谈谈看法。

1.试题的总体分析

1.1 2012年高考生物试题含单选题5题,计30分,非选择题第30题26分,第31题16分,合计42分,生物学科总分72分(理综总分300分)。生物试卷选择题部分分布于理科综合试卷最前端,非选择题部分分布于考卷最后端。整体感觉该试题注重基础,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分析能力,没有超纲题、难题和偏题,但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选择题考查了细胞的结构、微生物、免疫、生态、动物的调节这五大板块知识,难度不大,试题知识点分布合理,知识点全面。非选择题注重主干和核心概念的检测,主要是对课本上基础实验的变式考核。

1.2 2013年新的高考生物试题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必做题3道,共54分,总分90分。知识的考查比较基础,范围广泛,选修部分考查内容具有开放性和新颖性。而且从理综三个学科试卷布局看,知识的考查比较基础,范围更加广泛,选修部分考查内容具有开放性和新颖性。生物学科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集中排列于理综试卷后,更有利于学生连续性思维和作答。

2.从选择题看变化

2.1 2012年生物试题选择题难度不大,重点考查了单一章节的基础知识,有的试题情景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需要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正确作答。

2.2 2013年生物试题选择题考查知识较全面,有5个题是单一章节的综合,选择题第4题是多个实验的综合,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不难看出新高考更加重视实验教学和考查。但是选择题第6题涉及主干、核心知识的光合作用这样的曲线分析图却成为2013年高考的最高难度试题,难度系数高达0.26。

3.从非选择题部分的比较分析

两套试题都非常注重对四种能力(理解能力、实验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3.1 2012年非选择题以遗传变异和植物代谢为主,如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自由组合定律、多倍体育种、DNA的结构、微生物的代谢及物种的形成等,实验则以纤维素酶为背景对等量原则和还原糖的鉴定课本上的基础实验进行了变式考查。特别是通过植物的生理作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无机盐代谢等知识自然过渡到“根据实验探究纤维素酶能否耐受80℃高温”的探究实验,学生思维跨度不大,应该说很有特点。

3.2 2013年非选择题考查的主干知识有新陈代谢、遗传和基因工程、生命活动调节、生态。同时,试题体现了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主要表现在题干内容涉及同一部分的多个知识点,知识覆盖面大,这样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内容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生物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该部分试题在仍然重视实验的考查外,特别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

(2013.重庆高考)I.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摇 ?摇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摇 ?摇的特点。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摇 ?摇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摇 ?摇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是?摇 ?摇。(20分,I.(1)神经和体液 作用时间较长(2)产热和散热 渗透压(3)大脑皮层)

笔者在研究2013年高考试题中发现有的试题确实有“设问描述指向不明确,学生理解困难,不知如何作答”的情况,也不应考查用遗传平衡定律(哈―温定律)计算概率,这对学生来说难度相当高。

4.给我们的启示

4.1由于过去几年的高考试题已经有了新课程标准的“影子”,已经很好地渗透了课程改革思想,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一轮高考,2013年生物试题仍然追求的是“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保持了与近几年试题难度的相对持平,试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具有“难度适中,覆盖面广;突出主干体现综合;以知识为载体;考查能力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等四大特点。

4.2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比如重视“科学探究方法”及“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等要求的教学。不能抱着教材或者教学辅导资料走路,在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在新情景中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3少数试题难度增加和能力要求高是不争的事实,复习教学要重视综合训练,将选修内容巧妙融入必修知识体系中。在复习阶段要重视研究多个教材版本,明确要求,对症下药。

篇11

1.1 紧扣依据,不拘依据

《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尤其是江苏省考试院颁布的《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了考试性质、指导思想、内容和要求,是江苏高考的意志体现,对考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期望,是考生备考、教师研考、专家命题以及社会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综观2010年的江苏高考生物试题,无论是命题的指导思想、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还是对考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分析、判断、推理、评价等综合能力的考查,都严格遵循2010年的《考试说明》。

和2008、2009年的《考试说明》相比,2010年《考试说明》中的一些内容和等级要求方面的变化,在试卷中也得到了体现。但仔细分析今年以及前两年的高考试卷,有些题目的命制也不完全拘泥于《考试说明》等依据,而是在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延伸和拓展,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高层次能力要求。例如,今年高考选择题第8题中涉及到的“双生子法”调查人类遗传病的问题,非选择题第28题中的细胞周期等一系列问题。

1.2 覆盖全面,突出重点

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学科发展的基石,能力提高的前提。2010年的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覆盖全面,继续注重生物学科双基的考查,同时突出重点,继续加强主干知识的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的结构、新陈代谢、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规律、生物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学以及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实践等方面。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表1),知识点覆盖全面,5个模块的知识点分布合理,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分布合理,这些方面比前两年高考有明显改善。

主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技能都属于生物学科中基本的、核心的和可再生性的内容,在历年的高考中都是着重考查的部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和重点。但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似乎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就是在非选择题部分,没有重点考查生态学的相关问题,也许第30题的实验题有点生态学的味道。

1.3 注重方法,突出素养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任务,科学方法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历年的高考中,关于科学方法尤其是生物学科内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是考试的重点。在人教版《必修》三本教材中,都涉及了较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必修一》中的“观察与实证”、《必修二》中的“假说―演绎法”、《必修三》中的“系统分析、建立模型”,因此,在新课程高考的三年中,这方面的考查尤为突出。

如今年高考选择题第4题中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问题,第8题中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调查方法问题,第10题中的关于三倍体牡蛎的培育方法问题。非选择题第28题中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细胞周期的问题,第32题中关于DNA粗提取方法问题等,都涉及具体的科学方法,而且都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也是历来高考的重点。今年的试题中,实验和探究题目的分值大约在30分左右,占较大的比例,也完全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

(1)重视对教材实验的基础考查,如选择题第3题中关于蛋白质的鉴定问题,第19题中关于几个实验的综合考查问题,非选择题第26题中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的正确操作步骤等问题。(2)注重教材实验的变式和拓展,如选择题第23题中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影响的问题,非选择题第32题中关于DNA粗提取过程中的拓展考查等。(3)提供新实验情景让考生完善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如非选择题第30题的第(3)小问要探究粉绿狐尾藻是否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给出了基本的实验步骤,但对核心步骤要求考生予以完善,考生必须在读懂整个实验的前提下才能补充缺少的步骤,要求较高,最后的结果分析比较容易。预计在以后的高考命题中,实验和探究题的考查会继续加强,而且考查的形式、角度会有所创新。

1.4 联系实际,突出应用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联系生产与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体现江苏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这是《2010年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命题指导思想之一,要求关注科学发展史、关注真实的科学研究,关注生产生活实际,体现江苏地方特色,同时还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选择题第5题中关于无胸腺裸鼠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第6题中关于“一秆双穗”水稻植株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问题,第14题中关于关注路边小草的问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24题中关于保护性开发利用明党参的实际问题,非选择题第31题中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血糖调节问题等。

1.5 难度较大,体现选拔

普遍的教师和考生认为,今年的生物高考延续了前两年高考的高难度,但和前两年相比,由于今年试题的质量较高,难度梯度、分布比较合理,而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可以接受。新高考作为一种常模参照考试,体现其选拔功能,其难度是由课程标准、命题指导思想等方面共同决定的,不是由命题教师的随意性而决定的,况且三年新高考都呈现这一特点。

笔者认为,师生心目中所谓的“难”无非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别题目难度太大,几乎让所有的考生无法下手。这种题目在前两年高考中有,但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没有这样的题目,所有的题目都可以做,只是有些空格不容易解决。(2)试卷的信息量较大,图解、表格和曲线较多,考生要花一定的时间才能从中获取信息。今年的试卷中图解、表格和曲线共有19个,除最后两题的图解、表格较复杂外,其他的都是比较常规和熟悉的,蕴藏的信息量虽大,但容易分析并获得正确结论。如今年试卷中的非选择题第33题,虽然既有曲线、表格又有照片,看似信息量很大,但三者之间相互对应,密切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问题(1)还要求考生绘制曲线,考查的技能和能力比较全面。总体来说,今年试卷中的图解、表格和曲线的设置是合理的,体现了高考的要求和学科特点。(3)个别题目的背景新,考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今年试卷中的非选择题第34题,背景新颖,新名词比较多,图

解也较复杂,考生解决此题需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因此本题也放在了试卷的最后一题。不过本题也设置了一些基础的设问,学生还是可以拿到分的。说实话,这样难题在高考试卷中出现是非常合理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2 2011年备考策略

2.1 注重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高考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以上依据,用好教材,细化考点,明确目标,体现知识的完整性、综合性,实现有效复习、高效复习。如“结构的结构和功能”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结合《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系统掌握本考点的知识体系,明确考查的知识和重点,善于通过概念图、知识体系图和细胞结构图等形式整理知识网络,提高综合利用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为高考中的解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进行知识梳理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核心概念、原理和生命过程作进一步的说明,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应用的能力。

例如细胞膜的成分,除了明确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组成外,还可以结合膜的功能对膜蛋白进一步分类和分析。如细胞膜对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重要作用,膜上具有载体蛋白;细胞膜为生物化学反应提供场所,膜上具有酶蛋白;细胞膜在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作用,膜上有激素受体蛋白、神经递质受体蛋白、病毒受体蛋白等。通过以上分析说明,能揭示生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纵向、横向的知识链,构建知识网络,也可以从知识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方面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2 渗透课程理念,体现能力立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核心理念。因此,高考复习过程中在夯实主干核心知识的同时,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注重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体现能力立意。

(1)注重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科内特殊的方法,如生物学研究中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分离细胞器和某种物质的方法、染色体染色技术等;第二层次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从自然科学研究中概括出来的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的共同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数学方法、模型法、模拟法、系统分析法等;第三层次是最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如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等。

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应用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①重视科学史的教学,了解方法;②在关注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中掌握方法;③学会在相关习题训练时,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2)注重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课程标准》对于能力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看,考试热点一般集中在“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变量的确认与控制;作出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这里特别提醒的是学生经常将问题与课题相混淆、假设与预期相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混淆、结论与推论相混淆等,在复习中应特别关注。

(3)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三个方面:

①真实的科学研究,包括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②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特别是与工农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的问题;③江苏地方特色,尤其应加强对江苏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教育科研等基本现状的联系。

2.3 把握复习节奏,重视阶段测试

要把握好高三的复习节奏,关键在于把握好三轮复习和三次调研测试。

高三复习一般分为三轮,明确各阶段复习目标,选择科学的复习形式,及时检查复习效果是非常重的。

篇12

2010年是福建省实施新课程高考和本省自主命题理综卷的第二年。其中,生物试题的命题思想、风格在与2009年基本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又有适度的创新。表现在,试题避开特难题,通过提高综合性和注重基本能力来增加考查的灵活性,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分析2010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福建卷),对把握新课改的方向,以及新一届的生物高考复习教学,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考点分布、分值、能力考查比较分析

生物部分有8道题,满分80分。包括必考题7题,共70分,为必修模块内容;选考题1题,10分,为选修三内容。各模块分值分布和占本学科的比例分别是:必修一19.5分,占25%;必修二30.5分,占37.5%;必修三20分,占25%;选修三10分,占12.5%。试题共考查了17个考点,其中有90%分值属于考纲知识内容表中Ⅱ层次要求的考点,85%分值为等难度题。

2.试题主要特点

2.1突出考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纵观整份生物试题,纯知识考查的分值占比很小,绝大多数试题重在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知识以比较、分析、推理、判断乃至解决问题水平的考查。如第4题创设了特殊的研究情境――当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与胰岛素结合的受体时,血糖平衡调节将受阻,进而讨论体内细胞摄取血糖,以及血糖水平可能的变化情况。题目所考查的知识较为简单,但要顺利地解答,考生需要在理解细胞膜上糖蛋白的识别作用、胰岛素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析题设情境,运用所学的知识建立分析模型:“胰岛素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促进血糖加速进入细胞血糖降低”,然后进行推理判断。第32题以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生产流程为命题背景,突出基因工程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考查。可见,如果考生只会记忆知识,并没有转化为自己“活”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难适应这种考题形式。

2.2体现科内知识综合性的考查。

生物试题综合性程度明显提高,突出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区别辨析和内在联系的把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进行思维判断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效果。如第2题以造血干细胞中物质运输途径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细胞呼吸、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的物质基础等知识,既体现模块内知识综合考查,又体现模块间知识综合考查,同时还注重能力的综合性考查。第5题以分析人WNK4基因突变类型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理解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考生需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获取WNK4基因的碱基序列及氨基酸的密码子等信息,结合中心法则,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分别对给出的几种突变类型进行分析、推理,最终作出合理的判断。这类试题用到的知识点多、跨度大,思维含量高,只有注意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在新情境中加以迁移运用。

2.3重视考查理论联系实际。

多数试题都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置于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考查,涉及到诸如结核病预防、血糖调节、赤潮机理、棉蚜虫害防治、蟠桃育种、人红细胞生成素生产、生物学科研究等一系列问题,具有浓厚的生产生活气息,力求突出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价值,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

此外,试题还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考查。如第26题I通过分析环境因素对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从而关注到本省沿海赤潮发生的机理。第26题Ⅱ通过调查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探究棉蚜虫害防治的方法。生态环境部分的内容以前常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这次却以非选择题题型出现,赋分比例有所提高,这也有利于引导中学生物教学更加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

2.4多角度、深入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类试题共有3道,分值为36分,占生物总分的45%。如第3题考查了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操作步骤;第26题Ⅰ以探究外界因素(PH、温度)对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为背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实验原理、观察对象、变量处理、结果的数学方法处理及分析等技能;第26题Ⅱ考查棉蚜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选择和数据结构的分析;第27题还考查了实验方案设计、预期结果和结论等。考查内容涵盖了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方方面面,多角度、深层次地加大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这有利于引导中学重视生物实验操作,认真做好每一个必做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初步探究的能力。

2.5关注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本份试题中,第5、26、27、32题为图表类考题,分值为56分,占生物总分的70%。如第26题Ⅰ要求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甲藻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模型图;第26题Ⅱ围绕对蚜虫种群数量调查的一组数据展开设题,解答时考生还是先要把数据信息转化成数学模型――坐标曲线图,才能发现蚜虫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原来呈现S型曲线增长,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此外,第26题Ⅰ要借助系统分析的方法才能得出赤潮植物甲藻繁殖除需要适宜的温度、光、水等环境因子外,还需要N、P等无机养分的结论;第27题则需要用假说演绎法的思想来设计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建立模型、数学方法、系统分析、假说演绎等都是课程标准首次强调的一类科学研究方法,本套试题对其可谓偏重有加,这将有利于引导教师们在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全面培养。

3.对试题的两点探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