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2-12-20 17:56: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财务报告风险控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财务报告风险控制

篇1

关键词:政府会计;政府负债;政府负债风险;收付实现制;制度规范

Key words: government account;goverment debt;government debt risk;cash system of accounting;regulate criterion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007-01

1负债风险控制视角下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规范不能满足政府对负债确认和报告的统一规定目前我国规范政府负债的法律制度既不健全,也尚未建立政府会计规范体系,不但没有政府会计准则,而且实际执行的有关规范政府负债核算的预算会计制度也互不协调。在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规范体系中,对政府负债核算起到规范作用的会计相关制度有多个,并不统一。其中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关于国债转贷资金还本付息若干问题的通知》以及《关于国债转贷资金本金的账务处理的规定》等,我国目前尚缺乏对政府负债的核算做出统一规定的法律规范,严重影响了政府负债信息的有用性,难以满足政府负债风险控制决策的需要。

1.2 收付实现制不能满足政府负债信息质量要求对政府负债确认和报告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即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造成政府负债信息缺乏完整性、可靠性、可比性等,一般而言,一个年度的财政支出既应包括以现金支付的部分,还应包括已经发生但尚未动用现金支付的部分;而以现金支付的部分又可分为本期发生本期支付的部分和前期发生本期支付的部分。但是在收付实现制下,财政支出只包括本期以现金支付的部分,而不包括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由此对于政府负债产生的影响是:就某个会计年度来说,直接显性负债作为当年已经收到的现金收入而得以确认和报告;而直接隐性负债作为当年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则不能予以确认和报告;而以前作为或有负债处理的事项在本期变为很可能将会引起现金支出增加时也同样不能予以确认和报告。

1.3 财务报告不符合政府负债风险控制的要求建立在收付实现制下的政府财务报告不符合政府负债风险控制要求: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无法体现政府负债风险控制的要求,无法提供政府负债风险控制决策有用信息,造成对政府负债风险控制具有重大意义的政府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信息严重缺失等等。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借入款”项目反映截止到某一时点为止政府实际拥有的因政府借款和政府债券引起的债务本金数额,通过财政支出决算明细表中"债务利息支出"项目反映归还的到期债务利息数额。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方式对政府负债信息进行报告。对于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既没有定量的分析,也没有定性的判断,更没有对政府负债风险的定期评估。

2负债风险控制视角下政府会计改革的建议

2.1 完善制度规范体系首先,完善政府负债行为的相关法律。目前对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产生约束作用的法律,主要包括《预算法》、《担保法》。依照现行的法律,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债券、不能向银行借款、不能提供担保;但现实情况与法律规定出现很大的背离。地方政府满足其事权需要大量的资金,现实中地方财政资金紧张情况又非同一般。因此,虽然法律不允许地方赤字和负债经营,但事实上,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财政赤字相当普遍、规模也相当可观。完善现行法律,才能规范政府负债行为。其次,建立政府会计规范体系。面对我国目前对政府负债确认和报告法规不统一的现状,财政部应借鉴我国企业会计规范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规范体系。这一规范体系应由《会计法》、《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组成。

2.2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确认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应按照以下基本思路进行:对不同的政府负债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目前尚未在政府会计中予以确认和报告的政府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做出不同的处理。对直接隐性负债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对因或有事项而形成的预计负债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并在合理估计的基础上将其反映在政府财务报表中,对不能确认的或有负债,应在分析最终可能性的基础上,在政府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详细披露。要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

2.3 改革政府负债报告制度政府负债报告环节是政府负债会计核算的最后一环,是指将通过对政府负债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计算等环节计算汇总的各项政府负债金额,通过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形式向政府负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政府负债报告是政府财务报告的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最大缺陷就是不能提供政府负债风险控制所需的信息,不能提供对政府负债风险控制具有重大意义的或有负债报告。要改革政府负债报告制度,首先要改革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报告能够提供政府负债风险控制所需信息还有赖于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明确、构成内容的规范以及有头负债各种报告内容的设计。因此,政府负债报告制度的改革应包括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确定、政府财务报告构成的规范以及科学设计政府负债报告构成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政府会计课题组.关于建立中国政府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J].会计研究,2006(3).

[2]求知.政府财务报告问题研究[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6(5).

[3]陈穗红,等.论我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的应用问题[J].财政研究,2004(11).

篇2

会计政策和方法统一

企业会计手册的统一制定和实施,从制度上给企业各层级的财务工作者提供了统一的业务操作指南,进而避免了在企业内部相同业务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弊端和风险,提高了管理效率。它是企业内部财务业务具体操作的“根本大法”。如果国有控股大型企业没有自己统一的会计手册,势必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会计信息的不可比和失真,上一级的财务管理人员整天忙着对下级进行指导、检查、纠错,将大大降低管理效率,财务管理者职能向生产经营全过程延伸就更加无从谈起了。因此在体系庞大复杂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中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游戏规则”非常重要。

编自己的会计手册

国有控股大型企业的共同特点概括起来就是:点多、线长、面广。财务一级核算后,各级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需要及时得到指导以利工作顺利开展。若没有一部体系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覆盖自己企业全部业务的会计手册,财务核算工作将出现混乱,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难以得到保证。例如同样的一笔成本调整,在不同的下属单位有可能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相同性质的坏账在不同的下属单位有可能采用不同的计提准备政策;同样的固定资产在不同的下属单位有可能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等。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总部在一级核算后,必须根据上市地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及时出台本企业的会计手册以统一企业内部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并强制执行。

维护与更新

企业的会计手册出台后不能束之高阁,应随会计准则的变化及时维护更新,否则它就失去了统一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指导实际工作的本性。最好成立一个会计手册维护更新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并纳入考核。

笔者根据多年的财务工作经验,下属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实际工作别需要企业自己的会计手册。它源于会计准则,但又不同于通用的会计准则。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了选择,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国有控股大型企业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理应予以足够重视。目前,虽然有很多企业出台了自己的会计手册,但就有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实际财务工作不随时保持更新的不多见。而实时、保鲜的会计手册正是保证企业正常顺利运转的“轨道”。

下属单位财务考核重点前移

国有控股大型企业一般为关系国计民生、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在实行一级核算前对其下属单位财务管理考核一般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当年预算完成情况、资金投向的合理性及安全性等,这些最终体现在各下属单位层层上报的财务报告上。

一级核算前考核重点

财务报告是所有利益相关方关心的焦点,是实行一级核算前对下属单位考核的重点和依据。而各下属单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合规性是财务报告合理与否的决定因素。实行一级核算前企业下属各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按月编报报表,报表钩稽关系检查通过后再逐级上报汇总抵消,直至企业财务总部。在各下属单位亲自编制报表、摆放数据的过程中会发现日常财务工作中疏忽的、隐藏的、未引起注意的各种差错或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消化在本单位内部,使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和上报的报表得以及时的修正。

核算后总部编制报告难题

实行一级核算后,由于是一套账,企业下属各单位不再按月编报报表,减轻了下属单位广大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这就缺少了一级核算前各下属单位编报报表使内部问题消化在内部这一重要工作环节,这种状况要求各下属单位必须强化本单位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及期末财务业务分析与检查工作,否则,企业财务总部的财务人员每个会计期末在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将会陷入繁重的纠错陷阱,有限而宝贵的编制报告时间被消耗贻尽,无法提高工作效率,更可怕的是会计信息有可能失真,从而导致其他以会计信息为基础所进行的管理决策活动失去意义,甚至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

重点考核会计核算

鉴于上述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实行一级核算后将企业对下属各级单位的财务考核重点由原来的考核财务报告前移至考核会计核算工作,最好写进下属各级单位业绩考核责任书中有关财务条款里并强化日常监督、实施奖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财务总部对利益相关方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合规;也只有这样,才能夯实企业各层级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为后续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效率保证。

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国有控股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因个人的工作经历不同、实际工作中的岗位不同、所摄取的财务专业知识面深广不一,其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惯性思维方式下,往往只考虑本单位业务细节,未将本企业置身于企业整体业务链中。而一级核算后,要求财务人员在处理每一笔重大业务时,必须从企业全局的高度进行职业判断。同时一级核算后为满足企业总部及时出具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的需求,账务结构必然增加许多辅助信息设置,而各级财务管理人员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强化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以拓展其实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具体方法有:聘请专家讲解会计准则;下基层单位专题调研;到上级单位学习财务政策、管理制度及其制定理念;组织同级单位交流财务管理经验;一级核算软件使用培训;财务知识大赛等。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有条不紊,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概括起来说,企业财务管理者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财务管理技巧上,更重要的是个人职业道德的提升,特别是建立全局观念在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中尤为重要。

建立风险防范内控体系

当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证券资本市场的突飞猛进,企业兼并、重组越发频繁,财务报告虚假、股东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案例经常发生。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战略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及合规风险一旦控制不利,能给企业以致命的打击,甚至造成社会动乱,如美国的安然事件、巴林银行的倒闭、泰国的金融危机等。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不单能防控风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引入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的科学方法,使管理过程从无形变为有形,协调各业务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理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管理职责和业务关系,为企业内部管理资源整合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保障,对企业经营管理影响深远。国有控股大型企业一级核算后上述风险大大增加,如内部控制不到位,风险一旦发生,就会给企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人心不稳、影响生产经营管理。因此国有控股大型企业一级核算后必须尽快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

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关注与企业战略目标、财务目标、经营目标及合规目标有关的风险并加以控制,讲程序重证据,用业务流程打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隔阂,封杀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体系包含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内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执行

首先,建立风险控制管理文件。其具体内容包括:确立企业的上述四大目标,并细化到具体业务目标;针对具体业务目标用“端到端”的思想、以流程的形式重新梳理企业现有各类经营业务,形成包含战略发展、核心业务和经营管理三大类流程,若干类子流程的企业业务管理流程整体架构;针对每一业务管理流程的具体子目标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重要性,形成本企业的风险数据库;制订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并落实到具体的岗位;落实控制措施源于企业的哪一规章制度。最后形成企业的风险控制管理文件(包含业务管理流程图、风险控制文档、控制程序文件和制度索引)。在这一过程中,为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将涉及以相互牵制为原则的企业岗位的重新设定和岗位职责重新描述,还将涉及企业大量规章制度的补充、修订和完善。应该注意的是,在对现有经营业务进行重新梳理、流程重新描述的过程中,一定要选用精通业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员工担当此任,以保证风险控制管理文件的质量。

其次,强化执行力度。为使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执行有力、说做一致,应在企业内部广泛宣传诚信与道德价值观等,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以转变管理人员传统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定期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测试;建立健全反舞弊等监督机制。

篇3

【分类号】:F426.31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简称财务控制)是对各项资金收支活动(包括资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回和分配)及其管理活动的控制。建立和加强企业财务内控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实现企业的财务大循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消除资金管理中的弊病,以保证现代企业资金的集中使用,优化资金结构并促进资金流动的顺畅、有效和合法,进而保证企业财务战略和经营战略的实施,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一、预算控制

(一)财务预算的作用

财务预算是一种涵盖了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控制机制,它可以将一些可能发生的资金浪费控制在业务发生之前,可以使企业高层管理者摆脱一些繁琐的日常复核工作,便于单位的事前资金调度,以发挥单位的资金效益、降低单位财务拮据风险。因此,财务预算制度应成为现代企业的一项最为重要的财务制度之一。企业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及时地采取改进措施。预算编制实际上是一个决策控制过程,它可以降低系统性财务风险。

(二)预算制度的内容

整个综合预算体系的内容分为:资本预算,即对资本性项目的运作所作的计划安排,按年度编制;经常预算,即对日常经营发生的各项目的预计,经常预算按年度编制和按月度滚动编制;财务预算,对单位资金的筹资、投资以及调度进行预算,由财会部门按月、旬等期间进行编制。

二、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指利用会计的一些特殊方法与手段,对各部门及下属单位的财务进行监督、管理与控制。一般常用的会计控制主要包括:

(一)银行账户分账制度

即现代企业集团公司为具有对外经营职能的各部门、分制机构等设立两类银行账户,规定A类账户只能存入款项,不能支取,由集团公司控制将存款转入本部账户。B类账户只能提取款项,不能存入款项。集团公司根据预算计划将款项划入该账户。银行分账制度与预算制度配合使用。实行银行分账制度后,各单位有收入只能存入A类账户,不能使用,由公司统一支配;支出只能来源于B类账户,公司财务总部可以根据各营业单位的成本、费用支出预算,按时、按需地将资金划入B类账户,以供开支的需要。这样,不仅简化了公司的预算控制,而且有效的杜绝了各级单位资金以收抵支、账外循环的状况。银行分账制度的有效运转依赖于严厉的约束制度来维护。公司一旦发现两类账户混用的情况,无论金额大小,立即追究主要责任人责任,以防银行账户分账制形同虚设。

(二)会计科目统一制度

有时集团公司出于对各部门及下属单位进行有效控制目的,而在会计科目上要设置一些特殊的科目名称:如对分别设置上级拨入资金、拨付所属资金,内部往来以及其他会计科目等。会计科目的统一,有利于公司的会计监管以及报表的合并;同时,也便于个内部往来单位间账目的相互核对与控制。

(三)财务报告

现代企业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形式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它经营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它必须与外界保持经常的信息联系,而这种联系的保证就是信息的不断地流动。现代企业在对财务报告编制实施控制的过程中,应当保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精确性与可靠性的必不可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明确财务报告编制的岗位分工和职责安排;财务报告准备编制过程中,应当明确有关对账、调账、差错更正、结账等流程控制;编制财务报告方法、格式、审核批准报告等操作流程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等规范要求。

三、内部独立审计与监督

(一)设立独立性、权威性较高的内部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它环节的主要力量,因此完善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监。企业应当建立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不受管理层的制约,以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正常经营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必须从为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既定方针的实施而进行的传统的财务审计向以提高企业效益、增加企业价值为宗旨的管理审计发展,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和检查,评审各部门的经营业绩及工作效率,评价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及人际关系,发现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揭示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并针对经营现状,提出增进效率、提高效益的建议,以确保企业高效运作和发展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财务风险控制

1、建立资金使用风险管理机制。资金使用风险包括:因资金使用不当所造成的不能按期付款的风险;资金无效管理所造成的风险及集团单位之间可能出现的资金使用风险、并出现资金短缺及浪费等现象。产生资金使用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因缺乏应有的资金管理机制和正确的资金信息而使资金调度不合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控制是影响企业集团及其下属单位生存与发展最直接、最关键的财务控制。

2、把握资金风险控制原则。企业为了加强资金的管理,原则上应遵循公司建立的统一资金管理制度,实行资金大循环管理,全资投资单位必须按预算制度进行资金的使用与调拨。即在企业内部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资金结算中心,由公司负责具体经营,参照银行业务的运作方式对下属公司提供资金结算等业务,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财务监管。

(二)加强担保风险管理

为防范连带贷款责任,现代集团公司应加强和区分下属单位与投资单位的担保风险管理。下属单位是非独立法人,不可以独立地到市场上去筹措资金,只能靠单位调拨资金。投资单位在市场上筹措资金,如属全资投资单位,必须事前得到公司批准;如属控股、参股单位,必须得到该单位董事会批准。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结合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复杂而特殊的属性特征,加强现代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已刻不容缓。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对于推进现代企业产业化与市场化的进程、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各项政策与程序,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合法合规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2008年6月28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目标基本建成。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一)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这是管理当局的首要责任,也是内控的第一目标。由于与财务报告相关以外的控制难以有效衡量,内控运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防止舞弊行为,减少财务报告的虚假成分,提升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二)保证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企业的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些资产可能会因为盗窃、滥用等遭受损失。健全的内控可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资产因浪费、无效率使用、不恰当决策等导致的损失,从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三)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这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定的,也是内控的营运性目标。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权责明确,有良好的信息及沟通体系,建立有效的业绩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促使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二、内部控制的原则

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内控管理很难实施,甚至导致管理上的失控。

一是合法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与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规范相抵触。

二是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环节。

三是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区别业务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四是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核心就是建立内部牵制制度,避免或减少一人控制交易的各个环节。企业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五是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及管理要求的提高及时加以调整,不断修订完善。

六是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考虑经济性,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在控制成本和控制效果间取得平衡,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最佳的控制效果。

三、内部控制的要素

借鉴COSO报告,《内控基本规范》确立了五要素的内控框架:

一是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内控就会形同虚设。

二是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内控实施的重要环节。只有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自觉地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控的重要手段,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健全的会计系统、财产的限制接触控制及定期盘点、全面预算编制审定执行、及时准确的运营分析、完善的绩效考评体制、重大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

四是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整理、传递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信息,并借助信息技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正确使用,是内控的重要工具,为内控的有效运行提供信息保证,有助于提高内控的效率和效果。

五是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以便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控的重要保证。企业应当制定内控监督制度,明确内审机构的职责权限,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提高内控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四、山煤国际信息化财务内控建设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能提高企业运营效果,降低财务风险,保持财务报告客观公正,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