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01 19:29: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区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区教育论文

篇1

发展社区教育首先应该强化苏州市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起社区教育资源网络。1.提供政策支持社区教育的资源开发涉及到许多方面,因此首先需要政府主导建立社区教育协调机制,出台促进社区教育良性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使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其次,应明确政府、学校、有关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权责关系,建立与社区教育相关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社区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2.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首先需要学校参与构建全方位的社区学校网络;其次,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生活的需求,应该设立固定的社区教育场所。苏州市工业园区胜浦镇金苑社区就设有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专门的社区教育场所,并在这些活动室中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此外,加强社区公共场所教育功能的开发不可或缺。社区公共场所既能提供传统的服务,又不乏知识气息和审美价值。苏州市(原)平江区平江路街道社区在这方面独树一帜,平江路街道辖区内有多处古典园林,因此该街道因地制宜开设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乡土课程,如园林民俗文化课程等,组织社区居民前往园林参观。

(二)大力发挥社区的主阵地作用

社区教育应当顺应本社区的特色,展示社区发展的良好风貌,形成独具地域性特色的教育。1.建构社区教育的社区特色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社区的发展方向各不相同,社区各具特色,因而社区教育工作应当在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塑造教育的社区特色。[5]如平江路街道社区的园林民俗文化课程,就是一项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教育项目。这种教育特色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发展,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情形。苏州市工业园区胜浦镇的金苑社区是全国第一个数字电影文化社区,拥有电影文化广场等,这一特色就源于金苑社区曾是金鸡百花奖的论坛场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注重社区教育的实用性推进社区教育,必须增强教育的实用性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为此,社区教育应立足于解决居民在社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例如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路街道社区基于外来务工人员对苏州文化不了解的情况,开设了苏州文化培训课程,并为他们开设劳动就业培训课程以提高其就业率;为老年人开设养身保健、戏曲等课程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并且还为婴幼儿家长开设了亲子教育、幼儿保健等课程。

篇2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专业胜任素质中是由资源整合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组成。(1)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是能够尽可能地将各种教育资源整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殖教育资源;(2)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分析判断能力是能够对事物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并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推断,从而进行综合分析;(3)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行动能力是能够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用新思路新办法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面对工作的压力,能够有必要的抗压能力,能够在行动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2.个性心理胜任素质

个性心理胜任素质主要包括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公关、自信与进取心等因子。(1)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公关能力是要能够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对某一种公共关系进行实践;(2)对于完成任务或是解决问题,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要有对自己能力完全有信心的信念;(3)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需要拥有能够完成设定较高工作目标的进取心,并对未来要有所规划以及建树。

3.职业品质胜任素质

作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职业品质胜任素质中主要包含了关注细节与自我控制两大因子。一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工作中要能够对事实与细节综合考量,深入了解细节的考虑问题;二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每天都会跟不一样的人接触,因此在工作中遇到了矛盾,就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避免冲动。

二、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为稳定社区教师队伍,加强队伍内涵建设,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与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完善培养与引入制度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就像是人体的血管,只有不断地造血,才能够健康发展。要造血,就需要从源头抓起。在培养上,可在相关高校设置社区教育学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我国目前在教师的培养上,还是集中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师资培养上,对于成人教育教师培养,还是有所欠缺。以宜兴为例,在未来的宜兴社区专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可依托本省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本地开放大学,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或是宜兴开放大学等,在学校内出台相关培养高层次社区教师的制度。

2.建立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资格证考试以及上岗制度

当前我国对于教师的相关法律条文中,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并没有非常硬性的规定,且在《教师法》中,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也没有明确的划分学历要求。为了能够建立统一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的国情,可制定相关专业的社区专职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以及持证上岗的相关制度,从制度上促进社区专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3.建立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有效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和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基于成人学习与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可以针对学校的实情和教师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进行设计。例如可以关注教师的初期、冲突、调整等阶段分别进行帮助式培训、分层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反思式培训等,来有效促进教师各个阶段的专业发展。

三、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前文中,已经简要地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胜任素质进行了分析。为更加鲜明地了解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发展情况,笔者将以本校一位从事社区教育工作两年,具有中级职称的语文教师王老师为例,对其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不同阶段的历程进行分析。王老师是一位在宜兴市推进社区教育实验过程中转岗的一位语文教师,与她同时转岗的还有其他几位教师,由中小学老师转为社区教育工作者,普遍有以下特点:热爱终身教育,对于终身教育的未来前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勇于尝试新事物,对于社区教育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热情。

1.初期阶段

在初期阶段,王老师学会了如何用可移植性的专业能力应对工作中的问题。例如在育婴师项目培训过程中,作为班主任,以身作则,不仅参与购买教学用婴儿肚兜、玩具、毛巾等,还自制了游戏用教具。全程与学员在一起,在实操课程中,配合做好专业老师的助教。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王老师在成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后的初期阶段,通过这种可移植性的专业能力,学会了如何策划、组织以及协调,这也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以及能力。王老师作为一名拥有25年资格的资深语文教师,拥有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等角色的经历,因此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所需要的个性胜任素质与心理胜任素质都有过硬的实力。也正是因为这样,王老师在转岗时能够很快地适应过来。并且王老师认为,在教学期间经过系统性地学习与培训,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通过王老师初期阶段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初期阶段的专业成长特点有:专业成长的内容涉及到了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同时通过系统与正规的培训学习,可有效地提高工作能力。

2.冲突阶段

任何的新员工在进入一个新的组织后,都需要建立起角色认同以及社会认同,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公共关系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融入到新环境中。王老师表示,在进入新的环境中时,她更多的是对新环境的了解,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通过心理磨合期,对自己角色的定位调整,对周围领导、同事以及人际关系的适应。并且在这一阶段,王老师主要是对自己工作的区域资源进行挖掘、整合以及管理。正是因为通过了初期阶段的磨合,王老师的知识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公关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篇3

植物只有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上才能开好花、结好果。公民道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也必须在优质的实践基地上开展社区教育活动。首先,我们要建设实践基地。实践活动必须在实践基地上开展,没有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就是空中楼阁。在建设实践基地时,我们要注意每个基地所开展的教育主题不能也不应过多,太多就会太杂,就会影响基地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的效果。其次,要建优质的实践基地。贫瘠的土地结不出硕果,植物要想长得旺盛,结出硕果就要有充足的养分、阳光、水分和空气。同样,我们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其有效性、实效性,也必须在优质的实践基地开展。第三,综合利用各类社区教育资源。社会生活就是我们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场所和资源,社会上、生活中有许多教育资源,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让它们为道德教育服务。如爱心教育,可以选择敬老院、福利院;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去烈士陵园;纪律教育可以选择军营等。

篇4

1.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的教育活动。白田社区依托广场资源,让社区淮剧爱好者自主演出,社区长期开展了安宜好人宣传,通过“社区人演身边事”的广场宣传,弘扬好人精神;东门社区每年举办一次安宜杯戏曲小品大赛;世纪园社区在挖掘整理社区好人先进事迹的基础上,开展身边好人说唱大赛;南园社区举办的“中秋灯谜”“纳凉晚会”,不仅提升了社区群众的文化欣赏水平,也诱发了居民对社区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向往。活动的开展为搭建邻里交流平台,弘扬传统道德,促进居民的了解与沟通,推动社区和谐发展拓展了渠道,搭建了平台。

2.举办提高居民修养,活跃文化生活的兴趣班。画川社区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开设了适合中老年人参加的绘画班,参加学习的居民很多,大家积极性高,不仅提高了居民的个人修养,也活跃了社区的文化生活;安民社区举办居民电脑培训班,通过“网上行”操作比赛,让学员体验电脑学习的快乐;铁桥社区举办剪纸技巧兴趣班,二十多名居民相聚一堂,聆听剪纸技巧,共同学习剪纸。通过十多期的培训,大多数学员掌握了技巧,一张张纸在自己手里传承了中华传统艺术,既剪出了作品,也剪出了快乐,还剪出了美好的艺术生活。

3.开展增强居民身体素质的大众健身活动。安宜、东门等社区依托社会团体,组织数百名居民参加大众健身操活动,指导教师、指导学员做好每一个动作,传授科学的锻炼方法。早晨、傍晚学员们欢快地舞动起来,享受锻炼带来的快乐。刘沟、画川、学墩等社区向居民发出“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宣传口号,每年春、冬组织一次户外长跑运动。

4.举办关爱居民健康的知识系列讲座。铁桥社区居民学校应广大居民要求,请县中医专家王应佰为社区上百名居民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保健、养生知识讲座。在讲座中穿插有与居民的互动问答,使中老年朋友进一步理解了科学睡眠与健康的关系。镇社区教育中心联合县妇联组织一百多名女性朋友参加了“关爱女性健康———常见病预防知识讲座”,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临床实例,对孕妇产期保健、妇科常见病症状和治疗方法给予了详细介绍。整个讲座气氛轻松活跃,课后居民纷纷咨询病情。通过这次讲座,进一步增长了女性朋友的健康知识,增进了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幸福。

5.开展绿色生活进万家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为提升居民践行绿色生活理念,真正受益于低碳生活,科学普及健康知识,社区教育中心组织辖区内居民举办了“绿色环保健康知识讲座”。活动围绕如何改善生活,加入低碳环保家庭,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展开讲解。讲解居民常用农副产品的农药程度及成分,教给居民如何降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让大家吃得健康,享受生活乐趣。培训时还通过实践告知居民应少装修、少用电、不吸烟,注意时时环保、处处环保、绿色出行、从我做起。

6.广泛深入开展读书学习竞赛活动。几年来,社区教育中心深入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大力倡导文明礼仪之风。举办了“纪念世界读书日暨安宜镇全民读书月活动”“我读书,我快乐,做文明有礼貌的安宜人”等主题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向社区各方面、各角落深化延伸,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参加社区教育中心学习

镇社区教育中心充分发挥全镇社区教育工作的龙头作用,依托社区学校,组织协调做好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外来人口等的日常管理,为他们学习培训服务,免费开办了计算机应用、家政、老年健康知识、乐器、舞蹈、摄影艺术等学习班,逐步把社区居民引导到社区学校学习。

1.办好远程教育学历班。通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几年来,已有180多名社区内居民参加了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十多个专业的专、本科远程教育学。

2.办好半工半读成人中专班。动员社区内的退伍军人、下岗工人、企业职工,参加国家资助的免费学历技能“双提升”成人中专学习。目前,学校参加农村经济管理中专班注册学员150多名。

3.办好长效培训班,通过调研,针对广大居民的要求,社区教育中心开办了常年教育培训班,包括电脑操作培训班、母亲素质提升培训班、家教知识培训班、老年护理知识培训班等8个。

4.办好适时、实用短训班。根据时令,针对需要,适时举办居民生活、工作等实用知识培训,以让居民学得快、学得懂、用得上。近几年,社区教育中心举办了如预防禽流感知识、身边的食品安全、应急知识、小康社会知识、餐桌文明、安全出行、接待礼仪等知识培训班20多期。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群开展了教育培训,实行分层施教,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满足了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

三、加强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丰富社区教育内涵

为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教育学习的需求,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社区教育中心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内涵。

1.镇社区教育中心以社区教育网站为载体,对教育网站栏目进行了重新设置,扩大教育内容,开设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全开放网上学习课堂。

2.增加了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交流环节,在社区教育中心网站开通咨询留言栏目,定时回答居民所提出的关于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遇到中心教师难以回答的专业话题,留言栏目会提供县相关专家的联系电话。

篇5

(2)社区教育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育的围墙,将区域教育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社区教育努力提升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功能,将教育与民众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折射出现代教育的新型传播模式。

(3)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许多家长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与作用。社区音乐教育既满足了家长对孩子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和音乐素质。

(4)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剧,中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一部分,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社会关注群体。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的切入帮助中老年人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改善老年人社会生活环境,丰富老年人社会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普及,加之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等因素,使得社区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社会教育资源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二、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主要表现为:以地方大专院校为主的公办形式社区教育,如惠民工程中艺术课程讲座,以及老年大学等形式。这些公办音乐教育的主要学习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就课程的设置而言,较为简单,内容单一;另外一种是以私人办学为主的艺术培训学校,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的幼儿启蒙式音乐教育。公办社区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资资源不够,教学内容粗浅单一,没有固定形式的教材,学习时间不固定,持续时间不长,等等。公办社区教育一般以大专院校为主体。由于课时编排与资金支持等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得到优秀的业务精英或专家学者教授和指导课程较少。而以私人办学为主的音乐培训中心、琴行,艺术学校等问题则较多。首先,办学资质无认可机制。只要在工商部门领取执照就可以开班收徒。音乐教育俨然成了一种商业手段,甚至有的培训中心从校长到教师仅有1~2人。这样的音乐办学水平可想而知。其次,师资力量薄弱。许多艺术培训学校为节省开支,公开聘用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这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一方面,不能保证“学生教师”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流动性大,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统一和完整。第三,学习风险大。许多学校由于恶性竞争,导致经营不善,随时面临倒闭关门的问题,这样一来致使许多儿童不能继续完成学习,而家长甚至连学费都无处追讨……。以上种种问题都是我国目前社区音乐教育办学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总体来说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由大学主导的社区音乐教育优秀师资资源不够,课程单一,内容不清楚。社区教育部分分工不明确,无相应的毕业凭证,社区音乐教育更像是课外辅导班,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机制。

(2)社区音乐教育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没有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这也是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不持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区音乐教育课程安排与消息来源渠道单一,民众无法准确了解社会音乐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与通知。消息传播滞后影响民众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进度。

(4)私人开办的社区音乐教育机构艺术培训学校等没有相对严格的办学资质认可,没有一定的评估机构,没有相对稳定的优秀师资力量,不能保证教学的完整与统一。

(5)社会媒体与舆论对社区音乐教育关注度不高,由于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社区音乐教育的传播与发展相对滞后。

(6)社区音乐教育涉及到社会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音乐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目前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只局限于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阶段,与其他形式的社区教育相对隔离,从宏观教育的角度来看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完整教育体系。国家对社区教育(音乐教育)相关法规政策较少,关注度不高,没有相对完整的建设性法规措施予以支持。

三、如何借鉴国外经验解决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大部分城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日益紧张的生存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与隔阂等都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对此仅依赖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社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国际社会教育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全社会大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综合形式,才能满足和解决广大群众对社会教育的总体需求。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进行尝试。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等都为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在美国,各个社区学院都随时备有本学年的课程一览(catalog),将开设的课程分门别类开列于上,如课程内容、学分、编号、授课时间等。学员们可根据自己需要自由地选择课程,了解应付的学费。学员在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之后,可向学院提出申请,如经审核符合毕业标准则颁发结业证书及学历文凭,甚至准学士学位证书。社区学院的教师都由专兼职两支队伍组成,兼职教师一般要占到一半以上。专职教师几乎都是负责基础类的课程,而兼职教师多数要由熟悉行业现状、熟悉职业岗位技能的人来传授。他们主要承担着专业性较强的,需求数量不多的课程。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借鉴国外已有的教育模式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大专院校应充分发挥公办音乐教育机构的优势,努力获得政府或企业的稳定财政支持,针对报考学校的学习者设立较为丰富的,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内容,选派相关专家或演奏名家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师资的质量与水准。

(2)社区成人音乐教育机构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学校音乐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以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准。

(3)对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实行专门的监管,定期进行教学评估与资历认证,以确保民办音乐教育的教学资质与教学水准。对民办音乐教育师资设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例如:由国家权威部门发授教师资质认定,凡通过者可聘为音乐教师,持证上岗。对在岗教师每1~2年进行定期考核(包括心理测试),未通过者则不能聘为音乐教师,取消其执教资格。

(4)对持有资格的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定期进行监督审核,对办学条件老化,办学能力不足的民办音乐教育机构予以整合,尽可能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亦可打造品牌音乐教育机制,使民办教育强强联合,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篇6

2.外国社区教育的培养目标外国的社区教育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一些全方位的人才,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并没有明确的专业界限。为了保证美国社区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考虑居民的就业需要,同时社区教育模式还满足居民的兴趣和愿望等,因此,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一般是从广大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得社区教育能够真正维护广大居民的合法利益。同时,美国的社区教育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社区教育的实施一般是在社区中的一些社区学校,因而美国的社区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特点。针对社区成员不同的居民,美国的社区教育能够提供平等一致的教育服务。此外,美国的各级地方政府负责社区教育的资金提供和管理问题,而具体的教育一般是由学校负责。同时,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社区教育也采用这种模式。因此,美国社区教育培养模式重视对居民培养目标的认识度,从而提高美国社区教育培养的质量。

3.国内外社区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及分析通过对比我国和美国两国社区教育培养目标和分析可知,两国社区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社区教育培养体制的不同导致培养目标的差异。由于美国是分权型的社区教育培养体制,社区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都是由学校自行安排,因此,美国社区教育培养的目标主要定位于多向性,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型的人才。而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具有更大的选择性,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我国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定向性。第二,社区教育指导思想的不同对培养目标的影响。对于美国来说,美国的社区教育教学还是以开放式教学为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反映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也反映在社区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同时,这种思想能够较好地符合广大美国人的心理。而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全面教育的思想,旨在反映社区教育培养的目标方面。当然,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方面应该合理且科学地贯彻我国社区教育的大致方针。因此,我国更加强调对社区教育的定性培养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二、国内外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1.培养目标的单一模式和全才模式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遵循的是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对某一个学科,某一个专业进行深造,培养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对居民的人文教育、品德培养较少。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向全方面人才培养的模式转化,但是我国的这种转变还是处于开始的阶段。而美国遵循的是全才培养的模式,培养的居民可以担任社会上很多方面的工作。现在,我国社区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改革,因为我国社区教育的环境不是十分的发达,社区教育的资源不是十分的丰富,社会对于社区教育的投入也不够。

2.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的启示从国外社区教育发展中受到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专门的社区教育培训基地,构建的这项教育基地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壮大起来的载体,因而在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第二,在社区中一些普通的小学可以承担部分社区教育发展的任务,进而实现社区教育的社会化;第三,借助完善的社区教育公共资源,实现对社区教育有效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社区教育的教学效率;第四,强化对社区教育的立法合理性,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使得社区教育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强对社区教育的资金投入,以保证我国社区教育的正常发展;第五,我国的社区教育应该学习国外社区教育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得我国的社区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3.课程设置的优势与不足我国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重视理论课程,忽视社会实践教学的培养;第二,重视思想课程,忽视素质教育;第三,重视专业课程,忽视选修课程;第四,重视技能的锻炼,忽视工具的使用。而美国的社区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视基础的课程、理论课程,并且自然科学的课程也比较多,选修课程全面。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社区教育应该继续保持优势、改善不足,对于忽视的部分要重视起来,尤其是实践的部分,只有进行充分的实践,才能在实践中发现居民学习的需求;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因此,认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提高我国社区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篇7

(二)微课程的组织制作:让表达简易化微课程内容的组织过程,是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国内微课程研究的领航人李玉平,根据课程素材的来源,将微课程划分为:“小经验”微课程、“小现象”微课程、“小故事”微课程等几类,从不同类型的微课程组织,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进行干预和影响。根据社区教育实践中,市民的学习需求,“小经验”、“小现象”“小故事”的微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贴近市民生活的优势。但随着社区教育发展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状,微课程内容的组织也会随着有新的呈现方式。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在制作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1.“小经验”微课程的制作。(1)呈现方式层层递进。基于具体操作的方法导向的微课程,“小经验”微课程的功能是经验介绍和分享。此类微课程的制作,一般遵循着“引入介绍总结(注意事项)”。方法导向的微课程制作,要注意方法的表述要具体、新颖。(2)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在制作经验介绍类的微课程时,就是要以通俗化、民间化、市井化的语言形式、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将社区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广大市民的社会生活,以提高市民的科技、文化素养、生活品位等。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不仅规定着人们的生活理念,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2.“小现象”微课程的制作。在社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具体的问题。本类微课程便是基于具体的小现象,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分析,挖掘现象背后的教育意义。小现象微课程,充分反映了社区教育贴近生活的特点。从社区生活着眼,根据情境学习的要求,小现象微课程的基本结构:情境引入过程与细节的深度剖析改进建议。小现象微课程制作中应该注意:选材要小而精,选择社区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更符合市民的学习需求。理想的做法是从一张照片、一件小事、一封信、一段对话等事件入手,做到以小见大。同时,对现象的分析要深入,看到现象背后的问题,通过继续追问等方式,引起学习者的深入思考,才能发挥微课程“小课程,大能量”的优势,提高课程的教育意义。3.“小故事”微课程的制作。将实践经历的故事,开发为微课程,即“小故事”微课程,根据故事情节的复杂程度而有所区别。故事理想化、简单化,谈一次话或鼓励一次就可以转变一个学生,缺少过程,缺少对内涵的发掘。套话多,背景多,真正改革的过程反而少,重点不突出。

(三)微课程的使用评价:学习无处不在来自教育者和组织者智慧的“微课程”,因其短小精干、贴近生活、视角独特、深受欢迎。随着微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其使用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中。1.零碎时间的有效利用。微课程,更加适合于现代人对快餐式学习的需求。利用各种会前五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启发大家的思考,成为组织学习的重要选择,也是微课程最常见的使用方式。此外,利用等车时间学习、公园散步时间学习等等,可以充分满足社区教育“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要求。2.建立微课程生态系统。微课程的有效使用,必然与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因此,需要根据学习的需要,在主题研究中对微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升华和完善。在相同的课程主题或类型下,开展微课程间的交流研讨,建立微课程的生态系统,集学习培训、研讨活动、交流互动于一体,让教师是学习者,也是创造者。

二、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

社区教育微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推广与应用上,结合当前社区教育课程管理的实际,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还需要做好资金、人员、平台等各方面的保障。

(一)建立机制,形成微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首先需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统筹职能,协调微课程的研发部门、制作和平台构建等工作。为了适应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新形势,适应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对微课程的新需求,推动社区教育微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引导教师积极开发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微课程的管理部门应明确新时期微课程建设的目的意义、建设内容和管理模式,用制度和政策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并将微课程建设成果与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紧密结合,为微课程的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

篇8

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开头字母缩写,中文译为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它是一种免费的、大规模资源共享的开放型网络教学模式。这一术语于2008年由加拿大的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Alexander)、戴夫•科米尔(DaveCormier)提出,以Stanford、Harvard、MIT等高校为主的美国教育界很快便相继投入到MOOC教育之中。从此,这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目前MOOC的三大主要平台是:Coursera、Udacity和edX。2013年2月,Coursera旗下5门网络课程的学分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2013年5月30日,硅谷水星报报道,包括纽约、田纳西、科罗拉多、休士顿等美国十所公立大学,宣布将“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纳入其教学体系;CourseraBlog在2013年9月3日消息称阿姆斯特丹大学加入Coursera平台,成为最新的合作大学;我国高校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率先与慕课旗下Coursera在线签约建立合作关系伙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加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在线教育平台edX,成为其新入伙的6所亚洲名校之一,北京大学的目标是,在2013年秋季学期推出首批MOOC,在5年内开设100门MOOC课程。[2]

(二)MOOC的特征

MOOC具有两大特征:第一,开放性,所有课程都是开放的,可供全球范围的学生使用;第二,大规模性,课程面向全球学习者而设计,范围广泛,不设置最高学习人数,一门MOOC课程可以容纳传统教育班级人数的千倍、甚至万倍学生数。MOOC不仅学习者的规模大,课程种类也繁多,在MOOC课程中包含各领域专家的课程,学习者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所有课程,学习资源丰富。

(三)MOOC的优缺点

MOOC的大规模兴起,与其自身优越息相关,它具有学习者的学习成本低、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范围广泛等优点。但一些学者也指出,MOOC是一种有缺陷的教学模式,如:居高不下的高退出率、对学习者的学业影响不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缺陷等诸多缺点。

二、MOOC在社区教育应用的可行性

面对社区教育学习者对大规模性、开放性新型教育模式的强烈需求,MOOC的在线教育模式、大规模性、开放性和无限制准入性,都与其不谋而合,再加上我国现行的成人教育(包括社区教育)已经具有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实践基础,因此,MOOC不失为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MOOC迎合社区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

基于MOOC大规模性、学习资源丰富性的特点,MOOC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社区有成千上万的居民,就意味着有成千上万种学习需求,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思明区是厦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面积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67万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96个社区居委会。在不考虑人口居住密度的情况下,平均每个社区居委会有1万居民。这种1万人的大规模性的学习需求,一般传统教育很难满足,MOOC自身的大规模、开放性的特点,正好迎合居民多样化需求。

(二)MOOC促进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进程

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传统教学方法的进步。当前,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手段更主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学习效果也是一种教育趋势。MOOC正是一种新型教育方法,MOOC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平台,能够促进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进程。目前各大MOOC应用平台,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学习者登录页面后,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感兴趣的课程。同时,这种以网络为依托的大规模平台,更适合我国居民分散的广大农村地区,能够让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地区,享受到相同质量的教学内容,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进程。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思明区终身学习网于2013年9月28日开通,该网站的课程资源中心是与全国多个高校和教学资源供应商合作建设而成,目前已拥有各类学习课程近千门,内容涵盖早期教学、家庭生活、人文修养、休闲健身、技能培训、企业管理、老有所学、职场技能、干部学堂等领域。通过视频、动画、网络互动课程等多种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这无疑促进了思明区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进程,使其走在厦门市社区教育建设的前列。

(三)MOOC促进社区居民的就业

一方面,MOOC可以为居民职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在如今社会,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就业环境严峻,竞争异常激烈,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职业需求,需要有一个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地点自由的学习平台,满足人们就业过程中对职业知识的学习欲望。而MOOC正是这种平台,它能够让人们在需要学习职业知识时,方便、快捷学习到所需要的内容,提升学习者的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就业。另一方面,MOOC可以促进学习者和用人单位的交流。基于MOOC的大规模性特点,一门MOOC课程可以容纳传统教育班级人数的千倍、甚至万倍学生数,课程教师无法完成批改成千上万学生作业的任务,常采用校友为新学员批阅作业的形式。已在工作中的校友,通过批阅作业、关注学员论坛发言、与新学员交流等途径,了解新学员信息,挖掘到符合自己公司发展目标、适合公司需要的人才,并向这些学员发出就业邀请。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学到知识、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学习者与用人单位形成双赢,促进社区居民的就业。

(四)MOOC具有其他社区在线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MOOC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设计,在先进教学平台支持下,学习者按自己意愿,自发组织学习,它呈现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而其他社区在线教育呈现的是一种学习资源,是一种被动学习,与MOOC相比,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缺少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等。其次,MOOC能够有效联接社区居民的学习、工作、生活,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学习知识,视频长度也更适合社区居民业余在线学习。而其他社区在线教育多以较长时间视频为单元,无法满足居民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最后,MOOC大规模性的特点,使其资源广泛、内容新颖、质量高,这也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MOOC的上述优势,是其他社区在线教育无可比拟的,它比其他社区在线教育更贴近真实环境里的教学模式,更能够满足社区居民随时、随地、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一种更有魅力的新型社区教学模式。

三、MOOC在社区教育应用中可能面临的障碍

基于MOOC自身存在的缺点:学习者的高退出率、对学习者的学业影响不大、不能因材施教、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缺陷,结合我国社区教育的特点,在我国社区教育中推行MOOC,可能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参与度可能伴随高退出率

第一,MOOC的课程设计者设计课程内容时,主要从课程性质、内容出发,无法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背景,在这种情景下,很多社区居民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水平限制,无法全程理解课程,最初的兴趣也会慢慢减退,加之工学矛盾、时间有限,导致很多报名者中途退出。第二,社区教育中的MOOC课程大多是免费的,这也导致学习者的重视程度不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把MOOC学习作为闲暇的消遣时间方式,当工作忙碌时,势必放弃MOOC学习,中途退出。第三,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授课的MOOC,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效果较差,学生之间不易建立稳定的学习团队,加之MOOC大规模性的特点,学员流动性大,学生没有归属感,也易导致较高的中途退学率。

(二)MOOC课程的难度和语言可能不符合我国国情

MOOC的课程,多是由全世界知名高校的教授设计,对学习者的专业素养、相关背景知识有一定要求,如:Coursera平台的大部分课程,需要具备本科专业知识,适合那些在职场工作了若干年的本科毕业生,他们感觉需要学习,需要充电,可以通过Coursera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但在我国还未普及高等教育的情况下,这些相对高深的课程,不适合广大社区居民学习,特别是我国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比例较大,他们难以真正掌握MOOC课程的内容和精髓。MOOC起源于欧美国家,因此,很多MOOC课程使用英文授课,对没有英文基础的社区居民来说,无疑是一大障碍;全球学习者进行论坛交流时,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要求。

(三)构建MOOC平台面临技术挑战

在社区教育应用中构建MOOC平台,也将面临如下挑战:第一,我国社区居民水平参差不齐,文化水平较低的居民如何使用MOOC平台,如何满足各个层次MOOC使用者的可用性需求,对MOOC设计者无疑是一个挑战。第二,MOOC的教师通过课程中心平台,课程内容、学习安排、作业、讨论主题等教学活动。如何让数以千计的学生及时获取信息、按时参加教学活动,是MOOC平台面临的又一技术难题。第三,MOOC大规模性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控制难度增加。教学环节的设计、虚拟网络环境的作业考核、大规模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过程的管理等,都需要较高水平的技术支持。

(四)MOOC运行的经费不足

开展社区教育,需要有专项经费支持,目前全国各地财政水平不同,投入到社区教育中的经费也不一样,多数地区没有足够经费支持社区教育。而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大多是免费的,在这种经费紧张情况下,如何确保MOOC平台运行的经费支持、MOOC平台的成本如何控制、MOOC平台采用什么模式运行等问题,都是MOOC在社区教育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四、MOOC在社区教育应用中的建议

MOOC的兴起,是全球教育资源共享、远程教育飞跃式发展的里程碑,也为在线教学模式注入活力。通过MOOC平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学习者,都可以参与到全球学习的进程中,这无疑是我国发展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契机。为了更好发挥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笔者认为,MOOC在社区教育实施中,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一)强化服务,降低学生的退出率

MOOC的视频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也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因此,应该在MOOC平台中,强化服务功能,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增加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

1.设立每个“课程班”的班主任

由于MOOC打破传统班级模式,学生按照课程聚集在一起,学生彼此不熟悉,是一个松散的集体,这种情况下,需要设立“课程班”的班主任,为这个班级成千上万的学生提供学业服务、咨询服务、邮件沟通等,班主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若发现学生有动摇或退出迹象时,快速做出反应和干预,降低学生的退出率。

2.翻转课堂,增加线下互动环节

以网络为基础的MOOC平台,在集体学习气氛、人际交往、社交体验、情感培养等方面都有所弊端,因此,应增加线下互动环节,翻转课堂,让学生们观看完MOOC课程后,在社区教室集中讨论、学习交流、进行重难点解答等,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降低学生退出率。

3.设立“学分银行”,与开放大学对接

为了降低学生退出率,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可以采用“学分银行”模式。学习者获得MOOC课程的学分后,可以将该学分存入MOOC学分账户的银行中,学分积累一定程度后,可以到当地的开放大学进修,获得正式学历、学位。这种“学分银行”管理模式,以MOOC为纽带,实现社区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双赢,既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也能让学习成果有所用途,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形成。

(二)因地制宜设计MOOC课程及使用语言

在我国社区教育中大力推广MOOC,还需要进行课程、师资的融合,教师设计课程时,需综合考虑学生不同层次的专业水平;教师能够有效连接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探讨;社区教师需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指导学生学习、提供必要帮助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MOOC引入社区教育,还需要降低语言门槛。目前全球MOOC学习者大多来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因此,大多数MOOC课程是英文授课,这给我国社区居民的学习增加了难度。降低语言门槛、由专业组织把英文授课的课程翻译为中文,是MOOC引入社区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2013年8月16日,译言公司加入Coursera课程的汉语翻译工作,[2]这对于我国社区教育引入MOOC平台,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三)设计简单、便捷的MOOC操作平台

由于MOOC用户群规模较大,用户的人员构成复杂,且习惯不同,因此,MOOC应该本着简单、便捷原则进行设计:第一,配合绝大多数用户的上网习惯,MOOC的页面设计应做到简洁易用,如:在页面左右两侧设置导航条,中间显示课程内容,这种方式符合大多数使用者的习惯,满足各个层次学习者的可用性需求。第二,课程教师通过课程中心平台教学活动通知的同时,还应通过课程学习的QQ群、微信群、教师微博等同步信息,多管齐下,让众多学习者及时获悉教学活动。第三,为提高MOOC教学效果,可引入微课概念,每个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微课视频,每个视频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视频中间穿插小测试,通过测试后继续观看视频,然后完成课后作业,最后学习者再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如此,形成一个通畅的学习模式,实现教学与考核的无缝对接。同时,课程的教学视频,应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设计,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篇9

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与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契合点分析

乐山市教育资源丰富,有多家大中专院校,省属高校有5家,其中拥有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是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每年为乐山市和四川西南部地区培养大量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除了课程设置上注重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还大力开展学生的艺术实践工作。音乐学院开设了多种艺术实践艺术团,有管弦乐队、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曲艺队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在课堂之外发掘自身潜力,锻炼艺术表现力、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高校教育资源丰富,高校拥有优秀的教育团队,音乐厅、琴房、乐器、舞蹈房等教学设施丰富全面,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方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一方面,高校中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短缺,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文化生活中,没有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指导。如果能将两方面的力量很好的结合,将会对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区音乐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相互促进作用。

1.高校的优势与需求首先,在学习设备方面高校优势大。高校在教学设备设施配备上与其他音乐团体相比有绝对的优势,高校音乐院系都建有供教育教学所使用的音乐表演厅、琴房、多媒体教室,各高校还拥有礼堂、大操场、练功房等。各类乐器配备也很全面,西洋管弦乐器、民乐乐器、各类打击乐器等配备充足。在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不管是学习还是训练,都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设备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高校有两个假期,在假期期间社区可以加大对高校教学设备的利用力度,开展各类文艺汇演、大型节日演出等。其次,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高校音乐专业中拥有不同音乐专业方向的人才,从音乐理论到声乐、器乐表演人才,不管是音乐院系的教师还是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他们都可以协助社区进行高水平的音乐教学活动,成为音乐活动的专业指导教师,组织社区居民进行音乐学习与排练。最后,社区能够满足高校教学科研需求。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在课堂中进行,不能仅凭几次演出就完成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怎样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锻炼空间,这是高校应该认真思考的。社区可以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实践提供所需环境,社区中学员年龄结构丰富,音乐学习门类多样,学生从教学、排练、赏析、组织大型活动、策划大型活动等多个方面来锻炼能力,为将来从业打下坚实基础。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可以利用社区开展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发掘研究工作,乐山地区有众多少数民族,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瑰宝,很多民族由于缺少文字,音乐舞蹈艺术方面大多数是口耳相传,亟待音乐工作者去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通过对少数民族社区音乐的调查了解,有步骤的开展科研工作,完成音乐文化科研项目,对保护中国传统音乐做出贡献。

2.社区的需求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是居民自发的一种行为,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对音乐的喜爱不同于传统学校内的音乐教学,是提高全民音乐素养的良好方式。社区音乐活动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扶植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音乐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社区音乐活动需要具体的实施者,也就是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指导者,需要不断提升音乐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促进社区音乐活动广泛健康的成长。社区文化生活中需要欣赏到高雅的艺术,大中院校的专业音乐团体可以将各类音乐会带到社区,满足社区人们不断提高的艺术追求。社区音乐活动需要演出的平台,多年的训练学习,需要展示的机会,在专业的音乐表演厅,可以让社区音乐学员有极大的艺术成就感。

三、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中的利用

乐山市的教育资源丰富,乐山师范学院是历史悠久的学府,音乐教育专业实力雄厚,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到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中来。充分分析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需求,了解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为我们找到了社区与高校音乐事业共建的契合点。在对高校音乐资源的利用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利用。

1.人力资源的利用在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中,最为稀缺的就是教师资源,以往的社区音乐文化生活往往是一种自发的形式,很多社区音乐社团是由于社区居民为音乐爱好者,自发地来进行音乐文化活动。参与的人员也以退休人员和无业人员居多,要想扩大音乐活动的覆盖面,提高中、青年居民的参与比例,音乐活动的门类要更广泛、组织者指导者要更专业。在中国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开展的扎实而富于成效,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些城市有专门的社区音乐指导员,定期为社区指导各类活动,安排社区音乐指导员在社区教授相关课程,联系专业音乐团体进入社区演出,帮助社区排演节目,完成各类晚会演出编导工作。二级城市社区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来指导社区音乐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城市中找相关的教育资源,最为有利的当属高校音乐教育资源。高校音乐教师可以被聘请为社区音乐课程客座教授,定期的来为社区居民上课,提供音乐学习指导和各类音乐方面的咨询工作。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区居民制定学习音乐知识的方向、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培养社区中的音乐骨干,推动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高校中的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实践的方式,深入社区担任音乐课程的教师,针对社区内已有的社团活动,制定相应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将学校中所学知识实际应用。从授课开始,在逐步进行排练、节目策划编排,最后到组织编导演出。这些实践工作在校内教育体系中是不可能完全实践的,对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达到了学习实践双赢。

篇10

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如何运用老年教育的这一载体和平台,帮助老年人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以及推进老年人社会化,最终帮助老年人实现积极老龄化,这既是构建完整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社区老年教育因其就近性、便利性、低成本性以及面广、量大,更具人性化等特点,具备其他形式老年教育所不及的优势。因此,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无疑成了构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的一种最为适当的选择。

(二)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是转型期社区建设的迫切需要

社区老年教育对转型期的社区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首先,通过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成功转变社会角色,使之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有效切合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其次,通过老年教育使每个关联着特定的家庭和人群的老年人安享晚年,让这种社会关系状态的辐射范围扩大,有利于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再次,借助社区教育的丰富资源以及时空上的可及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人际关系的互动性等特点,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增进了老年人社会交往,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改善邻里关系,提高社区凝聚力,为基层的和谐稳定创造了条件。这是学校老年教育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更加切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建设的需要。

(三)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是扩大老年工作覆盖面的有效途径

随着近年来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的短板现象是现实存在的。一方面,近年来许多由老干部工作部门主办的老年大学虽然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学校定位是以离退休干部为主体,而对社会老年人的吸纳能力有限,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讲上老年大学仍是不可企及的愿望;另一方面,老年大学虽然大多位于市中心地带,但随着城市的扩大,不少老年人为了上学还是需要来回奔波,一些老年人还肩负照顾第三代的任务,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有的老年人只好放弃学习的机会。而依托社区资源办老年教育,可以有效弥补各级老年大学功能与资源的不足,通过家门口的教育服务、远程教育服务等形式,可为老年群体提供平等、广泛、共享的平台。以嘉兴市为例,目前全市有老年电大基层教学点(班)1081个,覆盖了81.1%的社区,2012年春季虽然只开设两门课程,招生人数就占了全市老年人口的12.4%。从老年电大社区教学点的快速发展可以印证社区老年教育的需求之旺盛!

二、当前推进社区老年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上不够重视

虽然近年来老年教育特别是学校老年教育得到较快发展,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老年教育体系,但从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地区老年教育尚未列入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老年教育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对待社区老年教育上,不论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社区本身,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人没有真正理解终身教育的含义,甚至把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教育理解为唱唱歌、跳跳舞的娱乐活动;有些人认为老年教育是各类老年大学(学校)的事,对社区开展老年教育服务活动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没有必要,以至于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对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方面力度不够、热情不高,在保障教学质量、提供经费保障与教学场所等方面的支持不够。这些错误的观念和消极的认识,已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均衡与快速发展。

(二)机制上尚不健全

在推进社区老年教育过程中,由于对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认识偏差,导致在社区老年教育管理机制上的巨大不同:对老年学校教育的管理分属老干部局、老龄办等管理,如老年大学;对社区教育的管理分属教育局和乡(镇、街道)管理,如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对社区社会事务,包括老年电大教育属于民政局管理;对老年离退休社会保障服务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而社区居委会在自我服务、教育和管理方面承担着属地管理职责;有些地方即便有所谓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牵头领导和牵头单位,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老年教育的特点以及其服务和活动内容的千差万别,也经常难以协调一致。如此造成了社区老年教育管理的无序和混乱,不利于社区老年教育的深入推进。

(三)硬件建设上投入不足

老年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在意识和投入上在逐年增强,特别是在对各级老年大学(学校)支持力度上,也体现了对老年人事业的重视。但是,在社区老年教育的投入问题上,却存在着诸多的尴尬:一是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其不同于学校老年教育有正常的财政预算项目,其经费来源不稳定,而经费不足也成为制约社区老年教育的瓶颈;在设施建设上,自有建设项目也比较少,大多数依托社区辖区内的学校以及其他公益资源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存在场所、设施短缺,特别是缺少符合老年人使用的个性化场地与设施的情况。二是由于社区老年教育分属不同的职能单位或属地乡(镇、街道)与居委会管理,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在实施管理的同时,在投入保障上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或兴趣点,社区老年教育又缺乏统一有效的规划体系,从而导致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因此影响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速度。

(四)软件建设上后续乏力

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缺乏和教学形式、内容单一等问题上。一是社区老年教育缺少有力的师资保障,由于缺少经费保障和管理力量,主要是采取临时聘任制和志愿制,队伍稳定性较差,这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带来很大影响。二是大多数社区老年教育在教学形式与内容方面的针对性较差,由于经费、师资和设施等限制,内容贫乏,形式单一,有些老年人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感到失望,影响了老年人就近参加社区老年教育的积极性。

三、有效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思想认识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观念,明确对老年教育及其社区化的发展定位,加强宣传和引导,努力形成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共识和合力。一是提高办好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办好老年教育是政府的责任;认识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的基础形式之一,是推动全民学习,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提高社区老年教育功能属性的认识。老年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保健、娱乐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要纠正社区老年教育就是保健娱乐的错误认识。三是提高社区老年教育特点作用的认识。社区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有益结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年教育,主要是为了弥补学校老年教育办学规模、受众范围局限以及教育资源有限等的不足,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老年教育服务。

(二)完善机制,加强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统筹规划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根据社区老年教育的特点,理顺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管理主体和职责,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社区老年教育。一是要健全社区老年教育组织协调机构。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作为牵头负责人,建立社区老年教育协调小组,理顺和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实现区域内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推动社区老年教育各项活动和服务的开展。二是制定社区老年教育的总体发展规划。根据社区老年教育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社区老年教育。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把社区老年教育纳入对相关单位的考核内容,推动各项老年教育服务活动顺利开展。四是加强教育管理,着力提高社区老年教育质量。社区要着眼自身实际,加强对老年教育的管理,建章立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稳定的师资保障。

(三)强化保障,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经费投入

要把推进老年教育建设作为服务民生的实事工程,摆上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着力研究老年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研究将老年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保障办法,不仅要保障老年大学等学校老年教育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要以提供活动专项资金的形式,兼顾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推动。二是研究借助和引导社会资金和力量推动社区老年教育的相关政策。在探索利用社会民间力量开展社区老年教育的同时,政府要发挥必要的引导作用,采取政策优惠、奖励补贴等非行政方式,确保老年教育朝着正确方向进行。三是研究社区老年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办法。严格财务制度,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社区老年教育最为需要的地方,努力树品牌、出精品。

(四)共建共享,推动对社区老年教育的资源整合

如何整合各方资源,营造推动社区老年教育的新环境,是党委、政府以及社区共同面对的任务。一是可以借助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资源,通过选聘和志愿等形式培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并利用这些单位的教学资源、活动场所和开放,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联谊活动;二是借助各相关职能部门争取更为有利的公共服务资源,如文教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服务和公共场所,为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便利;三是把社区老年教育作为社区结对共建的重要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结对服务活动,争取各种捐助和支持,开拓社区老年教育空间。

篇11

本组对60例所辖社区患者进行调查及宣教。其中女性28例,男性32例。年龄10岁到80岁。病程3~10年。同时调查患病人群文化程度。

1.2调查方法

采用交谈方式、问卷及座谈会进行资料收集;调查时间于2013年5月-2013年12月完成。

1.3诊断依据

本次调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相关诊断标准(1999年制定)以诊断,均以确诊。

1.4结果

一般情况:患者年龄范围在50岁以上30人,40~50岁9人,30~40岁6人,20~30岁5人,20以下10人,大专及大学以上文化15人,高中文化水平10人,初中文化15人,小学文化20人。并发症:其中合并冠心病的10例,脑出血2例,脑梗塞10例,糖尿病足1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例,糖尿病肾病5例,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3例。熟知并发症且可以自主防护占14%,了解并发症但不可自主防护占30%,不了解并发症占56%。对血糖监测程度:患者能按时监测20%,偶尔能监测占16%,不能监测占54%,其他占10%。

2存在问题

2.1社区居民不注意定期检查

有的患者来就诊时已经出现并发症,有的患者临床症状已经比较严重。有1例病人,工作忙,不注意身体,突然发生昏迷。经检查血糖已经为28.6mm/L,出现酮症酸中毒的表现。

2.2患者对糖尿病的危害认识不够

糖尿病是心、脑、肾、视网膜及大血管并发症。控制血糖势在必行。但是许多病人无临床症状,以为血糖高一点,对身体没有影响,导致后来出现并发症,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2.3患者不能执行用药方案

有的病人对用药产生害怕心理,认为药物副作用大,不能按时服药。部分糖尿病患者不能正确使用胰岛素,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现象。社区中患者常常听信偏方或广告,放弃医生按照指南为其量身定做的方案。有些患者常常宁愿吃一大把药物(具体不详)而不愿意口服指南中提倡的药物,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2.4运动与节食不能坚持

许多病人也知道糖尿病应该控制饮食,但很难坚持。有1例糖尿病足的病人,询问他是否控制饮食。患者说:“控制饮食太痛苦,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经调查50岁以上的糖尿病病人比较多,这与他们童年曾经挨饿有关,因此食欲好,摄入过多。大专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也比较多,这与他们工作压力大,应酬多,摄入多,没有时间进行运动有关。

2.5社区医务人员缺乏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只有3~4名,负责日常的诊疗工作及值班,医学上的学习及考核、培训,比较繁忙。没有宽裕的时间对病人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

3解决策略

3.1鼓励病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社区的居民也包括一些颇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那种在健康的时候就参与体检的观念在他们身上都远未建立。他们不愿意进行周期性健康检查,认为疾病离自己还很遥远。等到发现疾病,已经到了中晚期。所以,社区医生应灌输居民健康检查的必要性,开展好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工作。

3.2与社区街道合作

利用街道的组织能力,加强开展适当的运动,比如:晚间组织参加广场舞、太极拳等,这样有利于控制体重,提高抵抗力及增加药物敏感性。与社区合作,有利于采取的运动能长期坚持下去。

3.3积极开发糖尿病管理软件

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开发完善、实用的糖尿病管理软件。对糖尿病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3.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建立糖尿病病人微信群、QQ群,及时交流,及时管理。让病程长,健康教育执行好,配合治疗,并发症少的患者采用现身说法,让他与其他病友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聘请一些糖尿病中医专家,谈谈糖尿病的中医防治。

3.5加强上级检查

每年上级主管部门定期对糖尿病患者管理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定期向糖尿病病人发放调查表,检查糖尿病病人的管理情况。

3.6开展医师多点执业

支持专科医院的医师兼职做家庭保健医,这样可以减轻社区医生的工作量,增加健康教育的医务人员,使病人有问题时可以直接向保健医咨询,也可以更好的开展健康教育。

篇12

(一)评价指标的内容1.一般性网站评价指标网站评价的指标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一般网站的评价,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将网站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从网络信息资源角度对网站进行评价。贝琪•雷克蒙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10C”指标,即内容(content)、可信度(credibility)、批判性思考(criticalthinking)、版权(copyright)、引文(citation)、连贯性(continuity)、审查制度(censorship)、可连续性(con-nectivity)、可比性(comparability)和范围(context)[10]。ArgusAssociate公司提出的评价指标包括站点资源描述、主观评估、设计水平、组织机构、资源指南[11]。张咏[12]认为,以内容为导向的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标准应包括:范围、内容、用户对象、图形和多媒体设计、易用性、价格等。一些学者从可用性角度评价网站设计质量。尼尔森(Nielsen)总结的针对网络应用的可用性参数包括导航、响应时间、可信度和内容[13]。阿齐兹(Aziz)等根据网站和软件可用性领域的有代表性的评价模型,开发出新的网站可用性标准,包括效用、效益、易学性、满意度、可获取性等[14]。梁建华等[15]建立了一套自动和人工评估相结合的可用性评估体系模型,模型结构为三大类:有用性、易用性、用户满意程度。柯青等[16]根据网站流量统计信息构建了一套定量可用性分析指标体系,包括网站规模、网站质量、网站推广、网站辅助功能、用户情感等。还有一些学者从用户感知的角度评价网站质量。阿拉德瓦尼(Aladwani)认为,用户评价的高质量网站应该满足用户需求且能充分反映网站优势,并开发了从四个维度评价网站质量的量表,包括:特定的内容,内容质量,外观和技术[17]。裴玲等[18]参考了服务质量管理的有关原理和已有的指标设计方法,设计了一套面向用户的测量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总体印象、客户服务指标、未来预测、技术指标、资讯指标、界面指标和功能指标。2.教育网站评价指标彭绍东等认为,教育网站是以提供教育服务为主的网站,这是区别于商业网站、政府网站等其他类型网站的特征所在。其提出的教育网站评价指标包括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效益性、发展性。张凯勇[20]认为,教育网站的目标族群特殊,以融入学校教育、推广终身学习为目的,对于该类型的网站评价,在一般网站评价重点基础上,还要考虑其教育特性,即教材合适性、教师控制、学生控制。周梅群等提出教育网站应有一定的教学效益,即用户参与率高、满意度高,使学习者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与技能。赵文静等[22]认为,教育网站在教学维度的评价中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反馈、教学帮助、资源支持等方面的设计应用。

(二)评价模式目前,许多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有影响的调查评估机构,如MediaMetrix、Nielsenratings等均能提供网站评价服务,但其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均有很大差别。徐英指出,网站评价模式可分为网站流量指标排名模式、专家评比模式、问卷调查三种模式。此后,刘雷鸣等[24]又将其进一步扩展为技术性实测调查、网站流量监测、网上调查、专家调查和网络计量等五种模式。每种模式都有相应的评价方法及指标。笔者将几种网站评价模式对比如表1所示。虽然网站评价模式多种多样,但也各有优势和不足。在实际网站评价过程中,选择几种的组合来开展评价工作是当前研究的趋势。对于一个具体的网站来说,建立一套综合评估体系,能够做到对网站进行真正全面、综合的评估,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cnAcademicViewpoint但是,这种评估体系需要对网站的目标、定位、面向人群等进行科学分析,提出针对性强的评价指标,需要权威、公正的专家团体、科学的调研方法,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供实时监测和分析。

(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建立,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前者的思路主要为:首先确定总体目标,建立目标层;然后把总体目标转换成一级指标体系和二级指标体系等;最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加强,形成总的评价体系[28]。后者在建立一般网站的评价标准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广泛的文献调研,对整理文献中提出的所有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总结;其次通过结合专家以及自身经验加入一些重要指标;再次,借助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的方式计算验证指标权重;最后提出新的评价体系[29][30]。本研究主要采用第二种方式,首先进行文献调研及实地调研,在现有指标基础上,提出适合于社区网站评价的指标体系模型。

二、上海市社区教育网站现状调研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和访谈法。案例研究的对象包括“徐汇终身学习网”、“静安学习网”、“学在数字长宁”等在内的上海市12个被评为“全国数字化先行区”的区县社区教育网站。之所以选取这些网站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在“全国数字化先行区”的评估标准中,对社区教育网站的建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质量有一定的保证。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各区县社区教育网站在功能、内容呈现形式等方面的现状,可以从网站本身挖掘可用的评价指标。其次,考虑到社区教育网站的专门性,在此基础上,笔者于2013年5月~8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访问了四个上海市“全国数字化先行区”的社区教育网站的主管人员,了解了其在实际工作中对社区网站评价指标方面的需求。

(二)研究结果1.网站功能及数字化学习资源从网站功能来看,在调研的12个网站中,有11个(91.7%)网站提供了在线学习资源,居民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但其中只有六个(50%)网站针对学习内容提供了在线测试。有八个(66.7%)网站为注册用户建立了学习档案,记录了用户的学习课程、时长以及获得的积分等内容。有九个(75%)网站采取了不同方式的激励措施,鼓励居民参与网上学习,通过对学习所获得的积分进行认定,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及团体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在帮助支持功能方面,有两个(16.7%)网站对网上学习的相关操作提供了文字性指导,但没有网站提供答疑或咨询服务,对居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在交流互动功能方面,所调查的12个网站均没有设置论坛,但有八个(66.7%)网站设置了留言区。网站举办专题活动时,根据活动具体要求,居民可以上传作品,发表感言,由网站工作人员审核后。从网站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来看,在线学习资源以视频课程为主。视频资源的类别十分丰富,涵盖了科学、技术、文化、生活、艺术、语言等各类课程,数量都基本达到2000门以上。课程一般一年更新一次,且有固定经费保证。更新课程的方式为购买、共建、自建及共享。其中自建课程主要是一些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比如区县的特产,农副产品的种植等。除视频类的课程资源外,各区县也有自己的一些特色资源。例如,徐汇区为用户提供了免费的期刊资源,使用户有更多的选择;闵行区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学在智慧闵行》月报,让社区居民更方便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教育信息。但是,各区县也存在课程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网站有相同课程的现象,从上海市社区教育网站的整体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2.现阶段网站用户访问情况社区网站如何进行推广,提高网站访问量,是社区网站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当前网站访问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向青年人群辐射难,即使有面向青年人群的栏目和相应课程,其成效也不大。因为对青年人群来说,学习的途径很多,比较难以保持对网站的忠诚。当前网站的使用要依靠行政力量的推动,群众的自发性参与程度不是很高。网站举办活动,需要相关部门下达指标或发动群众参与。另外,网站的使用与社区学校的教学也是密不可分的,为了提高网站课程的利用率,学校教师在正常授课外,往往会要求学生在网上自学部分内容。

(三)对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启示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社区网站进行评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各区发展的情况不同,中心城区和外部城区差异很大,且各区发展的重点也不一样,这种差异化可能会导致评价指标难以适应网站的发展,并且由于基数不同,静态、直观的量化指标也不能完全反映网站的实际建设及使用情况,且会打击各区县对网站建设的积极性,不利于网站的持续优化。同时,各社区教育网站不仅为本区的居民提供服务,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其提供的资源可作为一个整体,辐射到整个上海市甚至全国,对其评价不能仅从个体角度来考虑。因此,面对以上问题,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策略:(1)考虑到各区县的差异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硬性指标和弹性指标相结合。关键点上考虑用硬性指标来衡量,非关键点用弹性指标。(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其目的不仅在于评价网站的质量,更在于对网站的建设和使用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从发展性的角度来说,除了静态的时点、存量数据外,还应纳入一些持续性发展指标,健全网站的运营管理模式,保证网站的长效发展。(3)考虑到社区教育网站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整体发展趋势,网站数据及内容呈现要符合一定的规范标准,有可扩充性,支持开放标准的数据接口,以实现不同终端的访问以及上海市内各级别网站数据和资源的联通。

三、社区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原则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评价指标模型的设计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

(一)评价原则1.以内容为核心社区教育要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建立,关键在于信息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31]。”社区教育网站作为实现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载体,其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网站的关键组成部分。只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的满足社区学员中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让社区教育网站真正服务于大众。网站建立的目的,就是使网络用户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32]。因此,评价一个社区教育网站应当以它的内容为主,即指标选取要向内容方面倾斜,体现以内容为核心的原则,全面地评价网站的内容质量。2.针对性当前因特网上的网站类型十分丰富,且不同类型的网站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类型网站之间的数据(如点击率、链接数量等)不具备可比性,需要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若直接套用一般普遍性的评价指标,则可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在建立网站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对网站类型要有所区分外,也要对网站、网页和网上具体信息这三种不同形式的网上资源进行区分,因此,具体的评价指标也应有所不同。社区教育作为区域范围内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为社区范围内的学习活动提供条件服务和保障。社区教育网站作为社区教育的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如何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及时方便地满足社区成员多种多样的学习需要是社区教育网站面临的重要问题。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考虑社区教育网站的典型特征,使其更有针对性,以保证评价指标的适用效果和评价活动的质量。3.综合性在网站评价领域,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早于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因此,当前定性评价方法较为成熟[34]。但是定性指标人为因素较多,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并且若出现对定性指标定义模糊,没有给出明确的度量标准的情况,也会造成实际评价中难以实施的问题。定量指标的研究虽不如定性指标的研究成熟,某些指标难以测得,某些维度无法量化或只能进行有限量化,但是其评价结果却比较客观。因此,采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的方式来评价网站会比采用单一方式更加科学,更具有说服力。此外,网站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动态变化特征,因此,在网站评价过程中,除了静态指标外,还要考虑纳入动态发展指标,以测量网站的发展轨迹,保证其质量稳步提高。综上,建立一个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加全面、准确的评价网站质量。

(二)评价指标模型设计我们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整理文献及访谈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社区教育网站评价指标的模型,共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及对应的21个二级指标,部分二级指标下还设有三级指标。1.信息内容信息内容是网站评价的最主要对象,社区教育网站的内容是其区别于其它类型网站的根本特征之一,要考虑多方面的评价因素。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方面,要注重其丰富性:在资源形式上,除传统三分屏和视频形式的课件之外,考虑到低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还要适当增加如Flash、三维动画等形式较为活泼的学习内容;在资源题材内容上,考虑到社区教育的非正式性,学习资源不能过于偏重理论性和专业,而应与实际生活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同时还要根据关注程度和社会热点等及时进行增加和更新。2.教学特性社区教育网站除了具备相应教学功能,提供在线学习内容,其教学特性也应是评价的重要方面。除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等基本的教学功能外,社区教育网站作为用户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推动学习者的持续性学习,也需要通过学习激励来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交流互动也是网上学习者的重要需求,通过作品展示、课程讨论以及与志趣相投的人群相互交流,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良好的网上学习氛围。通过为学习者建立学习档案,对其在线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作业、考试等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与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及时掌握自身学习情况。此外,学习支持服务也是社区网上学习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若社区学习者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严重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因此,网站应能提供网上学习的支持服务,帮助学习者了解和适应网上学习环境。为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站还应能根据用户的不同学习需求,允许其自主定制学习内容,并且根据其兴趣爱好进行资源推送。3.网站设计网站设计是网站的外在表现形式,好的网站设计有助于推广站点和吸引用户,从而提升网站层次和质量,提高用户对网站的满意度。网站的页面设计,文字和图片比例要适当,色彩和风格要统一,页面布局要合理,让学习者有一个流畅的视觉体验。栏目设置、层次结构以及导航要清晰,让学习者能方便的找到所需的内容。此外,操作便捷也是检验网站设计质量的关键指标。因为老年人是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群体,若网站操作繁琐复杂,会使老年人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影响。4.技术水平网站技术水平会影响用户的访问体验。在网站技术水平方面,网站的加载速度、规范性、安全稳定性、可扩展性等是其主要的评价对象。网站代码编写符合相关编译标准,可保证在主流显示器、浏览器上正常显示,同时也要增强网站对具有视听障碍人士的易访问性。安全稳定性主要包括服务器空间、域名解析以及数据安全的稳定,若网站经常出现断链,个人信息被泄露,或打开速度很慢的状况,必然会影响用户体验。为了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在技术上,还要求网站具有较强的功能拓展空间,可将市级、区级网站、学分银行交互平台、各类学习活动平台融会贯通,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同时支持多终端浏览,适应当前学习者移动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5.网站效益网站效益指标是对网站发展及使用效果的评价。网站若没有人使用,就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为保证网站的长效发展,需要有固定资金、人员的投入以及制度的保障。此外,通过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中发现网站运营及用户访问网站的特点。例如,通过对学习资源点击率、学习时长的统计,可以发现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学习积极性、持续性;通过对网站流量的统计,可以发现社区居民的学习习惯、参与程度。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帮助调整网站的发展策略,使网站更符合用户的需求。

(三)评价指标数据获取方式上述评价指标模型是一个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其中,定性指标包括信息内容、教学特性和网站设计三个维度的内容;定量指标包括网站技术和网站效益两个维度的内容。定性指标数据主要以专家评价和用户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专家评价主要对网站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访谈、座谈等方式,聘请多个领域(例如,网站设计、教育教学信息设计、社区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对网站进行评议和打分。用户问卷调查主要用于获取用户对网站的使用评价及反馈等信息,可将与网站设计相关的指标编写成问卷的形式,通过对社区居民随机发放纸质问卷或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之后,计算出网站相应的得分。定量指标数据主要通过网站技术测试和网站流量监测的方式获取。网站技术水平评价指标数据可利用相关网络开源工具进行技术测试而获得。例如,“W3CValidator”工具可检验网页是否符合W3C标准,以确保遵循该标准的所有浏览器可以显示相同的内容;“FunctionalAccessibilityEvaluator”工具可测试包括文字注释、脚本等在内的网站易访问性指标;“Webpagetest”工具测试网站页面的加载速度。对网站效益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动态数据监测的方式进行。数据监测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资源的访问量和网站流量。对资源访问量的监测主要由网站根据各自应用的课件系统的实际情况,自行在后台进行统计;对网站流量的监测可选用“百度统计”、“CNZZ”等流量测试工具,通过在网页中加入相关代码的方式获取流量数据(如图4所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