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企业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05 20:21: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信企业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信企业文化论文

篇1

其次,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具体表现。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使管理者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并且在得到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弱化,可以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

其三,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规范,就要正确认识理解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懂得运用制度文化来保证和促进企业发展。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把电信服务理念和行为准则制度化、规范化,从而达到促进企业经营服务水平提高的目的。不难看出,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做好经营服务工作。

其四,要适应市场经济特点,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企业全方位的管理。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把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一个完善、合事宜的企业制度文化,能规范员工行为,使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中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效率。

二、当前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之现状

我们看到,目前电信企业在制度建设上已初显成效:通过推进五项集中管理,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通过大力实施预算管理,强调了企业的科学决策、投入产出经营效率,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素质;通过竞争上岗、薪酬改革、绩效考核、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和教育培训等五项机制创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BPR业务流程重组,逐步形成了“以前台服务为标志,以后台服务为支撑,以网络服务为基础”的服务链,解决了过去对市场反应慢、业务流程不畅、员工职责不清等问题,使市场响应能力得到极大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电信企业还缺乏对内在的制度文化自律与软性的制度文化引导;缺乏强调心理认同、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缺乏启发员工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支撑制度的文化尚未全面形成,企业的制度执行成本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动因认识不到位。一些制度的产生并不是完全立足于需要之上的,认为制度是越多越好,为严格而严格。

二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将制度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制度这一表现形式,甚至迷信于制度建设,而忘记其他部分。

三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不到位。将制度看成是管理者的文化,或者是只反映管理规律和管理规范,对员工只注重外在的约束,而不探讨制度内涵是否被员工心理认同和接受,并自觉遵守,使制度没有成为一种共有的文化。

四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执行认识不到位。有的企业在执行制度时,自上而下强制推行,虽然这些制度往往能迅速实施,很快就在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人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但是,这些仅仅是表象,其后缺少与员工的沟通,不能让员工充分理解和认同制度的内涵,不重视制度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因此,制度的有效性不长。

三、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西方学者做过一个比喻:制度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规范、标准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对制度的接受度、认同感、认知率等无形管理。这个比喻形象、深刻。其中,制度是有形管理部分,制度文化是无形管理部分。制度是载体,多强调理性化,重视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作用;制度文化强调的是非理性化,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开发、集体感受和各种非正式规则、群体氛围的作用。制度可以造就一个结构框架合理、运转程序规范、执行严格的标准化企业;而制度文化管理可以赋予这个企业以生命活力,为之提供精神源泉和价值动力,引导其发展方向,并创造经营个性和管理特色。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信仰、道德、理念、规则和行为不断强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它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所凝聚的力量。所以,我们认为,把握企业制度文化的“无形”、“柔性”,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从审视制度是否以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制度文化的骨架部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同时,制度又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观念,反映企业对社会、对人的基本态度,因而制度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制度必须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是对企业根本性需求的维护。如事关企业生存的各种问题,包括服务质量、客户关系、网络运行等,毫无疑问是必须以制度加以明确规范的。

(二)从审视制度的内容是否以“以人为本”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活力点。制度是靠人去执行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去执行也不会产生好的效率、效果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教育,应是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首先,应加强对企业员工诚实守信的教育,因为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出现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投机取巧的现象,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信誉。其次,要关注员工自身价值的建设,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当对不同的工作岗位每年提出不同的知识更新要求,通过培训、考试、考核和业绩评估等形式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能力水平。同时,管理者还应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从审视制度是否使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支撑点。制度作为公正的体现不但要求其形式是公正的,更要求其内容是公正的,要使制度约束下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称。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全员的认可。

(四)从审视制度的执行是否真正严格平等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折射点。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因为每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制度的监督执行部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执行制度时是很难以做到完全公正和无歧视性的,这样往往就会影响制度的效果,危及制度的最终目标。

(五)从审视制度的责任是否明确落实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惩罚规定是企业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就会使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个企业也就没有什么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言。惩罚规定是责任追究制度的补充,它既是治理违法违规、偷懒、弄虚作假的直接手段,又是树立正风,打击歪风邪气的有力武器,这种制度规定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全体员工都应是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在企业内部不应有特殊员工,尤其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理上,必须坚持公平、公正性原则,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这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并具有权威性。

四、常州电信企业制度建设概要

如前所述,制度与文化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特别是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的企业,文化的反作用力更为明显。制度是有形管理部分,文化是无形管理部分。制度是载体,多强调理性化,重视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作用;文化强调的是非理性化,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开发和群体氛围的作用。制度可以造就一个结构框架合理、运转程序规范、执行严格的标准化企业;而文化可以赋予这个企业以生命活力,为之提供精神源泉和价值动力,引导其发展方向,并创造经营个性和管理特色。因此,文化理念的落实最终要靠制度去推进,形成固化模式,否则文化就没有土壤,制度也没有持久生命力。在企业转型中,制度的再造与文化的再造是相辅相成的。

为此,今年以来,常州电信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先进行了一些探索。分公司明确提出,企业制度重建工作必须与《企业文化纲要》宣贯工作,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宣传、贯彻落实相结合,必须与流程重组、架构再造工作相结合,必须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一是明确了制度建设的目的。以执行层的精细化为途径,以管理层的精确化为目标,逐步固化各种事务处理模式,为企业运行疏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描述清晰的操作和管理规范。

二是确定了制度建设的理念。即,制度建设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在现有机制下的改良;制度建设要做好“针线工夫”,一针一线地缝出企业品牌;制度建设要为精确化决策提供保障;淡化个人色彩,实行职业化管理;效率与规范相结合。

三是把握好制度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制度的描述不够清晰、细致,缺乏可操作性,留有一定的个人意志空间;部门职责的制定只解决了分工问题,没有解决执行质量问题,一些职责仍缺乏与之配套的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各种制度仍缺乏相应文化理念、价值观的贯穿和支撑。

篇2

1、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电力企业文化是电力企业文明建设的综合反映。当代的企业管理是文化型的管理,通过“文化力”来协调、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以弥补企业制度管理的不足,促进企业技术、经济、精神、物质的深刻变化,达到人和物的同步发展。电力企业应当借助当代企业管理新思想来推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形成全员参加,同步运转、协调发展的格局,不断增强企业职工的创建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文化环境,以促进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2、企业文化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基础上逐步产生的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新趋势是企业经过长期孕育和提炼升华的占主导地位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可和遵循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经营方式的总和。

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一种外在标志,目的是使消费者能够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认同自我,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加强内部凝聚力,增强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供电企业带有公用事业性质;因此,要慎重分析内外因素,提炼核心价值观,围绕中心任务,结合供电企业管理实践,借鉴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和发展具有供电特色的企业文化。既要重视团结协作、以客户为中心、平等对待员工、激励与创新等目标的实施和发展,又要注意意识导向、制度约束、凝聚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影响。

3、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即价值观。建立一个科学的、能够让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国内许多成功的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利用企业文化这一载体,有效地引人竞争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释放人的潜能,给企业注人生机和活力,全面推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随着社会进步和企业竞争的加剧,经济生活中的物质生产日益呈现出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态势,经济与文化的融和已成为经济发展必由之路。就供电企业而言,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将不再成为垄断产业,未来发展目标是突破部门与地区界线,打破条块分割,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重组,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越来越多的供电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深刻认识到开展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和载体,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创一流企业和创建文明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3.1提高供电企业管理水平

纵观企业管理发展的历史,企业管理依次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它包含了经营管理、人性管理、激励管理、情感管理、团队管理等一系列内容。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整中小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凭借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或前辈、同行的成功经验管理企业。一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主要是支柱产业骨干型企业,已进入科学管理阶段,以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劳动定额、岗位职责、专业分工管理企业。极少数现代一流企业进人文化管理阶段,围绕企业价值这一核心,确定企业精神、经营观念、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培养职业道德,规范企业行为,建立企业作风,营造企业环境,突出了企业文化的主导作用。供电企业正处在从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型的过渡期,建设企业文化,将加快转型速度,缩短过渡时间,尽快步人文化管理阶段,达到提升企业管理层次的目的。

3.2促进供电企业的改革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改革将向纵深发展,彻底摆脱计划经济影响,全面进入市场,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成了当务之急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企业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确立科学的企业目标,塑造崭新的企业形象,培育优秀的企业精神,建立现代的经营理念,设计鲜明的企业标志,塑造优良的企业环境,充分发挥文化的粘合功能、功能、激发功能,从而使企业能迅速地进人市场、占领市场、巩固市场,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企业的职工群体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奋斗目标。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改革,保证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3.3推动供电企业的创一流工作

创建一流供电企业,是供电职工追求的目标,已为之奋斗了数年,而创一流需要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职工队伍、一流的管理,这都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企业文化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所以创一流供电企业的物质支撑、精神激励、制度保障,都蕴含在企业文化建设之中,能有效地推动创一流工作。另外,创一流供电企业靠的是职工的努力,而企业文化建设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两者异曲同工、一脉相承。将其结合起来,可使企业中所有人朝着创一流目标和方向努力。

4、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

4.1提高职工队伍的总体素质,

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提高全体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职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只有当职工的总体素质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企业生产经营的总体水平相适应时,建设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精神才有可能。因此,通过加强学习、深化教育、集中培训、注重实践、强化锻炼,使职工成为“四有”人才,供电企业文化建设才有牢固基础,这也是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4.2明确供电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

企业没有目标或发展目标不明确,职工就看不到企业的光明前途,极容易出现短期行为和思想上的波动,因而不利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进而影响企业精神的培育。另外,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必须符合全体职工的心愿,代表他们的共同利益,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企业目标变成职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职工才能清晰地看到企业的光明前途,增强信心,充分发挥自己在实现企业目标中的作用,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为振兴企业献计献策,从而形成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把“创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国际一流的电力经营企业”作为供电企业的最终目标。

4.3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是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没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职工就难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为此,一是搞好企业的生活环境,满足职工衣、食、住、行、休、养、生、息的需要,二是满足职工接受教育、开展活动、学习提高的需要。三是满足职工人格得到尊重和个性得到发展的需要。只有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才能使职工真正树立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树立“企业是我家,兴旺靠大家”的观念,形成企业职工的共同价值取向,创建优秀的供电企业文化。

4.4发挥供电企业领导的表率作用,是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体制要求

企业领导的思想品格影响企业的风气及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领导的生活方式影响企业职工的行为方式的建立,企业领导的个性态度对职工健康人格的形式也有影响。总之,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领导强有力的指挥和鞭策。企业领导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威信高、律已严格、待人真诚、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任劳任怨、办事公道,就会产生感召力,形成企业上下一致的意志和共识,全面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

45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篇3

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几何膨胀,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地理和空间不再是障碍,当地球越来越象个地球村,我们已全面进人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关于新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新经济时代主要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网络发展和信息共享为主的信息时代、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向新型管理模式转变的革新时代和以知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知识时代。

一、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企业管理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逐渐出现了企业管理层次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虚拟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企业文化多元化等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它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能力以及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

早期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企业管理者文化”,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虽然后期企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但是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仍比较片面,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停留在“制服文化”、“墙上文化”、“口号文化”的层次,许多企业在确定企业文化时也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追随一些知名企业,企业文化真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可能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1.企业文化要具有“包容”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传统的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要主动地确定企业文化,并以此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确定既具经典又有新意的“包容性”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具有“学习”性

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决定了仅仅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需要企业员工们主动地、持续地去吸收消化。因此企业文化要引导企业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员工成为“学习型”人才,变企业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3.企业文化要具有“人本”性

由于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服从于企业管理者,它具有典型的“经济”性,并以企业发展速度和获取利润量作为衡量其好坏的标准,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是“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孟要性更为突出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追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某种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并且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的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共识。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相同、竞争压力相同,而企业的科技发展力也极易被竞争者仿制甚至升级,可以说信息时代使得企业在外部竞争力相似的情况下必须发展内部驱动力,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正是提升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核心。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当企业员工以企业文化作为其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么员工便会把企业的发展作为其个人的事业,从而摒弃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的行为方式,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增强企业的免疫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

首先,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的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单纯地以物质金钱作为回报已经难以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硬件,企业要吸引并且留住优秀的人力资本就必须依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在用人的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知识的更新培训,同时要给其员工以人性化的管理,使得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把其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其次,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其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管理方法,从而与企业内员工达成和谐共处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客户服务体系、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

3.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篇4

成功的电子商务企业首先应使企业内部运作电子化、信息化。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发展自身的信息化,并构建信息化模型,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何谓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的商务活动。当企业将它的主要业务通过内联网、外联网以及互联网与企业的职员、客户、供销商以及合作伙伴直接相连时,其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就是电子商务。

何谓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經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企业信息化进程孕育了电子商务,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没有企业信息化,社会对电子商务不可能有强烈的追求,置身于电子商务中,人们才能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在网络和信息化社会中,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信息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和立足之本。这些信息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同时它制约着其市场竞争力,决定着电子商务信息优势的创造与发挥。因此,现代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活动必须完全融合在一起。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紧迫性

电子商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许多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企业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内在驱动力,归纳因素如下:

市场变化因素

全球化大市场的形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化的市场正逐渐形成。企业正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国内外同行竞争的压力。

由于生产者的需求不断变化,促使供应商们形成供应链。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商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者要求供应商提供集成度高的产品,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这些原因迫使供应商们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供应链,对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因素

信息技术不仅用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步伐也在加快。网络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渠道更加畅通,运转更加协调。

利用电子商务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由于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开发出的新产品具有较低价格和较低廉的服务,以保持市场竞争力。对供应商们来讲,他们觉得有必要比订货者提供更快、更好的信息服务。同时,开展电子商务也可以提高厂商的售后服务质量。

在当今社会,信息已逐渐成为一类重要的商品进行买卖,比如包含有产品历史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更多企业把可获得的企业内部信息用于经营决策。

企业利用网络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比如,通过电子公告牌、主页和其他的商业信息系统。

政府政策法规的因素

按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企业要向诸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环保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越来越多的报告,以披露相关信息,在这种压力下,企业为提高效率,节省人力资源,迫切需要信息处理与交换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市场逐渐成熟的因素

提供信息和远距离通信服务的商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会促使商家提供更多的和更新的电子商务产品和有效的服务。

从上述形成企业电子商务驱动力的四个方面的重要因素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才能获得新的更大的前进动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不能用局部模块的信息化来代表。它需要借助社会的多方力量,尤其是专业信息化咨询公司的力量来共同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说是一场技术变革,不如说是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改革。即借用先进的工具(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思路是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呈螺旋上升的方式,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

首先,在确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后,在做详细的需求分析前加入一个实施步骤,即“模拟上线”运行的培训方法,直观地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貌。其次,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思路,从时间、成本和质量三方面保证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果。最后,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完成后,建立相关的运行保证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果,同时为新的需求做前期预研工作,为下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做准备,从而实现整个信息化能够持续、健康和有序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已完成信息化战略抉择的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在战术策略上,借助外部中立的、第三方的信息化咨询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问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

企业竞争战略优势的积聚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竞争战略应侧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强并积聚优势:

巩固现有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对现有顾客的要求和潜在需求有较深了解,这样,企业制定的营销策略和营销计划才会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便于实施和控制,顺利完成营销目标。

加强与顾客的沟通。根据企业网络数据库存储的大量现实和潜在客户数据,确定为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借助于网络数据库,还可以对目前销售产品的满意度和购买情况作分析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顾客的满意。

为入侵者设置障碍。虽然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成本日渐下降,但建立一个有效、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一旦某个企业已实行了有效的电子商务系统,竞争者就很难进入公司的目标市场。

提高新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目前,有很多大公司开始实行电子商务,其数据库产品服务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满足了顾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也获得了市场上有关新产品方面的许多新信息。

稳定与供应商的关系。以美国的大型零售商沃尔玛公司为例,其电子商务系统可以让公司根据零售店的销售情况来制订商品补充和采购计划,然后通过网络把采购计划立即送给供应商,同时供应商适时送货到指定零售店。在零售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沃尔玛正是凭借其与供应商稳定协调的关系,使其库存成本降到最低。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组织单元间的传统边界被打破,生产组织形式将重新整合,开始建立一种直接服务顾客的工作组。电子商务模式将会使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的“一对多式”向双向的“多对多式”转换。一个显著特征是由集权制向分权制的转变。由于电子商务的推行,企业的经营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一种完全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

企业管理网络化

电子商务以数字化的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电子商务对企业营销管理最为显著的影响是销售渠道和促销策略的变革。以往的批零方式将被网络代替,人们直接从网上采购,传统的人员推销失去大部分市场。管理者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将更加依赖于网上的资料以及对网络的充分利用。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电子付款,资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活动。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化的问题

虽然电子商务前景广阔,但像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一样,总会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在目前的国内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有一些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电信市场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本环境,电信市场的非开放性,导致网络资源管理混乱,服务收费过高,网络带宽受到限制。

网络法规出台迟。根据对电子商务应用前景的在线调查结果,很多人不愿意在线购物,担心因遭到黑客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企业更是担心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担心商业机密的泄漏,担心网络上的商业欺诈行为。因此,急需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其交易的安全。

信用消费的不发达和货币电子化进程缓慢。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条件,我国在开发适用于电子商务需要的安全可靠的支付系统方面几乎是空白。传统上消费者对信用消费的排斥态度,对“隔山买牛”这种远距离购买行为的不信任,以及国家金融系统对在线远程结算的保守态度,都会促使这一问题表现更加尖锐与突出。

篇5

二、供电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1.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物流现代化管理

在组织结构上,改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为“集中管理”模式。加大物资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全过程管控力度。具体上如可由电力公司成立省局物流中心,对下属的各个地区局和县局的物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将原来下放的物资招投标和采购的权限进行聚拢回收,由省级物流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对全网物资实行需求、采购、仓储、配送、供应商关系、废旧处置等都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享受大规模采购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在归口管理的基础之上实现信息资源一体化的目标,为实施信息化管理提供数据来源保证。

2.物流中心的辅助制度建设

现代物流是以现代管理技术为基石的,没有管理现代化化就没有物流的现代化。供电局物流现代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基础之上。通过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各部门之间沟通合作的效率,及时应对外部出现的突况,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摩擦,使各部门的职责自然形成一个既有专门功能,又有分工合作、高效而灵活的有机整体。

3.完善内部物流管理系统软件建设

如果前两条建议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辅助,物流管理系统软件建设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主题。这主要从两方面来建设:一是通过完善强大的内控设计,保障信息记录的完备行、准确性和及时性,使相关基础数据便于分类归集和分析,及时发现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准确性与真实性是信息的生命。不准确、不真实的信息不但没用,还可能带来各种麻烦。此外,在信息社会,信息都是具有时效性的,过时的信息也是没有作用的。第二是契合于企业实际情况的高效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物流中心的眼睛,它集中、及时、全面反映了物资的各项情况。三是建立可视化的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可视化的平台实现对存库状态、物资配送过程、车辆在途过程、流程管理规范等的全方位、分层次的生动化、人性化、图表化的信息展示,来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效率。最后,现代物流企业没有一个好的物流系统软件对信息化管理十分不利,但是,高效的信息系统也要与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能够达到方便清晰的获得有利于经营决策的信息的目的,不能让花费巨大成本建立起来的系统成为一种不实用的摆设。

4.加强现代物流的大数据平台建设

大数据是近两年兴起的一个热门词汇。其在物流信息化方面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目前我国各大企业都在争相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建设自己大数据平台(我国的如阿里巴巴,京东,国外的如苹果等大型企业),大数据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信息化应用于网络资源整合和流程管理的变化越来越明显。这种大数据管理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对电力物流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可以打破我国目前电力资源物流管理的粗放型模式,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优化电力生产和配送模式,建立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

5.供应链与信息管理的协同建设

随着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供电局也应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将这些数据通过数学模型、优化和模拟技术为复杂的生产和供应问题对诸如需求预测、库存计划、资源配置、库存管理、线路优化、采购计划等方面提供合适的建议。要将资源数据、销售数据、供应商数据、质量数据等存储起来用于跟踪供应链在执行过程中的效率、成本,从而控制成本和提高电力输送的效率。

篇6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几年来,我国已有2000多家企业进行了改制的试点。其中,87.8%的企业变成了不同形式的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约占46%,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企业则占38.8%。企业通过改制明确了产权关系,增强了活力和效益。

改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措施。然而,影响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很多,在解决好体制因素的同时,还需解决其他各种制约因素。其中,管理信息化就是改制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求生存发展的战略选择。

所谓电子信息化,就是指在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主要环节,如调研、促销、战略决策等,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企业发展所需的信息资源特别是关于国内、国际市场及其变化的信息资源,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环境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达到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和保持优势的目的。

国有企业改制以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一样,要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独立根据时常需求及其变化,来决定或调整自己的经营活动,来进行产、供销等重大经营决策,面临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的竞争。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以后,能否获取与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关的、可靠的、全面系统的市场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竞争对手等信息,及时开发战略信息(即企业的战略决策层所需要的与发展对策有关的综合信息)资源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现代企业的任何科学经营决策都必须以信息为前提和基础,科学经营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和取舍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信息的竞争,谁及时获取信息,占领了信息的制高点,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显然,改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环境的频繁变化而做出正确决策以求得应有的发展,必须采用电子信息化战略。

然而,实现电子信息战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大量的人、财、物资源,受制于多种因素。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改制企业实现电子信息化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者信息意识淡薄,观念陈旧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决策者,一方面拥有企业实现电子信息化的人权、财权和指挥权,他们能够决定投资、高速机构、人才引进、确定电子信息化的水平等;另一方面他们的言行往往直接影响广大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他们信息意识的强弱,对电子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电子信息化的实现。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加之一些管理者自身素质比较低,所以,目前我国不少改制企业的管理者的信息意识比较低,对电子信息重要性还认识不足,不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不关心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这就人为地阻碍了企业电子化战略的实现。可见,提高管理者的信息意识以及对电子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已是当务之急。

2.投入少,资金严重不足

改制企业初稿电子信息化战略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保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需要资金,企业要建立"企业网",需要购买计算机,通信设备,需要很大一笔资金,企业培养信息技术人员也需要资金。工业发达的国家为了鼓励企业电子信息化,常常把企业销售额的3-5%用于企业电子信息化。

而我国企业多数没有用于电子信息化的经费,少数有的企业也只占销售额的1%。企业电子信息化投入较小,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企业电子信息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我国企业盈利水平较低,国有企业有三分之一亏损,企业缺少自有资金,更难积累资金,因而在企业电子信息化方面安排较大投入,由于资金短缺,使企业电子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致使企业信息机构无力购买一些现代先进技术设备,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控制仍以传统的手工方式为主,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信息污染严重,服务水平较低。

3.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是改制企业实现电子信息化战略的基础,没有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企业电子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只能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我国部分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忽视了人才开发和智力投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电子信息化的要求,严重制约了企业电子信息化的实施。目前企业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队伍规模小;二是企业技术专业人员队伍中高级专业人才所占的比重小。私以为,造成企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的最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企业缺乏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现有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使用不合理,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其次是由于企业没有建立吸收和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机制。由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少,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更少,赞成企业技术力量不足,使企业缺乏研制和使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的能力,缺乏对引进信息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造成企业电子信息化落后。

政策扶持、引导不力

改制企业电子信息化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在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往往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扶持和引导本国企业电子信息化的实施。日本政策为鼓励企业应用计算机,采取了多种固定资产减免税的政策计算机适用的"新规重要物产免税法",在1961年至1966年的适用期间,免税总额达8.5亿元,免征其固定资产税。1982年日本政府还规定:凡购买高性能信息处理装置者,其设备价值的13%-10%可抵免应交税金。新加坡为推进企业电子信息化,由国家电信局等部门联合开发"小型企业电脑化计划,协助小企业更有效地使用信息科技。随后,又拟定了一个扩展计划以协助中小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我国政府为推进企业电子信息化,虽然也颁布了一些政策法规,组织并实施了一些工程,如"金"字系列工程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一是国家对企业电子信息化的政策扶持不够,在财政、税收、信贷、人才等方面没能提供太多的优惠政策;二是国家对企业电子信息化而颁布的专门政策、法规比较少,且涉及范围比较小;三是国家对一些促进企业电子信息化的信息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力度不够。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电子信息化有效、顺利实现。

5.信息系统建设落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决胜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沟通与掌握,那么,改制企业没有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便不能准确及时地获取社会和企业内部分散产生的数量巨大的各种数据和信息,无法处理并求解未知数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均衡方程,只有坐以待毙,可以说,先进的企业信息系统是信息经济时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备工具。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界,特别是著名的企业,都有比较完善的信息系统,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住友株式会社以及美国的克莱斯纳汽车公司等,都是依据完善而发达的企业信息系统作出科学的决策,在激烈的市场部分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由于我国改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传统观念、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信息系统的开发非常落后,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开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部分企业开发了现代的信息系统,但普遍采取的是中央集权式的追"效率"(即立足于成本费用分析)的信息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现代经济生活中以"消费和追求信息利益为导向的竞争环境。可见,加快改制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和改造已是当务之急。

实施电子信息化战略应该成为我国改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任务。为此,必须克服以上障碍,转变改制企业管理者传统的、守旧的思想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资金投入,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加快改制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推动企业电子信息化进程,提高改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严怡民.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为振兴经济服务.图书情报工作,2005(10).

篇7

(二)对业务结构和经营模式提出倒逼要求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电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4]43号,以下简称43号文)的相关规定,基础电信服务和增值电信服务分别适用11%和6%的税率,这就要求电信业向信息服务转型;增值税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营销管理、业务分类、套餐分拆、产品设计、采购管理、发票管理、资金结算等市场行为将产生重大改变,因为增值税实施前实行的预存话费送手机、相关礼品以及客户利用积分兑换的商品等要视同销售,计征销项税额。

(三)对财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为占领市场吸引客户,电信企业通常采用预存话费赠送终端、送话费、送套餐或其他产品服务等促销手段,用户能够在同一家电信企业内获取固定通信、增值业务等多项通信服务。根据43号文的相关规定,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未分别核算销售额或营业额的,要从高适用税率。电信运营企业如果不依据相关政策对计费规则进行调整、核算,在开展过程中会出现税收损失的风险。这就对电信运营企业的会计核算、资产管理、项目管理、税务管理、发票管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财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应对“营改增”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销项管理1、优化业务模式从营业税到增值税的变革,对电信运营企业资费管理、资金结算、营销模式、客户服务、渠道管理、营业厅销售模式、发票开展模式等现有业务模式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契机。如:要对捆绑业务的套餐促销方案进行优化,避免视同销售出现,使其符合增值税有关折扣销售的规定;对涉及不同税率的业务进行区分,即使在一个套餐中,账单、发票也需分别列示不同税率项目的金额、税率等信息;加强渠道商资质管理,因为不同纳税资质的渠道商可开具不同税率的发票,进一步降低企业可抵扣金额;等等。2、确保价税分离电信运营企业要全流程多环节把控,确保收入价税分离准确完整。新资费产品上线时要做好税务风险判定和税务规则指导,加强税务风险审核;事中,要通过系统支撑确保价税分离数据准确;事后,要多种检查稽核手段确保销项税额计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加强发票管理完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是降低纳税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电信运营企业要严格遵守现行增值税相关规定,根据增值税税控发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建立增值税税控发票“申领、分配、开具、传递、作废遗失、保管缴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配备人员、明确职责,并辅以IT系统进行管理支撑,强化管控,防范风险。

篇8

1我国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各电力企业展开了以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业务的研究。尤其在以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为代表的单项业务处理方面,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80年代中期,电力企业会计核算业务模型形成,财务信息化开始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决策辅助功能。90年初,会计核算系统开始在电力企业大规模的应用,这标志着以电力行业核算为基础的业务模型已经成熟。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电力行业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部分电力企业开始引进国外新的管理理念。进入21世纪,我国电力行业财务迈入新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开始向管理信息化的方向转型,向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中提出,要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立以价值链为主线、以预算管理为核心、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高度融合,总分公司信息合一、母子公司信息同步的集团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财务管理信息化带动公司财务管理现代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电力企业普遍呈现出“三大”特点:(1)资产规模大,广州供电局资产规模超过两百亿,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配电线路、变电站、配电站遍布广州,分布广,座落分散;(2)资金流量大,每年的电量采购与销售收入带来的大量现金流入和流出;(3)电网建设投入大,整个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做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和重要保障,电网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客户管理,帮助企业进行快速正确地决策。另外,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加强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整合企业的核心财力资源,实现业务与财务实现无缝连接,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一体化,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和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的财务能力。

3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多年来,电力企业会计电算化仅仅应用于会计核算方面,在财务管理方面一直未有大的进展。因此,如何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新的管理会计思想,加强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等管理功能,是财务信息化的主要目标。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1)加强预算管理,就是要将预算指标设定在账务系统中,使预算在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发生控制作用,并通过账务集中管理,将修改预算指标的权限掌握在本部人员手中,保证预算的刚性;(2)加强资金管理,就是要通过设定基层单位银行存款账户余额,减少资金沉淀,通过网上资金拨付,加强资金拨款管理和运转,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能力;(3)加强工程管理,就是要通过和工程管理部门联合审批,使各项工程拨款尽可能合理,并自动将拨款款额记录到工程台账上。当工程完工时,关于该工程的费用能自动清算出来,生成竣工决算的财务报告部分;(4)加强财务分析,就是要通过设定财务分析的模式,固定财务分析的内容,使各单位、各时期都能按照企业管理者的意图提供财务分析报告。当前电力企业财务集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通过结合各公司的实际情况,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有效链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理顺本部、分公司、控股公司及控股公司所属分子公司的业务流程及信息数据流程。从而实现会计集中核算、资金的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和集中财务分析从而加强财务会计监控和资金管理,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全面、及时、准确提供财务信息,为电力经营决策及时提供准确的企业经营状况信息。通过信息在企业各部门的快速传递和各管理环节对信息的响应,预防和及时发现经营瓶颈,加强对分子公司、控股公司的监控,降低投资、大修项目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从而实现电力的经营目标。电力集中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应用效果,应不仅仅是将日常的财务及企业业务信息搬上计算机,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帮助企业完成日常财务核算及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进行信息集中、管理透明、决策依据更可靠,同时有效地运营企业所有资金、资产,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得以实现科学决策、计划管理、调控和监督的基础。通过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才能为公司的财务管理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管理信息、方案和决策支持,实现对于公司各部分经济活动的实时监测和指挥调度。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会贯彻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即从过去比较依赖行政式管理转为以资本纽带和经营管理为主;从偏重实务管理转为注重价值管理;从资金的分散使用转为资金集中运作;从实行单项计划管理转为实施真正的全面预算管理;全局的财务管理体系应当从原来的以帐务、审批和资金保障为主,转变为建立一个以预算管理为龙头、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重点、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完整的、能够有效驾驭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中应包括:预算管理体系、资金结算及管理体系、会计核算与报告体系、产权管理及资本运营体系、投资管理体系、电价管理体系、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以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

篇9

2应用集成平台概述

2.1应用集成平台的简介电力企业的应用集成平台,是能够整合企业内部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技术标准规范的应用平台,能够消除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把IT资源集合成一个整体应用,并进行业务的协同和信息的共享。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是一种先进的系统集成思想及技术架构,也是一种系统集成的方式,可以由多种协议、技术和软件产品联合组成。企业应用集成有的三种集成层次:业务集成、数据集成和企业集成。电力企业应用集成的目的是出于企业管理目标的要求,并不只是为了追求操作工具和管理手段的先进性,所以,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管理现状和平台建设的现实背景,以此为基础建立适用的企业应用建设平台,进而达到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最终目的。

2.2应用集成平台的架构集成平台是以SOA为基础的架构设计,并以企业服务总线(ESB)为核心,于其上建立管理平台,整合企业的IT资源并将其抽象成接口服务,注册进应用集成平台中,并由应用集成平台实施统一管理,根据业务需求,形成信息系统信息交互的枢纽。

2.3应用集成平台的功能应用集成平台的功能包括:权限集成、界面集成、流程集成。

(1)权限集成。其强调的是对不同人员所进行的活动、不同的业务系统的协调和控制。当有人事信息调整时,通过平台可以同步多个系统,全面集成权限,实行统一管理。

(2)界面集成。通过将各个应用系统的用户界面结成起来,建立一个跨部门、企业、应用的统一集成的互动用户界面,用户能在互联网上得到任何所需要的信息。

(3)流程集成。其主要解决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跨业务工作流的集成。

3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项目的风险控制

应用集成是电力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的核心,也是实现业务应用“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关键。应用集成涉及到的业务范围广,工作量大,系统结构复杂,技术含量要求高等,并且由于应用集成的实施企业数量不多,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建设过程中定会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

3.1应用集成平台建设存在的风险点这里的风险点主要可能存在于以下的几个方面:企业流程风险、IT规划风险、技术风险、应用集成项目建设目标风险以及项目管理,下面对几个风险点进行详细分析:

(1)企业流程风险。企业的流程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企业管理思想通常着力于企业业务流程的走向以及形态,但管理者往往忽视流程本身的合理性、规范性和正确性问题,只着重于流程中各节点的细节问题,从而导致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协同关系不明确,产生混乱,导致员工缺乏责任感,企业工作效率地下。因此,多样化且不规范的工作流程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

(2)IT规划风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统筹规划,从全盘考虑。通常,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信息系统的技术落后、功能缺失和企业管理不同导致的需求多变问题,而是没有在信息化建设前有针对性的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业务特点、发展战略、市场环境等基础问题,没有能够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IT规划。只有提前做好规划工作,才能确保近几年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带来的业务和规模的扩大。因此,IT规划缺失是平台建设面临的最大风险点,必须做好其规划工作。

(3)技术风险。电力企业最初的信息化建设多数情况下都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统筹规划。不同应用系统可能会不同的厂家提供不同的技术承建,而不成熟的新技术可能又会应用到新建系统中。这就导致了很多方面的技术风险的存在。

(4)项目建设目标风险。由于前面所述的企业缺乏IT总体规划指导,并且对所以建设的应用集成平台认识不清晰,则会导致项目建设的目标不明确的风险存在。

(5)项目管理风险。项目的建设方与项目的承建方就对项目的理解和认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同,关键人物没有接受到合理的权限,导致项目管理混乱。

3.2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的风险控制管理措施在对所面临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时,应综合考虑平台建设的目标和规模以及可接受风险大小,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指导原则,对集成平台面临的风险采取恰当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带来的损失。

(1)规范流程。充分调研业务部门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对流程的全过程节点进行优化和梳理,取出冗余繁琐的节点,制定出一套适合电力企业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标准,降低流程不规范而导致的管理风险。

(2)IT规划是系统应用集成的前提,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时,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实行重点控制:①遵循统一的集成标准。新建系统和已有系统都有遵循统一的项目集成标准,这样就能保证新系统能够适应新的数据格式和技术规范,整合原有的系统数据,保证业务一致。②总体规划要系统化。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需要统筹考虑企业资源的整合以及信息化的长期效益,避免发生重复投资等问题。③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要完整。要将企业的人和物等主要方面都通过信息化联合起来,协同工作,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④信息化系统建设要有弹性。信息化建设要根据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而做出迅速的适应和调整。

(3)技术风险控制。企业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强化企业自身掌握的技术能力,同时,要选择集成经验丰富和技术能力强的开发商合作,可减少技术层面带来的风险。在项目进行后期,要出台平台建设的规范标准,作为后续新增应用系统工作的指导方案,并且可避免系统因缺乏规范而导致无法有效集成的风险。

(4)明确集成范围和目标。项目承建方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信息化现状,明确企业应用平台建设的范围和目标,且还要确定信息系统的集成范畴。在集成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适当地修正集成的范围及目标,减少不必要的集成给项目成本和项目工期方面带来风险。

(5)项目风险控制。建设方和承建方应在重理解应用平台的建设范围和目标,在项目的建设认识上达成共识,实时的沟通反馈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且加强技术和业务方面知识,降低项目建设风险。

篇10

企业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企业职工的共同努力与奋斗,离不开使企业充满凝聚力的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将职工的个人追求与企业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保持和促进企业的发展,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扰势。因此,努力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实现电力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将企业文化融入电力企业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促进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正因为此,我国的电力企业才能在人民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形势下形成的电力行业的垄断地位已动摇。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建设先进的电力企业文化,将是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应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

电力企业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企业理念才刚刚形成。在许多情况下,电力企业仍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形成的习惯思维和工作方法,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让许多企业职工仍然存在着“养尊处优”和“铁饭碗”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职工缺乏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效益观念,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灵活性和适时性。近年来,围绕企业文化建设,重庆涪陵电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大量经费为职工配置了图书阅览室、影音播放厅、运动健身中心,并举办和各类文艺汇演和体育活动;同时,公司每年开展安全生产评比,各项专业技能比赛以及各类创先争优活动;举力企业文化征文、个人摄影展、诗歌朗诵等文化活动;并且创办了企业报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企业优秀事迹和先进个人。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培养和陶冶职工的品德和情操,为公司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加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真正要让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作用,则必须以人为本。在物质生活上,职工通过工资、奖金及工作条件的改善而得到满足;在精神方面的需要,则通过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竞争氛围,从而形成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的气氛,职工才能形成爱企、爱岗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使之在新老职工的交替过程中不断延续,促进职工奋发向上,确保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提高。并通过管理模式的变革和推行政务公开制度,使广大职工最大限度地参与企业决策。

三、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也处于转型期,必须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者地位迅速转变为服务者,真正起到人民电力为人民的服务作用。因此,全体职工应该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创造企业的品牌文化。当今,人民群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有电可用,作为消费者和客户,他们更需要得到方便和高品质的服务。我公司根据实际需求,大力改进服务措施,承诺“安全服务”、“便民服务”、“诚信服务”,倡导“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调整工作思路,大力加强服务渠道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服务质量,并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对客户的问题进行集中办理。并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科学的管理规划,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电力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不断的创新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应立足于传统文化,并兼顾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企业自身的实际进行文化创新。并且,通过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我国的电力企业都经受了各种挫折与磨练,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创新过程中,除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外,更应该从过去的经验中去吸取营养。另外,电力企业自身有不同于一般行业的特殊性。电力企业关系国计民生,与各行各业紧密相联,与人民生活、地方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电力企业的这种身份和定位,不仅体现了社会公益性,更在于它是一个科技密集型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应区别于其他行业,要充分体现电力企业的行业特色。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和行业特色的电力企业文化,丰富企业的内涵,打造现代化的电力企业,走向市场和社会,取得更大的企业效益和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篇11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何谓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的商务活动。当企业将它的主要业务通过内联网、外联网以及互联网与企业的职员、客户、供销商以及合作伙伴直接相连时,其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就是电子商务。

何谓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經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企业信息化进程孕育了电子商务,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没有企业信息化,社会对电子商务不可能有强烈的追求,置身于电子商务中,人们才能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在网络和信息化社会中,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信息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和立足之本。这些信息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同时它制约着其市场竞争力,决定着电子商务信息优势的创造与发挥。因此,现代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活动必须完全融合在一起。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紧迫性

电子商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许多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企业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内在驱动力,归纳因素如下:

市场变化因素

全球化大市场的形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化的市场正逐渐形成。企业正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国内外同行竞争的压力。

由于生产者的需求不断变化,促使供应商们形成供应链。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商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者要求供应商提供集成度高的产品,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这些原因迫使供应商们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供应链,对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因素

信息技术不仅用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步伐也在加快。网络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渠道更加畅通,运转更加协调。

利用电子商务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由于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开发出的新产品具有较低价格和较低廉的服务,以保持市场竞争力。对供应商们来讲,他们觉得有必要比订货者提供更快、更好的信息服务。同时,开展电子商务也可以提高厂商的售后服务质量。

在当今社会,信息已逐渐成为一类重要的商品进行买卖,比如包含有产品历史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更多企业把可获得的企业内部信息用于经营决策。

企业利用网络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比如,通过电子公告牌、主页和其他的商业信息系统。

政府政策法规的因素

按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企业要向诸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环保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越来越多的报告,以披露相关信息,在这种压力下,企业为提高效率,节省人力资源,迫切需要信息处理与交换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市场逐渐成熟的因素

提供信息和远距离通信服务的商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会促使商家提供更多的和更新的电子商务产品和有效的服务。

从上述形成企业电子商务驱动力的四个方面的重要因素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才能获得新的更大的前进动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不能用局部模块的信息化来代表。它需要借助社会的多方力量,尤其是专业信息化咨询公司的力量来共同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说是一场技术变革,不如说是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改革。即借用先进的工具(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思路是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呈螺旋上升的方式,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

首先,在确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后,在做详细的需求分析前加入一个实施步骤,即“模拟上线”运行的培训方法,直观地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貌。其次,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思路,从时间、成本和质量三方面保证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果。最后,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完成后,建立相关的运行保证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果,同时为新的需求做前期预研工作,为下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做准备,从而实现整个信息化能够持续、健康和有序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已完成信息化战略抉择的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在战术策略上,借助外部中立的、第三方的信息化咨询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问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

企业竞争战略优势的积聚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竞争战略应侧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强并积聚优势:

巩固现有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对现有顾客的要求和潜在需求有较深了解,这样,企业制定的营销策略和营销计划才会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便于实施和控制,顺利完成营销目标。

加强与顾客的沟通。根据企业网络数据库存储的大量现实和潜在客户数据,确定为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借助于网络数据库,还可以对目前销售产品的满意度和购买情况作分析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顾客的满意。

为入侵者设置障碍。虽然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成本日渐下降,但建立一个有效、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一旦某个企业已实行了有效的电子商务系统,竞争者就很难进入公司的目标市场。

提高新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目前,有很多大公司开始实行电子商务,其数据库产品服务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满足了顾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也获得了市场上有关新产品方面的许多新信息。

稳定与供应商的关系。以美国的大型零售商沃尔玛公司为例,其电子商务系统可以让公司根据零售店的销售情况来制订商品补充和采购计划,然后通过网络把采购计划立即送给供应商,同时供应商适时送货到指定零售店。在零售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沃尔玛正是凭借其与供应商稳定协调的关系,使其库存成本降到最低。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组织单元间的传统边界被打破,生产组织形式将重新整合,开始建立一种直接服务顾客的工作组。电子商务模式将会使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的“一对多式”向双向的“多对多式”转换。一个显著特征是由集权制向分权制的转变。由于电子商务的推行,企业的经营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一种完全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

企业管理网络化

电子商务以数字化的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电子商务对企业营销管理最为显著的影响是销售渠道和促销策略的变革。以往的批零方式将被网络代替,人们直接从网上采购,传统的人员推销失去大部分市场。管理者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将更加依赖于网上的资料以及对网络的充分利用。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电子付款,资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活动。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化的问题

虽然电子商务前景广阔,但像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一样,总会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在目前的国内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有一些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电信市场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本环境,电信市场的非开放性,导致网络资源管理混乱,服务收费过高,网络带宽受到限制。

网络法规出台迟。根据对电子商务应用前景的在线调查结果,很多人不愿意在线购物,担心因遭到黑客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企业更是担心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担心商业机密的泄漏,担心网络上的商业欺诈行为。因此,急需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其交易的安全。

信用消费的不发达和货币电子化进程缓慢。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条件,我国在开发适用于电子商务需要的安全可靠的支付系统方面几乎是空白。传统上消费者对信用消费的排斥态度,对“隔山买牛”这种远距离购买行为的不信任,以及国家金融系统对在线远程结算的保守态度,都会促使这一问题表现更加尖锐与突出。

商品配送困难。很多城市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专业的配送企业,单件商品的长途运输或邮递的巨大成本以及时间上的延迟,足以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需加强。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就是要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将与本企业有购销关系的贸易伙伴联系在一起,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和“零库存”的供应链体系等,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

网络税收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次部长会议决定,在下一次部长会议之前,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如今WTO是否以及何时会对电子商务的关税问题达成最终协议仍在未卜之中。但随着网上交易量的迅猛增加,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资料:

篇12

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也成为各个企业与消费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企业究竟该如何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如何利用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以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并不断发展企业和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并正确处理这种关系。

一、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1.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贸易伙伴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一次交易全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用电子方式实现,在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电子商务可以使贸易环节中各个商家和厂家更紧密地联系,更快地满足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贸易伙伴,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

电子商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商务活动,再具体一点,它是将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手段,通过一定的协议连接起来的电子网络环境进行各种各样商务活动的方式。说得通俗一点,电子商务一般就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方式,例如:网上营销、网上客户服务、以及网上做广告、网上调查等。

电子商务是Internet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全新发展方向。Internet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

2.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无论社会、国家还是企业对其都有着广泛的需求,并有着直接的利益体现,在企业开展并推广电子商务必须了解电子商务系统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企业要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问题。要想使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正常工作和高效率运行,真正实现网上交易。就必须在硬件、软件上加大投入,搞好系统的规划和计划工作,提高系统的标准化程度。同时加大信息基础建设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改变网络通讯方面的落后面貌,促进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企业要真正实现自身的信息化,才能有能力介入到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中。因此,我们说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发展电子商务一定要与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相结合,统一规划。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本身就是企业信息化在企业与企业外部关系方面的一种应用。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是基础,供应链是纽带,企业信息化的更高阶段,必定是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与内部ERP等管理系统相集成,同时支撑企业对外的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商务运作、商务需求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子商务系统的特征是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是电子商务的硬件基础设施,是信息传输系统,是电子商务的平台,包括因特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和商业增殖网(VAN)等。将企业内联网(Intranet)与企业外联网(Extranet)相连,并与Internet互连互通,共同构成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环境,这既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商务活动信息与企业信息系统相互融合沟通的需要。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际上就是从事商务活动的各方利用计算机系统在企业内连网、外连网和Internet环境下,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企业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从销售、市场到商业信息管理的全过程,它需要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信息资源共享,整合企业信息系统与各个商用服务资源的应用,实现企业各个系统的一体融合,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企业电子商务。

综上所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思路是:在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步实现企业内的应用集成;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逐步整合,再建立起企业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进而实现区域内和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集成。电子商务其实就是企业商务活动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它取决于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发展程度。特别是企业内联网、外联网、网际网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利用网络环境开发各类应用软件系统,是实现技术(设计、制造)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办公信息化、企业商务活动信息化(电子商务)统等各项信息化的过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可以把信息化建设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结合,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化建设,实现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也正是电子商务能够大力推广的原因所在。也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