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19:47: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总体目标
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与加强学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及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既有职业技能、又有文化知识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活动时间及内容
(一)活动时间
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
(二)内容形式
1.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营造书香校园
每学期开展一次主题为“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人人诵读中华经典活动”。充分利用学院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推荐读物、读本,开展“我与好书同行”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读写能力,夯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2.组织主题班会,出一期主题黑板报,开展传统节日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组织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班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省委“五礼五耻”10字和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友爱等开展讨论。每学期各班出一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的黑板报,并进行评比。利用传统节日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礼仪培训。在校园营造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由学工部、各系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领广大团员自觉和主动参与活动中来,充分利用板报、校园广播等媒介做好活动宣传报道工作,加深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知识的力度,不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广泛宣传学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的情况。
(二)做好几个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课题为切入点,做好传统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的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抓节点活动,充分利用好重要传统节日,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举行特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三)抓生生互动,做好示范。学院全体团学干部,都要积极主动参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带头研读经典,带头践行中华传统文明,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学习、宣传、实践活动,努力形成生生互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我校戏曲文化课程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设的一门整合了区域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活动型、综合性课程。戏曲文化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它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价值关联的文化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课程目标并非局限在某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戏曲《卖水》《风雪配》等。另一方面,它是对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人物、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进行高度整合而产生的课程,兼具了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如戏曲《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收姜维》《天仙配》等。
戏曲文化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经验。一方面,课程是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获得人文滋养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如两夹弦《三拉房》、豫剧《挎红》等。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选择主要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优良的表演方式,如《苏三起解》《对花枪》等。
学校领导对弘扬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进课堂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特色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戏曲演唱,音乐教师进行教、练指导。在音乐教学中讲到民歌时,我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戏曲,开展“学唱戏曲”的活动;体育教学中我们把韵律操作为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中国传统运动、戏曲基本动作引入体育课中;美术教学中加入脸谱的绘画等。在校园的文化廊下、墙壁文化等,学生都能看到戏曲的倩影,同时也能经常看到孩子们互相切磋,互相指导动作。他们把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动作彼此表演,看看动作中还有什么不到位的,讨论一下该如何改正才能做得最好。这样就避免了把校本课程孤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真正达到了综合实践的目的。在强调学科整合的今天,我们认为只有融合了校本化内容,才有利于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开发,才有利于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学校还不定期聘请两夹弦剧团的专家老师来校给予专门指导,请他们纠正唱腔、表演的步法和手法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唱词力争优美隽永,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唱腔唱词力求迷人、亲切,清新的话语体系,让校园戏曲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自己所教的班级、小组为整体进行戏曲教学。把最新的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及时总结。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一些文艺演出和县市电视节目,并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励,我编排的戏曲《爱心家园》荣获全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我执教的《看大戏》荣获菏泽市电化教学二等奖,同时被评为菏泽市教学能手;我主持的菏泽市教学研究课题“地方戏《两夹弦》”获得成功结题。我还为我校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六・一”艺术节,我排演的戏曲《说唱脸谱》《卖水》、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越剧《收姜维》、曲剧《风雪配》、大平调《三传令》、枣梆《蝴蝶杯》、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小二黑结婚》《拷红》《朝阳沟》《洼洼地里好庄稼》、两夹弦《三拉房》《王宝钏》《爱心家园》等都搬上了舞台。活跃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戏曲教学的设计尽量以唱为主要呈现方式,注重实践性。强调与身边文化的密切联系,将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讨论、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2012年以来,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以青少年喜爱的动漫形式推广普及传统戏曲文化:编辑动漫版《小学生学戏曲》、《幼儿版戏曲动漫画册》等教辅读本;捐赠书籍和20万套戏曲动漫光盘;活动中建立“一送一培”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数字化平台覆盖近170万学生、对千名艺术类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进行了培训。2014年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计划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湖南模式)在全国10~15个省推广,力争2~3年覆盖全国。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对教学方面进行指导,在湖南、海南、武汉等地相继开展后,取得了良好成效,深受学校教师与孩子们的热烈追捧。为青少年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有效途径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对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优秀戏曲文化的传承仅仅通过记录、保护和传承人之间的延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要做到文化与教育相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动漫为载体,将戏曲文化引进校园,通俗易懂地诠释、表现和传播优秀戏曲文化。通过全面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实现真正的全民普及、全民推广、全民传承。
研发“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
2006年,民进中央向全国政协递交了《关于抢救、整理、传承“中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的提案,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谢勇提出《关于为抢救、整理、传承精品折子戏建立保护基地》的建议。文化部在答复中指出:“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使优秀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并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进行宣传和传播,使地方戏曲与新的时代相融合。”为提升孩子学习戏曲的兴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湖南省探索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相结合,创造性地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新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桥梁,成功研创出一种深受孩子喜爱的独特艺术形式――戏曲动画。经过7年的锤炼,湖南动漫湘军创造和推出了原汁原味的本土品牌《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并获得文化部扶持资金以及全国30强动漫创意品牌(2012年)、中国原创手机动漫大赛银奖等殊荣。“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现已成为全国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的品牌。
建议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手段普及传承到青少年中,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范围广、影响大,应该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1.政府组织文化、教育专家对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就阶段性的必修、选修分别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界定。制定从幼儿园到大学等不同阶段的课程、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将传统文化学习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体系中进行统筹谋划。采取动画寓教于乐的方式,把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融入相应课程。
2.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专项事业经费。整合文化资源进入学校,开展学校教育资源与文化艺术素质两大培训。借鉴“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的经验,在文学、书法、绘画、民间技艺等相关领域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手段,创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及传播方式。
活动的背景要从一次非遗宣传开始,2015年,乳山市文化局在我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30多块看板详细向学生展示牛郎棍、糖画、镂绣、木板年画等4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的展出,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大家对就在身边却毫不熟悉的新奇“玩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校的深度思考: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乳山人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结晶,可是老祖宗传下的好东西孩子们却不认识了,许多传统工艺更是濒临消亡,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这些老手艺在校园“活起来”,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校是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多年实施的经典诵读工程和传统文化课程使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相对浓厚,对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情感,为非遗文化在我校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最佳契机。
二、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施过程:
(一)建立互助合作的非遗传承形式
非遗进校园,师资是关键,如何能有使非遗才艺得到老师的“真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积极协调乳山市文化馆,建立一种互助合作的非遗传承形式。由文化馆为学校提供师资。2018年4月份,双方在二实小举行了“非遗传承项目进校园”启动仪式,正式签订了《乳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合作协议》,会上,学校领导郑重为指导教师颁发聘书,承诺共同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基因的重任,协作扛起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大旗,将其发扬光大。
(图片全找原板)
(二)非遗项目正式纳入拓展课程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校原有的拓展课程学科特点,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大的调整:
1、人员调整:首先,对部分社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原有内容可相融的社团合二为一,并从中吸取了部分学生组合到非遗社团中来,我们号召有兴趣爱好的老师、家长参与到非遗项目的学习和指导中来,为今后的社团活动储备力量。
2、设备器材购买:进驻我校的葫芦烙画、砂陶器制作、糖画等,都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器材,为此,学校根据需要购买了价值5000元的设备和器材。
3、调整上课地点:因为砂陶器及糖画制作都需要宽敞的、楼层较低的活动教室,为此我们重新进行了社团活动地点的调整,为非遗社团学生活动提供最大的方便。
4.课程的设置
经过调整,非遗传统项目:葫芦烙画、木板年画、糖画、砂陶器制作、平绣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式纳入课程。
我们感谢潘周、姜傲波、于淑兰等八位民间大师,感动于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执著与坚守,更感动于大家无私地传授技艺,传递正能量。我们借校园文化节这一契机,将我们乳山的非遗文化在师生、家长中间传承开来,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动手操作非遗技艺,会让更多的少年儿童了解和热爱我市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快乐星期五”社团活动的内容,拓展了少年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同是也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非遗保护传承后继有人。
(三)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研学活动
多处校外教育基地。学校相继组织学生开展了“作家冯德英”、“书法国画传统艺术品鉴”“红色教育研学之旅”、“小手拉大手 共筑碧水蓝天”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悠久历史,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情感,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锡剧是江苏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文化之一,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没有摆脱与其他传统艺术类似的命运,那就是被各类新兴文化排挤甚至难以为继。今天,为了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国家和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这项优秀的戏曲文化进行传承发扬。陆续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5〕52号)、《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中宣发〔2017〕26号),提出“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江苏贯彻落实了“戏曲进校园”这一举措,我们锡剧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锡剧艺术的表演形式、艺术风格都与本土的风俗人情有着密切联系,对当地的精神风貌有着很好的体现。所以锡剧艺术的地域色彩非常浓厚,凝结了我们江苏地区的风土人情。早先,其传承主要依靠民间艺人在生活中的推广。然而,进入新时代后,各类新兴文化不断出现,能够真正欣赏锡剧的年轻人不断减少,而且锡剧中的地方方言使得一些外乡人对锡剧产生了距离,这也使得锡剧的生存空间有了一定的压缩。为了对优秀传统戏曲进行很好的传承,政府部门及时推出了“戏曲进校园”这一举措,从而让锡剧这门艺术得以科学的传承和发展,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育是锡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欣喜看到,“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学生们对锡剧的艺术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在学习锡剧的过程中思想情操得到了熏陶,锡剧艺术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毫无疑问,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戏曲文化的教育试点越来越多,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可以说,“戏曲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意义深远。戏曲进校园为广大学生感受艺术魅力、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他们可以在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中,欣赏到戏曲的形体美、聆听到戏曲的音律美、感受到戏曲的语言美,潜移默化中充实了学习生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戏曲进校园的有效开展,促进了专业戏曲工作者的时代步伐、创新创作思维,调动适应新形势、创作出更加符合学生审美习惯、方便学生学习的优秀戏曲作品,有利于地方戏曲高质量发展。戏曲进校园的传播引领,更是在寓教于乐中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未来的欣赏群体和传承力量,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锡剧学习对于学生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开拓学生眼界、加深学生的家乡荣誉感有着重要作用。就拿我们张家港为例,从2006年开始我市以梁丰小学为首的10多个中小学开设了小锡剧班,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弘扬锡剧文化,培养锡剧传承人的理想火种。继而,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都能联合邀请锡剧表演艺术家走进校园,向学生们讲解锡剧、表演锡剧,让学生们了解锡剧。同时在学校新建相应的剧社和兴趣团组,并配备专门的教职人员,适时举办票友大赛,采用多种方式传承发扬锡剧,培养学生的锡剧兴趣,成效喜人,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戏曲进校园的覆盖面还需扩大,“争取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的目标任务还未全覆盖,戏曲进校园的教学设施还未保障完备,戏曲进校园人才培养的力度还需加大。戏曲进校园的常态化机制还需更加完善,点和面的关系还可更加深入。也就是说,锡剧兴趣班与普通学生的锡剧学习的融合度还需加强研究,否则将会流于形式、效果短暂,没有可持续性。专业的师资队伍亟待培养和锻炼,我市戏曲进校园师资基本全为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的专业演员,剧团在完成自身创作、排练、演出任务时,尤感人手短缺紧张,师资力量一时间成为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重大阻力,所以,学校老师的锡剧再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专业老师与学校老师的高度融合才是最佳的。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一个剧目就在讲述一段历史,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各地有各地坚实的文化基础。各级财政部门可加大投入“戏曲进校园”的专项经费,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教育部门可否把“戏曲进校园”活动纳入到每个班级和学校包括剧团的考核条例中,确保活动的多样性与常态化。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戏曲进校园师资队伍,定期创排适合学生的优秀戏曲剧目,完善戏曲进校园的教学剧目库。并邀请地方的戏曲名家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讲座,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先把学生吸引过来,安下心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学生在意料之中,不可遏制地爱上戏曲,使学生爱听、爱看、爱演,并参与其中。提高全社会对戏曲进校园的普遍认知,调动一切力量参与其中,一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群观众资源,在普及戏曲的同时,培养更多的观众来关注地方戏曲文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参与,采用多种途径来丰富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专注起来,在戏曲欣赏过程中、戏曲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了解戏曲了,进入角色了,一进去就出不来,乃至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总之,戏曲进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持久战,需要部门间相互配合、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学生只有主动参与、真心热爱、积极表达,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为他们内心的东西,才能感染人,才能扩大社会辐射面,才会看到应有的效果。锡剧只是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花朵虽小,但也芳香四溢,她的美育作用和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推进作用必将逐渐显现出来。所以,锡剧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脚踏实地不断努力来做好这件事情,这样,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戏曲”的弘扬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并在“戏曲进校园”的传承工作中深入人心。
作者:钱新芳
1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2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第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第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第四,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构建尊重包容、和谐发展的人类文化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传承、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作者:毛砚单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王海兴:字容川,北京景山学校高级教师,中华吟诵学会理事,北京吟诵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会员
陈复兴:浙江省磐安县教育局教科所研究员
记 者: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要求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那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是怎样的关系?
崔志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映衬的。“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一种传统文化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终究会被时代所抛弃;一种传统文化如果不能融入到教育中,终将被遗忘而难以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历经大浪淘沙般沿袭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必须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与创新,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是互为促进的。一方面,传统文化需要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方式表达出来,现代教育会促进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核心内涵等方面“升级”,促使传统文化充满现代气息;另一方面,现代教育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如果失去传统文化的根基,教育的“灵魂”将会游离,只剩下“工具”和“理性”的教育绝不是完整的教育。可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是唇齿相依的。
王海兴: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对今天孩子德行才能的发展很有帮助,对发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很有帮助。因此,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比如,儒家文化的“诚信”“仁义”等,都应该是现代教育所应该立足和进一步发扬的。
从教学形式来看,传统教学中的很多方法与现代教育方式是不矛盾的。不论是古代私塾教学还是书院教学,都有一套非常成形的方法。这套方法经过多少代人的摸索和实践,不少内容很值得借鉴。今天提到古代私塾,很多人印象中就是戒尺等,这其实是现代人对古代教学方法的误解。古人学习文化极其重视因材施教,私塾老师教学生都是“一对一”的教学,同一年龄,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进度并不完全一致。再有,学生诵读经典的流程是点书、背诵、复背、开讲、复讲等等,有一连串的要求。这些方式对今天的教学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记 者: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您认为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与现代教育融合?
崔志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离不开两者的“相互逼近”。一是传统文化需要填空现代“元素”,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正是由于没能有效“嫁接”现代元素,最终销声匿迹。为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护“非遗”活动。从根本上说,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其能“现代”表达,进而能与现代教育融合;二是现代教育需要“关照”传统文化,当前的教育似乎正在陷入技术与工具的漩涡,教育技术装备日益电子化、高科技,VR、AR等现代技术蜂拥而至,翻转课堂、移动式学习等使学习无处不在,现代教育正面临深刻的、史无前例的变革。但无论教育技术如何发展,传承传统文化始终是教育的根基。
王海兴: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分成三个大的层次,一是从民族精神“道”的层次来讲,中华书局最近在出版一套传统文化教材,选择的就是儒家经典中的孝悌、仁义礼智信勇等,这些是培养人的性格、品格的内容。二是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忽视古人认为是“术”的一些内容,比如,诗词、对联的教育,通过吟咏、品析乃至创作,可以让学生感受汉语文化的美。通^审美的提升,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个是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北京的京剧、安徽一些地方的黄梅戏等,结合地域特点,让学生感受地域特色,传承传统文化。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
陈复兴:作为一个中国人,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应该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它。中华民族向来有家国天下的情怀,“立德”“立功”“立言”被看作“三不朽”。如何“立德”?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修身)、“父母俱在,兄弟无故”(齐家)。如何“立功”?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王天下”(治国、平天下),这是更高一层的追求了。如何“立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著书立说当然是属于“立言”的范畴。其实为家人做出榜样,形成好的家风、家训,是一种更好的“立言”。
记 者:请您谈谈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些建议?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3
】页/【
1000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学校文化育人能力提升与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XX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
(一)
总体目标
按照现代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二)
近期目标
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三)
中长期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活动内容和活动途径
(一)
经典诵读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常”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开展经典专题教育。
2.
活动途径
①
利用晨读、班会或地方课程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②
通过“道德讲堂”、主题演讲、征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③
以办主题板报、建班级图书角等形式,
强化诵读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二)
古诗文诵读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诵读篇目主要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文推荐篇目。
2.
活动途径
①
结合实际,创新诵读形式,通过开展诗配画、诗配舞、诗配乐、诗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
②
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三)
传统美德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传统美德进校园活动。要将敬业乐群、厚德载物、见贤思齐、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作为班级文化主体。
2.
活动途径
①
以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
②
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团(队)会,举行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书法展示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推动传统美德教育向纵深发展。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戏剧形式,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经漫长的发展历史后,戏曲逐渐分化出京剧、吕剧等众多剧种,并且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无论是哪种戏曲种类,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高校作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单单停留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要发挥自身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通过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学生可以在对戏曲这门传统文化艺术形成深刻认识的同时,还能了解戏曲艺术背后所包含的优秀民族文化内涵,同时这也为学校开展美育、德育等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和突破口。
一、高校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精神的凝聚体,是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繁荣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需要有效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人民的功能。其中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现代高等教育领域所拥有的道德规制、价值理念、文化观念等精神形态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氛围,也是高校的灵魂所在,在增强高校师生凝聚力,树立良好高校形象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换言之,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具备教化功能的无形教学元素,本身的艺术特色、育人特色等特征非常显著。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结构,新潮流、新时尚或新风气等都无法彻底脱离传统文化而存在。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品位与格调,任何风潮、时尚与风气等都会显得庸俗而乏力。通过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效融入传统戏曲艺术,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路径去学习和感受戏曲文化艺术的精髓与魅力,同时学生可以完全沉浸在戏曲作品所创设的氛围与情境当中,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了解与学习戏曲文化艺术的兴趣。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在对戏曲文化艺术进行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对其中包含的丰富情感与美的元素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这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审美力,以及培养自身良好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自豪感,这也有助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
(二)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校教育课改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改的根本出发点,其旨在将学生培养出符合时展以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戏曲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戏曲艺术文化,如在人物性格塑造、情节设计、舞蹈表演、音乐旋律、服饰及化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审美元素与美的魅力,这些戏曲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心理、审美态度以及审美价值观念。比如,在现阶段的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为核心的戏曲剧目,如关于弘扬正义,热爱民族、孝敬父母的戏曲作品众多。通过推进戏曲进校园,学生可以在体验和学习各种戏曲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到这些戏曲作品背后包含的人生价值观念,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促使他们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将那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戏曲作品引进校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戏曲艺术的熏陶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意志和精神,助力其塑造健全的个性、人格,保证其“智”与“品”的同步发展。
(三)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心理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乃至全体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需要持续传承与发展下去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审美观念、娱乐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相较于以往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是在现代多元思想与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这种传统文化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再是国内主流的戏剧文化,甚至许多剧种已经面临着濒临失传或灭绝的困境。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传统的戏曲文化,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但是如果观众无法欣赏戏曲这种独特而高雅的文化,那么戏曲改革必然不会成功。而高校是进步文化诞生、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将戏曲引入高校教育中可以使更多的高校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也会使一大批高校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表演欲,并促使他们逐步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形成传承与保护意识,这可以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为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一大批生力军,总之,这对保护、弘扬、改进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具体策略
(一)创办专门的戏曲类高校及专业
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依旧生生不息,期间诞生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戏曲曲目作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戏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及发展中遭遇了许多困境,无论是戏曲文化表演者或者是观众等都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尤其是当代大部分的青少年根本听不懂戏曲文化艺术,甚至对戏曲文化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这使得当前国内许多曲牌、戏曲剧目以及戏曲剧种等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实际上,我国的戏曲文化资源颇为丰富,戏曲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所以高校可以立足这种戏曲文化的发展形势,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借助党和政府部门再度振兴戏曲事业,抓住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时机,推动高校发展与专业转型。譬如,有关部门或社会组织可以在各类戏曲剧种所在地区创办专门的戏剧类高校,并以当地的剧种作为招生专业来进行定向招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留在本地就业。如河南省是中国的戏曲大省,当地流行过80多个戏曲剧种,即便今天也保留了37个戏曲剧种,尤其是越调、曲剧以及豫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这为河南省地区创办戏曲类高校及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而言之,通过这种创办戏曲类高校及专业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挖掘、保护及传承濒危的戏曲剧种。
(二)开设专门的戏曲赏析选修课程
为了满足高校学生赏析、体会和学习戏曲艺术的需求,推进戏曲进校园,离不开专门的课程支持,所以高校要结合自身的课程教学现状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戏曲赏析类选修课程,借助开设专门的戏曲类课程的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感受活动中来,同时借助专门课程开发的方式也能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及传承提供一个良好的路径。不同于专业戏曲类院校的专业戏曲训练,戏曲类的欣赏选修课程适合任何一类高校的专业教学与一般学生群体。而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为学生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戏曲艺术的诞生、形成以及常见的种类等基础知识。然后逐步过渡到带领高校学生一同欣赏戏曲经典片段、全剧等,使他们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各类戏曲剧种的本身演唱艺术特色与技巧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指导高校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戏曲唱段,以及指导他们表演戏剧中的一些经典片段。比如,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戏曲中的“四功五法”,使之掌握各种戏曲表演技法的要求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保证学生可以全身心融入到戏曲表演艺术学习实践中去。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考虑到戏曲本身属于一种舞台艺术,所以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手段,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慕课等等,使学生在全身心赏析优秀戏曲曲目作品的过程中对戏曲艺术形成深刻的认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力和认知力。
(三)丰富戏曲文化类教育实践活动
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精神纽带和最持久、最稳定的因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更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智慧之源和不竭动力。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她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之上的精神支柱。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承载着人类生活的智慧和图腾。民族文化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人生哲理和群体的价值取向。同时。民族文化也关照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辐射着民族的辉煌与自豪。教育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产生、保存和积淀,得以创造、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教育与教育过程中的活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可以说,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进校园”正是在遵循这一规律基础上找到的有效途径。以蒙古族为例,蒙古族珍惜生态系统的平衡,认为“人是一个生态的调解者,更是享受者”,这使得蒙古族更加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并由此孕育了保护生态、保护再生、注重和谐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此外,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吃苦耐劳、豪迈刚健、交流开放、兼收并蓄、崇尚英雄、注重诚信等价值理念,都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适应契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的优秀遗产、精神资源和思想源泉。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找准主体才能实现广泛性,才能拥有生命力。青少年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只有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使民族文化传承具备造血功能。所以。民族文化进校园是必不可少的、充满美好未来的一个教育环节,是一项关系到民族文化持续保护和发展的长远性工程,它是从源头上解决民族文化资源流失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促使民族文化的传承链得以持续延伸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蒙古族中学大力引进民族文化的精髓,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不仅能促进学校自身品质的发展,形成办学的品牌,还能使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得到升华。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民族文化进校园依赖于各项活动的发展以及校本课程的设计,这就需要学校进行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将“实践”与“发展”明确而紧密地联系起来,重视实践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与作用。而这要求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推行者对实践的宗旨、内容、方式、效度等作出具体的价值判断,评估其在校园中实行以后对学生的影响,以便大力推进各项实践活动。
近年来,通辽蒙古族中学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校本课程方面,开设了蒙古族文化历史、民族音乐欣赏、科尔沁版画、科尔沁刺绣、蒙古文书法、沙塔尔(蒙古象棋)、搏克等课程。在活动方面,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包括学生书画展、学生科尔沁刺绣作品展、科技创新作品展和大型文艺汇演)、搏克那达慕节,还把自编并推向自治区的安代健身操纳入了每天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中;组建了学生马头琴队、呼麦队、民族舞蹈队、合唱队等团体;开办了音体美特长班。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多彩的活动、别具特色的专业团队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经验
下面笔者着重谈一下蒙古族中学创办“搏克那达慕节”的一些实践经验。“搏克那达慕节”开幕式按传统仪式设计,采取“两结合”措施,即结合现代体育、结合校园实际,形式上增加民族元素、突出民族特色。竞赛内容包括男女搏克、射箭、沙塔尔,毽球、集体跳绳、拔河、安代健身操等七项。
1.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目标
民族文化进校园不是空洞的理论宣传,也不是阶段性的活动,而是具体的、发展的、长效性的工程。因此,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和实际内容。从蒙古族中学的实际情况看,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远远不能满足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有必要单独开展民族体育项目,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2.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原则
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的需要,发挥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校园民族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
整体性原则:民族文化进校园要符合教育规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使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形成统一整体。
特色性原则:创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民族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注入生机和活力。
“三贴近”原则:民族文化进校园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品德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群体,提高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放性原则:学校民族文化建设要体现开放性和包容性,允许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并存,激励不同的思想碰撞,促进生成新的文化。
创新性原则:主动变革,积极迎接挑战,促使校园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进行互动,在互动中重建,不断生成、发展学校文化。
3.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性:所有项目都以蒙古族“男儿三艺”为主线,增设了其他的民族传统项目。
群众性:“搏克那达慕节”所有项目均为团体项目,学生参与度高,参加人数多,90%以上的学生都有比赛项目。而田径运动会学生参与度只有50%左右。还有“搏克那达慕节”的一部分项目不需要太多的专业训练就可以参加比赛,比如拔河、集体跳绳等。而普通田径运动会项目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很可能成为少数运动员之间的较量,大部分学生缺乏比赛信心只是看热闹。因此,“搏克那达慕节”的群众性特点比普通田径运动会更加突出。
文章摘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11月10日,丹寨县文联、县书法协会10余位书法家走进丹寨县城关一小开展“书法进校园”暨“承祖先经典、做华夏栋梁”国学教育千人书法大课,赠送名言警句对联,传承…… 为了培养青少年学习书法兴趣,感受书法艺术魅力,写漂漂亮亮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11月10日,丹寨县文联、县书法协会10余位书法家走进丹寨县城关一小开展“书法进校园”暨“承祖先经典、做华夏栋梁”国学教育千人书法大课,赠送名言警句对联,传承中华美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现场,县文联相关负责人、县书法家协会负责人向同学们介绍中国书法之美以及书写汉字的方法,10余位书法家现场对学生书法书写予以指导点评,纠正同学们的坐姿、握笔方法,教授同学们书写技巧.通过饱含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同学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据悉,组织开展“书法文化进校园”活动,是该校开展以“承祖先经典,做华夏栋梁”为主题的系列国学教育活动,将书法教育作为打造特色办学的又一项内容之一.“书法立志,翰墨树人”,旨在搭建起小学生、教师、书法家共同参与的平台,促进学校书法教育,提高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书香校园.(王世文)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编辑:滚动新闻编辑组
守住主流文化阵地意在普及和启蒙
谈起京剧进校园,中国京剧院一级演员耿其昌首先提到流行歌曲和外来文化对当前中小学生的影响,“我们的孩子现在正普遍受到流行歌曲以及圣诞节、麦当劳等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渐渐丧失了自己主流文化的阵地。”
有人认为,京剧列入中小学音乐课加大了学生压力。耿其昌委员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音乐课不教京剧也会教其它的歌,没有人听说教唱流行歌曲会加大学生压力,所以用京剧替代几节音乐课是合乎情理的。他说,京剧进校园,首先在于对学生的吸引。学生听着听着或许会发现另一片更广阔的天地。由此,他们可能会对剧中的历史情况感兴趣,也有的或许会对国画感兴趣,还有的可能对琵琶等民乐感兴趣。“所以,对于大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进校园,只是打的先锋。”耿其昌如是说。
京剧进入校园一方面是通过教学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祖国的传统艺术,不让中国这一传统文化流失,另一方面通过京剧启蒙孩子们的艺术灵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得到休息,得到身心的放松,这个和开设音乐课是同一个道理。
京剧进校园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让学生学到多高的水平,达到专业水准,而是在于一种普及和启蒙,“首先能吸引孩子,其次通过京剧这一国粹,能够让孩子去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这和中小学的音乐课本质上是相同的,谁也没有认为音乐课不能上,也没有人认为中小学的音乐课就是为了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设立的。同样,京剧进校园的意义在于普及和启蒙。
京剧进校园,仅有进入课堂这一个环节还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京剧相对于其他的演唱形式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京剧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唱上,它除了唱还有脸谱,服装道具等,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将京剧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让民族经典艺术正式走进中小学课堂。音乐课上,孩子们学唱京剧选段;舞蹈课上,孩子们学习京剧身段;美术课上,孩子们描绘着精美的脸谱;语文课上,老师们为京剧唱词作文字赏析。
京剧进入校园学生最高兴
孩子学京剧会不会影响学业呢?这原是家长们最担心的问题。在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深入到北京市的小学中进行京剧进校园的演出实践中,北京市崇文小学就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崇文小学的网站中这样写道“中国戏曲学院的艺术家们今天来到北京市崇文小学,开始了民族艺术进校园的第三场演出。激扬动听的京剧曲牌,字正腔圆的京剧演唱,神秘莫测的变脸特技,活泼健美的戏曲健身操表演,让广大师生应接不暇、如醉如痴,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艺术家们用精彩的演出,为孩子们献上了一份独特的节日礼物。”
崇文小学是北京市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小学之一,孩子们对京剧从陌生到喜爱,有不少孩子还会演唱一些唱段。当专业演员唱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不少孩子与台上演员一起唱。演唱《穆桂英挂帅》唱段时,两个男孩子和5个女孩子跑上台去与演员一同演唱,而且一招一式韵味十足。中国戏曲学院吕锁森教授给孩子们讲解京剧的四功五法,好几位孩子跑上台去跟着学两招,维妙维肖的表演逗得师生们开怀大笑。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涂玲慧兴奋地说孩子们太可爱了,他们会唱京剧,还懂京剧行当,看得出他们爱看京剧,以后要多为他们演出。崇文小学音乐教师张育说,京剧进课堂自2008年5月实施以来,受到孩子们的欢迎,现在每个年级的孩子都会唱上一段,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专业演员进校园演出。
根据调查,发现京剧兴趣班的学生,上网玩游戏的少了,专心学习的多了,文化成绩不但未受影响,反而更加出色了。可见学习京剧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京剧专题讲座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小戏迷,为此宝安区教育信息中心还开辟了“宝安京剧娃”专题网站。“宝安京剧娃现象”说明,振兴京剧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业,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它。在一个京剧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能把“京剧进校园”活动搞得如此有声有色,很不易。可见,普及京剧关键是抓落实。希望能有更多的艺术家、教育家加入到“京剧进校园”活动中来。
让京剧走进大众
除了京剧进入中小学校园,我认为京剧进入大学校园也是完全可以的,当然这不是指戏曲专科院校。对于所有的非戏曲类高校来说,京剧完全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让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学习,这样的选修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更可以让他们了解京剧的历史和发展。
据了解,中国的戏曲在国外也是大受欢迎的,有很多外国学生对中国的京剧也非常的有兴趣,我曾经教过几个外国的学生学习京剧,他们虽然汉语还说不利索,但是他们学的有模有样。
除了在学校课堂上学习京剧,我们更应该有更多的针对成年人的京剧学习课堂,为此中国戏曲学院的涂玲慧教授创编了戏曲健身操,并制作了DVD光盘。“山膀云手扩臂,眼睛要紧随手臂,两肩要松弛,身形要优美……”2009年12月26日,在丰台区举办的“戏曲进社区”新年联谊会上,随着京剧《夜深沉》曲牌优美的旋律,来自丰台区12个社区的20名戏曲爱好者,舒展腰肢,轻挪舞步,行云流水,翩翩起舞,丰台区马家堡街道嘉园一里居民张顺玲说:“‘戏曲健身操’动作缓慢舒展,特别适合喜欢戏曲的中老年人学习,既能锻炼身体,还能从中学到很多戏曲中的手眼身法步,寓教于乐,现在我周围20多人每天早上都在学习。”涂玲慧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社区群众没有戏曲基础的实际情况,编成了这套易学易会的“戏曲健身操”。该操分为“指法”健脑运动、“云手”健臂运动、“涮腰”健腰运动、“大刀花”环臂运动等12组动作,融合健身与戏曲功法,深受社区居民喜爱。
丰台区文委主任王艳秋介绍,“戏曲进社区”活动由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老师分期分批到12个试点社区,为群众进行专业的讲解、辅导与帮助。明年将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继续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计划“戏曲进社区”活动扩大到50个社区,让更多喜爱戏曲的群众参与进来,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