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人范文

时间:2022-06-07 02:12: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怎样做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怎样做人?这个问题有很多人无法回答,但是我的老师给了我明确的答案。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给我们解答疑难问题的答案。教室里非常安静,老师讲得投入,我们听得认真。突然,一阵嘎吱嘎吱的声音,打破了教室里的安静。同学们吓了一跳,老师也吃了一惊,老师停止了讲课,严肃的追问:“刚才是谁弄出的响声?”同学们面面相觑,各个心里都在猜测着是谁在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这时,老师有些生气了。她说:“别以为我不知道刚才是谁干的‘好事’,没有人举手,不承认是吧?那我走了,你们自己讨论吧!”老师一走,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谁呀?素质太差了吧!”还有的说:“要是查出来,我们一定不会给他(她)好果子吃的!”尽管大家这样着急,可是那人硬是死不承认,难道他想跟大家一拼到底吗?老师又走进了教室,直截了当的说:“不要再演戏了,宋嘉辉,难道不是你吗?”宋嘉辉红着脸站了起来。

篇2

表情人人都有,关键在于有没有人看,主要看谁的,以及为什么要看。为什么要看呢?为了知道真情。真情有三:身之所历,是“实情”;心之所感,是“心情”;形于言表,就叫“表情”。每个人,有自己“个人之表情”。一国的国民,也有他们“集体之表情”。国民集体表现出来的,就是“国情”。

这就不能看官人。官人代表的是官方,未必是国民。看官人的表情,是为了看当局的态度。这种态度与国家利益有关,与个人情绪无关。甚至只是“官腔”,并不好看。看众人也不行。人太多,看不过来,看不明白,甚至看不见。民众在历史上,从来就是“沉默的大多数”,哪怕网络时代,也如此。

看学人,同样不行,他们的著作,并不代表国民心态。当然,从他们的关注热点和行文风格,也能看出一个时代国民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但这是流露,是体现,不是表情。表情得靠“有情人”,诗人当然算一个。但诗人太个性。你很难弄清他的作品,是“集体闹情绪”,还是“个人发神经”,除非,他是“写诗的文人”。

实际上,也只能靠文人。成为国民的集体表情,文人不但“当仁不让”,而且“义不容辞”,因为他就是干这个的。没错,文人的“本职工作”,是为皇权或当局帮腔帮闲,偶尔帮凶,帮闲倒无所谓,乐和就行。帮腔和帮凶,就得“讲政治”。否则,穿帮露馅,是会吃力不讨好,甚至吃不了兜着走的。

怎样“讲政治”?两条。第一,你不能说这些话,是皇帝或当局让说的,那就没意思了。你得说,皇上“仁慈圣明”,天下“祥和太平”,某人“罪该万死”,都是“人民的心声”。这样,听起来才顺耳。第二,你也不能只对皇帝或当局讲,更要对民众讲,还得让他们点头称是信以为真,才算得上是帮腔和帮凶,老资格的“五毛”,都懂这道理。

换言之,文人必须实际上是“皇权的传声筒”,表面上却是“民意的代言人”。这当然很考手艺,故文人必定有才。何况泱泱大国,人才辈出。文人队伍,也就蔚为大观,久而久之,不明就里的,便以为文人所说,就是国民的心情,也是国家的实情,于是,文人的表演,就成了“国民的集体表情”。

国情与民情

文人无行,是国家有病,国民有病。恩格斯说过,政府的恶劣,是可以用臣民的恶劣来解释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下引同)。文人的恶劣,也当作如是观。

简单地说,根子就在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前者几千年,后者三十年,时间虽然有长短,却都只能造就“臣民”,不能培养“公民”。臣民,正如马克思所说,是“一袋马铃薯”。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也不能保护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保护。其结果,只能是“行政权力支配社会”(《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结果是,我们的国民没有了自己的表情;我们的表情,只能是钦定甚至御制的。当然,做工不差,精致,乖巧,美轮美奂,还丰富多彩。文人,就是制作这种表情的“能工巧匠”,保证能让臣民们五迷三道,交口称赞,广为传播,并以为那真是我们的“集体表情”。我说文人无不御用,道理就在这里;我说人人都会是文人,道理也在这里。

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必然产生”限度内合理的,不等于本质上合理;而本性不合理的,哪怕再现实,也会灭亡。国民集体表情的本性是什么?是全体国民的自由表情。它不是钦定的,更不是御制的,也不需要什么“文人”来代言。那,才是我们要的表情。

问题是:怎样才能实现?

独立人格,自由意志

只有一个途径:文化的自觉。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有“文化的自觉”,才会有“自觉的文化”;有“自觉的文化”,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改革开放,打开了独立之门;市场经济,铺平了自由之路。农民可以进城,工人可以经商,官员可以下海,白领可以跳槽。大多数人都不再像从前那样,死死地依附于单位或土地。这就像古希腊人,炸毁了氏族组织,从而独立出来;也有点像春秋战国,“毛”不必只依附在某一张“皮”上,而可以“朝秦暮楚”。

依附关系的解除,带来的必定是自由和独立。我们应该明白:用不着因为领了点工资,就点头哈腰、感恩戴德。你可以把自己看做“雇员”。但,如果说有“老板”,那也是纳税人;有“领导”,也只能是你认定的真理。无论作家、学者、媒体人,都如此。

由此可见,独立人格,自由意志,是文人自新之路,国民改造之路,道德重建之路,中华振兴之路。只要走上这条道路,你会发现前面是一片光明,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己代表自己;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自由地表情。

篇3

远处迎面走来一个少女,高挑的个儿,上身着一件红色衬衫,下身学生蓝长裤,白色的高跟凉鞋,更显示了她的美丽。她和我擦身而过,又使得我回转身,随她而行。这是一个典型的纯倩少女,脑后的白色手帕把那浓而密的黑发束成了马尾,又平添了她的韵味。

篇4

人们看到蚂蚁的第一感觉就是“小‘。可他们却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我记得在以前曾很有幸的看到过蚂蚁们逃离火海时的那一场惊人的场面。当火起时一群蚂蚁迅速抱成团。一层接着一层,直到最后一层。然后他们便齐心协力的滚动这个大火球,一直滚出火海。然而最后几层的蚂蚁却早已化为灰烬,但在里面的蚂蚁却平安无事。

我从上面这个事例也深深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你们想一想,如果蚂蚁们都不愿意牺牲自己没有那团结的力量,在里面的蚂蚁会平按无事吗?那样他们只能全军覆没。我在请大家仔细的想一想,为什么连那么小那么卑微的蚂蚁都能想到都能做到的事情,而我们这些自称高智商的人类却又想不明白做不到呢 ?

从这件事我明白了在人生路上我们必须与别人合作才能成功。联想到当今社会仿佛自私自利已成为普遍的风气真不知大家那原本质朴的本质到哪里去了?

无奈!谁又让我们生活在这复杂而又难懂的社会中呢那只有让我们在人生路上慢慢摸索体味吧!

篇5

那一次,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操场上狂奔,好累好渴,双腿似有一块巨石压着,每抬一步都十分艰难。“不行了!”一个念头在我心中浮现。正当我的脚步快要停止时,耳边一句话语点燃了我内心的火焰:“别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加油,你能行的!”我转身一望,是老师!她一直都在那里看着吗?不行,我不能放弃,不能辜负老师,我带着老师的鼓励,浑身的疲劳仿佛都被驱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身的力量与自信。正当我冲向终点时,我欣喜地喊:“坚持就是胜利!”不经意间注意到老师的微笑,甜甜的,是那么美丽。

篇6

《高中政治阅读》哲学部分“怎样做人”主要探讨人的本质、人生观、价值观等相关问题。对人的道德观、利益观及诚信问题做了深层次的剖析和理论探求,是一部励志育人的佳作,是陶冶中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优秀教材,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教学体会,谈一些感受。

一、结构严谨,逻辑缜密

全篇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清单引申出道德标准:最低的标准就是不损人利己,最高的标准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然后分四个层次论述道德与诚信。全文层层深入,翔实阐述了道德与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1.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阐述了古今中外道德标准,道德如何产生,一种说法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内心或上帝的旨意;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人为什么要有道德,有人认为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培养崇高的人格;有人认为是因果报应;西方有一种说法主要是为了精神上的快乐;文中从功利主义解释:人是社会的动物,如果每个人都不讲道德,那么每个人的幸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道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而不仅仅是为了整个群体。

2.人天生是自私的吗

孟德威尔从动物的行为总结出“恶”是人的社会性原则,邪恶一旦消失,我们的社会必然随之瓦解。亚当・斯密提出“理性人假设”,认为追求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个体通过“理性选择”能使得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付出成本的最小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个人“在追求自利的同时能够带来社会的公利”。文中运用“囚徒困境”“有限理性”和“纳什均衡”等理论对此观点进行有力反驳,它们说明在集体生活中过分考虑自己的利益可能促使成员之间接受一种毁灭性的规则,只有将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人人都是受益者。

3.契约和诚信

古人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有人认为信用行为的缺失,是因为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等局限,少数人为了私利可能导致不正当的经济行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诚信才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诚信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

二、引经据典,寓理于事

通篇在论述过程中,注重国学,引用了不少古典,吸取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论述道德标准引用了孔子《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等。

见义勇为的标准论述引用了《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宋史・欧阳修传》:“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气自若也。”

诚信标准论述引用了孔子“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论述时,引用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鲁国人,而未按鲁国的规定报销赎金,大家都称赞他,而孔子却批评他不领取赎金是错误的,这一典故生动论述了个人、集体与国家利益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三、个人观点提出商榷

1.结合学生特点,论述要通俗

文中论述理论很强,与中学生的思想水准有一些距离。有关道德和诚信的论述中,应适当增加一些符合中学生生活实际的诚信问题,总之,要考虑到中学生良好道德、健全人格形成发展的多层次性、分阶段性。

在批驳“理性人假设”理论时,多用通俗道理析事说理,便于学生理解,譬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常见语言,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不但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结合时政热点,澄清学生模糊认识

篇7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在门口看见李爷爷了,叫了声:“李爷爷好!”刚准备跑走,却被李爷爷叫住了,脸上带着一抹神秘的笑容对我说:“欣欣呀!来,李爷爷可喜欢你了,猜猜,爷爷手里拿的是什么?!”我没兴趣似得摇了摇头。李爷爷就摊开手掌,里面是一块德芙巧克力,笑着对我说:“来,快拿着,给你的,吃吧!”我拿起那块巧克力说了声谢谢,就马上跑走了。

回到家,我把那块被他焐软了的巧克力丢进了垃圾桶里,然后回房间写作业了。

篇8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向神往,优先给予注意。理想的历史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同样,上好一门学科的第一堂课,不仅能满足初一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好奇心和新异感,而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期、学年甚至整个中学阶段,对这么功课都有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爱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加全面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第一印象对人们认识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始上一门新的学科时,首先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我就从每个学生都听说过的“百家姓”说起,以此来引发学生对这么课的兴趣,并结合历史课的内容特点,向学生介绍学习必要的历史知识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作用。

一、介绍自己,拉近师生距离

由于是第一堂课,以前双方都未曾谋面,所以有必要首先介绍自己的情况。而这也是整堂课的关键开局。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你们这一学年的《历史与社会》的老师,我的姓是被尊称为圣贤之姓――孔姓。我想,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姓孔的最有名的人是谁?(学生回答:孔子)大家以前在小说的《常识》课中学到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我们今天开始上的《历史与社会》课,是专门的一门介绍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科。那么,什么是历史呢?我想,就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每个人都有的姓氏开始说起。”接下来,介绍自己的孔姓的来由。

比如:为什么孔姓被尊称为是圣贤之姓,自己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后裔,按照辈分,应该是“德”字辈。以前取名字都得按照辈分来取,即名字的前一个字必须是所在辈分的这个字,比如“孔繁森、孔祥熙、孔令辉、孔德伟”什么的,但是现在辈分观念逐渐淡忘,所以基本上取名都不遵守这个规矩了。由于孔子、姓氏来源学生基本上都听说过,所以这样的介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马上活跃气氛并消除彼此的距离和陌生感。自我介绍告一段落后,可以请学生来讲讲自己姓氏的来源,教师也可以挑班级上比较普遍的或者比较少见的姓氏作一简单的介绍,并让学生来介绍跟自己同姓的历史名人。

二、从姓氏说到历史内涵

在介绍自己和部分学生的姓氏来源之后,老师开始讲述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而姓氏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个人特征,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同时,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族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它与社会学、历史和传统有密切的联系。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是构成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了解我们姓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这一方面内容。通过我们的这门学科,我们在初中阶段要学习中国和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一系列内容。里面有大家所熟悉的人物(如孔子、秦始皇、恺撒大帝等)、事件(如四大文明古国、罗马帝国的兴亡、中国的王朝更替等)、战争(如、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历史学科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涉及到哲学、宗教、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内容。客观地讲,历史是知识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这些内容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调动出来,使学生意识到历史课并不陌生,并不难学。

当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思维以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三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特别是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本堂课的主旨:历史教你怎么做人。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回答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老师肯定表扬的同时,进一步解释:在现阶段,大家还要知道对历史的研究也是历史。第二个问题涉及面比较广,学生回答有各种答案。这时,老师可以直接抛出观点:有人说,历史是教你怎样做人的,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这时,学生往往会大声疾呼:老师,这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于是,老师可以分析为什么说历史是教你怎样做人的原因:历史与社会课和思想品德课,有相互联系,有共同目标。历史课是通过学习历史上鲜活的人物(成长历程、英雄事迹、爱国情操)、重大的历史事件(起因、过程、影响)、伟大的历史帝国(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等,从各个角度来教导一个人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来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我们详细地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目的是让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有实质的内容,而不是在喊一些空泛的口号;学习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生平,是要让自己在成长过程当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学习历史上民族英雄,是要让自己从内心培养崇高的爱国精神等。另外,我们可以具体来看这么一个实例:大家可能听说过俄国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的改革,但是教科书上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这么一条改革内容:彼得大帝在改革法令中规定,臣民在吃饭的时候,除了喝汤,不得发出声响。也就是吃饭得双唇闭上咀嚼。这条内容看似简单、无用,但是我认为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条重要措施。我们现在基本上没有人注意这种现象,而且今天我们还有人认为吃东西咀嚼地越是响亮,吃起来越是觉得香。大家如果不相信,可以在平时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注意一下,看看是不是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看看有几个人闭着嘴唇吃饭。大声吃饭,其实这是一种对其他人很不礼貌的做法。大家在上了这堂课以后,就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篇9

1914年,美国正式将母亲节定为法定节日,美国人设立母亲节的初衷是:“提醒人们,母亲在塑造良好公民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但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母亲形象被全社会重新塑造的现实。每个时代,母亲的形象都在改变,社会对这一形象的认知也在改变。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一角色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不久前,北京一家媒体开展了一项“母亲素质大调查”的活动,其结果令母亲们大吃一惊:31.5%的孩子感到自己的母亲缺乏魅力、语言粗俗、思想平庸,75.8%的孩子认为母亲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67.3%的孩子要求母亲能给予自己独立的成长空间,而表示能接受母亲现行教育方式的孩子仅有3.7%。

无论社会如何变幻,困扰母亲们的问题都不曾消失过。但如今最大的焦点是什么?是现代母亲的素质和现代人如何做好母亲的问题。在很多家庭,保姆、钟点工、亲戚和长辈成为母亲角色的扮演者和替代者。另外就是现代母亲和孩子存在很大的沟通障碍,而且不只是表现为代沟,有更深层的原因。调查显示,孩子们最难以接受的是母亲乱翻他们的书包,到老师同学那里打听他们的情况,偷看他们的日记,甚至偷听他们的电话。另外,不分场合的关心和溺爱,也成了孩子们对母亲不满的因素之一。

中国传统观念中,母亲所扮演的一直是注重照顾孩子起居饮食的慈母形象。事实上,不少母亲也认为,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照顾和关心就是一个好母亲,却忽视了自身的“充电”,从而和自己的孩子产生了“知识代沟”。现代母亲,不仅要经济独立,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意识,也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因为这些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是巨大的。

参加调查的孩子们描绘出这样一个母亲形象:有一点特长,懂一点电脑,化一点淡妆,少一点说教;少一点逼迫,多给一点空间,多一点沟通;有气质,爱学习,能像个朋友那样和孩子交流。一位网友这样形象地描绘“现代母亲”:“现代母亲”除了满足人们对传统母亲的期盼之外,“现代母亲”还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对家庭的责任,对孩子和老人的义务;“现代母亲”最好身材挺拔、追赶时尚,是游泳高手还是赛车能手;“现代母亲”还要懂外语、会电脑,能和孩子的玩伴们一起高唱“老鼠爱大米”。

当然,问题最突出的方面是有很多母亲,为了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她们只知道逼迫孩子去“学习再学习”,却忽略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有这样一件事,小明的妈妈为了让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让丈夫花了一大笔“赞助费”把小明送进了一所重点学校。最初几天,小明都是高高兴兴等着妈妈来接他放学,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小明不要妈妈来了,提出要自己回家。妈妈不解,小明说:“人家的妈妈都是当白领的,你只是个成天待在家里的‘保姆’。”这位妈妈想了想,说:“白领算什么,她们为了钱还要天天上班,你妈妈有钱连班都不用上,你说说是你妈妈厉害还是别人的妈妈厉害?”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不愿让自己的妈妈见人。如果那位全职妈妈不放纵孩子的虚荣,而是借此教导孩子社会有着不同的分工,只要是靠劳动吃饭,无论干什么,一样拥有光荣,那么,她的形象自然会高大起来。孩子会说:我的妈妈不仅仅会做家务,还会教我做人。可惜,许多妈妈没有这么做。

《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这样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人类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培养孩子的母亲角色该是多么重要。尽管在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女性承担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但我们有必要在提醒人们关注母亲,感激母亲的养育之恩的同时,也要告诉现代女性应该怎样做一个合格母亲。

篇10

班主任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者,要想能够引导好他们,务必走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现在的学生成长在一个价值多元、充满变化的社会中,他们一般生活在丰裕的物质环境里,和信息社会同步成长,他们的心灵是丰富复杂的,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的许多教育都会被他们误解。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而后走近学生呢?

一、关心每一个学生

说到关心学生,几乎每位班主任都是问心无愧的。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不买账呢?他们都在抱怨老师的不理解,难道我们有问题吗?其实我们的关心总是不自觉的倾向于学习成绩,他们说这种关心太片面。他们想要班主任来关心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生活……。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班主任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他们往往感到孤独,更需要班主任的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他们需要班主任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他们需要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常言道: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那么班主任具体怎样做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关心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1.换位思考,即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维护学生的利益,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就是换位思考

学生的处境相对于成人,属于弱势群体,在很多的时候他们显得无助。如果班主任能够和他们成为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开始形成了。当然也就可以走近学生了。

2.关心学生的需要

对于中学生而言,除了学习的需要外,还有其他有关人生和生活的需要。正如美国家庭教育连续剧《成长的烦恼》所演绎的那样,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有许多的困惑和烦恼。班主任应当首先关心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中学生是身体成长的旺盛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意识的觉醒,这些会给他们造成很多困惑,他们也会在私下探讨这类话题,探讨身体发育的知识,渴望得到这方面的指导,而学校中这方面的教育太缺乏。其次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人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有丰富的情感。尊重、保护好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渴望获得到友谊,也在朦胧中经历着对异性的幻想,这时需要班主任的关心和开导。除了异性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友谊、交往的得失、考试成绩的好坏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班主任需要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并在必要时支持他们,帮助他们,就会赢得他们的心。

二、欣赏每个学生

或许有的班主任会说我带的那个班基础很差,当初就是没人肯带的班级,那帮学生整天浑浑噩噩不知道干什么,我怎么去欣赏学生呢?发现并真诚地赞赏学生的优点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法则。美国心理学家战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其实想想我们自己,我们难道愿意校长或同事整天批评我们的缺点吗?将心比心,学生也好像我们一样,他们需要欣赏与赞美。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着优点,学生无论多么调皮,也是有优点的,只是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如何去发现学生的优点?这就看你这个班主任的招数了,你可以采取主题班会式让其他学生试着去大声说出同桌的优点,甚至鼓励学生每人至少说出自己一个优点都可以,这样的班会肯定让你有所收获,更让你的学生有所收获,因为他们会为了尊严,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从而加强自己的自控能力,同时也有益于同学间的交往。

三、凡事与学生商量

商量是尊重学生的民主体现。商量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主人。那怎样和学生商量呢?首先,要放下架子,不要高高在上。其次,“柔吾声,怡吾色”,即和颜悦色,放低你的声音,不要让学生觉得你在说教。

四、倾听学生的心声

大家在论及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时常常用苦口婆心来形容。其实,当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唠叨时,学生的思绪早在千里之外了,这样的教育不可能有效果。我们要改变方式,那就是倾听。对于做学生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倾听学生说话更重要的了,因为只有他能说出心里话,你才能走近他,了解他。倾听,对于老师和学生都很重要。当你真正成为一个倾听者的时候,你获得的信息会超过你所想象的。在倾听的过程中适时地给予鼓励和引导,这是一种积极的倾听,这种倾听对学生是很有影响力的。有时班主任并没有给那位烦恼的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而是在用心倾听中,抓住学生话语中的问题给予反馈,使学生触及到问题的关键,最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再及时予以鼓励。在这短暂的接触中,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所做的贡献,比起她不用倾听,而是一厢情愿地出谋划策,其意义要大的多。教师在冷静的倾听中,无为而有为地帮助学生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

篇11

3、锅内倒入橄榄油先放入蒜末、洋葱碎、胡萝卜丝、翻炒。

4、倒入肉馅,放盐、黑胡椒、番茄酱、红酒、鸡汤、收汁。

5、土豆去皮切块,倒入锅内放入盐,小胡萝卜、小番茄做配菜。

篇1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师先做人,育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一位班主任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以敬业爱岗为宗旨,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用自己的崇高品德和敬业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唐太宗曾说过:“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班主任应作为学生的一面镜子,率先垂范,引领学生。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没有敬业精神,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第二、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理论。

常言道:“打铁先须自身硬”,教育好学生自己必须有过硬的本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而且这一桶水也必须不断的更新注入;否则,它会变成误人子弟的一桶臭水,不但无益于学生,反而会有害于学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仅有的渊博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工作要求。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实践知识丰富多彩,知识更新换代也瞬息万变。拘泥于掌握一门专业,教好一门课,已不能满足班主任工作的要求。面向新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要求班主任必须与时俱进、一专多能,多才多艺,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全面提高自己,适应未来教育工作的需要。

第三、要一视同仁、平等民主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来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我也从来没有歧视过任何学生,我对学生都一视同仁,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偏爱哪个学生、疏远哪个学生。因为我深知过多地赞美雄鹰,会伤害更多的小鸟。有位教育家说: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这句话很有道理。学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厌学、顽皮、不遵规守纪等等,总有导制它产生的原因。如果一个班主任能百分百地献出真情和爱心,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么我坚信学生一定能管好,班级一定能治好,形成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优秀班集体。

第四、要宽严适度、刚柔相济地教育学生。

教师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有道是: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骂是祸害。但“严”不能认为是严厉、严酷,缺乏人情。教师不同于法官,对待学生的过失和错误,不能象法官那样依法办事、铁面无私。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我常跟学生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身圣贤,孰能无过?我不怕你们犯错误,关键的是犯了错误以后,对待错误的态度,不能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过严的管理,学生容易造成个性压抑或产生逆反心理,导制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不利于班级工作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做到宽严适度,刚柔相济。

第五、要切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是班级的包袱和累赘,是制约班级前进的障碍,只有做好他们的工作,班级才能轻装前进,作为班主任要切实做他们的转化工作,改变对他们的态度,用爱心浇灌他们。后进生人见人烦,实际上他们本来就是枯萎的病苗,他们比好学生更需要老师的阳光和照耀,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实践证明后进生并不差,他们之所以差,是因为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从他们身上找到闪光点,还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我们要用爱心去关注他们。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白眼里,可能就有爱迪生,在我们的教鞭下,可能就有瓦特和牛顿,面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要善于发现他们这些沙子下的黄金和泥土下的珍珠,说不定今日的后进生,明日就是国家的栋梁,所以我们要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

第六、要用一颗爱心去温暖和感化学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