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卫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20 07:42: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体育卫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体育卫生论文

篇1

二、将卫生健康融入到体育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一)将卫生健康知识运用于体育教育课堂中当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做课程准备时,传授学生相应的卫生保健知识,确保学生着装干净、透气和舒适,指导学生做好之前的准备活动,防止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在体育课程进行过程中,教授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注意肢体卫生情况,避免碰触到皮肤、五官受到感染,尤其是小学生比较调皮,很容易在体育活动时发生磕碰,在不卫生的情况下,发生感染现象。当结束了一堂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体育活动之后的过程,调节身心,督促中小学生做好大量运动之后清洁卫生工作,防止在剧烈体育运动、身体疲劳后因卫生上的疏忽带来的疾病。因此,将卫生健康知识带入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

篇2

新课标体育要求突显学生主体性、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应贯行新课标要求,由传统体育教学学生被动去学向新课标主动去学转变,打破传统教学中强制方式或说教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二)由“竞技”向“健身”转变

如今体育以由竞技化面向全民化、全面化,体现出既重视健身,又重视通过体育锻炼达到调节身心,培养学生尊师重道、严于律已、明礼守信的高尚道德情操。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体育意志和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

(三)由“共性”向“个性”转变

以往的体育教学时不顾学生的潜能差异,简单进行单向灌输,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效果都很难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在新体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应研究学生个体潜能差异,保障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特长,因材施教。

二、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养成方法

综上所述,在贯行现有课标理念下,体育教学应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层次进行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才能符合课表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一)培养学生进取意识行为习惯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记住动作要领、了解动作过程、抓住动作关键为标准;必要时让学生重复教师要求,以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在学生训练时,要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在运动阶段,看谁掌握的好,动作质量更高,谁的技巧更成熟、动作更优美。在每一个过程中,找出最佳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要求学生之间进行互比,共同促进进步,这样学生有了良好的进取意识,整个教学效果就会明显上升,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既定目标。

(二)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按照自己对技术的掌握程序进行理解联系,进而发挥他们的自主锻炼意识。比如,学生掌握了篮球投篮的各种方法之后,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对各种方法的理解进行练习,教师督促指导。同时在课中准备及整理部分,让学生轮流带领其余学生,尽量多给学生进行独立锻炼和提高的实践和机会,要放得开手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自觉培养体育自主锻炼的行为习惯。

篇3

在语文味教学实践中,程少堂以“语文老师”的身份,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老师”,他是有个性的思考者,是生活美的发现者,是文化视角的引导人。他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生命体验的课堂,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站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分享,分享生活的体验、阅读的体验、文学的体验、思考的体验、情感的体验、学习的体验等等。请看:

(以下课例均摘自《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2008)

课例片断一:

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她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对学生讲文化,切入点不大好把握。讲虚了容易落空,讲实了又达不到效果。在《荷花淀》一课中,程少堂为了让学生用文化意识去欣赏这篇小说,特意在课前作了一个铺垫。把文化的话题转化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幕情景。

让学生思考“中西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像这样渗透生活体验,设置生活情景,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思考就有路径,道理也容易明白。

课例片断二:

师: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但是我读了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它怎么好,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怕我不说好,别人说我没水平。(笑声)后来慢慢地读多了,才知道它好在哪里。它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要慢慢地品味,要多读才能体会,所以我就不讲它,你们多读它。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最怕的就是隔离感,人与文的隔,人与人的隔,因此课堂上平等的对话就显得非常重要。对话不是宣讲,宣讲是一种权威,而对话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之上的交流。程少堂以“我”的口吻真实地讲了自己当年的阅读经历,以读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也置身于阅读之场,师生成为共鸣者,可以说老师的这种状况在听课的学生中有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共鸣的基础上再来引导,事情就容易多了。

课例片断三: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喊是喊不出来的。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月亮升起来,他写得月白风清。我改一改,我随便改的,我这么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哄堂)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老师板书: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程少堂用“我改一改”的方式,把高尔基的《海燕》与孙犁的《荷花淀》的环境描写放在一起对比,让学生更真切地进行文学感悟,更好地了解中国小说的特色。这种以“我”入课的方式,增强了现场感。老师用自己文学阅读的感悟,体会二者不同的意境,再深入思考:决定意境不同的深层原因是文化。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不是文化人的宣讲,而是一个对语言高度敏感或者说痴迷者的玩赏,把语言背后的文化密码解读出来,又没有文化人的神秘与高深,让学生深入到不容易读到的语言的文化层次,“有我”之功,善莫大焉。

课例片断四:

师: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吃饭,吃饭本身不是文化,饮食本身不是文化,我们叫饮食文化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其实吃饭本身不是文化,因为动物也吃饭。但是怎么样吃才是文化。你看中国人吃饭,我都经常跟年轻人讲,我说有些年轻人,一上菜,他就先夹一筷子。我说你干吗要先夹呢,我说我跟你讲,这个餐桌是转的,大家都有一筷子,少不了你一筷,我说你干吗要先夹?有领导,有长辈,还有,还有女士嘛(笑声),还有小孩,要他们先吃,然后你后吃,这就是文化,中国人特别讲这个,是不是啊!这就是行为方式,就是怎样想怎样做。

我们都要吃饭。吃饭当然可以拿来做例证,但是,程少堂的课里是把吃饭当作思考体验的对象,为了让学生懂得文化无处不在,“我”告诉学生,“我”对吃饭的理解正如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就像吃饭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接着又把人与动物的吃饭比较,说明“吃饭本身不是文化”,“怎么样吃才是文化”,然后具体分析为什么“怎样吃”是文化。这里呈现的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思考过程,实质是对文化的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极有吸引力,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认识了文化,也学到了思考的方法。好的语文课总会呈现出思维的乐趣。

课例片断五:

师:说过的,哪有妈妈没说过这两个字的!妈妈对你说“宝贝宝贝”的时候,你很感动,那就是诗,知道不?有时候你奶奶很久没见到你,在见到你时奶奶她会怎么说?

生8:乖宝宝。

师:乖宝宝,我很想你啊,是吧?――那就是诗啊。诗不一定要有很华丽的词语,诗或诗意就是你听了以后,内心感到暖融融的,感动你触动你的那种东西,那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让你很感动。……诗意的东西不大好琢磨,但是,生活当中感动我们的,提升我们精神境界的东西就是诗。我们当中有些同学不喜欢诗,跟不了解什么是诗或诗意还有一定关系;再一个,可能跟我们读诗的时候老是用一种办法读有关。所以呢,我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诗歌。

“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他人做什么,也不是命令,更不是帮助他人形成预言、承诺、指令和程序,而是置陌生于熟悉,置熟悉于陌生。”有很多语文教师善于在教学中通过唤起学生熟悉的情感体验去理解抽象而陌生的道理,课例中的“我”所在的是家庭的虚拟,是熟悉的奶奶和妈妈喊自己“宝贝宝贝”的情境,它所引向的却是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陌生的“诗意”。以“我”的虚拟介入的体验去理解陌生的概念,既亲切又深刻,这应该是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吧。

程少堂的这种注重自我生命体验的语文味课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切中了语文课堂的真脉。“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理解人生与社会的方式,也是人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方式,强调人的生命意义和精神建构。”(刘冬岩.实践智慧.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第169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体验正是师生享受生命、享受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在语文课中追求生命意义和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有了这些过程的顺利展开,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能力自然也会有效掌握。

二.语文味教学的生命体验之深层探视

以“渗透生命体验”为语文教学前提的理据,首先来自语言哲学。语文教育起于语言通过语言归于语言,讨论语文教学的生命体验的前提不得不追溯到语言哲学层面。“在语言理论中,不是形而上学,而是人类学起了主要作用。人成了宇宙的中心。……在物理事物的世界中寻找对语言的解释,那是徒劳无益的。”(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135页)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的论断指出了语言与人的联系,这个联系自然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逻辑。坚持语言起源之感叹说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的言语可以追溯到自然赋予一切生命物的一种基本的本能:由于恐惧、愤怒、痛苦或欢乐而发出的狂叫”。(同上)这可以理解为,语言即起源于生命的体验,尽管这种体验最初是无意识的或者说是本能的,但是对于生命来说就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语言起源于生命本能性的体验,也反映这种体验,所以,恩斯特・卡西尔说:“(名称)真正的任务不是描述事物,而是激发人类的情感;它们并非只是传递观念或思想,而是要促使人们去行动。”(同上)不管语言如何发展、发展到多么高级的阶段,语言与生命体验的联系不会割断。语言哲学原理告诉我们,语言与人以及人的生命体验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语文课的某些特性。

其次,从语言与生命的关系来看。福禄贝尔认为语言表现生命本身,致力于把生命揭示出来,“语言就是通过外化了的东西自助地向外说明和表现内在的东西”,而“人最内在的东西是一种不断地活动着的、活生生的东西,即生命”。福禄贝尔认为在语言教育中要让语言本身成为事实和生命结合的整体,这样,语言“成为真正的生命的语言,也就是从生命中产生和产生生命的语言”(福禄贝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事实”和“文本”,对于学习者来说都是外在的,如果不同学习者内部需要结合起来,母语也会成为陌生的东西。福禄贝尔认为,“Sprechen(说话)可以说就是使自己绽开,自己在自身内部分化、分裂、划分,也可以说是某一东西表现出该东西内部的最深奥的奥秘”(同上)。“使自己绽开”意即心灵的外化,说话就是通过语言表现内部最深的奥秘,程少堂认为“一流的语文课每一个细节都要进行心灵化处理”,这个理念用福禄贝尔的话说就是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课“使自己绽开”。程少堂在论述“语文教学的三个世界”时,提到客观性教学世界和主客观统一的教学世界,他认为主客观统一的教学是执教者将师生生命体验和文本融合的教学,是有温度的“热美学”,如果语文教学与生命体验融合,那么,课文不再是待处理的东西,而是“生命的语言”或者“生命的文本”。

第三,汉语思维和汉语语法规律也是帮助我们理解语文教育内部规律的重要基础。申小龙先生认为,汉语的精神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理性精神,而是充满了感受和体验的精神。(申小龙,汉语与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汉语思维是一种直觉思维,注重的是体认、体会、体悟,与主体生命紧密相连,体现了汉族人的哲学性格。这种哲学性格和语言精神表现在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中即为灵活多变的主体意识。郭绍虞认为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语词和功能都具有弹性(同上),这种弹性有时候看似随心所欲,实则充满了生气和韵味。从传统、规律来看,与西方语文教育执着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理性思考不同,中国语文教育传统中更关注对人生对生存的体验性思考,这样的传统正是汉语文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之一。程少堂认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做到把生命体验融入语文教学,就能‘借课文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真正做到讲的是别人的故事,伤的是自己的心,就能将只见‘心眼’的语文教学,变成能见‘心事’的语文教学。当然,这种‘心事’,不是仅属于个人一己之私的小情怀,化用鲁迅‘心事浩茫连广宇’的诗句来说,有语文味的语文课的这种‘心事’,是‘连广宇’的心事,是富有人性深度、寓有时空共性、甚至蕴含普世价值的人文情怀。”(程少堂,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4))这一体会可谓契合中国哲学性格,也是深谙汉语精神的。

篇4

近年来,我国餐饮业整体卫生状况虽然得到不断改善,但实际问题依然突出,其中餐饮服务员的卫生问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餐饮服务员的卫生管理工作是把住“病从口入”关的重要一环。有许多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某些寄生虫病等,往往通过不健康的服务员污染食品而引起。因此,餐饮服务员卫生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进餐者的身体健康,必须采取措施控制餐饮服务员的卫生。

一、餐饮服务员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

(一)餐饮服务员的个人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员不及时洗澡,身上的汗味很难闻,特别是在夏季,客人闻到后产生反感,从而影响了服务质量。有的男服务员为了赶时髦,留长发或其他“标新立异”的怪发型,甚至将头发染色,我们常听到的关于有消费者在食品中发现头发的此类投诉,很可能是因为服务员不小心将脱落的头发掉入食品中,从而直接影响食品卫生。有的服务员用香味很浓的护肤品护肤,在旁为客人服务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客人的反感。有的服务员留着长长的指甲,其实手指甲内有许多致病菌,而且指甲很长很脏,在为客人上菜、斟酒时会让客人很反感。有的女服务员涂抹指甲油,而指甲油容易掉,若客人看见手指涂有指甲油会产生联想,认为菜中也会有掉下的指甲油。有的服务员上班期间佩戴戒指、手镯、手链、手表、耳环等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有的将抹布或围裙搭在肩上或夹在腋下,甚至用围裙代替毛巾擦手或擦汗。有的服务员穿着工作衣随意外出、上洗手间,易携带致病菌。

(二)餐饮服务员服务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员不清洗双手就直接摆台。在摆放餐具、酒具时,用手直接抓拿,甚至将手指伸入杯碗内夹拿,让手印留在了器具内侧,从而影响了餐饮器具的美观和卫生。在一些小型餐饮店里,常见到服务员上菜时不用托盘而直接用手端送菜盘和汤碗,甚至出现手指接触碗口内侧,进而接触菜肴及汤汁的现象。有的服务员在上菜时不注意卫生,对着菜肴大声说话,甚至对着菜肴咳嗽和打喷嚏,这样很可能造成口腔、呼吸道飞沫对菜肴的污染。有的服务员在服务过程中不重视筷勺的使用卫生,没有适当增设公勺和公筷,由此带来一人单筷所引发的餐饮卫生问题,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

(三)餐饮企业对服务员的卫生管理问题

尽管国家法律规定,餐饮服务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但有些餐饮企业尤其是小型餐饮企业还存在某些不规范之处,聘用没有健康证的人做服务员,主要是来自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有些餐饮企业为了省事,没有定期对服务员进行有关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和卫生知识培训以及法制、职业道德教育等,以致有的服务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在进行服务时,也无视各项操作卫生制度,使食品安全卫生缺乏必要的保障。

二、餐饮服务员卫生问题的控制措施

(一)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服务员的身体和仪态卫生。服务员应当做到“五勤”,即勤洗澡、勤理发,勤刮胡须、勤刷牙、勤剪指甲。要求有条件的服务员每天洗澡,冬天也要每隔一两天就洗澡,应该在工作前洗,以保证服务时身体无异味。头发应经常清洗和梳理,保证头上无异味,无头屑。要求男服务员一般两周左右理一次发,不留怪发型,长发不过耳,不留大鬓角,上班前梳理整齐。女服务员不留披肩长发,亦不能留怪发型,宜留短发,或在工作时将头发盘起,必要时可戴上发网。男服务员每天刮一次胡须,保持面部干净整洁。服务员要养成早晨、晚上刷牙的习惯,餐后要漱口。美丽洁白的牙齿,会给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勤剪指甲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起码要求,服务员每星期要剪一至两次指甲,女服务员不允许涂抹指甲油。勤洗手,保持手部的清洁,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此外,餐饮服务员在岗位上应精神饱满,态度热情。要做到“七不”和“两个注意”。“七不”即在客人面前不掏耳,不剔牙,不抓头皮,不打哈欠,不抠鼻子,不吃食品,不嚼口香糖。“两个注意”即服务前注意不食韭菜、大蒜和大葱等有强烈气味的食品;在宾客面前咳嗽、打喷嚏须转身,并掩住口鼻。上班期间不得佩戴任何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

2.服务员的着装卫生。餐饮服务员必须按照规定着装,对工作服要经常清洗和熨烫,保持工作服的整洁卫生。男服务员西服裤的长度要适中,上衣平整清洁,纽扣齐全,衬衣要勤洗勤换,保证领子袖口无污渍。领带扎结规范,长度适当,左胸前宜佩戴胸卡,脚穿指定的皮鞋,鞋面清洁光亮。女服务员着装应大方得体,工作服的上衣应大小合身,裙子应长短适宜,清洁平整,宜配穿长筒全肉色丝袜,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每位餐饮服务员至少要有两套工作服。

(二)规范服务卫生

服务员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既体现了对客人的礼貌,也是服务素质高的表现。

1.规范摆台卫生。台面是宴席的构成要素,摆台卫生是宴席卫生的重要内容,而餐饮具的卫生是摆台卫生的基础。正式摆台前,首先必须对所用的餐饮具进行必要的卫生检查。餐用具有破损的,如餐盘有裂缝、破边的,玻璃杯有破口等,要立即挑拣出来,不可继续使用,以保证安全。服务员摆台前必须清洗双手,保证双手的清洁卫生。餐具、酒具应用托盘托拿,在不分菜的餐桌上必须摆设公用筷和公用勺,以保证进食的卫生。

2.规范餐前服务卫生。进餐前,当客人到齐后,服务员应给每位客人送上一条餐巾,以给客人保持手、脸的卫生,这是餐前服务卫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所送餐巾要用盘具盛装,递送时用餐钳夹取。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