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2-05-24 04:40: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跆拳道社会实践总结

篇1

Optimization and Practice of Taekwondo General Course

Content for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WANG Shun

(Sports Institute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material, 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aekwondo course system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s and problems combined with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requirements, we optimize taekwondo course content system and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n the designed cont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aekwondo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social sports; Tae kwon do; course content; optimization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健身意识日益增强。为满足人们对健身的需求,顺应体育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趋势,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指出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社会体育领域内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跆拳道作为一个时尚健康的外来武技类奥运体育项目自1995年引进我国以来,经过在国内二十年的发展,如今道馆鳞次栉比,参与人员众多,市场潜力巨大。跆拳道专业指导人才的相对匮乏促使一些体育院校将其列为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技术课程之一,希望能够适应时代,满足社会对跆拳道人才的需求。由于课程内容等方面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使得当前所培养的人才并不能达到社会对跆拳道指导人才的目标要求〔2〕。基于该现状,本研究试图结合社会对跆拳道人才需求的市场导向性、多层次性和动态性的要求,以及跆拳道自身理论技术的系统性和教学的程序性,遵循体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对现有跆拳道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优化,并就新课程内容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实践应用,在综合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为跆拳道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郾1研究对象

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课程内容为研究对象

1?郾2研究方法

1?郾2?郾1文献资料法查阅淮北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等资料,了解当前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课程内容的状况。

1?郾2?郾2专家访谈法向相关社会体育研究、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家教授和相关任课教师进行咨询访谈,探索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具体措施。

1?郾2?郾3问卷调查法在综合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课程内容的知识模块重要性程度表”让专家选择,问卷发放15份,回收15份,有效回收率100%。

1?郾2?郾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郾1跆拳道课程内容现状及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院校教学大纲和教材,向相关教师咨询,得知当前社会体育专业的跆拳道课程内容体系和体育教育专业基本没有区别,且没有针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教材,课程的内容选择基本包括跆拳道基础理论,跆拳道技战术教学与训练(基本腿法应用、单击、连击、实战、品势、身体素质训练等),跆拳道竞赛组织和科学研究等模块。该课程体系的设计针对将来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的学生,应该是较为合理的、科学的,但就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重技术轻理论。从笔者所调查院校的课程内容的学时比例和考核考评时的侧重点可以看出,当前的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普修课主要以技术教学为主,理论学时基本都在4~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10%或以下,甚至实施的时候有的学校就是在课堂上随堂介绍。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空洞的,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跆拳道技术的学习。

(2)重竞技轻大众。笔者所调查的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内容都是以腿法、品势为主,并穿插一些实战内容的教学,而跆拳道文化、精神、礼仪的内容介绍较少,具有挑战性的特技就更少了,调查的学校也都没有开展跆拳舞的教学。曾经“先竞技,后大众,竞技带动大众,竞技和大众两条腿走路”的想法并未在学校实现〔3〕。跆拳道作为一个当前社会普及很广的体育项目,其凌厉的腿法和规范的品势固然非常重要,但其推广普及的精神内核更多的是礼义廉耻、克己忍让的精神和健康时尚的价值理念,正是这种适应大众的视角才推动了它今天的普及与发展,而今只注重竞技内容的教学无疑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不利于跆拳道的兴趣培养。

(3)重教学轻实践。在笔者所调查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着对教学重视而较少组织相关的跆拳道实践活动,如跆拳道的相关比赛、表演或者外出的指导则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组织〔4〕。

还有对跆拳道礼仪和精神教育不重视和跆拳道相关健身理论知识匮乏等问题,而且对社会指导、大众健身方向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则应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体自觉性的同时,突出其社会适应性,提高其在健身指导方面的能力。

2?郾2课程内容体系优化

2?郾2?郾1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课程内容的优化

基于跆拳道课程现存的问题,跆拳道课程发展的要求、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跆拳道社会指导员的要求,根据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优化选择跆拳道课程内容。所谓“最优化”就是从具体条件出发,确定效果和时耗的双重质量指标,选定最佳方案,根据实施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活动进程,以期达到最大效益的工作方法系统。〔4〕课程的内容设计遵照完整性、组成部分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标准、现有条件和实现可能性等原则。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综合已有课程内容,同时参考前人研究的经验优化设计了以下(表1)课程内容体系。

2?郾2?郾2跆拳道课程内容优化遵循的要求

(1)学科发展的需要 跆拳道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一门课程进入培养体系,首先内容上应该成为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该体系应该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基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跆拳道人才需求的市场导向性、多层次性和动态性的要求,跆拳道应考虑自身学科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2)学生发展的需要 跆拳道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应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内容,对于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应综合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存和身体素质水平,优化选择理论和实践内容,在传授学生跆拳道运动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以及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3)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体育专业设立之初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对健身指导人才的需求,而当前的形势下出现了课程内容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重建。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即提高学生健身教学指导等综合能力。

2?郾2?郾3跆拳道课程内容优化遵循的原则

首先,课程内容体系更加完整的原则。课程内容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和技术,大体上分为理论和技术实践环节,而理论知识体系中的知识模块也更加注重全面性和完整性,不但有基础知识、教学知识而且还有损伤、欣赏和道馆运营等,理论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在技术实践环节,内容上分为了礼仪、技术和比赛表演几个模块,礼仪模块的划分缘于跆拳道“以礼始、以礼终”的重要性,技术环节不但有基本的跆拳道步法、腿法等,更融入了跆拳道的准备活动和跆拳道身体素质练习的技术方法,比赛和表演是当前跆拳道在社会上的表现形式,各种大众比赛日益频繁,而相关跆拳道经营机构将跆拳道的商业表演作为一项推进经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一些商演活动中加入跆拳道表演的内容〔5〕。

其次,课程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标准原则是通过对专家的访谈来实现的,专家将所列跆拳道课程内容条目分为1~5的5级评分标准,就重要性打分,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均分4分以上为标准来选定,充分选择跆拳道课程最具代表性的内容。

最后,就现有条件和实现可能性的原则,是在充分考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结合所在学校的开课学时数,课程的技术体系基本分为初、中、高三个递阶内容层次体系供选择,并就现有场地器材、社团组织等外部环境的特点,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剔粗选优,最优化选择课程内容的知识模块。

2?郾3跆拳道新课程内容体系的应用实践

以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11级为对象,以优化选择的跆拳道课程知识模块为内容依据创编大纲和制定教学计划进行实践应用。教学后,在技术水平、教学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评价。

鉴于淮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普修课程只有短短32学时,在大纲的制定环节,课程的目标要求更倾向于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跆拳道初级水平,国家初级的跆拳道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时要求最低就要达到150标准课时,五分之一的学时现状是不可能达到规定目标要求的,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旨在初步了解跆拳道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技术水平、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环节达到基本的了解和初步的掌握。

课程的学时分配环节将理论部分分配为8学时,占学时总数的25%,主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了解跆拳道的起源、发展现状、跆拳道礼节、跆拳道的价值和作用,跆拳道的服装和器材的使用,跆拳道的健身指导和初级的竞赛组织和道馆运营的知识,以及通过录像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和欣赏跆拳道的比赛和表演等。

跆拳道课程的实践环节分配的学时为2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5%,将礼仪模块、热身、整理活动及素质练习模块穿插于技术教学的课程内容之中,因而主要是就跆拳道的技术和比赛表演模块的学时进行学习,在跆拳道的技术环节,基本腿法的学习着重基本的前踢、横踢、后踢、侧踢的基础上,穿插一些二段踢、双飞踢、腾空侧踹等腿法教学,太极品势选择一章和四章进行教学。比赛和表演的教学安排在课间和考试环节,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基本技战术运用能力,通过基本腿法和难度腿法的连接创编考试,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特技表演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程的考核评价包括课堂考察(30%)和课后考试评价(70%)两部分,课堂考察主要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进步幅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课后考试评价由学生组成考评小组,分别对学生的基础跆拳道知识了解、基本腿法组合,身体素质及比赛表演进行评价,并对其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课程的评价不是简单的总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自评和生生的互评,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欣赏评价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结语

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迎合市场而建立的专业,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其存在的根本,在当前国家社会指导员职业资格制度日益完善的形势下,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应结合社会对跆拳道人才需求的市场导向性,人才需求多层次性和动态性选择内容。此外,仍需综合优化课程系统的目标、实施、评价、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校园跆拳道的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因素,系统地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跆拳道课程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郾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M〕?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郾

〔2〕中国跆拳道协会?郾跆拳道竞赛规则〔M〕?郾北京:

2006?郾

〔3〕邱斌?郾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学内容构建研究?郾体育

篇2

还记得刚开始时我常碰壁,但后来在师兄师姐的帮助下我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生活和工作。这个暑假我们队参加了4场演出活动,虽然在期间我们队员发生了很多的摩擦,大家意见不合等,但是最后在大家的共同讨论后最终还是得出了一致的意见。每场演出我们都有不同的收获。

创业集市开幕式演出,由于我们有太过浮躁,以为有表演过得经验而没有认真的去重复排练,最后虽然表演时顺利结束了,但是表演时连接不紧凑走位也很乱,还有很多失手的动作。演出效果并不理想。这场演出我明白到无论自己有多少的经验,团队的默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不要怕麻烦要去重复的排练。

新湾敬老院的演出我们吸收了上次演出的教训,在表演前还不断的排练,还请了师兄们为我们指点,这次的演出时带上小学员的,到演出的开始时,由于他们都没有表演的经验加上有点怯场,开始时并不是十分顺利,但后来还是演出很顺利的,这次演出令我明白到队员的心理影响是十分大的,平时练习的时候不仅要对动作方面进行训练同时对心理素质也要培养。

社区的演出是这个暑假最大型的演出,当然节目也是最丰富最精彩的一场,因此也是最不允许出错的一场,这次我们也请来了上届的师兄来帮忙,由于大家时间的不合到演出那天不得不删除几个一直以来参与排练的队员换上了别的队员,这样一来演出就需要重新排过了,走位跟顺序都有了变化,但是我们还是沉住了气,在几次的练习后大家都记住了自己的动作跟走位,在不断的练习后大家都记住了,在上台前还不忘互相鼓励,这次的表演表演的很顺利,难度是最高的一次,气氛也很好。但是我还是没有做足够的准备,太掉以轻心,没有预计到特殊的情况。

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中我碰过壁,受过累,流过汗,但是我却成长了,在工作结束后,我做了如下的总结:

1、要勤劳:有事间的时候不要让他白白地流走,应加强自己的能力多学习自己不会的东西和不熟练的事情。

2、要细心:做每件事情都要细心去做,这次的暑期实践活动有很多的错误都是来自粗心的,所以应该细心地对待每一件事。

3、要有耐心和热情: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不能轻率,时刻保持自己的热情。

篇3

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一些重点中学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扩招,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过度重视规模发展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和谐因素,如校园建设跟不上,管理制度乏力,教育者思想浮躁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重点中学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是迫切的、必然的选择。

一、学校特色的内涵和特征

何谓特色?特色就是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有风格和品质。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独有性。那么,什么是学校特色呢?概括起来讲,就是学校在办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为广大师生认可并努力维持的独有文化状态。它通常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优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实质上,它是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也许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但它无处不在,它不因校长更换而改变,不因教师调动而弱化,也不因学校变迁而消亡,它深入学校每一个成员的骨髓,影响人的一生。

除了独有性,我们认为学校特色还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长期性

一所学校的特色是这所学校文化积淀的表现,而这种积淀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过滤和筛选。为全校师生认可的特色实质上是一种稳定的心理趋同,这种趋同也需要几代人的不断确认。

(二)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的特色活动不应当只针对某些有特长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特色建设中去,获得成长的营养和生活的体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特色才有广泛持久的基础,才能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打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特色。

(三)结合办学实际

学校特色必须要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优越性,才具有开发的潜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任何脱离学校实际的所谓“特色”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实际价值,也难以持久。

(四)稳定性

学校特色一旦形成,便具有内趋力和稳固性。它不应当因为领导的更换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中断。

(五)为社会所认可

构建什么样的学校特色不应当是学校领导在办公室里想当然决定的,而应该是根据教育的形势,深入分析社会价值观和人才培养观之后再做的决定。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学校特色,必须要得到同行的认可、社会的认可。任何闭门造车和孤芳自赏的“特色”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学校特色的构建

学校特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的内容涵盖了办学的方方面面。如何构建学校特色?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都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重庆南开中学根据自身7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数十年来打造办学特色的历程,总结了打造办学特色的一些认识和经验。

(一)校长是构建学校特色的关键

在所有特色学校的要素中,校长是关键的要素。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办学特色实际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表现。没有特色的校长,很难办出有特色的学校。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来源于对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来源于对教育现象的哲学思考和本质把握,来源于在实践过程中对教育理论的娴熟运用和深刻内化,来源于对本校独特历史、资源的深刻总结和充分挖掘。

重庆南开中学的领导班子成员都是从教学第一线逐步走上管理岗位的,对教育教学十分熟悉,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构建学校特色过程中,首先学校继承和发扬南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办学思想,坚持“公能”教育;同时又赋予“公能”理念时代的内涵,即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是在“公能”理念的指导下制订了具有南开特色的培养目标、办学目标和质量目标,形成了严谨、科学、求实的校风和学高身正、诲人不倦的教风,以及勤奋、自主、开放的学风。再次是厘清特色办学思想和学校办学实践的关系。思想是实践的指导,但如何落实思想也是一门学问。南开中学在认识上确定了走特色办学之路的思想,在实践中也认真实践,但不是生硬地套用,而是有机地渗透到正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培养的学生既能顺利升入理想的大学,又全面发展,还具有个性特长。

(二)课程是构建学校特色的核心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课程规定了教育的内容、手段、进程和目标,它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课程特色就是最大的学校特色。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课程围绕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设置,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相对较欠缺。这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改进。南开中学本着“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整体素质基础”的理念,致力构建和谐课程体系,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性学习。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目前南开中学已经初步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课程体系。

南开中学多年来一直坚持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坚持向课堂要质量,重启发、重能力、重实践。“选修课”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而开发的课程。南开中学自1984年就开设选修课,从初期的6门课程发展到了如今的40余门。像“校园植物漫谈”“数学与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选讲”“陶艺制作”“天文观测”等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选修课程。“自修课”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资源(器材),供学生课余自觉、自主选择性修习,以满足学生更多需要的课程。重庆南开中学在自修课程的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除了春节,学校的图书馆、自修室都要开放,为学生提供自修的场所和丰富的文献资源;把大师请到“南开讲坛”,让学生听“世界”;构建绿色校园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生态景观,使学生体悟美的真谛;等等。

严谨周密的学科课程,既满足学生升学的需要,更是学生文化素质提高、道德情操提升、社会性发展的直接途径。“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南开的活动课程由来已久,现在依然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达到了20多种,有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艺术活动、体育竞技、科技活动、讲座活动六大类型。在活动课里,学生参加调查采访,畅游于艺术殿堂,活跃在竞技赛场,还自编话剧,自办画展,出版杂志,进行创造发明。“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获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能力,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校一直致力于隐性课程建设研究,通过建设清幽雅致的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开放多种多样的自修场地、组织百家争鸣的学术讲座等来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

(三)师资是构建学校特色的基础

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特色建设要靠特色教师来实现。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主题,都必须依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去实施。校长只有把先进的富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实施,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南开中学以“公能”办学理念为指导,利用课改优势培养了一批特色教师。

学校广开纳贤门,每年都从全国各地的著名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引进素质好、专业技能突出的毕业生。并且,学校在吸收新教师时充分考虑了校本课程开设和教研组内专业协调搭配的因素,有的放矢地补充学术力量。比如,学校专门从四川大学考古系、北京师范大学跆拳道专业、南京大学天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引进新教师,以保证选修课程“考古常识”“跆拳道”“天文观测”“中学生发展心理学”的开设;在同一教研组内,则尽量保证多个专业方向都有老师研究。比如,通过历年的补充,现在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大球、小球、武术、田径都有专业教练员,美术教研组有油画、国画、版画、素描、书法的专业辅导教师,生物教研组内则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都有老师专攻。事实证明,学校采取的这种人才引进措施是有效的,正是有了涵盖各专业的学术力量,南开中学的校本课程和特色教育才更加有声有色。

我校的特色课程体系也为南开中学特色教师的培养创建了平台。校本课程“数学与生活”的开发者杨飞老师在《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和《数学通讯》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2篇。张丽芳老师在开设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完成了著作《校园植物漫谈》,针对南开校园里的植物展开植物学、园林学知识的阐述,受到学生欢迎。毛小波老师在校本课程里带学生在古代小说的海洋中遨游,饶松源老师则引导学生领悟跆拳道的要义。如今,学校已正式出版校本教材12种。

篇4

调查的人群主要是分为学龄前,小学生,中学生,家长。

调查二:7月25日上午8点半,商都路中段一栋大楼3楼某英语补习学校,10多个小屋子内,挤满了前来补课的中小学生,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不等。

暑假对我们来说,是个难得的休息长假。可是假期全被枯燥的学习占据,没有放松的空间,过起来真没味儿。一个在英语学习班上课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小蒙抱怨说。暑假我最想学习跆拳道了,但是我妈看我数学成绩不高,非得让我把跆拳道换成数学班,烦死了!旁边的小强说。还有几个孩子也七嘴八舌的嚷开了:你才报了两个班,我还有电子琴和绘画呢!连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了我还学了街舞,很厉害的!

嘿嘿,我妈只给我报了英语班。一个孩子的话,引来了一片羡慕的啧啧声。

调查三:小区的一位阿姨把自己4岁的孩子也送进了学习班,当问起问什么把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也送进学习班时,阿姨满脸的无奈。正值放暑假期间,大多数的公立幼儿园也纷纷放暑假了,大人们白天要上班没时间带孩子又不放心把孩子放在家里。把孩子送进学习班孩子有人玩,还有专门的人带安全。

调查四:某重点中学的月月,开学后就要上高三了。她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自觉主动,希望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放暑假她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参加了一系列的补习班,时间安排很满,除了周日休息的一天,其他时间都是学习,甚至连周六晚上都没有休息。

通过了许多的调查和了解,我分析了参加学习班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积极主动:好学的学生希望能够好好利用暑假的时间好好补习,为了超越别人,积极上进。这其中包括因为兴趣爱好,参加各种培训班,如绘画班,书法班,钢琴班乒乓球班等。

2. 跟风学习:就是看到周围的学生都去上学习班吧.自己也跟风去学习.不愿输在起跑线上。

3. 老师鼓励:老师鼓励暗示参加某个学习班.是个别老师在自己家里私自开办的暑假补习班。这类补习班隐蔽性强,较为分散,一般是中小学班主任老师或者小学数科教师动员自己所教班级进行的补课。

4. 家长鼓动:家长要求孩子参加学习班.许多的家长鉴于目前高考、中考强烈竞争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主动联系个别有特长的老师给自己孩子补习薄弱科目,这类补课多为家长的自愿行为。

5. 学校组织集中补课:面临升学和学校间的竞争,有重点高中讲高中组织起来集中补课一个月,也有奖校内的重点班、实验班学生组织起来集中补课。据悉,这类补课没有向学生收取补课费。

一、家长对于暑假辅导班的态度

在调查中发现,把孩子送往辅导班的家长50%都是这样考虑的:孩子在辅导班中学习,那么在暑假期间,他有个地方可以去,又有老师从旁边教导他,帮他辅导假期作业,同时不会出什么事。这样家长比较放心所以他们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会多做了解。

二、学生对参加辅导班的态度

大约80%的孩子都参加过至少一个学习班。有一部分的有从众心理,学生家长随大流,别人家孩子干什么我家孩子也要干什么,如果是以这种心理去报辅导班,未必会取得良好效果.攀比心理,如果学生是这种心理,则会在学习上产生良好效果,而家长有这种心理,这孩子就会产生不良的负面情绪。还有一些学生上课消极,效率低下。

三、暑期学习班的情况

老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打着新概念英语,剑桥少儿英语的幌子,实际师资十分有限。但是不排除还有许多的辅导班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在职老师任教。调查一老师,她说专门请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教课,想让学生能真正学习到知识,不能浪费时间与精力。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学设备问题。在教学设施上,城镇和乡村的差别很大,城镇学习班条件相对较好,乡村的学习班条件相对差了一点。同样城镇的收费相对高了一些,一般都是一学科300元,大都是一个月600元左右。而乡镇收费是300元左右一个月。

四、参加学习班利弊

暑假学习班可以充分利用好暑假的时间补习薄弱的科目,有利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充实暑假生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但是过多的学习班会给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伤害。剥夺了孩子的娱乐时间,而违背学生意愿的补课会极大挫伤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会把学习当成累赘,造成厌学、弃学、逃学等情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同时大量的补习班也会加重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隐患问题。一方面学生的高度集中再加上设备的不合理,例如私拉电线,违规建筑等因素会造成许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天气炎热学生容易中暑。还有学习班的老师精力有限,而学生的高中集中容易产生矛盾,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发现给予制止容易产生安全问题。

五、解决建议

1. 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对教学设施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的学习班要坚决要求整改或者给予取缔。

2. 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权,让孩子自己合理支配假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发育都有相应的特征。家长可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特征适当放权。

篇5

(一)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人文学院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它当做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目标。为此,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有:一者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理论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时事政策水平;二者以先进的文化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并通过开展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三者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优争先”活动,评选、表彰各种层面上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通过榜样的作用来带动青年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由于我院的努力,一年来,人文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有:我院团总支获得全省优秀团总支,也是本年度陶瓷学院获得的唯一一个全省优秀团总支的奖项; 我院学生会当选2009-2010年度校优秀学生分会;

班当选我校先进团总支?;1名同学获得全省优秀团员称号; 名同学获得校优秀党员、 名学生获得校优秀团员的光荣称号;其他政治思想方面的奖项?

(二)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效果显然

人文学院始终把学风建设当做学生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中心和重点,长抓不懈。为此,我院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学风建设制度和措施,行政口、教学口、学生口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一年来,我院的学风和以往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好转,学生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有:

1、学位率和等级通过率

2010届毕业生学位率达到90%以上;公事、法学专业学生四级累计通过率73.16%,六级累计通过率25.36%;英语专业学生专四累计通过率66.66%,六级累计通过率77.91%;体育专业学生三级累计通过率80%,四级累计通过率2.08%;全院学生计算机一级累计通过率达到96.75%;

2、学生校外专业参赛及获奖

本年度,我院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各种层面上的大学生专业竞赛活动,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为我校争取了荣誉。主要有: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江西赛区决赛,其中1人获得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及综合能力二等奖,2人获得英语能力竞赛二等奖;英语专业学生参加江西省笔译大赛,其中1人获得三等奖;日语专业学生参加“江玲杯”江西省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其中1人获得三等奖,1人获得优秀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代表景德镇参加省运会,收获一枚金牌、两枚银牌,四枚铜牌,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获得团体体育道德风尚奖;五位学生代表我校参加全省唱响鄱湖电视大赛,取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3、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参赛及获奖

一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科技创新活动,也取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有1人次获得江西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1人次获得江西省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

(三)积极开展学生文体、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年来,我院学生积极活跃在学校文体和社会实践等舞台,展现了良好的素质能力和精神面貌,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为人文学院争取了荣誉。主要成绩有:

在今年的第三十三届校运动会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七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在红五月系列活动中,获得辩论赛第一名和团旗接力赛第一名;我院社会实践队获得校级优秀实践队称号,其中13人获得先进个人称号;我院健美队在校健美操大赛中获得第一名以及最具活力奖;在社团活动方面,英语俱乐部获得校十佳社团称号,绿色服务团在运动会服务过程中获得道德风尚奖以及十佳社团称号;另有很多同学在校文体方面获得多项个人奖项。

(四)全力做好毕业生工作,为毕业生就业和安全文明离校提供优良服务

一年来,我院全力做好2010届毕业生的各项工作,尤其是重点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确保毕业生能安全文明离校和顺利就业。我院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毕业生就业目标计划开展就业工作,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各种优良服务。本年度,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一直位于学校前列,较好地支撑了学校的就业工作。

二、2011年度学生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进一步抓学风建设和改善学风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

(四)大力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争我院学生在专业竞赛、科技创新、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五)进一步做好2011届毕业生的各项工作,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安全文明离校。

附:一年来我院参加校外比赛学生获奖详情:

1、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江西赛区决赛

(1)07英语3班雷珊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及综合能力二等奖

(2)07英语3班同学和08法学易钧栎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二等奖

2、07英语2班颜芦红同学获得江西省笔译大赛三等奖

3、参加省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

(1)08日语张寻同学获得“江玲杯”江西省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三等奖

(2)08日语易亮同学获得“江玲杯”江西省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优秀奖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代表景德镇参加省运会,收获一枚金牌、两枚银牌,四枚铜牌,并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和团体体育道德风尚奖的好成绩。

(1)跆拳道62公斤级获金牌,84公斤级和62公斤级共获两枚银牌,58公斤级、63公斤级、78公斤级、72公斤级共获四枚铜牌,另有一人获54公斤级第五名。

(2)团体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另有周德兴同学获个人体育道德风尚奖。

(3)获得女子跳高获第四名。

(4)获男子4* 100米接力赛第五名。

(6)获男子一万米第八名。

(7)获男子1500米第七名。

(8)张奇同学获得精神文明运动员称号。

5、五位同学代表我校参加全省唱响鄱湖电视大赛,取得三等奖的成绩

09英语2班邹梦霞同学、陈鲸颖同学;09日语邱楠同学;08法学揭琴同学。

篇6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87-0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只有教育教学工作抓好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障。然而,“传统思维牵引下的中学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尤其像一匹负轭难行的老马,步履蹒跚,与时展渐行渐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论述普通高中教育时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学校主导型的保障架构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它更强调学校对教育质量的自主管理与监控,属于一种教育活动内部的质量保障架构。”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个体差异也在逐渐增大,而社会对学校的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直接推动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模式、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大胆地拓宽办学思维,齐抓并举地全面推进学校教育多样化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 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落实素质教育

合肥一中作为安徽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样本校,积极主动地抓住新课程改革契机,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几年来,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上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并已逐渐形成独具合肥一色的课程体系。

1.开足必修课程,奠定学生全面的知识基础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高中教育必须立足必修课程,以使学生普遍达到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合肥一中坚持按新课程要求,全部足课时设置语言与文学等14个科目。尤其是技术课程、体育与健康、艺术课程和科学领域中的实验课等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合肥一中“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

例如,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作为课改后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可供借鉴的教学资源和经验较少,很多学校开设这门课仅仅是为了应付学业水平测试。这样做实际上不仅是忽视了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而且还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通用技术课程建设上,我们积极贯彻课程改革思想,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在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2.落实综合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生长点,包含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这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在这门课程的设置上,合肥一中立足学校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主研发、编印《合肥一中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个人发展、跨学科综合五个类别的社会性活动设计、科技项目设计等内容。

在社会实践课程设置中,我们采用的是学校引领与学生的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提供并设计实践的主题,学生自主选题,选题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实践,学生在完成“实践考查―总结成果―展示评比”等一系列任务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合肥一中在全市乃至全省最先开展的修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在全市推广并在全国引起一定的反响。

合肥一中综合实践课程设置的立足点不仅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是学生人格的全方位塑造,从而立体地体现出合肥一中“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它以近乎完美的形式将必修课程的学习、新课程的多维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教育资源的深度发掘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技能等多维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

3.重视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合肥一中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非常注重选修课程的设置。首先,学校开设各学科模块选修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和终身的学习能力,践行“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高中生的视野,学校拓宽必修课程的外延,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选修模块纳入日常课程教学中,而在这些选修模块中,大部分内容都不是高考的测试内容。

其次,学校还开设反向选修课程。普通高中的学生为了应对高考的甄选,一般在高二学年开始进行文、理分科的学习,合肥一中践行“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教育理念,不因高考而忽略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学习,为了尽可能减少文理分科给学生带来的文化知识的不完整性缺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校特地设置了反向选修课程,理科班级的学生要选修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模块,文科班级的学生要选修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模块。同时,设置模块分项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不同模块进行学习。

二 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合肥一中积极进行“有效、分层、特长、和谐教学模式”的构建。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了以下班级分层的类型,理科:全科加强班、数理加强班、生化加强班、语言类(语文、外语)加强班、全科班、常规班;文科:全科加强班、数学加强班、语言类(语文、外语)加强班、全科班、常规班。家长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在不同类型的班级上课,开课前,学生可以自主填报志愿向学校申报自己所选择的班级类型。

当然,分层编班并非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突出问题是会导致“教育不公”――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向“重点班”倾斜,但合肥一中的分层编班的做法不仅矫正了这种倾斜,更一贯坚持越是基础较差的班级越要配备有经验的老师。分层编班后,学校将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在教师备课、讲授、布置作业、辅导等环节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为配合分层分班改革,学校还实施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策略,并编制了体现不同能力梯度的分层作业。

三 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大力探索走班教学制度

走班教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走班,这样便于集中优势教育资源,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学校开设培优班和补缺补差班,这些班级的教师,都是学校专门选择的,在考纲研究、考点把握上有一定经验的老师,并且一个学科尽可能根据需要多安排几个老师,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教育教学格局。二是学生的走班,这样老师便于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力量开展针对性教学。还是以培优和补缺补差教学为例,我们就是以学科的差异性为基础进行编班组织课外辅导的,从而取得有的放矢、务实高效的教学效果。

总之,走班教学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学问题的有效处理,又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弹性力量得到有力的释放。

四 开发校本课程,满足个性化需要

合肥一中充分利用“学校拥有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我们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过程中,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选择的课程,无论人数多少学校都坚持开设。二是大力鼓励教师开设有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尽可能为老师提供各种课程开设的场地、设备等条件,并积极创造各种平台供教师展示个人或教研组的课程研究成果,鼓励其著书立说。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学科教师拟订课程计划,整理课程内容,设定课程目标,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合肥一中校本课程。根据“每学期分上、下两学段各开设40门以上的不同课程,学生分上、下两学段各选修一门不同课程”的开设计划,经过学校――学生――学校两轮选排,学校最终确定校本课程的课程表,每周一个课时,学生自由选课。同时,学校还研发了A、B两套校本课程,共70个专题,涉及高中课程的7个领域。

五 注重艺体教育,让小学科有大作为

1.艺术教育方面

为促进音乐教学的开展,合肥一中组建了音乐社团,开设了专门课程――音乐指挥;为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合肥一中开设了绘画色彩创造、造型艺术与审美培养、插画艺术等课程。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合肥一中在高一年级选择了10个班试点开设艺术欣赏课,音乐、美术分别以讲座形式两节连堂上90分钟,每班每周有4节艺术课。这样做既增加了艺术课教学时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育课采用“套餐选项模式”

体育课不再是常规的跑步等教学方式“唱主角”了,跆拳道、健美操、武术等项目也一一闪亮登场,并以套餐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套餐选项模式”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球类、武术、体操、田径、太极拳、技巧体操、跆拳道、散打器械、健身操等。这样的模式不仅扩大了学生选修的范围、提高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体教育的大力开展,在丰富学校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文体素养的同时,也使教育教学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六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严格学分管理制度

按照安徽省教育厅的规定,一名高中生在校三年总学分达到144个学分后方可毕业,而在合肥一中三年里有些学生修满178个学分。比省教育厅的规定学分额多出的学分,学生要通过选修课和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这样的要求既让学生得到了学分、锻炼了能力,又响应了国家“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号召。

根据《合肥一中学分管理办法》,教师有权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如“缺课在1~5节之内的,要按1节课增加1个学分的标准提高考试的合格分数”;“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多次发生违规违纪、不交作业等行为,教师可视情节严重程度提高不少于5分的合格分数,直至不予学分认定”。这样严格的学分管理,有利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同时,这种严格的学分管理,还有利于扩大师生接触的范围、活跃学生的思维。当然,这样做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一种促进。实行学分制,选课的主动权在学生,他们有选择教师的自由,这无疑给教师造成一定的压力。学生会选择学识渊博、方法灵活、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而那些教学水平不高、不负责任的教师则得不到青睐。这样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进而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局面。

七 关注学生长线发展,开设大学先修课程

大学先修课程可较好地解决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首先,学生从个人兴趣出发,提前体验、了解大学课程内容,能为更好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思想的准备。其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早开始接触大学课程,可为将来理性地选择大学相关专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有准备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广、层次更深的内容,能够增强学生面对未来挑战的自信、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合肥一中积极和北大、中科大合作,依托物理、生物、历史等学科4位博士的专业优势,结合校本课程开况,率先开设微积分、中国古代文化、生物学等大学先修课程,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学校教育多样化发展本质上就是教育教学内涵的拓展。要真正推进教育多样化发展,还必须把多样化的办学思路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把课程的具体设计思路和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从而,综合多种因素,形成齐头并进之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合肥一中教育的多样化,才能真正推进高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栋.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2]祝新宇.构建多元融合的区域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篇7

谁说意气风发的我们年少轻狂,经不住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七月流火、酷热难耐,正是这样的盛夏时节,我们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支教的队伍。我想自己不是因为一时的好奇和冲动而参加这次义务支教的!听过很多大学生下乡支教的故事,当然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帮助贫困的孩子,从城市来到农村,远离了舒适的生活,仅仅是为了心中那份美好的信念——帮助他人。那时的我心灵里就种下了大学支教这一梦想的种子。

6月29日我们踏上了支教的征程,队友们在车上唱起了队歌,大家都怀着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有了队友的鼓励,我更加坚信我会做得更好!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支教的地方——插花小学。大家下车后将自己的物品搬回自己寝室,然后将寝室整理好后,便下去开会。会上校长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随后介绍了学校周围的一些概况。此时,学校给我的整体印象不错,毕竟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了,而且该校深得群众的好评。我想一个学校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七天的支教生活,从第一天晚上到插花的那顿饭开始,我们就和那里的村民打上了交道,他们的淳朴、热情使我们很快融入他们的集体。一路的疲劳经过第二天的休整早就烟消云散了。第三天我们的支教生活便正式开始,那天走进教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群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睛,还有村里孩子那份质朴与纯真。看着这样一群孩子,我们怎能不尽我们那份力!很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几乎每天都有新学生加入到我们这里。混合年级的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刚开始班级还有空的桌位,到后来有的同学都挤在一起。

在支教期间,我们除了每天有课的老师去上课外,没课的老师也要去做助教。此外,我们实行每天一会制,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试图打开学生的视野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语文、英语、数学、日语、历史、化学、生物、思想品德、生活小课堂、手工、绘画、舞蹈、古筝、象棋、跆拳道、书法、乒乓球,让他们通过学习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

我所带的课是数学,当我第一次踏进五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有点紧张,毕竟第一次走上讲台去给学生们上课,那一刻的我有点自豪同时也有点担忧,自豪的是我能够站在这个讲台,担忧的是自己教不好,尤其是站在窗外的家长,无形中给我增加了些压力。见到孩子们,最先受吸引的绝对是他们那双双闪亮的眸子,我找不到任何词语来修饰他们给我带来的感觉,原以为会很尴尬,会很难和他们沟通,但我们很快进入角色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上课时同学们很活跃,也许是年龄差不多的缘故吧,下课后同学生的家长交流,才知道大部分同学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当时我很心酸,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太多。虽然交流时语言有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我们的心是彼此相通的,那就是让他们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广的了解。当然除了教数学外我还带象棋班,象棋班的小朋友们水平参差不齐,各个年级的都有,于是我们将水平差不多的小朋友安排在一起,对于零基础的小朋友我们手把手式教学,教他们摆棋,给他们讲棋盘上棋子的走法等。

支教中另外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是家访,对于每个队员来说,家访可谓刻骨铭心。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学生家庭的相关信息和同学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这次家访中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些共同点,一是这些孩子很少能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双休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二是同学很少在家做家务。这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留守儿童的一种现状吧!

这次支教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不易。第一、从事教学工作需要专心,为了能够将课程上好,活跃课堂氛围,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准备,虽然对于一年级和五年级的数学知识不在话下,但我还是丝毫不敢马虎,上网搜寻资料。第二、作为一名教师需要耐心,面对一群群年龄不足十岁的小学生,他们对知识接受和记忆的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限制,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从自身主观出发想当然而为之。对于学生不解的问题我们应耐心的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同时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学方式。

篇8

前言

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竞技武术,体现武术的观赏性本无可非议,但是,作为祖国文化瑰宝的传统武术如何继承与发展则是我们应该思索的问题。

一、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传统武术相对于竞技运动的武术发展已经相当落后,很多人不了解传统武术,目前国内很多的武术习练者90%以上是练套路的,也就是所谓的花拳绣腿。真正懂武术的人太少。大家都没见过真武术,何谈发展呢。不少有识之士正在大力呼吁扶持与发展传统武术,体育界领导对此也有同感,认为将传统武术与竞赛武术放在同等地位是当务之急。

奥运会比赛项目主要分为对比性和对抗性两大类,恰恰中国武术套路和对抗横跨了这两种类别,使武术在奥运会设项就面临两难。有关人士试图将中国武术这两种类别拆解开使其以小项方式进入奥运会,尽管如此要想踏平坎坷依旧任重道远。

武术套路被萨马兰奇称为“中国式自由体操”就很说明问题,国际社会对武术的理解还相当浅显。中国武术包罗万象,涵概了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攻防格斗动作,既讲究经络、血脉、“精气神”,也讲究忍耐和修身养性,只可惜武术的表象却给外国人造成了“舞拳弄棒”的错觉。另外国内武术套路的“百家争鸣”也使其内容编排上难以统一,评判上缺乏标准。

然而国内的热火朝天并不能掩盖国外的反映冷淡,因为洋拳的失败本质上是吃了规则上的亏。中国武术散手号称包容所有搏击项目之精髓,然而这恰恰被外界视为软肋。肘击比不上泰拳,腿法不如跆拳道实用,弹踢缺乏空手道的凌厉,从而使自身失去了鲜明的特点,陷入“四不象”的尴尬境地。

二、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与继承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竞技武术更多的具有了西方文化的特征。所以传统武术必然重新审视并汲取和改进传统的东西。把传统中的精华和先进的科技综合起来。中华武术的科学文化、现代化成为传统武术发展的方向,其发展目标应是立足本民族、造福全人类,为东西方共同接受。

1、科学指导传统武术的发展

以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传统武术功法的原理,分清流派和本质的东西,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武术实践活动的进行。在科技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应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传统武术蕴涵的科学道理进行更加深刻的研究,总结先辈经验。武术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科学化的手段与方法及社会相关科技成果,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传统武术,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传统武术,科学地阐释传统武术中许多深奥的武术理论,把它们用现代语言进行科学化表述,用实验的方法去测量更多的指标来证明传统武术强身健体得作用。把它们变成能看见,摸得着得指标,这样才能使世人更容易接受,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人民推广中华武术。同时在武术运动的管理,训练、竞赛、裁判,科研等一系列工作都要走科学化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方法的手段,提高武术工作的效率,促进武术运动的更快发展。

2、套路散手乃一家的武术发展观

套路乃是从实战中得来,与对战即今天的散手本是一家。擂台上可以轻松自如的或巧夺天工的战胜强大的对手的招式自然受人们喜爱,以此动作去表演套路也必受到欢迎。动作的优美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经验,以及他的价值取向。约翰逊之前并未有人在短跑项目中采取重心靠后的后仰姿势,他采用了这种新的跑姿,并频频以此动作胜出,观众得到愉悦,心理对此动作的赞美油然而生,此动作便以美向称。再比如我们把乔单的动作奉为标准也是这个道理。几千年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中国人更偏爱那些以柔克刚的以弱胜强的动作,可以用“妙”来形容的动作。可现在的散手则是一种毫无功力毫无规则的蛮力角斗。如此,套路定当不能以这种无招式的动作去表演,而只能以近代拳谱为蓝本加之主观意象造花架子。这样就造成了套路与散手的分家乃至矛盾。真正的武学大家在擂台上收放自如,再套路表演中也定胜出;套路表演中潇洒,儒雅,打擂也定巧夺天工,四两胜千斤。这样的武术便上了轨道。所以,不管是寻找失传的高深武艺,还是创新新武功,一定要找到制胜的招式,这也是武术发展的关键。

事实证明,传统武术的独特的民族风格特点,丰富的内容和高深的内涵上,以及健身和技击等作用,极大的吸引着世人,但是在与国外朋友交流中,存在语言的差异,往往一些拳术的精妙处,译成外文就失去了传统武术原有的涵义,不能保留传统的精华,这就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诸多不便。因此,对外推广传统武术的同时,还要推广中华民族的文化,早日把我国的国粹推向世界,使渗透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将通过传统武术运动形式表现在世人面前。

三、结论与建议

1、传统武术应该列入国家文化遗产和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而获得有关部门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也可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下,吸收民间资金投入传统武术的发展,给传统武术的传承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2、传统武术的传播和推广应该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把传统武术写进教材,走进高校及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中。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研究会,把传统武术的研究工作提升到高层次理论

3、中国传统武术的种类比较多,但大多形成与封闭的文化环境中,而面对开放的世界,它将逐渐失去产生和独立生存的环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是大趋势,这样更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应创造和谐竞争的机制倡导传统武术的竞争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谁说意气风发的我们年少轻狂,经不住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七月流火、酷热难耐,正是这样的盛夏时节,我们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支教的队伍。我想自己不是因为一时的好奇和冲动而参加这次义务支教的!听过很多大学生下乡支教的故事,当然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帮助贫困的孩子,从城市来到农村,远离了舒适的生活,仅仅是为了心中那份美好的信念――帮助他人。那时的我心灵里就种下了大学支教这一梦想的种子。

6月29日我们踏上了支教的征程,队友们在车上唱起了队歌,大家都怀着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有 (本文转自实用工作文档频道)了队友的鼓励,我更加坚信我会做得更好!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支教的地方――插花小学。大家下车后将自己的物品搬回自己寝室,然后将寝室整理好后,便下去开会。会上校长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随后介绍了学校周围的一些概况。此时,学校给我的整体印象不错,毕竟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了,而且该校深得群众的好评。我想一个学校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七天的支教生

活,从第一天晚上到插花的那顿饭开始,我们就和那里的村民打上了交道,他们的淳朴、热情使我们很快融入他们的集体。一路的疲劳经过第二天的休整早就烟消云散了。第三天我们的支教生活便正式开始,那天走进教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群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睛,还有村里孩子那份质朴与纯真。看着这样一群孩子,我们怎能不尽我们那份力!很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几乎每天都有新学生加入到我们这里。混合年级的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刚开始班级还有空的桌位,到后来有的同学都挤在一起。

在支教期间,我们除了每天有课的老师去上课外,没课的老师也要去做助教。此外,我们实行每天一会制,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试图打开学生的视野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语文、英语、数学、日语、历史、化学、生物、思想品德、生活小课堂、手工、绘画、舞蹈、古筝、象棋、跆拳道、书法、乒乓球,让他们通过学习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

我所带的课是数学,当我第一次踏进五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有点紧张,毕竟第一次走上讲台去给学生们上课,那一刻的我有点自豪同时也有点担忧,自豪的是我能够站在这个讲台,担忧的是自己教不好,尤其是站在窗外的家长,无形中给我增加了些压力。见到孩子们,最先受吸引的绝对是他们那双双闪亮的眸子,我找不到任何词语来修饰他们给我带来的感觉,原以为会很尴尬,会很难和他们沟通,但我们很快进入角色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上课时同学们很活跃,也许是年龄差不多的

缘故吧,下课后同学生的家长交流,才知道大部分同学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当时我很心酸,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太多。虽然交流时语言有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我们的心是彼此相通的,那就是让他们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广的了解。当然除了教数学外我还带象棋班,象棋班的小朋友们水平参差不齐,各个年级的都有,于是我们将水平差不多的小朋友安排在一起,对于零基础的小朋友我们手把手式教学,教他们摆棋,给他们讲棋盘上棋子的走法等。

支教中另外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是家访,对于每个队员来说,家访可谓刻骨铭心。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学生家庭的相关信息和同学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这次家访中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些共同点,一是这些孩子很少能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双休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二是同学很少在家做家务。这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留守儿童的一种现状吧!

这次支教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不易。第一、从事教学工作需要专心,为了能够将课程上好,活跃课堂氛围,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准备,虽然对于一年级和五年级的数学知识不在话下,但我还是丝毫不敢马虎,上网搜寻资料。第二、作为一名教师需要耐心,面对一群群年龄不足十岁的小学生,他们对知识接受和记忆的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限制,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从自身主观出发想当然而为之。对于学生不解的问题我们应耐心的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同时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周的支教生活在我们心里已是沉甸甸的回忆,丰富了我们的大学生活,更是为我们的人生旅程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同时从我们支教的队友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三下乡支教实践报告(2)

XX年7月12日到14日,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赴木兰县科技支农志愿服务队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们的收获确实很多。与其说是科技支农,不如说是我们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活动。

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科技支农志愿服务队由11人组成,带队老师为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路运才教授,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

团委书记高健老师,团队还包括本学院九名XX级以及XX级的各专业的同学。

三下乡期间,团队与当地广泛联系、密切合作,立足乃林镇实际,从种植业、设施农业、养殖业出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开展了一系列支农活动以及学习活动。

三天的时间了,我们分别的参观了木兰县木兰镇联丰村,华兴村,松江村,东安村,西亚村,吉兴乡红升村,红丰村,以及现代农业集团――昊伟集团。

木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独具木兰特色的地毯、肥牛、柳编、石材、木材、优质米等六大产业形成规模。地毯集团分厂发展到24家,年产量达28万平方米,被列入全省50个龙头企业之一,获得外贸出口权;肥牛集团有大型肥牛饲养厂50个,拥有国内一流的大型屠宰厂1座;柳编集团有总厂9家、分厂72家,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龙江柳编产品基地县。六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8.8%。此次活动,我们了解了当代农业与养殖业的发展,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中,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了解了现代农业的潜在力量,使我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有一种深深地自豪之感。下乡期间,我们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指派专人

为我们安排行程,使我们能够更加方便迅速有效率的进行此次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科技支农的活动,同时,也是我们一行人锻炼学习的好机会,同时,也是让我们了解最质朴的劳动人们的最好的机会,作为大多数都是农村生长的我们来说更是深有体会的,记得第一天下午我们第一次出去的时候,我们去参观木兰镇联丰村的棚室经济的时候,带领我们的阿姨真的是特别的热情,送给我们刚刚摘下来的黄瓜西红柿,切切实实的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质朴的人文气息。

从目的上来说,这次下乡活动,我们圆满的完成了我们既定的目标,参观了循环农业,自动化的养殖业,还有就是从宏观方面了解到我国的农业生产现状。其中给我们感触良多的是当地的一种种植方式:把散户进行整合。这样的话就可以很有效的进行统一种植,便于管理,这种方法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所以,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当地政府的整合能力。

篇10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展衍生的人类体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之体育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也是核心民族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众多我国古人的体育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高度凝练的运动表征形态,彰显着五千年生存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并以其自身独特的传承方式、发展环境、表达方式、,分别立足于东西方的主流体育文化意识中。随着近代世界文明的发展,全球各国家民族文化距离的缩短,中华各种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无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系统的分析东西方文化融合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以自省的方式反思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在西方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经久不衰、绽放光辉。

1文化与体育文化概述

从古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虽然林林总总、众说不一,但其总体上都体现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和对普遍存在的具体性东西的描述性特征。因此,本研究以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社会综合体。”为逻辑起点,对文化入侵展开研究。

文化是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结晶,具有非强制性影响力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有精神现象、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与习俗的综合体。文化的外延范围很广,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产物,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反应在体育活动方面。体育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活动方式,是构成人生存、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体育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也是社会及个体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远古社会里,体育就具备了生存、娱乐、信仰等诸多文化特征;现代社会里,体育更是至关重要,不仅对于个人一身体、人格与心理及观念、意识等方具有全面发展的作用,对于社会来讲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育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体现着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的文明发展程度,具备了各种文化的特征,因而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体育的这种文化形态是由社会文化形态决定的,社会文化形态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体育形态也有所不同。

2西方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2.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818年德国学者费特著述的《体育史》一书。它同任何一种其他文化一样,深深地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特点,反映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单以文化本质上来说,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分支也带有着民族文化讲求的“天人合一,兼容并包,以和为贵”的特点,是一种综合思维体系;而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则是讲求“更快、更高、更强”,强调竞争、自我超越的分析型思维体系。中华传统体育所蕴含的“德者居之、以体会友”之文化,重视练体者的德才兼备;而西方竞技体育所蕴含的“争强夺标,一决高下”之文化,以获胜者的成功与荣耀为目的。此外,美国学者卡普拉在论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时也说到:“中国人对世界观的认知和方法论的应用不同于早期的欧洲学者,他们对问题的研究以对宇宙和自然的朴素哲学为特点,在对事物的探索中并不限于对问题因果关系的探讨,还在于对问题的对象和发生时间的综合阐述。”因此说,中西方体育文化不仅受中西方地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存在着思维性的认知差异;还因为受中西方人民生存目标的不同,而存在着对体育价值与功能认同的不同。

2.2西方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体育文化一词从德国学者费特著述的《体育史》中正式被提出之后,体育活动变被正式称之为一种文化。其实本应如此,因为无论东方西方,他们的体育活动都深深地被刻上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烙印。西方国家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的飞跃发展,积攒了雄厚的经济实力,由此便带动了现代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与传播。西方体育文化便在此时形成,并成为了西方国家进行世界范围内宣传其“普世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其体育文化传播以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世界杯、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联赛(NBA)、温网公开赛等为重要载体,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并以此奠定了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全球霸主地位。应该说,这些西方国家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但是他们的传统体育文化并没有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推广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而是被奥林匹克文化所替代或融合。这种文化的替代与融合一方面表明,虽然不同民族、地域间的体育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对体育功能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不同民族和地域人群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共识,让以篮球、足球、网球等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运动更受欢迎,由此推动了现代体育运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替代;另一方面,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文化生产走向全球化、市场化、技术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传统体育在发展中也必然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和依托现代科技,才能在全球的舞台上展示自我。但就市场化和技术化的文化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普世化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当这种以西方文化为特征的价值理念和技术方法,对传统体育进行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运作时,其必然造成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2.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链条的危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国运能够绵绵流传,其关键在于其文化是否能在青年人中传播,只有年青一代能够深刻认可和发展本民族的体育文化,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屹立于全球化浪潮下,本着这样的发展和继承理念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文化才不至于走上清末木兰围场的老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体育文化也都各自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6个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编了近千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中仅起源于汉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就有近300项。这些内容繁多、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彰显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构成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优势资源与文化宝库。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资源,但真正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发展的却寥寥无几。如,以武术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为例。在全国16个省(市)的93所普通高校中,有24所高校仅开设1项武术项目――太极拳;有29所高校开设了2项武术项目――太极拳、长拳;有17所高校有开设3项武术项目――太极拳、长拳、养生功,而开设4项以上武术项目的高校不足10所。同时,即使在这些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高等院校,其武术课程的设置也在全部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规划中占有很小的比重。此外,这些教授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教师也大多是半路出家,并不是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任教师,课程内容只是太极拳、长拳、太极扇等基础的健身功法,没有相应的理论课程进行配套。学生只知道模仿动作套路,并不能从文化起源、传承及其功用等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了解。这样,造成学生在死板无趣的模仿练习中失去了对于传统体育的兴趣与热情,更不用说从中体会文化层、思想层的中华传统体育博大精深的奥秘。加之西方经济体育从社会、网络、产业等各方面对于学生生活、思想及体育爱好等方面的渗透,利用暴力美学、竞争思维对传统体育开展空间的压缩,使学生的传统体育意识渐渐淡化乃是消失。从国外体育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看,体育项目的发展最有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政策干预和商业运营。如美国各项体育项目的俱乐部运营模式,日本中小学柔道、空手道、剑道、弓道等原本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课程极力推广的政府干预模式;还比如,韩国将跆拳道指定为军队和警察必须学习的运动技能条,大幅度提高了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而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没有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被政府制定为某一领域内必须学习的运动技能。

3东西方文化融合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

3.1西方的奥林匹克项目仍是国内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宠儿”

尽管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理念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理念不相融合,但是西方的竞技体育提倡的自我超越、人文关怀等核心文化内涵也逐渐为广大群众认可。西方竞技体育所推崇的奥林匹克文化因其与时俱进、协调发展的传播模式依然在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文化领域“独占鳌头”。尤其在2008年我国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西方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对我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体育认知影响更大、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用更强,使得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有限的物质与文化资源更加集中于此。这不仅日益弱化社会不同阶层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同时也制约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而且随着我国主流媒体及体育思想对奥运的宣传及奥运精神的传播,使得以西方现代体育为代表的人文精神,一方面高扬人类的理想一和平与发展;一方面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导引下,不断校正本身的错误、完善自身,以此影响和改变我国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西方体育的文化入侵不仅是运动项目的改变与入侵,也是西方古希腊城邦体育文化思维的入侵和西化的体育活动运作模式的入侵。在学校、社区以及单位中所组织和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以奥运运行方式而举办的市级、省级运动会,包括其比赛项目亦大都以奥运项目为蓝本进行强度与难度的降低。李力研指出:“现代社会一切体育的比赛都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希腊特征,其中奥运会更是希腊体育现代化的代表;同时,虽然近年来奥运会不断地吸收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正式一员,但那也仅仅是奥运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并进一步加深了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误读”与冲突。”因此说,奥运会的全球化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的“文化浸入”,已经造成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伤害。

3.2以西方体育为主宰的一元体育思想在青少年中传播

以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一元化竞技体育思想,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各大高校的主流思想,它不仅严重的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也削弱了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对高等院校师生的教化作用。以篮球运动为例,1895年来会理将篮球运动传入我国后,我国天津社会开始逐步开展篮球活动并开展向中国其他城市扩展,使得北京、上海等地有了这项运动。1908年以后,一批美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专业人员先后前来中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体育文化传播活动。如盖利博士1898年来华传教,1904年任天津青年会体育干事,并趋各大城市指导,专门介绍各种西方竞技运动。还比如,1908年艾斯纳博士在上海成立青年会体育部,于1909年该青年会首次举行篮球赛,随即推广学校与社会各界。时至今日,篮球运动已经遍布全国各个层次的校园中,它所带来的西化竞技体育思想也根深蒂固的种植在所有热衷于此项目的青少年中,他们可以用篮球的语言与完全不同国家的孩子做有限的交流,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认同,象征着我们走入了别人的文化体系,以此为蓝本无数的奥运项目将通过改变青少年的思维来改变我们的体育文化思维,最终达到文化入侵的最终期,文化同化。

3.3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为加速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的发展、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1995年7月,国家体委根据我国体育的发展实际,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以此通过体育运动的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际地位。自此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就是西方奥林比克运动项目,开始走进主流体育文化之中。数据显示,中央一级1979年到1983年竞技体育经费每年平局增长12.3%。省级以下许多地方的民族传统体育经费没有相应的增长,且呈现减少的态势,多数县开支后所剩无几。到了90年代后期,体育彩票的发行又一次为西化的体育事业发展进行了注资。这一方面,为体育事业的西化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动力和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不同阶层对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及其文化的认知。可以说,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大众的现代体育认知,为西化的体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足了准备。此外,国家对西方现代体育的资助投入要远远高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如,据一些学者推算,获得一块奥运金牌平均要投入2000万左右;而2008年包含内地22个省份、国际17个国家和地区共计1294人的第三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暨国际健身气功展示会,所有项目的奖金共计20万港币(约为15万7千元人民币),这还不及奥运冠军奖金的五分之一。可以说,西方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一边倒的态势,西方体育产业对我国主流体育文化的控制已经达到较为深入的程度。

4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开展大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根植于大众社区活动之中,是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基石。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广大劳动群众经过千百年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集大众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发展与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这样的追根溯源,我们才能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广大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意义所在,才能有效的发展传统体育产业,从而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向世界的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它们的受众也不尽相同,传统体育的受众是全体大众,竞技体育只是少数竞技运动员的世界。而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体大众全部参与进来,这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优势。此外,传统体育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要我们在发展传统体育的同时,还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与发展的根源,保持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底蕴。随着我国实行深化改革、经济调整宏观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国力、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的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度、自豪感及民族意识达到空前高度;在体育事业发展的侧重点上也不能单单只局限于在西方主导的竞技体育项目中争优夺标、赢得奖牌,同时还要优化和发扬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上来。

4.2培养广大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素养

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协成立大会上,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指出:“我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和体育强国,不仅要开展西方现代体育运动,还要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而当前体育文化的传播速度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的出现使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闪耀西方体育文化的光辉,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却却并不能像其他形式的西方体育文化一样走进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对广大的学生群体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广大的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还有利于正确认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升对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的认知,使他们正确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及其文化。在增强广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自豪感和认同度的同时,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刻心系国家,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与建设做出贡献。此外,也能正确引导他们对不同体育文化态度,面对不同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文化,懂得相互理解、相互促进、。

4.3优化传统体育产业结构,为其传承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篇11

校本课程开发,其本身代表着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名校应具备的教育行为,很多学校为此花费了大量精力,开发着自己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编教材。如英语学科自编口语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按学段编排,编好执行时发现内容与教育部门的检测要求不一致,只好中断执行,前面的大量工作付诸东流。二是项目引进。如体育学科引进射箭、跆拳道等体育项目,聘请专业教练,对外加大宣传,其实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学校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聘请教练及设施所用资金得不到长久的保障。三是项目合作。如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编写社会实践读本,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实际上只是由合作方出几个人在闭门编写,学校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四是为考评编写教材。学校为应对各级各类的评审而编写校本教材,如绿色学校——《环保读本》、健康学校——《健康读本》、文明学校——《文明读本》等等,评审过后这些读本被摆在书架上。显然,这样的课程开发不能对学校的内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只会影响学校建设的推进。

面对课程开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一是端正思想。名校的形成在于真真切切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的态度,这是根本,也是育人的根本。学校不能把课程开发当做宣传的工具。学校失去了务实的作风和科学的追求,用功利性的眼光做事就会影响到校风,直至影响师生的品格形成。二是树立正确的课程开发观念。课程开发表达的是“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为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需求而设置,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学习需要。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从国家课程标准出发,让校本课程的实施得以延续和发展。三是课程开发要民主开放。名校的形成离不开受众的认同,民主开放能够激发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广泛参与,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学校积极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建立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体制,形成和谐的教育管理氛围,这样就会让学校的课程传向社会,达成认同,从而有助于形成学校的课程品牌。

二、 教育教学要重视学生思考力的培养

思考力水平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学校建设过程中,这项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它的地位被学校丰富的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影响力等占领着,很少能看到哪一所学校把思考力的培养当做重要的工作来抓。同时,由于网络、媒体的的普及,信息采集的方便快捷,很多学生被充斥的信息替代思考,思维呈碎片化,思考力弱化倾向日益严重,已成为目前的教育危机。名校与一般学校学生的思考力处在同一水平上,也就无法体现名校的优势,更不用说让名校发挥标杆作用了。

思考力是学校品牌的重要标志。因为思考力是重要的学习能力,汇聚着各种思维能力基本单元的总和,是后天学习引发的一种素质。提升思考力首要的是疑问意识的培养。疑问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其最大的作用在于能避免独断论,能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答案。为什么当年的苏格拉底能被后人奉为圣贤,因为他的疑问是理性文明的开端和标尺,所有的思想都是由于他的疑问诞生的。其次,要教学生学会思考。思考基于知识,但是思考的目的不应停留于知识而在于使问题得以解决,并得到有所创见的发现。任何学科都可以着眼于教与学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有根据地思考,批判地思考,彻底地思考,内省地思考,思考的形式与深度呈螺旋上升状态。第三,要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在“问题—思考—研究—实践”的反复生疑中提高思维品质,锻炼思考力。

篇12

1. 理论构想:影响重叠圈的启示

儿童的成长是群体社会化的过程。当儿童进入学校,在与群体的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交往意识、习惯、技能,会成为儿童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影响其整个身心的发展。为此,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安全、美好的交往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交往机会,培养他们的交往意识和技能,使他们在同伴交往中能主动参与、礼貌得体、友好和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为他们将来能融入社会,参与更广泛、更高层次的交往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认识,环翠园小学将儿童的交往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

但是,教育不是一人之功。许多教师认为:“如果家庭做了它应该做的事,我们就能够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但同时,也有一些家长说:“我抚养了这孩子,如何教育他则是学校的工作了。”这些话语体现了影响重叠圈(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理论。

影响重叠圈理论提出,影响学生成长的三个主要环境(家庭、学校和社区)可以互相靠拢,也可以更加分离。而学校、家庭和社区伙伴关系追求的是“靠拢”。因为伙伴关系能促进、引导、鼓励和激发学生成长。而且,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伙伴关系同样能促进教师、家长自身的成长。为此,学校早已形成这样的共识:教育孩子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校、家庭、社区都认识到它们对孩子们有着共同的责任,他们就会共同为孩子们制定更好的课程,创造更好的机会。可以说,发展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伙伴关系能够改善学校的教育实践和气氛,能够密切父母与教师及社区其他人的关系。但最主要的理由是,创建伙伴关系有助于学生找到最生动且最鲜活的“榜样”,通过学习与模仿教师、家长的交往,而实现良好的同伴交往。

而且,只有当父母、教师和其他人都把对方看成是教育伙伴时,一个围绕学生的“关爱团体”才有建立起来的可能。因此,为了给学生创造最适宜的成长环境,学校大力挖掘家庭资源与社会资源,让家长、社会上的热心人士都成为学生们的童年伙伴,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欢乐、一起成长,“童伴”教育同盟应运而生。

2. 文化溯源:“同心同荣”的文化传统

“童伴”教育同盟的创建,还根源于学校独特的文化传统。

昔日环翠园种植有许多大榕树,如今的环翠园榕阴仍不减当年,环绕校园的十几株榕树,历经七十年的风雨洗礼,它们与翠园人休戚与共,见证学校的成长。榕树的美(浓阴覆地,翠气接天)、仁(坚忍不拔,广施仁德)、智(宽容智慧,泰然自若)、善(榕阴常青,涵盖人间),成为环翠园小学独有的校园文化形态和内涵,是融合、包容、向荣理念的代言。学校提倡对待教育要如榕树般有“静”的心态——虽然总是被忽略,但始终坚持守土、布绿、除尘、消音;虽说立地擎天,但总默默无言,“静”待一切。

在一次次文化提炼、认同和重建中,我们不断追求真知,提出 “同享翠园绿阴,尽展自我潜能”师生发展的共同愿景,凝成了“同心同荣”的校园文化,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为“童伴”教育同盟提供了滋养的土壤。

二、“童伴”教育同盟:探索与思考

每一位翠园人相信:懂得挖掘幸福、享受幸福,分享快乐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人士同心同荣就能缔造这种教育的幸福。基于此共识,形成“童伴”教育同盟的家长、教师、社区人士庄严地宣誓:竭尽所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翠园新芽。

1. 从社团到社区:一种张扬个性之美的交往

榕树根系旺、枝叶繁、易生长,而且神奇多变、形态别致,展现出不同的美态。如何把学生成长的美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们倡导首先要还孩子一个欢快、没有心灵压力、一生都难忘的童年,在“展现自我、增长才能”的平台上,“让学生多元发展,对学生全面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收获希望与成功,在群体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是翠园教育者的心声。

为此,学校开展“同伴学苑”社团活动。“同伴学苑”社团下设“科苑、艺苑、书苑、体苑、队苑”五个分苑。有田径、足球、啦啦操、跆拳道、篮球、羽毛球、毽球、青杨画社、击乐、舞蹈、合唱、科技小星星等108个社团。各社团凸显人文关爱,科技发展,体艺展示,书香沁人,可谓各具特色。每一个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进行选择,并通过优化课内、课外的教学,使其有机整合,达到提升学生技能,各有所专的目的。社团活动往往依赖学生间的同伴交往,同伴交往则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

为了充分调动年级的同伴力量,增强年级的凝聚力,学校定期开展“童伴艺苑”社区展演活动。由各年级组织的表演队每月一次或两周一次来到社区舞台,开展“童声童趣——同伴艺苑社区展演活动”。展演活动不仅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让学生尽显潜能,同时通过创设亲子平台,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改进了亲子交往品质,增进了亲子之情。

孩子的成长是平等的,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宜的发展。但是,在一个群体中总会存在个体的差异,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弱势群体。面对一群异于常人的孩子,学校倡导以宽容、包容之心去扶持这些弱小的心灵,倡导平民教育。在省级课题《“弱势群体”小学生人格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的引领下,学校与社工服务机构联手,建立了弱势学生的个案跟踪管理档案,为每个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正服务,并建立了“成长俱乐部”活动室,给这类孩子提供了最个性的成长空间。

除此之外,学校通过举办科技节、体育花会、校运会、书香节、新年音乐会等,让翠园人尽展个性之美。在不断的历练中,无论是一年级的新生,还是六年级的毕业生,他们在群体交往中都变得越来越成熟,获得的殊荣也越来越多。

2. 从校内到校外:一种彰显课程智慧的互动

当环境不允许榕树生长时,它会机智地适应变化:同岩壁、墙头、驳岸抱成一团,以生命存在为前提,同他物联结一体,构成独特景观;或分身有术,以一桩一丫微缩自身,绽放生命精彩。受此启发,在构建“童伴”教育同盟时,我们抓住课程这一载体,在课程建设上吸取多元融合的“智慧”,构建多学习领域的多维课程,形成立体式、发展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近年来,学校围绕“礼爱并举,多才博艺”的育人目标,凸显“环保、健康、生命、人文”的办学特色,努力探索课程建设新途径。一方面,学校大力开发校本综合实践课程与科学课程。例如,为了拓展社区资源,了解地域文化,挖掘历史底蕴,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宗祠文化研究》《西关饮茶文化》《河涌污染调查》《身边的科学》,并开设广绣、科学小星星等兴趣小组活动。所开发的教材采用“活页”式装订,充分体现专题化、系列化、多样化和互动化的拓展型校本课程的特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选择,提升优势,个性发展”的优质学习资源,同时触发了学生了解社区的意识,调动了他们为社区服务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国际化”进程。学校以“国际理解教育”为切入点,通过课堂渗透与实践交融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校本课程国际化的研讨。2013年3月20日,16位美国校长到学校参观,参与学校“榕荫“社团(特殊儿童辅导社团)活动,一起与孩子们做游戏。2013年6月17日,全校师生迎来了全美最佳教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先生。他参与了我校六(1)班的班会课——分享我们的快乐,课后与教师代表、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掌握与其他民族、地区、国家的人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体验更深层次、内涵更丰富的交往互动的机会。

3. 从平时到假日:一种搏击长空的历练

自古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了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倡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组建 “雏鹰假日小队”。孩子们利用双休日,在家长的带领下,在社区的支持下,自主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每小队的队员不限于同班同学,可以在年级内根据兴趣、住地等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小队由家长担任辅导员,教师扮演协调者、指导者的角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