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

时间:2022-07-08 21:33: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困生帮扶总结

篇1

首先,通过一学年的学困生转化工作,与学生家长建立了长期联系机制,在转化学生的同时,也帮助了学生家长,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孩子教育观,对孩子有了长期教育计划和教育目标,也培养了家长受益的教育方法,孩子管理方法,学习辅导方法等,从而减轻了教师自身以后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负荷,形成了学困生家校互动的转化模式,形成合力共同参与的转化格局,效果喜人。

其次,我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1、创设和谐的培育条件

教与学的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互动的关系。表现为对学生的主动精神的认可与尊重,和对教育活动影响的自觉认识与细心把握。在和许崇志的交流中我发现他常常因为成绩差而遭受指责,久而久之,他便将别人"你真笨"、"你不行"的看法,内化为"我笨"、"我不行"的意识,不敢正视自己,缺乏进取的勇气和信心。为了转变他的认识为了培养该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设法为他创造一种能使其产生内心需要的学习情境,让他有决心,有信心克服不良习惯,相信自己能够学得很好。

2、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与计划

学习好与差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有无计划。恩格斯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就是荒唐。"有适用的学习计划,能统筹兼顾地安排好各科的学习,这是优良者的共同点。有了学习计划,学习活动就可以目标有序进行,检查和总结也有了标准和依据。于是我接着启发许崇志明确学习目的,试着制定学习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努力的目标及采取的措施。制定学习计划以后,同学们反映,和以前相比,他学习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知道主要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似乎知道劲儿往哪使了。

3、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之所以必须掌握,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学习,而在于这种学习习惯将会伴随人的全部生活。依据心理学原理,学习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习惯",但它更多地体现在心智成分。如果将优良的学习方法习惯化了,那么,学生也就很好地掌握了学习方法。据了解,该生以前没意识到自己有什么学习方法,更谈不上总结和运用了。于是我带着他学习有关的资料,复习学过的知识,让他了解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再把所用方法按操作步骤进行记录,及时总结运用这些方法时的体会,吸取长处,屏弃不足,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活动程序。由此,该生逐渐明白了,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习好,是与他们善于总结和运用这种合适自身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适合自身特点、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次实践、多次反馈、多次调节、多次改进,才日益成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的。

篇2

我在这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抓紧一切时间为同学们辅导。注重在学习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段时间下来,我渐渐地发现,他们不是学不会,也不是不想学,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自信心,没有好的方法,没有很好的预习,听课,练习和复习辅导。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起来了还愁他们学不会吗?我在辅导的过程中还经常给他们做思想工作,除了给他们讲清学习的方法,然后还要针对学生的辅导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心,让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只要学,就也能学会,只不过平时学不会,是因为自己的惰性没有及时练习引起的恶性循环。

李诚同学,头脑灵活但行为习惯不好,课上不会端正的坐姿,并且总爱和周围的同学说话,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举手积极可站起来后却又说不出来。赵同学父母不在身边,外婆对他管理不严,所以他经常对自己放松,上课的时候经常不知道在做什么。王欣、徐楠同学也是基础差些,接受起来也比较慢,在课堂上既不说话也不爱发言,经常不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针对这些情况我对学困生的管理是很严格的,我深入学生了解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主动地发现他们学习上存在的不足,然后及时分析和处理;学生的学习常规反复抓、抓反复,把他们培养成有良好学习习惯和自信心的人,高标准的严格要求,不断地总结改进。本学期进行了一次期中考试,四次单元测试。虽然每次考试总结分析、学困生的辅导与跟踪都要花费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正是这种踏踏实实的工作才能保证了帮扶的质量。

篇3

(本文于2012年获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县级)主办的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室(市级)主办的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新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创新、生机与活力,但学困生问题依然是困扰课堂有效性的突出问题,本文就课改中农村学校的学困生帮扶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学校学困生帮扶策略问题提出的依据

1.新课改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写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广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修订稿)》中写到,“初中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并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中写到,“倡导全面多样的人才观,提倡积极平等的学生观”“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以及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言下之意,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和成长素养得不到满足和形成发展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符合新课改要求。

2.地区实情的需要。本地区是地处远郊的农村地区,学生眼界、知识面相对狭窄,学习资源、手段相对贫乏,容易满足于学习现状;教师新课改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这些,使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层次相对滞后,学习习惯养成度相对不足——这成了产生学困生或学困生恶性循环的温床。

3.有成功先例的支撑。我们可以见到对农村学校学困生帮扶成功的例子,远至全国闻名的杜朗口等农村学校的新课改模式,近至我市天河中学等城乡结合学校的课改先进经验,都有俯拾皆是的同类案例可供借鉴。

二、农村学校学困生帮扶策略的归类

笔者个人认为,学困生帮扶策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非智力因素帮扶。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情感、教学行为三个方面,它主要帮扶的是学困生的学习情感、兴趣与动机、学习意志与抱负方面的问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改善了,就是其学习与成长的坚实基石。

农村学校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对待学困生苦、磨、逼,帮扶方法相对“粗暴”——这是农村学校教师的普遍现象,即使在我市教改实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未能幸免。所以,对待学困生的帮扶,教师必须认识到:应尽力避免学困生的出现;应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充分关注学困生的个体差异,想方设法满足不同学困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农村学校教师要投入情感去帮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对学困生来说,关怀、细致、耐心更是其需要的。当学困生感受到教师持续的关爱时,对该生而言,这可能就是使其打开心灵、懂得接纳、关注学习的重要锁匙。故赫尔巴特曾站在孩子的角度切身处地地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农村学校教师要在教学行为上落实帮扶。对于学困生,教师的帮扶应该是立体的,例如从班级整体环境的布置到学困生个体的谈心;从课内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到课外学习的人格保持;从堂上走到身边的提醒到堂下面对面的交流;从教学困生学习到教学困生做人;从“有意”的褒扬到“无意”的鼓励……总之,每个学困生的帮扶,就如艺术家的沙雕,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与努力方能成功,否则学困生可能止步不前,或使帮扶功亏一篑。

2.智力因素帮扶。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学习习惯养成、评价促发展三个方面。它主要通过训练学困生的思维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从而帮扶其个体智力特点、发展智力的方法、智力信心,达到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改善其学习效果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像没有人能代替学生去吃、喝及消化有益食物一样,也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他思考学习。”所以智力因素帮扶的一个总原则是:教师必须尽可能让学困生亲自动手,并用头脑去学习。

对学困生要实施针对其个体的因材施教帮扶。学困生犹如疲累不堪的半路行人,我们不能指望他走快一点;相反,我们先要预防他随时随地的“倒下”,再让他“轻松”,恢复“体力”。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找到适合学困生个体的帮扶方法,使其每一步都不感到那么吃力,最好能渐渐生出一些动力。这些方法包括练习卷(分A、B卷),课前3分钟的特别要求,课后适当地开“小灶”,作业的自改、互改、教师面改、师生共改,“有意无意”的测评松改、拔高分数,某些学习自(如写作命题)的下放(学困生自定),某些小组合作自的尊重流与下放,某些探究性问题自的尊重流与下放等。

尤其重要的是针对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帮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性。而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学习习惯养成在教育中占的地位之高、比例之重。所以,帮扶学困生养成符合其个体差异和程度的学习习惯,是学困生帮扶策略中的重中之重。这种帮扶要遵循的关键点主要有二个:一是教师要想办法让学困生在学习上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即真的“在学习”。二是教师要想办法让学困生在学习上做到“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帮扶的方法,主要是使学困生养成符合其个体差异和程度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例如建立在互相交流尊重基础上的定期检查笔记、课堂专心度和发言次数的记录追踪、听写默写小测的特殊个体要求与落实、堂上课后小组合作探究表现的特殊要求与记录追踪,乃至学习工具的定期检查、家长的定期沟通等。

对学困生要实施对其个体的评价促发展的帮扶。站在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说,教师对所有学生的评价都应以促其发展、利其身心为出发点,对学困生也不例外——因为,相对来说学困生是最需要“促发展”的学习成员。第斯多惠说过,“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学困生进行评价促发展的帮扶,就是以激励、唤醒和鼓舞为手段,达到提高其学习效果的目的。它可用的方法有:平时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个人学习习惯表现评价及追踪、学困生自评及追踪、小组评议及追踪、进步奖励评议记录及追踪等。

三、农村学校学困生帮扶策略的实施

前面说到对学困生的帮扶应立体地、反复地落到实处,所以,对学困生帮扶策略的实施,应是组成策略具体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些具体方法有:

1.班级小环境的针对性布置与调控。一个班就是一个集体、整体——而且是孩子的集体、整体,我们不防让它健康、富有朝气;一个学习小组也是一个孩子的集体、整体,我们也不妨让它上进、富有个性。作为集体一员的学困生,肯定“困”不到哪里去。所以我们可以民主引导,将教室用班级目标、学习名言、表扬栏等装饰起来;可以民主引导,将学习小组专用阵地用组名、组语、师生寄语栏等装饰起来。并且要求班、组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每周落实、更新某些内容。

我们还应布置与调控另一种小环境——针对学困生的班组“同龄共振效应”,有意在学困生的身边营造其羡慕、模仿的榜样和追遂、竞争的“对手”,用“正反”两种力量促进、鞭策学困生的学习,达到“共振”的效果。

2.在课堂上从细处着手帮扶学困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从细处关注学困生,随时、反复地帮扶学困生从课堂“现在”的一点一滴一进步一提高做起,以便让他们逐渐养成符合其个体差异的良好课堂习惯。例如,堂上走到学困生身边的有声无声关注、有意无意鼓励,有进步即使是小进步的大力表扬,某些情况下(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等)堂上给学困生“开小灶”,某些情况下(基础知识点、关键的笔记、堂上表现异常等)的即时检查与问题解决,某段某类课堂的课前3分钟特殊要求,如表现异常时段的课前3分钟自我调节、互助组帮扶,测验课的课前3分钟测验状态的进入等。

3.针对学困生作业的布置、评改方式多样化。对学困生来说,要达到全班的平均水平是困难的,要完全完成针对全班的作业也是困难的。所以为了学困生的学习需求和基本语文素养的发展,我们不妨在布置作业上采用A、B卷,让学困生在完成符合其学习需求与程度的题目基础上,再自主选择其他作业;或者我们可以将作业(作文)的命题权交给学困生,发挥其自主学习与巩固的主动性。评改方式方面,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建立在互相商量、尊重基础上的师生面议共改、学困生共议互改、班中“高手”共议面改、学困生自评自改等方法。使用这些方法要注意我们评改作业的目的,要达到“改”(用方法)而后“改”(达效果)的作用。

总之,面对新课改中农村学校的学困生,我们需要用心去实践帮扶、讲方法讲策略、有理性有效果地帮扶。我们的帮扶是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01-03

一、概念界定

(一)学业预警

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和推进,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但与之伴随的是生源质量相对有所下降,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数量相对增多,大学生面临日益增加的学习、经济、就业及心理等方面的压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减少和克服学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成了高等学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学业预警机制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新型的高校管理模式,近几年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推行,主要对高校学生学习成绩、日常考勤、学籍等进行管理,其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学校、学生、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潜在的或现实的问题,并及时向学生本人和家长告知、警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形成合力来预防学生偏离正常的学业轨道。它是一种重在对学生学业上出现或将要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友情提示和预先警告,并对其进行帮助和干预,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管理制度。

(二)朋辈辅导

朋辈辅导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最早是在心理咨询领域提出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威兰德(Vriend)发表了朋辈心理咨询领域的首篇论文后,朋辈辅导在北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所谓“朋辈”( Peer ),实际上就是“朋友和同辈”的简称,是指年龄相近,职位相当,生活境遇相似的一个群体,他们之间可以是相互熟悉的,也可以是相互陌生的。所谓的朋辈辅导,具体到高校里,简单地说,就是一群学生对另外一群学生的辅导。 朋辈辅导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业辅导,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的帮助;另一方面是情感支持,主要体现在思想上的抚慰。在学业辅导、情感支持中,朋辈辅导员可以通过面对面讲课或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对被帮扶者进行辅导。

高校在实施学业预警机制的过程中,除了可以通过学校和老师采取必要的措施参与帮扶外,还可以发挥朋辈辅导员在学业预警帮扶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如:奖学金获得者、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与“学困生”“结对子”,在学习中给予督促和辅导,在思想上给予抚慰和激励,通过与“学困生”的交流和交往,发现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自身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帮助“学困生”转变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困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从本质上来说,朋辈辅导是一种“一对一”式的帮扶和辅导,它需要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双方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和效果。

二、朋辈辅导、结对帮扶在学业预警机制中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被预警学生的转化率,增强高校学业预警工作的效果,是形成优良学风的有效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学说中提到,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据调查资料显示,学生在讨论个人问题时,更多的是寻求同辈而不是成人,同辈辅导员和他们的当事人可能从这种相互作用中获益。参与朋辈辅导,对被预警的“学困生”而言,“结对子”的对象是同龄的同学,同龄人之间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观,因而相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说教,同龄人之间的帮扶更容易触及被帮扶同学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帮扶和影响的效果往往要优于父母老师的教育。通过朋辈辅导,加强对被预警学生的帮助、引导,可以提高被预警学生的转化率,预警与转化的有机结合,避免了只重预警,不顾转化的现象的发生,从而带动了高校学风在整体上的提高。

(二)有利于增强高校学业预警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提高高校学业管理水平

高校实施学业预警,采取朋辈辅导、结对帮扶的措施,充分体现了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这项工作敦促学生端正态度,努力学习,充分发挥学校、老师、同学和党、团、学生组织、优秀学生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为有上进心的成绩欠佳的同学提供更有利的学习进步平台,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提高了高校的毕业率、就业率,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提升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使高校学生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三)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是辅导员,目前高校中的每名辅导员一般管理两三百名学生,因管理的学生数量庞大,再加上平时还有大量日常性的行政工作,辅导员在管理学生时主要精力都放在问题学生身上了,很难做到对每位学生面面俱到。对“学困生”采取“一对一”的朋辈辅导和结对帮扶,利用学生间存在的相近性和趋同性,可以使对被预警学生的教育更多地呈现出直接性、示范性和吸引力,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优秀同学的影响。在与优秀学生的“结对子”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摆脱被预警的学习状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朋辈辅导,提高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有利于朋辈辅导员的自我管理、自我充实、自我成长,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在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结对子”的对象是被预警的“学困生”,要改善“学困生”的学习困难状态,不仅需要朋辈辅导员善于发现问题,还需要朋辈辅导员善于思考和总结,根据被预警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方式,提高其学习成绩。在这一帮扶过程中,朋辈辅导员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获得价值满足感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充实、自我成长。

三、朋辈辅导,结对帮扶在学业预警机制中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帮扶对象

目前“学困生”学业预警机制,在我国高校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各高校首先要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位授予标准、毕业要求,制定合理的学业预警实施标准。在学分制下,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累计所欠学分数量,高校的教务部门通过学业系统筛查出需要预警学生的名单,提供给辅导员,辅导员认真分析预警学生的具体情况,发动优秀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朋辈辅导和结对帮扶,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上进心但目前学习成绩欠佳的被预警学生,更要有针对性地帮扶。

(二)选拔、组建、培训朋辈辅导员队伍

在明确了帮扶对象后,要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结对帮扶在学业预警中的作用,就必须立足于培育优秀学生群体,开发教育资源,完善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条件、搭建平台、丰富载体、拓展途径,努力优化有利于实施朋辈辅导的环境和氛围。参与朋辈辅导、结对帮扶的同学必须从优秀学生中选拔,比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团员等,他们具备思想觉悟高、品学兼优、心理健康、严谨自律、责任意识强、甘于奉献等特点。发挥这些优秀学生群体榜样示范作用,强化他们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促成他们的共振和扩散效应,从而感染和熏陶被预警的“学困生”,形成优良的学风。

朋辈辅导员选拔后,应通过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素质拓展活动、主题沙龙等多种形式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补充朋辈辅导员在人际交往、有效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传授朋辈辅导员具体的工作技巧、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法,使朋辈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此外,朋辈辅导、结对帮扶的过程中,要认真填写帮扶记录表,定期将记录表交给负责老师,建立帮扶档案,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和总结,提高帮扶水平和效果。

(三)确定朋辈辅导,结对帮扶的主要内容

首先,自愿“结对”,在沟通交流中,加深友谊。自愿“结对”有利于打消帮扶对象的抵触心理,使“学困生”愿意听取朋辈辅导员的建议与意见,接受帮扶。所以,朋辈辅导员要与“学困生”建立朋友关系,经常沟通交流,培养共同语言,彼此信任,从而为朋辈辅导结对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情感支持;其次,日常提醒、督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朋辈辅导员以身作则,经常提醒、督促“学困生”上课不缺勤、作业不拖拉、自习不偷懒、考试不作弊,培养 “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逐渐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答疑解惑、考前辅导。因“学困生”大多学习主动性不够,在日常学习和期末考试之前不善于自己总结、提炼知识点,一味“等、要、靠”,针对这一现象,朋辈辅导员要帮助其答疑解惑、考前辅导,传授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渔”,使其能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取得相应学分。

(四)制定朋辈辅导、结对帮扶的跟踪帮扶系列措施和考核办法

为了将朋辈辅导、结对帮扶的工作落到实处,规范帮扶行为,提高帮扶实效,应制定相应的帮扶制度、措施和办法。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与聘用、帮扶日志、考核与激励办法等。朋辈辅导员的选拔与聘用需明确选拔程序、任用周期等;帮扶日志要求详细记录帮扶内容和采取的帮扶措施,如:帮扶的时间、地点、内容、帮扶的课程名称、“学困生”课堂出勤情况、思想动态等;考核与激励制度重在激励,经相关部门认证后,对于帮扶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授予“帮扶之星”、“优秀朋辈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在评奖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学习有明显进步的“学困生”授予“学习进步奖”等荣誉。

[参考文献]

[1]华金秋.台湾高校学习预警制度及其借鉴[J].教育科普,2007,(3).

[2]王思斌.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9.

篇5

学困生辅导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本学期,为了更好地提高合格率、优秀率,缩小生生之间的差距,在教学中继续开展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同时,针对上一阶段的辅导情况,现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学期的“学困生转化计划”,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定有关学困生工作计划。

本学期以“提高合格率,优秀率,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目的,根据本年级本学期的所有知识点,制定《五年级数学(下册)学困生研究单元任务表》,并且在每单元的教学前,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点制定《单元知识的计划与实施表》,这样不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且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实际错误的收集与处理,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

二、及时填写好典型学困生个人档案,从学困生的成因入手,找出相应的转化策略,使转化措施更有针对性。

三、定期做好家访工作,以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四、继续以“计算教学”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计算是数学的根本,在数学教学中继续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为突破口,辅导学困生注意从计算的方法处着手,通过多种形式去帮助他们正确掌握计算的方法,从会算慢慢过渡到正确、有一定速度的计算,同时,让学困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技巧,从而达到提高学困生计算能力及数学学习成绩的目标。

五、多方帮教,共同进步。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将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继续采用生教生、师教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家庭辅导等帮扶方法,使学困生能学会,优秀生在帮教中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六、利用每周课余时间的“帮扶”活动,指导学困生学习。

每周的课余时间不固定,我将见缝插针地安排对学困生的帮扶活动,对学困生进行已学知识点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七、改变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适时鼓励评价。

课堂上将继续寻找时机多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在作业批改时,将会继续用一些富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强的语言评价他们,激励他们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每次测试后将继续帮助他们分析试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不断的对学困生给予关注、帮助,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八、继续做好各知识点的错题收集与原因分析工作,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九、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因此他们的转变也只能是逐步进行的,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要由易到难,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师生活动交替进行,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对学生进步及时鼓励,发现问题即刻纠正,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学困生辅导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指导思想

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个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原则,从学困生抓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行学困生帮扶工作,并长期坚持下去,让学生在帮扶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每个学困生的特点,认真地分析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且制定了“学困生工作计划”。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语文学困生转化对象有:杨鹏、张青青、赵秀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平时做作业不认真,不能及时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工作,并且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认真学习。学生学习习惯差,接受能力弱,因此成绩不够理想。

三、工作任务

(一)确定学困生名单,并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二)针对各类学困生,采取相应的办法、措施使其提高。

(三)认真做好学困生提高工作的记录,以便日后总结经验、教训。

四、具体帮扶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为了使他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特制定如下帮扶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如果认为从主科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比较困难,可以从副科入手。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每次单元检测后谈话一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

(二)加强关注程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两名学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鼓励他们的进步。密切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加以记录。

(三)培养学习习惯

1.课前准备

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上课之前要求该生把教材读一遍,把问题找出来,把教师预留知识点、重点、难点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归纳把它总结出来。起初可以放宽要求,只要完成其中的部分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2.上课环节

首先要告诉该生应该精神饱满进课堂,把所有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都抛在一边,认真听讲,做到边听边想边记,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对于该生起初会很困难,但要鼓励学生坚持,哪怕一堂课只记住一两点,那也是学习成果。

3.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要认真对待,如果不会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但绝不能不会就算了,当然难一点的题可以放过。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按时完成,时间观念强,不拖拉、要独立完成,绝不能抄作业。

(四)鼓励学生帮助

通过鼓励组内优秀生的方法,来帮助学困生。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总是比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短,所以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条件来帮助学困生,让优秀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帮助这些学生。同时可以从这些同学中间了解学困生的各种情况。

(五)在班级里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依此进行分层,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在班级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以前老师补课,留课的陋习,把问题交给学生去独立解决,老师起指导作用;其次,依据学生的能力,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有不同的完成目标,由易而难,逐层推进。

(六)在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环境。努力把班级集体建设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

过程。如试行“今日我当家”干部轮流制度,让每一个学生中的一些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相互教育,自我教育的作用。

(七)实行“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

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次持续性讲课控制在10分钟以内。快速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及至调节教学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避免课后大面积补课。

(八)通过内化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使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帮助学困生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亲自走下讲台、走到身边、弯下腰来,亲切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力量与自信,让这些掉队的学生尽快追上队伍,在集体中一同健康快乐的成长。总之,希望通过上述帮扶措施,经过我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使他们日有进步,学有所获。

学困生辅导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情况分析

学困生在学习上总的特点是智力一般,学习依赖思想严重,没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遇到较难的题便等老师的答案,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首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工作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溺爱优秀生,不鄙视后进生。今学期制订出转化计划如下:

二、具体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发现闪光点,创造成功的机会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教学活动,多鼓励他们,发现闪光点。就算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你的字很漂亮”、“你坐得很好,老师喜欢你……”也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师生之间应在合作、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互信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的转化,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多问他们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也能担任一定职务,在集体中发挥作用。

(二)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

多花一些时间了解后进生,理解他们,尊重爱护他们。在课堂上优先对待他们,不要总把目光停留于优等生。要心里时刻装着后进生,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如面对调皮掏蛋的学生时,教师要有涵养,不要急躁冲动,要机智地巧妙化地让问题留到以后再想办法妥善处理。

(三)教给方法,提高兴趣

后进生普遍存在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从简单的、他们有能力接受的方法去做。例如:自我复习时,定时检查复习效果,及时在班里表扬鼓励。亦可求助于成绩好的同学或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老师做做小事。叫他们做,亦即从侧面说明老师重视他们,看得起他们,没有遗弃他们。他们的心里总会有小小感激。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吧!”在谈心、交往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过来,可进行有关学习的交谈,用行动去证明你作为老师的是从心里面想他们学好。

(四)结对帮助,齐抓共管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与家长多联系齐抓共管,促其进步。另外,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选择一个学习尖子生和他们结对,进行一对一地帮助,并且做到教师在课后对他们进行辅导。

(五)持之以恒,巩固习惯

篇6

一、问题提出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英语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尤其是开发学困生的潜能,是英语教学尤为突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努力教育和帮扶“学困生”,使其得到转化,促使学生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全面、主动发展,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保证英语教学的质量,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校层面:推动新课程实验实施

通过引导和帮助教师矫正不当教育教学行为的策略研究,探索县直普通高中生存和发展的思路,有效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

(二)教师层面: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通过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让教师结合自己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行为上真正转变教学观念,预防并减少学困生的产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困生,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自由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也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探索新途径。因此,提高教师对学困生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对尽快转变英语教学行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家庭层面:重树家庭希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多数家庭都做到了“只生一个好”。家长把教育的希望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高度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蔚然成风。在教育上的偶然失败,对学校仅仅是百分之几,而对一个家庭则是百分之百,这就意味着一个学生的学习失败就等于一个家庭希望的落空。

二、学困生内涵

(一)何为学困生

学困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智力正常,而学习效率低下;二是智力正常,但学习准备与学习任务不相适应,学习效果低下,持续困难状态的学生。本文所指的学困生仅限于学业方面,专指那些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的学生。

目前,学困生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甚至有的班级学困生达到班级总人数的20-30%。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教学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学困生特点

1.学习懒惰

如今独生子女多,在家里处处受到优待,什么是都有人替干,真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期以来养成了惰性。生活上如此,学习上也是如此,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想动脑,不愿动手,要么抄别人作业,要么干脆不交作业,成绩差不在乎。

2.自卑感强

学困生由于学习差,受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打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老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到低人一等,慢慢形成了胆小、懦弱,课堂上不敢发言,学习上有困难不敢问老师和同学,把自己封闭起来。

3、逆反心理较强。学困生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进而自暴自弃,不学习专捣乱。学困生的形成,固然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有关,但与教师的教育思路、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更有着直接的关系。如苏霍姆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们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和青年男女。”事实上,学困生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教师应该也能够做好每个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三、学困生心理问题来源分析

(一)外在因素

1.社会困扰

随着时代进步,我们身处的社会也存在着众多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对人的焦虑度在不断上升,这反映在学困生身上更是明显。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特别是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如果发现有人在注意自己,心里就会感到紧张。二是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学困生对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因此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

2.学校压力

一是学业的压力。在学习上,学困生明显落后于成绩优等生。在学习上出现了种种焦虑情形,比别人更担心学习,在学习成绩不好时总是提心吊胆。他们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之前,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

二是考试的负担。学困生最害怕的就是考试,考前对考试充满恐慌,考后,在尚未得知成绩前表现为忐忑不安,学困生心里总感到不快,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三是同学间的竞争。学习上落后于其他同学,使得学困生充满自卑心理,他们常常会自责。此外,在参加其他活动不如人意时,学困生心里会存在自卑,主观判定是自己的责任。

3.家庭影响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有的家长能为孩子创设许多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更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因素。家长忙于自己生意、工作,平时疏忽对孩子学习关心,也没有时间深入了解子女的内心活动。长期的压抑、单调、苦闷的家庭生活使这帮学习上自叹不如的学困生又在生活中形成了严重的不利于发展的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

(二)个人因素

1.个人生理因素差异

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学困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2.学困生的自我概念差。

一是自我评价的高低。学困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自我肯定不足。许多学困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敢追求本身能够实现的生活目标,遇到挫折常常自责,生活态度消极、被动。

二是自我接受的程度。自我接受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特别是对自身的缺陷能够宽容。部分学困生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的疏远时,不加思索地认为是自己以上无法改变的缺点给自己抹了黑,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四、缓解对策分析

(一)建立制度,明确职责。

学校应在原有的“学困生”、“边缘生”、“特长生”档案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教育和帮扶学困生工作制度。

1.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全面调查,认真排查“学困生”现状,按学习、行为规范等学困状况排查分类,建立个人档案。

2.制定“学困生”结对帮扶制度。对已确认的“学困生”,各班分类组织安排结对帮扶,实行承包责任制,行政人员包班级,班主任、任课教师包人头。做到明确转化目标,责任落实到人。

3.强化跟踪流程管理。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各班级要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制度,建立“学困生”转化情况记载簿,建立学困生流程管理记录,对其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成长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及时鼓励与引导,扬长避短,防微杜渐。

(二)注重方法,开展活动

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帮扶教师要注重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困生”,教师要真心爱护,要与之“心连心”,交朋友。充分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坚持多鼓励、多正面引导,切忌歧视、放弃。对学困生、教师念好“三字经”,即:立足于“鼓”,着眼于“拉”,着手于“帮”,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困生”的恐惧心理或逆反心理。

1.因材施教,重视学习辅导。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对“学困生”进行分类教育,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用生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吸引“学困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四个优先”,即“优先提高、优先答疑、优先检查、优先表扬”,特殊照顾“学困生”,并根据需要经常给他们开小灶,缺钙补钙,缺铁补铁,着力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和成绩。

2.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开展学生互助活动。良好的班集体,和谐的学习环境,往往对“学困生”能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各班级要以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为突破口,通过建立一些帮扶对子和帮扶小组,努力形成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相互帮扶、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确保“学困生”能得到及时而真诚的帮助,使他们能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获得成功,不断增强自信。

3.发现闪光点,让学困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坚持“五个一点”,即:多一点爱心,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点拨,多一点表现机会,多一点思想交流。根据我校实施成功教育的经验,在转化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提出分阶段的要求,对“学困生”中进步快,某一方面表现突出者要及时表扬鼓励,期中阶段,评选“班级十星”,让“学困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困生深信人人都是成功者,尝试成功的喜悦,让更多的“学困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学期末,对“学困生”成绩提高较快的评为“学业进步生”,对思想品德进步较大的评为“品德优秀生”,予以表彰。

4.交流总结,评比考核。首先,建立“学困生”转化研讨制度。学校将每月召开一次教育和转化“学困生”的交流会,及时掌握各班级教育对象的动态,研究教育手段和方法,做细帮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帮扶经验,及时交流推广,将学困生转化工作纳入教师考核方案中,与班主任的考核挂钩,与教师的评优和职称评定挂钩,对转化“学困生”工作实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转化成效差、辍学率高的班级实行一票否决制,切实保证教育和转化学困生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三)培养与锻炼学困生多方面能力

1.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培养学困生学习的意志是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有力措施。在学困生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意志可以促使学困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实践证明,即使天资稍差的学生,只要意志坚强,能够勤奋学习,不怕挫折,经过努力同样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培养学困生学习的意志力应从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的自制力、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入手。

2.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心理动因。有了兴趣,学困生才能对教学过程也感到愉快与充满好奇,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学困生往往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这是造成他们学习质量差的重要原因。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待学困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帮助。注重因材施教,课堂上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对他们的进步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我们要善于激发学困生的兴趣点。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激发他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学有所长,并积极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做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良性发展。我们要改变教学策略。例如,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使用实物性教具、创设情境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首先,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激情;

其次,我们要真心的关爱学困生,要做的是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关爱,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用爱去治愈他们心理上的创伤;

再次,我们要帮助学生排除不良的情绪或情感。要减少遭受挫折的机会,增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也尝到成功的甜蜜。我们要增强他们应付压力的能力,健全其人格。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可辅以必要的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篇7

二、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干预措施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内驱力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与关键。学困生的种类不同,针对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不同原因,进一步探索激发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有效策略,解决学困生不想学的问题。每位任课教师为自己帮扶的对象制定出帮助、转化方案,拟出具体转化措施,然后有步骤地实施。但是,以前我们做过这样的尝试:一个教师盯一个学困生,单独谈话,个别辅导,这样不仅放大了学困生的“困难”病灶,而且基本上是单打独斗,似乎是倾注了力量,但是帮扶效果并不明显。鉴于此,我们认为学困生来自集体,在集体这个大熔炉里锻造、转化,会更加自然,因此我们选择了基于班级发展的校本研究——班本教研模式,即教同一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组成一个主要的研究团队,同时调动全班所有学生、家长,形成一个资源团队,以面带点,以点促面,促进学困生学业质量的提升。

1.以教学班全体任课教师为一个面,帮助班内几个学困生提升学业水平

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表面上看就是学习基础太差,跟不上大部队。实质上多数学困生要么懒惰,要么缺乏自控力,即使教师给他们补上一些知识漏洞,不知他们哪天犯懒,又会出现新的漏洞。所以紧要的措施就是在确定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科目后,由主要负责帮扶的教师牵头与相关学科教师进行沟通,利用课余时间对该学困生进行补课,哪方面缺补哪方面,使其具备基本的“营养”,基本能够跟上大部队。其次,一个教学班的所有任课教师要形成一个共识:发现学困生上课或作业中有松动的现象,立即互相沟通,责成其主要帮扶教师和该学困生沟通谈话,及时鼓劲,把握方向,保证他们不要落得太远。

2.以教育专家、大多数家长、班主任为一个“面”,带动几个学困生家长的“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由于有的家长出于忙于工作或不懂教育方法等原因,没有帮孩子养成勤奋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孩子学习吃力的后果,家长也很苦恼,大部分学困生家长选择了放弃。为此我们首先请家长聆听教育专家屈开老师的讲座,使家长明白“孩子有病,家长吃药”的道理;其次我们请教育孩子成功的本班或邻班家长介绍自己为了孩子辛勤付出的经历,使学困生家长反思自己的不足;班主任建议家长要寻求各种办法帮助处于困惑期的孩子渡过难关。同时学校也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涉及青春期教育、教育孩子十大误区、孩子“变坏”的征兆等,这些举措都深深触动了学困生家长的心灵,也使学困生家长明白若现在辛苦三五年,将来会幸福一辈子,鞭策家长要树立信心,做帮扶学困生的强有力后盾。

3.以全班学生为一个面,带动几个学困生的点,共同提高

(1)以优秀学生为资源,实现“一帮一,一对红”的策略

学困生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类:第一类——督促型。这类学生往往有学好的愿望但又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常常犯一些小懒惰,耍一些小聪明。他们还没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教师、家长、同伴经常地提醒和监督。第二类——方法型。这类学生也有好的学习愿望和态度,甚至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方法不科学,往往事倍功半。他们需要的是教师、家长和同伴的方法指导。第三类——思想型。这类学生不是方法问题,不是习惯问题,更不是智商问题,他们有的是思想和情绪上的问题,所以他们的学业会跟着他们的想法、关注点和情绪时好时坏,对于他们我们教师团队所要做的就是坚定他们的信念、稳定他们的情绪,他们的学业情况自然会跟着逐渐稳定下来。确定每位学困生的类型后,由班主任牵头,在班中建立“一帮一”互助小组,安排一名相对优秀学生带一名学困生,组成“一帮一”小组。小组内两个人同桌,课上一起参与学习活动,优秀生负责指导、督促、点评学困生的学习,课下督促检查其各项作业的完成情况,让学困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促进学困生及时反馈、反思,增强正能量,体验小成功,走向大成功

为了帮助这些类型不同的学困生,我们教师团队要做的首要任务就是唤醒他们内在的动力,并且在给他们布置的任务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我们没有把目标直接建立在学业成绩上,而是更加关注影响他们成绩的因素,因此我们这样引导学困生:如果我培养一个……的习惯,我的学业会有进步;如果我找到一个……的方法,我的学习会有进步;如果我的情绪稳定……时间,我的学习会有进步。这样做也是在向学生传递一个正能量,学习成绩是和好习惯、好方法、好情绪息息相关的。

建立“一帮一”互助小组后,我们教师团队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测试成绩等进行评价,每次进步、表扬可以得到“正”字中的一笔,逐渐积攒成一个“正”字到多个“正”字。关于这个“正”字学生们都戏称为“证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学生所获得的成功和荣誉!这个“正”积攒到了梯队的前两名可以光荣地晋升到上一个级别。同时,我们要求每个班本教师团队为学困生个人建立每周学习反馈卡:

在给学生反馈时,要求教师、同伴、家长、学生个人的语言表述形式是“某某养成了……习惯”“某某好的情绪坚持了……时间”等。教师把学困生在学校的纪律、学习、出勤、体育锻炼、卫生、劳动、做好事等情况,通报给家长;家长也同样把孩子在家的劳动、学习、卫生、纪律表现情况通报给教师,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教师了解学生在家情况,以便家校形成团队氛围,持续加油、助力,固化帮扶成果。

(3)班级建设中,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精神层面的引领,带动学困生进步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我们首先采取的方法是先走进心里,让他们有感悟、有触动,再进行震撼心灵的教育。比如鼓励学困生不能因为自己成绩低、行为习惯差就自暴自弃的“20元钞票”的故事:一位教师把一张20元的钞票举在手里问大家谁要?大家都举手要。把它扔在了地上问:这时谁要?大家还都举手。教师又把这张钞票踩了一下,同样大家都举手表示还是要。教师这时引导学生:“这张面值20元的钞票,即便我把它扔到了地上,踩了一下,它的价值依然是20元。你们就像这张钞票,无论你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们依然有你们的价值。”再如让这些孩子收看力克胡哲的生活经历,他没腿,没胳膊,但是依然乐观,从事各种体育活动,跳水,游泳,打网球,参加社会活动,把快乐带给大家。力克胡哲的乐观态度和拼搏精神深深感染了学困生,触动了学困生的心灵。

我们还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特点,让学困生承担具体任务,对学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每周自己洗一次校服,为家长做一次家务。这些活动都要由家长反馈给教师。慢慢地这些学困生学会了感恩,明确了责任,并承诺要努力学习将来报答父母。

4.以全年级为一个面,带动部分学困生共同进步

首先以年级为单位,开展远足、万米接力、登山、古诗文诵读等社会实践或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并向学习方面正迁移。其次年级每周、每月、每学期,都定期召开反馈、总结、表彰会,为学困生设立“最具潜质奖”“品德优秀生”“学习达标奖”等奖项。当然对学困生的评价要七分看态度,三分看对错,多以鼓励为主。

三、研究成效

1.教师观念发生改变

经历半年的课题研究,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以前一提到学困生就抱怨、愤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变为心平气和地找原因、想办法,抱着一种研究的态度解决问题;过去,一提学困生就认为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现在认识到只有每个人都承担起帮扶学困生的责任,全体教师形成一个团队,才有力量提升学困生的学业水平。

2.学校教师研究氛围逐渐浓厚

将帮扶学困生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教师们已体会到带着研究态度去做工作,少了很多烦恼。研究意识已在头脑中播下种子,于是办公室里、研讨会上和家长的电话里,经常听到或看到研讨的声音和画面:这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从哪个年级落下的,是初一年级还是小学六年级?某某只是懒惰吗,他妈妈过分迁就他起了多大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被教师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来,少了许多叹息、无奈、苍白的劝慰和老生常谈的话语,多的是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3.学困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行为习惯悄然发生改变

半年的干预,学困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增进了,如某某以前见到英语老师就躲,现在总是感激地迎上去,他终于明白是英语老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才使他单词积累量不知不觉增加,终于走出补考的“阴影”;而曾经专为英语学困生补课的专用教室,已不再拥挤,因为有的学困生已经晋级到上一级梯队。课间相互探讨问题的人多了,课堂上也比以前安静了,甚至有的同学说“突然安静的课堂,我有一些不适应”。当然尽管有的学困生的成绩还不那么令家长和教师满意,尽管有的学困生英语课上多数情况下还是听不懂,但是在同伴的督促下,每节课他在努力记下几个单词,而且他爱上了那似懂非懂,偶尔还能听懂几句的英文电影;尽管有的学困生的作文还不足600字,但他依然能看到老师在他作文上个别句子处画上的笑脸,这些许的肯定带给他无限的写作动力。

四、几点体会

首先要牢固树立一个思想: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不仅是学困生,还有班内的优秀生,发挥班内优秀学生一帮一的带动作用,并实行捆绑式评价,一方面促进学困生提高,另一方面会使优秀生更优。

其次教师要始终把改变学困生行为习惯,增强学困生成功体验,提高学困生自信心作为研究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学校、年级、班级各层带动,以面带点、以点促面才是帮扶学困生,促其学业提升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师语言积极暗示,进行精神层面的引领,带动学困生思想先转化,然后转变成切实可行的行动也至关重要。家长的放弃是学困生难以帮扶的根源,家庭良好氛围的创设、学校对家长的培训和鼓励是必须的。

篇8

一、对初中英语学困生帮扶的必要性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应该教好、学生应该学好。但是英语这门学科不像中文,它本身不是我们的母语,周围没有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尤其在山区,教学设备和师资水平都不那么好,英语学困生会更多,往往初中就形成两级分化或甚至有些学生就开始对英语产生放弃的念头。

现在的英语新课程教学,学生所要学习、掌握和运用的知识越来越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学困生跟不上,学习上的困难像“雪球”越滚越大,学习路上的泥泞越陷越深,不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会导致学困生放弃学习。关注、扶助学困生脱困,这既是我们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帮扶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方略

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对他们及时进行思想上和学习上的“扶困”。

2.1加强目的性教育,提高学困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

引导和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不能光讲一些大道理。大道理是不能激起学困生强烈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还应该从近处着手、从“行动”入手,准确把握学困生的心态,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如:为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要求他们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

2.2降低门槛,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初中英语科的学困生多数没有单词,句子的基础,也完全没有英语语法的概念,更谈不上听力,口语的能力和技巧了。对他们来说,英语简直是海市蜃楼,要想学好英语,谈何容易!教师可以采用降低英语学习的要求和难度的措施,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2.3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成功的秘诀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乐学的习惯。怎样提高学习兴趣呢?

创设情景,发掘兴趣点。

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初中生所学的英语材料一般比较简短,形式单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尽可能把这些材料放入各种真实的情景中,使得学生一节英语课上学到的不止是单词和少量的对话,而是学得更多的语言知识,获得英语交际的能力。

在真正的交际环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运用交际教学法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我们最要做的是创造情境,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全身心地投入英语学习。我在教有关“let’s go to the zoo”这一单元时,把教室布置成动物园,到处是有趣的动物玩具。而且,让每个学生也戴上了自己喜爱的动物头饰。一上课,同学们便感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到了一个热闹的动物园。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满了乐趣,真是“课始时分兴已浓,课行时分兴正浓,课终时分兴犹浓”。

搭建平台,提高兴趣点。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动手操练,亲身体验才能获得英语交际能力。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欢乐中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知识,掌握用英语交际的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加强情感体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点。

享受成功,巩固兴趣点。

在教学活动中,我觉得应使每位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成功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促使兴趣的发展。我在教学中尽量少说“No”“Must”“mustn’t”……,多说“Thank you”“Good”“well done”“Would you please…”“Wonderful”……。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多微笑,少绷脸。信任和希望有时是并存的,学生会把教师的信任当作老师对他的希望,他会加倍去努力。我在平时常常留意学生英语学习上的点滴变化,经常表扬先进,鼓励进步,使他们获得了英语学习的成功感,促进兴趣的发展。通过各种激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学困生。

2.4实行日练日背,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一位科学家曾经总结道:“在世界的进步中,起作用的不是我们的才能,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才能。”这句话明确指出了除才能外的潜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的重要性。而学习习惯和方法,正是潜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统计表明,一个成功的学习者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第一位的,占30%;学习兴趣是第二位的,占25%;而智力是第三位的,占5%。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的重要。“作为教师,要想学困生彻底“脱困”,在帮扶时要沉得住气。在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树立了自信之后,还要让学困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英语要注意方法引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注意运用“课前预习---课中领会---课后复习”三步曲,要充分凸显预习中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学生预习以后,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听课就能减少盲目性;在课上,老师就能处理更多的问题,学生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上课是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大家领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引导学生排除干扰,全神贯注的听课。其次,要求学生带着预习问题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听课,把“听”和“想”结合起来,积极主动的听课。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紧张起来,要随着老师的引导积极思考,这样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课后,及时复习巩固也很重要,学生要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再一次的思考、整理。要养成先复习后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写作业是对所学内容再一次的复习,是把老师所讲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咀嚼和理解之后,运用已经掌握的语音、语法等,自己动手动脑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演练。认真完成作业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久而久之还能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

除了以上传统学习方法要掌握外,应根据英语的特殊性,突出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在主体学习中要不怕犯错,要多讲,多会话,懂得与他人比较从而提高自己。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多读、多看,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掌握词汇,掌握习惯用法,掌握国外的风土人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同样适合英语。

三、帮扶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效果

经过扶助的学困生,学习目的明确,懂得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有学习的动力,学习中不怕吃苦、不怕累,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并能主动地去学习英语。

总之,扶助学困生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困”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解“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英语教师付出大量细致而又辛苦的劳动。

篇9

1.学习英语的动机不明,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英语学困生对英语学习的动机不够明确,他们没有树立“我要学”的思想,在学习中不能克服困难,表现在课上不能注意力集中,甚至还违反课堂纪律;课后不能完成作业,有时还有抄袭他人答案等现象,这些都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学习意志薄弱,主体参与意识不强

大多数英语学困生考试常常是屡考屡败,没有学习的成功感,长期处于班级的最底层,学习上难以得到他人的认同,内心深处一般都比较自卑,心理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英语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运用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几乎所有学困生都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有明显不适应或跟不上学习的倾向,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应付老师,敷衍了事地完成作业,甚至还会抄袭别人作业,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然后再完成作业的良性循环,遇到问题经常不知所措,羞于向老师、同学请教,学习习惯越来越差。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英语学困生的转化

针对上述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学习的主要表现方式,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教学实践。为此,我把全班50名学生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班级前10名的每位学生担任各小组组长,中20名学生作为每个学习小组的2名骨干力量,每位组长和2名骨干负责帮扶2名学困生,创造这样良好的学习条件就让每位英语学困生学得有兴趣,学习成绩自然就有

进步。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同位交流的有效方法。分组时要保证组内学生好、中、差之间搭配适当,组员之间不存在歧视对方的现象,要合得来,学困生在组内无自卑感。随着活动的增多,他们会感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就会有成功感,渐渐地培养起学习激情和兴趣,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有道是:教学相长也,从而极大地调动学困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困生的主体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困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但是光有热情而没有能力,热情是不会长久的,因此,我们还要注重学困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教学方式为学困生创造了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他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竞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困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学、互帮、互补互促的平台。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往往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学习交流中,他们对优等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会耳濡目染,他们会及时改变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同时,学困生学习方法上的缺陷暴露无遗,优等生可以有效地加以引导,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0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8

一、学困生的界定

目前,国内对于学困生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常规的看法是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狭义的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1]这个定义讲明了学困生的主要特征是学习成绩低下,其中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把学困生的本质表达出来,因为学习成绩低下不过是学困生的一个表现而已。还有一个“学困生”的定义也比较模糊,该定义认为学困生是由于学习基础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各科成绩都很差的为多科性学困生,某学科成绩差的为单科性学困生,或称为偏科生。[2]

这个定义突出了学困生的特点和外在表现,同时对学困生进行了分类,使我们对学困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其义还是没有把学困生的本质概括出来。

那么何谓学困生?学困生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基础知识缺失,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缺乏继续学习的能力,这类学生统称为学困生。因此学困生的本质是缺乏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农村初中非常重视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也研究了许多应对措施,教师也花了许多心血。但是学困生转化的效果甚微,这无形中挫伤了许多教师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学困生的转化不了了之。

1.对学困生的认识存在问题

(1)对学困生的本质认识不足。我们都知道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问题的本质,这样才会“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并没有清楚学困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而是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比如学困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精力不集中、有问题不敢请教老师等诸如此类。这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这是对学困生本质不了解的主要表现。

(2)对于转化学困生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在农村初中,学困生基本上都是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表现为基础知识的缺失,在学习能力上可以说不是量的缺失,而是质的缺失。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是长期的、艰巨的。笔者曾在农村初中任教多年,也转化过多名学困生,从中发现,要转化一名学困生,最少耗时一年以上,从而可知转化学困生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与心血。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学校领导、教师往往对此认识不足,有的教师平时在学生身上花费一两个月或者一两个星期就想看到学习效果,这无疑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足够的量变,是不会引起质变的。

(3)对于学困生的转化程度认识不足。学困生的转化到底到什么程度才是转化呢?笔者认为,当学生的基础知识从量变向质变转化,在长期正常的教学条件下,学困生都具备有基本的学习能力,就算转化成功了,并不是单纯地以成绩及格来衡量。

2.对学困生的转化行动存在问题

目前,对于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研究非常多,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笔者认为缺乏可操作性。笔者根据任教时的经验总结认为,对于学困生的转化主要表现为“两重两轻”。

(1)重思想教育,轻学习辅导。在农村初中,可以说学校领导、班主任、各任课教师还是比较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问题的,不管是在学校会议上,还是在班会课上或者是在课堂教学上,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都不遗余力地向学困生灌输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学困生能够从思想上重视学习问题;同时,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经常教育学困生要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从思想上重视学习的重要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长期的思想灌输,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导致学困生的反感。

学困生是由于基础知识差而导致学习能力的缺失,因此单纯的思想教育让学困生认为教师并未真正理解自己,也未能使自己在学习上找到走出迷惘的道路。因此从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教师对学困生的学习辅导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在现实教育中,往往存在轻视学习辅导这种情况,尤其是轻视教师对学生的长期的学习辅导。

(2)重经验介绍,轻学习体验。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学习的角度上说,别人的学习经验是有借鉴作用的。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可能借鉴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学困生的基础比较差,对学习问题具有畏惧情绪,同时长期的学业挫折已经使一部分学困生产生无助感。对这部分学生来说,长期的学习经验或者方法的介绍如同空洞无物的思想教育一样,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引起学困生的反感。但是在现实中,重视学习经验的介绍比比皆是,比如,对于在期中、期末考试或者各种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学校往往要求这类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也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验。

笔者认为,学习经验是要经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的,这对学困生而言同样起不到作用。

三、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转化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建设完善的学校保障制度和教师学习帮扶机制。当然并不是说其他因素,如社会、家庭等因素不重要,而是说这两个对策最具有操作性而且是关键步骤。

1.学校建立并完善教师激励制度

教师是学困生转化中的主要角色,教师的辛勤工作必须得到学校的认可,这样才能激励教师长期、高效地关注学困生的转化问题。转化学困生并不是某一位教师的任务,而是全体教师应尽的责任。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当中,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效果为什么不够明显呢?除教师的转化措施缺乏针对性之外,更在于教师转化学困生所付出的辛劳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学困生基本上不可能成为学优生,对教师的考核中,为学困生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可能获得肯定的;然而教师对成绩接近学优生的部分学生付出的也许并不多,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教师的这部分付出却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肯定。这其实也是农村初中学困生很少得到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在现实当中,只有个别教师具有对学生未来高度负责的心态,会尽自己的能力来转化学困生;但是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转化学生的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转化学困生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而要发挥教师的共同作用,无疑需要学校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作为保障。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并完善教师激励制度,对转化学困生付出辛劳的教师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必要的奖励。比如在教师考核评优、班主任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福利待遇方面给予物质奖励等。可以说,目前农村初中相应教师激励制度的缺失是学困生没能得到转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抓住时机,及早干预

学困生缺乏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低下,因此转化学困生时要把握好时机。笔者认为,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时机是七年级,即学生刚就读初中时是转化的最好时机。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说明了时机的重要性。首先,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是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个别有条件的小学可能还学习英语学科。但是就读七年级时,除了小学阶段学习的科目外,基本上所有学生面对的都是新的学科,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只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慢慢积累,学困生是完全可以被转化的。其次,初中七年级的课程,特别是语文和数学学科等知识与小学阶段是具有衔接性的,学习内容在整个七年级都不会太深,这有利于学困生补充相关知识,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最后,由于生源来自于各个小学,学生彼此是陌生的,同时学生对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学习方式也并不清楚,这种情况下是培养班风、学风的最好时机,也是培养师生关系的最佳时机。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转化学困生,关键是要抓住时机,并及时干预。

3.建立教师长期学习帮扶机制

建立教师长期学习帮扶机制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者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学习辅导。教师的学习辅导正是学困生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的积累过程,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可起到关键的作用。建立教师对学困生的学习帮扶机制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一是在对学困生进行学习辅导时, 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教师应该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要主动了解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并主动辅导学生。这类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不想学习,也不是天生就没有学习目标的。其实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曾有自己的美好梦想,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学困生由于成绩差,长期受到忽视,甚至被嘲讽、挖苦等,造成大部分学困生有畏难情绪及胆怯心理,这也是需要教师角色转换的原因之一。

二是对学困生进行学习辅导时,教师要注意讲与练相结合。辅导学生学习要以做题训练为主,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面前演示题目的解答过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好观察学生多做一些题目,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教师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完整的认识,并且使其对题目的认识比较深刻,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及逻辑分析能力。

三是对学困生进行学习辅导时,教师要有耐心。学困生的学习过程是基础知识积累及经验的总结过程,学困生在学习表现上往往是笨拙和错漏百出的,教师要理解并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因为知识的积累在开始时是缓慢和痛苦的,错误越多说明学生要获得的弥补也是越多的。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师会发现学生的错误越来越少并且解题速度越来越快。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质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耐心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是关键因素。

四、结论

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转化虽然是一项长期、艰辛的任务,但是只要客观了解学困生的实质,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制度保障,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热情并长期坚持,那么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篇11

结合县教育局有关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文件精神,将“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作为课题纳入德育工作和学校工作计划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安排,要求全体教师端正教育思想,统一认识,真正把“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校长总负责,分管教学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具体负责,形成政教处组织实施,年级主任、班主任及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三级管理模式。

二、摸底建档,明确职责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政教处、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校一直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采取“控制数量,化整为零,化多为少,各个击破,一事一例处理,逐个转化”的办法,把“学困生”转化工作制度化,确实收到了较好的转化效果。

1.每学年开学初,政教处要求新班主任以班为单位,通过走访老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形式对学习困难、单亲离异、长期留守三类学生重点进行调查。对“学困生”进行摸底建档。认真填写学困生成长档案。【成长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年级、班级、起始状态(入学成绩、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与家长联系情况、帮教方法及措施、谈话记录、转化情况(期末成绩、行为习惯)】

2.政教处通过健全“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制度,对已确认的“学困生”,落实到各班主任和跟班教师,进行结队帮扶,做到明确转化目标,责任落实到人。加强过程性的管理,及时检查指导总结,促进“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师职责,学校还与各任课教师签订了“学困生”帮扶责任书,实行承包责任制,把帮扶“学困生”工作作为每个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此作为教师评优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探因及转化策略

(一)心理疏导,找回自信力

自卑是学习困难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特征。多表现为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为让学困生找回自信,我校每月安排2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全面渗透、全程开展、全员参与”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1.政教处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例会、黑板报和政教专栏,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励志教育。例如,针对学生打架事件,我们对学生进行如何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孟子的天降大任、德育名人成功故事、24孝故事等。

2.班主任利用班队会召开主题班会,针对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学生自杀、心理扭曲等现象,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珍惜生命、挫折等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珍惜生命》、《挫折》等心理健康教育。并要求备有教案。

3.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把每一个学生都要当做有血有肉、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更应该尊重学困生。虽然他们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各方面都比不上优秀生,但他们是平等的人。其次,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办法。在设计教学时,在整体教学目标中,要有一定的阶段性,让学困生能有反馈的机会;在作业及练习的布置上,要考虑学困生的基础,加强练习作业指导。第三,创设机会,小步子,多台阶,培养学困生的“成功意识”,增加其学习的自信心。在知识学习方面,要采取适当降低起点、适当减慢学习进度、适当分散难点等策略。第四,实行分组合作学习,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在分组时,要把学困生分配到每个小组中,以优带困、以优助困,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提出稍难的问题让学困生思考,为了集体优胜的目的,每个成员都要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讨论,贡献自己的 智慧,为本组的成功尽最大的努力。这样,既给了学困生机会和权力,也赋予了其义务和责任,并能激发起学困生的动机;同时在合作竞争中,由于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这就能促进组员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也为学困生创造了参与合作竞争的机会。

(二)依托特色,增强意志力

意志力薄弱又是学困生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毅力,害怕吃苦,自动放弃。我校依托国学和篮球公园特色,增强学习困难学生的意志力。

1.我校自编国学百草园校本教材上中下三册,上册七年级学习《三字经》和《百家姓》;中册八年级学习《孔孟之道》、《弟子规》和《正气歌》;下册九年级学习《24孝》、《千字文》和《24节气》。充分利用教学楼、宿舍楼道走廊张贴《弟子规》、《24孝》、古今激励名言等宣传标语,营造氛围,让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净化学生心灵。

2.篮球公园作为我校体育特色,学生每天下午活动时间坚持锻炼1小时,体质和意志力得到了增强。

(三)家校合力,共同教育

受家庭变故、家庭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一方面,有些家庭可能因为富裕而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暂时无用”的假象。这类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隘的性格。怕苦怕累,盲目骄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逐渐退步,虽多次失败,并不感到难为情,家长宠溺,反而责怪教师教的不好;再者,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留守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缺乏父母疼爱和沟通。这类学生自制力较差,随意性强,平时不努力,无所谓,家长也管不了,听之任之;另外还有一方面,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或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两辈或是更多人爱一个等因素影响。这类学生表现为:厌学,平时逃学、不听讲、不交作业、不守纪律。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班主任培训力度,提高管理理念。

(1)坚持每周一第六节课观看魏书生班级管理和全国十佳优秀班主任班级管理录像,学习先进班级管理经验,做好观看记录和反思体会。政教处每周从网上、报纸资料搜集整理班主任学习材料,周一第六节课观看录像时下发给班主任,采用圈点勾画式学习,周五例会时交回政教处。

(2)对于学困生管理班主任要做到做到“三多”(即多关心、多交流、多沟通)。通过走访科任教师、生活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学困生在校表现情况,与学习困难学生交流谈心。

2.家校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潜力。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定期做好家访,及时跟进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为了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良好配合,我们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与学困生的家长沟通交流,在交流中统一,完善对孩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其次,对留守、单亲学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耐心教育学困生。通过“致外出家长一封信”、让“留守与单亲学生”给家长写信、打电话等形式,让家长了解“留守与单亲学生”的情感渴望和成长状态,将留守与单亲孩子教育和监护中缺陷及建议对策告知家长,以增强家长责任,调动家长积极性,主动做好“留守与单亲学生”工作;如:(1)九年级101班王静博同学,9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期间继父对该生动辄拳脚相交。暑假开学后,该生又随其亲生父亲生活,生活变故造成该生心理严重扭曲,平时在校期间,厌学逃学、顶撞师长、考试作弊、欺负同学等,有一次,在教学楼楼道,102班一名同学因搬桶装水,不小心踩到王静愽的脚上,王静愽顺手推了该生一下,随后二人发生口角,恰好被准备上课的政治老师看见,及时制止,可是王静愽不以为然,随后又多次找踩脚学生的麻烦……致使102班的这名学生请假回家不敢上学校来,第二天,双方家长来到学校后,得知王静愽的情况后,我们顺势对王静愽同学加以心理引导,要求王静愽同学给家长或老师写一封信,他在信中写到:“……为什么总是让我选择,记事以来,两次大的选择,选择了母亲,失去了父亲,选择了父亲,失去了母亲,……我心中的苦,向谁诉说,我只能选择以这种方式来解脱……”童言无忌,我们做家长和教师,应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针对性的对学生教育。通过这件事后王静愽同学,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发生很大的转变,见老师主动问好。第三,班主任及时与学困生家长进行电话联系。如学困生的学习有了进步时,任课教师便及时的告知他们的家长,一同分享其中的快乐,当学困生的学习稍有退步时,就尽快的询问家长,了解其中的情况,剖析其中的原因,交换看法和意见。

3.给“留守与单亲学生”一个温暖的家。

为了给“留守与单亲学生”创造一个健康而有规律的生活环境,学校尽可能关注“留守与单亲学生”的生活起居、学习,使他们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体会到爱心,学会与他人共处、关心照顾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养成诚实守信、勤奋认真的思想品德。

4.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教育

(1)邀请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增加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如:2011年4月和10月我校分别邀请感恩激励讲师苗慧志和唐成两位专家来我校作了“感恩,我们在行动”和“会考试更会做人”大型演讲活动。并邀请学生家长前来参加,让学生学会感恩、知道感恩,增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

篇12

通过多次的研究与观察发现,目前许多“学困生”的成因主要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部分,其中内部原因有三种:一是意志不强。许多学生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较差,浅尝辄止,只有三分钟热度,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情感不畅。太多的失败是学困生常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没有积极性,缺乏好的情感体验;三是思维不利。思考问题表面化,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缺乏总结,运用知识时,常忽视条件的变化,生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概括力和想象力都不够。而外部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等。突发事件致使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的重创会造成学生突然的学习困难,如果不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就会丧失信心,学习成绩也会一落千丈;二是教学方法不得当。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单调,乏味不能积极有效的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安排缺乏层次,特别是不能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在课堂提问及练习作业的处理上,使学困生遭受冷遇,自尊心受挫;三是教学进度过快。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快赶课程,消减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与巩固,盲目的提高难度和大搞题海战术,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学困生在学习中经历反复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后,虽经一定努力但仍未达到设定目标,故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渐渐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上就形成了不良循环。所以,转困重在从教育目的和学困生的实际出发,应由教师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对策。

二、采取的措施:

1.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其信心

由于“学困生”学习有困难,往往缺乏学习的自信心,与老师产生心理距离。因此,要想转化他们,教师必须首先注重情感交流,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歧视“学困生”,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学困生”更是如此。“爱”不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如果我们能让每位学生都在爱的阳光下成长,那么“学困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因此,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迎头赶上。

2.查缺补漏,有的放矢

“学困生”一般知识漏洞较多,接受能力较差。讲授新课前,专门为他们精心设计一些“准备题”,让他们先口头回答自己的思考步骤、解答方法,发现错误及时点拨。每教完一个章节,专门安排一两节讲评课,把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问题及时汇集起来,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题目错在哪里,怎样做才算正确,使他们在找错、改错中加深印象,受到启迪。

3.坚持帮扶,共同成长

开展同学间的帮扶活动,以优帮差,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践证明,帮扶活动中双方都有得益。为了使“一帮一”活动卓有成效,在组织任务落实的前提下,每周进行一次帮扶评议,典型事例在全班加以表扬,每当被帮教的学生取得成绩时,表扬中也少不了帮助的学生。可喜的是,一些被帮助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长进,而且还加入到帮助他人的行列之中,这种喜人的局面,充分反映了帮扶的效果,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进取心。

4.强化训练,夯实基础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困生”在阅读时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这样,既可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可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求知欲。培养孩子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他们不因一次竞赛、一次考试的失败而气馁,也不因微小的进步而骄傲,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坚实的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