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

时间:2022-07-08 21:33: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困生帮扶总结

篇1

首先,通过一学年的学困生转化工作,与学生家长建立了长期联系机制,在转化学生的同时,也帮助了学生家长,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孩子教育观,对孩子有了长期教育计划和教育目标,也培养了家长受益的教育方法,孩子管理方法,学习辅导方法等,从而减轻了教师自身以后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负荷,形成了学困生家校互动的转化模式,形成合力共同参与的转化格局,效果喜人。

其次,我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1、创设和谐的培育条件

教与学的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互动的关系。表现为对学生的主动精神的认可与尊重,和对教育活动影响的自觉认识与细心把握。在和许崇志的交流中我发现他常常因为成绩差而遭受指责,久而久之,他便将别人"你真笨"、"你不行"的看法,内化为"我笨"、"我不行"的意识,不敢正视自己,缺乏进取的勇气和信心。为了转变他的认识为了培养该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设法为他创造一种能使其产生内心需要的学习情境,让他有决心,有信心克服不良习惯,相信自己能够学得很好。

2、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与计划

学习好与差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有无计划。恩格斯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就是荒唐。"有适用的学习计划,能统筹兼顾地安排好各科的学习,这是优良者的共同点。有了学习计划,学习活动就可以目标有序进行,检查和总结也有了标准和依据。于是我接着启发许崇志明确学习目的,试着制定学习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努力的目标及采取的措施。制定学习计划以后,同学们反映,和以前相比,他学习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知道主要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似乎知道劲儿往哪使了。

3、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之所以必须掌握,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学习,而在于这种学习习惯将会伴随人的全部生活。依据心理学原理,学习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习惯",但它更多地体现在心智成分。如果将优良的学习方法习惯化了,那么,学生也就很好地掌握了学习方法。据了解,该生以前没意识到自己有什么学习方法,更谈不上总结和运用了。于是我带着他学习有关的资料,复习学过的知识,让他了解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再把所用方法按操作步骤进行记录,及时总结运用这些方法时的体会,吸取长处,屏弃不足,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活动程序。由此,该生逐渐明白了,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习好,是与他们善于总结和运用这种合适自身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适合自身特点、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次实践、多次反馈、多次调节、多次改进,才日益成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的。

篇2

我在这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抓紧一切时间为同学们辅导。注重在学习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段时间下来,我渐渐地发现,他们不是学不会,也不是不想学,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自信心,没有好的方法,没有很好的预习,听课,练习和复习辅导。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起来了还愁他们学不会吗?我在辅导的过程中还经常给他们做思想工作,除了给他们讲清学习的方法,然后还要针对学生的辅导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心,让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只要学,就也能学会,只不过平时学不会,是因为自己的惰性没有及时练习引起的恶性循环。

李诚同学,头脑灵活但行为习惯不好,课上不会端正的坐姿,并且总爱和周围的同学说话,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举手积极可站起来后却又说不出来。赵同学父母不在身边,外婆对他管理不严,所以他经常对自己放松,上课的时候经常不知道在做什么。王欣、徐楠同学也是基础差些,接受起来也比较慢,在课堂上既不说话也不爱发言,经常不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针对这些情况我对学困生的管理是很严格的,我深入学生了解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主动地发现他们学习上存在的不足,然后及时分析和处理;学生的学习常规反复抓、抓反复,把他们培养成有良好学习习惯和自信心的人,高标准的严格要求,不断地总结改进。本学期进行了一次期中考试,四次单元测试。虽然每次考试总结分析、学困生的辅导与跟踪都要花费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正是这种踏踏实实的工作才能保证了帮扶的质量。

篇3

(本文于2012年获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县级)主办的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室(市级)主办的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新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创新、生机与活力,但学困生问题依然是困扰课堂有效性的突出问题,本文就课改中农村学校的学困生帮扶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学校学困生帮扶策略问题提出的依据

1.新课改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写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广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修订稿)》中写到,“初中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并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中写到,“倡导全面多样的人才观,提倡积极平等的学生观”“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以及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言下之意,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和成长素养得不到满足和形成发展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符合新课改要求。

2.地区实情的需要。本地区是地处远郊的农村地区,学生眼界、知识面相对狭窄,学习资源、手段相对贫乏,容易满足于学习现状;教师新课改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这些,使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层次相对滞后,学习习惯养成度相对不足——这成了产生学困生或学困生恶性循环的温床。

3.有成功先例的支撑。我们可以见到对农村学校学困生帮扶成功的例子,远至全国闻名的杜朗口等农村学校的新课改模式,近至我市天河中学等城乡结合学校的课改先进经验,都有俯拾皆是的同类案例可供借鉴。

二、农村学校学困生帮扶策略的归类

笔者个人认为,学困生帮扶策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非智力因素帮扶。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情感、教学行为三个方面,它主要帮扶的是学困生的学习情感、兴趣与动机、学习意志与抱负方面的问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改善了,就是其学习与成长的坚实基石。

农村学校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对待学困生苦、磨、逼,帮扶方法相对“粗暴”——这是农村学校教师的普遍现象,即使在我市教改实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未能幸免。所以,对待学困生的帮扶,教师必须认识到:应尽力避免学困生的出现;应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充分关注学困生的个体差异,想方设法满足不同学困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农村学校教师要投入情感去帮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对学困生来说,关怀、细致、耐心更是其需要的。当学困生感受到教师持续的关爱时,对该生而言,这可能就是使其打开心灵、懂得接纳、关注学习的重要锁匙。故赫尔巴特曾站在孩子的角度切身处地地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农村学校教师要在教学行为上落实帮扶。对于学困生,教师的帮扶应该是立体的,例如从班级整体环境的布置到学困生个体的谈心;从课内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到课外学习的人格保持;从堂上走到身边的提醒到堂下面对面的交流;从教学困生学习到教学困生做人;从“有意”的褒扬到“无意”的鼓励……总之,每个学困生的帮扶,就如艺术家的沙雕,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与努力方能成功,否则学困生可能止步不前,或使帮扶功亏一篑。

2.智力因素帮扶。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学习习惯养成、评价促发展三个方面。它主要通过训练学困生的思维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从而帮扶其个体智力特点、发展智力的方法、智力信心,达到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改善其学习效果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像没有人能代替学生去吃、喝及消化有益食物一样,也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他思考学习。”所以智力因素帮扶的一个总原则是:教师必须尽可能让学困生亲自动手,并用头脑去学习。

对学困生要实施针对其个体的因材施教帮扶。学困生犹如疲累不堪的半路行人,我们不能指望他走快一点;相反,我们先要预防他随时随地的“倒下”,再让他“轻松”,恢复“体力”。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找到适合学困生个体的帮扶方法,使其每一步都不感到那么吃力,最好能渐渐生出一些动力。这些方法包括练习卷(分A、B卷),课前3分钟的特别要求,课后适当地开“小灶”,作业的自改、互改、教师面改、师生共改,“有意无意”的测评松改、拔高分数,某些学习自(如写作命题)的下放(学困生自定),某些小组合作自的尊重流与下放,某些探究性问题自的尊重流与下放等。

尤其重要的是针对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帮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性。而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学习习惯养成在教育中占的地位之高、比例之重。所以,帮扶学困生养成符合其个体差异和程度的学习习惯,是学困生帮扶策略中的重中之重。这种帮扶要遵循的关键点主要有二个:一是教师要想办法让学困生在学习上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即真的“在学习”。二是教师要想办法让学困生在学习上做到“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帮扶的方法,主要是使学困生养成符合其个体差异和程度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例如建立在互相交流尊重基础上的定期检查笔记、课堂专心度和发言次数的记录追踪、听写默写小测的特殊个体要求与落实、堂上课后小组合作探究表现的特殊要求与记录追踪,乃至学习工具的定期检查、家长的定期沟通等。

对学困生要实施对其个体的评价促发展的帮扶。站在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说,教师对所有学生的评价都应以促其发展、利其身心为出发点,对学困生也不例外——因为,相对来说学困生是最需要“促发展”的学习成员。第斯多惠说过,“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学困生进行评价促发展的帮扶,就是以激励、唤醒和鼓舞为手段,达到提高其学习效果的目的。它可用的方法有:平时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个人学习习惯表现评价及追踪、学困生自评及追踪、小组评议及追踪、进步奖励评议记录及追踪等。

三、农村学校学困生帮扶策略的实施

前面说到对学困生的帮扶应立体地、反复地落到实处,所以,对学困生帮扶策略的实施,应是组成策略具体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些具体方法有:

1.班级小环境的针对性布置与调控。一个班就是一个集体、整体——而且是孩子的集体、整体,我们不防让它健康、富有朝气;一个学习小组也是一个孩子的集体、整体,我们也不妨让它上进、富有个性。作为集体一员的学困生,肯定“困”不到哪里去。所以我们可以民主引导,将教室用班级目标、学习名言、表扬栏等装饰起来;可以民主引导,将学习小组专用阵地用组名、组语、师生寄语栏等装饰起来。并且要求班、组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每周落实、更新某些内容。

我们还应布置与调控另一种小环境——针对学困生的班组“同龄共振效应”,有意在学困生的身边营造其羡慕、模仿的榜样和追遂、竞争的“对手”,用“正反”两种力量促进、鞭策学困生的学习,达到“共振”的效果。

2.在课堂上从细处着手帮扶学困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从细处关注学困生,随时、反复地帮扶学困生从课堂“现在”的一点一滴一进步一提高做起,以便让他们逐渐养成符合其个体差异的良好课堂习惯。例如,堂上走到学困生身边的有声无声关注、有意无意鼓励,有进步即使是小进步的大力表扬,某些情况下(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等)堂上给学困生“开小灶”,某些情况下(基础知识点、关键的笔记、堂上表现异常等)的即时检查与问题解决,某段某类课堂的课前3分钟特殊要求,如表现异常时段的课前3分钟自我调节、互助组帮扶,测验课的课前3分钟测验状态的进入等。

3.针对学困生作业的布置、评改方式多样化。对学困生来说,要达到全班的平均水平是困难的,要完全完成针对全班的作业也是困难的。所以为了学困生的学习需求和基本语文素养的发展,我们不妨在布置作业上采用A、B卷,让学困生在完成符合其学习需求与程度的题目基础上,再自主选择其他作业;或者我们可以将作业(作文)的命题权交给学困生,发挥其自主学习与巩固的主动性。评改方式方面,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建立在互相商量、尊重基础上的师生面议共改、学困生共议互改、班中“高手”共议面改、学困生自评自改等方法。使用这些方法要注意我们评改作业的目的,要达到“改”(用方法)而后“改”(达效果)的作用。

总之,面对新课改中农村学校的学困生,我们需要用心去实践帮扶、讲方法讲策略、有理性有效果地帮扶。我们的帮扶是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01-03

一、概念界定

(一)学业预警

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和推进,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但与之伴随的是生源质量相对有所下降,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数量相对增多,大学生面临日益增加的学习、经济、就业及心理等方面的压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减少和克服学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成了高等学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学业预警机制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新型的高校管理模式,近几年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推行,主要对高校学生学习成绩、日常考勤、学籍等进行管理,其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学校、学生、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潜在的或现实的问题,并及时向学生本人和家长告知、警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形成合力来预防学生偏离正常的学业轨道。它是一种重在对学生学业上出现或将要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友情提示和预先警告,并对其进行帮助和干预,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管理制度。

(二)朋辈辅导

朋辈辅导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最早是在心理咨询领域提出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威兰德(Vriend)发表了朋辈心理咨询领域的首篇论文后,朋辈辅导在北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所谓“朋辈”( Peer ),实际上就是“朋友和同辈”的简称,是指年龄相近,职位相当,生活境遇相似的一个群体,他们之间可以是相互熟悉的,也可以是相互陌生的。所谓的朋辈辅导,具体到高校里,简单地说,就是一群学生对另外一群学生的辅导。 朋辈辅导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业辅导,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的帮助;另一方面是情感支持,主要体现在思想上的抚慰。在学业辅导、情感支持中,朋辈辅导员可以通过面对面讲课或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对被帮扶者进行辅导。

高校在实施学业预警机制的过程中,除了可以通过学校和老师采取必要的措施参与帮扶外,还可以发挥朋辈辅导员在学业预警帮扶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如:奖学金获得者、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与“学困生”“结对子”,在学习中给予督促和辅导,在思想上给予抚慰和激励,通过与“学困生”的交流和交往,发现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自身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帮助“学困生”转变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困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从本质上来说,朋辈辅导是一种“一对一”式的帮扶和辅导,它需要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双方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和效果。

二、朋辈辅导、结对帮扶在学业预警机制中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被预警学生的转化率,增强高校学业预警工作的效果,是形成优良学风的有效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学说中提到,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据调查资料显示,学生在讨论个人问题时,更多的是寻求同辈而不是成人,同辈辅导员和他们的当事人可能从这种相互作用中获益。参与朋辈辅导,对被预警的“学困生”而言,“结对子”的对象是同龄的同学,同龄人之间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观,因而相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说教,同龄人之间的帮扶更容易触及被帮扶同学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帮扶和影响的效果往往要优于父母老师的教育。通过朋辈辅导,加强对被预警学生的帮助、引导,可以提高被预警学生的转化率,预警与转化的有机结合,避免了只重预警,不顾转化的现象的发生,从而带动了高校学风在整体上的提高。

(二)有利于增强高校学业预警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提高高校学业管理水平

高校实施学业预警,采取朋辈辅导、结对帮扶的措施,充分体现了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这项工作敦促学生端正态度,努力学习,充分发挥学校、老师、同学和党、团、学生组织、优秀学生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为有上进心的成绩欠佳的同学提供更有利的学习进步平台,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提高了高校的毕业率、就业率,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提升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使高校学生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三)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是辅导员,目前高校中的每名辅导员一般管理两三百名学生,因管理的学生数量庞大,再加上平时还有大量日常性的行政工作,辅导员在管理学生时主要精力都放在问题学生身上了,很难做到对每位学生面面俱到。对“学困生”采取“一对一”的朋辈辅导和结对帮扶,利用学生间存在的相近性和趋同性,可以使对被预警学生的教育更多地呈现出直接性、示范性和吸引力,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优秀同学的影响。在与优秀学生的“结对子”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摆脱被预警的学习状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朋辈辅导,提高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有利于朋辈辅导员的自我管理、自我充实、自我成长,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在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结对子”的对象是被预警的“学困生”,要改善“学困生”的学习困难状态,不仅需要朋辈辅导员善于发现问题,还需要朋辈辅导员善于思考和总结,根据被预警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方式,提高其学习成绩。在这一帮扶过程中,朋辈辅导员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获得价值满足感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充实、自我成长。

三、朋辈辅导,结对帮扶在学业预警机制中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帮扶对象

目前“学困生”学业预警机制,在我国高校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各高校首先要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位授予标准、毕业要求,制定合理的学业预警实施标准。在学分制下,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累计所欠学分数量,高校的教务部门通过学业系统筛查出需要预警学生的名单,提供给辅导员,辅导员认真分析预警学生的具体情况,发动优秀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朋辈辅导和结对帮扶,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上进心但目前学习成绩欠佳的被预警学生,更要有针对性地帮扶。

(二)选拔、组建、培训朋辈辅导员队伍

在明确了帮扶对象后,要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结对帮扶在学业预警中的作用,就必须立足于培育优秀学生群体,开发教育资源,完善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条件、搭建平台、丰富载体、拓展途径,努力优化有利于实施朋辈辅导的环境和氛围。参与朋辈辅导、结对帮扶的同学必须从优秀学生中选拔,比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团员等,他们具备思想觉悟高、品学兼优、心理健康、严谨自律、责任意识强、甘于奉献等特点。发挥这些优秀学生群体榜样示范作用,强化他们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促成他们的共振和扩散效应,从而感染和熏陶被预警的“学困生”,形成优良的学风。

朋辈辅导员选拔后,应通过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素质拓展活动、主题沙龙等多种形式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补充朋辈辅导员在人际交往、有效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传授朋辈辅导员具体的工作技巧、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法,使朋辈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此外,朋辈辅导、结对帮扶的过程中,要认真填写帮扶记录表,定期将记录表交给负责老师,建立帮扶档案,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和总结,提高帮扶水平和效果。

(三)确定朋辈辅导,结对帮扶的主要内容

首先,自愿“结对”,在沟通交流中,加深友谊。自愿“结对”有利于打消帮扶对象的抵触心理,使“学困生”愿意听取朋辈辅导员的建议与意见,接受帮扶。所以,朋辈辅导员要与“学困生”建立朋友关系,经常沟通交流,培养共同语言,彼此信任,从而为朋辈辅导结对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情感支持;其次,日常提醒、督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朋辈辅导员以身作则,经常提醒、督促“学困生”上课不缺勤、作业不拖拉、自习不偷懒、考试不作弊,培养 “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逐渐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答疑解惑、考前辅导。因“学困生”大多学习主动性不够,在日常学习和期末考试之前不善于自己总结、提炼知识点,一味“等、要、靠”,针对这一现象,朋辈辅导员要帮助其答疑解惑、考前辅导,传授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渔”,使其能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取得相应学分。

(四)制定朋辈辅导、结对帮扶的跟踪帮扶系列措施和考核办法

为了将朋辈辅导、结对帮扶的工作落到实处,规范帮扶行为,提高帮扶实效,应制定相应的帮扶制度、措施和办法。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与聘用、帮扶日志、考核与激励办法等。朋辈辅导员的选拔与聘用需明确选拔程序、任用周期等;帮扶日志要求详细记录帮扶内容和采取的帮扶措施,如:帮扶的时间、地点、内容、帮扶的课程名称、“学困生”课堂出勤情况、思想动态等;考核与激励制度重在激励,经相关部门认证后,对于帮扶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授予“帮扶之星”、“优秀朋辈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在评奖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学习有明显进步的“学困生”授予“学习进步奖”等荣誉。

[参考文献]

[1]华金秋.台湾高校学习预警制度及其借鉴[J].教育科普,2007,(3).

[2]王思斌.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