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1 02:0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明确实习目的: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运用教学成果,检验学习效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1、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工厂。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实际的机械加工和工艺过程,熟悉工厂管理的基本环节,实际体会一个机械工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2 、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实习管理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鉴于此,我们对学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1 、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要求学生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从小事做起,向有经验的同志虚心求教,尽快适应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2 、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安排在某一具体的岗位,工作可能很琐碎。我们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与此同时,也要把眼光放高远,从工厂工作的全局出发,了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工人的基本心态、企业管理的原则等,这种观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更广的层面熟悉工厂,增强适应能力。
3 、以“研究者”的身份实习。要求学生在实习前通过“双向选择”(指定、自定)方式确定一些课题,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利用实习机会深入工厂,了解机床,认识加工工艺,关注最新行业动态,有准备地进行 1~2 个专题的社会调研,实习结束时要完成实习论文并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4、安全第一,服从管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绝对遵守工厂的规章制度,服从实习老师的统一管理。
三、实习效果
1、顶岗实习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在一个学期的实习之后,学生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机械加工有了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结合生产实际,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一些学生写发出了质量较高的实习论文。
中学导师制是对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的完善和补充。导师制下,面对的是小批量的学生,导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可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因此,导师制是在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上的一种创新和完善。导师制能够让各科教师将教学中的德育和实践中的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者肩负的使命。勇于创新的建水一中率先全面推出中学毕业生导师制,提升在校学生的幸福感,并以此转换成学习动力。
一、建水一中实施导师制,精细化教育结硕果
我校从2009年开始率先试行导师制,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表明,导师制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普通中学,班主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完成日常的教学和教研工作外,还要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中。因此,经常听到一些班主任抱怨,身上肩负的任务太重,弄得身心疲惫。导师制把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德育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减轻了班主任工作的压力,并且有利于弥补班主任工作的缺陷。
建水一中推行导师制有很强的针对性,精细化教育结硕果。建水一中高三年级,一名导师最少要带5名学生,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导师制的核心就是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每个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的任课老师做导师,这种精细化教育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近几年建水一中高考捷报频传,亮点纷呈:2011年王栩淳同学以649分(含加分)的成绩摘取云南省高考文科状元桂冠(录取于清华大学)。 2011和2012年“红烟桃李奖”获奖人数、一本上线人数和600分以上人数皆高居红河州第一。
二、导师认真负责,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基
建水一中目前已经拥有200多名导师,这些导师均为学校里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并且都经过了系统培训。
根据建水一中实施学生导师制的规定,导师不但要给自己的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情况,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细致的、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每个月的表现及每次考试成绩,导师都要进行逐一登记,对学生的心理、行为等问题和缺点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导师不但是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是学生生活上的良友。导师们通过亲情化、人性化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的幸福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基,让每个学生都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幸福和学习的快乐。正因为如此,不少家长慕名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建水一中就学,期望得到导师制的惠泽,得到更好的个性化教育。
三、建水一中导师制得到肯定,学生叹导师是一盏明灯
导师制工作是在平时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纠正他们行为上的偏差。最重要的是每次月考前后的个别交谈。月考前,了解他们近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状况,鼓舞其信心,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月考后,详细分析每个同学的试卷,指出得失,制定改进学习的措施,以投入新的“战斗”,让学生乐于学习,感受成才的快乐;使教师乐于教学,享受成功的喜悦。
建水一中高三年级组要求并亲自督促老师们开展“导师制”工作,加强对考试心理的辅导。“导师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高三后期同学们在老师的“导师制”工作手册上写下了很多感激老师的话语(大部分入选学校《爱与感动》一书)。比如,高三叫何苗同学给我写道:张老师,能作为您的学生,真幸运!其实我一直很害怕英语,更害怕考英语,但自从您带了我们,我战胜了那份恐惧。每次考英语前,都会想到您鼓励的笑脸!老师,现在我很喜欢英语!谢谢您这三年来的陪伴和鼓励!
建水一中导师制,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表示很欢迎。“真没想到中学也有导师制,通过导师,我小孩很多毛病都改掉了,真的很感谢建水一中。”谈到建水一中的导师制,学生家长李先生感到很欣慰。小李同学虽然很聪明,但是特别马虎,往往很难的题目都能够正确回答,但是简单的题目却会做错。在生活上,小李同学也由于马虎,三天两头丢东西。导师发现这个苗头后,马上找他谈心,培养小李的认真习惯。在导师的关心下,小李今年高考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他认为:“导师我找到了人生方向,导师就是一盏明灯。”
四、学校有效的奖励机制保证了导师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水一中有较成熟的《导师制实施方案》、《教师导师制工作手册》、《学生导师制工作手册》。经近几年试行,探索出了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应用,可操作性比较大。采用学生评价和学校主管部门评价等多种方式,评出一、二、三等奖,由学校发给奖金。对不认真负责的导师不发奖,并给于批评和警告。由于导师的评价公平合理,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增加了教育教学的正能量,提升了办学学效益。
一年一度的导师工作,有收获,也得到学生的肯定,导师联系学生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被指导学生在思想上有了进步,学习成绩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有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了解得不够,指导方法有待于提高;由于联系的学生过多,每次月考后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多少留下些遗憾。总之,我们与辅导的学生共同经历,共同付出,共同成长。在过程中我们认真细致地做了很多事,我们师生相互信任、关心,共同感动,这些,都让我们感到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77-02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形式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新机制,淮阴师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从2010级起试行本科生导师制。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在实行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的制度。导师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订成才计划,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快速成长。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
历史学院现有教师32名,7名管理人员,25名专职教师。2010级新生175人,实行全程导师制,每名导师负责5~6名学生。本科生导师的聘任实行双向选择,由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根据2010级学生志愿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为其指定,原则上由历史学院教师担任。待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导师人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微调,由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落实。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选拔
为了确保本科生导师作用的发挥,历史学院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师的专长、业务水平以及投入时间的情况安排了本科生导师,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本科生导师首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年终教学评价中不合格的教师不得聘任为本科生导师;原则上导师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历史学院现任教师。(2)本科生导师必须能够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培养方案及相关方面的规章制度。(3)本科生导师必须能够重视学生的思想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激发学生立志成才。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
自2010年9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历史学院进行了下面的工作:(1)制定了本科生导师的职责,组织本科生导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以便导师明确自身的职责,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接受导师的指导,同时促进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教师工作的沟通交流。(2)组织本科生导师学习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培养方案及相关方面的规章制度,同时组织教师学学生学习守则,以便本科生导师能够更好地指导本科生进行专业学习、选课、学业辅导和生活辅导。(3)每学期初由本科生导师制订工作计划,并在全体教师会上宣读,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期末本科生导师要进行工作汇报。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历史学院本科生导师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针对学生的专业成绩情况,在与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各位本科生导师分别组织进行了专业学习经验交流会、专业技能培训及竞赛活动、专业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2)做好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和心理困难等特殊学生的工作。利用课余时间,与特殊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并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现状,确定努力的方向。(3)引导学生制定每学期的学习计划,并在期末进行自我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年的规划。(4)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2007级、2008级、2009级学生相比,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2010级新生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有了明确的认识,具体表现如下:(1)学习方面。相较于以往,2010级新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及格人数大幅度降低,积点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全国英语四级考试中,过关率达到了90%。(2)社会实践方面。2010级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利用专业特长为淮阴师院其他学院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到社区开展心理服务活动,获得好评。旅游管理学生到纪念馆、故居等进行义务讲解。历史师范班则利用周末和假期深入农村,义务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获得社会良好反响。(3)积极谋划人生。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学生能够制订自己的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和人生规划,并且能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如一些学生主动报名参加社会工作师的资格考试,各种各样的考证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些学生则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去上海、南京等城市去上雅思、托福等辅导班,为自己在未来就业道路上增加筹码。(4)师生交流方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使得师生交流更加密切多样化。以前,学生只能利用课间短暂的时间与老师交谈,现在学生定期与导师们见面谈话,平时则电话、短信联系紧密,QQ、E-mail互动频繁,师生关系也倍加融洽。
五、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思考及存在的问题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历史学院2010级学生精神面貌出现极大改观,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专业定位较准和心态良好,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以下因素:(1)导师制能较好实现因材施教。实行导师制后,导师可以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避免了班级授课制的“一拉平”弊病,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科学地培养。(2)导师制能较好促进专业学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不少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导师言行中反映出对本专业的热爱和执著,能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生也能通过参与导学活动更深入具体地了解本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思想,提高学习积极性;而导师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也使不少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生帮助更大。
一年来,历史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1)师生比偏低。历史学院仅在2010级中实行导师制,师生比大概在1∶5~1∶6之间,以后将陆续推广到全院四个年级800多学生中,届时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将达到1∶30左右,导师们将无法和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也没有时间对所带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导师制作用的发挥将有所抑制。而个别导师教学工作量大,对导师工作的投入很不充分,导师工作也流于形式。(2)学生和导师互动意识淡薄。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历史学院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更习惯于洗耳恭听,老师更习惯于谆谆教诲,天长日久,老师与学生难以建立双向互动关系。(3)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激励措施不足。在历史学院导师制实施方案中,有关考核办法的规定内容难以量化,而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影响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对导师工作的考核,只能相对进行评估,有时可能有失公允,同时也存在激励措施不足问题。与承担教学与科研相比,历史学院本科生导师的报酬偏低,义务工作的成分更多一些,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导师,学院更多时候只能是精神鼓励。
六、对策与建议
1.强化本科生导师的遴选。遴选本科生导师时,不仅要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作出规定,还可以在教师学历标准及业务素质达到同等标准下,更多的侧重于教师的政治水平、师德素养、人格魅力等方面作为选拔标准,把真正关爱学生、热爱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并能够有效贯彻执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师选出来充实到本科生导师队伍中。
2.打破传统观念,加强师生互动。勇于打破高校目前存在的师道尊严、师教生学的传统观念,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时时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状况从学生那里汲取新的灵感和挑战;而学生不仅要听从老师的教诲,更要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时时反馈给导师,通过双方良性的互动以达到教学相长。
3.有必要利用庞大的退休教师队伍来解决导师队伍不足的难题。退休教师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充裕,对教师职业具有深厚的感情,并且通常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生沟通经验,可以对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全面的关心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好退休教师队伍,一方面将极大地丰富指导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各方面的学术气氛、思想、治学态度和方法的陶冶,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指导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把导师的工作和报酬、职称评聘或职务晋升结合起来,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工作应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同教学工作量一样享受校内津贴等福利制度。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学生的表现要与课外创新学分、三好测评、奖学金评定、入党、免试研究生等挂钩,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历史学院一年来的实践表明,本科生导师制还有很多工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本科生导师制在历史学院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历史学院的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凡东,卢秉利,燕霞.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构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96.
[2]刘春丽,黄才国,冯伟华,等.本科生导师工作之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2):235.
摘要:从西方大学导师制和我国古代书院教学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共同理念出发,结合高等教育的现状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分析我国高校推行导师制的现实意义,提出在计算机本科推行导师制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 :导师制;书院教学;计算机专业特点;生师比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50-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61301277)。
第一作者简介:邹勤,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安全,qzou@whu.edu.cn。
1 现代大学导师制的意义和作用
在15世纪初,导师制最先被引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导师制的理念在于: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核心,以师生的双方合作为基础,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导师制规定以学院为单位,负责人为“院长”,每一名学生由一名或数名导师指导,学生寄宿在校,导师与学生每周至少会面一次,导师通过个别指导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在频繁的接触和深入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并增进学生的学问。在过去的600多年间,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时至今日,导师制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取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公元940-1902年间,书院教学在我国创立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与西方的导师制有一些共同特点。因为书院多建在山上,古代书院的负责人被称为“山长”。山长是书院最高行政领导和学术权威代表,通常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由于书院“门户开放,讲学自由”的办学理念及在杰出人才培养中的显著成效,自宋朝起书院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学术圣地。书院的培养目标是学术精英,老师需具有独立的学术品德,学生则尊崇独立的自学精神。书院的管理内容包括招生、考勤、考试、行为举止规范等,在教学方面,制定教学内容、讲课时间、考试科目等;书院的师资大多是时代精英,对文化交流和学生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书院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老师言传身教,师生辩论释疑。
可以看到,西方导师制和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在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式上有许多共同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西方高等教育兴起之后,我国引进了高等教育模式,采用了导师制,而书院教学模式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书院教学和导师制有一些共同的教学理念:它们都强调学生的品德修养,讲究学术自由,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在我国,“品德高尚、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仍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因此实行导师制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还将促使学生形成履行社会职责所需的修养、性格、风度以及各种相当均衡和成熟的品质。
2 计算机专业本科导师制可行方案探讨
导师制在我国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北京大学率先引进和施行了本科生导师制,随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170余所大学相继实施了本科导师制。
2.1 本科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自实施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明确、激励机制缺乏、监督机制缺失,但笔者认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定位不准确。本科导师制定位不准确,导致实施过程中概念模糊,从而造成指导老师职责不清,更无法制订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导师制的初衷是精英教育,然而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因此在本科导师制定位的问题上,存在的实质问题是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矛盾。
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图1展示了1990-2014年历年的高考报考和录取人数曲线。在学校扩招的同时,国家对教师队伍的扩充和素质的提高虽有一定的重视,但教师增长的速度远未能赶上学生扩招的步伐,多数高校生师比过高。图2显示了过去15年我国高校生师比(学生人数/教师人数)的情况。可以看到,自2006年以来高校生师比一直保持在17以上,其中2013年高校生师比为17.53:1,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3 460万人,入学率达到34.5%,高等教育已发展为名副其实的大众教育。与此同时,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数为229万,教师规模难以满足本科导师制的要求。此时,将传统的精英教育导师制,施用在大众化教育的本科生上,自然会给本科导师制定位造成难题:到底该进行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如果本科导师制定位模糊,导师便无法顺利开展工作,因此,大学应首先对本科导师制进行准确定位。
2.2 计算机本科专业的特点
计算机类专业领域的特点可以用“快、大、精、严”来概括,即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计算精密、逻辑严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不仅需要会操作计算机,会使用一些现成的软件,而且要研究如何更好地设计、制造计算机,更好地开发计算机的新系统、新功能和新软件。
2)逻辑思维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属于工科,需要掌握或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算法等,这些都涉及对二进制数字的精密处理,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数字逻辑、程序设计、编译原理等。
3)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领域属于信息科学范畴,学生需要适应信息爆炸式快速增长、闪电式快速更新的节奏。计算机软硬件不断更新,算法不断更替,课堂讲授的一些内容很快会过时,这就要求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2.3 计算机类本科导师制的可行方案
1)本科导师制面向大众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
在这种方案下,导师较均衡地指导所带学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一些高校,一个本科生导师常常对应20名以上的本科学生。导师由于精力有限,可以采用统一的指导模式,如讲座、交谈、辅导等,较均衡地顾及每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本科导师制纳入教学体系之中,例如规定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学分,利用教学管理体系对老师和学生在导师制下的行为进行监管。在教学体系中,应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内容进行定义、量化和考核,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本科导师制面向精英教育,纳入科研体系中。
导师选择性地指导一部分本科生,以参与科研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让本科生在科研中接受先进技术浪潮的洗礼,为将来深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和进人工业界工作打下技术基础。在一些研究型大学的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打算国内考研或出国深造的人数比例较高。通常计算机领域有大量科研与实践项目,参与科研项目对这些潜在的科研新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本科导师制纳入科研管理体系之中,制定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工作量考核量化办法,例如制定本科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包括合作的科研论文、科研竞赛获奖等。
前面一种定位较适合综合型大学,后面一种定位较适合研究型大学。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一些高校可以将教师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教学型、科研型等,一所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可以结合以上两种本科导师制定位,一个学生可以同时选择两个或多个不同类型的导师。
3 计算机专业本科导师制实践
以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为例,学校的本科生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划分,本科生导师被命名为班级导师。一般情况下,一名导师对应一个本科班级的全部学生。班级导师由在职教师担任,包括师资博士后、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为了班级导师制的实施,学院制定了班级导师的职责、考核内容及激励办法。
3.1 导师职责
本科生班级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健康辅导、行为辅导和就业辅导,协助专职学生开展学生工作。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理想;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经常深入班级、寝室与学生交心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在学习和学风方面,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有关教师和部门反映并提出建议;在业余科研方面,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从事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在生活和就业指导方面,要求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严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中开展加强寝室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3.2 考核与激励
为了评估班级导师的工作效果,学院在每学期末对本科生班级导师的工作进行考评。考核的形式采取导师自评和师生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和所指导班级学生的反馈意见纳入考评系统之中。考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导师下班级工作情况、班风与学风建设情况、学生对导师的评价等方面。考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
考核为优秀的条件是:工作考核合格并有图3所列情况之一者。从图3可以看到,第1、3、4条对应大众化教育,第2条对应精英化教育。
考核为合格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认真履行班级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健康辅导、行为辅导和就业辅导,积极协助专职学生政工干部开展学生工作。
(2)按时参加工作交流会,认真完成本年级辅导员指定的相关工作。
(3)班级无重大涉及安全稳定事件发生。
考核为不合格条件有以下几点。
(1)不能履行班级导师岗位职责。
(2)所带班级出现打架斗殴、考试舞弊或其他严重违纪事件并造成恶劣影响。
(3)所带班级出现责任性重大安全事故。
(4)班级学生测评结果不合格率超过50%。
3.3 实施情况
在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班级导师被委任负责某一特定班级,班级导师结合自身的特点决定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由于笔者所在学校教师管理办法将教师分类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等不同类别,不同老师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指导方法。
教学型的老师一般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偏重指导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作业、考试辅导)、课堂纪律的监督(上课出勤检查)、班级学风建设(班会交流);科研型老师通常引导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教学科研型老师可两者兼顾;社会服务型教师能结合自身的社会实践优势,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不同类型的班级导师均有机会获得考核优秀。
一般情况下,教学型导师普遍采取面向大众教育的工作方式。另外,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弘毅”班,“弘毅”班由入校成绩优异的少量学生组成,学生进入大二开始选择一名导师,导师由教授担任,此为典型的面向精英化的教育。
4 结语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点是对本科导师制进行清晰、准确的定位。计算机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实施需结合学校自身专业特点,根据学院师资力量和结构层次、生师比来制定合理的本科导师制方案。我们赞成面向大众教育的本科导师制适合纳入教学管理体系,而面向精英教育的本科导师制适合纳入科研管理体系,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实践经验说明了以上办法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 85-88.
[2]彭廷红,秦宝荣.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010,23(2): 51-54.
[3]荆山,孙丽娟,孙润元,以本科生导师制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4): 33-36.
[4]谭春娇,刘越,赵亮.本科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与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5(6): 5-7.
[5]孟丽菊.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方法及其启示[J]江西教育科研,1999(3):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