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8 21:51: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艺术形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新媒体动画专业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动画的传播与创作是建立在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信息传播媒介平台之上,同时动画艺术学科又是一门对技术性、操作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这些因素都决定了高校“新媒体动画”专业是一门科技型、技术型、艺术型的学科。因此,高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动画相关制作软件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在这条看似简单但是曲折的道路上,动画专业教育者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道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总结出一套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媒体动画专业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新媒体动画”要求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特征,高校中将“新媒体动画”专业的教学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创意思维的培养,第二部分是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是创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第三部分在一部分院校开始有进行重点经营,“校企合作”就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将企业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的同时,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获利”,这也是中国高等院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一个有效的发展道路。黄河科技学院动画专业在2013年引进校企合作项目,将河南东鼎动画公司入驻艺术设计学院,建立“二维工作室”,让大三的学生在基本学习完成所有的动画专业基础课之后,择优进入工作室进行实际项目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将学习到的知识与企业带来的需要盈利的项目相结合,发现自身的不足,也快速地提高了各项能力,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4年7月黄河科技学院动画专业“二维工作室”出品动画作品《猛鬼画皮》的第二版预告片,传至优酷网一周,点击量超过二十万,这个简单的数字,可以充分地说明“校企合作”这一教学实践道路的是多么有力量。
构图在表层意义上讲就是所谓的“位置经营”,也就是对客观物象在画面当中进行空间位置的安排。深层来看,它是在画面当中对各个形式要素进行整体组织与安排的过程。不仅包括客观物象的空间位置,而且含有各种形式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形与色的结合关系、画面的节奏韵律安排、虚实关系的组织、画面氛围的营造等由各种形式要素结合运用所体现出的关系。
2.笔触
笔触是手的运动使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它既是个性化的艺术修养体现,也是画者心灵释放的记录。它流露出画家的能力水平、气质修养和感情状态,如,伦勃朗的笔触肯定有力,哈尔斯的笔触轻盈欢快,柯罗的笔触魅力潇洒,凡•高的笔触热烈奔放……笔触无疑把画家的真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形体与色彩
形体与色彩是画面的核心和灵魂,怎样结合形体与色彩是每位艺术家在绘画中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绘画就是要达到形与色的完美结合。形体成为深层意义上的构成要素,根据绘画者本身所考虑的表现内容来看,它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不完整的,从构图与形体的关系上体现绘画者所思考的视角以表达其情感。形体完整与否,关键要看它在构图中的视觉要求,最终要符合画家的表现目的与艺术直觉。色彩是绘画作品至关重要的视觉传达语言,其中,纹章学方式、色调表情方式和纯色构成方式是色彩语言的三种构成方式。纹章学方式,即以装饰性色彩传达某种象征性涵义。色调表情方式,即用色彩构成画面的色调,色调在绘画中对画面氛围的影响尤为重要。纯色构成方式,即运用纯粹的色彩构成,追求色彩自身的表现力。
4.材料肌理
材料与绘画肌理都是造型艺术重要的形式要素,如果说一幅画的色彩是最根本的基调,那么材料肌理就是画面的一种基调。材料肌理运用恰当而合理有序,能给观者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并且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趣味性,而这种趣味性恰巧可以表现绘画者所要表现的客观物象。当然,在绘画中也不能刻意追求肌理,否则就失去了材料肌理作为绘画形式要素的本来价值与意义。
1、中国传统戏曲
要想真正的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运用到动画造型的刻画中去,那就一定要透过外在的皮肉,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渗透其中。也正是渗透在动画造型中的这些中国传统元素真正打动了现代的观众。中国戏曲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台艺术样式。它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其中较为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豫剧、越剧等,京剧更是奉为中国的国粹。中国戏剧中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形式为动画造型的设定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如动画短片《骄傲的将军》中角色的造型设定就借鉴了京剧脸谱的表现形式,吸取了戏曲造型的特点,既有程序化的规范又有鲜明的个性表现。片中主要人物大将军造型的设定就是在京剧“花脸”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变形,从而突出表现其人物威武、真实的性格特点。
2、中国传统水墨画
水墨文化可以看作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它的浓淡相宜;它的水墨交融;它的浑然天成无不展现出独特的中国意境。中国水墨元素正因为拥有着独特的民族语言特色和古典文化的底蕴,引起了中外很多动画造型师们的关注。它开启了人们对于点、线、面及图形的一种全新的动画造型方式。从中国最早运用水墨艺术形式来表现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到经典水墨动画《山水情》,都是以写意的方式,以墨带画,笔触简练,线条流畅的表达了民族的个性,表达了国人的情感。
二、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动画造型中的运用形式
动画造型要求形式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在做造型刻画时不仅要靠文化艺术修养的积累,还应考虑采用怎样的手法去具体表现它。一个成功的动画造型设计,需要我们在了解剧本文化内涵的情况下用最为贴切的手法去表现出来,这一点至关重要。
1、中国传统“线纹样”在动画造型中的运用
线,是中国智慧的祖先们最本能寻找到的一种最便利、最直观的记录方式,现存最早的战国帛画《龙凤人物图》中就赋予了线条神奇的艺术魅力。线,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原始的艺术因素,也孕育着最早的审美意识。从仰韶文化中的“鲵鱼纹”到青铜文化中的“饕餮纹”再至魏晋时期连绵婉曲的线描风格,无不透露着线条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力。
2、中国传统装饰性色彩在动画造型中的运用
在中国传统的色彩象征里,有五种最基本的元素:黄色象征土、白色象征金、蓝色象征木、红色象征火、黑色象征水。而在这些传统颜色元素中,最被人们熟知和使用的是红色,现也称为中国红。其实在中国原始社会,红色也是第一个被应用于人类生活的颜色。中国传统色彩的运用会给动画造型的设定带来浑厚、醒目的感觉,如动画片《九色鹿》中虚实结合的装饰性色彩的运用,典型的中国红突出了神话传说的意境,营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
二、装置艺术在橱窗展示中的思想观念
1.创意性
时代的进步,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具有创意的橱窗展示。橱窗以陈列商品为主,便于人们透过橱窗了解商品信息,达到推广产品形象和商品信息的作用。装置艺术能够起到突出艺术作品中心思想的作用,装置艺术进入橱窗展示,其对空间微妙化、概念化、意象化等方面的效果处理,会给予消费者新的视觉触点。新的视觉触点主要包括对材质使用、色彩搭配、空间构成等周围环境的渲染,营造一定的观赏氛围,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受,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和购买兴趣。装置艺术在橱窗展示里材料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应用,装饰手法中协调统一与均衡渗透的应用,空间构成中有序与相互融合的应用,都会给予橱窗创意性的视觉感受。二者相结合所展现的新艺术形态既能满足视觉和情感上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上的需求,并使橱窗摆脱原有的平庸简单的陈列方式,以创新、愉悦、感人的艺术手法,使得有装置艺术注入的橱窗更具感染力。在新时代,装置艺术融入橱窗展示,不仅给橱窗的创意设计带来新奇、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赋予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达到吸引人们关注的目的。
2.互动性
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在社会环境压力下的人们缺乏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因此橱窗展示要想吸引顾客,适当的情感交流可以唤醒和触动顾客的购买欲望。橱窗要想吸引人们的目光,设计师在设计橱窗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科学化、理念化、情感化等方面。橱窗设计不能简单地以静态的方式展现出来,而是需要通过互动的方式传达出商品的功能和价值。装置艺术的互动性将人们与展示的商品相结合,也迎合了时代的需要。装置艺术所营造出的空间氛围可以同观众进行互动,促使观众在特有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是一种流动的空间设计,这种设计可以将商品、人以及环境三者结合起来,产生新的艺术效果。橱窗里装置艺术的空间布置以及人流活动范围的设置都是以人为本,并且在商品的陈列过程中以形象化的互动为主,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橱窗里特定空间的魅力表现。装置艺术的互动性不仅能够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对商品的信息推广也有重要作用。
三、装置艺术在橱窗展示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1.材料运用
(1)物质性材料
材料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从19世纪末开始演变为材料艺术,物质性材料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开始运用。物质性材料的运用,将会呈现出更多各具特色的装置艺术作品。物质性材料在装置艺术里通常是以鹅卵石、纽扣等一切点状形态,以毛线、铁丝等线状形态,以纸张、板材等面状形态进行艺术表现。物质性材料通过剪切、拼贴以及结合等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装置艺术作品,这种全新的艺术作品容易被人们认可。橱窗的目的是为了拉近购买者与展示商品的距离,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物质性材料运用到橱窗展示中不仅给予观者一种全新的质感享受,也给观者带来更多的情感交流。物质性材料的运用赋予装置艺术作品思想价值,也给橱窗里的商品展示提供了极佳的辅助效果。
(2)非物质性材料
装置艺术在橱窗展示中不能仅有物质性材料作为单方面的辅助,只有将非物质性材料和物质性材料相结合,才能在橱窗展示中体现装置艺术的价值,起到推广产品的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非物质性材料开始运用到装置艺术中。非物质性材料主要包括光、声音、水、风、空气、气味等,而这些也是构成完整的橱窗展示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灯光的冷暖、强光弱光的使用、声音的高低等,这些都会对橱窗的整体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橱窗借助材料的运用给予消费者新的视觉感受。如图1所示,运用塑料泡沫所构成的大雪球烘托服饰颜色的清新、典雅,橱窗里微弱的暖光投映在模特的身上,让这款拥有美丽线条的服饰显得更加靓丽。装置艺术中物质性材料和非物质性材料综合运用在橱窗展示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2.装饰手法
(1)装饰协调统一
装饰是对物品的一种修饰作用,使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引人入胜。随着装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橱窗展示里运用装置艺术的装饰手法,对橱窗中的商品进行装饰美化,能够烘托商品的精美之处,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橱窗对于展示的商品而言,相当于一个静止的舞台,而商品则是这个舞台的主角。对橱窗里的布景、道具、色彩以及文字等方面加以协调统一的装饰,能够更好地突出商品的独特性和实用性。橱窗的装饰协调统一,会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受。装置艺术对于橱窗里展示商品的装饰效果的辅助主要从题材、情调、风格等方面着手,不能与展出的商品有相互抵触的视觉效果。装置艺术的装饰效果在橱窗里与灯光、背景、颜色、材料、空间等各个方面互相弥补、互相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协调统一的视觉效果容易打动观众的购买情绪。运用装饰手法的协调统一不仅对橱窗起到装饰的作用,也为商品的推销打下基础。
(2)装饰均衡渗透
装置艺术的装饰手法运用到橱窗展示中,增添了产品的诱惑力,也给橱窗的展示带来了全新的效果。这种展示手段不仅使橱窗更美观,也让人们对产品乃至装置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装饰的主要目的是围绕商品进行加工,使其变得更加引人入胜。为了不影响商品的整体效果,就得在橱窗的整体做文章。如,在特定的橱窗里,装置艺术的综合表现手法与物品的装饰手法相互均衡的渗透和融合,这让单一的商品显得更有内涵,增加了商品的美感,同时传达出一定的商品信息,对于商品的推销具有重要作用。将装置艺术运用到橱窗展示中,能够烘托出橱窗的高端大气。如图2所示,通过橱窗玻璃上的喷绘贴纸的装饰,以及装置灯光的投影与背景墙的效果,从空间上制造漫天雪花飞舞的感觉,整个橱窗都处于一个平稳的颜色基调中。整个橱窗的装饰效果既协调统一,又均衡渗透,不仅展现了冬季的节日氛围,也体现了橱窗里大衣带给人们的温暖,凸显人们对于温暖的需求。橱窗里运用装置艺术的装饰手法会对商品的营销起到推动作用。
3.空间展现
(1)空间有序
橱窗展示通常是建立在商业的角度上,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商品。装置艺术在空间展示方面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挪用、错位、装配、置换与悬置等为主。装置艺术的空间构成主要依赖于元素的运用,通常单一元素产生的效果并不能刺激顾客的视觉神经,只有将多种相关的元素在橱窗特定大小的空间里有序排列、组合,构成个性化、合理化的展示空间,这样才能在橱窗展示的空间布局上体现主次之分。有序性的空间展示是元素在体量、大小、软硬、质地、高低、颜色等形式上的变化和综合运用,从而产生最终的视觉效果,其对橱窗展示里的商品展示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橱窗的设计过程中,运用装置艺术的空间展示,既打破了常规的展示模式,又将有序性的空间构成模式注入橱窗,赋予商品展示韵律感、舒适感,不仅增加了橱窗的个性化展示方式,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
(2)空间融合
橱窗展示的特有空间里,引入装置艺术的视觉创意与材料混搭所产生的艺术氛围,可以让顾客得到超出商品之外的信息。在空间的展现方面,装置艺术的材料和展现物品不会发生冲突,前者辅助后者。运用特定的空间比例辅助橱窗展示,会对商品的展示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橱窗展示的每一个空间都是为了辅助展示商品的,主要是一种推销商品的方式而已。它与橱窗中的商品、背景的广告美学加以融合,从而使顾客获取新颖的消费体验,激发其购买欲望。装置艺术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创造出概念性的体验,空间布局、设计氛围、风格形象等的相互融合可以增加其在橱窗展示中的表现力。合理运用空间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橱窗里运用装置艺术的错位和悬置两种空间表现形式,一群飞燕盘旋于店内,给予消费者视觉上的引导。在飞燕的带领下,消费者可以领略橱窗里赏心悦目的商品展示,各种各样的商品不再是静止地定格在陈列的架子上,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空间的有序性和融合性,从而形成流动的空间效果。装置艺术的空间表现手法运用到橱窗展示中,会给橱窗提供更完美的展现能力。
二、二人转是由东北农民的情感欲望转化成的形式
二人转的形式也就同样可以引发出“同构”的二人转情感欲望。二人转是二人转观众的心理原型,是他们的欲望形式、情感形式、生命形式。这种原型就自然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使他们在灵魂、精神、情感甚至潜意识深处去随着二人转而二人转。这才是二人转令二人转观众痴情、陶醉、迷狂的原因。二人转以它“二人转”的圣婚仪式原型结构“召唤”它的观众,吸附、裹卷它的观众,去重新加入圣婚仪式;二人转观众的圣婚仪式“期待视野”驱使他们在二人转中重返圣婚仪式,去再次体验圣婚仪式的情感。圣婚仪式是东北先民最古老的民俗;二人转在把圣婚仪式转换成自身的符号形式时便把古老的民俗性内容蕴藉在自身的象征形式之中。
二、音乐形式的表情艺术
规律性音乐形式的表情艺术主要体现在其可以最直接、最细腻的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抒发人的心灵,为此音乐才可以称之为表情艺术。具体而言,音乐可以通过特定的时间流动来创造出艺术形象,传达出思想情感,将生活感受融合到时间艺术中。另外,音乐还是一种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种类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根据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其分门别类也有许多的方法。一般而言,音乐通常划分为了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除此之外,还可以细化分为多样的乐种形式和体裁。
三、音乐形式的审美
(一)抒情性与表现性
再贴切生活与表现情感是音乐形式的两种最基本的功能,往往可以在直接表现内心情感以及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抒情性是音乐形式的基本属性,不但可以直接触及到人的心灵深处,激发出内心最真实的渴望,而且还可以宣泄负面的情绪,改善内心的情感效应。而音乐作为表情艺术,主要传达创作者的主体情感及情绪,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以及表现力,是生命血管中流通的血液。总是,音乐的抒情性与表现性总是能够将情感放逐到音乐中,产生光芒四射的效果。
(二)表演性与形象性
音乐属于一种表演艺术,可以通过演员表演以及借助于舞蹈效用完成艺术形式。其中,表演艺术包括了创作和二度创作两个过程。同一作品由于表演参与者对作品的理解方式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音乐作品就会更加依赖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二度创作需要通过创作者多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精湛的表演将音乐的形象表达出来,获取观众的认可。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音乐的表演性具有非常重要的重要。
(三)节奏性与韵律性
节奏性是指乐音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是旋律体现的基石。一般而言,节奏缓慢而沉重的音乐作品往往给人展示的是一种忧郁、悲伤的情绪,诸如柴可夫斯基著名的《悲怆交响曲》。而节奏急促、轻快的音乐传达出来的往往是一种活泼、轻快地欢乐情绪,例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情感,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赞美以及幸福及光明的向往。
1.1宝花纹的艺术结构
唐代服饰上的宝花纹因其工艺、材质甚至着装人地位的不同而有相对的繁简之别,但是它严谨的艺术结构决定了宝花纹端庄圆润的整体外形。这种有序对称的艺术结构决定了内部装饰题材的排列方式,并让有限的纹样空间可以容纳如此丰富的装饰题材。宝花纹是一种团窠花卉纹。团窠图案的大小关系着图案的风貌,体现了持有者地位的尊卑,图案越大,持有者地位越尊贵。它以“十”字、“米”字,甚至“”、“”为艺术构架,以圆形辐射或正菱形辐射为基型。其中,“十”字、“米”字、“”的艺术结构以中心对称为主,“”则以轴对称为主。在此基础上,以圆心(花心)为中心,再分别以四出、八出、六出、五出的花瓣基数向外排列,做出层层放射的圆形或菱形方形适合的装饰纹样。宝花纹的花瓣、蓓蕾及枝叶组合也以上述原则为基础,做疏密适度、变化有致的有序对称布局。其整体纹样造型圆润、外观华丽,构成骨架统一规整、对称有序,具有静态、平衡的造型之美。其中以“十”字为艺术构架的宝花纹多作为辅助纹样。而最简单的瓣式宝花就是“柿蒂花”,其基本形状是以“十”字为艺术构架的普通的四瓣花。以“米”字为艺术构架的宝花纹是对“十”字结构的扩展与丰富。它具有更加繁复与饱满的结构特点。以“”为艺术构架的宝花纹会出现于敦煌佛像、飞天、供养人身上绚丽多彩的衣饰上,并成为敦煌唐代服饰艺术的代表符号之一。以“”为艺术构架的宝花纹在敦煌彩塑佛像及供养人穿着的衣饰上也有少量出现。这是宝花纹在服饰上进行组织结构排列的单位依据和规范。
1.2宝花纹的组织形式
纹样的组织形式即纹样间组合排列的构图,是整体纹样组合的章法和骨架。根据纹样的艺术形式、内容、用途、工艺等,按照相应的构成法则会形成不同的组织形式。它是组织纹样和整体布局的依据和规范。宝花纹会被运用在织锦、绫、绢、纱、罗,甚至织成、丝棉混纺、毛织物等面料中,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排列后被用于服饰的领、袖、底摆边缘、腰带、裙身等装饰部位。作为单独纹样,宝花纹可以以自由形单独纹样的形式装饰于服饰上,即没有一定外形轮廓、独立的造型表现形式。它是纹样组织形式的基础。宝花纹结构严谨完整,每一个单独的宝花都属于对称式单独纹样。作为适合纹样,可以将完整、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宝花纹作为单元纹样,以边缘或者角隅适合形装饰于服饰的边角,使其有强烈的装饰美。作为二方连续纹样,可以以宝花纹整剖的构成形式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在空间上形成一种呼应与联系,在严谨朴实的反复节奏中获取宁静、回转的节奏美。作为四方连续纹样,可以以单个宝花纹作为单元纹样,也可以以多个宝花纹作为单元纹样以散点式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延展,由此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宝花纹可以作为主纹,也可以作为宾花纹样存在于四方连续纹样中,由此形成纹样排列的主次和疏密关系,使装饰效果更加丰富。
1.3宝花纹的色彩构成
唐代服饰色彩繁丽华美,其中有娇柔俏丽的单色服饰纹样,亦有丰富艳丽的多彩服饰纹样。在封建时代,服饰纹样要体现贵贱尊卑、服用者的社会地位,因此服饰纹样品格有高下之异。品格越高的服饰纹样也就越有影响,越具有代表性。在唐代常见的服饰中,锦的品格最高。因此,多彩的服饰纹样中尤以织锦上的纹样色彩为代表。织锦上的宝花纹设色富丽炳焕,它以平面式的“固有色”来组合色彩关系、“随类赋彩”,在视觉上形成极具概括性和创造力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装饰性。织锦上宝花纹的色彩就如同它圆润饱满的造型一样,能在空间形成一种富丽饱满的视觉审美感受。服饰上的宝花纹虽用色多而大胆,但色彩的整体效果却高度和谐统一。它通过大面积出现的一两种色彩控制主色调,并在各处小的局部与之呼应,使纹样本身具有明确统一的色调,形成整体和谐的色彩氛围。除此之外,宝花纹本身的色彩还会与服饰背景色彩协调一致。而与主色调形成对比关系的其他色彩运用的多少、面积大小、分布与形态则决定了宝花纹甚至服饰色彩的丰富程度。在表现手法上,宝花纹的花瓣会通过以浅套深逐层变化的退晕方法使其色彩更加丰富自然,外勾白线或加饰金银线使花纹和底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处理红与蓝、红与绿的强对比色调时,通过对比色的穿插布局与相互渗透,减弱了过于强烈的对比关系。再加上其它色彩的烘托,整体色彩的丰富活跃避免其陷入由于稳定对称结构而带来的僵滞感。彩塑菩萨织锦缎裙子边饰上的宝花纹,它以红色a作为纹样底色,通过蓝色、墨绿、白色显花。其中以红、蓝两色作为纹样色彩的主色调,花瓣通过蓝色、浅蓝和白色塑造出简单的退晕效果,丰富了宝花纹的色彩层次。绿色作为红色的互补色降低了本身的纯度,以小面积退晕的表现形式点缀在宝花纹的花瓣层中。花瓣的白色勾边,在缓冲由对比色带来的视觉冲突的同时更丰富了宝花纹的装饰效果,整体色彩丰富绚烂的同时又和谐有序。
1.4宝花纹的表现技艺
唐代服饰上的宝花纹蕴含着其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宝花纹的艺术形式因为唐代纺织印染技艺的纯熟而更加丰富。唐代织物可以分为丝、棉、毛、麻等。其中丝绸的用途极其广泛,不仅服用消耗最多,还具有实物货币的地位。唐代的丝织工艺十分发达,在丝绸的装饰里,织纹的数量最多,应用最广。而其中织锦的图案最精美,也最具代表性,一般称其为“唐锦”。它区别于唐代以前经线起花的传统织法而采用纬线起花的织法。比起中国传统的经锦,纬线起花的织法更利于图案的换色与花纹的细腻表现,能织出宝花纹复杂的装饰和丰富的色彩效果。而该时期的织成锦技艺也更加成熟,因其精美奢华甚至已经成为皇家御用珍品。织成泛指按服用之需,设计、织造其形状和图案的各类高档织物,其制作通常极其费工。唐代丝织物的品种十分丰富,除织锦与织成外,档次较高的丝绸品类还有纱、罗、绫、绮、缂丝等。在唐代,织物的印染技艺水平也很高。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期不完全的统计,在吐鲁番出土的丝绸中,共得二十四色。染料主要取自植物,其品类不下三十。丝绸的印染图案主要通过染缬工艺实现,宝花纹则主要通过其中的夹缬、蜡缬技艺实现。其中夹缬的图案最精美,可根据需要印染出多种色彩的丝织品。唐代的蜡缬已使用型板,亦能套染多种色彩。敦煌第130窟中出土不少蜡染织品中图案便有宝花纹。唐代的刺绣技法因题材的扩大而不断丰富,约在中唐出现了平绣法,不仅使纹样的线条变得光润平滑,还可以通过晕色处理使纹样色彩丰富自然,甚至以捻金、捻银线勾勒纹边。唐代的宫廷刺绣讲究奢华,常见金银线的使用。如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宫廷刺绣中便有以宝花纹为题材的随捧真身菩萨的蹙金绣小衣物。
涡线是一种曲线型线条,悠扬旋转、波浪起伏的弧形曲线不仅展现了律动的美感,也具有一定节奏的韵律感。涡线形构图形式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马家窑彩陶纹饰中广泛盛行,是中国传统植物装饰纹样组合形式的原始典范。明代缠枝纹的构图形式丰富多样,延续了前代基本的涡线形构图形式,将涡线形构图形式里的各种弧线具象化,把多种涡线组合形式转化为枝茎的绕转形式,展现出的缠枝纹的蔓藤、枝茎以涡线形循环反复的延伸。明代服饰中缠枝纹利用植物枝茎粗细及茎叶卷曲程度不同的特点,以涡线形的组合方式为原型,配以丰富多样的纹样题材,构成明代服饰中缠枝纹基本的涡线形构图形式。
1.2动感十足的“S”形构图形式
在整个发展历史过程中,缠枝纹的骨骼形式变化不大,从明代服饰中的缠枝纹资料可以看出,缠枝纹骨架形式的演变发展是基于涡线形构图形式,以马家窑彩陶纹饰上相切相接的弧线形式为灵感来源,[2]以起伏回转的曲线藤蔓、枝茎为形式基础,经过延伸、绕转,形成波形各异、动感十足的“S”形框架,类似于太极图中“S”形构图。明代服饰中的缠枝纹样以“S”为主体构图形式,在“S”形骨骼形式的基础上延展出分支,形成波形不同、动感各异的S-C形骨架、S-涡形骨架、S-X交叉形骨架、S-O交叉形骨架,起伏回转的“S”形框架直接与其相呼应的花卉或果实结合,形成了枝繁叶茂,花果突出的缠枝纹样形式,充分展示了明代服饰缠枝纹花头硕大突出,枝茎粗壮有力,构图形式动感十足的鲜明特点。
1.3韵律丰富的“冏”形构图形式
“冏”形是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构图形式的典型代表,“主要特点是从一个圆的边缘向中心延展出三条钩线或者是几个钩子,最早是三个钩子,随后出现四、五个钩子。三个钩子的形式是由三组相同题材构成的纹样,如三朵花、三个果或三个同种吉祥图案。”对于明代植物纹样的形态造型,“冏”形缠枝纹的构图特点巧妙的融合于枝叶之中,并灵活运用于整个纹样之间,它利用植物枝茎自由的生长态势,巧妙完美的展示了中国植物装饰纹样在传统构图法则中所独有的变通优势。明代缠枝纹以织锦、绸缎、服饰为载体,其丰富多彩的纹样组成要素与独具特色的“冏”形构图形式的完美融合,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价值,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植物装饰纹样的传承和发展。
2明代服饰中缠枝纹的纹样题材
2.1单种装饰题材构成的缠枝纹样
明代时期的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高度发展,在此期间处在社会中下层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并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简单淳朴。因此,反映在装饰纹样当中,通常采用较为简单而直白的添加形式,即以植物的藤蔓或枝茎为骨架,直接与单种花卉或果实进行组合,形成由单种题材构成的缠枝纹样,如缠枝莲纹、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纹、缠枝葡萄纹、缠枝石榴纹、缠枝灵芝纹、缠枝葫芦纹、缠枝西番莲纹等。这种直接在缠枝骨骼上添加单种题材构成的缠枝纹样的花朵或果实相对比较大,与之陪衬的叶片相对比较小,作为骨架的藤蔓或枝茎以曲线的形式不断延伸、旋转。这种形式在织锦、绸缎面料中应用颇多,常以底纹图案的形式出现。。它们在对比与呼应的形式关系中变化多端,婉转多姿,展现了良好的组织性和强盛的生命力,使整个纹样个体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能够更为直观的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及精神寄托。
2.2多种装饰题材组合构成的缠枝纹样
明代时期的吉祥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内外文化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加频繁。在此期间,缠枝纹深受其吉祥文化寓意的浸染,取材更加多样,特点更加鲜明,在明代时期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选材上,明代吉祥文化赋予了缠枝纹丰富的纹样题材,它以多种代表吉祥寓意的花卉、果实或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符号为题材,使其在同一藤蔓或枝茎上共生,共同组合成极具表现力和包容性的缠枝纹样。如明代织锦中的缠枝牡丹莲菊海棠纹织金绸、缠枝牡丹纹锦、缠枝四季花卉纹妆花缎、缠枝莲铜钱寿纹妆花缎以及明代青花瓷器中的缠枝莲托八宝吉祥纹、明宣德青花五彩鸳鸯莲花纹碗、青花缠枝莲托寿字、青花缠枝牡丹纹托,均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题材组合形成。不同的题材寓意不同,这些由多种题材共同组合而成的缠枝纹样展现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不仅成就了明代缠枝纹多样化的组合方式,又体现了明代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各种期盼和渴望。
3明代服饰中缠枝纹的文化寓意
3.1生殖崇拜、种族繁衍
生与死是每个生命体不可回避、不可复制的轮回。正是这种不可替代的自然现象,再加上人们对生殖崇拜、种族繁衍的迫切渴望,才使人们对生命的延续更加敬畏,从方方面面倾注了更多智慧和心血。生殖崇拜,是指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对生命的向往,是希望人丁兴旺和氏族强大的一种表现。石榴、葡萄常被作为人丁兴旺的吉祥象征,石榴籽粒丰满,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而葡萄种下一颗籽,却可以长出成千上万颗葡萄,因此石榴和葡萄常被赋予较强的生殖能力,预示“多子多福”“、一本万利”。在明代服饰中,人们普遍以石榴和葡萄作为主要装饰题材,如明代缠枝葡萄纹氅衣以缠枝葡萄纹为底纹图案,大面积的底纹布局,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延续的迫切希望、对儿孙满堂、家庭兴旺的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3.2吉祥富贵、幸福美满
从古至今,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渴望吉祥的表达方式各异,但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未曾停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吉祥文化的广泛传播,表现在纹样上的“吉祥”寓意变的更为丰富和具体。如以体现吉祥平安为主题的缠枝莲花纹,传递了对安定平静生活的向往;以代表祥和富贵的牡丹为主题的缠枝牡丹纹,表达了对富足生活的渴望;以象征处世闲静的为主题的缠枝纹,寄托了期盼健康长寿的朴素思想;以象征对未来生活憧憬的宝相花为主题的缠枝宝相花纹,体现了对吉祥平安生活状态的追求;集牡丹、、莲花、梅花于一身的缠枝四季花卉纹,诠释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等。这些以选取一种或多种具有吉祥含义的花卉为题材,通过突出花卉形象、弱化叶片和枝茎为陪衬骨骼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展现了人们对吉祥富贵、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3宗教思想
随着佛教在明代的广泛传播及盛行,缠枝纹的演变和发展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积极从佛教中提炼与之相适应的装饰图案,并与蔓藤、枝茎组合成缠枝纹样应用于织锦、服饰中。在明代统治者的思想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鲜明特质,充分体现佛教所宣扬的无欲脱俗的思想,而在佛教装饰纹样中,八宝吉祥是由具有特殊的社会群体推崇而得的,以八宝吉祥纹样在汉地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其图案的内容与形式的演变脉络也较为清晰,具有趋吉避凶的特殊含义,因此常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缠枝莲托八宝吉祥纹具有双重意义,体现了人们对平安如意的娴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高洁不俗的思想境界的追求。据传不论是古代史书还是神话传说,都把灵芝的功效夸大,赋予其能够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传奇色彩。在生活中,灵芝又为道家所推崇,体现道家思想。将灵芝与缠枝纹结合组成缠枝灵芝纹代表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明朝宗教思想之间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绵竹年画色彩特征色彩文化
绵竹年画,作为四川地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齐名,被誉“中国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如:避邪迎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魚等。从风格上讲,它传承了唐代年画由画师手工画成的技法,同时还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术的技术。从形式看,绵竹年画分为斗方、横披、中堂、条屏等,与国画的分幅相近。从表现手法上看,绵竹年画在用纸、用笔、用色上也别具一格,比如传统绵竹年画使用的粉笺纸与鸳鸯笔,都是极具当地特色的独有工具。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细活有“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脚”。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之用。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贴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用。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绵竹年画在制作时和中国其他年画一样首先要刻成线版,但绵竹年画区别于其他年画的最大绝妙是,其刻于梨花木的板子印拓成的黑线版只起轮廓作用,成画时全靠人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因此同一个线版的年画经不同的艺人、甚至同一艺人不同的力道心情的彩绘,也会呈现出“同形不同色”的风格趣味,绝无重复。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在颜色上使用的也是民间染料,色彩上的处理是别具一格的,主色强调黄丹、佛青、桃红、草绿,辅色则包含了猩红、天蓝等,运用色相和色度的对比,极富单纯强烈的民间特色。绵竹年画设色单纯而艳丽,浓重而明快,对比而和谐,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
绵竹年画独特的色彩选择还表现在“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指的就是绵竹年画的彩绘过程:“一黑”指的是黑线版,“二白”指的是人物手脸底色及靴底作白,“三金黄”指的是衣冠及人物道具的橙黄色,而“五颜六色穿衣裳”,则指的是年画中的人物服色,采用了洋红、桃红、黄丹、佛青、品蓝、品绿等鲜艳且饱和的色调。同时还辅以“明展明挂”手法,借助色彩同类色深浅及阶梯变化,造成了深、浅、明、暗的过渡,增加了画面的节奏和装饰情趣。
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是绵竹年画色彩选择的主要倾向。年画艺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无拘无束地使用着尽可能艳丽的颜色:桃红、佛青、猩红、草绿、金黄……大红大绿、又热闹、又刺激,充满生机和活力。当然,绵竹年画的色彩在表现夸张刺激、鲜艳夺目效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色彩的统一和谐。所谓“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就表露了追求统一性的色彩意识。绵竹年画在强烈的对比中,也讲究统一和调和,艺人们常常用少量的复色:“二门子灰”、或金、银、黑、白等线、面穿插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间,以协调画面色调,形成“艳而不燥”的色彩风格。
绵竹年画的颜色多用矿物质色和民用染料,根据季节不同制作时调以不同成份的胶矾,使作品颜色爽朗,耐晒耐淋,经久不败色。这就形成了它的另一个特点:年画先由画师起稿,刻版师雕版,再印刷到纸上描绘。其线条只起轮廓线作用,必须以彩绘艺人按程序施彩而成。由于用色除品色(染料色)外,也兼用石色(矿物质色),因石色的覆盖力强,原有的雕刻线经不同的石色覆盖后,还须重新勾线,只是画面上的品色部分,因其色泽透明,原有的刻线虽经覆盖仍清晰可见,便不再勾线。这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形成了绵竹年画水印与彩绘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绵竹年画历代传承的色彩选择,形成了它独特的色彩魅力,习俗赋予绵竹年画色彩以独特的“语义”,使供人娱目的色彩富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色彩在绵竹年画里不仅是一种视觉美感的呈现,也是情绪和情感的刺激和对应物,是积极乐观情感的宣泄。绵竹年画色彩真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及歌颂理想、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理想。
参考文献
[1]谈洁.绵竹年画在乎乡村竹林间[J].商务旅行,2008,(11).
[2]贺巧娟.浅述四川绵竹年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9).
[3]谢春.浅谈绵竹年画的装饰性[J].装饰,2008,(08).
[4]廖晓伟,葛加林.绵竹年画:震不垮的田园风景[J].西南航空,2008,(12).
舞蹈通常都是具有很强的韵律性,在进行表演的时候,通过肢体的表情、造型、舞姿手势等,配合良好的韵律,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欣赏舞蹈的时候,能够从舞蹈的节奏感、协调性中体会舞蹈的韵律美,并且在和表演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的时候,能够增强生活的美好愿望,从而美化生活。韵律美主要是体现在舞蹈的气息和声韵进行了融合,通过舞蹈动作进行感情的依托,从而体现情感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韵律美贯穿在舞蹈整个过程中,对于人们的审美提高意义非凡。
(二)造型美
舞蹈具有很强的造型美。舞蹈主要是通过空间和时间的和谐统一来表现舞蹈的形势。在本质上舞蹈通过优美的造型能够展现良好的造型美。例如在《珊瑚舞》《千手观音》的表演中,主要是由舞蹈者精美的造型展示舞蹈的形式。舞蹈通过美好的音乐和良好的肢体动作,能够展现音乐和动作的融合,从而将舞蹈良好的表演题材进行融合,展示出对生活的良好的愿望。舞蹈的造型美体现和谐美、对称美、简约美,能够帮助观众进行造型美的价值提升。
二、舞蹈艺术形式审美价值
(一)舞蹈是审美价值主体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和观众都是审美价值的主体,通过主体价值标准,来衡量舞蹈形式的好坏。舞蹈的这两种主体形式造成了舞蹈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具有很强的对应性,能够让观众和表演者在心灵感悟方面达到统一。审美价值主体之间的思想认同、气氛渲染和情感交流,都是审美价值的进行方向。每一种艺术价值的评价标准都是审美价值的大小,所以要加强舞蹈艺术之间的审美行为,有行为的需求者和发生者。
(二)舞蹈是审美价值客体
舞蹈审美价值在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应,在舞蹈审美价值客体中,主要是舞蹈艺术中原创出来的能够被观众接受的对象,这种主体和客体对应的关系,能够实现舞蹈本质上的情感交流,帮助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在审美价值体系中,客体的中介特征会受到审美主体的影响,通过一种形式传递为另一种形式,能够加强大众对舞蹈的认同和理解。审美主要是包括潜能性、内涵性和现实性,观众在进行欣赏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舞蹈形式的观看,掌握直观的体态符号,直接影响审美价值的体现。舞蹈的审美形势推动了精神文明和艺术形式的发展,舞蹈的编排者考虑表演者和观众双重作用,能够创造出更加贴近生活的审美价值。
对称是一种可以使形象具有和谐的形式美的特殊集合规律。它经常在广告中被用来营造严肃、大气磅礴的气氛,对称的运用得当可以增强受众的审美愉悦感。而所谓的均衡则是指物体在左右、上下、前后布局方面上出现等量不同型。对称也是一种独特的均衡。在当代广告中经常能运用到对称,如我们所熟知的奥迪汽车就是采用了四连环标志,图形对称,并且带给人“稳定坚固”的视觉感受,心理性平衡感非常强,营造出了宏伟、朴素的艺术效果,采用对称的构图,能够使各部分形象有机地组配在一起,构成完美、和谐的整体。均衡可以在广告构图方面达到宏伟、壮观的艺术效果,如宝马汽车标志的蓝白颜色交替,能够将各部分进行有机组合,形成和谐、统一、完美的整体。
对比通常指在形状、色彩等图案构成因素方面的不同,可以看做是一种变化的形式。全部的相同点少的物象或者存在矛盾的因素,都可以表现出对比。统一,就是指组合成广告图形当中的所有的部分之间的某种联系,详细来说就是将广告图形当中相似的各种组成因素进行局部变化,组织整体进行有效的联系便称之为统一。调和是统一的表现,是各种构成图案的形、色、质等各种因素的相似。将它们间存在差距小的或者存在某种相似点的因素组合在一起,进行有机调和,像圆形在形状上和椭圆形相似,万紫千红在感觉上和缤纷多彩上相似等,这里面都蕴涵着调和的因素。在所有的广告图形中,个体视觉图形因素都是同其他的视觉因素一起出现在受众面前的,它不会单独存在、出现,所以,他们之间是会互相影响的。这种影响在某些时候会表现得较薄弱,但大多数的时候存在相当激烈的冲突。在广告图形中各种视觉元素之间在影响表现得较薄弱的时候,必须增强他们矛盾冲突程度,就是强调突出呈现出图形中各个元素的独特个性,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对比。对比主要表现在色彩、质感肌理、形态、面积、方向等方面。对比的出现可以使广告图形中各个元素更突出其自身的特点。
节奏最开始是出现在诗歌和音乐当中,在音乐里它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风格,是乐曲里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但是在当代的广告里,节奏代表的是视觉因素以及对比图形因素的有秩序的重复出现,节奏在广告图形中能够使受众的心理激起规律的律动,通常会表现出以视觉为中心的变化的运动线。广告中的节奏的一般组成方式是,空间关系上的虚实、明暗、色相、图形和图底视觉对比变化秩序。韵律是节奏组成的表现形式,是使节奏巧妙、重复并且能使人审美心理上发生改变的一种审美的感应。节奏和韵律的一般规律都蕴含在各种构成的形式当中,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发射构成、渐变构成。
特异指的是构成的因素在有规则秩序的关系里面,刻意去扰乱规则,使很少的一部分因素凸现出来,突破以往的规则、规律。规律在广告中指的是视觉中渐变、相似、重复、和谐等一些有规则的广告合成因素。特异的视觉形式是通过对比呈现出来的,使少数的构成因素呈现出无规则的对比,通过这样来达到视觉上的刺激,突破单调,呈现出广告的活泼、独特的印象。特异的组成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大小、形状、色彩、方向、肌理。比如:在异质形象的分布位置,必须要合理地安排它的疏密程度的变动,同时要注意做好上下、左右的处理,使广告图形上能够呈现出明显的平衡和谐关系,并且还要让消费者感受到新奇,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必须注意表现画面的节奏感和形象分布的呼应关系。
我们通常所知道的和谐指的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和谐具体体现在各种形式美法则中。和谐,是指视觉因素高度的差异统一,将所有的对立或者不对立的视觉形式因素,进行合理的协调、配置、联系,排除他们之间的不同,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整体。和谐作为形式美的最高准则,和内涵上的统一相联系。对称均衡、重复化、节奏韵律等多种形式规则都是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自身存在着较高层次的形式规律,所表现出来的美和价值是任何一个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如必胜客西餐厅,广告设计师把食物拍摄得非常新鲜诱人,通过处理一些色调,将形与形进行联系、互补,字与图形进行了恰当合理的安排,在整体上给受众一个和谐悦目的画面,重点突出了食物新鲜美味的质感,能够带给人美的感受,从而真正显出广告的主旨、目的。广告作品只有做到和谐统一,才能真正使人享受到美感。
广告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广告作品当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便是形式和内容,内容是广告美的内在因素,而形式是广告美的外在因素,所以若缺少一方则会导致广告艺术作品的不完美,若缺少广告的优质内容,则它将会失去其灵魂;若丢失了优质的形式,那么广告就将失去它的生存价值,它将不复存在。
广告若想做到引人入胜,则必须将其形式和内容进行正确有效的组合。在广告中形式美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广告的主题必须通过形式美来进行实现,实现广告的主题这也是形式美的最根本出发点。众所周知,内容是真正的广告作品的灵魂所在,形式服务内容。在广告中所表现出来的美不只是一种美的依存形式。它必须完整、恰当地传达出设计者的主题思想,同时还要满足广告中的美学原则。所以,必须加强形式美在广告中的运用,通过运用形式美来传达出广告中的真正主旨内涵、思想,激起消费者消费欲望,增加商品的销售量。
人们对艺术作品一直存在着特定的审美要求和习惯,形式美是通过长时间的审美心理以及审美兴趣所整合得出,由此可知,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是作品创作的主要力量。形式美增加画面的美感,其符合人们的目识心记条件,能够使受众轻松接受。形式美在广告中的运用,能够使一些枯燥无味的元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能够让受众在欣赏中了解、感受到平凡事物表面所掩藏的深刻本质,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只有运用形式美才能使受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广告的内在美感和信息。通过长期的人们对于广告的审美和认知,受众首先便会被形式美所吸引,然后才欣赏、感受它的内容和形式,所以,广告作品吸引消费者最关键的部分,便是广告的形式美。
由“85新潮”带动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走到现在,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协调艺术的观念化和市场化这二者关系,已是每个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85新潮”“充斥着过于浓重的哲学化氛围,艺术语言形式的表现过分观念化、工具化,‘力图使艺术成为哲学’……除了艺术家们对西方现代艺术尝试太过于匆忙、紧张和肤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艺术当成了图解哲学的工具而丧失了艺术的审美性和其他艺术应该有的重要内涵。”①在“85新潮”中提出理性绘画概念的北方艺术群体提出:“我们的绘画并不是‘艺术’!它仅仅是传达我们思想的一种手段。”他们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家,这一试图使艺术成为哲学的群体马上遭到“厦门达达”的反对。由此可见,随意地把“85新潮”说成过于哲学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WWw.133229.cOM
这种偏向哲理化的模式很快地被艺术市场所吞没,它实际上只存活了一两年短暂的时间。艺术的市场化是构建在“85新潮”开拓的空间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使艺术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大多数的展览由民间主办,各种形式的画廊成为艺术展览的主体。以前有些艺术评论家变成策展人,一切有关艺术品展览的全部事务都由策展人包办,甚至连艺术家如何画、画什么都被一些策展人所操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发起了“卡通一代”。这种插图式的绘画,迅速被“合法化”,但却丢失了“先锋”的旗帜。“青春残酷”这个展览,就是打着“主动肤浅”或“迷茫青春”这样的“青春牌”。在此后的20多年里,毫无疑问,象征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流派依次出场。但遗憾的是,这些艺术家只是通过外在的表现手法来拓展绘画的表现空间,其意境始终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不管是西方的绘画表现形式或东方的水墨表现形式,在这20多年的时间内已被人们所熟悉,它们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而且有的已经开始出现了僵化的模式,审美疲劳已不再是未来的东西了,它正逼近整个艺术领域,艺术家对自身的反思也迫在眉睫。如果说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技术性的、“硬”的东西,那么,艺术家内在的思考与创新可以说是“软”的东西,它是包裹在外壳中的宝贵核心和内涵,也恰恰是一些艺术家很难静下心来所沉淀和思考的问题。问题意识的缺乏也许是当今艺术界所面临的严峻课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软现实主义正使我们努力正视自身的问题,并力图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努力突破艺术发展的这道瓶颈。
软现实主义首先是现实主义,关注的是中国的当下现实,提倡“文化的本土意识”和“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不再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准则”。软现实主义与“中国的文化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它的基础是中国文化”。“软现实主义或提出以中养西,或摒弃西方标准回到中国文化本位,或主张与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传统保持距离‘走第三条道路’”,“强调的是艺术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关怀”。②这一本土意识观念具有相当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面对各种西方新思潮的冲击,软现实主义艺术家们试图保持冷静,并作出一种宏观上的反映,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同时,软现实主义把自己的艺术追求定位在“不批判,不妥协,不逃避,不代表”的态度上。他们拒绝迎合当下主流前卫的审美趣味,拒绝迎合西方艺术的审美体系。软现实主义要建立的是一种民族文化上的自信,这或许是一个契机,为后人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门。软现实主义理论及绘画在不断成熟、丰满的过程之中,更多学理性的探讨与发掘、更多绘画语言与形式的充实、更多艺术家与学者的参与,相信会为发现和探索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绘画存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一个信息过度膨胀想象力却相对缺乏、物质高度丰富思想却相对贫瘠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不期待软现实主义所打开的一道亮光以及亮光背后广阔的未来。
注释:
①吕澎.艺术的历史与问题.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第197页.
②伍方斐.软现实主义的艺术史定位.画廊,2008(3).
参考文献:
[1]德里达.论文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margins of philosoph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3]费大为主编.‘85新潮档案.世纪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