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下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2-10-26 09:54: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历史八年级下知识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历史八年级下知识点

篇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1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⑤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2北方地区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地理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3、“黑土地”与“黄土地的自然差异”

五、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一) 自然条件

1、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 主要作物

1、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 自然灾害

1、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2、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3“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位置、气候、地形

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东北三省包括:A黑龙江省,B吉林省和C辽宁省

3.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

4山环:由D大兴安岭E长白山F小兴安岭如马蹄形分布着K东北平原,

5.水绕:1黑龙江2.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

,3.图门江4.鸭绿江与朝鲜为临,5辽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龙江

6.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三省由于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2)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3、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1)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的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由于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2、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依托丰富的资源,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4、中国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4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与范围: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东部与西部的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

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南方地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3、土壤: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

在湿热的环境中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

四川盆地有紫色土。云贵高原被称为“喀斯特高原“

4、河流:水量大、汛期长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

2、南方地区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3、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缓坡。

4主要农作物

(1) 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小麦。

(2)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以及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3) 三种常见的食材:莲藕、椰子、竹笋。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一、江海交汇之地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温和湿润。

2.“鱼米之乡”

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古都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古都城市:南京、杭州。

(2)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等。

2、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综合型工业城市。

该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且随着浦东的开放开发,该作用进一步增强。

3、城市群不同城市间的“同城效应”

(1)依据条件:交通的发展,主要指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2)生活方式: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工作和生活,就想是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5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称谓:文明的摇篮

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

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篇2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1浮力知识点总结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ρ物 < ρ液, 下沉;(2) ρ物 > ρ液, , 上浮 (3) ρ物 = ρ液,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2压强知识点总结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

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

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3力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4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5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39-01

板书就好像课文的精缩版“名片”,好的板书能够直接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一般教师使用板书的情况如下:(1)课前,使用提纲挈领式板书,板书的脉络清晰、要点明确,上课前书写于黑板上,有助于学生在课始自读课文时迅速把握重难点。(2)课中,使用娓娓道来式板书,教师边讲边板书,与学生共同探索课文内容,变繁杂的课文为简单的提纲,有助于学生直击要点、深入课堂。(3)课即将结束,使用总结式板书,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效的内容,回归课文本体,掌握主要内容,分清讲授内容的主次。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板书设计。

一、数字框架式和大括弧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主要运用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罗马数字等,把课文分为大小不等的几个层次,将单个分析与综合总结相结合,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单一且层次比较清晰的课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板书(见图1),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理清课文的基本脉络有较大的帮助,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最后总结时都可运用,是历史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板书形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与大括弧式板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课文内容层次化,不同之处在于形式的差别。如《》的板书也可以设计成图2的样式。两者相较,大括弧式板书的直观性更强,能更多地体现知识点的迁移和交叉关系。

二、表格式

在历史课堂上,表格式板书的运用相对较少,一般适用于内容较多且杂的课文,利用表格特有的分项特点进行设计,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面,变凌乱为有条理,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知识。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可运用表格式板书(见表1)。

表1

由于初中历史课单位授课内容相对较少,而表格式板书囊括内容较多,所以表格式板书更适用于专题式复习。由于绘制表格所需时间较长,教师一般需要在课前提前准备。此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美观、清晰的板书,对教师的粉笔书写要求较高。因此,很多教师把表格式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能节省时间还可以保证板书效果,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线索式

线索式板书最常用的符号是线条和箭头。线索式样板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箭头表现出课文内容的不同层次,是数字框架式板书的变形,但又比数字框架式板书更能够表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另一种是利用箭头的形状表达出强烈的推进感,适合层层深入、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课文。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板书形式(见图3)。

四、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板书应注意的问题

篇4

一、搭建知识树,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历史是由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构成的,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一个个历史事件,而一切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由此形成了一条隐含于历史表象之下的基本线索。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把握主线,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由点成线,再由线带点,使历史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再用知识树的方式,实现历史知识的网络化。

在这里,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可整理出如下的基本线索:

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近代中国的两条线索:侵略史与抗争史。这条线索构成了这一单元的主干。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还教给学生一种科学、有效地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二、加强横向联系,培养历史思维

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国发生的每一件事,与世界历史进程息息相关。所以,加强中外历史横向对比,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大局观,进而培养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同样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通过这组图示,将同一时期中外主要大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中外历史的联系,从而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有效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英国发动的根本原因、为什么第二次是的继续、为什么《》中日本提出在中国设厂等一系列难点问题。

(2)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而中国的封建制度日渐衰落,这种战争,是一种先进的制度对一场落后的制度的战争,正因为如此,近代中国的失败就成为一种必然。

这样,我们完成了一节复习课的第二个步骤,通过中外历史对比,不仅实现对知识的重新整合,更是使知识由薄到厚,由表及里的过程。

三、挖掘隐性知识,进行情感熏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学习历史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更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即“以史为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复习课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完成情感目标,是复习课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复习课的难点。

这里,我仍然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结合前面形成的知识网络,教师进行适当的铺垫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两个问题:

(1)既然落后是失败的根源,那如何做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2)为什么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只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灭亡?

篇5

我讲第17课《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龚奇柱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11月2版,2012年11月第1次印刷,第115页至118页),第二小栏目航天技术,该栏目有两个核心知识点。

1、1970年,我国以中远程导弹的第一、二级火箭为原型研制的“一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一举成为世界上能够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第五个国家。(《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13页)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一号”火箭,“东方红一号”卫星。

2、2013年10月15日,我国首位出征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14页》)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杨利伟,另一个是“神舟五号”。

发射卫星、飞船离不开火箭技术,因而我顺便讲了一下“中国的火箭”之父钱学森,著名的海归报国精英。

有个学生生举手问我:“钱学森一个月挣多少钱?”这个问题突入其来,真的把我问住了,因为我的确不知道,也未曾料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我只得如实回答:“我不知道,我没有看过这方面的资料”,说完这个,我总觉得言犹未尽,于是我补充说:“钱学森想的不是钱,是如何报效祖国,要是他想钱,美国的待遇比中国优厚得多。”我进一步补充说:“钱学森在离开美国时说一句很牛皮的话:‘我从此不再踏上美国的土地,除非美国政府向我道歉’”。钱学森之所以受到美国中情局特工人员的非法监视,是因为美国当局太重视他的价值了。美国海洋部次长金布尔露骨地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值5个师’。后来美国邀请钱学森参加一个著名的学术会议,钱学森断然谢绝,因为美国政府未给他道歉。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同学们,若有机会,你们可以看看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

我的分析讲解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

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不断地反思学生提的这个问题。

这件事说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这是问题的一面,学生心里想的是待遇,用钞票来衡量人生活价值。另一方面,也有现实的背景,中国现在有一批高精尖人才流到美国去了,那里的待遇比我们中国好得多,以至于美国人戏称“清华、北大是我们最肥沃的博士生基地”。孔雀东南飞,孔雀往发达国家飞。这就是中国当今的现实。钱学森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为什么当今的中国大学培养不出世界一流人才?泱泱大国,人口众多,这么多人不可能不出几个尖端人才。然而尖端者跑到美国了。因而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也有合理的因素。

这个问题是课堂生成的问题,不可能预测,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回答显然不妥,回答又不好答,而且不允容许思考,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这个问题考验教师。我只得当机立断,如实回答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的确不敢乱回答,因为这涉及到老师的诚信问题。弄虚作假,信口雌黄,怎么给学生作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第三目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

1、1973年,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种茎杆粗灶,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的籼型杂交水稻,平均亩产500千克以上,最高可达800多千克。(《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15页),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袁隆平,二是籼型杂交水稻。

2、 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1页)这句话只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杂交水稻之父”。

我补充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上市公司价值40多个亿,他的名字价值4个亿”。

有一个学生激动地说:“那么多钱,咱不给我点?”

学生价值观扭曲,梦想天上掉陷饼,不劳而获。现在好多学生缺乏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踏踏实实的作风。

学生价值观错误,我不得不开导。

我想起了五四时期的口号:“劳工神圣”。是的,劳动生产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类社会将走向毁灭。

我在报上看到一位埃及人点评大米涨价时说:“不做工还要吃饭,米价不涨才是怪事。”

篇6

报到那天校长给我和严寸明安排了学科指导老师杨老师和班主任工作指导老师徐老师,两位老师给我的是那种温和、可亲的感觉,有点像我姑姑(姑姑曾经也是一位教师)。

杨老师负责701、702和703的历史与社会和思品课,除了星期三外每天老师都要上三节课,还要批两份作业,是蛮辛苦的,我们跟着杨老师主要是听听她的课,观察杨老师怎样教学,面对不同的班级如何上一节同样的课,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偶尔还帮助老师批改作业,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使得教学得到反馈,知道学生哪方面还不足,继而加以强化。杨老师教学给我一点很重要的启示是在课堂上要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予以鼓励,这点杨老师很是让我佩服,鼓舞的话再加上老师温柔的语调给人种很舒服很想奋进的冲动。因为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涉及到历史的只是很少,老师还鼓励我们多听听八年级和九年级的课,这样更能加强我们的专业化教学。所以两周来我们将七、八、九年级历史老师的课听了个遍,七年级的马老师,八年级的沈老师和汪老师,九年级的陆老师,很可惜没有听到章新初老师的课,这些老师上课都有自己的风格,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幽默。当一个老师幽默感真的很重要,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很好的记住某个知识点。

徐老师是703班的班主任也是三个班的语文老师,报到那天她就帮我们介绍给703班的孩子们,当时我第一次见到他们有点紧张,很简单地说了句“大家好,我姓张,以后你们叫我张老师就好了”,接着就有点愣在那了,徐老师马上接上“赶紧向张老师问好呀”,随着学生异口同声的一句“张老师好”化解了我的尴尬,真的很感谢她。平常我们就在同学们做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和打太极拳时我们去看看就好了,要做的事很少,就除了今天(XX年3月30日星期三),老师有事出去了,让我们监考3个班的语文,站了三节课,脚有点疼,中午看了闪亮30分,下午又当跳绳比赛的裁判,晚上再花40多分钟走路回宿舍,这脚真的有点受不了。不过,2周也只有这么一次,这么好的经验,也许以后我再站那么久就不觉得累了。徐老师还有一句话我觉得应该谨记,班主任得处理好和学生的距离。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96-01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心智还不够成熟,做事容易冲动,不够专注,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加上八年级数学的难度增加,使他们感到数学课很多知识点非常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时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有厌学心理,甚至想放弃数学学习。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面对这个年龄段学生,如何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笔者在从事八年级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此感悟颇深,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八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转变教师角色,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学习被动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要“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内容,这必然促使每一位数学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改进教学方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多指导学生想一想,引导学生猜一猜,与学生合作共同做一做。教师的这种新型关系的提出,就是要教师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师权威者的形象,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自主探索和实践。只有教师放下架子,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教学情境,构建生动有趣数学课堂

我们都知道,教学不是教师单纯的“教”,学生单纯的“学”,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特点表现为好奇、爱动、活泼,因此课堂教学就要适合学生的特点,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认识数学。每节课都让同学们分成小组,把新课的内容设置成若干问题,让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做数学让学生来体验、理解数学的内容、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索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了提高。也可以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堂上,组织学生大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局限于以往的听、想、看、算,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利用辅助工具,增添学生数学学习的快乐

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展示数学思维的具体过程,让数学教学变得事半功倍。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更积极。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正好满足了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备感兴趣的心理。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PPT的形式展示一些数学脑筋急转弯,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一些数学家小时候的趣味小故事,图文并茂,这样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比如,八年级数学题:有两棵树,一棵高6米,另一棵高2米,两树相距5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了多少米?教师可以利用制作的动画展示出小鸟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的过程,让学生对这个数学模型有了大概的印象。然后让学生看着多媒体上的动画边讨论并给出最后的解答,这样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有生机,课堂氛围变得更加和谐,增添了学习的快乐。

四、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当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让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地扩大。由于八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数学内容枯燥,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可以通过增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改善调整教学方法改善学生对初中数学兴趣性。比如,在学习有关函数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工厂,了解他们的年生产总值、成本、利润、年平均增长率等,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又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爬山,自己动手测量山上某个建筑物的仰角,这样让学生理解了三角函数的实际意义,还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扩充了,这会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8

1、明确目标。我校今年的中考目标是在铁力各初中中实现“保二争一”,并与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制定了具体中考目标,使教师都明确了各自工作目标,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目前,全体初三教师工作积极性非常高涨。

2、加强阶段反馈。计划每三周进行一次考试,及时反馈阶段复习成果,现已经考完一次,马上要考第二次。通过加大反馈次数来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紧迫感。

3、降低考试难度。对考试内容限定难度和范围,难度要限定在中考题难度以下,范围限定在教师在该阶段复习什么就考什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4、加强质量分析。每次考试后,要求每个教师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使下一阶段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并且召开全校的初三教师质量分析会,由副校长对各班级、各学科及每个教师的成绩进行横向及纵向的比较分析,找出每个班级及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帮助查找问题根源、寻找解决措施。现已组织了一次初三教学质量分析会。

5、质量问责。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教师,校长要亲自问责、谈话,找准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措施。

6、加强指导。通过领导听课,监控课堂教学,保证每堂课都能高效,并能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目前我校的各科教学进度情况如下:

已进行复习的学科:英语:八年级上Unit 3

                  物理:功和机械能

                  语文:八年级下

                  数学:方程和方程组

                政治:九年级上

篇9

一个有效的问题必须是学生能够组织回答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如此,作为教师更要胜出一筹。那么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怎样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教学目标为课标标准服务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堂中问题的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可以理解为课程标准的实施目标。

1、当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时,就需要设计封闭性问题即:将学生的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这种问题只需要学生回忆某些知识点即可。例如:“贞观”是哪位皇帝的年号?日本发动全面的时间及标志?

2、课程标准要求较高的,教学目标就要定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则需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即允许学生有多种而且人人不同答案的问题。这种问题答案不唯一,甚至有些问题只是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觉就可以了。例如:“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他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学识不同、阅历不同,所回答的结果也自会有所不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设计这类的问题时,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史料。否则只凭想像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达不到历史教育的目的,这样的问题就没有设计的意义了。

一趟课45分钟,不能把两种类型的题割裂开来而是把两种题型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侧重知识传授的时候如讲授“”时,二者的比例在7:3比较合适;当课堂内容侧重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时如探究“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二者的比例在6:4为佳。

二、处理好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无论是设计封闭型问题还是设计开放型问题都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温故”的基础上设计“知新”的问题学生答起题来才会得心应手。

1、封闭型问题主要是当堂讲过的知识或在此基础上加上学生以前学过的或经历过的事情,设计起来比较简单。

2、开放型问题不容易把握。在设计时就要处理好学生“已知与未知”的问题。如学完八年级上册第一课“”后,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用史实说明落后就意味着挨打?”这个问题对于刚刚升入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知从何处入手。他们还没有接触过世界历史,又怎么能用史实说明呢?即便是老师对这个问题做了详实的回答。但是由于缺乏史实(学生的已知)做支撑,对于这样的论述学生肯定会有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是理解不了的。也就是说,这样的问题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无效的问题,提出来是没有意义的。可以再等一年,当学完九年级上册“工业革命”的历史后,再提出来,学生就可以对比着用史实进行论述了。

课堂要想高效起来,在设计问题时要三思,要牢记孔老前辈的告诫:“温故而知新”!

三、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初中历史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水平,初中历史课堂问题的设计可以分为两类:

1、七年级由于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发展较低,问题的设计应以识记、理解、应用层次的问题为主。可主要针对一课的具体内容设计,如: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出现了哪些局限性?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许多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根据下表填写所缺各项。

如果超出课文内容,学生回答就有困难了。

为了适应现在考试形式的需要,亦可设计材料题。材料的选择应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相适应。提供的材料尽量形象化,应更多的用图表、图片等想像材料代替抽象的文字材料。如果出文字材料的话,要减少干扰因素,去掉那些无效的信息,降低学生解读材料的难度。简而言之,不宜太难,让学生经过思考能得出答案为好,否则学生对历史学习就失去了兴趣。

2、八、九年级特别是九年级由于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也有了一些历史知识的储备和阅历。因此问题的设计应以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能力为主。增加跨课、跨单元、跨年级的问题,以史料为载体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处理、分析阅读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四、表述问题要清晰

无论是封闭型问题还是开放型问题;不论是低年级问题还是高年级问题。教师在设计方面都要清楚明了的表述问题,不能给学生设计语言上的障碍,要使学生准确的理解,避免模棱两可或可能产生多种理解。如:“科举制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科举制的科目以及考察的重点在不同朝代各有侧重,并有很大差别。此问题的设计,如果不加上朝代等限制条件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加上朝代如:“唐朝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明朝呢?”这样一来问题就清楚了。

优质的历史课堂,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师只有设计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欲望去探究、去学习。

篇10

“一个有着明确教学目的的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以后,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求历史教师要更加注重整体目标的构建。

首先,在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定每一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明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行为的主体、行为情境、行为本身、行为结果以及行为标准五个基本要素,而历史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初步阅读、归纳、理解一些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培养独立思考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日”一课时,作者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生学习本课后,能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日,包括黄海大战的过程、邓世昌的主要事迹、《》的主要内容与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而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的衰弱是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根本原因;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目标不但涵盖了相关知识点,还包含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相应的内心变化的目的,如此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确定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最常见的就是整合单元教学目标。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的,在单元教学结束之后,不妨回过头来进行一下单元整合,找到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学习与复习都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对历史也能有更为清晰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过程中,第一单元侧重讲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第二单元则侧重讲述在外国列强侵略下的国内局势,如此可以对应起来。比如,第一单元第三课中讲的是中日,在中日之后,列强掀起了的狂潮,此时,中国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也就有了第二单元第七课所讲的维新变法运动。这样把单元目标整合起来,学生能在把握历史框架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了解学生的起点就是要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见到过,哪些是他们熟悉的,哪些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备课才能找准方向。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并以此分析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平等地学习新知识,又能相互取长补短,做到知识与思想的交流。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日”一课时,作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投影,录像等),强化教学的直接性与感染力;把讲述法跟启发式、讨论探究式教学法结合使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进行课堂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既能充分学习新知识,又能通过启发、讨论等方法让学习能力不足或者原有知识储备欠缺的学生也能理解本课所学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除了能帮助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的方法与过程之外,还能帮助教师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重难点。每课都有要学习的主要知识与主要内容,在这些主要知识中也会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并且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在设计教学侧重点的过程中以及在对难点问题的把握上,就能够更加精准。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重难点既使得初中历史课堂不会起点太低,让学生对历史提不起兴趣,又不至于过分拔高,让学生对初中历史产生“畏惧”心理。

三、灵活有效的课堂设计

课堂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之外,还必须有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因为好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达成,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

教学设计即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是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课堂导入的设计。导入环节要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引起他们对课堂的关注,从而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在讲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单元时,可以利用歌曲《春天的故事》进行导入,让学生在歌声中开始新课的学习,思考歌曲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在思考中,学生的疑问自然产生,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在导入之后的课堂内容中,要特别注意把握课堂的重难点,根据重难点来贯穿整个课堂,保证课堂教学始终有一条主线。历史教学的主线很明显就是主要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而围绕着主要的历史线索,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以灵活的形式贯穿其中,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比较容易地突破重难点,掌握主要知识点。

历史中总是有着众多的历史事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多,极有可能混淆。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穿插相应的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了解历史事实;也可以在学习了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后,把这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至关重要,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把课堂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善于激发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问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话,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同时利用课堂讨论、自主交流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比如,就某一个容易产生争论的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采取讨论、辩论等课堂形式进行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情节,则可以鼓励学生改编成历史剧,在课堂上演出,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用这些方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开阔他们思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不能不让学生犯错。学生在初次接触一个问题的时候,难免会进入思维误区,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步。教师要敢于让学生犯错,只有走入了思维误区,产生了困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知识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在让学生犯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对错误的历史信息印象过于深刻。对于学生犯的错误,教师不要直接进行批评与否定,因为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但是,教师要对犯错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点拨。

在利用灵活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后,历史教师应该趁热打铁,补充大量的知识以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因为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引进大量相关的课外历史信息,能让学生在掌握丰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

篇1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52-02

所谓生态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真正统一的课堂。但历史课堂沉闷、被动、低效的状态,一直困绕着许多历史教师,如何才能突破这种困境呢?自从SMART Notebook走进课堂,其很强的交互性和活动性,比传统的黑板和PPT有着明显的优势,渐渐地激活了这一潭死水,给历史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下面,笔者将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的教学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挥SMART Notebook模板的丰富性,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SMART Notebook有着丰富多样的工具模板和活动模板,使页面设计和内容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也使历史内容借助丰富的呈现方式重新拾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眼睛放光”。

在《改革开放》的课件设计中,笔者运用了遮盖、掩藏、拖动、橡皮擦拭、魔术笔聚焦、旋涡分类、时钟倒计时、网页链接、翻板、标注等手段。如:对农村改革实行“”、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等,采用魔术笔圈划后聚焦放大,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起到了强调和巩固的效果。在引导学生走进浦东、了解对外开放的内容时,笔者链接校园网上本校学生参观上海科技馆的新闻图文,引得学生先是好奇,然后惊呼、拍手,他们不仅看到了熟悉的校服,而且在其中一张照片上看到了他们熟悉的班主任,学生的兴奋与激动无以言表,课堂几乎high翻了,瞬间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还有谁能拒绝如此历史课堂的“诱惑” 呢?

二、发挥SMART Notebook过程的活动性,激励学生参与

说起课堂生态,很多教师最头疼的莫过于无论你如何“千呼万唤”,学生“我自岿然不动”,哪里还有什么主体性可言?然而,SMART Notebook的活动性,让学生从心动到行动,情不自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笔者在页面一角设置了倒计时时钟,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在与时间赛跑,于是他们神情专注地阅读文本,短短的几分钟,不仅体验到自主学习知识的成就感,而且切实感受到高效学习的愉悦感。

又如:笔者运用旋涡模板设计了考察任务,要求学生分别以“改革”和“开放”为主题,考察安徽凤阳、广东深圳、上海浦东、青岛海尔集团等地。当学生将选项拖动至主题旋涡时,如不正确,旋涡系统就自动弹回选项;如果选择正确,选项就被旋涡自动吸收。学生们跃跃欲试,就在弹回或吸收的瞬间,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并在参与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笔者还针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设计了翻板活动,每一块翻板的正面出示一条题目,诸如:改革开放的开端、对内改革的起点、城市改革的重点、对外开放的窗口等,翻板的背面则是相应的答案。学生争相上台,任选一板,先说后翻,他们就在手指触动屏幕、等待翻板旋转的瞬间,体验着自己动手的快乐;当发现翻开的答案果然与自己说得一样时,那种心情和神情绝对如同捡了宝、中了奖。

三、发挥SMART Notebook操作的交互性,助推课堂生成

营建生态课堂最大的困难是少活力、无特色,然而决定课堂活力和特色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同样的教师和教学内容,甚至同样的课件,只因教师善于发现每个班级的特色,及时把握课堂的动态,随机应变、推波助澜、及时生成,才能形成每一堂课的独特风景,使课堂充满活力。

常见的PPT课件,更多的是展示教师的课前预设,却难以应变课堂上的临时生成;传统的黑板,虽然可以随时根据课堂需要书写要点,但色彩比较单一、灰尘也较多。SMART Notebook软件兼具黑板和PPT的功能,且更有优势:对于已预设内容,可以不必按既定顺序呈现,而是根据现场学生的思维,随时调整呈现顺序;对未预设的内容,也可以将白板当 “黑板”,用手指书写、标注、划线等,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手指写字的乐趣,而且根据需要呈现出不同颜色和粗细的笔划。

在《改革开放》教学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根据学生的思维情况,自由选择呈现顺序;对于小岗村、深圳等易错知识点,让学生自己上台,直接用手指在白板上书写。

SMART Notebook软件与黑板、PPT一样,本质就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工具的宗旨是为内容服务,同样的内容也因恰当巧妙地使用不同的工具而带给学习者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影响学习的心情和效果。历史是过去的真实,虽然不能重现,但SMART Notebook软件可以让历史知识的呈现形式更丰富,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运用SMART Notebook激活历史课堂生态,让历史不再枯燥,课堂也不再苍白。

参考文献:

[1]张际平,金u山.交互式电子白版的原理与应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篇12

该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选择题为20小题,共40分,综合题为5小题,共6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纵观全卷,除三个时政选择题和第24(2)填空题共8分外,涉及(a)类要求的试题大致占14分,(b)类要求的试题大致占59分,(c)类要求的试题大致占19分。知识内容分布:属于思品内容的试题大致占40分(主要是选择题部分涉及思品内容的仅有5题),属于社会内容的试题大致占52分,其中属于初一部分的试题大致占20分,初二部分的试题大致占32分,初三部分的试题大致占40分。

二、试卷特点分析

(一)注重公民素质培养

初中思品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法律安全意识的重要课程。本卷选择题第3题、第13题、第17题、第18题、第19题,综合题第21题、第22(2)题、第23(2)题、第25(2)(3)题这些涉及思品内容的题目中,大部分体现出了上述理念。如第18题关于受教育权的认识,第19题关于隐私权的保护,都在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法律安全意识。而第21题以漫画形式呈现的“仗义”,则以“打伤同学是因为他欺侮小同学”,“砸了别人的车是因为他把车停在大家的草坪上”为材料,让学生在分析漫画主人公此等“仗义”行为并非正义的原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很好地体现了思品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对学生将来成为社会合格公民具有指导意义。

(二)重视人文教育渗透

初中社会思品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注重培养当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重视人的文化的发展。本卷采用图片、漫画、地图等不同形式呈现试题,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本身就体现了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而试题不管是从正面角度讲“雷锋”们践行生命意义的做法(第25题),还是从反面角度来谈人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品质的缺失(第13题),都是对学生人格的教育,都旨在让学生明白要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三)关注学科知识整合

初中社会思品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因此,本卷的试题非常关注学科内容的整合运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如选择题第5题,结合“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的路线,用地图形式考核学生解读图表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第22题用歌词来考核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归纳和整合能力。第25题虽以八年级历史部分的图片和文字为材料,却以九年级“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为设问,体现在不同知识间的交叉融合。

(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卷试题地方特色明显。如第24题三个“绍兴印象”,先从乌篷船这种交通工具中区分绍兴与呼和浩特之间自然环境的不同,再从游览的景点中体会绍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最后结合绍兴本地的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将学生熟知的事例作为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关注家乡的建设,以此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五)紧扣社会热点话题

从整份试卷来看,许多试题均选取了当前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和周年性事件为背景材料。选择题部分有第3题“大洋一号”科研考察路线,第10题总理逝世35周年,第13题倒地老人不敢帮扶,第14—16题中国加入WTO十周年,第17题醉驾、飙车为犯罪行为,第20题老龄化问题,综合题部分有第23题的阶梯电价的价格听证会,第25题雷锋逝世50周年。这些热点内容的呈现,避免了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整改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本人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改:

(一)重视七、八年级的学科教学

从分值分布来看,近年来中考社会思品试卷更多地侧重于初一初二部分的内容,占到整个分值的52%,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重视初一初二学科内容的教学。对于初一地理部分教学,应侧重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二历史部分的教学,应侧重于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现阶段,由于专职社会教师的缺乏,许多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教社会,造成初一初二学科重视力度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点落实不扎实。因此,建议加强集体备课,社会学科的教研活动鼓励兼职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层面的备课组活动要求兼职教师务必参加,多学习,多交流,共同提高七、八年级的学科教学质量。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落实

从统计数据来看,(a)类、(b)类要求的试题占到整个分值的70%,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落实。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考试知识点都源于教材。因此,建议教师要认认真真备每一堂课,在课堂中要扎扎实实地渗透教学重难点,以此打下坚实基础,防止失分。

(三)重视时政热点的课堂渗透

从试卷中可看出,许多试题所选取的背景材料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时政热点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关心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丰富教学资源。尤其是初三教师,可以利用电脑、电视、报刊等各种途径了解时事,与学生共分享,同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