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8 22:21: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村留守儿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D4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72-01
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使得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些来自于农村的务工者逐渐成为了现代我国各城市中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已经组成了家庭,但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来到城市发展,将儿女留在农村原籍或寄养给其他人。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组成不完整、常年缺少父母的关爱,这类弱势人群所体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有效的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因此,文章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述
1.概念介绍
农村“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原籍并且由其他人代为照看或自己独立生活的一类儿童[1]。留守儿童又可称为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等,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才被统一更名为留守儿童。
2.界定
留守儿童的界定范围包括地域界定、年龄界定、父母外出状况界定等几方面内容。地域界定是指这类儿童群体的原籍在农村,并且被留在原籍,年龄界定是指这类儿童的年龄均在16周岁以下,父母外出状况的界定是指这类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并且无法经常回家对其进行照顾。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各大沿海城市、东部城市以及南部城市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与地区,由农村流出的劳动力大多数来自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但也有部分来自于自身管辖范围内的乡镇。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为四川、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甘肃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据可靠资料统计显示,上述地区的留守儿童分别占我国儿童总数的19%、7.8%、17.6%、8%、12%和13%[2]。
目前,我国所统计的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比例均是由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依照他们所研究的区域存在的留守儿童数量和农村儿童总数而估算出来的,与实际人口普查所得出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出入。截止至2012年底,我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6200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5.13%,其中未满14周岁的儿童数量约为4400万人。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政策原因等几个方面的原因,现详细分析如下。
1.经济原因
在我国,农村家庭占有大部分比例,且这类家庭的经济收入与城市家庭相比明显更低,加上部分山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原因导致庄稼收成不好,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离开原籍而进入各大中型城市务工,以提高家庭收入,改善家庭条件。在这些农民工当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将子女留在原籍,从而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现象。
2.社会原因
就现阶段而言,国家虽然是执行了“效率优先,公平兼顾”的原则,但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关注程度和经济投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原则的执行造成了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和发展差距大的现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除此之外,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程度还远远不够,农民工虽然大规模涌入城市务工,但是却没有城市人口的身份,由于这些不公平待遇而导致这类人群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照看,只能在原籍留守。
3.政策原因
社会保障的水平是社会中的成员的根本保障和需求,由于城乡社保的差距和不公平,导致农民工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因此这类群体只有寻求其他途径以解决生活收支平衡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
四、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相关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在对城市和农村的保障力度与支持方面并不平衡,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中施行的社会保障明显优于农村的社保水平。此外,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制度仍欠完善。
1.2教育水平低下
我国有将近半数的人口属于农村户口,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水平方面虽然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对农村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和重视程度远远不足,部分农村中的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从而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无法得到保证。
1.3医疗卫生水平低下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相对于城镇来说明显落后,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监护人的关爱和监管,最终导致了这类人群患病率增加的现状。
1.4心理与情感发展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第一监护人长期不在身边,这类人群的家庭规模不完整,从而使得这类儿童的心理和感情问题常常被忽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心理情绪等可能会出现异常,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改善对策
2.1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要改善并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首先要从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方面着手。国家有关部门要不断对相关法律条文和规定办法等进行完善,并积极制定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对这类弱势人群的关注度,改善其现状。此外,在建立并完善社保制度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这类政策的贯彻实施力度,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权益。
2.2加强教育关注度
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力度和实施开展力度,国家教育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建设资本的投入。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的投入和培养,将义务教育充分在农村地区普及。
2.3提高卫生水平
国家卫生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医疗卫生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社会保障中的医疗保障的实施和开展力度,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基本的医疗照顾,提高其医疗卫生水平。
2.4加强心理与情感关注
充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在这类人群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政府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应给予他们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树立信心。同时,时常帮助这些留守儿童与他们的家长联系,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3]。
综上所述,文章解释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对这类群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拟为我国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方面提供可靠的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孤独的“留守儿童”
通过调查,我们注意到,多数“留守儿童”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最突出的是孤独、忧郁和焦虑,有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在人际交往和处理困难时束手无策,更有一部分孩子完全没有约束,放任自流,甚至误入歧途。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期,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他们缺少心理上的关注和引导,他们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有些孩子面对生理发育期的变化时也因为缺少启蒙而出现相应的心理焦虑等问题。
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更多的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而较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书籍及心理上的沟通等)。由于聚少离多,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很多父母都成了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另外,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被寄养在祖辈或亲戚家里。这部分“家长”往往由于年纪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相对缺乏管理经验或有所顾虑,而无法起到督促和指导以及管理的作用。很多孩子就在这种放纵的环境下,自然成长,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为自控能力差而沾染不良习气,逃学、辍学,混迹网吧、游戏厅,甚至犯罪。
疏导与引导
既然“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怎样帮助“留守儿童”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和同学多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学习上多帮助,生活中多关怀,让他们在集体的生活中获得友谊和亲情,对集体有一种家的依赖感。同时,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其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2.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适当进行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教师要格外注意这些孩子,多了解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思想状况,并在适当时进行思想沟通,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指出他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
此外,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留守儿童”唱主角。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教师从旁协助,提供建议,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
4.对“留守儿童”进行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他们非常重要,调节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负面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状态,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与他人、与周围环境的健康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让“留守儿童”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5.教师还要与临时家长多沟通,一方面便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想法,一方面也能够对家长起到一定的督促和指导作用,保证校内辅导和校外监督相结合、相一致,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中图分类号:D4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1]根据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2.55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2005年相比增加242万 。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加。[2]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在生活上无法得到很好的照顾。同时,亲情的缺失,容易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前途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希望通过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分析,找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二、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儿童规模大且分布区域集中
据全国妇联2010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相比增加约242万。
此外,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等省,这些省区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或是人口流动频繁的大省,其中四川、河南的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3]
2.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加重了家庭留守成员的负担。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成员劳动负担的加重,会使得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关注和照顾的精力减少,往往容易忽视孩子在生活上的一些需求。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后,由老人承担起家务劳动的家庭,老人年事已高,行动很不方便,这些家庭里的孩子很多时候都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甚至有时还要照顾老人的身体。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而他们又大多处于身体发育的时期,生活条件状况的欠佳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3.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弱化以及不合理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无管束状态。隔代监护还会带来其他的教育问题,比如:老人的思想观念往往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农村中,很多老年人还固守着很多落后的思想意识,他们往往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对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形成误导。另一方面,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会觉得自己没有陪在孩子身边,亏欠了孩子。因此,他们往往容易采用物质满足的方式来进行弥补,而过度的物质满足容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拜金主义”、“物质利益至上”等错误的思想。[4]
(2)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农村地区所分配到的教育资源相比较于城市要少很多,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原因在学习上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孩子的学习动机因缺乏家庭温暖而降低,他们在更多的时候会去追寻友情来弥补父母不在家时的孤独。父母亲自监督与否、监护人的监护到位与否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带来显著影响。很多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常常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在性格上表现为不合群、自卑等。父母不在家,监护人监护不到位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很差。
4.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的缺失,使他们的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都受到了影响。很多留守儿童有非常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许多留守儿童都有厌学情绪、性格内向,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明显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他们非常缺乏安全感,自尊心极强且情感脆弱。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让留守儿童形成任性、冷漠、自卑等不良的性格。
5.社会化方面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当中, 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使儿童习得基本生活知识、技能以及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最直接的教育途径遭到了破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不足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产生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以致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如抽烟、打架、赌博、偷盗和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等。[5]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及其复杂、综合性的问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时间上、空间上长期隔离,这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从宏观来看,这也是我国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本文分别从规模、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以及心理和社会化几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能从中得到启示,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峰.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与思考建议[J].文教资料,2010.
[2]苏琳.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中国经济网,2013-05-10.http:///xwzx/gnsz/gdxw/201305/10/t20130510_24368366.shtml.
[3]同[2].
(二)农村留守儿童升学较率低本项目研究小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发放的调研问卷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调查的600名农村留守儿童中表示喜欢上学的占53%,表示不喜欢和一般的分别占11%和36%;学习成绩优秀和差的分别占9%和23%,成绩良好和一般的分别占31%和37%;同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表示满意的占9%,比较满意的占61%,不满意的占30%;初中毕业后想继续上学的占57%,准备外出务工的占30%,剩余的13%的留守儿童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除此之外,通过和学校留守儿童的班主任老师交流沟通还了解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对待学习也是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自己的人生不能够准确定位,对获取知识的欲望不够强烈,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受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都希望自己初中毕业以后能够早早步入社会外出务工挣钱,没有能够认识到学习对于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性,甚至还有少数农村留守儿童持有一种读书无用的观点。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是较低的,根据调研了解到:西乡县全县每年进入高中继续学习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所有初中毕业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不到60%,有40%的农村留守儿童直接步入社会外出务工,在这些进入高中继续学习深造的农村留守儿童中,最终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不到30%。通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放弃了接受高层次学习深造的机会,直接进入社会从事体力劳动,这种现象也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西乡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亲子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家庭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儿童的成长不仅需要学校的正规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教育侧重在文化知识方面,帮助学生学到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是一种基础素质教育,而家庭教育的好坏往往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道德素养以及行为规范的形成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受阻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缺少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在生活、学习中缺乏主动性,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的疏远,只知道单向地接受爱,不懂得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有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冷漠、自负等情感障碍和退缩,甚至出现了攻击行为和行为等道德情感变异的状态。这些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孤僻和内向的性格,缺少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最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
(三)农村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城镇儿童的教育差距拉大农村地区由于地理自然因素的限制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再加上农村学校没有充足的资金给教师提供优质的福利待遇,无法吸引优秀的高水平教师到农村学校教学,学校不能够像城镇中小学一样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教学设施,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和城镇义务教育不能够协调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家庭教育的缺失,也进一步拉大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儿童教育之间的差距。[3]从短期的角度来看仅仅是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势必是城乡差距拉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终不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农村留守儿童升学率低,导致农村潜在人力资源流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潜在人力资源的一部分,他们是推动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现阶段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受他们父母的影响,为了短期利益,初中毕业以后就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开始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地区接受高层次教育的人口基数减少,造成农村潜在人力资源的流失,这也是导致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改善本土经济和劳动力资源的状况1.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引进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唯有改变当地的经济状况,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在当地就业的机会,才能使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到他们身边。西乡县农村每年大约有数10万的劳动力向外转移,由此可见,该县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县城周围不仅有着广阔的土地资源,而且有铁路和十天高速等主要交通要道经过,借助这一优势,政府应当积极主动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实施“企业引进”战略,鼓励外来企业在当地建厂,同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在本地就业的机会。2.注重发展农村本土经济西乡县农村地区,风景优美,环境污染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考虑加大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农村乡村文化,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家乐;另外,西乡县盛产茶叶、核桃、烤烟、樱桃等经济作物,可以发展深加工,推行农村合作社经营模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帮助农民增收。3.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从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角度来看,相关部门要提供平台,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4]例如,开展农业技能培训班、创业技能培训班,对其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也可以与有招聘需求的企业进行合作,实施对口培训,这样就会大大地减轻农民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创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管理模式1.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在未来一定阶段内,主要还是依靠学校教育为主,因此,学校要加强教育机制的建设。例如,在班主任工作中增加留守儿童教育的内容。班主任要了解班级内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感情投入,让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感。此外,还可以在学校的组织下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都有着明显的共性,同时在价值判断上也有着相似之处,有着相似经历和境遇的人在感情上会产生相互的慰藉和支持,在小组活动中留守儿童彼此分享快乐,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而且还可以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5]2.以村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幸福温馨家园”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温馨家园”,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活动娱乐室,定期组织本村留守儿童在一起学习玩耍、相互交流和沟通情感,减少他们因父母关爱的缺失所产生的孤独感。同时,村委会也应积极同团委、红十字会等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努力整合社会资源来资助农村留守儿童,将“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温馨家园”建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第二家园,以此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