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0 05:17: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2、教学重点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水平的高低对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功底决定了教师能否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能否有效解决学生的疑问或对课堂进行有效引导。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教学功底才能够把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把教学比喻为建设高楼大厦,那教师自身的教学功底就是建设大厦的设计蓝图和建设材料。如果教师功底不扎实,莫说实现高效课堂,一般效率的课堂也难以保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或是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或是接受更高的教学培训,或是不断地搜寻有用的教学信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对自己进行千锤百炼。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是能够实现高效课堂的最大保障。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世界的认知水平还不够,最容易被激发起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根据课文内容做游戏、进行知识点的趣解、将文章内容与学生自身联系起来等,下面我们举例进行介绍。
比如在进行《狐狸和乌鸦》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将这篇课文变成一部小小的舞台剧。课本知识做台词、学生做演员、讲台做舞台,让学生通过表演进行学习。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进行表演。小组中如何选择演员、如何进行表演都由小组成员自行决定。小学生比起其他阶段的学生有更强的表现欲,他们更渴望表现自己,获得老师以及同学的肯定。为了能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学生会自行研究课本内容,搜寻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课本的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此外,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帮忙设计教案或者准备教学道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选择几个学生帮忙,然后将他们的想法加入其中。这不仅会让学生有极大的成就感还会促使这些学生自觉维护课堂秩序或者带动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用到的小型教学道具老师可以让学生帮忙准备。比如在讲解课文《爬山虎的脚》之前,老师可以让能够拿到爬山虎的学生帮忙准备几片叶子或几根爬山虎的脚。在课堂上老师将其拿出来给学生观看并特别声明这是某某同学为大家准备的。帮忙准备的学生自然感到骄傲,而其他学生因为课文与自己的同学联系了起来,自然会投以更多的关注。
三、备课不忘“备学生”
通常情况下,提起备课,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备教材、备课标,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还需要“备学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整个教学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展开,如果无法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又怎能够设计出最符合学生水平的教案?如何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真正有效的课堂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的。因此,老师在备课时不能忘记“备学生”。“备学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要先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比如班级的整体学生水平和整体的学习状态等。第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基础与学生的个人基础。第三是要了解学生的个体特性,主要指单个学生的水平、爱好与特长等。第四要了解学生对上一阶段课堂教学方法的适应性。通过了解学生对之前学习方法的适应之处与不适之处,老师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第五要了解学生有哪些变化。在发现了学生的变化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四、优化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法宝。但是现在的课堂提问中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无价值与无效的问题太多、提问问题的本身就是问题、问题中存在差异性等。这样的提问内容不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还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程度。因此,在每节课之前,老师要做好提问的“预习”、简练提问的内容、消除提问的不足并提升所提问题的启发性与代表性。
五、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生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创新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以,创造思维是从长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中逐渐形成的。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主动参与,缺少自我意识,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学生是教的主人,教是为学生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由学生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个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色。上课时,我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我向学生提出: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是怎么爬的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兴趣油然而生。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我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
教学反思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提高能力、积极探索和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途径。教学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
重复很容易,改变则意味着创新。那教学反思的视角有哪些呢?
一、反思“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如在上《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我在构建了一个外显的活动的形式之下,完成了品文这一隐性的教学目标。在这堂课上,通过集体创作小片断,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也因这一体验而增加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有时学生想表现自己,但由于不自信,很难举起他的小手。因此,我想到了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多创设一些有用的能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成就感的教学环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欣赏的爬山虎,不仅让成功的体验先行,还让他们表述先行,为后面品文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这堂课上,学生还收获了从细节处品读文章的方法,积累了写作的技巧。
二、反思“尴尬”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失误)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一个教训,提醒自己在今后教学中避免失误。
学生读完课文,开始认读生词,学生读到“尴尬”时,我猛然发现自己写了两个大错字在黑板上。怎么处理?我的思维飞速旋转着,想起一位专家的话,敢于向学生承认错误,学生会谅解你的。于是,我很坦然地对学生说:“老师此时非常尴尬。猜猜看,老师为什么尴尬?”
面对自己的教学失误,我没有采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是非常诚恳地向学生承认过错,引导学生思考教者此时的内心感受,不露痕迹地让学生感悟了“尴尬”的含义,加深了对该词的记忆。而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对待别人的过失,这时不仅仅是词语的教学,教者以自己的言行进行了一次生动的人文教育,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尴尬”不再尴尬,错误同样绽放精彩。
上述教学案例是成功的,但我们不得不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教学中的一两次失误在所难免,学生会原谅你,但如果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叫学生怎么认可你的教学水平,又如何叫他信服地喜欢上你的课呢?要想上好课,没有课前的充分准备,没有对文本的细读,想靠课堂上的临场发挥是绝对不可取的。
三、反思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之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即使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和较高的教学素养。
记得那一天,我正在上校内公开课,讲的是第十一册教材《童年的发现》这一课,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等。然而,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就发现了胚胎的发育规律,真了不起。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吧,来,说说看。”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下来,同学们都低下了头,他们怕我会指名回答。我心里急呀,强忍着那股不安说:“不一定要什么大的发现,只要是你自己观察到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有一丝愠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此时,我急中生智,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顿时,同学们都吁了一口气,四十多人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就说:“小时候呀,我家养了一群小鸭子,我每天都要挖小蚯蚓给它们吃……”我讲了蚯蚓的再生能力。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咕起来:“这么简单呀。”“我也有这些发现呀。”……看到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学生们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低头,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