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30 16:12: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幼儿个案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们中班新来了一名叫张智超的小男孩。入园第一天,他就连续欺负了四个小朋友,老师随机进行教育,他也不屑一顾,变本加厉地继续其行为并毁坏物品;第二天、第三天接连不断的幼儿与家长在老师面前告状,有部分家长还提出“不要让他和我家孩子挨着坐”,孩子们都不敢接近他。此问题的发生令班内的三位老师头疼,说服言教,哄劝鼓励似乎都无效。于是我通过实际调查的方、式对超超的行为表现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个别档案,并进行个案观察、指导的研究。
个案调研
在家访时,通过与孩子父母交谈了解到:超超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很强,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的不同与变化,反应快,能自信对自己的发现做出肯定的判断,懂得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习惯指挥他人,比较任性,脾气暴躁,容易生气。
观察记录
1.入园时,有几位先来的小朋友当值日生分发碗勺,超超刚一进门,看已没有剩下的碗,便走到舒婷小朋友面前,夺走她手里的碗自己发。
2.集中活动时,幼儿自由坐在小椅子上,超超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超超则伸手抓前面海天小朋友的衣领,摸一摸海天的头,我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活动,超超因总是欺负小朋友,没人愿意与他为伴。别的小朋友游戏时,他发现两位小朋友因游戏争当“车头”而互不相让时走了过去,说:“你们来玩石头剪子布呀看谁赢,谁就来当车头。”其中张凯琦输了,但他不认输,要再来一次,超超上前推开他,不让他当“车头”,凯琦不走,他用力一推,凯琦摔倒在地上。超超让与凯琦搭伴的宋兆龙当了“车头”。
4.分组活动时,我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图片,超超站起来,四处走一走,看一看,与张凯琦小朋友在开玩笑,我发现了他,瞪他一眼,他又回去看图片,等我不注意时,他又到旁边的武海天后面,用肘绕住他的脖子,把海天绊倒在地上,他却很开心。
5.离园活动,幼儿在室内自选玩具等待离园,超超告诉我他要上厕所,我同意了并让他上完就回来,超超妈妈来接他时,他还没回来,我去厕所找他,没他的人影,去庭院里找时,看到他正在滑梯上玩得特兴奋。
6.中午离园回家后,妈妈做饭,他在院子里玩,结果一会儿院里邻居找上门来,妈妈出去一看,超超将半盆沙子扔进了邻居阿姨已快做好的饭菜锅里。
原因分析
超超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理解力和悟性比较强,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突出表现自己。但他选择的方式不恰当,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从而往往采用惹人注意的方式甚至进行攻击来引发别人对自己的注意:超超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养成不分场合、时间、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即使很乐意地检讨也是“言行不一”。
教育措施
(一)幼儿园教育措施
1.疏导多余的精力。由于超超好奇、急躁、缺乏耐心,所以户外活动他喜欢冲跑,此时可以让他当教练,带领大家运动:分组活动时,多提供机会让他当组长,耐心地等待收集孩子们的作品、用具等,同时要求他自己先表现好才能当组长,对他既有约束力,又让他发挥作用。
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把他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到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给于表扬肯定。根据他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活动内容上适当增加难度,延长活动时间,同时,鼓励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应任务便会争夺到小红旗等奖品(有效强化物)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超超喜欢做游戏,每次游戏他都非常兴奋,但常常伴有攻击,所以,在角色游戏中让他当老师、警察的角色,学会约束自己,习得内忍的游戏规则。
4.把教师教育计划告诉幼儿。在活动中,教师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幼儿相关内容,使其明确何种行为不对(如:抓人),知道在良好行为表现之后,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如:小手枪、小红旗等(即有效强化物)。以此争取超超的积极配合。
(二)家庭教育措施
1.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工角”,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拼插玩具。转移其注意力做好心里疏导。
2.以榜样示范、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要求超超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孩子来解决问题,教会他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引导其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
3.重视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及时进行教育。孩子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各种传播媒介中接触到暴力行为、攻击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建议超超父母对超超所看的动画片有所规定,暴力性片子不能看或者大人陪同;当孩子在家在外出现攻击时应马上制止:孩子有悔过之意及时给予表扬,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培养多种兴趣,提供宽松的环境。
2月25日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陆续都回到了幼儿园,一个寒假没有见面,他们很多个子都长高了,见面的第一天,他们象小鸟一样唧唧喳喳地围着老师说个不停,这个时候,萧萧来了,他没有多说话,自己径自走到位置上,摊开一本宇宙的奥秘开始看起来,也没和任何人说话。我走过去和他打了个招呼,他也没有多说话,等我一再要求时候,他才向我问了个好。(由此发现萧萧好象做什么事情都是很淡然的,对周围漠不关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所以我想以后对他要多加提醒,也许会又收效。)
3月1日开学两个星期了,从早上来说,萧萧见面会和你问个好,但是,好象都是处于义务,而不是由心而发的向你打招呼,而问好结束,就开始看他的书,我发现他看书的时候是很认真,而且带来的书大都是宇宙的奥秘,自从上学期进行过宇宙的主题之后,我知道他对宇宙很着迷。(于是,我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宇宙开始进行和他的交谈,他对于兴趣的东西完全是两种反映,所以我想这个也许是拉近我和他关系的地方)
3月18日我们上课的时候要把桌子上西湖的图片架移开,于是我指定了陈雨瑞来负责,今天上完课以后,忽然看见萧萧迅速从位置上站起来,然后准备把图片架子放回原来的地方,但是雨瑞马上就说到,这是我的事情,萧萧说,我只是想帮帮你,于是悻悻的走开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是高兴的,说明他并不是冷淡于一切,帮助别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表扬了他,鼓励了他。但是他的表情却显得无所谓。)
4月19日我们最近在进行七彩世界的主题,主题进行到今天,我们尝试做了一朵七色花,当问到你会怎么使用七色花的时候,有小朋友说要买很多玩具,要有很多吃,也有小朋友说要帮助别人,帮助生病的小朋友,当问到萧萧的时候,他说他有了七色花要让妈妈的身体更好。(我听了以后,觉得他其实是一个会关心别人的孩子,只是不善于表达,好象都放在心里,我马上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他表情上告诉我他很开心。)
5月17日中午在吃饭前,别的组都很安静,惟独霄霄一组声音很响,等我走过去的时候,我看到他和天天已经手和手扭在一起了,我想,应该是和他们有冲突了,我有点生气的和萧萧说,“你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说:“天天没经过老师的允许就开始吃饭了,老师还没有请到他呢”(我一听,马上批评了钟天逸,但是我也同样批评了萧萧,他觉得有些委屈,就眼睛直直的望着我,我就和他讲起了道理,最终萧萧服气的点点头。)
5月31日在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各自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萧萧也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带的是一辆半机械的塑料自行车,在玩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在我的跟前不停的晃来晃去,有时还故意在我的面前把法条一拉,让“自行车”滚到的脚边,这时我明白了,他是在引起我的注意,我立刻捡起地上的“自行车”,装着很欣赏的样子问:“这是你带来的”,他点点头,“这个玩具怎样玩,你教我玩好吗?”那一天我看见他会心的笑了。
6月8日今天,萧萧的妈妈告诉我,萧萧与以前有了变化,发现他的班级荣誉感强了很多,以前对班级的事情是丝毫不关心的,但是,前几天,他请求妈妈帮他买瓶洗手液,原因是班里没有洗手液了,我听了很高兴,赶忙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我看的出他很开心。
6月21日中午,他在教室里玩汽车,突然风风哭了起来,我一看原来是萧萧玩的汽车压到了他的脚,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他马上就向徐道歉了,而且棱棱的看着我,似乎我要批评他,如果是以前他一定是自己就走开了,(我看到他的进步没有多批评他,反而安慰徐风起,并一起得到他的原谅。)
小结
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交往,幼儿的交往是他们社会化行为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像萧萧这样的幼儿在各个幼儿园为数也不算少,他们由于某些客观的环境影响,使得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与同伴之间有差距,因此交往起来就有了一定的困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进行交往时多倾向于那些有能力的人,而对那些反应慢、行动迟缓;生性怯懦、胆小,遇事无主张,只会随大流的人,会避开他们,不愿和他们呆在一起。因此,幼儿对人对事的态度,往往又是成人对人对事的态度的翻版。通过这一学期的观察,及鼓励,萧萧的进步应该说是很大的,从对周围的漠不关心,到现在的爱心涌现,很多地方体现出他有爱心的一面。在平时的教学、游戏中,在集体的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克服自卑感、孤独感及消极情绪,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这种良好的个性更容易被别人接纳。让我们的老师都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受小朋友尊敬的,喜爱的老师,让那些可爱的孩子不再受冷落。
个案分析:俊俊的转变
背景:
俊俊是班里年龄最小的男孩,圆圆的脸蛋,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笑起来甜甜的,是班里的“开心果”,可最近“开心果”变成了“哭宝宝”。老师总是听到俊俊的哭声“呜……,老师我不会剪。”刚把剪刀`手工纸拿到手里,俊俊嘴一咧就哭了,老师刚帮俊俊擦干眼泪,手把手教完俊俊。还没来的及转身。“呜……,老师我不会粘。”俊俊的小脸上又挂满泪珠。“我不会”是俊俊挂在嘴上的口头禅,在幼儿园只要遇到问题,困难。这三个字就伴随着哭声出现
场景一:
喝牛奶时,俊俊拿着吸管,费了好大的劲,还是没能牛奶袋,向老师投来了求助的眼光。老师鼓励他俊俊能行的,再试试,并用目光关注着他。在老师的引导下,俊俊经过了一番努力,终于把吸管牛奶袋中了。老师当众表扬他俊俊你真行,小手很能干。俊俊小脸蛋涨得红红的,开心极了。老师还让俊俊教大家。好几个孩子向俊俊求助,俊俊热心地帮助大家,还鼓励小伙伴“不要急,慢慢来,你能行的”。(这个小小的成功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俊俊从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树立了孩子的信心,俊俊开始用一种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了。)
场景二:
早晨,俊俊拉着妈妈的手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幼儿园,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妈妈说这是俊俊的爸爸从青岛带来的,俊俊非要带来给小朋友看。老师问:“这是什么呀?”俊俊自豪地说:“这是海龙,这是海马,还有贝壳!”小朋友也都围上来想看个究竟,七嘴八舌地问起来:“这是什么呀?”“这是海马,是生活在海里的!”开始时俊俊的声音还很轻,后来渐渐响了起来,“我告诉你,小海马是海马爸爸的口袋里生出来的。”“你弄错了吧,孩子都是妈妈生出来的,怎么是爸爸呢?”马上就有小朋友提出反对意见。“是爸爸生的,就是。”俊俊又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老师。老师适时介入:“小海马是谁生的,我们一起回家请教爸爸,妈妈,查查书本。明天再讨论吧!”(在老师的日常观察中和与俊俊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孩子的知识面较广,老师又了解到孩子对爸爸出差带来的贝壳,海马等特别赶兴趣,就主动和家长联系,取得支持,请家长多让孩子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主动创造机会,为孩子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改善了孩子的同伴关系,让孩子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和支持,进一步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
场景三:
第二天,俊俊早早地来到幼儿园。刚到,小朋友就围了上来。急性子的扬扬问:“为什么小海马是海马爸爸生的呢?”这次俊俊可是有备而来:“是因为海马爸爸长着一个育儿袋,海马妈妈就把小海马生在这里面,海马爸爸帮忙孵出来的。”……(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引导,使他们主动地、乐意地去做事情,利用孩子的长处帮助树立信心。)
情况分析:
1、家长的“包办代替”教育方式
俊俊大部份时间是爷爷,奶奶带的。家里遇到事情事无巨细都帮孩子解决,久而久之也造成孩子动手能力弱,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也不会。再加上孩子自尊心极强,当孩子做不好时就会哭,引起成人的注意,帮助他解决问题。
2、教师指导行为的影响
俊俊是班里年龄最小的男孩,老师也总觉的孩子年龄小,对他放低要求,孩子遇到问题向老师求助,老师也总帮孩子解决。久而久之让孩子形成了依赖思想,对俊俊的动手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综上所述,造成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遇到问题不主动去解决,而是寻求成人的帮助,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提高。产生了恶性循环。孩子出现自信心不足是常见的。如果任其发展就会阻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严重的也会出现个性偏异,危害心理健康。
教育措施:
(一)教师对孩子要有积极的期望,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对自身的言行往往缺乏评价能力,。常见有些孩子做事顺利时就说;"我聪明。"遇到困难就会说:"我笨。"一般说,儿童对自身力量的评估都是依从于他人的。别人怎样看待他的,或者孩子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的。将在很大程度影响孩子怎样看待自己。周围人的鼓励,对于增强儿童自信心有很大作用,教师作为儿童所尊敬和崇拜的权威者,对他们的评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对儿童的肯定和鼓励必须恰如其分,符合儿童的实际情况。一般说,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肯定和鼓励应该是具体的、有根据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儿童的信心,鼓舞孩子作进一步的努力。过分的称赞是有副作用的,它会引起儿童盲目自信或对称赞抱无所谓的态度,使称赞失去了教育作用。例如,有的成人对儿童的称赞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而是笼统地说:"太好了"、"好极了",甚至夸大其词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地称赞孩子,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发生错觉,以为自己样样都好,渐渐从缺乏自信到过分自以为是。
(二)坚持正面教育,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缺乏自信心的孩子主要是对自己没信心,害怕失败。当教师用积极的眼光、正确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面对孩子时,孩子也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教师适当引导孩子参加些实践活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既不太难也不太易的任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这样做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极为有效的。孩子的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引导孩子独立地去完成力所能力的工作,用“皮格马列翁效应。”努力挖掘孩子的潜在能力,支持孩子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都是大有益处的。坚持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受之以鱼”,激发孩子不懈的克服困难,解决困难。俊俊很胆小,教师就时时鼓励孩子,告诉他俊俊你能行的,老师相信你。在孩子遇到问题困难时,教师适当降低困难的难度,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例:帮孩子解决最难的部分,其余的问题鼓励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树立孩子自信心的同时引导孩子发现同伴的长处。
教师在引导孩子看到自身力量、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同伴的长处,使孩子意识到自己会做的事其他小朋友也会做。有些事情自己比别人做得好,但另一些事情别人比自己做得好,每个人各有各的长处。这种多方面的横向比较,既不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亦可防止孩子产生过于自信或轻视他人的骄傲心理。
(四)家园配合,共施良策,促其转变。
主动与家长联络交流,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要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共同研究探索一套科学的、适应俊俊的特点的教育方案。如让俊俊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关注和支持俊俊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并为之提供方便,培养他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俊俊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
在《纲要》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要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出色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巨大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所做的事充满自信心,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做,有始有终地去做,并能在做的过程中排除障碍、发挥创造性。我们大家应该承认和看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都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每一个孩子的成功喝彩!
观察记录
观察对象:顾颖捷观察时间:20__年9月2日、9月3日观察内容:开学了观察者:wode
观察背景:新入园,幼儿情绪不稳定,依恋性强。
案例:
观察(一)
今天是入园的第二天,教师要求家长把孩子送至教室后马上离开,顾颖捷的妈妈就按照老师的要求准备离开,可顾颖捷小朋友却紧紧抱住妈妈的脖子不愿下来,嘴里喊着:妈妈不要走。看到这情况,我便过去接,我费了好大的劲才从她妈妈手里接了过来,我以为她会平静下来,没想到她对我无休止地拳打脚踢又加上抓和拧,我只好把她放了下来,可下来后更厉害,她就一屁股坐在地上,脚不停地蹬,谁在她的旁边就打谁,谁去理她她就叫得更响,我们只好离她远远的。
过了一会儿,她停止了哭闹,开始注意旁边小朋友的游戏了,有时还表现出一些喜欢的神色,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又看看那群小朋友。
老师介入:
这时,我就过去轻轻地把她拉起来说:“来,老师带你去游戏。”她的眼睛看着我,顺从地跟着我,一会儿就愉快地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了。
分析:
幼儿[夏冬平1]的情绪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刚入园的孩子哭闹是很正常的,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对父母和家庭有强烈的依恋感,入园后产生分离焦虑,对幼儿园的人和环境产生强烈的排斥感,孩子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很陌生,没有安全感。虽然我们在孩子入园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家访、带孩子入园游戏等,这也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恋,从案例看顾颖捷也是个倔孩子。
观察(二)
户外活动时,老师带领小朋友一起滑滑梯,顾颖捷小朋友很高兴地跟着老师来到了滑滑梯旁,她像一只小猴子一样灵活地爬上滑滑梯,到了滑滑梯的最高处时,她挥动着小手对我喊:“老师,再见。”说着,就很快地滑了下去。第二次滑时,她同样高兴地和我交流。我便走过去和她握手,她很兴奋,像老朋友一样和我握手。
直到晚上离园,她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
分析:
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刚刚脱离对母亲的依恋,她很快地被幼儿园快乐的游戏所吸引,也和老师建立了最初的友谊,能友好地和老师交流。从上述案例看,她是一个情绪变化较快的孩子,情感丰富、动作爽快。为此,我查阅了她的家访记录,发现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活泼、大方,就是喜欢耍小脾气,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要抓住孩子的个性,慢慢地引导她,让她顺利地度过入园关。
观察(三)
今天是入园的第三天,早上,顾颖捷小朋友较早地来到了幼儿园,我以为今天她肯定会乐意上幼儿园了,没想到,她还是扯住妈妈不放,嘴里还哭喊着,我接过她,她没有像昨天那样对我拳打脚踢,可还是拼命地挣扎想下来,放她下来后,她又坐在地上哭,我吸取了昨天的教训不去理她,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她换了一个地方,她就坐在我的前面,哭声也轻了,眼睛看着我,似乎在对我说话,我扶起她,一摸裤子湿了,原来她尿裤了,所以移动了位置。帮她换洗干净后,她就和小朋友游戏了。
分析:
顾颖捷今天的情形比昨天有了 明显的好转,哭闹的时间也缩短了,只是在哭闹的时候,任何事情都不顾,甚至要小便也不去,宁愿尿裤,也不跟老师讲。情绪波动后,她用移一个位置的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请求老师的帮助。任性的孩子没有自我克制能力,不能忍受任何的约束。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为孩子的未来创造幸福,对于任性的孩子,我们要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帮助幼儿逐步改正。
观察对象:小二班幼儿
观察时间:20__.10
观察内容:图书哭了观察者:wode
案例:
最近阅读区的图书越来越破,平时也没发现孩子们有什么争抢,因此进行了观察。今天中午大多数幼儿吃完饭在走廊里看书,“哇!一条小虫,快来看呀!”孩子们有的顺手把书放在小椅子上,有的随手把书一扔,扔在了地上,有的扔在花坛中;有的由于急着看虫子,就匆匆从书上踏过去,似乎无心顾及图书的“安危”。我还发现小朋友放图书时,没有把封面翻好就随便一插,有的干脆乱塞一通,图书架一关,许多书就折歪了。
老师教育:
为了引导小朋友爱护图书,我编了一个小故事:小二班的书架里住着书宝宝,它们跟小朋友生活在一起非常快乐,小朋友常跟它们学知识、学本领。可这几天书架里有人在哭,且哭得很伤心,怎么回事呢?我随手打开书架,让小朋友讨论:书宝宝为什么哭呢?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因为我们小朋友没有爱护图书把它弄破了。“以后我们该怎么做?”孩子们纷纷说了该怎样保护图书,我根据小朋友的回答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还跟小朋友一起修补图书,体会到我们更要好好爱护图书。我请每个小朋友争当图书管理员,爱护图书。
分析:
知[夏冬平2]、行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孩子有了知情感受,行动上才能反映出来。小朋友有了相互督促的习惯,看见别的小朋友把图书乱扔,就会提醒。经过这次教育及随时提醒,图书破损现象越来越少。
观察对象:施姗姗观察时间:20__.10观察内容:我们一起玩吧观察者:wode
案例:观察(一)
来园时,施姗姗笑眯眯地走进教室,我就站在她的面前迎接他,可施姗姗却径直走到教室里。我牵着她的手说:“姗姗,你早!”她用眼睛望着我,但很快又移开了。我又说:“姗姗,你早!怎么跟老师打招呼?”她看了我一下,才轻轻地说:“老师早!”
孩子们正在自由地玩着积木,只见姗姗独自一人坐着玩衣角,她耷拉着脑袋坐了一会儿,终于微微抬起头看了看积木。我走过去问“你想玩吗?”她没说话,只用眼睛看着我。一会儿她站了起来,慢慢走了过去,还不时回过头看我,我笑着点点头,她走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分析:
施姗姗已能愉快地上幼儿园了,但姗姗在交往方面很不主动,缺乏勇气,内心的需求和希望总不敢去实现。而我的点头、微笑无疑给了她很大的鼓舞。这孩子不是不想交往而是不敢交往,她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怀和爱。
观察(二)
自由活动时,施姗姗拿着新带来的汽车玩具,独自开心地玩着。这时王泽宇走过去,向她要小汽车玩,她摇了摇头跑开了,王泽宇见她不肯,就准备抢,施姗姗一边紧紧抓住汽车,一边还“噢噢噢”叫起来。我走过去,施姗姗和王泽宇停止了“抢战”。我引导王泽宇有礼貌地向她借:“我们一起玩好吗?”结果施姗姗爽快地把汽车放到了王泽宇的手中。
分析:
从施姗姗玩“汽车”时的开心模样同被抢时的紧张神态可以看出,她已经把“汽车”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因为她不仅可以在玩的时候舒发自己的情感,还能通过“汽车”与小朋友交往。
从案例看,她是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特别是在交往方面,她似乎不知该如何参与到同伴当中去。如玩积木,实际上她很想玩,但又不敢大胆地对小朋友说:“我和你们一起玩”。起初,她不愿意把玩具借给别人,当王泽宇有礼貌地向她借了以后,她又很爽快地答应了,说明她内心也渴望和伙伴交往。
观察对象:季丽丽观察时间:20__.11.观察内容:去玩吧别怕观察者:wode
观察背景:季丽丽在体育活动中,很少主动参加游戏,是不喜欢还是不敢呢?
案例:观察(一)
晨间户外活动中,我领着孩子玩“开大炮”的游戏,孩子们把雪碧瓶当成炮弹扔向远处,兴致很高。轮到丽丽了,只见她笑眯眯抓起瓶子,可还是让彭李诚先一步扔出去了,其他孩子叫起来:“丽丽输了,诚诚赢了!”丽丽听了捏着瓶子低下头不肯扔了。我鼓励她:“丽丽没输,只是没准备好!”丽丽听了我的话,鼓起了勇气,把瓶子扔了出去,可还是诚诚扔得远,孩子们又要嚷了,“嘘.....”我马上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她休息一会儿,后来丽丽在老师的鼓励下,又一次加入了游戏的队伍。
分析:丽丽第一次投掷时笑眯眯的,只是被孩子们的欢乐气氛所感染,当瓶子扔出后,孩子们的评价使丽丽的自尊心受挫,但从再次参加游戏中看出,她正逐步的融入集体,并开始承受失败,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观察(二)
今天我带孩子们到“淘气城”去玩,孩子们很兴奋,他们迫不及待的往里跑,愉快地玩起来,可丽丽在原地不动,我提醒说:“丽丽和小朋友一起。”她摇摇头,“我带你玩?”我拉着她的手说,可她一个劲儿往回缩,“你看!行行在玩走铁索桥呢,一荡一荡,多好玩呀!”我试着分散她的注意力,并不停地向她描述游戏的欢乐,过了一会儿,我惊喜地发现丽丽一边听一边不由自主地走到“淘气城”边,还不时回头看看我,我故意装作没看见,很快孩子们欢快的情绪感染了她,慢慢地她开始玩起来了。
分析:
季丽丽并不是真的不想玩,只是因为这些玩具平时没接触过,需要她鼓起勇气去尝试,探索其中的玩法。而尝试和探索的结果或许成功,或许失败,因此丽丽有些胆怯了。而老师的讲述正是为丽丽“打气”,让她知道这并不难,像其他孩子一样玩,能得到快乐,逐步引起她游戏的欲望,开心地加入到孩子们的行列中。
策略:
1、在平时的各项户外活动中,多鼓励和引导季丽丽参加,即使不成功也对她的勇气加以肯定和表扬。
2、在她的活动能力范围内,要适时地帮助她更快地投入到尝试活动中,积累她的游戏经验。
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不爱交往的韩韩
观察时间:20__年3月
观察对象:韩韩
观察地点:活动室
背景资料:
韩韩是这学期来的新生,不太爱说话,性格内向。由于爸爸、妈妈平时工作非常忙,很少抽出时间陪她,因此她常常一个人玩。在平时的生活、游戏中缺乏主动性,很少自己主动跟孩子们打招呼、一起游戏。
观察目的:
新世纪主题探索课程提出:“幼儿园课程要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个性。”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都应存在着教育,韩韩不能主动找小朋友玩,与孩子们的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影响着她的心理健康及今后与孩子之间的交往。
观察实录:
餐后的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纷纷走进了自己选择的区域。今天韩韩吃饭慢了一些,当她走进娃娃家时,自己爱玩的娃娃已经让琪琪、珊珊等几个小朋友抱着了,她们一会儿给娃娃喂水,一会儿给娃娃喂东西吃,玩得不亦乐乎。韩韩用羡慕的眼神望着,悄悄地站在离她们不远的地方。我轻轻地走过去问:“韩韩想玩娃娃吗?”她点点头。“那你去找小朋友一起玩吧!”她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我微笑着对她说:“韩韩,你看琪琪她们一起和娃娃玩的多开心呀!你也可以参加她们的游戏呀!这样又有人和你说话了,又有人和你做游戏,那该多好玩呀!其实她们也非常喜欢和你一起做游戏,不信你试一试?”“那我怎样才能参加她们的游戏呢?”韩韩终于开口了。“你可以当小客人呀!带上你的礼物去看娃娃对吗?”这时她才慢慢地挪着步子走进玩得正开心的琪琪小声的问:“我做你们的客人好吗?”“可以”琪琪开心的回答。韩韩露出了笑脸说:“我今天来看宝宝,你们在给宝宝吃什么呢?”“吃米饭、牛奶”琪琪边看看娃娃边说。“我送糖给你们的宝宝吃吧!”,于是琪琪她们和韩韩一起给娃娃喂起了东西,有说有笑开心极了。不一会儿,我发现她们还进行了分工合作:琪琪洗菜、珊珊切菜、韩韩做起了饭,另外的几个小伙伴有照顾娃娃的、出去买菜的……等等。这时 的韩韩已经融入到和小朋友们开展的游戏中了。
分析与措施:
孩子具有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不仅是他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素质。每当有小朋友找韩韩玩时,她能够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但只要让她主动找小朋友时,却是难上加难。韩韩可能还没有形成主动找小朋友交流的意识,因为她一个人也能玩得很好。或是由于长期独自游戏,没有掌握与小朋友交流的方法,导致交往能力较弱。
一、让孩子有交流的愿望
《纲要》提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韩韩不能主动找人交流是她缺乏交流的愿望,平时无论在家还是在园总爱一个人玩。因此,我们要关注她的兴趣,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当我发现韩韩想玩娃娃却又不愿与幼儿一同游戏时,我先给她描绘了投入游戏所带来得愉悦感觉,而后鼓励她去参与,给她支持。
二、让孩子有交流的对象和学会交流的方法
韩韩不愿与孩子交流,也可能是怕被人拒绝。当她说“我怎样才能参加她们的游戏”时,我知道她还没掌握主动与人交往的方法。于是我鼓励韩韩以客人的身份很自然地进入了游戏在活动中。我们应帮助孩子寻找交流对象,并逐步引导幼儿由介入式交流向自主式交流发展。韩韩由慢慢地挪步走向小朋友,到开心地融入孩子们的游戏,充分的体现了交流对象的重要性。同时交往应当学会相应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这些都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刚开始时韩韩只是与孩子们一起喂娃娃吃东西,后来融入到了小朋友的游戏中,在孩子的带动下和她们有了协商及更好的分工合作:有洗菜的,做饭的、照顾娃娃的……等等。
三、让幼儿有交流的内容
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把语言学习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很重要,让幼儿“言之有物、言之有味”孩子后来的分工合作,就来自于在生活中看见父母做饭的情景及周围生活中看见的大人抱孩子的样子。这使我充分认识到‘生活即教育’,我们更要充分挖掘周围丰富的教育资源。
四、让孩子体验交流带来的快乐。
这一次的成功交流,会为韩韩积累一些谈话的经验,更会让韩韩感受到交流带来的乐趣。“一吐为快”之后韩韩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这为她下一轮的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只有一次成功的交流经验是不够的,我们应多帮助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
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区别,受到人权运动和联合国人权宣言影响的现代教育观念为身心发展障碍的儿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这种特殊教育观念的转变也体现了人们对身心发展障碍者生存权,人格权和教育权的尊重。国际上融合教育成为一种潮流,在研究中法律缺失,资金不足,资源匮乏等问题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对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进行分析,就需要从了解相关概念入手,使得整体的研究能在对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有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1.融合教育的概念
融合教育是在普通环境中应用特殊教育手段,使得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能一起学习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模式是国际教育的主流,在帮助自闭症儿童康复中有重要的作用。按照形式的区别,可以分为全融合,半融合和反向融合,在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的数量上有所差别。虽然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改变了普通教学环境中的部分教学方式,但是整体上是不会对普通儿童产生消极影响的,反而会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快速康复和提高与他人交流、融入社会的能力,树立人人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观念。
2.自闭症的概念
关于自闭症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特点和测试进行分析和了解。第一,早发性,起病于30个月之前。第二,具有怪异的行为,这一点最为明显,也是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主要阻碍之一。第三,言语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出现问题,难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还在语言的学习上同样受阻。第四,缺乏应有的社会性反应,对外界冷漠,在未来难以进行社会生活。根据自闭症的特点,可以发现如果进行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就需要克服这些鲜明特征带来的不良影响,才能发现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真正作用。
二、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个案分析的过程
因为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所进行的个案分析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所以在进行实验中角色定位,方法选择,资料收集与分析,时间安排等中要考量各个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首先需要对涉及到实验的所有人员以及相关因素进行提前调查,特别是要考虑突发状况出现时的影响;其次是选定合适的研究方法,比如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测验法等;最后进行干预方案的设计和实行,使得被分析的个案中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表现更明显和科学,才能为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个案分析结论的得出做好铺垫。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把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个别案例的研究过程进行分析。
1.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研究方法
针对一个自闭症幼儿,首先对他进行基本情况的了解,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获取更多更具体的信息。比如,访谈法一般针对家长和老师进行,了解的内容是幼儿的成长历程,家长的教育观念,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情况,孩子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和指导;老师跟进幼儿在学校中的表现。参与式观察法是在干预之前去幼儿园取样,对其所有活动用观察表和文字结合方式进行记录。测验法则利用有科学依据的测试表对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进行估量,具体应用哪个表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待定。
2.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干预方案
在进行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干预时,进行干预方案的设计,改动和确定是必要的流程。首先,确定干预对象的基本状况,与提前制定好的目标和原则相吻合,能在结束后得到准确的结论。其次,设计方案经历个性化教育计划,融合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改进三个部分,最终对方案进行确定。最后,实施干预要对其中不同因素分别进行调整以得到不同结论,实际就是测试哪种情况最适宜于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
一、个案描述
魏尚坤,男,独子,爷爷奶奶均为农民,父母做蔬菜生意,文化程度较低,父亲的育子观点:吃好玩好,孩子开心就行,没有必要一定上幼儿园。母亲的育子观点:上幼儿园,早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多和外界交流沟通。因此夫妻经常为教育孩子而发生争执。直到四岁才上村里的村办幼儿园,五岁在其母亲强烈要求下转入我们实验幼儿园。
魏尚坤身体较单薄,每天来到幼儿园自己坐在一角玩,一副事不关己的漠然神情。在区域活动时,小朋友们玩儿的不亦乐乎,唯独魏尚坤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椅子上不加入同伴们的游戏,有时小朋友们经过他的身边和他说话,他会躲开或面无表情。魏尚坤的脸庞始终是低垂着,投向我的目光是木然的,这种冰冷的感觉让人心痛。
二、个案分析
1.孤独的家庭环境的影响
魏尚坤从小由爷爷奶奶扶养,对他过度宠爱,吃喝拉撒全由爷爷奶奶来包办,目前虽然也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亲忙于做生意,疏与对孩子的说服教育,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甚少,使得孩子心情紧张,缺少轻松、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围。
2.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这个长期处于孤独环境中的孩子,来到幼儿园后,因插班进入中班,不认识班上的小朋友,也不会讲普通话。陌生的语言环境,陌生的人际环境,使他更加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合群。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纳,成了远离集体的“排斥儿童”。
3.幼儿园“不自由”
在家被娇宠惯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以“我”为中心。他在幼儿园,觉得没有在家里自由、舒适,于是对园里有常规要求的生活毫无兴趣,对其他小朋友也无感情。
三、指导策略
爱不爱交往,合不合群是孩子能否与外界社会融洽相处的重要问题,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场所。因而我决定在家长工作以及幼儿园生活两方面入手,对魏尚坤不合群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1.家长工作方面
要想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缩短适应期,不光需要老师在儿园时的努力,家长的情绪、情感也很重要。家长首先要消除自己消极的心态,高度信任老师,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其次,在日常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问题,这会让孩子对幼儿园的伙伴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家长应在和老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如:“今天和谁做好朋友了?”“老师说你可聪明,可听话了,小朋友都说很喜欢你呢!”等等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以此帮助孩子和老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转贴于
利用早晚接孩子的时间与魏尚坤的爷爷交流教育观点及方法,并及时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利用安康家园博客、电话、飞信及时和父母进行沟通。
2.在幼儿园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干预
(1)让孩子与集体相互了解、接纳。为了让魏尚坤尽快熟悉新的生活环境,动员班上的小朋友积极主动的走近魏尚坤。如:表演游戏《小导游》请小朋友轮流拉着魏尚坤的手,向他介绍自己、班里的环境、物品等,让他对新环境有了全面的认识,使他初步轻松地感受到了集体生活地乐趣,产生和小朋友交流的欲望。把两位能力强的幼儿放在他的身边,形影不离地带着他一起学知识,做游戏,让他体验到同伴的友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交流技巧。我也与他保持了亲密的关系,让其他小朋友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从而使孩子们也从内心发出和魏尚坤交朋友的愿望。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魏尚坤规则意识较差,我没有因他经常“添乱”就歧视他,而是利用一切机会了解他的想法,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让他融入集体,学会听指令行动。如魏尚坤常把不喜欢吃的点心扔在地上,我就带他捡起来,并和他一起把地板擦干净。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乱扔东西的毛病改掉了。
(3)持之以恒,反复强化。孩子的问题行为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自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因此,我要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耐心等待,积极引导,对孩子的点滴进步注意巩固,不断强化。
四、个案转化效果
经过三个多月仔细全面的关注,魏尚坤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沉默寡言到倾听小伙伴的交谈再到参与同伴的游戏,体验到了同伴、老师、父母亲的关爱,感受到了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拉近了和周围人的距离,建立了与他人交往的自信心,木然的表情已渐渐淡去,灿烂的笑容悄然挂上了他的脸。
参考文献
幼儿园开展活动,一位小班幼儿家长用数码相机拍下了许多有意义的镜头。第二天,家长将冲洗好的照片带到班上。离园前,老师将有幼儿镜头的照片分发到对应的小朋友手上。事后,老师正在整理桌椅,做下班前的准备,琪琪的妈妈拉着琪琪来了。她气冲冲的对老师说:“为什么琪琪没有照片?你们做老师的真偏心,琪琪的座位也在最后面……”说完,拉上琪琪头也不回地走了……
分析:①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活动的关注方式和支持程度不同。部分家长能主动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且有主动关心的意识,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不了解活动及照片的缘由,但是又很在意活动中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程度,所以会发生这一幕。②案例中教师处理照片的方法也有欠妥的地方。一方面带照片的家长是对班级工作的支持应给予感谢,另一方面应考虑到部分家长由于不清楚照片的来源,而对老师产生误会。教师可将这些照片作为布置主题墙或相关专栏的材料,设置一个关于此活动的集锦专栏。这样既能促进活动的深入,又能淡化家长对照片的过分注意。③案例中家长从照片联系到孩子座位在最后从而得出“老师真偏心”的结论,说明教师平时工作中缺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主动与生气家长沟通,说清照片的来源,并不是琪琪表现不好,其实琪琪在各方面表现还是很好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②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如家园小报可引导家长参与讨论,让家长互相教育、影响。也可在家长学校中邀请专家学者讲学,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情景再现二:
晨间活动时,老师在接待幼儿,丫丫来了,她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老师报以热情的微笑,并蹲下来拥抱丫丫,然后指了指操场一端的玩具筐说:“丫丫,自己去拿玩具吧。”丫丫的奶奶看了很生气:“老师为什么不帮孩子拿玩具,我交那么多费用,上你们幼儿园,就是让孩子得到好的照顾……”
分析:①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方法还未被家长接受,特别是祖辈的观念,由此也可看出家长对后代的溺爱程度。②收费高并非幼儿园的行为,但也可以理解,每一个家庭花费较多的钱,选择好的学校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好的照顾。③从案例中还可以看出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同时,也要更新家长的科学育儿观念。
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①幼儿园要运用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②教师要适当改变培养孩子的策略:既然家长不愿孩子多做事,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培训,逐步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而不能急于求成,造成家长误解。③对于幼儿园的收费问题,一方面用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家长的信赖,另一方面要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将幼儿园的收支情况进行公布,使家长能理解。
情景再现三:
“创造始于问题”,这一命题对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启示是教育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和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使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案例一:我来打死它
游戏活动时,小朋友在玩沙子,昊昊突然挖出一条蚯蚓,小朋友吓得大叫:“老师我们挖出一条大虫。”“这不是大虫,是蚯蚓,我在奶奶家看过的!”斌斌说。“太怕人了。”静静说。其他小朋友也围过来看。此时冬冬表现出男子汉的气概来,拿来一把小铲子说:“我不怕,我来打死它!”我及时制止说:“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才对!”冬冬又说:“蚯蚓有什么用呢?”我便带幼儿到种植园地,寻找蚯蚓,向幼儿介绍蚯蚓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并将蚯蚓在自然角饲养起来。我想幼儿由于对动物的知识了解不多,因而产生了许多误解,可见,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特别重要。于是我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让幼儿观察蚯蚓,了解蚯蚓,开展挖蚯蚓、饲养蚯蚓的活动,并引导幼儿学会保护蚯蚓。
现在的幼儿对周围动物的知识比较缺乏,特别是对泥土里的动物,更加陌生。因而,教师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机会,让幼儿亲近自然,如去公园观察花草树木、鱼鸟昆虫,去种植基地观察、探究我们身边的农作物等,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提高分辨能力。通过一个偶发的现象,引起了全班幼儿的关注,并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探索讨论,既提高了幼儿对生活在泥土里的动物探究的兴趣,又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激发了幼儿对日常现象的兴趣。可见,教师的关注以及正确的引导,既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又可以提高幼儿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好奇心,满足求知欲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在幼儿时期。从“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逻辑起点,都是天生的发明家,幼儿园教育要十分重视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案例二:蚂蚁会说话
下午户外活动时,在塑胶跑道上,一群蚂蚁排成一队,来来往往运东西,许多小朋友驻足观望:“老师!看这么多蚂蚁!”“哎呀!真的吗?快来看它们在做什么!”我及时让幼儿过来仔细观察。幼儿高兴地说:“老师,小蚂蚁嘴里咬着东西。”“老师,小蚂蚁们在互相点头呢。”……幼儿互相交流、讨论,气氛非常热烈。我及时参与幼儿的讨论,让幼儿懂得蚂蚁为什么要运东西,运到哪儿去,为什么要排成一队……我想小朋友发现蚂蚁这些有趣的现象,且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这是我们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的大好时机。首先,帮助幼儿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肯定幼儿的探究行为,创造条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其次,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满足好奇心,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蚂蚁为什么会这样?蚂蚁排队说明了什么问题?再次,引导幼儿开展查阅资料、讲故事、看图片、观察天气等活动,让幼儿知道蚂蚁出现的有趣现象是与自然环境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的。
好提问、爱探究是幼儿的一大特色,幼儿常常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出对世界的好奇、迷惑。疑问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动力,是取得经验的先决条件,它成为幼儿学习的内驱力,推动他们去观察、尝试,了解周围事物,这是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的必需条件。教师利用幼儿一个偶然的关注和发现而培养幼儿广泛的、稳定的兴趣,给幼儿提供思维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观察操作,积极地发现问题和探求答案,从而促进幼儿创造潜能的发挥。
三、拓宽思维,丰富想象
幼儿普遍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创造意识,也正是他们那些奶生奶气、千奇百怪的回答在告诉人们:幼儿没有任何思维定势,却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幼儿这颗天生具备的思维能力的种子,还需要在后天这块良好的土壤、雨露和阳光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因此教师为幼儿创设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显得特别重要。
案例三:看我这样跳
体育玩具做好了,我们设计的是用一个个大纸盒做成的各种各样的小羊,看着可爱的“小羊”,许多幼儿却不知道怎样玩,宁宁抱着一只“小羊”过来问我:“老师,该怎样玩呢?”我让他自己想,斌斌将“小羊”放在地上,助跑跨跳过“小羊”说:“我姐姐就是这样玩的!”强强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能跳两个小羊呢!”只见他将两只玩具小羊放在一起跨跳过去,辉辉说:“我能跳过三只小羊呢!”强强直摇头说:“我不相信。”只见辉辉将三只玩具小羊横着排成一个宽的平面,然后助跑跨跳过去,憨厚的强强直挠头说:“我没有想到还可以这样玩。”
跳小羊是我们设计从跳高的角度来进行的体育玩具,最初的打算是让幼儿将纸盒一层一层垒高助跑跨跳过去。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拼搭跨跳,看谁跳得高。辉辉小朋友将三只玩具小羊并排横放,从跳远的角度来进行,这不光是强强,连我们教师也没有想到。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力是成人估计不到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活动方式,给幼儿充分施展想象的空间,这样更能有益于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在设计体育玩具以及活动区玩具时,我从不拘泥于一种玩具一种玩法,而是提供许多半成品,鼓励幼儿一物多用,一物多想,多物组合,不固定活动的模式,不限制幼儿,如体育游戏“走迷宫”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拼搭成不同的迷宫,或进行走平衡练习等,不限制幼儿,把想象的空间、机会留给幼儿。
四、乐于尝试,勇于探索
实践、探索是提供创新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成功的实践也是创新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如何使幼儿能围绕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多种多样的行为探究呢?教师的鼓励、发现以及有的放矢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因为在众多的幼儿中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他们探究行为与能力也各不相同。
案例四:亮亮点子多
一次体育活动时,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运雪碧瓶,有的用手拎,有的用头顶,有的将雪碧瓶夹在腋窝里或腿中间……亮亮小朋友在尝试了多种方法后,又想出一种新的玩法,只发现他一只手撑地,另一只手拖着雪碧瓶快乐地爬着,“快来看看,亮亮是怎么玩的?”幼儿围了过来,幼儿纷纷说:“亮亮真棒!亮亮点子真多!……”他这种与众不同的玩法,引起了幼儿阵阵掌声。有的幼儿赶紧说:“老师,我也会!”说完便迫不及待地展示给大家看。
一、个案分析
本班一幼儿,小名军军(化名)。军军今年6岁,家庭状况很好,家中有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4年前军军是家中的独生子,平时父母对其宠爱有加,爷爷奶奶对其更是百般呵护,是父母眼里的掌上明珠,在家俨然是“小皇帝”的角色,加上还有个堂哥,“小皇帝”经常欺负堂哥,而大人们总是以“当哥的要让着弟弟”为由,护着“小皇帝”,“小皇帝”更加肆意起来,导致军军渐渐养成了任性的个性。两年前,家中又添了小弟弟,往日的“小皇帝”多少有些失落感,父母、爷爷、奶奶的疼爱被人分享,因而本身变得更孤僻、更任性。
在学校里,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执,不喜欢与人沟通,常常做出不讲理的行为,比如,抢东西,自己情绪不好时就胡乱打人,别人不小心碰到他时,举起拳头不假思索就胡乱锤人,别人讲他什么,他也动手打,有一次,就因为听到有人说“军军是大笨蛋”就胡乱地把邻班小朋友的脸抓花了。还振振有词:“谁叫他们先骂我的。”我说:“可是这个小朋友没有参与骂你呀,再说了,即使有人骂你了你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你可以向老师求救呀,你动手伤害别人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二、直接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类似军军的这些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出现攻击,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所能得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少于一半儿童。对于这一类孩子,教师不要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不能简单地说教和粗暴地体罚,而是使孩子掌握非攻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25-002
案例一:开学第二天早上,成成被小然不小心撞了,他大声哭着说是小然不小心撞了他,我就安慰了一下也没放在心上,并接着组织幼儿学习新的韵律早操。后来我不经意间发现成成脸颊上青了一块,才意识到事情可能有点严重,再看他很不开心的撅着嘴,我就马上过去细细地询问了他以及小然事情的经过,他们都说了不小心撞的,那我就让小姑娘道歉了,但是他还是情绪低落,我软硬兼施、又哄又骗的,他还是一直委屈的直掉泪,我就请他坐到边上冷静一下。慢慢的他看着我们学操也不哭了,但是让他一起来学他就又撅着嘴不高兴。等到我叫小朋友去小便喝水了他又犯倔了,怎么哄和施压都没用,就一直坐在边上生闷气。后来还是师傅强硬地拉着他去吃饭,他才在我们的哄骗下慢慢吃完了饭菜,吃完饭后情绪就好起来了。下午我观察他时情绪已经好了。
案例二:一天早上晨间锻炼时,突然听到成成大声的哭了起来,我走过去询问他,他说是小坤打了他,于是我就去问小坤,他说是成成先打了他。这时我就问成成:“你有没有打他?”成成说:“是小坤先打了小诺。”于是我说:“小坤打小诺是不对,但是你也不可以打他,你打他了就是你不对。”成成就撅着嘴站在了边上不玩了,等到去做操时他又开心了。
案例三:这天下午放学前,画画突然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成成打我。”还没等我开口说话,成成已经抢着对画画说:“我已经跟你说对不起了。”然后小姑娘也就去排队没说什么了。
案例四:前两天放学,我走在成成的后面,手不小心甩在了他的背上,他说:“老师你碰到我这儿了。”我说了声对不起,他抬起头笑着说:“没关系。”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成成是一个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且他不会管理他的情绪。通俗点讲就是他可以打别人,但是其他人不能碰到他,如果把他弄痛了更是以大哭作为他告状的方式。但是从以上四个案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改变,从一开始他不能排解悲伤的情绪到能够平静地表达出他人对他的“伤害”并能微笑面对,这是一个帮助他去克服以自我中心并学会管理情绪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鼓励、放大、强化他偶尔一次的“谅解”行为,同时在他突出的地方,如上课能认真听讲、动脑筋思考、学本领快等方面多表扬,给予他榜样的带头机会,帮助他建立自信心,从而帮助他明辨是非,学习控制他的负面情绪。
幼儿情绪管理在如今的社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开始引起广泛的重视和讨论。认知情绪、表达情绪、体验情绪被认为是幼儿情绪管理的几个要素。很小的婴儿就能表现出恐惧、愤怒、欢愉、惊讶等情绪,说明已经是情绪的个体;而3~6岁的幼儿对情绪就已大致了解。人们对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幼儿期的情绪管理教育对长大后的情绪了解以及情绪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班杜拉以社会认知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情绪,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会使用认知历程来表现事件、期待未来、选择行为以及和他人沟通;儿童的许多行为包括情绪行为是由观察学习而来的。因此,让幼儿认识情绪、理解情绪、说出心里的感受、学习处理愤怒与伤心的方法,对于培养幼儿情绪管理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帮助成成学习控制情绪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帮助他认识各种情绪及这些情绪所带来的影响;帮助他产生我是榜样,我要懂事,小朋友和老师就会喜欢我的感受,来培养强化他的正面情绪;帮助他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与同伴交流,并了解事情的原因,从而“和平”解决。
一、帮助幼儿增进对情绪的认知能力
幼儿是通过情绪与认知这两套神经系统来学习控制情绪的。因此,如果长时间处于被情绪控制的状态里,会让幼儿形成神经上的记忆,从而影响其认知学习。教师在帮助幼儿管理情绪时,不仅要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要注重引导幼儿学习正确认识各种情绪以及了解这些情绪所产生的效果,学习调节情绪并要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例如在案列一发生后的第二天,我利用谈话活动和幼儿讲了个自己编的小故事,从故事中引导幼儿去发现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多种情绪,或高兴、或伤心、或生气,在我们发脾气时往往使身边的人伤心,而当我们高兴的时候往往会让大家都很高兴。通过对故事中小动物的感受、理解,幼儿能够较快地将小动物们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的身上,并且更容易理解、接纳正面和负面情绪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可见,幼儿的情绪发展若要健全,有赖于建立正确的情绪知识及学习正确对待的方式。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不适宜用冷静、理性的解释来使幼儿对他人感受的察觉,而应加上较强的情感,并且以童趣的方式更进一步地提供方法,才能让孩子知道如何感受并做出反应。同时,我们在发生事情时也要帮助幼儿去想想事情发生的经过,而不是一味的关注结果,如在案例一中,我们应该引导成成明白小然的不小心是让他被撞得很疼,但是人都会有不小心的时候,如果是他不小心撞了别人,他会怎么来解决这个“意外事故”。所以“同理心”有助于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更是幼儿走向成长的重要基石。
二、利用榜样作用,培养并强化幼儿的正面情绪
面对像成成这样自尊心强的幼儿,我们还利用榜样作用,让他形成良好的行为约束。在平时,我注重从他的个别行为中提取一些正面的细节,并在全体幼儿面前不失时机的进行表扬与鼓励,使他心情愉悦并感到自豪,为多接受老师的表扬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如他在看见小坤打其他小朋友时他会“见义勇为”去打小坤,我就利用他的这一点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乐意帮助小朋友的行为,但是也批评了他使用的方式不正确,不应该是打还的方式,鼓励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能再动手打人,可以告诉老师或者帮助同伴了解被打的原因,从而不仅不会打击他帮助人的积极性,也能使他很快就从被指责的不良情绪中转换过来,还能让其他幼儿从他的事情中学习同类事情的处理方式。在以后出现同种事情时,孩子们少了直接的“报复行为”,多了理智的“和平外交”。由此可见,榜样的效果是好的,幼儿受榜样行为的影响,比单纯的行为强化的影响要大的多。
三、鼓励幼儿选择建构性策略,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策略,小班幼儿更倾向于使用情绪释放策略,而中班幼儿较多地使用建构性策略,大班幼儿有时更喜欢使用回避策略。例如同伴排斥情境:当看到某一个或一些小朋友在玩一个特别好玩的玩具时,我也想玩,可是其他小朋友不让我玩,这时不同年龄阶段的“我”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策略:大班的“我”会使用回避策略,即站在旁边或走开;中班的“我”会使用建构性策略,即问同伴:“为什么不让我玩?”小班的“我”会站在那里放声大哭并且跑去告诉老师,也即情绪释放策略;还有一种是视幼儿性格特征而定的,即破坏性策略,也就是把同伴的玩具拿走并且说:“不让我玩,我也不让你玩。”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2-0024-05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了解是进行有效师幼互动和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的重要专业技能。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与某一学习任务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发展水平,还可以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等重要信息,从而对幼儿在学习中所需要的支持与帮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教师观察和解读幼儿学习行为的专业技能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有其内在的结构和逻辑,幼儿的数学学习也有其内在的发展顺序和规律。然而,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尽管都是通过观察来了解幼儿的,但是在解读和评价幼儿的学习行为时常常感到困惑。例如,看不出孩子处于什么水平,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观察后不会分析,对孩子的评价因没有指标而显得主观模糊。教师不知道如何观察和解读幼儿的学习行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对教师在观察和解读幼儿的数学学习行为方面的状况到底如何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教师是如何观察与解读幼儿数数的行为的?他们在解读幼儿数数的行为方面有没有困难?如果有,他们的困难是什么?他们能否根据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9名教师和18名小班幼儿。教师来自s市4所一级一类幼儿园,幼儿来自这些教师所在的班级,每位教师选择班上2名幼儿,数学发展较好和较差的各一,男女各一。教师的学历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4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在读1人,学前教育专业大专2人,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1人,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在读1人。教师的平均教龄为14 9年。
2 数数任务
三项数数的任务均涉及数数和对数概念的理解,为了让幼儿有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数数的集合数量超出了小班幼儿的一般水平。任务1(说出总数):出示一排12只小熊,对幼儿说:“我想请你数一下这些小熊。从这个开始(指着左边第一个小熊),一直数到最后。”任务2(按数取物):呈现一个装有小熊的盒子,对幼儿说:“请你从盒子里拿出5个小熊。”任务3(集合复制):先摆出5只红色小熊,摆成一堆(不排成一排)。然后出示一个装有黄色小熊的盒子,对幼儿说:“先看看,这里有几个红色小熊。然后,我想请你从这个装有黄色小熊的盒子里全出和红色小熊一样多的黄色小熊。”
3 数据的收集
由一名主试呈现材料和任务,所有被试幼儿完成相同的3项数学任务。每位教师观察本班2名幼儿完成这3项数学任务的过程,可作观察记录。在幼儿完成任务离开以后,每位教师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分别回答两个问题:通过观察。您觉得这两名幼儿的数概念发展水平怎样?您觉得这两名幼儿在数学学习方面下一步需要成人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对幼儿的数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教师的访谈进行了录像和录音。然后把录像、录音资料转化成文本进行分析。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 任务1:说出总数
幼儿说出总数的表现可分为5种水平(见表1)。能够正确完成这一任务,达到水平5的有8名幼儿(44%)。这些幼儿来自7位教师所在的班级。教师在观察幼儿完成数学任务的过程后,都能感觉到这些幼儿发展得不错,但对幼儿具体的数数行为的解读比较模糊。其中有2人用到了“说出总数”的术语;有4人提到了幼儿能手口一致地点数,没有提及“说出总数”这一重要行为;有2人笼统地提到了点数,其中1人认为幼儿能点数但还没有量的概念。有教师认为幼儿之所以能完成这一任务是因为该幼儿的语言发展好,能听懂老师的指令。从教师的教育建议来看,对这些数概念发展很好的幼儿,2人未提出任何建议,3人认为要继续增加点数和说出总数的活动,或提高点数的难度,2人认为可继续关注这些孩子有关数学的其他能力。
对处于水平4(即能正确点数但说不出总数)的幼儿,教师在评价时颇感困难。幼儿既然能正确地点数到12,为什么不能把它说出来呢?有的教师认为幼儿只是没有表达清楚,或许是没有听清楚教师的提问。他们认为幼儿既然能数,应该知道有多少只小熊。并认为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完善可能妨碍了他们在数数时的表现,因而教师要多提示。其中也有一位教师指出幼儿没有说出总数,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含义。
对处于水平3(即只能点数到4或5)的2名幼儿,教师认为他们发展较慢,运用的方法不正确。在教育建议中,教师提出让幼儿多数,教幼儿方法,对幼儿不能要求太高且任务交代要清楚。
处于水平2和水平1的幼儿在完成任务1时没有表现出数数的行为。这些幼儿可能没有听懂要求,或听懂了要求但不会数数,也可能是他们会数但不愿意配合。从完成后面2项任务的情况来推断,这些幼儿会数但不愿配合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他们在完成后面2项任务时都作出了反应,但不正确。在评价这些幼儿时,教师的解释比较含糊,他们认为幼儿年龄小,听不明白老师说什么,可能是因为语言因素导致他们理解能力比较差。也有一位教师提到幼儿不会唱数和手口一致地点数。从教育建议来看,教师大多笼统地提到要让幼儿多数,如在区角活动中数,以示范和模仿为主,请家长配合等。只有个别教师提到要让幼儿从唱数开始,然后是手口一致地点数。
2 任务2:按数取物
幼儿按数取物的表现有4种水平(见表2)。在完成任务1时能说出总数且能正确完成按数取出5个物体的4名幼儿处于水平4。教师根据直觉认为,能完成任务1的幼儿应该能完成任务2,因为任务2所涉及的数量5远远小于任务1中的12。其中只有一位教师谈到该任务的实质性术语:按数取物。教师针对这部分幼儿的教育建议不太明确,或只是建议增加按数取物的数量。
处于水平3的幼儿能说出12的总数,但未能完成按数取5个物体的任务。这一表现多少有点出乎教师们的意料。其中有3人表示疑惑:是不是幼儿对语言指令不理解?是不是数错了?是不是需要示范一下?有一位教师坚持认为可能是幼儿没有听清楚指令,提出是否可以让自己当场再试一下。通过对这名幼儿的再次测试,她才承认这一幼儿
确实能完成任务1,但不能完成任务2和任务3。
处于水平2的幼儿能点数到12,但不能说出总数,未能完成按数取物5。教师也认为,幼儿应该能理解的任务却没有做好,有可能是因紧张忘记了,或对要拿出几个物体的数词不敏感。有一位教师认为幼儿点数行,拿数不行,也可能是没有5的概念。从教育建议来看,有的教师提出要培养幼儿听的习惯,要让幼儿听懂别人的提问。
处于水平1的幼儿只能点数5个以下的数或不会点数,按数取物5不正确,有的教师对这些幼儿的评价比较清楚,有的则比较含糊,有3人认为幼儿不理解5的含义;1人认为幼儿也可能不会听指令,不会手口一致地点数;有3人只是感到幼儿有困难。教师在教育建议中提出要让幼儿模仿点数,模仿取物,从小的数字开始学习数数。
3 任务3:集合复制
幼儿在集合复制中的表现有4种水平(见表3)。任务3对小班幼儿颇具挑战性。在正确完成点数12个物体的8名幼儿中,只有3人能正确完成该任务。教师对于能完成该任务的幼儿的表现感到很意外,因为他们认为平时没有教过这一内容,孩子应该难以完成这一任务。更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一个在说出总数的任务中只能点数到5的幼儿居然也完成了这一任务,她是用把黄色小熊放在红色小熊旁边“找朋友”的方法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教师表示对这个任务的性质不太明确,但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经常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教师对这些幼儿没有提出具体的教育建议。
在正确完成说出总数任务的8名幼儿中,有5名幼儿未能完成任务3,归为该任务的水平2。对这些幼儿,教师在解读时颇感困惑。有人觉得不知道幼儿是不理解任务还是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有人觉得幼儿似乎有一点明白,又有一点不明白,好像不知道运用什么方法;有3人认为幼儿不能理解“一样多”的概念;有一人提到了一一对应的术语。从教育建议来看,教师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建议主要是帮助幼儿学会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一一对应的经验;也有人认为要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一样多;在游戏中让幼儿玩根据数点或符号的数量喂娃娃等。
处于最低的水平1的幼儿占了总数的一半,对这些幼儿,教师的评价大多比较准确。有4人认为,幼儿不理解教师所说的“一样多”是什么意思,有1人提到幼儿缺乏配对、一一对应概念,有4人对幼儿的行为没有加以评价。在教育建议中,有教师提出要培养幼儿听的习惯;有教师建议在幼儿理解基本数概念以后,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帮助幼儿理解“一样多”的概念,如通过给宝宝找好朋友的方法教幼儿;也有教师认为“一样多”的概念还可以再晚一点教。
四、讨论
1 教师对幼儿数数技能的评价
本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根据观察对幼儿数数技能的评价大多比较笼统,对于好或差在什么地方的解读比较模糊。这可能与他们对幼儿数数技能的组成要素缺乏清楚的了解有关。要正确地完成计数任务,幼儿需要具有相应的三个方面的技能:要熟练掌握按顺序排列的数词,能手口一致地点数,能说出总数。如果幼儿不能完成计数任务,那肯定是至少其中一种技能还未能掌握。熟练掌握数词,用唱数的方法完成数数任务是先决条件。幼儿会唱数以后才能自如地把数词应用于与物体的对应。但在解读3项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地按照幼儿数数技能的组成要素来分析和解读幼儿数数行为的教师较少。
相比较而言,教师在解读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的行为时困惑较少。他们大多注意到了幼儿能手口一致地点数或说出总数,但其中只有1人提到了幼儿虽能手口一致地点数,但并不说明他真正理解了量的概念。其他教师可能并没有理解幼儿说出总数和按数取物两种数数技能之间的区别。教师对幼儿在任务2和任务3中的行为表现所产生的困惑也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那些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到12但没有说出总数的幼儿,教师大多不太理解。他们的疑问是,既然幼儿能够数到12,为什么不能把总数说出来呢?他们以为是幼儿的语言表达问题或是没有听清楚要求。事实上,这是幼儿数数技能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即他们通过模仿和练习,已经了解并掌握了在数数过程中正确地把数词与物体相对应的程序,但是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自己所说的最后一个数词不仅指向最后一个物体,还代表了所数的这个集合的总数量,即数数的基数原则。从掌握数数的程序到理解数数的基数原则应该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对于任务2中幼儿按数取物的行为,教师普遍错误地认为,能够完成任务1的幼儿应该能完成任务2,因为任务2在数量上的要求低得多。所以,他们看到这些幼儿不能完成任务2时感到有点意外。而事实上按数取物是考察幼儿基数概念的更好手段。能按数取物表明幼儿真正理解了数与物体的量之间的关系,而仅仅能说出总数的行为则不排除幼儿仅是掌握了一种程序性知识,例如有可能是幼儿对成人数数行为的模仿。在18名幼儿中,尽管有11名幼儿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到12个物体,但要求他们按照要求拿出5个物体时,只有4名幼儿能够做到。这说明,幼儿数数的程序性知识发展在前,对数概念的理解在后,从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到真正理解数的含义还有一段距离,但程序性知识在帮助幼儿发展数概念理解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任务3对三四岁幼儿颇具挑战性,因为任务1和任务2所涉及的只是一个集合的数量问题,而任务3涉及到要对2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对应关系加以理解。教师对幼儿在这方面的能力表示出两个意外:一是在平时教学中从未涉及的教学内容,幼儿竟然也掌握了。但教师回忆道,本班幼儿在“小兔乖乖”主题活动中有运用数数和运用一一对应的机会,幼儿平时很喜欢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这一现象证实了幼儿入小学前的数学知识是一种非正式数学知识,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其中有一名幼儿只能点数到5个物体,但她能完成5个物体的集合复制任务,这也说明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和在不同情景中的实际应用,不能仅仅停留在程序性知识(即点数)的练习上。二是在正确完成点数12个物体的8名幼儿中只有3人完成了任务3,教师大多不能理解这一现象。任务3涉及到对数学术语“一样多”的理解,如果幼儿不能理解“2种颜色的小熊一样多”这一问题的话,他们要完成这一任务是有困难的。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涉及较多的是对一个集合的计数,较少涉及两个集合的一一对应或比较。
2 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提出的教育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因教师对幼儿在数数中的表现不能准确解读。要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肯定有困难。如从教师对能正确点数12个物体的幼儿的教育建议来看,7位教师中,只有1位教师提出了合适的建议,即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数与实物之间的关系,因为幼儿能说出总数并不意味着他已经真正理解了数的真实含义。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幼儿是真正理解了基数的含义,还是只会重复最后所数的数而已。其他教育建议,如增加难度,继续增加点数的物体数量和说出总数等也许不太有必要,因为事实上如果幼儿已经掌握了基数概念的话,更多的练习可能反而会降低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下一步教师可给这些幼儿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或通过其他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数的真实含义。本研究的数据也表明,这些幼儿尽管在点数时表现不错,但8名幼儿中有半数还不能正确完成5的按数取物和两个集合的对应等任务。幼儿只有能熟练地按数取物,才能说明他已真正理解了数与实物之间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
(一)内在因素
1.学生的自我定位高
通过观察我发现,有一部分优秀生通常都会选择一些有难度、普通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进行挑战。这说明这类型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较高,或者说是自我定位较高,这类学生喜欢挑战,喜欢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
2.成绩优秀但短于表达
还有一类优秀生是这样的,虽然他的考试成绩优异,但是在语言表达方面并不像考试成绩一样优秀,属于“茶壶煮饺子――心里有数”。为了不让老师和其他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这类学生在课堂上就选择了沉默。
(二)外在因素
1.教师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一个具有良好性格的教师,能深得学生的爱戴和敬慕,学生会随时随地用自己敏锐的目光注视这位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并在暗地里模仿他。一个性格不佳的教师,往往会带给学生逆反、消极的影响。
2.教师学识魅力
教师兴趣、特长的丰富性,将表现出教师自身人格的丰富性,同时会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这样的教师将会象一块磁石一般,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身边,真正能培养出“自已的学生”。
3.教师教学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从书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求自己: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4.教师语言魅力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
三、应对策略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
(1)做一名真诚的教师。作为老师只要以诚待人,会在师生之间架起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学习。
(2)做一名热情的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大方自然的神情,是优化教师形象的首要因素。
(二)教师学识魅力的提升
(1)精心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协调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师上课讲得多一点就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练得多一点就是学生主体。根据每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设计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课堂提问,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
(2)灵活机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在备课时无法预见的问题。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表现出的不同反应,以及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运用机智灵活的方法“化险为夷”。呈现课堂教学内容时,灵活地运用提问也会大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
(3)勇于反思。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三)教师语言魅力的提升
(1)准确简明。教师既然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那么语言应注重的第一要素当是准确。若课堂上的语言脱离了准确性,且不谈课堂效率的追求,无论讲解的如何天花乱坠,与教学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
(2)生动幽默。相比与佛堂念经一样的教学,孩子更乐于听生动形象且有趣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运用不同的语言教学成效会大相径庭的原因。有些教师虽然有着渊博的学识,但因为没有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教学效果反而不如那些善用语言,专业技能稍逊色的教师。
(3)乐于评价。用心地去感受,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不论什么样的孩子会期待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对自己的评价,优秀生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在这方面不应吝啬。适时的表扬会及时地鼓励、促进孩子,让孩子开心好一阵子,感觉自己的努力被老师看到,从而更有积极性、
1什么是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CaseStudy)是对一个个人、一件事物、一个社会团体或是一个社区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它是一种能够提供对教育问题成因的理解,对经纬万端的错综关系作周全的涵盖,对动态变化之时空情境条件做适当分析的研究方法。又称个案研究、个案法、案例研究法,起源于医学诊治病案和侦破学中的刑事案例,之后逐渐推广和应用于心理学和教育学中。实施过程主要包括确定对象、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评定资料,指导个案,追踪评价等四个阶段。该研究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研究者通过在现场长时间深入的观察研究,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解决有关问题,这也正是质的研究的基本范式要求。在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个案研究法通常是通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学生或教师),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或一个有代表性的教育团体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这个研究对象的一切资料,进行全面、细致、深入地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的良好发展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通常使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来实现对现场数据的收集,被称为“实地调查”。
2个案研究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优缺点
个案研究法作为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它有着自己的特征,其基本特征包括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个别性;研究过程的连续性与动态性;研究材料搜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正是它的这些基本特征,使得它优缺点兼具,优点主要表现为通过对研究对象的长期、全方位的研究,能够得到更为客观和深入的研究成果,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其根本上的缺陷和不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个别性使得研究结果局限性大,推广度差。第二,由于研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动态性以及材料收集的广泛性使得研究成本高,同时也不能保证材料的真实性。第三,研究过程中人为因素明显,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第四,个案研究针对现象的分析不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五,个案研究中还存在道德问题。
3教育学个案研究法的类型
个案研究法自诞生以来,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理论探求、理论验证的个案研究—尤其是一般论点的研究,其目的是阐释清楚那些既存的模糊问题,激发读者兴趣;第二种是故事讲述、图画描绘的个案研究—描绘和叙述有趣的、有价值的教育事例、方案、计划、章程和制度等;第三种是评价型个案研究—需要研究者对教育事件、方案、计划、章程和制度进行分析,判断其价值,使读者确信。
4个案研究法的运用原则
4.1发展性原则
个案研究法强调收集一切与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既包括空间上的相关,也包括时间上的延续,是在一段时间里对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的持续性关注和记录。在幼儿教育研究中,个案研究法的使用者尤其要注意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
4.2完整性原则
在进行个案研究对象选取时就要充分考虑对象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抓住对象的个体特征的同时,还要清楚掌握对象与所在整体间的关系,注重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从而确保研究资料的完整性。在幼儿教育研究中就是要注重幼儿与同伴、家庭成员、幼儿园、社区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4.3真实性原则
在个案研究中无论是研究对象本身或者是研究者都要本着客观真实的原则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在幼儿教育中就要确保幼儿本身、家长、教师、同伴和研究者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可靠。
4.4主体性原则
在个案研究中,应该以幼儿的视角来审视和观察问题,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不刻意引导其言行,保证幼儿主导研究资料过程。
5个案研究法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在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少研究学者运用个案研究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研究所撰写的书籍为幼儿教育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以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略传》和普莱尔《儿童心理》影响最大,直接奠定了幼儿心理与教育研究基础,后来蒙台梭利等人的研究都深受影响。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也运用个案研究法对自己孩子身心发展进行了记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集成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奠定了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础。
5.1普莱尔《儿童心理》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之父”普莱尔发表了著作《儿童心理》,这是第一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专著。此书记录了他的孩子从出生起到三岁生长发育的情况,普莱尔每天都对孩子进行系统观察,偶尔还进行实验,后来通过对记录的整理就成了《儿童心理》一书,这本书奠定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基石,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共分三编:第一编讲感觉的发展(关于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和机体觉的发展);第二编讲意志的发展(主要关于动作的发展);第三编讲智力的发展(主要关于语言的发展)。直到现在,这部古典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
5.2达尔文《一个婴儿的略传》
美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创立者达尔文将进化论和心理发展相结合,通过长期观察自己的孩子,详细地记录下婴儿的动作、表情的生理发展变化,思维、观念等心理的发展等情况,由此总结和撰写了《一个婴儿的略传》。正如书中所记录的,婴儿在出生后第7天出现打哈欠等反射动作;4个月表现出双手配合动作;第5个月开始出现观念联合;45天前后能见他微笑;第13个月出现道德情感;到2岁零3个月,有害羞表现……。本书是最早的儿童发展观察报告之一,在儿童心理学发展史上占一定地位,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5.3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
1920年12月26日,陈鹤琴长子陈一鸣出生,陈鹤琴从此将其作为实验和研究儿童心理的对象,从出生的第二天开始,对其身心发展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和文字、摄影记录,这是现代中国学者最早运用观察实验、追踪记录的方法,以中国儿童为对象,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个案研究的开端。并且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于1925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这部著作内容涉及幼儿动作、好奇、模仿、游戏、言语、记忆、想象、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具体论点,都体现出先驱者的原创精神,他可称之为中国的“普莱尔”。他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婴儿传记”的方法研究并记载我国儿童早期心理发展情况的。在个案研究中他运用观察、图片、影片、录像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5.4对纪录片《幼儿园》的研究
个案研究不同于以往的调查研究,它只需要抽查出一个个案例子,通过对于这个例子的研究来解释出整个问题的特征。而不是像传统的调查研究那样,大批量研究案例和分析案例。这样做的目的是省时、省事和省力。
个案研究模式在研究结束后只会有一个分析结果,而以往的调查研究模式却不同,他们需要大量分析和论证,致使有些现象和结论发生冲突,对于总结工作来说负担很大。而个案研究则不同,它只有一个案例,只会产生一个结论。
(一)简要叙述以下两个个案情况
于是,陈某决定找一份稳定并且与自己专业有一定关系的工作。开始寻求新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在多家学下应聘英语老师并没有成功,正在这时,陈某看见了一家公立幼儿园的招聘信息,陈某决心进园入职。但是陈某不是专业的,所以在入职考试之前自学了许多专业知识,因为自己的母亲是幼儿园的保育师,所以也在目前那里学到了许多实践经验,在多个月的努力后,陈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幼儿园任教。
张某在进入幼儿园教学期间,对于幼儿园内的主要日常教学等都不能很好的适应。但是,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他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开始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杂志,不断学习上面所写的经验和教训,并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是,这些努力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教学中的需要,所以,幼儿园为他安排了一名带教老师王某。一般,王某在上课的时候,张某都会随堂听课,并认真做上笔记。平常在遇到困难又不能很好解决的时候,他也会请教王某。在这样的不懈努力了三年以后,成功成为了幼儿园中的优秀教师。
第一,幼儿教师并不只是一项工作,而是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在上述案例中,很多人都会不认同陈某的选择。因为,目前在我国,英语教师这个职位对于一名女性而言是极好的,它有稳定的收入和固定的保障,也可以受到更多人的爱戴,与此同时,许多人都认为一名英语老师和一名对外汉语从事人员要比一名幼教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其实,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甚至是不对的。但是,在实际采访中,陈某和张某从未觉的自己“屈才”了,反而感觉自己能找到一个这样的工作是一种幸运。由于幼教在教学过程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人格的培养和健全这方面影响极为巨大。
本次案例一的研究对象陈某,她的家庭背景、学校教育以及毕业之后的社会经历都是独特的,是她自己所独有的,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她所经历的入职过程对于目前研究幼教这一专业是有极大推动作用的。就案例实际情况来看,陈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教职工家庭之中,这对于她的成长和成才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父亲和母亲都是从事教师工作,所以对于教育子女方面更加专业和科学,因此,陈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得非常优秀。在学习上名列前茅,在特长上也有所建树,她的画画水平达到了专业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陈某,性格开朗外向,很适合做一名教师。程某在成为一名幼教后,因为自身的素质很好,使得在教学期间,本班的幼儿的素质养成普遍取得了好的成绩。
第三,积极向上的发展精神。积极向上的发展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期间,将出现的问题、结论、教训等分类归纳总结,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在教学期间教学能够够好的实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