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22:31: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职高专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前言
从某种程度上看,高职高专的办学教育宗旨主要是切实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效地按照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进行相应的培训,才能确保高职高专教育人才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特色教育是高职高专教育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也是其教育体系存在价值的直接体现。一方面,我们要能够不断优化高职高专教育的结构体系,进一步突出高职高专的特色教育。在另外一方面,还要加强注重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的建设,培养具备高素养的高职高专技术性人才,才能更好地对高职高专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2注重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的创新体制
可以说,高职高专教育的属性将会直接决定了其必须要逐步面向社会,有效地依靠社会的力量,实施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特色教育工作的成效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质量。在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必须要能够体现在人才培训的发展目标上,尽可能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培养出具备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另外,高职高专教育体系在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下,有效地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地探索出多种模式,从而培育出符合本土经济发展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素养人才。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高专教育在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上必须要以未来就业为导向,从而可以尽可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而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改革的推动力。而且,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增强对教育质量的管理意识,逐步探索出教学管理的创新办法。
3产学结合机制的改革
从某种程度上看,产学结合,这是实现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目标和社会生产之间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对于企业而言,产学结合才能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自身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此,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充分以技术优势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学结合中去。在高职高专教师的指引下,可以针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制约性因素提供相应的服务。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注意到,产学结合的改革办法实施过程中,企业和学校之间必须要建立一个共同管理的机制,最好是要体现出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职责和义务,若是产学结合缺乏高效的管理,这样容易导致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产学结合教学改革中,可以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其下属可以由教师、企业管理者以及学生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同时帮助其进一步协调好高职高专院校和企业两者双方之间的协议,科学地制定好产学结合的管理规定,细化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职责的目标。若是从系统科学角度来看,产学结合机制,这是一个独立性的整体系统,在这一产学结合的系统运行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可以说,在这整个的系统运转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运用持续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是来自激励。一般来说,产学结合系统的激励措施主要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就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激励措施,这种激励措施必须要让专业教师有效地参与到产学合作中,使得教师具有晋升职称的权利。第二,这就是要促进企业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可以进行相应的计酬加薪的优先选择权,并且对参与到产学结合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职位提升,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推动产学结合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
4注重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仅仅要能够体现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建立一支具有双师型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这是提升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例如,为了能够更好地地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的水准,这就必须要确保CPA实验班的教学水准,通过组建具有双师型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小组,固定时间组织相应的教师来学习各种会计制度和一些其他的专业核心课程,全面提升我国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专业教学手段,逐步改革高职高专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同时,我们也应该要清楚,由于CPA实验教学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必须要实施启发式的教育,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好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积极地应对各种信息处理的能力,有效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两者进行充分结合。
5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工作的改革,这就必须要能够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进而有效地实现高等应用性人才的教学目标,锻炼出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师资力量队伍。
参考文献:
[1]王新华.探索高职教育新的考试评价体系[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高职高专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办得好不好,有没有特色,应该由社会、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认同情况来决定,也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基准,最终以较高的就业率来赢得高职高专的发展空间。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紧紧抓住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桥梁的实习环节,对旧的实习观念加以创新,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因此实习环节的教学指导思想应包括这样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习强化关键技术的训练,将学生的“有所知”变为“有所为”,体现以“应用”为主旨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二是通过实习让学生以“准职工”的身份较长时间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快速适应企业对高等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力争做到就职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完成由“学校人”向“社会人”、“企业人”的过渡,以达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最终教育目的。
2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按照以上精神的要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一就业”的五步培养方案,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不同阶段的实习。
第一阶段的认识实习,我们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新模式。譬如办公自动化专业,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的第一学年结束时,安排到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虽然学生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具备任何专有知识,但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感性地了解企业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理论教学将要接触到的知识建立一些基本概念,为今后教学中突出“应用”的理论学习作准备;通过顶岗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整对就业的期望值,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平稳的心态。一般学生在经过这一阶段的实习后,都能对今后要学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就业态度的转变和对企业职工敬业精神的认识,有80%的学生在实习报告中都会有“师傅的工作真不容易”的感想。
第二阶段的生产实习,将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安排到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及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实习,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中基本上可以独立胜任一些维修和销售工作,我们对这次实习的要求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首先在专业技术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通过生产实习,大多数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取向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就业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整体已进人了“大众化就业时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这样的现实,第三阶段的毕业实习,我们采取了开放性实习的方式,在实习中更加强调学生不同个体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技能专长、就业取向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进行就业练兵,学生在联系实习单位时,就已经在不断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如果说生产实习实现了专业技能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那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就业理想和就业现实之间的“零距离”。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其实,找实习单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走出校门,只要你敢于去找,只要你眼光放低一点再低一点,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其实,这也同样可以用在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二是创造就业机会,近半年的毕业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让用人单位能更全面更深人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考察和了解,我们要求学生在半年的实习中,将自己定位于企业的职工位置,着重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实现学生素质与企业环境的“零距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承担了实际岗位的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的准职工,也同样接受企业的管理,这样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获得了重要的非技术能力,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社会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等等。我们发现通过毕业实习的“准职工”锻炼,学生在观念上成熟了不少,同时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谈到相关的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头头是道,已经可以称得上“专家”了。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实习,打破了以往实习仅仅是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的旧观念,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实现个人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同时使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由浅人深,对业的期望值由脱离实际到切实可行,把实习和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实习成为就业的预演和彩排,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个人素质与企业环境三方面“零距离”,在就业上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准备和更平和的心态,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3建设具备专业特色和水平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学生实现三个“零距离”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配套性。譬如针对办公自动化专业我们发动各位专业教师进行联系,先后走访了近l0余家与办公设备相关的企业,最后本着就近、有实力、有特色的原则,选定了4家具有实习实践价值的企业和公司作为实习基地,分别是: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和华震高科技公司。在联系、实习、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这些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合作,最后签约成为正式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按计划接收学生进行实习,无偿或优惠地提供实习设备和实习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设备,了解行业的新动态;另外实习基地还可以提供兼职教师参与实习指导、技术培训,缓解了校内实习教学安排上的压力,他们用在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直接与学生交流,既生动又实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差距。在实习中更突出“实”、“专”、“新”的特点,所谓“实”是指内容的实用性;“专”是指职业技能的专业性;“新”指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贴近企业,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针对实习基地反馈的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学生的实习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课程结构,增加了“办公设备市场营销”的课程和相关的设计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实习与就业挂钩的想法,在各个实习阶段都安排学生到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并由实习基地指派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环境中,建立模拟就业环境,既磨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调整了学生的就业心态,培养学生自理自律、与人合作、完成任务、应急应变、耐劳耐挫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同时也接收或帮助推荐表现突出的学生,实行预就业制,这激发了学生的就业潜能,对实现学生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4完善实习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针对就业的实习方式要取得成效,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为此我们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创新:
1)层次性。在制定实纲时,应以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人手,针对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编写。例如,认识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状况,对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感性的认知;生产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是进行就业预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掌握英语这种重要的交际语言显得日趋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英语教学理应有比较高的要求。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各大专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专科院校及高职高专学院的生源,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在实践中,由于我们对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经验不足,对进入高职高专学习的学生了解不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觉得不是很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技能也是差强人意。
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院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三年英语,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教学内容也偏深,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材方面,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符合高职高专学院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层次不一,比较难找到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在设备方面,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亟待充实和提高,使其在提高整体英语教学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师方面,我国高职高专学院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在那些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英语教师同时兼任英语专业课程和公共外语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
二、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语教学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受到各类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青睐。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英语学习成为各个专业的必修课。毫不夸张地说,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职业学院教育的声誉和培养质量,关系着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因此,加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主导思想不明确,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
高职高专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别就是培养目标不同,前者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后者以培养普通专业型人才为主。目前,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已经逐步形成特色,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逐步趋于规范。但是,英语教学要达到什么水平,课程怎么安排,实践中有的照搬大学专科计划,有的沿用中专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理论研究与探讨也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英语教学的模式(Teaching Model)落后,与英语教学的目标(Teaching Aim)相左。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现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一直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味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缺乏思考,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并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潜能的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三)硬件(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和软件(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目前有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是由中专、中技或其他中等院校升格的,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师资队伍表现无法完成现有的英语教学任务,而且许多英语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高职英语教学。
(四)强调手段,忽视基础。
现在的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一方面,学生的基础不扎实,进行高一层次教学有难度,另一方面,教师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厌学、畏难情绪, 只有在“兴趣”上下工夫,采用的教学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于进入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中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过多地重视手段而忽视基础,可能一开始学生会因为新鲜产生一定的兴趣(其实这里所谓的兴趣并不是对英语的兴趣,而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不可能持久,只有当学生能基本听得懂、说得出、写得对的时候,才会真正喜欢英语,对英语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而要达到以上所说的“基本”,必须从一开始就艰苦地、踏踏实实地打基础。
三、对策研究
(一)转变办学理念,端正办学思想。
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现有条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学校应从长远目标出发,始终把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在质量中求效益,在效益中上规模,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信誉,让社会理解、认识和关心高职高专教育,为其良性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立足当前条件,以发展专科层次为主,逐步提升教育层次,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索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同时,各院校应鼓励英语教师去争取做外销员、商务师、导游、翻译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另外,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制定相应教师管理条例,采取激励机制,奖罚分明,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平庸不称职者给予批评、教育、缓聘或低聘,而学校也要提供教师继续教学、深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
(三)改革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传统难破、习惯难改的定型论观念,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观念;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通过机械和模仿的语言技能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式、小组讨论、报告会、演讲、竞赛、辩论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等,使教与学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地把学生拉到社会上去(如涉外企业、交易会等)进行实践锻炼,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改革英语教学内容。
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英语课程,改革英语课的教学内容,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一个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如工艺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及现代设备的操作人员等,到底要学什么内容的英语,只有到有代表性的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生产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意见,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现场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如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和使用手册,国际通用技术标准,正在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原始资料等。另外,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人机沟通能力成为必备的职业素养。英语教学对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提示信息,通用和专业软件的使用说明,互联网络调用命令等都可纳入教学内容,成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十分实用而生动的教学内容。
(五)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颇。英语教学在整体规划和科学性、系统性方面欠佳,教材、教法有待改进。在教改中应该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重点,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实验设计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强化作业的设计性、连续性和复杂性,倡导研究性学习。在考试方法上,改变一统天下的闭卷考试为开闭卷相结合。目前就英语教法而言基本达成共识,即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来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
(六)做好教材的选择工作。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好的教材可以起到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队伍的不断扩大,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材也陆续出版了。这些教材较之以往的教材,在科学性和实用性,特别是选材的先进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选教材方面,首先应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职业英语,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应该在考虑到其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其岗位特点。在教材的设计上,可以增加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将接触到的诸如产品简介、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并辅以相应的课堂活动安排,而不宜过于专业化和学术性。其次,教材的内容应该避免与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相重复。专业英语教材在选材及体例上,应突出交际性原则,其设计应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交互活动。有些教材为了使专业英语教材更具实用性,增加了一些与专业无关,但对学生就业有益的内容,如,英文招聘广告、简历和求职信等,而这些内容在高职基础英语教材中就有相应的范文和习题。这样的编排看似是特色,实则削弱了教材的统一性,并且还影响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J].外语界,2000.4.
[2]连淑能.与外语学生谈综合素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
[3]王初明.正确认识外语学习过程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
[4]周燕.英语教师培养亟待加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5]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1,(9).
高职高专教育仍然存在教学目标狭隘化、教育方式单一化,以知识灌输为主,并把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基准,没有综合考核学生的其他能力等问题。这是因为高职高专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动手能力差、学历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教育经费不足,办学经费短缺,以至于高职高专并不能及时改善办学条件,无形中加大了学校的办学压力,无法保证高职高专教育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1.教育目标不明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加强了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视。高职高专教育应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改革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目前,虽然高职高专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仍有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实现与当地经济结合的目标。如果高职高专不能把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无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2.教育定位模糊
与普通高校的教育目标相比,高职高专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仍没有找准自身的定位,甚至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缺乏准确的战略眼光,盲目攀比,把高职高专学校的劣势与普通高校的优势相比,一味地模仿普通高校的教学体系,导致高职高专教育失去自身优势,无法形成自身特色,更不能反映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独特性。
3.忽视就业原则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是不可替代的特殊教育类型,其定位是培养生产、服务和建设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紧缺的问题。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应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以就业为核心,加快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的更新进程,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高职高专教学的实训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二、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对策
1.明确教学定位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一方面,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淘汰了大批传统产业的劳动力,对新型劳动力的要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随着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教育势必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高职高专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熟练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具备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的不同于以往本科教育的鲜明特点,可与企业直接实现无缝对接。要达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特别是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的实习方式的创新。
1实习观念的创新
高职高专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办得好不好,有没有特色,应该由社会、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认同情况来决定,也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基准,最终以较高的就业率来赢得高职高专的发展空间。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紧紧抓住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桥梁的实习环节,对旧的实习观念加以创新,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因此实习环节的教学指导思想应包括这样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习强化关键技术的训练,将学生的“有所知”变为“有所为”,体现以“应用”为主旨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二是通过实习让学生以“准职工”的身份较长时间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快速适应企业对高等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力争做到就职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完成由“学校人”向“社会人”、“企业人”的过渡,以达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最终教育目的。
2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按照以上精神的要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一就业”的五步培养方案,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不同阶段的实习。
第一阶段的认识实习,我们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新模式。譬如办公自动化专业,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的第一学年结束时,安排到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虽然学生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具备任何专有知识,但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感性地了解企业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理论教学将要接触到的知识建立一些基本概念,为今后教学中突出“应用”的理论学习作准备;通过顶岗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整对就业的期望值,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平稳的心态。一般学生在经过这一阶段的实习后,都能对今后要学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就业态度的转变和对企业职工敬业精神的认识,有80%的学生在实习报告中都会有“师傅的工作真不容易”的感想。
第二阶段的生产实习,将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安排到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及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实习,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中基本上可以独立胜任一些维修和销售工作,我们对这次实习的要求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首先在专业技术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通过生产实习,大多数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取向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就业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整体已进人了“大众化就业时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这样的现实,第三阶段的毕业实习,我们采取了开放性实习的方式,在实习中更加强调学生不同个体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技能专长、就业取向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进行就业练兵,学生在联系实习单位时,就已经在不断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如果说生产实习实现了专业技能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那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就业理想和就业现实之间的“零距离”。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其实,找实习单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走出校门,只要你敢于去找,只要你眼光放低一点再低一点,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其实,这也同样可以用在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二是创造就业机会,近半年的毕业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让用人单位能更全面更深人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考察和了解,我们要求学生在半年的实习中,将自己定位于企业的职工位置,着重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实现学生素质与企业环境的“零距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承担了实际岗位的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的准职工,也同样接受企业的管理,这样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获得了重要的非技术能力,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社会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等等。我们发现通过毕业实习的“准职工”锻炼,学生在观念上成熟了不少,同时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谈到相关的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头头是道,已经可以称得上“专家”了。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实习,打破了以往实习仅仅是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的旧观念,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实现个人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同时使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由浅人深,对业的期望值由脱离实际到切实可行,把实习和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实习成为就业的预演和彩排,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个人素质与企业环境三方面“零距离”,在就业上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准备和更平和的心态,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3建设具备专业特色和水平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学生实现三个“零距离”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配套性。譬如针对办公自动化专业我们发动各位专业教师进行联系,先后走访了近l0余家与办公设备相关的企业,最后本着就近、有实力、有特色的原则,选定了4家具有实习实践价值的企业和公司作为实习基地,分别是: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和华震高科技公司。在联系、实习、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这些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合作,最后签约成为正式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按计划接收学生进行实习,无偿或优惠地提供实习设备和实习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设备,了解行业的新动态;另外实习基地还可以提供兼职教师参与实习指导、技术培训,缓解了校内实习教学安排上的压力,他们用在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直接与学生交流,既生动又实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差距。在实习中更突出“实”、“专”、“新”的特点,所谓“实”是指内容的实用性;“专”是指职业技能的专业性;“新”指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贴近企业,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针对实习基地反馈的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学生的实习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课程结构,增加了“办公设备市场营销”的课程和相关的设计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实习与就业挂钩的想法,在各个实习阶段都安排学生到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并由实习基地指派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环境中,建立模拟就业环境,既磨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调整了学生的就业心态,培养学生自理自律、与人合作、完成任务、应急应变、耐劳耐挫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同时也接收或帮助推荐表现突出的学生,实行预就业制,这激发了学生的就业潜能,对实现学生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4完善实习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针对就业的实习方式要取得成效,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为此我们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创新:
1)层次性。在制定实纲时,应以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人手,针对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编写。例如,认识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状况,对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感性的认知;生产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是进行就业预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1-01
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可是,高职院校复杂的生源结构是高职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对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特点及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生源分为三类: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对口职业高中毕业生;三是五年制大专学生。由于生源不同,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呈现出较大差异。(1)普通高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从整体上看,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较扎实。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高考成绩不太理想,文化基础较差,知识面也比较狭窄,但毕竟经过了高中阶段的系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他们“专生本”的愿望比较强烈。(2)对口职高毕业生。是指职业中学的学生通过高考而对口升入高职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学习的学生。这是高职院校的一部分生源。从理论基础讲,他们在中学阶段学习了一些高中生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但不系统、不深入。(3)3五年制大专学生。这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转入高职大专阶段后,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要求的提高以及学习难度增大,这些学生人生目标模糊、缺乏学习的急迫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习惯不好。
二、要始终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彻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应用为主、以能力教学为核心。教学改革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广泛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逐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转变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变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标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制定各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知识能力结构。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
四、以更适合时展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等实施教学
为更深层次上完成教学改革任务,进行创造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以下两个方面是教学方法实践性的突出表现:(1)以企业需求为依据,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近几年的建学改革中,我院以服务职业岗位或职业群的需要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进行课程体系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根据企业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发新教材,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计算机、外语等可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纳入教材体系,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管理模式相适应。(2)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实现校企双丰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实现校企合作。通过学院、企业两个教学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通过“订单培养”这种形式,可以加强校企沟通,实现校企共同发展。对学校而言,通过深入企业搞调研,可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包括人才的类型与数量、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结构、职业态度等。(3)学校借助企业优势,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在企业的资金扶持和实物捐赠下,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校实际,购置设备,扩大场地,改善原有实习实训条件,建立较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人员建立校外实训基地。(4)考试方法的改变。目前大学的考试普遍是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出一份试题对学生进行闭卷笔试,学校检查教学质量也大多是通过闭卷笔试来进行,这样的考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只注重了笔头答题的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熟记,忽视了口头表达能力和生活操作技能,只注重标准答案,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要改变这种状况,高职的考试要尽可能多地进行口试和实际操作检测,考试内容上要根据专业特性及其实际需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情况,从而促使高职院校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总之,随着生源状况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要增强生命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与质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的常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宇新.技工院校培养技师之我见.职业教育研究,2006(2).
[2] 彭世华.职业教育发展学.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
一、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几个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毕业设计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出于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造成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和实验设备)紧缺,给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还存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或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精力投人不够等现象。(2)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过渡的过程中,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进人了高职高专的教育环节,而部分指导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毕业设计,因而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重视不够。(3)就业过程成为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每年的三四月间,正是毕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时刻,此时面向毕业生的各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人才市场”纷纷举办,致使学生忙于参加各类招聘活动,而影响毕业设计。(4)网络资源的丰富便捷为一些学生通过东拼西凑完成任务提供了可能性,更有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提供毕业服务,导致一些学生采用不正当手段应付学校的考察,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秩序。针对这些情况,有必要提高毕业生和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
二、转换选题模式,优化选题设计
设置好的毕业设计课题是培养毕业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第一步。传统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大部分是以指导教师选题为主、学生选题为辅的“命题式作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选题可以紧密围绕指导教师的教研计划,使辅导工作得心应手,对教师的教学研究或科研工作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弊端是有可能与学生的择业意向不符,脱离毕业生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习条件,使毕业生不能将毕业设计与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相结合,致使学生不愿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工作,甚至应付了事。对此,可以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确定题目的开题方式,即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泛的范围内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实习条件设定题目,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判断题目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研究可行性,控制题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对于部分没有自行设定题目的学生,教师再结合传统选题模式给予指导。
三、加强过程控制,保证设计质量
科学的管理可以产生良好的效率和优良的质量,为了解决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落实就业单位,而将毕业设计流于形式,可以将学生平时纪律考核与毕业设计的成绩挂钩。指导教师要按照设计任务书规定的工作进度时间进行检查,随时了解学生工作质量和完成情况,并将指导过程的时间地点都记录下来。使考勤成绩有标准可衡量,有据可依,并作为指导教师后期允许学生参加毕业答辩的依据。在毕业设计指导中,采取严格的纪律和监控措施,既保证学生设计时间的投入,也保证教师指导时间的投入,同时也能很清晰地反映出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个进程。
当然对于部分去外地应聘或实习的同学,也可以采用其他更加灵活的方式以保证设计顺利进行。其中,通过网络可以进行异地辅导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此外,建立专业毕业设计辅导网站则能为网络辅导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专业的服务。毕业设计辅导网站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远程毕业设计辅导,为辅导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与管理的空间,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信息、远程辅导、监督检查、资源共享。当然,毕业设计辅导网站的建立对辅导教师的技术要求也较高,并没有必要一味追求。
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再先进的信息技术也难以达到面对面辅导的质量和便捷,所以必须保证相当时问的见面辅导,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更加适应当前毕业生的实际情况。
四、加强纪律考核,量化成绩标准
目前毕业设计的成绩主要包括: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含指导教师)答辩评分。采取这种答辩形式,考核内容针对性强,仅对毕业设计结果部分的考查,不能对学生获取的知识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学生的发挥也有相当大的随机性,易受到临场因素的影响,而且评阅教师(指导教师)的评分标准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致使少数毕业设计工作量较大但答辩效果不太好的学生的成绩,反而比工作量小的学生的低。针对此类情况,必须进一步细化毕业设计成绩考核评定标准,保证毕业设计考核评定标准的准确性与公正性。
(一)加大图纸内容的成绩。图纸是毕业设计成果的标志之一。更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技术语言。图纸中应紧密与设计相结合,体现正确的计算结果,还应将支承、锚固、标高、尺寸、位置等与计算、施工有关的部分表达清楚、完整,并满足构造要求。规范的图纸可以使施工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各项设计要求、设计做法和施工程序等,明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学生必须认真完成高质量的设计图纸,主动地迅速走进生产第一线,完成向专业工程师的过渡。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图纸都应与自身的设计题目相关联,因而也能够很好地杜绝学生之间的相互参考以及网上下载等其他偷工减料的做法,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参与性和独立性。
(二)毕业设计答辩是控制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答辩是否严格、公平和公正对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故应成立由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答辩可采取争优公开答辩、分组答辩方式进行。答辩组成员根据每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图纸内容、语言表达能力及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等评分公正、准确地评出每个学生的成绩。
争优公开答辩须由学生提出申请,指导教师推荐,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全专业指导教师参加答辩会。获得优秀者,学院发给其优秀毕业设计证书和奖金,为今后从事结构设计工作的学生提供考核依据,也激励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真和重视。
分组答辩采用统一的打分标准,防止出现人为的误差,既可以相互了解各组的设计水平。对指导教师也是一种监督。答辩分组时采取“隔离”的原则,即答辩时指导教师和自己的学生不在同一组。对于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一定要推迟毕业时间,重修毕业设计。
第一阶段:学生刚入学时,对装饰专业知识了解甚少,需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入手,使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对装饰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一些专业知识,专业术语有深层次的理解,更能进一步体会自己以后将要从事的领域。
同时开展的课程还有计算机基础和一些办公软件的应用。计算机作为当前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逐步进入各行各业,甚至进入家庭。作为绘图的一个辅助手段,它的日常维护及简单的日常应用,学生应该熟练掌握。除了计算机知识外,还应当在此时融入素描写生及水彩水粉等。素描是一切绘画艺术形式的基础,通过简单的黑白色调就能勾勒出世间万物,而且变化无穷、惟妙惟肖。任何一所专业的美术学院,它的入门考试都是以素描为考核对象的。素描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可以进行色彩的培养。水彩、水粉都是极好的方式,虽然它们的原理不同,着色方法和技巧也不一样,但最终培养目的都是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提高及色彩的体验,为以后在电脑上进行色彩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随着对装饰专业的基础课程有初步认识,学生可以接触一些更深入、更切实可行的实例。例如:photoshop图像处理、平面设计的一些软件等。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此时平面设计更娴熟,色彩更和谐。
第三阶段:此时学生已经进入高年级阶段,逻辑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经有所提升,针对此时特征,开展三维立体设计的制作、效果图后期渲染等学科建设,针对装饰构造进行剖析,让学生通过现场的实际操作,真切感受到室内外装饰的乐趣,体验到真实的工作场景。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专业培养,学生毕业后大多掌握一技之长,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明确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可以从事绘图员、平面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家装设计师及效果图专业绘制员等工作。
二
目前,建筑业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产业,建筑装饰行业随之兴旺起来,彰显了巨大的潜力。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步入正轨,走向成熟。从检测标准看,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到行业规则等都有明确的标准,未来建筑装饰专业将大有可为。
建筑装饰专业是一个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同时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建筑装饰专业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切实考虑到以前期设计为先导,满足客户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人群设计的需求,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专业。因此,高职高专中的装饰专业除了应具备上述各项外,还应具备最重要的一点:有丰富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让学生一毕业就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真正做到无痕过渡。因此,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以下几种能力培养:
(一)动手能力:装饰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但在目前各大院校内,大多还停留在以老师教课为主,学生操作为辅模式。学校的硬件设备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没有实际操作场地和空间,也没有适当的企业提供场地让学生实际体验。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尽最大可能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课堂上,教师模拟装修的业主,针对现有户型,提出各种装修要求,让学生模拟设计师进行创作和解答。在不能去设计单位实习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1 高职高专教师要做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者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高职高专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只需打开连接到网络的电脑或手机,就能查询到关于某个知识点的信息。他们甚至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当有某些疑惑时,他们还可以在网络上咨询相关专家、学者或教授。因此,教育信息化对于高职高专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教师不能再用满堂灌的方式讲授理论知识了,而是要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讲授哪些理论知识,用什么方式和方法传授知识成为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改革重点。笔者认为,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高专教师要以课堂主体学生化,内容选择职业化,组织安排项目化,教学实施情景化的理念为指导,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综合运用。高职高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获得成功感,从而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要运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2 高职高专教师要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者
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它是包括一切实践活动中所需的能力。比如:观察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等等。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应该是以上能力的整合。高职高专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在信息化时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迅猛发展,这对当代高职高专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高职高专教师要在“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用为主”的前提下,加快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一是教师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教师要强化操作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三是教师要强化实验实训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高职高专教师要做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者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高职高专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育人工作,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品质和健全高尚的人格。一是教师要通过知识的讲授,教风的熏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把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二是教师要将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与塑造人文精神相结合。网络信息的庞杂,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容易让学生在信息世界里迷失方向,失去判断力。教师在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识别网络信息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三是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交流相结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课堂教学频率减少,师生的课堂交流机会也减少了,教师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找学生面谈或借助新媒体与学生沟通,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而给学生以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的完整教育。
4 高职高专教师要做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者
科研是高校的三大主要功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其办学层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技术应用型高职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仅关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会关系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科研有助于高职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和高职师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造就高职教师的成就感;有助于高职专业办出特色,并得到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为高职高专教师施展才华、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提供了契机和帮助。高职高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深入探讨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教研相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3-0050-02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直接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专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05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091所,招生人数达248万人,在校生达713万,分别占普通高校的60.9%、51.2%和47%。但是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规模和数量大发展的同时并没有伴随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有些地方的高职高专还出现了质量大滑坡的现象,影响了高职高专的声誉。为保障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应理清办学思路、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明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职高专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同时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担负重要角色。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高等教育入学率较快的提高和大众化的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短期大学、社区学院或相当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较早的国家,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机构是社区学院。它是集大学基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社区文教服务及成人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它在教育教学中确定了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的目标体系。
德国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较成功的国家,其于1968年创立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经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大发展后,在校生逐年增多,目前全德3/4的机电工程师、1/2的企业经济师和1/2的计算机工程师都毕业于专科学校。这种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科大学已成为培养德国工程师的摇篮。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职业发展特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应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二、加大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力度,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体系的创新
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试点专业发展为突破口,办出专业特色。高职高专学校专业建设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围绕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把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时,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对原有专业进行整合。各专业在完成培养目标的同时,要努力形成办学特色,加大对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投入,积极探索岗位针对性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规律,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在同类学校领先的示范专业和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带动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推行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高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应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所以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过程中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多采用以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比例较重,职业技能学习时间较少,只占整个课程体系的三分之一。并且由于学生在最后一学期正处于毕业找工作时期,已安排的实习时间难以保证,再加上缺少理想的实习和实训场地,往往最后一阶段的实习也成为泡影,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不利于达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课程体系应打破分段式,进一步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结合。为此,有必要将理论课程、专业课程、生产实习课程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个学期,逐渐深入,每学年自成体系,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完善人才目标培养。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特征。各校在教学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为了保证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条件,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条件。为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教师应具备的学历层次和“双师”教师要求,各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自身师资队伍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一是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引进高素质的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二是从相关企业、单位聘请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三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鼓励教师进行提高学历教育的在职培训,并且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相关单位实习或挂职锻炼。
四、建立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体系,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
为了健全高职高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国家教育部建立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咨询机构,实行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规范和改进学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估,逐步建立与人才资格认证和职业准入制度挂钩的专业评估制度。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教学状态数据统计、分析和定期制度。在健全外部管理机制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建设,强化质量运行机制。通过运用全面管理理论与质量管理原则建立目标管理体系、组织管理(教学、学生、招生、就业服务)体系、教学文件体系、督导评估体系、信息反馈调控体系、政策激励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确保高职高专教学质量持续地改进和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98-01
高职高专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其教育属性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必须实施产学结合。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结合是指学校与企业、行业、产业的结合,其实质是教育应面向企业、社会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社会结合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是办好高职高专教育至关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产学结合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学结合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施校企结合是贯彻高职高专教育宗旨,实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高专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现场经验和分析、处理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人才培养应从职业岗位入手,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确定,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再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都需要企业的专家参与,因为企业对自身人才的需求最为了解。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相适应。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学生实习、实训条件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营造职业环境氛围的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的设备、环境、乃至师资等条件,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搞好实践教学工作。从目前看,高职高专教育仅依靠学校的办学条件难以实现培养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为即便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健全,也必然与学生未来上岗工作的真实职业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况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牵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速,都将大大缩短学校实训设备更新完善的能力及速度。因此,只有依靠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人才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所以,实施产学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现有资源,搞好高职高专教育、实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必须的。
二、产学结合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因此,实施产学结合对于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所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摸式的特征决定了教师不但要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也就是说专业教师既要有教师素质,又要有工程素质,即能讲又会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学生,才能为建设行业第一线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保证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关键。
实施产学结合是培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是“双师素质”教师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学校利用专业教师的知识、信息的优势为企业提供行业与企业发展的信息,为企业改革出谋划策或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学校在参与中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正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企业根据其各类人才在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需要,参与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达到校企双方参与,共同提高,互惠互利的目的。如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有多半教师在企业兼职,担任技术顾问或技术员,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及时将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规范等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所用,为就业打下基础因此,产学结合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极好途径。
三、产学结合有利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
产学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做好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其质量、素质、能力不仅取决于我们学校自己的评价,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及聘用以及学生就业的实现。
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学生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在企业顶岗从事生产性工作,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与义务。这种顶岗工作不同于普通专科学校的生产实习,其往往有明确的要求和责任,是“干”而不是“看”,学生在实践中既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才干,又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为用人单位创造了实际价值。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了解了企业,了解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缩短了学校同用人单位的差距,实现了零距离上岗。若学生在顶岗工作期间被用人单位看中,毕业后将直接被录用。因此,产学结合是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产学结合中,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只有保证校企双方“双赢”,才能使产学结合落实到实处。总之,要办好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都占到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总和的半壁江山,学校总数占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发展势头迅猛。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如何面对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高职高专教育内部来看,总体发展是不平衡的。部分学校定位准确,特色突出,毕业生供不应求,但多数学校仍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1.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定位模糊、特色不明。多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有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级实用人才、高等技能性人才等多种说法,在民间也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术人才等说法,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政府的各级管理部门和民间的观念中远未达成一致,从名称到内涵仍是一个比较模糊和众说纷纭的概念。在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往往是定位就高不就低。所以,尽管政府一直在艰难地推动改革,但收效甚微。高职高专教育始终无法从本科压缩型中彻底摆脱出来,而依然部分沿袭过去的学科模式,改革不彻底,特色不鲜明,是导致高职高专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根本原因。
2.教学基本建设比较薄弱。由于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教育多头管理,政策、措施不配套,高职高专教学基本建设长期滞后,使得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等推进缓慢。这些重要因素也制约了高职特色的形成。
3.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能按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教学项目和组织教学。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高专院校还是沿用学科体系加较多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改革的目标实施总是力图将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整合。之所以出现这种改革不彻底的模式,总体上讲,还是顾虑过多,老的一套仍抱着不放,新的要求又需要体现。然而,靠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嫁接,难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外部来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比较滞后,劳动部的职业大典规定了1800多个职业,而职业资格证书只发了100多个。劳动准入制度实行较晚,使得依托职业准人的高职高专教育就业通道不畅,就业没有很好的制度保障。
二、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按需办学。高职高专教育与市场联系紧密,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要从市场需求中寻找生存发展空间。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适销对路的职业人才,不与市场接轨,离开社会需要,自身就无从发展。高职高专教育不应依赖政府给予很大的政策支持、很高的地位、很多的投入,而应从市场中获得自我发展的舞台。只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发展空间则是无限的。因此,高职高专教育一定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要从学科型转变为就业导向型,通过与社会结合、通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校良性发展。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机遇,研究社会需求,认识社会需求,分析社会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按照需求对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重新整合,要敢于做伤筋动骨的改革,敢于舍弃一些传统模式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灵活反应,不断根据社会要求调整专业设置、专业方向、专业内涵,实行订单式培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与社会需要零距离,使学生上岗就能上手工作。
2.进一步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人才结构和高等教育本身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毕业生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应该怎样定位?笔者认为,应该是进一步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并大量涌入就业市场,在市场对高层次人才总需求增幅极为有限的制约下,势必造成他们供应下移的趋势,从而对高职毕业生形成挤压效应。将高职高专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重心顺势下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面向量大面广的基层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执行型人才、实务型人才、操作型人才等正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在。
3.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技能和实践能力获得为主线来设计实践实训活动和理论知识学习。根据前面两个原
则,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突破传统的思路和框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结果不是若干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考试或考核通过,关键是职业岗位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为此,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要做大的调整。对此,德国的项目教学法有成功的经验。它以一个实践项目为载体,以能力技能获得为主线,将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力训练融汇其中,在项目中边实践边学理论,用到什么学什么,针对性极强,突出了理论的应用性,较好地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总之,着力于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设计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应用中掌握理论,这应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原则。
4.合作办学。一是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和若干企业签订一纸合作协议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合作互助、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能否建立这种机制关键是企业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而企业的积极性来自我们的高职高专院校到底能为企业做什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能否融入到企业活动中必然成为题中之义。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和企业形成合作联合体,学校专业人员和企业人员双向兼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尝试。企业和学校的工作大家都实质性参与,科技助企,产学研实践助校,学校和企业活动彻底共通,资源和效益共享。有些学校通过自办企业或将企业引入学校,企业与专业互动共赢,找到了产业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为地方经济多方位服务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办学的结合点,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道路愈来愈宽广。二是与国外的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国外高职院校已积累了几十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他们的经验,将加快我们的办学进程。
5.注重素质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虽然是实用性极强的职业教育,要在特色上狠下工夫,但教育的共性要求也必须兼顾,特别要注重素质教育。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要特别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既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也处在尽快形成鲜明特色的关键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将更加综合、务实,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主动面向市场需求并率先形成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方可在竞争中把握先机,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