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1 23:46: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亚文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亚文化和时装的关联由来已久,当下又随着Vetements、Gosha Rubchinskiy及一票伦敦新晋设计师的走红,重新回归,并在媒体的解读下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和广泛。一时间,时装亚文化变成了和名牌大学毕业证一样的“敲门砖”,似乎一个人看起来越接近亚文化,他就越能超越平庸,但这也导致一提及亚文化,许多人就心生厌恶。
青年,是构成亚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这次时装界亚文化回潮,就借着大肆流行的街头滑板风格,试图打造出属于一群酷小孩(Cooi Kids)的形象。
比如说一件重金属风格的T恤,或者像Alexander Wang这样的设计师将一个Facebook社群的概念发展成一季热卖的时装,只要有一部分人开始穿这些服装,往往就会引起消费者的追捧和同行模仿的风潮。
这种苗头刚一出现,时尚媒体就立马给它贴上个牵强的亚文化标签。这种风气真的亟需改变。
从嬉皮士,垮掉一代,光头仔到朋克等亚文化现象的出现,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动荡。
可以说,某个时代的某件重大政治或经济事件如同投入湖心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而多数亚文化现象恰恰充当了一层涟漪的角色。
很多亚文化表面看起来确实惊世骇俗,从夸张的服饰风格到聚众游行,时有过激行为,但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一表面上去思考一个亚文化现象。就像你看到一个人,如果仅仅停留在远观的角度,是永远没法真正了解这个人的,得走进他,听他的故事,分享和交流,才会明白他炫色的外表下到底藏着什么。
从“朋克教母”到大英帝国的女爵士,从“Sex”时装店到巴黎的时尚T台,Vivienne Westwood的那种大胆狂放、离经叛道的设计风格曾引领了时尚界的一股风潮。如果我们剥离她设计作品的表象,就发现这些作品所隐含的内核和英国的青年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她所做的是把这种亚文化投射到她自己所理解的时尚当中。
而当前我们的现代化、数字化的世界与亚文化是正相反的。亚文化仍然存在,但已经不像过去它们作为有机体那样保持鲜活和不断衍变。
如今,他们更类似于内战时期重建社会,充当着步入另一个时代的门户作用,而不仅仅是一个青春期的仪式。如今的他们已经在重新制定社会秩序这方面与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产生了更多的共同点。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注重时尚、音乐和共同的理想,而不是步枪和历史事实。
如今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创建社区,他们的兴趣对于传统的亚文化模式来说太过宽泛。
亚文化建立在派别意识关系的基础上,它的拥护者将他们自身定义于世界其他部分相对立的位置。过去,你不可能既是朋克―族,又同时承认自己是嘻哈音乐的粉丝,至少不能公开承认,因为排外的青少年狂热主义是加入其中的前提。
亚文化时代大约在十年前就结束了,现代时尚,因其网络优化手段,和亚文化时代毫无相似之处。
那么为什么时尚界如此钟爱泛亚文化标签呢?因为他们人为地强化了虚华的潮流,而且收益是双重的。
对于消费者而言,亚文化更加耐人寻味和意蕴深厚,而不是一些过不了多久就会过时的事物。亚文化沉浸在意识形态之中,他们有着仪式、身份和自创的音乐类型,这些都与他们的派别信念相一致。他们坚持着某些东西,而且一旦改变就会被诋毁为“背叛”。这能够赋予服装一种反文化部落的感觉,在心理上等同于奋力咀嚼一大口牛排,而不是―点一点地小口品尝甘蓝沙拉。
你可以想象,消费者定然感觉到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价值回报。
然而,虽然越来越多的声音指责如今时装亚文化泛滥,但即便是反对它的人,也不可回避藏在其背后的主谋:小众消费主义带来的人以群分。
无论是时装界,还是音乐、文学领域,向小众主义靠拢是必然的趋势。消费亚文化是出于当代人需求的市场动作,一来人们追求标新立异,二来大部分设计师在有点名气之后都在走下坡路。况且当代亚文化粗糙、晦涩,毫无章法的特性也适用于转移人们对鱼龙混杂的产品本身的注意力。
1975年,John T MOlloy撰写的Dress for Success(《为成功而穿》)一经出版便成为畅销书,随之催生了“权利着装”这个概念,而彼时的成功着装的具象表达之一,就是穿着昂贵西装皮鞋,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华尔街高管们。
这个视频的完成和开始传播的时间大致是在2005年的第三季度,在那个时间点,即使是Youtube也是刚刚成立一年不到(这家网站成立于2005年的2月,并在之后的一年多后,才声名鹊起),更遑论中文的视频网站。但这段视频流传得很广,当时主要的传播渠道是通过BBS。
这是一段非常草根的视频短片,主角是一个模仿周星驰路数的人,并且同样以唐伯虎作为装扮,笑声也极尽模仿星爷的那个招牌笑声。这位在视频中有点模糊不清(早期网络视频的显示通常都很模糊)而看上去甚像星爷版的唐伯虎,利用中国经典断句难题“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狠狠地嘲弄了那个只晓得“我知道”的老外,最后把老外的女朋友都勾到了手边,尼姑也动了凡心,老外当然就如同星爷版的《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对子王那样吐血倒地,从而引发出关键命题:百度,更懂中文。
这段视频,稍微接触过两大搜索引擎的人都可以看出对google的嘲弄。
百度从来没有在正式的传播渠道(比如电视)中推广过这部广告片,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个广告所宣称的“百度更懂中文”有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的嫌疑,这在中国的广告法中是不允许的。更何况,百度也很难拿出简明但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事实上,百度当时的宣传片并不只有这个,还有一部“百度流量最大”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广告片,但它的传播范围,远远比不上先前提到的那一部。
既然百度自身没有发力去推广这部视频,我们就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百度的这部仿星爷作品会有这样大的传播量,而它的另外一部,却显得相对弱小,更进一步,一年后,雅虎中国连做三部网络视频宣传片都无法企及这样的传播高度呢?
这和中国的网络UGC文化非常有关联。
两种“冲突”的文化
在中国的互联网世界里,大致可以看成是两个部分共同组成的。一个部分不妨称为主流文化,这种主流文化的锻造是由各种背后有组织的水平或垂直类网站缔造的,这里最大的主力军是门户网站和垂直类网站中的排头兵。另外一个部分不妨称为亚文化,则是由上亿网民自己打造的。在web2.0概念出现之后,这个部分被称为UGC(users generatecontent用户产生内容)。而在web2.0概念出现之前,这个亚文化则弥漫于各种类型的BBS之中。
这两种文化,某种意义上讲,是在冲突之中的。主流文化不断“结构”着网络世界,有意无意地去制定网络秩序或规范或标准,但亚文化则在不断“解构”着网络世界,不自觉地在试图冲破前者努力打造的秩序、规范或标准。这种解构的动作,某种具象表现形式就是:恶搞。
这也正是恶搞在中国的互联网上,特别是在那个亚文化盛行的互联网上极其容易传播的原因。比如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那可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恶搞型视频中的巅峰之作。
虽然恶搞是一种所谓“用滑稽、搞笑整蛊等方式表达出自己心里对某些事物的看法”的手法,但恶搞作品能否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和恶搞对象本身的名气很有些关联。《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恶搞对象是大片《无极》,后者本来就是重金推广的电影,因此这部恶搞作品的影响范围如此广袤并不奇怪。但同样也是胡戈出品,同样是恶搞作品,《乌龙山剿匪记》便反响平平,甚至有人认为胡氏已江郎才尽。但归根到底,《乌龙山剿匪记》并没有什么太实在的有名的恶搞对象。
所以,中国互联网的解构式亚文化有着和国外非常不同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它依托于那个已经被结构了的主流文化。结构得越强,解构后的传播力度就越大。凭空制造一个恶搞作品,在中国的UGC江湖里,是传播不了多远的。
比如说雅虎中国的推广片。雅虎找来了中国的顶尖导演陈凯歌、冯小刚以及张纪中,拍摄了三段广告片,陈凯歌的《阿虎》走的是找一条忠诚的狗的动情路线,张纪中的《前生今世》则用一种奇幻加武侠的手法来表达雅虎的“找到就是快乐”,只有冯小刚的《跪族》使用了“恶搞”的手法,在讽刺暴发户的同时,也试图表达雅虎搜索的强大。在百度的视频搜索中,可以发现这样的结果冯小刚的《跪族》视频不仅排在前列,而且搜索结果也更多(可见网民们是多么喜欢去传恶搞的视频)。但比起2005年的百度广告片,它的传播效果就等而次之了。
百度的这个宣传片,同时也捧红了一个人:陈格雷,这个今天发明了“张小盒”这一卡通形象的营销人士。陈氏后来透露说,雅虎的三大广告片的投入是3000万(请动这样的大牌导演以及范冰冰范伟这样的名角,这个数字并不夸张),而百度的唐伯虎和孟姜女加在一起不过数十万,考虑到后者并没有什么大牌演员和导演,这个数字也是可信的。从市场推广的ROI角度来讲,百度的确技高一筹。
这吊诡的恶搞
我不知道陈格雷和百度是不是吃准了中国互联网盛行一种恶搞文化而去操刀唐伯虎式的宣传片,但显然这个视频是暗合中国BBS文化特征的,也正因为如此,成千上万的网民自发地去贴这个视频为百度无偿打工。不过,我可以肯定的是,百度并没有吃准这种恶搞文化的背后还是对主流文化的模仿这一特征,不然它就不会去推出孟姜女篇。虽然孟姜女本身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人物,但她的故事并非是BBS人群中喜欢关注的主角,孟姜女本身也从来没有成为互联网主流文化的关注点。
以Flash技术为核心的视频网站的盛行,将“视频”这个其实蛮古老的网络产物变成了UGC江湖中的一个:视频网站。也正是因为进入了亚文化之中,主流文化中的视频制作手法,是不能起到在主流文化中的作用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能在电视里播放的广告,投放到视频中,效果会很不尽如人意。不过,也许是成本的因素,也许是理念的问题,今天,在视频网站中出现的视频广告,大多都是TVC的文件形式转化而已:无非就是把电视里播放的广告,格式改一下,投放到互联网中。这种做法,失败是常态,成功了才是变态。
随着UGC的不断深入,web2.0开始风起云涌。除了早期的BBS这一UGC阵地外,又出现了Blog这样的UGC产物。不过,利用Blog进行视频宣传片的推广,和利用BBS的,还不太一样。
相对于Blog,BBS的草根性更重,也更喜欢玩“无厘头”风格。这和BBS本身的澡堂传播模式是有关联的:你可以听到很多人说话,但这些人却面容模糊。除了版主和论坛中的大虾级人物,大多数BBS中的用户只是一个ID罢了,并不代表什么。但Blog不同,Blog带有很强的个人网络自
我代入性。
当我不喜欢一个BBS时,我可以迅速地离开它:当我这个ID在这个BBS中不方便再使用的时候,我可以迅速地换一个ID。但我恐怕很难去换一个Blog,这太麻烦。以Blogger自身为核心的长期的Blog书写,所谓文如其人,自我代入性(或者说,自我披露性)是互联网诸形式中最强烈的。而自我一旦代入,所谓的“品位”就被提升了出来。因为品位这两个字,从来是和“我”希望在别人面前所展示的“我”有关。
恶搞这个东西,虽然很好玩,也很好笑,但品位却是缺乏的。同样一个人,他/她可以去BBS里张贴一个恶搞作品,但却不太会在自己的Blog里张贴同样的恶搞作品。在Btog里所能出现的广告推广片,要么和创意有关,要么和幽默有关。而这两者,统统可以代表Blogger自身的品位。
在一些Blog上,我见过这样一段视频宣传片,这是一部推广ariston洗衣机的视频,但在视频一开始,你却看到的是蓝色的海洋,和游来游去的海底生物。随着镜头的不断推进,以及影像的不断清晰,你终于发现,这些游来游去的东西,原来全部是在一台滚筒式洗衣机中的衣物:衣服、裤子和袜子。镜头在你看清的那一刹那忽然拉了回来,赫然,你看到的便是一台洗衣机。
这是一部相当有创意,画面也相当唯美的视频宣传片。在自己的Blog上张贴这样的广告视频,不仅没有那种浓重的商业气息,也可以给自己的浏览者一种美的享受以及对自身品位的肯定。组织可以利用这种blogger的特性,制作网络视频宣传片,让UGC来帮助自己完成推广。
不过,另外一种网络视频,则更容易获得Blogger的青睐,那就是幽默。百事可乐曾经做过很多这样的广告片,比如一部广告片里描述一个小孩,因为在饮料机面前无法够到最高处的百事可乐的按钮,就投币买了两罐可口可乐拿来做垫脚石。最幽默(或者玩阴谋式)的是,这个小孩够到了百事可乐的按钮而投币买走一罐后,那两罐倒霉的可口可乐被留在了那里,小孩正眼都不瞧一下。
这种有些阴谋诡计式的幽默,在正统的宣传渠道里是不能被接受的(百事这部广告片是被禁的),但在互联网的海洋里,却可以畅行无阻。因为这已经很难说是一种广告了:组织制作了视频之后,并没有证据表明用来做“广告投放”。
网络视频和电视广告非常不同的一点在于,后者的投放是组织自己的行为(也不能期望受众帮你推广,因为他们根本开不了电视台),但前者的投放,却完全可以仰仗视频观看的受众。如果足够有创意的话,只需要进行小范围的投放后,自会有大批的受众跟进,成为你的传播者。但“足够有创意”这五个字的背后,就是组织对中国互联网亚文化的一种把握,对UGC的U(user)的心态的了解。模仿主流文化的恶搞行为、极具创意的唯美行为、有点搞坏的幽默行为,都是组织制作视频时可以采纳的理念。
3、军迷文化(军备控、军事爱好者)。
4、哥特文化(洛丽塔、吸血鬼等)。
5、朋克文化(视觉系、摇滚等)。
6、LGBT文化(非异性恋群体)。
9、电竞文化(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
8、鬼畜文化(王司徒、元首、金坷垃等)。
9、超级英雄文化(DC、漫威)。
10、冷兵器文化(铠甲爱好者、冷兵器爱好者)。
亚文化群:1、民族群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爱好,他们在饮食、服饰、居住、婚丧、节日、礼仪等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有特点,这都会影响他们的欲望和购买行为。
一、亚文化及其内涵
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而言的。亚文化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能够以其自身特征与主文化相区别;至少服从主文化的一部分规则;以与主文化的差异特征而拥有约束自己成员的行为规范;能够支持保持该文化的少数群体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整体行动;其成员意识到自己与主文化的差异与距离。
二、高校校园亚文化现象
目前,高校校园亚文化出现了多样化现象,主要包括短信文化、网络文化、课桌文化、广告文化等。
1.短信文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手机短信大量充斥着校园,其中包括各种爱情短信、幽默短信、友情短信、节日祝福短信等。
2.网络文化。它是指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其主要载体是博客、BBS、论坛、QQ等,主要内容是网络语言、网络歌曲、网络文学等。
3.课桌文化。所谓课桌文化,就是涂鸦文化的一种。涂鸦的内容复杂,主要包括对学校的一些不满或对一些现象的看法,亦或是一些打油诗,格调低下,粗俗不雅,文化格调不高。
4.广告文化。学校好多地方都贴满了各式小广告,其中包括考研辅导班、假日兼职、出售二手笔记本、社团活动、自考等信息,内容可谓种类繁多。
三、高校校园亚文化特征
高校校园亚文化是由校园特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概括讲,校园亚文化群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1.自发性。以相同或相近的年龄、年级,甚至兴趣、爱好、信仰为标志性特征,构成形形的亚文化群体。
2.不定性。它在初始阶段往往是由某一个发起者或核心组织倡导或实施的,但缺乏长期的目标导向和远景规划,从而导致将来的发展过分依赖于某个人或组织的发展。当这个核心出现问题时,这个群体也会相应出现问题。
3.批判性。青年人开放、激进、独立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亚文化群体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并更多地趋向于批判性、边缘性。如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各种论坛,都以激进和叛逆标榜自己,针对各种敏感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的,也显得言辞过激。
4.新颖性。当今社会信息量的日益扩张,导致各种思潮的泛滥,折射在校园中便出现了各种各样、形式新颖的群体,在大学校园中被称为“酷一族”。
四、校园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摆脱了中学老师、家长的严格监控,逐渐变得自主和自由,从而为亚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亚文化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热情、浪漫、追逐时尚、充满创造和叛逆精神,而网络、短信、影视作品倡导的个性张扬、叛逆精神正好迎合了青年学生的追求;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亚文化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泄和心理压力的释放提供了空间。
2.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突出表现在他们所创造的校园亚文化当中。
3.学校德育教育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其内容因循守旧,不能贴近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为不良文化的侵袭培育了温床。
五、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1.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而大学校园亚文化可以满足有着不同经历、不同问题的学生群体的各自需要,让他们在娱乐中陶冶性情,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和谐。
(2)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校园亚文化张扬个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参与自由,活动空间广阔,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在参与校园亚文化的活动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了社会,形成了合乎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价值等观念,掌握了适应未来社会角色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为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一定基础。
(4)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在亚文化群中,教育的主客体发生了改变,以往被动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变成了主人,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观点,这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网络对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中的低俗文化、血腥、暴力、无限升级游戏对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沉迷于网络而导致休学、退学、不及格重修的比例呈逐年上涨趋势。
(2)所谓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涂鸦文化。由于它届届相传的继承性,不利于学校正面教育的实施,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大学校园亚文化。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多元化取向容易使学生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
六、如何引导大学校园亚文化
关于大学校园亚文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与处理。首先应该看到校园亚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的有利的方面,譬如,它重视自由与创新、关注个人与社会、追求真理、善于团结协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大有益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校园亚文化的不利方面。不良的网络文化的影响,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容易迷失方向,贻误学业。
1.营造一个绿色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多种方式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滋养年轻一代。
2.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科学分辨能力,促使大学生更加正确、更加谨慎地选择高校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影响。
3.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要通过谈话、监督、与家长沟通等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人文关怀的氛围中自觉消除不良习惯。
七、结语
我们应挖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意义,对那些符合时展要求、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学习生活发展的校园亚文化形态要大力弘扬,文化形态保持存在。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独立决断能力以及审美情趣,以正面积极的思维抵消亚文化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