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时间:2023-01-15 15:32: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原型范畴理论

篇1

经典范畴理论以西方古典哲学,即客观主义哲学为依托的,遵循二元互斥,every A is A,各从其类,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即一个事物若存在于一个范畴,它就不能同时存在于其他范畴,那一个人既是父亲又是儿子是不是可以驳斥这个观点呢?作为社会中的个人都会有多重身份,在校大学生出去代课身份就变成了老师。如果我们用这些例子来批判二元互斥就太肤浅化了。在子女面前,当身份属于父亲这一范畴时,就否定了不是父亲的可能性。在父母面前,只能归属于儿子的范畴。所以,经典范畴理论认为,构成范畴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是平等的。为什么范畴内部成员是平等的呢?因为它们享有共同特征被划分到同一范畴内部,不存在典型或非典型成员。大象和老鼠都属于动物范畴内,大象是动物,老鼠也是动物,在这个范畴内,他们地位平等,你不能说因为大象的个头大,体积大,而老鼠个头小,体积小,大象就比老鼠更是动物吧,动物要具有的属性,无论是大象还是老鼠,都具备了。说他们地位不平等,这样太不科学了。同样,一匹高大健壮的马并不比一匹矮小瘦弱的马更是马,正常的人也不比残疾人更是人。

经典范畴理论还涉及到一个另范畴化的问题。经典范畴理论以二元互斥不容否定为基本点。二元互斥才是我们把握世界的理论基础。比如说,对于人来说,是女人就是女人,是男人就是男人,是女人就不是男人,是男人就不是女人,二元互斥。那么中性人呢?既不能把它分到男性范畴内,也不能把它分到女性范畴内,它应该自成一家,这就产生了另一个概念---另范畴化,它是范畴的重组。另范畴化与范畴化并不矛盾,另范畴化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

自维特根斯坦之后人们对范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认识,逐步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以体验哲学为依托,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范畴不是通过充分必要条件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在范畴中存在着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而且,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与经典范畴理论相悖,原型范畴理论认为构成同一范畴的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相等,有“核心”和“边缘”之分。那么,范畴中的这个原型是怎样确立的呢?根据家族相似性足以进行范畴化?什么程度的相似可以被划到一个范畴内部?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认知的参照点”。原型的确立只是以人们的认知心理为出发点,以经验、感觉、认知等因素作为重要标准。这样来看,问题就出来了。不同的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纳入了主观性因素,和排除主观性因素的经典范畴理论截然相反。亚里斯多德说:“范畴是抽象的容器”。 范畴是抽象的,范畴与原型处于不同的层次,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范畴指涉思维规律;原型适于识解方式。比如,说到鸟这个范畴,美国人想到的是知更鸟,中国人想到的是麻雀。那到底知更鸟还是麻雀是鸟的原型呢?难道说同一个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原型还不一样?再者,提起宠物这一范畴,每个人家里养的不可能都一样,我们从主观性出发给出的原型肯定不一样。可见,原型范畴理论中确立中心成员这一概念是游离不定的,深受不同文化,个人经验的影响,根本不科学,不能拿来当为分类的标准。只要属于同一范畴,成员地位就是相等的,无论它们之间有多大区别。像上文所说,不能说大象比老鼠更是动物,那狮子,老虎和大象相比呢,谁又更是动物?不仅如此,原型范畴理论也是自相矛盾的。它否认二元互斥,但是原型与非原型,边缘与非边缘也是二元互斥,所以它的理论并不统一。

“家族相似性”是认知语言学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及范畴问题的全新阐释,催生了原型理论。范畴不是因为共同特性而是因为成员之间重叠交叉的相似性结合在一起的,范畴中的成员因其与原型的相似性而被认为是范畴的成员。可见,相似性的概念贯穿于所有的范畴化过程。这本身就是在否认范畴的边界,人们对范畴边界的判断是基于本身的心理现实性和直观感知而做出的。而心理现实性并不是心理真实性,直观感知也并不等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如果抛弃对事物本质的研究那就不成其为科学。所以,人们对范畴边界认识的不统一并不等于范畴边界本身的模糊或不存在,就像人的认知能力不够时并不能说世界是不可认知的。根据“家族相似性”,相似性程度高的就可以纳入同一范畴,那么这个相似度怎么把握呢,相似度低到何种程度才把它划入同一范畴的边缘成员而不是范畴外?所谓的家族相似性其实只是外部特征,而外部特征是不可靠的,人类的遗传取决于基因而不是表象的相似性。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在外形方面有相似之处,若以相似作为评判标准,岂不是可以纳入同一个家族?比如说明星的“撞脸”,娱乐圈中有很多刚出道的小明星因为和大明星外貌形气质相似被拿来比较,像“小范冰冰、小章子怡”等。我个人觉得房祖名和张默简直太像了,难道就因为相似说房祖名和张默是一家的?“各从其类”取决于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定性,即本质。本质是一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根据,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根本的属性,以相似来瓦解本质太荒谬了。

以上的论述表明了所谓的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论核心都是禁不起推敲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对经典的曲解和亵渎。只有坚持经典范畴理论,通过对认知事物本质的把握,才能真正地“各从其类”。

参考文献:

篇2

一、进行体的“多义性”

在语法范畴中,英语动词的“体”(Aspect)是一个表示动作或过程在某一时间内处于何种状态的动词形式。章振邦[1991:426]认为进行体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所表示的动作具有持续性、暂时性和未完成性。所谓持续性,指动作或短或长有个过程,不是一下就完成的;所谓暂时性,指动作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限度,是与不受时限的动作相对而言的;所谓未完成性,指动作在某时尚在进行中,即侧重于动作的进行而不是它的完成。所以有人这样归纳“进行体” ,即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持续性、暂时性和未完成性等基本属性。因而,英语进行体主要是表示进行着的、未完成的、能持续一段时间的动作。然而其句法功能所显示出来的意义却非常复杂,其语义功能及语用功能由于语境的复杂性而显得非常灵活,决定了其基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即其“多义性”。现代英语中进行体的使用频率相当之高,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语言不断得到更新,在日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进行体的“多义性”更显突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使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就进行体的体义层面进行解读,以探究其语义实质及语用功能。

二、原型范畴理论及其特征

1.原型范畴理论

六十年代以来,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致力于范畴理论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Wittgenstein认为,同一范畴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Rosch率先使用了原型(prototype)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认为,“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 所有概念的建立都以原型为中心。”对范畴的界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

英语中的category即“范畴”。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的属性并非是一些与主体无关的固有本质特征,它与人的认知模式密切相关;范畴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理、心里和文化因素的作用。自然类的范畴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也就是类中最具典型性的成员。认知语言学把原型理解为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里表征,是一种认知参照点。

范畴是由集合了范畴成员及模糊不清的边界组成,即范畴的三组成要素:原型、其它成员以及范畴边界。范畴模糊不清的边界使其具有开放性;原型理论同时揭示了范畴的向心性和开放性。由于具备以上特点,原型理论能够满足信息认知要求的信息密度、结构稳定和伸缩性。因此,原型理论在语义分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例如:

(1)The baby is sleeping.

(2)Ours is an epoch in which heroes are coming forward in multides.

例(1)表示“宝宝正在睡觉”,此句中的进行体表示说话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这便是进行体的原型用法。我们也常用be的某种形式+ -ing分词的形式来代表进行体的原型,这也是我们认识进行体其他用法的认知参照点。(2)句表达的语义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该动词come是一个终止性动词,表示瞬间发生而又瞬间结束的无持续性的动作。但在此句中用进行体与复形的主语连用,表达了特殊的语义,即用进行本表示“一个接一个”或“不断”之含义。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例(1)代表原型意义,即核心意义为“正在进行的动作”,而其余几个例句则都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这一意义,家族相似性似乎并不太多,所包含的成员也越来越多,往往只有一个进行体标记-ing使其最边缘成员与最典型成员关联着,使其仍为进行体的范畴,但相对于进行体的原型意义来说,其语用功能随着进行体范畴的不断扩大而扩展,从而使进行体的语义更加丰富多彩。

2.原型范畴理论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

(1)范畴成员以具有相对的相似性而概括在同一范畴,各成员间不一定具有共同特征, 如:①He is eating meat now. 句中eat动作正在进行。②He is eating more meat now. 句中eat动作并非正在进行,而是与过去相比。

(2)范畴成员以与原型成员的相似程度划为不同的等级,边缘成员与原型的相似程度较低。例如:Our team is leading at present. 目前我们队领先。以上两句是进行体的原型成员,即进行体的原型用法: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

试比较以下句子:

(3)Oh dear! I was writing him a letter this morning and forgot all about it. 哎呀! 我本打算今天上午给他写信来着,后来就全给忘了。(此处是过去进行时表过去未实现的愿望或打算,助动词was须重读。)

(4)Will you be having some tea? 喝点茶吗? (此处使用将来进行时表示委婉客气的语气。)

(5)I’ll be forgetting my name next. 我下回连自己的名字也要忘掉了。(用将来进行时表示对自己的警告)

由此可以看出,后面三句并非正在进行的动作行为,而是进行体范畴的边缘成员。

3.范畴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

同一客观情状由于表达的需要,可能划归不同的表达范畴。例如,同样要表示“我快要做完了。”却有以下两种表示:

(1)I’m finishing.

(2)I’ll be finishing it.

例(1)是典型的进行体的原型,但表示的并非动作正在进行,而表示动作即将结束。例(2)是用将来进行时表事情的发展,附带的含义可能是:过一会儿你就会拿到它了。

又如:I was hoping you could send me some books.

在这里,用一般过去时也是表示客气的请求,但用过去进行体更加婉转,更加有礼貌。以上四例只有婉转程度的区别,而无时间关系的差异,这四种动词形式都表示现在的请求,可以说是心理距离的远近来决定你使用哪一种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进行体的原型意义与非原型意义是以隐喻的方式,沿着时间、心理和空间距离,不断向外扩展,从而形成更大的范畴,使进行体的语义和句法功能越来越丰富。

三、原型范畴的开放性和向心性决定进行体的多义性

模糊语义观揭示了范畴的开放性,同时,原型范畴理论也揭示了范畴的向心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进行体的多义性。

进行体的原型,即:be+v-ing,原型意义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

(1)The telephone is ringing, would you answer it, please?

(2)George is studying in the city this year.

这两句也体现了范畴的向心性,即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当然有一些只是与原型相似而已。如:

You don’t believe it? You know I’m telling the truth.

I don’t know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例(1)和例(2)代表像tell, talk, say, exaggerate等表示说话的动词,这些动词的进行体与其它边缘成员一起连用,表示刚刚过去的动作。

(3)I was wondering if you’d like to come out with me one evening.此句代表hope, want等动词,用过去进行体表示婉转、礼貌的请求。

除此以外,过去进行体还可能用来表示主观臆想的情况。如:

(4) I’d rather you were going at once.

进行体通常只用于动态动词,而不用于静态动词。动态动词包括三类:即表示持续动作的动词;表示状态改变或位置转移的动词;以及表示短暂动作的动词。一般来说,动态动词既可用于进行体又可用于非进行体。如:Someone was knocking at the door/Someone knocked at the door.

静态动词是表示静止状态的动词,这类动词通常用于非进行体。但是章振邦提出了动态/静态动词的跨类现象。其实,这是范畴的开放性的一个体现。如:

He is being foolish.(=is acting foolishly).

薄冰提出,现在进行体表站起来,有时含有“决心”的意思,多用在否定结构中,有时也用在肯定结构中,如:

(1)I’m not going.我不走了。

(2)I’m backing out. 我要打退堂鼓了。

而以下例句中的现在进行体用在与对方讲话时便成了命令,不过语气比较温和,如:You’ re staying.你留下吧。

四、结束语

原型范畴理论在语义范畴的多义性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借用原型范畴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对进行体的“多义性”现象进行分析,解读进行体的体义层面,对进行体的语义实质及语用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究。

参考文献:

篇3

学习一门语言,最重要的是词汇的学习。在我国众多英语学习者中,大多数人认为词汇习得是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目前市场上词汇类的书籍可谓铺天盖地,五花八门。这一方面体现出学习英语的热情,另一方面暴露出常规课堂词汇教学的不足。人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方式来了解认识世界。所以,大脑对事物的认识不是杂乱的,而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分类和定位。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脑通过某种符号系统把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信息的过程,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也是构建范畴的基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出发,探讨了它对英语词汇教学及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一、原型范畴理论简介

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是经典范畴理论,经历了从批判到发展、丰富的过程。客观主义的经典范畴观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对范畴的划分。第一个发现经典范畴理论缺陷的是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发现游戏范畴不符合经典范畴模式。美国心理学家Rosch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类典型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说明许多范畴的构成都有一个原型。某一事物是否隶属于某范畴,要看它与其类典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在维特根斯坦和Rosch的基础上,莱考夫、拉波夫等人也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研究,从而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综上所述,原型范畴理论是指:一个范畴由一些足够相似的成员组成,本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即最能反映本范畴特征的是原型,其他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范畴以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为中心建构,其边界可以逐渐向外扩展,形成不确定的更大范畴,因此,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二、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学生对英语词汇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词汇习得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英语词汇教学及词汇习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掌握基本范畴词。在人类认知活动中,具有原型特征的基本范畴是人们对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利工具。Rosch认为人们对于基本词汇的学习和使用较容易;Brown发现日常交流中,人们最常用的还是基本范畴名称,而不是其他较为复杂的变体名称。因此,掌握基本范畴词汇对英语学习帮助较大。同时,提醒学生不要一味的追求记忆难词、偏词,而要牢牢的掌握基本范畴词。学生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对基本词汇不同词义的衍生而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英语水平。

2.掌握一词多义现象。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所有相关词义中,总有一个最基本的词义即原型,其它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一词多义的各义项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并围绕原型意义向外延伸、扩展。越边缘的义项抽象程度越高,越脱离原型义项。教师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词的原型意义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该词的基本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各个义项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提高通过语篇推断词义的能力。

3.掌握语义联想策略。语义联想是指以词汇的原型意义为参照,在其认知域中联想出其他意义相邻或相近的词汇。如教师在讲授basketball这一基本范畴词时,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联想到net, sideline, referee, three point shot等相关词汇。由此,学生可以构建一个由这些词汇组成的网络。遇到其中某一词汇,就可激活网络中其他相关词汇,加深对词汇的理解,达到轻松记忆、运用单词的目的。

英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较好的掌握词汇习得的方法,掌握基本范畴词,多义词现象,以及其他记忆单词的方法。这就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基本范畴词和基本词汇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词的不同意义之间存在着内在、本质的联系,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积极、理性的掌握词的原型语义,再逐步向外扩展,扩大词汇量,摆脱枯燥乏味的记忆单词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谷小娟.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篇4

一、引言

一词多义作为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影响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指一个词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且诸义项之间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一术语是在19世纪60年代,首先由语义学创始人布雷尔提出的,此后,语言学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经济性、灵活性和创造力的一种体现,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性。英语中绝大部分词汇都是多义词,这常常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不少困难,所以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并探讨其对英语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二、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观点,是由经典理论发展来的。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Wittgenstein强烈批判了经典理论,以game范畴为例,提出“家族相似性”概念。他指出game范畴的每一个成员与另一个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但是每一相似之处并不一定为其他成员所共有,所有成员都是由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Wittgenstein通过对游戏这个例子的研究,论证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后,美国人类学家Berlin和Kay对颜色范畴进行了研究,从此开始对原型理论的研究。他们发现不同的语言中都有基本颜色,人们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颜色作为参照点,对颜色进行划分,这些颜色的参照点就是焦点色。同时,美国心理学家Rosch将对焦点色的研究扩展至其他范畴,如鸟、水果、交通工具、蔬菜等,并总结其他学者对范畴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发展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代表性。对范畴的认知,就是以原型为参照点,其边界通过范畴中成员的典型程度不断向外延伸,从而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的范畴。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各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这种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使它们归入同一范畴。原型范畴有以下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有所变化;(2)特征有中心的、重要的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性的属性之分,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邻近范畴属性相叉;(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4)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赵艳芳,2001)。原型范畴在边缘上是模糊的、开放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边界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使新成员比较容易进入该范畴,成为边缘成员,而不必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范畴的结构。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读

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词汇意义就是一个原型范畴,每个单词都有基本义和引申义。所以,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范畴就是一个以原型意义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的范畴,义项具有典型和边缘之分,多个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原型义项即词的本义,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首先被认知的,其他义项通过隐喻、转喻等延伸出来,并向外扩展形成一条或多条意义链。大量的研究表明,原型范畴理论在处理一词多义性方面已经显示出十分强大的解释力。Taylor以climb为例,用意义链代替家族相似性,解释多义词各项之间的联系,即意义A与B有关,意义B与C有关,意义C进一步衍生出D,等等。

在语义延伸过程中,除了这种链锁型方式外,还有辐射型方式,即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围绕它派生出其他许多意义,这些义项与原型义项有直接必然的关系,但又互相独立,即综合型方式。如head的基本意义为“头,头部”,在延伸的过程中,围绕这一原型义项,逐步产生多个边缘义项,如头脑、首脑、主管、源头,等等。王寅(2001)提出在词义发生变化时,可能会两种方式兼而有之,从基本义项开始,链锁型和辐射型交替出现,如board的本意是“一块薄木板”,在此基础上辐射出“桌子”、“船边甲板”、“布告牌”等多个义项,而后又通过链锁方式,从“船边甲板”衍生出“上船”、“上车、上飞机”等义项。

不管是链锁型、辐射型还是综合型方式,词汇的多义化过程通常都是人类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认知的过程。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构建了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使人类可以随意地进行思考和交流。当今时代,新的概念层出不穷,人们一般是将新概念与已知概念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来表达新概念。这种创造喻和转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也为一词多义现象从认知层面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所以说一词多义体现了人类认知的经济原则和概括原则。总之,在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范畴化的结果,是人类隐喻和转喻思维的产物。同时,原型范畴的边界模糊性和成员等级性,对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尽管有学者提出原型范畴理论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不可否认,它对一次多义教学有指导意义。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一词多义不够重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片面孤立地解释多义词在某种语境下的含义,忽视了各义项之间的联系,通常导致学生只是片面地理解多义词的范畴。二是脱离语境,把多义词所有的含义简单地罗列出来,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也不强调原型义项的核心地位,这往往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无疑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但是英语中多义词占很大比例,特别是一些核心实义词,义项比较丰富,寻找词义演变的内在规律和词义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繁多的词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前人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前文的理论介绍及对一词多义的解读,下面总结一下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多义词的原型义项。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我们得知,在多义词的词义范畴中,有一个意义处于中心位置,即原型义项,其他义项都是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方式辐射或衍生而来的(谢志辉,2011)。从人类认知规律角度我们知道,原型是最容易被习得和接受的,它对非原型义项的习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讲解一词多义时,应首先确立原型意义并重点讲解,让学生深刻了解多义词的核心,进而帮助理解和记忆其他义项。

(二)以原型义项为中心,重视原型义项与其他义项之间的联系。

由上文可知,原型义项是多义词的核心,其他义项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词义的辐射范畴,各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在讲解一个词的多项义项时,应该从原型义项出发,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多义词不同义项的产生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只有帮助学生理解各义项之间的联系,理解词汇意义延伸和变化的内在机制,对多义范畴有全面整体的理解,才能减轻记忆多义词的负担,提高效率并正确使用多义词。

(三)重视隐喻和转喻意识的培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隐喻将原本不是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由相似性引发联想,产生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任俊莲,2013)。以blood为例,其基本义是“血”、“血液”,基于隐喻认知,衍生出了其他义项,如血统,家世;伤亡;暴力等。在人类认识与思维过程中,除了隐喻之外,转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转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是基于同一范畴中不同事物之间的邻近性,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识别另一个概念实体,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中的其他部分(任俊莲,2013)。既然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范畴化的结果,是人类隐喻和转喻思维的产物,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隐喻和转喻意识,提高隐喻和转喻能力,这对于学习英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四)重视多义词的动态变化。

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有的词义会消失,有的词义则会兴起;有的词义范畴会缩小,有的则会扩大;有的原型义项会淡化成边缘义项,有的边缘义项则会发展成原型义项。在教学中,要分清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而不是只依赖词典。词典中的词义是静态的,是词的语境意义固化的结果,不能反映各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必须以动态发展的思维对待词义的变化,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义,而不是生搬硬套。

五、结语

一词多义是普遍的语言现象。种种研究表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原型范畴理论为一词多义提供了充分的理据。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重点讲解原型义项,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寻找原型义项和各义项之间的联系与家族相似性;务必重视隐喻和转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对词汇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有一定的认识;注意多义词义项的变化,切勿机械记忆一词多义词汇。通过这些方式,改变传统的英语一词多义教学方式和机械的学习方式,提高词汇的习得效率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Rosch,E.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3(4).

[2]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2001.

[3]刘晓璇,宫金玲.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梁晓波,李勇忠.原型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6(4).

[5]卢丽萍.原型范畴理论下的一词多义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6).

[6]秦晓菲,李瑛.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

[7]宋欣雄,李楚梅.原型理论对多义词教学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8]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篇5

基金项目:2007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 编号:JXJG-07-67-15

一、引言

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认为:“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地运用外语的关键,没有词汇就不能运用所学的结构和功能意念。因此,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浅析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也称现代范畴理论。从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说”到著名的哲学家维根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说”,我们把这个阶段的范畴理论称之为经典范畴理论。在《哲学研究》中通过对“游戏”这个例子的研究论证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他认为语言其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彼此间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组成的整体,而语言游戏又是由语言和语言交织于其中的行动所组成的整体。他的“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在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家族相似性到现代认知语言学家Lackoff等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则称之为现代范畴理论,可以说原型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现代范畴理论的形成。(王寅,2001) 原型范畴理论兼容了经典范畴和家族相似范畴观的优点,为词义提出了更为精确的解释,是对范畴理论的极大的丰富,对语言学习和教学也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三、基本词汇的教学

根据原型理论的定义, 词义范畴可以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的层面:基本词(basic level),上位层(superordinate) 和下位层(subordinate level)。通常,人类大部分的思维活动都是在基本层次上进行的。位于基本层次上的原型是人们用来对周围具体事物进行分类的工具;位于上位和下位层的概念是在基本层次的基础上分别强调突显其综合或更具体的特性, 以便表达更笼统或更具体的意义。

Michael West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符合英语词汇教学先后顺序的标准:(1)用于定义和构词的价值的大小;(2)文体中性的程序;(3)可得性,即大脑激活的速度;(4)学习的难易程度。(赵艳芳,2001) 人类学家Berlin通过对动植物范畴研究发现范畴成员成五个层次进行分布,第三层即属概念层为基本层,具有相对稳定,易记忆和词语紧凑等特点。Rosch把基本层次效果研究从认知人类学拓展到认知心理学,她发现最基本层在心理上表现在生物分类标准的中间层。例如:玫瑰花(rose),百合(lily),桃花(peach),康乃馨(caronation),鸡冠花(cockscomb),荷花(lotus),大理花(dahlia),向日葵(sunflower),(chrysamthemum)等处于基本层,而花(flower)是上位层。人们对基本层的“花”的感知(1)最自然,无需添加想象力;(2)感知上辨认最快;(3)交际功能上能反应的层次最高;(4)习得命名较早;(5)知识组织上最有效或图式化最快; (6)言语上有相应的独立词语表达且该词语一般长度最短和使用最频繁。(熊学亮,2003)

原型理论提出学生首先学到的词语属于“基本”词汇,因为这些基本词反映了世界的各个方面,是人脑最自然的反应。词汇表中的基本词更易于被习得和使用。学生在掌握基本层词汇的基础上,可以更轻松地构建上位层和下位层的词汇。词汇正是由于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四、多义词汇的教学

原型理论在词汇多义性方面已显示了强大的解释力。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所有相关的词义中,总有一个是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成为其他意义的原型,其他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幅射出来的,从而形成词义的幅射范畴。一词多义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现象,各义项是围绕原型义项通过一系列家族相似性相互联系的。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各意义之间没有具体相同的特征,它们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具有很多较典型的成员构成范畴的典型成员。Brugman和Lakoff以over一词为例,解释多义词意义之间的联系。Taylor(1995:99)认为多义词范畴中大多数具有多原型结构,即范畴中的无论哪一个成员总会与某一原型的表征相似,而那些与范畴联系在一起的原形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

以good一词为例,其汉语解释有:n. 好,好事,慷慨的行为,好处,利益;adj. 优良的,上等的,虔诚的,愉快的,慈善的,好心的,有益的。很明显“好”是其基本义即原型。其它义项都是在原型基础上引申而来。

…yet, 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this life 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all the praises the stone cutter carves over his bones; who is a good Christian, a good parent, child, wife or husband; who actually does le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his loss; …… (W. M. Thackeray)

…不过偶尔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的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女儿,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的人也的确哀思绵绵的追悼他们… (杨必译)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对这类词,重点讲解原型意义,突出重点,让学生理解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融会贯通,培养他们根据上下文推断具体意义的能力,灵活掌握词汇。

五、隐喻性词汇的教学

“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赵艳芳,2001) Lacoff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历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历”;胡壮麟也说“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新鲜感得益于隐喻的创造”。根据隐喻的构成,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性概念隐喻、方位性概念隐喻和实体性概念隐喻。按照Lakoff& Johnson的隐喻普遍存在的观点,隐喻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习以为常的工具,因此可以被视为二语习得的基础性目标,同时也被视为语言流畅或得体的目标。这样,隐喻就应该被视为二语习得的高级性目标。因此,要将隐喻引入到英语词汇的教学中去。

如汉语词汇:风里来雨里去;棋逢对手;石沉大海等等是典型的隐喻性词汇。大多数隐喻的动机基于心理和对情感的反应,如生气、幸福、悲伤、骄傲、爱等。对这一类词的教学应联系词语的基本义,激发学生想象力,使他们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理解多义词演变机制,从而掌握词汇意义,提高学习能力。如:她就是这样风里来雨里去,成年累月地工作着。(This how she carries on her work, rain or shine, all the year round.);棋逢对手(diamond cuts diamond);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呼吁石沉大海。(It’s regrettable that our appeal remained a dead letter.)

由此可见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通过了解空间概念在语义扩展中的作用,学习者就可以深刻理解英语词如rain, shine, diamond, dead等,并根据其空间意义来理解其抽象意义。因此,我们在外语词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

六、结论

英语词汇的习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和促进作用:重视基本词汇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多义词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词的不同意义间的本质的联系;挖掘词汇的隐喻,使学生认识词的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Taylor, Joh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M]. Oxford: OUP, 1995.

[3] Ungerer, F. &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2006.

[4]熊学亮. 语言学新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王寅.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篇6

2原型范畴理论及其理论基础

在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理论是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Rosch提出,以亚里士多德的古典范畴理论为基础。认知语言学家诸如Rosch(1978)、Brown(1990)、Tversky(1990)、Baralou(1992)等认为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他们将范畴的原型视为“最佳成员”(thebestexamples)、“凸显成员”(salientexamples)、“中心典型成员”(centralandtypicalmembers)等(李福印,2008:98)。原型理论包括五项基本内容:(1)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并非满足一组充分必要条件;(2)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相邻范畴互相重叠、渗透;(3)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与相邻范畴成员共有特征最少;(4)范畴成员依据具有该范畴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prototypicality),因此范畴成员之间并不平等;(5)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原型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

3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汇教学上的应用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词汇就要以最常见的原型词汇为出发点,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扩展的渐进式认知顺序,逐渐扩大词汇量,构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网,使得词汇学习有章可循。英语词汇绝大多数由缀合构词法构成,即由三部分(前缀、词根、后缀)构成。词根是单词的核心,一般来说,抓住词根的含义,就能判断一个单词的基本意义。如:词根vis(看)单词visible看得见的;词根nov(新)单词innovation革新、创新。词根的意义代表了单词的中心意义,在单词中占主导地位。词缀结合词根构成意义更为丰富、具体、复杂、细致的各种词类的单词。其中前缀是加在词根前面的部分,具有一定的含义,对词根意义加以修饰,表示否定、相反、贬低、程度、时间、方位等意义,常改变词根的意义,即不同的前缀与同一词根就构成不同的单词。如:前缀pro-(向前)+词根spect(看)单词prospect前景、展望、期望(向前看);retro-(向后)+词根spect(看)单词retrospect回顾(向后看);in-(里面)+词根spect(看)单词inspect检查、视察(向里面仔细看)后缀是加在词根后面的部分,主要功能是决定单词的词性。如:词根act(干、做、行动、表演)+后缀-or(名缀,表示人)actor行动者、演员;act+-ive(形缀)active积极的、主动的、活跃的;act+-ion(名缀)action行为、活动。基于构词法的词汇教学要求掌握词汇的结构,有分别地把词汇归类,一类就属于一个范畴,在这个词汇范畴中,最典型成员即原型词汇通常是我们最熟悉的单词。从最熟悉的词汇入手到其他词汇逐渐推进,从而记住一组词。首先,词汇教学始于词根,一个词根不仅是一个单词的核心,同时也是一组单词、一个词汇范畴的共同核心,是该范畴中可以辨认出来的“家族相似性”。它表示这一组单词的共同的基本意义。例如,词根viv(生命),派生出的同根词有:vivid生动的、活泼的;revive复活;revival复活、苏醒;survive幸存、比……活得长;survival幸存、残存物。当遇到生词survive时,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与之相关的大家已掌握的单词vivid,通过vivid(生动的)记住词根viv的意思是生命,然后结合前缀sur-(超过),推导出survive的意思是生命超过别人,即幸存、比……活得长。最后,再让学生去猜测revive的意思,根据前缀re-(重复),得出revive的意思是复活。这样,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原型词入手,认识一个词根,就易于认识一组同根词,并能牢固地记住这一组词,达到闻一知十,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和词根共同构成单词“构件”的前缀和后缀,同样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词汇范畴。例如把表示否定的前缀看作一个范畴,最典型成员是un-,而in-,il-,im-,ir-是un-的变化体,属于非典型成员。如:un-+happy高兴的unhappy不高兴的un-+certain确定的uncertain不确定的in-+formal正式的informal非正式的,不拘礼节的il-+legal合法的illegal非法的im-+possible可能的impossible不可能的ir-+regular规则的、规律的irregular不规则的、无规律的当遇到生词undesirable,根据desire基本含义欲望、要求,知道前缀un-表否定,后缀-able表示形容词,就可准确推测出undesirable的意思为不想要的、不受欢迎的、不合需要的;同样遇到生词irrelevant,知道前缀ir-表否定,relevant有关的,就可准确猜出irrelevant无关的、不切题的、不相干的。再如,把表示数量的前缀看作一个范畴①uni-表示一;②bi-、di-、dou-=do-,twi-表示二;③tri-表示三;④hemi-、semi-表示一半;⑤kilo-表示千;⑥multi-表示多,通过最熟悉的单词掌握这些前缀的意思,如:unique独一无二的、bicycle自行车(两轮子)、doubt怀疑(有两种想法)、twice两次、twin双胞胎、triangle三角形、semifinal半决赛、kilogram千克、multimedia多媒体。当遇到带有这些前缀的生词时,结合词根意义就能猜测出该词的基本意义,而且印象深刻,不易忘记。最后,另一个决定单词词性的“构件”后缀,可按词性大致分为四类不同的范畴:①动词;②名词;③形容词;④副词。比如动词后缀常见的有:①-en:shorten缩短,frighten吓唬;②-ify:beautify美化,simplify简化;③-ate/-ade/-ase/-ute/-ete:operate操作、运转,communicate沟通、交流,increase增加,complete完成;④-ize/-ise:realize实现,apologize道歉;⑤-ish:punish惩罚,finish完成。从这些最熟悉的单词入手记住后缀的语法功能,当遇到带有这些后缀的生词时,就可判断出其词性,如identify动词识别、civilize动词文明化。

篇7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Theory)。是20世纪7。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在对经典范畴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原型是一种心理表征。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它具有范畴内大多数或者全部成员的多种属性。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当中的其他成员都与原型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Resemblance)和部分共同特征。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范畴不是由一组客观充分必要条件定义的。而是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构建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可以无限延展;隶属于同一范畴内的各成员地位不相等。具有家族相似性。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

双及物构式

根据Goldberg提出的构式语法理论,她主要分析了动词一论元构式,认为基于动词的三种构式主要有:致使一移动构式(cause-motion)、致使一接受构式(cause-receive)和致使一结果构式(cause-result)。Goldberg认为构式本身具有意义,并且像词汇一样。也可能是多义的,其多个意义中,非中心成员在中心成员的基础上延伸出来,形成意义网络,因此构式的语义也具有从典型到非典型、从中心意义到边缘意义的变化,即构式也是一个原型范畴,

其中,双及物构式SV0102的中心意义为X Causes Y to Receive Z。即施事通过某种行为动作使客体向接受者成功传递之意。根据Goldberg的分析,该构式的原型意义应为:s是意愿性施事者;01是有生命体,且为意愿性受益者;02为具体事物;01应当领属02。如:She gavemeabook,为此类构式的原型用法。她“给”这一行为让我得到了“一本书”。表示给予行为类动词如:give,pass,hand,等可表达这一中心意义。但该构式也生成了许多其他非中心用法。如下文所示。

p及物构式的多义性

能进入双及物构式的动词有很多,自然也会引起双及物构式语义的变化,但是这些延伸的语义均可由原型范畴理论进行理解和解读,它们大都是从双及物构式“成功转移”这一中心义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段延伸而来。本文将“成功转移”引申而来的动作分为四类:

意图转移。第一类为创造类动词,如bake,make,build,cook,等,他们构成的双宾语构式并不一定表示客体成功传递到潜在的接受者。它们暗含意欲转移而不是真实转移:如ulV baked Tom a cake,,并未明确表示Tom得到了蛋糕。而只是表示ulV烤了一块蛋糕并打算送给丁om。第二类动词只是表示施事者有意图地使接受者接受受事。但是接受者并不一定会接受,这就是允许类动词如permit,allow等。如He allows us enough time,第三类进入双宾语构式的动词表示所示行为实现的条件暗示施事者使接受者接受受事,即接受者是否成功收到受事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He promised his little girlsome candies if she carl get high scores1n the exam,。“promise”侧重的是可能将实现的承诺,类似的含有行为实现条件的给于类动词还有guarantee。owe等。第四类动词表示施事者通过行为使接受者在将来某个时间点来接受受事。如:Theoldman bequeathed au his money to hischildren。表示在此刻施事者并未把客体传递给接受者,而是在将来的某一时间才使接受者接收。类似的动词还有leave,grant等。

隐喻转移。根据Goldberg的分析,在双宾语构式中句子的主语意愿性施事者。但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用法:如

Happlness gave me a lot Ofinsplratlon,

The noise gave George a headache,

The sauce gave the dish someflavour.

篇8

一、原型范畴理论

1、范畴与范畴化

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指人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发现相似性,并据此对世界进行分类(classification)的认知过程。其以体验、互动、概括和归类作为基础,是人类思维、语言、推理及创作等高级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最基本能力。人类在范畴化过程中将具有共性的相同事物或相似事物归为一个类别,就形成了范畴 (category)和概念(concept)。因此,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化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在对事物的分类中,是否把一个范畴内的全部成员看成是同等的,是古典范畴理论与现代原型范畴理论的分界线。[5]

2、原型范畴理论

第一个发现传统范畴理论缺陷是名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家。他认为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界限,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其范围可以扩大,范畴成员也不像传统的理论认为的那样具有等同地位,而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即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了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原型(prototype)构成的。1987年出版的Lakoff与Langacker的两部认知语言学专著及随后的许多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其理论的科学性,现代原型范畴理论也逐渐明晰化了起来。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即原型(prototype),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6]

3、原型范畴

范畴可以按照从最普通到最特殊的等级来划分,而基本范畴就是介于普遍与特殊等级之间一个的中间等级。基本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体现了范畴成员之间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原型也在基本范畴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活动都是在原型范畴层次上进行的,知识也主要是在这层次上组织起来的。在原型范畴的基础上,还有上位范畴与下属范畴的概念,它们均属于寄生范畴,是依赖原型范畴而存在的。

人类对原型范畴的认识是靠完形(gestalt)感知来实现的,即从整体上而不是从各个组成部分来感知事物。完型感知由相似性原则和连续原则组成。相似性原则指出,相似物体常被人类感知为同类物体,原型范畴成员则更容易被感知为同一范畴。连续原则认为,连续不断的物体往往被感知为整体,而整体比组分更容易被感知。

二、原型范畴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在传统的二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常常在单一语境下进行一词一义一例式的讲解,或脱离语境对词汇的意义进行一次性的简单罗列。这一教学方法由于忽视了词语多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也容易导致对词汇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有必要依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二语词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理据探索,原型范畴理论在这一领域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诸多启示。

1、原型范畴词的教学

原型范畴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有力工具。在语言层面上,原型范畴词总是先于上位范畴词和下属范畴词而产生,是词汇范畴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层面。在二语词汇教学中,原型范畴词具有以下重要性。首先,原型范畴词音节少、词形简单。原型范畴构成认知的心理基础,是人们最常接触到的和接触最直接的事物,原型范畴最先获得了语言符号。因此,原型范畴词大多属于中性词,使用频率极高。例如,在表示“哭”的词汇中,“cry”属于原型范畴词。第二,原型范畴词具有历史稳定性。原型范畴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命力最强,变化极其缓慢,是构成新词的基础。例如,“口”、“月”、“水”、“火”等都是原型范畴词,它们早在甲骨文中就己经存在了,历经几千年也少有变化。其次,原型范畴词是日常交际的基础。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表达的最基本概念,使用的都是原型范畴词,而不受文化水平、阶级、年龄等的影响。例如,人们会使用“dog”来指称狗,而不是“hound”、“pug”或其他词汇,“dog”就是原型范畴词。最后,原型范畴词构词能力强。原型范畴词的历史稳定性使其成为词汇生长的基点,通常以词根的形式构成新词。例如,“tract”是表示“拖、拉”含义的原型范畴词,在其基础上逐渐形成了“attract”、“distract”等词汇。

原型范畴词的上述特征对于二语词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词根教学法、同义词归类记忆法等单词教学法都衍生于此。在二语词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原型范畴词及其延伸词汇的整合教学。

2、多义词的教学

多义词,也称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拥有两个或更多个义项。多义词在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体现了人类认知过程中的范畴化。在认知语言学中,多义性(polysemy)即被视为范畴化现象。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范畴是多义词的范畴成员间发生相互联系的基础,体现了核心的家族相似性。多义词的习得是二语词汇习得中的难点,也是二语词汇教学的重点之一。

篇9

一、范畴化理论

范畴和范畴化理论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所关注的论题。范畴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人脑利用符号系统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智过程(mental process of classification),也是构建范畴的基础。简单来说,世界如此之大,人们如何利用语言来有效认识世界呢?这就要对无穷的事物根据一定性状进行组合分类,这就是范畴化。将其定义为: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分类的认知过程叫做范畴化。从其历史发展来看,范畴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传统范畴理论

以Aristotle(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判断某事物是否属于某范畴,可以用充要条件界定。范畴的归属是由概念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它包含以下基本假设:范畴是由充分特征和必要特征的合取定义的;特征是二元的;范畴有着明显的边界;范畴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在Ludwig Wittgenstein(维特根斯坦)提出新观点之前的2000多年里一直占统治地位。随着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范畴理论受到新的语言学理论的挑战。

2.原型范畴理论

20世纪50年代,Ludwig Wittgenstein(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范畴中的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家族当中的不同成员,在某个方面表现出相似性,却不完全相同。

近几十年来,家族相似性在西方语言学界得到广泛重视,在许多语言学著作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同特征,不同成员依靠家族相似性彼此相联系,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同特征的成员就成为该范畴的典型和核心成员。故Rosch(罗施)及其合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又发展了家族相似性理论,建立了“原型(prototype)理论”,即同一概念范畴中的成员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条件,但需要有一个能反映本范畴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员作为原型,与该原型接近的称为典型成员,缺少原型特征的称为非典型成员。原型范畴理论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提出了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即“典型”和“非典型”这个事实上。

认知语言学家对“原型”的解释有:指范畴内典型代表,Rosch(罗施)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具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重要作用。“每一个类别,都有较为典型的成员,也有较为非典型的成员,典型的成员具有该一类别所有的属性,而非典型成员则仅具有部分属性”。这些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渐次重叠、连绵渐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即“连绵性”(continuum)。“连绵性与原型,其实是一物的两面”。由于承认有“原型”和“非原型”之存在,而且“非原型”是以不同程度出现的,所有很多范畴的内部成员之间,呈现的形态是渐次重叠而渐进的,是呈连绵状态的。

3.原型范畴理论与语言学研究

虽然国内对于原型和原型范畴理论的研究较之国外起步晚,但是近些年来,却也有了不少成果。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应用到了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概念领域的范畴化原理具有普遍性,也适用于语言范畴。在语言的所有层面,包括所有的语言单位,都存在原型效应。范畴化不仅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对语言学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范畴理论探讨对于当代的语言学研究无疑具有革命性影响。范畴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范畴化理论和范畴理论则是认知语言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语义范畴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结果,是人类概念范畴在语言上的反映,而概念范畴又是人类认知的最基本因素。人类之所以能够认知世界,语义范畴或概念范畴的相似性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语义范畴和概念范畴是对外在世界的反映,外在客观世界中事物的相似性确保了事物在其自身发展中的渐变性、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而这种渐变性、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确保了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一种转瞬即逝无法把握的过程。Taylor认为语言学研究涉及范畴:“……一是语言学家为了描述他们的研究对象――语言,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对其进行范畴划分,比如:句子被分为合乎语法的和不合乎语法的。”

从范畴化理论的历史发展来看,原型范畴理论是在对传统范畴理论的批判、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现代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本文将用原型理论对汉英句式变化作尝试性的解释。

二、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英句式变化(举例)的解释

1.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中受英语影响句式的解释

几百年来,由于西学的东渐,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下列句子为例:

(a1)法网女单海宁揽下三连冠,我对这个奖杯很熟悉。

(a2)法网女单海宁揽下三连冠,这个奖杯对我来说很熟悉。

(a3)法网女单海宁揽下三连冠,这个奖杯对我很熟悉。

(b1)(你)去也白去。(刘英凯《英语形和传统观照下的汉语意合传统》)

(b2)即使你去了,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c1)你能保持整洁我们就让你使用这个房间。

(c2)我们可以让你使用这个房间,如果你能保持整洁的话。

(d1)我觉得这医院不好。

(d2)我不觉得这次决定会遗憾。

(a1)、(a2)都是汉语的习惯表达法,都体现了汉语的表达习惯特征。(a2)体现了汉语句子“人称”为主的特点,(a3)体现了“主题突出”的特点。而在英文中,“物称”的句子比比皆是,如:“The city witnessed the outbreak of the armed up-rising.”(a3)是受英语“物称”为主的句子(The cup is familiar to me.)影响而来的句子。可以说,(a1)是受英语影响直译而来的句子,也体现了英语“物称”句式特点对汉语的影响和汉语对其接受力。

(b1)是汉语典型的“意合”的体现。没有任何显性连接词,读者却能意会得之。(b2)却是受英语影响,对“Even if you go there, there won’t be any result”公式化的翻译,而这种句式也渐渐为人所接受。对于显性连接手段从英语的借鉴使用,到了更进一步的程度就有了句(c2),即完全运用英语的语序,放弃了汉语“先因后果”、“先假设后结果”的逻辑表达习惯。

(d1)体现了汉语表达习惯,体现了汉语的委婉和东方人的委婉含蓄和不表露个性。根据距离相似性原则,当说话人与否定词距离越近,所表达的主观否定意思越强烈。正如经典例子,“She is displeased”表达的否定意思比“She is not pleased”强烈,也可从距离相似性上解释,“dis”已与“pleased”融为一个词,否定意义强,而“not pleased”是两个单词,距离相对远,否定意义较弱。所以汉语“我觉得……”表达了相对弱的否定意义,也突出了汉语的婉转和不表露过分强烈表露个人主观意见的特点,与英语的表达“Idon’t think…”比较,则体现了西方“重个体,重竞争,好争斗”等特点。(d2)则是受到英语影响后的表达方式。

由以上例析,可以将汉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特点概括为:(+人称+主题突出+意合+委婉+……)。这不是对汉语句式特点穷尽的概括,但当把汉语句式看作一个范畴时,具有(+人称+主题突出+意合+委婉+……)等特征或其中之一特征的成员都可看作是其句式中的成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绵体,都具有其中的某一个或一些特征。所以当新的句式(a3)、(b2)、(c2)、(d2)进入句式时,它们都可看作是这个范畴内的边缘成员,句(a1)、(b1)、(c1)、(d1)都可看作是汉语句式中的原型,原型和边缘成员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绵体,都属于汉语句式这个范畴。

2.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中受汉语影响句式(举例)的解释

Cultural adoption is a two-way road.(文化采借是个双行道。)(刘英凯,1994:68)英语受到汉语的影响也俯拾皆是,现举例如下:

(e)―Would you like to go dancing tonight?

―It all depends.

―You mean with who?

(f) Professor Smith allowed Helen and I to do a make-up.(俞杰《英语的变异》)

(g)Women have outgrown the jumping-on-a-chair-at-the-sight-of-a-mouse

era.(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h)He told me to go buy some fruit for him.

对于例句(e),这里引用刘英凯(1994:68)的话:whom代替who,显性的宾语连接手段就只能靠人意会得之,这显然是西方形合特点就范于意合特征的适例。这显然也适用于例句(f)中的I作宾格的情况。

对于例句(g),何善芬指出,“随着英语的发展变化,前置定语的范围正在扩大,以长串的名词短语和短语复合词作前置定语的现象日趋普遍,其特点有向汉语接近的势头。”这也是英语末端重心现象向汉语句首重心倾斜的一个例子。

例句(h),“go buy”动词没有连词连接而连用。现代汉语句法特点之一是动词连用,故汉语动词的使用频率远比英语动词高。这体现了汉语句子的“竹式”结构。因为汉语重意合,所以,句子常常以语义、语序为连接手段,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按时间先后顺序和事理推移的方法,像竹竿一样层层铺开,表现出典型的“竹式”结构。而英语则属“树状”句法形态,其句子往往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规定句界(同上)。“Go and buy”的表达方式则是典型的英语表达方式,严格地用连词“and”规范了句式组合程式,“go buy”则是英语受汉语“竹式”结构影响而来的结构。

由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同样做出一个不完整的英语句型特征概括(+形合+末端重心+……),并将具有这些特征或特征之一的成员作为英语句式中的原型,而受汉语句型的影响而来的句式则视为其边缘成员。

三、汉英句式变化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思维认知的变化和发展

一种语言当中范畴的总体规模总是随着认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当初的原型中分化出来的枝,而到今天这些枝反而占据了主导地位,当初的原型核心却隐退或消失了。这里可以把原型理解为汉英语言中原有的句式,而枝则为受到影响后进入使用的新句型。可见,这些句型的地位是处于动态变化的,其边缘成员的地位不是恒常不变的,而可能随着人们的认知、使用和社会的变迁,而“占据主导地位”,即变为范畴中的原型。

范畴的变化跟相关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如:用了“丝事通”一词进入“翻译”范畴为例对此做了说明:“丝事通”起源于1840年前后中英两国丝绸贸易的发展,语言沟通就最先发轫于丝绸贸易领域,所以就被用来称“英语翻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样的,汉英句式的变化也可反映当今社会文化的交流及东西思维方式的交融。毋庸置疑,当今地球村的世界背景为各国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所有文化都“献出它的一份,而且每一方都成为一个新文明的实体”。而在此背景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交融也可窥见一斑。如:“意合”和“形合”语言形式的相互渗透,也可从侧面反映了语言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也是这样,世界文化才得以交流、融化,互相借鉴。

四、原型范畴化理论尚未充分解决的问题

原型范畴化理论自提出以来,已被证明在解释词汇语义,尤其是词汇和句式(construction)的多义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如Coleman和Kay关于动词lie的语义研究,Taylor关于climb和over以及及物句式的语义问题的研究,Lakoff关于over和there-construction的多义性研究,Goldberg关于句式与论元结构的关系的研究。这些那是共时层面上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历时层面。Geeraerts指出,对语义结构的历时考察同样能证明语义结构的原则特征。这意味着,要完整地说明原型范畴化理论的意义与理论优势,共时和历时的研究应该并重。

另外,原型理论在描写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它对语义内容、语义与形态句法特征以及功能之间的关系还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精细描写。由于原型理论主要是说明各语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更多的还是静态描写,因此,动态研究还需大力加强,这样才能充分解释语言创新和功能多义性问题。功能多义性一直是一个未引起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它指一个词汇项在不同的话语或语篇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语法与语用功能,它表现出语言实体的语法功能在词汇和句法层面具有动态差异。非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法功能多义性,它又可区分为基本定型的和临时的两种。语法化研究主要关注已经基本定型的(如动词获得连词或介词功能),而对临时的则很少涉猎。

五、总结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语言学领域内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对语言的学习和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该理论也存在着自身的一些不足方面,如范畴的边界较模糊,难以确定,在范畴过程中受主观性和文化语境的影响,有些范畴的原型难以确定等,但它的确为语义范畴及人类认知语言学提供了可行性的解释。目前运用该理论来解释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上的问题的学者有很多,但对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进一步高效应用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就本文而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英句式的相互影响、变化可以折射出社会变迁和人思维认知的变化和发展,这也体现了原型范畴理论对其的解释力――反映出句式变化背后更深层的认知因素。

参考文献:

[1].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6]刘英凯.英语形和传统观照下的汉语意和传统[J].深圳大学学报,1994,(4).

[7]马光.英汉翻译技巧百问百练[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8]屈承熹.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9]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81-02

词汇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Wilkins)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词义有其辐射范畴,这种辐射范畴是以其原型意义为中轴向外延伸或辐射的。英语词汇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词义的多样性体现了范畴理论所阐述的词义的辐射范畴。一个词无论有几层含义,都有其最为原型的词义,其他多个相关的词义都是以这个原型意义为基础进行衍生或辐射的,这种衍生或辐射就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所以,原型范畴理论研究者认为词汇意义的讲解应以原型意义为中心,重视词语多义词之间的深层联系,注重对词语隐喻和转喻的学习。原型范畴理论对词汇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能使学生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词汇释义、一词多义和词义的变化形式,深化词汇知识,使学习者掌握更多的句法、语义、联想等知识。并鼓励学生运用隐喻和转喻思维,发现词义之间的相似性。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核心观点

原型范畴理论是从客观主义范畴观发展而来的,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认为范畴是通过一组共同特征而建构起来,可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或是特征束来定义。也就是说,范畴可以定义为一组拥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组成的集合。而现代范畴理论成员之间建立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是组成范畴的核心所在,他们认为范畴边界是不确定的,范畴的中心与边缘有差异而且存在隶属度的问题。根据现代范畴理论,范畴是一种完形概念,是凭借典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尽管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但边界是模糊的,且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范畴成员彼此之间虽有隶属程度的差异,但仍可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对于原型范畴理论来说,外部世界提供的信息是有秩序、条理和层次的,它不是杂乱无章、混乱不堪的。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认为外部世界其实是由低层次范畴、基本层次和高层次范畴三部分组成。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了基本层次范畴。人们可以从其基本范畴层面即中间层面向更高或更低层面认识世界,这个中间层面是具有完形特征的。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下,有较具体、概括性较弱的低层次范畴。另外还有高层次范畴,其特点是更抽象、更具概括性。这三种层次,即低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高层次范畴就构成了语言的等级结构。此外,人们还可从具体事物的原型向外拓展到范畴边缘成员、更抽象的事物和概念,并由此层面上认识世界。

二、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1.注重词汇范畴化的认识。对词汇范畴化最直接的认识就是了解其语义范畴。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范畴是原型范畴,词义就属于语义范畴。语义范畴有不同的子范畴,即该范畴所代表的词的不同义项。这些不同的义项具有不同的特征,被分为中心义项、典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中心义项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代表词汇的“直接”(原型)意义。中心义项是习得词汇整个意义的关键。在词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中心意义开始,随后拓展其边缘意义和引申意义,这才是科学的符合外语词汇教学顺序的标准。在原型理论中,基本范畴等级词汇与非基本范畴等级词汇的区分标准是相同的。首先,要评估词汇在构词和定义中作用的大小;第二,要评判词汇的文体顺序;第三,要衡量大脑对词汇意义的激活速度,词汇的可得性;最后要判断词汇学习的难易程度,。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原型意义在范畴中的典型性这一特征,以词汇的原型意义为中心,向词汇的引申和边缘意义扩展,从而形成词的辐射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词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注重多义词的讲解。任何语言都有一词多义的现象,英语也不例外。英语中单义词很少,除术语外大多数都是多义词。一般来说,词的使用频率越高,词义就越丰富,如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这些词的生命力非常强大,因而习得的难度也比较大。原型范畴理论指出,所有相关的词义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型意义,它是所有词义的中心或核心,其他的都是其基本意义的延伸或辐射。原型意义、延伸及辐射意义就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英语中这种一词多义现象可看成是语义范畴原型结构的一种拓展。词汇中一词多义并不是偶然性、任意性的语言现象,从词义范畴的原型效应来看,各义项的语义特征通过一系列家族相似性的要素与原型义项紧密相连。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以定义为基础来认识和实践词汇学习,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原型理论应该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一词多义的现象。

3.注重词汇隐喻和转喻的认识。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词义范畴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范畴化的过程中,隐喻、转喻等认知能力的作用非常大。而且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大部分隐喻和转喻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一般来说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和转喻用法。在词义范畴扩展的过程中,新成员不断从已有成员中衍生或分裂而出。这种新成员的衍生和分裂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来实现的。转喻主要与词义的相关性有关而隐喻则与词义的相似性有关,两种修辞手段是词义扩展的两大认知工具,现在都已被看作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手段。一般来说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如基本词汇“dog”比上位词“animal”有更多的隐喻意义,“dog”除了其基本含义“狗”之外,还可以指“fellow(人)”、“wicked man(邪恶的人)”等;又如,“power”除了“体力”、“权力”外,还可以指“能力”、“智力,才能”、“掌权人”等意义。在具体的词汇教学中,教师注重对隐喻及转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词义进行深层加工,使学生通过了解词义之间的隐喻和转喻关系,更好地掌握词语的原型意义、隐喻及转喻意义,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和演变机制,从而有效促进英语词汇教学和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

词汇教学本身是一个范畴体系,了解原型理论有利于英语词汇的教学和习得。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词汇原型意义的讲解和意义演变过程的分析,要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的英语词汇教学可以一改以往机械枯燥的记忆为理性积极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扩大其词汇量,改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英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很多理论如语境理论、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等都曾被用以指导词汇的教学和学习,而这些只是众多理论中的一小部分。作为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基础理论,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为词汇学习,尤其是多义词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理据。

二、原型范畴理论

亚里士多德基于二值逻辑建立了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可根据充分必要条件作出“是”或“不是”的明确判断;范畴边界明确;范畴内部成员地位相等。亚氏这一理论在学术界流行了2000多年,终被维特根斯坦(1953)的原型范畴理论所颠覆。

维氏用“游戏(game)”和“家族(family)”作比来否定亚氏的形而上学本质论,提出了他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理论,罗希(Rosch 1973;1975)将其称为“原型范畴理论”。即同一概念范畴中的成员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条件,但需要有一个能反映本范畴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员作为原型,与该原型接近的称为典型成员,缺少原型特征的称为非典型成员。据此,在同一个范畴内部也不存在什么统一的本质,其内部若干成员只能是“既像又不像”,如燕子、麻雀被确认为典型的鸟,而企鹅、鸵鸟则为非典型的鸟。(王寅,2014)范畴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建构, 其边界依照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 形成了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范畴。(解静莉,2006)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相互作用构成了一张巨大的错综的语义关系网储存在记忆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英语词汇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仍然是制约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瓶颈问题。作为教师,一味强调词汇量的重要性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些学生虽然词汇掌握的很多, 但是他们在交际、写作或翻译中无法做到灵活运用,这与他们对基本词汇的理解不准确有一定关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基本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扩大词汇量。

(一)加强基本范畴词的教学

在人类的认知中,基本范畴是最典型的原型范畴,原型范畴在基本等级范畴得到最好的体现,所以,具有原型特征的基本范畴正是人们对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利工具。基本范畴事物符合认知的心理基础,原因是人们最常接触和有最直接接触的单一完型的事物是基本范畴事物,基本范畴事物最先获得了语言符号。而且,基本范畴词属中性词,使用频率最高。如人们在一般会话中,说一个孩子哭了会用“cry”(哭),而不会用 weep、sob 等其他表示“哭”的词。

英语词汇数量巨大,有些是常用的基本词,有些是不常用的非基本词。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起初所学的单词是最基本的, 因为它们反映了世界的各个方面, 是人脑最自然的反应。如:“corn”用来指“玉米”,属于基本范畴层面,但随着生产的扩展,又出现了许多能够被称为“corn”的粮食作物,如 wheat,oats,millet 等,这种情况下,“corn”所涵盖的范围就扩大了,变成了上位范畴。(马晓丽,2011)

另外,基本范畴词汇构词能力强。虽然基本词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大体上已经固定,但在它们的基础上用合成法合拍成组合的非基本等级词可以说是无限的。此外,在基本词语从基本意义(一般为原型意义)向外扩展过程中,基本等级范畴词汇发展了更多的隐喻和转喻意义。以动物为例,基本等级词汇如“狗、狮子、狼、狐狸”等比“动物”的隐喻意义更多。由此可见,基本词汇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语言研究者发现:英语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是随着他所掌握的基本词汇的数量的增加而提高的。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优先重点考虑基本词汇的教学,首先要从教材抓起,常用的基本词大都是使用频率高、派生能力强的核心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基本层次的词汇还是上下位词汇的教学,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词汇的典型意义上。因此,对那些以边缘意义出现的词汇的处理是词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习得词汇的边缘意义是不够的,因为某一单词的典型意义最好地体现了最常用的意义,也就是首先要习得的意义。掌握基本词汇,对我们的口语、阅读、听力、写作等都有很大好处。

(二)重视多义词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语义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所有的相关的词义中,有一个意义是其它意义的原型,其它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多义词时,应重点讲解词的原型意义,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意义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重点突出、融会贯通、最终灵活掌握。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词汇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Tyler 和 Evans(2001)在总结 Brugman 和 Lakoff 等人对“over”多义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名为原则多义性的框架,全面讨论了“over”一词的多义性含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重视基本范畴词和基本词汇,可以使学生认识词的不同意义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词义学习的效果,同时重视隐喻的教学, 使学生对词的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有一定的认识,加深对语言的认知。

参考文献:

[1]王寅.语言哲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解静莉.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英Z教学研究2006.

[3]马晓丽.原型范畴理论在大学英语四级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赣南师范学院,2011.

篇12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高中化学;教学

高中的基础化学课堂,与原型范畴理论有着很多相同点。为了让课堂更加的精彩,教师们可以将原型范畴理论带进课堂,让学生们对基础化学理解的更加深刻。好的原型可以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所以在将原型范畴理论带入课堂时,教师们也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原型。通过讨论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原型范畴理论可以给课堂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那么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就十分有必要。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认知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解应用

作为范畴理论的成员,原型范畴理论十分具有代表性,也是其中最典型的成员。范畴的边界十分模糊,所以许多家族成员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作为批判经典范畴理论发展开来的原型范畴理论,虽然已经有很丰满的羽翼,但是却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但这些问题并不妨碍它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相比于其他的范畴,原型范畴理论更适合在教学中应用,也很容易被学生们理解接受,这也是它作为范畴理论的独特意义。

(二)原型范畴理论的特征

1.典型的范畴成员

众所周知,范畴成员之间虽然有着些许差异,但彼此之间也有着相似的联系,界限十分模糊。而原型范畴理论虽然打着批判经典范畴理论的旗号,但却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有着十分显著的特征。凭着这样的优势,原型范畴理论拥有了不同的典型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典型性,让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有了立足之地,为教学提供了优势。

2.范畴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性

虽然范畴理论的范围很广,但实际上,家族中的各个分支理论,也是有一定相似性的。原型范畴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也和其他的范畴理论分不开。这一点,也可以称作是“家族特征”。虽然理论不相同,但范畴家族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将各个理论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原型范畴理论可以合理的融入教学,也是因为除了典型性外,它与其他的范畴理论一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

3.原型范畴理论具有开放性

虽然原型范畴理论既有典型性,又有家族相似性,但实际上,范畴的边界还是有些模糊的。从这个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范畴理论是可以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虽然有着不相同的组成条件,但却不能简单的就被区分开来。这也就是表明,范畴之间并不分散,而是拥有剪不断的连续体。当然,这并不能否认范畴理论的原则性,只是这些理论在各司其职的同时,依然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二、原型范畴理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一)化学课程的基本构架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化学从分子、原子层次上对物质进行了细微的研究,是相对比较谨慎的一门学科。而它的基本构架就是根据这些细微的知识,学习物质元素的基本性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化学这门学科主要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之间的变化。化学的教学方式和原型范畴理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把原型范畴理论融入课堂,也能够让课堂内容更加的充实和完善。虽然原型范畴理论可以运用到教学当中,但对于“原型”的选择,也十分值得推敲。

(二)原型范畴理论使用的注意事项

虽然原型范畴理论和化学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引用至课堂时,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课堂上所选择的“原型”,要有一定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好的原型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这样的“原型”更好的理解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化学虽然是一门变化莫测的学科,但基础理论还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只有选择好的原型,才可以让知识更加完善。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教学“原型”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比如说,在讲到分子概念时,可以选择水分子作为“原型”为大家讲解分析。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大家非常熟悉,而选择这样熟悉的原型来分析知识,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概念。反之,如果选择的原型大家并不清楚,学生们学习的态度就会直线下降,这也就是很多人反馈的“听不懂”现象。所以,想要将原型范畴理论合理的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教师们需要进行非常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结束语

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解决问题有着启发性的作用。很多学者认为,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使用原型思维进行合理分析,并根据问题特征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这足以证明原型范畴理论独特的存在意义。而将原型范畴理论运用到化学教学中,也是原型范畴理论的又一大作用。加入原型范畴理论,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充实,有吸引力,学生们更容易“听得懂”。虽然与经典范畴理论有一定的差异,但原型范畴理论更适用于教学当中。教师们在选择教学原型时,除了要选择典型、熟悉的例子,也需要考虑学生们对原型的接受程度,如果原型太过深奥,不如选择稍逊一点的简单原型,这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教学中加入原型范畴理论,也是希望给学生们带去充实的课堂内容,希望大家更好的理解知识。当然,学习知识自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好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基本途径。只有充分掌握课堂知识,学习才能够节节高升。

参考文献

[1]罗爱宾.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