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5 15:32: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典范畴理论以西方古典哲学,即客观主义哲学为依托的,遵循二元互斥,every A is A,各从其类,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即一个事物若存在于一个范畴,它就不能同时存在于其他范畴,那一个人既是父亲又是儿子是不是可以驳斥这个观点呢?作为社会中的个人都会有多重身份,在校大学生出去代课身份就变成了老师。如果我们用这些例子来批判二元互斥就太肤浅化了。在子女面前,当身份属于父亲这一范畴时,就否定了不是父亲的可能性。在父母面前,只能归属于儿子的范畴。所以,经典范畴理论认为,构成范畴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是平等的。为什么范畴内部成员是平等的呢?因为它们享有共同特征被划分到同一范畴内部,不存在典型或非典型成员。大象和老鼠都属于动物范畴内,大象是动物,老鼠也是动物,在这个范畴内,他们地位平等,你不能说因为大象的个头大,体积大,而老鼠个头小,体积小,大象就比老鼠更是动物吧,动物要具有的属性,无论是大象还是老鼠,都具备了。说他们地位不平等,这样太不科学了。同样,一匹高大健壮的马并不比一匹矮小瘦弱的马更是马,正常的人也不比残疾人更是人。
经典范畴理论还涉及到一个另范畴化的问题。经典范畴理论以二元互斥不容否定为基本点。二元互斥才是我们把握世界的理论基础。比如说,对于人来说,是女人就是女人,是男人就是男人,是女人就不是男人,是男人就不是女人,二元互斥。那么中性人呢?既不能把它分到男性范畴内,也不能把它分到女性范畴内,它应该自成一家,这就产生了另一个概念---另范畴化,它是范畴的重组。另范畴化与范畴化并不矛盾,另范畴化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
自维特根斯坦之后人们对范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认识,逐步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以体验哲学为依托,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范畴不是通过充分必要条件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在范畴中存在着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而且,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与经典范畴理论相悖,原型范畴理论认为构成同一范畴的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相等,有“核心”和“边缘”之分。那么,范畴中的这个原型是怎样确立的呢?根据家族相似性足以进行范畴化?什么程度的相似可以被划到一个范畴内部?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认知的参照点”。原型的确立只是以人们的认知心理为出发点,以经验、感觉、认知等因素作为重要标准。这样来看,问题就出来了。不同的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纳入了主观性因素,和排除主观性因素的经典范畴理论截然相反。亚里斯多德说:“范畴是抽象的容器”。 范畴是抽象的,范畴与原型处于不同的层次,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范畴指涉思维规律;原型适于识解方式。比如,说到鸟这个范畴,美国人想到的是知更鸟,中国人想到的是麻雀。那到底知更鸟还是麻雀是鸟的原型呢?难道说同一个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原型还不一样?再者,提起宠物这一范畴,每个人家里养的不可能都一样,我们从主观性出发给出的原型肯定不一样。可见,原型范畴理论中确立中心成员这一概念是游离不定的,深受不同文化,个人经验的影响,根本不科学,不能拿来当为分类的标准。只要属于同一范畴,成员地位就是相等的,无论它们之间有多大区别。像上文所说,不能说大象比老鼠更是动物,那狮子,老虎和大象相比呢,谁又更是动物?不仅如此,原型范畴理论也是自相矛盾的。它否认二元互斥,但是原型与非原型,边缘与非边缘也是二元互斥,所以它的理论并不统一。
“家族相似性”是认知语言学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及范畴问题的全新阐释,催生了原型理论。范畴不是因为共同特性而是因为成员之间重叠交叉的相似性结合在一起的,范畴中的成员因其与原型的相似性而被认为是范畴的成员。可见,相似性的概念贯穿于所有的范畴化过程。这本身就是在否认范畴的边界,人们对范畴边界的判断是基于本身的心理现实性和直观感知而做出的。而心理现实性并不是心理真实性,直观感知也并不等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如果抛弃对事物本质的研究那就不成其为科学。所以,人们对范畴边界认识的不统一并不等于范畴边界本身的模糊或不存在,就像人的认知能力不够时并不能说世界是不可认知的。根据“家族相似性”,相似性程度高的就可以纳入同一范畴,那么这个相似度怎么把握呢,相似度低到何种程度才把它划入同一范畴的边缘成员而不是范畴外?所谓的家族相似性其实只是外部特征,而外部特征是不可靠的,人类的遗传取决于基因而不是表象的相似性。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在外形方面有相似之处,若以相似作为评判标准,岂不是可以纳入同一个家族?比如说明星的“撞脸”,娱乐圈中有很多刚出道的小明星因为和大明星外貌形气质相似被拿来比较,像“小范冰冰、小章子怡”等。我个人觉得房祖名和张默简直太像了,难道就因为相似说房祖名和张默是一家的?“各从其类”取决于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定性,即本质。本质是一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根据,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根本的属性,以相似来瓦解本质太荒谬了。
以上的论述表明了所谓的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论核心都是禁不起推敲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对经典的曲解和亵渎。只有坚持经典范畴理论,通过对认知事物本质的把握,才能真正地“各从其类”。
参考文献:
一、进行体的“多义性”
在语法范畴中,英语动词的“体”(Aspect)是一个表示动作或过程在某一时间内处于何种状态的动词形式。章振邦[1991:426]认为进行体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所表示的动作具有持续性、暂时性和未完成性。所谓持续性,指动作或短或长有个过程,不是一下就完成的;所谓暂时性,指动作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限度,是与不受时限的动作相对而言的;所谓未完成性,指动作在某时尚在进行中,即侧重于动作的进行而不是它的完成。所以有人这样归纳“进行体” ,即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持续性、暂时性和未完成性等基本属性。因而,英语进行体主要是表示进行着的、未完成的、能持续一段时间的动作。然而其句法功能所显示出来的意义却非常复杂,其语义功能及语用功能由于语境的复杂性而显得非常灵活,决定了其基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即其“多义性”。现代英语中进行体的使用频率相当之高,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语言不断得到更新,在日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进行体的“多义性”更显突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使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就进行体的体义层面进行解读,以探究其语义实质及语用功能。
二、原型范畴理论及其特征
1.原型范畴理论
六十年代以来,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致力于范畴理论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Wittgenstein认为,同一范畴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Rosch率先使用了原型(prototype)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认为,“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 所有概念的建立都以原型为中心。”对范畴的界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
英语中的category即“范畴”。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的属性并非是一些与主体无关的固有本质特征,它与人的认知模式密切相关;范畴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理、心里和文化因素的作用。自然类的范畴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也就是类中最具典型性的成员。认知语言学把原型理解为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里表征,是一种认知参照点。
范畴是由集合了范畴成员及模糊不清的边界组成,即范畴的三组成要素:原型、其它成员以及范畴边界。范畴模糊不清的边界使其具有开放性;原型理论同时揭示了范畴的向心性和开放性。由于具备以上特点,原型理论能够满足信息认知要求的信息密度、结构稳定和伸缩性。因此,原型理论在语义分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例如:
(1)The baby is sleeping.
(2)Ours is an epoch in which heroes are coming forward in multides.
例(1)表示“宝宝正在睡觉”,此句中的进行体表示说话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这便是进行体的原型用法。我们也常用be的某种形式+ -ing分词的形式来代表进行体的原型,这也是我们认识进行体其他用法的认知参照点。(2)句表达的语义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该动词come是一个终止性动词,表示瞬间发生而又瞬间结束的无持续性的动作。但在此句中用进行体与复形的主语连用,表达了特殊的语义,即用进行本表示“一个接一个”或“不断”之含义。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例(1)代表原型意义,即核心意义为“正在进行的动作”,而其余几个例句则都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这一意义,家族相似性似乎并不太多,所包含的成员也越来越多,往往只有一个进行体标记-ing使其最边缘成员与最典型成员关联着,使其仍为进行体的范畴,但相对于进行体的原型意义来说,其语用功能随着进行体范畴的不断扩大而扩展,从而使进行体的语义更加丰富多彩。
2.原型范畴理论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
(1)范畴成员以具有相对的相似性而概括在同一范畴,各成员间不一定具有共同特征, 如:①He is eating meat now. 句中eat动作正在进行。②He is eating more meat now. 句中eat动作并非正在进行,而是与过去相比。
(2)范畴成员以与原型成员的相似程度划为不同的等级,边缘成员与原型的相似程度较低。例如:Our team is leading at present. 目前我们队领先。以上两句是进行体的原型成员,即进行体的原型用法: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
试比较以下句子:
(3)Oh dear! I was writing him a letter this morning and forgot all about it. 哎呀! 我本打算今天上午给他写信来着,后来就全给忘了。(此处是过去进行时表过去未实现的愿望或打算,助动词was须重读。)
(4)Will you be having some tea? 喝点茶吗? (此处使用将来进行时表示委婉客气的语气。)
(5)I’ll be forgetting my name next. 我下回连自己的名字也要忘掉了。(用将来进行时表示对自己的警告)
由此可以看出,后面三句并非正在进行的动作行为,而是进行体范畴的边缘成员。
3.范畴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
同一客观情状由于表达的需要,可能划归不同的表达范畴。例如,同样要表示“我快要做完了。”却有以下两种表示:
(1)I’m finishing.
(2)I’ll be finishing it.
例(1)是典型的进行体的原型,但表示的并非动作正在进行,而表示动作即将结束。例(2)是用将来进行时表事情的发展,附带的含义可能是:过一会儿你就会拿到它了。
又如:I was hoping you could send me some books.
在这里,用一般过去时也是表示客气的请求,但用过去进行体更加婉转,更加有礼貌。以上四例只有婉转程度的区别,而无时间关系的差异,这四种动词形式都表示现在的请求,可以说是心理距离的远近来决定你使用哪一种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进行体的原型意义与非原型意义是以隐喻的方式,沿着时间、心理和空间距离,不断向外扩展,从而形成更大的范畴,使进行体的语义和句法功能越来越丰富。
三、原型范畴的开放性和向心性决定进行体的多义性
模糊语义观揭示了范畴的开放性,同时,原型范畴理论也揭示了范畴的向心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进行体的多义性。
进行体的原型,即:be+v-ing,原型意义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
(1)The telephone is ringing, would you answer it, please?
(2)George is studying in the city this year.
这两句也体现了范畴的向心性,即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当然有一些只是与原型相似而已。如:
You don’t believe it? You know I’m telling the truth.
I don’t know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例(1)和例(2)代表像tell, talk, say, exaggerate等表示说话的动词,这些动词的进行体与其它边缘成员一起连用,表示刚刚过去的动作。
(3)I was wondering if you’d like to come out with me one evening.此句代表hope, want等动词,用过去进行体表示婉转、礼貌的请求。
除此以外,过去进行体还可能用来表示主观臆想的情况。如:
(4) I’d rather you were going at once.
进行体通常只用于动态动词,而不用于静态动词。动态动词包括三类:即表示持续动作的动词;表示状态改变或位置转移的动词;以及表示短暂动作的动词。一般来说,动态动词既可用于进行体又可用于非进行体。如:Someone was knocking at the door/Someone knocked at the door.
静态动词是表示静止状态的动词,这类动词通常用于非进行体。但是章振邦提出了动态/静态动词的跨类现象。其实,这是范畴的开放性的一个体现。如:
He is being foolish.(=is acting foolishly).
薄冰提出,现在进行体表站起来,有时含有“决心”的意思,多用在否定结构中,有时也用在肯定结构中,如:
(1)I’m not going.我不走了。
(2)I’m backing out. 我要打退堂鼓了。
而以下例句中的现在进行体用在与对方讲话时便成了命令,不过语气比较温和,如:You’ re staying.你留下吧。
四、结束语
原型范畴理论在语义范畴的多义性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借用原型范畴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对进行体的“多义性”现象进行分析,解读进行体的体义层面,对进行体的语义实质及语用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究。
参考文献:
学习一门语言,最重要的是词汇的学习。在我国众多英语学习者中,大多数人认为词汇习得是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目前市场上词汇类的书籍可谓铺天盖地,五花八门。这一方面体现出学习英语的热情,另一方面暴露出常规课堂词汇教学的不足。人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方式来了解认识世界。所以,大脑对事物的认识不是杂乱的,而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分类和定位。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脑通过某种符号系统把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信息的过程,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也是构建范畴的基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出发,探讨了它对英语词汇教学及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一、原型范畴理论简介
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是经典范畴理论,经历了从批判到发展、丰富的过程。客观主义的经典范畴观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对范畴的划分。第一个发现经典范畴理论缺陷的是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发现游戏范畴不符合经典范畴模式。美国心理学家Rosch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类典型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说明许多范畴的构成都有一个原型。某一事物是否隶属于某范畴,要看它与其类典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在维特根斯坦和Rosch的基础上,莱考夫、拉波夫等人也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研究,从而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综上所述,原型范畴理论是指:一个范畴由一些足够相似的成员组成,本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即最能反映本范畴特征的是原型,其他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范畴以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为中心建构,其边界可以逐渐向外扩展,形成不确定的更大范畴,因此,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二、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学生对英语词汇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词汇习得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英语词汇教学及词汇习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掌握基本范畴词。在人类认知活动中,具有原型特征的基本范畴是人们对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利工具。Rosch认为人们对于基本词汇的学习和使用较容易;Brown发现日常交流中,人们最常用的还是基本范畴名称,而不是其他较为复杂的变体名称。因此,掌握基本范畴词汇对英语学习帮助较大。同时,提醒学生不要一味的追求记忆难词、偏词,而要牢牢的掌握基本范畴词。学生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对基本词汇不同词义的衍生而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英语水平。
2.掌握一词多义现象。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所有相关词义中,总有一个最基本的词义即原型,其它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一词多义的各义项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并围绕原型意义向外延伸、扩展。越边缘的义项抽象程度越高,越脱离原型义项。教师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词的原型意义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该词的基本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各个义项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提高通过语篇推断词义的能力。
3.掌握语义联想策略。语义联想是指以词汇的原型意义为参照,在其认知域中联想出其他意义相邻或相近的词汇。如教师在讲授basketball这一基本范畴词时,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联想到net, sideline, referee, three point shot等相关词汇。由此,学生可以构建一个由这些词汇组成的网络。遇到其中某一词汇,就可激活网络中其他相关词汇,加深对词汇的理解,达到轻松记忆、运用单词的目的。
英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较好的掌握词汇习得的方法,掌握基本范畴词,多义词现象,以及其他记忆单词的方法。这就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基本范畴词和基本词汇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词的不同意义之间存在着内在、本质的联系,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积极、理性的掌握词的原型语义,再逐步向外扩展,扩大词汇量,摆脱枯燥乏味的记忆单词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谷小娟.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一、引言
一词多义作为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影响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指一个词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且诸义项之间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一术语是在19世纪60年代,首先由语义学创始人布雷尔提出的,此后,语言学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经济性、灵活性和创造力的一种体现,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性。英语中绝大部分词汇都是多义词,这常常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不少困难,所以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并探讨其对英语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二、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观点,是由经典理论发展来的。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Wittgenstein强烈批判了经典理论,以game范畴为例,提出“家族相似性”概念。他指出game范畴的每一个成员与另一个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但是每一相似之处并不一定为其他成员所共有,所有成员都是由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Wittgenstein通过对游戏这个例子的研究,论证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后,美国人类学家Berlin和Kay对颜色范畴进行了研究,从此开始对原型理论的研究。他们发现不同的语言中都有基本颜色,人们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颜色作为参照点,对颜色进行划分,这些颜色的参照点就是焦点色。同时,美国心理学家Rosch将对焦点色的研究扩展至其他范畴,如鸟、水果、交通工具、蔬菜等,并总结其他学者对范畴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发展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代表性。对范畴的认知,就是以原型为参照点,其边界通过范畴中成员的典型程度不断向外延伸,从而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的范畴。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各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这种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使它们归入同一范畴。原型范畴有以下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有所变化;(2)特征有中心的、重要的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性的属性之分,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邻近范畴属性相叉;(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4)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赵艳芳,2001)。原型范畴在边缘上是模糊的、开放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边界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使新成员比较容易进入该范畴,成为边缘成员,而不必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范畴的结构。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读
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词汇意义就是一个原型范畴,每个单词都有基本义和引申义。所以,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范畴就是一个以原型意义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的范畴,义项具有典型和边缘之分,多个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原型义项即词的本义,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首先被认知的,其他义项通过隐喻、转喻等延伸出来,并向外扩展形成一条或多条意义链。大量的研究表明,原型范畴理论在处理一词多义性方面已经显示出十分强大的解释力。Taylor以climb为例,用意义链代替家族相似性,解释多义词各项之间的联系,即意义A与B有关,意义B与C有关,意义C进一步衍生出D,等等。
在语义延伸过程中,除了这种链锁型方式外,还有辐射型方式,即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围绕它派生出其他许多意义,这些义项与原型义项有直接必然的关系,但又互相独立,即综合型方式。如head的基本意义为“头,头部”,在延伸的过程中,围绕这一原型义项,逐步产生多个边缘义项,如头脑、首脑、主管、源头,等等。王寅(2001)提出在词义发生变化时,可能会两种方式兼而有之,从基本义项开始,链锁型和辐射型交替出现,如board的本意是“一块薄木板”,在此基础上辐射出“桌子”、“船边甲板”、“布告牌”等多个义项,而后又通过链锁方式,从“船边甲板”衍生出“上船”、“上车、上飞机”等义项。
不管是链锁型、辐射型还是综合型方式,词汇的多义化过程通常都是人类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认知的过程。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构建了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使人类可以随意地进行思考和交流。当今时代,新的概念层出不穷,人们一般是将新概念与已知概念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来表达新概念。这种创造喻和转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也为一词多义现象从认知层面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所以说一词多义体现了人类认知的经济原则和概括原则。总之,在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范畴化的结果,是人类隐喻和转喻思维的产物。同时,原型范畴的边界模糊性和成员等级性,对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尽管有学者提出原型范畴理论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不可否认,它对一次多义教学有指导意义。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一词多义不够重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片面孤立地解释多义词在某种语境下的含义,忽视了各义项之间的联系,通常导致学生只是片面地理解多义词的范畴。二是脱离语境,把多义词所有的含义简单地罗列出来,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也不强调原型义项的核心地位,这往往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无疑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但是英语中多义词占很大比例,特别是一些核心实义词,义项比较丰富,寻找词义演变的内在规律和词义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繁多的词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前人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前文的理论介绍及对一词多义的解读,下面总结一下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多义词的原型义项。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我们得知,在多义词的词义范畴中,有一个意义处于中心位置,即原型义项,其他义项都是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方式辐射或衍生而来的(谢志辉,2011)。从人类认知规律角度我们知道,原型是最容易被习得和接受的,它对非原型义项的习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讲解一词多义时,应首先确立原型意义并重点讲解,让学生深刻了解多义词的核心,进而帮助理解和记忆其他义项。
(二)以原型义项为中心,重视原型义项与其他义项之间的联系。
由上文可知,原型义项是多义词的核心,其他义项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词义的辐射范畴,各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在讲解一个词的多项义项时,应该从原型义项出发,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多义词不同义项的产生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只有帮助学生理解各义项之间的联系,理解词汇意义延伸和变化的内在机制,对多义范畴有全面整体的理解,才能减轻记忆多义词的负担,提高效率并正确使用多义词。
(三)重视隐喻和转喻意识的培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隐喻将原本不是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由相似性引发联想,产生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任俊莲,2013)。以blood为例,其基本义是“血”、“血液”,基于隐喻认知,衍生出了其他义项,如血统,家世;伤亡;暴力等。在人类认识与思维过程中,除了隐喻之外,转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转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是基于同一范畴中不同事物之间的邻近性,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识别另一个概念实体,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中的其他部分(任俊莲,2013)。既然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范畴化的结果,是人类隐喻和转喻思维的产物,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隐喻和转喻意识,提高隐喻和转喻能力,这对于学习英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四)重视多义词的动态变化。
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有的词义会消失,有的词义则会兴起;有的词义范畴会缩小,有的则会扩大;有的原型义项会淡化成边缘义项,有的边缘义项则会发展成原型义项。在教学中,要分清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而不是只依赖词典。词典中的词义是静态的,是词的语境意义固化的结果,不能反映各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必须以动态发展的思维对待词义的变化,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义,而不是生搬硬套。
五、结语
一词多义是普遍的语言现象。种种研究表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原型范畴理论为一词多义提供了充分的理据。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重点讲解原型义项,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寻找原型义项和各义项之间的联系与家族相似性;务必重视隐喻和转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对词汇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有一定的认识;注意多义词义项的变化,切勿机械记忆一词多义词汇。通过这些方式,改变传统的英语一词多义教学方式和机械的学习方式,提高词汇的习得效率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Rosch,E.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3(4).
[2]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2001.
[3]刘晓璇,宫金玲.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梁晓波,李勇忠.原型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6(4).
[5]卢丽萍.原型范畴理论下的一词多义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6).
[6]秦晓菲,李瑛.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
[7]宋欣雄,李楚梅.原型理论对多义词教学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8]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