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2-03-21 02:56: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篇1

1、能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能感受秋天的美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意思。

难点: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秋天的雨。请同学们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每一段的中心句。(课件展示)

3、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正,小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2、师:同学们,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秋雨是秋天到来的标志之一,秋雨之后,秋天呈现出独有的景色,所以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4、学生分组读,配乐朗读。

三、学习第2-4自然段

1、学生朗读2-4自然段,画出最感兴趣的部分。

师:秋雨带着我们穿过了秋天的大门,打开大门,我们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2-4自然段,用笔画出你最感兴趣的部分。

2、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出示图片)刚刚说到五彩缤纷,那什么是五彩缤纷?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板书:借助图画 联系上下文 动作)

(1)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师:第二自然段中从哪里可以看出秋天的色彩是五彩缤纷的?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教师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3)教师出示片段,一组齐读。师:这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呢?“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能否去掉?为什么?

(4)思考:这部分写了秋天的什么特点?(色彩鲜艳)

师:把银杏叶比作扇子,把枫叶比作邮票,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不仅写出了秋天树叶的不同色彩,而且还写出了秋天由炎热变凉爽的气候特点,形象生动。

(5)课件出示下个片段,二组齐读。师:这部分写的是什么景色?“你挤我碰”你能体会到什么?“频频点头”是什么意思?谁能做一做这个动作?

(6)学生齐读片段。完成随堂练习,巩固词语意思。

师: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许多的颜色请你找找看,这么多的颜色我们把它们称之为“五彩缤纷”。

(7)再次展示第二自然段,分男女生读。

(8)背诵第二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部分遮挡,学生填空。

②教师讲解背诵思路,学生快速背诵。

③教师检查背诵。

(9)仿写拓展: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课件出示例句)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点评。

3、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秋天的雨藏着一些怎样好闻的气味呢?(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师: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气味的词语。

(2)理解“勾住”的意思。师:勾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小朋友的脚会被勾住呢?你有没有被什么勾住过?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想象一下自己被这些香味吸引不愿走开的样子,再用欣喜的语调朗读第三自然段。

4、第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思考:小动物和植物是怎样准备过冬的?

(2)完成练习。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秋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因为秋天到了,孩子们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迟到各种各样美味的水果,还可以抓紧时间和小动物们玩耍,秋天让孩子们收获种种欢乐。)

篇2

教学重点: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通过任务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理解题目的含义:1)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怀念)。怀念谁?)2)为什么要在“怀念”前面加上“秋天的”(因为是发生在秋天的事);(2)课文分为几段来写,每一段写什么?(重病母亲的劝慰——临死前的牵挂——怀念母亲)

2.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㈠自主思考:(1)哪个句子是详写“我”的“暴怒无常”的?(注意写句子要具体);(2)每当"我"暴怒无常时,母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心痛、难过、爱怜)(3)"母亲喜欢花……都死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1)“喜欢花”说明了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2)“死了”说明了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我”身上,没有心情弄花了)

㈡汇报学习情况。

3.举手读第二段

㈠自主思考:(1)作者是怎样写母亲临死前叫我去北海看的?母亲的神情有什么变化?(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爱怜)(2)母亲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感情(无私忘我的爱,无尽的牵挂)

㈡讨论、交流。

㈢汇报交流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看谁能快速回答

(1)那句话是描写盛开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一下?(这是因为母亲生前要我去看的花,体现了作者对妈妈的怀念);(2)课文为什么要用"要好好儿活"结尾(1)这是妈妈的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2)照应前面,突出"怀念"的感情)

5.有感情朗读课文

看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的,提出来。(如第二自然段与那些文字照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竟”,愧疚)

6.总结课文

(1)这一课的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动作、语言、神态——思想感情)

(2)母爱是伟大的,我们可以通过 各种形式赞美母亲,如诗歌、散文等,其中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吴秋霞就写了一首诗歌,题目是《摇篮》,我们不妨一起来欣赏:大树是鸟儿的摇篮/风儿轻轻地吹/摇着鸟儿宝宝/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鱼儿的摇篮/浪花轻轻地翻/摇着鱼宝宝/鱼宝宝睡着了//月亮是星星的摇篮/白云轻轻地飘/摇着星宝宝/星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温暖的歌声中/小宝宝睡着了

7.布置作业

篇3

【教学分析】

本次习作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作文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者画的。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座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这一次的作文练习,重点是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积累下来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秋天、画秋天,进行一次以“秋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在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比较清楚有序地介绍秋天里的故事和有关秋天的画。

2.在习作中应用自己积累的语言。

【学前准备】

1.让学生到校园、大自然观察秋天。

2.搜集秋天的资料、拍秋天的图片。

3.学生画一张秋天的图画。

【学情预设】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作文正值金秋时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校园秋天的景色、野外秋游等方式感知秋天的美景。在体验中,积累关于描绘秋天的词汇。由于这个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写景,难度非常大。因此,教师在学习第三单元的过程中,由课文的学习迁移到写作上,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画秋天的画,拍相片等活动。学生通过一周的积累,慢慢地感知秋天的特有的景物特点。

【教学设计的流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集体展示作品

1.在习作前,同学们完成的小小任务:采集树叶、收集果子、拍照图片、积累词句、创作图画等。现在,就请你把成果拿出来,大家一起展示。(将图片、图画粘贴在教室后面的展板上。)

2.请你来给组员说说画上的内容或者采集过程的有趣环节来说一说。

3.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讲关于体验秋天美景的小故事或收集资料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写作是三年级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最棘手的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有亲身的体验,教师带着学生去校园里采集秋天很特别的树叶。教师引导家长学生写作前秋游,去拍秋天的美景,去画秋天的图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慢慢地体验秋天的美,在细雨润无声中,慢慢地积累许许多多的写作素材,这个环节就是通过展示和讲故事等有趣的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回顾范文写法,有效学习迁移

1.每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再具体地分写秋天的雨的特点,是先总后分的结构。(总起句:每段的第一句话,有总起的作用。)

第一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第二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第三段: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第四段: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2.聚焦关键词。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总起句后面,选一些代表五彩缤纷的景物来写:叶子:银杏树的叶子,枫叶;水果:橘子、柿子、花卉:仙子。)用上好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句子)

3.修辞手法的巧妙应用。如比喻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拟人句: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设计意图:有位作家说的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课本中的经典佳作的写作方法,是三年级学习写作的关键。特别是在这个单元,主题写秋天。重点是模仿《秋天的雨》一文,从文章的选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在品读文章的同时,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构建了写秋天景色的思维。在作文教学之始,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三、欣赏秋天佳作,由对比促写作

1.以课文图画为例子,引导学生先说一说。

2.学生说说图画内容,教师出示对比的文章。

学生:

美丽的秋天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一排排大雁飞过蓝蓝的天空。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地里的高梁红红的,都成熟了。

果园的果子也熟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个小朋友在摘水果呢!

秋天真美丽呀!

教师:

美丽的秋天

悄悄地,秋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

秋天,秋高气爽。在高远的蓝天上,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看一排排大雁唱着欢快的歌曲飞过蓝蓝的天空,好像在告诉人们秋姑娘已经来了。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瞧!金黄的稻谷,就像一片金色的大海,随风翻起金色的波浪,一望无际,美丽极了。地里的高粱举起了火红的旗帜,就像熊熊燃烧的火把。

再看看瓜果飘香的果园,苹果露出红红的笑脸。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小朋友提着篮子迫不及待地去摘水果呢!

秋天里,蓝蓝的天空,金黄的稻田,丰收的果园构成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她是多么的美丽呀!

3.小组讨论哪篇文章好?好在哪里?选代表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对好的文章的写作方法做出总结:

(1)认真观察。

a.看景。看都有哪些景物,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哪些值得我们写,哪些富有秋天的特征。

b.看物。图画中的事物可以突出秋天的气息。

(2)按空间顺序写。由远及近的顺序。

(3)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4)在好的文章中,小作者动用五官,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尽可能地做到具体和形象。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写作指导,关键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刚刚起步学习写作,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回到体验中去写作。这样的写作很直观,很真实。因此,这个环节只要引导孩子调动感官的作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写自己亲身体验的,直观,真实,有内容可以写。】

四、精准拟定题目,展现画龙点睛

1.引导学生自拟题目。

(1)以描写图画中主要事物为题。如《美丽的秋天》《秋天的图画》《丰收的秋天》等。

(2)以对秋天的情感拟题。如《美丽的秋天,我爱你》《秋天,我最喜欢的季节》。

2.开头:开门见山,开头点明题目。如课文:《秋天的雨》。

3.中间:抓住秋天里特有景物来写。如《秋天的雨》,课文重点写树林里的树叶,果园里的果树,花园里的花,都象征着秋天。

4.总结自己对秋景的切身感受。如《秋天的雨》,最后写出,它是一首欢乐的歌。

五、应用科学方法,写作秋天佳作

练习第三单元的习作。

篇4

教师必须“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在设计时要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活孩子的生活积累,唤醒生活体验,使教学成为一个有个性化和时代气息的过程。

2.关注对话,呈现鲜活课堂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真诚对话、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从改善与孩子的对话方式入手,把课堂的“动态生成”牢牢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智慧对话的基础上,给孩子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3.放飞个性,展现精彩课堂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的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解题策略,我们应当尊重、欣赏孩子所采用的方法,珍惜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让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体验中生成并转化迁移,从而促使孩子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开放的过程,教师在生动鲜活的课堂资源中,放飞孩子的个性,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使孩子探求知识的过程充满了精彩,让教学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成为孩子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才能的舞台。

4.弹性设计,焕发回归的课堂

教学设计要富有弹性,要给孩子体验思考的时间。因为孩子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主动参与地做,才会有体验,有体验,才会有感受,有感受才会有思考,才能完成智慧之“花”,产生鲜活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内容过程中注意“留白”,变“线性教学设计”为“框架教学设计”,为孩子参与、为课程发展、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了弹性的空白。

二、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1.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意外”

多元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课堂教学中既然倡导孩子多元理解,也就难免出现错误,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或蕴含着创新思维的错误,将其作为全班孩子新的学习材料,以此激发全体孩子的探究兴趣,并在正确与错误的比较过程中促进孩子的思维更具深刻性、求异性,使教学过程更显灵动和实在。

例:在阅读活动《獾的美餐》中

幼1:獾吃的东西怎么不见了?它掉到别人的家里了吧?

师:请大家仔细看一下,这是獾的家幔

幼2:是的,獾吃的东西全都被别人吃掉了。

师:请大家看认真观察一下,獾的东西到底被谁吃掉了?

幼3:我在书的角落里发现,是小兔子、小老鼠,还有鼹鼠吃的。

教师从幼儿1没有看清画面的意外资源中,敏锐地察觉到幼儿1这一资源可能在幼儿中较为普遍。于是,教师面向全体幼儿提问,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进而培养幼儿阅读的细致性。从幼儿的回答来看,正是教师的提问,幼儿才细致地观察到了整个画面,包括画面的小角落,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从而达到对阅读内容深刻理解的境界。

2.错中求解,巧妙利用“意外”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大可不必忌讳孩子出“错”,只要错得“有理”,教师也不妨试一试“将错就错” ,让孩子在辨别错误,分析错因中明确道理。孩子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内化的知识。教师敏于捕捉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

例:在《谁偷吃了我的蛋》活动中

师:母鸡的蛋会是谁偷吃的呢?

幼1:肯定是大狗吧!

师:蛇会不会去偷吃蛋呢?

幼1:不会,因为……

师:大家能不能帮帮幼1说说理由?或者讲讲自己的看法。

幼2:肯定是蛇偷吃的。

师:为什么呢?(故作不明白)

幼2:我在电视上看到,蛇最喜欢吃蛋了!

幼3:大狗喜欢吃肉骨头,不爱吃蛋。

幼4:肯定是蛇偷吃的,是它把蛋吞到肚子里去了……

教师明知幼儿1回答不正确,但仍装作不明白,并通过提问让幼儿思考自己的回答是否合理。然后通过面向全体幼儿提问,在帮助幼儿1解决问题的同时,帮助全体幼儿重新认知,不仅带来了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还调动了幼儿课外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搭桥铺路,正确分析“意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否定孩子,而是要通过巧妙的点拨,扭转孩子的原有观念,因势利导,生成了另一种方法。教师应以其自身特有的敏锐和机智,善待孩子的发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课堂得以精彩生成,呈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如何有效正确地分析孩子的意外发现,在纠正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例:在诗歌《春雨的色彩》教学活动中

幼1:我觉得春雨是红色的,因为春雨落在苹果上,苹果红了。

师:你讲得真完整!(故作思考)春雨会落在苹果上吗?(面向全体幼儿)

幼2:好像春天苹果还没长出来吧?(不太肯定)

师:有谁知道苹果到底是什么季节成熟的?

幼3:是秋天,许多水果都是在秋天成熟的。

幼4:春雨是春天下的雨,所以不会落在红苹果上……

教师通过“春雨是否会落在苹果上”这一发散性的问题,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对于幼儿1不贴切的回答老师没有直接予以否定,而是通过提供各种思考的线索来启发幼儿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正是有了老师不同角度的提问,幼儿才考虑到苹果是在秋天成熟的,幼儿1的回答虽然很完整,但是他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春天树上是不会结苹果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