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内容范文

时间:2022-01-27 10:06: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研活动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研活动内容

篇1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3-0133-08

1、研究背景

1.1 关于动作及动作发展的认识 “动作”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肢体、躯干的肌肉、骨骼、关节协同活动的模式。它既可以指由多个部分共同构成的完整活动模式,也可以指某一部分的特定活动模式。动作是我们早期生长发育的核心。作为保障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动作是个体与环境进行有效互动的基本手段。“动作发展”则是指个体一生中动作的变化过程。动作的发展是幼儿发展的基础,是其生活、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直接前提。

1.2 动作发展的基本理论

1.2.1 动作的分类 Rudolf Laban(1971)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的运动,无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可观察到的运动都可以分成以下四个主要元素:身体意识、空间意识、效果、关系。第一,身体:身体哪个部分移动?第二,动力:身体怎样移动?第三,空间:身体往何处移动?第四,关系:有什么关系存在?根据这些元素,Laban把基本动作分为控制性动作、非控制性动作以及移动性动作。控制性动作是指操弄不同小型用具,如球、彩带、绳、圈、花环等发展幼儿操控技能的练习形式。包括:投掷、接、收集、踢、踢悬空球、排球、截击、利用球拍敲打、利用长手柄工具敲打等;非控制性动作是指身体在原地所进行的练习形式。包括:转动、扭动、滚动、平衡、重量转移、跳动及着地、伸展和扭曲等;移动性动作是指身体从一点移到另一点的练习形式。包括:行、跑、单足跳、跑跳步、滑步、追逐、逃避和闪避等。非控制性动作是控制性及移动性动作的基础。非控制性动作强调平衡——静态或动态的平衡,这种能力在技巧、体操、跳水及滑冰等项目中非常重要。而控制性动作不仅包含大肌肉动作也包含小肌肉动作,它所包含的投、接、踢等基本动作都可以转换为打网球、掷标枪、踢足球等基本技术。而如果能熟练掌握移动性动作,如跑、跳、踢等技术,就能够用来从事如篮球运球过人、助跑跳远等特定项目。

1.2.2 动作的发展阶段 Gallahue把儿童动作发展以年龄为特征,按“三角形”来划分。越是简单的、基础的动作放在塔基,越是复杂的动作放在塔尖(图1)。从图1里可以看出,幼儿的动作发展是建立在准备与经验的基础上的,上一个动作的获得是为下一个动作的掌握打下基础。2~7岁是基础动作阶段,主要是发展多样的基本动作,这个阶段又包括动作的起始(2~3岁)、初级(4~5岁)、成熟(6~7岁)三个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起始阶段的幼儿,开始表现出有目的、有方向的尝试与探索,试图做出扔、接、踢、跳等动作。此时,任何练习都能提供一定的运动经验,有助于动作发展;初级阶段是介于起始和成熟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此时幼儿的运动发展水平直接奠定了成年以后运动发展水平的基础。Gallahue认为,许多成年人运动能力薄弱的原因,就在于在基础动作时期缺乏适当的环境条件,而没有使基础动作获得应有的发展;成熟阶段是基础动作的成熟时期。表现在个身体素质按照任务的要求,把各种动作技能整合为协调准确、熟练有效地适当的活动。因此,3~6岁是基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3岁是幼儿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身体柔软,容易学许多动作,不怕别人嘲笑,喜欢模仿和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动作,只要能积极地加以指导和训练,此时幼儿可以获得许多动作技能经验。还有研究指出,所有基础动作都会在5岁之前出现。

1.2.3 动作发展的影响因素 动作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一个复杂过程。Newell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构建了约束模型(图2),以说明个体、环境和动作任务对动作发展的交互影响作用。其模型指出,要理解个体如何动作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不仅要考虑动作者,而且同时要考虑环境和任务。个体、环境和专门的任务经常动态地交互作用,每个变化特征都可能被其他正在发生的变化影响。此模型还表明,其他人的存在或缺少会影响个体的动作发展,而且练习的空间、地面、光线和器材的大小及形状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动作发展。

1.3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人们对于运动技术与能力的需求不断高涨,不仅给传统幼儿教育带来不断的变革,也对幼儿体育活动内容与方法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人们在幼儿体育教育实践中遇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如何预防与降低日趋升高的肥胖率?如何预防与降低居高不下的近视率?如何增强日渐下降的运动能力?如何培养幼儿坚毅不屈的性格?面对当今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传统的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与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幼儿体育活动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认识加以阐述并用于指导实践。俄罗斯社会学家扎托洛夫指出:“幼儿期的体育必须在科学的理念下进行,否则,将错失奠定良好身体素质的基础期和关键期,不利于个体健康体格的塑造”。重视幼儿体育活动的质量,注重体育活动内容的选取。可是怎么选取,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是选取体育活动内容的必须首先解决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我们必须根据现有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动作作为体育活动内容的最基本要素,其科学地选取,不但是保证体育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也会引导幼儿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在分析现有体育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动作发展的新理念,紧扣我国幼儿期体育活动实践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本着思辨、创新和务实的态度,深入认识和探讨我国幼儿期体育活动内容的取向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深圳某幼儿园选择3~4岁幼儿分为两个班,实验班(男15人、女11人),对照班(男12人、女14人)进行为期6个月的研究。这个年龄段幼儿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国内相对于这个年龄段幼儿的动作研究涉及不多,选择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 查阅国内外有关动作发展和幼儿期体育活动方面的文献资料,对3~6岁幼儿动作发展的相关研究和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 主要是为了了解幼儿体育活动内容现状,针对教师发放的幼儿体育活动问卷。2010年7月24日,在第二届全国幼儿体育活动学术论坛期间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发放40份问卷,回收40份,有效问卷32份。8月,给广东省幼教培训中心培训的省内各级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73份。利用问卷分析结果,为实验课程内容选取提供理论依据。

2.2.3 实验研究

2.2.3.1 实验假设

1)干预能明显提高测试指标的成绩;

2)干预能激发幼儿的运动潜能。

2.2.3.2 实验设计

1)初测:观察、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的基本动作,主要包括立定跳远、10米折返跑、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双脚连续跳等项目。

2)练习:实验组进行干预。学期初主要根据幼儿测试结果及教师观察记录制定练习计划,在基本动作方面提出要求。练习结合日常教学进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练习时间安排在早上9:00-10:00。每月小结一次,检查练习计划完成情况,为制定后期计划提供依据。

3)后测:实施计划6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测试。测试项目同初测。

2.2.3.3 实验课程理论依据 本研究从现有体育活动出发,对构成活动内容的基本要素——动作进行了相关分析,为实验内容选取提供一定的依据。

1)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内容。休闲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运动水平与技术的需要也日趋高涨。通过对我国1986-2009年出版的学前教育专业有关幼儿园体育教学方面的教材的内容研究(表1)发现,但作为培养基本运动能力的幼儿期体育活动内容并没有出现与此相适应的变化,还滞留在注重幼儿基本生活和一般活动能力的培养上,忽视了幼儿运动经验的储备。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注重增加常见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练习,如球类项目的运球、脚踢球、传接球、滑步、射门、投篮等。

2)练习动作的类型。本研究选取161个体育活动案例(是刘馨等专家力求全面反映我国当前幼儿期体育活动水平,从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篇活动设计中经过多次精心挑选出的,充分代表了当前幼儿期体育活动设计理念与发展方向,对了解当前我国幼儿期体育活动内容的练习动作类型具有一定的帮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2):3~4岁幼儿的移动性动作主要有12种,控制性动作有16种,非控制性动作2种;4~5岁幼儿的移动性动作有21种,控制性动作21种,非控制性动作有1种;5~6岁幼儿的移动性动作有23种,控制性动作25种,非控制性动作有3种。在幼儿期体育活动中,控制性动作占的比重较大,其次是移动性动作,最后才是非控制性动作。其中控制性动作与移动性动作交叉的动作形式较多,而非控制性形式较为单一。并且3~4岁幼儿的练习形式少,花样单一,与脑神经快速的发育所需要的多刺激极不匹配。其中涉及到的有呼啦圈、球、飞盘、纸制玩具、泡沫垫、瓶子、松紧带、彩球、沙包、竹竿、跳绳、棍子、套圈等项目,特定体育项目(如田径、体操、球类项目)较少。问卷结果也表明,仅有10.2%的幼儿园里3~4岁年龄段幼儿进行了拍球等技能性练习动作,78.3%的幼儿园到4~5岁才开始涉及原地拍球等技能练习,96.5%的幼儿园到5~6岁才开始涉及跳绳等练习。

3)练习动作的身体素质。通过问卷调查提炼了幼儿园常见的32种练习动作,并分析它们的身体素质构成(表3)。其中25种练习锻炼灵敏协调素质;18种锻炼下肢力量;15种腰腹力量练习;11种锻炼有氧耐力和动作速度的练习;10种锻炼平衡能力与上肢力量的练习;反应速度和力量耐力各5种;位移速度4种;3种无氧耐力练习方式;柔韧练习2种动态形式。结果显示,柔韧练习种类单一、形式简单,不利于幼儿柔韧素质的发展;灵敏协调练习形式较多,但是内容不够丰富;上肢力量练习略显不足;有氧耐力及动作速度练习种类及形式比较合理;应增加柔韧、上肢力量、速度、平衡、灵敏协调,位移速度和无氧耐力等素质的练习种类及形式。

4)练习动作的负荷强度。运动要对身体发挥作用,负荷强度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练习动作具有不同的负荷强度,即使是同一种练习动作,在不同的人群中体现出来的强度的大小也不一样。问卷表明,89.6%的教师对于不同运动形式的负荷大小并不太了解,仅是想当然的认为走运动量小,跑、跳运动量大。由于对运动负荷的作用了解不多,所以在活动过程中,也没有刻意地进行运动量大小的变化。观察发现,时而运动量过小,时而运动量过大是体育活动中常有的事。

5)练习动作与环境。调查表明,67.5%的教师能认识到环境对动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对于环境的认识仅是停留在物质环境方面,比如场地器材的布置等等。而精神环境仅有2.4%的教师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2.2.3.4 干预措施

1)对实验班教师进行相关动作发展的理论与基本运动技能培训;

2)实验班的课室增加体育明星及各类体育比赛图片,并定期更换。同时每天利用20分钟时间给幼儿进行体育比赛的多媒体展示;

3)建立幼儿动作发展档案,对每次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与点评,并向幼儿和家长及时反馈。

2.2.4 数理统计 获得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0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对动作完成质量的影响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6项运动项目的成绩对比分析表明,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的差异(表4)。实验前,实验班男幼平衡木数值与对照班男幼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各项指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班男幼的网球掷远、立定跳远、10米折返跑、平衡木、坐位体前屈等数值明显好于对照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班女幼的网球掷远、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数值明显好于对照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了坐位体前屈指标,是女幼优于男幼,其他如网球掷远、10米折返跑、双脚连续跳、立定跳远和平衡木等指标差值均为男幼高于女幼。

本实验发现,利用每周2次的打气球、抛实心球、弹力带、小布球、拧重物、轻器械体操等多种方法,同时循序渐进地增加练习负荷,(即一旦幼儿习惯了这个练习负荷,并能轻松的完成动作的时候,就增加实心球、小布球、拧物体,以及轻器械体操中的器械重量,每次以幼儿练习时不降低练习速度为标准。并且做到大中小负荷相互结合)的练习,能提高幼儿网球掷远的运动能力。遵循幼儿四肢到躯干的动作发展特点,设计每周2次的跑(沙地跑、草地跑)、跳(纵跳、跳深)、弹力带、拖降落伞、跳软梯等练习,能提高立定跳远成绩。证明了这些练习能极大的提高下肢的爆发力和弹跳力。说明幼儿通过适宜负荷的练习,特别是克服外部环境阻力、克服物体阻力、克服自身体重,以及克服弹性阻力的练习都有助于发展下肢力量。由于柔韧素质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缓慢下降的,因此,实验班在练习中就把柔韧素质作为幼儿期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设计了大量静立性拉伸和动力性拉伸的柔韧素质练习,每周4次。实验班柔韧素质明显优于对照班。表明在幼儿期进行专门的柔韧练习效果显著。

另外,本实验也发现,每周2次的踢足球、连续跳跃、持续的变换跑步、跳软梯、健美操、轻器械体操、软梯练习,以及不同速度跑的练习作为提高幼儿耐力、灵敏和速度素质的重要手段,每周练习2次。期间,幼儿练习了两套健美操及两套轻器械体操,为了减少学习的过程,每一套操的结构和协调性都是在前一套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增加动作;软梯练习时,每次进行2~3个内容,一旦幼儿熟练掌握,就立刻更换一个新内容;当幼儿习惯不同速度跑的练习后,就变换为上下坡跑、急停急起的跑,不同姿势的起跑、高抬腿跑、跨步跑等不同形式的练习。结果表明,这些练习能有效地提高男幼的灵敏和速度素质,对女幼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因此,双脚连续跳、10米折返跑、平衡木等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原因可能是灵敏和速度素质的发展对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发育的成熟度有很大的关联。灵敏素质是一种综合多方能力的素质,对神经和肌肉发育要求比较高,这些素质的发展与神经肌肉的成熟度关系极大,而幼儿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地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出现这一结果。由于实验班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对走平衡木练习较少,由于实验时间较短,练习对女幼的走平衡木指标影响不大也在情理之中。对于男幼儿平衡木成绩提高的可能性,也许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对男幼的鼓励更多,期望他们比女幼儿更勇敢、更坚强,促使他们的意志力比女幼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胆量也比女幼更大,因此,他们的平衡木成绩进步显著。

3.2 对运动潜能的影响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都掌握的动作有移动性10种、控制性11种及非控制性2种(表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掌握的动作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如表6所示。

实验设计了打排球、踢足球、小布球、跑动中接地滚球、乒乓球拍操和羽毛球拍操等多种控制性动作的练习,并且把乒乓球与羽毛球的基本动作都设计在操节中;注重增加不常见的非控制性动作:重心转移、波浪、扭动、跳动及着地,以及移动性动作中的滑步、追逐、逃避和闪避、小马跳、交叉步、垫步以及跑跳步的练习。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往往在小班不涉及拍球等项目。对照班没有安排相应的练习内容。实验结束后,对照班幼儿球类运动的控制能力普遍较差,有些动作如滑步、跑跳步、交叉步、垫步、扭动、重心移动、乒乓球的挥拍、羽毛球的挥拍等无法完成。这也证明,3~4岁幼儿的身体动作,并不是自然发展的,而是需要通过多次的练习才能掌握的。因此,教师要给幼儿机会,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动作给予全方位的刺激。

4、讨论

实验中,我们发现体育活动能否成功,与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即动作的选择紧密联系,本研究认为在选择体育活动内容时应主要以下几个问题。

4.1 动作的准备与经验 无论是简单的单脚站立、步行,到复杂的双脚跳跃,乃至要求更高的韵律活动,都表现出前一个年龄段的发展在为后一个年龄段的发展打基础。实验中,本研究利用迁移原理设计活动过程,充分利用和幼儿已有的动作经验在动作结构、感知觉和变化方式方面相似的动作任务而进行练习形式的选取(表7)。我们发现幼儿最好的练习经历发生在动作组成部分与环境条件最为接近的情况下。同时,动作练习必须基于幼儿的发展水平。

4.2 动作的身体素质构成 “身体素质”一词来源于前苏联。所谓身体素质,通常是指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映。人们把人体机能在肌肉工作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在日常生活中,身体素质与人的健康水平、工作能力密切相关;在体育活动中,则和人的运动能力相关。作为衡量人的体质强弱与运动机能能力的身体素质,一方面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决定于肌肉工作的效率。身体素质的水平,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应根据幼儿时期不同身体素质的增长规律及特点进行合理有效地身体练习,可使身体素质得到快速的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在人体活动和运动中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促进与相互制约紧密相连的关系。在从事体育活动中,很少有一种练习形式只要求一种身体素质参与工作,一般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身体素质综合发挥作用。例如,10米折返跑和双脚连续跳、网球掷远、跳绳等等,既需要力量、也需要速度,平衡、柔韧,还需要灵敏和协调等素质,立定跳远的力量与速度构成了下肢爆发力,网球掷远中的力量与速度构成了上肢爆发力,这些素质的组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图3)。

4.3 运动负荷 体育活动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对个体产生影响:1)练习频率:多久练习一次,练习频率包括练习的规律性和体力恢复时间;2)练习强度:练习的负荷如何?练习强度包括超负荷练习和取得的进步;3)练习时间:每次练习持续多长时间;4)练习类型:练习活动是针对身体素质哪方面展开的?练习类别包括练习的多样性和细化程度。幼儿运动负荷的调控与成人运动负荷调控是有别的。其体育活动练了强调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高度、远度及重量外,更强调练习动作的难度。练习动作难度的变化是幼儿体育活动中负荷调控的重要方法。幼儿活动重点不仅在于发展体能,而且还在于培养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以及培育良好的个性。变换练习动作的难度,既是增强体质的有效途经,也是培养幼儿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以平衡木练习为例说明动作难度变化的方法。平衡木练习难度可以通过改变平衡木的高度、宽度、平衡木上的动作、平衡木上的人数、平衡木上的练习方向、平衡木上设置的障碍、上下平衡木的动作等方法来促进。其中平衡木上的动作练习又可以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进行变化;平衡木上进行的动作又可以分为徒手动作与持器械动作,有无器械,动作的难度也不一样;完成动作的形式与速度进行变化,如原地练习与行进间练习负荷是不同的,行进速度的快慢与否对负荷来说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单个动作可以从以下几个要素进行难度的提升:完成动作的时间、空间、人数、力量、路线、方向、幅度、组合部位(见图4)。同时,还可以把这些要素,相互搭配,设计更具挑战的难度动作。涉及的要素越多,动作越复杂,难度越大,对幼儿的刺激就越深。由于幼儿生理与心理特点,动作难度的设置不是无限制的。由于幼儿具有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动作,对不同的幼儿就是不同的难度。合理的设计动作难度,以每一个幼儿通过练习都能获得成功为动作难度设计的基准。同时,这也表明,动作的难度必须要逐步增加,每一次难度的增加都是在前一次难度动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前一次的练习往往为下一次增加了难度的动作练习做好了生理与心理上的准备,后一次的练习是前一次练习的延伸。大起大落的难度增加不利于幼儿发展。

在练习中,还要注意不同项目、不同动作的运动负荷是变化的。这种变化会因运动的方法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即使做相同的跑步运动,悠闲地跑是有氧运动,快速的跑是无氧运动。变换跑的速度,其供能的方式发生变化,其运动负荷也会发生变化。运动负荷的增减,不只是看运动的种类,也要根据运动的方法而定。个人条件不同,运动的效果也不同。即使是相同的运动,运动负荷也会因个人条件——尤其是最大摄氧量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体质好的幼儿来说,每分钟跑200米来说运动负荷比较适宜,而对于体质弱的,肥胖的幼儿来说,这个运动负荷就比较大了。同样的,对于3~4岁的幼儿来说,200米更是超负荷练习了。

4.4 动作与环境 实验发现,环境对幼儿动作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场地、器材等等)和精神环境。精神环境主要是指所提供的练习机会、指导和鼓励。对于练习机会,我们从场地、器材与时间三方面考虑,充足而宽裕的场地器材和练习时间,对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非常重要。幼儿接触什么样环境,就容易养成与环境相适应的动作。其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因素。而给予幼儿有效的指导可能是影响幼儿动作技能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教师是必要条件,没有教师,幼儿无法使基本动作技能纯熟,无法与运动技能联结。经常受鼓励的幼儿活动兴趣更浓,活动能力也更强。问卷结果表明,79.3%的幼儿很少参加没有体验过的练习,在自主体育活动时较少主动选择进行。

4.5 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 研究证明,基本及特殊动作技能的学习在学龄前最容易发展,如果没有参与基本及特殊动作技能的学习,将直接影响成人后的运动能力。但是如何根据年龄特点,选择特定项目的基本动作却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本研究归纳出12个常见项目,分析它们具有的基本技术,并根据基本技术的使用频率,从中选择适合幼儿身体素质和动作发展的(表8)基本动作。

由于幼儿体形的变化以及与成人在体形上的差异会影响和限制他们完成技术动作,因此,优秀运动员的技术通常不适合于幼儿,对于他们的教学进度和所采用的逐步深入的专门练习手段都应该考虑他们的生长发育阶段。在学习一开始要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基本技术很重要,使用过大或过重的器械会妨碍他们掌握正确的基本技术,所以,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这些运动项目更适合与幼儿的需要:1)修改技术;2)调整和使用适当尺寸和重量的设备与器材;3)修改规则便于学习技术。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做到:1)3~4岁幼儿尽可能减少规则;2)幼儿不可参加正规比赛:3)在不具备充分准备的条件下,避免让幼儿参加成人的类似比赛;4)对幼儿的努力要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5)在可能的情况下分成小组学习。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当前幼儿期体育活动内容忽视了幼儿运动经验的储备;内容单一,特殊项目技能练习欠缺;练习动作的形式与种类不足;不重视练习动作的负荷强度;不重视精神环境的营造。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

引言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小学开始大力开展教研活动,但是缺乏目的性只是盲目开展,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并且由于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小学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再加上数学作为一门教学难度比较高的学科,需要教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来组织和开展教研活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现阶段小学领导和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及考虑的关键问题。只有做好了数学教研工作,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效率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意识薄弱,教研活动缺乏科学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很大一部分小学的数学教研领导能力比较差,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认识到教研活动的重要性,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管理方面,而对教研活动没有提起充分的认识,科研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的科研人才对教研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导致教研活动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创新性也不足。再加上部分小学由于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数学教研活动开展的需要,致使教研工作往往不能按时、有效地开展,所以,最终导致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难以得到提升[1]。

(二)没有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由于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复杂,在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的时候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教龄的教师往往会产生分歧,大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数学教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积极性,导致现阶段我国小学整体教研氛围不和谐。也有部分学校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走走教研的过场,制作相关教学方案、教研记录等资料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说课、评课活动也都是为了应付,并不能切实发挥作用。这样形式化的教研活动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并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教研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研的形式,决定着教研活动的整体效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常见形式有专家讲座加学习交流、研究课加反思研讨、专家课题加辅助研究等形式。这些教研活动形式单调、单一,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不愿意参与教研活动的主要原因,也成为教师不想教研、不愿教研的最根本因素。小学教研活动效益难以提升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教研活动内容陈旧,大多都是学生学习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对于以学定教、高效课堂等先进教育理念视而不见,导致教师失去了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2]。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不断更新研究内容,教研内容要尽量新颖、新鲜,跟得上教育发展的潮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二、做好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对策

(一)树立科研意识,提高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科学性

通过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现阶段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之所以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领导及教师科研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教研活动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现状,小学校长必须首先树立科研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管理组织能力,能够在组织教研活动中对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其次,要想保证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学校领导必须提高重视,为数学教研活动开展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设立学校教研专项研究经费专门为教研活动服务。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不断学习外界的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以及新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并将这些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进而使教研活动切实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服务。

(二)改进教研内容和教研模式

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现状,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研活动之前要明确主题,在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多考虑细节问题,对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比如某些教师在教授奇数偶数时,对奇数偶数的界定不太统一。部分教师认为0为偶数,而另一部分教师认为2的倍数为偶数,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在非0自然数内研究倍数,那么偶数当然不包括“0”了。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教研活动,可以使小学数学教师统一认识,明确小学阶段这一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从而使教师更好的进行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3]。

(三)教师要加强自我反思

教研评价和课后反思是数学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其主要目的是发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在自主思考、自主反思的过程中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不是高、教学方法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这也是教师教学质量能够得以提升最直接的方法。因此,在组织教研活动中,小学校长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学校领导和资深的教师组成数学教研评价小组,不定期在各个班级中听课、评课,在课后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课堂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指导,进而促进教研活动得到高效的落实。对于教师本身而言,也要在课后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评课教师对的评价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反思,认真分析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进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需要小学相关教育工作者树立科研意识,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改进和优化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模式,做好教学反思和评价工作,从而使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更具科学性,更好的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永晔,宋新. 农村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现状及对策思考[J].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09:44. 

篇3

一、教研活动日趋规范

1、规范体现在计划的制定上。在计划的制定上我们采取了“逆向性”原则,即:计划的制定由下而上,从基层中搜集、挖掘问题。学期初保教室便组织各年级组教研组长广泛争取教师意见,然后通过讨论、研究制定出学期计划,该计划具有从群众中来、立足于实际、可操作性强、粗线条定目标的特点,而且能通过让教师参与计划的制定,达到人人支持教研、人人明确方向的目的。而在每次教研内容的确定上,保教室更是精益求精,结合学期目标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教学实际和教师、幼儿所需等灵活性地安排教研内容,所以每次教研教师们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2 、规范体现在教研活动的组织体系上。本学期,在教研组织体系中更加明确了各层的职责,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职能,做到了“分工不分家”。

3、规范体现在教研活动的准备与整理上。学期初,保教室在原先“教研活动记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教研备课记录”和“教研活动语录”,当确定出每次教研活动内容后,提前将通知发放给各班,以便每位教师做好思想及行动上的准备;而教研活动主持人就要认真做好本次活动的备课,对活动的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要做好估计与准备;教研过程中,由记录员详细记录下活动的过程及参与者的发言,以便过后分析同时也能积累下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二、教研活动时间得到更充分的保证

自从本学期幼儿园将周六上午做为半日工作日以来,教研活动较以往在时间上得到了更为充足的保证,故而增强了教研活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教研活动已深入人心,成了教师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量。

三、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首先,本学期我们在原先基础上,又进行了两种教研形式的大胆尝试。“一节课两次观摩三面评”,在提高教师教育技能,培养教师观察、评价、反思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案例式教研”由于都是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所以教师们极容易找到共鸣点,又因为彼此间的切磋比较、交流反思,往往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答案,而这一答案便是我们下一步实践的依据。

其次,在教研内容的设计上,既有提高教师教育技能的内容,又有解决教育困惑的内容,还有培养教师专业技能、交流彼此经验的内容等等,但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能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师的听、说、思、写的能力。

再次,教研的组织上有集体教研、分组教研还有随时随地的个别教研,教研的成员是流动性的,教研的主持者也是轮流担任的,如今我们的教研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了。

四、教研有突破,效果有新高

1、教师的教研热情空前高涨。教研活动的开展增进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彼此间的感情,整个幼儿园的气氛更加的和谐,教研积极性的激发同时也激起了教师们工作的热情。

2、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步伐跨越式前进,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观察的敏捷度与深度、分析评价的能力、提升撰写的能力等。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围绕“主题活动”所组织的教研活动,使我们得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经验,如:如何做好主题活动前的准备;如何选择与设计主题中的活动;各种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等。

五、教研活动的反思与不足

有总结和反思便能实现再提高,在本学期教研活动的开展中尚存众多的不足:

1、由于周六兴趣班开办的缘故使得部分教师未能全程参与,对这部分教师来说实为一种损失。

2、活动中虽总结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缺少在实践中的反复论证。

3、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技能、储备了相当的实践经验,但仍缺乏对此的整理与对外交流。

六、下学期教研活动的初步打算

1、在目标的设定与上学期基本一致。

2、内容的重点侧重于课程的园本化、幼儿发展评价和教育行为的反思与评价上。

3、初步尝试教师轮流担当教研主持。

4、进一步调动教研热情,使教研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color=red]下面是我在论坛中发表的有关教研活动的帖子,敬请交流与指教!

篇4

新课标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索、加强。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进行探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和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现状

1.教研活动没有体现出教学特色

事实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是普通高校或是中专院校毕业的,所以教研活动的开展方式也都是延续普通高校或中专院校的教研形式。对此,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多数以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为依据,很少涉及实际的数学实践以及“以学生为本”来开展教研活动,这很难体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特色。

2.对教研活动的投入不多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教研活动教室,也没有设立专项的教研经费。这就使得教师缺乏合适的场所进行学习,从而很难进行小学数学教研,获得创新与实践。

二、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1.创新教研内容,进行有效教研

传统小学数学教研活动都是以“走过场”为主,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因此要开展实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目标,就必须对教研内容进行创新。首先,在进行教研之前能明确教研活动的主题。其次,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对于部分细节问题要慎重考虑,将教研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都一一进行分析。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乘除法”的教学研究时,部分教师很难向学生详细分析这一知识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而在教研活动中,全体教师可以共同探讨,加深教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从而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

2.改革教研模式,开展教研活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研模式都是以分散式教学方式为主,并没有体现出教研活动的集中性原则。在创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时,构建专门的数学教研活动小组,对小组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对小学数学备课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改变传说教研模式。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加减法”的教学研究时,学校要鼓励该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选出教研活动小组的组长,让组长对授课教师进行指导,进一步增强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比如,教师在对等腰三角形进行教学时,直接向学生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并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该项知识。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研组长要及时对该授课教师进行指导,引导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改革,促进小学教研活动更好地开展。

3.结合课例分析,实施教研活动

一般来说,课例分析式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借助观察手段和诊断手段,对特定的教学课堂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从而得出合理的教学评价,并以此作为依据,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的一种教研活动新模式。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的实践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的含义,紧扣新课标教学的要求,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更好地进行。在课例分析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倡导自主探索、全体交流的教学活动模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对称、平移和转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卡片,让学生对卡片进行分类,比赛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有效性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研方式,结合实际的课例分析,开展教学实践。通过这样的创新手段和创新方式,对教研内容大胆改革,有助于实现教研活动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对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世武.以研究性学习创新小学数学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2009(S1).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19-01

一、当前幼儿园教研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研活动疏于管理,导致形式化严重

有些幼儿教师没有认识到教研活动的重要性,缺乏对重要性的认识,必然会导致幼儿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为教研活动做准备。在教研活动中,有些幼儿教师无目标、无“备”而来,特别是一些新教师更是无话可说,或是感到自身水平不高,怕贻笑大方,不愿多说,习惯于当“忠实的听众”,导致教研活动成了主讲人的独角戏。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缺少深入思考和主动对话交流意识,缺少智慧的碰撞和共享,教师们的专业技能无法得到提高。教研活动也没有凸显出“合作、探究”的理念,完全是应付、走过场,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二)教研活动过程中采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

一所发展中的幼儿园,师资队伍是逐步趋向多元化的:既有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又有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老教师;既有擅长教学活动的教师,又有擅长生活活动的教师,教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学历不同、风格不同、经验水平也不同。教学是一个个性化非常强的活动,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在教研活动过程中,采用整齐划一的、“一刀切”的教研模式,导致教师不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三)教研活动缺乏及时性

有些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没有形成常态,有时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才组织一次,有可能取决于园领导的随意性,有时甚至因为某位领导不能参加,教研活动就取消了。这样使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使教研活动缺乏及时性。

(四)教研活动重“教师”轻“幼儿”

教研活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有些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内容多是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层面的东西,教研的结果多为教学得失的经验总结。表面上看似乎是关乎教研活动,实质上是在写教案,而将教研活动作为一种园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忽视了。

二、对教研活动的改进建议

(一)做好教研活动的管理工作

幼儿园管理者要不断完善教研活动的组织工作。首先,要提前确定教研活动的内容、范围,并根据教学进度提前通知主备人和其他成员做好准备;其次,主备人在接受教研任务后,就要肩负起教研工作的主要责任;再次,在教研活动阶段,教师要共同研讨,完善教案,主备人要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成员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教研活动之后,成员要根据本班幼儿和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适当调整,理顺思路,把教研活动的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思路。

(二)根据教师的能力,将教师分层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因此幼儿园的管理者要根据教师的能力,把教师分为三层,即新手型、骨干型、名师型,根据教师不同发展层次,制定不同的教研活动的模式。此外,作为管理者还要多提供一些供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三)要突破时空界限,让教研活动常态化

有研究者认为教研活动缺乏灵活性,因此,管理者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开展教研活动,真正做到教学缺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笔者认为除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教研活动外,教研活动还要突破时空界限,常态化,教师在教学中随时都会遇到问题,随时进行交流和探讨,这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能更有实效。

(四)从关注教师“我们的教”到关注幼儿“他们的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就要求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关注幼儿,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教研阶段均能了解儿童的原有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特点、智慧策略等,将“儿童为本”的理念注入教研过程,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学观。

参考文献:

篇6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040―01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因此,我们要把着眼点落在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上,认真制定和实施校本教研的专项活动,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前置性专项校本教研活动

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开展前置性专项教研活动。首先是各学科教研组在学期初开展对教材分析专项教研活动。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特点、课时安排、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措施、教具与学具、学情分析、各单元教学中易出现问题的预设等十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确定两个教研主题。其次是由学科带头人和省、市、区骨干教师分学科集中对课程标准进行认真解读,做到学用结合,达到指导教学的目的。第三是围绕“四个有效”开展有效备课的专项教研活动。专项教研活动分三个层面进行:专题发言、交流研讨、案例展示。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则要根据集体备课、议课备课中说、议教材的情况和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结合创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初始设计和完善设计。

二、过程性专项校本教研活动

树立“以学定教”的现代教育理念,围绕“四个有效”采用课例加研讨的形式开展有效教学的专项教研活动。首先是开展常态课督导专项教研活动。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从目标定位与达成、导学策略的灵活与有效、无效教学的剔除与矫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认真分析课堂教学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发现问题并有效地研究解决问题。其次是开展以实现教学品质的提升为目标,由名优骨干教师团队精品课巡讲的专项教研活动。通过专项教研活动,既提高了名优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提升了名优骨干教师的教研能力。第三是围绕“四个有效”开展有效教学的专项教研活动。专项教研活动分五个层面进行:课例展示;专题发言;教后反思。交流研讨;案例展示。第四是组织教师微型课比赛的专项教研活动。从微型课的设计和呈现方式、内容上,大班额背景下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效果上,与创建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吻合程度上,考察有效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

三、后续性专项校本教研活动

树立“以学评教”的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懂得要实现有效评价,必须明确评价的对象、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和评价的效果。首先是应用课堂观察和评价表进行评价的专项教研活动。课堂教学观察从参与式教学理念、教学特点、学生行为、教师行为、教学六环节时间分配上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在观察的同时记录学生课堂精彩生成及观察者的感悟,课堂教师课堂特色行为及观察者的评价。教学评价表则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八个方面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其次是围绕“四个有效”开展有效作业设计的专项教研活动。依照专题发言,互动交流,案例展示,经验介绍,即时设计五个环节进行。

篇7

1.教研活动内容和方式单一

学校日常的教研活动通常在一个学校范围内的教师之间就某一问题或话题进行。因为教研活动总是在本校教师中定期进行,从而成为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有些学校就在一周或一个月中的某个固定的时间进行教研活动。如果一个学校的教研活动的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又有水平较高的学科带头人引领,每次活动都能够让参与者有所收获和提高,而这样的教研活动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自然会受到教师的欢迎。但是如果一个学校的教研活动一学期甚至一年都采用一种方式,而且没有什么新的活动主题或话题,或者研讨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关度不高,又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指导,那么这样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推动作用,而且还浪费了教师宝贵的时间,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时间一长,教师对这样的教研活动就没有了兴趣,也不再重视,因而不会积极参与甚至不想参与,即使被迫无奈参加这样的教研活动,也只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走走形式,这样的教研活动当然不会有什么成效,自然也不会受教师的欢迎。

2.教研风气不好,研讨交流触及不到问题的要害

在有些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中,特别是在听课评课的时候,如果有学校领导在场,同组同科教师之间出于种种原因,在评课时往往不能客观公正地充分发表意见,而是只讲优点和长处,或者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套话,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即使心知肚明也往往避而不谈,这样就使存在的问题不能够被充分地揭示出来;有时即使提到问题,也只是在发言结尾的时候轻描淡写一下,或一句带过,或避重就轻,甚至找理由掩盖。在这样的人人都做老好人的教研风气下,在看似一团和气的研讨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被搁置一边,讨论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表面和表层,不能触及问题的实质和要害。这样不能发现问题或只停留在问题表层的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方面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只会使教研活动成为一种例行公事的形式。

3.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引领

同一所学校里的同科同组之间的教师工作在基本相同的环境中,接受基本相同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平时交流比较多,大家在所了解的信息、所接受的教育信仰、所认同的教育理念、所遵从的规则等很多方面基本上不相上下,因此,同校同科的教师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也往往存在“英雄所见略同”的现象,不容易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或质疑,所以在这种缺乏高水平专业教师引领下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可能会长期处于“高原期”,很难有大的提升和突破,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教研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成效的对策

1.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丰富教师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成效的一个有效途径。当教研活动研讨的内容是教师教学中实际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或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时,教师对这些问题或话题有切身的感受,同时又存在某些方面的困惑,所以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就会比较高。因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总是会随着学生的变化、教育教学理念和政策要求的更新、课程教材的更替而不断地变化,所以教研活动探讨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最好的办法是由学校的科研部门定期向全校教师征集即将要研讨的问题或话题,或者根据学校总体的研究计划提前把即将要研讨的问题或话题让教师了解,征求他们的意见,如果大家都认为这个话题没有实际效用,就更换教师认为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或话题。

教研活动的方式对教研活动的效果和质量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教研活动的方式仅仅是学习文件、听听报告,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始终把持着话语权,大多数的教师只是充当听众或者看客,没有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必要的交流、互动、争执与辩论,这样的教研活动可能传播了一些信息,但却没有研究的成分,所以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教研活动可以有多种方式,但是无论哪种方式,如探讨问题、听课评课、观摩学习、听专家讲座,还是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远程研讨和学习,关键的是要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全身心地、全神贯注地参与其中,用心、用脑、动情。而不是心不在焉,置身其外,甚至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备课、批改学生的作业、玩手机、看无关的书籍、私下聊天等,这些现象在不少学校的教研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情境下的教研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篇8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331-02

1引言

教研活动是由教研室组织的一种常规学术活动,对促进学科发展、改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研活动成效如何,不仅会直接影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从长远来看也必将影响学校的发展[1,2]。

目前,民办高校的教研活动多为事务型教研,即:基于学校的事务性安排,安排本教研室的日常工作,进行常规教学工作检查与督促。显然,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活动已经远不能满足目前民办高校的需要。因此,结合各教学单位实际,对常规教研活动进行改革与创新,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

教师缺乏教研活动的参与热情一向都是教研活动中的一个瓶颈问题[3~5]。而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因此也更能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体现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营造教师之间的互助氛围,使青年教师获得较快成长。

主题式教研活动即根据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探究和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因此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主题,第二步研究、讨论、实践,第三步解决问题。在主题式教研活动中,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它是能否吸引教师积极参与的关键。教研活动的主题可以非常广泛,细到某一学科的某一章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到专业建设和规划等,都可以被确定为研究的主题,但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能解决大多数老师的共性问题,这才具有吸引力。譬如:对民办高校来说,学校比较年轻,教师大多也是以年轻教师为主体,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和手法还不够丰富,教学水平的提高是迫切有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刚刚登上讲台的新教师来说,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讲好一堂课。针对这个实际问题,学院教研室以“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每位教师围绕主题,收集资料,以自己的授课内容为示范,展示如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丰富性的特点。这次教研活动不仅教师参加,还邀请学生代表参加,让学生站在知识接受者的角度对每位教师的多媒体示范提出听课感受。这样通过教师相互间的讨论、讲评,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每一位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事实证明:主题式教研活动因为针对性强,所以能极大地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

3开展自组织教研活动

结合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上课时间不一致的特点,要经常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显然是不太符合实际的,尤其是对于生命科学与化学专业来说,由于需要开设大量的实验课程,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加繁重,这个问题也就显得尤为突出。为此,鼓励教师通过教研平台或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自发组织两个或几个教师间的交流研讨,实现教研活动的自组织可以成功地解决这一难题。这一点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实验课程建设中显得尤为突出。

事实上,对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这项教研室常规工作来说,开展自组织教研活动,可以有效地规范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因为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均不相同,所以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存在着一定的个性问题。因此,根据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所属实验室进行分组,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每个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各自定期召开例会,分析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碰到的问题,确定下一阶段毕业论文任务;各小组还可以针对某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展开讨论,找出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修改。这样,不但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极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研活动计划也得到了落实。

再如,在实验课程建设中,实验课程的内容如何跟上学科的发展,如何开发学生个性特点,一直都是老师们关心的问题。而在学院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实验指导老师和实验员老师一起探讨实验内容的更新、改进;讨论各实验项目的整合与衔接、实验材料的综合利用;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意识、和综合、设计实验能力等。这种自组织的教研活动带来的直接成效是: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达到专业评估要求;学院老师所参与编著的多本教程得到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正式出版,并在本院的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十余篇学生业余科研论文公开发表。

4结语

总而言之,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可以让教师通过深入讨论,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水平;而自组织教研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能更方便、更及时地解决问题,是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实践和补充。而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研活动形式,组织教师相互交流,共享经验和成果,适时总结,教研室就会发展成为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在其中获得超过自身局限的信息和资源,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发展方向的反思,进而获得更宽泛、更完整意义上的成长[6~9]。参考文献:

[1]余湘青.论高校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2,23(169):259~260.

[2]徐振华.高校教研活动改革探索[J].学校管理,2015(6):220~221.

[3]王秀芬.高校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22(4):17~18.

[4]谢英.高校教研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管理,2015,3(307):120~121.

[5]尚国营.新时期地方院校教研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3):16~17.

[6]杨家骤,方青云.开放远程条件下教研活动的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5):77~82.

篇9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走多远,学生才能走多远。”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基层教师一级培训机构的区级教研室,如何创新教研机制,探索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教研策略,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为,实施以需为本、变客为主、行为跟进、多向联动的教研策略,从教研的内容、模式、过程和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创新区级教研,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需为本”,创新教研内容

教研活动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师学习的兴趣乃至学习的效果。有研究者曾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成效取决于教师能否满足他们对于知识和情感的需求。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情感需要共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激发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才能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传统的教研内容大多是由教研员根据个人的认识与意旨事先预设和规划的,很少考虑到教师个人的需求,针对性和实效性都不强。因此,“以需为本”创新教研内容势在必行。

这里的“需”,指的是教师个体的需求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个体的需求,主要指教研内容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教龄、不同职务教师的需求而确立和设置。比如,针对教龄在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开设“学科说课”“教学设计编制”等专题研训活动,聘请学科专家开设讲座予以指导,通过教学竞赛、培训考核进行演练,以此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实际的需要,指的是针对当前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或者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开设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比如,针对毕业班教学需要开设的“总复习示范性教学”专题研讨活动;针对各学段教学重点开设的相关课型教法探索的“同题异构”专题研讨活动等。

“以需为本”的教研活动,要求组织者在开展活动之前,要深入学校、走进课堂,开展对教师需求情况和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别教师的需求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据此规划和设计教研活动的内容。这种围绕教师和教学的需要而开展的教研活动,植根于课堂,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注重实践的探索,在盘活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去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参研热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变客为主”,创新教研模式

“教研”即“教学研究”,重在探索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有效链接与融合。开展教研活动,其目的是让教师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的政策要求,有效地运用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真正融入,是实现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的可能。传统的区级教研活动,“我研你教”“我说你做”“我评你听”的模式,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是作为参研的客体,以“看”“听”“记”为主,丧失了“研”的功能,很难使教研取得理想的效果。众所周知,同伴之间的平等交流、思维碰撞、观点交锋,是实现智慧提升的直接和有效手段。“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了解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陈向明)开展教研的目的就在于此。故此,“变客为主”,使参研教师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让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互相切磋、交流、对话甚至是争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关键。

“变客为主”创新教研模式,需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要激发参研教师的主体意识。教研活动中,要引导参研教师树立教学研究人人有责的意识,改变消极等待、敷衍应付的心态,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发表看法和见解,引导教师交流研讨共享智慧。二要营造研讨与对话交流的氛围。教研活动最怕的是组织者或主持者的“一言堂”,因此尊重参研者的主体地位,营造严谨、民主、宽松的教研活动氛围,创设教师间交流、探讨的活动平台,让教师们袒露心扉,无拘无束地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困惑,才能激发起思维的火花。三要创设参与研讨的条件。通过采取问题指向、任务驱动、经验介绍、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挑起话题、布置任务,以此点燃教师的参与热情、激活教师的实践智慧。在研讨的桌位排列上,采用便于讨论的面对面的方阵式、圆桌式等,都有利于教师的积极参与与研讨,能有效促进教师个人的思考和探索。

三、行为跟进,创新教研过程

教研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认识上的进步,二是教师行为上的改进。一次教研活动对教师的影响是有限的,要实现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需要对一个专题进行多方位的持续研究。在当前开展的区级教研活动中,虽然也有许多很好的做法。比如聚焦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比如同题异构的专题性研讨活动等,但是这些活动往往是一次性的,活动结束后最多只是对活动过程进行小结,而对活动后教师认识的提高情况、后续教学行为的改进情况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拓展发掘情况没有进一步的跟踪了解和探究,教研取得的成果难以得到推广、应用和扩大,不利于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所以,要使教研活动的成效得到最大化,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创新教研过程,关注教研活动的行为跟进。

教研过程的行为跟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活动的系统性。这里说的系统性是指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有整体规划,依据学科特点设计跟进教研的主题,根据目标要求安排跟进的时间,依据研讨的具体情况调整研讨的内容。比如,针对初中作文教学指导开展的系列教研活动,可以按7~9年级作文教学要求,设计出“记叙文写作指导”“说明文写作指导”和“议论文写作指导”等系列研讨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各个学段作文教学的重点。②主题的系列性。学科教研活动重在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形成这类问题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组织者必须根据调研的相关问题,围绕一个重点设置系列的研讨主题,开展探索与研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③内容的层递性。研讨内容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它可以是大主题下的小专题的深入“剥笋”,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但是必须达到研究内容的层层递进,研究成果的螺旋上升。比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主题教研活动,可以围绕学生“自主质疑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相关联的小专题展开研讨,能逐渐深化教师的认识,将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学行为,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这一目标。

教研过程的行为跟进,组织和主持者必须系统地指导参研教师认真反思教研过程的得和失,及时总结教研活动的经验与共识,从中提炼出基本的教学理念,再次进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究活动,由此形成教研活动的良性循环。如此,参研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就能在一次次的研讨和总结中得到提升,教育教学行为也才能够在不断地探索中得到改进,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在不断深化的研讨活动中得到促进和提高。

四、多向联动,创新教研机制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研究的空间、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研工作更加强调其内涵式的发展,更加凸显其研究性、指导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区级教研室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独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难以更好地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求的。因此,创新区级教研机制,摒弃单向传递、孤军作战的做法,开展多向联动的教研活动,扩大教研力量,拓展教研空间,寻求多渠道、全方位的引领与支持,是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市、区、校三级教研部门联动。与市及以上教研机构联系,聘请学科专家、教学名家开设教学公开课或教学讲座,及时传达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和前沿的教学研究信息,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研动态;组织开展跨区域教研联动。联系其他区域教研部分和优秀学校的教研室、教研组,组织教师参与外区域的教研或跨区域展示与交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做法,拓宽教师视野、历练教师胆识,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篇10

幼儿园教研活动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也是由一线教师直接参与的教研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向教育教学行为转化,从而有效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一、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教研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因素,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如果没有有效的教研活动就算不上是一个好的幼儿园,教师不参与教研活动就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教师。针对当今幼儿教研活动存在问题来说,其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开展,通过教研活动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好的经验,不断促进保教质量,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在当今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教研盲区被日益凸显出来,需要引起我们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和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研活动观念滞后。这也是目前大多幼儿园存在的一个问题,园领导注重孩子的入园率,教师又觉得教研活动是专家的事,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只要顺应家长的要求就可以了。与小学、中学教师相比,幼儿园教育教学无明显分科,教师缺乏一定的业务钻研,一旦园内有教研活动,要么被动参与,应付了事,要么就以一些理由推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教研活动只注重形式上的要求。但是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幼儿园在进行教研活动时,只注重一些形式上的临摹,别人怎么做,他们也怎么做,完全没有从实地考虑现有的情况和水平,从根本上没有通过教研活动去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见的问题或困惑,从而导致一些教师失去了对教研活动的信任,从而在工作中也失去了自信心。

(3)教研活动中领导地位不突出。幼儿园普遍缺少教师,在民办幼儿园教师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许多教师一身兼数职,尤其是组织者没有时间和经历来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因此,出现教研活动无计划、随意性强、目标不明确、形式单一等现象。

(4)幼儿园评价机制落后。奖惩制服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保障,幼教工作比较辛苦,在我国普遍对幼儿教育工作这块的评价机制相对落后,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导致部分教师丧失积极性,他们参加教研活动时缺少动力与责任。

二、幼儿园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策略

1、积极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幼儿园不能只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而忽略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又直接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因此,教学管理者就应抓好、抓实教研工作。首先教师要做好自己角色的定位,即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幼儿教师。我们每个教师不能只做一个单一的“教书匠”,而应该积极地向“研究型”和“多元型”教师转变,来适应当今社会和教育的需要。

(2)教学管理者要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幼儿教师每天工作繁琐,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不高,这些都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热情。因此,要想使教师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学管理者或教研活动组织者就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平等的教研氛围。如在活动前与教师交谈一些她们感兴趣的话题,适当的游戏活动等,这样来消除教师对的教研活动的抵触情绪或紧张情绪,使教师真正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充分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教学管理者或组织者才能了解教师,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问题,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促进教师主动学习、主动反思。

(3)幼儿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研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管理者要逐步规范教研工作的管理,以制度来保障教研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激励教师不断成长,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2、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

(1)教学管理者要积极主动与教师交流,可先向教师征集问题或困惑,同时,教学管理者还要深入一线观察教师组织幼儿一日活动,分析教师备课等等,然后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并结合本园当前主要工作拟定出教研专题,最后教研组根据教研专题拟定出具体的教研计划,努力做到有的放矢,使教研活动具有实效性。

(2)幼儿园教师是教研内容的组织者,作为组织者,在确定教研内容前,一定要根据实际内容来确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比如根据自己所在班级的一些实际情况,可以是平时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发现的一些问题,都可以作为选题。 同一主体不同的时期,他们的教研任务也是不一样的。尽可能选择一些老师和家长们普遍关注的一些内容,比如早期阅读与识字的区别、农村幼儿园和大班额人数区域活动的开展等。

3、教研活动开展要多样性

(1)参与式教研。在开展教研活动中尽可能让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这里讲的参与不是让教师被动的坐在那里,而是让教师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如我们在早操活动中推选了一名教师组织实施早操活动,其他教师在平等的氛围中,针对研讨问题围绕施教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观摩、研讨、交流,最后形成解决研讨问题的好的方案来。大家通过研讨活动对早操主题的确定、音乐的选定、轻器械的使用、队列行走、师幼互动、运动量的安排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2)讲座式教研。这也是一种参与式教研,改变以往只是教育管理者讲,教师做笔记的现象,让教师自愿或者轮流担任主讲者,负责活动内容的选定,活动形式的安排,以及在活动中的引导发言和总结性陈词等。我们注重发挥不同年龄段教师的特点,如老教师就进行一些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年轻教师就进行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交流,如怎样制作课件、如何使用现代教育信息等,使每位教师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从而增强了教师们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大家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3)灵活性教研。教研活动除在本园开展以外,还可扩展到别的幼儿园,与其共同开展教研活动。这样做可增加园与园的友谊,拓展思路,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取长补短,避免一些局限问题,使教研活动更加完善、有效,使其资源共享。

(4)教研活动前要告知教师教研活动的内容,让教师有备而来,特别是交流讨论活动。教研活动结束后,组织者还要积极做出评价。

篇11

一、教研组建设的意义

教研组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学校某一学科成员的集合。教研组建设质量的好坏会影响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教研组的建设对于学科发展乃至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素养有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但是当前教研组的建设还没有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足够重视,教研组规范化建设迫在眉睫。

二、当前教研组建设现状的研究与分析

(1)大部分学校没有摆正体育教研组的位置,也没有充分发挥和体现体育学科教研组长的价值。学生的体育发展取决于体育教师的指导,教师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者,而体育教研组长从整体上来说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设计师”和“领路人”,因为他要认真研究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出体育学科活动的计划,并落实在任课教师的具体行动上,因此广大体育教师身上的担子会越来越重了,@势必会在教学工作组织管理上体现出教研组长的地位和价值。

(2)教研活动组织流于形式,过于简单化,学校疲于应付组织检查,缺乏对教研组建设的重视和正确认识。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科研水平提升的关键,大部分教师把教研活动等同于集体备课,还有体育教师把教研活动等同于写文章,做课题研究,其实教研活动高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解决某项教学任务,是解决某个问题,而教研活动是高级形态的教学研究活动。广大体育教师应该揭开教研活动神秘的面纱,正确认识教研活动,积极参与研究活动。研究活动是来自于教学实际的需求;来自于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来自于优秀教师内心的呼唤。通过研究活动揭示教学活动的内涵和本质的东西,它可能是教学活动中某个疑难问题的专题研讨,也可能是教学方法的选择的研修,它更具有育人的效果,它对完善教师形成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提升和促进。

(3)教研活动目的的功利化,搞形象工程,是教研组建设中的一股歪风。时下的教研活动确实有功利化趋向,关注的是教研活动开展与否,而不注重教研活动开展的质量,这样的教研活动纯粹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评和检查,教研组的成员都是在做好好先生,教研活动也敷衍了事,这必将限制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其本质上是轻教研,却没有注重教研活动的内涵发展。

(4)教研活动没有规范化开展,甚至有些学校缺乏教研组建设相关的规范与制度。“不以规矩,无能成方圆”,教研组同样需要一套管理制度和考评体系,否则,教研组建设就缺乏了相应的监督和约束。制度建设是管理学中重要的有机构成,在对教研组没有更好的考评方案的情况下,管理制度的制定对保障教研组活动是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

三、教研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1)教研组建设要突出教研组的位置,摆正教研组长的地位。由教研组长制订出教研计划,扎实有序地开展各项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要体现本质内涵的发展,教研活动的内涵发展关注的是教师发展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利益,教研活动不仅是完成一件件任务,而是通过完成任务来总结其内在本质的规律属性,形成规律,以便更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2)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要务实,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的理念,教研活动的内容更加广泛,它包括体育与健康的教材内容,也包含校本课程的内容,教研活动形式更加灵活。教研形式包括教学反思、教学研讨、各级各类专题研讨、体育沙龙等,活动记录要详细记录,积累教研组教研资源。

(3)教研组建设要依托有效的载体和名师引导实现有效发展。教研活动不是个体的活动、单一的行动,要实现教研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名师引领的作用,教研组长要带好头,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促进学校之间乃至校际之间教研组互动交流。

篇12

关键词:教研活动;形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一、教研活动要点的探讨

对于教研活动,首先要认清其主线是组织教学,重点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如果抓不住这个重点,“教研活动”就会变成“行政事务会议”。 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教研活动的职能、任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 理解教研活动内涵

1. 教研活动是组织教师“探索和学习教学”的平台

教研活动如仅仅为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就担负不了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法研究、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重要任务,要使教研活动达到应有的研究性和实效性,就要从活动的组织到开展引发教师的上进心,促使教师不断追求心。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会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 这个过程体现的一方面就是在检查教学资料、听课说课等活动中,使教师们从教学实践、教学探索、教学反思中,感到教学不再仅仅满足于获取某些教学经验,而是更多地获得一些教学理论的支撑,构筑自己的一套面向学生的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促进教师打造个人的品牌,促进整个专业团队的整体实力的提高。因此,首先使每位教师认识到教研活动就是组织教师“探索和学习教学”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2.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创新教育理念的的平台

把全体教师集中起来,加强理论学习,让有经验的教师作理性的分析和中青年教师在一起研讨,增加互动交流,促进整体协作,可以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并相互传递。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如通过教研活动,将集体智慧融入教学中并在个体行为中得以体现,就起到促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3. 教研活动是不断认识教育教学内在规律的的平台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展现的是自己对教材的分析与呈现、过程的设计与调控、方法的选择、课堂驾驭等基本的教学能力,通过教研活动,把每位老师们的基本的教学能力展现的不同方式方法集中起来,并加以整合,就能资源共享,使每位教师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 更重要的作用是使每位教师从教学方面的"实践型"、"经验型"逐步向"科研型"发展。以教研活动方式将教师集中在一起,还更有利于开展专题的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

(二)制定正确的教研活动形式与计划内容

教研活动要采取 “群言堂”的形式,避免教研活动“一言堂”。 因为,“一言堂”的教研活动形式使教师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一人讲众人听”的教研活动形式,获取不到各种信息,无法解决生动的教学问题。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形式可采用人人轮流主持的形式,开展教师之间互动研讨活动,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激发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推动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学术氛围,才能使每位教师真正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同时,在教师相互的交流、研讨中,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可以下形式进行教研活动。

1.常规形式

采取集中教师学习、讨论、互查自查的形式,围绕学校的教学安排,例如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检查、毕业设计等内容进行。

2.讲座形式

请专家、行家面向专业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和教师参加,再组织教师研讨,既是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又是一个研讨的课题。

3. 主题沙龙形式

由一位中心发言人给出与专业技术课程相关的专题,教师人人自由发言进行专题讨论。这样可营造宽松的自由的研究氛围,让全体教师在这种的氛围中,探讨专业技术课程相关中的“重点”“难点”,围绕这些“热点”话题,引深课改话题并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方法、新模式,形成新的教学策略,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主题沙龙形式的教研活动,可让教师针对学术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促进教师对课程之间知识链的了解,互相取长补短,加强知识的系统性,也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4.竞赛形式

对中青年教师而言,把竞赛的形式引入教研活动之中,计划组织说课比赛、现场教案评比、教学基本功评比等。一方面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教学、教研上的精英。

5.观摩、公开课形式

以听老教授讲课的方式,使中青年教师学到在书本上、教参中无法学到的知识,解决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现实问题,帮助中青年教师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使中青年教师经常处在“以人为镜、借鉴提高”的教研观摩环境中。尽可能多次举办这种参与面广、具有可学性、可比性优势的观摩型的活动。

6.科研形式

开展教学科研并利用科研成果指导教学。虽然这种活动层次高、影响大、效果明显,但、难度大、要求高,在中青年教师中有一定的困难。但还是要鼓励有一定理论水平、较强实际教学能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成果,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首先成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双师型”。同时,又让他们的成果共享,使全体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得以提高。

7.网上讨论形式

利用Internet网络交流技术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所熟知的QQ聊天外,再利用微软公司提供的MSN Messenger(即时通讯工具)来实现网上教学研究,MSN上有一个多人聊天功能,约好时间后,几个相关课程的教师聚在一起,共用一个对话框进行网上教学研究,大家可以在一起畅所欲言,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也都能看到。

利用MSN进行网上教研活动具有的优势为:一、它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使老师们不必为参加会议而浪费很多时间;二、更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即时性和民主参与性,只要有问题,每个教师都可以随时召集召开教研活动,即时解决问题,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网上教研活动只是教研活动的一个补充,面对面情感的交流、现场的气氛是传统教研方式的优势,而即时、便利是网上教研活动的长项,做好两者协调互补,使我系的教学研究工作更科学、更有效率。

在认识了教研室工作主线和教研活动形式基础上,制定出的教研活动计划,才可完成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法研究、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重要任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