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1 08:12: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7、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边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全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为什么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的椰子生产国。
3、东南亚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努江)、河流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洲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西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源,南部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总数己经超过了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三倍,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印度由于人口过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西南风),旱季(10月——次年5月)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风)。季风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是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的时候,形成水灾,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的时候就形成了旱灾。
8、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绿色革命”。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9、印度的工业,英国统治时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这是由于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印度工业严格控制,印度当时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罗斯自然概况:
①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为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同地。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东西长1万平方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
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较大,北部有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草原性气候,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俄罗期的气候牲: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③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水力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产地主要有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秋明油田。
11、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里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
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和航天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一、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海洋和陆地分布:三分陆七分海(29%和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线:P29
二、海陆变迁
(1)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三单元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时间短、常变化气候:时间长、一般不变化
常用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P46
陆地上日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
(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
二、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
三、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海陆热力差异】
3、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地形因素】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陆因素】
3、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四、温带东岸——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温带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暖湿润。
第四单元世界居民与地区发展差异
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小的大洲是欧洲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反映人口的增长快慢。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
(2)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东部等.
3、世界的人口问题:(1)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粮食短缺、毁林开荒、草场超载、生态恶化、用水紧张
(2)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年化,劳动力资源不足,国防兵力不足
(3)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治安恶化、用水紧张、就业困难
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人种:根据人类体质特征将世界上的居民划分为白色、黄色、黑色人种。
分布: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三、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英俄阿西讲法语、);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三大宗教:基都教(信仰人数最多)、伊斯兰教(在我国又叫回教或清真教)、佛教
四、世界聚落,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面积的六个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国界划分依据各不相同,有用山脉、河流、经纬线等。
领土是国界线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要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北”
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南”
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划分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4、国际组织
联合国——的国际组织,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总部在美国纽约;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是: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部在瑞士的日内瓦
1、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伤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2006年3月,世界人口已达65亿。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都是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相反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则是人口稀疏地区。(图4.5p66)
3、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如交通阻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为了解决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人口增长的同时,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会产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等。
5、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有些发达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会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如俄罗斯和日本,采取措施鼓励生育。
6、世界的三个主要人种是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印度北部主要是白种人;亚洲和美洲黄种人较多;非洲中部、南部黑种人较多。(图4.10p71,4.11p72)
第二节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图4.13p75)
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南部等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的国家
俄语俄罗斯、中亚、欧洲东部
法语法国、非洲中部
阿拉伯语中东、非洲北部
2、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1)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2)伊斯兰教: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
(3)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维吾尔族和回族多信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3、认识各宗教代表性的建筑。(图4.15p77)
第三节聚落
1、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分为乡村和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不同地方乡村差异很大,各地民居与环境密不可分。(图4.18p79)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µ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机械能和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和
星云。
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
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1)
结构特征:与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都不特别)
(2)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
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中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适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诀: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核聚变
反应。
(2)对地球影响:a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资源
b.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太阳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资源)
2.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减小
温度增大,密度减小
大气层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阳________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耀斑
11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_层、B色球层和C______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层上为太阳黑子、B层上为_____,其周期平均约为____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
;
(6)影响:a.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b.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鸽迷路
c.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诱发地震、水旱灾害)
(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因素:纬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天气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a.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
、越
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
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无生命);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亿年—
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纪
、
奥陶纪
、
志留纪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纪
、
石炭纪
、
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
三叠纪
、
侏罗纪
和
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
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波)
较
快
在
固
体、液体和
气
体中均能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
横波(S波)
较
慢
只能在
固
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
和
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固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
厚
;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
和
地核
之间的圈层,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铁
、
镁
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
增加
;②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
层,是
岩浆
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
岩石
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水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
和
生物。
4.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
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
。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与
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
(3)出现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主体)、
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
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1)
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以我校整体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中考的应试能力。力争中考历史及格率达到65%以上,达优率在40%以上。
三、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两个班,从上学期的教学情况分析,(1)班优生教多,但后进生也多,也就是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思路比较活跃,但是学困生厌学情绪严重,且基础知识不够扎实;(3)班整体较沉闷,只有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愿意动脑思考,其他学生遇到问题存在严重的等靠思想,自己解决问题比较困难;但(3)班整体素质还可以,只是达优率不高。目前这两个班整体的中考气氛都不浓,没有紧张感和学习的迫切感。
针对以上情况,本学期我将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培训和教育,认识到中考的重要性和迫在眉睫的紧张感,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并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上重点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多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强调,反复记忆及训练,再次基础上,对部分学生进行拔高训练。
四、复习计划:
(一)复习要求:
1、认真研读《历史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切实把握中考历史的方向。
《历史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
2、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
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
(二)具体工作:
(1)、备课:
针对九年级的复习课,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由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第二步,由讨论思考题组成。针对单元重点和近年来中考的试题,教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题目。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第三步: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本单元的试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梳理”、“探究”、“训练”三环节完成。第四步是课后反思。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相互交流,查漏补缺,共同进步。
(2)、上课:
高质高效的上课,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随着命题思想的逐渐转变,中考改革的不断完善,对九年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复习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限度的提高自习效率,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3)、习题与试卷训练:
科学的布置作业,体现层次性、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力求做到举一反三。第二、要精选习题与试卷。强化训练主要体现以下原则:
①、适量性原则。事实证明,学生所做习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做一定量的习题为。九年级阶段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为了在短时间内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适量性原则。要精选习题,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效益。
②、整体性原则。本学期的复习阶段分为两个轮次。第一轮复习依据中考历史新评价按章节顺序进行知识梳理,指导学生完成每单元的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进行历史专题训练与综合卷测试。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
③、适应性原则。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注重学生在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
④、梯度性原则。同一年级或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梯度性原则。保证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任务要求,做到激励尖子生让其吃饱,关注中等生让其吃好,兼顾学困生让其消化得了,充分落实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4)、研究典型试题及评析,把握命题方向。
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明确中考历史的命题趋势,试卷讲评要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关注命题意图,了解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
(5)、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语言。
进行解题方法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构思、组织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通过自我测评,让学生了解试题类型、掌握解题方法、思路、技巧等。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化,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
(6)、关注重大纪念、社会热点和时政。
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家及世界重大的纪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时政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能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困生学得轻松。在课堂上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在设计习题时,注意分层次和梯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是那一份份充实,沉甸甸的情感。我将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将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无愧于我的心,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2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初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从上学期末的调研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近期与科代表、学习委员座谈,发现这些学生对历史的学科兴趣较差,对初一、初二的历史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好新学的知识、又能将以前所落下的知识弥补上来,这都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另外,初三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什么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只有采取重点详讲,一般的知识点讲的方法。抓重点,带一般的知识点,从知识结构上选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惜花费时间。
今年中考培训时,教育科学研究办公室的历史教研员傅蜜老师提出了一个:“小切口,大手术”的观点,即从一个事件入手,注重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发扬知识,并由点及面,最终使所学知识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方法更适合应用于这些基础薄弱、时间紧张的初三学生。所以在本学期,从教学上来说,就本着这一原则,这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探索与尝试,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有利的时机。
从现在学生的学习时间来看,学生在校寄宿,学习时间相对较长一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每节课所学的知识都能有较充足的时间来消化所学的知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有不利的一面:长时间的学习和记忆,容易限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机械记忆能力的增强,限制了知识了理解与灵活的运用,这也是本学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即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只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的贯彻这一原则,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上来看,本届学生属于课程改革的年级,使用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上,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但由于新教材还处于尝试阶段,所以课程节与节之间有时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这也是本教材需要改进之处。
针对课本的这些情况,教师要收集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以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讲清楚历史事件的信息。在讲解与复习和过程中,要抓住事件的主线索,理清脉络,使教材变得进然有序、有章有法、有迹可寻,使学生在学习教材时的难度减小。
世界历史由于是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典型事件,学生在学起来可能有些生涩,不易产生兴趣,也不便于理解记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出与中国历史相类似的事件,进行对比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一、从知识与技能上来说,使学生掌握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等。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形成整体的认识,在学习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综合,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独立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教”,成为对学生的指导与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疯狂的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造成今天这些地区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对外侵略和扩张。
2、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是因为这种社会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当今人类所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明,是世界各国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是世界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方面要珍惜人类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创新和突破。
4、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任何人、任何势力也无法阻止历史的发展潮流。
5、学习历史是使我们从中总结出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可以正确的认识人类社会前进的历程,顺应形势、把握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
6、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并能够正确的认识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3九年级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确保明年中考顺利完成,深入贯彻教改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常规,全面提高课堂效率。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九年级的特殊性现计划
一、课程理念
我们要建立起“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的教育”的理念,学生有收获的课才是好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本学期对学生加强自成教育,把学生的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心理品质.
二、指导思想
1、本学期将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习释疑)、点难拨疑(练习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习)、引导实践(迁移创新)。
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教师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2、九年级上学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为了有充分应战中考的准备,上学期应基本结束全年的课程。
面对这种特殊情况,作为教师,首先应在教学进度上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就是熟悉全册教材内容,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一节课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3、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各班的教学工作。
认真向其他老师学习,密切关注中考信息,把握中考动向,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具体措施
根据学校安排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备课,不能无教案上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2.注意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各自的提高。
尤其要关心后进生、学困生要多给予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注重课堂学生知识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稳中求发展。
3、在课堂上注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学习,并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不可忽视差生的学习和情感,不可盲目追求效率和进度,而忽视了中等生的学习。
4.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工作,及时总结,写好课堂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4一、努力作好九年级的教学
1、深度挖掘教材。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将会继续认真学习新旧中考课程标准,尤其是两份课程标准中重合部分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是中考中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课程标准,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中考的灵活多变性。
2、认真、全面备课,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在本学期的备课中,坚持先设计教学预案——集体备课——个性修改——课后反思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认真完成,集体修改时,充分讨论;个性修改时,体现个性;课后反思,注重总结。努力做到既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又能注重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把好教学质量关。面对日益灵活的历史中考,备课时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
本学期我们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狠抓常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初三的历史要面临中考,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备课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我们要在“讲”上下功夫,做到精讲,但同时一定要生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历史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此外,在提问上做到分层提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做既满足了基础好的同学的求知欲,又给予了基础差的同学自信心,使各个层次的同学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让学生当堂的知识当堂掌握,努力做到堂堂清。由于每班人数较多,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提高检查的力度和广度将是我们学科组继续需要摸索的地方。初步设想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将各班分小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进行适当抽查。
4、课后反馈方面:进行单元测评,出题要科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
建立成绩册,将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并分析班级的整体情况和学生的个别情况,注意尖子生和边缘生,争取提升优秀率和及格率。
5、深入研究17地市历年中考真题,尤其是临沂市近3年来的中考真题,把握中考考点和方向,并根据201x年7月-201x年5月的时政热点及周年纪念相关的知识点预测201x年的中考考点。
同时,为了进一步把握考点也为了响应领导号召,学科组内成员每人编制一份中考预测模拟题,并在组内进行研讨把关。
6、抓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同教学一样永无止境。历史组目前已完成了一个市级课题和一个省级课题。下一步打算围绕高效课堂、初中历史高效复习法及实践运用等方面,制定新课题,深入探索教学新路子,打开历史教学的新途径,提高历史组的整体教研水平。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1、深度挖掘教材
初三是新课改,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处理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课,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会考的灵活多变性。
2、认真、全面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初三的历史。面对初中日益灵活的历史会考,备课是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没一个环节。备好教材的同时,还一定要备好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
初三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上课时保证课堂效率,当堂的知识争取当堂掌握。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力争:讲课内容少而精,线索简单而清晰,课堂给同学一定的时间当堂消化本节课的知识
4、充分利用课外辅导,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生对于知识多数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就更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在他们面前提醒,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要加大检查力度,使学生的脑子里始终都装着历史.将各班分成兴趣小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利用自习时间进行抽查.。
5、加强与同一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
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6、教学进度
2—3月讲授世界历史下册
4月复习中国历史1---3册
这学期我市开始进行全市统一的教育教学水平测试,即所谓的月考。本人化压力为动力。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坚持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积极参加我市举行的历史科组活动,虚心与同行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每一次月考,我都做了认真的复习工作,我把考试范围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和总结,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此外,本人还上网和查阅复习资料,搜集模拟题加以练习。
二、上课—— 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月考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测试,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优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对每一次月考进行认真剖析,并做好备案工作
在每一次月考的评卷过程中,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我都做了认真的记录,并根据评卷记录认真做剖析。本人认为对月考进行剖析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从学生错得比较多的题上发现自己授课中哪些知识点挖掘得不够。如第一次月考中关于“封建帝制”的理解、第二次月考中关于“取得内战胜利的原因”等问题没有讲授清楚。本人把每一次的月考剖析都挂在个人成长博客中,以便对以后的教学进行借鉴。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为教学服务,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还将参加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编写,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72-02
课堂活动即以课堂为依托,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性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牢牢把握课堂活动设计的三个要点――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评价,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明确活动目标,提高教学针对性
当前,不少历史教师设计课堂活动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但在确立活动目标上却存在着随意性、过大化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设计历史课堂活动时,必须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前提下,保证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把握和分析,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课堂活动提出明确、有效、可实现的教学目标。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开展课堂活动进行有效引导,防止活动目标的偏离,以有效实现活动目标。
例如,教学湘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我们的远古祖先”的内容时,教师组织了“看图说史”的课堂活动,要求学生针对《北京人劳动图》这幅画进行“看图说史”,并明确活动目标:通过自主讨论,掌握北京人与猿类动物的区别。活动实录片段如下:
生A: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北京人可以直立行走了。
生B:他们在一起劳动,他们之间会不会有血缘关系呢?
生A:他们是夫妻吗?
生C:不可能是夫妻,在原始时代,女人是不出去劳动的,要在家料理家务,应该是两兄弟吧。
生D:也可能是父子俩。
师:同学们都能对图中的画面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你能说出北京人有什么特征吗?
生A: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用工具劳动,可见,北京人会制造工具。
生B:他们在一起劳动,那肯定有交流,所以,他们已经有了简单的语言。
……
在上述“看图说史”活动中,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他们对图中人物的血缘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开展讨论,已严重偏离了活动目标。此时,教师及时进行了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们思考“北京人有什么特征”这一问题,学生们很快就“言归正传”,并能准确说出北京人的特征,轻松掌握了北京人与猿类动物的区别。可见,课堂活动必须目标明确,目标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目标明确,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才能有效地进行。
二、根据学生特点,适当选择活动形式
历史课堂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科学地选择活动形式,保证课堂活动高效率地开展。历史课堂的活动形式主要有资料搜集、讨论交流、角色扮演、辩论赛、专题演讲等,教师应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如知识水平情况、兴趣爱好取向、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等),针对活动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分层次、分类别地为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一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特点分析,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分类别开展不同的课堂活动。(详见表1)
以上三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动”有所获,达到了“学优生学活,中等生学好,学困生学会”的目标。历史教学课堂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教师只有紧紧围绕学生的特点来科学选择活动,才能不断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三、采取高效评价机制,有效总结知识点
在开展历史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在教学中的导向、激励、诊断的功能,促进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点评和对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其中对学生活动的点评主要是对活动轨迹、细节、情感态度等的评价,注重过程的体验,不能只看到结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每一处闪光点,并及时用激励性的话语给予评价,用客观性的语言描述学生的点滴进步,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总结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的展开程度,用联系的观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与活动相关的知识进行全面剖析,使学生能够完全地掌握知识点。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的内容时,教师组织了关于“你怎么看待武则天”的讨论交流活动。活动实录片段如下:
生A:武则天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认为人才就是国家的未来,并开创了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和武举!但是,武则天为了扫清登基称帝的障碍,重用酷刑,刑讯逼供,滥杀无辜,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我认为她就是历史上的祸害!
师:同学A在看到武则天的功绩的同时,也看到她的过失,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她的过失就全面地否定这一历史人物。
生B:在农业方面,她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发展农业,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
历史是过去和现在永无止境的对话,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值得记忆和需要记忆的东西。那么,要学好历史,就要进行必不可少的记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历史,记住了多少才算学到了多少,但完全的“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那么,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记得快、记得多、记得牢呢?
一、提纲挈领,快速记忆
提纲挈领这里是指通过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分析、总结,将其归纳成简明扼要的提纲进行快速记忆。我们平常看到的教材目录,则是最精炼的提纲了,它能展示教材的主要脉络,从而帮助学生由点到面对历史知识进行整体记忆。大到教材的一个单元,小至某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列提纲、抓要点去掌握其主要内容。例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构建文化的圣殿》可列提纲如下:
这个提纲是整个第四单元的“缩写”,记住了它,也就基本掌握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由此及彼,联想记忆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已知的去联想未知的,把要记忆的内容和大脑中已有的记忆材料建立联系,能收到一叶知秋、快速多容量记忆的效果。例如,阿拉伯帝国在我国史书上称大食,三个哈里发国家分别称为黑衣大食、绿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学们靠死记硬背常常弄错。可让学生这样联想记忆:巴格达哈里发国家地处沙漠附近,沙漠地区气候炎热,人们被太阳晒的墨黑,因此称为黑衣大食;开罗哈里发国家地处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庄稼葱绿,所以称之为绿衣大食;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地处大西洋东岸,远眺大海,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故称白衣大食。如此将三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国家名称一联系,学生很容易记牢了。
三、生动直观,形象记忆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为了获得生动的形象,在记忆过程中,应多利用图片、幻灯、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帮助记忆。通过光、声、像、色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高度集中和积极思考中进行学习,这样,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目前的电视节目中像“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栏目以及军事频道等都具有很强的历史知识性,学生不仅在愉快中完成了学习,而且还养成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学习习惯。
四、挖掘本质,比较记忆
比较记忆在历史教学中最常见也最有效,通过比较可以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发掘事件、现象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再理解,分清易混淆的事件和现象,形成知识的立体结构。例如:俄国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1]学生常常混为一谈。其实这两次改革的性质与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封建农奴主的改革,是建立在剥削农奴基础上,使俄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而进行的,改革的结果虽也使俄国废除了部分封建陋习,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主要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地位,为俄国侵略扩张创造了物质条件;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则属于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农奴制严重危机的产物,其改革自上而下进行,结果废除了农奴制,俄国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
五、朗朗上口,歌诀记忆
实验结果证明,诗歌比散文识记时间短,再现的数量多,这表明诗歌的韵律、节奏有助于识记。因此,我们可将一些学习材料通过语言上的加工,赋予其外在的音韵和节奏,不仅能增加记忆的趣味性,而且还能使记忆保持长久。例如科举制的创立可编成歌谣:
科举诞生隋朝时,炀帝最先设进士,
实行“学而优则仕”,公平竞争用考试。
太宗玄宗武则天,完善科举是关键,
太宗重教扩国学,进士第一称状元,
则天“武举”选武士,诗赋考试玄宗时。
教育文艺大发展,科举改善用人制,
此制延续一千三,清朝末年才废止。
由于歌谣的形式简短齐整,语言生动活泼,所以便于记忆。
六、轻松有趣,谐音记忆
利用谐音记忆,可以使枯燥无味的学习材料,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行记忆。例如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用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裙” [1]。又如我国五大经济特区是: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深圳市和海南省。可记作:“猪头下深海”(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海南)。再如记忆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时,可归纳成“屋(乌)外有两只鹅(俄)”,即乌克兰、外高加索、白俄罗斯、俄罗斯。” [2]
总之,历史学科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以上的记忆方法外,还有多种记忆形式,因此,在学习历史时应该以加深理解为基础,采用多种不同的记忆方法从多角度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当前我们正创建高效课堂,力求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主动、学得更轻松、而知得更多、获得更大。对于历史课教学应怎样创建高效课堂,以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同行们各有自己的见解和实践,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实现历史课有效性教学的前提。
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我遇到有些教师的授课从一开始就可看出难以实现成功的教学或教学效果不佳,因为该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这样的教学,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学生的注意难以集中,因而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教师”。因此,作为教师,我注重设计每一堂课的导入,课堂导入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而精心设计,有时巧设问题情境,就能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例如我在讲九年级上册《古代的战争与征服》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奥运会上的“马拉松长跑”运动项目的由来与历史上的什么战争有关吗?问题一提出就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顺势导入新课;有时讲一故事,学生从听故事中被导入到课堂思考中;有时也可以通过身边发生的事,将学生从议论中导入新课……总之,每一堂课的导入教师要精心设计别出新裁、平中有奇,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为实现有效性的教学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结合多媒体等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是实现历史课有效性教学的保证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它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借助多媒体技术可重视历史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学习情境,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学生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中,大脑迅速兴奋起来,自然而然的主动参与进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授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这些历史事件,学生通过观看“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这些历史事件, 让他们去“亲历”历史、感受历史,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能够领会“一战”发生的导火线、原因、性质及后果,更能使学生感知战争的残酷性,领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它比单凭教师的口舌带来的效果好得多。
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历史课有效性教学的关键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简单了解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只是掌握一定的历史专业知识,而更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现实,认识未来,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我在讲授九年级历史上册《日本的“大化改新”》时,在师生共同认识了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的背景(即原因)后,教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孝德天皇,你将在政治和经济上分别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改新,去解决当时的日本政局混乱等问题呢?然后,我采取了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法,去学习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影响。结果学生积极思考,根据政局混乱的原因,各抒己见,最终通过小组归纳,基本上总结出了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即内容)和影响,并且学生通过日本大化改新联想当今中国改革给国家带来的巨变,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从而拥护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为今后争当改革的先锋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上是我的一点教学体会,我们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至于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必须围绕能引导学生去思考,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实现历史课有效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点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十分重要。例如,本人在指导学生训练“会读”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时 ,由于课本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 ,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 ,我精设计、巧安排、重引导、多点拨 ,训练学生学会分清主次 ,快速阅读教材 ,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指导阅读时教师要多动脑 ,导读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 ,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 ,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 ,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读时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 ,并要求学生养成圈点批注 ,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学生取得了课堂的主动权, 逐渐具备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阅读能力。不仅如此,作为教师应对学生从如何掌握对比、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如何利用历史认识、理解当今大事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当“主人”的角色,在学习中感受自己的聪明才智,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搞好课堂小结,是实现历史课有效性教学的强化。
1.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力量的源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呢?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人手。例如,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讲历史课时,教师要经常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生动的故事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认真学下去,达到应有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常有的重要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就会马马虎虎、张冠李戴。
3.联想记忆法
有人说历史很好学,不过就是死记硬背,那样就大错而特错了。学习历史时,我们可以由一个事件联想到另一个事件,由一个时间联想到另一个时间,从而达到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
4.归纳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合在学习新知识时,更适合复习。中国近代史是民族屈辱史,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学习完《》以后,我们就应该进行一下必要的总结归纳了。条约的内容一般就是围绕着割地、赔款、通商来表述的,我们可以归纳出《》、《》这三方面都有。只有《》与众不同,它没有通商口岸,而且在众多的条约中,它的赔款数额最大。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条约对这个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我们还可以归纳出英国和日本都单独分别挑起了第一次和,同时他们还都参与了。
5.时间记忆法
历史教材的时间很多,学生记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掌握了时间记忆法,学生能把握时间的脉搏,对历史的年代分期有一个清楚的脉络,能准确地来做排列历史时间的试题。
6.数字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加以归纳整理,找出知识内容的特点按规律强化记忆。
以冀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例,教学时笔者采用“一二三四”数字记忆法。具体方法是:一条主线,即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主线;二次运动,即运动和;三个条约,即《》、《》、《》;四次战争:即、第二次、中日、。
初中历史的学法很多,这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但“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学生要根据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部分来看。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于知识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的练习题。
三、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陕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的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一、如何读目录
学生读书,往往忽视读目录。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目录,目录是一本教科书的骨架。因为它体现了各种社会形态的递进和更替,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表明了每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客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过程。如《中国古代史》上册的目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奴隶社会的四个分期: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通过读目录,使学生掌握章节结构,把握总的线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如何读课文
教材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其中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文是阅读最重要的环节。
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有的放矢
阅读前教师对课文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巧妙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的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因为有思考题材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难点,启迪学生思考。例如讲“”时,我先提出了以下问题:“”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是什么?学生阅读后基本上能在课文相关的地方加注”“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要点。又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又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地点、标志、主要交战国、主要战场、最残酷的战役、结果是什么?学生带头这些问题阅读,便于抓住重点,去粗取精,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化繁为简,课上便于理解,课后便于复习,同时,教师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2、阅读与思考并举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读书要进行思考,读书是手段,读出问题、归纳知识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才是目的。如在讲到《幕府统治的危机》时,课文写到:“在古代,日本的最高统治者称天皇,从12世纪起,一些武士出身的人建立了幕府。”学生们通过思考读出了问题:什么是“幕府”?应怎样理解?学生在读书中逐渐读出了问题,表明这样做既增加了读书的深度,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3、粗、精读相结合
教材的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在读的过程中,课文中重点内容(正文)要求学生精读、细读,要逐句、逐段,反复阅读;要求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突出重点;对生僻字、词、人名、地名等要准确识记、不写错别字;对一些过渡性内容、课文补充的小字内容学生可以粗读。
4、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常常分散在若干章节,读书时要从各章节中抽出相关信息按需要进行整理归纳。如讲到世界近代历史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事件”。对这样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如何读地图
历史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之下。历史地图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现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所以,地图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会学生识读地图,到图中去找寻历史知识,借助地图掌握历史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读地图呢?
1、做到史图结合。课改后的教材配有大量的历史地图,学习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如讲到郑和下西洋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注意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把下西洋的出发地点、途经的地区及到达地区等落实到图上。又如,讲清朝前期的疆域时,指导学生结合《清朝疆域图》,将葱岭、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太平洋、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南海诸岛七处落实到地图上的西、西南,北、东北、东、东南、南七处方位,这样,便于学生的识图记忆,做到史图结合,使学生既掌握时间概念、历史史实,也具有了空间概念。
2、读图时要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历史上的地名与现在的地名往往不同,而且所属地也未必与现在同名同区,所以读历史地图时要注意这些变化,要将要求掌握的且不容易记忆的地名“今天化”。例如,涿郡、建康、余杭、临安、天竺、新罗、大食等地名同今天的地名对照,因为学生对今天的地名较熟,方位比较清晰,容易掌握,才不至于混淆。古今对比,便于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3、读图时读出地图中的隐性知识。例如,在读初一新教材下册中《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时,从图中可以看出中俄东部边界线,而这些内容课文中并无文字说明、记载,却隐含在图中,此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这些隐性知识并掌握。又如读封建社会历代疆域图时,指导学生对比,发现其中的变化。从秦朝到清朝,疆域是在不断地拓界,说明中华民族是在不断发展壮大。再把清的疆域图同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比较,可以激发学生从地图变化中,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了解近代中国经历的割地赔款被外国侵略的屈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