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校本研修范文

时间:2022-05-03 13:42: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教师校本研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教师校本研修

篇1

1、学习研讨相结合,提升语文教学素养

平时,我将认真阅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等,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等相关部门组织的相关学习活动,做到自学和培训相结合,利用课余时间和其他教师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以“研”促“教”,提高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自身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本学期,我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同时,本人我将积极参加学校的语文校本研修活动,并和我所在的高年级段教研组语文教师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中高段语文教学目标细化”,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做好“四年级段语文教材四年级段第一单元的目标细化”的研究工作,使我校在语文第二轮教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课堂教学真正有效化。

2、自主研修,促师生共同成长

这个学期,我个人教学研修主题是:关于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希望通过研修,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并促进自身在语文教学水平上的提升。

(1)研究背景

本班孩子大多数比较喜欢看书,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喜欢看课外书,没法静下心来看课外书,读书的效果比较差,常常浮光掠影、囫囵吞枣,积累和运用更是少之甚少。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深化开展“书香班级”活动,通过开展“和书交朋友,与好书共成长”系列读书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的阅读素养,提高阅读能力与水平。

(2)研究目标

篇2

研修培训面对着个性鲜明的教师,所以,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对学员进行需求分析。如果缺乏对教师语文专业作针对性分析,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就缺乏实用性和全面性。就如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以专家讲座为主要板块,把宏观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作为研修课程核心,不顾“语文”的特性,内容空洞而枯燥;有的虽以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和反思培训开展研修,但如“蜻蜓点水”,研修形式呆板,不顾学员的个性,理论和实践成了“两张皮”,学员在研修培训时叫苦连天。

此处的“专业化”,指“语文”的“专业化”,其实质是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全面提升语文教师读、写、听、说、用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收集和筛选信息能力。作为母语教学,语文专业化应是研修课程设计的主线。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准确定位语文专业内涵,体现对语文专业化内涵的理解,把一线名师和一线教师对接,如设置课程模块有:“语文教育史漫谈”“名师心路历程”“教材研究探寻”“语文小专题研究路径”等等,充分利用语文专业研究最新前沿信息,用身边语文名师较高的哲学境界、广阔的视野,促进教师思考和感悟。笔者在具体的培训中,通过语文名师进课堂,在具体课例中感受名师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学个性化研究”“写作教学本位回归”“古诗教学本真”等具有语文专业化实质的研修课程,由于准确把握语文课程专业化内涵,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由于参加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者教龄一般在8年以上,但他们同时承担了繁琐工作,研修学习的质和量得不到保障,合格教师要进一步成为骨干教师,还需要系统吸纳学科前沿知识。为此,还应增加“儿童文学发展与语文教育”“漫画、绘本与网络时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西方母语教材解读”等专题,增强语文课程时代性内涵,加强教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

也有的语文研修课程的设计,虽然也以语文教学设计为主干,3年一轮的培训以语文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设计的讲座和课例分析为核心,看似满足学员在教学实践中的需求,在部分学员评价中获得好评,但没有满足语文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需求。语文研修课程设计还要充分研究教师个性化教学行动,以教师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研究中进行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语文课程设计,切实落实教学行为跟进和全过程反思,融合教师语文的个性发展。

作为全程培训设计,应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教师个性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对于他们暂时还没有意识到的、深层次需要的内容只能采取多角度培训方式,甚至布置量化要求,使学员在学习中逐渐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如一些骨干教师,可在设计“同课异构”“与名师同行”等研修主题中,充当主角和专题发言人,给他们提供提前研修的机会,并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语文教学研究的要求,完成比一般学员难度大的语文教学设计及更有理论深度的语文教学反思小论文。而对专业意识较被动、教学积淀较薄弱的教师,可在设计“教材研读”“语文的观课和评课”等研修主题中,多给他们提供发言、讨论的机会,留下足够的时间,为他们解答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要求他们完成小学语文教学法有关的知识梳理的小论文。

设计语文研修课程模式,应立足于调动教师自我反省意识、研究的态度和及时的经验总结,如在语文研修设计时,把“集中研修”和“在岗研修”相结合,如“学员献课及研讨”“与名师同课异构”等,专家和名师一线引领,和名师、专家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全程跟进。让教师建立理性思考,用语文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生动、鲜活的案例背景下的情景学习,正切合建构主义学习观,让教师参与到真实情景中学习,形成有效培训。当真正形成了独立的研究意识和反省思维时,教师才能成为骨干教师。跨学科语文课程研修课程设计,将使教师体会到生命质量与教师职业发展是多赢的,并力图丰富教师职业和生活情感,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语文教师丰富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思维,将有益于面对鲜活的学生和来自各阶层的家长,在解读教材、分析问题方面就可以高瞻远瞩、收放自如,面对日益综合化的课程时”,[1]就“有源头活水来”。

二、课程设计应为教师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服务

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实现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但是,现在的一些课程设计未曾顾及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只是从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层面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员需求不够了解,缺乏对教师身心发展的分析,没有对学员进行“量身打造”,忽视了语文教师身心发展的需求。比如,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只是设计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研究,缺失对教师职业情感、职业内涵和价值观的研修,没有关注教师作为社会性的人,作为独立成长的个体,课程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专业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教师个人的生活,教师的生活本身又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有研究认为“单一的教师职业发展,势必人为隔离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使教师陷入双面人格的冲突中”。[2]可见研修培训应为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服务,其内核还应以教师身心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

如设计“教师课例反思研究”课程模块,并设置完整而科学的“跟岗研修”制度,让一线名师引领,师徒结对。基于基本观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员的反思技能和反思技巧,培养他们自我反思的习惯,养成教师的研究意识”,[3]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师小专题研究”“语文校本专题研究”等,梳理教学实践中的兴趣点或困惑点,进行小切口专题研究,让教师在研究中明确其在职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及职业发展水平,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发展心态。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面力求宽,内容尽量丰富。如心理学类,“语文教师心理调试与幸福生活”,艺术类“书画艺术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口语艺术和社交礼仪”“人际交往和理财技巧”,适当增加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专题,拓展教师视野,满足教师身心发展和谐需求。

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应成为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主线,通过与名师“同课异构”实践和研究,名师的教学风格渐渐渗透、滋养教师,而不是简单的复制。这样站在名师肩头,语文骨干教师的素养会渐渐提高。同时,设计研修课程应以经验总结和反思研究为核心。如:设计研修模块“教育名著解读与欣赏”“教育电影赏析和反思”等,学员共同阅读古今中外经典教育名著,共同观赏电影《地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通过研讨书中蕴含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细节,通过影片中感人至深的画面,从另一个角度,打通教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通道,形成属于自己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反思,形成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如电影《地上的星星》所描述的情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有了教师的点拨,重建信心,找寻到阅读的兴趣。有试听冲击,有画面感染,有同行感同身受的研讨,并从中反思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将让教师的身心滋养在名著、音乐、美术和多元视角、多元文化中。

三、课程设计应为教师搭建全方位的交流和共享平台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制度的建设及评价体系形成尚处于理论研究层面,操作层面缺乏一定的引领和规范,处于自发、自为实践中,缺乏课程研究和开发自主性,整个研修过程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如何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应关注语文教师的成长历程,进行系统研究和成果提炼。

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缺乏专业性操作指南,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虽呈现“百花齐放”局面,虽体现出一定的针对性和地方特色,但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尚未形成系列专业化操作体系,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比如,有的研修课程设计,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修呈序列化,但学员在研修期间的实践和反思如何及时得到反馈和交流,学员平时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与研修如何对接,如何及时整理和资源共享,尚处于混沌状态。

搭建全方位交流和共享平台,应是语文研修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发挥参与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将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的补充,在同伴的思想碰撞、交流中,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应以搭建交流和共享平台为主线,课程设计的专题如“精彩瞬间”“我读童书”“聊书吧”“书画赏析”“音乐涤荡”“语文教学细节回放”等等,激发教师进入交流平台,分享和共创鲜活教学资源。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将见证教师的成长,记录他们教育行动中的足迹。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还应“关注教师理智行为、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儿童的热爱和了解、对学校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和现有生活方式的选择”,[4]发挥共享平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由于参培教师个体呈现出差异性,有一些教师,热爱教学事业、热爱学生,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特别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论知识,他们初步把握了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动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5]同伴互助的课程设计平台,形成培训学员“精英团队”,通过长期而有专题的互动交流,将起到双赢的效果,也会为教师成为学者型名师做好储备。

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搭建高效有层次的交流平台,分层次设计交流和共享的主题,从初级的“会话沙龙―每周一书”,到中级的“习作探寻博客”,再到高级的“语文的知和行(电子图书)”等,用同伴互助、导师引领方式,让教师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这种方式,比集中的理论讲解,更易被教师理解和吸收。设计研修专题,可从初级的群聊话题“语文课外阅读”“面对网络阅读”“我看娱乐文化”等,到较复杂专题呈现如“名师教学风格启示”“教师下水习作赏析”等。还可汇集、整理、出版参研教师的随笔或文章,把语文教学方法和研究,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还应在平台交流和共享中,设置讨论专题,加强纵向的理念引领,如“名师教学风格解读”“教师职业规划”“儿童绘本阅读研究”“语文与网络语言”等等。在交流和共享中,参培教师以其原有的文化积累和教育教学经验,去填充、确定研修课程设计中的空白点和定点,从而丰富和延伸语文研修课程内涵和空间。同时,与名师同行的教师常态性的教学实践,将形成语文学科发展共同体。

虽然在课程设计方案中出现了“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培训方式,课程设计也千姿百态,但语文研修课程设计,针对语文教师,“什么是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参与式?”“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互动式的内涵和呈现方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和探索。再者,如何从学生层面去评价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效果,需要持续实践和跟进研究,寻求切实有效、科学的操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张进宝,宋媛.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8).

[2]苏尚峰,张景斌.教师教育中的理解与视域融合[J].教师教育研究,2011(3):23-3.

[3]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

篇3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表征是什么?简言之: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专业阅读主要指阅读知识和能力。阅读知识一是指阅读专业书籍,包括语文教育学、语文心理学、语文文化学、语文课程学、历史学、哲学、文学名著、文学年选、当代作家文集等,另一方面是阅读书籍以外的知识,包括人生百态、天文地理、乡土人情等,总言之:语文教师一读专业之书,再读人生之书。阅读能力即阅读力,既指阅读理解能力,又指阅读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来看,这正印证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专业写作包含文学创作和语文教育科研写作,能说会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既具备文学创作能力,又具备专业研究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写作能力。所以,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表现为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能力发展,而博客给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有利于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平台。

博客虽然只是一个信息交互的媒介,但这种媒介很好地契合了语文教师的专业由一般走向成熟,由简单的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迈向教师专业智慧和精神的生命成长过程,博客这种网络日志所具有的实录性、直接性、对话性、交互性、学习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个体生命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发展平台,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阅读写作、互动交流、学习创新的开放性平台,同时还是一个有利于语文教师记录语文教学行为以及教师个体成长的学习管理平台。

“教师专业成长”是动态的,是一个生命过程,是随着教师职业发展而不断延续、传承的生命过程,是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享受幸福的完整过程。

“博客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是关注语文教师生命成长的过程,是引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与享受幸福的完整的教育过程,是语文教师专业自觉与促进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借助博客平台建设培育语文教师专业自觉并促进语文专业发展的动态的生命成长研究过程。

语文教师成长需要教育理想的引领,理想召唤语文教师自觉地对字词句篇、诗词文赋等专业知识和听说读写思等专业技能以及教育、教学、心理等专业智慧进行学习,理想召唤语文教师由专业成长向专业成熟和专业智慧不断成长,理想召唤语文教师的专业自觉和个体生命价值和谐共生。

专业自觉和生命价值催生了语文教师以博客书写语文教育生活的华彩。写作是一种与人分享交流的方式,写作是“征于色,发于声”的张扬,写作是语文魅力与人格魅力的表述,博客是一种写作方式,博客能将语文教师的健康个性张扬在文字之中,博客能将语文教师的灵动情怀表露在文字之间。博客书写的是语文教师的精彩生活,语文教师用文字的形式在博客中率真地表达自我,以细腻的情怀培养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博客成为了语文教师生活传承的载体。

做一个拥有理想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拥有精神的人,博客引领着教师的精神成熟。语文教师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使者,是中华民族语言的薪火相传者。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和语言世界密切相连的,阅读语言,思辨语言,抒写精神,传承文化,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充实。语文教育是“语言为本,文化为真”的教育,语文教育致力于学生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等素养的发展提升,所以,语文教师首先需要从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等三方面提升语文素养。博客的语言表达使心灵充实,使精神濡染,使文化浸润。专业阅读提升了教师的阅读力,专业写作提升了教师的表达力,博客在线互动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力。

博客不仅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素养,其对话互动特质更光大了语文教师的生命价值。博客的叙事功能是对生命的人文关怀,语文教师描述并记录日常教育生活,整理并反思语文教学实践,学习并模仿教学艺术,创新并建立教学风格,语文教师在博客中体验到教师职业生命的美好和教育教学的魅力。博客是一种表述,当教师生活、教学行为以及教育思想表述出来的时候,博客镌刻下了教师的生命轨迹;博客是一种表述,当教学细节、学生表现以及心灵感悟表达出来的时候,博客留下了教师永久的生命财富。

教师的职责是育人,育人首先育己,语文教师的育己就是在唤醒专业自觉的基础上促进专业成长。博客养成语文教师专业自觉的主要途径是专业写作。肖川先生在《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一书中说:“写作是源于一种生命觉醒,源于苏醒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的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经验、自身情感的一种珍惜。”而校园教育博客平台的搭建,更好地为教师的专业写作提供了交流、激励、对话的空间,在校园博客平台上可写教育时评,可讨论师德情操,可探讨教学实践,可交流教学经验,可在线辅导家庭教育,可将学科教学引入社区教育,总之,一个优秀的校园教育博客平台,能为教师构建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

当然,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博客不能脱离三个根本点:在语文中、基于教学、为了素养。

首先,博客是“在语文中”的博客。这不同于其他的网络博客,所以建设或者选择有利于语文教育探究氛围的博客网站显得特别重要。可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新教育实验”的“教育在线”网站建立博客,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校园博客,网站借助行政手段培育校园博客氛围,形成特有的校园博客文化。比如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博客网站,就形成了教育研修氛围,成为了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磁场。因此,“在语文中”的博客就是建立一个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博客,具有浓厚的“语文教育”研讨氛围,皈依语文教育,研究语文教学,提升语文素养,让博客具有语文属性。

其次,博客是“基于教学”的博客。依托语文教育理论,学习语文教学经验,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一个快乐的、健康的、情趣的、文化的实践舞台。“基于教学”是博客建设的核心,“基于教学”的博客主要从一线语文教师的角度引领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改变课堂教学,建设高效课堂,只有“基于教学”的博客才能真正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让博客根植语文教学这方水土。

第三,博客是“为了素养”的博客。博客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建设博客到书写博客,动力来源是语文教师自觉地提升素养,由此需要自觉学习,需要专业阅读,需要专业写作。只有做读书之人,做杂学之家,做写作之人,做偷学之人,做研究之人,才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让博客具有提升语文教师素养的功用。

“在语文中”“基于教学”“为了素养”的博客,创设了语文研修氛围,营造了语文教育文化,铸造了汉语言精魂,在这样的博客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会越来越迅速,专业素养的提升会越来越快。

建立“在语文中”“基于教学”“为了素养”的博客,形成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磁场,需要进一步科学整合,通过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协进等基本路径,依托博客平台,将博客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合理地融为一体,形成校本研修的基本范式。

专家引领――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环境。“在语文中”的博客需要创设语文教育研究氛围,让博客始终姓“语”,具有语文的本质属性。具有语文特质博客氛围的营造可从不同的途径来实施。专家在线互动,从语文专业理念高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弘扬教师智慧。在线专业阅读,从语文专业理论宽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依托博客平台引领专业阅读,提升专业素养。在线专题研讨,从语文教学实践信度引领教师专业成熟,从经验到智慧,从操作到创新,从德艺双馨到实践反思,微观细谈,宏观探微,导向语文教学的科学创新。在线课例诊学,从课例整理、分析、诊断、学习等创新维度强化学习研究,引领语文教学实践行为。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环境,需要专家引领,在专家引领下,提升研究层次,拓宽研讨维度,专家引领氛围中的博客才能高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自我反思――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叙事。“基于教学”的博客,倡导教师开展基于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教学叙事研究,分析语言现象,探讨语言本质,关注语文教学,研究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构建有效课堂,反思教学智慧,升华教学生命。“基于教学”的博客注重整理教学现象,透视教学原理,反思教学细节,是一个阅读现象、反思细微、记录片段、提升教学的过程。自我反思需要有心于教学,有心于研究,形成成果。所以,自我反思的第一步是教学叙事,借助博客记载语文教学片段并形成特有的思考,在日积月累的教学叙事博客中,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和写作能力会水到渠成地得到提升。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27-03

作为广西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广西最早的 16 所重点中学之一,北海中学承担着全北海人民“办优质精品教育”的重任。2014 年 8 月学校整体搬迁到占地 440 亩的新校区,享有配套设施齐全的教育资源。但是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如何真正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成为了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

以语文组为例,谈谈新课标背景下校本研修的有效途径。

一、北海中学语文学科校本研修的现状及成因

(一)现状

1.校本研修的内容形式单调低效

除了学校安排的讲座、培训外,语文组的校本研修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学校安排的教研组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即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包括整个大组的集体备课和分年级的小组集体备课。这样的集体备课安排,更多服务于日常教学,对教学的正常开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内容形式过于单调,“研”和“修”的成分太少。多数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活动,但求能够交差、应对检查,不少教师并没有认真投入研究,研修的效果注定很低。

2.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主动性不足

部分教师认为校本研修根本不重要或者没有意义。一到教研组开展活动的时候,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找理由请假,即使参加也是应付了事。部分教师表面上接受但实际只想保持现状。他们习惯于当“教”的角色,当要他们当“研究者”的时候,他们就会借上课、辅导、管学生、忙等理由推脱,更不会主动去研修。

(二)成因

1.学校层面缺少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一,W校没有时间的保障。因为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所以除了学校教务处规定的教研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之外,教师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研究去进行自我反思,也没时间让备课组教师进行同伴互助。

第二,学校没有经费保障。因为学校没有经费支持,所以使得大面积的教师培训没能得到正常开展,也使得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第三,学校没有评价机制作保障。因为学校没有制定好教研方面的评价机制,所以出现教师做好做坏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的现象。研修做得好的教师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鼓励,这无形中极大地打击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积极性。

2.教师个体的研修能力有待提高

校本研修要求教师要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书籍,认真参加培训,认真反思教学,认真参与研讨。然而,不少语文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当班主任管理班级。基于此,他们不愿把精力花在校本研修上,他们无暇顾及教育研究的实践。他们也不善于对自我的经验进行反思,不能在发现自我、调整自我中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研修能力的提高。

3.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意识不强

学科组内部同伴互助的意识不强,集体智慧的力量发挥不出来,这也极大地影响校本研修的效果。校本研修中,举一个实例:一堂研讨课后,教师之间更多的是习惯于互相表扬,而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却避而不谈。原因有多方面,一是有些教师限于自身水平,平时就缺乏思考所以也找不到问题;二是遇到同伴有缺点不足,碍于面子不愿意说;三是实施绩效工资之后,教师之间存在着竞争,教学上相互留一手,各干各的,做好自己才是关键,至于别人如何没必要说实话。

二、北海中学高中语文校本研修有效途径的探索

(一)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

1.学校把校本研修作为考核指标

校本研修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的态度是关键,学校把校本研修作为教研组、所有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之外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每学年,学校评选优秀教研组,评优的依据除了完成日常的教研任务,除了看教学成绩、科研成果之外,更看整个教研组研修的内容形式是否丰富多样,组员参与是否积极,研修成果是否丰硕,每一个组员个体是否得到了专业提升。优秀教研组的组长对应评为优秀组长。学校除精神奖励之外还要有必要的物质奖励。每学期,学校评选校本研修先进个人,以表彰在校本研修中成绩突出的教师。把评选优秀的教师作为学校名师、市级乃至自治区级的名师的主要发展和培养对象。此外,教师的研修成果在学期末还有绩效加分。这极大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由此形成正确的评价取向。

2.做好相关的资源保障

篇5

桐庐县富春江中学教学楼里,该校语文组教师正与三合初级中学教师热烈研讨“本学期同步教研”的主题筛选问题。这是两校研修共同体本学期的首次会议。

桐庐县实施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以来,不同学校组成研修共同体,开放式的岗位研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富春江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杨敏南老师介绍说,富春江中学是薄弱学校,三合初中是引领学校,目前两个学校的教师,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步教研的模式进行校本研修。通过桐庐县校校互通的网络平台,两校教师可以随时在网上见面,不受时空限制。每个学期初,两所学校教师线下开会确定本学期的研修主题和研修目标,确定网上共同研修的时间、任务等问题。

以两校语文研修共同体为例,开学初,研修目标确定后,后续的研修活动以分与合两种方式灵活跟进。第二次的研修活动,由三合初中语文教师自己开展,以“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趋势”为主题,组织教师观摩名师微讲座和交流研讨。第三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教师远程“见面”,通过网络进行共同研修。三合初中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微课,富春江中学的教师质疑,三合初中教师答疑,双方共同探讨。第四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把双方收集到的相关试题,组成一个卷子,让两个学校学生分别完成,再对试卷上答题反映出的难点进一步修改完善,研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辅导策略……

研修共同体为一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帮助。王涌铭是桐庐县城关中学一位新入职的数学老师,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2016年12月份,他接到学校的通知,要求新教师上一堂展示课。时值学校期末复习阶段,数学备课组长王斯杰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发起了关于如何做好期末复习的主题讨论。在众多的留言中发现,学生对于非负数内容掌握不太理想,他决定上一堂七年级的专题复习课“非负数的性质”。他借鉴了网上优秀教师的一些教案和题型,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教案的初稿。设计好初稿后,他想听听其他学校教师的意见,却苦于认识的人极少。网上“同伴互助”功能自动将桐庐县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集成了群。在网上可以找到全县所有的七年级数学老师。他发现上面的方暾老师,自己听过他的公开课,印象很深,就与之结为好友,把教案发给他。方暾老师非常热心,仔细研读了他的教案和课件,建议具体进行五个方面的修改调整,并将课题名称改为“非负数性质的应用”。这五处改动从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让他学到不少东西,公开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共同体校本研修的主题都是教学疑难问题,在县教研室的支持下,不同学校教师线上与线下结合一起研修,研究更加深入。在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部学科教研员的组织下,桐庐县13所初中学校都开展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校教研活动,仅以“学为中心”课改展示课为例,线上跨校观课评课的教师一学年统计下来就达到7511人次。

网络社区,共享优质教学与人力资源

在“桐庐县初中网络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中,为了增强校本研修效果,桐庐县教育局与中国教师教育网携手搭建了桐庐教师研修社区。

2014年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的“中国教师研修社区”进入桐庐县,相关专家和当地教育局负责人一起确定了区域联动的混合式常态校本研修方式,并进行了周密的预先规划。浙江省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陈卸金总结近三年桐庐县的具体做法是:

其一,顶层设计,研训整合,统一规划。县里统一每一年度的研修重点;建立支持区域联动校本研修平台“人人通”与“校校通”,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自动集成群,同伴时时工作交流成为可能;年初制定考评标准,年底对各学校的常态研修进行评价。

其二,引入专家,打造种子学校,进行校本研修基地建设。发掘骨干教师经验,开发校本研修二级课程。相关校本研修二级课程具体包括专家到种子学校帮助骨干教师开发的教学小策略和被课程专家点评的骨干教师的教学实录等。

这种研修方式有力促进了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比如,叶浅予初中科学教师沈天诗在专家帮助下开发的“生活中的物理小实验(初中)”系列微课程,放到网络平台共享后,受到广泛好评,现在其他学校的一些教师也开始利用她的微课进行科学概念的导入。网络平台把各个学校的优质资源汇集在一起,让大家共享共建资源库。区域导学案资源库建设与常态研修目前正在同步进行。

专家引领,带动教师整体教研能力提升

桐庐县教研室初中部主任赵根标说,现在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多地聚焦在课堂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针对性。全县初中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一改以往课题过大过空、纸上谈兵的状态,越来越有的放矢,切入点小但研究深度超出了以往。比如n题包括《微课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语文生活类情景类试题分类及辅导》等,这个变化是把专家引入种子学校、带领骨干做研究、打造样板收到的效果。

篇6

研修学习期间,我严格按照研修计划去完成每一项研修任务和学习任务。通过网上培训和研修,使我大开眼界,不仅学到了自己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还学到了,对学生的课堂管理,学生的辅导教育,以及校本教研在学校的开展。很多以前未曾接触的新知识和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使我深受启发,给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带来诸多的帮助。特别是通过网络视频聆听专家的讲座,从中我学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感受到了教师们积极创新的意识;从教授的讲座报告中,我领略了语文最前沿的理论,学习了教学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育观念,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怎样才能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通过本次学习活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专家教授们的讲课、细节的演示、事例的列举都成为我学习笔记中的重要内容,这些使我对语文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再提高。比如: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更是适应教育对象求知发展的必然结果;轻松有效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在教材的解读上,还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关注层面上;语文教师不仅要做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做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和承传者;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实际,引领学生去深入生活,开展具有语文味的校本语文课程资源。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对语文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自己也有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为了适应新时代,要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得更多,才能走得更远,在教学道路上力争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为语文教学研究实践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培训学习期间,我们积极参与了培训组组织的学员共同研讨活动。学员与名师零距离的对话、学员之间的研讨促使我们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在主题活动中,我们领略了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风格、名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在教研组集体备课、集体说课、集体评课的教学实践研讨中,使我领略到了自己与同行们解读课标的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之间的差距。在活动中,来自不同年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还真有点争鸣的氛围,但我们终会。这样的研讨,意不只在其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此种形式的交流深化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今后教学改革实践铺垫蕴伏。这样的研讨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能永不消逝,一粒沙只有投入大地,才能凝聚力量。一个人只有依托集体,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我们交流了智慧,交流了思想,在交流中学员之间的思想碰撞出了美丽的火花。

篇7

赵焕亭老师关于“河南多数高校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老师之间沟通太少”的调查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内容聚焦不力的问题。从每年省级课题研究“课题指南”“选题参考”等资料看,并不缺少“比较具体的”课题研究“要求”和“范围”,但研究过程弱化、研究成果虚化等痼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何在?缺少旗帜性人物主持领跑性课题并开展集团化研究,是重要原因之一。对大部分语文教师来说,进入课题组的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学会做课题,通过做课题提高专业发展能力”。没有旗帜性人物的召唤,难以构筑研究队伍的高地;没有领跑性课题的引领,难以聚焦学术研究的导向;没有集团化研究的机制,难以营造围歼式研究的气场。基于综合性研究水平不高的现状,构建课题研究的引领系统,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突围的首选之路。我们需要凝聚“旗帜专家”“领军名师”“区域精英”等教师队伍;我们需要聚焦“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县级课题”等研究方向;我们需要开展省级、市级、县级等联动化研究活动。

典型案例:郑州市道德课堂课题。《道德课堂的理念与实践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在市教育局田保华副局长的主持下,在课题研究启动阶段,课题组召开了“郑州市道德课堂课题推进会”,组织全市中小学申报子课题:各县(市、区)教育局须申报1项,作为本区域的统领性课题,局属各中小学须申报1项,作为本学校的统领性课题。在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召开了“道德课堂建设工作汇报会”,各县(市、区)教学副局长、市内各学区负责人分别就本单位、本学区道德课堂建设推进情况进行汇报。在课题研究推进阶段,课题组与《中国教师报》联合开展道德课堂实践操作手册研究,并在《郑州教育科研》和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网站开辟专栏,及时总结、宣传和交流课题研究成果。

案例评析:从课题背景的角度说,十多年课程改革,郑州市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生成了一种实践性教学成果——道德课堂。道德课堂要求学科教师的教学应该是基于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教学。这样的学科教学才是有“灵魂”的教学,才是合“道”的教学,才是符合规律和遵循规律的教学。从课题设计的角度说,围绕全市总课题,各县区设单位统领性课题,各学校、学科设核心课题,上下贯通、区域联动,为打造郑州高效道德课堂导航;构建教研、科研、校本教研“三研一体化”研究模式,为郑州道德课堂的持续推进奠基。这种基于顶层设计的聚焦式研究,更有利于追求教育与教学之间、共性与个性之间、阶段与长远之间互相激活、共生共长的效果。

增强造血功能,聚焦名师团队

余映潮把教师成长环境分为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两个方面。赵焕亭老师关于“老师的专业化研究和写作能力存在欠缺,找不到领跑全国的语文名师”的调查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语文学科学术累进与发展,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学派”的活跃与繁荣。以地域为梳理标识,当代语文教育研究学派有:福建学派、浙江学派、江苏学派、上海学派、山东学派、湖南学派、北京学派。从目前公开的文字看,还没有正式提出“河南学派”的报道。其实,河南并不缺少语文教育研究的大家。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祥芹先生,继承“三老”语文教育思想,开创性地提出了“一语双文”论。但是,曾祥芹先生周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化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团队。河南新乡铁路第一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姚竹青的“大语文教学法”一度在全国产生影响,但姚竹青始终是独立作战,后继乏人。笔者认为,真正的名师生于课堂,长于课堂,而又高于课堂,大于课堂。河南名师只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研究体系和研究团队,只有在全国语文基础教育研究的百花园中真正形成影响,才能树起“河南学派”的招牌。

篇8

对课程进行改革是小学语文新的开始,也是小学语文学科发展的新希望,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小学的语文教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更加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新时期取得更大的语文教学成绩,以及为小学语文教学者提供更宽广的发挥舞台,各小学校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对语文教研工作计划做出创新,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供条件。在新课改背景下,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之一的评课活动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小学语文教研的新方向和新思考。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评课活动存在的不足

从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评课情况来看,很多都存在对评课内容缺乏深入分析的现象。首先是评课内容空洞,教师从空洞的大道理开讲,针对各种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目标泛泛而谈,但很少结合实例对这些理念进行分析如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这不仅没有实际意义,同时对听评课的教师也没有太大的借鉴作用,评课只流于形式。其次是评课内容追求全面,在实际行动中却是蜻蜓点水,教师从导入到拓展,最后到结尾面面俱到,然而对实际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情况却没有过多的讲解,评课内容仍然停留在理论上,没有从实例上升到教学思想。最后是评课内容尽显完美,忽视缺陷,许多教师评课用语太多华丽的溢美之词,对存在的一些需要改进的缺陷却不了了之,忽视了评课的诊断功能。

二、新课改背景如何定位小学语文教研的新思考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师教学观

各小学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从而武装教师的头脑。学校组织教师定期开展语文教研学习,让全体语文教师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掌握和熟悉小学各年级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让各语文教师明确学校的教学要求。同时,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开展小学语文教师间的互动交流

学校在组织语文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时,要明确时间、地点和内容,并开设多种形式的课程交流活动,比如常规课、示范课和学术研讨等,让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参与其中,通过听课或者评课的方式进行经验交流,在总结成果的同时,互相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另外,要通过竞争的方式,加强语文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产生思维碰撞、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要发挥带头榜样作用,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参与到语文教师间的交流活动中,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指导教师改变教学行为中的不足,并将新的教学评价观融入教师的语文教学评价中。

3.加强语文教学常规检查,保证语文教学质量

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标准之一便是观察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为抓好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学校必须重视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巩固教学基础。通常情况下,学校的常规检查是由教导处负责,而语文学科则需要学校语文组提供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领导也要参与语文教学的常规检查。常规检查的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语文教师的备课、教学案例等教学行为进行随机检查,二是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及语文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查看,对存在的不足要及时反馈,对成功的教学案例要进行全校推广。除了常规检查外,学校还应该对常规课进行随机检查,通过随机听课和评课的形式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从而促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能够做好本职工作。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各小学语文的教研活动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新教师基于新课改理念敢于创新。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各教师也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不足,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在S多环节方面过于随意性,形式缺乏新意,许多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我们相信,只要全校教师能够树立新观念,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就能够在新课改中找到语文教学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篇9

博客的兴起,最初让教师们感到陌生和茫然,而连云港教育博客的建立,让每位教师认识了博客,熟知了博客,它给教师成长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为了激励教师开博客,写博文,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奖惩条例,反复召开教师会,耐心做教师的思想工作,教科室领导、语文教研组长也都率先开通博客。最终,教师们搭建起了自己的博客,似蹒跚学步的婴儿,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撰写博文,贵在坚持。为了用好博客,让博客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家园,语文教研组长配合学校教科室,开展了比、学、赶、帮、超活动,引领教师在博园挥洒汗水,辛勤耕耘。教师们在把课堂上的感悟、发现,甚至是灵光一动,都敲击进自己的博客。在这里,智慧的火花碰撞出了崭新的教学思想;互不相让的争鸣,总结出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文笔酣畅的生活随笔,让教师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如今,教育博客这方天地,开满了无边的鲜花,全校教师似一只只辛勤的蜜蜂,在这里尽情地采蜜,吮华,酿造语文教学崭新的境界。一位教师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博客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还是我们成长的乐土。在这里,我们开阔了视野,充实了生活,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发展。”

二、校本培训,教师专业成长的港湾

传统的校本培训,多为面授式的灌输,规模大,周期长,收效慢。而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快捷性、互动性,克服了传统培训的弊端,提高了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一)网络平台,为集体备课插上了双翼

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日益发达的网络又为集体备课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学校利用网络平台为教师实现了立体备课,使集体备课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和教案设计。集体备课的内容由备课组长带领大家在网上集体讨论确定,备课组长指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在网络上自己的教案设计,集体备课成员以跟帖回复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建议。主备教师整合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实际,修改教案,形成定案。备课组成员共同使用定案,上完课后,根据课堂效果和感受,再在网络中开展二次研讨,主备教师再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撰写教后反思,完善集体备课的成果。

(二)QQ群实时交流,方便你我他

学校建立了“黑林精英”QQ群,将全校教师纳入其中,实施群组式教研管理。利用QQ群的即时在线聊天、群共享、群邮件等功能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之间的学习和讨论。在这里,每个人的发言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激烈的辩论、热烈的研讨,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

三、远程研修,教师远航的明灯

篇10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对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综合文化素养是学生成人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尝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以提高技校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探索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并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的意义

1.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是传承古典文学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古典文学不仅包括汉族民族的文学瑰宝,也是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古典文学的核心构成要素。中国的古典文学一般指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直到五四以前大量的有一定价值的文学作品,包括先秦文学、楚辞汉赋、魏晋文学、南朝文论、唐宋诗词、元杂居、明清小说等。技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低,加上个人学习兴趣、家庭环境、升学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很多技校学生的古典文学基础非常薄弱。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已有发现。因此,在技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非常有必要,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以语文课程改革为突破,能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目前,技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大多以散文、说明文、小说、诗歌、古文等文学体裁为单元,每单元安排4~5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材。技校语文课程教学主要还是关注每篇课文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性与完整性,忽视了历史文学脉络,这样以知识点为线索教课的方式,让学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大多采用灌输式方法,教学评价简单粗放,进一步导致了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笔者认为,现行技校语文教材显然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学校及各级主管部门应重视语文课程改革,加大古典文学的教学力度,尝试在技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逐步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

3.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能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

语文教学虽不直接提高技校学生的操作技能,但作为新时期的高技能人才,只懂得技能而不熟悉一定的古典文学,会显得有点苍白。因此,在技校语文教学中,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古典文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使学生形成对浅易的诗、词、歌、赋、曲、小说等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逐步养成乐学、自学古典文学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奠定基础。

二、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存在的困难

在技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尚且存在不少困难。例如,各地技校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本身科研能力有限,校本教材开发能力不足,导致无力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语文校本教材,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教材便难以进入课堂。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不够,也影响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古典文学素养参差不齐,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特别是古典文学方面的知识更是严重缺乏,导致在技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困难重重。

笔者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发现,如果将古典文学教学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就可以系统地改变语文教学的格局。将古典文学教学以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展开,进行古典文学阅读训练,将古典文学知识的讲解融入活动中。可以开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猜谜语、贴春联等语文趣味活动,介绍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例如,过春节时,学生家里经常贴春联,如何辨别对联的上下联,上下联应贴在大门的哪个位置,是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在进行《史无前例的一次大迁徙》的课内练习“对联写作训练”时,笔者重点介绍了有关对联的知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实用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比较高。

三、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的途径

在技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开发校本教材,提升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1.发挥技工院校的作用,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

技校以往开展的古典文学教育,通常是教师根据各自的掌握情况,在讲课时自然开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课程整体设计。在技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古典文学教育,势必会影响原有教学计划规定的语文教学进度,且需要语文教师进行大量的备课,在对古典文学进行提炼、梳理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开展古典文学教育。因此,应该从语文课程开发的角度重新梳理技工院校学生的语文教学的需求,特别是对古典文学的需求,并按照技工院校学生特点,组织人力对现有的语文课程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删除无关紧要的课程,为古典文学课程的开设留下空间,进而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较为系统的古典文学知识的语文教材。

2.加强语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古典文学修养

无论是教学改革,还是课程改革,抑或是语文教学,其最为根本的因素就是语文教师。要能够顺利地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推行古典文学教育,拥有一支高素质、古典文学底蕴深厚的语文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当务之急是做好语文教师的古典文学业务能力培训,结合各校语文教师的工作任务情况,以集中培训、自我学习、教研组集体研修等多种方式开展语文教师培训,提升他们的古典文学研修和讲课的能力,为在语文教育中开展古典文学教育夯实基础。

3.提升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篇11

一、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本领

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条件,教师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力军。要打造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首先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抓起。淇滨小学的师资基础非常好,关键是如何引导、激励、培养和提升的问题。

在狠抓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精神激励让教师健康成长

利用多种途径培养教师高尚的师德,用成功教育激励教师在成功中成才。学校先后开展了“正师风,塑师魂,做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九比一争”等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每周例会,学校把师德要求、对教师提出的希望等以简洁的短句形式,展示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要求教师摘录到师德学习笔记本上。2006年,学校邀请时任教育局长谷朝众为全体教师做了题为《做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打造特色学校而努力》的报告。2011年,学校邀请现任教育局长王朝庄为全体教师做了题为《构建健康成长教育体系,努力为中小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专题报告,并组织全体教师聆听了北师大肖川教授的专题报告《教师的幸福人生》。2012年,学校邀请河南名师董文华为全体教师做了专题讲座《行走的幸福》……

通过精神激励,教师的师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语文教师李靖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对每一名学生负责。”《教育时报》2010年8月31日第一版以《我们身边的三平教师李靖》为题对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2.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开展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技术能力保障,是我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2005年9月,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在我校举办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我们借助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用教材《教育技术培训教程》,采用基于网络培训的集中培训模式和自主研修模式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校园网等网络资源,以网络为平台,建立校本培训专题网站,借助搜索引擎、电子邮箱、教育论坛、博客日志等网络手段, 用全新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交流。这样既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又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培训模式,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和自主研修,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增强了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能力。2009年,北京大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鹤壁班开班,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网上远程培训。

培训的另外一种形式是专题集中培训。2011年,学校55个教学班均实现了“班班通”,每班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在这样的信息化环境下,为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整体提高,学校先后多次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了相关业务培训。2012年我们邀请市电教馆王志伟、申军老师就“运用教育技术构建生命课堂”的技术问题开展了多次专题培训。4月和5月我们邀请“班班通”公司工作人员对我校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并就相关问题予以解答。11月6日,鹤壁市“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培训会在我校举行,河师大教授吴忠良在会上做了题为《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的讲座。

像这样的培训我们每年都要举行多次,我校教师正是在这样的业务培训中成长起来的。

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校逐步建立起一套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全员培训机制,形成了“国家高端培训示范引领,省级培训打造名师,市级培训培养骨干,校级培训覆盖全员”的四层培训体系。这种全新的培训体系有效地拓展了学校教师的人生厚度,为他们积累了生命成长、幸福从教的资本,一大批优秀教师迅速成长起来。2012年12月,我校的《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课题被评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优秀研究成果奖”。全省仅有6项研究成果获此殊荣。

3.强化业务指导,为教师成才搭建舞台

学校注重业务指导与行政管理相统一。校领导坚持听一节课、看一本教案、抽查几本学生作业、同几名学生座谈、和教师进行一次课后谈话,然后共同研究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教学常规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对青年教师进行随堂听课,甚至跟踪听课。学校还经常组织赛课活动,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为教师成才搭建舞台。

4.交流学习,让教师走得更远

为博采众长,学校在经费、人员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安排语文教师到外地先进学校交流学习。同时,我们每年安排部分语文教师参加送教下乡活动。10年来,我校的语文教师几乎走遍了全市的所有县区,为兄弟学校做课、做报告50多次。

正是由于我们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如今,学校已拥有特级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教师教育专家1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省名师3名、省教学标兵3名、省骨干教师3名、市学科带头人3名、市骨干教师8名、中学高级教师4名。

二、搞好校本教研,为语文生命教育提供持续动力

校本教育科研是语文课改的不竭动力。建校之初,学校就强调教学改革的重点要以课题研究带动课改实验,把课题研究作为课改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立项课题的研究时间一般都比较长,但是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却是随时发生、随时生成的。这些问题一般不及立项课题那么大,但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工作进程和效果,所以我们始终要求教师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当作微型课题,去分析现状、寻找对策、及时解决并且进行反思,提炼研究成果。

2.抓好立项课题研究

(1)筛选课题,提高课题选题质量

在选题程序上,由教科室统筹一级课题,各年级教研组在一级课题框架内,结合本年级、本学科和学生特点,确定二级研究课题,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二级子课题的框架内选定三级小课题,形成三级科研网络。

在选题机制方面,为了扩大课题研究规模的基础,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学校建立了课题申报制和淘汰制,以优化课题结构。

(2)领导带头做课题研究

为了使我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少走弯路,建校以来,我亲自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题,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主要有《亲子阅读课题研究》《“三勤四环节教学法”课题研究》《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阅读教学中以读促写有效途径的研究》《探索个性化阅读,打造生命课堂》《运用教育技术构建生命课堂》《淇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其中《淇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是2006年市教育局基础教研室提出的符合我们鹤壁教育实际的一种教学模式。我校是第一批承担此项实验的唯一一所小学。几年来,我们运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构建了“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的“三勤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四个环节的教与学,促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三勤”和“四环节”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三勤”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环节”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环节都要力求体现“三勤”的核心要求。2009年11月,在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推广会上我校教师做观摩课一节,我代表学校做了题为《“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实验的做法和体会》的经验介绍。

2011年4月27日,“河南省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基地学校”授牌暨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会上我们确定通过课题《小语教学以读促写有效途径的研究》,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2012年3月,我校承办了“以读促写”课题的市级观摩研讨活动。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基本形成了“情节训练、评价人物和从语言表达入手进行以读促写”的基本途径。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观,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带动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在“河南省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经验总结交流暨河南省小语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我校作为鹤壁市唯一参展代表,在语文教改方面的做法和突出成绩,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三、积极打造生命课堂,真正落实语文生命教育责任

如何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是我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2011年,市教育局提出“打造生命课堂,加快构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成长体系”的目标。所谓生命课堂,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从而培养有智慧和德行的人。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语文课堂。为此,学校迅速确定了打造语文生命课堂的课改战略,并围绕这一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

――开展生命课堂大讨论,包括教师论坛和读书交流活动。

――举行教师说教材、说课大赛。

――举行生命课堂观摩研讨课活动。活动每学期都要进行,形式包括: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同课异构等。所有研讨课均要求体现生命课堂理念,运用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要手段的“班班通”现代教育技术。

――建立并完善生命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坚持“发展性、可行性、科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具体的评价量表。

――开展博客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根据肖川教授提倡的“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六个生命教育核心理念,反思课堂教学,并通过博客与同伴交流。

――开展生命课堂课题研究。申报立项两项省级课题和5项市级课题。其中,由我主持的《运用教育技术构建生命课堂策略的研究》被确定为市级重大课题。

――创新“周末综合作业本”,完善学生成长记录。

――在学生中成立“淇河娃文学社”。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通过查字典比赛、朗读课文比赛、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默写课文比赛、写规范字比赛、作文竞赛等,形成了“班班有特色,月月有主题”的竞赛格局。

……

一项又一项大胆、务实的改革措施,为学校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收获: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善于思考,更加喜欢校园生活,语文素养明显提高。我校在中国青少年语文风采大赛河南赛区总决赛中荣获省团体一等奖。在全市“教改大课堂暨生命课堂展评”活动中,语文教师董楠等三人所上公开课均获得一等奖。

四、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语文生命教育保驾护航

课程改革,尤其是语文课改,如果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改,课改就不可能顺利开展。因此,结合课改的要求和我校的实际,学校重新建立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编制了《教师手册》,人手一份。

1.重新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管理网络,校长、副校长深入到不同年级参与教学

校长、副校长不再以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2.重新修订教学常规检查办法,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合理管理

①在全体教师中“实行一人双岗,人人参与学校管理”的内部制度改革。校级领导到毕业年级任课,中层领导担任班主任及语文等主要学科的教学。这不仅激发了每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而且促进了教师原来的教学工作,使学校的管理更加精细。②建立优秀学生和特殊学生档案。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层次提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④制定《淇滨小学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和《淇滨小学学生课堂行为规范》。⑤构建“五位一体”的绿色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水平、学习负担状况五个方面综合评价,促使教师真正关注、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

篇12

生态就是生物与其周围生存环境的关系。“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与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百度百科)。绿色系指校本教研要有可持续性,校本教研绿色文化生态就是一所学校在办学理念引领下,整合群体教研智慧的校本文化呈现方式。数字化环境下,建设教研文化生态的重点就是要关注和研究从现实性世界到数字化世界里师生关系、教师关系和同学关系,其中教师个体与职业同伴的专业互助是教研文化建设的核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研的生态则主要系指学校教育生活中语文教师与教育大环境特别是职业同伴的关系,语文教研往往更具有校本引领作用。研究教师教研的职业生活状态,有利于优化教研环境,培养教师研究意识,完善校本教研过程管理,将教研建设从显性制度管理发展到隐性文化管理,提高教研活动长期而持续的效益。

二、“专业引领”的方法与作用

然而,教师毕竟是职业,是职业就必须有基本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规范,因此语文教研必须从基本的职业要求开始。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研修。语文教师只有在以“生本”为中心、以“文本”为重点、以教育情境和信息化为载体的实践反思和理论探究中,在改进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变自己思维习惯的互动中,才能实现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研讨,互助互励,共同提高,是学校教研的重要任务,而主题研讨就是语文教研“专业引领”行之有效的研讨活动方式。

所谓主题研讨,就是教师在解决自己教学困惑和弥补自身素质缺欠的过程中促进自我发展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目的是在信息化环境里,在专家和同伴的帮助和启发下,促使每一个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在学校和教研组长的主导下,教研组全体成员要认真思考,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提炼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研讨主题。如反思语文教学的观念与习惯,反思数字环境下的资源与学法,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方法与能力,反思自己专业知识的短长,反思社会期望的师德与素养,都可以提炼出有价值的研讨主题。主题研讨的过程,是教师适时反省、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研讨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个人反思,可以是主题汇报,可以是问题讨论,可以是优质课观摩,也可以是研讨课评议。主题研讨引领教研行为,有缘,有序,有重点,避免了教研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内涵,是最草根、最轻便、最有实用价值的校本培训方式。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里,就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互动功能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与讨论。网络开放,教育主题论文比比皆是,而自己的 QQ与博客不需要编审,立言探讨,自在我心。教育叙事,案例研究,得意设计,教海涟漪,皆可以从理论上思考,在实践中探究。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更像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是一个多维互动的生态系统,在“新课程”这块田园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一样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成长自我。教学环境应该身手开放,思想解放,个性奔放。网络专题阅读与QQ、博客等载体师师、生生、师生教学教研互动,是让教师和新课程一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自然生长”的特点与范围

“专业引领”这种“任务性、高强度、运动式”的职业修炼毕竟不能成为教师的常规持续生态,我们还应该将主题研讨带进我们的职业行为,演变为一种习惯和意识,养成教师的职业文化修养,变成自主自发行为,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有机组成部分,回归“自然生长”的绿色状态,将教研活动“去神圣化”、“去任务化”,变得平易近人和常规常态。作为教师个体,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像教师把读书作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样,我们要从同伴互助发展到专业自觉,从专家引领进步到自主反思。逐步将主题研讨延伸到随机观课聊课,在经意或不经意中分享同伴的教学经验与智慧。将“无心”聊课和“有心”分享变成教师“合情”、“合理”的职业生态。

“合情”就是教研工作要生活化,“合理”就是教师生活要有研究味。据观察,教师生活中或多或少会带有自己的专业色彩。我们会在生活的流转中,进行着“教育叙事”和“教学评论”,经意或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专业习惯和独特的教育教学技巧与思想。在主题研讨的感染下,也会将团队意识培养成的活动方式、职业习惯和经验库存保留到教师的日常生活里。比如跨学科观课的心得体会,教室走廊上无意听到的教育教学方法,谈心时随意轻松中的教学箴言,课间只言片语中的警策睿智,聚会上有口无心的原生态展露,老教师引以自豪的妙招绝技,年轻人自我砥砺的心灵反思,读书者拷贝发送的二道贩子,失败者刻骨铭心的遗憾教训。无主题,却有真智慧,说者可能无心,听者一定会有意。这种以“口心相授”为特征的“师傅带徒弟”式随机聊课,往往贯穿于我们的职业生活,需要我们有心去“沙里淘金”。因此,所有“有意味”的教育生活都可以纳入聊课的范围。而网络聊课更是如虎添翼,参与度大,参与面宽,效率更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