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0 05:04: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我国目前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教育学历分高职(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本科主要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专科是大学专科,简称大专,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专科着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全称是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既有大学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又有高级专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专科和高职的学历都是专科层次,通常本科院校兼招的少量专科叫“专科”,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收的专科叫“高职”。
3、近年来,国家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许多专科学校更名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转而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性人才。相比较而言,本科比专科、高职的学制要长一些,在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就业方向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适应国家建设不同层面的人才需求。
(来源:文章屋网 )
1.1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界限划分不明确
中高职课程的对接首先是培养目标的划分与对接。只有使培养目标在范围和层次上合理对接,才能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目前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及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护理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中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培养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技能型护理人才。中职与高职均采取“2+1”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理论和技能,1年在临床实习,只要毕业后能通过护士资格考试并注册成为执业护士,均可在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标准来确定护理专业毕业的硕士、本科、专科和中专护生所从事的临床工作有哪些技术上的区别,尤其是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层级差异更不明显,导致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不明确。培养目标的雷同必然影响到后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
1.2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重复率高
通过调查分析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中职与高职在知识模块和课程设置上的重复率达90%以上,各课程授课计划的重复内容约80%以上。这种课程设置的雷同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没有明显有效的提升,仅是获得了一张大专文凭。
1.3高职院校对招收的三校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没有区别培养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既经对口升学、技能高考和单招形式升人高职的中职生)。一般高职院校没有把三校生独立成班,而是将这两类学生混合编班同类培养。这些三校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多数学生虽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却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普高生虽然文化基础较高,但专业基础要从零开始,这两类基础差异明显的学生在一起授课使教学矛盾突显,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2解决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对接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从国家层面统一确定硕士、本科、高职、中职各种层次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同标准
由国家卫计委划分护士执业证层级,按护生的学历层次设定不同级别护士执业证的报考条件和执业范围,要求在健康服务业内从事各类护理服务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初步设想将护士执业证分四级并划分执业范围。这种分级不仅有利于健康服务业内护理服务进一步规范化和专业化,也有利于准确确定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以从业需求和学历提升为主线进行课程设置。
2.2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一体化设置中、高职课程
中职教育应以护生获取Ⅰ级护理执业证从事初级护理工作,以及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围绕“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和“技能高考大纲”,在教学过程加强“教、学、做”一体化,提高综合技能素养。中职课程设置应重点加强技能操作培训,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质的提升。高职教育应以护生获取Ⅱ级护理执业证从事中级护理工作,以及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和专业使命感,课程设置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将中职与高职的护理教育进行融合与创新,一体化设置课程。中职与高职对接的先进经验,针对中职或高职课程制定相匹配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经审定,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高职(专科)各批次征求志愿录取控制分数线为100分。
语、数、外三门高考成绩总和达到100分的未录取考生具有填报高职(专科)批次征求志愿的资格,但需注意:依据《上海市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实施办法》(沪教考院高招〔2019〕9号)有关规定,2所高职(专科)提前批次招生院校选择仍按照高职(专科)批次文化考试录取控制分数线(143分)开展征求志愿录取;15所高职(专科)艺术类批次招生院校均按照高职(专科)各批次征求志愿录取控制分数线(100分)开展征求志愿录取;46所高职(专科)普通批次招生院校选择按照高职(专科)各批次征求志愿录取控制分数线(100分)开展征求志愿录取,成绩达到100分的未录取考生可填报其志愿;14所高职(专科)普通批次招生院校选择仍按照高职(专科)批次文化考试录取控制分数线(143分)开展征求志愿录取,只有成绩达到143分的未录取考生方可填报其志愿。各招生院校情况已在“高职(专科)各批次征求志愿填报院校缺额计划表”中进行了区别呈现。
8月10日上午10:00至8月11日上午10:00,市教育考试院将在“上海招考热线”网站(shmeea.edu.cn)开通高职(专科)批次征求志愿网上填报通道。参加高职(专科)批次招生录取的考生,可在“上海招考热线”网站(shmeea.edu.cn)查询已填报志愿录取结果。
高职(专科)普通批次征求志愿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方式。考生填报普通批次院校志愿数量不限,每个院校志愿中最多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1个愿否专业调剂选项。
高职(专科)提前批次征求志愿实行“顺序志愿”投档方式。考生最多可填报2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中最多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1个愿否专业调剂选项。
高职(专科)艺术类批次征求志愿实行“顺序志愿”投档方式。考生最多可填报4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中最多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1个愿否专业调剂选项。考生须获得相应艺术类专业统考合格或相关院校校考合格方可填报。
高职(专科)批次征求志愿具体填报办法如下:
一、填报流程
二、填报注意事项
(1)考生在填报征求志愿时,建议先拟一份志愿草表,内容包括考生本人的报名号、密码和所要填报的院校代码及名称、专业代码及名称(按志愿顺序)等,以保证准确、顺利完成网上填报。
(2)考生拟就志愿草表后应结合体检报告,仔细查看拟填报院校专业是否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要求,规避有身体限报条件的专业。尤其需要提醒的是有色觉异常(俗称“色盲、色弱”)的考生应回避医学类、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药学类、生物科学类、地质学类,以及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学前教育、心理学等专业。
(3)考生要重点关注院校招生章程合理填报志愿,特别要注意拟填报院校专业是否有单科成绩、外语语种等限报要求。
(4)建议考生在“是否愿意服从调剂”选项中选择“1”(全部愿意调剂),以增加录取机会。
(5)考生进入“征求志愿网上填报系统”须输入秋季高考报名号和密码。秋季高考报名号在准考证的正面,由14位数字组成,登录密码为考生本人身份证号最后六位。若考生第一次登录,系统会提示必须修改密码后才能进行后续操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36-03
高职本科教育目前大致有五种办学模式:升格制、专办本、应用本科转型高职本科、特色大学新设机构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模式[1]。“3+2”、“3+4”分段培养模式是高职本科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现代职教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未修订或出台前,高校间协同分段实施高职本科教育最具可行性,这既是部分本科高校转型错位发展的良机,又符合高职院校向上发展的战略需求,将长期实践,科学审视当前困境,探索最佳路径,研究意义重大。
一、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历史必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套体系的高效运行确保了经济上的领先地位。权威数据显示江苏省人均GDP、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省域第一,已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2],能否继续前进如期实现“两个率先”,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是有没有一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种人才的重任是由高职教育承担的,因此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培养所需之才势在必行。
(二)抢占先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高职本科教育
1999年后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多数立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方向,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内部办学机制改革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成绩斐然,然相比一些老牌本科大学,无论是在学术科研、师资力量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不小差距,是苦苦追赶,还是另辟蹊径集中精力转型高职本科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出了明确答案,早试点、早改革、早转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能避免教育同质化又可抢占未来职教先机。
(三)战略需要:高职院校开展本科教育
高职生初次就业率整体高于本科生,但稳定性差、薪资水平低、发展空间小、学生满意度低。就业环境不理想,例如一部分大型企事业单位校园招聘明确要求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甚至在国家公务员招考、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方面都谢绝高职生报名。实施高职本科教育,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多数由中专校升格,社会知名度、美誉度还不高,办学水平提升空间巨大,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内部有极其强大的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驱动力[3]。搭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兴办高职本科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战略需求。
二、高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模式客观问题
“3+2”分段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各方面考核通过后,直接进入对口普通本科院校学习2年,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毕业后颁发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招生计划为高职专科批次,经过4年实践,有三个方面问题急待解决。
(一)法理支撑不够,缺乏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将等高职教育定位专科层次,依此法“3+2”本科阶段本质还是属于普通本科序列,高职本科没有“名分”,势必影响其发展速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明了我国未来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虽然构建了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结构,但它毕竟只是规划而不是法律[3]。高职教育突破缺少法理支撑,如同“紧箍咒”在头,相关高校小心翼翼,放不开手脚。
(二)校校融合不深,向心力不足
高职院校与合作本科高校普遍融合程度不深,有甚者貌合神离。部分高职院校把“3+2”当作吸引考生高考填报该校的一个战术手段,战略上不主动,与本科高校沟通反馈不多;本科高校重视程度不一,3年高职阶段也很少介入,可能只是把“3+2”当作生源的一个补充。
(三)招生批次靠后,生源质量受限
“3+2”分段培养的毕业生是本科层次,现列入专科批次录取,生源质量不高,增加了教育教学难度,拉低了高职本科教育成功概率。高考招生分批次录取造成了高校分层、生源固化、教育不公等问题,公众对此质疑之声不断[4]。不妨小范围试点“同批次录取”,在某个省把“3+2”模式与本二、本三高校列入同一批次招生,鼓励公平竞争,主管部门只需科学设定招生程序,监督保障招生秩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批次录取”既给了协同实施高职本科提供一次吸引优质生源机会,又能鞭策相关高校全方位提升办学实力,不失为一次有益尝试。
三、办好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对策思考
(一)构建现代职教理论体系
在高职专科层次教育理论研究基础上,重点加强高职本科层次理论研究,构建现代职教理论体系,指导高职本科各种培养模式实践。从理论上明确培养目标与定位,梳理培养模式、质量考评体系,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区别普通本科办学,突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双师型教师数量与比例[5]。
(二)科学制定招生计划
合理编制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招生计划,科学设置招生专业,紧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切记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要结合双方办学方向,专业特色,行业背景等实际情况,强强联合,招生人数不宜多,这是协同办好高职本科教育的大前提。江苏是全球光伏材料研发和生产领先地区之一,相关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两校所在地常州2008年就成立了全国首家集光伏产品应用、光伏电站开发与运营、科研与教学等为一体的市级光伏行业协会。有办学基础、有科学调研、有市场需求、有行业配合,沿着这个方向办学培养出一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率很高。
(三)增加投入统筹管理,坚定高职办学方向
高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模式,顶层设计非常重要,需成立专门机构,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由相关高校、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多方参与,统一组织协调各项事务。增加资金投入,增添所需硬件,肯花钱是办好高职本科教育的必要条件,已经成为共识。比肯花钱更重要的是花对钱,加大专门人才内培与外引力度,选好人、管好人,设专项基金鼓励教师进行专本课程衔接研究与应用,互派师资渗透教学,提升办学质量。此外,5年的课程体系衔接的效度与信度最为关键。基础课、实训课、专业课、选修课等等设计需要反馈研讨,长期实践、不断完善。学生管理也要无缝对接,班主任工作、辅导员工作要一体化,完善跟踪机制。还需要统一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培养质量[6]。
本科高校掌握分段培养的主导权,要联合高职院校单独制定两年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制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区别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教育,既突出职业教育属性和定位,又强化更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3+2”分段培养的合格本科生,应该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现代智能生产设备,具备一定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端技术型人才。
(四)校企校合作升级现代学徒制
校企校合作新模式,以市场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基础,高职院、重点企业、应用型本科高校三方为培养主体,以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7]。“3+2”模式相比普通本科学制上多出一年培养时间,应该用于企业实践环节,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校”三方合作培养高职本科生新模式。高职院校特色在于学生动手操作实际应用能力培养,雇主最清楚生产环节需要何种人才,本科高校长于教学科研,企业一线优秀工程师长于生产制造,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生态系统,打破“企业―高校”的时间、空间、体制障碍。实践并升级现代学徒制,老师、师傅只需集中精力钻研所长之术,把不擅长的交给擅长的人做[8],“互联网+”可帮助他们实现在办公室、车间、工地等特殊场所“授课”。通过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方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培养,提高高职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满意度,逐渐构建成良性互动循环的多赢局面。
(五)运用互联网思维办学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相关合作高校在地理上不在一个城市,可能各自属于不同的独立系统,天然的联系较少。现代大学生几乎都在享受移动互联网的成果,各种手机APP应用软件广为流行,这给联合办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入口。如果把“互联网+”最新创新技术和创造性思维导入高职本科分阶段培养的高职本科教育体系,既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又可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必然选项。基于“互联网+”构建需求反馈联动机制,设计一款APP实时收集学生、家长、雇主所需,把这些大数据加以分析,据此培养的毕业生必定是社会抢手之才,高质量就业会增加招生吸引力,“出口畅”赢得“进口旺”方可证明高职本科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还可以在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中导入“慕课(MOOC)”这种教学方式,革新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结合“3+2”、“3+4”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发部分“慕课(MOOC)”课程,优化和重构部分课程的教学的内容、教学流程。学生通过互联网完成知识的学习,从课堂解放出来,使之变成师生间和同学间互动、答疑解惑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9]。
1、院校选择不同。高中生通过单独招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就不用再参加高考了。高职单招可以考大专或者本科院校,不过一般是大专居多。
2、参与考试的身份不同。有别于普通高考的是高职单招分为13大类而不是文理科。分别是商贸管理类、.财经类、政法类、师范教育类、文秘类、工艺美术类、旅游类、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电气类、建筑类、农学类、医学类。
3、考试科目不同。考生报名时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专业,通过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后进行考试。高职单招考试项目有:语、数、英、专业基础知识。
4、考试难易程度不同。虽然语、数、英考试的内容是高中的知识,但是相对于普通高考来说是简单很多的。
5、报考高校的范围不同。因为高职单招是省内的统招考试,各个省分出的考卷不一样,所以高职学生只能报自己省内的高职院校而不能报省外的。
单招有什么优势
第一,通过单招考试的学生,学历层次为大专,并且不用参加国家统一高考,开学后直接去上学就可以了。毕业后,学历和参加统招的学生一样,而且可以继续参加专升本考试,也可以和统招学生一样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
第二,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太好,高考分数达不到本科以上分数线的学生,这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单招文化课的难度低,参加单招,至少可以走大专院校里一个不错的专业。而有的学生参加高考后,成绩如果不理想,恐怕连个好大专也进不去。毕竟有的好大专录取分数线,也是蛮高的。
第三,单招等于增加了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单招只能报一所学校,如果被学校录取了,就不用参加统招了。现在单招报名的学生很多,并不是你报了名就一定能考进去。考不进去的话,依然可以回到学校参加高考。如果你被学校录取了,又不满意,可以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退档,重新参加高考。所以参加单招等于给了自己两次参加高考的机会。
单招毕业是什么文凭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方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之一。自从1985年开始实施以来,培养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面向生产一线岗位(岗位群)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优势明显的办学方式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家长和用人单位的肯定。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五年制高职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提出了“不再增加”和“示范性高职要逐步减少五年制高职招生”等要求,社会上对发展五年制高职也存在一定的疑虑。然而,从五年制高职的本身优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来看,我们在现阶段应重视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这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
一、现阶段重视发展五年制高职的现实意义
从最初发展开始,五年制高职就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是学习语言、掌握技能的最佳年龄段,容易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种学制安排可以通过在连续的修业年限内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教学各环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减少了课程的重复,提高了教育效率。在我国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发展五年制高职具备了新的优势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社会水平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直接面向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直接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应该随着发展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调整。这里的调整既有技术教学的层级和内容,也有对学生综合能力上的培养需求,如表达、沟通、理解与合作能力、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有研究者就认为,三分之二新增的工作岗位需要就业人员受过12 年以上的教育和培训,其中二分之一需要受过17年以上的教育和培训。如在上海,民航、轨道交通、护理和汽车维护等行业明确提出,中职生在技术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难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应培养更多的高职层次的学生。
从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我国2005年提出了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在一些发展较快地区,如2002年上海高中阶段录取率达到98.45%,全面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民众存在着进一步提高受教育程度的强烈愿望。从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角度看,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之后,专科阶段的教育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通过重视发展五年制高职,扩大高职教育的受众,为民众提供一条更便利的接受高职教育的通道,既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提高民众教育层次的需求,也为提高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提升国民总体素质创造了一条更有效的发展途径。
(二)五年制高职是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目前,我国基本实现高中阶段普职平衡,但是这种平衡却有可能在某些政策的变动下被打破,如20世纪末高校扩招后经历的中职招生大滑坡的教训。中职学校招生大滑坡既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也打击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因此保持普职平衡的压力很大。同时城市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吸引力不足的困境。受到劳动力市场对文凭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中职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无法满足学生个人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出现了招生困难,致使许多中职学校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这些问题将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要缓解高中阶段普职分流的巨大压力,提升城市中职学校的吸引力,重视发展五年制高职是一项重要的策略选择。将部分学生分流至五年制高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分减了普职分流的压力。同时,通过依托城市优质中职教育资源,通过“3+2”或“五年一贯”的方式实施五年制高职,将能发挥其层次优势,吸引初中毕业生就读,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中职学校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三)发展五年制高职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样的发展路径
在我国目前的初中后分流政策之下,很多有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学生被分流到中职。但是,我国中职教育的“就业导向”限制了学生在毕业后进入高等教育的途径,且入学的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都比较高。这部分初中毕业生往往因此而放弃学业,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样一来,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导致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不高,其较低的文化程度将成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因此,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内容,增加学习年限,是学生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由于五年制高职的灵活性,学生既可以在接受完全五年制高职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通过“三二分段”的通道,在第三年培养期结束之后,以完成中职教育的文化程度进入劳动力市场。此外,由于五年制高职统筹了高中阶段和专科阶段职业教育,让原本需要6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高职教育在5年内完成,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时间缩短,节约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更能为民众接受。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在我国现阶段重视五年制高职的发展不仅仅是合理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五年制高职目前也面临一些发展问题,如生源不理想,高职院校举办五年制高职的意愿不强,依托中职学校来举办五年制高职存在制度设计和对具体实践效果的疑虑等。这些问题应该通过何种合理的方案得以更好地解决,五年制高职的独特优势该如何通过改革得以更完善地发挥出来,自身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在提出重视发展五年制高职时所必须首先解决的。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研究各国和地区在五年制高职方面的发展经验,将对我们有所启示。
二、国内外发展五年制高职的经验与启示
(一)日本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分析
日本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机构为高等专门学校,绝大多数公立,由公共财政举办维持。自20世纪60年代初招生以来,这一教育形式在日本获得极大的成功,用OECD高等教育政策观察团的评价来说就是“即使从全球水平看也是高水平的,让人佩服”。虽然招生不多(近几年都是近6万人,约占初中毕业生的1%),但是五年制高职为日本产业界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教育体系中地位独特。
通过考察日本五年制高职教育,可以发现如下几个明显特征:一是培养目标明确,无论是初期的“中坚技术者”还是新时期的“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的技术者”,高等专门学校都是围绕产业发展来培养技术人才。二是发展方向明确,日本一直坚持高等专门学校区别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在社会要求高学历化的情况下,高等专门学校形成了七年制(本科)甚至九年制(研究生教育)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完整而独立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但严格限制高职教育转为大学教育。三是在课程结构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人格培养和文化教育,适应时展要求,随时更新和增加课程内容,理论课程为实践服务并与“专攻科”形成知识阶梯,并重视外语与计算机教育。四是注重毕业生出路的多样化,从最初的100%就业到2005年达到了近42%的升学,情况变化很大,为学生构建了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上下衔接、使之与体系外部的普通教育体系相互融通的机制。
(二)我国台湾地区发展五年制专科教育(五专)的经验与教训
台湾五年制专科学校于1949年正式成立并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5年,在毕业时取得副学士学位证书和初中级技术员资格。到2004年,台湾的“五专生”占专科学校总学生数的一半左右。台湾发展五年制高职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经验:一是满足学生学业进取的需要,建立完善了学生向上的通道,“五专”毕业之后,可以进入二年制的技术学院以及更高层次继续学业;二是实施严格的评价制度,如1975年开始举办的“专科学校评监工作”,对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师资、教学方法、课程、学生实习实训及继续深造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经费资助、升格、扩大规模等的重要条件,对专科学校的质量提升和高级技术人才培养贡献很大。三是为适应目前社会进步、产业升级的需要以及民众对学位、文凭的追求,专科学院一直在酝酿改制、升格为技术学院,1996年审议通过《专科学校法》,为改制提供了法律依据。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5年,台湾的专科学校数目已经减少为17所,而且可以预期所有的专科学校都将改制为技术学院。同时,台湾五年制高职也曾有过深刻教训,如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五专大量扩增导致培养质量下降而遭到民众质疑,于是在1967年被“教育部”宣布停止新设。
(三)我国江苏省在探索五年制高职方面积累的经验
目前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在校生近40万人,规模全国最大。从2009年起,该省将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纳入高招规模,并首次对五年一贯制高职“专转本”试点,“专转本”学生将安排在8所独立学院,从而保证五年制高职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享受完全一样的政策待遇。
从江苏省的办学实践看,其成功经验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政策上的倾向性支持,如招生上,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招生录取放在四星级高中之后、其他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前进行,这就保证了生源的质量,并根据地区不同由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统筹招生计划;二是强调培养质量,如对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相关院校的资格严格把关,出台质量评估和专业建设水平标准,实现校际间专业建设的交流与教学资源的共享;三是积极探索适合五年制高职教育改革的路径,如创造性地实施五年制高职生的“专升本”,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当前我国发展五年制高职的策略
应该认识到,我国规定五年制高职教育要“适度发展”,不是“限制发展”,更不是“削弱发展”,而是应该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五年制高职的发展战略,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广泛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该从政策制度、思路设计、培养方案、学生发展等方面来推动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在政策制度层面应明确五年制高职的地位和定位
如前所述,我国当前重视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既有基于经济动因的考虑,也是实现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五年制高职在很大程度上还被认为只是“配角”,这一状况应该尽快得到改变。因此,应将五年制高职的有关问题在政策和制度上进行明确,以此保证五年制高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五年制高职应该是既区别于普通教育,同时区别于中职和高中后高职教育的一种高职教育形式,是教育体系中独立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明确了地位,才能保证五年制高职在招生等关乎其发展的重要方面的权利。
现阶段我国五年制高职地位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逐渐丧失了特色,也迷失了定位,不是着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沦为解决专科文凭的替代性途径,导致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下降。而日本高专的成功,关键因素在于一直坚定地执行“中坚技术者”“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的技术者”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应在制度层面明确,五年制高职的基本方向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目标是突出技能型人才的高层次性,以避免五年制高职的其他功能(如升学功能)对这一培养定位的冲击和弱化。
(二)发展思路设计上应考虑现有基础与需求
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有基础来看,发展五年制高职应该有鲜明的理念、明确的思路、合理的设计、清晰的目标,既要基于现实基础,更要体现发展高职教育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
在设计我国五年制高职的发展思路之前,应弄清楚这几个问题:在发展五年制高职的问题上,谁愿意办?谁有资格办?哪些人愿意选择上五年制?规模多大?我们认为,目前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行政部门应负责全面调研,把握民众选择倾向,以确定大致的招生规模。在此基础上,选择多种发展形势,既可以设置独立五年制高职院校,也可以依托其他高职院校举办,还可以将部分中职学校的优秀品牌专业改设为五年制高职。如果是中职专业改设为五年制高职,必须制定一整套严格的评估和遴选指标,确定入围举办五年制高职的中职专业。
在开办五年制高职的专业遴选上,必须充分考虑长学制的培养特征,如在日本,高等专门学校被分为8个专业化领域:医学,如护士(32%);文化和语言,包括翻译(23%);工业,包括建筑和机械(13%);受卫生条例影响的服务业,包括烹饪(12%);商业,包括会计(10%);教育与社会福利,包括儿童与老年人护理(6%);家政(4%)和农业(0.5%),并持续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如针对老年人的社会工作。这些都是一些需要较长的培训时间才能形成专长的专业。我国在设计五年制高职的相关政策与方案时同样应注重五年制高职办学特征。
(三)具体实践层面,应形成五年制高职特色培养方案,保证培养质量
五年制高职的一大优势在于统筹五年的培养内容,实现“五年一贯制、目标明确”,但是我国部分学校在实践的过程中采用分段的培养方式,培养过程被分为两部分却未能有效整合,一方面造成部分课程重复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部分课程缺失,干扰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导致“五年一贯”的优势被弱化。因此,应该要着力研究与五年制高职配套的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五年制高职的培养质量。在这一培养方案中,课程上,在突出专门职业方向的基础上,重点考虑由浅入深的一贯性和层次分明的统整性,体现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技能水平的发展特征;培养方式上,在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与安排,将产教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穿插到五年的培养过程当中;在具体安排上,将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作为五年制高职培养方案的基础,通过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的特点,在培养期内,通过采取不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时间分配,根据理论和技能深度,寻求最佳培养方案;同时要将五年制高职的教材建设、实训安排等工作进行完善与设计,寻求适合五年制高职人才质量评估的相关方案,提供高质量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服务。
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我们也可以为学生设置“三二分段”的五年制高职培养形式,以便使部分选择了五年制高职,但又在培养过程中发现不适合长学制且有就业优势的学生在三年结束的时候分流出来,进入劳动力市场。关键是我们一定要确保分段教育的阶段性和各个阶段教育的衔接性。
高端旅游技能型人才是指具有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的人才。旅游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端旅游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优势,是推动中国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据统计,全国已有各级各类旅游院校1113家,在校生41万多人,这些院校遍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高职旅游教育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高职旅游学院在探索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训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但是,高职旅游教育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乏品牌学校、人才培养方向模糊、师资力量薄弱、产学研结合不够等。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现状
中国的高职旅游教育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成长和完善起来的。1978年10月南京旅游学校的成立以及1979年10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开端。其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旅游局对旅游教育投入的增加以及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旅游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的高职旅游教育也开始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1.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发展成就
据统计,1990年我国仅拥有旅游院校215所,在校生49022人。2002年,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113所,其中本科院校163所,高等专科院校244所,职业学校706所。2002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417022人,其中本科院校62964人,高等专科院校94445人,职业学校259613人。与上年相比,旅游院校在校生总数增长了21.7%,但增长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增幅达54%,而中等职业学校只增长了7.9%。2002年,旅游院校校均在校生为375人,比上年的298人增长了25.8%。2005年教育部高教司的统计显示,全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高校355所,高职院校608所。高职旅游教育已成为中国院校教育体系中最热门、发展最快的专业教育之一。
2.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品牌院校。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专科院校状况如下:有的是独立建制,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有的是二级学院与独立建制的结合,如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总体来说,我国至今仍然缺乏具有重大影响力及一定品牌性的旅游高等专科院校。虽然已经出现了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等以旅游专业为主的旅游高等专科院校,但是目前尚未真正形成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并在国内外业界得到普遍认可的品牌院校。
(2)人才培养方向模糊。中国的旅游高等专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最大的问题是过度追求“本科化”。专科教育原本应该按照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但是我国的大多数旅游专科教育却是全面移植本科教学模式,使高职旅游教育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最终导致培养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不受行业欢迎。另外,不从行业特点考虑人才的培养,而普遍认为本科一定优于高职,这使得许多高职院校为升格为本科院校而不断努力。办学层次的盲目提高,从人才适销的要求来看,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对策
1.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旅游高等专科院校培养目标的设计应区别于旅游本科院校和普通中专院校,体现高职旅游教育的优势。旅游学是与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环境学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的交叉性学科,而且它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旅游行业要求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智能结构、较高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旅游高等专科院校在培养目标的选择上应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为导向。
2.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台湾的五年制专科(以下简称“五专”)和大陆的五年制高职是同一种学制不同的名称,即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属1997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的第三级第一阶段的5B;其形式也是一样的,即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在校学习五年,经考试合格者,发给大专毕业文凭。这样一种学制在台湾称为“五专”;在大陆,1985年刚试点时称为“技术专科”,也称为“四五套办”,而现在则称为“五年制高职”。
台湾现有五专69所,占全部专科校的89.6%,1994年,台湾五专在校生135260人,占专科生数的66.2%。可见,五专是台湾专科教育的主流。
海峡两岸五年制高职发展简史
五年制高职的形成
19世纪后叶,近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我国诞生,其标志是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902年8月清政府颁发《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由国家正式的近代学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职业教育以实业学堂的形式构建了初、中、高三个逐级递升的层次。壬寅学制虽经公布,但并未实施。而在全国实行的第一个完整的近代学校系统是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初步构建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为三条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在实业教育体系中有五年制高等实业学堂,这是我国五年制高职的雏型。
1904年1月,清政府还颁布了《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将实业学堂分为高中初三级。随《通则》同时颁发的《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招收普通中学毕业生入学,学制分为三年、四年、五年和五年半四种;商船业中机轮科为五年。笔者认为,机轮科是我国最早的五年制高职的专业,标志着我国五年制高职的诞生。
2、五年制高职的消失1912年,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公布,史称“壬子学制”。在这个学制中,实业学校分为甲乙两种,程度分别等于中学三年级及高小毕业水平,可视为中初级职业教育。为充实学制,教育部以学制公布至1913年8月,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令,如《实业学校令》、《实业学校规程》。因与壬子学制有所差异,故综合后确定一个统一的新学制,史称“壬子一癸丑学制”,一直推行到1922年新学制的诞生。在“壬子一癸丑学制”中,实业教育虽得到了加强,如甲种实业学校从原来低于中学程度提高到平于中学程度,但五年制高职随之消失。
3、五年制高职的再生
1912年10月,教育部公布《专门学校令》。《学校令》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专门学校的宗旨是“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5)。笔者认为,这是我国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诞生的标志。1913年8月,教育部公布《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明确实业学校的宗旨是“教授农工商业必需之知识技能”,并将实业学校分为甲乙两种。甲种是“施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乙种是“施简易之普通实业教育”(6),其程度分别相当于清末的中、初等实业学堂。而作为高职的高等实业学堂则归人大学系列的专门学校。(7)。这是我国首次明确高职属大专层次的高等教育,这是优点;其不足之处在于难以区别5A、5B这两种专门学校。
《实业学校令》第九条规定“农业工业等专门学校,依本令规定,附设甲种程度之学科者,为甲种实业讲习科。”笔者认为,这条规定开了我国专科办中职的先河,也可以说是现行五年制高职的“四五套办”学制的雏型。
1922年11月,由黎元洪以中华民国大总统名义颁布“壬戌学制”,亦称“六三三四”学制。这个学制基本符合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就职业教育而言,明显存在不足之处:尽管有五年制的专门学校,但高职仍没有独立设置,而以专门学校代之。专门学校有两个接口,一是与中职接口,这类专门学校为5B;二是与高中接口,这类专门学校为5A。
1928年5月,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重新制定《中华民国学校系统》,将职业教育分为初、高两级。所谓高级职业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水平。这次会议还将“专门学校”改名为“专科学校”,一直沿用至今。此时的专科学校主要与中职衔接,属5B性质。
193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后,在专科学校中设有招初中毕业生,修业期五年的专业,同年起先由音乐、艺术、蚕丝、兽医等科先行,再推广于工科专科学校。这样,五专首次出现在学制图中,此时五专属5B性质。实质上,五专是专科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专科教育。因此,五专与高工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4、五年制高职的发展(1)大陆五年制高职的发展
1983年11月,高教二司选择少部分工科学校试办五年制专科教育(9)。这是五年制高职发展的前奏曲。1985年7月,国家教委职教司同意航空工业部、国家地震局和上海市的三所中专学校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这是现代意义上的五专诞生的标志,而且是按5B要求进行教学,突出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经过十年艰苦探索,1995年5月,国家教委在试点学校之一的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召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充分肯定试点的成果,并为后来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1994年10月和1996年6月,国家教委分别批准成都航空工业学校、大连海运学校等18所中专校试办五年制高职班。目前全国共有22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并于1996年11月成立了“全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学校协作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台湾五专的发展(10)
1948年,台湾试办五年制农业职业学校。同年,教育厅批准创办五年制“省立台北工业专科学校”,至1950年8月正式成立,这是台湾第一所五专学校。1966年6月,台教育部颁布五年制高级农、工、商、家事等四类职业学校教学科目暨“五年制高级职业学校设置办法”,并于当年第一学期试办。1968年秋,五年制职业学校全部停办。随着台湾经济发展,专科学校培养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政府鼓励私人或财团兴办五专。这样,台湾私立五专学校迅速发展起来,至1985年,69所五专中私立有4所,占71%。这一点明显与大陆的五年制高职不同:国家教委批准的22所学校没有一所是私立的。
台湾为简化学制,曾就“三专”存废作过研究,大多数意见赞同停办三专。原三专改制为学院或技术学院。因此,目前台湾专科以二专、五专为主。二专与中职接口,五专与初中接口。为强调五专的职技性质,台教育部在1968年将专科教育从高教司划归技术职业司领导。
海峡两岸五年制高职状况的比较1、学校数及科类
台湾的五专分为农业、工业、商业等12个类别。大陆的五年制高职分为工业、交通、海运和通讯等4个类别。
2、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台湾为发挥五专的功能,于1967年9月制定五年制共同必修科目表。1971年9月又单独修订五年制工业各科科目表,1975年12月起对五专课程进行第二次(工科为第三次)修订工作,课程标准于1977年6月制定公布。五专采用学年学分制,至少须修满220学分,分配如下:(1)共同科目:语文学群42学分,社会学群12学分,数理学群10学分,艺术学群4学分。(2)专业科目(专业基础科目及专业核心科目),72学分。(3)校订科目(相当于大陆的选修课):80学分(其中必修科目最多不得超过70%)。
大陆1985年试点时三所学校因专业不同,难以统一课程。当五年制高职学校增加后,为统一课程创造了条件。1997年5月,全国五年制高职公共课开发指导委员会成立,着手对语文、英语、数学等六门课程进行开发。1998年1月,全国五年制高职专门课指导委员会成立,着手对专门课进行开发。目前,公共课和专业课教材有的已开始使用。大陆的五年制高职尚未实行学分制。
台湾五专的课程设置,早在1967年就已制定,后经五次修订,体现出的特色主要有:(1)增加课程弹性、发展学校特色;(2)理论与实践兼顾,并加强实作教学课程,提高学生技术水平;(3)扩大通识课程领域,加强学生人文素质;(4)注重五专与高中、高职(即大陆的职高)课程的衔接,以利学生互相转学。以机械材料工程专业为例,按三段式设置,分别称为“共同科”、“专业基础科”、“专业核心科”。共同科由语文、社会、数理和艺术等四个学科群组成。专业基础科由数学、物理、化学等三科组成。专业核心科由材料力学、机械材料、热力学等10门理论课、电机实验和机械材料试验等2门实验课以及工厂实习、专题制作等2门实践课组成。
大陆五年制高职的课程设置,以我校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为例,过去也采用三段式,现在则逐步采用模块式,由公共、机械、电、计算机和选修等五个模块组成。
台湾五专的共同科目,相当于大陆的基础课,它以“学群”形式出现,是一大特色。但就其具体课目来看,与大陆基础深并无很大差别,如语文学群包括中文、英文两课;社会学群含有法学概论、宪法、职业道德教育等课;数理学群有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课。这些课目,大陆的五年制高职亦开设。当然。因政治体制不同,属社会学群的课程的授课内容是不相同的。
台湾五专设置课程数共有30门,大陆五年制高职设有34门(不包括选修课),在数量上相差不大。差别在于课程的安排,台湾五专的理论课集中在前三年,后二年很少,且从第4学年第二学期起一直到毕业的一年半内不再安排理论课,全部用于实验和实习。而大陆五年制高职的理论课一直要上到第五学年第二学期的期中,留出最后半个学期用作毕业设计。
三、海峡两岸五年制高职发展前景的比较(一)台湾五专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台湾学者的研究认为,五专已面临诸多问题,1984年后,曾提出五专教育学制的存废问题,可见问题之严重。影响五专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1、入学原因。学生报考五专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不必再受升学竞争之压力,还不能以高教育品质来吸引学生。学生入学前对各专业的教育目标及教学内涵不甚了解,也未能确定比较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
2、课程。实习课程、专业课程和一般课程的内容仅小部分能适合就业需要,尤以一般课程最为严重。实习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数不足,而一般课的课时数则过多。
3、教材。五专后二年专业课采用大学教材,前三年正考虑使用职高教材,也就是说,没有自身的教材。
4、师资。五专高年级的师资才学不足。
5、转科与转学。多数五专学生曾有转科(即大陆的专业调整)或转学的意图,但大多数学生未能达到目的。在校生转科最主要因素是所学专业不合自己的兴趣。转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办学成效差,学生对学校不满意,故要“跳槽”。
6、就业。部分工科类五专毕业生在1973年以前曾高度发挥作用,获得社会重视。但以后因台湾经济衰落,普遍供过于求。另外,由于大量增设专科学校,使专科毕业生超实际需要,形成就业困难。
7、学习动力。约有40%的五专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意愿降低,主要原因:一是学校教学效果差,二是所学专业不合自己兴趣,三是学生就读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修业年限长又在同一环境为时过长,易产生怠惰心理。
8、收费。五专的前三年课程与职高相近,但学生的学杂费按专科标准缴交,收费不合理。
9、私立学校。台湾私立学校经费筹措困难,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也影响五专的声誉。
10、服役。五专男生毕业后要入伍服役2年,这样延长了就业时间,且二年股役后再就业,学校所学知识与技术已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11、文凭。五专学生盲目追求文凭,许多学生到了四年级就放弃专业课程而上补习班,准备到大学插班,有的甚至考取跟自己过去所学完全不同的科系。毕业后五专学生纷纷改行,对自己所学专业无法学以致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台湾学者提出了改进建议,主要有:
(1)、改进教育制度。试行弹性学制,即学生修完前三年课程后,允许其选择就业或升学,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根据专业特点,调整修业年限,以三年制为主流。教育目标多元化。
(2)、改进教育管理。加强招生前宣传工作,使学生更了解五专教育。畅通五专学生转学、转科的渠道。提高师资素质,制订进修计划。对才学不足的高年级师资调任前三年基础教育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一是确定合理的各专业课程课时数,二是改革不适应就业的课程内容,三是课程设置采用前三年为共通性课程,以奠定基本技术为主,后二年为专业课程,以培养管理及工程设计才能为主。专家建议核心技术课为40%,社会经济知识课为8%,意见沟通的技术为10%,应用数学与科学为20%,专业课程为22%,也即一般共同性的科目约78%,专业性的科目约22%。四是按“能力本位”编写教材。一些专家还在设计按未来学为重心的新教材,以取代静态、传统教材。
(3)加强教育评价,使评价工作制度化。
(4)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
(5)加强私立学校经费的资助。
(二)大陆五年制高职的发展问题及对策1、确定合适校数
大陆的五年制高职学校仅为台湾的五专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应该再扩大。五年制高职规模扩大,并不意味着全国现有3204所中专校全部都来办高职,还要考虑学龄人口状况,五年制高职着重考虑初中人口状况。以上海为例,初中适龄人数在1995年是高峰期,达到59万人,以后呈下降态势,到2008年跌入低谷,只有28万人,还不到1995年的50%,再往后,又有所回升。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要加强宏观调控,在全国确定一个合适的学校数。
2、改革教育观念
五年制高职从中专脱胎而来,又参照高工专而成长。因此,在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等方面或多或少显现出中专或高工专的痕迹,亟待改革。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改革教育观念,摆脱“学科中心”论束缚,树立“能力中心”的观念。教育是发展人的个性的过程。笔者认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格中心”思想更符合面向21世纪高职的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在“人格中心”教育观念指导下,情商教育,创新教育等才能得以实施,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才能得以更好发挥。小平同志、江总书记都很重视创新。五年制高职从现在起就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创业精神的学生,使五年制高职更好展示自己风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应适当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既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1994年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已经提出“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当然,也要贯穿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笔者以为,这四大支柱强调的是能力培养,与高职教育十分匹配。五年制高职应围绕四大支柱设计、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以培养一代新人。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方便时,职业教育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难度会下降,不必花很大功失去训练,也就减少了实训课时数,而可让学生更多去学知、学做、学生活、学生存,去培养创新能力。
3、借鉴台湾经验
台湾五专在办学过程中的有些做法和想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根据大陆的实际状况,主要有:
(1)试行弹性学制。我们可将台湾五专的做法稍作改动,前四年进行理论学习与实验训练,第五年集中进行实践性训练或上岗锻炼。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教室的利用率。
充满个性化的校史展示模块,是建立在研究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而学校的文化基础则来源于学校历史和学校办学特色。例如: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院)合作、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发展道路。学校聚焦国际先进标杆,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形成了国际化合作办学特色。因而,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史馆建设,一定要认真解读分析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和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特色,以此为核心,确定个性化的展示模块。这就是校史馆建设的灵魂所在。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线”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经历了卫校到高职的过程。在上海市教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关心指导下,全校师生共同奋斗,学校已成功跻身于本市唯一首批重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经过十年励精图治,艰苦努力,特别是三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过程,学校逐渐形成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在校史馆建设中,需要形成以发展历史为主线,以时间为节点,以重要历史事件为基础的建设主线。可以分主线、辅线两条:主线凸现学校筚路蓝缕,熔铸辉煌,终成一曲灿烂的华章,展现其坚守人文、追求科学、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大学之魂;辅线可以展示医高人报效国家、关怀民生的爱国精神,执著科学、矢志人文的治学态度,以团结、服务为理念,治学办校的风骨形貌。展品按照时间顺序和学校体制属性变化进行陈列。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核”
作为校史馆的物质载体,校史馆陈设的具体内容,无疑是校史馆的核心。在对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师生调研中发现,“学校传统”“办学特色”“纪念文物”“医高英杰”“学生生活”,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力求体现“三性”,即历史性、经典性和教育性。在模块的构成上,应当以图片资料、文字档案和影像资料相结合,以历史时段为线索展现学校重点工作模块,而且要突出学校的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以及教学团队的风采,充分展现个性化。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形”
在校史馆的陈列方式调查中,广大师生依旧倾向于较为传统的图像和实物陈列,其次为文字和声音。而在校史馆建设的表现手段调查中,广大师生似乎对“音视频多媒体”选项较为青睐,121人次的学生和134人次的老师选择了该项。此外,“互动模型”(学生95人次,教师102人次)、“场景复原”(学生98人次,教师100人次)较为接近,选择“雕塑”人次较少,为学生61人次,教师62人次。事实上,在校史馆具体的建设规划中,不同的表现手法之间互不矛盾,可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形成立体化的展示格局。在形式展现上还要力求体现“四化”:即版面展示立体化,实物场景一体化,景观模型动态化,展示手段科技化,以形象深刻地揭示展览的主体和内涵。
结束语
近几年来,高校校史馆的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的校史馆,成为各高校学习和借鉴的蓝本。但是,不同的高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独特历史。医学类高职类院校除了要区分于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外,还要具备医学类的个性特色。笔者认为,该个性特色就是指某个事物区别于或优于其他事物所独有的特质。高职院校的个性特色应理解为某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陈宁宁.高校校史编撰创新绉义[J].档案学研究.2004(2):7.
[2]翟红.校史馆建设之我见[J].北京档案,2008(6):38-39.
[3]连念,温勇青.谈校史工作与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1).
[作者简介]张宁东(1957-),女,湖南祁阳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蓝洁(1981-),女,广西博白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广西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0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①。2011年5月,在教育部召开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②。因此,层次上移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领域的呼声日盛,对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多样化路径探索予以理性审视。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现实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讨论,找寻问题解决的理性基点,是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释义
本文所言及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与高职“专升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高职“专升本”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高职专科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以获得更高学历;另一种是指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③。两种含义的“专升本”实践在20世纪末政策出台时期都一度繁荣,部分省份的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升入本科院校学习的比例达到30%以上,同时,大批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为科学合理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升本”的政策在21世纪初发生转向,高职“专升本”降温。一方面,各省份逐渐舍弃以往的“专升本”考试而代之以择优推荐的方式遴选优秀高职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学习,遴选比例基本固定在5%左右。另一方面,2010年教育部将现阶段停止高职院校升本科定调为“不争论不动摇”的问题④,高职院校的升格成为理论和实践界讨论和实施的敏感领域。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渐现“四年制高职”“职业技术本科”“高职本科”“本科高职”“技术本科”“技术应用本科”“本科技术教育”等不统一的多样提法,都是高职院校“专升本”诉求的“变通”,可以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代为指称,但除此以外,“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尚有更为丰富的意蕴。“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并不仅包括高职学生升入本科阶段学习及高职院校升格办本科教育两方面的含义,而是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把高等职业教育看做与普通教育平等的高等教育独立类型,在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多元途径促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向本科、研究生等上层移动,从而推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现实:探新与困境
1.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模式探新。目前,多个省份、地
一、学制改革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挑战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主要是面向高中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上没有开设职业教育,这些学生在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基本上是“零起点”[2]。国外的二年制高职的生源基本上是经过了中等职业教育或培训,具有相当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结合国内外的高职状况,发展二年制高职的重点应放到中职后高职上来[3]。这就给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带来很大的挑战:
其一,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办学条件较差,实训设施或空白或简陋,“双师型”教师严重稀缺,很难达到与中职的衔接;
其二,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办学目标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这样一来,高职生源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其三,目前为止,解决高职生继续学习问题的措施是“专升本”。“专升本”确实满足了部分高职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但是“专升本”后,高职生进入了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体系。结合国内外关于技术本科的教育现状,我国可通过对传统本科院校进行改造或极少数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升为技术本科,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总之,当前我国中职与高职之间,高职与技术本科之间,由于办学标准不明确,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原因,还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因此,高职改革的重点不应是学制,而是内涵发展,通过改革更好地体现高职特色,通过改革,使中职、高职和技术本科能够很好地衔接;通过改革,使企业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以此来促进整个职业教育链条的发展。
二、高职的培养目标应是高职的主要特色
高职院校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1999年底,教育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把高职的培养目标界定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4年2月,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那么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有什么区别,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哪一类人才更合理呢?
首先,主要依靠操作技能工作是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区别;而且二者不仅有分工的区别,还有层次的区别。当然,二者还有一定的交叉重叠之处。
其次,技术型人才具有以下特点:(1)相关的专业知识面更宽广;(2)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3)具备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对这类人才极为重要;(4)成长过程中更强调工作实践的作用。
最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称职业教育(技能教育)。
而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称为职业技术学院,说明对高职培养目标还有一定模糊性。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努力根据自己学院发展环境,把培养有特色、有实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教育办学目标的一个基本定位。
三、课程设置是高职特色的保障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999年才开始大发展,除了一小部分高职院校是从无到有兴建起来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背景:一是中专升格而来;二是成人高等院校转制而来;三是专科院校。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对高职教育的规律、特点缺乏了解,加上受过去举办高等专科教育的经验的影响,因此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评价方式等方面无不深深印刻着普通高等教育的烙印。
而高职课程应配合就业市场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提供职业养成教育,也应该配合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提供人文和科技素养的教育。基于此,高职课程应包括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训课程和创业课程,这种课程结构满足了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即满足以就业为主、升学为辅的教育功能的需要。
而纵观国际高职教育课程的主要发展趋向是实施项目课程模式,以改造传统学科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把项目课程结合实训基地建设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及解决思路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总结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因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就是应然之意。
就教师个体而言,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就称为“双师型”教师。拥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之“高”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色,也是高职发展的灵魂所在。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状况,拥有一支数量和质量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很多高职院校而言,都很难实现。
首先,从教师的来源看,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直接到校工作,这部分教师学历高,理论能力较强,但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
其次,从培训机制上看,现有的高职教师专业培训或双师培训,以学术型授课为主,教师很难经过一次培训就真正转变成了“双师型教师”;
最后,从高职教师职称政策上看,目前,各个地方高职教师职称政策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政策体系,以学历为导向和主体要素,虽然也有对专业资格证的要求,但一证即可解决,而当前很多资格证书的认证都是笔试,很难解决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因此,即便是高职院校教师也要忙着写论文、读研或读博来提高学历水平,而不是把精力花在提高专业技能上。
因此,“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高职学院内部力量,根据高职院校开放型发展战略,学校的师资队伍应包括校内理论课教师和兼职实践指导教师两种类型。兼职教师不应当只限于在课堂上讲课,还应当包括在实践场地的技能指导。
五、开放型发展战略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然涉及学校、企业、社会。高职院校的开放型发展战略首先包括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即工学结合。2006年,教育部颁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其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的开放型发展战略还包括校校合作。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政府的推动,“支教”这一校校交流的形式正在稳步推进,而高职院校的校校合作因为涉及高职办学特色这一使命,其合作面更广一些,通过共享资源,提升办学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师转型,创新培养模式。
这种开放型发展战略把学校的发展与更多的利益主体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社会智力和物质资源,增加了企业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促进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同进促进了学院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就业,使其学有方向,学以致用,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拓展了学院的服务面和办学空间,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天津:今年启动四年制高职教育改革试点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2(7):12.
[4]高金花.今年广东省首试本科高校与高职联合培养本科生[N].信息时报,2013-06-15(A4).
[5]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与郑州轻工业学院联办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EB/OL].[2015-05-29]..
Study on Undergraduate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lemented Jointly b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Ming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