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01-16 14:14: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

篇1

一、工作思路上抓住三个源头。一是抓住决策源头防矛盾,二是抓住热点源头疏矛盾,三是抓住教育源头减矛盾。当前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都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涉及范围广泛,是各种矛盾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该司法所为从根本上做好预防、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开展,着眼全局、抓好源头、综合治理。

二、工作方法上落实三个转变。一是变上访为下访,二是变等访为找访,三是变固定调解庭为流动调解庭。该司法所改变被动坐等群众找上门的工作局面,主动进位、深入基层,及时预防和发现问题苗头,尽快调处和解决矛盾纠纷。同时,建立实施“领导包片、部门包线、基层包村”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各有所管、各负其责。

篇2

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促进人民调解工作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第一道防线”作用。3月18日,凤凰城司法所举办专职人员调解员培训会。会上司法所所长向各位专职调解员传达了《东营市镇(街)、社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规范》,规范调解卷宗工作,同时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宣传。会后,参会人员就会议内容进行了讨论学习。通过本次培训与沟通,提升了调解工作的技巧,增长了调解业务知识,拓宽了调解工作思路,对做好人民调解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司法所积极参与街道的人民调解工作,司法所3月15日参与调解了前宋村村民一起遗产继承纠纷案件,由于涉及的继承人较多,并牵涉赡养费用问题,未达成调解,司法所帮助其申请了法律援助,3月23日司法所和法律顾问共同参与处理了东孙村村民一起离婚纠纷案件,由于一审判决判决不准离婚,未对婚姻财产进行处理,告知其可以再次起诉离婚,并请求对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篇3

为了使我区人民调解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我社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责任明确,为推进我区的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保证。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是我们调解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他为我们的工作开展缓解了后顾之忧。

二是从注重强化调解的“三个功能”入手,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职能作用,采取“预防纠纷发生,纠纷专项治理,防止矛盾激化”的工作做法,实施“三早”的工作法,在“防”字上做文章;把握矛盾纠纷新情况、新特点,在纠纷专项治理上下功夫;围绕稳定大局,防止矛盾激化不放松。如:2005年11月9日,在我们调解员在依据法律事实的基础上,掌握了纠纷的缘由,成功的调解了外来务工人员李勇彰和用人单位龙眼恒骏制衣厂之间的劳资及待遇纠纷,及时防止了双方的矛盾激化,最后双方达成协议。

2005年12月17日,我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父子吵架纠纷事件,父亲跳起来说:“我不想活了”,儿子也放出话来:“总有一个要躺在地上”。对于这对父子激烈的冲突,幸亏我们调解员及早的发现,及早的疏导、调解,最后在我们调解员的调庭下,终于化解了父子间的矛盾。在春节期间,这对父子来到调委会的办公室感谢我们,称赞我们的调解员工作深入细致、真心诚意,并表示今后两人一定和睦相处。

篇4

为了使我区人民调解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我社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责任明确,为推进我区的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保证。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是我们调解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他为我们的工作开展缓解了后顾之忧。版权所有

二是从注重强化调解的“三个功能”入手,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职能作用,采取“预防纠纷发生,纠纷专项治理,防止矛盾激化”的工作做法,实施“三早”的工作法,在“防”字上做文章;把握矛盾纠纷新情况、新特点,在纠纷专项治理上下功夫;围绕稳定大局,防止矛盾激化不放松。如:2005年11月9日,在我们调解员在依据法律事实的基础上,掌握了纠纷的缘由,成功的调解了外来务工人员李勇彰和用人单位龙眼恒骏制衣厂之间的劳资及待遇纠纷,及时防止了双方的矛盾激化,最后双方达成协议。

2005年12月17日,我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父子吵架纠纷事件,父亲跳起来说:“我不想活了”,儿子也放出话来:“总有一个要躺在地上”。对于这对父子激烈的冲突,幸亏我们调解员及早的发现,及早的疏导、调解,最后在我们调解员的调庭下,终于化解了父子间的矛盾。在春节期间,这对父子来到调委会的办公室感谢我们,称赞我们的调解员工作深入细致、真心诚意,并表示今后两人一定和睦相处。

篇5

为了使我区人民调解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我社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责任明确,为推进我区的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保证。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是我们调解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他为我们的工作开展缓解了后顾之忧。

二是从注重强化调解的“三个功能”入手,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职能作用,采取“预防纠纷发生,纠纷专项治理,防止矛盾激化”的工作做法,实施“三早”的工作法,在“防”字上做文章;把握矛盾纠纷新情况、新特点,在纠纷专项治理上下功夫;围绕稳定大局,防止矛盾激化不放松。如:2005年11月9日,在我们调解员在依据法律事实的基础上,掌握了纠纷的缘由,成功的调解了外来务工人员李勇彰和用人单位龙眼恒骏制衣厂之间的劳资及待遇纠纷,及时防止了双方的矛盾激化,最后双方达成协议。

2005年12月17日,我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父子吵架纠纷事件,父亲跳起来说:“我不想活了”,儿子也放出话来:“总有一个要躺在地上”。对于这对父子激烈的冲突,幸亏我们调解员及早的发现,及早的疏导、调解,最后在我们调解员的调庭下,终于化解了父子间的矛盾。在春节期间,这对父子来到调委会的办公室感谢我们,称赞我们的调解员工作深入细致、真心诚意,并表示今后两人一定和睦相处。

篇6

(二)社区矫正及帮教安置工作

进一步明确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贯彻服刑在社区、改造在社区、服务在社区的基本矫正思路,以实际矫正工作成绩改变人民群众对社区服刑的模糊认识。组织社区矫正工作者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必接必送工作,加强日常管理,防止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率。不断创新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思路,使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有新的起色。

(三)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做好“xx”普法规划和“四五”依法治县工作规划的起草、审定工作,全面启动“xx”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县工作,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积极探索工作新机制、新方法,使之出成效、出典型。

(四)法律服务工作

积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加大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减少投诉案件的发生。切实加强法律援助案件的指派、跟踪和监督工作,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创新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方法,使其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创建省级“平安县”保驾护航。

篇7

以贯彻落实省、市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认真组织开展“人民调解质量工程”活动,不仅要注重人民调解调处纠纷“量”的增加,更要注重人民调解调处纠纷“质”的提高。

一是创新组织形式。2009年要积极争取尝试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轻微刑事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可能的情况探索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和物业管理纠纷调委会建设工作,不断延伸调解组织网络。

二是提高工作水平。以“四有五无六好”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落实人民调解质量工程,推进人民调解的规范化进程。在“四有五无”的基础上推进“六好”,即组织建设好、预防排查好、纠纷调处好、台帐规范好、信息报送好、文书档案好。鼓励广大人民调解员以作为争地位,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员自身形象和人民调解工作整体水平。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从完善人民调解保障机制出发,全面推行“以奖代补”“以绩定补(奖)”“积分计奖”等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的量化评比工作,试行“调解明星”量化评比活动,发挥鲶鱼效应,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落实各项培训措施,进一步办好《人民调解指导》刊物,充分利用调诉互动平台,落实法官对人民调解的工作指导、法官参与人民调解员培训、从人民调解员中推荐人民陪审员等各项制度,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

四是拓展工作领域。在加强对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调解的同时,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参与医患纠纷、劳动纠纷、消费纠纷、重大疑难纠纷等社会难点、热点纠纷的调解。

二、教矫结合,不断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路子

2009年我区社区矫正工作要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为重点,以实现矫正工作规范化为目标,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培育社区矫正工作的新亮点,努力实现无矫正对象再犯新罪的目标。

一是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奖惩考核机制。对矫正对象实施分类管理。以奖惩考核量化标准为依据把矫正对象分为宽管、普管、严管三类,落实分类管理措施。对犯罪风险较大的矫正对象定为严管,进行重点管控,重点矫正。对普管对象实行正常矫正规定管理,对宽管对象实行按季度考核,鼓励矫正对象积极改造。

二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储备人才资源,多方整合力量,利用辖区内的高校资源,逐步实现志愿者队伍的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其在矫正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三是探索心理矫正工作。与卫生局建立心理矫正工作室,积极探索心理矫正工作模式,运用心理学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再社会”的能力。

四是建立定期排查制度。通过每周一次核对身份,每月一次走访排查,每季度一次动态分析,一年两次走访慰问等方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控,防止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再犯新罪。

三、帮安齐抓,确保归正人员无重新犯罪

篇8

1、着力解决司法所管理体制的理顺问题,积极落实《市司法局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的意见》和《市乡镇街道司法所管理办法》,把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作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司法所人、财、物的规范化管理,力争使司法所管理体制理顺有新的突破,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2、加强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加快推进第四批国债项目建设,逐乡街狠抓落实好。

3、加强司法所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针对司法所管理体制的不断推进,全面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积极指导司法所在“双重管理”体制下全面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实现司法所体制理顺工作无缝对接。

4、全面提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水平,按照省市的文件精神,把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和省级示范司法所当做今年的着力点,以点带面。

二、深化开展人民调解工作

1、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省人民调解条例》,按照五有,四落实,六统一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开展创建标准化调委会的活动,重点提升村级和社区调委会标准化建设的水平。

2、加强民间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落实调解优先原则,强化人民调解这项基础工作,发挥调解的职能优势,适时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全面推行五步工作法和五位一体的排查创建机制,做到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力争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工作网的建设,按时完成各项统计和填报工作。

3、加强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衔接互动全面管理,不断完善,适时推广。司法员应主动经常与法院调解指导员联系,交流调解经验及意见。

4、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对乡街、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调委会主任进行业务知识、调解技能,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篇9

一、当前我镇矛盾纠纷主要特点

(一)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农村产业经济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夫妻关系稳定性降低,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外,过去被忽视和边缘化的资源权属、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交通事故、劳动争议、村务管理、征地拆迁、拖欠工资和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大幅增加。参与者成分日渐复杂,涉及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多行业人员,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亦不断增多,调解难度越来越大。

(二)重点工程建设引发的矛盾纠纷突出。一是在解决西康复线建设工程遗留问题时,一些群众视为“机会”,想分杯羹,若未满足自己要求便采取“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对政府施加压力,以达到个人目的,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如跪访人大代表事件。二是按照旬阳“三镇一体化”的大布局,镇域内大量重点工矿企业建设过程中,涉及拆迁、征地、迁坟、矿山资源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纷至沓来。相当多的农户认为搞建设正是捞钱好时机,企业建设的区域内农户,可以在一夜之间搭建起遍地开花的违章建筑和临时移载的花草林木,并借此向工程业主漫天要价。

(三)纠纷参与人数向群体性发展。一是西康一线、二线工程建设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群体性纠纷不断,如白柳社区三组、八组拆迁户安置工作;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如西沟河村、十里洼村至前坪村等道路硬化遗留问题;三是区域内在建企业因民工工资问题引发不断,如旬阳县实验学校主体工程、张湾移民小区工程、鼎盛建材市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等等。上述群体性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些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行动计划,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

(四)非正常上访大幅攀升。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特点明显。今年以来,白柳镇非正常上访群众已达20起,诉求越来越偏激,如双庙垭村的刘某某、白岩村的鲁某某、白柳社区的王某某、柳村社区的王某某等上访户,已把上访作为一种威协政府的手段,提出的诉求不断攀升,加大了人民调解工作和维稳工作难度。

二、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全镇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镇人民调解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基本形成,但基础不牢。 一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基本上不是经过专门选举产生的,大多由村(社区)、单位指派设立,随意性较强。二是调委会主任及其组成人员大多数由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单位职工兼任,由于身兼多职,导致个别调委会形同虚设。三是调解员、调解信息员公众认知度差,自身角色感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企事业单位、行业性区域性组织民调组织的设立还不能达到要求,有的有其名无其实。

(二)司法所对调委会的管理指导难度大。从行政管理体制上看,司法所对农村“两委”没有任何隶属关系,村级组织对司法所安排的工作反应不够积极主动,导致了村级调解工作陷入困局。

(三)奖惩制约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广大的农村调委会和调解员没有办公经费,调解员的工作责任心就受到了影响,认为自己是在义务的为社会作贡献,能干多少就多少,甚至不想干也是应该的。虽然实行了“以案定补”的资金保障措施,但所补的钱与调解成本相比差距太大,只能是杯水车薪,同时,又没有形成较为普遍的、完善的奖惩制约监督机制,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往上移交。

(四)人民调解业务建设有发展,但创新不够。纠纷发生后,能积极劝说当事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和为贵,折中处理。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针对人民调解工作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适应新的人民调解制度,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调解文书规范,内务档案管理规范,形成自己的特色等方面,往往行动与实践滞后,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开拓创新。同时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互动对接,形成“大调解”格局,有效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方面,认识上不深,措施上不力,没有能够形成有效的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当前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认清形势,提高对做好农村纠纷调解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村级调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调解员生活在群众中能了解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能利用人熟、地熟,就近便利等优势,及时调解疏导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是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在保一方平安维护广大农村和基层稳定中具有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深化认识,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三是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三)夯实基础,全面加强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在新形势下,特别要注重如下几点: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重点的学习、例会、排查、重大纠纷讨论、回访、信息报告、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要定期开展标准化调委会评定、复核和“四无”村评定活动,促使调委会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村(居)调委会主任一般可由村支书或村主任兼任,调解员、调解信息员要配齐配强,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选聘一些威望高、懂法律、热心调解工作的人士成为专职调解员。要全面推行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和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定期开展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促使调解队伍素质普遍提高。三是加强业务建设。要建立健全辖区基本情况和调解业务的各种统计台帐和工作记录,做到情况明,底数清。

(四)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长效运转。 为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必须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调解组织的设立单位必须将调解人员的误工报酬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列入开支计划,按时拨付。二是乡镇财政可以按调委会调解案件数量和调解难易程度据实给予办案补贴,作为调委会工作经费的有效补充。通过形成保障体系,满足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经费需要,有效地激励和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运转。

篇10

根据全县民调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首先明确三个基本,一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平安县为目标,以人为本、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努力实现人民调解员向各种矛盾纠纷的信息员、各种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各种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员的转变。以此促进全县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二是群众有事找民调、人民矛盾人民调的基本工作导向。三是以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双方满意为根本目的的基本工作原则,为实现“三个基本”,必须建立综合部门,综合协调,各乡镇各部门各负其责,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即充分发挥作用,又互相衔接配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

二、立足进步,科学构建调节工作的新机制

我们本着书本知识实际化、外地经验本地化、本地经验发展化的做法,积极建立“协调联运机制”、法律意识引导机制“、”纠纷信息评估机制“、”纠纷现场化解机制“、”纠纷排查监督回访机制“、”诉前必调机制“、”人才吸纳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机制,做到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节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为保证各种机制从墙上走下来,各乡镇各部门建立完整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档案,保证调解员的工作变化,对处理矛盾纠纷的无变化,各乡镇各部门,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单位、村的财务状况,按每月50—100元增加调解员的补贴,保证调解员队伍的稳定和待遇,

三、立足需要,科学规范调解人员的准入制度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把好“三关”即:选人、育人、用人。把好选人关,真正把那些爱民调、办事公道、威信较高、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的人选拔到调委会来,年龄成梯次结构,实现老、中、青结合(此项工作由各单位、村支部负责),把好育人关,加强培训,盘活已有调解员的素质,组织学习,提高新任调解员的能力,以次适应人民内部矛盾覆盖面的拓展及群众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需要(此项工作由司法局、公安局、法院负责),把好用人关,落实待遇,激发调解员工作的热情明确责任任务,增强调解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立足现实、科学保证社区民调工作的正常开展

新形势下的社区,特别是那些分散居民给社区的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问题。根据全县几个社区存在干部少、防范不到位、经费少、人员不到位、素质低、调解不到位这些情况。建立社区民调会,每个社区有治安室,做好民调工作必须提高社区民调干部的素质,增加社区干部的比例,加大社区经费的调配。

篇11

根据全县民调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首先明确三个基本,一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平安县为目标,以人为本、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努力实现人民调解员向各种矛盾纠纷的信息员、各种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各种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员的转变。以此促进全县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二是群众有事找民调、人民矛盾人民调的基本工作导向。三是以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双方满意为根本目的的基本工作原则,为实现“三个基本”,必须建立综合部门,综合协调,各乡镇各部门各负其责,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即充分发挥作用,又互相衔接配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

二、立足进步,科学构建调节工作的新机制

我们本着书本知识实际化、外地经验本地化、本地经验发展化的做法,积极建立“协调联运机制”、法律意识引导机制“、”纠纷信息评估机制“、”纠纷现场化解机制“、”纠纷排查监督回访机制“、”诉前必调机制“、”人才吸纳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机制,做到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节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为保证各种机制从墙上走下来,各乡镇各部门建立完整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档案,保证调解员的工作变化,对处理矛盾纠纷的无变化,各乡镇各部门,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单位、村的财务状况,按每月50—100元增加调解员的补贴,保证调解员队伍的稳定和待遇,

三、立足需要,科学规范调解人员的准入制度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把好“三关”即:选人、育人、用人。把好选人关,真正把那些爱民调、办事公道、威信较高、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的人选拔到调委会来,年龄成梯次结构,实现老、中、青结合(此项工作由各单位、村支部负责),把好育人关,加强培训,盘活已有调解员的素质,组织学习,提高新任调解员的能力,以次适应人民内部矛盾覆盖面的拓展及群众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需要(此项工作由司法局、公安局、法院负责),把好用人关,落实待遇,激发调解员工作的热情明确责任任务,增强调解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立足现实、科学保证社区民调工作的正常开展

新形势下的社区,特别是那些分散居民给社区的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问题。根据全县几个社区存在干部少、防范不到位、经费少、人员不到位、素质低、调解不到位这些情况。建立社区民调会,每个社区有治安室,做好民调工作必须提高社区民调干部的素质,增加社区干部的比例,加大社区经费的调配。

篇12

当前,我们正处在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结构转换的新时代。在这新时期中,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群体化的新趋势,要全面地建议小康社会,完成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农村的人民调解工作按传统的人民调解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人民调解工作要适应时展要求,不仅要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群众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一直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治本措施,加强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基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即是时展的必然,更是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

街道工委在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认识的前提下,明确提出了人民调解不只是司法所一个部门的事,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在重大问题上要多出面,在组织建设上多出力,在工作方法上要多出招,在“硬件”配备上多出资,为提高全街道的人民调解工作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此,司法所的全体同志在认真学习、领会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由司法所牵头,街道机关部门参加,成立了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委员会与社会矛盾调解中心,以办事处的文件形式,下发到全街道各企、事业单位,使全街道的人民调解工作形成整体合力,按章有序的开展。

二、完善制度,提高基层调委会的整体活力。

为提高基层各村(社区)调委会的整体素质,加强人民调解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今年以来,街道司法所结合三个村(社区)调委会的现状,对各调委会人员进行进一步调整充分,聘用一批素质高、有文化的年轻人和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老干部、志愿者参加人民调解组织,使各村(社区)调委会成员年轻化,知识化程度得到提高,并要求村调委会主任由村委会副主任以上干部担任,各片的片长担当纠纷信息员,定期由司法所组织各村调委会主任,参加区、街道的调解工作业务培训,由司法所制定对各调委会的具体考核办法,实行年度考核。并且继续开展创四无活动(无民间纠纷激化,无民间纠纷引发群体性上访,无民间纠纷引发自杀事件,无民间纠纷引发群体性械斗),自2002年以前,全街道三个行政村都跨入了“四无”行列,2002年江心洲被省政法委评为“安全文明镇”。

三、主动联系,人民调解工作与法院实现有机衔接。

针对人民调解工作,江心洲街道司法所主动与南湖法庭沟通,就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的具体问题达成共识。在明确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中,适用适度审查原则和严格执法原则,既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审查时要充分注意人民调解的特点和调解纠纷的实际情况,即不能过宽,也不能过严。对有关诉讼时效、举证责任分配,裁判问题和审判程序等也做出了具体规定。同时要求各基层法院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协调小组,与司法所加强联系,共同研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组织法官定人、定点、定期深入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指导,建立双向聘任参与制度,既法院、法庭选聘人民调解员担任陪审员,安排他们参与案件庭审前的辅工作,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调解委员会选聘法官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员,对调解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的原则下,双方商定,自2003年8月份开始,南湖法庭每半个月来我们街道一次,时间:半天;在街道司法所调解室内现场办公,开展法律咨询,解答有关人民调解条款与一些具体问题;针对全街道有影响的案件进行现场开庭,达到审一案教育一片的效应。从而使全街道的人民调解工作形成了街道调委会、法庭、公安派出所三位一体的格局,有效地促进了本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严格规范,按部颁规章制度作人民调解协议。

人民调解协议书,是人民调解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宗民间纠纷调解终结,出成果的根本所在,因此,今年以来,自规范性人民调解协议书颁发后,司法所在认真学习其内容,内涵的基础上,立即组织全街道各调委会成员集中学习,认真领会协议书的性质、作用,固定的格式,掌握制作的要领。通过集中学习,使大家有了明确的认识,提高了制作能力。人民调解协议书是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依照部颁规章规定制作的具有法律应效的规范性文件,人民调解协议书应当具有权威性、法律性、准确性、逻辑性、证明性、公开性、公正性七个方面的特点:

权威性:人民调解协议书是民间纠纷调解活动的载体,是调解矛盾纠纷终结的“产品”,记载民间纠纷调解过程的,除了调解笔录,就是人民调解协议书,但调解笔录仅能客观地反映调解过程,而人民调解协议书则是人民调解组织对民间纠纷调解过程及结论的总结,是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颁规章规定以及公序民俗原则所作出的最后结论,因此,具有极大的权威。

法律性:人民调解协议书本身是人民调解组织制作的法律文书;人民调解协议书产生的过程是依照受理、调查等规定的程序进行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对纠纷争议事项的调解结论是依照法律等规定和道德规范作出的;人民调解协议书的语言是规范性、严肃性的语言。因此人民调解协议书具有很强的法律性。

准确性: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制作用词造句要严谨,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只能有一个解释,不能模棱两可;人民调解协议书用词要适当,不夸大、不缩小、不渲染,不能使用形容词,不能有情绪化用语;语言要精确,使人一看就懂;用词要规范。要使用法律和当地通行的标准化语言,忌用方言土语,更不能把当事人攻击性、谩骂性的语言写进人民调解协议书。

逻辑性:人民调解协议书是逻辑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民调解协议书的结构是三段论的逻辑推理关系。调解协议的通篇结构,除了首部和尾部,可分为认定事实、调解依据、调解结果三大部份。这三大部份是三段论的逻辑推理关系。认定事实是小前提,调解依据是大前提,调解是结论。人民调解协议书的逻辑性体现的另一方面,是在认定事实和确定当事人的责任时,通常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

证明性:一是对纠纷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结论的证明,当事人一方面向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总是在某一方面发生了纠纷,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发生了争议,而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结果确定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人民调解协议书就是法律意义上的证明书。二是对结论产生的合法性,正确性的证明,调解协议通过对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详细阐述,证明了人民调解组织对纠纷实体处理的合法性,公正性的证明。

公开性:人民调解协议书应当公开表达纠纷的调解全过程;公开表述纠纷调解过程中当事人的举证,质证和人民调解组织的认证情况;公开表述人民调解组织对所调解事项适用法律的意见。除调解组织内部讨论纠纷调解意见等情况不公开以外,其余纠纷调解情况应当全部在人民调解协议上公开。

公正性:增强人民调解社会公信力的渠道,除了调解过程,就是人民调解协议书。人民调解协议书通过公开人民调解组织采用证据、认定事实,适应法律等情况,充分展示调解结论的公正性,使人民调解协议书成为增强人民调解社会公信力的载体。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能够参加调解的人员毕竟有限,甚至有纠纷当事人只委托其近亲属作为人参与调解,本人未能亲身感受人民调解所独有的魅力。另外,一件纠纷的调解过程只是历史的一个瞬间,时间久了,人们就会淡忘,而人民调解协议书可以为许多关心纠纷调解过程的人所阅读,可以永久保留。

五、上下一心,舍身心地投入农村人民调解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