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体验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15 15:52: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旅游体验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旅游体验论文

篇1

2.旅游管理学生开展“体验式教学”实习的策略

体验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旅游管理课程教学效率至关重要。那么,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活动中,该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作者认为可以从“模拟导游”、“案例教学”以及“优化设计”这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2.1开展模拟导游活动,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导游身份应该不会陌生,并且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将从事导游工作。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模拟导游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体验方式。这里所说的模拟导游,主要指的是模拟即景导游。众所周知,即景导游需要具备多种能力,既需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又需要能够创造丰富的旅游情境,给予游客丰富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那些历史文化浓厚的景点担任解说时,旅游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其是激发游客情感体验,引发游客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对“幽州台”这一景点的解说时,如果导游没有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不懂得这个看似简单的台子就是古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游客就无法理解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在写此诗时那忧伤、悲愁的心绪,也无法真正欣赏这个景点的人文内涵。这就是情境渲染的力量。是否能够有效地渲染出情境,加强游客的情感体验,是衡量一位导游能力高下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旅游管理体验课堂上,开展模拟导游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边游览边解说过程中,掌握相关旅游知识,还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活动中,可以结合体验式教学法,开展模拟导游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通常,在模拟导游实习活动中,需要结合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比如通过多媒体,以幻灯片为背景,将景点相关的图片用幻灯片播放,使学生如临其境,并就着图片,以导游的身份进行讲解,然后现场的教师和学生对此加以评价,通过此来不断强化其知识和能力的掌握。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使体验式教学恰到好处。

2.2结合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提升学生思维体验

什么是案例教学法?简单地说,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和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和内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精心策划和指导,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以此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理念、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上的优势不断地被实践证明,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旅游管理体验式教学课堂上,结合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用现实案例,构建起实际体验情境,并将学生进一步引入案例情境中,去整理、分析、理解案例,以此来提升学生思维体验,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体验中,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得以不断深化。

篇2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我国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是在21世纪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时才出现的。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既古老而又新颖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为资源而开发的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是以农村独特的生产形态、居住环境、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形态。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中,体验营销不可缺少。

体验营销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是体验经济的一个最为典型的表现阶段。1998年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提出体验营销是指: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理念。并且认为消费者消费是理性和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的体验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体验营销目前不仅应用到生产、流通企业,还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服务性企业中。对于乡村旅游这种旅游产品而言,其本身也属于服务经济所提供的产品,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提供“服务”就逐渐演变为提供“体验”,这样体验营销就在服务业中应运而生。本文主要分析在乡村旅游中如何应用体验营销。

一、树立体验营销观念

随着我国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在这良好的发展势头下取得比较好的竞争优势,这是乡村旅游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何吸引消费者、如何创造并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还有那些需求未被满足等,这同时也是乡村旅游产品要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乡村旅游服务的企业应从营销模式的角度来考虑解决方法。

长期以来,旅游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只仅仅是交通工具、景点、文化方面的变化,消费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旅游服务,而且对旅游产品的信任度也逐渐降低,因此就出现了“看景不如听景好”的俗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因为消费者在享受旅游服务的时候只是走马观花,实质性的体验活动很少,因此感触不深。这一方面是因为旅游产品本身的局限性问题,如旅游产品是受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等;另一方面是旅游服务者的营销理念问题,单纯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在乡村旅游这个旅游产品中,产品本身所受的局限性不多,影响消费者需求和旅游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经营者的营销理念。因此,在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应强调消费者的体验活动,以体验来衡量服务的质量优劣,提高消费者的感触度。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提供者树立体验营销观念,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消费者有一种身在其中并难以忘怀的体验。

二、发掘特色体验产品,创造需求,创造市场

消费者要选择一种产品时,主要强调这种产品能给自己带来的效用的大小。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时,消费者会考虑的是乡村的休闲的氛围、纯朴的民风、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世外桃源般的居住环境。但是消费者并不一定十分了解各地乡村旅游的真实情况。所以,乡村旅游产品要突出自身的特色,避免和一般旅游产品雷同。具体而言,乡村旅游中应强调特色体验活动,根据当地的特色环境和人文条件创造出特色体验产品,创造出适合消费者的特色需求。如在蔬菜生产区可提供蔬菜的种植和采摘活动、在水果生产地可提供果园内采摘销售活动、在山区可提供登山活动等。这一些活动都可以以乡村旅游产品中的一个产品类别出现,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可提供有区别的产品,在条件允许下可以提供“全面客户体验”,让每一个消费者度能有亲身体验的机会,如手工磨面、手工造纸、手工染坊等。这样,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会更多地考虑到乡村旅游体验的特色,考虑到特色体验给自己带来的可感知的价值。同时这种体验也会随着消费者的购后行为而给经营者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使乡村旅游的市场逐渐扩大。

三、筹划、举办展示产品体验的活动,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在乡村旅游的消费中,消费者要考虑自己的体验价值的大小,而这种价值的大小必须要通过一定的体验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乡村旅游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就必须把特色体验产品以某种活动或某种展示的方式表现出来,鼓励消费者参与、引导消费需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风土人情、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活动产生的效果的好坏等问题,而且要特别强调消费者在活动中会得到什么样的体验、消费者的需求是否被满足等。如湖南常熟虞山林场举办的杨梅节,它把对林场的观光和杨梅的采摘、品尝结合到一块,让消费者在观光的同时体验到采摘的乐趣,在体验中消费,在购买中得到乐趣。通过这样的活动,消费者得到的不仅是采摘到的杨梅,更多的是采摘、品尝时的体验,杨梅就是消费者可回忆的田园风光的典型物品,一旦消费者看到杨梅,很可能就会想到林场,会考虑到到林场去旅游,这样消费者的需求就被有效的引导起来。通过筹划、举办特色体验活动,使乡村旅游产品在体验中被消费,在消费中使消费者得到乐趣,使市场得以开拓,消费需求得到提高。

四、在体验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在乡村旅游的体验营销中,强调比较多的是消费者的体验,但提供这种体验的却是服务人员,而一般情况下这种服务人员应该是农民,这样才能体现乡土本色。然而在现实情况下,提供乡村旅游服务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这就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因此,在实际的体验活动的提供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要逐步增强服务人员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服务理念,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旅游中应用体验营销模式,可以使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很好地体现,使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使消费者得到休闲娱乐的体验、难以忘怀的体验。

参考文献:

篇3

(二)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的社会经济意义(1)从业门槛降低,农民全面参与旅游经营,接待周期变长,农民直接收益增加。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目的在于使游客获得对农业活动的全面体验,即“自选自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耕作、采摘、烹饪、科普等体验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诉求。这些要求使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与传统的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农业有所区别。首先是降低从业门槛,使农民能全面参与旅游经营。体验型生态农业使农民全面展示农事特长,“体验型”旅游者希望体验的就是真实的氛围和场景,而非刻意培训转化后的“舞台真实”场景。其次体现在农业的接待周期变长,湖南农村有“一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八个月打牌”的说法,即除了“春耕”和“抢种抢收”时节较忙外,其余闲暇时间较多。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后,一年四季均可接待体验旅游者。使接待周期变长,农民直接收益增加。(2)有效传承优良传统农业文化。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重农抑奢、耕读传家等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底层。先生说:“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大量人口集中居住在土地不太广阔的宜耕地区,……我们从很古时代起,绝大多数人以五谷为主要食物。种植五谷作物的农民构成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他们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基础”。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使旅游者深入体验农业文化内涵,唤起“寻根”、“怀旧”的心理情结,同时增强农民对自身文化传统和风俗人情的自豪感。这对传承传统农业文化大有裨益。(3)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期“二元经济”导致了我国农业是弱质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弱势的市场主体,农业和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满足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使农业人口向非农方向转移,减少对土地的依赖。从微观来看,农村地区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将使农产品产业链变长,农民的收益面增宽,农民在自主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大幅度实现产品的增值,并形成农、林、牧、副业为旅游业服务,带动第三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循环。(4)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过去,农产品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的增加意味着商品价格的增加,农民和消费者均不能直接受惠,农产品流通慢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中,农民直接参与旅游经营,生产的蔬果、水产、牲畜等农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又增加收入,还能带动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汶川县水磨镇的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具有示范性。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水磨镇受损严重。在灾后重建中,各个村寨进行了规划,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水磨的放养跑山鸡因绿色生态受到市场欢迎。2011年一只鸡卖给贩子大约在40元左右。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当地农户胡有林承包附近山林开展农家体验型旅游,加工好的土鸡直接销售价格约80元左右。在此基础上,汶川县成功申报了跑山鸡有机畜禽产品、绿康跑山鸡蛋无公害禽产品、三江黄牛地理标志,成立了全州首家跑山鸡养殖专业联合社—“汶川金果银凤跑山鸡养殖专业合作联合社”。这些措施结合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农民直接受惠。(5)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农民通过参与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活动,逐渐提高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旅游活动的开展和逐渐深入,使农民自发地产生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从而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活动中,由于旅游者较多地关注农业生产的绿色、有机、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并且乐于加入到这类旅游活动中进行深入体验。由此促使农民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事生产科技水平、生产率和产量。震后的汶川县,结合乡村旅游,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方向,将生态村寨建成生态农业旅游点,在此过程中,推出“汶川甜樱桃、农辉跑山鸡、绿壳土鸡蛋”等生态农产品,通过“猕猴桃采摘节、蓝莓种植园体验游”等与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结合,产生了极强的市场效应。

篇4

“当一个旅游者经过一番周详的计划而最终举步离家时,他是在开始一段经验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即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就是旅游体验。这种体验是旅游者的内心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序时过程。”

旅游体验作为一种人生体验,无论旅游者当初是出于什么目的去旅游,它都不仅是一种活动过程而且也是对活动过程的评价性的感受结果。当旅游体验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时,它强调的是带着某种主观目的的旅游者与旅游活动对象的交互性的感受过程,如旅游冒险体验活动,旅游求知体验活动,旅游购物体验活动等等。而且这种过程既有对物相和服务的感受过程,也有在获得有形物品时对获得情境的感受过程,还有在上述感受过程之后自我的欣赏、评价以及对别人评价的感受过程。如果把旅游体验过程严格限制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如从旅游者出家门算起到回到家门时为止的话(即,所谓的“门到门”),那么,上述所说的感受过程的各种情况在现时中都是实在的。

实际上,旅游体验(即旅游感受)过程远不止我们所严格限定的“门到门”的过程,在“门到门”这一严格的时空限定以外,还存在追忆感受(旅游后)或憧憬感受(旅游前)。但我们一般不把这两种感受作为严格意义的旅游体验而加以重点研究,然而它们对人们如何从总体上评价一次旅游,以及今后的旅游偏好的形成却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这也是旅游学研究不应忽视的问题。

当旅游体验作为一种活动过程的评价性感受结果时,它强调的是人们按当初设定目的所形成的旅游期望是否得以实现的评价性判断。这种评价性判断主要表现为旅游者的高兴、失望、痛苦、意外惊喜、意外打击等等结果性感受。而这种评价性判断虽然在活动最终结束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实际上,在活动的过程中评价判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最终活动结果的评价性判断,是把活动过程各个时点上的评价性判断进行综合后形成的。也正因为如此,旅游者是可以适时调整旅游体验的期望值的,而旅游产品的供应者(尤其是旅行社),也应根据旅游者需求来调整供给以提高旅游者体验水平,为旅游者对活动过程的评价性判断的改善做出努力。

作者在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旅游体验(包括体验活动过程和体验活动结果)这两个方面的涵义,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涵义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未能给予充分的区别,由此造成人们好像只要抱着某一目的去旅游,就一定能实现当初目的的错误认识。而这种错误认识显然是不符合旅游体验活动现实情况的。

二、旅游的本质与旅游体验的分类

1.旅游的本质

“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种种情况……但比较起来,旅游体验颇有独特之处,概而言之,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并以超功利性体验为主……旅游是人生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的一种‘逸出’,是人生波谱当中的一个特殊时段。在这个时段中,由于生命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复杂性、旅游者个体心理的复杂性、旅游所追求的目标的多重性或不可分解性,使旅游体验成为一种综合体验。”②由此可见,旅游的本质是“人生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的一种‘逸出’,是人生波谱当中的一个特殊时段”。如果把“人生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看成是社会角色责任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旅游看成是人们暂时摆脱这种社会角色责任状态的休闲状态。但这种休闲状态并不是纯粹无社会角色责任状态,而是暂时摆脱原社会角色责任状态,而进入到另外的时空下的社会角色责任状态。这种新时空下的社会角色责任状态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门到门”时空下的社会角色责任状态。而且这种“门到门”时空下的社会角色责任状态,相对于原来“人生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来说就是一种“自由”或叫“休闲”。这种自由和休闲是对原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种暂时性的割断或叫弱化,从而在“门到门”的新时空条件下,对社会角色的扮演取得了一种相对的自由,也正是这种自由才使参加旅游的人进入了一个“休闲化的世界”或叫“自由化的世界”。在“休闲化或叫自由化的世界”里人们所有的活动都被涂上了“休闲或叫自由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人生时段中,“由于生命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生命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复杂性、旅游者个体心理的复杂性、旅游所追求的目标的多重性或不可分解性等等,使旅游体验成为一种综合体验。”

2.旅游体验的分类

在“休闲化的世界里”,旅游者所做的一切都带有旅游的本质性规定,“使旅游体验成为一种综合体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体验按照旅游者活动的具体内容(即吃、住、行、游、娱、购)可以相应地分为食、住、行、游、娱、购等六个方面的旅游体验过程。这种分类方式可谓简单明了,并且反映出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这一重要性质。但它把旅游的活动内容不分主次的一字排列,则未能突显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让人抓不住问题的本质。而要想在抓住旅游活动本质的情况下对旅游体验进行分类,就要围绕“旅游”二字做文章。

说到旅游一词,按照中文的一般理解,它是由旅——旅行和游——游览这两个核心内容构成的。而且在这两个核心内容中,游览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它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直接目的所在,而旅行则是实现游览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旅游所包含的食、住、行、游、娱、购等六个方面内容中,行和游是关键因素,因为它们最能反映“旅游”的本质要求,而其他要素都可以被包含在这两个要素中。比如说,“食和住”可以在多数情况下被包含在“行”之中(但不绝对,有时“食、住”也可以被包括在“游”中),而“娱和购”则既可以被包括在“行”中也可以被包括在“游”中,但绝大部分情况下“娱、购”被包括在“游”中。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旅游体验主要是由旅行体验和游览体验构成的这一事实,并且旅行体验和游览体验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核心。在这个核心中,游览体验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直接目的。下图可以直观地说明所讨论的问题。

在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旅游体验中如单把游览抽掉就只剩下旅行了,而旅行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如探亲旅行、公务旅行其目的是探亲、是公务而不是旅行本身。如果要在旅游体验中单把旅行抽掉,则剩下的游览就褪色成了日常休闲(如城市人到公园游玩),而这就不再是人生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的“逸出”了。这时旅行不存在,当然也就没有旅游了。可见旅和游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二者结合才能变成人们的一种旅游体验活动。至于“吃、住、娱、购”这些因素,在短期旅游中,它们中的一项或几项乃至全部被抽掉并不能影响旅游体验的成立,但会影响旅游体验的水平和效果。而对于较长期旅游来说,吃、住又变成一种旅游体验不可缺少的要素,而纯粹的外在娱乐(如观看表演)和购物则仍是可有可无的。但人们的自娱自乐和融在“吃、住、行、游、购”这五个因素中的娱乐则是想抽也抽不掉的因素。这种和其他五个因素融在一起的不能被抽掉的娱乐,尤其是与行和游融在一起的娱乐则自然也是旅游体验的核心因素。而纯粹的外在表演式的娱乐和购物,虽然它们很吸引旅游者和商家的眼球,但却不是旅游体验必不可少的因素(不论短期还是长期旅游体验)。至此,如果从时间长短角度来划分旅游体验,并确定其核心内容,下图可直观反映出这两种情况下旅游体验的构成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