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测绘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2-04-14 12:52: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机械测绘实训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机械测绘实训报告

篇1

①具体应用和巩固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了解测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掌握测绘技能及绘图能力,并为后继专业课及工作扎下初步基础;

②通过零件草图,装配图和零件工作的绘制,培养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零部件测绘能力。使自己能恰当选择表达方案、合理布图,正确绘图,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尺寸标注及各项技术要求注写;

③了解简单机器的装配工艺。通过全面、系统的零部件测绘训练,培养自身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

④熟悉运用有关资料(如国家标准,规范及规定画法等)。初步培养查阅标准资料的能力;

⑤培养自己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责任感。

二、 实习时间地点

2013年3月18日到3013年3月29日

一号教学楼610机械制图测绘实训

三、实训计划

18日、拆卸部件,熟悉台虎钳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画小零件草图

19日、继续完成零件草图的绘制。

20日、完成零件草图绘制,测量尺寸并标注,拟定技术要求。

21日、 画关键部位的装配草图,修正零件草图的差错。

22日、画装配草图

25日、画零件图

26日、画零件图及标注尺寸及技术要求

27日、根据装配草图图和零件图画装配图

28日、画装配图标注尺寸及技术要求,检查尺寸,对比所有零件的尺寸标注

29日、写实训报告、递交作业

四、实训过程

1、在测绘之前,对部件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观察、研究、分析该部件的结构和工作情况进行了解。

2、学会各个测量工具的使用,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测量,运用各个尺寸计算公式来绘制图形。

3、对不懂得地方我都经过请教同学老师进行学习和画图,确保零件图的正确性。

4、参考书本进行尺寸的标注,以及对国家标准结合实际绘图进行实践。考虑并画出标注零件尺寸的全部尺寸界线和尺寸线。标注尺寸时,可再次检查零件结构形状是否表达完整、清晰。

5、测量时应尽量从基准出发减少测量误差,尽量避免尺寸换算以减少错误,有配合关系的尺寸(配合孔轴)只测量它的基本尺寸,其配合性质和相应公差值,进行查阅。

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的前身是《金属切削机床》的实验部分,该部分为10学时,实验的内容主要是为学生讲解机床的结构,实验形式主要是以学生参观为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机床均被湮没在学生堆中,一些学生在看,另一些学生在后面打闹。在这种老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几乎为零,教学效果也因此变得非常之差。基于此,我们开发了《机械拆装与测绘》这门课程作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点之一,从“教、学、做”一体化出发,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一年多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本门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再次指出“高职教育应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企业调研知道,多数企业对机械制造类专业高职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是学生需具备基本的读图、识图及制图的能力、基本机械装配能力和基本工艺问题处理能力,而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掌握基本处于零散状态,除了知识不能综合运用以外,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差强人意。为了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必须大幅度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和现场动手能力的训练。为此,探索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二)原有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以往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软硬件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理论、实习课分开由老师授课,分时段听课的教学安排不仅让授课老师感到讲课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更是让从未接触过机械类设备的学生无所适从,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了炼狱般的煎熬:学生听不懂,没兴趣,教师授课难,没激情,听的和讲的不能互动沟通,使教学陷入困境。

在没有开发《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以前,学生所能获得的此类知识的途径仅是通过穿插在《金属切削机床》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演示法为主,实验课时较少,大多数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能袖手旁观,此种教学方法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以实验课形式的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受实验资源的限制,学生实验也是大班形式授课,上实验课时,学生先坐在实验室听老师讲解演示各种零部件的结构,然后学生参观,实践教师在讲解拆装过程时很多学生看不见,仅有很少数的学生能有动手机会,有机会动手的学生也是在老师的手把手的教法下完成拆装任务,过后还是有很多知识不明白。

2、教学用资源的缺乏是制约该实践课程发展的瓶颈,以往能供学生做机械零部件的拆装拆装实验实训的减速器仅有1-2台。

3、实践教师理论水平较低,对特色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把握不准,干脆就用老一套的方法。

4、训练方法不当,课题训练安排不够合理,欠缺科学性,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有的学生尽管技能实习态度端正,训练也很刻苦,但是由于悟性不足,指导不到位等原因,影响了技能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践教学质量

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应满足四个基本要求:围绕“基础”,讲清课程性质;围绕“产品过程”,安排实训内容;围绕“技能”,“听、看、做、记、想”结合;围绕“熟练”,反复训练。针对此,我们在机械拆装与测绘实践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为主,以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为辅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具有本课程独有的特色。下面主要阐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习组织形式为小组学习,每组人员确定5人左右,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每一个任务。教学过程中,在每个任务教学前,教师将任务书交给学生,并提出任务目标,学生通过讨论、收集资料然后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步骤并实施,碰到问题随时与教师协商,教师一般对单个问题进行单独解答,问题较为集中时,教师可随时集合学生讲解。每个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对其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这种以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完全模拟工作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实践与理论有机融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职业能力。

我们所采用的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的。

三、调整技能实训环节的内容,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

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实训内容的调整是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以往只是做做实验,然后学生课后写写实验报告。但这次除了学生要动手完成减速器和机床的拆装外,还要对每个零件进行测量,绘制零件工作图,部件装配图和总装配图。下面以减速器拆装与测绘为例来说明(见表1)。

实训指导书的编写突出了模拟工作现场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既讲到了整个课程实训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强调了学生所必须动手完成的内容。体现“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思想,加强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与职业基本素质的前提。本书编写的基本思想:(一)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进行实训训练,将有关工厂的实际生产项目放到实训室,让学生来操作。尽量接近工厂的原汁原味,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就业素质;(二)打破学科体系,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公差与配合等有关学科综合在一起,强调学生的综合知识与综合技能训练;(三)重点强调可操作性,在选择实训项目时,考虑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水平,做到学生能独立操作;(四)在设计实训时,突出了流程的概念。实训过程尽量从拆、测、绘、装等过程出发,体现了工艺流程的概念。

表1 工作任务及学习目标

四、结束语

《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训课,对本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项目化教学应用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力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三周的实践的教学时间中得到大幅提高。但项目式教学中对项目的选择和把握具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30-02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研究”。“加强教材建设,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室环境创新、教材应用创新、教学过程创新、教师队伍创新、学校管理创新,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增强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参与性”。按着这个讲话精神,技工学校机电一体专业的《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的教学模式急需改进。

《机械设备修理工艺》是机电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课。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设备正向复杂、自控、成套和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让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掌握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目前以理论授课为主、实习操作为辅的授课模式很难实现,原因之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设备及零部件的拆卸、清洗、测绘、故障分析、零部件的维修方法及装配。不难看出该门课程重点主要在技能的掌握,因此从理论与实践课时分配上看就很不合理。其二,从教材看,目前没有一本特别适合技工学校的教材,好多学校都在沿用过去的中专教材,这些教材的普遍特点是突出理论教学,注重方法讲授,忽略了维修各环节工艺技能的训练。其三,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缺少真实性和参与性。比如设备的拆卸与清洗,就应该通过某一部件的拆卸与清洗的实际操作过程来讲解,并让学生及时训练。在普通教室里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样的真实性和参与性的。根据以上原因,要改变《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必须从总体教学模式上改变。

一、教学计划的完善

目前计划的制定基本上是按教材章节内容分配课时,这样做固然与教材关系密切,而与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的办学原则会有一些冲突。比如机电专业特别是维修专业的职业岗位的要求是具备设备安装、维修与调试的技能,而技能是练就的。因此制定教学计划应以设备维修工艺为主线,按模块设置内容。比如典型设备的维修工艺是:

按着这个程序我们将课程分为几个课题模块,每个课题模块下再细分子课题,比如部件解体检查这一模块可以下分:子课题一,典型零件拆卸方法;子课题二,零件测绘;子课题三,零件精度检验及故障分析。每一子课题中设计好学生实训的内容。这样一门课讲完学生基本上能按岗位要求掌握机修工的基本技能。

二、专业化教室授课

按照上面所做的教学计划在普通教室里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必须建一个具有“真实性和参与性”的教室。所谓真实性,就是教师所讲内容中涉及到的实物必须具备,实在不方便也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的仿真演示,避免“黑板上开车床”、“书本上搞精度检验”;而参与性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从检查、拆卸、修理、装配等各工艺环节上多次训练达到掌握技能的教学目标。满足这两点要求的教室首先应具备多媒体投影、播放仪器。教师可以将操作要领在大屏幕上演示,还可以利用视频资料供学生观看,也可以通过课件动画辅助教学,比如设备拆卸、安装,即便是现场教学也会受场地限制影响效果,如果通过大屏幕演示则一目了然。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将自己实训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老师与学生共同点评。其次,教室应具备一定数量的实训台供学生分组训练。一种技能的掌握,一定是练出来的,所谓“铁杵磨针”。实训台根据课题训练内容配备实物。以机床导轨修理为例,导轨的修复方法一般有手工刮研和机械加工。手工刮研前要实测导轨的直线度误差做误差曲线以确定导轨磨损的最低点,并作为刮研的起点。这一过程如果先通过观看屏幕播放再实际演练效果会非常好。而机械加工修复导轨主要是精刨和磨削,在不具备这些机床的条件下通过视频课件就可以做到。

三、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用于职业教育,特别是本课程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设备修理案例来教学。以某卧式车床变速箱Ⅰ轴的测绘为例。如图所示:

该轴上左端通过两个半圆键装有一个皮带轮,其作用是将电机的动力和运动传到该轴,再由该轴将运动及动力通过花键连接三联滑移齿轮将运动和动力传递到Ⅱ轴。此外,轴上两端还各安装了一个P0级深沟球轴承起支撑该轴的作用。要求学生:(1)通过测量绘制出Ⅰ轴的外形轮廓草图。(2)标注尺寸。(3)注明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热处理、材料及表面粗糙度要求。(4)通过测绘分析该轴的磨损原因,并能提出改进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准备阶段。先将变速器展开图及要做的任务内容等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图和看资料了解将要测绘的轴在变速器中的位置、作用及结构,从而去准备必要的工具、量具及资料手册。

2.小组讨论阶段。将学生划分为由3~6人组成的几个小组,这样他们可以经过讨论,综合不同意见,加深对案例的理解。通过对图样的分析,查表确定轴各部位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热处理方法。

3.案例实施。根据以上分析、准备的结果,对Ⅰ轴各部分尺寸进行测量,并绘出Ⅰ轴草图一张。

篇4

为重点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特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育观念,应紧密围绕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学生提出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培养的教学目的,把培养适应工程实际的创新人才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因此,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有必要在减少原理阐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实验及创新设计方面做改革,建立感性引导理性、实践导入理论,从形象过渡到抽象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认识规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以形成符合当前实际的应用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一 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陈旧,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教学仍停留在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下,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依然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了多少,作业与考试能否顺利通过等,几个传统实验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方式和内容缺乏创造性

目前的实践教学还限于实验室中少数的教学模型和实验设备,学生对实验过程按部就班,按教师布置流程完成实验,填写规范划一的实验报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3.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对于生产实践中的常用机构、机械连接、机械零部件的认知理解能力明显缺乏,对于机械设计的流程有畏惧感,对于“设计”有理解上的误区,觉得与自己的层次有距离。

4.没有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有前瞻性的认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一部分学生对机械设计更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有方向感。

二 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1.灵活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

教材理论内容多,有些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一些举例离学生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如齿轮机构及设计这部分的内容论证较多,有关实践方面的内容却介绍得较少,这就要求我们不唯“本”,只唯“实”,通过企业专家的指导和毕业学生的反馈,及时修订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材知识点,满足行业的需求。

2.构建富有层次、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基础实验。在学习相关内容之前设置的“启蒙作业”:通过实物和模型的动态展示,让学生得到有关机械设计与创新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对机械的组成及运动有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测绘分析实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常使用的测绘装置涵盖缝纫机、内燃机、牛头刨床等,学生通过其中典型机构的运动简图的测绘,可以全面地认识机器及机构组成,学会如何从实物抽象出机构分析和设计的几何模型――机构运动简图,为今后研究和创新设计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轴系结构测绘、带式运输机测绘等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知识、了解结构设计的原则,并使学生具备了用基本实验方法对机械结构初步剖析的能力,从而对更好地从事实际的工程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性能测试实验。此类实验是通过实验装置测定机械传动的各项运动参数,使学生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装置传动性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掌握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和机械传动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

第四,精心设计拆装实验。一组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验项目,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正确使用工具和量具分析构件相对运动情形,绘出棘轮机构简图等,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参与讨论探求新知,实事求是解释出各种问题。

第五,创意组合设计实验。利用机构运动创意组合测试分析实训台等创新设计装置,提供多种搭接与运动参数实训,学生可根据功能要求,自己进行方案设计,利用所提供的资源进行实训测试操作和数据图形处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装置配备角度传感器、线性位移传感器,并可将数据通过采集器上传到上位机软件,实时绘制出性能参数曲线,使学生对常见机构的组成及运动特点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其机械设计与创新的能力。

第六,综合性设计实验。如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总体方案设计,使学生熟悉总体方案设计的过程,学会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做好符合实际需求的设计,增强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篇5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启创新的源泉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与自己专业的关系。比如第一次给学生上课,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机械加工的零件或者组装的零部件,或者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做的模型,让学生对机械加工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其次,要向学生阐述本课程的意义及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机械类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创新,并开发出新的产品,新产品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机械加工。2)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自学,不断夯实其基础知识。老师以问题的方式告知学生下节课的重点,让学生课后有针对性的预习,下次课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预习中未解决的疑问,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基本知识授课时间,增加老师发散性问题的教学时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更深入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性问题的相关知识,拓宽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2训练学生根据已有的零件图进行机械加工的能力

从现有的零件图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零件图,并且零件图为标准的图纸。让学生通过读图可以熟悉制图国家标准中有关图幅、标题栏、比例、字体、图线和绘图方法以及尺寸标注;掌握零件图的基本表达方法、画法与标注以及零件图的识读;掌握零件图尺寸标注、基准的选择、技术要求等。熟悉图纸后,进行工艺的分析,运用实训现场的加工手段,如车床、钻床、铣床、加工中心及相关工卡量具及刀具等,按照零件图加工实物,使学生能够读识常见零件图的类型,如轴类、盘类、箱体类的零件,能进行工件及刀具的正确装夹及量具的使用。

3增强学生对不同结构零件进行测绘的能力

准备一些不同结构的零件,让学生进行现场测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不同零件的测绘方法及使用测量仪器,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零部件的方案,搞清楚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在测绘和加工过程中弥补自己所欠缺的知识,如公差与配合的知识,如何标注及使用技术要求等,同时对量器具也增加了原理及如何使用的了解。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会有较大的收获。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全都按要求完成零件的草图,校核无误后,绘制完整的零件图。这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锻炼非常有实际价值。

4采用互换式分配任务的形式

在完成零件图纸后,采用互换式分配任务的形式:即不同组之间图纸进行互换,然后按照图纸进行实物加工。不同组拿到图纸后,首先检查一下零件图的基本内容;图形、尺寸标注、技术要求以及标题栏是否齐全。然后检查零件图的图形完整性,该图形能否完整地表达清楚零件的全部信息,是否有不清楚的结构表达;尺寸标注是否完备,有无多标或漏标的情况;技术要求是否合理;标题栏中是否缺少内容。发现问题,找相应的零件图绘图者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零件图完善之后,图纸再在实践中校验,然后实际地进行加工。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图纸中的错误,对于图纸中不清楚或者不完整的情况,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是无法进行加工的。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要及时地沟通,并把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查阅相应的机械手册或询问教师,变学生被动地听课为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效果将十分突出。

5加工后的实物与原零件之间进行对照

零件加工完成后,学生根据加工的零件与原始测绘零件做一对比,观察两者之间的异同。寻找最终问题是出在测绘上、图形的绘制上还是加工上。各组之间可以进行相应的讨论,发表对出现问题的看法。通过讨论不仅增强学生对零件图的理解与实践加工的联系,也可以相互学习到知识。

6考核方法

可以将每一个项目过程写成相应的报告,针对自己在过程所做的工作、出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自身的体会等所有有关这次实践加工的情况写成书面的报告,交指导老师评阅。教师要对学生的报告给予相应的评价,并按照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期末成绩。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既要客观公正,又要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和积极性。教师只有对学生给予厚望、尊重、理解,同时再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评价,学生才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创新才能得以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84-02

一、引言

《机械产品检验》课程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从事普通机械和专用机械的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外购件及零部件检验、试验等专业知识、技能符合本职业标准规定的工作,并且能够掌握对复杂零部件几何尺寸、形状与位置公差进行检测,对刃具、精密丝杆、高精度齿轮付、角度测量,使用仪器、仪表对产品或零部件可靠性能、机械性能等进行检测和试验,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和分析,并对主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记录、计算、判定检验数据,并出具测试报告,将新技术应用在检验和试验中,解决关键工序或复杂的测量与试验问题。此外,学生需要编制机械产品检验技术规范,并对综合检具进行测绘及误差分析。同时,学生必须养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能胜任产品质量检测的工作。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探讨了《机械产品检验》课程的教学。

二、教学内容

《机械产品检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表一所示)。根据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后学习机械制图和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机械制造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基础知识、万能工具显微镜、圆度仪、轮廓仪、三座标测量机、光学分度头等精密量仪的工作原理、平台测量方法和过程统计技术、产品可靠性的基础知识等课堂理论教学,然后以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和铺垫,有针对性地开展《机械产品检验》课程的实训操作。

三、教学设计

针对《机械产品检验》课程内容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我们积极并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多媒体教学,并对网络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运用现代媒体与传统手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课时少与知识更新快、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对于较浅显、易于理解和自学的内容,我们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安排专题由学生自学,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讲述,大家再一起讨论、分析和评价,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方法基于《机械产品检验》课程本身的科学性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各具特色的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本课程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及目的如表二所示。

在实训课中,以如表三所示的八个项目为引导,逐步深入、全面展开相关的知识。学生必须从始至终都积极参与工件的测量、检验规范的编制工作。实训中以工件的测量为中心,该中心则贯穿于《机械产品检验》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的实施了“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无论是对整个课程还是对每堂具体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明确、具体。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更有效地掌握了系统的知识和理论。

以项目任务引导的实训操作,能够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本文以项目4“十字轴测量”为例,如图1所示。

十字轴工件需要测量的项目依次为:①测量Φ25H7mm孔径;②测量扁势侧面对基准E垂直度;③测量Φ25H7轴线对基准A-B、C、D位置度。同时,需要编制上述测量项目的检验规范。所涉及的测量工具及测量步骤如表四所示。

四、结语

本文针对《机械产品检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希望对各位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组织;强化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职业能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成为“用得上、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相比与其它教育在于其职业性和实践性,培养的学生除具备必要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证明,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弱。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如何提升学生技能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要提升学生技术运用能力,就必须突出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适应岗位的工作能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笔者所在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机械设计、制造、检验、设备维护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如何达到培养目标,笔者从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出发,谈谈机制专业实践教的组织和强化。

1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能力模块的实训(实习)教学

根据市场调查和专家论证,确定机制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机械产品设计能力、机制工艺编制和工装设计能力、独立操作各种机床加工零件的能力、机床设备维护与维修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在实践教学中,紧紧围绕上述能力,设置并实施相应的实践教学。

1.1 基本技能实训

第一学期安排1周机械零部件测绘,通过让学生拆装减速器或齿轮泵,锻炼学生绘图和识图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拆装工具及测量工具;第二学期安排了72学时的零件2D/3D建模实训以及120学时的零件加工技能实训,实践教学结束后,学生即可报名参加制图员、钳工、焊工或车工等技能证的考试;第三学期安排了机械零部件设计实训,通过设计减速器及绘制装配图,提高学生机械设计的能力,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1.2 综合技能实训

在第4学期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集中2-3周时间进行生产实习。结合专业特点并根据生产现场情况,要求学生了解产品从设计图纸完成到选材、加工、装配、入库的整个生产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第5学期安排3-4周的综合实训,由专业教师指定项目或学生自选,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完成产品的设计、造型、编制工艺到加工制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融入到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3 顶岗实习

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顶岗实习。这些企业有的是通过学校联系的用人单位,有的是通过学生或家长联系的单位。学生在企业至少进行4个月的工作实践,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场问题,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今年来,高职生毕业实习与择业之间矛盾日渐突出。因此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顶岗实习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在第五学期参加实习,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第五学期的课程提前到11月初结束。多数学生在在此期间都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协议,找到自己较理想的工作。

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创新试验教学模式

2.1 做好验证性、演示型试验

这类试验多为传统或经典的试验,对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定理或定律具有重要作用。改变分组集体完成的方式,完全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试验,既克服了试验仪器不足、学生拥挤状况,又保证了每个学生独立地完成试验。

2.2 强化基本技能型试验

这类试验通常要求学生在熟悉常用设备、仪器或工量具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并能熟练操作。为强化这类试验对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一般先引导学生阅读试验指导书或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或产品说明书,熟悉试验条件、环境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演示和辅导,之后组织学生自主操作完成试验,这样,不仅加强了理论与实验的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2.3 优化整合相关试验,设计综合型实训

对机制专业学生在第5学期开设综合设计实训,即要求学生根据给定参数及工作条件,设计、加工制作单级减速器。要求(1)提供计算机绘制的装配图、主要零件的零件图以及三位造型、加工工艺卡片;(2)利用实训车间或校外实习基地的设备完成轴、齿轮、箱体的加工制造并给出检测报告:(3)完成减速器的装配、调试工作,并递交详细的实训报告。整个实训用时虽长,但学生综合运用了“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AutoCAD”、“Solidworks”、“机械制造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了大部分相关试验,不但巩固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综合应用不同课程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提升学生技术运用能力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点是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用人企业青睐高职毕业生的原因就是学生具备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可以很快上岗工作。因此,实践教学标准应根据各项国家职业标准制定。例如机制专业组织的钳工、车工和数控车、数控铣技能大赛,虽然平时教学中安排了零件加工基本技能实训,但是对于相应工种应达到的水平、产品质量标准、完成一个产品所需时间并没有量化要求,学生也没有真实的质量意识和合格产品的概念。通过组织钳工、车工和数控车、数控铣技能大赛,参赛学生对职业操作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和操作水平有了明确的认识,也知道了自己距离一个合格的高技能工人存在的差距,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1]通过技能大赛,进一步明确零件加工基本技能实训的教学标准,从而将实践教学得到强化,全面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教学工厂的内涵是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将学校和工厂合二为一,教学工厂以学校为本位,企业项目研发是教学工厂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教学工厂常规做法是:学校向生产厂家承揽工业项目,生产厂家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学校装备一个完全与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学生在教师和师傅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生产操作。在学校揽不到工业项目的情况下,教学工厂就成为了实验室,学生只能在教学工厂里看师傅或教师进行演示教学或参观教学。目前,我国不少学校的教学工厂就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引入教学工厂模式,不是要照搬套用新加坡的教学理念,而是要与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每所学校、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套用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现成模式,而应根据专业设置、学生层次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工厂新模式。

对教学工厂新模式的探索

根据对教学工厂模式的多年探索,我们采取了两个比较成熟的做法:一是直接把企业引进学校,形成教学工厂,我们称这种教学工厂为“校内教学工厂”。学校提供场地供企业无偿使用,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入教学工厂学习和实践。教学工厂在没有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时候就是企业,在有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时候就是教学工厂,学生实践的内容就是测绘或加工企业的实际产品。二是经过两年的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后,将部分学生直接送到学校之外的企业学习和实践,我们称这种教学工厂为“校外教学工厂”。为了和企业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我们和企业联合开发“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这样的课程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以职业生涯需要为导向开发课程,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课程内容既适合学生,也适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称这种模式为“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模式”。这种模式采用的是多批次、少批量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每个企业安排不超过8人的学习和实践团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得到这样的学习机会,应多选定一些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两种教学工厂模式均运作良好。

(一)校内教学工厂

校内教学工厂是主要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理论教学。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即教学内容的设计以企业项目为主题,从而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为将来独立面对工作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项目教学实践主要在《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中开展,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制图员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的原则,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学改革,重点创新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职业道德为重点。

教学工厂教学实施途径:(1)企业现场认识(参观)实训。在讲授完《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绪论后,就安排学生参观校内教学工厂,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制造企业生产是离不开图纸的,从而认识《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的重要性,并使学生储备大量的形体信息,身临其境地感受工厂环境。(2)测绘教学工厂的实际零件。在完成零件测绘的理论学习后,将教学工厂里相对简单的实际零件借用到测绘教室,供学生测绘使用,并绘制出正规的零件图,最后要求学生与企业的加工零件图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总结报告。 转贴于

在教学举例、习题、实验课题等方面尽量取材于企业实际生产的零部件。(3)根据图纸装配部件。学生根据教学工厂提供的装配图,帮助企业进行零件装配,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4)利用假期组织部分学生为教学工厂绘制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图纸,使学生得到实际生产锻炼。

(二)校外教学工厂

校外教学工厂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实践。

根据苏州地区实际需要,开发符合教学工厂需求的校本课程苏州存在大量外资和台资制造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量使用第三角投影的图纸。虽然我们在机械制图课程中也简单介绍了第三角投影,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一定的识图困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收集大量企业第三角图纸的前提下,开发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第一门校本课程——外国图纸的识读,并在2007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设了限定选修课。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专业技术知识与生产实践需要紧密结合。

选择并设计出符合技能教学需要的企业环境,提高教学工厂实践的科技含量苏州的中小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如何为本专业学生选择符合大纲要求的企业成为我们研究的又一课题。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首先选择制造加工手段全面、加工的零件种类较多的企业;其次,选定的企业技术含量较高,学生进入企业前需要进行特殊培训。

根据教学大纲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制满足企业需要的“共享性校企合作课程”新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以职业生涯需要为导向开发,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具体来说,就是学校通过对签约企业、学生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确定合作式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评价,进行持续的和动态的课程改进。

结论

校内教学工厂的培养模式适合理论与实践穿行的教学,教学内容以企业项目的形式展开。校外教学工厂的培养模式适合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基本技能后需要集中对相关技能进行实训的课程。针对苏州地区中小企业多的特点,我们采用将整班学生分散到不同企业来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与实训。

对于常规的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学生前二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学生缺乏的是企业实际生产经验,我们要求企业让学生在6~8个月内完成主要岗位的“轮学”。在此期间,学校为学生和企业提供与本企业一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课程,企业为学生提供符合专业要求的较为全面的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秦建华.“教学工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7,(16).

篇9

高职机电教育强调职业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能力培训,其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进行高职实践教学改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探索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与方法,应是高职院校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调研显示,现代化的设备对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修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企业对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要和迫切。而本专业毕业生却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毕业之后不能够满足企业所需的“零距离上岗”的岗位工作要求。究其原因,在于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如下问题:第一,职业针对性不强,教学与应用相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轻。第二,校内实训场所不够,实训设备不足,实践训练强度不够,实训内容更新缓慢,新技术和新设备得不到及时反映。第三,专业技能训练缺少能工巧匠,大多数专业教师缺少工程实践岗位的职业经历,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相应的实践能力也有很大的局限,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专业技能培养不到位。

二、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调研行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及专业人才教育等方面的情况,认识到本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滞后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快速发展,亟须改进完善。对此,我们对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思路是: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够用和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针对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实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重新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模式。它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实训环节中,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具体如下:

(一)基本技能训练实训环节

该实训环节是针对理论课程体系中附属于课程的实验为主的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工程力学实验、电工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公差测量实验、计算机操作实验等,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相关实验室进行。通过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这就需要学校方面在硬件设置方面提供必要的保证,需要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有条件的要安排专门的实验教师加以辅导。基本技能训练应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完成,可提高平时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核心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环节

该实训环节是以仿真实验和专项技能训练与“双证书”考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训练,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其他实训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的金工实习车间及相关实训室进行。这部分的训练需要学校认真筛选实训基地,认真考察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培训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操作水平与能力,具备较高的责任心,这些都是学生成功完成核心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保证。

(三)综合技术应用技能训练实训环节

该实训环节遵循“结合生产、针对岗位、按需施教”的教学原则,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定岗实习。技能训练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开展相关项目的实训。

(四)工程设计技能训练实训环节

该实训环节是以机械结构设计为目的工程设计技能训练,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相关实训室进行。通过工程设计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运用CAD系统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掌握一般机械和零件的测绘方法,具备一般的机械配件、维修备件及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能力及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能力。这部分的实训对指导人员要求较高,安排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也可外聘有经验的工程师加以指导,通过与工程师及设计师沟通,使学生明确此部分内容的重要意义,加强学习的动力。

(五)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实训环节

该实训环节是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施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具体内容是:(1)学习知识和技能,获取工作经验,较好地掌握典型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选型、安装、调试、诊断与排除故障的关键能力,具备机械设备检修计划和检修工艺规程的编制和实施的职业能力;(2)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资料收集、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比较,结合工程实践撰写职场工作报告、毕业论文。通过集中、分散式的顶岗实习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具有较强的运用目前生产现场正在使用和近期可能推广使用的技术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实践实训特点是:硬件设施是保证效果的先决条件,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实力是实训效果的关键,学校要做好考察和联系工作。时刻注意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训,不但大幅度降低了学生学习专业课和相关专业课的难度,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向丽.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解构与重构[J]职教论坛

篇10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项目活动教学法的引用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和整体教学,此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笔者一直担任机械制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基本上是以讲、练为主,在每一学年后期留有一至两周的时间进行零件图的测绘,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总结下来有利有弊,利的是对于基础部分来说,讲、练为主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掌握机械制图的绘制与识读基础。但在图样的表达上,讲、练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且学生在接受程度上也有不同,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很简单不想听,基础差的学生又有些听不懂不想学,而到后面的零件图及装配图上更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去年开始在讲完基础部分后,逐步引进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将自己开展的一次“项目教学活动”过程简单的汇报如下:

螺纹的测绘:项目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的开始、活动的展开、活动的结束。每一阶段的活动都要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制定。

第一阶段:活动的开始

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项目”的题目,以便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他们对此项目已有的知识。学生在讲述他们的经验和表达他们对已知概念理解的同时,对此项目的兴趣不断增加,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设计自己的活动,老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调查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上先提出要求:4-5人一组;把螺纹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如螺纹的作用、用途、常见螺纹的分类等,并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观看一组螺纹图形;启发他们从哪里入手来做这个项目。

第二阶段:活动的展开

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地工作。例如:安排他们与项目的有关人员、专家等谈话(实地考察);老师提供资源(利用多媒体及相关的录像、相片、故事和音乐等)以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老师为学生进行调查提供各种建议。在此阶段老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各自的工作进行讨论并相互提供建议和帮助。

在这一阶段,由学生自己搜集一些不同种类的螺纹,并自己给这些螺纹分类,做一份档案,并且尝试着自己来测量螺纹的尺寸并画图,在这个过程中,各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检查所画图形的正确性。

第三阶段:活动的结束

由老师安排一次项目活动总结会。老师帮助学生选择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让他们有目的地展示自己开展活动的全部成果,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会了什么,并分享他人成果的快乐。同时激发学生新的兴趣,转向新的项目活动或对该项目活动的后续发展。

结束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总结汇报,每组同学把自己组内的成果向大家展示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完成的,查找了哪些资料,画了哪些图形,由其他组的同学提问检查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因都是同学们亲手制作的,所以同学们的参与性也是百分百的,而且讨论非常热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活动,我体会到:

1.项目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项目教学不可能替代全部的正规教学。因为传统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以及生活和生存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57-03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力求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等应用型教育的核心和要求。以模具测绘实训教学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模具测绘实训,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它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近年来,该方法也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尝试,并逐渐推广运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学习者如何在学习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建构一种类似于企业实际工作氛围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包括计划、实施和检查等在内的职业工作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工作与学习的统一,其“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在工作中实现学习”的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本质特征。

二、基于行动导向法的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

模具测绘实训是高职院校中模具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模具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前一个重要的模具结构认知教学环节。模具测绘实训是在学生学习了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配合、工程材料等课程之后,以对生产中使用的真实模具的拆装及主要结构认知为主线,完整测出模具零部件尺寸,画出零件草图,然后经过整理,再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对模具典型结构及零部件装配有全面的认识。模具测绘不仅是模具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手段,更是模具制造岗位必须掌握的一项工作技能。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认识典型模具结构,了解模具工作原理、模具零部件的功用、零件相互间的装配形式和配合关系以及模具零件的加工要求;能正确使用模具拆装常用的工具和辅具,掌握模具拆装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会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培养产品测绘能力;学会模具零件的视图表达方法,能熟练使用CAD软件绘制模具零件图和装配图,培养制图能力。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掌握模具拆装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具备产品测绘能力;掌握对测量尺寸进行协调和圆整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模具行业常用相关标准、资料和手册,会正确选用并查阅;能正确选定模具零件的尺寸精度和配合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具备一定的识读、绘制模具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制图能力。

2.方法能力。具有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协调计划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能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进行展示、分析、评价和总结;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及利用各种途径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3.社会能力。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具有创新精神。

三、基于行动导向法的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模具测绘实训课程的实践内容和要求,可构建四个学习情境,见表1。

四、基于行动导向法的教学实施过程

不管在什么领域,所有职业的工作过程的结构大体上是相同的,一般都可以简要地划分为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和结果记录等这几个阶段。针对模具企业工作过程,将工作内容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相融合,结合模具测绘实训要求,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获取信息、制订工作计划、作出决策、实施工作计划、反馈信息、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计划、实施和评估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一)资讯

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师生共同解读“任务背景”、“工作任务书”的方式,使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并获取与完成工作任务有直接关系的信息。

1.基本知识技能回顾。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制图、公差、材料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钳工工具使用、检测量具使用等技能进行回顾。

2.搜集和整理资料、信息。每个小组思考讨论该项目的关键信息,领会任务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对“模具的分类、模具结构及其组成、模具的基本工作原理等模具原理性知识;模具拆装工具与使用技巧、模具测量工具与使用技巧等技能性知识;模具拆装步骤和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信息查阅、收集、学习理解并研讨、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查找相关专业书籍,帮助学生梳理信息并对学生收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通过此环节,学生可以领会到复杂的项目需要进行分解处理,同时通过分工、协作,其自学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理、交流协作等能力得到提高。

(二)计划

小组内每一个学生根据在资讯阶段收集和整理的信息,以报告的形式制订模具拆装、测绘工作计划,初步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教师不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和干涉,只给出启发性建议和引导,并记录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出现的问题。

此环节培养学生综合提炼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工程知识应用、技术方案写作等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决策

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各自的计划,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交流和比较,然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具拆装和测绘工作计划,经与教师充分交流后形成小组最终工作方案和步骤。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如谁负责拆装模具、谁负责测量尺寸、谁负责画零件草图并记录尺寸等。

通过此环节,学生能提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正确判断和制订工程方案的能力。

(四)实施

各小组按照确定的最佳工作步骤和计划开展工作。根据小组分工,做好模具拆卸、尺寸测量、草图绘制、模具装配复原、试模等工作,并单独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CAD图纸。做好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记录和要点记录,并完成工作总结报告。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控制场面和观察细节,对各小组所画结构简图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学生的钳工基本操作方法、安全文明生产等进行指导和评价记录;对学生测量工具的使用、草图绘制质量等作评价记录;对模具装配质量作评价记录。

此环节培养学生利用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能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提升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

(五)检查

1.小组自查。学生对装配复原的模具进行人工合模验证,并在成型设备上试模,验证模具工作是否正常,模具间隙是否调整均匀;检查图纸中视图表达是否正确、尺寸标注是否完整、形位公差是否正确、表面精度是否合理等。

2.教师检查。教师主要确认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记录问题情况。

通过此环节,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精神、职业能力上实现了提炼升华,通过参与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评价,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成就感,认识到了自己的智力潜能;同时,老师也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优化组织教学。

五、基于行动导向法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促进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传统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是从学生平时表现、学生上交实训作业的完成质量、实训总结的质量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这种成绩只能体现学生某方面的学习效果,比如绘图能力、软件水平等,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整个实训过程中各阶段内容的掌握程度,比如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典型冲压模具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是否掌握模具拆装方法,是否掌握拆装工具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是否在实训过程中抄袭和代画等。针对这些情况,可将考核内容分成五个部分来综合考核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内容见表2。(下转第163页)

其中,现场答辩、实操考核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及时补充和讲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补漏和巩固课程内容。实操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掌握模具拆装步骤、拆装工具的使用、测量工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考核。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实训相关内容和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总之,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成为实践者、探索者和归纳者。教学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践过程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吸引学生,以实践结果的成功体验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技能的同时获得职业发展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12

作者简介:曾珠(1972-),女,重庆北碚人,重庆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基础,夹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41-02

在高等职业教育地位日渐明确、作用日渐突出的当今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如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对于社会和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成为教育界内外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笔者认为,必须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所突破,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实行积极有效的课程及教学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问题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机电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又带有较强的专业色彩。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该课程教学中,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学术化倾向

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术化倾向体现在教材上表现为教材中概念、理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讲授了过多、过深的理论知识。实际上,这是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传统教学理念,其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学术素养的高级知识分子。这样的教学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并不切合,也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其直接结果就是如果学生按照现有教学模式认真学习的话,只会导致毕业的学生高分低能,到实际工作中将会遇到很严重的问题,必须从头学起,即使对于时间的浪费,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到此类院校毕业生的出路,进而危及院校本身的生存[1]。何况面对高深的理论,并非所有高职生愿意并且能够坐下来认真攻读,而造成教学无效呢?这也是资源浪费。

(二)落后枯燥的教学手段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学方面多数情况下也是沿用传统教学手段,仅仅依靠干巴巴枯燥乏味的图纸和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媒介落后的教育教学手段,对于学生来讲宛若听天书,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够理解,对于教师则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来备课讲课布置作业,教学效果也不好。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这样的课程来说,虽不能完全排除其理论内容,也不能将理论看得太过于重要。毕竟,高职生未来的工作并不要求他们有太高深的理论知识和素养,而是侧重于技术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相应的技术创造创新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也应该适应这一要求。

(三)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受上述问题的影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只看到了其基础性而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软硬件都较差的问题。从软件方面来讲,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教学阶段以及教师的教学思想都没有充分重视到学生能力培养问题。一些教师认为《机械设计基础》无非就是一门基础课程,只要讲清楚基本理论知识就可以了……完全无视基本能力培养也是其重要方面;从硬件方面来看,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要么没有与时代同步的实训教学仪器设备,要么即便有也是安排其他课程来使用,《机械设计基础》几乎没有机会带学生实际操作和训练。这就与教育部16号文件中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简单来说,以上问题可以归纳为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以及教学环境三大方面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变化,本课程高职阶段的教学就必须相应作出改变和更新。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鉴于以上问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就成为当务之急。依据相关部门的精神,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2]。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现实产品等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这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

笔者认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通用机构、零部件等的基本概念、运行原理,传动和滑动轴承等运作基础知识、联轴器与离合器工作原理等。根据学生层次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基础较差的学生、禀赋偏高的学生与中等的学生在具体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都存在差异,则教学中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应该考虑到照顾多数学生,不能为了照顾后进而忽略大多数人,也不能为了引导先进而对那些学习本课程存在障碍的学生弃之不管。那样的话既有违公平,也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向。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重点可以考虑:

1.过时落后内容的删减。不可否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课程,曾经在大中专院校开设多年,本科教育机电专业也要开设。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才导致教学内容体系存在许多陈旧、落后的东西,对于当今机电行业来说,机器设备越来越精密、计算机远程控制(即数控)技术越来越先进,高职院校教学如果依旧停留在过去的教学内容中,明显不合时宜[3]。此类内容不加删减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就将是他们难以适应新的机电行业要求,没上岗就会被淘汰。所以删减是必须进行的。

2.纯理论部分的压缩。不能否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原有内容中存在大量纯理论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理解起来相对较难,并且除非继续进入更高一级学府深造,未来的实际价值不大。作为机电类企业需要的并不是拥有多么深刻理论知识的口头雄辩家,而是具有更强时间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企业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来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进行专业培训,而且这一工作完全应该由学校完成。所以,纯粹理论的内容不能完全抛弃,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适当压缩,使其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了。正如教育部文件所提出的那样理论只要“够用”就行,不必太高太深。

3.实训体系的强化。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实训―在高度真实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各种机构、零部件的操作训练,这将使学生得到现实的好处,就是理性知识与感性体验实现了结合,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因此,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实训阶段不仅不能缺少,而且必须强化。要建立专业实训场所,或者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参观、见习,甚至直接上手演练。还要有明确的实训计划,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实训指导教师(可以外聘业内人士),每次实训课程都要有实训计划书、任务书、过程记录、实训报告,教师和学生都有实训日志之类资料存档,从而充实并强化实训阶段教学[4]。

(二)教学方法手段革新

对于一门像《机械设计基础》这样的老课程来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老化也不能小看。毕竟时间已经来到了21世纪,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学生相对于过去的学生不论是心理还是性格情况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能让学生感兴趣或者学生不能理解甚至教师不受喜欢也会直接导致学生精神上的罢课,教学效果自然谈不上。况且当今教学教育的技术条件也有了很大改观,《机械设计基础》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崭新的技术如3DMAX、PPT、FLASH等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就课程问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即时通讯软件等多种新渠道和媒介,使教育教学完全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和境界。

从笔者自身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确不能太过死板和教条,教学方法更要灵活机动,实训极端非常重要。如果课程教学毫无新意,就要招致学生的不良反应,影响教师形象、更影响教学效果。经常使用自编讲义,整合教材、添加不落伍于时代的新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FLASH、PPT等新型教学方式,将僵死的东西动起来,使不便于理解的东西变得简单,而且经常和专业课教师“争抢”实训室,甚至带学生外出见习,从而课程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可见,对于有活力、有朝气的新世纪高职生,就应该使用有新意、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革新才会有进步就是这样的道理。

具体说来,教学上我在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还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CAI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改进了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了例如在讲述螺栓联接,齿轮传动,轮系,带传动,链传动和轴等章节的内容时,结合常见的桌椅、钟表、汽车、自行车等很熟悉的事物,比较直观亲切,贴近生活实用,便于展开联想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另一个体会就是设置具有综合型、设计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相当重要:实验课的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散,安排两个实践性环节,实验课和课程设计。一方面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达到验证、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实验技能的初步训练。如机构简图测绘和减速拆装,通过实验熟悉和掌握各种机构的性能、特点和设计要求。课程设计可以安排三个阶段:即总体设计及计算、装配草图设计和工程图样和说明书的编撰。在每个阶段开始时,将本阶段要做的内容和涉及到的细节通过课件讲清楚,使学生知道方法和过程。这种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的设计训练非常有效,有利于他们深入细致地掌握本门课程,也有利于他们锻炼工程设计能力。

三、关于教师和学生的工程素质的研讨

实际上,以上问题的出现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背景,那就是师生工程素质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有内在的关系,也与教学中对于学生工程素质的磨练与培养的态度与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下转第45页)

正是由于本课程的部分任课教师本身缺乏工程素质或工程素质不高才导致教学中无法关注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5],也由于学生工程素质问题不受关注或没有引起其足够的重视,才使得许多高职生出了校门就面临失业或者刚上岗就由于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而下岗,甚至一些人被迫改行做其他的工作,造成残酷的社会打击。这样的事其实完全可以避免或将其降低到最小程度,出路就在于从思想上、态度上、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将工程素质培养问题放到足够重要的位置上来,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师生共同的工程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存在的众多弊病。

其实这一要求可以说是教师、学生的职业素质问题。因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职业素质就是除了教育教学能力以外最根本的就是工程素质,也就是说教师自己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资质如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机械师高级机械师等专业职称,并且亲自参与过相关工程就再好不过,换句话说有过机电相关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师来讲授这门课程的话就会有明显的不同,有别于科班出身的教师,那些具有行业资质或有从业经验的教师必然更侧重于行业需求和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素质养成。这样必然会给《机械设计基础》带来一缕清风,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就业,起码是今后在校学习以及日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也未必必须到社会上、到企业中选聘教师,对现职教师的培养和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同步培养老师和学生双方的工程素质。比如到企业见习实习,选派教师带队甚至挂职带队就是一种较好的思路,教师可以既是带队教师又是企业工作人员,对于学生管理和教师自身工程素质提高都将大有好处。另一个想法就是可以由院校出面接揽相关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验收,完全由院校和相关教师甚至有学生的参与,则同时有经济效益,又锻炼了教师、培养了学生,何乐而不为呢?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和培训模式。

四、结语

只要开动脑筋、敢于创新、勇于进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就一定会解决现有问题,发挥应有作用,实现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版),2007.

[2]李国斌.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53-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