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06 08:01: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管理学英语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管理学英语论文

篇1

2、新教学模式的设计

目前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较多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模式。第一步pre-listening即听前阶段,老师对听力材料难点、新词和背景知识介绍;第二步listeningforgeneralmeaning,即听大意。第三步为listeningforspecificmeaning.听懂后回答具体问题。这种传统的模式尽管让学生得到了所需的答案,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因此作者将尝试新的模式即关联理论应用于听力课堂中。根据该理论,听力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具有关联性,要能够激活学生听的兴趣,听力的语言材料需要能让学生主动的应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历及背景知识创造性的寻找关联信息。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作者以主题形式选取了8个听力主题,本学期共18周课,每次主题教学持续两周时间。作者尽量选取较新的时事或课文主题相关的听力材料,比如有新闻听力如BBC慢速听力、电影节选、英文电视剧节选等。这些丰富的听力材料不仅能激活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同时扩大他们的认知情景,增强词汇语用的功能意识。例如以“飞机航班”为主题的听力课堂,选取关于马来西亚MH370航班失事的热点新闻,无疑能快速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学生也能主动的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寻找关联信息,并有意识的应用关联理论的原则进行推理。

3、实验

为了检测通过一个学期实验,新听力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否有实际效果,笔者设计了一项实验。实验选择贵州师范大学2012级两个非英语专业的自然班,参加该实验的学生每班40人,共80人。本实验采用前测和后测两次测试,并用SPSS18.0对两次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在两个班中,一个对照班,另一个则为实验班。两次测试题分别选用全国大学英语2010年12月和2013年6月的四级真题:满分是25分,含第一部分听力短对话8分,第二部分听力长对话7分,第三部分听力短文10分。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选用大学英语四级2013年6月的真题对两班进行后测,得出的平均分及T值检验结果。对照班和实验班通过实验后的平均成绩分别是6.4250和9.5000,均值相差3.07500,P值为0.000,小于临界值0.05,说明两个班级的后测成绩是具有明显的差距的。在进行实验班前后数据T值检验后发现,两次平均成绩均值达到了-4.02500,而且P值为0.000,小于临界值0.05,这表明,新的听力教学模式是有效的,有助于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篇2

Abstract:Metaphorisnotonlyarhetoricdevice,butamatterofthoughtandaction.Thepaperattemptstoapply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totheteachingofEnglishwritingandfurtherproposesthatimportancebeattachedtodevelopingstudents’metaphoricalthinkinginEnglishwriting.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metaphoricalthinking;English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domain)和靶域(target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areatacrossroad.

例2.Therelationshipisn’tgoinganywhere.

例3.Ourrelationshipisoffthetrack.

例4.Theirmarriageisonthe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ISA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up-down”都以原来的空间意义为核心,产生了“

HAPPINESSISUP,SADNESSISDOWN;MOREISUP,LESSISDOWN;HIGHSTATUSISUP,LOWSTATUSIS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识。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amfeelingup.”,“Pricesaregoingup”,“Thetemperaturehasgonedown.”,“Benicetopeopleonyourwayup,becauseyouwillmeetthemonyourwaydown.”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

ARGUMENTISABUILDING;ARGUMENTISWAR”,“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building,frameworkofabuilding,constructabuilding,collapse,the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fiercewar,attacktheenemy,winthewar,bedefeatedinthe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gottheframeworkforasolidargument.

例6.Ifyoudon’tsupportyourargumentwithsolidfacts,thewholethingwillcollapse.

例7.Withinthegroundworkyou’vegot,youcanconstructaprettystrongargument.

例8.Heattackedmyargumentfiercely.

例9.Joesparednopainstodefendhisargument.

例10.Joewontheargumentwithher.

例11.Joewasdefeatedintheargument.

又如:“IDEASARE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Foodcanbedigested.

例13.Foodcanbeswallowedordevoured

例14.Foodcanbenourishing.

例15.Foodcanbespoon-fed.

然后,利用“food”这一概念所派生的词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hasahardtimeswallowingnewideas.Hehastostewthemoverfordays.

例17.Wedon’tneedtospoon-feedourstudents.

例18.Hedevoursthebook.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较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为准确自如地选词表意。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如“视野是容器”(VISUALFIELDSARECONTAINERS)这一基本概念隐喻衍生出的隐喻式语言表达是多种多样的:Theshipiscomingintoview,Ihavehiminsight,he’soutofsightnow,that’sinthecenterofmyfieldofvision等。而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的概念隐喻也是多样的,“idea”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隐喻:IDEASAREFOOD,IDEASAREPEOPLE,IDEASAREPLANTS,IDEASAREPRODUCTS,IDEASARECOMMODITIES,IDEASARERESOURCE,IDEASAREMONEY,IDEASAREFASHION,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

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9.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Thestakeswerehigh.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takeherchancesandhavetheoperation.

例20.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Shecouldloseitall.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anteupandhavetheoperation.

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ISAGAMBLINGGAME”所构建的隐喻表达。第一句是常规隐喻表达,常规隐喻是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第二句是新隐喻表达,新隐喻是对常规隐喻的扩展应用,很多新隐喻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既可采用常规隐喻表达,也可创新思维,采用新隐喻。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coherence),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

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5]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如:

Tedgotontheridewhenhedecidedtocampaignformayorofhissmalltown.Afterflipping,rolling,andshakingforthepublicforeightweeks,hefinallyfeltlikehewasincontrol.ButashewatchedtheexitpollsreportedonTV,heplummeted.Hehadlostinalandslide.[6]

在以上的例子中,中心隐喻是“POLITICSISAFOLLER-COASTER”,其余的隐喻“ride,flipping,rolling,shaking,plummeted,landslide”等都是围绕其中心隐喻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

又如:Theprofessortoldmemyargumentwasshaky:asastudentofphysics,youhavetoconstructstrongerfoundationsforyourtheoreticalmodels.Usefactstosupportyourtheory.

上述例子的中心隐喻是“THEORIESAREBUIDINGS”,整个语段都共享了这个概念隐喻的隐喻内涵,使得这个语段具有连贯性。

语篇在表达上的连贯很大程度取决于文章衔接(cohesion)的处理,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语篇的衔接主要是依靠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搭配等来实现。隐喻可以使得词汇的衔接在不同领域内得以实现,再加上语言上的手段如对照、省略等,说话人可以表达经验和人际方面的语义连贯。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26,26

篇3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语句和语义之间没有一种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往往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而同一语句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大部分语言工作者普遍认为,如果语句在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其深层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1]。歧义现象在交际过程中又分为无意歧义(unintentionalambiguity)和有意歧义(intentionalambiguity),前者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交流受阻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矛盾的自然显露;后者是说话人对于语言结构矛盾的积极利用,它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语境等层次上反映出来,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歧义的产生要具备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语义上的多义性为歧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句法歧义则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语用则为语义和句法所引起的歧义提供了合理解释的多种可能性。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方面阐述英语无意歧义现象,并结合实际教学分析和总结排除歧义的方法。

一、英语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1.语音歧义(PhoneticAmbiguity)

语音歧义是在口语中由于同音异形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以及由于连读、弱读、不同的重音位置等,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而造成的歧义。例如Ididn''''tmakea[seil]lastweek,英语中的sail和sale的发音均为[seil],是一对同音异形异义词,于是此句可理解为:“上周我没制作船帆”或“上周我没卖出去货物”。英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词,如break(破坏)、brake(刹车),fair(公平的)、fare(费用),right(正确的)、write(写),die(死亡)、dye(染色),cell(细胞)、sell(卖)等。而fan(扇子/爱好者),long(长的/渴望),kind(善良的/种类),mean(卑鄙的/意味)等属于同形同音异义词,它们在句子中极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在说话过程中,连音造成相连的词或词组之间的音位切分的变化,也会产生歧义。如Mybrotherhada[greidei],此句中的[greidei]既可以理解为“gradeA”,也可以理解为“grayday”。以上这两种歧义只在口语中存在,变成文字形式后,歧义便可消失。

此外,重读和弱读也会在语音层次上产生歧义。如Whydon''''tyouhavelunchwithus可以理解为Whydon''''tyoucomealongandhavelunchwithus或Whydon''''tyouhavelunchwithusratherthansupper

2.词汇歧义(LexicalAmbiguity)

词汇歧义是指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歧义,主要表现为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两个方面。

(1)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些词之间常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在字典中归属一个词条。如Theboybrokethe[ZZ(Z]glasses[ZZ)]lastweek(这个男孩上周打碎了[ZZ(Z]玻璃[ZZ)]/这个男孩上周打碎了[ZZ(Z]眼镜[ZZ)])。有些词组也存在多种意义,如Heisrunningafterher,这里的“runningafter”既可以理解为“追赶”,也可以理解为“追求”。

(2)同形异义词包括异音同形异义词和同音同形异义词,它们通常形式相同,却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完全不相关的词,在词典中一般被列入单独的词条。如bow(弓/鞠躬),lead(铅/引导),tear(眼泪/撕开)等词就属于异音同形异义词。再如:Marycan''''t[ZZ(Z]bear[ZZ)]children(玛丽不能[ZZ(Z]忍受[ZZ)]孩子们/玛丽不能[ZZ(Z]生[ZZ)]孩子);She[ZZ(Z]turnedout[ZZ)]anefficientsecretary(她[ZZ(Z]赶走[ZZ)]了一个能干的秘书/她[ZZ(Z]原来是[ZZ)]一个能干的秘书)。这里的“bear”和“turnout”就是同音同形异义词(组)。

(3)词义的转移也会引发句子的歧义。这是因为许多词汇在已有的含义上又产生了新的意义。如Manyscientistsandtechniciansareengagedintherecoverytechniques,“recovery”原意指“复得、痊愈”,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recovery”意指“人造卫星等的回收”,“(废物利用的)提取”或“(击剑、划船等)预备姿势的还原”等。

3.句法歧义(SyntacticAmbiguity)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s曾经指出:“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语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2]。句法代号是指限定多义词用法的词缀、单词或结构等,如用情态动词或一般过去时的后缀限定动词的词性,用定冠词限定名词的词性等。句法歧义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个可以理解为不同层次或可以变换的结构体中,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象。

(1)平行结构引起的歧义:句子里的某一成分可以和平行结构中的任何一个结构连在一起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产生歧义。例如:Theboyansweredthequestionwhichhisteacherasked[ZZ(Z]withouthesitation[ZZ)](这个男孩毫不迟疑地回答老师问他的问题/老师毫不犹豫地提问,这个男孩在作答)。

(2)省略结构引起的歧义:有时省略某些词会使句子产生歧义。例如:HeknowsmoreaboutliteraturethanMary(他比玛丽更懂文学/在文学和玛丽之间,他更了解文学)。

(3)状语和形容词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例如:Thepolicemanpunishedtherobber[ZZ(Z]withastick[ZZ)](警察用警棍惩罚这个盗贼/警察惩罚这个拿着棍子的盗贼)。

(4)介词和副词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例如:Thedoctorlooked[ZZ(Z]over[ZZ)]myhead(医生检查了我的头/医生从我的头顶看过去)。二、在以交际为目的的实际教学中

如何排除歧义现象如前所述,歧义的出现是使用者措辞不当或语法结构及意义上的模棱两可,造成学习者在理解上对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话语意义和所指的范围产生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阻碍了言语信息的有效传递,造成理解上的失误。我们从语音、词汇和句法等方面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对歧义现象的深刻认识,对它进行种种限制,最终达到消除歧义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英语语言“歧义”这一概念,让学生知晓在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歧义。然后,教师可以系统地从纷繁芜杂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和排除歧义的方法。以下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探讨如何应对歧义,力求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言语交际的意图。

1.语音手段

在语言交际中,语音、语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语调承载不同的信息,只有语音、语调正确,才可以避免失误,消除歧义现象。教师可以有侧重点地给学生做专项练习,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停顿、连续等方式,区别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控制歧义现象的出现。例如,That''''sthecellphoneyouboughtme,若重读“cellphone”,并用降调,则表示赞赏;如果把重音移到“That''''s”,并用升调,则表示强烈的讽刺意味。此外,如果在词与词之间稍做停顿,互不粘连,也可避免歧义产生。如:Iscream(我尖叫)与icecream(冰淇淋)。

2.词汇手段

在日常交际中,字面词义和意象意义有时相差甚远。教师在讲解词汇时,不应单纯着重于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更要揭示其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联系,可将此类词汇作一归纳,辅之以不同情景,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有效的排除歧义的方法,例如:通过改变词汇搭配或调整词序来避免歧义。如Thebankisthesceneofthemurder,“bank”的两个意义“银行”和“河堤”都可以解释这个句子。这时,可以在bank前加上修饰语“money”或“river”,句意就一目了然,不妨碍理解了。

3.语法手段

在书面语中,我们可以运用词法和句法知识,采用调整词序、补全省略成分、改变连词、增加时间状语、扩展句子、改变句型和运用标点等方法排除歧义。如Marycan''''tbearchildren可以扩展为Marycan''''tbearchildreniftheyarenoisy和Marycan''''tbearchildrenbecausesheissterile,这样就清楚地表达了各自的含义。再如,Itwasaprettysmallroom可理解为:①这是一个漂亮的小房间;②这是一个相当小的房间。如果在句中加上标点,就可以避免歧义:Itwasapretty,smallroom。

4.语境手段

语境对于英语歧义的确定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必须依赖于它所使用的语境才能得以确定[3]。语境可以分为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广义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整个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狭义语境则指上下文,即词组语境、句子语境、段落语境和篇章语境。如“Afghanistan''''soccupation”是指“阿富汗占领其他国家”还是“其他国家占领阿富汗”这个句子是由于所有格的使用而产生了歧义。但如果知道在2001年,美国打击阿富汗政权这种广义语境,自然就会消除歧义。

此外,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一种文化载体,语境制约着单位语言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因此,知晓语境对正确理解语言形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今天所说的Broadway,不仅是指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指美国戏剧艺术的精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用法都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教授语言时,应给予极大的重视。

三、结束语

英语歧义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它面对的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这一普遍事实,因而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歧义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语言现象的认识,正确理解语言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以便能按照语言的规律去学习和教授语言。作为语言工作者和学习引导者的教师,应重视这一语言现象,将英语歧义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其产生语言学和教学两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界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方兴未艾。学习者学习外语不再被看作被动地吸收知识,而应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在课内外运用学习策略,辅助语言习得。各种理论模式也将学习策略作为解释外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科研表明:1)运用学习策略的种类和频率能区分有效率的和无效率的学习者;2)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有助于语言习得;3)对学生进行策略运用训练可以纳入教学中。影响策略运用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如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和条件)、任务因素(如任务的性质、难度)和学习者因素(如学生的智力、语言天份、认知风格、语言水平、学习动力等)。我国学者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已有介绍,也有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但还未见有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发表。本文报告一项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情况的大型抽样调查,讨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

二、调查设计与资料搜集

本项调查旨在研究中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频率、检验年级和性别差异,采用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教授Oxford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问卷。问卷共有50个条目,分为记忆、认知、补救、元认知、情感和社会策略六个部分,所有问题都译成中文。语言学习策略被界定为学生有意识地用来改进语言学习的步骤或方法,有的是可见的显,有的是隐性的大脑运作,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辅助语言习得。问卷每个条目后设5个选择项,分别代表行为的频率: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在规定回答的条目后附有开放性问题,

所获信息也用于讨论。数据统计前对问卷进行了内在一致性分析,信度系数为0.90。

四川省成都、彭州、德阳、雅安及重庆、万州等地七所普通中学的高一和高三学生参加了抽样调查。教师向学生说明答卷作为科研资料,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与成绩评定无关。共收到有效答卷741份。

三、结果

调查者运用SPSS计算机软件进行了各项策略运用频率统计(见附录)。总平均为2.76分,按性别和年级分组,以策略类别为变量单位进行了多变量分析,检验出性别和年级组间呈显著差异,结果见表一和表二。

表一:分性别策略运用频率分组人数平均分标准差男生4272.650.48女生3142.800.46

注:F=6.79,P<0.01

表二:分年级策略运用频率分组人数平均分标准差高一3702.760.46高三3712.670.50

注:F=5.19,P<0.01

四、讨论

Oxford曾将使用该问卷对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EFL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进行过平均计算,发现16%的策略被使用的频率高,72%的策略使用频率属中等,12%的策略使用频率偏低。本次调查显示,无论从总体还是从单项上看,我国中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频率均远低于上述统计结果。在50项策略中有34项被认为从未运用或很少运用(m<3),占68%,没有一项被经常使用(m≥4)。六类策略中补救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最高(m=3.07,3.02);社会策略和认知策略次之(m=2.92,2.85);情感策略和记忆策略使用频率最低(m=2.65,2.56)。

中国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学外语以长于记忆著称,但他们报告使用记忆策略的频率却最低。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只有10%-17%的学生报告他们经常或总是通过构成联想、利用语境、运用形象、归类等方法帮助记忆,55%-65%的学生报告他们很少或从不使用这些策略。学生进行直接的语法分析、翻译、英汉对比等远多于在阅读和会话中预测下文、综合、转换信息等认知层次较高的策略。此外,他们还采用了部分在问卷中未包括的记忆和认知策略(如背关键词以记住句子,运用发音规则、类比和推理,分析考试和作业中所犯语法错误等)。积极思维、认真做作业、经常复习、课后自学的学生占50%。而课内主动争取答问的只占15%。只有6%-7%的学生报告他们经常找人用英语会话,用英语写便条、书信、报告、记语言学习日记等,70%-84%的学生很少或从不使用这些策略。为了补救语言能力的不足,54%-71%的学生在阅读和会话中使用猜测词义、同义代换、先浏览后细读等策略。

有关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安排任务、管理学习和有意识地监控认知过程等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较高,这些策略各学科通用,学生可能已在长期学习中掌握。虽然元认知策略只是间接地辅助语言习得,运用得当对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就情感和社会策略而言,40%左右的学生能经常或总是自觉地克服语言学习中的焦虑感,自我鼓励,与同学合作,向他人寻问疑难解答;而与他人交流外语学习感受、努力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学生很少,仅占15%-17%。

学习策略的运用受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学生外语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较大,上述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特征。处在目的语输入尤其是口头输入贫乏、教学方法单一、实际使用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少的社会环境中,这些语言水平还低的中学生不可能经常使用一些对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的学习策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训练,他们对一些有效的记忆和认知策略的作用和用法还不了解,更谈不上使用。广大师生似乎对英语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已有共识,阅读通常被认为是学生今后工作和学习中最有用的外语技能,它往往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中心,这些因素促使学生频繁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学生课内外说与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有限与教学方法也不无关系。

本次调查发现女生的策略运用频率略高于男生,在统计上有显著意义。女性的优势在外语学习的中高阶段特别显著,国内有调查称高中毕业选外语为专业的女生多于男生,比例为3:1。学习策略运用与学习目标有关,女生学习外语较男生更主动当不足为奇。国外有关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往往动力更足,运用策略的频率更高,范围更广,方式更灵活、更恰当。从而推论出,较高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取了新的、与任务更相关的学习策略,其语言水平的提高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使用策略不够恰当的学生往往成绩较差而缀学外语课。然而本次调查显示,高三学生策略的运用频率低于高一学生。学生的策略运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受任务因素的制约。英语是中学必修课,部分学生已经掉队也只能跟班走;因高考升学压力,高三提前结束新课转入枯燥无味的应考复习,学生自主学习减少,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减低,这些都可能导致学习策略运用频率下降。高一学生刚刚经选拔从初中升入高中,他们对学好英语的期盼处于高涨阶段,其学习内容也较生动有趣,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较积极主动。这种“反常”现象是否普遍存在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除学习者个别差异因素外,社会环境和任务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策略运用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我国中学生需要一个更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包括更丰富的可理解语言输入,特别是口头输入;包括更多的练习和使用外语的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掌握策略知识,学会灵活恰当地运用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外语学习,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自主性、独立性、自我导向性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向,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语言习得。基于上述分析讨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外语学习心向。教师应随时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教师应设计和营造吸引学生的课堂外语情景和气氛,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愉快的心情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既产生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又体验成功从而产生满足感。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学习指导。对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应尊重外语学科的特殊心理规律,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学习方法的讨论。教师应教给学生有关各种学习策略用途的知识,培养他们灵活使用策略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多种多样,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有意揭示学法、结合实际介绍学法、帮助学生总结学法、集中进行策略运用训练等。

(三)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外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活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应组织学生结成对子或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以增加语言输入和语言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1.Wenden,A.L.(1991)Learningstrategiesforlearnerautonomy:planningandimplimentatinglearnertrainingforlanguagelearners,EngliwoodCliffs,NJ:PrinticeHall

2.O''''Malley,J.,Chamot,A.U.(1989)Learningstrateg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New

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Oxford,R.L.&Nyikos,M.(1989)Variablesaffectingchoiceof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by

universitystudents,ModernLanguageJournal,73:291—300

4.吴增生(1994)“值得重视的学习者策略研究”载《现代外语》1994年第3期

5.庄智象、束定芳(1994)“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载《现代外语》1994年第3期

篇5

2激活各要素.激发英语教学活力

2.1教室的安排与布局

应该说,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在课堂管理中,尤其是在教室的安排与布局上,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时时考虑学生的需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教室安排与布局,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说到教室的安排,也许有人会认为英语课的好坏取决于教者而非教室或屋子等,其实不然,英语训练除了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外,它本身也具备较强的直观性。若是将英语训练场所装扮得具有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显著的英语色彩,对学生来说,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是通常所说营造语言环境。装扮教室的方法简繁兼而有之,视教室的大小、学生的兴趣、专业的特色而定。商务及经济专业的学生或许将世界货币兑换表高悬屋内,而旅游专业的学生也可能把世界各主要航空公司的图标堂而皇之地张挂。除了教室的装扮,必要的教学用具更是不可缺少,大到投影仪、电脑,小到毛绒玩具、球、球拍等,这些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同的却是不可缺少的作用。

2.2教师在教室中的位置

课堂生态管理观的观点,强调把人、自然、社会都看成是具有内在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生态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平等性。从这个观点出发,生态式的课堂管理主张师生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追求课堂管理的整体功效,而不仅仅是管理中某个方面的效率或某个组织、个人的成长。因此,教师在主持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他的举止言行,在教室中移动的频率及动作的幅度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决定着课堂管理的成败。传统的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是教师站立于讲台之上,一成不变的站姿,不超出卧牛之地的移动范围,使得课堂单调、毫无生气可言,更没有师生相互沟通交流亲密之感觉,这样的课堂即便是再好学的学生也会有溜号走神的时候。一个积极渴望学习的学生,不希望距离老师太远,因为那样会影响他的接收,也不利于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但教师长时间距学生太近又会让学生局促不安。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懂得在课堂上如何适时调整自己的空间位置,适时调整与学生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适当拉近会增加师生问的亲密感,教师是以教练的形象位于学生中间,既然是教练,就意味着教师也在练,与学生同台竞技。

2.3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课堂上的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受到课堂氛围以及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进来。教师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声音来和学生进行交流,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掌握好自身的声音。例如,声音不洪亮,学生会听不见,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学习这门课,反之嘶声力竭的老师也不会让学生喜欢。话题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流的焦点。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不能很突兀的提出某个话题,应该有目的地引出这个话题,最好是贴合学生生活的话题,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在交流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尽量使用学生听得懂的词汇,晦涩难懂的词汇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二是讨论的话题不能太浅或太深,应该有个合适的适度,否则会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热情。三是教师除了声音以外还应该尽量添加一些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过,在和学生交流时,也不能够受到条条框框的制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达到沟通的效果。

2.4学生的课桌摆放

课桌是学生上课的主要工具。通过调查发现,课桌的摆放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通常意义上的课桌都是按照顺序进行排列,教师在最前面的讲台后讲课。这种摆放方式虽然能够让老师直接观察到学生的上课状态,但是却十分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虽然教师也会根据需要不断变化课桌的摆放方式,但是能够达到合理的课堂管理以及让人满意的教学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种摆放方式:圆形、顺序式、马蹄式。作为教师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找到最佳的摆放方式。圆形和马蹄式最适合小班授课,这样不仅能够让教师融到学生中去,还能够方便授课,特别是分组讨论、作品赏析等课程,虽然能够保证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在老师眼中,不过也迫使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老师身上,对于学生来说会变得很反感。而按照顺利排列的方式能够让所有学生直观的看到老师的板书,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是老师能够看到学生活动范围是有限的,特别是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就会跑到老师的视野之外,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老师也不能够都照顾到。不过采取哪种课桌摆放方式,应该由教师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尽量让全部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2.5课堂上学生互动小组的划分

通过在课堂上建立互动小组的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回顾旧知识、运用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过在分组的过程中并不是随意分的,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掌握的情况进行合理化分配,并采用答辩、讨论的方式让一些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也能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老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分组,还可以在课下分组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搜集相关的资料,等到下节课的时刻再进行回答。针对语言教学,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方法,当前来说分组法和派对法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欢迎。这两种方法都能够帮助学生在团体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并学会团结同学,有集体观念。随着训练的深入,学生会自行的分工,找到团体中最适合自己的角色。此外,在课堂上这样训练还能够让老师更了解学生,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并对此给予帮助。

篇6

一、听力教学的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就是:教师放音——学生答题——教师公布答案并讲解其中的语言点,这种教学的重心在于成果(product),即教学的重点是练习的正误和最终对听力文字材料进行的讲解分析,学生获得的仍是与精读课差不多的语言知识点,而听力理解能力却提高不大,学生学习较被动,这样听力课纯粹就成了听力测试,起不到培养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BlendedLearning教学模式

第一,多媒体语音室教学环境。多媒体语音室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在现代听力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它将原有复杂、抽象的静态教学转变为简单、直观的动态教学,化难为易,通过变化多样的媒体演示功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基于环境舒适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目前的听力教学也要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听力教学模式,BlendedLearning模式就是如今比较人性化的一种。

第二,BlendedLearning教学模式。BlendedLearning(混合学习/融合性学习)是一种从企业领域发展过渡到教育领域,实用性强,灵活性高且成本较低的新的、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模式。BlendedLearning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以适当的传递媒体,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因此BlendedLearning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在听力教学领域获得了极高的重视。

二、影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主要因素及科学应对措施

(一)知识因素(主要是指语音、语义、文化三方面)

第一,听音辨音是听力教学中的首要基本功训练,学生语音的标准与否及其对语音知识体系掌握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有些学生地方口音重,发音欠标准,在听力理解时易受方言影响造成理解上的“负迁移”。另外,在正常语速下,缺乏对一些语音现象如连读、失去爆破、弱化等的认识,也会造成学生分不清自己到底听到的是单词还是词组,从而导致对听力材料的误解。因此,教师对语音体系应作系统、详尽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打好语音基础,突破语音关。

第二,词汇量小(尤其缺乏对同一词汇不同词性用法及搭配意义的掌握),句法分析练习不足。听力中很多句子都为复合句,若搞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分不出主、次信息,即使把句子中的每个单词都听懂了,也未必能正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更好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在听说应用中增强词汇、语法,培养语感,使学习极富趣味性和实用性。

第三,对英语国家文化了解不够。学生做题时,往往只能理解字面含义,回答字面意义的问题,而回答不出与文化背景知识有关的推断性问题。

(二)情感心理因素

人的情感心理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非智力因素。它对学习效果起促进或抑制作用。

第一,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学生产生的动力效应远比来自于外界压力(如:就业升学、家长的奖惩)等因素的影响更为持久。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应当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形式(如:听英文歌、看外文电影、英语新闻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焦虑:来源于不安、沮丧、自我怀疑、恐惧和紧张等负面情感,如考试、竞争、他人的评价等压力都会激起学生心底的焦虑感。过度焦虑会使人的神经处于高度紧绷状态,引起思维混乱,对学习不利;适度焦虑能维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警觉,对学习有利,因此,教师应提倡进行“合作学习”(BlendedLearning的一个精髓部分),一方面,教师不妨将好、中、差等不同水平的学生混合搭配,发扬团体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友好、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相互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不能一味坐在主控台前自我陶醉,而应根据需要,走到学生中去展开讨论交流,多微笑、勤幽默,拉进师生距离,尽量帮助学生降低其焦虑感。

杨慧:科学指导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第三,自尊:自尊是学习者自我肯定的一种心理态度,是学习者确立自信心的前提。大量研究表明,在自尊受到保护和鼓励的环境中,学习的认知活动最为有效。因此,教师课上应采取多鼓励、多表扬、多启发的正面评价方式,不能过分看重学生回答问题的正误,要多看看学生的长处,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不断增强自信,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第四,性格差异:人的性格通常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类。内向型的人给人的感觉较沉默寡言,外向型的人却活泼健谈。因此,表现在课堂上就为:内向型的学生由于自我约束过多而较少参加课堂活动,外向型的学生喜与外界接触,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交流。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偏爱外向型学生而忽视内向型学生,应根据二者的性格特点,一方面充分给予外向型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起到带头作用,搞活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内向型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不强迫他们发言(采取自愿原则),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第五,短时记忆:短时记忆能力在听力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记起刚才听完的内容是学生选择正确答案的前提。因此,教师应传授和训练学生相关技能-如何在听的过程中记笔记。此外,还可利用画简图等方法来辅助记忆。

(三)认知策略因素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听力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能通过考虑如何储存和检索信息来解决问题,如捕捉关键词、推理等。在英语教学中通常使用自上而下(top-down)、自下而上(bottom-up)、并行(即同时运用top-down和bottom-up)这三种认知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认知法进行听力理解操练,如:对于猜测情景或说话者身份的题型就很适合用bottom-up认知法,而回答文章大意或主要情节则用top-down认知法等。

三、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及课堂组织

(一)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主要应有以下六个角色:组织者(organizer)、控制者(controller)、检测者(assessor)、启发者(prompter)、参与者(participant)、信息源(sourceofinformation)。课堂上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教师角色的定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二)课堂组织

第一,听前阶段(Pre-listeningStage):听前教师应综合考虑听力材料的特征(如它的语速、所涉及的词汇的难易、句法的特色、文化底蕴)以及学生对材料所涉及内容的熟悉度等因素。从两方面着手为学生即将进行的听力理解做好准备:一是开展读标题、看插图、学习新单词、浏览听力题目等活动,对即将听的内容作个预测,教师可提一些启发性问题,或让学生讨论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等。二是介绍一种听力技巧,并告诉学生在即将开始的听力理解过程中该如何操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力求听出每个词、每句话的心理状态,应指导他们根据听力材料的类型、需要训练的听力技巧,去有选择地听。

第二,听时阶段(While-listeningStage):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听力理解习惯,即:学生根据要求应用某种听力技巧来理解所听到的内容,这样持之以恒,学生就会自己根据材料自动选择正确有效的听力技巧,从而达到听力理解能力提高的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坐姿的问题,在多媒体语音室中,教师主要是利用主控台通过耳机与学生进行单向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很少,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加上语音室环境舒适,有些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坐姿不端、懒散,或趴在桌子上,或双手托着头,嘴里咬着笔头等,听着听着就进入了梦乡。因而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坐姿端正,边听边写,眼、耳、口、手、心等多种感官并用。

第三,听后阶段(After-listeningStage):检查学生答案,掌握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另外,安排一些简短的讨论、跟读、背诵等口语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听力理解与说的能力紧密相连,是读、写、译等其他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听说结合能及时有效地巩固(consolidated)和内化(internalized)学生对所听内容中出现的新信息(如语音、语义、文化层面的新知识点),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听力教学过程才算完成。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格把握好尺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对模式生搬硬套,在遵循总的原则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好听力教学。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影响听力教学的多方因素着手,来探寻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最一般规律,以便科学指导教学实践。在当下,多媒体语音室环境下的听力教学绝非易事,它需要广大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知识、情感、心理、认知策略、教学参与者等各方因素,因此,教师应充分做好“四研”:既要研究好教材和教法,又要研究好自己和学生,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共同创建和谐、友好的教学新环境,从而使教师更敬业,学生更爱学。

参考文献:

篇7

2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案设计

本文对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案的设计中,着重分析历年中考阅读题型和阅读模式,并对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和修正,通过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学生阅读学习提供更多的通道。本次设计主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对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篇章阅读进行教学设计与分析,着重对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选取的阅读文章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课“WhatshouldIdo”。教学内容:WhatshouldIdo?课时:Period5(第五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SectionC部分的阅读文章。本课时主要是在前四个课时的听、说、读、写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在新教学模式下进一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做适当的户外活动,这是有益的;学会减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阅读中涉及的生词、短语:until,fit,asmuchaspossible,pressure,complain,include,pushy,send,allkindsof,compare,crazy,themselves,adult,ontheonehand,ontheotherhand,Organized。②掌握固定短语搭配:notuntil,fit,include,send,bythemselves,it’stimefor.../to...,asmuchaspossible,takepartin,see...doing,comparewith,ontheone/otherhand。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指定的任务中不断探索,组内之间交流互动,集思广益,丰富知识,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会适当的放松、劳逸结合,对于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好规划。三、教学重难点1)Languagepoints(语言要点)。2)Readingandwriting(阅读与习题练习)。四、教法与学法Task-basedteachingmethod,即通过任务链,让学生了解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五、教学资源网络教室,自行设计的多媒体课件(CAI教学辅助课件)。六、教学过程1)Pre-reading(阅读前的活动)。①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美国学生的生活以及课后活动的视频,从而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日在课后会做些什么。对学生在本单元前四课时所学的单词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②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思考自己在课后会做些什么?与美国学生有何不同?复习本单元前四课时的单词、词组。③媒体工具(信息资源)。通过视频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思维导图工具与PPT相结合,将本文中相关的词汇、短语进行展现,通过思维导图工具进行相近词汇、词组的组合,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④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与创设疑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媒体工具(PPT与思维导图)的支撑,便于学生对本课涉及的新词汇、词组的理解与掌握。尤其是在思维导图工具的作用下,将音形意相近的词分为一组,便于区分与记忆。2)While-reading(阅读中的活动)。①教师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布置阅读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提导与帮助。②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文章能够掌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压力,利用搜索引擎来了解“Howtorelaxmentalburden”(如何缓解压力)。③媒体工具(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搜索引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掌握更多缓解压力的方式。④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了解自己在英语阅读中的不足,深入掌握阅读理解的策略。同时,通过媒体工具(PPT、搜索引擎)来丰富学生的背景文化知识。3)After-reading(阅读后的活动)。①教师活动。以提问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对文章的难点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讨论自己的课后生活与阅读文章中其他国家学生的课后活动的异同,并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②学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将问题(自己的课后生活与阅读文章中其他国家学生的课后活动的异同)的讨论结果,与组内其他学生进行成果分享与交流。最后整理成报告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进行师生互动。③媒体工具(信息资源)。小组之间利用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小组长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软件(PPT或word)整理成报告的形式,将小组成员的报告内容进行展现。在此部分中,对于组内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组内其他成员可以利用远程协作学习系统进行指导与帮助。④设计意图。此部分活动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自信心。小组之间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和远程协作学习系统进行问题的解决,圆满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七、板书设计1)Whatdoyouusuallydoafterclass?2)Whyarestudentsnowundertoomuchpressure?3)Whendoyoufeelunderpressure?4)Whatshouldyoudotorelax?八、教学总结本节课利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美国学生的课后生活,由此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日在课后会做些什么,对学生在本单元前四课时所学的单词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通过文章了解课后生活与其他国家学生的课后生活有何不同?对于学习中存在的压力如何去缓解?通过教师布置的任务,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进行获取,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整个教学环节以关联主义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提供技术支持,为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通道。例如,通过PPT的呈现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搜索引擎解决相应的疑惑,丰富背景文化知识;通过即时通讯工具(飞信)进行结果讨论;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组内其他成员可以通过远程协作学习系统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利用媒体工具为学生知识的获取和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通道。

篇8

一、充分利用实物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

Guessing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神奇的吸引力,这一游戏对于复习、巩固单词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文具这一单元,课前我把所有学过的文具收到一书包中,课堂上我让一生上前逐一取出文具,放到身后问:“What''''sthis?”然后让其他学生猜:“Isitapencil?”如猜中,全体学生说:“Yes,itisapencil.”猜中的学生可换下,自己出迷让别人猜。如此反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在反复猜的活动中,学生自然记住了单词。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令全体学生把手放到背后,教师拿出eraserpencilsharpener......等实物,一件一件给他们看,这是eraser,这是ruler,......等等。再令他们全体闭眼,拿出一种物品,送到任何一学生手中,然后问:“Whohasaruler?”由学生猜,没有的学生猜“Johnhasaruler.”或者“Maryhasaruler.”等等。如果John手里有一尺子,他就站起来说“Yes,Ihavearuler.”如果他没有也立即回答:“No,Ihavenoruler.”教师也可以同时对学生说:“DoesJohnhasaruler?”他们回答:“Yes,hehasaruler.”教师可用多种方法变更问语,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二、合理利用角色游戏,增强学生主动性。

篇9

教育心理研究发现,学生在初中阶段理解能力依然不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的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一般不能很好地进行消化理解,经常就是囫囵吞枣,而历史影视资料作为一种较为直观性的教学手段,它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感性、形象的知识,将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抽象知识转化为更加具体的知识,进一步减少学生学习抽象知识的难度,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三大战役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于影视剧《三大战役》,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是如何英勇作战,解放全中国的,这样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就更好的了解了这一块的知识,更好地掌握这一块的知识。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主动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直观性教学可以充分向学生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概况,可以充分地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事情的能力和方法。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借助于一定的影视资料,可以将某些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更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某一历史阶段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某一历史事件、人物的发展脉络,例如教师在讲述《》这一块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于一定的历史影视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从到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在中国的传播的过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的斗争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登上历史舞台的,这对于逐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等都是有好处的。

(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传统课堂上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历史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要求在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某一方面历史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而历史影视资料更为直观性的特点恰恰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悟,在促使他们更为直观地了解某一方面历史事实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情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二、历史影视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影视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在全国各地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该看到,由于使用不当目前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历史影视资料也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正确发挥它们的作用。

(一)要注意讲解和直观的有机结合

毫无疑问,历史影视资料具有更好的直观性,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某一方面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但是直观并非是让学生一味地看,而是要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观看,不少教师在放映有关历史影视资料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讲解和直观结合起来,结果学生只是很有兴趣地观看,看完之后并没有很好地将其和课堂内容结合起来,结果浪费了时间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使用历史影视资料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将直观和自己的讲解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解答学生在观看中的困惑,引导学生将历史影视资料和课堂内容结合起来,更深地去理解知识。

(二)防止历史影视资料直观的滥用

应该看到,历史影视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其本身并不能代替历史教学的过程,直观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其本身应该是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因此,一节历史课是否应该使用历史影视资料、采用什么方式、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历史影视资料、什么地点使用等都需要教师来根据本节历史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决定,如果教室在这一过程中一味追求历史影视资料的直观性,一上课就直接放映有关的历史影视资料,那么就会导致直观过多,不仅浪费了事件,更严重的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67-023

一、引言

随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代,学生的地位和重要性凸显。培养广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理论方面研究的有范烨(1999),魏玉燕(2002),何莲珍(2003),兰昌勤、曾洁(2004)等,倡导通过建立自主学习中心提高学习者自主性的有华维芬(2001;2003),孙红(2004)等。这些研究多从改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模式出发,很少涉及学习者个人因素对学习者自主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欲通过调查研究学习动机(学习者个人因素之一)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关系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经。

关于自主学习能力的评定,国外已经有了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测试量表,如Weinstein等人编制的“学习和探究策略调查表”,Zimmerman和Martinez-Pons等人编制的“自主学习访谈表”及“学生自主学习结果评定:教师用量表”,Pintrich等人编制的“学习动机和策略问卷”等。国内关于自主学习的测评,谢家树(2002)编制了“大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袁红梅(2005)对谢家树的量表做后续研究,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自我调控、内容和环境等四方面测量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包括16个子因子,61个项目。袁的量表内容全面,信度和效度都极高,因此本文欲采用这一量表衡量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国外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多是根据Gardner的经典模型或扩展模式,国内学者(如秦晓晴,高一虹等)在总结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情不断发展学习动机理论,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2003)通过大量实证性研究制定出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调查问卷,它把内在兴趣、成绩、学习情景、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信息媒介等七种英语学习动机归为三大类:文化性动机,工具性动机和情景性动机。其中,文化性动机指学习者对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包括指向目的语文化的内在兴趣和指向母语文化的社会责任两个子分类;工具性动机指用目的语做工具达到特定目的,成绩、信息媒介、个人发展都属于这个范畴,其差异在于工具所服务的目的;情景性动机涉及学习情景对学习者行为的影响。这种划分方法把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并经过范围甚广的试测、再测,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成为国内研究者广泛应用的动机调查问卷模本。本文动机部分的问卷就是在这个问卷基础上修改而成。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一)英语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如果有,相关关系如何?

(二)不同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关关系如何?

(三)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之间相关关系如何?

2.研究对象

本文的被试是商丘师范学院07级英语专业大一的129名学生,其中男生23名,女生106名。

3.研究工具

第一个问卷是袁梅(2005)的“自主学习能力问卷”,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自我调控、内容和环境等四个方面,含16个因子,61个项目。这16个因子分别是:学习价值观、学习兴趣、自我效能、组织与精加工、助学策略、一般方法、课外学习策略、自我总结与评价、自我意志、自我控制、时间计划、时间管理、自我目标、学习内容、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等。

第二个问卷是“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高一虹,2003)基础上稍作修改而成。共25个项目,包括文化性动机、工具性动机和情景性动机三大类,内在兴趣、成绩、学习情景、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七种子分类。

两个问卷的每一题目均要求以五点量表形式作答,从“一点也不像我”、“基本不像我”、“有点像我”、“基本像我”、到“很像我”,依次记为1至5分。得分越高,自主学习能力或学习动机越强。

4.研究过程

笔者直接参与问卷的调查工作。回答问卷之前,先向被试介绍研究目的,力争数据客观、真实。问卷回收之后,首先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统计发现两个问卷的信度系数分别是.9321和.8103,可见信度较高,数据较可靠。随后,利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forwindow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回答前面提出的研究问题,研究结果如下所述。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动机得分、自主学习能力得分以及性别之间的相关关系

动机得分与自主性得分的相关分析结果是: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两个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355,Sig.值为.000,可见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是说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高,反之依然。

性别和动机的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是,男女生在学习动机上的得分方差相等(F=.067,Sig.=.796),这样t=-1.213,p=-.227,即在.005的显著性水平,男女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性别与自主性得分的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分方差相等(F=1.329,Sig=.251)相等的情况下,t=-3.461,p=-.001,p的绝对值小于.05,因此男女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前面的负号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差异成反向,而“1=男生”,“2=女生”,所以女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高于男生。

2.不同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

三种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显著性水平为.01时,文化性学习动机,工具性学习动机和情景性学习动机与学习者自主性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418,.283,-.113,p值分别为.000,.001,.101。可见,文化性学习动机和工具性学习动机与自主性都呈显著性相关关系,即是说当学习者的这两种学习动机越强,他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越高,在这一点上文化性学习动机比工具性学习动机更明显;而情景性学习动机与自主性呈较低程度的负相关,就是说,学习者的情景性学习动机越强,他的学习自主性就越弱,不过这种相关关系不显著。

七种子动机与自主性的相关分析的双尾检验的结果显示,在.01的置信水平上,内在兴趣、成绩、学习情景、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信息媒介七种学习动机与学习者自主性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是.304,.070,-.113,.300,.370,333,194,显著性系数分别是.000,.434,.203,.001,.000,.000,.028。这说明,内在兴趣、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四种学习动机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性最大,呈显著低相关,信息媒介学习动机与自主性相关关系呈弱相关,成绩动机与之相关性更差,受学习环境影响的动机与自主性程度呈负相关(这一点与前述一致)。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要强化学生的文化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还要弱化学生的情景性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得分与自主学习能力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学习动机总得分与自主学习能力四个组成部分的相关分析的结果是,在.01的置信水平上,学习动机总得分和自主性四因素(动机、策略、自我控制、内容与环境)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是.367,.253,.284,.325。方差分析发现,动机总得分与自主性四个因素之间存在差异,显著性系数分别为.000,.004,.001,.000,其中中间两项大于或等于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001,第一项和第四项小于该临界值,这说明学习动机与自主性问卷中的动机部分得分、内容与环境部分得分呈显著低相关关系,而与策略和自我控制部分得分低相关关系不显著。

进一步分析动机总得分与自主性十六个构成要素的相关关系得出的结果是,学习动机与学习价值观、学习兴趣、自我效能、自我意志、自我控制以及对学习内容、学习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的选择等因素在.01置信水平上呈显著相关关系,与组织与精加工策略、助学策略及时间管理等因素在.05置信水平上呈显著相关关系,与一般学习方法、课外学习策略、时间安排等相关关系不明显,与自我目标呈不显著性负相关。这说明,学习动机强弱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具有选择性,对学习情感的影响更大些(部分原因可能是动机量表和自主性量表中的动机部分有相似之处),如自我效能感越强,意志力越强等,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在对待外在环境方面的影响方面自觉性更大,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也越强,而对于一般性学习方法,动机的影响不明显。

四、结论

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以及意志力,影响他们对待学习环境的态度和学习策略的选择,而这些都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上就是两者呈显著相关关系。动机类型和学习自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文化性学习动机对自主性影响最大,工具性动机次之,情景性动机最差,甚至出现负相关的情况。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须强化他们的内在文化性学习动机,让他们对目的语文化产生兴趣,使得这种发自内心的兴趣成为语言学习的动力。工具性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也起着重要作用,受现行教育制度和考试机制影响,它几乎成为中国学生外语学习者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它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也有影响,因此发展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也不能忽视了这个方面。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动机,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工具性动机,这有利于快速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四级或八级考试前夕不防以此激励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尽快掌握知识,就业之际不防以找好工作为由鼓励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有关情景性动机的研究说明,学习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不同情景性动机,要区别对待,对那些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学设施以及教师个人品质,要加以推广,对那些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消极模式要尽量减少。

参考文献:

[1]沈学珍.现代数据分析技术[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2]朱祖德.王静琼.张卫.叶青青.“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教育,2005.3.

[3]谢家树.燕良轼.“大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

篇11

教学时准备题的设计非常重要,因为数学教材是系统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每一节新课,每一道例题都是前段知识的发展和延伸,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由于新旧知识的这种联系,教学中的准备题就起到了桥梁了作用,准备题应与尝试题紧密相连。

出示准备题:小明家养鸡27只,养鸭19只,小明家养的鸡和鸭的总数是多少只?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讲解:要求鸡和鸭的总数就要知道鸡和鸭分别是多少只,这两个数量在题里都已经告诉了,那么把鸡和鸭的只数合起来就是所求问题鸡和鸭的总数。算式是:27+19=46(只)。答;(略)。在此基础上出示尝试题;小明家养鸡17只,养鸭19只,养的鹅比鸡和鸭的总数少3只,小明家养鹅多少只?为准确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准备题与尝试题合为一体,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

二、课本示范作用--自学课本

尝试题的出现,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起到思维定向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自学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经过准备题的"铺路"能够解答出尝试题。而多数同学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尚需辅助指导,这时教师出示自学内容同时给予点拨。出示自学提纲,附自学例题: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自学提纲为:首先找出题里的已知条件及问题;其次观察线段图思考:做红花的朵数与哪个数量有关系?在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尝试的条件,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课本,自己探索,从课本中找到解题的方法。

三、尝试练习--信息反馈,指导判断正误。

在尝试练习中,应用反馈原理,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了解答尝试题的方法,几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教师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感到自学新知识并不困难。这样就可以加快教学速度。由学生独立解答下面的题:把前面三个已知条件分别改为:(1)养鹅的只数比鸡和鸭的总数多3只。(2)养的鹅的只数是鸡和鸭总数的3倍。

四、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急于用自己刚获得的知识来解答尝试题,这时教师要通过自学--解答尝试题,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讨论提出的疑问,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规律就成了新课中的关键环节,把新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课本上的例题与尝试题的相同点及不同点。题里的数量关系相同,题意不同,解答尝试题关键先算什么?为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所求的数量与哪个量有关系,我们就要先算出哪个量,然后再解答所求的问题。也就是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答出来。学生讨论后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讲解与教师讲解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尝试后的教师讲解

在学生讨论困惑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的讲解。教师此时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在教学中学生针对线段图的画法提出异议。有的学生问:题中提到了三种量为什么只画两条线段图。这个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若学生解答不清楚,这是教师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提示学生注意:第三个已知条件是鹅的只数比鸡和鸭的总数少3只,把鸡和鸭的总数作为基础量进行比较,因此要把鸡和鸭画在一条线段上,这样才能很清楚地进行比较。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知道与谁比,谁就作为基础量的知识。尝试教学法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题作用统一起来。

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发儿童智力,发展与培养其思维能力,一定要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智力因素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非智力因素包括内动力、情感、意志、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荣誉感、独立性等心理因素。

篇12

(1)英语教材的建设是大学英语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建设在英语教学改革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材过于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选材上注重趣味性,忽视了语言的实用性,导致语言材料失真。但是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教材编写的理念逐渐转向了功能意念主义,也就是重视学生词汇量的增加和语言基础的夯实,重视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养成。即便如此,有的教材还是比较重视语言功能和语法结构的强调,对语言能力的培养程度不够;还有的教材语言优美,实用性不强;有的是内容新颖、系统性不强等。对照基础目标的下移,大学英语教材不能仅满足于单一型阅读教材,要逐渐建构起听说读写立体化教材体系,引导学生从英语教材中走出去,提高学生通过多个渠道获得语言实践的机会。大学阶段的英语教材要区别于中学教材,加强教材的实用性,立足于学生今后工作的需求,和大学生的生存需求直接挂钩,帮助学生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毕业以后照样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因此,教材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今后研究的课题,也是宏观管理层面努力的方向。

(2)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我们大学英语改革的产物,更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监控的重要手段,要从管理的层面推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教学改革服务。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需要大批的外语人才。这些外语人才并不是仅仅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就能选取的。因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身就需要建立一个相适应的考评机制,还需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引进大量的语言理论和测试经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应运而生,主要是对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测试的随意化和监测效果不高的及时的纠正,更是对国家改革开放,社会上引进的大量语言测试经验的回应。任何事物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大学四六级考试建立的初衷是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监测,但是随着测试理念的更新,测试正在由语言知识的测试转向应用能力的测试。过去重视效率和信誉,现在重视反拨效应,更加重视真实语言环境下学生交际能力的测试。所以测试的这一重要的监控手段需要作出一定程度的改革。我认为当前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四六级考试是什么性质,到底是社会考试,还是教学考试的问题,万万不能把两者统一在四六级考试上。在教育部这一级别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是教学考试,所以我们的四六级考试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社会的要求,突出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力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2从中观管理层面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究

(1)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组织管理工作

为了防止改革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各个高校要成立专门的英语教学改革机构,专门管理和组织英语教学的改革。只要是管理,就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促使改革的每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给改革的具体实行者留有调整的空间,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者能及时应对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状况。大学英语教学部主任要在改革上坚定改革的理想和信念,敢于突破一些阻力,具备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领导本科室的大学英语教师做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保证改革取得应有的成效。

(2)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制度建设

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各个部门要首先理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管理体制,分析出改革的问题所在,有效地从人事、制度和管理分配上进行改革,通过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教师改革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能否拥有一直团结务实、拼搏创新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够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是教师队伍能够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在改革上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善于合作、敢于探索。因此,造就一批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大英语教师的吸引力和工作的幸福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促使教师成为改革的主体。

3从微观管理层面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究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

英语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一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的过程,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听说实践,学生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基础之上才能掌握英语的本质,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减少语言知识的传授,加大语言运用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仅仅探究语言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言能力仅仅能够保证学生的语言合乎语法,但是不能保证交际规则的得体。学生只有对英语所在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使自己所学的语言既准确又得体,才能不学成中国式英语。所以我们不但要注重语言的结构,更要注重语言的功能。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课堂点拨和学生自修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以点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为主,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留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的自,加大大学生语言实践的力度,建构大学生英语实践的平台,让大学生在语言实践的平台上锻炼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例如学校要定期组织英语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开展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说英语的热情。还要充分挖掘学生课外自学的潜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无限的语言技能。

(3)推进学学模式的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学模式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手段,大学英语教学要建立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网络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科技革命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的宗旨。英语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有关的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实践中慢慢培养起来的。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给学生重视有效的交际需求,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还要解决学生在英语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逐步建立个性化、开放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