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02:25: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旅游文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功能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续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功能。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新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闻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摘要:“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探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探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和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摘要:“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摘要: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和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功能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探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功能。其次,旅游文化是在和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探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和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和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新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向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目前状况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和资源开发的匹配目前状况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和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非凡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和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策略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探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非凡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楚、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新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心得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探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二、影视旅游文化的概念探究
作为一种文化体验过程,如何将影视旅游的文化功能最大化,使旅游者在参与影视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得以获取最大的文化满足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有必要对影视旅游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影视旅游文化的形成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文化都是人的活动,而且具有实践性。影视文化是狭义文化的类存在,它改变了人类传统的感知方式。传媒科技的发展使得影视艺术得以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因而,影视文化具有广泛性。同时,影视艺术具有被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观众所接受的可能。因而,影视文化具有普及性。影视的最终目的在于使观众在感官上和精神上得到认可和愉悦。因而,影视文化还具有娱心性。从审美到观念,包括影视旅游的出现,影视文化广泛性、普及性和娱心性的特质使影视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旅游使影视旅游文化得以产生和表现。旅游活动中的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介体——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势必会产生文化行为和文化影响。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者的客源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文化和东道文化、在旅游过程中旅游经营者所展示的服务文化等等融合组成旅游文化的内容。因而,旅游文化具有融合性、综合性。同时,由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接受服务和提供服务的人员差异都使得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多元性。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愉悦身心,接受文化和精神享受。因而,旅游文化势必也具有娱心性。王恩涌在其《人文地理学》中认为“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影视文化与旅游文化是具有一定相同特质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最终表现为愉悦的心情和满足的精神享受,在相互吸纳、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催生了影视旅游文化的形成。
2.影视旅游文化的涵义
影视旅游是由与影视相关的各类旅游资源所构成的文化体验过程。旅游文化扩充了影视文化的内涵,而影视文化则为影视旅游所服务,可视其为影视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资源,它提升了影视旅游活动的意义,使这一专项旅游为更多人所接受,是旅游文化的实践。因此,影视旅游文化是以影视旅游活动为载体所展现的文化交融和文化整合现象。(图1)影视旅游文化的“源文化”——影视文化、影视旅游资源的各种文化要素以及影视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关系是影视旅影视旅游文化具体特质表现为:(1)综合性。影视旅游文化所包含的要素众多,所表现的形式丰富。从影视拍摄地的静态景观到各种影视城的动态演艺节目、各类旅游资源和文化产品无一不体现出影视旅游文化这一整合文化的丰富内涵。(2)广泛性。作为感染力最强的艺术,影视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影视旅游虽还只是一项新兴的旅游活动,但影视和旅游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娱乐方式,热爱影视和旅游的人们众多,只要能有具备吸引力的影视旅游资源,人们自然会对影视旅游产生兴趣,影视旅游文化具有被广泛传播的可能。(3)可感知性。文化的概念是宽泛的,但是介于影视旅游资源的感官体验使得影视旅游文化可感可知。从影视作品影像中所抽离出的逼真的旅游资源驱使旅游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文化感受。(4)娱心性。影视旅游是能带给人们精神享受的文化体验之旅,影视旅游文化宣扬和传递影视和旅游的魅力,使旅游者得到文化需求的满足。
关键词:
旅游;文化;传播;战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加深,外出旅游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在旅游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通过旅游文化的传播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旅游文化传播战略,对于旅游文化的传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
一、旅游文化传播认识
1.传播内涵。
旅游是人们为了获得放松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休闲方式,是一种文化的互动性的传播,是文化的交流,因而,旅游文化传播的内涵就是人们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和轻松。旅游文化的传播内涵是通过主体对象和旅游媒体之间的信息传播,形成旅游信息的传播链,实现多方面的信息的交流,旅游文化传播的内涵主要是体现在旅游信息、经历的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播媒介等形式,形成文化的传播,不同地域的人形成互动,实现旅游文化的跨国际传播,更好地形成文化的交融,促进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
2.传播方式。
在旅游文化的传播中主要是旅游信息的传播,是文化扩散的重要方式,不同地区的旅游信息有所差异,也形成了旅游信息的特殊性,在信息的传播中要采用科学的方式,准确地表达出某种完整意义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旅游活动进行传播,通过主动提供或者传播旅游服务信息,从而达到吸引顾客、发展旅游产业的目的。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活动,人们为了精神上的享受和自我的丰富,进行旅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就成功地传播着信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播信息,并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信息知识,通常在旅游传播中都是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3.传播媒介。
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包括传统媒介、网络和新媒体两种,传统媒介的旅游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介获得旅游文化的信息,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介传播的旅游文化信息逐渐不再流行,由于传统媒介传播的被动,人们不再满足与被动地接受文化信息。新媒体媒介的传播弥补了这一缺陷,新媒体能带来更好的旅游文化传播体验,通过互联网传播更好地接受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内容,颠覆了传统旅游文化传播的模式。受众也成为了旅游文化信息的传播者,能进行多对多的传播形式,全方位地传播旅游文化。
二、旅游文化传播战略
1.传播全面信息,选择多样化的传统媒介。
旅游文化的传播就是信息之间的传递,要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则要全面化地传播旅游文化的信息,采用多渠道的形式信息。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媒体是最直接方便的深入家庭的信息传播工具,其传播的范围广泛,信息的传播全面,到达率高,是重要的信息的渠道。报纸的传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有着固定的读者,信息量大,读者选择的余地也较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广播电视的传播具有传播迅速及时等特点,传播手段多样化,口头传播信息的形式能很好的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传播喜怒哀乐的情绪,传播有效的信息。
2.采取新媒体媒介,实施全球战略传播。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有着很多的优势,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还能形成互动。基于新时代的旅游文化的传播就是要做到及时有效,而且形成图文并茂的形式,新媒体的传播能让人从视听多方面地感受,从而形成全面化地感受,进行全方位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宣传,形成全面性地整合传播的形式,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我国的不同地区的旅游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旅游文化的传播要根据旅游形象特点进行综合性地考虑,设施全球化的战略,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出我国的旅游文化的特点,实现全球一体化,从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3.精准定向的品牌化传播。
旅游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就是为了促进我国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旅游的价值,在旅游文化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要进行精准的品牌化定位,不同的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设计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活动,从而形成鲜明的特点。品牌化的传播则要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形象标志,在人流聚集地和重大的活动场所进行定向宣传,加大旅游品牌化的宣传力度,加强服务的质量。品牌化旅游文化的宣传战略需要形成全面的品牌体系,塑造品牌形象和旅游景区的品牌特色,才能吸引现代游客的目光,形成旅游消费的热点,从而达到宣传旅游文化的目的,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旅游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综合考虑旅游传播学的理论,从旅游传播的内涵和方式等方面广泛地传播旅游文化,形成独特感受的传播行为,则能形成特殊的个性和特征,宣传我国旅游文化的特征,使我国的旅游文化走向国际化,提高旅游文化的整合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旅游文化的价值。
作者:刘典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在我们熟知的旅游商品点主要包括:1.旅游纪念品,主要指以旅游点的文化古迹或自然风光为题材,利用当地特有的原材料,体现当地传统工艺和风格,富有纪念意义的小型纪念品。2.文物古玩及其仿制品,主要指不属于国家严禁出口的古玩、文房四宝、仿制古字画、出土文物复制品等。3.土特产品,主要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农副产品等。4.旅游日用品,指旅游者在旅游话动中购买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日用品,包括洗漱用具、鞋帽、地图指南、箱包、防寒防暑用品等。而丽江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主要重点就在于旅游纪念品和日用品上。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纳西族文化的再创造与艺术加工,主要就少数民族中所流传的神话传说,宗教文化中的故事进行分析比较,用艺术的手法再创造,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焕发出新的活力。开发设计旅游产品,立足于传统文化,开发设计出全新的旅游产品,结合现代技术,创造出新奇有趣的文化产品,玩具。旅游文化产品带来的变化与价值,强烈的民族地域文化能促进产品的销售与开发,是产品推陈出新的灵感源泉,是取之不竭的资源。由于产品本身带有地域文化特征,能很好的代表当地进行宣传,创造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影响。
二、旅游文化产品的现状
(一)旅游文化产品欠缺设计和包装
现在国内多数旅游文化产品生产者做工粗糙,缺乏设计,给人低劣感。产品缺乏设计,很少融入传统文化,很难代表当地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包装与旅游产品价值不相称。很多店铺都是将旅游商品直接出售,包装只是简单的盒子或者袋子,有些商品甚至跟没有外包装。很多游客因为产品没有包装,无法运输大件的和易碎的商品,如木雕,瓷器等这样的商品,从而放弃了购买。旅游商品还存在设计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的问题。在相同类型的商品面前,人们更愿意选购那些视觉语言丰富,能够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商品。旅游产品设计缺少创意,对产品的特色、品质、价格、体积、使用功能、包装等因素考虑不周,市场定位不准确。
(二)旅游文化产品缺乏地域特征
丽江旅游局组织开展的旅游商品市场调查表明,区内八成以上的旅游商品并非“丽江制造”,旅游商品市场缺乏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本身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品牌意识,致使经营的商品单一;另一原因是具有丽江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少,游客难以在铺面林立的街面上买到能代表丽江特色的商品。这一现象不但存在于丽江,全国的旅游景点都普遍有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全国的哪个城市,所贩卖的旅游文化产品多数大同小异,还常常是同一市场里批发处来的商品,缺乏当地特色。
三、丽江纳西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
(一)传统文化正在被重视近年来国内民俗文化的复兴,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都彰显出人们和政府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丽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丽江市政府曾举债10多个亿对古城进行保护,还曾举债400万出版了《东巴文化历史全集》,进行文化保护。成立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建立多个东巴文化传承点。从2008年开始,丽江市政府还将从每年的旅游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用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人们对蕴涵有传统文化的商品和事物也表现得越来越有兴趣,有的人自发的学习传统文化,有的人开设了传统文化的学习班。这些现象表明政府和群众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正在逐渐重视。
(二)丽江旅游市场需要更多新的旅游文化产品
现在丽江旅游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主要有毛纺织品,皮毛革,小饰品、民族手工艺品、农特产品、古玩等几大类。在从丽江开发旅游业至今的这几年内,商品品种变化较小,虽然有很多从外地引进的商品进入丽江旅游市场,但民族气息和地域特征不够,不足以代表当地的旅游商品。当地生产的如围巾,风铃等商品,已经形成一定的形式,再创新的空间不大。所以,丽江的旅游市场需要更多新的旅游文化产品。
(三)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蕴藏丰富
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其实,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艺术品及东巴祭祀活动等。其中现存的《东巴经》约4万册,其中不雷同的书目约1千多种。其因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多国博物馆收藏。经书中的故事如纳西族创世故事《崇搬图》(又名创世纪),英雄史诗《东埃术埃》(又名黑白战争)、悲剧长诗《鲁般兽饶》等,从中可以充分反映出东巴经典内容的丰富和题材的广博。涉及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医药等等各方面内容,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将这些文化素材运用到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中,势必将创造出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四、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对策和办法
(一)应用丽江传统文化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给旅游文化产品带来了严峻的生存挑战。当代旅游商品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丰富内容为丽江旅游文化产品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丽江旅游商品事业的兴旺发达。东巴经里的故事为旅游商品设计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
(二)优化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旅游文化产品的包装给人的第一映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件商品的受欢迎程度,好马配好鞍,做好产品的包装设计,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开发地方特色产品,从地域特点和地方文化内涵入手,改进包装的设计。在世界信息流通快速,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包装的科技和质量问题已得到保证。如何让产品以视觉语言在最快速的时间内抓住旅游者的眼睛,在同类型的商品中脱颖而出,如何明确的表达出地方文化内涵,这都需要加强产品的视觉包装。对旅游产品设计者来说,需掌握国内外文化流行趋势,体味地域文化特点,切中产品包装设计要害,让普通商品融入当地文化特征,印上文化思想的烙印,使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更加生动、深刻。对于旅游者,很多游客都想在领略自然山水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文旅游的魅力,由于各人社会、生活、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远离家乡的旅游区,就产生了奇妙的旅行体验,往往带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更能吸引游客。所以旅游产品包装上融入地域文化内涵是必须的。在制作工艺上要注重材料和造型的合理运用,装饰手段多利用地方特点,丽江拥有独特的东巴文化,应通过对旅游产品包装的精心设计,着力创意,把地方特色提炼出来。用明快的造型和色彩等手段表现为包装的视觉语言,唤起游客的购买意识和欲望。
2.包装运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便开发出更加环保便携、保护产品、节约资源的包装设计。(1)游客喜爱自然风景,也会喜爱环保绿色的旅游产品包装,所以在包装选材上要利用当地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如自然植物的茎叶、木、石和东巴纸等当地特有和与当地风景文化有关系的材料。(2)旅游产品包装普遍呈现轻便小巧、便于携带的特点,游客在选购商品的时候,除了个人爱好、造型美观、纪念意义等因素外,更多会考虑携带和运输的安全和便利。因此,要根据旅游产品的特点设计,方便游客携带,食品类的包装还要注意食物保存的特殊要求。
3.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定位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细分。设计者、生产者应做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国内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情况,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包装设计,在缘由产品基础上开发调整出更加适应国内外游客需求的商品和包装。做到多层次和定位的设计,以满足不同消费能力旅游者的需要。4.将旅游文化产品包装通过视觉形象设计,形成系统化品牌。因市场竞争与营销、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造、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消费者适应方便等因素,旅游文化产品包装适宜以系列化的形象出现。统一的视觉形式给消费者郑重强烈的印象,促进了产品的销售,树立了品牌形象。一个良好的产品形象,也代表了产品优质的服务和质量,因此设计中必须将品牌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统一视觉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与消费者进行深度的沟通,建立起心理认同。旅游文化产品在市场中起到了推广品牌和宣传旅游地的作用。
(二)旅游产业链不够完善以现代旅游业中旅游核心竞争力=自然风光+人文资源+观光购物+主题产品+特色娱乐这一五要素而言,目前东钱湖地区的主要旅游吸引力还仅在于五项之一的自然风光,即处于旅游产业的观光旅游这一初级阶段,大部分游客旅游时间处于周末或节假日阶段,平时很少,旅游逗留时间短,很少超过两天。旅游产品体验度不够,娱乐、购物、餐饮等相关旅游特色产品缺乏,除钱湖鱼干、土家菜点之类的初级旅游产品外,游客来东钱湖旅游后没有可供选择的特色旅游产品。并且旅游文化资源发掘不足,没有充分挖掘东钱湖地区的“佛家文化”、“南宋石刻文化”、“福泉茶文化”、“商文化”、“官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造成旅游文化吸引力不足,缺乏文化底蕴,缺乏从文化上吸引旅游者二次观光的旅游动力。
(三)重大旅游项目少由于整个东钱湖区域尚未经过高度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经过重大项目的推动和支撑,以解决经济增长、人员结业、产业调整等多项问题,而从东钱湖历年的引进重大项目来看,1999年启新高尔夫、2001年雅戈尔动物园、2002扩建湖心景区、2003新建福泉山景区、2008年建成两家五星级大酒店、2012年旅游环湖骑行带,基本上平均一年不到一个大项目,旅游接待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又拖累类旅游产业发展,使整体旅游产业处于既不能发展二产、三产发展速度又低于期望值的尴尬境地。
(四)旅游营销缺乏统一协调东钱湖区域内虽然目前景点众多,但各景点、宾馆、饭店都有各自的营销队伍,大部分各行其是,促销活动也缺乏统一的组织,对外形象也是五花八门,很多旅行社到了东钱湖都不知道与谁联系,更无论普通游客了,由于各自为政也使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仅仅限于单方面,没有有效的统一商业运营模式,没有独立的旅游公司与旅游直通车,没有统一的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最终观光客多于休闲度假客,旅游产业有环无链,产业规模效应无法显现。
二.利用旅游文化营销方式推动东钱湖旅游产业发展
游客让渡价值的大小是决定游客是否满意的基础,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从拥有和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价值与为取得该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成本之差,旅游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可赢利地创造顾客价值,开展旅游文化营销,挖掘景点文化价值,重塑景点品牌形象,是旅游营销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游客让渡价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增强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那么针对宁波东钱湖区域,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旅游文化营销方式呢?
(一)找准区域旅游文化定位就东钱湖区域而言,实际存在着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特色,如南宋石刻文化-钱湖石马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人、雕刻最精的南宋墓道石雕遗存,为研究南宋社会发展史和墓葬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佛教文化-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阿育王寺为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福泉山麓大慈禅寺在南宋时期曾名振浙东,有“千僧过堂”之说,是为千年甲刹;茶文化-福泉山山顶3600余亩茶树环坡而栽,树形圆润成垅,依山起伏,形成“茶岭碧波”景观,蔚为壮观,以"东海龙舌"和"福泉白茶"最为代表,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喝了"东海龙舌"后龙心大悦,从此广为盛传;儒官文化-北宋时期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体恤民生,深入实际,组织民众起堤堰、决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众多古湖工水利遗迹,南宋史氏家族因匡扶正义、铲除奸佞而声名远播,留传下“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的佳誉美谈。其余如商文化、佛教遗产文化等都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各文化要素互相结合,形成了集多种文化特色于一体的东钱湖特色区域文化。
2.促进高品位旅游产品研发。旅游是一项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同时也是一项经济型的文化事业。[1]旅游文化来源于旅游,是旅游产品中最核心的内容,旅游开发只有深入地挖掘文化内涵,才能造就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才能增加旅游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内涵的挖掘有赖于旅游文化知识的掌握和旅游研发技能的运用,而这一切归根结底要依赖旅游文化及其他课程的学习。
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上来看,它涉及到旅游学、文化学、美学、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民俗学、宗教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又涉及到资源开发、经营管理、服务文化等内容。[2]因此,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同时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素养,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关于旅游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上所述,旅游文化教学对于旅游人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做好旅游文化教学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积极作用是当前教学工作者思考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旅游文化教学问题发表如下几点拙见。
1.结合旅游热点问题阐释教学内容。任何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旅游热点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也最能反映旅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把旅游热点问题融入到旅游文化教学活动中,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首先,旅游热点问题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这种方式可以把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及时地运用到旅游实践中,使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最后,通过旅游热点问题可以将课程内容直观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接收。
2.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容易使他们陷入迷茫,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因此,课程教学要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或解释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恋爱、就业等诸多问题,教学中要尽量把这些问题引入到课程中,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教会他们正确地待人接物,从而完成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影视媒体;旅游文化;旅游形象
旅游产品的营销有其特殊性。消费者看不到产品实物,需要借助于媒体对旅游景区的形象进行展示,这成为公众对景区进行感知的依据,然后做出自己的消费决策。然而,很多国内著名旅游景区的视频资料,其中很多制作水平较低,有的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需要借助于影视行业的技术与影视媒体的传播优势来塑造好国家的旅游形象。
1、影视传媒的优势
1.1广泛的受众
和其他传媒相比影视媒体拥有最广泛的受众。不受文化程度、年龄等条件的限制,所有的人均可从影视媒体上接受信息。和传统的印刷媒体相比,直观生动。印刷媒体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所以,一方面印刷媒体需要有阅读能力的人,才能去接受信息;另一方面印刷媒体没有活动的影像,直观性较差。和网络媒体相比,很多老年人根本不上网。另外,显示器屏幕小于影视屏幕,人们更乐于观看大屏幕电影和大屏幕电视。手机传媒正在快速兴起,但其视觉效果无法和影视相比。如:电影《甘地》在播出后,使到印度的旅游人数提高50%就是最好的证明。
1.2专业化团队
影视制作工作专业性强、分工细,这就保证了影视产品的质量。影视制作人员,都经过高校专业化的学习,文化素质高,专业基础好。影视制作专业分工明确:编剧、导演、演员和灯光等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积累很多实践经验,这是影视行业专业化制作质量好的关键。许多国家AAAAA级景区,甚至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风光的影像表达都无法令人接受。画面拍摄随意,降低了旅游景区风光的视觉效果。专业化影视团队的制作,在选题策划,前期素材拍摄,后期编辑及审定都是按照一定程序严格进行操作。旅游文化类影视产品关系旅游产品的销售,在制作上必须高质量,才能有好的传播效果,而影视行业高水平的制作团队是保证影像质量的基础。
1.3媒体优势
大屏幕电影和大屏幕电视的视觉效果,视觉效果优于电脑和手机屏幕。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电影投资在我国正快速发展。
美国平均8000人一块屏幕和我国平均30万人一块屏幕相比,我国电影院投资仍有上升空间。投资热的背后反映的是电影传媒做为最佳影像媒体,以其画面内容表现范围宽泛,播出时大屏幕、高清晰影像和舒适的欣赏环境受到人们的欢迎。黄山、长白山等美丽的自然风光,特别适合用利用电影画面来表现。
旅游企业促进产品销售,需要实施自己的形象传播战略。
2、旅游企业的CIS战略
CIS是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60年代,美国人首先提出。针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而制定的策略计划。具体包含三各部分: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和VI:视觉识别。将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经营的理念,经过统一的设计,利用整体表达体系,以期形成良好的企业印象,最终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从市场的宣传品来看我国的很多旅游企业目前还没有纳入CIS管理系统。企业知道利用广告营销,但还没有对企业的视觉表达引起重视。我们收集了旅游企业最近3年内,36份宣传片;102份彩页及图册宣传资料。其中有明显影像问题的宣传片有23份,占63%;其中有明显图片问题的彩页和画册达65份,占64%,可见旅游企业在VI方面存在的问题。
图片方面的问题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图片的拍摄质量问题。如国家AAAA级景区长春雕塑公园的宣传画册(2010年)大多数图片的拍摄质量很差。如画册第十页右上的《沐浴阳光》(铸铜)雕塑图片。少女面部三分之二有阴影,面部的表情看不清楚。(2)选图问题。彩页和画册不可能把景区面面俱到都表现出来,要选能反映景区特色的图片。“中国行”系列中《长白山》DVD光盘封面以长白山海拔标志牌为封面画面的主体,暗色的标志牌视觉印象较差,应当采用以长白山天池风光为主体的图片。(3)图片编辑问题。很多彩页设计不分主图和附图,没有视觉中心;图片尺寸过小,无法看清内容。总之,从素材到编辑图片的问题很多。
我国的旅游企业亟待实施CIS战略策划,提高景区的视觉形象。要展现出旅游景区良好的视觉形象吸引消费者。
3、节目形态的多样性
为提高景区知名度的目标,节目形态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3.1电影传媒
目前在国内利用电影做旅游广告的情况并不多见,而拍摄电影在旅游景区的情况比较多。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乔家大院一夜成名,带火了山西的旅游业,传承了晋商文化。
利用电影做旅游地广告会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现代电影大屏幕、高清晰的特点,适合表现景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宏伟的地质景观等。旅游景区的自然风光利用电影表现,对树立国家的旅游形象非常有利。微电影是新的电影形态,应当注意加以在旅游文化传播中利用。3到10多分钟的视频投资较低,适合在受众广泛的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上传播。如:长白山人参、林蛙等可以拍成科教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各种文娱表演,可以拍成短纪录片。
3.2电视传媒
电视上旅游广告很多,播出密集,内容同质化严重,应当注意节目形态的变化。我们应当认识到,传播景区的特色文化,是树立景区的旅游文化品牌的关键。人们希望回归自然,获得保健、历史、民俗等知识,旅游地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这为旅游文化类节目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新闻节目报道最佳景观出现的情况,影响面大。如:黄山云海、钱塘江潮、吉林雾凇、长白山天池风光等自然奇观出现时,适合新闻节目播出。
医药节目传播景区内特色的中医保健文化。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中医药非常信赖,旅游景区往往远离大城市,是无污染的自然生态保护地区。介绍药材,用药机理,医病的历史传说等等,对景区的特色中草药有所认识,获得保健知识。
科教节目揭示自然现象,呈现旅游文化。如:长白山天池的成因,张家界的地貌,新疆哈纳斯湖怪等,关于景区的科教节目播出,往往会产生到现象发生地旅游的联想。
饮食节目呈现景区特色饮食文化。如今健康饮食每个人都关注,使用天然绿色食材是现代人的理想饮食追求。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中介绍的吉林延边的中国最好的大米,朝鲜族的特色饮食,泡菜、冷面等等,每个人都想去品尝。
文化类节目呈现地域特色旅游文化。人们更加关注中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云南游、广西游和吉林延边游等等都包含大量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元素。
总结
旅游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旅游产品的营销离不开传播媒体。旅游企业实施CIS管理,把旅游企业的视觉形象更好地表达出来。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探讨比较少,其概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黄安民等(2000)提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文化景观,促进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区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刘少和等(2004)则认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生态资源为体验对象,旅游活动各方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旅游形式或产品,是生态旅游的新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特殊形式。刘清泗等(1999)把文化生态旅游视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将其定义为: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要以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开展旅游活动。在此基础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上述三个概念对文化生态旅游的表述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个概念着重强调了出游目的是体验旅游地文化,而第二个则强调了旅游活动与旅游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第三个则提出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把文化生态旅游定义为: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
二、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1.体现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其文化景观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
色,同时在一定的地域背景人们形成了特定的世界观、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如人际交往习俗、服饰、饮食习俗、住居习俗、建筑习俗、婚嫁习俗等等。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往往是追求一种文化的认同或者文化的差异。因此,旅游产品只要能够把地域文化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对旅游者就会有吸引力。
2.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
在充分考察和分析旅游地旅游文化全貌的基础上,提取其精华,以旅游文化的精髓为开发突破口,实施有重点、带动效应显著的开发策略;对初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进一步转化、优化、深化,提高其产品档次和素质;对旅游文化中尚未引起重视,但又具有深厚潜力的资源,应加大开发力度,使之脱颖而出。
3.旅游者与旅游地和谐共处原则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影响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而实现的,人类的文化越发达,人对环境的利用越广泛,其影响也就越大越深入,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固有的联系,系统内部有着独特的物质和信息流及系统的反馈调控机制。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文化生态学原则,要有利于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发展,要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和谐共处。在这个和谐的大系统里面,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政府各自都有应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4.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的。开发的旅游产品既要满足游客的文化认知需求,又要防止对旅游地的文化生态完整性、文化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应严禁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三、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要点
1.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与发掘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的各种人文景观及其形成的特定文化,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物质的人文景观如文物古迹、建筑工程等;非物质的文化吸引物如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等。
总体来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蕴涵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自然景观要注重其科学内涵、美学内涵和附会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发掘则要注重其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
2.注重原生态,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构筑了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只有保护好文化产生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文化的发展才会延续,保护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等重要。开展文化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相辅相成,充实生态旅游的内涵,使生态旅游变得更加完整。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生成的生态特征之一是多样性,保护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地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文化演变规律及发展生态旅游标准来进行文化嫁接和文化保护,其中物质性文化生态资源需要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地域文化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在相关人力资源方面做必要的投入。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文化生态旅游的产品系列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物古迹游、寻根谒祖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等。
四、玉林都峤山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都峤山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都峤山位于广西玉林市容县,是国家AAAA级景区。都峤山是我国道教第20洞天,远在汉代即有刘根、华子期等人入山修道,相传晋朝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都峤山又成为佛教圣地。唐代山中建有相当规模的九寺十三观。灵景寺古时即为海内名寺。其后宋朝又在宝元岩中筑殿塑造和奉祀孔子及其弟子,于是都峤山便成为佛、道、儒三家并兴之地。此外,历代名人赞誉都峤山的诗文很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写的广西的游记中,最长那部分就是都峤山游记。都峤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发育有秀美、壮丽的丹霞地貌景观,山顶峰丛等地质地貌景观十分典型。
2.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向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旅游开发现状,都峤山应围绕“三教胜地·丹霞奇葩”的文化主题进行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主导方向包括:努力打造丹霞地貌地质公园;深挖宗教内涵,打造宗教圣地;发掘、修复历史遗留古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1)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打造宗教圣地
宗教的万物平等、贵生、天人合一、构建人间仙境等观点与实践,既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还营造成了许多洞天福地,成为今人旅游观光、陶冶情操的生态示范园。
①目前都峤山的宗教旅游还只是停留在 “看庙拜佛”的层次上,寺庙缺少人气。要改变这种情况,需注重动态参与项目的策划。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开发并形成多种与宗教节日、宗教规仪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可以在宗教节日举行不等规模的庙会,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参与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入开展。近年,都峤山举办了斋食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为开发参与项目开了一个好头。
②深挖宗教文化内涵,因势利导,让宗教信徒和民众在旅游中通过外在的他律和内在的自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把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地质地貌科普旅游——提升景区文化品味,普及科普知识
都峤山要发展地质地貌科普旅游,首先要尽快对都峤山旅游资源开展全面详尽的综合考察,重点在中区和东区,在详尽了解全区的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申报地质公园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旅游规划。都峤山的地质价值主要在于有重要观赏和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申报都峤山地质公园是把它的科学内容化作重要旅游资源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既要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又要建成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学研究与科普的基地。
①加强对旅游区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导游词中可以多穿插一些浅显易懂的地质地貌科普知识;
②结合旅游区建设,对较为重要的地质地貌景观挂牌介绍,使一般散客也能够很方便地了解科普内容;
③开展原始风光考察探险游,目前都峤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其西区和东北区一带,大部分地区还未进行开发,自然环境保持相对原始状态,只要适当选线,劈开荆棘,编排内容,便可以组织“回归自然”原始风光探险考察旅游。
(3)历史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增多旅游亮点
建于明代的“七十二房井”是珍贵的历史遗迹,但现在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反而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应该尽快将这些古民居妥善地保护起来,并在其旁边修建仿制品,立标识牌介绍古民居的来龙去脉。这样,不仅充实了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的内容,也能让游客深刻体会先人生活的艰辛,对游客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都峤山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能够展示给游客的只有很少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搜集、挖掘先人留下来的珍贵石刻字画、建筑、房舍、古诗文等,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
4.文化环境保护的内容
旅游者在旅游区内的文化体验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如果文化物质载体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或消失,文化延续所需要的条件就不再满足,从而体现的文化就会有不等程度的流失。都峤山属于丹霞地貌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加强对文化载体的保护就更具实际意义,具体的保护对象有:
(1)植被与水体:植被与水体是丹山碧水、绿树鲜花组合景观的重要要素,都峤山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故植被与水体的保护就非常重要;
(2)地质地貌景观:是最能体现都峤山丹霞地貌美学、科学价值的物质载体;
(3)文物古迹:如“七十二房井”、寺庙等;(4)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生产生活方式等。
参考文献:
周正刚: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求索.2004(11):107-109
黄安民 李洪波:文化生态旅游初探[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3):56-58
刘少和 张伟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J].思想战线,2004,3(30):122-125
刘清泗 刘 敏:易县旅游文化生态的特点及开发研究[C].全国第14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长白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1999.7
(二)民族性旅游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共同心理、审美趋向、民族性格、情感模式等,这些文化素质在旅游活动中的体现一方面使旅游者感受和体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使旅游客体要尽可能完美地展现自身不同于其他的、本民族所独有的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而旅游者追求的就是这种特有的民族文化,体验的就是这种独特的民族背景。因此旅游文化的精髓就在于民族个性,这也是它能够吸引旅游者的独特魅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旅游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旅游文化必须和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三)地域性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地方色彩与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风俗人情、审美观念等文化特质密切相关,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构成了旅游吸引地的魅力,因而也形成异彩纷呈的旅游文化。如楚地先民信鬼神、好祭祀,想象力丰富、充满浪漫情愫,楚地也是我国浪漫主义传统的发祥地,产生了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留下了他们的不朽之作《离骚》、《庄子》等巨著。所以楚地的旅游文化,则显示出瑰丽、雄奇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域文化特色。我们所熟知的北京胡同旅游、哈尔滨冰雕旅游、苏州园林旅游,广西“百色红色旅游”以及山东曲阜的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和六艺城的儒家始祖遗址等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实践证明,旅游文化只有依附某种地域文化,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因此只有发掘旅游文化的区域特色,才能有助于确立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的独特优势。
(四)传承性旅游文化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延续结晶,是民族生活的记录和积淀,既有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沉积、继承和发展,也有对外来民族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旅游文化不仅在于沿袭,更重要的在于变化和演进。比如,从中国表演艺术的精华———戏曲的演进过程和儒释道三教逐步合一的过程,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不断演进而又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始终保持其本质特征的,同时又有吸纳、创新的历史进化轨迹。认识旅游文化的传承性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剖析文化内涵的层次性、丰厚性和独特性,而这正是开发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
(五)体验性旅游也可以说是以个人经济能力为保障,以追求“文化和精神享受为终极目标”的体验经济,因此从文化和精神享受的角度来说“旅游的主旨和内涵,其实就是文化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以一定的经济支出为前提的文化行为。具体来说,就是旅游者通过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受文化氛围,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由此实现旅游的文化熏陶功能,从而满足其精神需求,当然这种感受对旅游主体来说是直接亲身的又是积极主动的,是通过旅游者自身主动、积极参与才能够实现的。
(六)时代性旅游主体文化呈现出时代性特点,即不同时代旅游主体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密切相关,符合其时代特点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旅游主体文化具有时代差异性,这种差别尤为突出地表现在旅游主体审美观念上,也与旅游主体所处社会环境变化的审美时尚密切相关,因为旅游主体的审美观念随时展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主体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是颇为鲜明的。
(七)服务性旅游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①这种“文化经济”活动本身也就决定了旅游文化的服务性。旅游文化的服务性包括旅游各部门的行业文化,也包括旅游服务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
二、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通过对我国旅游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旅游文化的发展历史,从而进一步把握我国现代文化旅游的特点。我国是旅游古国,有着悠久丰富的旅游传统,旅游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我国旅行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原始先民们在迁移的过程中产生的朴素愿望及其本能的精神愉悦蕴含了最初的旅游文化的色彩和内涵。原始先民们一些关于旅游的神话,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体现了“他们无拘无束畅游天地的天性与愿望,蕴含着他们的生命体验”和朴素的审美意识,标志着旅游文化的萌芽。夏商周到秦汉时期,旅游文化观念初步形成,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孔子和道家庄子。孔子认为蕴藏于自然景观中的禀性,类似与仁人君子的美德。
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游”,也就是在无拘无束的遨游、漫游中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并从中感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本质和规律。儒家、道家的旅游文化思想观念可以说是中国旅游思想的开拓者,对后世旅游文化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旅游文化观念的核心是精神愉悦,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心境,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体现了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标志着旅游活动与自觉审美活动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唐宋时期的边塞之游、文人漫游不仅体现了士人建功立业,拯世济世的志向抱负,更体现了大唐文化恢宏昂扬的时代风貌。两宋时无论是心怀社稷的忧国之旅还是悟理求知的“格致”之旅都体现了两宋忧国主理的时代特色。元明清时期旅游理论逐渐走向成熟,以旅游家王士性、袁宏道和王思任为代表,内容涉及旅游修身养性的功能、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旅游是从1949年以后。由于我国现代旅游事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一个从曲折发展到逐步兴盛的过程。旅游业直到1978年才真正与世界接轨,并逐步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上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文化在旅游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现,旅游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现代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的主题
现代文化旅游理念符合马斯洛(Maslow)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除了身体所获得的感受之外,更注重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从中获得知识、价值、信仰、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旅游进行调剂,从而满足精神上的更高需求。同时现代文化旅游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升级、相关产业的融合、旅游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善,因此近十年来,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成为旅游业的主题,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一)现代文化旅游的形式丰富多样
(1)传统文化旅游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等都在旅游活动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一次抽样调查表明,在来华的美国游客中,以中国的自然风景为目标的只占26%,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却占56.7%。以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古迹为主要内容的景点,如杜甫草堂、北京故宫、长城、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文化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近年较盛行的温泉旅游,可以说代表了传统文化旅游的典型。温泉文化古老悠久,温泉的养生、治疗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屡次提到,《论语》一书中就已提到温泉沐浴。唐太宗李世民在《温泉铭》中也记下了自己的泡汤体会:“朕以忧劳积虑,风疾屡婴,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时而获损。”明代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说得更为具体:“温泉主治诸风湿、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疾。”现代温泉旅游业便延承了传统的温泉文化,把养生、休闲、度假、旅游融为一体,①受到现代人的青睐而成为传统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项目并在许多旅游城市盛行。皮影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我国民间流传的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陕西西安某旅游景点就把皮影戏作为固定表演节目,使众多前来旅游的各地人士能够欣赏到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特殊风采,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之,目前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弘扬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2)地域文化旅游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近年来许多地区把挖掘地域文化,作为发展本地区旅游业的热点。比如云南开发出的傣家竹楼、丽江古城、白族工艺品、彝族服饰、民族歌舞表演———云南印象等,都使中外游客领略了富有风情的西南地域文化。山西的乔家大院、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名园———网师园、北京推出的胡同旅游、上海近年来崛起的时尚休闲之地———新天地、湖南打造出的湘西凤凰古镇民俗、福建武夷山旅游———印象大红袍、广西百色开创的“百色红色旅游”、安塞县的“红色旅游”文化等都是地域文化旅游成功的典范。
(3)宗教文化旅游儒、释、道三教相互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三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深入到中国人的内心,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民族性”。宗教文化旅游可以帮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的宗教智慧和哲学观,有助于中国年轻一代“民族性”的回归,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近年来已成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福建莆田湄州岛的“妈祖文化”旅游就是宗教文化旅游的典型。
(4)生态文化旅游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也成为我国近年新兴的文化旅游形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因其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并且能够激发现代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在生态旅游中,人们置身于大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从中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主要的是人们能够获得静态休闲、净化心灵从而满足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除此之外,人们还能从中获得自由感、幸福感、快乐感,从而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因此生态旅游可以说是现代人追求高品质文化娱乐生活的具体体现。
(5)节庆文化旅游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延续了数千年,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能够留存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体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心理、精神和情感,因而传承至今。现代节庆与旅游的关系紧密,现代节庆文化旅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传统节庆文化的延续,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第二类是人们结合地域文化,有目的地策划的节庆活动。如大连国际服装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这些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节庆已成为现代文化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现代娱乐与现代文化旅游密切结合
娱乐原指工作性以外的、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欢乐、增长知识,并有益于精神、心理或生理健康的活动。旅游娱乐是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参与的使之身心愉悦、放松,增长见识的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旅游者达到内心满足和个性发展。
在现代社会,旅游娱乐在旅游业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娱乐除了从多个角度来满足现代人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以外,还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娱乐需求具有较高的弹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较高消费能力、注重旅游品质的会议型、商务型、度假型旅游者。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旅游娱乐以其新型的消费形式在我国成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8个具体统计项目之一。现代旅游娱乐还能够提高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并且能够加强并丰富旅游区的旅游吸引力。因为在旅游娱乐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展示旅游地珍贵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精华通过旅游娱乐活动得到集中的体现,使文化资源具有固定的、可欣赏的、或可体验的模式,如云南丽江极具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表演,已成为云南省“七彩云南”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旅游活动多样性需求的增强,旅游娱乐与旅游文化密切结合并逐渐形成规模,迅速发展成为现代文化旅游的一道特别风景线。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有:
(1)将观赏旅游娱乐活动与现代文化旅游结合。将旅游娱乐活动同旅游地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音乐、舞蹈及其他民族艺术、民间技艺等旅游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通过大型的歌舞表演、综合演出、音乐演奏、舞蹈表演、剧目演出使人们在观赏娱乐活动中得到文化艺术熏陶。
(2)将体验旅游娱乐活动与现代文化旅游结合。让旅游者参与到有组织、有安排的旅游娱乐活动中,通过对旅游地浓郁的民俗风情的体验、参与、互动等形式亲身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例如让旅游者参与到泼水节的庆祝中,或者实际体验少数民族的嫁娶仪式等。上海新天地是现代旅游娱乐与旅游文化密切结合的典范。新天地成为新上海时尚娱乐休闲之地,也是新上海的一张名片。目前不仅沪上的年轻人与时尚人士汇聚于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也慕名而来。时装表演、日本鬼太鼓座表演、著名影星的电影会、模特儿大赛等各种时尚文化活动也纷纷选择“上海新天地”为亮相之地。新天地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就是将餐饮、娱乐、休闲等时下流行的各项娱乐消费项目都注入文化元素,紧紧把握住文化这一旅游策划的核心和灵魂。
(三)环境保护意识成为现代文化旅游的重要理念
二、劣势分析
(一)客家文化资源空间布局分散。龙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保存有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但资源分散在各乡村地区,可进入性较差,不利于龙南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二)区域经济不发达、旅游交通及配套设施不健全。龙南位于赣州最南端,附近区域经济落后,极大制约了龙南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龙南在旅游交通方面仍存在不足,许多偏远村落的交通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已经严重制约了龙南客家旅游文化的发展。(三)旅游目的地及景点感知度较低。龙南的客家文化旅游尚未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旅游地形象。使用国内最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分别对龙南及福建、广东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重点客家县利用“县名”、“县旅游”、“县客家旅游”、“县客家文化”四组关键字进行搜索,获得的数据信息能间接反映该客家旅游地的知名度。从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龙南与其他客家县相比,城市知名度相对较低。龙南要发展客家旅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机遇分析
(一)国家振兴发展赣南苏区使龙南旅游业开发获得难得的发展环境。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文件中明确了国家将加大对赣南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这对赣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注入了一支“强力针”。在整个赣南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势必会带动整个赣南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应对全国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提升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江西省提出了“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为龙南深入开发客家旅游文化提供了良好环境。(二)国内经济环境变化为龙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持。目前,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产业、资本、信息、项目、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对中部欠发达省区的对口帮扶工作和经济技术协作也在不断深入,这些变化无疑为龙南的客家旅游文化深度开发提供了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三)居民文化旅游需求被激发为龙南深度开发旅游文化提供了客观依据。随着我国居民旅游产品消费能力增强,闲暇时间增多,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旅游经验的积累,旅游者对出行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经历了“走马观花”“井喷式”的“黄金周”观光旅游之后,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休闲式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在这种大环境下逐步火热起来,这为龙南深度开发旅游文化提供了客观依据。(四)“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建设优化了龙南旅游开发的区位环境。闽赣粤三省于2011年12月在广东梅州举行了“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签订了三市五县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并且在资源共享、品牌共建、路线形成、宣传推介、市场营销等方面达成了共识。闽赣粤三地实现旅游区域合作无疑会从整体上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能够极大扩大客家文化旅游的国内外客源市场。龙南地处赣粤交界处,位于“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中心地带,所以,龙南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挖掘独特的客家旅游资源,打造出具有龙南特色的客家文化的旅游产品。
四、威胁分析
(一)外部其他旅游文化竞争的威胁。当前,世界旅游市场从“供给时代”进入“需求时代”阶段。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积极开发文化旅游和文化品牌与日俱增的背景下,龙南要深入开发客家文化旅游存在激烈的外部竞争,可以说是周边皆为“劲敌”,竞争日趋白热化。(二)其他地域同质旅游文化开发的威胁。客家旅游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雷同性和替代性,广东省率先开发客家旅游文化产品,对龙南客家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产生替代和削弱效应。其他客家旅游目的地吸引大量旅游者前去观光游览,对欲来龙南旅游者具有“截流”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旅游文化上也出现了文化市场化的特点,而这种文化市场化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利与弊,文化迎合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文化的认同挺高文化的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建设,给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也在一些方面上给本地旅游文化带来新的问题,这种市场化的转变需要文化本身适应市场,这就使本地的文化缺失了独特性与自然性,表现为文化的大众性,在这基础上一些不被游客认可的旅游文化将会被淘汰,而这些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这就给我国的问文化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缺失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遗憾。专家为此讨论正在这种变革的发展中怎样保护那些有价值的文化,提出合理的方案,使文化更好的发展,旅游文化也在市场化中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道路。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旅游文化的地位下降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现代的文化体验颇多,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离我们而去。现代更多的旅游是倾向于现代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传统的应有的风格的文化已经衰退下去。这是我们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面对这种传统的衰落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当代的旅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各抒己见,看法不一。但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也是当今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把传统文化很好的利用到旅游上来,我相信无论是在旅游业上还是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对我们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着个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好的现象。不断衰退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被重视,需要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着对于旅游、经济、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发展与进步。
(三)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转向问题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而在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存在着一个转变的方向,这深深的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问题表现在旅游文化为使其自身存在竞争力对民族文化的改造上,这在旅游文化研究中成为一大热点问题,本身的民族文化就有其多样性在里面,就其名族文化的自身来说,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其国家文化的代表性,在旅游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家民族的多样性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与基础,旅游文化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这种民族文化的转向也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民族文化受到重视使其自身得到有力的发展环境,也是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也会促进其发展,专家们的讨论与研究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理论的支持。而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方面,不能等同混为一种,这种转变充分展示出两种文化的内在不同性。
(四)旅游人群自身的文化对景区自身的文化影响问题
旅游人群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来源,在不同的旅游文化景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本地文化,这就和旅游者的自身文化产生了不同,在此方面上可能就会想成对旅游文化风景区的不同理解,旅游区游客的一部分认同,与一部分不认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认同的游客会给景区带来负面的作用,这就给当代的旅游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旅游文化的受到排斥,表现在其自身的设计与变革,、适应不同的人群的需求,那么这个转变本身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景区自身的本族文化的衰退与丧失等,研究人员看到了这种影响,努力找寻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解决这种矛盾成为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
(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也是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是内部研究为主体还是外部研究为主体的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与其说这是一场对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不如说是对旅游文化的自身与内容的地位问题存在分歧,也就是说现在在旅游文化的领域内对理论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对旅游文化的整体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而且在旅游文化的讨论中更是有对其旅游文化的界定问题产生了分歧,旅游文化本身的就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专家的讨论对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当代旅游文化发展建设问题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的文化在其建设上与有形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区别,面对这种文化的建设问题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对旅游文化宣传的这一方面上的问题,因为旅游存在多种那么这种宣传也是多种的,这就个文化的宣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对旅游文化的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存在区别,很难鉴定这种素质程度,需要合理且有效的规则来提升对建设者的要求这才能有效的建设旅游文化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在旅游文化的应用问题上也是一大难点,对此研究的程度也较高,许多专家为此进行讨论怎样应用,应用到的地区和范围都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中国旅游文化未来发展趋势
(一)向文化方面转变中国旅游业
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因为文化做为精神方面是对精神上的提高,当代社会下人们已经有以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在自然与文化之间,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与对文化与知识的理解,都对文物古迹表现出浓浓的兴趣,在黄金周期间,故宫的旅游人数更是创下了史上之最。这种回归文化的势头还会继续增加,人群更是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华侨对中国大陆的认同感来源于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在当前情况下,文化的作用不断突出。这也体现出人们的态度的转变过程。文物古迹作为文化的依托在文化的传承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所以这种旅游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向这种文化的转变。长城也是文物古迹中的代表,也代表了国家的优秀文化,游客的认可也显示向文化转向的发展。
(二)生态保护与旅游文化的相互作用加强
中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历史较短。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保护的发展突飞猛进。这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一个明显的态度的转变。我国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旅游的开发要与当代的生态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对旅游开发的首要条件,我们需要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环境,而这种生态保护也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当地的生态保护做的到位,旅游景区的质量的不断增强,才能招揽大量的游客。例如对我国地区的开发与利用,对藏羚羊的保护尤为重要,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难得的自然资源,作为国家的资源,保护要第一位,为此随着旅游的开发,生态保护也会得到加强,而游客的增多也为当地的风景区带来大量的资金来做生态环境保护,这种双向的互动,是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旅游文化内涵
价值提升旅游产品开发从“外向型”向“内涵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不断提升是人们对旅游的文化的认同的表现,由于人群不同所以人们对文化的要求,旅游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自身所体现的内容是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动力。人们的文化需求要在文化的场景中发展与利用,外在型与内涵型是旅游产品的在发展中形成的各自的文化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满足对文化产品的外向型的需求,这就为旅游文化向内涵型发展提供了动力。这种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文化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是从广众的旅游到文化旅游内向型的转变的深刻体现。而且研究发现这种转变的趋势将会大大提高旅游文化的整体发展,这种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是一大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