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18 19:49: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指导思想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指导思想论文

篇1

学生的着装要做到“健康第一”。体育课堂,学生的动作幅度大,特别是一些特殊动作,更要求学生要穿宽松的衣服。作为体育教师,在给学生上第一次课的时候都要讲清楚,体育课要穿运动服,给学生讲清楚穿运动服意义,并且在每次上课点名结束、宣布完课的内容及任务后要检查学生的着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慢慢的懂得穿运动服的意义,才能通过着装的规范来满足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健康第一”。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教学的载体,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符合“健康第一”呢,不是说哪个或者哪几个体育项目才符合“健康第一”的特征,其实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选择哪个体育项目没关,选择任何体育项目都可以,只要严格按照该项目的技术学习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这样选出来的教学内容都是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手段的安排要符合“健康第一”。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是否有效教学的直接的助力,如果选择了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能帮助教师教学省力的教,学生有效的学。但针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健康第一”的思想,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符合条件呢,首先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但要适合项目技能本身学习的特点,更应该符合学生的生理解剖结构的特点,只有符合了解剖生理结构的动作才是保证健康的动作,再漂亮的动作违背了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的特点,都是影响学生健康的;另外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都是教授篮球的低手上篮的动作,高中的学生和小学的学生的教法和教学手段就不能相同,高中的教法中可以讲解要领和用途,小学生就要怎样在娱乐中模仿练习到低手上篮的动作要领。

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里和生理解剖的特点进行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才是符合“健康第一”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五,课堂气氛的营造要适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本身就是由游戏课演变来的,从体育各个项目的特点来看,其实每个体育项目在比赛时都是游戏,都是在一定规则的限定下,运用一些技术手段进行比赛,最后赛出结果,给予奖惩,所以是符合游戏特点的。但是体育课又不能等同于游戏课,不能只要气氛而没有达到锻炼身体的价值,所以体育课堂的营造要在满足技术的学习和锻炼身体的同时进行,比如羽毛球高远球的学习,在营造课堂气氛时,为了能够产生愉悦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先学习颠球的技术,球可以颠的由低到高,又由高到底,形成一个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场面,气氛热烈,学生都在比谁颠的好,但等大家都能把球由低到高颠起来时,又要求学生把球垫到最高点时把球向远处打,这样高远球的雏形就有了,等学生都能把球再最高点时击到球,然后才给学生具体介绍什么是高远球的打法,并且讲一下动作要领,这样学生就会在“健康第一”的课程气氛中学会了打高远球的技术。这样的课堂气氛的营造就符合“健康第一”的要求。第六,教师的教学思想要充满“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何教师的教学思想要充满“健康第一”的思想呢,如果把“健康第一”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其实这样的体育课是不符合“健康第一”的条件的,教师如果脑海里存在“健康第一”的思想就能处处想着如何把课上的充满健康和活力。

所谓教师教学思想要充满“健康第一”并不是说教师只选择那些不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教学项目,或者说选择了学生喜欢的项目,而只兼顾到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并不进行具体的技术教学,关于片面的选择项目和安全第一的思想都不是符合“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正确的教学思想是不管选择什么样的项目进行教学,都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道德、团队精神等各个具体的方面进行授课。只有教师脑海里时刻充满“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够上好有意义的,符合体育课堂特点的,对学生的健康有所发展的体育课。总之,“健康第一”思想的落实,要从具体的有形的场地器材、衣帽服装、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选取、课堂气氛的营造开始,最后归结到教师要逐渐掌握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思想,通过有形的量化的约束来提高无形的思想的完善,从客观的表现到主观的思想提升,只有具备了能够看的到的“健康第一”的有形的实现,才能逐渐去实现思想的大提高,然后思想再进一步去指导实践。这样真正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算落实,否者都是空话假话,使体育教师无从下手的话。

作者:宋战兵 洪小军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金华金东实验小学

篇2

二、农机维修科研应实行维修经济研究、维修管理研究与维修技术研究并举

目前以维修经济和维修管理为主,实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兼顾,以应用研究为主的方针。目前,农机维修正处于向生产产业化、管理法规化、科技现代化过渡的历史阶段,其研究任务十分繁重而广泛,农机维修科研必须兼顾各方面的任务,但由于经费及力量有限,只有保证重点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维修行业的发展。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最为紧迫的是面对维修市场的维修管理研究,而在向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最为紧迫的是面对维修产业的维修经济研究。只有培育和建设好维修市场,实现维修生产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维修技术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充分发挥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因此,“九五”及其以后的一个时期应以维修管理、维修经济等软科学研究为主。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方面,基础研究固然重要,但农机维修是一门综合性工程类学科,其特点就是综合应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来解决农机维修这一特定领域的问题,虽然也有其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问题,但毕竟所占比重较小,而且考虑到当前科研经费短缺而科研项目又往往具有时限的紧迫性,所以应采取从其他部站引进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先进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结合农机维修实际解决农机维修现实问题的策略。

三、农机维修科研要与应用推广相结合,使科技成果尽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成果不等于生产力,其间要作许多转化工作,要求每一项科技成果都能够不推自广,自发地转化为生产力,或者只靠研究人员自己的力量就能得以推广,在许多时候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农机维修的环境条件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相当不利,非常需要农机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经济上、甚至组织上的支持和帮助。技术上的成果如此,管理上的成果尤其如此。对于一项科技成果如果需要中试,就应把中试立项,为推广打好基础,如果已经成熟就应列入推广计划,拨给必要的推广补助经费,直到转化为生产力为止。只有把科研与推广当做一件系统工程来实施,才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科研体制,维修企业办维修科研、或维修研究单位从事维修产业生产,是维修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不仅对解决维修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重要意义,对于维修生产技术的发展也有重大推动作用,应给以提倡和扶持。

四、农机维修科研发展的指导思想

既要立足当前生产与工作需要,又要立足21世纪维修现代化的需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农机维修工作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农机维修科技工作必须面向农机维修工作的方针,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农机维修行业改革与发展服务。

篇3

武教授诊治妇科病严格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如在崩漏治疗过程中,对于出血量较多、出血时间较长的患者,武教授特别强调应遵循此原则,同时重视应用妇科检查、妇科B超等一些现代诊疗手段,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长时间不规则阴道出血或阴道大量出血。对围绝经期妇女,尤其应注意适时诊刮以排除子宫内膜的恶性病变。治疗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运用西药快速止血以治其标,以止血、消炎为主。出血量大者紧急给予注射用蛇毒血凝酶1ku肌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维生素C2g+止血芳酸0.3g+止血敏3.0g静滴,1次/d,连续治疗3d;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克林霉素0.75g静滴,1次/d,连续治疗5d。出血量小者给予阿莫西林胶囊50mg口服,3次/d;肾上腺色腙片5mg口服,3次/d。对崩漏患者应同时查血象,贫血明显者给予富马酸亚铁颗粒0.2g口服,3次/d。同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运用中药行“塞流、澄源、复旧”三阶段治疗,临床上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采用多法联合

治疗妇科疾病武教授长期临床经验表明,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武教授将中药内服、保留灌肠、药渣腹部外敷和适当运动四法联合应用,常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保留灌肠使中药成分通过直肠黏膜吸收,直达病所,可明显改善盆腔局部症状。药渣热敷时可将药渣反复加热,多次外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另外,适当锻炼可加速盆腔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盆腔瘀血状态,减轻了患者腰腹部症状。四联疗法结合应用,效果显著。

3提倡周期疗法

武教授在乳腺增生病治疗过程中尤其重视月经周期与发病的关系,提出周期疗法。其根据女性月经周期中肾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把女性的1个月经周期分为3个阶段:月经前期(经前7d)、行经期、月经后期(经后20d),依据此3期的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并明确提出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治疗法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1月经前

期此期主要表现为阴盛阳始生,渐至重阳,肾阳增长,阳中有阴,阳气渐趋充旺,气血阴阳平和。主要生理表现为诸经之血使冲脉充实,充分濡养,故时有胀感。武教授此期重在软坚散结、健脾利湿以治其标。以柴胡、赤芍、白芍、川楝子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使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以瓜蒌、鳖甲、王不留行、海藻、昆布软坚散结;以麦冬、生地黄增其津液;以夏枯草、黄柏、白蒺藜清其蕴热;以枳实、厚朴通下泄热,使热邪下行而出;以车前子、泽泻、薏米健脾渗湿。

3.2行经期

此期“重阳则开”,阳气推动经血排出,祛旧生新,重阳转阴,阳气下泄,阴气渐盛。武教授认为此期治疗应理气化瘀,因势利导。于经期第1、2天,在经前期治疗方药的基础上加入理气活血化瘀之品,如莪术、川芎、延胡索等。乳胀痛者重用柴胡、瓜蒌、川楝子;乳胀甚者加入橘核、荔枝核、青皮;乳胀有块者加王不留行、皂刺、穿山甲使瘀滞之气得以疏通,使瘀滞之血得以下泻,则疼痛自消。

3.3月经后期

此期肾阴增长,阴中有阳,以阴为主,阴长渐至重阴水平,体内之血皆向血海流注,以补其之不足。武教授在此期多使用补肾柔肝、疏肝解郁、调理冲任之品,重在治疗乳腺增生病之本。用药主要以四逆散合四妙散加减,以四妙散清泄湿热,以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健脾。并在此基础之上加用何首乌、菟丝子、知母以滋补肾阴,调理冲任,养气血;同时合用理气疏络之夏枯草、王不留行、延胡索、香附、川楝子以舒达乳络,解郁化滞,与软坚散结之昆布、海藻等药合用,共奏其效,以治其本。

4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篇4

(一)忽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中,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已经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掉。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不断增长的矛盾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和实践中着力解决的问题。围绕着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方法、特征等等问题成为了理论界深入研究的问题。然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却被“雪藏”于理论之中,没有人进行专门挖掘。在实践中,由于全社会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关注的重点往往也是就业。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价值取向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定的约束,但是模糊的价值取向往往被忽视从而始终敌不过现实,往往理论让位于了现实,就业与否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在择业时的功利性和狭隘心态,导致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往往成为了一种流于形式的口号。

(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滞后

当前,所有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健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性强、情感丰富、富于理想、易受外界干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进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缺位,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的收入很可能不如农民工收入,读大学的时间还不如自己到外面打工挣钱。面对这样一种读书无用论思想,如何从价值取向角度帮助大学生认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实现二者统一是需要我们予以回答的。

(三)片面理解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由于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忽视导致在实践中对于该价值取向的理解不统一或者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展工作,因此,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比如,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形成和完善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达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和国家统一需要长时间的过程。由于片面的理解,在定位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时,往往只重视择业的学生,忽视其他在校生。其实,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覆盖所有在校学生,只是必须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片面理解也使得我们把学生就业作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二、坚持就业指导中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取向应处理的几对主要关系纠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辩证地把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做好就业指导与突出人文关怀

就应然的角度而言,人文关怀应当内含于就业指导当中。然而,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过去人们通常会简单地认为就业指导是技术性工作,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学生找工作,从而割裂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的关系,要么忽视人文关怀,要么轻视人文关怀。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择业问题备受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尽管如此,由于体制、机制、方法等原因,当前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还存在水乳难融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思维,正确处理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将二者炼成“一块整钢”。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需要我们摒弃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并在做好就业信息收集、,求职技能培训,学生择业观树立等等就业工作的同时,在择业学生中建立特殊困难学生排查、帮扶,心理问题学生预警、干预,家校联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等等人文关怀机制。

(二)积极引导与学生主体角色定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和客体性问题时,学生往往片面地被理解为教育的客体,成为了被灌输、被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忘记其实学生本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他们也是主体,而且内因是根本,只有让学生成为主体,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即将毕业的学生多数都在校外实习、求职,实习的忙碌、求职的压力使得他们很少和教师保持有效的沟通。空间的距离,时间的难以把握,教师也难以对这部分学生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择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自己就是最好、或许是唯一的“老师”。因此,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尤其需要学生实现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化。这样的转化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在就业指导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精神,提高战胜挫折的勇气,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三)学生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

毫无疑问,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就像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青年只有在满足国家建设需要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要通过长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市场经济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国家需要统一起来,刻苦学习,努力奋斗,修身成才,将青春奉献给国家建设。这样,学生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篇5

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告诫人们,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经过不断的磨炼,约束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举止,对待风俗习惯要小心谨慎。“君子”是荀子认为的道德教学的基础目标,首先,君子应当具备了良好的道德风貌,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将良好的道德风貌发扬下去。其次,君子还要具备诚实和谦逊的品格,以“礼”作为行动准则,谦逊对人。而且在一定的时候,君子还要展现出自己诚实的品格,不畏首畏尾,在自己具有优势的方面,要宽容他人,引导他人。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向他人学习。再者,君子具有独立的人格魅力。君子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感染他人,成为别人学习的标杆。

(二)荀子道德教学的理想目标

荀子道德教学的理想目标以基础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荀子认为,当一个人成为君子之后,还要不断注重道德品行,通过努力,达到“圣人”的标准。在荀子眼中,圣人是一个理想的境界,遥不可及的。但是,还是要不断努力,向着“圣人”的方向努力。对于圣人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具备个人的处事原则,话出有理,行为体现礼仪,能够控制危险局势,面对突发事情时临危不惧,能够非常灵活地处理各种事情,但是却坚持着个人原则。其次,要具有独特的才华,要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获取更多的知识,深入研究知识,广泛博览知识,通古晓今。最后,还要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荀子看来,圣人是所有人都要学习的榜样,既具有品德,同时具有地位。

二、荀子道德教学思想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具备层次性

荀子认为,道德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君子”和“圣人”,这样的道德标准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是,我们可以吸收他在道德教学中实行分层的先进思想,对于我国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前,我们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也要考虑到时代的背景,同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差异进行分层管理,不能对所有人实行同样的标准。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把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理想目标。这样教育工作就有章可循,受教育者可以循序渐进,从完成基础目标开始,不断通过教育来向理想目标靠近。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设置的基础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做一个平凡的、健康的人。而对于理想目标的设置则是做一个要具备崇高的理想、要成为社会主义的道德模范的人。

(二)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重要性

首先,要看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恶”,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同自身的“恶”进行斗争的过程。所以,人都必须要加强学习礼仪,通过礼仪来约束自己。如果不通过主观努力,就很难达到克己的效果。在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追求利益,追求权力的现象,许多人为了无限度的私欲铤而走险,道德沦丧已经成为社会常态。这就要求人们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作为人,必须主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其次,要看到在人才培养中,道德所发挥的作用。在教育工作当中,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和人格对于受教育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想让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人格,前提就是要塑造出教育者的健全人格,让教育者具备人格魅力,这样在培养受教育者时就能够起到榜样作用。同时,教育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受教育者身上有“恶”的地方是正常的,教育者不能因此对其全盘否定,甚至将它贴上“恶”的标签。也就是说,在道德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少数品德不端正的学生,但是不能以此对学生进行全盘否定,认为该学生就无法挽救。教师要思考自身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满足了学生对于教育的需求

(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首先,必须看到“荣”与“辱”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严格区分开。荣誉和耻辱时不存在交集的,虽然他们都是对社会道德行为的评价,但是他们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然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荣辱不分、美丑难辨的现象。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荣辱观教育,让学生分得清美丑、辩得开荣辱和善恶。其次,准确把握当今社会中的利和义的关系。当今社会中,很多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权势上的荣誉,但是却忽略了对精神财富的追求,疏忽了对道义荣誉的追求。在现实当中,追求正当利益并没有错,但是要把握好“度”,如果超过了“度”的限制,就会出现偏差,直接导致道德水平的降低,所以也就会产生错误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所以,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必须加强道德规范。

篇6

0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毕业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就业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因此在各高等院校迅速展开。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咨询,组织人才招聘会等~系列就业指导活动,日益受到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如果仅仅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实用性、政策的宣传、信息的服务和就业技巧的培训,而忽视了这项工作所应有的思想教育功能,将不利于大学生及时、顺利地就业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1加强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就业制度的改革,必然带来就业观念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当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和知识技能的准备,以最佳的状态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并最终达成就业协议,直到参加工作。“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这些应当是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然而,近几年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因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是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和收入较高的地区、单位和职业;竭尽全力争取到沿海、发达地区及经济特区,宁肯待业也不愿到内地、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向往进入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外企和合资企业,不想到私营单位,更不愿考虑自主创业问题;在择业过程中过多地看中职业的个人价值与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国家的需要以及职业的社会价值。这些不良的择业和就业观念,使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呈现出功利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淡化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不少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现象时有发生,仅仅注重择业的结果而忽视了完美人格的塑造。伴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冲突加剧,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迷茫、焦虑、忧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以上思想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说明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加强思想教育。

2加强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2.1任务与目标的一致性

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部分,这就为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和加强思想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尽管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二者在各自的实施过程中,也都存在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若能实现二者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就可以达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如: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人生观、择业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其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教学内容也相互渗透。一方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思想教育中的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等又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择业观、择业道德教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2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和载体,使思想教育融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就业指导工作恰恰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可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毕业之际如何确定职业目标、如何求职择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何适应社会等等,都是他们极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让他们正确择业、有效就业,尽快适应社会、创造辉煌的事业等,所有这些恰好有利于满足他们的需求。热点和切入点重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活动中艺术地体现出来,可以避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这种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乐于并易于接受,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3加强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3.1加强国情与形势教育

目前,由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加上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总量相对萎缩,特别是被大学生普遍看好的一些单位和行业的人员已经基本趋于饱和。但是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却普遍较高,这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地域性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但是这种表面的“供大于求”并不意味着人才的绝对过剩,我国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只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这不仅远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30%~50%的比例,也低于中等发达国家8.8%的水平。我国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创新和创造型人才更少,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看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农村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艰苦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增长点,这些地区和行业的建设及发展,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分析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且有利于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3.2加强“三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称“三观”)是个体对整个世界及人生价值的总的看法,是个体一切行为的思想根源。“三观”是影响择业观形成的重要内因,大学生一旦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之问的利益关系,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把服从国家、社会的需要和发挥个人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大学生在择业观上的偏差正是一些不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反映。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三观”教育,针对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置国家需要及社会利益于不顾的错误倾向给予纠正、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服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个人利益和承担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优势,有助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3.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有些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怕苦怕累,缺乏责任感,缺少敬业精神,有的人甚至把协议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时机成熟,不是要求调离就是不辞而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发奋成才的精神,使大学生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建功立业。

3.4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由于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出现的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选择理想职业的标准又比较单一,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注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之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成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因暂时的失利而丧失求职的信心和勇气。并注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参与市场竞争。

4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的特性

就业指导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切实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求职择业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予以有效的指导。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就业指导中强化思想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课的延伸,也是德育理论的具体运用,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强化思想教育必须注重方法的探索与运用。笔者认为,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的实效,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1教育目的的内隐性

教育目的的内隐性是指在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情况下设置一定的内容,利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塑造和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课、讲座、咨询等活动,时间短、时效性强。如果在毕业生急于了解就业政策和形势以及择业的方法与技巧,而对其他方面还不够关心的情况下,一味地谈论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理想等问题,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排斥心理和反感情绪。因此,必须围绕就业的现实,借助于典型的事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2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教育的内容要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市场的形势,以及学生思想和就业活动的实际,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这就要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实际需要,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如,要针对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就业兴趣、就业技能和就业价值观念,通过开展讲座和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就业教育。再如,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针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发展阶段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更需要及时发现并研究各种有代表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能简单地枯燥地进行理论灌输。

4.3教育对象的参与性

学生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和主体。就业指导工作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使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富有成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把外部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择业能力。思想教育的实践证明,传统的“你讲我听”、“我说你做”的思想教育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已经不能适应就业指导工作。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采取一些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比如:就业指导课在进行择业观教育时,必然会讲到怎样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问题,如果讲课时只是简单地把哪种利益、哪种需要放在首位,把别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二位、第三位等,就很难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从典型的事例入手,分析大学生就业应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比教师直接讲“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会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

4.4教育过程的整体性

篇7

二、让学生的想象思维更加丰富

想象思维是写作的生命源泉。传统教学多注重写作技巧的纯熟,通过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让作文一气呵成,但是少了几分生命的活力。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想象思维的限制,导致了作文中缺乏思想,有些人云亦云的味道。是以,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教导学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比如,在学习《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身形并茂的向学生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在脑海中就会出现天鹅扑打冰面的壮观景象,在想象中,天鹅就成了一个个英勇的战士,在它们破冰之后,发出胜利的呼声让人动容。在整个想象中,学生自然而然会用到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会用到描写、记述和抒情等等表达方式。然后,老师再让学生脱离课本将脑海中天鹅破冰的画面写出来,这样就完成了从想象到文字的步骤,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也锻炼了文字能力。小学语文想象力需要激发,思维创新能力也需要启发。比如,《滴水石穿的启示》这篇课文所包含的意义是做事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但是老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教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滴水石穿都是站在水的立场上,说明水的坚韧,那么我们能不能站在石头的角度看问题呢?这个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首先是感到新颖和好奇,然后会主动的投入思考。以石头的角度来看,石头从来没有移动过,所以才给了水打穿自己的机会,那就可以得出做人如果一成不变,就会失败的道理。类似以上例子,对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也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擅于观察,热衷于教学,这样才能把教学落实到学生上去,才能真正起到启发和指导的作用。

篇8

其次,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的相互促进性。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能促进、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规范的总和,其标准是善与恶,其维持手段则依赖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属于思想道德调节的范围。实际上,是否参与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水平与质量等情况,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与精神境界相关联。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能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甚至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志愿服务能检验、深化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要靠教育,更要注重践行落实。志愿服务正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的实践载体。通过志愿服务能够有效考察个人和群体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广为赞誉的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如“郭明义爱心团队”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等,业已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标杆。事实上,志愿服务能够唤起人类心灵深处最纯净的道德良知,这种良知与情怀是支撑志愿服务事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既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也践行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体味道德与精神的力量,不断感受成长的乐趣,提升思想道德的境界。深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赖于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实践载体逐步落实与显现。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检验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此外,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志愿者的自信心与满足感,能够使其真正体会思想道德的价值魅力所在,既可以纠正错误的观念,又能树立并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志愿服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

基于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互动促进的正向关系,可以在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持续性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并用志愿服务活动检验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形成寓道德教育于实践的活动模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在志愿服务意识培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对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的认知与认同是践行志愿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在进行志愿服务意识宣传与培育中有意识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以及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志愿服务的理念与精神。不仅如此,在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因为志愿服务的精神中包含了人类的道德良知、信仰和使命,展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追求,是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担当与奉献。在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志愿文化的建立和志愿精神的弘扬过程中,有助于扩大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与影响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对志愿活动的信心与归属感,在奉献社会中获得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2.在志愿服务培训中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志愿服务培训是志愿者参与服务之前的关键环节,也是志愿组织有效运作的必要步骤。志愿服务在项目建设或者团队建设中,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尤为重要。要想使项目顺利进行,志愿者之间的交流思想、生活和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及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往往能疏导学生志愿者彼此间的隔阂,使团队内部更加团结并富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对学生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时,应该告知他们尽量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与志愿服务组织的负责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现实的服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志愿者之间或与组织负责人之间出现某些误会或矛盾,涉及的志愿者往往会采取退出志愿服务活动,甚至脱离志愿服务组织。因此,教育学生志愿者端正志愿服务理念、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不可缺失。被培训人员应该知道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为社会大众服务,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并不是为志愿者或者组织负责人服务的。此外,在志愿者服务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不被尊重、冷落甚至嘲笑等现象,因而在培训中也应该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志愿者受挫的心理准备,端正奉献心态,确立正确服务行为,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和质量,养成奉献爱心的自觉与习惯。事实上,志愿者用爱心、热心、耐心传递爱心,在给服务对象解除困境、带去快乐的同时,同样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与满足。在宣传、培训和交流中,只有让学生对志愿精神在思想上认同,达到心灵上契合和感情上交融,才能真正激发志愿者持久的热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通过体验和实践,做一个崇德向善的人。

3.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志愿者积极思考,诸如,“参与志愿服务想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从事此项志愿活动的社会意义”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参与志愿服务的目标,而且能够激发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心无挂碍地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活动中。事实上,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或许不算难,但是若能一直坚持愿意做志愿者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勇气、毅力和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于学生在具体的志愿服务中遇到诸多的挫折和困难,教师若能及时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指导,就不会使学生志愿者出现消极情绪。这些思想道德工作的投入往往会及时有效化解不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负面影响。

4.在志愿服务总结中彰显思想道德价值。志愿服务是一种“传递崇高精神追求和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向善之举”。在丰富多样的服务实践活动中,学生志愿者通过具体的帮扶和付出,并与社会群众面对面接触和交流,能够传递正能量,增强大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可以陶冶情操和提升道德品质。因此,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互助进步的平台功能,有利于培育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文明风尚。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志愿服务总结活动(年度或阶段性总结、庆祝仪式或联谊活动等),表彰和检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成功案例与不足之处,并借助于新媒体对先进学生及其事迹的大力宣传,既能够使先进者充满成就感、满足感,激励其更上一层楼,也能促使落后者明确服务目标、增强自信心。这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积极地正面宣传和引导,能使广大学生受到精神感染、自觉学习和践行楷模精神,从而取得了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发展,也有助于彰显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价值所在。及时对志愿服务进行总结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关涉到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来全面分析和指导志愿服务,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的大好机会。对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改正,并促使志愿者不断思考和查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对于取得的成就也应该及时总结与分享,进一步激发他们认识社会、奉献社会的激情与兴趣,以及在获取成功时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虽然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难免会体验到艰辛,但同样也会收获自己的成长和幸福,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从而使得广大中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认识国情,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逐步认同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培养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篇9

二、“礼以持性”

张载认为,“气质之性”向“天地之性”发展的“变化气质”过程就是“成性”的过程,而完成这一过程的主要途径是“礼以持性”或“知礼成性”。在他看来,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内容就是立于“礼以持性”、“养心”、“变化气质”,其核心是“礼”。张载强调:“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须礼以持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经学理窟•礼乐》)他十分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以礼成性”,推行设礼、明礼、守礼。张载很注重“礼”在“成性”中的作用,他的“礼”教观念重视“礼”对人内在道德品行的提升,以达善为本。他认为“礼本天之自然”,“礼不必皆出于人,至于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经学理窟•气质》)同时,他还强调“礼之原在心”,“礼”之体是“天道”自然,而制礼、行礼等“礼”之用。他指出:“盖礼之原在心,礼者,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天下更无道矣。”张载特别强调在贯穿学“礼”、得“礼”、行“礼”等“礼以持性”、“知礼成性”这个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全过程中,应首先“立于礼”,即“立本”、“立心”或“中道而立”,先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学者先有所据守”。“学者中道而立,则有仁以弘之,无中道而立,则穷大而失其居,失其居则无地以崇其德。”(《正蒙•中正》)心有所据守,才能不违于礼,才能“崇其德”,实现“知礼成性”“,礼”立则“性成”,“性成”则“道义立”。

三、“知礼成性”的方法与途径

张载的“变化气质”、“知礼成性”与其修养功夫是紧密相关的,在此基础上,他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有:

1.“大其心”。

所谓的“大其心”,就是以己心而合于“天道”。张载说“: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正蒙•诚明》)在他看来,以“心”统“性情”,只有“尽心”才能知“天道之性”,“心”是一个人识“性”的工具。“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在张载看来,即使个人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等感性认识的“见闻之知”也是非常狭隘的,极容易形成自己的“私意成见”,很影响到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道德教育与修养首先必须做到“大其心”,才能超越狭隘的“私意成见”,达到天下万物有机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张载特别主张,“大其心”便是“平物我,合内外。如是以身鉴物便偏见;以天理中鉴则人与己皆见。……只为天理常在,身与物均见,则不自私”。(《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立诚”。

张载认为,“诚”乃“天所以长久不己之道”,既是个人“尽心知性”所追求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所谓“立诚”,就是通过“穷理尽性”,使个人扫除己私而顺乎“天道”。他说:“‘屈伸相感而利生’,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杂以伪也。至诚则顺理而利,伪则不循理而害。”(《正蒙•诚明》)人如果“至诚”则顺应了“天道之性”,就具有道德价值。张载把《孟子》“良知良能”说,与《中庸》的“诚明”说相结合,提出“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因而,只有以“立诚”这个“知礼成性”的基本方法,去除个人私欲,才能使个人复归“天地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3.“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

张载在《西铭》中明确提出了“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西铭》被认为“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二程集•伊川文集》卷五),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天人性命之学,忠孝仁义之理。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于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正蒙•乾称》)他主张世人和万物都是一体,都来自同一个“气”,因而应将乾坤当作父母尊长,视天地为自己的躯体与本性,将世人看作自己的骨肉同胞,把万物作为自己的亲密同伴。他将“仁孝之理”从血缘家族拓展到了宇宙天地,提出对宇宙这个扩大的父母也应当像对父母那样同样尽孝道,认为国家社稷是君为父母、臣为家相的道德大宗族。在“民胞物与”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尊高年”、“慈孤弱”的道德要求,主张应将儒家伦理现实化为世人的生活准则,在有限而坎坷的人生中,用道德的自律与践履,达到“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

4.“克己”。

张载认为“克己”也就是“无我”,即人应当“以理义战退私己”,(《横渠易说•下经》)“反归其天理”,以“立天理”(《经学理窟•义理》)而去私欲,不断地克服“私己”、“人欲”和主观偏见,才能最终改变自身“亦是一物”的客体地位,而达到与天地同德的境界。他说:“今见人意、我、固、必以为当绝,于己乃不能绝,即是私己”(《经学理窟•学大原上》),而“人欲无厌,而外物有限”(《学大原下》)。在张载看来,人若徇“私己”、“人欲”,任其发展,则“天理”就会丧失,就必致于行为恶,导致人格尽丧,“天理”无存。这里的“人欲”,除“饮食男女”的本能之欲外,还指人的“利己”之心。这种“私己”之心既违背了“天理”,也必然影响到人的行为价值。因此,必须“不为外物所役”,“不以嗜欲累其心”(《正蒙•诚明》),达到“无物我之私”的道德境界。

篇10

听课情况表

时间学校授课教师课题

9月26日附属中学胡桂银认识论知识的复习

王立新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谭蕾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李玉环实践知识的复习

9月27日北师大实验中学刘凤云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王琪联系

范海红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阎红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9月28日二中石晓军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主要优点

1.教师年轻化,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政治教师共有35名,其中45岁以上的只有2人,工作3-5年的有10人,非常年轻,大部分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虚心好学,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主动搜集教学中所需资料,丰富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说服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意识地探究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方式和方法。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们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坚持每周去西城、海淀听课,和城里学校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丰富自身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我县内资源,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开展了手拉手的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力求使自己进步更快。

2.课堂教学注重双基的落实,找准发力点。

在所听的9节课中,其中有4节是高三的复习课,2节是要参加会考的高二复习课,这几节课中教师都努力在学生已学过的基础上,强化知识的落实,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附属中学的胡桂银和李玉环老师以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把各个表面无关而实质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框架,建立知识网络;实验中学的刘凤云、王琪老师则让学生自己以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中心建立知识网络,使学生对各知识点由点-线-面-体的联系一清二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在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体系通过层层设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清二楚,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意识和实践积极性明显提高。

随着我县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教学硬件设施越来越好,教师们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和实践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所听的九节课教师们都使用了计算机,在教学中使用自制的课件,特别突出的是实验中学的刘凤云和二中的石晓军老师,所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教师的教改意识有所改观。

几年来,在教材还是老教材的情况下,教研活动一直宣讲按照新课标、新理念来进行教学,教师们的教改意识有所改观。在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生活、思维实际,以生活为主线;有意识去关注学生的思维,从细节中去找有研究的问题;关注一些改革的措施。比如附属中学和实验中在课前都为学生准备了自学导纲,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努力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

二、问题与建议

1.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所听的8节课中,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集中在如何把课本知识讲清、讲透,而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方法单一;在一节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往往被老师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深度、思维的广度以及情感上的真实体验认识不足。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生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强调从问题中获得知识,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课堂教学要以能力为核心,到底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一定要设计。能力是在平时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而不是在某一阶段一促而就的。教学中应把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中去。更多地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是否动手、动口、动脑,在反馈中知识是否掌握牢固,学生的思维是否是深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能力有没有得到增强。应进一步学习新的课标,树立新的理念,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教学。教师教学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仍需强化,对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实际应用到课堂教学、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及学校的特定条件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较欠缺,需加强学习、思考,并不断的实践探索。

2.多媒体辅助教学亟需向深层次挖掘

篇11

1.1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盛行,心理上有叛逆、封闭的特点,所以说仅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行不通的,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个性进行心理疏导,诱导他们的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像治病一样,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理情结,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更正,从而使各种心理疾病不治自愈。所以说,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1.2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理论来教育学生的,而的理论性极强,并且缺乏针对性,特别是针对不同个体的学生,它的作用效果甚微。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传统的宣教方法根本是捉襟见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症结,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才能疏通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顺利解决学生的思想障碍。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3心理疏导使大学生人格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格观和世界观。良好人格的形成,首先要针对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对心理素质差、有思想障碍的学生,通过心理疏导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德育素质。

1.4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现实价值,而忽视对象性,其表现为注重理论灌输,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工具,虽然学生的脑子里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知识信号,但并没真正融会贯通,是死记忆、死知识。通过心理疏导,把学生的心理动态、价值倾向、情感情绪、生活经历等联系起来,突出学生的个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才是真正的实效性,才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2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问题

2.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一是理论上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应该遵守教育的一般规律。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以哲学理论的高度来教育学生,使大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与自身的学心、生活没有关系。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大课形式出现,宏观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将理论与实践越拉越远。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出现。二是内容上的脱节。心理疏导注重学生个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心理障碍和思想矛盾的化解,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重视理论上的说教,而不从学生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实际问题出发,所以无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单一的教育形式必然无法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2.2校园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一是缺乏系统的疏导机制。目前大多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学生获得心理疏导的管道不畅通,学生遇到困惑后无法通过一种合理的、便捷的管道,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压抑的情绪就会逐渐积累,久而久之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很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二是心理疏导队伍薄弱。高校学生队伍庞大,所以心理疏导机构要有一定的规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开展不够顺利,心理咨询室较少,而且一部分心理咨询教师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工作要求。另外,高校的心理疏导设施也不健全,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如咨询室里的物品设置和颜色环境不够合理等,这些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3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3.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并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找出学生产生心理矛盾的根本原因,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疏导策略,尽可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消解不良情绪,引导其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情感互动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理论灌输的不足。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越融洽,教育效果就越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思想政治与心理疏导的结合,关心、尊重学生,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品德高尚、思想先进的人。

篇12

明确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接下来要深刻剖析一下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这是探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创新性的关键和基础.笔者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如下:

第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模式根深蒂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模式是一种单向式的教育模式,即“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这种等级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得教育者们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而被教育者仅仅是被动接受者,这就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不对称性,使得师生之间很难真正达到思想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交流.

第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严重滞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注重的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方式,经常会出现“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情况.这种工作模式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新型性严重不符,往往会导致工作的滞后性,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与实际相脱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往往会恪守固有的观念和理念,过度强调原则性和规定性,难以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综上所述,笔者给出以下的建设性意见:

第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要着重体现人性化特点.高校辅导员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就要首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涉及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动式工作系统,所以说,双方之间的互动是决定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辅导员要积极创建一种人性化和关怀化的工作模式,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对于他们的“情义”和“关爱”,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此外,辅导员们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来积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