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21:01: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工作,我局组织全体机关干部集体学习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强人才工作等有关文件材料,特别是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理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县人才领导小组领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建立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做到不拘一格,人才辈出。
(二)深入了解人才状况,不断改进人才工作
我局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稳定科技队伍。年初分别召开组织人事部门干部、各二级单位主要领导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全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努力塑造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政绩突出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培养造就一支奋发有为、业务精通、素质较高的机关干部队伍,锻炼提高一批心系农民、无私奉献的基层干部队伍,为我局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三)抓好科技培训和人才培养
1、抓好科技进村入户工作
全县农业系统共抽调38名农业科技人员,分别进驻17个村,完成科技样板2580亩,其中粮食样板1480亩、丰产茶园样板550亩、蚕桑新植样板100亩、稻鱼工程示范350亩,水稻精量栽培50亩,甘蔗样板50亩,辐射带动1.2万户5.4万人。科技人员及时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农户集中培训,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共办黑板报125期,发放科技宣传资料2.75万份,召开科技培训会186次,培训农民3.25万人次。
2、以实施阳光工程为抓手充分整合各种培训资源
按照产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县劳促会协同县扶贫办、县人事劳动局、县职教中心完成技能培训4万人。
3、县农经站负责在柯街镇松林村和漭水镇共裕村实施两个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在翁堵和苟街两个乡镇建立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养致富带头人1万人。
4、农业局人事科按上级下达指标和要求,认真做好“国贴”、“省突”、“省贴”人才选拔工作。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人才自身观念存在安于现状、创新不够。表现为科技人员领头创业的氛围不浓。二是农技推广服务的方法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制约科技兴农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表现为一些地方在开展农技推广中只重视品种更新和技术更新,忽视了科技兴农工作中主要服务对象—农民的科技素质的提高。三是经费投入仍然不足。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科技兴农工作,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但由于财政比较困难,经费的不足,制约科技兴农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下年人才工作计划
(一)学校培训
通过农广校培训,发放绿色证书1400人;农业机械学校培训拖拉机及其他农机操作能手250人。
(二)科技进村入户培训
关键词:车站;科技;项目;管理
随着铁路现代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运用,要适应这种新形势、新变化,必须用科学的思想、现代化的手段来管理企业,走以科技促发展、用科技保安全、靠科技创效益的发展道路。而车站科技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铁路系统科技发展水平,因此,抓好车站科技项目管理,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车站科技发展迫切需要改善提高的重要工作。
一、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认识
对科技管理部门来说,项目是一个很熟悉的词汇,通常是指规划、计划、方案、工程、任务等,申报项目、确立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评审项目是每个科管人员都耳熟能详的业务流程,但从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角度,项目和项目管理的真正内涵和规律还未被真正理解,项目通常是一次性的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是对整个过程全方位的管理,项目和项目管理组成为项目管理系统知识体系,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运用众多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集合。因此学习、研究和应用项目的涵义以及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科管人员来说,意义非凡。
二、车站当前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车站的科技项目管理是对车站各部门的科研项目情况进行严谨的需求调研、慎重筛选出科技含量高的课题、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对确立的科技项目进行过程监测、进度控制、完成后的验收办理、鉴定评审等管理。近年来,车站创造了一些科技成果,但随着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的重大变化和设备方面质的飞跃对铁路科技发展带来了极深远的影响,这些新变化造成车站科技项目管理出现许多不适应的方面。
1.在思想认识方面还有局限。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车站在科技管理方面存有落后的思想观念,认为车站管理是传统的生产管理,对经验的需求高于技术,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科技工作方针目标,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不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自身的科技工作基础比较薄弱。
2.管理体制建设滞后。车站的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自05年以来车站制定的科技管理办法未能与时俱进加以修订,造成研发过程中出现程序不规范,课题重申报轻管理,少数立项课题拖延时间,仓促研发形成结题质量不高等现象。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造成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低下,参与和关心程度不够。一些自主研发的项目经费不能及时落实,成本支出上有困难。
3.科技人才建设缺乏创新。科技人才是企业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战略资源,随着铁路装备现代化加速推进,铁路职工技能不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显,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技术水平的科技人才尤其缺乏,车站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引进人才的途径比较少,加上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使得铁路的人才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车站的培训力度不够,培养的方向侧重于一线生产岗位的实践和锻炼,注重经验的培养,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举措较少。这都对车站的科技人才的储备造成很大影响。
三、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几点想法
0引言
疾病预控中心是由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主办的实施国家对相关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这一单位主要工作内容是预防和控制疾病,降低疾病对社会公民造成的伤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对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近几年,由于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所衍生出的多种抗药性的病毒爆发,这些病毒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传染性较高、传播性较强的特点,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重要影响。为有效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加强对疾病预控中心人力资源和信息收集管理,运用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高疾病预控中心工作人员的水平,并且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应用,提高对数据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反馈效率,从而提高疾病预控中心医疗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1人力资源和信息收集管理基本概述
1.1人力资源管理
对疾病预控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管理涵盖了一切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组织的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资源配置,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1]。在培训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出工作人员的潜力,并促使这项能力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对疾病预控中心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极大地调动工作人员积极主动性,促使工作效率和水平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还能够针对疾病预控中心实际工作要求,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对相关资源进行配置,及时有效开展工作,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1.2信息收集管理
疾病预控中心信息收集管理主要体现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这一系统的建立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依托于计算机建立的综合性信息管理系统,在这项系统中可以提供与实际工作开展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同时也能够为工作计划和目标制定和开展提供决策依据。这一系统中主要包含了四方面内容,即财务管理系统、医疗管理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后勤管理系统[2]。通过这一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工作的流程操作,实现操作流程自动化,还能够改善工作实际,提高工作效率。
1.3人力资源与信息收集管理应用的重要性
疾病预控中心人力资源和信息收集管理应用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计划和目标开展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疾病预控中心主要是对社会出现的病毒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得出有效的诊疗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需要优秀的病毒科研人员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保障最终治疗效果。根据这些信息资料,疾病预控中心在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时也能够更加贴合实际。2)提高工作人员积极主动性,通过对疾病预控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针对不同部门展开培训,引进人员竞争机制,不仅可以提高疾病预控中心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水平,还能够引进更多优秀工作人员参与到研究工作中,充分挖掘和调动员工潜力和积极性。3)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提高管理水平,根据疾病预控中心部门实际情况,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促使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分离、相互联系,各部门之间也可以透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工作或研究所需要资料进行共享,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3]。
2人力资源与信息收集管理现状分析
2.1在面对突发性大规模病毒感染管理现状
对我国社会发展进行追溯,我国相继遇到的EV7、HINI流感、禽流感等突发性大规模病毒感染,不仅为疾病预控中心带来了巨大挑战,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恐慌,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和谐[4]。虽然最终这些问题得以解决,但是疾病预控中心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问题愈发明显,又特别是面对一些突然性爆发的突发事件,还是缺乏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和思想准备,这也是目前各级疾病预控中心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疾病预控中心对流行性病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内有专业的病毒传染工作者对这些病毒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其中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兼职状态,这些人员对流行性病毒的了解也不够深入,依靠他们的能力也只能应对在设想范围之内,对于超出能力范围的病毒,处于被动地位。②疾病预控中心制定的防治突发性流行病毒行动方案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主要是这些行动方案在实际进行操作困难,实施步骤较多,又由于疾病预控中心人员流动性较大,需要对这一方案应用时,由于没有事先进行演练,导致实施效果大幅度降低。③没有对信息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在对资料信息管理时,主要是针对日常工作资料进行简单分类和管理,导致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丢失、损坏等现象[5]。
2.2流行病毒预防控制人员队伍管理现状
疾病预控中心工作人员最为主要的工作就是预防和有效应对重大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爆发。为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就需要大量专业的、高素质病毒研究人才参与到其中,对这些传染性病毒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制定有效预防和控制方案。目前,疾病预控中心人员队伍管理严重不足,促使预防控制工作停滞不前,具体表现在:①各科室人员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从事流行性病毒研究的大多数不是相关专业人才,导致病毒研究工作不能深入开展。②各部门之间有效沟通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促使各级疾病预控中心及时交流、传递和分享信息[5-6]。
3人力资源与信息收集管理应用
3.1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对疾病预控中心人员队伍进行建设,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在其中发挥作用。促使工作人员工作知识和能力提升,运用更加饱满的态度开展工作。为实现这一工作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点:①引进专业、先进人才,疾病预控中心可以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平台人员招聘信息,运用这一方式社会关注度会更高,还能够降低成本。在人员招聘信息方面,需要列出招聘要求,还可以提供一些附加条件,如:福利措施,提高专业优秀人才就业,这不仅可以提高疾病预控中心人员综合素质,还能够提升工作效果。②人力资源培训,疾病预控中心通过引进专业流行性病毒研究工作者针对工作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促使工作人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更好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③实施人员考核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对员工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这也能够通过考核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调整,促使工作效率的提高,保障工作质量[6]。
3.2建立网络体系,提高信息收集管理水平
建立疾病预控中心网络体系,主要是围绕地区疾病中心区、县、乡镇各个医院、妇女保健院等医疗单位构建网路体系,保障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和分享。在网络体系构建基础上构建信息管理平台,透过这一平台,工作人员也能够加强信息交流和传播,有利于疾病预控中心各部门人员更加直接、有效沟通,同时还能够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对这项系统进行建立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有效连接疾病预控中心职员职称、职能等有效信息,并且实现数据自动进行转化。②保密性,加强系统安全管理,有效防止信息数据丢失。③与现代先进技术和软件相结合,根据医院实际管理情况,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软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应用,促使工作效率的提高。
4结语
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与信息收集管理应用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与信息收集管理基本概述展开,对人力资源和信息收集管理以及人力资源和信息收集管理在疾病预控中心应用的重要性进行具体的阐述。其次是对疾病预控中心人力资源和信息收集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的进行分析。最后对人力资源与信息收集管理在疾病预控中心的实际应用进行阐述,主要是通过人才队伍培养和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促使疾病预控中心工作有效开展,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推动疾病预控中心工作能有一个飞跃,为维护人们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郝磊俊.浅谈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6(5):224-225.
[2]郭洪岩.疾病预控中心人力资源与信息收集管理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7(2):149.
[3]李雯.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70-71.
[4]闫丽芬.基于电力信息平台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战略转型探讨[J].科技风,2013(21):226.
1科学规划,以点带面发展重点专科
按照上级重点专科建设标准,结合医院实际,确立了“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重点专科建设指导思想。抓住两个要素: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用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关键,把特色技术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基石。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推进重点专科建设。选择基础好、有创新能力的科室,利用1-3年的时间,按照标准要求,建设省、州级重点专科。2001年,我们将特色优势明显,诊疗效果显著的针灸科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经过三年的建设周期,针灸科诊疗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先后开展了“经骶裂孔前间隙植管法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医用臭氧椎间盘髓核氧化术”等新项目,使慢性腰腿痛诊疗技术跃居全州先进水平。同时,周边的邻省、市的慢性腰腿痛患者都慕名而来,从而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2004年顺利通过恩施州组织的验收评审,被评审为州级重点专科;通过发挥重点专科的龙头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医院其它方面工作的发展,鼓励其他科室努力加入重点专科的行列, 形成了滚动发展的重点专科发展格局。目前,我院已成功创建州级重点专科七个,针灸专科已成为我市第一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2强化领导,确保专科建设顺利发展
为实现专科建设组织有保障、工作有计划、实施有措施、目标有保证,首先成立了重点专科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业务副院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医务科,科教科、护理部、财务科、政工科等部门参与重点专科建设,并将医务、科教、护理、财务等工作落实到部门负责人。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制定工作计划,对各重点专科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并通过宏观调控对各重点专科进行人、财、物的支持。
3加快人才培养,增强专科建设和业务创新的后劲
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人才是关键。为加快人才梯队建设,一是落实人才培养教育规划,通过举办院内业务培训班、学术讲座、进修深造等途径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时医院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增加图书杂志馆藏量,为业务人员学习提供平台。二是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学术活动,学习新技术、新业务,了解医学发展新动向,并在回院后及时向全院交流情况,使大家明确科研目标,开阔视野。三是完善人才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对研究生到医院工作的,医院首先给安家费10万元。近年来,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相继来医院应聘。医院现有硕士5人、博士1人。对专科建设人才职称晋升、科研攻关、干部使用上,给予政策扶持。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全院医务人员学习氛围浓厚,人才队伍迅速扩大,人才质量明显提高,人才结构更趋合理,涌现出了一批学科带头人。为医院发展和专科建设储备了人才,增强了业务创新和专科发展的后劲。
4 加强硬件建设,促进重点专科持续发展
良好的现代医疗服务不仅依赖于医务人员本身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判断,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设备条件和实验手段。因此,加强硬件建设,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是使重点专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了保证重点科室的优势地位,医院不惜重资投入,先后购置双螺旋CT、C臂X光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纤维支气管镜、超声聚焦刀、电视腹腔镜等先进配套设备。通过先进设备的投入,脑病专科在巨大脑出血治疗上成功开展了急诊CT定位下微创穿刺引流术。这些项目的开展,使重点专科自身得到了发展,同
时,也带动了其他科室的进步,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水平。
5突出中医药特色,全面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在现代诊疗技术日新月异、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如何突出中医特色,发挥我院优势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我院不懈努力追求、奋斗的目标。
挖掘民族医药,总结整理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疗法则。如肝病科在继承我院名老中医杨海荣宝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一系有疗效的中医治疗慢性肝病各时期、各证型、各症候的处方,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证治规范,制定了《中医肝病》的诊治规范,开展中医特色的规范化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牢牢抓住业务创新这条重点专科建设的主线,积极开展传统疗法的同时,引进、吸收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围绕着中西医结合进行业务创新,形成中西医两法优势互补,提高疗效和医疗质量。骨伤科采取手术治疗、保守疗法等诊治各类骨伤疾病,吸引了大量病人。
(一)人力资源工作的战略性地位提升
传统人力资源的工作主要是建立在负责员工的招聘和培训、薪酬的发放和绩效的评定的基础上,其工作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务性工作上,主要管理企业的日常琐事。毫无疑问,人力资源工作在事务性和日常人员福利管理中所浪费的精力太多,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不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工作也开始进行调整和转变,其职能日益完善和重要,地位也从原来的辅、打杂性逐步上升为战略性。如今,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变革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引领市场、赢得竞争的关键一环。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工作,除了肩负着原来的行政职能之外,还增加了新的功能,承担着新的企业战略角色。
(二)客户为导向的服务型职能的确立
在知识经济视野下,人力资源工作走出了单一的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开始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力争上游而出谋划策。参与企业内部的发展战略制定,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来制定相关的人力资源工作计划,以期辅助并促进企业工作的贯彻和执行。以客户为导向,来确定自己的服务职能,是人力资源工作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而转变的职能。辨认哪些部门、哪些人是潜在或者明显的客户,根据客户的类型和基础、客户的需求和要求,结合企业和本部门自身的实力和技能来制定人力资源工作的业务方针和内容。
(三)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开展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的外包工作逐渐受企业青睐,有的企业已经开始投入工作。如前所述,在知识经济视野下,人力资源工作由传统的单一企业内部行政服务转向既是企业内部服务部门,也是企业的战略伙伴。人力资源工作以客户导向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由此一来,人力资源部门承担着多重工作和企业角色,而要完美地履行相应的职能,人力资源工作就需要从繁多、琐碎的人力资源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人力资源部门以前的工作看似轻松、琐碎、微不足道,甚至有时候出力不讨好,然而对于一个企业正常的运营来说却必不可缺。琐碎事务的出色处理,不仅对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员工效率、维持员工的忠诚度也有重大作用。
因此,人力资源外包应运而生,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工作的一大新趋势。外包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也是很明显的。将琐碎而又必要的工作承包给专业的机构来做,一是节约了成本,二是提高了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益。
二、知识经济视野下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转变的几点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进行调整和转变,从而提高市场适应性,发挥职能,提高企业效益。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转变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可以说已然是企业的人力资本,能为企业带来收入和效益。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转变中,如何将资源转化成资本,如何利用资本获得效益,需要相关决策者深思。
充分尊重并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优化资源管理模式,从思想上认识并尊重人力资源,承认其能够转化为人力资本,并在企业效益和现代市场经济中可以起到巨大作用,特别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从知识经济视野下看待人力资源工作的能力。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靠科技和创新,企业经济的发展靠科技创新和先进的管理技术。然而,科技的创新和管理的先进靠人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企业人才的多少决定了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未来。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清醒并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视野下,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
从法律上明白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应该从法律上明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国家也应该在法律上和制度上赋予人力资源以资本价值的属性。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重视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明确人力资源工作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员工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增加自身价值。因此,在法律层次上理解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选择合理的人力资源工作的评估方式
成本法和价值法是历来评估企业员工的方法。然而在知识经济视野下,传统的人力资源评估方法已经不能充分满足人才评定的需要。
突破传统模式束缚,增强人力资源工作新意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要想赢得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增强人力资源工作的新意识,以此来带动企业的经营效益。
在人力资源工作的转变中,首先需要将员工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而不是企业成本。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对企业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而一旦有了丰富且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企业就具备了成功的一大资本。其次,对员工的管理也应该实现“对事不对人”。在企业中,将对事和对人分开,分别与对物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规范员工的行为,努力做到人、事和物的协调发展。最后,人力资源工作的战略性地位的发挥很重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应该将人力资源的工作与企业内部的统一安排相结合。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企业内部的发展战略制定,并且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来制定相关的人力资源工作计划,以期辅助并促进企业工作的贯彻和执行。
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工作。企业要想占领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效的有利先机,必须站在战略性的高度来推进人力资源工作的转变。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工作,除了肩负原来的行政职能之外,还增加了新的功能,承担着新的企业战略角色。因此,实施人力资源的战略性转变,首先需要明确企业本身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前景,人力资源部门以此为基础来制定本部门的发展计划和规划,以期符合企业内部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提高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同企业的联系,旨在使人力资源工作成为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工作,加强各个部门人员对人力资源工作的了解,由此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共进的关系。
近几年之所以科技进步快,自主创新多,经济发展猛,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展理念新,发展思路优,发展机制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与“258工程”,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工业强势,进行机制创新并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借力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以及近两年推行“一个工程七条线”的工作落实机制,等等,都是立足县情,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结果。借鉴经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也必须首先解放思想,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正视差距、逆中求进、顺中更快的思路上,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奋力赶超的紧迫感,提升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突破式、跨越式发展的气魄和胆略。立足本县市客观实际,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从本地的比较优势出发,依靠科技创新使“特色”产业化,上规模、出效益,构建特色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同时,把握和利用好国家支持和扶持政策,超前谋划、精心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要搞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谋划
近几年来县经济社会之所以得到了较快的持续性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注重对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搞好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战略谋划。从提出“工业立县”,到制定出台《关于谋划企业长远发展加决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从积极转方式调结构,靠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到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借力发展、注重合作创新,到鼓励自主创新,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从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带动战略,到抓战略储备,扩张群体规模,着力培植“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体,等等,无不显现出重视科技战略研究、进行科技创新战略谋划的影子。因此,借鉴经验,欠发达县市要想依靠科技进步获得又好又快发展,也必须充分吸取战略管理理论的精华,从本县市的比较优势出发,做好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战略分析,制定适合本县市的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在某一或某些产业或产品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靠正确的科技政策激发创新热情
在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良好科技政策的刺激作用。结合本县实际,先后制定完善了《关于谋划企业长远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县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县资助奖励专利申请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县技术改造鼓励目录》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支持高新技术引进开发及自有知识产权创造,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对科技创新支持的政策措施进行细化。例如,对新投资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技术改造项目和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按照项目实际投资额的2‰补贴企业;在工业企业用地政策中,通过“标准遴选”、“门户清理”、“腾笼换鸟”、“增减挂钩”等方式,淘汰产业档次低、科技含量少、高耗低效、土地闲置的企业,为科技含量高、循环经济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项目提供用地指标。可以说,正确科技政策的刺激,对全县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借鉴经验,要求欠发达县市在依靠科技进步实施赶超战略、促进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政策因素,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切实可行的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政策。
四、要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的大文章
县注重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十一五”期间共组织鉴定科技成果45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7项,国际先进水平的8项,国内领先水平的25项,国内先进水平的5项),比“十五”增长136.8%。截至目前,时风集团参与制定全国低速汽车行业标准5项,泉林集团参与制定本色纸等行业标准4项。时风集团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前油后汽复合刹车系统,对车辆实现了刹车双保险,使装载了该复合刹车系统的新型轻卡汽车销量倍增,依托全国农用车行业唯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时风集团在轻卡汽车、大中型拖拉机、农业装备机械等领域相继研发出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技术40多项,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连续几年稳居产销量全国同行业第一。借鉴的做法,欠发达县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本县市实际,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的大文章,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带动力强与辐射面广的民营骨干企业、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突破,打好高端提升、重点带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增收富民等方面的攻坚战。
五、要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十一五”期间,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时调整了“工业立县”的推进策略,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工作力度。2009年时风集团、泉林集团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成功认定,标志着县在汽车、造纸等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进入了国家科技进步的前列,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2010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52%,增幅和提高百分点数连续5年居市首位,被评为全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借鉴经验,欠发达县市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把优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选择路径。目前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三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它以高新技术为基础,是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虽然具有开发难度大的特点,但一旦开发成功,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和良好的示范效应。因此,欠发达县市应充分认识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品和项目进行重点联系,定期调度,做好跟踪服务,以尽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较大突破。
六、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为了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并逐步建立起了以财政扶持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近三年,县级科技经费投入4039万元,扶持科技项目40项。还积极引导帮助企业通过承担国家和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争取科技计划资金的支持。“十一五”期间,该县共立项市厅级以上科技计划45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16项,市级16项),比“十五”期间增长66.7%,共争取项目资助资金1183万元,是“十五”期间项目经费的4.7倍。2009年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1项。被认定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因此,欠发达县市应该学习经验,牢固树立科技研发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理念,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和有效运作的长效机制。要逐步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的投入和引导力度,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应高于当年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增幅。要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并充分利用国家技术创新费用加计抵扣、省级以上新产品税收返还等鼓励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七、要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为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千方百计地引进科技专门人才和技术拔尖创新人才;为创造吸引科技人才来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出台了《县资助奖励专利申请暂行规定》等政策措施,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为补充自有人才资源的不足,借助科研院校的人才库来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为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还强化企业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育培训,并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注重加强区域间人才交流合作,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所有这些,都对科技素质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验启示我们,要尽快提升欠发达县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才问题。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在各项工作中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要搞好高层次人才培养总体谋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库,掌握并联系一批专家型技术人才;要适应本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适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机制,充分释放人才干事创业的能量。
八、要通过产学研合作走借力发展之路
县注重加强科技交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借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被评为省产学研合作先进县。的成功经验说明,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决速发展的捷径。借鉴的做法及经验,欠发达县市应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走借力发展之路。要支持本县市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共建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或创新联盟,促成企业产业与高校院所智力资源的联姻,借助高校院所的智力库来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通过多种方式由单一的、短期的项目合作,向长期的、全方位的技术经济合作转变,由松散合作向利益共享的紧密性合作转变;要借助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培训优势,积极推进人才培训合作,或通过举办多种培训班来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或通过派科技人员到高校学习进修等形式来为企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总之,要通过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为依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借助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尽快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中小企业以至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装上“科技芯片”。
九、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1、信息的缺乏,技术相对滞后。原因之一是小企业信息渠道不畅、质量不高。企业管理层对科技信息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原因之二是缺乏科技人才,不知从何处得到科技信息,也缺乏鉴别技术信息的能力。园区72家企业,员工三千多人,科技人才不足百分之七。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对科技创新信息的吸收和转化。原因之三是技术市场发育迟缓,缺乏对企业有针对性的有效实用技术。使小企业技术搜索和获取成本过高、过难。原因之四是科技创新信息渠道不够通畅。工信局、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人社局以及开发区管委会等都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直接管理、服务部门。中小企业要从众多的部门中了解和掌握政府支持中小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 相关政策较为困难,各相关单位对企业服务有待加强。
2、融资难问题仍普遍存在。民间融资在企业融资中占有重要比重。调查显示,企业获得民间融资的主要方式按其获得资金的多少依次为“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民间票据融资”和“内部集资”。企业融资以短期、超短期融资为主。融资难问题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一是制约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在融资成本高企的背景下,企业融入资金规模受到严重制约,特别是对于长期融资更为慎重,从而对企业扩大再生产形成障碍。二是增大了企业生产经营负担。有时企业在销售收入大幅增长情况下,经营利润反而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很难将有限的财力投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
3、政策支持的力度不足。自金融危机以来,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频密,然而,无论是担保基金、技改扶持亦或是各种补贴,大部分都被大、中型企业甚至是明星企业收入囊中。但是对于数量巨大的小微企业,专门的政策专注比较少,范围比较小。就我县而言申请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只有欧通一家。
4、社会对中小企业的偏见。社会普遍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然而许多成功经营的事例表明:小企业、小公司一样有生存的空间,一样有潜在的实力,能够做优做强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推进我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思考
1、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措施,完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1)从政府方面制定特别人才引进计划。①制定企业年度紧缺人才特别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措施。第一,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制定企业年度紧缺人才引进计划。由财政、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中小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鼓励高新科技人才等作为兼职人员来企工作,对企业紧缺人才实施特别引进政策。第二,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稳定引进人才。 制定紧缺人才特别引进计划配套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以及个人职称等问题的实施细则,同时在住房、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②通过间接的人才引进战略,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库。制定间接人才引进考核方案,考核入围的考生,一律进入中小企业人才库,先进入指定中小企业工作1-2年,工作期满,考核优秀的,可享受当年的特别人才引进计划的优惠政策。如参加当年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给予加分的政策照顾。如考核不合格,签订合同失效, 考生须重新择业。
(2)从企业方面发挥本土人才优势,服务中小企业。①鼓励本土人才供职于中小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去工作或兼职,特别是到民营中小企业去工作 或自主创业。②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结合省实施的科技特派员计划,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专家咨询组,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咨询以及科技创新指导的工作计划,定期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指导与咨询工作,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行诊断,以提高科技创新成功率。
(3)各科技创新有关部门打造开放优势平台,培养储备人才。借助各高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建立示范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 员工提供岗位、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也可为全市有创业意愿的人员提供培训。
2、加快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拓宽中小企业科技新融资渠道
(1)强化政策支持。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制定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资助。借鉴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其他银行,进驻产业园区,建立以金融与科技两要素高度融合的一体化、专业化的渠道和平台。
(2)完善科技创新信用担保体系。①建立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鼓励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提供贷款担保;通过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引导社会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②建立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建立中小企业 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当年形成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在追索程序终结后,给予适当补偿。
(3)选点试行“创新券”计划。在中小企业选点,发行“创新券”。具体由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以及县区财政配套资金等转化 为“有价证券”即“创新券”,以无偿资助形式向企业发放,其中创新券的发放要求企业按不低于四分之一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且创新券使用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逾期不可兑现。
3、加快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联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1)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建成一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共同研制创新产品,实现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借助企业科协这个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人才培养前置化”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考评办法,对产学研合作 项目进行考核,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纳入考核范围。
(2)充分借助现有孵化器的作用,不断强化孵化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等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打造创新集群。
(3)建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平台 以优势产业为龙头,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积极构建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平台,形成中小企业间、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为集群内的各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发展、产品检测服务、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 的协作与互动。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出击,积极寻找优势平台,与之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实施科技创新策略。
4、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奖励
(1)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定期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费使用情况及效率进行评价,制定奖励、补偿以及处罚措施,对于人为因素造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失误的,除追回已投资经费外,还应对该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取消今后创新项目申报资格。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以创新能 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效益为定量评价指标。
(2)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的物资与精神激励措施。鼓励个人、高校、科研所和企业设立科技型公司、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对申报成功的,经认定,给予奖励和运营经费补贴,允许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投资;鼓励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对新开办的研 发机构和研发基地给予一定的开办经费补贴,对于技术创新联盟,给予研发经费补贴;对企业研发的新产品,经鉴定 后给予免税减免优惠政策;对于知识产权“零”突破企业首件发明专利给予个人奖励;通过股权方式,奖励科技型领 军人才和团队。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工程设计院如何将“人才强企”战略落到实处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2日
人才问题是企业发展中需要迫切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在学习理论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决策,指导工作,这样才能加速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推动企业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工程设计院推进人才强企战略,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吸引和留住人才;二是培养和开发人才,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增强凝聚力,促进设计院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大力发展培训,盘活人才存量、优化人才结构
培训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保证设计院人才队伍先进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同时培训在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激励时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强化培训需求分析,主动地寻找培训项目。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传统的做法一般侧重于对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收集,以此来制定培训计划,这使得培训工作比较被动,人力资源部的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制定出来的培训计划往往不能充分满足设计院的战略发展以及资质申报的需求,设计院应建立更为全面、更为完善的培训需求分析流程,首先立足于全院的发展战略,详细地提出员工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以及应当具备的职业资质,同时与各部门负责人通力合作,科学地测评员工现有的实际素质能力,找出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然后对这些差距进行分析,以确认哪些差距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培训项目来弥补,以此来设计出最为合理的培训计划。
(二)逐步建立一个呈阶梯形分布的全员培训体系。应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充分地结合,分别设计出针对员工不同职业周期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培训课程,并将这些培训课程按照其对不同职业周期的适用性打包为多个培训包,处于不同职业周期的员工,分配给其相对应的培训包,以此来使所有的员工都能得到与其职业周期相配套的培训。
(三)寻求多样化、差异化的培训形式。在培训的形式上,除了外部聘请专家通过讲授法进行培训以外,设计院应逐步推广以下几种培训形式:
1、网络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学院的平台,使员工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课程,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培训。
2、建立内部讲师团队,充分利用设计院已有的专家资源,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讲座,以加强设计院内部的学术、经验交流,帮助新员工成长,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奠定基础。
3、体验式的培训,这种形式主要运用于设计院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形式对管理人员的沟通协调、凝聚力、领导力、执行力等各方面能力进行强化培训。
(四)建立培训评估体系。应逐步建立培训评估体系,通过培训效果的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反馈情况来对培训工作进行不断地改善,并积累培训投入产出比值等方面的客观数据,以便于今后的培训决策。
二、积极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提升员工职业竞争力
为了使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需要和设计院人力资源发展需要达到动态的匹配,为设计院打造一支稳定、忠诚度高的队伍,应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指导员工设计其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和目标,应当逐步建立常规化、流程化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来实现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整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确定设计院在中期和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设计院的中期和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市场变化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分阶段确定在未来中期和长期设计院需要具备何种专业能力和资质的员工,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员工,为员工未来各方面能力和专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在设计院内部完善网状职业发展途径。应逐步建立一个综合横向和纵向的一系列工作职务发展的网状职业发展途径,使员工在设计院内部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横向和纵向相结合)在职位、职称、专业、成就等各方面进步的机会达到最大化。具体程序如下:
1、完善纵向的多阶梯职业发展途径,建立相关配套制度。结合设计院通行的行政职务以及技术职务的分布情况,应采用多阶梯的纵向职业发展途径。(图1)如图1所示,专业技术人员在设计院纵向上有四条职业发展途径,按从右往左的顺序,第一条是具备管理才能以及领导动机的技术人员的发展途径;第二条为随着资历、经验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往上发展的职称增长途径,这一途径覆盖面最广;第三条为技术专家型人才的晋升途径;第四条则与特定的技术项目有关,并附带有管理责任,具有灵活性。根据图1的四条纵向发展途径,应完善相关的晋升制度、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以及建立完善的人才信息库来保障其职业通道的畅通。
2、建立健全员工的横向职业发展途径。应该将设计院内具有相似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的工作归纳为职务群,并在职务群内部和职务群之间设计职业途径,使得相近的职务(岗位)之间形成具有横向联系的职业生涯系统,员工可以通过这些横向途径使得自己的工作内容发生变化,从而在职位未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增加满意度。
3、最后,将以上的纵向职业途径和横向职业途径以及相关的支持性制度整合在一起,形成网状的员工职业生涯基础系统。
(三)建立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在完善职业发展途径,建立健全相关支持性制度的基础之上,人力资源部应主动地引导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帮助其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为员工的成长保驾护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员工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管理:
1、通过培训、网络传播等形式,使员工充分理解设计院现有的职业途径及其相关制度,鼓励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意识地规划。
2、通过科学测评的手段,帮助员工寻找到自己的职业锚,从而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途径,找准自己在组织中的定位。
3、针对员工职业生涯周期特点进行差异化管理。处于不同职业周期的员工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应根据设计院所在的行业特性和设计院的实际情况,以及员工心理及生理的变化情况将职业生涯划分为几个具体的周期,针对每一个周期的特点,采取侧重点不同的管理方式,在这里,培训将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来解决员工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三、做好员工工作激励,增强员工归宿感和忠诚度
除了物质方面的激励意外,设计院应重点从精神层面出发,致力于消除员工的不公平感,为员工设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侧重于研究通过深层激励的方式来充分挖掘某些成就驱动型员工的潜力,使其价值最大化。
(一)完善各种晋升、报酬分配流程,强调过程的公平性。员工在竞争制度不明晰的情况下,当自己的收入和同事的收入产生差距时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并导致委屈、愤怒、焦虑、郁闷等情绪反应,影响工作效率。因此,一定要强调设计院内部竞争时过程的公平性,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并将竞争过程透明化。对涉及到员工薪酬分配和晋升等相关制度进行梳理和细化,并完善其相关流程,确保竞争过程的公平性和竞争结果的有效性,为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争机制奠定基础。
(二)初步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制度。侧重于为员工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其设定短期、中期、长期职业目标,使员工在实现期望目标的驱动下积极地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三)为员工追求胜任感和成就感的动机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在设计院的各种保健因素得到完善的情况之下,员工会追求胜任感和成就感,对胜任感的追求会表现为员工希望能精通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得到职业成长;对成就感的追求会表现为员工希望承担有压力、有难度、有自的工作,获胜或解决难题的振奋和满足感远胜于金钱的激励。
为了充分挖掘这一部分员工的潜力,使其产生高度的工作热忱,可以进行下列工作:
1、展开一系列针对中层领导干部领导能力以及领导技巧方面的培训,鼓励其充分授权给单位(部门)内部骨干成员,并不断尝试让工作业绩优良的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2、在薪酬和环境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重新对设计院的某些岗位进行工作设计,赋予其更多的责任与工作自,以工作本身来激发员工的动力。
3、尝试建立弹性工作时间制度,让员工有更多的自在规定的范围内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以及工作计划。
2016年,广元市科协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其组织、人才、智力、平台等优势,在宣传发动、组织策划和活动开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极助推双创工作深入开展,成效良好。2016年,广元市科协新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8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孵化单位17家;新建企业科协12家,新联系科技工作者3870名;开展科技信息服务暨专利应用工程师培训会6场次,培训科技工作者1100人次;开展科技评估、科技咨询等服务47场次,服务科技人员3980人;组织实施“金桥工程”,全年登记立项21项,引进推广技术成果18项,合作金额6500万元;征集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142项,被单位采用38项,实现经济效益5100万元。这些数据客观地反映了广元市科协对双创工作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为此,广元市科协专门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主席为组长,副职领导为副组长,各部室、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广元市科协双创工作领导小组,纳入了2016年度目标和工作计划,并预算了专门的工作经费用以支持小组工作,也正是因为广元市科协的大力作为,其工作得到了广元市委、市政府的认可和赞扬,双创相关工作被纳入广元市双创总体布局。
作为广元市双创工作小组重要成员单位,广元市科协按照《市委常委会会议纪要》和《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广元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通过报刊网络和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双创政策和先进典型,营造了浓厚的双创氛围。积极参与了广元市双创活动周成果展,牵头举办了广元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学术沙龙,召开了广元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举办、参加了多场创业大赛和菁英大赛,切实激发了广元市双创活力。
在p创活动周成果展期间,广元市科协制作了“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科技创新”“要素创新”“协同创新”“服务创新”等展板,在广元市城区多个广场展出,受到了市委书记王菲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参观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广元市科协牵头举办的广元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学术沙龙上,来自基层一线的创新创业代表、市县学会负责人等共50余人参加了沙龙,大家围绕“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力”活动主题争相发言,会场气氛热烈。活动现场既有青川县川申农特产总经理、农村电商代表王淑娟等来自基层一线创新创业者讲述创业成功故事,畅谈创新创业体会,又有来自广元市引进人才、北大化学博士李洋等高层次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创新的精彩演绎,阐述双创学术价值。朝天区宣河乡核桃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蔺丽萍等来自基层农技协和农业领军人物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好评和共鸣。与会代表表示受益匪浅,希望科协今后多组织类似活动。
2003年至今,中央政府联合各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2003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6年的“三支一扶计划”、2008年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政策,如:《重庆市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等。顺应国家政策,结合专业特色,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指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具有深远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高职院校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基层就业,不仅发挥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吃苦耐劳、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崇高品质,得到了一笔人生最丰厚的财富,因此,做好农村基层就业工作不单单是提高学生就业率,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根据农村基层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扎根在农村基层的部分学生正展示着无穷的活力和生命力,他们不仅给农村带去了较为开放的思想观念,还带去了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信息;不但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部分学生工作不久就已走上管理和领导岗位。因此,做好农村基层就业工作有利于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学生能到农村基层就业实现人生抱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同时,农村基层单位可以获得新鲜血液,培养后备力量,也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长远高效的措施,做好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定向培养,鼓励毕业生到边远乡镇“支农”、“支医”、“支教”和“扶贫”就业,并让学生爱岗敬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二、影响农村基层就业的因素
(一)受到陈旧观念影响学生主动性不高。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毕业生中仍存在 “非城市不去,待遇不高不去”等陈旧观念,还有不少毕业生担心到基层下去容易上来难,过高的城乡转换成本,使一些毕业生对到基层就业望而却步。
(二)缺乏农村基层就业岗位的深入了解。目前农村基层人才匮乏,农业、医疗、基础教育需求更为突出,有的地方人才和技术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对口专业学生缺乏对农村基层就业岗位的深入了解,专业技能学习不过硬,进入单位无法适应,甚至考核不合格。
(三)政府和学校的宣传引导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学生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就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就是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进入各大中型企业单位,做真正的蓝领,或者学好技术自主创业。
三、指导农村基层就业的措施
(一)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奠定基层就业的技能。根据基层工作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结合基层就业调研,实施与职业技能相关的环环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认知实习环”、“单项技能训练环”、“综合技能训练环”、“轮岗实习环”、“顶岗实习环”的教学模式,彰显实践教学特色。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及全国技能大赛的要求,高职院校系统设计实训内容,增加技能训练的广度和深度。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校外紧密型合作企业,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引入最新的行业资讯,促进“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建设,使课堂教学更具实用性。
(一)积极申报各类科技项目
今年上半年我市寻求上级支持,积极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了“川产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1项,“**优质特色富硒茶叶基地建设及新产品开发”、“中药材特色科技示范园关键研究与应用”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优质特色富硒绿茶生产基地建设及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省级财政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1项。
(二)加速实施各类项目
1、实施**市重大科技专项“中药动态逆流提取工艺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引导天予药业公司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依托四川省中药科学院的技术力量,完成了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与装备研究,建成了省内最先进的中药动态逆流自动分离提取生产线,可利用**大量的中药原料,提取茶多酚、白黎蓼醇、洋荷浸膏等多个高科技含量和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目前,工程全部完工,于5月30日正式投入生产,预计可年创产值1亿元以上。
2、抓紧实施“旧院黑鸡品种选育项目”
组织市畜牧局的技术人员,以八台山禽业公司为企业主体,以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按计划进度开展旧院黑鸡新品系选育,并引导业主在旧院镇建设规范化的核心养殖选育扩繁示范场,建成后养殖规模达到10万只以上,目前正在进行场地建设,预计8月底前完成迁移养殖。
3、抓好茶叶新产品开发,加速实施“巴山早”优良茶树新品种选育扩繁管理 (三)我市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批准为“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
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启动大会上,“**市中药材科技示范园”被批准确认为“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该园区已展示道地药材品种150余种,建立起皮桔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核新园区100亩,道地中药材高产栽培示范园区100亩,种苗繁育园区50亩,这将有力推进我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四)顺利通过2007-2008年度科技进步考核
今年年初,我局安排单位骨干人员对我市2007-2008年度科技工作进行认真总结、自查,并搜集相关资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资料,为申请参加国家、省对各县市的科技进步工作进行考核作好了准备。**市科技进步工作成效显著,各项指标达到了四川省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标准,并于今年五月顺利通过了2007-2008年度科技进步考核。
(五)大力推进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基地建设
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开展马铃薯、茶叶、旧院黑鸡(蛋)等天然富硒农产品地方质量标准的研制,目前已完成旧院黑鸡(蛋)的采样检测及产品地方质量标准文本的起草,正按相关程序申报备批;引导业主、企业及乡镇按照四川省农科院编制的《**·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进行基地建设,开展天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攻关,开发系列商品,逐步形成规模。
(六)积极做好科技培训与科普工作
抓好三月“科技之春”活动。今年三月,**、**两级科技局组织带领科技人员在白羊乡开展了以“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为主题,以“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为导向的“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本次科普活动共发放了科普资料500余份,培训村民200余人,通过将科技力量和科技知识带到农村,使农民在家门口,田间地头就能掌握实用技术,提升了科技水平,利用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白羊乡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增收具有重大的作用;积极搞好五月科技活动周活动。在今年五月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我局邀请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的世纪辉煌-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展在**中学开展五天。展览内容包括诺贝尔奖,诺贝尔和诺贝尔科学奖
(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科学家的成功启示和寄语等。市教育局组织城区的**中学、第三中学、职业中学、太平一小、太平二小五所学校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参观。通过举办世纪辉煌-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展活动丰富了我市科技活动周期间群众性科技宣传活动内容,对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树立远大理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搞好科普宣传活动。为增强**市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市民科学技术素质,宣传**市科技发展规划及科技工作动态,宣传科技服务民生,2009年3月10日晚,《科技创新》栏目在市科技局、市广播电视局的共同努力下已正式开播。该栏目主要内容有:“科技动态”、“科技产业聚焦”、“科技人物”、“科技服务民生”、“科技与新农村”、“科技与未来”等,栏目每月两期、隔周二首播,次日重播。
(七)积极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创造、运用和保护工作
利用“科技创新”栏目及时报道和宣传知识产权工作开展情况。在四月“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生态品牌、旧院黑鸡、巴山雀舌、**富硒农产品等特色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我局牵头市工商局、市新闻出版版权局于4月22日在市科技局会议室召开了“实施知识产权产略,促进创新发展”座谈会。会上,按照《**市知识产权资助奖的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的精神,对“巴山雀舌”商标认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给予了2万元的奖励。积极开展专利申请及知识产权保护,今年上半年申请专利5件。
(八)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搞好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
我局党组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本单位学习实践实施意见,按照意见的学习安排,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目前已转入第二阶段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建筑业企业转型跨越三年行动计划,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走出去”发展为突破点,以培育“建筑强市”为目标,更加注重科技进步,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质量安全,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推动我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利税、省外业务年均增长15%-20%。到2015年末,全市建筑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实现总产值400亿元以上,力争实现450亿元,创利税总额20亿元以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培育年施工总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20亿元以上企业7家,晋升特级总承包资质企业1家,一级资质企业达到15家,力争完成境内外上市企业1家;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市外施工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到55%以上,培育年施工总产值超过50亿元省外区域市场1个以上,超5亿元省外区域市场8个,国际市场业务实现新突破;建筑业科技创新水平得到提升,创国家级工法5项、省级工法10项,建立省级研发中心2个;行业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一级注册执业资格人员达到500人以上,岗位培训达到1万人次以上;工程质量普遍提升,质量通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形势保持良好,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降低一般事故发生率,实现全市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管理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建筑强市”新跨越,一方面必须坚持建筑业发展主线不动摇,形成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占领大市场,承建大工程,确定大目标,另一方面必须全面提升我市建筑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投资融资能力强、集聚人才能力强、施工技术能力强、经营管理能力强、市场竞争能力强。
(一)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坚持“一业为主、多元经营”模式,重点发展建筑幕墙、钢结构、智能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园林古建、水利、电力等专业,在夯实主业基础上,鼓励企业多元化经营,延伸相关产业链,进一步向房地产、建材、化工制造等产业拓展。鼓励大企业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实行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重组,实现集团化经营,重点骨干企业利用管理优势、品牌优势,积极探索承包新模式。引导中小建筑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专、精、特、新等技术和管理特色的专业型建筑业企业。通过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型和专业型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调整建筑企业结构。强化大企业、大集团的主体意识,培育组建一批资本雄厚、技术密集、人才集聚、管理一流的大企业和集团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方式,与科、工、贸、金融、院校进行联合重组,实现跨行业、跨地区发展。建立完善母子公司体制,逐步形成以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多元经营为主的母体公司,与以项目承包、施工为主的专业协作子公司相结合的紧密型集团公司,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企业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更多的建筑高科技、新技术,增强企业设计能力、独创能力和现代施工技术能力。引导企业更加重视对现有各级各类管理人员、专业人才、技术工人的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企业由经验型向知识型、管理型转变。
(三)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地区推介、企业互荐、资本运作等方式,积极开拓外埠市场。依托政府驻外办事机构或设立区域性的专门办事机构,与当地相关部门和建筑市场建立区域间协作关系,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提升我市建筑业在市外、省外的知名度。大力引导企业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项目进行深度开发,实现区域市场规模化。进一步巩固安徽、山东、江苏等传统市场,抢占中西部地区市场份额,重点开拓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辽宁、江西、广西等新兴市场。同时加快探索开拓国际市场试点工作,为国际承包、合作、劳务输出积累经验。
(四)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本”发展理念,以全面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为核心,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夯实工作基础,提高监管效能。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监理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监理在工程质量方面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完善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行为和责任,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严格执行施工图审查制度,现场见证取样制度、分户验收制度和竣工备案制度,突出监管重点,实行差别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安全生产经费的投入,加强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监控,强化工程突发险情和事故的应急处置,深化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切实提高建设工程各方主体安全责任意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及时消除各类隐患。
(五)加大建筑科技创新力度。积极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深入开展技术合作交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升级。积极鼓励企业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完善人才共享机制。深入推广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应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建筑,严禁使用淘汰产品。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升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施工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保障建筑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六)健全服务管理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服务与监管并举,努力营造建筑业发展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规范服务行为,深化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建设,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市场信用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清出机制,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弘扬文明风尚,提高企业软实力。进一步完善防范拖欠工程款长效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大力推行实名制管理。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完善执法监督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2012年5月-2012年9月)。通过座谈、走访、调研,掌握我市建筑行业企业发展基本现状;通过学习考察,全面了解创建“建筑强市”的目标、要求和途径,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召开建筑强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广泛发动(2012年7月-2012年12月)。一是会议推动。组织召开全市“建筑强市”工作会议,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动员部署;二是分层推动,确定重点镇(街道)、重点部门、重点企业,召开动员大会,层层发动;三是媒体推动,在《今日》、广电台开辟“建筑强市”专栏、专题,广泛宣传创建“建筑强市”的重要意义,着力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2013年1月-2014年12月)。
1.加大扶持,政策推动。建筑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制订具体的建筑业扶持激励政策进行评估,及时修订和完善政策措施。
2.优化服务,帮扶拉动。有关部门、镇(街道)、行业协会围绕工作重点,对完成建筑强市目标分解任务存在困难的企业,进行分层次指导,积极予以一企一策帮扶。
3.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对在建筑强市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工作者、先进示范企业、先进部门予以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以评促推、以评促建。
第四阶段:巩固提高(2015年1月-2015年6月)。对照建筑强市各项评价指标,查漏补缺,巩固提高,达到建筑强市建设标准。
第五阶段:申报考核(2015年7月-2015年12月)。根据省建筑强市评审管理办法,认真分析总结,全力做好申报工作,迎接考核。
五、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