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测评总结范文

时间:2022-05-03 10:37: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自我测评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自我测评总结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influence factor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02-04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价值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下简称:大学生职涯规划)则表现为,大学生对自己的独特性和职业社会环境的评估基础上,形成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价值观念而设计的“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根据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度期(18—22岁)和试验承诺期(22—24岁)的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而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大学生毕业后则会走上初次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故此,在实验承诺期内,许多大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所以,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测评分析

我们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对大学生职涯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究。本次调研主要是基于吉讯大学版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通过对大学生测评信息的分析与挖掘,及时了解、适时指导大学生多样性发展的方向与可能,探究大学生职涯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等。

江苏科技大学2011级本科学生中,共有1592人注册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吉讯大学版),其中包含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共十三个学院的学生。

通过学生的问答卷,测评系统数据给出了江苏科技大学11级本科注册学生在职涯规划三个方面(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信息、行动力度)上的基本现状。学生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信息和行动力度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分别是8.3、6.3和6.5(各维度总分为10分,学生平均分越高说明在该方面表现越好)。数据表明该群体学生在自我性格、兴趣等对自身的了解和认知方面还是比较准确的,但在职业信息获取和对职业的认识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而且作为思想的执行者——行动力度也急需加强。

篇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篇3

论文摘要:本文研究界定及衡量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标准,同时进一步探索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方式。

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逐步意识到并认可了非智力因素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1. 大学生成功就业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1.1 何谓大学生成功就业

大学生成功就业最终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上得到了支撑。大学生就业意味着其个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了经济上独立的个体,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得到回报。二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与国家的文化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三是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大学毕业生为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等重要问题,与科技、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1.2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在其论文《具本智力和抽象智力》(1935)中最先提出来的。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概念一般认为是人们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习惯等心理因素。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之外的一切因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指出:“成长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对认识活动提供动力并起到调节、维持和定向作用。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的重要作用。

1.3 大学生成功就业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过程包括前期的准备、笔试、面试和录用。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希望找到符合职位要求的人才,大学生希望合适自己的岗位,这一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学生就业过程是知识内化为工作能力(基本能力)或创造能力(最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过程,依靠个人的努力及意志、性格、个性、情感、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展现个人的综合素质。非智力因素是在参加具体事务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实际能力,它虽不像智力因素那样能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否从事一项工作,但它却能影响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能完成该工作,而且只要一个人具有健全的非智力因素,那么他即使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也能通过后天勤奋学习和刻苦练习从一个生手转变为行家。大学生如果想获得社会的认可,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就必须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而要想综合素质得到理想的发展,就必须要十分的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2.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界定及衡量

2.1 用人单位的招聘考核

用人单位分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民(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几大类。在招聘过程中,各类用人单位一般符合本行业实际需要的比较完善的招聘考核体系。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等用人单位招聘考核体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分析研究考核中归属非智力因素的部分,总结其中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为评价衡量及界定非智力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作参考。

2.2 大学生就业群体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综述,特别是案例分析方法,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群体成功就业的影响。

2.3 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

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思想道德素质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包括诚信、感恩、礼仪等方面;二情感是成功就业的感化剂,包括适应力、忍耐力等;三人际交往能力是成功就业的剂,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等;四个性是成功就业的创造力,包括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等。

3.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方式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效果的价值判断过程。评估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评估要做到科学可靠,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从均衡状态的研究角度来看,分为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从评估的实施主体来说,分为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从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考察,分为现状评估和长远评估。评估涉及到多个角度,也有多种方式。因此,对于评估方式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实际的评估需要,进行选择与组合科学的评估方式。

3.1 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静态评估,是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群体及就业成效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检查和评价,判断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增加、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不断地接受实践的磨炼,使得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呈现出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趋势。

动态评估是国外新兴的一种新的能力评估取向。它改变传统静态评估的“结果导向”为“过程导向”,立足于个体的能力是开放的、灵活的、可塑造的而非僵化的、固定的观念,从一种动态历时的角度对个体进行评估,旨在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改变并对其发展潜能进行评估。这样一种新的评测视角的转变,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动态评估,是对非智力因素在具体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既看原有的基础,又看目前的状况,更要看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判断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3.2 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自我评估,是指测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争取获得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工作岗位后,自我反思、总结自身在择业、就业应聘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自我评估也表现为一种自我总结,总结就业过程的得失,总结非智力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既可以自我反省,也通过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总结。自我教育、自我鞭策,可以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他人评估,是指第三方对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价,结论比较客观,主要包括几种方式:一是学校评价。学校就业部门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思想道德品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等方面进行测量,评价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成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二是同学评价。同学之间是比较了解的,大家共同学习、生活几年,对彼此的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表现等方面都比较了解,同学之间互查、互评、互测可以反馈出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三是用人单位测评。如利用比较完善的测评软件进行测评,或者发放测评表测评,或者口头或书面测评。

3.3 现状评估和长远评估

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一般要经历前期准备、笔试、面试等几个过程,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现状评估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准备需要积累什么,锻炼和培养什么素质,其中包含哪些非智力因素;评价在参加用人单位笔试、面试的过程中,一直到大学生成功就业为止,又有哪些非智力因素起关键作用等。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长远评估,是指对在大学生身上长期存在的,符合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够支撑大学生本身职后发展需要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测评和考察。

4. 结论

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具有基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群体和用人单位是检验、衡量及界定非智力因素对成功就业影响的的主体。评估涉及到多个角度,评估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择与组合科学的评估方式。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谌小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大学生就业[J].法制与社会.2007(03).

篇4

 

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逐步意识到并认可了非智力因素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1. 大学生成功就业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1.1 何谓大学生成功就业 

大学生成功就业最终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上得到了支撑。大学生就业意味着其个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了经济上独立的个体,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得到回报。二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与国家的文化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三是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大学毕业生为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等重要问题,与科技、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1.2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在其论文《具本智力和抽象智力》(1935)中最先提出来的。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概念一般认为是人们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习惯等心理因素。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之外的一切因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指出:“成长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对认识活动提供动力并起到调节、维持和定向作用。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的重要作用。 

1.3 大学生成功就业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过程包括前期的准备、笔试、面试和录用。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希望找到符合职位要求的人才,大学生希望合适自己的岗位,这一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学生就业过程是知识内化为工作能力(基本能力)或创造能力(最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过程,依靠个人的努力及意志、性格、个性、情感、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展现个人的综合素质。非智力因素是在参加具体事务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实际能力,它虽不像智力因素那样能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否从事一项工作,但它却能影响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能完成该工作,而且只要一个人具有健全的非智力因素,那么他即使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也能通过后天勤奋学习和刻苦练习从一个生手转变为行家。大学生如果想获得社会的认可,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就必须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而要想综合素质得到理想的发展,就必须要十分的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2.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界定及衡量 

2.1 用人单位的招聘考核 

用人单位分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民(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几大类。在招聘过程中,各类用人单位一般符合本行业实际需要的比较完善的招聘考核体系。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等用人单位招聘考核体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分析研究考核中归属非智力因素的部分,总结其中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为评价衡量及界定非智力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作参考。 

2.2 大学生就业群体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综述,特别是案例分析方法,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群体成功就业的影响。 

2.3 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 

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思想道德素质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包括诚信、感恩、礼仪等方面;二情感是成功就业的感化剂,包括适应力、忍耐力等;三人际交往能力是成功就业的剂,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等;四个性是成功就业的创造力,包括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等。 

3.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方式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效果的价值判断过程。评估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评估要做到科学可靠,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从均衡状态的研究角度来看,分为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从评估的实施主体来说,分为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从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考察,分为现状评估和长远评估。评估涉及到多个角度,也有多种方式。因此,对于评估方式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实际的评估需要,进行选择与组合科学的评估方式。 

3.1 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静态评估,是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群体及就业成效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检查和评价,判断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增加、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不断地接受实践的磨炼,使得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呈现出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趋势。 

动态评估是国外新兴的一种新的能力评估取向。它改变传统静态评估的“结果导向”为“过程导向”,立足于个体的能力是开放的、灵活的、可塑造的而非僵化的、固定的观念,从一种动态历时的角度对个体进行评估,旨在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改变并对其发展潜能进行评估。这样一种新的评测视角的转变,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动态评估,是对非智力因素在具体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既看原有的基础,又看目前的状况,更要看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判断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3.2 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自我评估,是指测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争取获得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工作岗位后,自我反思、总结自身在择业、就业应聘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自我评估也表现为一种自我总结,总结就业过程的得失,总结非智力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既可以自我反省,也通过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总结。自我教育、自我鞭策,可以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他人评估,是指第三方对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价,结论比较客观,主要包括几种方式:一是学校评价。学校就业部门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思想道德品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等方面进行测量,评价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成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二是同学评价。同学之间是比较了解的,大家共同学习、生活几年,对彼此的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表现等方面都比较了解,同学之间互查、互评、互测可以反馈出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三是用人单位测评。如利用比较完善的测评软件进行测评,或者发放测评表测评,或者口头或书面测评。 

3.3 现状评估和长远评估 

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一般要经历前期准备、笔试、面试等几个过程,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现状评估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准备需要积累什么,锻炼和培养什么素质,其中包含哪些非智力因素;评价在参加用人单位笔试、面试的过程中,一直到大学生成功就业为止,又有哪些非智力因素起关键作用等。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长远评估,是指对在大学生身上长期存在的,符合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够支撑大学生本身职后发展需要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测评和考察。 

4. 结论 

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具有基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群体和用人单位是检验、衡量及界定非智力因素对成功就业影响的的主体。评估涉及到多个角度,评估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择与组合科学的评估方式。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谌小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大学生就业[j].法制与社会.2007(03). 

篇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200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495万人,2008年更将达到559万人。因此,在未来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很有必要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认识就业环境,树立明确的目标,在四年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个人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及其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由于心理、社会、经济、生理以及机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工作、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它跨越人的整个一生并涵盖个人的自我概念、家庭生活,以及个人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的方方面面。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在就业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的放矢。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根据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进行合理的、全面的定位,并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大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再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扩大自己所需要的人生资源,并将不同的人生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规划,实现动态的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还比较淡薄。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普及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规划,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他们在大学里除了读书和参加相关活动之外,对“将来如何发展”、“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从未做过认真考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认真的准备。有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和家长。另外,一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性没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宣传。

2、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校、社会的职业生涯指导结合起来进行,不是仅靠几个指导教师和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目前,有些高校还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比例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发展职业生涯教育。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安置、派遣等层面上。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系统培训和教育,使学生把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参加招聘会等同起来。

3、缺乏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测评工具。测评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它包含了对个体的生理、认知以及情感的测量和评价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跨学科的技术。职业测评能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特点,作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参考。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测评工具是针对社会群体开发的,并不适合大学生这一群体。国内的测评,也主要是引进欧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这种“引进”会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和翻译偏差而产生问题,但本土化的修订还远远不够,一些测评软件中的常模也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学生的特点。

4、缺少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全国大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来进行的,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专职的授课教师比较少,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专门人员尤其严重不足。呈现出从事就业指导实践工作的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从事理论研究的没有从事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还没有普遍推开,在从事一定时间辅导员工作后就会面临“转岗”的局面,也造成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

三、解决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的发展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对职业的规划和追求。作为社会剧变的产物,生涯规划已成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首先,高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育理念。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中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和广大学生中开展起来。 转贴于

2、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科研机构等机构,学校领导、专业工作者、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各类人员齐抓共管,共同发挥作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咨询,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讨活动。重点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从学生一进校就进行职业教育,第一年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第三年要帮助学生收集企业、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写求职信,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各种就业市场活动。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和做好就业准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关键。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相应的就业指导教材,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践活动、文化素质等教育课程,课程的设置要有前瞻性,使学生了解学科相关职业最前沿的动向与发展。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缩减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之间的差距。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以及案例教学法。

4、选择和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和测评工具。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和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凭借内部人员或与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生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高校在选择和开发适合的测评工具时,应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篇6

职业生涯规划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由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最早提出,起初主要用于职业辅导。随着社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现成为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较为成熟,他们对国民的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早至中小学。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我国开始了全面推行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随着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学生人数的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成为当前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也为高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带来了挑战性。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思想和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够、学生重视度参与度较低等不足,而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导致毕业时发生择业障碍。

二、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既是大学生完善自我、提升综合素质,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阶段,也是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关键期。传统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在理论讲述、知识传达,忽略了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度,由于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个体把课程教学被动接受,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缺乏认同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以自己大学毕业后所想为职业目标,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为自己制定一系列的短期目标,并通过不断努力和调整来实现的过程。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调动其兴趣,通过不间断地学习和调整自我让其作为个体积极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成长,从而为积极就业做准备,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安身立命所在。基于此,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具有了现实意义。

三、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

(一)提高师生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全面认识

由于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起步较晚,重视度不够,因此师生未全面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出现了职业规划课程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足,学生上课因重视不够不能积极对待,导致错过了在人生关键期进行自我定位和选择的重要阶段,在毕业季则出现了择业障碍。

事实上,求职和就业看似是在大学生大四阶段完成,其实从其进入大学就开始了,提高其自我综合能力素质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同时,大学生个体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职业分析定位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也需要其在校期间正确认识自我,确定人生方向和努力目标,发挥自我潜能,充分利用大学时间完成自我人生的蜕变。

因此,应在全校范围内加大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宣传、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让师生首先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学会规划。

(二)合理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部分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设计没有针对学历层次、年级层次、专业不同进行区别,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合理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坚持“全程指导、分段教学”原则――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实现分段教学,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进行教学。第一个阶段可主要通过开展认识职场环境、认识自身能力、确立近期目标等专题让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认识和了解,从而也为大二大三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做铺垫,第二个阶段可主要在大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让学生提前感知职场,同时为求职做准备。

(三)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够给予学生除知识之外更多的东西,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更多地需要调动自身积极性,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自身特点,制定目标并努力完成。

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是指引者,他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更多地是引领学生去自我发现和成长,所以对承担该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除了熟悉课程教学相关知识外,还要了解当前所授课学生特点和目前就业市场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这些能力都需要授课教师定期参加职业生涯培训来输入新鲜血液。

(四)建立职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服务

课程学习由于时间的限制造成的客观原因,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外不能再和学生亲密接触,对其进行个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为了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受益群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职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职业咨询服务。为学生解决进入大学无所适从、没有目标、没有状态、对专业不感兴趣、纠结于考研还是就业等困惑,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资深教师或是学生发展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让其通过一对一的个体面谈、非正式的评估手段,结合学生当前自我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帮助其明确发展方向。

(五)完善职业生涯测评体系,辅助课程教学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大学期间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理解自我,理解就业环境,并充分做准备,是大四顺利就业的前提。“知己”就是要自我体察和评估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但自我认知由于带有主观性,不能全面客观地做出评价,因此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地测评价值观、自我能力、兴趣、性格具有了现实意义。

通过搭建测评人员建设和扩充测评手段,进一步完善职业测评体系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长和进步空间。从事职业生涯的测评人员需要是心理测量学科的专业人员,因为只有具有专业性才能给予测评对象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在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估时需要借助多种测评手段,而测评手段需要结合最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完整的自我认识和定位。

(六)开展职业生涯校园活动,构建职业生涯实训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校园活动,构建职业生涯实训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其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

高校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相关主题活动,以专题讲座、采访优秀校友、辩论赛、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策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反思、总结,结合自我能力及外界因素学会自我规划,进行自我约束、激励和管理。

篇7

职业生涯规划是英文“Career Planning”的意译。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的环境形势,方向性地计划安排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特别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长计划的合理安排。

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缺失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笼统的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填报志愿时很少或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倾向,同时对高校各专业的社会前景缺乏客观认识,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造成大量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不能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及专业学习。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起步较晚

1994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国家教委文件指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这些探索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存在地域差异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

(四)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是专业化不强,一般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二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不稳定,专职人员匮乏。

(五)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职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充分,职业需求模糊、职业期望过高、职业起点偏高、职业准备不足、职业攀比模仿。 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有51.4%的人队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有17.6%的人只有3—5年的规划。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将无法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建设与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自2003年以来,面向全校本、专科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课程主要讲授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礼仪等。同时邀请用人单位HR和校友到校给学生做“实战讲座”等形式,这样的职业指导存在随意性和临时性的问题。2005年引进了教育部与航天四创合作开发的就业卫星精品讲座,同时开设校内就业指导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讲座教师,并将就业讲座纳入课外学分体系。2008年购买北森公司careersky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在全校进行推广使用。2009年,向2009级新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讨论、比较、筛选的基础上选择了理论完整、操作性强的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1、组织管理机构。就业指导中心为负责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的机构,根据学校及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内容。负责培训担任课程的教师;做好课程的日常教学管理;安排班级、课时、教学时间与地点。

2、课程性质与任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为必修课。课程包括自我知识、职业知识、经济环境趋势、人际沟通,面试、简历撰写、工作适应等问题的分析和指导。

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组织学生完成课程配套的careersky测评系统的使用,通过实践教学、职业测评、以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职业认知,了解企业文化、掌握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实现人职匹配。

3、课程结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作为必修课而设立的,学分设置为2学分,共计38个学时,根据院系、专业在本科生一、二年级实施课堂小班教学。

4、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教学方法:按专业相关性划分小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理论分析与测评软件,结合案例研讨与课程活动。

考核方式:学生完成测评报告和大学阶段职业发展初步规划为成绩合格,记课外学分2学分。

5、教师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等组成。每位教师在承担课程任务前都经过高校职业规划教学培训,并取得TTT认证培训资格。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价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的客观反应。在09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0名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软件对其在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后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前后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为:

(1)了解自我:此项测评前后差距不大,原因是09级新生刚入校后就进行心理普测,其中有卡特尔多项人格测试(16PF),该测试旨在让学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也开设有关了解自我、解释测评报告的专场讲座。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共同点的。

(2)了解职业: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对自身专业、社会环境、就业形势方面都有了更客观的了解,他们也认为高中对职业方面的认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行动力度: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为个体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后,学生的行动力得到了提升,这和目标缺失的行动力是有差异的。

由于上述的调查是基于同一群体在时间上纵向研究。为更加直观的体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中的差异,又抽取了600名未接受过该课程教育的08级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对其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是和09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在careersky的反应是趋于一致的。

2、学生参加课程后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对学生在使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后留言进行了主观分析和统计,总体分布如下:

三、西南林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访谈和对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分析,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师资队伍问题以及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西南林业大学的个性问题,也是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共性问题。

(一)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计划,该课程从大一学生开始,持续两年,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将在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引导下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白皮书。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缺乏全程化的专业指导,院系在专业与职业发展的个别化指导上也十分欠缺;职业指导理念还偏重于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倾向于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则相对较少;课程相对单一独立,未能和社会实践、心理调试、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与环境,还与教学管理部门息息相关。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督、管理和评价势在必行。

(三)师资队伍问题

高品质的课程,是由教师团队的专业资质所决定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基本都是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相应的专业人员极少。同样,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环节时缺乏实战经验,不少学生认为行业人士的讲座更有吸引力。

(四)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学生课后感受与收获调查发现,有37%的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往往只有到了毕业学年,才会在即将面对社会、面对责任等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思考、学习了解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

四、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议

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和完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一)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

(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

(三)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Pazy A. Joint responsibility: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inpidu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s[J].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1998,(20):311—331.

[2]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实例、解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吴秀霞.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4]杨琼.云南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科爱好者,2010,2。

篇8

Undergraduate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Li Ya-zhou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Anhui Bengbu 233000 )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our society, the employer and social standards of talent have been re-position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s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ive evaluation methods,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to help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help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to help the employers favor the selection of personnel, but the key i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of students how to play the positive role of evaluation were discusse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Problem; Countermeasure

随着二十一世纪人才、科技竞争的加剧,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迫使现在的高等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深入研究人才培养、大学生素质开发与提高的内在规律,高度重视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工作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的评价体系,顺利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任务[1]。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都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社会怀疑”的尴尬境地[2]。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思想的更新,许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在某些方面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与不足[3],导致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积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下面就我校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存在的问题[4]

1.量化考核内容不全面。由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某些要素很难量化,如对学生的政治表现和审美观念的考核就不能简单地用分数去评价,所以大学生综合测评数据所覆盖的范围一直不是很全面,考核内容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全面性。例如,学生干部平时的具体工作难以量化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评价等。这就导致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最终结果相对不够准确。

2.量化考核设计有缺陷。大学生综合测评的结果是以各个分项得分加权后得到的总分数来体现的。于是,有些学生采取投机取巧的方法,通过盲目地追求个别高分项达到提高自己的总体评分的目的。量化考核设计的缺陷导致的这种现象,将不利于大学生的整体提高和自我发展。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势必会误导学生,使大学生的成长背离了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

3.综合测评的发展滞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综合测评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大学生量身定制;还应该建立在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实是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一旦确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是固定不变的,考核评判模式的僵化严重滞后了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发展。

4.综合测评的操作不透明。对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最后得分,许多学生并不完全清楚“加分”“减分”到底来自何处。综合测评操作的不透明以及各项得分的不明确性,导致许多学生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求加分的“来由”,从而引发了许多“关系分”“人情分”。这从根本上扭曲了大学生综合测评的真正意义。

二、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应遵循的原则[1]

1.导向性原则。综合测评是素质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它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导向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及规格,引导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和达到的合格标准;二是各级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上。

2.全面性原则。综合测评指标内容的设计必须能够客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完整反映学生素质的全貌,既体现德、智、体素质,又体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性并不是把所有影响素质养成的因素全部包括,而是对评价体系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科学筛选,突出影响和反映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测评结果,既是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又是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反映。

3.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测评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加以量化,便于考核评定,各项指标不是并列的,它们对测评分数影响也不尽相同。为了不使测评失真,应根据各项指标在测评中的地位和作用,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合理确定量标与权值。评价体系的设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这就要求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标准之间的要有比较,而且评价体系力求简化,对评价信息的统计方法要简易,便于操作。

三、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的内容 [5]

1.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的学习情况、思想道德的基本表现、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各种奖惩情况等等。

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评价学生专业素质,要注意以下两个转变:一是由单一专业知识教育向相邻、相关和文理交叉知识的转变;二是要注意学生由掌握知识水平向能力水平的转变。评价内容主义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课和选修课成绩、专业技能、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

3.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要了解学生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思想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接受科技培训、参加科研、科技竞赛、发表科技论文情况,以及获得科技类获奖证书状况等。

4.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指学生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必要的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

5.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达标状况,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参加院系运动会、体育类社团、体育类竞赛情况,心理适应能力、耐挫能力、协调能力等。

6.其他素质。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能力类竞赛、勤工助学、志愿者活动情况、参加社会工作等。并且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分专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偏向文科类的专业,学习成绩占的比例相对要少一些,参加社会实践、集体活动、文体比赛、担任班级干部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多一些;偏向理工科的专业,学习成绩比例提高,德育和文体方面要以钻研精神、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为主。其次,评价体系可以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标准。例如大一学生的评价内容要以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为引导方向,大二、大三要以学习专业课、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引导方向,大四要以社会实践、职业目标确立为引导方向。不同年级的评价内容不同,才能使综合测评的成绩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针对特殊的专业要设置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文艺类的专业、体育类的专业、外语类等专业,各有其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要根据其学习特点和未来的就业需求,设置不同于大众专业的特殊评价体系。

四、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操作原则[6]

综合测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它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基本评价,所以广大学生非常重视。这就要求综合测评的操作必须严肃认真,客观公正。为此,在测评操作过程中要着重抓住“透”“准”两字,严格程序,严格审查。

1.“透”即透明度。一是测评办法公平,测评文件人手一册,测评标准和要求人人掌握;二是各项考核材料公开,人人皆知;三是班级学生全部参加,既是测评者又是被测评者;四是负责统计的班级测评小组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五是测评结果公开,各院系在审核后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生测评后的总积分为序,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2.“准”即准确度。各院系、班级以及学生处、团委和学生会都要将平时的活动情况、检查情况、考勤情况准确记录在册,作为测评和审核的依据。各班级的测评过程必须接受监督,测评结果要层层审核,以保证综合测评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7]。

【参考文献】

[1]张琼.试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79-83.

[2]吴俊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许二平,姬旺华.对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的调查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67-69.

[4]陈健.浅议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J].中国林业教育,2011(4):43-45.

篇9

当代大学生个性强烈、活泼、可塑性强,这些方面是大学生的优点,同时也是大学生管理的难点。依照目前的状况,大学生管理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因此目标管理就顺应时机出现了。

一、目标管理概念

目标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管理方法之一,也就是对原有的大目标进行一定程度的分解,分为多个小目标。同时学生每完成一定量的小目标,要对完成量进行反馈,然后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反馈情况,对目标进行适当的修正。目标管理运用量的概念对学生进行管理,并且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每个人的目标。

二、目标管理积极作用

1.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各高校传统的管理体系是将整个班、整个年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管理方式与方法基本相同,效果也不是特别好。目标管理的管理对象为每一个学生,而且在目标管理中,学生的自我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我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针对不同大学生的性格,采用不同方式管理,有助于学生摆脱束缚实现全面发展。

2.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

十几年前,大学生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并非企业人满为患而是他们无法找出适合自己需求的大学生。企业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就业市场的一个现状,其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实际的工作内容出现了脱节,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无法胜任给定任务。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管理,这种情况发生就很少了。比如通过目标管理,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状况进行大致的评估,从而找出更有针对性的自我目标。或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针对社会现状以及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学生根据这个目标可以更好的扬长补短,提高他们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并且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就业时就会快速进入既定角色。

三、在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的方法

1.目标管理方法

要获得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支持目标管理的主要对象为大学生和管理实施人员,目标管理要做好,一定得获得他们的支持。如果这其中有管理者或者大学生对目标管理的理论和管理方法不认可,就会使目标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对于管理者而言,要让他们清楚目标管理的优势,比如可以减少他们的工作量。另外还要加强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管理者予以表扬,颁发一定奖金。对于表现较差的人给予批评,这样管理者就会对目标管理认可,更好的进行目标管理工作。对于学生,目标管理也要列出奖惩机制,多多鼓励,让学生看到目标管理的好处,愿意认可、支持。

2.必须设立目标管理

规程目标管理不是灵丹妙药病人吃下去就见效,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不能急于向目标管理要成绩,而是要将目标管理的各个实施关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结出来,制定出一个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目标管理规程。规程的内容可以包括不同年级学生的目标管理方案,不同程度学生的考核标准的制定等,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规程,以后的目标管理就有规章制度可循,管理起来也较为方便。

3.制定合适的层级目标

在目标管理中设定目标,一定不能不注重实际随意设定,否则这样的管理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制定目标的最终目的不是制定一个标准,而是让学生们通过完成不同目标的过程,不断地提升自己。因此,目标设定的时候一定不能太高,目标太高了,完成的人就会很少,这会严重打击大学生们完成目标的积极性。但是,目标也不能设置太低,大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目标就不能称之为目标,而且这样还会让学生失去完成目标的兴趣。所以说,制定目标一定要难易适中,这样才能吊足学生的胃口。另外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管理上所设置的目标也应该不一样。比如,对于聪明但是耐力较差的同学,管理人员可以为他们设立读一本书的目标。这样既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培养此类学生的耐力;对于那些不爱学习、经常逃课的同学,管理人员应该多和他们接触、聊天,了解到他们不喜欢学习的根源所在,然后再找一些跟学习相关的书籍、音乐、电影让他们观看,从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爱上学习;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好,但是不善于言谈的学生,对他们的目标设定就要跳出学习。可以规定,他们每个星期必须要参加三次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他们与人交往、交流能力。

4.及时进行测评为保证

目标管理的质量,不仅要设立相关规则,而且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评。针对不同学生的目标,测评他们的完成情况。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让他们能够在学校的鼓励当中越来越好。对于完成情况较差的同学,管理人员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并且找出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将这批学生管理得更好。目标测评的目的不是给同学们施加压力,而是目标管理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追求好的测评结果,更好的完成目标。

四、结束语

目标管理是进行大学生管理的一项有效、高效管理方法,更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完成。希望更多的学校管理都融入目标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使得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大学教育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范诚梅.论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2009:43-44.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26-02

一、工科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如火如荼,成果丰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2012年1月,笔者对南京某工科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10个工科专业的1000名毕业生,通过学生座谈、辅导员专访等方式,了解到当前工科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不到位,学生规划意识薄弱。目前,工科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对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不够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薄弱。部分工科学生反映,在大学期间很少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专题教育,仅在毕业时通过高校开展的就业形势讲座等方式了解当前就业市场,接受就业技能的培训与辅导,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内容及重要性不甚了解,更不知道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未成体系,重结果,轻过程。工科高校不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集中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目前,这一课程主要以选修课、讲座、辅导员介绍等三种形式进行授课,接受途径单一,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等,课程主要安排在一年级和四年级开设,一年级介绍职业发展理论、生涯规划步骤等基础知识,四年级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技能培训,而大二、大三阶段基本是空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能只注重两头。忽视重要的过程教育,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指导水平不高。工科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大多由辅导员、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学生处就业处的教师组成,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理论功底和专业水平欠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缺少实践经验,因为指导者自身相关经验不多,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限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以及提高择业技巧方面,具有实质意义的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咨询、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内容涉及不多。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科学测评和日常咨询环节欠缺。自我认知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学生要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的手段测评自我的能力、兴趣和个性,以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它会因为每一个体的具体情况和所依赖的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到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时需要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工科院校普遍缺少专业的测评和咨询指导,仅局限于群体教育,针对性不足。

二、工科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

1.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工科高校在保证学风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下,自入学开始,就应该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断深化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正确审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就业技能水平,使大学生在贡献社会中实现自己价值观的根本目标和要求,把职业的选择、兴趣、才能、智商及情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2.加强教学改革,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其纳入日常教学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在教学目标上,兼顾大学生短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在教学方式上,摒弃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形式,建立实践化的职业训练,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上,应设计通俗易懂的内容模式,覆盖大学四年的全程化课程指导体系,分阶段进行授课,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

3.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测评和日常咨询机构,实行科学化指导。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测评工具和方法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职业测评的力度,注重职业测评的实效性。专业测评机构建设,一是需要有专业人员做测评,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二是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由于工科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职业发展只有笼统的感性认识,因此,只有加强个性化的日常咨询辅导才能满足其需要。职业辅导咨询要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担当。除了个别咨询,也要针对一些普遍的、共性的话题进行团体咨询,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指导水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师资队伍。在选拔师资力量时,应坚持高质量、高层次的原则,要求指导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针对指导教师经验不足、理论不深的问题,要组织开展系统的职业理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就业指导技巧等业务培训,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员既拥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同时强化职业指导技能,提高指导水平,组织开展工作研讨、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活动,积累指导经验。

5.开展分段式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教育,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第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初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新生充分理解认识大学的重要意义、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等;帮助新生认识自己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情绪管理等;帮助新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科学意义以及实现途径等。例如,通过新生心理普查、职业生涯规划入门讲座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大学、了解自我、走进规划。第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拓展阶段:拓宽视野,初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职业的发展途径,拓展学生对职业的认识,通过举办校企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方向的了解,为专业方向的选择定奠基础,根据自己的特点有目标地培养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初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第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校外实践、校友接触、校企走访等活动加强交流,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对不同类型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例如,开展就业形势报告、简历设计、模拟招聘等活动,不断推进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过程,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走向社会。第四,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调整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评估与修正。例如,大学毕业后进人工作岗位的职业目标评估,或者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业目标确立等。

参考文献:

[1]王莎佳,钱文彬.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教育与职业,2011,(3):80—82.

[2]李兵宽,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76—77.

[3]宋继勋,朱新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8—39.

[4]王桂荣.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1):80-81.

[5]张洪田,张慧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80—84.

篇11

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4年为280万,到2006年达到413万。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长的情况下,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只是停留于毕业环节的就业指导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想有所作为,

就必须认真分析现状,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工作思路。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指导对象和内容上,以毕业指导代替就业指导。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只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毕业生,忽视了高校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这就使得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实际上处于完全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状态。指导对象的狭窄,必然导致很多本该开展的指导内容没有开展,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指导的功能上,以就业服务来代替就业指导。不少人认为就业指导只是一种信息政策的传达和部分就业技巧的指导,其功能只是在于帮助学生寻找职业,毕业生找到工作就是万事大吉。实际上,就业指导所要完成的职业指导功能远非如此,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中做好思想上、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以及学会做出现实的职业决策的技能。

在组织构成上,当前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限于部分就业信息的和就业政策的宣传等内容。在对高校各年级大学生实行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职业指导方面,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做的显然不足。究竟如何组织现有的就业指导机构,如何满足其人员构成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是摆在当前高校职业指导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指导的形式上,以政策指导或思想教育来代替就业指导。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形式也非常单调,只有很少的几所高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而大多数院校则以政策指导或思想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来取代就业指导,即使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职业指导形式,但是也是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得到利用。

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由于我国当前高校的职业指导仅限于就业指导,因而,工作过程只限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程序,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进行。从这项规定中不难看出,这一工作程序显然将工作重点只指向了毕业生。但是职业指导工作应该是贯穿在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的。

二、推行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路探讨

从大学生一年级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日常咨询等多种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将是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方向。

1、职业生涯规划应成为高校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许多行将毕业的大学生往往都面临着相同的一系列问题:我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我应该为毕业做哪些准备?我适合做什么职业?他们或面临择业不知何去何从,或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或在应聘时左挑右捡、眼高手低,无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准确设计,不知道什么职业最适合自己,以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因此,大学生提前作好升学就业的计划十分必要,这在心理学中称为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专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人们一生中所从事的职业和所走过的职业生活的历程。一个人一生中连续从事的职业,它不仅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些可以实际观察到的职业发展过程,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具体地说是以个体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性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也许一生中从事多种职业但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种相对稳固、适合自己的职业。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而更需要大学生们做好择业前的种种准备工作。高校就业指导更要从多方面为大学生规划和设计职业生涯提供科学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学识、爱好、机遇、工作环境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社会职业的现实要求;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学生自己。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社会或学校强加在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而是当事人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结合社会职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但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多年来内容陈旧,更缺乏个性化指导,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设计还很陌生。所以,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帮助大学生加强对自身的认识,确定自己的优势,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锁定目标,规划人生。

2、职业测评应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手段

根据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的职业选择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人人都有职业选择的机会,而职业选择的焦点就是人与职业相匹配,即寻找与自己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他提出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第一,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特点、身体状况等个人特征这可以通过人员素质测评和自我分析等方法获得。第二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以获得有关的职业信息。第三上述两个因素的平衡,即在了解个人特征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一种适合个人特点又可以获得的职业。帕森斯的这一理论,深刻影响着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由国家统包统配的用人制度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人才市场的建立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自由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的难度根据职业类型学和职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每一种职业甚至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具有一定的、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因而对从事该职业或职位的人员也会提出不同的心理要求这些心理要求包括性格上的、智力上的、职业能力倾向上的和知识技能上的。反过来,不同的人由于其遗传与环境教育的不同,具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在性格、智力、职业能力倾向、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广泛的个体差异。只有当职业或职位对人的要求和求职者个人心理特点相一致时,才能达到职称其人、人适其职的境界,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职业测评就是一种使个体了解自己的能力特点和个性特点,指导就业者选择最适当的职业的心理测量工具。

职业测评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对人的一些基本心理特质(能力素质、个性特点)进行测量与评估,帮助他们进行个性特点和强弱项的客观评价,参照测试结果指导学生不断调适心理状态,调整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发展自我,选择与他的心理结构最匹配的职业,从而发挥其最大潜能,找到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三、加强职业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职业指导应专业化、专家化。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并非行政。要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与行政工作相分离,形成指导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保障就业指导科学地、规范地发展。职业指导人员除应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程序有足够的了解外,还应该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相应的知识,并接受专门的职业指导培训。

职业指导应人性化,以人的发展为主旨。职业指导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人-职匹配,即求职者选择其适宜的职业,个人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职业与其适宜的劳动者相匹配,也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人-职匹配往往过于客观化。所以,职业指导要人性化,充分关注人本身的诸如态度、期望、人格、价值观等择业主体的主观因素。

要正确认识心理测评的作用。心理测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手段,为就业指导人员所普遍使用,但进行心理测评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可使用的测试量表还比较少,不能满足工作所需,要努力收集或制作科学适用的量表。二是要正确把握心理测评的结果,因为测评量表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由此对学生形成定论,只能就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议,以免造成心理障碍。三是心理测评量表的使用应规范,对没有来源、没有根据的量表不能使用,否则会使测试失去科学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伟、赵瑛、张建民:新世纪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 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 杨勇:职业指导与就业技巧[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篇12

一、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治理效应,做出最大的成绩。现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较具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1.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并认为个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随着需要的逐层满足而达到需要层次的顶峰,即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个体完全实现自己的潜能。

2.自卑补偿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由于身体缺陷或者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也有可能是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体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个正常发展过程。

3.成就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要激励人的积极动机,就要满足人的高层次成就需要。并且这种成功会作为一种强化刺激,进一步激励其行为。成就动机高的人表现出乐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责任,毅力较强,且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而非任务难或运气差等。

4.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力量是调动一个人积极性和激发人的内在潜能的强度,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指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而他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

5.自我效能感论:该理论将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称为自我效能感。它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断,而非客观实际,却直接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坚持、遇到困难的态度,以及个体活动时的情绪和对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

6.目标导向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时时把自己的行动与达到的目标要求相对照,不断明确自己前进的速度和逐渐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动机能不断得到维持和加强。

7.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并将其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他认为是公平的,就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反之如果产生不公平感则会产生不同的集中行为方式来自我安慰或改变现状,甚至放弃努力。

8.激发论:该理论认为,需要的产生于发展有赖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它明确肯定了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受客观环境制约的,客观环境作为一种激励因素,将需要激发出来。

二、激励理论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在激励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生源、思想、心理、行为和个性特点,我们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措施进行了以下探索:

1.满足需要激励法――提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平台

独立学院要尽最大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满足其生存的基本需要;要培养一支懂教育、会教育、擅长教育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渗透正面教育力量,满足学生的安全归属需要;要重视对第二课堂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发展兴趣、展现特长的平台,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这样做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原始动力,形成成长成才的持久动力。

2.自主管理激励法――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服务机制

独立学院要有意识的让广大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摸索一套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机制。在班级中,除了加强班级两委会的建设以外,适当选拔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导生”或者“助理班主任”的角色参与班级日常管理,还可以在班级内部实行“值日班长制”,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够自觉的维护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加强班级凝聚力;在学生组织中,在组织建设、活动管理和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自由,并适当提供学生干部晋升和奖励的机会。这样做的好处有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责任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意识;帮助部分学生拜托恶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满足学生的赏识需要,在自主管理中不断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

3.目标定位激励法――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独立学院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条件的话,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系统指导,帮助他们及时准确的进行职业定位,指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这样做的好处有四:提高独立学院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提高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能科学的付诸实践,激发学习动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积累成功体验,持续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4.科学评价激励法――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独立学院要重视素质测评系统的评价、预测、反馈和导向功能,建立以基本素质、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内容的,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的个性化的测评体系,不断完善测评办法,优化测评制度,让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成为每一位要求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成长指南和成功宝典。这样做的好处是:明确独立学院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尊重个性,承认优势,形成学生自我完善的内部动力;奖惩鲜明,形成学生摒弃恶习,追求卓越的外部动力;公平竞争,树立先进,创设和谐有益的良性竞争环境。

5.朋辈先锋激励法――创设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独立学院需要改进传统榜样教育自上而下的宣传灌输法,而是利用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的强烈认同感,在大学生群体中挑选具有鲜明的典型作用,较好强烈的榜样认同感和群众基础的学生,将其榜样精神融入大学生群体文化中,组织广大学生开展学习,从而在学生中创设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这样做的好处是: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成功期待水平,激发学生强烈的成才热情;引导学生正视自卑心理,获得追求进步与卓越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

[1]李传银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

[2]多俊岗主编.基础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

[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曹晚红等译.自卑与超越[M].广州:沙头大学出版社,2009,1.

[4]李越等主编.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