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5 03:20: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积累的名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毅力”)
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11、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12、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1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5、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1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18、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20、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2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重复是学习之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位卑未敢忘忧国。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Here\'s the rule for bargains \"Do other men, for they would do you.\" That\'s the true precept.Charles Dickens. British novelist这里有一条交易法则:“欺骗他人,因为他们也欺骗你。”这是真正的经商之道。英国小说家 狄更斯 C
it will wash away Augean stable cheating , lets everyone the world corner be flowing cleanly.诚信,是一股清泉,它将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
Economy the poor man\'s mints; extravagance the rich man\'s pitfall.Martin Tupper. American economist.节约是穷人的造币厂,浪费是富人的陷阱。美国经济学家 塔珀 .M。
the sincere message is the most beautiful overcoat of person , is an intelligent the holiest and purest fresh flower.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the sincere message is your no humble price shoes , traverses the length and breadth of a journey filled with numerous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mass can\'trespondtoeternalinvariable.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
Did you ever expect a corporation to have a conscience, when it has no soul to damned, and no body to be kicked?Edward Thurlow, British Lawyer公司既没有灵魂可以被诅咒,又没有躯体可以被踢翻,难道你指望它有什么良心吗?英国律师 瑟洛杉矶 .E.
If Enterprise is afoot, wealth accumulates whatever may be happening to Thrift; and if Enterprise is asleep, wealth decays, whatever Thrift may be doing.John Maynard keynes British economist如果企业在进展,不论节俭不节俭,财富也在衰落。国经济学家 凯恩斯 .J.M.
the sincere message is a road, with the fact that pioneer\'s step extends; The sincere message is wisdom , seeks rope accumulation with having a wide knowledge of a scholar\'s; The sincere message is successful , person\'s going all out approaches with advancing bravely; The sincere message is the wealth seed , is therefore likely to find the key opening a state treasury as long as your sincere desire moves downwards kind.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sincere message resembles a mirror , break in a single day, crack will appear over your personality.诚信像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is sincere for message glorious , breaking faith disgraceful. That诚信为荣,失信可耻。
Busineunderlies everything in our national life, including our spiritual life, Witnethe fact that in the Lord\'s prayer the first petition is for daily bread, No one can worship God or love his neighbor on an empty stoach.Woodrow Wilson. American President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的基矗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在主祷文中向上帝祈求的第一件事是让我们天天有面包。没有人能饿着肚子敬奉上帝或热爱他的邻居。 美国总统 威尔逊 W.
the sincere message is foundation of conducting self , base of starting one\'s career.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
establishes up sincere message campus , sets up up sincere message style of study , becomes the sincere message student.创起诚信校园,树起诚信学风,成为诚信学子。
一、示范
每天上课前,我改变以往全体学生起立向老师问好的“老师好”为齐声诵读经典名言警句(预先由教师板书在小黑板上或教室黑板的一侧),读后要求学生抄写在日记本上。这样做的目的是示范引路,告诉学生要注意书写的工整性和名言警句来源的准确性(要求注明名言警句的出处、作者)。
二、实习
在这个阶段,我采取“名言警句值日”的方法,开展名言警句接龙――由语文科代表首先“值日”,将自己当天积累的名言警句认真誊写在“名言警句火炬簿”上后传递给下家。就这样,轮回接力,一轮下来,正好是期中,每学期可以接龙两个回合。一般来讲,每学期可积累一百则名言警句。在接龙过程中,如果有谁失职,科代表有权处罚他重新“值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更重要的是能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三、整理
在一个学年结束之前,即“名言警句值日”达到四个回合时,我指导学生将平时积累起来的名言警句进行分类,用专门的笔记本整理出来进行展览,让同学们大饱“眼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名言警句共分十个类别――爱心篇、立志篇、真理篇、理想篇、青春篇、修养篇、勤奋篇、毅力篇、事业篇、友谊篇。这样的分类整理,一方面可强化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可为学生作文提供充足的营养,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仿写
所谓仿写,即以名言警句的结构特点或是修辞手法等作为借鉴,运用联想、想象,写出一句具有新意的“名言警句”。仿写同样由语文科代表按前面的要求首先“值日”,先写出名言警句,再写出仿句。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仿句:“勿虚度,废了黄金时,只哀叹。”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5-0031-05
如何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这依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探索的问题。我们必须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科学发展提供的新事实新材料,不断深化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当代人类发展的困境,才能更正确地把握人类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性
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机制,要害在于拥有什么样的人类观和人类发展观。在人类发展观上,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悠久的思想史上,占支配地位的一直是一种“孤立的人类发展观”。在这种人类发展观看来,人类虽是大自然的产物,但人类由于具备种种优越特性而远远高于自然界,人类的发展似乎只是人类自身的事情而不再与自然的发展相关联,自然界充其量只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孤立的人类发展观”在20世纪下半叶由于生态问题的凸显而受到冲击,人们开始提出“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相协调”的生态伦理观点。但这种观点至今仍显得苍白无力,究其原因就在于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仍是只有外在关系的“两张皮”,远没有把二者内在地统一起来。所以,人们一方面拒斥“人类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则仍然只从人类自身的立场去评判自然价值及保护自然的必要性。现在看来,要想真正冲破“孤立的人类发展观”的藩篱,就必须在更广大更深远的背景下建立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大发展观”。“大发展观”的根本特征是把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统一,但要真正做到统一,就不能再把人类与自然看成两个相互脱离的事物,必须形成把二者内在结合起来的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观”。在这个“大自然观”看来,原来所讲的自然属于“狭义自然”或“低级自然”,人类本质上仍是一种物质形态,只是处在更高层次上的“高级自然”。“狭义自然”或“低级自然”与人类或“高级自然”相结合便形成了统一的“大自然”,把“低级自然”与“高级自然”的发展统一起来就形成了“大自然发展观”或简称“大发展观”。
在“大发展观”看来,自然的进化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的进化。大自然的物质形态进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 场与基本粒子的物理物质;(2) 原子、分子的化学物质;(3) 细胞、机体的生命物质;(4) 人及其创造的文化。这是一个由小到大或由里到外的个体进化历程。各种物质形态还都有其相应的宏观群体形态,如宇宙弥漫物质(物理物质)、各类星体(化学物质)、生物群落或生物圈(生命物质)和社会(人的群体)。各种物质形态形成了大自然由低级到高级的物质层次和台阶(图1)。
从物质形态进化的历程看,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及太阳系起初是作为一团物理物质和化学物质群体存在,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球及太阳系,地球自身则又经历了若干演化而形成了它的宏观结构,从性质上又形成了生命物质和人类。从地球表层的宏观物质结构上看,它可区分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人类及其智慧圈等六个圈层。这六个物质圈层中的前四个圈层,从物质性质上讲都属于物理和化学物质圈,在它们的基础上则又生成了生物圈,并进一步生成了人类及其智慧圈。低层次的物质圈是高层次的物质圈赖以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实质上讲,大自然的演化就是物质形态和物质圈层的进化,即新的更高级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圈层的生成。所以,大自然观和大发展观本质上就是物质形态和物质圈层的进化观。人类只是一种高级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圈层,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遵照物质形态的进化规律而实现的。坚持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大发展观”,就是坚持物质形态进化的发展观,这其中包含了物理进化、化学进化、生物进化以及人类进化等若干具体环节。
把人类及其发展统一于物质形态进化的大发展观,绝不是要抹杀人类的特殊性,只是要把人类的特殊性放在大自然的统一发展中去审视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认识,才能真正揭示人类的特殊性。事实证明,以往的那种把人类与自然相割裂的“孤立的人类观”和“孤立的人类发展观”,不可能真正把握人类的本质与特征,更不可能真正揭示人类的发展规律。从大发展观上看,人类属于大自然演化出的一种物质形态和物质圈层,但人类不是普通的物质圈层,人类与普通生物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创造出一个智慧圈或文化圈,它是比其他物质圈层都要高级的独特圈层。所以,人类在地球(甚至在宇宙中)的诞生,其实质就是生成了大自然的崭新物质圈层即智慧圈。进一步讲,人类在大自然演化历史上的进步意义就是实现了自然的质的飞跃。人类的发展,从实质上讲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圈的演化和发展。智慧圈是各种自然物质(生命物质、化学物理、物理物质)经由人的认识与实践改造而生成的,是自然物质的质的再生与升华。所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及智慧圈的存在与演化就是以大自然的其他物质层次为基础的。但是,不能否认人类所拥有的认识与实践能力的独特作用尤其是创新作用。由此可见,大自然观和大发展观并没有忽视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更深刻地把握了这种特殊性。
总之,“大发展观”是人类与自然相结合的统一发展观,是大自然演化观,是物质形态和物质层次的进化观,是宇宙进化观。从大发展观看来,人类的发展是大自然发展的一个特殊的高级的环节和阶段,是大自然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和阶段,人类的发展将为大自然的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将促使大自然实现更大的新飞跃。
二、人类发展的方向、特点和基本线索
从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观大发展观审视人类发展的机制,将获得许多新的认识,这包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特点及历史线索等方面的新认识。
首先,大发展观表明,人类发展的方向和实质是:不断创造和开拓智慧圈。从人类自身讲,人类的发展似乎只是为了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然而,这种人类自身不断增长的需要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发展机制,它促使人类不断地能动地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努力地创造和开拓智慧圈。智慧圈是文化性事物系统,它是自然资源(物理、化学、生物资源)经由人类改造而形成的更高级的文化圈层。这是自然物质自身的进化所不能产生的事物。但从本质上讲,这仍是大自然普遍存在的生成论法则在发挥作用,只是增加了人的智慧创造的生成环节,这应被看成大自然生成法则本身所固有的一个机制。所以,人类的发展不论其具体目标、内容是怎样,归根到底总是在创造和开拓文化圈,总是在对自然物质进行认识和改造,否则文化圈不能拓展。人类发展的这个方向和实质,是人类发展机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决定其他环节的因素。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决定力量。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和开拓智慧圈即文化圈的力量。
其次,大发展观表明,人类发展或者说文化圈发展的特点是:循着对自然物质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认识与改造而不断深化和拓展。自然科学的材料揭示了宇宙中自然物质的进化历程:元宇宙场与基本粒子的物理物质原子、分子的化学物质细胞、机体的生命物质拥有智慧与文化的人类。人类直接诞生在生物层面上,并直接依赖于生物圈而生存和发展。所以,对于人类而言,表层是生物层,依次向下深入是化学物质层和物理物质层。生命物质虽然是处在比原子、分子的化学物质、场与基本粒子的物理物质更高层次上的物质形态,但对于人类的生存时空尺度来讲则是表层。对生物层的认识,主要是指对动植物的宏观活动及习性的认识,尤其是它们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特性的认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类的生命活动首先就需要人自身对各种作为食物来源的生物环境有一个最初步的了解,这种认识甚至在人的本能层次上就开始了,后来形成了人类早期的经验性认识,只是在最后才形成了科学性认识。人类在对生物层次的认识与改造的同时,也对化学物质的宏观群体即通常的宏观物体进行认识和改造(如岩石、土壤、河流等)。但这属于从宏观尺度上对物质群体的认识与改造,并未涉及化学物质的质的规定性层次即个体层次(原子、分子层次)的认识与改造,对化学物质的真正认识与改造是在经历了对生物的表层认识与改造之后才开始的。所以,人类对自然物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改造,表面上体现为空间尺度上的由大到小,但从本质上讲则是表现了由生物机体层面到原子、分子的化学物质层面,再到场与基本粒子的物理物质层面的不断深化。人类创造和开拓的文化圈层,也是伴随认识与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例如由生物文化层拓展到化学文化层,再拓展到物理文化层。文化圈层由浅入深即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表现为:认识的由浅入深,对物质认识的日益深化,知识日益丰富、深刻,从经验不断上升到理论;实践上的由浅入深,对自然物质改造的日益深化,各种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知识含量不断增大。由此可见,自然物质的进化是由小到大或由里到外生成的,而人类对自然物质的认识与改造则是由大到小即由浅入深进行的,文化圈层的拓展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不断深化,是对自然物质层次的由浅入深的触及。
再次,大发展观还表明,人类对自然物质层次的由浅入深的认识与改造机制,可以成为重新审视和把握人类文明演进历程的钥匙。按照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发展的机制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全过程将经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的三个物质层次决定的并与之相对应,这就是:对生命物质的认识与改造时代对化学物质的认识与改造时代对物理物质的认识与改造时代。简称人类发展的生物文明时代、化学文明时代和物理文明时代。每个时代又可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小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活动主要是对天然存在的某类物质形态的采集和利用;而在高级阶段,人类则能够生产该类物质形态。这样一来,三个大时代共可分为六个小阶段或小时代,即:天然生物时代与人工生物时代――天然化学时代与人工化学时代――天然物理时代与人工物理时代。
当我们把这六个时代的文明演进线索与通常讲的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历史相对照时,就不难发现:采猎文明实际上就是天然生物时代(采集渔猎自然存在的动植物),农业文明实际上就是人工生物时代(人工生产动植物),工业文明实际上就是天然化学时代(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还将经历人工化学时代、天然物理时代、人工物理时代等三个文明形态(图2)。待到人类文明进入人工物理时代,就能够创造各种基本粒子的物理物质,原则上讲也就是能人工创造质量与能量了,实际上这也就是能够再造宇宙了(现代宇宙学在理论上已允许再造宇宙),人类的使命到此为止了。
在这里,需要我们特别予以关注的是:工业文明的实质是“天然化学时代”,即“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时代”;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人工化学时代”,即“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时代”,由于它和工业文明都属于化学文明时代,与工业文明相对应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新工业文明”或“新工业时代”。显然,获得这样一种关于工业文明和未来新文明走向的深刻解释,对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和认识当代工业文明的困境与新文明革命的实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人类生产发展的本质:从自然生产到人类生产
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本质上是从自然生产向人类生产的转变,是人类生产资源的逐步深层化。当代工业危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开拓深层化的更高级生产方式――新工业化生产。
历史表明,不同人类文明时期的主导资源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它们是遵循自然物质形态的结构层次而分为不同层次的,人类生产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由浅入深而不断推进的。简而言之就是:采猎时代――主导资源是天然生物,主导能源是人的体能;农业时代――主导资源是土地和草原,主导能源是薪柴和畜力等生物能源;工业时代――主导资源是天然化学物质即各种矿产,主导能源也是各种天然化学能源即矿物能源;显然,未来的人类新文明即新工业时代――主导资源应是元素物质,主导能源应是太阳能、核能等各种物理能源(见表1)。
主导资源的深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原本属于自然生产的环节逐步转变为人类生产的环节。人类文明已经和正在发生下列四种生产方式的转变。
1. 生物文明的生产方式。
(1)采猎生产――采集渔猎天然动植物的生产:
土地、草原自然繁殖天然动植物人工采集、渔猎采猎物废弃物
扩大采集、渔猎天然动植物匮乏
(2)农牧生产――种植养殖动植物的生产:
土地、草原人工种植、养殖人工生产的动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
扩大种植养殖土地、草原丰富(相对原生态农牧业)
2. 化学文明的生产方式。
(3)工业化生产――采掘和利用天然矿物资源的生产:
元素物质自然生成矿藏采掘和制造工业制品废弃物环境污染
扩大采掘制造矿物资源匮乏
(4)新工业化生产――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生产:
元素物质深层制造人工材料及制品废弃物深层循环利用
扩大深层制造元素物质丰富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物质生产发展史就是从自然生产向人类生产转变的历史,直到人类生产触及到自然的最深层秘密,能够“再生产整个自然界”(马克思语)。
中图分类号:H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55-02
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是语言学习及教学中的重要手段。着眼于此,以下以名词对比为出发点,分析其相关的语言现象,从而凸出两种语言的部分语言类型特点。
一、名词的再分类特点
目前汉语在名词的再分类上使用的标准就是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例如刘顺的分类标准是名词与量词的组合关系,据此,把名词分为可量名词和非量名词两大类,然后再分小类,一直把这个标准贯彻到每一个小类。[1]这正是汉语这种以词序和虚词作组合手段的所谓分析语的典型表现。维吾尔语名词在再分类方面采用的标准除其多标准化和多次划分的特点外,它还注重词形变化的作用。例如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的划分中,提到了名词的数的范畴对分类的作用。即普通名词和具体名词有复数形式,专有名词和物质名词只是在含特殊意义的前提下才采用复数形式。[2]这表现出了维吾尔语作为形态发达的综合语在确定词的聚合关系时,往往以外在的形态标志为标准的典型特点。但是,在名词小类的划分上,汉语对类似于形态标志的现象也是予以关注的,比如表人的专有名词一般不与表示多数的“们”组合,也有其特殊的含义。维吾尔语的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的划分中也注意到了与量词的组合特点。比如维吾尔语的部分抽象名词虽然可以直接与数词组合,但也和汉语一样,一般不能和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衡量词、表示容器形状的量词组合,也能通过意义类似于“种、类”的借用量词“xil,türlük”等词与数词组合。
二、名词的构词法特点
构词法的核心问题是语素组合规则。在这个问题上,汉语的孤立语特点和维吾尔语的黏着语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中,语素均可分为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这些语素是构词的基本材料。就语素的分类来看,语各有自己的特点。汉语基本上是孤立语,它的语素(大部分可以用汉字表示),在古代大都是自由语素,只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自由语素出现了语法化的倾向,其意义分化,在一些用例中继续保持原有的词汇意义,而在另一些用例中,原本实在的词汇意义逐步虚化,转而变成了只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或兼表抽象程度更高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这实际上意味着一个构词的黏着语素正在形成。维吾尔语是黏着语,它的语素中历来就有专门的黏着语素,如“- ■i”,它的词汇意义比较空,与其他语素组合时,就出现的位置来讲,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单向性。就来源而言,维吾尔语有一个显著特点,外来词缀比较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维吾尔语的黏着语特征。由于它是富于形态变化的语言,很容易将外来的构词词缀纳入自己的构词系统。汉语是孤立语,吸纳外来词缀就比较困难,要有一个改造的过程,外来的名词词缀往往是用仿译的方法摹借而来的,如后缀“化”的引入,它是仿译英语的“-ization/-isation”而形成的。所以汉语的外来词缀很少。[3]其次来看构词的方法。合成词一般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两大类。这两类词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有,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在各自的构词法中所处的位置。汉语是分析语,主要靠语序来组合语法单位,复合词中语素的组合规律与词的组合规律相似,所以在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是复合法就成了汉语合成词构词的主要途径。维吾尔语是黏着语,主要靠词根上粘连词缀的派生法来构词。此外维吾尔语除了拥有一定数量的固有词缀外,还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语言的词缀来丰富自身的构词材料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际需求。这正是维吾尔语语言类型特点所允许的发展道路。语言相互之间的接触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在现代维吾尔语词汇扩展的发展趋势中,自由语素与自由语素组合的构词方式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如同汉语双音节词的演变历史一样,也在走一条由短语向词逐渐过渡的发展道路。大量新的概念需要用相应的词汇去表述,除了使用派生法造新词外,运用上述复合法构造的新词正在大量涌现。不过,这种新的语汇开始出现时往往是词组,有一个逐步词化的变化过程。例如“洗衣机”最初被表达为“kir yuyu■ ma■ inisi”,后来便有了它的词化形式――“kiral u”。这个词化的例子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维吾尔语作为黏着语的特点,词根上缀加词缀仍然是这种语言最有效的造词方法。
三、名词的句法特点
语名词的句法特点主要包括名词的句法位置(名词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和名词被其他成分修饰等两种情况。在名词充当句法成分的问题上,汉语名词作主语和宾语时,其确定标准主要是该名词与谓语(主要是动词谓语)相对的位置。语序的变化将会导致主语和宾语的改变。例如:“这件事大家都赞成。”和“大家都赞成这件事。”这两句话中“这件事”处于动词谓语之后就是宾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就是主语。汉语名词作定语时,其主要标志是结构助词“的”,有时也可以通过语序来表示。汉语名词作谓语的语法手段也是语序。汉语名词一般通过与介词组合才能充当状语或补语,但确定状语与补语时语序也起一定的作用。而维吾尔语句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是形态。在名词充当句法成分的问题上,其形态格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很大,大多数句法成分有形态标志。例如:主语的标志是主格,宾语的标志是宾格,状语的标志是向格和时位格。语序和虚词的作用次于形态手段,但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形态手段的一种补充,相反它们也是其必不可少的。比如,在主语和谓语都由名词充当的句子中,语序的变化同样也影响句法成分的确定。在名词受其他成分修饰的问题上,两种语言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比如代词修饰(限定)名词时,汉语的代词与名词的组合中间大多情况下需要结构助词“的”参加。维吾尔语的人称代词限定名词时,必须采用属格形式,而且被限定的名词还必须与属格代词以交织关系(■irmi■ i■ munasiwiti)组合,即被限定的名词的人称形式必须与限定它的代词的人称保持一致。
四、名词的语义特点
两种语言名词的语义特点主要包括语义结构中名词所担当的语义格和名词的配价问题。汉语语义格在句法结构中的体现手段是语序和介词。比如施事格、受事格等一般通过语序引进,经由格、原因格、时间格、处所格等一般通过“从、因、在”等介词引进。而在维吾尔语中语义格的体现手段首先是名词的形态格形式,其次是后置词。虽然维吾尔语中语义格和形态格不是一一对应的,但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形态格可以说是语义格在句法结构中的一种形态标志。因此,汉语中在表层能够体现一种深层格的句法成分比维吾尔语多。在名词的配价问题上,汉语中还是用语序和虚词,维吾尔语中通过形态格和后置词来体现其配价成分。
五、名词的语用特点
名词影响到语法结构的用特点主要包括有定和无定,篇章中的回指、话题化等。在名词的有定和无定问题上,首先两种语言作为无冠词语言,其指示代词都是体现名词有定性的有效手段。汉语还可以用数词“一”与量词组合表示名词的无定,维吾尔语中数词“bir”可以直接与名词组合表示名词的无定。由于维吾尔语是形态发达的语言,因此还有名词的格、人称和动词的态等形态手段也可以表示名词的有定。汉语中虽然没有类似的形态手段,但“把”字句、“被”字句等句式中名词的句法功能和语序也能表示名词的有定。[4]从名词回指情况来看,在汉语中回指关系的确定主要靠上下文,而在维吾尔语中先行词和回指词在人称上的相互一致的特点是回指关系的重要标志。从名词的话题化现象中可以看到,宾语、定语、状语等大部分句法成分都可以通过话题化充当句子的话题,但是由于汉语句法结构中语序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比较明显,充当话题的成分的句法位置(充当的句法成分)往往会发生变化,一般多数成为主语。而维吾尔语的形态发达,句法成分的形态标志比较明显,其语序比较自由,所以一个句法成分往往可以以原有形式直接移到句首充当话题,而其充当的句法成分不用改变。[5]
综上所述,从语言类型学的高度去认识两种语言,总体上汉语作为孤立语、维吾尔语作为黏着语,具有其本质特点。同时,根据对比分析中发现的事实可指出形态分类和句法特征分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以上的对比分析说明,没有一种语言是纯粹的分析语或综合语(或者纯粹的孤立语或黏着语)。汉语以语序和虚词为其主要的句法手段,也要兼顾词与词的组合能力;维吾尔语以词形变化为确立句法关系,但语序和虚词的运用有时也很重要。汉语和维吾尔语的结构特点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都处于发展的状态中。汉语的黏着成分在发展着,维吾尔语的复合成分和外部的手段都在不断发展。[6]
参考文献:
[1]刘顺.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哈米提・铁木尔.现代维吾尔语语法(维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3]马德元.对比词汇学[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106-04
一、引言
Z料库(Corpus)是指为了某种研究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收集的语言文集,即大型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自然语言材料的集合。语料库拥有大量真实可靠的语言材料,能够全面且准确地代表某种语言或某个方面的语言特征,不仅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广泛的言语素材,同时也促使语言研究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在国内外已经成为了翻译研究领域中新兴的研究模式,英国学者Mona Baker在1993年发表了《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与应用》(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奠定了“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基础。语料库翻译学以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大规模翻译文本或翻译语言整体着手,采用语内对比与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模式,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探索翻译的本质[1]。语料库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开拓了新的思路,拓展了翻译的研究范围。Baker把为不同研究目的设计的翻译语料库分为三类:平行语料库、多语语料库和类比语料库。Baker认为在这三种语料库中,类比语料库对翻译研究的意义最大。类比语料库是指由不同语言的文本或同一种语言不同变体的文本所构成的语料库,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语料库。与平行语料库不同,类比语料库的子库之间没有翻译关系,其类比性在于所采语料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平衡性和代表性[2]。通过类比语料库两种文本的比较分析,研究者可以探索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翻译的规范,发现翻译文本的一些特殊规律,即翻译的普遍性。翻译语言的突出特征是在词汇方面,主要是翻译文本中用词常规化,并出现了新的词语组合。这种新的词语组合正体现了翻译文本中的词汇搭配特征[3]。因此,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突出表现在词汇方面,尤其是词汇的搭配特征,搭配模式的差异能够反映出原生文本与翻译文本的差异。词汇的搭配特征体现了语言形式在语境中所实现的具体意义,真实反映了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被经常使用的、习惯性的搭配形式。
近年来,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已经出现了开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本词汇的搭配特征研究,然而利用语料库对中医英译文本中词汇搭配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中医文本在词汇方面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有着大量固定的短语和搭配,因此本文作者利用语料库,对动名搭配在中医英译文本和医学英语原文文本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研究,进而对比分析得出医学文本中动名搭配的规律,旨在为中医文本的英译提供一些参考,即如何在中医文本英译中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发掘词汇搭配对中医文本解读与翻译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动名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从文体、语法和语义等方面进行,本文侧重于动名结构在语义方面的研究,即如何通过词语搭配来体现医学语言的特点。
本文致力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医学语言中动名搭配有什么特点?2、英译中医文本与医学英语原文在动名搭配上有什么不同?
(二)语料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基于两种类型的语料库,即本族语语料库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和自建的小型中医英语语料库。BNC是目前网络上可直接使用的最大的语料库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英语语料库之一,该语料库书面语与口语并用,其光盘版词次超过1亿,其中书面语语料库9千万词,口语语料库1千万词。本文作者自建的中医英语语料库选取《黄帝内经q素问》的三种英译本为翻译英语语料,分别为李照国的译本、Maoshing Ni的译本、Iliza Veith的译本。《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具有的医学著作,反映了从上古时代至秦汉时期的主要医学成就,是最重要的中医典籍之一。《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详尽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包括阴阳五行、形神关系、藏象经络、病因病理、辨证诊断、预防养生、运气学说等各个方面,直到今天,《素问》仍然是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西方国家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和医学史的重要著作。从1925年至2005年之间正式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有11种不同的英文译本,这些丰富的英语语料为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本文作者选取的三种英译本在译者的背景知识结构、翻译策略以及目标读者等方面各具差异,因此能够比较全面地代表中医英译文本的语言特征。李照国的《黄帝内经》英译本是《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之一,具有学术性和权威性。译者本人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外语,既是医学博士也是翻译家,有着系统地中医系统理论知识和扎实的英语翻译功底,强调译文的准确性,注重保持原著古朴的风格。Maoshing Ni的《黄帝内经》英译本主要是面对一般英语读者,使用的普通英语词汇较多,语言通俗明白,篇幅也相对较长。译者出生于中医世家,幼年移居美国,长期生活在英语环境中,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Maoshing Ni是在美国行医教学的临床医生,侧重译文的临床使用价值,在译文中引入了许多现代西医概念,旨在用现代的方式解读《内经》。Iliza Veith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史研究所的一名医史学家,英语是其母语。虽然Veith仅仅翻译了《素问》的前34章内容,但其译本是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较为完整的《内经》英译本,以其译文语言流畅、可读性强而受到许多人的推崇,而且该译本目前仍然是国外许多著名大学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指定读物。
研究分为三步:语料的检索与选择、语料的对比与分析、结果的对比与统计。
首先将所选的翻译英语语料经过文字扫描和格式转换为Word文档,校对后汇总成为一个小型中医英语语料库。为了便于提取研究数据,对语料库进行词性附码标注,并对标注结果做人工抽检,尽可能保证标注的准确性。然后用AntConc软件对自建的小型中医英语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高频动词的使用情况,选择其中三个作为分析对象,随机各抽取200组动名搭配,并分析这三个高频动词的搭配使用情况,最后通过BNC语料库进行检索,得出这三个高频动词在不同类型文本中的搭配情况,然后借助统计软件Excel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医学英语和其它类型文本的动名搭配的不同,进而为英译中医文本的词汇搭配提供参考。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频的统计
词频是指某一词项或某一类词汇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总频数,统计词频可以为语篇的文体或者语体特征提供某些参考信息。词语搭配研究的中心应是实词的行为,搭配研究应主要选择实词为节点词进行,功能词或语法词的行为大都已由语法学家作了详尽的描述[4]。因此,本文选择节点词的第一标准就是实词。而且在四大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中,名词和动词的搭配能力最高,因此进一步将本文研究的节点词界定为动词。英文文本库常用的统计数据包括以下几项:形符(Token)数、类符(Type)数、类符/形符比(Type/Token Ratio)、词长(Word Length)、平均词长(Average Word Length),等等。本文采用WordSmith 5.0对自建的中医英语语料库作了常用参数统计,获取总体统计信息,然后按照词形频率从高到低对该语料库的动词词形进行排列,选取前20个词,其结果见表1。
因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医学英语文本的动名搭配,所以从表格中选择了其中三个与医学联系较为紧密的动词:influences, caused,treating。
(二)动名结构搭配词的提取
用AntConc软件检索自建的中医英语语料库中这三个动词(influences, caused,treating)的搭配,要求搭配词必须是名词词性,而且其充当的句子成分是做宾语。因此,研究时对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搭配词予以剔除,分别为这三个动词留下符合要求的200组显著性搭配词。因为BNC自带检索数据分析功能,能够选择在不同年代不同体裁文本中的搭配,所以直接把这三个动词(influences, caused,treating)输入BNC中,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搭配文本,然后与之前的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
(三)数据的分析
从表2中发现,动词influence在原生英语语料库中与sphere搭配最多,其次是与decisions搭配,而在翻译英语语料库中与factors搭配最多,其次是与range搭配;从表3中发现,动词cause在原生英语语料库中与trouble搭配最多,其次是与harm搭配,而在翻译英语语料库中cause往往以被动形式出现,与damage搭配最多,其次是与problems搭配;从表4中发现,动词treat在原生英语语料库中与patients搭配最多,其次是与symptoms搭配,而在翻译英语语料库中treating往往以进行时态出现,与disease搭配最多,其次是与pain搭配。
本文研究发现,原生英语语料库中所选的节点词的搭配数目要明显高于翻译英语语料库中的搭配数目,这表明医学英语原生文本在用词方面变化多,用到的词汇量要大于翻译文本,这一点没有超出预料,毕竟英译中医文本多是由译者完成,在用词方面没有原生英语文本丰富。在翻译文本中一些高频词汇搭配的表达方式,一旦被广泛接受,就可能进入目的语,成为多个近义表达式的翻译对应项,因此可以部分证实翻译语言倾向于词汇简化现象。
翻译文本中搭配模式的常规化指的是非典型搭配词在翻译文本中比例较小或没有。非典型搭配词指不是其基本义的,而是修辞性的、俗语的、变体的等的搭配词[5]。本文研究表明,与原生英语文本相比,翻译文本中动名搭配在整体上具有常规化的倾向。以动词“treating”为例,在原生英语文本中该词的搭配词中有不是该搭配词的基本义,而是修辞性搭配词,往往是在口语语料中出现俗语化。但是该词的修辞性搭配在翻译英语文本中未找到,在翻译语料中动词“treat”往往与名词disease的搭配,而且表现为“treating …disease with…”的固定搭配。如将中医术语“寒因寒用”译成“treating cold with cold”就比“using medicines of cold nature to treat pseudo-cold syndrome”简洁得多,而且更加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
翻译文本中异常搭配指的是由翻译引入的外来的不符合目的语常规的搭配,即翻译文本读起来有翻译腔。目前语料库的技术手段还有限,对异常搭配的判定主要是依据人的判断、词典和语料库的查找[6]。因此,对本文选取的三个节点词的搭配是否存在异常搭配情况只能通过人脑来判定。筛查后发现,翻译文本中这三个节点词仅仅只存在少量的异常搭配,而且搭配的名词大多是在原生英语语料中没有对应词的中医术语,这些异常搭配可以不予以考虑。这一点表明,翻译中医文本时受源语影响而产生的异常搭配特征不明显。
四、结论与启示
总结起来,基于语料库的英译中医文本中动名搭配特征的类比研究发现如下:
(1)与其它文本相比,医学语言中的动名搭配更为简炼,被动形式使用较频繁,动名搭配模式相对比较固定,医学词汇的选择体现出医学语言专业性与简明性的特点,搭配结构简单,逻辑性强;
(2)英译中医文本的选词范围较医学英语原文相比有些狭窄,而且节点词对搭配词语的影响程度远远不如目标语,体现出译者翻译时受源语的影响,选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动词使用上与目标语有差异。
语料库可以为中医文本翻译提供大量真实自然的语言数据,更加客观全面地显示中医英语的特点和内在规律。运用中医英语语料库研究词汇搭配特征,有助于探索中医英语翻译的普遍规律,把握翻译文本自身的特征,为中医英语术语标准化提供事实上的依据。同时,通过检索本族语者的语料库,探索医学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以及习惯搭配,深入挖掘医学英语词汇涵义,可以为中医文本的英译提供新的翻译思路和翻译方法。
――――――――――
参考文献:
〔1〕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十五年[J].中国外语,2008(6):9-14.
〔2〕Olohan, M. 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M]. New York&London: Routledge, 2004:233-250.
〔3〕Toury.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5:208-209.
【关键词】 雷公藤; 昆明山海棠; 卫茅醇; 薄层层析
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extract dulcitol from plant roots of Triptergium wilfordii Hook. f. and T. hypoglaucum(Levi.) Hutch and conduct identifications and comparisons on the extracts. To search for the causes of the similarities i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plants of Triptergium wilfordii Hook. f. and T. hypoglaucum(Levi.) Hutch.MethodsConduct heat extraction on the plant roots of TriptergiumwilfordiiHook. f. and T. hypoglaucum(Levi.) Hutch by adopting 95% ethanol as solvent. Conduct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ic comparisons, forecasts of chemical ingredients, measuration of melting points and measuration of infrared spectrum on the relevant parts of the condensed extract. ResultsBoth plants contained dulcitol. ConclusionThe two plants of Triptergium wilfordii Hook.f..and T. hypoglaucum (Levi.) Hutch. have similarities in clinical effect. The main cause is that the two plants have many the same chemical compositions.
Key words:Triptergium wilfordii Hook. f. ; T. hypoglaucum (Levi.) Hutch; Dulcitol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雷公藤Triptergiumwilfordii Hook.f.和昆明山海棠T.hypoglaucum (Levi.) Hutch.均属于卫茅科雷公藤属植物,药用部位为根,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多型肾炎及麻疯病等[1~3],均有一定疗效,且两者在临床上疗效有许多相似点。从植物形态上看,两者也十分相似,雷公藤被面为绿色,而昆明山海棠被面为粉白色[4,5]。据文献报道,雷公藤根中主要含有生物碱,卫茅醇,二萜内酯,三萜类化合物等[6,7]。两者目前国内取得重大进展的是抗生育及抗癌研究方面[8~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从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植物根中提取卫茅醇并鉴别比较,寻找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植物在临床疗效上具有相似性的原因,供临床研究参考。
1 器材
1.1 药物与试剂
雷公藤根购自桂林市药材站;昆明山海棠根及合成卫茅醇由桂林市药检所提供。乙醇为分析纯(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硅胶G(中国青岛海洋化工集团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
SF-170型高速粉碎机(上海中药机械厂);BSZ-2型自动双重蒸馏水器(上海博通);TD-II全自动薄层制板器(上海科哲);DHG101-7A电热鼓风式干燥箱(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WFH-201B紫外透射反射仪(上海精科)。
2 方法及结果
2.1 薄层层析板的制备
取E.meick硅胶27.5 g,加0.5%(W/V)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上清液80 ml,充分拌匀,加数滴乙醇,倒入清洁的两块3 mm厚的玻璃中间,另取一块边缘光滑的玻片,从一端刮向另一端而成,室温空气干燥后,置105℃烘箱活化30 min,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取雷公藤根粉(或昆明山海棠根粉)分别置于连续提取器中,用95%乙醇[12]连续提取,提取液过滤,浓缩至小体积,冰箱放冷析出沉淀,过滤得桔黄色结晶(A),母液加水使沉淀物析出完全,过滤,滤并水洗至洗脱液无色止,抽干滤并干燥,得粉红色粉状沉淀物(B),过滤母液浓缩至小体积,使醇基本除尽,加入5%明胶溶液与鞣质沉淀,加至明胶鞣质复合物使之不再析出,加入95%乙醇使溶液含乙醇量达75%,放置冰箱过夜,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样品(C),然后对各部A、B、C进行鉴别分析。
2.3 A样品的鉴别
对照A样品为桔黄色结晶,熔点188~189℃,加入70%乙醇加热下使全溶,加入少量活性炭脱色过滤,滤液放置冰箱过夜,析出白色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结晶熔点187~189℃,再重结晶1次,熔点188~189℃,与文献报道的卫茅醇熔点一致。
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提取卫茅醇和合成卫茅醇的对照:①分别称取合成卫茅醇,提取卫茅醇5 mg溶解放1 ml的蒸馏水中,分别用微量层析点样管点样1.5 μl,置于丁醇:丙酮:水=40:50:10的展开缸中展开,展距14 cm,展完除去展开剂,先喷上0.1%高碘酸钠水溶液5 min后再喷联苯胺溶液,得一组蓝底白斑点层析谱。Rf值为0.46。(见图1)。②雷公藤、合成卫茅醇、山海棠红外吸收光谱测定吸收峰一致。(见图2~4)。③测得混合熔点188~189℃。
2.4 B 样品的鉴别
对照雷公滕根和昆明山海棠根的95%乙醇提取液B样品,熔点>295℃以上,均能溶于乙醇、丙酮、氢氧化钠、碳酸氢钠中,微溶于氯仿,对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试液呈蓝色,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呈桃红色,香草醛-盐酸呈粉红色,提示本样品为多元酚类化合物。
2.5 C样品的鉴别
对照C样品为水溶物,经预测对费林试剂,氨性硝酸银试剂,a-萘酚试验呈阳性,提示含糖类化合物,继而把样品放入蒸发皿中,在水浴锅上蒸干,分别称取50 mg溶于5 ml蒸馏水中,分别用微量层析点样管点样2 μl,昆明山海棠样品3 μl,置于丁醇∶丙酮∶水-(40∶50∶10)的展开缸中展开,展距14 cm,展完除去展开剂,喷0.1%高碘酸钠水溶液5 min后再喷联苯胺试液,得一组蓝底白点图谱图。见图5。
3 讨论
从图1可以看出,95%乙醇提取液中的A样品为卫茅醇,经二次重结晶,得到熔点为188~189℃的结晶与文献报道一致。从薄层层析的Rf值为0.46及图2~4红外吸收光谱图的对照可知,该物与已知的卫茅醇一致。
从图5可以看出,95%乙醇提取液中的C样品有3个显色斑点,其中一个Rf值(0.46)与卫茅醇的Rf值一致,提示此物为卫茅醇(其余两个成分将另行研究报告)。
卫茅醇从雷公藤中提取得到国外文献已有报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关从昆明山海棠中取得卫茅醇的报道,我们的实验取得了并证实昆明山海棠中存在卫茅醇。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雷公滕根和昆明山海棠根在各相对应的分离过程中均能取得相对应的化学成分,这可从薄层层析预试、熔点的对照、红外吸收光谱测定对照上反映出来,我们认为雷公滕根和昆明山海棠根中所含的成分基本是一致的。因此,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在临床上的用途以及产生的副作用显然有相似之处。
实验结果对进一步研究雷公藤及昆明山海棠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对进一步分离、提纯雷公藤及昆明山海棠所含的化学成分及研究各化学成分的结构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苗抗立,张晓康,董 颖,等.雷公藤属植物化学成分的药理研究[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5,4(4):35.
[2]周激文,周争立,李文琦,等.昆明山海棠提取物的活性研究及其成分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5):44.
[3]张航行,耿会玲,杨维霞,等. 昆明山海棠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 动物医学进展,2002,23(6) :42.
[4]孙卓然,刘 园.民族药昆明山海棠的生药学鉴定[J].华西药学杂志,2008,23(2):174.
[5]王玉玺,李汉保,舒旭生,等.雷公藤叶的生药鉴定[J]. 中药材,1993,16(2):17.
[6]阙慧卿, 耿莹莹.雷公藤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5,36(11) :52.
[7]夏焱,高文远.雷公藤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5,36(7):39.
[8]尹新芹,张东升.雷公藤的临床作用进展[J].医学综述,2001,7(7):438.
[9]王瑶瑶,于俊生. 中药拮抗雷公藤多甙抗生育活性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28(2):143.
中图法分类号: F―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2-060-04
一、旧全球化时代的三次产业分类模式及其历史局限性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此消彼长的力量博弈构成了人类社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人类社会产业分类模式的演化。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新兴传统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力量博弈构成了人类社会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正是这种动力机制的作用,产业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产业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此消彼长、力量博弈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新兴产业从诞生到淘汰或进一步更新,以及对其他产业与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历史进程。
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模式,以及产业重心沿着一、二、三次产业向前演进的理论,对于分析旧全球化时代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比较适用,但是,随着现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这种划分方法的缺陷和局限日益暴露出来,已不能正确地反映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已不能准确地体现新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总之,传统经济运行方式在生态经济意义上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日益突显,要使经济运行建立在一个稳定和持续的基础上,就必须使经济运行与环境资源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包括对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模式的调整与变革。
二、构建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是新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我们有必要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因、规律及其机制作出探讨,同时也希望能够指明产业发展、产业创新、主导产业的更替、产业革命等一系列趋势。此时此刻,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新科技革命、知识革命与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的新全球化时代,新型的、适应先进生产力、社会分工发展需求的产业分类模式建构迟滞与传统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社会分工发展需求的产业模式之间形成空缺,迫切要求我们建构一种新型的产业分类模式――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
20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全球化时代。这一时代在结构和特点上与旧全球化时代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从而构成了人类社会产业发展新的历史地平线。高新知识技术、资本及其所属要素(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的跨国界流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依存、互动的知识技术、资本整体。发达国家为了满足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欲望,驱使知识技术、资本奔走于全球各个角落,它们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发展中国家所遭受的一切挫折与挑战,都与这一新时代的本性、结构和特点有关。那么,新旧全球化时代的本性结构和特点,差异何在?1 产业经济基础差异:从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整个全球化的存在基础发生本质变革。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20世纪下半叶,旧全球化时代产业经济基础主要是机器――电力大工业,产业轴心是工业文明。而人类现阶段所处的新全球化时代则是以新科技革命和知识革命为基础,产业轴心是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2 全球化结构构成内涵的差异:旧全球化时代是一种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融合,资本与劳动相叠加,城市乡村二元发展的结构模式。新全球化时代则是一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知识经济与资本经济相叠加,生态环境与城市、乡村相协调的新型结构模式。3 全球化统治或治理方式的差异:旧全球化时代主要依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武力输出,以国家强权和殖民主义同盟来实现对全球的实力控制。新全球化时代尽管有美国的实力型霸权政治存在,但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通过人才掠夺或信息科技、政治文化及互联网、大众传媒手段从而造成信息鸿沟、科技鸿沟。全球角逐已从实体层次向知识信息为代表的智能层次转变。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使先进文化、优秀人力资源成为各国各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全球化时代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的基本内涵
笔者在借鉴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生态智能型产业体系的构建,不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更注重从内涵上予以创新,因为只有内涵的创新,才能带给整个产业体系框架革命性的变革。
(一)人类社会产业的三大层次
产业是一个反映人与环境资源关系的范畴,深刻地映射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与性质,表征着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能力,依据这一缘由,笔者把人类社会产业分为三大层次:
第一层次,环境资源为人类服务的产业层次
在这一层次,人类从环境资源中索取的物质流(人的物质产品)占主导地位,并且在生产物质流的过程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环境资源是手段,人类是目的。农业、工业都隶属于这一层次,物质流以及主要由物质流产生的能量流,共同从环境资源顺向流入人类社会。
第二层次,人类为人类服务的产业层次
在这一层次,以物质流为基础形成信息流(人的精神产品)占主导地位,信息流在这一层次中具有累积效应。人类是手段,人类也是目的。这一层次,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经济活动主体――人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但在消费物质流过程中向环境排放自己的废弃物。第三产业以及高新知识技术产业都隶属于这一层次。
第三层次,人类为环境资源服务的产业层次
在这一层次,信息流带动物质流、能量流逆向返回环境占主导地位。这一层次,主要解决环境资源的再生能力与净化能力,人类与环境资源如何协同进化问题。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以及废弃资源再生产业都隶属于这一层次。
设定三个产业层次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平衡,物质流、能量流从环境中顺向流入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又产生信息流,最终在信息流的引导下,逆向返还环境,人类社会与环境资源达到一种协同进化,达到一种物质、能量的平衡。
(二)新兴产业之内涵意蕴的界定
1.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
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主要是进行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增殖和积累环境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产业集群。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是基础性的产业。也就是说,没有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在这些物质生产部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服务业,它联接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是自然与社会建立桥梁的产业。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以维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投入物质产品和人力资源以恢复与改善环境资源状况或提高其质量,旨在增加环境资源存量,开辟新的资源利用途径,以及增加环境承载力,从而实现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索取的权利与对环境资源的反哺义务的平衡,提高资源基础功能。
2.废弃资源再生产业
废弃资源再生产业主要包括:一、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专门进行废弃物搜集工作,然后经过处理,重新供给企业进行再生产。二、社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专门处理废弃物使之无害化,它是将人类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使之变成可以继续利用的再生资源,或将废弃物变成对环境无害的过程,也可以称为墒处理产业。废弃资源再生产业的作用对象是社会废弃物,与自然资源相比,废弃物是高墒物质,我们要通过产业途径使之重新低墒化。社会废弃物是不灭的物质,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再资源化是必须,也是可能的7。
3.高新知识技术产业
在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产业经济活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生产力的根本转向――从工业生产力向信息生产力转变;经济活动的中心已由物质生产向高新知识技术生产转变,高新知识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生产中的首要因素,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经济活动起着主导作用。高新知识技术产业是以高新知识技术(信息流)生产、加工、运输为主的产业;主要是由信息流带动物质流的产业;高新知识技术产业产品价值的构成,知识和技术所占的比重远大于原材料、能源与劳动力成本的总和;随着高新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我国企业如果不向发达国家购买知识产权、知识专利,不需几年,所生产的产品就会遭到市场的淘汰,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残酷性,这也
一、旧全球化时代的三次产业分类模式及其历史局限性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此消彼长的力量博弈构成了人类社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人类社会产业分类模式的演化。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新兴传统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力量博弈构成了人类社会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正是这种动力机制的作用,产业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产业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此消彼长、力量博弈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新兴产业从诞生到淘汰或进一步更新,以及对其他产业与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历史进程。
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模式,以及产业重心沿着一、二、三次产业向前演进的理论,对于分析旧全球化时代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比较适用,但是,随着现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这种划分方法的缺陷和局限日益暴露出来,已不能正确地反映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已不能准确地体现新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总之,传统经济运行方式在生态经济意义上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日益突显,要使经济运行建立在一个稳定和持续的基础上,就必须使经济运行与环境资源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包括对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模式的调整与变革。
二、构建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是新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我们有必要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因、规律及其机制作出探讨,同时也希望能够指明产业发展、产业创新、主导产业的更替、产业革命等一系列趋势。此时此刻,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新科技革命、知识革命与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的新全球化时代,新型的、适应先进生产力、社会分工发展需求的产业分类模式建构迟滞与传统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社会分工发展需求的产业模式之间形成空缺,迫切要求我们建构一种新型的产业分类模式――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
20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全球化时代。这一时代在结构和特点上与旧全球化时代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从而构成了人类社会产业发展新的历史地平线。高新知识技术、资本及其所属要素(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的跨国界流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依存、互动的知识技术、资本整体。发达国家为了满足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欲望,驱使知识技术、资本奔走于全球各个角落,它们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发展中国家所遭受的一切挫折与挑战,都与这一新时代的本性、结构和特点有关。那么,新旧全球化时代的本性结构和特点,差异何在?1 产业经济基础差异:从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整个全球化的存在基础发生本质变革。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20世纪下半叶,旧全球化时代产业经济基础主要是机器――电力大工业,产业轴心是工业文明。而人类现阶段所处的新全球化时代则是以新科技革命和知识革命为基础,产业轴心是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2 全球化结构构成内涵的差异:旧全球化时代是一种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融合,资本与劳动相叠加,城市乡村二元发展的结构模式。新全球化时代则是一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知识经济与资本经济相叠加,生态环境与城市、乡村相协调的新型结构模式。3 全球化统治或治理方式的差异:旧全球化时代主要依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武力输出,以国家强权和殖民主义同盟来实现对全球的实力控制。新全球化时代尽管有美国的实力型霸权政治存在,但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通过人才掠夺或信息科技、政治文化及互联网、大众传媒手段从而造成信息鸿沟、科技鸿沟。全球角逐已从实体层次向知识信息为代表的智能层次转变。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使先进文化、优秀人力资源成为各国各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全球化时代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的基本内涵
笔者在借鉴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生态智能型产业体系的构建,不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更注重从内涵上予以创新,因为只有内涵的创新,才能带给整个产业体系框架革命性的变革。
(一)人类社会产业的三大层次
产业是一个反映人与环境资源关系的范畴,深刻地映射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与性质,表征着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能力,依据这一缘由,笔者把人类社会产业分为三大层次:
第一层次,环境资源为人类服务的产业层次
在这一层次,人类从环境资源中索取的物质流(人的物质产品)占主导地位,并且在生产物质流的过程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环境资源是手段,人类是目的。农业、工业都隶属于这一层次,物质流以及主要由物质流产生的能量流,共同从环境资源顺向流入人类社会。
第二层次,人类为人类服务的产业层次
在这一层次,以物质流为基础形成信息流(人的精神产品)占主导地位,信息流在这一层次中具有累积效应。人类是手段,人类也是目的。这一层次,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经济活动主体――人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但在消费物质流过程中向环境排放自己的废弃物。第三产业以及高新知识技术产业都隶属于这一层次。
第三层次,人类为环境资源服务的产业层次
在这一层次,信息流带动物质流、能量流逆向返回环境占主导地位。这一层次,主要解决环境资源的再生能力与净化能力,人类与环境资源如何协同进化问题。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以及废弃资源再生产业都隶属于这一层次。
设定三个产业层次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平衡,物质流、能量流从环境中顺向流入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又产生信息流,最终在信息流的引导下,逆向返还环境,人类社会与环境资源达到一种协同进化,达到一种物质、能量的平衡。
(二)新兴产业之内涵意蕴的界定
1.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
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主要是进行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增殖和积累环境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产业集群。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是基础性的产业。也就是说,没有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在这些物质生产部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服务业,它联接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是自然与社会建立桥梁的产业。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以维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投入物质产品和人力资源以恢复与改善环境资源状况或提高其质量,旨在增加环境资源存量,开辟新的资源利用途径,以及增加环境承载力,从而实现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索取的权利与对环境资源的反哺义务的平衡,提高资源基础功能。
2.废弃资源再生产业
废弃资源再生产业主要包括:一、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专门进行废弃物搜集工作,然后经过处理,重新供给企业进行再生产。二、社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专门处理废弃物使之无害化,它是将人类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使之变成可以继续利用的再生资源,或将废弃物变成对环境无害的过程,也可以称为墒处理产业。废弃资源再生产业的作用对象是社会废弃物,与自然资源相比,废弃物是高墒物质,我们要通过产业途径使之重新低墒化。社会废弃物是不灭的物质,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再资源化是必须,也是可能的7。
3.高新知识技术产业
在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产业经济活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生产力的根本转向――从工业生产力向信息生产力转变;经济活动的中心已由物质生产向高新知识技术生产转变,高新知识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生产中的首要因素,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经济活动起着主导作用。高新知识技术产业是以高新知识技术(信息流)生产、加工、运输为主的产业;主要是由信息流带动物质流的产业;高新知识技术产业产品价值的构成,知识和技术所占的比重远大于原材料、能源与劳动力成本的总和;随着高新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我国企业如果不向发达国家购买知识产权、知识专利,不需几年,所生产的产品就会遭到市场的淘汰,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残酷性,这也客观上决定了我国把高新知识技术产业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进行强化发展的紧迫性。
(三)新兴产业在生态智能型产业非类模式中的层级界定
1.强调一种生态学原理的层级界定,这是一种物质流的循环方式。资源提供者(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生产者(农业、工业);消费者(服务业、高新知识技术产业);分解者(废弃资源再生产业)四维一体,以后资源不是由自然环境直接提供,而是由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提供并且负责开发、培育、保护环境资源,是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人”。以前自然环境就是资源的直接提供者,以后,自然环境不再是资源的直接提供者,而是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资源提供是有代价的,而不是过去那样无偿使用、滥采滥用。按照环境资源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物质流动的方向,在经济系统的物质入口增加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在出口端进一步加强废弃资源再生产业12。如果说正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环境资源保护努力是具有节流意义的减物质化,那么逆向的废弃资源再生和环境资源修复过程则是具有开源意义的减物质化。
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高新知识技术产业和废弃资源再生产业组成了一条环形的产业链条,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发现、保护和再生环境资源,为第一、第二次产业活动提供生产对象。第一次产业即广义农业,获取环境资源从而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必需品;第二次产业即广义工业,加工取自于环境资源的初级产品,提供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次级产品;第三次产业即广义服务业,连接人类产业的各个环节,连接生产与消费,促使利用环境资源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最终得以实现。废弃资源再生产业把人类社会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处理,然后又回归自然或者作为再生资源流入人类社会。增加环境资源培育维护产业与废弃资源再生产业后的产业链条既完整和全面地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先后层次,又能够体现经济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过程,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协同进化。
2.强调一种融合、创新的层级界定,这是一种信息流的循环方式。高新知识技术产业为其他五个产业提供知识、技术支持,一种无形的融合,这就是产业智能化。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模式主要是针对工业化发展而设计的,这种产业分类模式普遍遵循所谓同质性原则,即一种产品由一个产业来生产,诸多产品与诸多产业处于一一对应的关系中。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一种新型产业发展形态,相对于传统工业时代产业分类普遍遵守同质性原则而言,我们要以信息化、知识化共同营造的新全球化时代为基础,充分反映信息融合基础上产业融合这一新特点。产业融合不仅是技术融合,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新方式。高新知识技术产业主要脱胎于第三次产业,但其创新活跃,对其他所有产业都具有大幅度的辐射作用。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生产力的飞跃,体现了人类社会产业活动深度和广度,以及经济活动中分工协作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形式日趋多样的现状。高新知识技术产业绝大多数目前正处于形成时期,某种程度上对传统产业寄生性大于独立性。随着经济与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高新知识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与改造,使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自身活动方式范围和技术水平也相应提高,所以,高新知识技术产业具有融合性。
(四)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的性质特征
1.可持续性
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具有可持续性是因为其自身存在的生态学规律,具有环境成本内生化及全过程控制污染,以低成本投入、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和高经济效益的运作模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同进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在演进过程中,按照符合生态系统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使不同类型的产业部门建立起经济资源利用和再利用的有机循环模式,尽可能地消除生产与消费环节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产业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共同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的目的。新兴产业在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以及经济体系内容之间形成的正反馈机制,降低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提高了产业的技术关联水平,增加了产业结构体系内的系统关联层次13。
2.绿色循环性
相对于传统产业分类模式而言,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更加注重控制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资源投入的数量与质量,资源的使用应具有高效率,而且以利用可再生和无污染的资源为主,它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产出与投入要素相关的产业行业和企业间形成生态或产业链条,以保证在上一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可以作为下一生产过程的投入原料来加以利用。在产业经济体系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表现出绿色循环的特征。
3.效益性
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可以给国家和企业带来效益,否则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是难以实现的。由于现在的国家和企业都在不断地追求经济效益,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现阶段抛弃效益去追求环境保护是不可能的。但是,从经济与环境资源的理论来看,向生态型产业转化与效益的提高是不矛盾的,相反地,是相辅相成的。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学、清洁生产来发展经济,可以加快技术发展速度,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企业效益增加了,也就有了更多的资金、技术进行维护环境资源的技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样也提高了。
4.普适性
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适用于每一个国家,具有普适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产业的生态化、智能化在发达国家渐成潮流,这一发展不仅使三次产业向智能化目标演进,而且与环境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而环境资源保护是超越国界的,不是单独一个国家就能完全实现的,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生态化、智能化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虽然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其特殊性,产业生态化、智能化的过程阶段也不同,但是其目的和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达到国民经济各行业对环境友好,使得人类与环境资源和谐发展、协同进化1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杨艳琳. 资源经济发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薛晓源. 生态文明研究前沿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7.
4.张象枢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5.阎兆万. 产业与环境[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6.屈超. 信息经济对产业划分的影响[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 1996.
7.马云泽. 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及启示[J].桂海丛论. 2004.12.
8.郎涛 杨滢. 第四产业的内涵及经济增长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12.
9.韩凌. 李书舒. 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类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4.
10.袁增伟.毕军.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形成机理及其系统解析框架[J].生态学报 2007.08.
11.汪涛. 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类理论――立体产业分类理论 [J].学术交流 2000.11.
12. 魏杰.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几个问题 [J].经济经纬 2006.02.
13.周振华. 新产业分类:内容产业、位置产业与物质产业 [J].上海经济研究 2003.04.
14.孔令丞. 李悦. 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 2003.09.
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母语语言能力培养和母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对于中文院系发展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中文专业是基础专业,普遍分布于各类大专院校,而各类学校对中文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在师范类院校中,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的比较纯粹,一般是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中文学科人才培养更为多元化,就业去向不一,课程体系设置需适应由此带来的复杂性。目前中文教育和人才培养面临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一是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期望逐步上升,但在校大学生实践经验欠缺,应用能力低下,成为目前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的矛盾焦点之一。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文学科发展迅速,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了诸多交叉学科,各校也纷纷开办了新的专业如汉语国际教育等。二是中文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如中文院系各专业特色如何进一步凝练,如何克服新兴专业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瓶颈等。三是中文专业教育与整个大学教育的协调发展。目前不少综合性学校纷纷筹建本科生院,大力推行新的培养方案修订,拓展通识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力争向国际化规范化靠拢。如何协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培养高素质、宽口径的中文人才,成为大学中文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中文教育中,汉语言文字类选修课体系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中文类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已有不少文章探讨国内课程体系建设,如计算机类、人文地理类等等。包括理论探讨和实践教学讨论,还有中外大学课程教学评估差异等,这些思考给我们很大启发。但是对于新形势下语言文字类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一直鲜有探讨。特别是教育部把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以来,新兴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更是引人关注。因此,我们选取新形势下综合性大学文学院语言类课程体系建设作为研究课题,此课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先进性。
一、国外知名大学语言类课程概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组对美、英、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地十余所高等学校语言类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考察(所调查课程是该国语言学系所开设的母语语言及普通语言学课程,一般不涉及外语课程)。
美国是当代语言学的学术重镇之一,学术理论更新快,影响广泛,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风靡一时。故而美国大学语言学专业课程多而新,既有基础课程,也有前沿课程,既有本体研究课程,也有应用实践课程。不过各学校由于语言学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兴趣不同,课程的设置也带有本学校的特点。我们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耶鲁大学语言学部等几所学校为例来加以说明。麻省理工学院语言与哲学学院语言学课程有:语言学概论、语言及其体系Ⅰ:语音、语言及其体系Ⅱ:语法、语言及其体系Ⅲ语义和语用、语言习得、语言心理学实验室、双语语言研究、异态语言、克里奥尔语和加勒比特性、语言学实地调查法、语言分析的高级主题、黑人问题黑人研究概论、语言与科技、语言变异与变化、语音学、语言研究讨论会、语言学自主研究、语言学专题。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有:英语语言文学、非洲语言和文化概论、语言和文化、拉丁美洲的语言和身份政治学、诺姆・乔姆斯基和语言学、语言和史前史、语言的科学:概论、句子结构、语言的声音、语义、历史语言学概论、句法理论(1)、音位理论(1)、语义理论(1)、历史比较语言学、日语的历史和史前史、南岛民族语言学问题、语言、结构和认知、指导阅读和研究、古代末期拉丁字母、语言心理学。此外,哈佛大学开设了大量的外语训练课程,如希伯来语、韩语、尼泊尔语、巴利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等。反映出该校对实际语言能力的重视,而普通语言学学者最好的学术训练之一是实际掌握多门语言并学会语言调查和比较。斯坦福大学语言学系开设的课程除了多门理论语言学的课程外,还包括很多应用语言学方向的课程,如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教学、社会语言学等,涉猎十分广泛。如:语言学概论、语法的魅力、你的口音是什么?(声学语音学调查)、实验语音学、阿拉伯语言与文化、双语生活、语言,方言,说话者、性取向话语:语言和性的社会建构、漫画的语言、非裔美国黑人英语、白话英语和阅读、翻译、英语口语教学、语音学、言语感知概论、语音学和音韵学概论、音韵学研讨会、形态学、语法概论、跨语言语法、词汇功能语法概论、语义学和Z用学概论、词汇语义学、逻辑实验室、话语结构:理论与应用、语言习得(1)、语言与手势、传统语言、手语、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概论、社会语言、社会语言学和洋泾浜克里奥尔语研究、语言,权力和政治、语言接触、嘻哈――青年认同和语言政治、语言与性别、社会语音学、语言流变概论、语言成就历史、英语史、世界语、伊比利亚语言:结构,变异和语境、俄语的结构体系、从语言到信息、语法工程、语法的计算理论、自然语言处理的编程和算法、数字时代的书写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语言学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本科生研究讨论会、本科生研究概况、荣誉研究、自主学习。耶鲁大学语言学部的课程设置也很有特点,如分内外,内有语言学课程,还有的相关课程。语言课程又分层级:入门――中级――高级――高级研究课程。IntroductoryCourses入门课程:世界的语言、第一语言习得、语言:语言学概论、历史语言学、入门梵语(1)、语言认知科学、语言和心智、入门梵语(2)、语言的进化、中级梵语(1)、中级梵语(2)、意义Intermediate Courses中级课程:美式英语的语法多样性、语言变化、希伯来语和闪米特语语言学、手语和心灵、普通语音学、语言学理论的形式化基础、语言与计算、优选论和认知科学、神经语言学、语音分析概论、音位理论、实地调查法、印度雅利安语言、语法(1)、语法(2)、语义学、语言的哲学、形态学(词语形态学)。Advanced Courses/Seminars高级课程/研讨会:语音专题感知、大脑读写、音韵专题韵律接口、音韵专题:底层陈述、语法专题:心理词汇库、祈使句和礼貌、案例和话语、否定和极性、语义学问题:量化、古英语语言与文学概论、贝奥武夫和北方英雄传统。Advanced ResearchCourses高级研究课程:特别项目、语言学研究方法、高级论文。Related Courses相关课程:认知科学导论、语言,读写和玩耍、形式语义学、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学、希腊语语法和文体、拉丁语语法和文体、音乐认知、一阶逻辑、数理逻辑、可计算性和逻辑。
美国各类学校的定位可以从其语言课程体系中看出来。如有的学校注重理论研究,强调厚基础,有的学校还强调应用,关注社会现实,与社会需求、国际政治联系紧密。有的学校注重美国本土语言学传统。不一而足。但是他们的普遍特点是基础课一致,选修课灵活、趣味性强,比较注意突出本校的语言学传统或研究特长,注重教授和训练学生具体的研究方法,强调研讨。
我们对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语言类课程开设情况也进行了调查,总体上它们不如美国大学语言课程门类丰富,看来美国在语言学研究的领先地位对于大学课程开设还是有重要影响。不过这些国家和地区有着自己的语言学传统和优势,在所开课程方面也体现出这些特点。英国语言学具有欧洲语言学传统,并注重本国语言学研究的优势领域,开设语音学、音位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语义学、语言与文学、语言与社会、语言与心理等专门课程,关注多种欧洲语言结构及其用法的研习,对语言之间的比较、语言翻译等技能的训练也颇重视。韩国和日本的大学在语言本体研究和应用方面开设了基本课程,尤其注重亚洲语言的研究,对当代语言学流派及其理论也设有专门的课程。
二、比较与分析
中国语言学学者一直致力于走学术自主创新之路,中国境内有丰富的语言资源,同时拥有浩瀚的古代典籍,这些都是语言学研究的良好基础。遗憾的是从现代语言学时期,中国语言学发展缓慢,逐渐与西方语言学的发展拉开了差距。当代中国学者努力融合古代语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理论方法,逐步发掘真正的汉语特色,为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贡献新材料、新观点和新方法。这是语言学课程开设的专业背景。
从目前中国大学的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基本上是遵循中西结合,传统和现实并用,有条件的学校基本上都开设语言学调查研究方法和专业外语课程。以北京大学语言学课程为例,北京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实力很强,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等教研室,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课程开设较为全面丰富,兼顾汉语语言学传统学习和普通语言学训练。如汉语学包括传统的音韵、训诂、文字,还有现代的语音、语义、语法、词汇,语言学包括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北大对语言学经典的重视是其特点,有大量的原典阅读课程,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以中国古代经典为主,反映出其重视夯实基础的考虑。
根据各校传统优势特色和现有科研力量的区别,各校在课程设置上既体现出普遍的共同性,也还有点个性,如北大的语法学、浙江大学的文化语言学、中山大学的文字学等等。
我们把中美综合性大学语言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我们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丰富课程知识内容,建构完整的语言学课程知识系统。我们目前的课程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语言学理论方面高级课程较少,如历史语言学几乎是美国大学语言学必设课程,但国内高校并不普及。而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的发展上是一个重要阶段,是现代语言学的先声。
赏析名言必先搜集名言。搜集的来源有很多:家庭的、学校的、父母的、老师的、亲朋好友的、社会其他诸方面的,其获得的途径各异。就学校而言,一般包括教师“抛给”和学生“自寻”两种。前者指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一些具有针对性、教育意义深刻的名言警句“抛给”学生,让学生拥有“得来全不费工夫”之,充分调动学生积累名言的兴趣。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言必行,行必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等等抄写在教室后的墙报上,加上简单的插图,一周一换,既便于学生对照名言检查自己的言行,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名言赏析的来源。此谓教师“扶”着走。至于后者,则是“放”,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各类名言警句,让学生自己“寻食吃”,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抽查。这样,促使学生为有意识地搜集名言而广泛地读、有鉴别地读、认真地读各类有益的课外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还可以搞竞赛活动,谁读的书多,比谁搜集的名言多,积累丰富的赏析资本,为迈好储存、赏析和习作这几步而勤读、勤思、勤写。
二、储存:编码储存,为我所用。
有了积累,这还不算,要真正为我所用,必须经过编码储存,达到较为理想的境界。可引导学生按道德、品质、理想、情操、勤学、守纪等分门别类,注上编码,制作成精美的名言片,每天随身带着一两张,逐日更换,利用吃饭、走路或闲暇之余,
只要三两分钟便能熟读成诵,方便易行,使之为我所用。如理想类:“有志者事竟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好苗全凭肥壮,好汉全凭志强”等;学习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勤奋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常读口里顺,常不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忆能力。日久天长,原先积累的名言便真正稳固地存入大脑,完成“信息”的存储工作。
三、赏析:有赏有析,步骤分明。
经过了“积累”和“存储”两个阶段,即完成了“积累”名言的过程。接下来便是“反刍”积累,即赏析阶段。一般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笔头练习,首先是析义,也就是解释所积累的名言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接着是对照名言,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再次是表决心,也就是读了名言后,谈自己今后该怎么做。第二步是口头练习,即三分钟演讲。让学生将笔头的赏析拿出来在早读课上即兴演讲,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胆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真正在赏析活动中得到锻炼和熏陶。
四、运用:赏析与习作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