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2-03-25 21:38: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导线测量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导线测量实训总结

篇1

摘 要:“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对实践能力要求高,要发挥综合实训巨大作用,必须合理确定实训地点和实训时间。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 综合实训 地点 时间 确定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95-0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建筑工程测量》作为建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综合实训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真正发挥出综合实训的巨大作用的关键是实训地点的选择和实训时间的合理确定。1 测量实训的目的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测量实习是在学习建筑工程测量理论知识并完成相应的实验以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通过测量实习,将已学过的知识作一次系统性的实践,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的测量学知识,较熟练地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施测、计算、地形图绘制以及测设等基本技能,提高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2 综合实训的重要作用(1)掌握主要测量仪器的使用。(2)掌握角度、高差、坐标等要素的测量方法。(3)掌握水准测量、导线测量、施工放样、控制点加密等基本技能。(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实训的主要的内容(1)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使用。(2)水准测量、导线测量、碎部测量、点位放样、坡度线放样等项目的施测。(3)闭(附)合水准、闭(附)合导线计算及坐标正反算。(4)图件的整饰。4 实习时间的确定由于内容繁多,没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实习的学生很难完成实习内容,更不用说相关技能。总结十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实习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使综合实习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具体安排如下。(1)仪器熟悉:3天。由于多数学校的测绘仪器相对于学生数量都不多,导致平时课堂训练中大家操作仪器的时间较短,熟悉程度掌握不够,在实习前期必须让大家熟悉掌握各种仪器的安置、操作、读数等技能,以利于后期实习的开展。(2)水准测量:5天。用四等水准测量完成闭合水准路线和符合水准路线的测量和计算(3)地形测量:12天。包括导线测量4天、碎部测量6天、碎部测量的查缺补漏2天,整过过程必须完成控制测量、碎部测量的内外业全部工作。(4)点位放样、坡度线及放样:4天。包括点位放样1天,坡度线和圆曲线放样2天。以上共计24天,一般情况下一个月的工作日为22天,也就是说加上周末,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事实上,更多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天气、返工等因素导致实习期间的周末都必须利用起来才勉强能够完成实习内容。所以一个月是综合实训的时间的最低要求。5 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由于测量实习在安排上实行任务管理,并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安排工作。每一个实习项目有小组自行安排,实习期间每天开工时间和返回时间都由各小组自行决定,指导教师只负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实习区域的情况越复杂,出现的问题越多,对学生的锻炼越大,实习的效果。所以综合实训要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足够的时间外,还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点。实习场地的选择不能囿于校园内部,因为校园内往往地物种类单一、数量少、地物多、地貌类型少,不具有一般性,与生产一线的具体情况脱节。一定要选取地物种类丰富、地貌类型多、地形变化大,与生产实际接近的区域作为实习场所,使实习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生产一线的测绘业务。6 实训报告撰写内容参考(1)实习的目的。(2)实习的组织准备。(3)实习的仪器和工具。(4)实习的技术要求。(5)实习的过程。(6)实习的数据处理。(7)实习的心得体会。7 实训考核与平分(1)出勤率—— 按时出工和收工,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2)测量认真,能思考问题,主动肯干,不懒散。(3)请假超过两天者(包括事假病假)实习无成绩。(4)评分依据—— 实习成果的质量,实习考查成绩,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实习纪律等综合评分。8 结语总之,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的地点和时间能够使综合实训在训练学生各项技能和能力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建筑一线的生产过程,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就业率。参考文献[1] 高辉,塔莉,李想.高职《测量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80-81.[2] 刘弘,马杰,李贞霞,等.测量学实践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讨[J].中国商界(上),2010(4):172.

篇2

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学到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设计、施工到管理等技术的进步和日趋完善以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工程测量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内容

由于我院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所变动。目前,实践教学任务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全站仪等的结构和使用。测量实训项目包括:普通水准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角度观测,钢尺量距,视距测量,导线测量,小平板仪测图,测定建筑物高度,极坐标法放样点位,建筑物放样,曲线测设,沉降观测,全站仪综合实训等。

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校内实训项目与企业需求脱轨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主要讲授测绘的内容和技能,而建筑企业需要的是学生施工放样的技能,这与教学要求相反、与工程实际需求相反。但这并没有引起制订教学计划和任课教师的重视,他们现在仍然用以往的教学大纲内容授课,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而现阶段并没有改进实训项目。

2.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关的,现阶段教师在上课时以完成实训项目为目的,没有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实际任务,实训项目枯燥乏味,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3.考核重结果,轻过程

本课程在我院以试卷考试评定成绩为主,综合成绩偏重于理论,操作能力重视不够,实训只注重于成果的提交,而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过程,这使得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过分重视实训数据的计算,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

4.仪器设备需进行更新

工程测量实训室部分旧仪器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施工需要,如:DS3型手动水准仪与DJ6型光学经纬仪,在对点、读数与记录时特别容易出错,现在的施工现场已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仪器,随着科技的发展,施工中常用的先进仪器应进入课堂,这些仪器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1.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新旧仪器的更换,虽然及时调整实训项目,但与企业所需有一定差距,针对这些差距,学院组织专业教师编制符合人才市场要求的实训项目,主要增加全站仪施工放样、工程识图放样、沉降观测、GPS项目等项目,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轨。

2.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学校按企业需求培养学生,师生共同参与到工程实践中,消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脱节。同时,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配备相应的实训设备,这样对学院仪器设备的引进也起到了导向作用。

3.建立稳定、规范的实训场地

为检验学生的实训成果,建立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建筑物定位放样、曲线施工放样、土石方计算等符合测量规范的校内、外实训场地,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也保证了实训的效果。

4.改革考核方法

针对工程测量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我院应对该课程的考试方法进行以下调整:平时成绩占20%,实训成绩占50%,笔试占30%,在考试内容上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测量知识的能力。这样的考试方式,即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又考虑了学习的结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高学历和高技能。

以上是我对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实践教学改革最终目标,必须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通过艰苦努力,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篇3

1、过程性考核的意义

传统的高职课程考核重结果,轻过程,“一考拿高分”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知识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形成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是改进课程考核的重要措施。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及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员参与,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实行过程性考核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考核较多采取期末终结性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质量没有进行监测,以最后期末考试成绩评判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对具有较强操作性课程并不实用,并对教学造成消极影响。

3、过程考核方案的设计

3.1总体设计。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个任务,每个任务和阶段学习完后进行考核。一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普通水准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和高程的测设等内容;二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水平角的测量、竖直角测量、光电测距等内容;三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导线测量、地形图测量和施工测量等内容。每阶段考核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各占50%的分值,理论考试采用事先提供题库闭卷的方式进行,操作考试单人进行操作。

3.2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例设计。对建筑工程测量采用全过程性评价,总评成绩由出勤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训任务成绩、和阶段考核成绩四部分组成。将实训任务成绩和阶段考核成绩比例提高到90%,可以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笔者认为建筑工程测量总评成绩可使用如下公式计算:总评成绩=出勤考核成绩(百分制)×5%+平时作业成绩(百分制)×5%+实训任务成绩(百分制)×25%+阶段考核成绩(百分制)×65%。总评成绩达60%及以上者,可获得本课程学分。3.3过程性考核的实施。

(1)出勤考核。鼓励学生按时出勤,减少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具体实施办法:总分为100分,旷课一次扣10分,迟到一次扣5分,早退一次扣8分,请事假一次扣2分;旷课节数超过总节数的1/3以上者,本课程成绩为0分。

(2)平时作业考核。平时作业考核范围:理论课教学后的练习作业。平时作业不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完成时间和质量上都要有要求。具体实施办法:学生必须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老师评定成绩应该公平公正,并将批发后的作业结果即时反馈给学生,同时要进行作业讲评,要求学生对做错的题目应该认真修改。每次作业满分100分,完成全部作业并多数正确得85-100分;未完成全部作业内容,但完成全部作业的60%及以上且多数正确,得分60-84分;完成全部作业的60%以下的,得0-59分;作业如有雷同,雷同作业均得0分。平时作业考核成绩=每次作业得分÷作业次数。

(3)实训任务考核。加强过程性考核和课前预习质量的控制,鼓励学生参与实训任务,提高实训操作任务的完成率。每次实训任务考核总分为20分,课前测试10分,成果评定10分。课前测试主要内容为本次实训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完成预习,并认真做课前预习内容。

(4)阶段考核。为让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避免期末突击性记忆,本课程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测试。具体实施办法:考前两周考试题库,学生根据题库自行复习;每一阶段考试分为理论部分和操作部分各50分。阶段一理论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普通水准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及测量的基础知识,阶段一操作考核内容为四等水准测量。阶段二理论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和距离测量,阶段二操作考核内容为水平角测量。阶段三理论考核主要内容包括:直线定向、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民用与工业建筑施工测量,阶段三操作考核内容为闭合导线测量。

4、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过程性考核环境多样,大多比较轻松,很多学生被期末考试过关的传统理念所误导,部分学生抱着混混就能过关的态度,不重视考核要求,或者不按规定时间完成任务;通常参与过程性考核对象较多,考评内容多样,考核记录和整理也要同步,与此带来的工作量增加较多,要投入较多的精力进行档案收集整理;许多学校实行教务管理系统,对成绩的管理和存档操作受到系统限制。学校要改进学生成绩管理方法,优化相关的档案管理,解决管理问题和管理难题,使得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和全面。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3)

[2]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01)

篇4

(The Technological Higher Junior College of Aviation of Xi'an,Xi'an 710077,China)

摘要: 本文通过作者在多年的测量课程教学及测量实际工作中,遇到理论和实际问题时如何解决的体会,对应用误差理论指导导线测量进行了探讨。并对误差理论在对采点布线工作的指导、对水准测量的指导、对水平角测量的指导、对量距的指导、对坐标增量计算的指导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施工现场的测量应用中也取得了成功。

Abstract: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solv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 in the author's many years measurement course teaching and measuring work, this text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error theory in instructing wire measurement, and carried out more in-depth study on its guidance to sampling point wiring, level measure, horizontal angle measurement, volume from, and incremental calculation of coordinates, which have get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 and have made very good result. It has succeeded application in the measurement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o.

关键词: 误差理论 导线测量 工作指导

Key words: error theory;wire measurement;the guidance of job

中图分类号:TU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102-02

0引言

众所周知,在测量工作中,不论使用多么精密的测量仪器,观测者多么仔细认真,外界自然条件多么适合,对某一未知量进行多次重复观测时,所测得的各次结果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就说明观测结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测量误差,也就是说测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完全消除的。或者测量结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是合理的,是允许的。而探讨测量误差理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性质,掌握误差产生的规律,合理的处理含有误差的测量结果,求出未知量的最可靠值,正确的评定观测值的精度,研究误差理论,不是为了将误差全部都消除,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而在于用误差理论正确的指导测量的施测工作和理论计算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误差,使得观测值更加准确,以便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密度。

测量误差按其对观测结果影响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大类。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误差大小,正负符号均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具有累积性,对测量结果的质量影响很大,但系统误差在施测过程中和计算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降,这些措施在施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根据系统误差理论总结出来的,是确保观测结果精度的有效途径。

偶然误差的特点时误差大小。正负符号不定,表面上没有规律可循,在施测过程中也没有办法消降。

众所周知在观测过程中,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往往是同时存在的,而系统误差可以采用适当的观测措施和计算方法来消降,这样会是观测结果的误差主要呈现出偶然的性质。因此测量误差理论主要在于研究偶然误差理论。

单一的偶然误差没有规律可循,但当观测次数增多,偶然误差也是有规律的,且观测次数越多,规律越明显。偶然误差具有下列特性:①在一定的观测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②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③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同。④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差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近于零。

偶然误差理论是确保观测结果质量的可靠保证,是指导施测和计算的理论依据。

1导线测量任务

建筑测量集中实训往往是布设一个闭合导线,进行平面测量和高程测量。具体任务是:采点布线、水准测量、水平距离测量、水平角测量、数据整理、成果计算。

2误差理论在各项具体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测量误差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它是施测过程和计算的指导依据,是保证观测结果质量的先决条件。渗透到测量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哪一项具体工作也离不开它的指导,因此可以这样说,测量误差理论是测量课程的理论核心,对施测工作和计算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将对误差理论在导线测量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作以讨论,并按四等测量的要求进行。

2.1 对采点布线工作的指导采点布线除了基本的要求外,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小误差,应注意以下两点:①点与点的距离不能太长,不超过200米,这是因为四等水准测量要求视线长不能超过100米。②点与点的距离也不能太短,这是水平角测量中短边的误差比较大。

2.2 对水准测量的指导除了水准测量应注意事项外,为减小水准测量的误差,在施测和计算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测站校核。测站校核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消除超过一定限度的粗差;二是为了取其平均值以抵偿偶然误差;三是避免误差的传递。②高差闭合差。高差闭合差必须小于容许误差,才能确保水准测量的精度。若不能满足说明结果中存在着超过一定限度的偶然误差,这是不允许的,应该重测。③平差。高差闭合差的调整最好按测段距离加权进行,这是因为水准测量误差的大小与视距的长度成正比的,而与所测高程差值大小无关。平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除系统误差,其次是为了避免误差的传递。④计算校核。高差闭合差与高差改正数之和应该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对闭合水准线路来说,改正后的高差之和应为零。对闭合水准线路高程推算应从起点开始,最后对回到该点,起始点到已知高程应与推算出来的高程完全相等,计算过程中步步校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误差的传递核累积,以提高测量成果的精度。

2.3 对水平角测量的指导为了提高水平角的观测精度,在掌握了水平角测量应注意事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测量的次数和测站校核。对于四等测量来说,至少要有两个测回。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是去除超过一定限度的粗差,二是消除了系统误差,三是取了算术平均值就可以抵偿部分偶然误差。另外也避免了误差的传递和累积,也相当于测站校核。②角度闭合差。为了保证测角的精度,角度闭合差必须小于允许误差,若不能满足,说明施测过程中或计算过程中存在着超过一定限度的粗差,这是不允许的,应重测或者重新设计。③角度闭合差平差。角度闭合差的调查有两种做法,一般是角度闭合差的调查按所测水平角的个数来均分,这是因为测角的误差与所测的角值大小无关(除对中误差,对平角的影响外)。如果所测角的个数较少,可按两条长边所夹的角少分,两条短边所夹的角多分,一长、一短两边所夹的角居中,在考虑给接近于平角的角分多分点。这是因为,测角的误差大小与边长成反比另外在相同的对中偏心差的条件下,对接近于平角的影响大。平差的主要目的有二;其一是通过计较手段(利用改正数)来消减一部分系统误差,其二是为避免误差的传递和积累。④坐标方位角的推算根据起始边的已知坐标方位推论其它各条边的坐标方位角,这里要注意的是必须用改正后,且闭合差为零的所测的内角来推论,以免误差的传递和累积。⑤计算校核。1)角度闭合差的大小应和改正数之和完全相等且符号相反。2)调整平差后到角度闭合差应等于零。3)推算出来的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应和已知的相等。步步校核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了计算错误和误差传递。

2.4 是对量距的指导量距采用一般量距方法,具体做法是用钢尺的不同部位前、后尺各读两次数,的两组数据,两次距离之差不得超过5mm,取其算数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避免误差和抵消部分读数误差,易于将尺段的相对误差控制在1/5000,将测段的相对误差控制在1/3000,以满足导线全长闭合差的要求。

每个测段往往都要量若干个尺段,将尺段的相对误差控制在1/5000,根据和差函数的误差传递定律:

m■=±■

可知,测段的相对误差必然大于尺段的相对误差,故将相对误差控制在1/3000。

2.5 对坐标增量计算的指导角度测量成果计算结束后,推算出了各条边的坐标方位角和象限角,校核无误,再加上符合精度要求的量距成果,就可以进行坐标增量的计算。

坐标增量可按相应公式计算,注意正负号的判别。

2.5.1 导线全长闭合差导线全长闭合差必须符合容许误差的要求,以利于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根据坐标增量计算公式可知,坐标计算误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于测角的误差,其二是来自于量距的误差,根据一般函数的误差传播定律:

M■=±■

可知,导线全长闭合差必然会大于量距的相对误差,因此四等导线全长闭合差定为1/2000。

2.5.2 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调整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调整的原则是按边长加权进行调整,也就是长边多少,短边多少,而测角误差无关,这与坐标增量的两个误差来源于是相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测角误差在角度成果计算过程中通过平差将大部分系统误差已消降,而量距误差无法进行平差计算故其仍然存在,且产生影响也大,因此在坐标增量闭合差调整过程中,主要考虑量距误差的影响。

2.5.3 校核计算①X轴上的坐标增加闭合差应与其改正数大小相等、符号相反Y轴也一样。②改正后的坐标增量闭合差无论是X轴还是Y轴,必须等于零。那么导线全长闭合差也必然等于零。③推算出已知点的坐标值必须与已知的坐标完全相等。

校核计算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误差的传递和累积,同时也避免了计算错误,提高了测量结果的精密度。

3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误差理论指导着测量工作的各个环节,指导着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可以说测量工作每一步都离不开误差理论的指导。误差理论的指导决定着观测结果的质量,关系到观测数据的可靠性。这与误差理论的来源是密不可分的,误差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在理论上得到升华后,再来指导实践。所以误差理论具有非常实际的、重要的指导意义。

掌握好了误差理论,不但能在实际工程中做好测量工作,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举一反三,在误差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的完善、创新施测工作。并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满平主编.建筑工程测量.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10.

[2]王元江,赵西安主编.工程测量,北京:建工出版社,2004.

[3]王景峰主编.工程测量.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4]李青岳主编.工程测量学.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5]王箫礼主编.测量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6]催吉福主编.工程测量.北京:建工出版社,2005.

[7]张正禄主编.工程测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8]章书寿主编.工程测量学.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