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2-02-10 23:04: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精神科社会实践总结

篇1

一、实习学后的总结

第一阶段的医学实习地点是长清区人民医院,我在内科三病房区实习。这个阶段的实习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西医内科,了解了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以及简单的临床用药,这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西医内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书本上的记载与临床是有出入的。

第二阶段,在济南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心理学实习。我在精神科三病房、心理科及门诊都进行了实习,感触颇深。尤其是在精神科三病房区实习期,病房里有八九十个病人,病种多样。有时候主任查房时会给我介绍病人的典型症状。若当时我感觉没有把握,查完房我赶快翻看那位病人的病历,再看看课本,结合起来,使自己对这个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我们没有学习过精神病学,但我们学过变态心理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我感觉自己对课本里讲的症状部分掌握的不好,容易混淆。但在结合了典型的病例之后,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我还认识到以后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踏踏实实,结合实际,一步一个脚印的打牢基础,不至于走上工作岗位后束手无策。

二、实习岗前的培训

虽然实习岗位和工作岗位可能不一致,但是我认为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遵守规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只有每个职工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首先作息时间方面,两个阶段的实习都是在医院进行的。医院里每天早晨都要交班,一般在八点,这就要求医生和护士八点前到医院,而且不能无故提前下班,擅自离岗。当然作为实习生,我也不例外。其次服装要求,在医院里当然穿隔离衣。我们专业没有发,我借了一件很厚的长袖。五月份,天气很热,但还是坚持穿,而且带实习卡,因为这是我们的标志。这也告诉别人,我们是新来实习的,请多包涵。

(二)遵守职业道德

人有社会性,是讲道德的。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即将从事自己的职业,职业道德也是我们每个职工都应该遵守的。在医院里,我们要对病人负责,关心病人,不歧视病人,真诚地为病人答疑解惑。

(三)学会保护自己

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先保护好自己。不论是在精神科还是内科,医生都很重视病历的书写,因为这是解决医患纠纷的证据,是保护医生的法宝。二者不同的一点是在精神科,更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因为精神病人伤人是不负法律责任的。我在精神科病房实习的第一天,卢主任就提醒我,当病人走向你时,注意他的眼神不对就赶紧跑。曾经就有一个实习生被精神病人打得头破血流。其实,不只是医生,其他职业也如此。只有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搞好工作。

(四)搞好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完成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医院,医生和护士需要配合,医生下医嘱,护士负责执行,当有问题时赶紧向医生询问,共同为病人治疗疾病。医生和医生之间也是需要沟通的。对一种疾病没有把握时就要和其他医生探讨,或是请其他科室医生会诊,当然这也是本着为病人负责的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上下级关系,和其他单位的关系等。有一个广泛的交际圈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工作所需,而且是生存所需。

只有经过实习,我们才知道前段时间的学习还有什么不足,那些地方还需要更加努力。只有经过实习,我们才能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将来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实习就是学习后的总结,岗位前的培训。

精神科实习心得【2】 1 保护性约束和隔离问题

《条例》第32条第3款规定因医疗需要或者为防止发生意外必须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暂时采取保护性安全措施的,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决定,并在病程记录内记载和说明理由。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当解除有关措施。精神科护士对有严重伤害、破坏或自杀行为的患者绝不能放任不管,其后果将非常严重,采取约束和隔离措施是必须的,迫不得已的。但必须取得患者监护人的同意和委托。临时去获取这种知情同意显然不可行,应在患者入院时给患者监护人讲明理由,签订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和隔离措施的知情同意委托书。《条例》规定保护性安全措施应当由执业医师决定。护士应近医嘱执行,不得越权任意施行。在采取安全措施时要给患者说明理由,尽可能争取患者的理解和合作。同时要按保护性约束和隔离的护理操作规程正确实施,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患者病情一旦稳定,立即解除约束和隔离。事后在护理记录和交班报告中记录实施经过,充分反映采取这种强制性措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必须明白,保护性安全措施尽管是医疗和安全所必须,但毕竟侵犯了患者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对患者的心灵伤害甚大,很多患者长久耿耿于怀,甚至引发患者的报复。所以,这种安全措施要依法施行,慎之又慎。

2 意外伤害事件

精神病患者的住院过程中发生自杀、自伤、攻击、毁损事件不可完全避免,不少患者是防不胜防。关键是这种意外事件医院管理有无过错,医护人员是否尽职尽责。《民法通测》第160条规定: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2]新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员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处三年有期徒刑或拘役。[3]既往这类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后,通过医患双方协商或患者单位调解都能得到通情达理的解决,极少牵涉法律问题。医患关系的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现在面临的是依法执业,依法医疗。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有过错,没有尽到职责,使患者受到了伤害,造成了不良后果,轻者要给予经济赔偿,重者要受到刑事处罚。有时患者受了伤害,医护人员并无过错,也会长久陷入医疗纠纷之中。在临床护理中,要不断提高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及早识别患者自杀自伤、攻击伤害行为的征兆,及早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防范于未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克尽职守提高到法律层面去认识和践行。

精神科实习心得【3】 目前我们在对护士培养方面都是以全科护理为方向,大多护生毕业后的去向是综合性医院。在学校中也比较重视对护生基础护理及内外科常见疾病等知识的教育,护生很少能接触到精神科专科知识,同时又缺乏精神科的临床实践机会。而精神科工作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一名新护士进入一家精神科医院工作,试想以她以往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是很难胜任精神科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带教老师言传身教的进行专科知识技能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科护士。现将我的一些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1 精神科护士需具备的素质

1.1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住院精神病人急性期一般都无自知力,在临床工作中病人由于精神因素所致出现各种异常行为举止,特别是突发性冲动,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在与其接触中,护理人员难免会受到病人的谩骂,甚至身体的伤害。我们作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一定要表示忍耐、克制、理解、同情。不能嘲弄、取笑,侮辱漫骂,更不能伺机打击报复,要充分体现一名专业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体现精神科护士的美德。

1.2 具有丰富的基础及专科知识,娴熟的护理技能

精神科医院专业性比较强,比起综合性医院,平时接触到的操作又少,长此以往,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就会逐渐下降。精神科病人一般都以长期住院病人居多,随着药物、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病人发生躯体疾病变化的机率大大增多。同时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患者常主诉不清,很容易漏诊,误诊,导致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精神科病人自杀较常见,如何及时了解情况,防范自杀发生。都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及丰富的基础专科知识。

1.3 较强的语言沟通技巧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重视的是与患者的沟通,通过沟通能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也能够观察到某些不易察觉的精神症状。有时精神病人常隐瞒病情,在与病人沟通时,要做到仔细,耐心,在了解各种疾病,各种精神症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同时为医生提供疾病的动态信息,有利于更科学的制定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沟通能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精神科护士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是对患者实施护理

的前提,因此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制定了护士日常规范用语,如:入院宣教用语,健康教育用语,操作用语等。

1.4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精神病人有很多情况没有主动述说病情的能力,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认真的观察患者,通过面部表情、行为举止,心理动态等了解到患者的一些疾病变化及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若观察病情时粗心大意,病人的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都可能对病人的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各种意外事件发生。而要想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

2 新护士的特点

2.1 陌生及恐惧心理

由于精神科新护士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精神科特殊的布局,到处都是铁窗铁门,随手关门等严谨制度,精神科新护士一般之前又很少能接触到精神病人,当看到病人由于精神因素支配出现的很多怪异的精神症状,便让其出现胆怯,不敢接触病人。

2.2 安全意识及责任心的缺乏

新护士由于经历的事情比较少,在熟悉了三班的基本工作流程后,容易麻痹大意,特别是在临晨,交接班等特殊时段,由于工作人员疲劳及一时疏忽,最易发生患者的自杀,造成病人的痛苦是无法弥补的。现在的新护士又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物质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在家中倍受呵护,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大会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责任感等特质。

2.3 处事能力差.及缺乏观察能力

新护士大多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工作热情度较高,但是由于其缺乏相应的精神科专业知识技能,对精神科病人的常见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的常规护理等不能正确认识。对一些规章制度,特别是保护护理制度、危险品清点保管制度、夜间巡视制度及各种突发事件防范预案也未能全面掌握,对精神科意外事件(如噎食、自伤自杀等)出现时反应慢,常会手足无措处理不及时,缺乏应急应变能力。精神病人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可以反映出一个病人的精神症状,新护士由于缺乏经验很难去发现,而经验老道的护士就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预防各种意外事件发生。

2.4 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

新护士因在校期间未系统学习精神科的理论知识或对精神科护理学没有加以重视,实习期间也没有精神科医院的相关实习。因此刚进入精神科病房工作时很难适应。

3 针对性带教措施

3.1 掌握接触病人的方法原则,消除恐惧心理

精神科对于一名新护士来说无论环境或病人都会带来陌生,紧张,害怕的情绪。带教老师应该认真介绍环境,特别是病房布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讲解一些精神科专科知识,让其了解不同病人的接触方式。如碰到冲动激惹的病人,应避免与患者正面冲突,避免刺激性的语言。对有幻听吸引其注意力,不愿进食的患者,可在耳边以较大的声音劝导提醒,以干扰幻听促进进食。对于违拗的病人,在接触时不能与病人对着干,要表示理解,适当顺从病人的意愿。在一开始与病人的接触中可以采取由带教老师陪同下,老师先做示范,经过一段时间后,鼓励新护士与病人接触沟通,逐步克服紧张情绪,直至能胜任精神科工作。

3.2 强化安全教育,增强责任心

精神科护理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即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首要责任。精神病是大脑机能 发生紊乱而引起的精神障碍,有的病人思维内容离奇或思维内容不暴露,病人往往发生自杀、伤人、自伤、出走等意外事件。护士既要确保病人的安全,又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这无疑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加之精神病人绝大多数无陪护,护士担负着护理和监护的双重角色。入科时给予做好详细的安全教育,在平时的工作中带教老师应言传身教,妥善保管好钥匙,做到随手关门,钥匙一旦遗失立即寻找汇报。在交接班时做好危险品及病人的清点工作。加强安全检查,严防将危险品带入病房。每周做一次彻底的安全大检查,设施有损坏应立即报修,责任到人,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对于保护病人严格按照保护护理制度进行护理,避免保护与非保护患者同处一室。平时带教老师还应该讲解一些案例事件,以引起重视,吸取教训。

3.3 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平时以业务讲课、指导实践、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进行精神科知识的宣教,使其逐步掌握精神科知识。在工作中,不背对病人坐或站立,与病人交谈时,注意周围环境和防范;对手持物品、有伤人企图的病人劝导时要大胆、镇静。选择病人最信服的人进行说服诱导,或由一 名护士与其谈话,另一人从背面或侧面阻止病人,切不可强行夺取。

篇2

摘要:从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出发,本文首先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与思想道德素质等5方面建立了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建立了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对比分析了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为现阶段高校和用人企业对学生综合能力测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173-04

作者简介:杨东欣(1993-),男,河南郑州人,复旦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社会学方向。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批准开设的心理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已有32所。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大多由师范院校和综合类院校设置的应用心理学承担。然而,培养出来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对病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胜任临床心理学职业的技能需要,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低,各个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也参差不齐,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针对各高校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成为各高校临床心理学专业和社会临床心理学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在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王艳郁等[1]比较了国内外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别,依据布尔达模式,提出了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姚萍等[2]介绍了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针对国内培训的现状,从两个方面总结了在国内进行临床心理学系统培训的相关建议;刘军等[3]调查了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实践学习的培训效果,得出精神科实习培训能够提高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对临床心理实践的胜任力;胡丽萍[4]分析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对象,为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吉峰等[5]分析比较了我国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5所师范院校和5所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针对这些高校人才培养目前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应用心理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的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很少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相应的评价,且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实际培养质量的紧密结合。因此,本文在建立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对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类测评,明确其优势和差距,为医学院校针对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合理的依据。

1 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急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现代社会要培养的人才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还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分为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层面,素质目标反映了一个人才的内在修养,包括个人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能力目标则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互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即人才的社会价值,包括个人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本文从社会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出发,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素质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与思想道德素质等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根据对文献的研究和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确定这5个方面的三级指标[6]。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 评价模型构建

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是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对所考虑的众多变量,通过线性组合剔除其相关性或重合性,取出少数互相无关的变量,即主成分使它们反映原始数据的总体特征,并按照主成分得分对样本排序,再以这些综合变量作为聚类分析的新的数值数据,对样本分类排名[7]。因此,本文利用已构建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综合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首先,根据各个医学院校的m个主成分得分,把人才培养质量处于相近水平的归为一类,人才培养质量相差较大的医学院校归于不同的类别;其次,计算各个类中主成分的平均得分,依据各类间得分高低进行类间排序;最后,根据主成分的得分对各类中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排序,与类间的排序综合分析之后进行新的排序,得出聚类分析结果。

1.2.7 综合评价

综合分析评价函数F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后,对各个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排序,以评价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学校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其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收集及处理

本文针对各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高的现象,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设计发放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查问卷[11],整个过程符合调查抽样随机性的原则,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有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因为社会中临床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大部分源自这些高校,调查的结果更能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真实情况。各个指标的满分为10分,样本的指标数据见表2。

2.2 模型求解

首先把选取的12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导入spss19.0中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此得到各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和成分矩阵,具体见表3-表5。

从表3中可以看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大,需要先消除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或重复性。通过计算得出各个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第一成分到第四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6.583、2.829和1.033,均大于1,并且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7.039%,可见这3个成分包含的信息量占原始数据信息量的87.039%,可以反应原始数据的大量信息,提取这3个主成分比较合适[12]。因此,本文选取前3个成分作为评价各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成分指标。

根据表4和5,把主成分对应的特征根开方,用主成分系数矩阵中每列的系数矩阵和其相除得到的相应数据代入公式(3),得到主成分的表达式:

根据以上主成分表达式和综合得分的表达式,计算出10个医学院校的各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见表6。

从表6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信息,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知识能力方面的信息,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心理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信息。

最后,用SPSS 19.0对3个主成分做聚类分析[13],聚类的树状图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聚类的结果为{6、7},{1、3、4、5、8},{2、9、10}三类。再根据各个类别中主成分的得分进行排序,得到如下结果:{9、10、2、6、7、8、3、4、1、5}。

2.3 实证结果分析

①第一类{9、10、2},其主成分平均得分14.2547,分析表明这些医学院校培养目标明确,能够针对自身特点对临床心理学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同时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心理学专业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做的比较充分,使得这些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与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评价都是比较高的,能为临床医学、科学研究、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心理学教学等领域提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临床心理学人才。

②第二类{6、7},其主成分平均得分8.5471,分析表明这些医学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偏向于培养临床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实验等实践教学,同时与心理咨询中心、附属学校以及当地的一些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场所,使学生能够较好的胜任临床心理学领域的职业需要,但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相对薄弱。因此这些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

③第三类{8、3、4、1、5},其主成分平均得分4.1791,分析表明这些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没有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且忽略了对临床心理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些医学院校应明确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完善课程体系,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此提高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

3 结论

本文提出了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从实际评价结果来看,本文的评价模型综合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优点,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的综合排名比单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的排名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通过主成分分析降维,公共因子的提取、综合因子得分的计算等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同时通过聚类分析,将各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归类,便于针对性采取措施,加强人才能力的培养。所得出的结论简单直观地反映了不同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存在差异,有利于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为各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艳郁,孙宏伟,程乐森,等. “布尔达模式”在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一二四八”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释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2:38-39.

[2]姚萍.关于中国临床心理学系统培训的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3:385-389,384.

[3]刘军,丁欣放,钱铭怡,等.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精神科见习培训效果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05:350-356.

[4]胡丽萍.社会转型期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105-106.

[5]吉峰,李淑玲,李雪梅,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13-14.

[6]石华敏.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7]汪雅霜,矫怡程.“985工程”大学质量工程实施成效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04:29-32.

[8]何悦,李岱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07:135-138,143.

[9]李秀楼,程霓虹,陈英等.运用主成分聚类方法评估综合医院临床科主任能力[J].中国卫生统计,2012,02:249-250,253.

[10]迟国泰,曹婷婷,张昆.基于相关-主成分分析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01:111-119.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其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1]指出:“在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创新型人才,将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医学研究具有创造性、非重复性和复杂性,所以医学生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高度的创造性。因此,如何在医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

1.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架

能力是心理学概念[2],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创新是一种专业活动。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开展科研活动所必须,而科研活动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故两者相辅相成。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特殊能力,是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有机结合。笔者总结大学生创新能力应包括下面几种基本方面[3]:发现问题和提出假设、获取信息和搜集资料、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思考、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提出新观念。大学生科研活动要取得一定的价值,就必须要提出新观念,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创新型思维。

2.中国医科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2.1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离 当前,国外对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视,课堂重点讲授取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并着重讲述机制的发现和结果的分析。而我国,医学本科教育只重教学,几乎不涉及科研问题,加上受统编教材的束缚,本科教学限制了师生创造能力发挥。

2.2 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受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缺乏相对较完备的教学硬件等因素影响,很多医科大学忽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片面追求文化理论课及格率,不重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致使很多大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科研能力极低,无法完成研究生时期基本的科研任务。

2.3 实践教学环节滞后 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安排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实践课排在理论课之前,致使实践课缺乏理论基础,故实践课听课效率低。另外,学生片面追求实践课考评成绩,导致学生对实践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较差。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均扎实的人才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2年级主任江静和辅导员苏欣提出了“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依托,理论结合实践”培养本科创新人才模式。

3.模式的优势和潜在问题

3.1 医学专业课程在模式中的地位

医学课程学习是一个探索过程。用医学专业课程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依托,一来可以让学生具备稳固的理论知识体系,二来可以作为实践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基础,因此,医学专业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3.2 医学专业课程对模式的运用所带来的潜在问题

中国医学教育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目前医学院校在大学一年级先进行工科课程的学习,长学制专业甚至花费两年时间,这使医学专业课程时间减少,进一步影响到医学研究生学习阶段课程时间比例。专业课时间缩水,必然对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大学教师两个核心任务是教学和科研。在医科院校,一名临床教授大部分工作精力分配在临床工作中。而实际工作中,承担多少科研课题,发表多少篇高质量论文等业已成为评定的金指标。这样,临床实际工作同科研之间的矛盾,一名医生到底是会治病还是会写文章,已经成为国内外医学生培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大陆医学教育分为三个部分: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北京、上海等地区,博士为四年制),即“5+3+3”模式,五年本科学习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口腔科、精神科在内,并研习包括马克思哲学、统计学等非专业医学课程。诸多科目令本科生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兴趣科目,对其他课程采取听之任之、只求考试通过的态度,因此失去了很多提高创新思维的机会。

4.模式具体施行措施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中指出:“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再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4.1 确立本科生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办学基础,高质量本科教育决定着一个学校声誉。大学生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指导和帮助,教师科研能力直接制约着大学生科研活动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无论哪种形式,教师都要精心指导,根据自己科研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并将创新思维运用到科研实践中。对医学教育来说,申报医学专业课题研究是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最好的平台,这些项目的研究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高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2 进一步深化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研究表明,长期课堂传授知识模式,不能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湘雅医学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改革,扭转“授-受”式教学模式: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师讲课形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自由学习等教学形式;②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选教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讨论,总结发言,最后由教师对要点进行归纳;③研究性学习。结合课程中重要内容,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突出讲授重点、难点,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以知识立意”,确立“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改变单一闭卷考试方式,学生课程总成绩由讨论发言、论文撰写、社区实践、临床教学等多环节组成,同时制定合理可行的实验考核制度综合评定学生实践成绩。

4.3 改变教师评价和奖励制度

目前各级评价体系都将重点放在科研上,导致教师对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长足进步,奠定了量的基础,若想取得更辉煌的成绩,不能再依靠数量的累积,而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使教师们能踏踏实实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

4.4 加强本科生科研实践,大力培养科研意识

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科研实践是医学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加强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生通过早期经历科研的全过程,对培养创新型医务工作者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突破了长期以来只有研究生才能参与科研实践的局面。其基本方法是:教师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条件并以本院现有科研方向,以及理论课有关知识提出一些重要的主题及关键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这些主题和关键词查阅资料,写出研究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各组研究方案进行讨论,最后选取设计比较合理和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研究,收集、整理数据,并写成研究论文。

综上所述,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科研能力培养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目标,把科研活动列入课程计划,参照国际先进课程标准,用创新教育的观念,对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改革。多管齐下,综合开放学习内容,给学生广阔的空间,重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创造潜能,为现代化中国提供优秀的医务工作人才。

通信作者:苏欣

参考文献

篇4

黑格尔之后的19世纪西方哲学有一股重要的实践哲学思潮,它肇始于费尔巴哈特别是马克思将哲学转向人的感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向,伽达默尔的教化解释学或哲学解释学实际上就是暗合了这个方向。我们知道,赫尔姆霍茨在其讲演中认为,精神科学之所以区别于自然科学,就在于精神科学要求一种“得体感”(Taktgeufuhl),但是他并没有进一步追问“得体感”产生的前提条件,密尔的实证主义归纳思想仍然是他遵循的典范。伽达默尔从人文主义的视域出发,认为得体感的前提条件是教化(Bildung),不仅如此,共同感、判断力和趣味都可以看作是教化的积极成果和表现形式,实际上它们都是实践智慧的体现,因此,教化就表现为一种实践智慧。伽达默尔的教化解释学与古代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的讨论密切相关。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主义无孔不入的时代中,伽达默尔对传统实践智慧的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何谓实践智慧

要想弄清楚何为实践智慧,我们必须首先从亚里士多德的学科或知识分类开始。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6卷中将一切“科学”或“知识”(epistemc)分为三类:实践的或实用的(prakticke)、创制的或制造的(poietike)、理论的或思辨的(theoretike)。所谓实践知识或实践哲学,亚里士多德指的是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它与人的活动相关,是以善为追求目的的。所谓创制的知识,指的是与技艺有关的实用性知识,包括诗人、戏剧家的艺术创作、建筑术、医疗术等等,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就应该归为这一类知识。至于理论知识,亚里士多德又将其分为三类:自然哲学或物理学(physike)、数学(mathematike)、神学(theologike)。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6卷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通过肯定和否定来获得真理的方式在数目上有五种:技艺(techne/art,又译为“技术”)、知识(episteme/knowledge/scientific knowledge,即思辨的、理论的、纯粹的或科学的知识,又译为“科学”)、实践智慧(phronesis/practical wisdom/prudence,又译为“明智”)、智慧(sophia)、努斯(nous/intuition/intuitive reason/intelligence,即直观理性、直觉,又译为“理智”,“心灵”)。

人们向来认为,实践智慧概念是《尼各马可伦理学》第6卷讨论的中心。那么什么是实践智慧呢?亚里士多德是通过与前几种知识形式的比较来得出实践智慧的基本特征的。

第一,实践智慧的对象是与人自身有关的具体活动,它是属人的,因而它不是智慧。如前所述,智慧是最高类型的知识,但是它远离了人的现实生活,已经接近神的层次了;实践智慧则与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一般人都不会去考虑人力打所不能及的神的事情。“所以,人们说阿那克萨戈拉和泰勒斯以及像他们那样的人有智慧,而不说他们有实践智慧。”一个对自己身边的事物不敏感、反应迟钝或者不关注的人,很难说具有实践智慧。因为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人总是能够对自身周围环境的变化反应敏锐,并且能够很好地应对和适应环境。

第二,实践智慧的知识是不能通过证明而获得的,因而它不是理论的知识。“实践智慧不同于科学,是因为实践的题材包含着变化”。理论知识的对象是永恒的、必然的,实践智慧的对象却是生灭变化的;理论的知识是可以传授、学习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实践智慧是不可教不可学的,因为实践智慧这类知识总是从某个特殊的人出发,应对的总是此时此地的具体状况。

第三,实践智慧不能获得关于始点的知识,因而不是努斯。实践智慧(phronesis)的词根phren与nous(努斯)不同,“在哲学上,nous引申为不牵动意志、目的的心灵活动,如积极理性、沉思;而同心、胸膜相关系的phren,则引申为牵动意念和追求的理性”。亚里士多德强调,关于始点或第一原理的知识只能通过努斯获得,但是实践智慧并不关心第一原理是如何获得的,它更关注普遍原理的具体应用。

对具体实践的过多强调可能造成一种假象,即以为实践智慧不需要普遍知识的指导因而普遍知识不重要,为了纠正这一点,亚里士多德说这里需要两种知识,即实践智慧既需要普遍的知识,又需要具体的知识。换言之,实践智慧是要沟通普遍与特殊、一与多,或者说它是通过具体的特殊事物来表现普遍或一。显然,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人并不只是抽象地知道一个光秃秃的善的理念,而是能在现实生活中知道哪个事情是好的、哪个事情是坏的。确实,亚里士多德表明实践哲学所涉及的这类题材只能有大致的、粗略的真。理由是:“在每一种事物中只寻求那种题材的本性所容有的确切性。只要求一个数学家提出一个大致的说法,与要求一位修辞学家做出严格的证明同样地不合理。”显然,我们不能以一种数学的精确性来要求实践哲学,这是违背事情的本性的。正如伽达默尔为精神科学的自身合法性所作出的激烈争辩那样,谁以科学方法论的标准来要求精神科学,谁就毁灭精神科学。

第四,实践智慧与实践的活动相关,与制作的技艺活动相区别。实践智慧与技艺处理的都是现实中具体的可变化的事物,但这两者是不同的,因为:“实践不是一种制作,制作也不是一种实践。”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的逻各斯品质与制作的逻各斯品质不同,它们也不相互包含。实践与制作的始因是不同的:“制作的目的是外在于制作活动的,而实践的目的就是活动本身,——做得好自身就是一个目的。”可见,在制作活动中,它的目的与要处理的对象是相互外在的。一个勇敢的人他的勇敢德性就表现在他的勇敢行为之中,因而他的目的是寓于行动之中的。所以实践智慧的目的是内在于活动当中的,技艺的目的则是外在于活动本身的。实践智慧的逻各斯是不能学习的,技艺的逻各斯是可以学习的。

第五,实践智慧同个人自身公正的、高尚的、善的事物相关,它同道德德性是一损俱损、一有具有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说:“拥有实践智慧的人的特点就是善于考虑对于他自身是善的和有益的事情。不过,这不是指在某个具体的方面善和有益,例如对他的健康或强壮有利,而是指对于一种好生活总体上有益。”所以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人总是善于从总体上考虑对自己是善的事情,他能够分辨那些自身就是善、对人类而言是善的事物。“因此,不做个好人就不可能有实践智慧。”实践智慧要求行动者有一种向善的品性,这点也使得实践智慧与技艺相区别,因为一个坏人也可能在某方面具有高超的技艺。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德性如勇敢、节制、慷慨等是与实践智慧的逻各斯一起发挥作用的。“离开了实践智慧就没有严格意义的善,离开了道德德性也不可能有实践智慧”。此外,亚里士多德有时强调实践智慧与目的的善有关,有时又强调它与达到目的的手段的正确考虑相关。总而言之,实践智慧与个人主观的思虑有关,一个人无意中做了好事(从结果上看)不算是真正的好事,只有当他出于主观上善的思虑,并在实践中获得好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好事。

第六,实践智慧重在实践或行动而不在认知。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实践智慧是与实践相关的,而实践就是要处理具体的事情。”一个拥有实践智慧的人不是仅仅为了认识各种道德德性、辨别善恶,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认识得好是一回事,在实践中做得好又是另一回事。因此,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力图避免苏格拉底那种极端的观点——德性即知识,无人有意作恶。德性不在于一个人认识得好(有知识),而在于他在实践中做得好。“仅仅知道什么是健康和强壮不等于做有益健康和健壮的事情。因为懂得医学和运动学并不使我们更能从事有益健康和强壮的活动。”所以,要想拥有实践智慧,就必须在实践或行动当中积累经验,进行磨炼。亚里士多德指出:“青年人可以在几何和数学上学习得很好,可以在这些科目上很聪明,但是我们在他们身上却看不到实践智慧。这原因就在于,实践智慧是同具体的事情相关的,这需要经验,而青年人缺少经验。因为,经验总是日积月累的。”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指出实践智慧是一种对于具体事物的感觉,但不是感官的感觉,而是一种直觉或数学的直觉,他类比说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在判断出眼前的一个图形是三角形时的那种感觉”。

二、复兴古代的实践智慧

我们知道实践智慧概念在古代的伦理学、政治学等实践哲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每一个人过一种城邦生活的重要指导原则,因为实践智慧所凸显的既不是神的属性也不是植物动物的生物属性,而是人的社会与政治品性,即实践属性。然而西方近代以来,方法和技术概念取代了实践概念成为人类社会运作的唯一理想模式,从而导致了实践智慧的失落,精神科学失去了它的合法根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形成、分野与争论,表明整个西方近代思想实质上陷入了一场狂热的科学方法论竞赛。至于科学方法论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光鲜无比但实质上抽象、空虚、暗淡的帷幕背后,那真实的、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的实践领域却被遮蔽、忽视、冷落了。在一个实践哲学已经被人遗忘了的时代里,伽达默尔坚决要求重新恢复古代以实践智慧为代表的实践哲学传统,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

(一)重新规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重新恢复古代的实践哲学,这意味着在伽达默尔看来,实践哲学是真理的重要源泉,它应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洪汉鼎先生说:“在当代诠释学的发展中,‘实践智慧,(phronesis)这一概念日益显示出其不可忽略的巨大作用,以致我们今天甚而可以再度启用‘实践哲学’这一名称来概括当代诠释学的后期发展。”然而,实践是否如近代以来所规定的那样是与理论相对立的东西呢?

邵华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praxis)一词具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意义:第一层次指既适用于人又适用于动物的标示生物本性的活动;第二层次泛指人的活动,既包括伦理政治的活动,也包括制作、沉思等活动:第三层次仅仅指人的伦理政治活动。当然,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与政治学的著作中谈及实践概念时主要是采用第三层次的意义。伽达默尔特别指出,实践一词不应予以狭隘的理解,例如不能将实践只是理解为科学理论的实践性应用,这实质上是近代以来科学方法论崇拜所造成的一种狭隘的思维习惯。他说:“‘实践’还有更多的意味。它是一个整体,其中包括了我们的实践事务,我们所有的活动和行动,我们人类全体在这一世界的自我调整——这因而就是说,它还包括我们的政治、政治协商以及立法活动。我们的实践——它是我们的生活形式。”由此可见,与亚里士多德相近,伽达默尔认为,“实践”即:意味着全部实际的事物,以及一切人类的行为和人在世界中的自我设定,构成实践的就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它实际上就是人的整个生活世界,因而在伽达默尔这里,实践概念有着十分宽广的意涵,没有人可以站在实践之外。

因此,伽达默尔认为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一种生活形式。今天我们倾向于把实践定义为和理论对立的东西,实际上是受近代科学主义的误导。近代科学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丰厚物质成果,同时也让自然科学对于人类有一种完全新的规模、新的意义上的统治。伽达默尔指出:“在伽利略和惠更斯的机械学中获得巨大成果并在笛卡尔的方法概念中得到其哲学表述的方法的优先性,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从此脱离实践成为一种方法论,以至于人们平常在用实践一词时就有着一种反教条主义的意味,即怀疑自己对某些还没有任何经验的东西仅有理论或生搬硬套的知识。显然伽达默尔并不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根据他的考察,“理论”(theoria)这个词在古希腊人那里最初的意义就是指观察,但是观察并非单纯地看,并非单纯地确认现有存在的东西或者贮存信息,因而人们可以借此征服一个对象或使其为我所用,而是一种人人都能参与或介入其中的活动。实际上,在古代“理论研究者”(theoros)就是指节日代表团的参加者,即参与到节日活动中来,与他人共在、同在。伽达默尔说:“theoria(理论)并不首先被设想为主观性的一种行为,即设想为主体的一种自我规定,而是从它所观看的东西出发来设想的。Theoria是实际的参与,它不是行动(tun),而是一种遭受(Pathos),即由观看而来的入迷状态。”由此可见,理论并不是指一种置身其外、毫不关己的中立性观察,而是一种人人都参与其中,并且超越个人的主观意图的实践活动。伽达默尔的教化解释学就是要用一种“参与的”理想,来补充或者说超越近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独断的“客观性”理想。伽达默尔争辩道:“我的观点刚好相反,‘精神科学,中最关键的不是客观性,而是与对象的先行关系。我想该知识领域用‘参与’(Teilhabe)理想——如同在艺术和历史里鲜明形成的对人类经验本质陈述的参与——来补充科学性道德设立的客观认识理想。在精神科学中参与正是其理论有无价值的根本标准。”

总之,理论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参与或介入活动,理论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实践,而并不仅仅是一种用来研究真理和搜集新知识的工具论。生活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并且最终统一于实践这个最宽广的概念。伽达默尔还认为,理论是而且首先是同自己的距离,一个具有理论意识的人会同时考虑他人的立场并寻求对集体和共同体的相互理解,所以他把理论生活亦看作是人类的基本能力,只不过他所谓的理论能力并不仅仅是指沉思的生活。伽达默尔对理论的赞美也即是对实践的赞美。“这里再一次表明,具有理解的人并不是无动于衷地站在对立面去认识和判断,而是从一种特殊的使他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隶属关系去一起思考,好像他与那人休戚相关。”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都与他人、共同体或者国家休戚相关,这就毫不奇怪,为什么伽达默尔晚年特别强调解释学是一种实践哲学了。

(二)实践智慧在技术时代中的应有地位

在我看来,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至少要批判两种狭隘的思想观点:一种是规范伦理学,即应当伦理学,它使得丰富具体的伦理生活变成抽象、枯萎、空洞的道德命令:你应当;另一种是技术统治论,虽然它关注具体的实践活动,但是它使得古代丰富的实践概念沦落为狭隘的技术概念。下面我们将分析伽达默尔对这两种思想的批驳,从而阐明实践哲学在今日这个技术的时代中所应有的地位。

伽达默尔晚年在与助手杜特的交谈中坦言,他的实践哲学矛头指向的是规范伦理学(应当伦理学),因为它根本忽视了伦理行为所发生的具体现实情境。伽达默尔自述说:“于是我提出了自己从一开始就苦苦求索的问题:什么是实践哲学?理论和反思如何才能指向实践的领域?因为在实践的领域中绝不能容忍距离而是要求义务。这个问题在开初是由于克尔凯郭尔的存在激情(Existenzpathos)而吸引着我。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的典范为根据的。我力图避免那种关于理论及其应用的错误模式,这种模式从近代科学概念出发对实践概念作了片面规定。”由此可见,伽达默尔对理论与反思的琢磨终究是要指向生活世界的广阔实践领域。尽管伽达默尔成长在新康德主义注重方法论、认识论建构的浓厚氛围之中,但是他已经敏锐地感受到来自克尔凯郭尔存在哲学的强烈冲击下所带来的“实践感”与“生命感”,这是前者所没有的。

普遍的伦理规则如何才能落实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呢?这是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所要解决的难题,而他最终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典范论证中找到了解决难题的钥匙。

首先,伽达默尔澄清了规范伦理学对实践哲学的一个误解。该误解认为,实践哲学只是关注现实的具体内容,但是现实情况是变化无常的,因而实践哲学在处理现实情况时由于缺乏普遍的规范指导而流为相对主义、自相矛盾,最终毁灭了伦理或道德。伽达默尔辩驳说:“实践就是行动,——而且它还是一种清醒的意识。行动不只是做。人是一种自行动的东西。在其行动中有自我调整、自我检验以及榜样的作用。故此:德性不是没有逻辑,就像我在论述亚里士多德时所表明的那样!”实践哲学强调具体的行动,但是伽达默尔认为行动中并不是没有逻辑、没有思考、没有普遍理性的指引。伽达默尔说,伦理与逻各斯(理性)就像一个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人的实践行为不是漫无目的的、浑浑噩噩的植物性生长行为,而是一种带有主观的思虑、自由的选择的追求整体善的行为,所以其中就包含有对普遍逻各斯的思虑。因此,实践哲学并不是要使得伦理规范自我取消并且堕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而是它本身就含有普遍理性的维度。伽达默尔指出:“实践的规范性特点和实践理性的功效也许‘在实践中’要比理论认为它所是的程度宽泛得多。”显然,在风俗习惯中所体现出来的伦理行为并不缺乏实践上的规范性。

其次,与规范伦理学的抽象普遍性不同,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所要发展的是一种具体的普遍性,而这种具体的普遍性是在生活世界的实践性教化中培养和塑造出来的。其实,实践智慧就是指导实践的理性,它类似于一种“普遍的感觉”,因为它既联系着普遍性又联系着现实的具体情境。伽达默尔说:“这一指导实践的理性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实践智慧(Phronesis)。它只在具体的情境中证实自己,并总是置身于一个由信念、习惯和价值所构成的活生生的关系之中——即是说,在一个伦理(Ethos)之中。”普遍的理性只有落实到具体情境中才是真正的理性、有力量的理性。实践智慧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抽象的、空洞的形式命令——你应该!我们可以在斯多葛主义和康德的道德哲学中找到这种规范伦理学的确当表达。

伽达默尔一再强调实践哲学或实践智慧总是在生活世界中起着作用,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点,因为作为实践智慧源泉的传统、习俗、伦理、政治制度、文化样态等总是我们生活世界的构成要素。伽达默尔明确地说:“实践当然不仅仅依赖于一种抽象的规范意识(einem abstrakten Norm-BewuBtsein)。它总是已经受着具体事物的驱使,虽然带有偏见,但是同样召集到了对这些偏见的批判。我们总是已经受着各种惯例(Konventionen)的左右。在每一种文化中,一系列事物被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但是人们不能完全清楚地意识到它们;甚至在传统形式、习俗和习惯最大程度的解体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决定每个人的程度仅仅是被掩盖住了。”可见,实践着的人并不是仅仅遵循抽象的道德律令,而是时刻被各种先人之见所牵引,受各种传统、习俗和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乃至于人们实际上总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实践智慧,而自己却毫无觉察,可以说实践哲学这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人们的不知与习以为常的使用,正说明实践哲学在人们生活世界中的基础性地位,它才是本源的、活生生的。显然,在伽达默尔看来,实践与理性反思之间存在着某种高度的辩证性,它们不是二元对立、彼此隔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互动统一体。

但是实践哲学与实践本身毕竟不能等同,实践哲学是一种哲学,换言之它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一种反思,并且是对人类生活形式必须是什么的反思,它本身不能取代实践。为此,伽达默尔强调实践哲学也是一种可传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它跟技艺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要求实践知识的传授者与学习者都与实践活动有一种稳定的关系,并且具有亲身的体验。“实践哲学的对象不仅是那些永恒变化的境况以及那种因其规则性和普遍性而被上升到知识高度的行为模式,而且这种有关典型结构的可传授的知识具有所谓的真正知识的特征,即它可以被反复运用于具体的境况之中(技术或技能的情况也总是如此)。因此,实践哲学当然是一种‘科学’,一种可传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然而,它又是一种只有当某些条件具备时才可以成为科学的科学。它要求学习者和传授者都与实践有着同样稳定的关系。就这一点而言,它与那种适用于技术领域的专门知识反而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亚里士多德说青年人不适宜学习政治学,理由是年轻人对人生的行为缺乏实践经验,与实践没有稳定的关系,而且容易受情感的左右。沃恩克认为,与罗蒂用教化来替代、消解认识论不同,伽达默尔的教化总是与某种基础性的知识类型相联系,这种知识类型表现为得体(tact)、判断力(judgement)、趣味(taste)等形式,而所有这些就是“一种如何在好与坏、对与错、重要与不重要等等之间进行分辨的实践知识”。

规范伦理学是一种极端思想,而技术统治论就是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所要批判的另一种极端思维。如果说规范伦理学执著于抽象的、形式的道德律令而与实践隔着很远的距离,那么技术统治论就使得古代丰富的包含着理论规范在内的实践概念沦落为狭隘的技术概念。显然,这种技术统治论的思想以近代新工具论和科学主义的研究为先锋,它在19世纪孔德的实证主义那里获得了全面的理论表述,到了20世纪则泛滥成为国家治理的原则。在古代,尽管柏拉图思想中有浓厚的毕达哥拉斯数学主义传统,但是他还是限定了科学或技术应有的地位,在整个理念等级系统中,善的理念是最高的,就像太阳一样。虽然亚里士多德也曾表达沉思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但是他也没有把技术置于最高的位置上。如今,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已被孔德的科学王理想所取代,这意味着古代的实践哲学传统在当代被忽视了。

何卫平先生说:“‘实践智慧’在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中被置于一个核心的地位,他揭示了实践智慧与整个现代科学方法的对立。”的确,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就是要批判现代的整个科学方法论及其顶峰技术统治论,从而恢复实践哲学应有的崇高地位。伽达默尔指出:“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得知希腊的科学这个概念,即Episteme,所指的是理性知识(Vernunfterkenntnis)。也就是说,它的典范是在数学中而根本不包含经验。因此,近代科学与希腊的科学概念即Episteme很少相符,它倒是更接近于Techne(技术)。”由此可见,近代的科学概念与古代的科学概念有着质的不同,前者是经验性的,后者是非经验的,它以数学为典范,因而前者更接近古代的技术或者技艺(Techne)概念。在一个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地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的时代里,伽达默尔的这个看法是令人震惊的,他让人们看到了近代科学概念的褊狭,并给唯科学主义、技术崇拜敲响了警钟。戴维指出:“伽达默尔援引教化这个术语有一个策略目的,即去证明除了科学的和技术的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知识实体,这种知识不是证据和证实的结果,而是由传统、公认的智慧与实践经验积存下来的结果。”显然,这种知识就是实践智慧。

实践与技术有某种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都关注现实的具体情况。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常常不加区别地对待实践与技术。但是它们是有着重要区别的,亚里士多德对此曾给予了突出的强调。既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以善为目的,那么实践与技术也不例外,但是技术的目的是一种外在的善、部分的善,而实践的目的则是一种内在的善、整体的善。技术是从现实经验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它可学可教,是一种普遍的知识,然而技术的知识只仅仅局限在某个确定的具体领域。例如,造船术仅仅能应用于船舶的制造,而不适用于牙齿的保护。因此,技术的知识只是一种部分的善而不是整体的善。同时,技术追求的是一种外在的善,因为技术的目的是制作活动以外的产品,例如医术的目的就是人身体的健康。

实践的善与此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整体的善,因为实践哲学主要寻求的是伦理学与政治学意义上的善,例如它要追问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什么是最好的国家法规。这种善超越于技艺之善的具体领域而与个人或共同体的整体幸福联系起来,它的善体现在实践活动当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学是研究城邦中最高善的学问,所以它是最权威的科学,其他学科或技艺都是以政治学为目的的。伽达默尔指出:“不管怎样,实践知识和政治知识从根本上说与所有那些可学到的知识形式及其应用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实践知识实际上就是从自身出发为一切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能力指示其位置的知识。这就是苏格拉底追问善的问题的含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坚持了这种做法。如果谁相信,科学因其无可争辩的权能而可以代替实践理性和政治合理性,他就忽视了人类生活形式的引导力量,因为唯有人类的生活形式才能够有意义并理智地利用科学和一切人类的能力,并能对这种利用负责。”

正是因为现代科学或技术在本质上只能探究一种部分的、外在的善,所以它对自身在共同体之善中的位置缺乏思考,只有实践哲学才具有指示一切其他具体科学恰当位置的知识。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成就,但它仍然无法取代实践哲学,相反,科学技术需要实践哲学的指引才能成为为人类谋福祉的技术,否则它就会蜕变为反人类的东西,从而成为一种恶。在这里,实践哲学就是人类生活形式的引导力量,它使得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承担相应的责任。沃恩克也认为,伽达默尔是从“善”这一概念的指向来恢复实践哲学的传统的,因此科学技术知识本身就应受到“善”这个概念的指导,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就是追求善。在伽达默尔看来,技术专家治国或科学王的理想都是政治合理性的一孔之见,它不可能引领人类走向真正的善。相反,实践哲学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一种整体上的引导作用,它使得人作为行动的主体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并时刻调整着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科学技术朝着合乎人类的最高善而进发。因此,实践哲学在一个技术的时代中更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教化、修辞学与实践智慧

如果伽达默尔的教化解释学是一种实践哲学,那么它就要面对具体的历史时空当中的具体事件和具体的感性活动中的个人。因此,伽达默尔在解释学中对于修辞学的着重强调绝不是偶然的,它包含着教化的实践智慧特征。无疑,伽达默尔并不是从一般的语法学、逻辑学层面而是从实践智慧的角度来看待修辞学对人类教化的重要意义的。他认为修辞学首先表示:它是针对具体情况的,它必须把握“情况”的无限多的变化;它对事情的说明并不是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铁一般的推论”,而是类似于一种得体感。这样,修辞学就有着反对自然科学方法独断论的意义。伽达默尔明确地认为:“修辞学的普遍存在是不受限制的。正是通过修辞学,科学才成为生活的一种社会因素。”能够在普遍与特殊之间构成合适的桥梁或中介,就是教化、修辞学与实践智慧的杰出功能。

在古希腊,修辞学就是演讲术、雄辩术,它通过令人信服的“绝妙讲话”说出真理,但这并非是一个逻辑强制性的领域,那种属于机敏的非逻辑论证性同样适用于修辞学。丸山高司指出:“本来修辞学就是在古希腊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修辞学的活动空间是市场、法庭、议会等地方。修辞学落脚在‘实践的立场’上。”修辞学是本能性地、即时性地说出它的证据的,它是一种类似于“感觉”的东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