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7 09:13: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法学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化学课程太难,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同学、家长的帮助,想学学不懂,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很多初中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对于学生这种想学学不懂的现象教师往往感到十分地无能为力,而且大多数教师都将学生的这种状况归结为学生的智力问题,而不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的心理问题、心理状况,仅仅是从表面现象主观臆断。其实,这种做法是相当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教师要将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行为,就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再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做好反馈与评价、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四个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才能从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一个健康、愉悦的氛围中,把自己的学习意愿转化为学习动机,在把自己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
1 学生的心理状况
每个人在面对自己难以完成的任务或者险恶的环境时,都会觉得自己完成不了,克服不了。有时还会在心理默默地暗示自己:“这么困难,自己很有可能无法完成,要不放弃了吧。”渐渐地,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畏惧感。就像在蹦极之前,看着天台下面的悬崖、奔涌的河流,每个人都会心生恐惧,想要逃避。这就是所谓的畏惧心理。每个人在面对困境时,都会心生畏惧,这是人之常情。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会存在畏惧心理,只是因为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成长环境的不同而表现不同而已。虽然一个班的学生至少也有三十多个,但除了一两位情况特殊的学生以外,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具有相似性。因此,教师需要使用分组整合的方法,将学生分组。根据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以下几组:
1.1 性格原因:这类学生大都由于性格问题,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启齿,不愿向教师请教,或者不屑于自己的这些学习问题,认为解决与否都无所谓。
1.2 基础原因:这类学生大都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化学知识了解甚少,想认真学习,但又因为基础问题过多,解决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犹豫不决,甚至选择放弃。
1.3 学习方法:这类学生大都因为学习方法不当,在将自己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实践时,尽管做出了许多努力,还是无法掌握知识,这类学生往往是最苦恼,学习信心最容易被打击的。
1.4 成长环境:这类学生大都由于从小到大成长环境过于优越、舒适,而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在面对问题时举棋不定,惰性较强,宁愿自己不懂也不愿意解决这些问题。
2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激发法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前文所提到的四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原因皆不尽相同。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四种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动,让其轻松愉快地学习初中化学的方法。
2.1 设置合理的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动力,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标的设置一定要合理,合理的目标才能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目标设置得不合理,不仅不利于目标的完成,还会不断打击学生信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减弱。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就是要设置合理的目标。那怎样让这个目标合理呢?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难度适中。一般来说,具体明确的、短时间内能够通过学生的努力完成的、难度针对学生本身来说适宜的目标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宽泛模糊的、长期的、难度不适宜的目标学生几乎不可能完成。第二,制定目标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这个学习计划的实施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在当中只是起了一个引导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其一是因为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更清楚,指定的目标更符合主体;其二是学生对于自己制定的目标,接受意愿都较强,很少出现抵触现象。当然,当学生无法自己制定目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帮助,让学生制定的目标更合理。
2.2 做好反馈与评价
适当的目标制定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目标的实施。目标实施的过程就像学生考试一样。学生通过平时的实践,将制定好的目标转化为实际,这就好比考试做题。当目标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希望教师对自己目标的实施情况做出一个评价,这就好比考试的得分。学生达到了自己预想的分数,就会不断奋进;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分数,会倍感失落;学生实施目标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因此,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做好计划反馈评价工作。对于完成计划的学生,鼓励其再接再厉,完成新的、更进一步的目标;对于未完成计划的学生,要鼓励其不要灰心,并同学生一起寻找计划未完成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照顾,坚定完成目标的信心。
2.3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如果教师每天上课都穿着同一件衣服,那学生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是,即使是经典的教学内容,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学生也会感到厌倦。这也是许多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动机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在这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务必要从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入手。首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即尽可能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其次,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材料。再次,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多动手,做做化学实验,独立探索。从这几个方面来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传授系统化知识和控制教学进程,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难以集中注意力,并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差。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国外教育界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将学会。据此,若在教学中创造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恰当运用任务驱动、情景提问、小组讨论、质疑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参与解决一些问题,则必将大大强化教学效果。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这种参与教学模式中,若采用学生主动学习模式则费时费力,且组织不当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首课目标定位
每学期和每章的第一堂课是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程内容细化成可以操作的翔实目标,使学生产生明确的心理定位,了解章节的基本轮廓,知道学什么和学习要达到的结果,从而奠定本学期或本章的基调。
一方面,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通过“绪论”讲述,运用科学家有趣的典故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古代的炼金术、炼丹术,近代的拉瓦锡、道尔顿等,用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及科学的精神感染学生。在引用化学史料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选取与学科基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化学史料;②注重史料本身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能任意添加或编造。例如介绍化学史上“最贵的实验”,讲述英国化学家戴维和其助手法拉第由于受到贵族公爵的嘲弄,决定戏弄其一番,他们在强烈的阳光下用放大镜聚焦,使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公爵打赌失败而后悔莫及。学生定会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深深感受到科学的伟大与实用。
另一方面,每个章节的第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提出要解决的一些新概念、新理论,交代好学生学习的具体目标及所采取的学习方式,尤其讲清楚学生的参与方式,如查阅资料、口头提问、小组讨论、提交小结等,明确学生如何学习本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之有的放矢地学习。教学目的的引入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乙醇》首堂课可以从生活化引出问题:①列举生活中的各种酒类;②酒精在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③交警吹气查酒驾的原理是什么?④酒精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⑤假酒为什么使人中毒?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引出乙醇的结构与性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不仅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意识
实践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为保持心理平衡,需维持自己的观念和信念的一致,当出现与原有观念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就产生认知冲突,问题意识便油然而生,人们就会力求改变自己的观念以使认知协调。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而迫切地想学习新知识,消除存在的困惑,这样从学生的“最近区”实施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课堂教学效率定会提高。
1.生活化引出问题
例如在“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疑:水可以灭火,你相信水可以生火吗?有没有同学见到过水可以起火?学生对这种违背生活常理的设问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和学生配合演示实验:把少量过氧化钠用适量的棉花包住,放在石棉网上,让一个学生在棉花团上部滴加少量水,过一会儿棉花团猛烈燃烧,整个过程紧张而刺激,学生立即对这种现象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立即展开高效的教学活动,引出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这样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心灵冲击大,课堂气氛沉闷。
2.对比归纳解决问题
每个人有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碰到新知识时,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有效的学习应使旧知识最大限度地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同时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学的新知识才比较巩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身边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展开对比探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如教学蛋白质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比研究毛线和腈纶线的鉴别方法――灼烧,燃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且燃烧后剩余灰用手搓,能变粉末的是毛线;燃烧时有黑烟,余灰呈现硬结的是腈纶;在教学淀粉、纤维素后,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比研究“真假粉丝”,把粉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能够点燃的粉丝掺杂有机物,食用后对身体有害;未掺假的粉丝点燃只会产生气泡。又如在讲述原子核外电子分布时,前23号元素介绍完后,让学生写一下第24号元素和第29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大多数学生会按原有认知结构写成3d■S■、3d■S■,这时给出正确答案3d■S■、3d■■S■,学生就会产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产生为什么这样写的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运用讨论、自学等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归纳出规则。如此学生参与、对比、实验、归纳的教学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很有用。
三、任务驱动参与问题
任务驱动的课堂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普通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比较分散,信息量大,涵盖面较广,按部就班的教学任务往往使学生不得要领,收获不大,而有选择地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比如有机化学中“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以选择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乳酸作为探究对象,让学生在一节课内设计出流程实现对乳酸组成和结构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教师点拨、小组讨论、质疑、归纳、投影演示的方式确定出几条不同的设计流程,最后教师归纳出最佳路线,投影出让学生对照:
这种任务型的自主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地“让我学”转变成主动地“我要学”。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小组讨论中体会主动探究学习的乐趣,在设计流程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养成课后个别参与习惯
学在不同条件的个人身上所得到的只能是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学生本身的差异导致学习成绩的不同。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公平,除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外,还应区别对待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对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个别质疑,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辅导,一方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另一方面给他们加压,消除惰性,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个别参与通常在课后辅导时进行,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每次由2―5名学生参与,向他们提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交流,使他们在轻松、活泼、互助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解决学科问题的同时,可以涉及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打开他们的心结,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绪,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化学必修1中碰到的“物质的量”被认为是高中学生分化的第一道分水岭,许多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量以后就放弃化学,因此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计成卡片的形式按顺序如下:
①1molH■SO■的质量为?摇?摇?摇 ?摇?摇?摇克。
②2molH■SO■的摩尔质量为?摇 ?摇?摇?摇?摇?摇克・摩尔■。
③1molH■SO■中的分子数为?摇?摇?摇?摇?摇?摇个,氧原子数为?摇?摇 ?摇?摇?摇?摇个。
④3.6gH■O的物质的量为?摇?摇?摇?摇 ?摇?摇摩尔。
⑤原子数为6.02×10■■个的O■,分子数为个,质量为?摇?摇?摇?摇 ?摇?摇克。
⑥含有3.01×10■■个OH■的NaOH固体的质量为克。
⑦含1.204×10■■个氢原子数的CH■,其质量为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189-02
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法现代科学正在逐步揭示记忆功能的秘密。人们一致认为,干扰是造成遗忘、影响记忆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排除干扰,减少遗忘,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1.坚定信念,锻炼记忆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妆这种自信心。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人的记忆力也是如此。”
高尔基说:“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意志消沉,懒懒散散,遗传素质再优越,环境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
学生的记忆效果与心理状态也有密切的联系。如有的学生说:“真糟糕,我的记忆力太差,看书总是记不祝”也有的学生平时精神饱满,但一读书就“头痛”起来。这些大多不是因疾病引起的,而是对自己记忆力缺乏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引起的真正的健忘。
2.专心听讲
课堂专心听讲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学习要讲究效率,专心听讲就是最有效的学习,因为在课堂上,老师都会反复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而且老师的讲解一般都比课本更加详细、方法也可能比书上更好,老师还可能会补充书上没有的知识点,因此上课认真听十分钟,比我们课后自己看一个小时还要有效。
当然我们不是消极被动地听,而是主观上积极努力地听,要愿听,会听,会思考,会记录等。比如我们在听课时可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下课后再征求老师的意见,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老师在讲新课前,一般都用五分钟来复习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或者把今天要讲的材料引个头,概述讲课的目的,或者预习、概叙要阐述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很快地记下教师在最初五分钟里所讲的主要内容,那么,它将是最有价值的笔记的一部分,或许会提高整堂课的听课效率。而一堂课的最后五分钟也可能是很重要的,因为大部分教师会在这段时间总结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这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与老师一起复习,对笔记进行补缺补漏。
3.浓缩记忆法
许多需要牢记的概念、理论、操作等,若要死记硬背往往事倍功半,而且遗忘快。若从概念中扣住关键词或重要信息,进行重点记忆,既加深了理解又方便了记忆。例如:溶解度的概念可浓缩为“三定一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顺序可浓缩为“通、点、撤、停”;用固体加热制气体的操作步骤可浓缩为:“查、装、定、点、收、离、熄”;又有浓硫酸稀释的十字方针:“酸入水,沿器壁,慢慢搅动”。既有重点,又化繁为简。
4.数字记忆法
有些化学知识,若引进数的概念,采取数字记忆法,则能使问题变得条理、简捷、有秩序。如:能用一、二、三记忆的有:①过滤操作中的:一贴、二低、三靠;②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③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④液体药品的倾倒:一靠、二倒、三看。
5. 通过谐音,促进记忆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对推导元素的结构、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要求学生熟记1~4周期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但由于各元素的名称或符号之间既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读起来也不朗朗上口,记忆难度较大。而采用谐音就可将枯燥无序的元素名称变得富有故事情节,即元素名称:钪钛钒铬锰铁钴镊铜锌镓锗砷硒溴氪;谐音:炕台翻个梦,铁骨捏同心,假者身体(硒)休克。从而大大降低了记忆难度,使学生在会心一笑中,愉快地记住了元素的名称。
6.利用联想,提高记忆
联想可打开人们的记忆闸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会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的也是系统的暂时联系,从而引发出对过去事物的回忆。教学中,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多种联想,就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对于酸酐的记忆方法,若掌握规律:对于一种含氧酸,它失去所含的水分子剩余的那部分就是该酸的酸酐,对于直接不能失去水分子的酸,可以扩大该酸中各元素的倍数,然后再失去水分子,所剩余的部分便是该酸的酸酐,就不必逐一记住多种酸的酸酐。只要联想到关于"含氧酸失水"的规律,就会想起好多种酸的酸酐。
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在记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必须在理解其意义的前提下去记忆。特别是对化学原理,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如果没有理解记忆是很难掌握的。
二、口诀记忆
由于化学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很容易记住的口诀,老师要求我们去记忆它。首先,要告诉自己这是一种学习的捷径,然后再深刻地理解它的内涵,最后记住了,就会成为你学习化学的利器。如:“升失氧,降得还”、“见量化摩,求啥先求摩”等。
三、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兴趣,要采用趣味记忆方法来记忆有关的化学知识。比如,可以把身边的实际生活甚至自己的经历和观雪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化学知识富有趣味。特别是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的现象。
四、重复记忆
要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记忆事物的印象也是跟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记住某些知识时常常用默默重复、叙述再现方法来加深印象。这种方法往往被我们忽视了,很多同学学得快忘得快也就是这个原因。短时记忆对于我们的学习远远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反复记忆,才能够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为我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归类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再以此类推。如:电解质判断的时候,把所学的化合物归类,再把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包含的类别记住,对于我们掌握本质就很有帮助;再如:在掌握了各个主族、周期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后,再记具体的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就容易多了。
六、对比记忆
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比如:中学化学中常见的黄色粉末并不多见,主要就是硫磺和过氧化钠,但是它们的性质却很不相同。再如:我们在学习硫酸和硝酸的时候,他们作为氧化性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的方面的相似性。
七、联想记忆
把性质相同、相近、相反的事物特征进行比较,记住他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再回忆时,只要想到一个,便可联想到其他。如: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孤立地记忆很难,如果扩大联想,对比类推,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八、关键字词记忆
这是记忆概念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解基础上找出概念中几个关键字或词来记忆整个概念,如:钠与水反应的的特征;“浮、游、熔、响、红”。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4—0084—01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现行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安排了一系列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这些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做科学”的科研理念,即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但在农村中学,由于学校的经费紧张,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欠缺,实验仪器、实验药品非常缺乏,要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并取得好的效果,是非常困难的。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针对这种状况,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我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条件进行相关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在学完《物质的分类》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作为实验器材的替代品来尝试完成“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一实验。
我启发学生找一次性塑料杯作容器,准备豆浆(胶体)、鸡蛋白溶液(胶体)、绿矾溶液(花卉市场有售)、食盐溶液、泥水等液体;再找一个纸盒,在垂直方向打两个孔,作为观察室;找一个手电筒或者激光笔作光源。准备工作结束之后开始动手做实验,学生们将准备好的胶体、溶液、浊液、纸盒、光源等一一摆放好。当我问道哪位同学观察到了丁达尔效应时,一些学生兴奋地说他们看到了,但让他们重新操作进行观察时,我发现他们实际上并未看到丁达尔效应——一条光亮的“通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一束光”、“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一些学生误将聚光手电筒当作了激光笔(对“激光”的特性不了解);许多学生将纸盒上入射光的孔打得太大,手电筒直接在比较大的孔处散射,以致于形不成一束光,而是将溶液或者胶体整个照得透亮,最终导致无法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二是一部分学生的鸡蛋白胶体中没有将蛋黄分离,呈悬浊液状态,有些学生的蛋白液中加入的水太少,呈浑浊的凝胶状;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导致学生实验得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很少有学生按照“时间表”去学习。学生们说,即使他们为自己拟订个时间表,他们也不会按它去做,或者不得不经常改动它。因为他们不可能预料到以后将做什么事情。
然而,从气质上讲,无疑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倾向于有规律的生活。很多人不愿让每周的时间表约束自己,也不喜欢使自己被束缚在某种固定的工作程序中。很多有能力的学生声称,他们的学习活动是一张一驰的:在他们对某个题目感兴趣时,就一次集中工作三、四天;而在其它几天里,他们则什么也不干。必须承认,对于学习动机这个复杂的东西,我们还并不完全了解。在二十五岁以上的人当中,大多数都已经适应了某种工作习惯,而且大多数在工作上真正有成效的人,都把每天的固定时间用于比较重要的工作。凡是“扎实勤勉”的工作者,通常都会非常讨厌这种观点:即认为只有在灵感的感召下靠一时冲动才能将工作做好。那个精力最为充沛的作家A·特罗洛普(A·Trollope)写道:“有那么一些人认为,有创造力的人在工作时可以等到灵感的到来再去做。当我听到人们宣扬这种思想时,我就很难控制我的轻蔑之感。”
并不是很多人都能得到特罗洛普那样充沛的精力和强壮的身体的。然而他的这一论点肯定是对的:即如果一个人将他的日常工作看作是他正常的生活条件,并使自己形成了习惯,那么他就总是能够胜任适合于他的那项工作。事实上,很多有创造力的作家,就曾训练自己去按时完成每天的工作定额。意大利伟大的剧作家阿尔弗里(Alfieri)甚至让佣人协助,用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来约束自己。
那些相信只有在情感适合时才需要工作和学习的人,其错误既表现在他们对自己天资的看法中,也表现在他们对“自由”的价值的看法中。他们认为从抑制和纪律中得到的自由,导致的是不愉,而不是“自我实现”或“个性发展”。我们的社会要求具有常规的习惯、遵守时间和不误期。不管我们愿意与否,如果我们想在社去上取得成功,就必须遵照它的要求。我们并不需要将计划和时间表订成僵死的条文,但计划是必须有的。不然的话,我们的努力就会被浪费,时间就会因达不到任何目的而悄悄溜走。一种有意识的工作习惯,非但不会损害自发性或创造性,相反,这样做在实际上将使单调的生活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在实际上为创造性工作孕育着最好的条件。
(一)各种工作计划特征和写作特点
1、规划
规划是计划中最宏大的一种:从时间上说,一般都要在三五年以上;从范围上说,大都是全局性工作或涉及面较广的重要工作项目;从内容和写法上说,往往是粗线条的,比较概括,如《**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省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等。规划是为了对全局或长远工作作出统筹部署,以便明确方向,激发干劲,鼓舞斗志;相对其它计划类公文而言,规划带有方向性、战略性、指导性,因而其内容往往要更具有严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首先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周密的测算,在掌握大量可靠
靠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党、国家和具体单位的发展方针确定发展远景和总体目标,然后充分吸收有关意见,以科学的态度,反复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研究和选择,确定各项指标和措施。
规划的具体写法:规划因具有严肃性,所以一般都是通过“指示性通知”来转发的,其格式都是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一般不必再落款,也不用写成文时间。规划的标题是“四要素”写法:单位名称+时间期限+内容范围+“规划”二字。如《**省“八五”期间经济发展规划》。规划的正文一般都比较长,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前言,即有关的背景材料,也就是制定规划的起因和缘由。这是制定规划的依据,因此不能简单地罗列事实,而应把诸多有关情况以过认真地综合、分析,找出其有得因素和不得因素。这样才会使人相信下面所提的规划目标言之有据,有可靠性。
(2)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这是规划的纲领和原则,是在前言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既要写得鼓舞人心,又要写得坚定有力,要用精炼的语言,概要地阐述出来。
(3)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这是规划的主体和核心,是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因此任务要提得明确,措施要提得概括有力。这部分写作通常有两种结构:对于全面规划或任务项目较多的规划,因其各项任务比
较独立,没有多少共同的完成措施,一般采用以任务为主线的“并列式结构”(措施都在各自的任务之后分别提出);对于专题规划或任务较单一的规划,因其任务项目较少而其项目之间的联系又较大,一般采用任务、措施分说的“分列式结构”。
(4)结尾,即远景展望和号召。这部分要写得简短、有力、富有号召力。
2、设想
设想是计划中最粗略的一种:在内容上是初步的,多是不太成熟的想法;在写法上是概括地、粗线条地勾勒。但时间不一定都是远的,范围也不一定都是宏大的。一般说来,时间长远些的称“设想”;范围较广泛的称为“构想”;时间不太长、范围也不太大的则称为“思路”或“打算”。设想是为制定某些规划、计划作出准备的,是一些初步想法。设想在严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方面的要求相对差一些,因为它是为正式的规划或计划作准备,不是给各级领导看的,就是交群众讨论的,不必也没时间考虑得太周密,只要基本成形就可以,且在提出任务或目标时,往往还有一些简短的论述语句。设想与规划一样,在内容的写法上都是比较原则和概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写得太细、太具体。
设想的具体写法:设想因具有超前性,所以其写作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其格式也不大一样:如果是给领导看的,报给上级,就要严肃一些,
随报告报送,不必落款,也不必写行文时间;如果是交给群众讨论的,或者不以通知或报告的形式转发或上报,就要落款并写明具体行文时间。设想的标题可以是“四要素”,也可以是“三要素”,或省略单位名称,或省略时间期限,还可以是“两要素”省略单位名称和时间期限,如《关于机构改革的初步设想》。设想的正文一般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是只讲目标、要求的条项并列式写法,适用于时间较长远的“设想”或工作计划的最初构思或打算。第二种是也按规划、计划、方案或安排的格式结构,只是内容粗略一些的想法,适用于预备性计划,即只是征求意见的“构想”、“思路”或“打算”。
3、计划
狭义的计划是广义工作计划中最适中的一种。这个特点表现在,时间一般在一年、半年左右,范围一般都是一个单位的工作或某一大项重要工作,内容和写法要比规划具体、深入,要比设想正规、细致,要比方案简明、集中,要比安排阔展、概要。
计划的具体写法:计划由于大多以一个单位的工作内容范围,只在单位内要求执行,所以一般不以文件形式下发,因而除标题和正文外,往往还要在题下或文后标明“*年*月*日制定”字样,以示郑重。计划的标题也是“四要素”写法,其中哪一个要素都不应省略。正文写法,由于计划是对一个单位的全面工作或某一项重要工作的具体要求,所以写作是要比规划和设想都要具体、详细得多。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开头,或阐述依据,或概述情况,或直述目的,要写得简明扼要;
(2)主体,即计划的核心内容,阐述“做什么”(目标、任务)、“做到什么程度”(要求)和“怎样做”(措施办法)三项内容,既要写得全面周到,又要写得有条不紊,具体明白。全面工作计划一般采取“并列式结构”(任务、措施分说)。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时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盼望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和认识规律,结合化学特点,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绪言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同学们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火箭为什么可以上天?水分解后生成什么?”等问题。先设置一连串的悬念,并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在我们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均可以得到答案,并讲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应用,展示有关化学发展史,使他们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同时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奇,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欲望和兴趣,向往学习化学。如在教《分子》一节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下“50+50=?”,学生回答“100”,教师却写上“50+50≠100”。学生个个都疑惑不解,接着教师让一个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和50ml酒精,然后由学生把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到总体积小于100ml。此时学生心中矛盾更加激化,教师抓住机会:“为什么呢?欲知其中奥秘,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分子>”。这样的引入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分子”的兴趣。另外,也可根据实际,讲一些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故事、名人轶事、发现史等,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实验为基础诱导、探究、激发兴趣
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根据化学教育的特点,我的体会是以实验为依据,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实验、观察、讨论)。同时进一步探索新知识,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启发,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元素周期律性质实验中,如比较同期元素从左到右性质递变情况,以钠、镁、铝为例,又如比较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实验,从上到下,元素性质递变情况,以钾、钠、为例等。由学生自己做实验,通过学生对现象观察、分析自己再得出结论。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化学趣味实验以其简单的操作、有趣的现象、鲜明的特点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兴奋力,它在化学第二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极大的成功。趣味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曾在教学中给学生做过《魔棒点灯》这样的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不管课内课外,趣味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应尽量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趣味实验,引导学生创新,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和乐趣,智力得到很好的开发。教学效果很好。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逐渐过渡到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多媒体辅助教学结束了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它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小、远近、动静、快慢、虚实,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相互转化,形象生动的再现事物发展的过程,它能使图、文、声、色综合作用于学生大脑,形象鲜明的表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采用,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现象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使得化学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至于演示实验,可以在仿真实验里模拟化学实验。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激发学生兴趣应该是理想的教学手段。
四、适时检测,体验成功
教师可在适当时候,进行单元测验,章节测验,知识点测验等,题目难易要适中,通过测验,可检查教师的教及学生学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长盛不衰。
五、课堂教学,学生为本
新课程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的指导者。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1)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给出。(2)凡是能让学生说出的教师就不说。(3)凡是学生能理解的题教师就不答。(4)教师要服从与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想法,不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教师相同。(5)进度要服从与效果,当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思考而占用较多时间时,不要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思路。(6)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共同探讨每个问题。(7)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获得成就感,从而获得学习化学的激情。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34―02
学习动机是人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能力。即使那些看似丧失了学习动机的学生,也可以重新获得这种能力,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洞察缺乏学习动机学生的心灵世界,探索克服学生消极情绪和行为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一个不知道学习目标和意义的学生,很难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具体目标和意义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学习生物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可向学生阐明综合治理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学好生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当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之后,就能够把注意力转移过来,并会针对自己如何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制订学习计划,学生的积极性就发挥出来了。
下面就介绍几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情境法
情境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设置悬念,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由此产生矛盾、困惑,从而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病毒”时,可向学生展示番茄发病的景象:叶片浓绿、淡绿相间,新叶变小变窄、扭曲畸形,下部多卷叶,植株矮化,果实小且品质低劣。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会感到疑惑,于是便会产生诸如番茄到底得了什么病,如何防治这种病等的问题。学生产生疑问后便急欲解决这些问题,获得有关这些问题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画廊法
画廊法是指教师准备很多图片,让每位学生从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学生由图片联想到主题,并围绕主题阐述选择这张图片的理由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记者游戏法
记者游戏法是教师布置一项工作任务,学生先两个人合作,其中一个人扮演记者,对另一人提出2~3个问题,另一人回答问题,然后再采访另两个人,最后把3个人的共同观点找出来写在卡片上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又有效地开发了学生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调查蔬菜病虫害的防治要点时,两个学生合作,一个人扮演植保技术员,另一人扮演农民,农民对植保技术员询问2~3个问题,植保技术员回答问题。然后再询问另外两个人,最后把他们3个人的共同观点找出来写在卡片上。
搭档拼图法
第一阶段,一名同学拿到文章后与一名搭档一起研读文章并检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然后制作关键词概念卡片,凭借它的帮助为知识传授做准备;第二阶段拼图搭档A和B相互交换信息,然后使用关键概念来描述;第三个阶段A和B互相复述对方所讲的内容,以检查学习效果。这种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发掘问题的能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第一阶段让学生研读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方法(A)或苹果瘤蚜综合防治方法材料(B)。读完后,与一名搭档一起研读并检验对材料的理解,制作关键词概念卡片,凭借它的帮助为知识传授做准备;第二阶段拼图搭档A和B相互交换信息,然后使用关键概念来描述并做学习储备;第三个阶段A和B互相复述对方所讲的内容。
多媒体法
多媒体应用于生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时,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例如,对树木进行农药喷洒的教学可通过多媒体演示,而不必去现场观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正确、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
评价法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不要只关注考试的成绩,更要看学生平时的表现,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为每一位同学建立一份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如平时的作业情况、昆虫病害标本的制作情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完成情况等,学习档案的填写由各小组的成员轮流完成,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作业,除了打分数和划等级外,还要针对学生答案中的优缺点添加恰如其分的评语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反馈法
反馈就是指接受者对发出者的信息回应。学生如果将失败结果归究于能力差、任务太难等稳定性因素时,就难以克服造成失败的内部条件,对未桌会失去信心。反之,将失败归究于能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时,则会使学生相信改变未来是可能的,成功的期望会增强。及时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
竞赛法
在竞赛过程中,获得成就和声誉的动机表现更为强烈,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使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但是竞赛的结果只是少数人获得名次,多数人为失败者,失败者必然遭受一定的打击。因此,过多的竞赛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失去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举行竞赛,多开展学习小组之间的竞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竞赛,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学习的动力,争取这次成绩比上次好,今年成绩比去年好,从而不断地得到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1 挖掘教材中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插图精美。刚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序言课中及时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认识化学世界的神奇和科学技术的伟大,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在接下来的各章中,还有很多图片,要充分利用这些富有直观性和指导性的图片素材,既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启发和点拨作用,又让学生觉得化学是那样的生动有趣,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
2 联系实际、诱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最好的方法是使其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布鲁纳语)”。物质世界因化学而变得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物质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化学科学作出的贡献;工农业生产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可以给学生列举一些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及现代的尖端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情况,使学生感到化学既有趣又重要。可见,穿插实际问题,是诱发兴趣的重要方法。
3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已不能简单地复述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的是一个多维的思考头脑,以及敢于向教师或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的勇气。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打断教师的教学,向其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当然,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事件,教师应该耐心地回答学生的提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其次,要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安全而简单的演示实验大可不必由教师亲自操作,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动手。当一名学生上讲台操作时,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到讲台上,教师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鼓励他们能够发现其中的错误操作。
4 开拓新颖的教学方法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让学生在紧张的初三学习之余,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进行一系列的化学课外活动,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让学生来讲解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让他们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给同学们分享一下他们自己找到的有趣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化学原理和计算显得枯燥乏味,如果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轮流找出一些题目然后给同学们讲题,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提高学生做题的兴趣开阔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善于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风趣幽默的语言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灵感的钥匙。原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极易形成愉快欢乐的学习意境。俚俗语言、好的歇后语,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活跃,丰富学生的语言,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学生能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得到启迪。
6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总而言之,学习兴趣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成分,是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的普遍关注。只有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之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6-218.
亲密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兴趣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关爱,于言谈之间不时传递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期望,激励各类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励并强化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发挥情感作用,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充分的信任。各种方式的鼓励,都能给学生提供无形、巨大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且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教师更应以鼓励为主,尽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每当其取得成功时,教师便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心。我在教学时,首先了解每位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然后在课堂上提出各种问题,由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并及时做出肯定,使他们充分会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平时的考卷上,我经常写一些针对性的分析和鼓励性的语言,这样既让学生能定向弥补不足之处,也让学生有了自信,更促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只要教师的感情真挚,学生定会接受老师的情感,并将之转化为自己对化学学习的热爱和动力,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巩固学习兴趣。
二、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在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上,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决定性作用,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1.转换课堂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转变角色;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2.尊重学生个性
教学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该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3.更新知识储备
教师不仅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要有复合型的知识素养。
4.提高教学能力
一、创设悟境,激发求知欲
因材施教,创设悟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能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在教学《雾松》这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然后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四大自然景观,并相应出示了四幅相关景观图,请同学猜一猜,哪一幅是雾松美景?其它三幅各是哪三个景观。同学们纷纷争看答题,几乎不费多少口舌就掌握了四大景观的有关知识。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这时我告诉同学:“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去领略一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吉林雾松奇观,相信同学们都将为之折服,说到此处,班上同学兴致极高,随后请学生观看了雾松景观的录像片,边看边提问:这么美的景观什么时候才有?为什么只有吉林有,咱们无锡却没有?通过引导性提问,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看完录像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去寻找答案,引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
二、表演课文,达到乐学
修订版“大纲”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后面还附有80首古诗背诵推荐篇目,背诵是吸收语文营养,丰富语文积累的有效方法,但大多学生认为背诵是份苦差事,既费时又乏味,如何让学生从厌背诵到乐背诵呢?根据学生爱模仿、善表现、乐表演的特点,我将部分对话较多、适宜编排剧本的课文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自导自演编排剧本,利用兴趣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并评选出前三名颁发“金鸡奖”,学生参赛兴致极高,一下课,他们顾不上休息四人一组进行编排:从课文内容的改编、角色的分配、场景布置、编排时间安排均由学生自行调整和协调,学生自导自演表演欲极高,大有一决胜负之雄心。而要演出高水准,牢记全文熟背台词则至关重要,是取胜的前提和基础,此时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背诵课文内容,一改以往的厌烦情绪,显得不亦乐乎。但小导演们并不满足于死板地背台词,对演员们的表演神态、动作、语气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远高于背诵要求。学生通过表演课文即牢固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受到了情感熏陶,思想教育获得了美的享受,使每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发展,到达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