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9 10:0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模具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塑料模具类项目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塑料模具类毕业设计项目,从工艺方案设计到模具结构设计,到模具制造工艺性评价,再到功能零部件结构设计计算,再到零件图绘制,到模具零件制造工艺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传统的手工设计和制造无法满足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CAD/CAE/CAM技术的运用,在设计和制造上取代传统的手工设计方式,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图2所示CAD/CAE/CAM技术在注射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第一,塑料制品的设计:三维CAD软件的实体和曲面造型功能,为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和设计改进提供了强大的功能,使设计过程直观、准确。所获得的三维数据模型,为后续模具设计和成型工艺分析提供了良好数据来源。第二,塑料制品成型工艺性分析:采用CAE可以模拟塑料熔体在型腔中的流动、保压、冷却、收缩过程,其结果可事前评价制品的质量及成型工艺性,提高模具设计制造成功率。第三,模具结构设计:三维模具设计CAD软件系统,可以根据制件材料收缩率自动计算制件三维数据模型的收缩量,经放大获得成型零部件工作部分尺寸,通过布尔运算获得模具型腔形状,还可辅助获得需电火花成型零件的电极实体数模,并提供了将三维数模转为二维工程图的功能,辅助完成工程图绘制[4]。第四,模具运动功能结构检查:可对已装配好的模具按照预定运动方向和位置,实现模具开合模运动及制品被推出的模具工作过程,辅助检验模具开合模和制件脱模功能设计是否正确,并及时纠正,减少修模时间。第五,数控加工:利用CAM数控自动编程软件,读取模具结构设计结果,以模具零件三维数模为输入,自动编制数控加工工艺过程,可模拟刀具在三维曲面上的实时加工过程并显示有关曲面的形状数据,同时还可以自动生成数控机床加工程序代码。图2基于项目塑料模具类毕业设计流程将先进CAD/CAE/CAM技术应用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学生基于项目的塑料模具类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掌握并提高模具先进CAD/CAE/CAM技术,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能利用其独立完成制件的工艺分析、模具的结构设计、模具制造数控程序生成,基本达到模具设计师及模具工艺员的技术水平。如图3所示,为2014届毕业生以MINTH集团企业课题立项的项目式塑料模具设计类毕业设计项目[5]。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制件造型的需要,该学生自学了UG实体造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图纸,完成了制件实体造型。为了设计制件成型方案,该学生又学习了塑料成型模拟软件MOLDFLOW,分析并制定了该制件成型方案。为了完成模具结构设计,该学生系统学习了UG装配及工程图绘制软件。为了编制模具制件数控加工程序,该学生又认真学习了UG数控编程软件。通过该项目的毕业设计,该学生详细地掌握了塑料模具设计流程,系统实践了塑料模具设计制造相关先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使学生到企业工作半年即成为技术骨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19
The Study 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A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of Material Forming Specialty
QIN Shengxue, LIU Jie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CAE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status and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and graduation project for undergraduates of material forming specialty,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eaching and testing of CAE course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ability of solve engineering problem of the graduates could be also improved by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propor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heck system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Key words CAE; graduation project; teaching reformation; material forming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涉及材料科学、成型工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综合与交叉,要求毕业生具有材料成型加工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有限元理论的发展,CAE技术对与材料成型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材料成型从业高等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目前,山东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设模具方向,包括金属塑性成形及模具设计和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该方向更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从CAE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入手,对金属塑性成形 CAE和注塑成形CAE 教学与毕业设计改革进行了探索。
1 CAE技术在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习中的应用现状
模具优化设计与CAD/CAM/CAE一体化技术是模具数字化制造设计核心技术之一,①尤其是三维设计和计算机仿真模拟分析技术,这项技术虽在国内已有不同程度应用,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在模具领域应用较多的世界著名CAE软件有MOLDFLOW、DYNAFORM、AUTOFORM、POLYFLOW和DEFORM等,同时也是山东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习中可以接触到商业软件。②
金属塑性成形加工过程中加载条件与变形过程异常复杂,传统分析方法已经证明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有限元理论的发展,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可以解决经验设计无法解决的问题。了解金属塑性变形的各种常量的变化历程,如金属成形过程中各阶段材料填充模具的情况、材料变形趋势、材料内部的应力、应变等,对塑性成形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压力机的选择以及成形质量的控制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校在金属板料冲压技术和体积成形中主要选用DYNAFORM和DEFORM软件进行教学。在板料成形数值模拟分析 CAE 技术教学过程中,以DYNAFORM为主重点介绍汽车覆盖件的拉深成形数值模拟,在 Deform数值模拟 CAE 成形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模锻成形和挤压成形。
塑料模CAE技术主要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学、流变学、传热学、计算力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等基本理论,建立塑料成型过程的数学和物理模型,构造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实现成型过程的动态仿真分析,使对塑料成型过程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微观,从定性进入定量,从静态进入动态,为优化模具设计和控制产品成型过程以获得理想的最终产品提供科学依据和设计分析手段。本专业塑料模具课程以注塑和挤出工艺与模具设计为主,其中注射成型部分以MOLDFLOW软件为主,挤出工艺部分以Ployflow软件为主。
目前,本专业在本科教学阶段CAE教学中突出有限元求解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基本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解有限元求解问题的本质的基础上学习相关的有限元软件,通过实训掌握简单的工程问题求解过程和方法,为独立应用软件分析问题打下基础。③但从最终在毕业设计中CAE分析应用的情况来看,可以熟练应用以及解决问题的同学还占少数,如何加强本科阶段对CAE技术的学习,尤其是通过毕业设计这个实践性更强的过程更好地掌握CAE技术的应用,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加强学生毕业设计中CAE应用能力的措施
2.1 改进授课方式加强学生CAE分析技术的学习
采用分散课时授课方法。对于本科生,通过毕业设计锻炼CAE技术应用能力并发挥其优势离不开前期的课程学习。目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CAE技术教学安排方面除了有限元理论基础知识外,还开设有专业CAE软件课程,但课程内容通常由授课教师自己掌握,造成出现只偏向一种软件的现象,如侧重研究注塑成型方向的教师一般只讲授polyflow或modflow软件,而侧重金属塑性加工方向的教师则可能只讲授金属板料成形和体积成形CAE分析软件。由于专业CAE软件只安排一个学期的课程,就造成一届学生只能学习运用一种软件,无法实现在专业领域通才教育的目的,毕业生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作者提出了专业CAE分析技术分散教学的方法,将CAE课程课时分配到各个专业课程中,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及课程设计中穿插讲授CAE软件,从应用方法到案例分析与应用,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体验先进CAE方法,又为毕业设计中CAE技术的应用打下基础。
在CAE技术授课过程采用有限元理论与软件操作并重的讲解方式。由于本科阶段教育,CAE技术的掌握要求相对不高,课时安排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在比较少的时间内讲解尽可能多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把重点仅仅放在软件操作上而忽略有限元理论讲解,使得学生操作时只能靠机械记忆,无法与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不利于学生对软件的更深一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采用有限元理论与软件操作并重方式教学,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去看一些书籍、论文,争取学生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能够独立地完成类似的题目以及难度更高的题目,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自学能力与较强的软件操作能力。
2.2 从课程设计开始注重CAE分析软件的应用
软件的学习往往在应用中会更容易掌握,尤其对固有的流程、方法与技巧而言,必须经过实际操作才能得心应手。目前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中,往往只注重利用手册与公式计算来设计模具,并不强调CAE技术的应用,只是把CAE技术的应用放到毕业设计环节来实现,那么大部分同学会因为基本功能操作的生疏,而对软件的应用失去兴趣与耐心,很难达到CAE分析所验证设计方案可行性并指导优化设计的效果。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可注明将CAE分析加入到课程设计中,从专业课程学习伊始就注重CAE分析的应用。如在课程设计中提出CAE分析应用的建议并给出应用方法与流程,但不作为必须考核内容,而作为额外加分的评估条件,以引导学生提高对CAE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2.3 增加CAE分析在毕业设计中指导与考核比重
CAE技术在以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为课题的毕业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减少设计过程中设计—修正—再设计的循环次数,使初始设计达到或者逼近合用的结果,这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毕业设计中严格控制毕业生设计进度,在完成初步模具设计三维造型后,统一进入CAE分析阶段,模具结构实现设计—分析—优化—再设计修改的循环的设计过程。采用集中时段进行CAE分析模式的好处还在于便于集中指导。另外在本专业毕业设计改革阶段,尝试实行了小组制,将同一分析类型的学生分为若干组,如注塑模具组与冲压模具组,每一组中分配至少一名能够熟练运用CAE分析技术的学生,实现互助促进的模式。④
在毕业设计考核过程中,既重视设计说明书中CAE分析内容与结果的正确性与对模具设计的指导性,又注重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对CAE技术的理解与应用方法掌握情况,防止发生抄袭或他人代工的现象。
3 总结
CAE分析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采用分散课时以及改进授课方法和考核方式,可有效提高本科生CAE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利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实践机会,为毕业后工作中熟练应用CAE技术打下基础。
基金项目或者课题项目: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资助项目(qx2013221),山东科技大学特色名校建设资助项目
注释
① 李萌崛,焦钰,张万明.CAD/CAE技术在模具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传播,2012(12):134-135.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64-02
1 现状分析
自考助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自学考试通过率,让大多数学子拿到文凭,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很好完成这一任务。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学生思想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等工科专业忽视了学生完整、系统知识结构和专业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衔接,这些培养对自学考试的顺利通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支撑的缺失,导致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困难,感觉学习难度极大,积极性受到打击,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出现了严重的畏学、厌学情绪,自学考试通过率也因此不能提高。很多学生离校即没有拿到文凭,又没学到相关技能,在就业时遇到很大障碍,自然对学校有所抱怨。造成了学校后续招生困难的被动局面。而自考助学单位与助学者们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归因于自考助学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薄弱,整体素质不高,理解领悟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和自律能力较差及有些自考科目知识难度大等方面,这是自考助学单位与助学者们逃避责任的一种表现。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 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通过自学考试为根本任务,以技术岗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构建专业的知识结构,重组教学内容;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助学时间内,解决即要获取文凭又要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矛盾,构建具有特色的理实一体化自考教学新体系。
3 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3.1 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1)明礼诚信,思想阳光;(2)取得自学考试毕业文凭;(3)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4)毕业后,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相关技术工作。
3.2 尊重专业课程教学规律
3.2.1 专业课程梯次
第一梯次: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公差与技术测量。第二梯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成型设备概论。第三梯次:冷冲模具设计/冲压成型,塑料模具设计/塑料成型,模具制造工艺学/现代模具制造技术,模具CAD/CAM。
3.2.2 专业课程排序
为了使就读自学考试助学的学生在校学习期内获取毕业证,自考助学单位必须按国家自学考试开考科目安排专业课程教学时序,国家自学考试开考科目是按专业科目顺序循环的,且必要时会有调整变动。按开考科目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可能违反专业教学规律,专业课程教与学的难度加大,模具、数控等理工类专业显得更为突出。
应对办法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大学第一年(连续二个学期),无论开考与否,无条件的开设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保证总课时在180课时左右),中间并行开设文化基础课。其余课程桉梯次顺序与开考科目匹配即可。
3.3 教学内容的改革
当前模具工业发展迅速,对模具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求从事模具设计的技术人员在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能紧密结合技术发展,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基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的教材严重滞后模具工业的发展,有些甚至是九十年代版本,教师必须针对模具工业现状和自考助学教育的特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去旧求新”为前提,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突出理实结合特色,围绕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进行,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根据自学考试大纲、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目标,结合课程课时数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增删处理,突出针对性和实践性。以笔者任教的《现代模具制造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分为四大章,即概论、模具的机械加工、模具的特种加工、典型模具制造工艺。其中第一章按照自考知识点讲授,适当精简内容;第二、三章和第四章则要求教师把基础知识浓缩成较少课时进行课堂讲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带学生在实训工厂中进行参观后进行解答,第四章最后内容带中对典型的模具进行认知和拆装,最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4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所选教材按照章节的顺序讲解,讲解的主线就是自考知识点。一般是教师讲解,学生边听边要忙于记笔记,学生根本没时间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提问少,参与少,接受起来十分被动和机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模具设备价格较高,而且比较笨重,教学中各种模具不齐全,相关加工机械更无法带进课程,学生只能从书本插图中了解其结构,工作原理完全依靠教师课堂讲解,很难将一些综合运用的知识点讲清,学生难以理解,感觉学习难度很大,影响其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效果不理想。
3.4.1 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媒手段迅猛发展,教学手段应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专业教学根据需要可采用电视录像、现场摄像系统、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件等多种方式,把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集为一体,强调教学改革的突破与创新。例如:《现代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可先把课件复制给学生,安排一些问题给学生课后解答,促使学生自学,也省掉了很多课堂做笔记的时间,教学过程中,模具的机械加工、模具的特种加工等教学内容可先采用电视录像展现模具加工厂的实际加工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用相关课件对各知识点进行讲解,各模具实物、加工过程可用挂图、动画视频、辅助讲解,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省掉了板书,节约出很多课堂的教学时间,可组织学生对课后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对结论进行总结修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4.2 采用“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
整个实践教学活动都是贯穿完成某个“任务”为主线。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答疑解惑、到最后归纳总结.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从接受任务、分组讨论、分工合作、到完成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理实合一。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理论,加强了对自考知识点的掌握;在实践操作训练中提高技能,为以后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一般按照下面四个教学阶段进行:
提出任务:根据教学内容,每次课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任务设想,即每次课程都必须锻炼学生某项职业能力。
课堂讲解:在进行相关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主要采用“互动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生动、形象、主体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任务实施:学生可以独立或分组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个别学生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之处,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任务实施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理论知识又指导操作实践,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受、领悟、提升。
归纳总结: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对任务中用到的理论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再由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应该改正和注意的地方。
经过以上四个过程,不但能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自考通过率。
3.4.3 教学环境多样化
改革后的教学环境,教师授课地点是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场地的合理统一。加大了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技术指导,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培训,学生实训的“任务”大都分就是合作企业的产品,并对实训基地、实验室综合性和先进性改造,实训设备的配置与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实训基地要模拟与生产一线尽可能一致的“职业环境”,在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生假期还可到企业实习,并可拿到相应的工资。把技能学习、操作实习搬到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技术人才,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3.4.4 网络的合理运用
网络现已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载体,通过因特网、局域网及DNC传送技术,教师随时可通过网络指导学生,学生也可通过网络访问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我们还经常通过网络对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3.5 规范模具专业自考学生毕业设计
模具专业自考学生毕业设计是训练和强化学生所需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模具专业自考学生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锻炼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模具专业自考学生参与未来职场竞争,提供了专业能力保障。要规范模具专业自考学生的毕业设计流程,提高包括模具专业在内的所有自考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之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报酬,以保证自考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4 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应将考试通过率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自考助学班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必须参加自学统考,通过各科考试后才能获得有效的成绩,教学评价中必须考虑考试通过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证来衡量,例如“模具钳工”、“模具设计师”、Pro/E等软件师的资格考证等。教学评价既可以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5 结束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自考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学生的通过率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一线的技术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体系还有些零乱,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还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有待不断提高,与合作企业的合作还需不断深入等。我们要在现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高职学院实践教学是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接纳的重要问题,德国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重要指导理论。行动导向强调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构建教学体系。[1]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根据行动导向基本思想,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形成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模具专业为例说明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我们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见下图)。
(一)单项实习
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模具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2.提高实习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一系列教学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达到今后从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标准。
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我们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这一层次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规范学习内容和标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专项技能的同时,达到中级工水平。
(二)专项实习
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
(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
(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
(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
(4)总结、答辩。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实训答辩分两步进行,一是小组模具制造答辩,二是个人模具设计单独答辩。
2.校外轮岗实习模块(第五学期)。轮岗实习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
指导教师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且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建。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拟订实习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习。
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
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职业技能大赛是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提升自我的一个平台。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到地区的全方位检验。
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三)综合实习
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2.顶岗实习模块(第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习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真正体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充分体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学习内容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实效,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现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保证。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一)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讨、协商制定。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遵从“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认识-提高”不间断的认知规律,更要充分尊重企业的生产规律,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不间断,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认识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
培养方案中前三学期基本完成专业应知、应会基础知识与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训,确保前三学期打下高职职业基础,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中级);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个性及职业发展规划,导入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及高级技能训练及面向企业的定向培训(轮岗实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专业计划的灵活性,强化专业特色;第六学期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顶岗实习),养成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
培养方案压缩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1。原则上定为两周理论、两周实习交替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两条主线展开:设计能力有制图测绘、AUTOCAD实训、CAD/CAM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制造能力有金工实习、模具拆装的认识实习、机械加工实习、数控加工专业实训。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靠学校单方来实施存在很大的难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最佳的途径。
高校首先要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要做好设备的整合工作,老设备可用于学生认识、拆装等教学环节。二是要在国内外调研基础上,购置新设备,购置的新设备要有前瞻性、先进性,还要和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新设备不应以验证性为主,而应该具备工艺性、设计性和生产加工性等教学功能。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宜设置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操作训练区和产品生产区,形成既是车间又是教室的实习基地格局,实现教、学、做合一,兼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三是设法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办企业,达到资源共享、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训或实习得到工厂化生产的锻炼,学到更贴近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四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企业环境进行实际加工。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1.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校企合作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对于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意义重大。通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问题紧密纳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生产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01-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学习了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后能够满足社会整体或用人单位需要的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科学而复杂的工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和不同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评价方法与标准也应有所不同。
本文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专业的实践为例,结合各类专业综合周与创业创新周、专业竞赛、专业与职业培训等环节的实践,从专业与职业、创业与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综合素质中的专业核心能力。
一 立足“模”字,提高模具核心专业能力素质,为职业做好充分准备
模具是机械、汽车、电子、通信、家电等工业产品的基础工艺装备,我国模具行业从业人员已有600多万,长江三角洲及江苏是我国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模具需求的集中地区,仅江苏苏州目前就有各类模具厂1000多家。
结合行业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继承学校办学传统和优势,确定模具方向作为专业的主要特色之一,并且是塑料模具、冲模、锻模同时并重,模具的设计、分析、制造能力并重。选定冲压、锻造、塑料、模具制造、模具CAD/CAM等五门课程为重点建设课程,强化三类模具的三种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就业时选择面宽,适应性强。
经过多年的软硬件建设,学校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专业实验室,配备了行业最先进的软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模具学习、设计、分析、动手操作的平台。通过学校的“长三角模具专业水平岗位能力”培训考试项目的学员将获得长三角市政府人事部门联合颁发的长江三角洲紧缺人才岗位模具专业能力证书。
二 紧扣“实”字,加强专业实践环节,强化校企联合,凸显专业综合实践周特色
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目前最广泛宣传的各应用型专业水平比较的实践试金石。
第一,为了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近几年,学校通过中央地方共建和自筹资金投入近1500万元建设了材料加工实验中心、材料基础实验中心、模具工程中心等,与省内著名企业联合建设了15个校外实习基地和3个省级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二,实践教学环节与工程结合紧密,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训练。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实践教学比例(学分比例超过45%),优化了实践教学过程,以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计,通过实践项目从产品数字采集到产品造型、模具设计、制造工艺、模拟分析、模具制造等一条龙项目的训练将其整个串起。毕业设计选题绝大多数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项目,培养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将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理念带进学校。
第三,模具专业开设了模具综合周、材料回收综合实验周、模具工程师实践周、材料资源信息检索周等特色综合周。学生从选题与概念设计到资料搜索、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结果与成果评价,进行自主的探索与研究性学习与锻炼。通过综合实践周的锻炼,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主动探索研究精神,强化了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 围绕“创”字,围绕创新与创业元素,多渠道多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
创新能力就是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以独创性、整合性、发展性等为特征,其核心是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软件就是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创业素质。
鉴于以上概念,学校将“创新”与“创业”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自主学习、创业意识等理念。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鼓励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容忍失败和标新立异。具体安排上结合软件培训、模具设计师的研讨与实践、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创新基金)、模具设计创新大赛、创业大赛活动、创业与创新实践综合周等进行。
创新与创业教育实践周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通过对各种创业知识的系统讲述,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并且通过一定的案例分析和模拟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创业经验,为今后其创业活动提供借鉴。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创业计划书,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
四 突出“数”字,突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培训
CAX技术近年来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许多成型加工及模具企业已经实现计算机辅助的产品设计、成型工艺分析、模具设计到数控代码的直接生成。
学校构建了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的软硬件基础。完善了教学体系,优化了课程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加强数字化设计制造系列课程建设。材料成型CAX应用技术系列课程包括CAD/CAM技术、材料成型CAE技术及应用、CAPP概论、CAD/CAE/CAM课程设计(2周)、数控实习(2周)等课程内容,并配备了课外8种CAD/CAM/CAE软件证书培训(AutoCAD、Pro/E、UG、CATIA、Moldflow、Deform、 Dynaform、AnyCasting)。为加强数字化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开设了以下选修课程:快速成型、逆向工程、工业产品设计、检测技术与数据处理、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法。同时通过邀请专家讲座、举办比赛造氛围,引导学生学习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积极性和兴趣。
材料成型CAX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课堂精讲、上机多练、课程设计的项目训练、数控实习操作和课外技能培训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很好,就业竞争力大大提升。该专业学生毕业时95%以上的拥有三个相应的软件培训证书。
五 结束语
通过几年地培养模式的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学生就业基础好、综合能力强,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仅从专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生产流程;模具专业;高职教育;资源库
Key words: production process;mold specialt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pository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81-03
0 引言
教学资源库是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仓库。教学资源库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1]。本文调研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工厂,总结出企业模具生产线流程和生产岗位职责图;对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调研,总结出高校模具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现状教学知识结构框架图,据此构建以模具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基于模具企业生产流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尚属空白,它以工厂中模具实际的生产流程为主线,将企业生产模具流程各工作部门作为资源库的一级目录,分别设置:项目部资源库、业务部资源库、设计部资源库、仿真部资源库、生产部资源库、质检部资源库;根据企业生产模具工作内容:接受定制模具任务书、企业合同签订、模具设计与制图、设计方案仿真模拟、成型零件加工、模具装配、安装设备并试模、出运后处理等相关资料过程添加到各工作部门资源库;用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锻模、粉末冶金等类别典型模具为项目载体,完整展示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加入精品课程、实训和课程设计等专业知识丰富完善上述资源库模块;同时引入模具行业协会、模具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突出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加入行业标准,以此规范学生设计和生产,拓展行业知识,随时了解模具行业前沿动态,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对整个模具专业教学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1 模具行业生产流程
依据模具行业企业特点,系统搜集模具行业领域动态、行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概况、行业专家信息;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及需求情况分析;知名企业信息、著名企业家信息;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新产品、新技术信息;职业资格、行业资格、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对全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进行了调研,总结了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生产流程、生产部、各部门工作内容、各部门专业人员、岗位职责能力与知识要求、工作内容及最终所提交成交客户模具和各生产部门的储存过程资料,现阶段我国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执行流程
通过对全国高职院校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整体方案、说课视频和课件、数字化教材、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课程的考核办法;对实训、内容及学时和开设的顺序进行了系统调研,并标示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占总调研院校开设比例,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执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基于生产流程模具专业资源库构建过程及特点
通过对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流程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计划调研,总结出模具企业生产流程和高校模具专业教学进程。分析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和高职专业模具教学进程的共同点,以企业各部门生产模具的知识能力要求穿插模具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在相对应部门的资源库下链接精品课程和实训内容。本文据此构建模具行业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模具专业资源库结构框架图如图3所示,此次模具专业资源库建设,以企业真实模具的设计、生产流程为主线,企业生产部门作为资源库目录,如(业务部)接受模具任务签订合同(设计部)设计模具绘制图纸(仿真部)模拟方案出具报告(生产部)加工装配试模(质检部)模具质量检测(业务部)模具后处理;同时将《模具价格估算》、《逆向工程》、《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模具CAD/CAM/CAE》、《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材料成型设备》等专业精品课程;和塑料模具拆装实训、冲压模具拆装实训、模具钳工与装配、拆装(模拟)、电加工实训等教学实训环节作为资源库的支撑材料,让高职高专院校模具专业开设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方法与企业模具设计生产流程一致,最终构建符合企业和院校实际需要,工学结合,职教统一,企业工作内容与模具专业教学专业课程对应双体制资源库。且在主页面中即时更新模具协会、就业趋势、模具行业前沿动态、知识论坛、共享资源、岗前培训、资讯交流、技术资格证书查询等资讯服务内容。可通过资源库随时查询模具企业各生产环节岗位人员的能力与知识要求和相关项目资源库资料;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即将从事模具行业的人员可根据自己在模具企业的所在岗位查询相关的教学课程资料,也可以在查询专业课程知识同时找到企业生产的相关案例,随着市场运行模具行业的发展,各部门资源库中随时添加新的典型案例带动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的项目更新,提升模具资源库的前沿性并实现了远距离的开放式教育。
4 结束语
论文从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出发,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院校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模具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优势资源,把资源库建成具企业模具生产实操特色、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开放型共享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且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职教改革的基本走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10-03
0 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1981年诞生以来,已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凭借国家考试权威赢得了国内外一致认可。为适应生源萎缩、社会与学生发展,江苏从2008年开始在高职院校中试行专接本教育,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江苏自学考试新模式。“专接本”是省考委和省教育厅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的全日制在籍专科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接读自学考试本科教育的工作,简称“专接本”。它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自学考试有机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淮安信息学院(简称“我院”)从2009年开始先后与南京邮电大学等7所院校合作开展专接本教育,共设本科专业10个,教育效果良好,赢得了学生、家长与企业的好评。专接本发展前景光明,但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服务、促进专接本健康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在分析专接本学情与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教育模式的探索实践和成效进行介绍,以期为专接本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专接本学情与课程体系分析
专接本为新生事物,培养对象为一群来自不同专科专业、并兼有高职生和本科生双重身份的特殊本科生群体,因此对专接本生源特点、课程体系等进行分析,将会促进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专接本人才培养目标。
1.1 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且参差不齐
专接本生源主要是本校三年制高职即将进入第三学年的学生,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科生均可报名专接本学习。这种“宽进严出”特点决定了其生源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且参差不齐,为接本学习造成一定困难:①高职院校生源总体不断下降,录取线逐年走低,学生素质差异较大。②高职院校生源类型丰富,招生类型有统招、对口单招、注册入学、“3+2”等;学生来源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③相同或相近专业学生选择相同对接本科专业,因原有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学生间知识结构存在差异。
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为例,班级多数同学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高,想通过专接本获得一种资格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但也有个别同学对专接本认识肤浅,重视不够,以为专接本就是混文凭,旷课逃课现象严重,因此每年都有个别学生中途退出、近10%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另外从该班连续4年招生情况看,不到20%的学生的专科专业是“模具设计与制造”,80%以上的学生的专科专业是“数控加工技术”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因前期所学课程不同,学生在接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差异较大。
1.2 课程设置
依据专接本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确保基本理论够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专接本专业在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考试计划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每个专业增设三门与专业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的实践与应用课程,分为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等四个模块。
以该院2013级“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为例,其课程设置见表1,沟通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和公共基础理论,思想政治理论凭专科合格成绩可免考,公共基础课专科合格成绩占40%,自考统考成绩占60%。衔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专科合格成绩占30%,自考统考成绩占70%,沟通课程和衔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顺利实现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和过渡,为学习主干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主干课程为主要专业课,全省统考。实践与应用课程,由主考院校负责考核,其目的是延续专科实践技能型培养特色,突出专接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
2 专接本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 深入细致做好宣传招生工作
在宣传方式上,我院通过邀请省考试院与主考院校领导来校做宣讲、召开系部专接本招生宣传大会、班主任深入班级等方式开展宣传。并通过学院招生简章、网站等载体向全校师生普及专接本相关政策,明确专接本管理员接受学生报名咨询。
在宣传内容上,真实宣传江苏教育考试院的有关政策规定,全面比较专接本与社会自考、专转本、专升本之间的差别,深刻剖析专接本性质、优势与潜力。实事求是地向学生阐明学位证和毕业证要求、各课程通过的难易程度及专接本文凭的社会认可度,由学生自主选择。
在宣传时间上,新生一入学,就将专接本作为入学教育内容之一,使学生一进校就对专接本有充分认识,从而树立学习目标,尽早规划未来。然后在大二、大三阶段,根据工作节点再进行多次宣传。
在政策与措施上,该院制定了多元化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奖助学金的助学、激励与导向作用,吸收优秀学生报名专接本学习。
在班级生源安排上,按照专业相同或相近原则组织生源并编成独立建制班级,保持专业连续性。
2.2 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完善管理制度
专接本是在省考试院统一管理和指导下组织实施,实行主考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双重管理,这是专接本新教育模式的突出特点。其中主考院校是组织者,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等工作,而职业院校作为办学主体,负责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由此可见,接本生的培养质量与所在职业院校的管理密切相关。
健全管理体制是专接本高质量、高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规范专接本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该院专接本实行二级管理。继续教育学院在分管院长领导下,对我院专接本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负责与省考试院、市自考办、主考院校联系,研究确定主考院校及开办专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等工作;学院其他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为专接本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各二级院系作为专接本专业具体承办单位,根据专业对口原则,负责某一专业的招生、教学等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专接本教育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在严格执行上级部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专接本教育考核办法》、《专接本学生管理办法》、《专接本教育教学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我院专接本开展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2.3 严格学生管理
为了让来自不同班级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尽快融入专接本学习,学生管理主要在以下方面得以加强:
①报名专接本学习的学生须事先征得家长同意,并签定《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学校、学生、家长三方协议书》,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
②将接本生纳入全日制普通专科生日常教育管理,选派责任心强的老师任班主任,健全班委会、团支部等学生自管组织。同时各教学院系还明确一名专业造诣较高、协调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专接本管理员,一方面在系主任领导下,协调处理专接本招生、教学、就业等工作;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关政策、专业学习等咨询服务。
③实行课堂考勤周报制。班级指定专人进行课堂考勤,班主任定期检查出勤,对周旷课达2次的学生,班主任须清楚缺课原因,综合其它课程考勤情况,判断该生连续缺课内因,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周考勤结果报送继教院。
④整合宿舍,固定教室。接本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宿舍,为便于教学与管理,依据自由组合与适当调整原则进行宿舍整合,对接本生进行集中管理。并要求接本生到指定教室上晚自习,并配任课教师轮流下班级辅导。
2.4 精心组织课程教学与考试
2.4.1 择优安排师资,重视备课环节
课程教学始终是专接本办学的中心任务,我院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①安排课余时间充足、责任心强、经验丰富、职称高的教师任教,并保持任课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从师资上保障教学质量。以“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为例,自该班开设至今,有20名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3名,占65%。为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励教师想上课、上好课,该院出台了与课程类型、课程通过率挂钩的优劳优酬课时费标准、教师奖励办法等政策支持。②抓实备课环节。首先,教学内容紧扣江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要求,依据大纲要求设定教学内容并组织实施,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由主考院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当面与主考院校教师交流重难点内容,以获取更多考试信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各教学院系内部也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研讨教学方法和技巧。最后,任课教师须研透教材、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准确把握考试要点与试题特点,使讲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每周至少下一次班级辅导,对学生到课情况须严格考勤,并做好记录。
2.4.2 合理安排开课时间
接本生第一学年需同时上专科课程和专接本课程,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为不扰乱专科阶段正常教学秩序,专接本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主要安排在晚自习和周末。同时因专接本考试时间为每年4月和10月,为使学生赶上10月份的考试,每年安排新生于5月份开课,并利用暑假、国庆假期补课,切实提高课程通过率。
2.4.3 认真对待考试
专接本考试是对教学与管理各项工作的一次综合检验,是专接本办学的重要环节。为此,提前公布每学期考试日程,使学生清楚学期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准考证、考试通知书统一由班主任到继教院领取,学生亲自到班主任处领取签收。考前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强调考试纪律与注意事项,并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温馨提醒和指导。遇到与接本考试冲突的情况,提前部署,妥善安排,尽量不影响接本考试。
2.5 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5.1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相对社会自考而言,专接本明显强化了实践教学。以我院“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为例,由表1可知,衔接课程均含一定的实践学时,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教学做合一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即时结合;主干课程为专业核心学位课程,配课程设计作为其实践教学,每个课程设计用一到两周时间进行集中学习,指导工作由我院任课教师具体负责,主考院校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2.5.2 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强化技能训练
为实现专接本应用性、实用性、职业性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主考院校优质教育资源为专接本服务的功能,强化接本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及实践能力,实行“双证”毕业模式,即相关职业资格证加本科毕业证。比如我院“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的MOLDFLOW塑料成型CAE实践课程,统一组织学生去南京工程学院集中学习一周,主要学习应用MOLDFLOW软件进行塑料成型CAE数值模拟,考试合格可取得职业资格证。
2.5.3 严抓毕业设计质量
首先,选择责任心强、经验丰富、职称高的专业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全程负责毕业设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采用双导师制,主考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指导,以高职院校教师指导为主;其次,选择良好课题,确保工作量饱满,难度适中,有一定深度和广度,报送主考院校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三,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监控,由主考院校教师牵头进行中期检查,指导教师和学生均须认真、如实、及时填写过程记录,答辩时由主考院校指导教师任答辩组长统一把关;最后,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加强毕业设计的组织、实施、指导、督促和总结,强化过程管理,切实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2.6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教学质量是专接本的生命线,建立健全教学督导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该院专接本采取省级督导、主考院校督导、院级督导和教学院系督导的四级教学督导机制。首先,省考试院对我院专接本教育教学诸环节开展检查评估;其次,主考院校对我院专接本进行检查,如考试巡查、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等;再者,专接本纳入我院日常教学管理,统一执行我院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最后,教学院系也建立专门督导机构,形成反馈和纠偏机制,强化教学质量监督,采取随机听课、教学检查等形式,定期开展教学质量督导工作。
3 专接本新型教育模式的实践成效
①专接本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课程通过率、一次毕业率、一次学位授予率等关键指标增长明显,在学生和家长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对“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的统计,各课程平均通过率达83%左右,一次毕业率由2012年的56.67%提升到2014年的88%,班级学生数由2010年的24人增加到2014年的51人。目前该院在籍专接本学生已超800人。
②专接本学生经过高职三年和本科两年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在不断学习与强化实践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竞争能力,并在省级和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2012年、2013年从“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各选3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制作机器人,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组“中科”杯机器人技术应用赛中分别荣获团体二等奖、一等奖。2013年再选5名专接本学生参加“凯达”杯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荣获学生组“注塑模CAD/CAE与主要零件加工”一等奖、“冷冲拉延模CAD/CAE”三等奖。
Exploring and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for mould specialized direction
Sun Lingyan1, Luo Duyu2
1.Jiangsu teacher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2.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052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alent development status in mould specialized direction. Aiming to improve engineering literacy of student, the idea of course, range of cours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urse and grade evaluation we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Key words: mould specialized direction;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engineer talent development
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装备,模具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许多新产品的开发都依赖于模具。没有高水平的模具,也就没有高水平的工业产品,因此欧美发达国家将模具誉为“工业之母”[1],而国务院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其加工技术和设备列入了重点支持项目[2]。随着国际资本向国内的转移,我国的模具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模具的生产从传统的技艺型手工生产方式时代进入采用数字化、信息化设计的现代化工业时代。但国内的模具产品以中低端为主,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还非常低[2]。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模具产业在设备和材料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模具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模具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系统观念,还要具备综合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能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又适应多元化生源的求学需求,这是工程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
1 模具专业(方向)的教学现状
模具设计及制造是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下的一个专业方向,主要为模具行业培养能从事模具设计、加工及模具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为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各大院校以占模具生产总量85%以上的冲压、塑料及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自2004年开始设置模具专业(方向),经过若干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必修课平台上设置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模块中设置公共选修课和专业拓展课程。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又能跳出课程的束缚,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自招生以来,学生的就业情况良好。
从企业的反馈信息来看,我校毕业生尽管动手能力较强,但从学校到企业仍需要较长时间的过渡期。高新技术广泛、深入的应用,使专业能力的范围得到拓宽或提升,但不可否认,学生在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确实存在着欠缺。现代制造业分工精细,环环相扣,要求从业人员除了精通专业技术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工程素养不仅意味着实践能力,还意味着广阔的专业视野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而这恰恰是目前学生所欠缺的,这从目前缺乏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方面也可见一斑。国内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加剧了生源素质的差异性,保障制度和政策支持的缺乏导致企业实习流于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间的差距?
2 综合性课程的建设
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尽管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课程被组合成课程群,但每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在不同时间分别讲授,课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多地隐含在教学内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问题,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上,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很难形成对专业的整体认知。此外,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设计和专项技能训练以单项为主,难度不高且综合性差,单项训练很难在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要想高水平地完成毕业设计尚且不易,适应企业的快节奏工作就更难了。鉴于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对2009级模具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一门综合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交叉提高学生知识整合能力,使学生学会综合性地解决问题[3]。
2.1 课程建设的思路
设置综合课程时,要注意3个问题:(1)在避免关联知识简单、机械拼盘与混合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2)在照顾知识间横向联系的同时,避免学生浅尝辄止式的学习;(3)在校外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需要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提供结合点,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面向工程的实际训练。据此,我们将课程设定为基于产品开发过程的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在其中内嵌模具产业的具体生产流程,为学生提供接近全真的职业化情景。通过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 integrated learning),学生能够打破课程间的界限,将关联课程的知识拼接起来,形成对专业的系统认识,进而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考虑到这一环节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储备,该课程被安排在专业核心课程结束后进行,并要求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结束。
2.2 课程内容的选择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并非模具设计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并不需要高难度的任务,1个小型模具项目即可。通过经历典型模具生产的全过程,学生很容易就能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并在知识与自身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完成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考虑到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差异,项目由易到难分为3个层次:(1)原有课程设计任务的凝练,要求在现有设备、加工能力以及给定成本的条件下完成,真题真做,大大激发学生求新的欲望和兴趣;(2)毕业设计任务的节选和简化,以此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衔接力度。(3)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将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分解,从中选取适合学生 完成的任务的,可进一步展示学生的才华。
2.3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模具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产品工艺分析到模具结构设计,再到模具制造、装配、试模和修模等,既要考虑模具性能,也要考虑成本控制、生产周期,离开团队合作很难完成。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互助精神,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课程,若干组学生又组成一个团队。在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同一团队的工作组将实行轮岗制,以便学生能对产品研发过程及企业运作方式有清晰的认识。通过这种换位思考,也能帮助学生跨越独生子女的“自我”障碍,学会理解他人以及正确评价自己。为便于管理和指导,每组以3~5人为宜,以协商方式组合,学生将在不同的项目中轮流担任组长。在担任组长期间,除管理组内工作、协调组间关系外,学生组长还要协助指导教师掌握项目的执行状况。这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是很好的锻炼。
在内嵌模具企业实际生产流程中,课程保留了企业内部运作的全部流程,仅取消与客户的外部交互(包括订单确认、交货服务和售后服务),如图1所示。1个项目将由同一团队的3组学生共同完成:第一组为工程组,承担产品确认、模具结构设计和3D分模及制作零件散件图的工作,同时还要填写采购单;第二组为工模组,主要完成模具的制造、装配和调试等任务,所涉及的工序大致有车、铣、热处理、磨、CNC、电火花(EDM)、线切割(WEDM)、坐标磨、抛光等;第三组学生为品质组,承担着保证模具质量和生产周期的任务,除了完成成形部件、模具以及试制产品的检测工作外,还负责项目进行过程中协调设计、生产、试模和修模等任务。通过学以致用,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一定的模具经验,这对提高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非常有益。
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推进,教师需要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转换角色。在项目下达之前,作为任务下达者,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通盘考虑,使学生能在现有条件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项目进行之初,作为引导者,要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和岗位,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作为技术支持者,要对学生适时进行指导,同时推广数字化技术,让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高性能、低成本、节省资源的工程理念扎根于学生内心。在项目节点上,作为技术主管者,教师要在保证工作进度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在项目结束时,作为评价者,教师要在不失公平的前提下对项目进行得失分析和评估总结,并对学生工作进行评判。
2.4 课程评价与考核
对综合实践环节进行评价,不仅是学生广泛、公平参与教学的保障,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着眼于个体评价,主要考量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综合评价则着眼于团队评价,主要考量协作状况以及团队合作成效。过程考核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完成,包括学生自评、组员他评和教师评价,分别按15%,10%和15%计入总分。评价依据是师生讨论完成的考核标准,包括项目实现目标、能力目标、任务目标、时间节点目标以及成绩评定原则等内容。综合评价则在项目全部完成后进行,包括团队内部评价和成果评价,分别按20%,40%计入总分。在课程结束后的集中展示上,学生除了展示项目成果(模具、试产产品、项目涉及的技术文件)外,还要用PPT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在对教学过程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团队内部对各小组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成果评价则由师生共同完成。
3 结束语
综合实践教学的出现是模具专业(方向)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1)在教学资源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效果?(2)在生源素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如何设定课程考核指标,使之能全面、直观地检验出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教育实践,高职教育要想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推进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下面仅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做些初步探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掌握数控技术应用知识,能够从事模具加工设备的调试与维护、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压铸模与锻模设计等工作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毕业生既要掌握专科层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又必须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能够在毕业后立即上岗工作。因此,应当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互相交叉、渗透、补充、促进,并贯穿专业教学的始终。此外,实践教学应遵循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从而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
应当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来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个体系由五种类型的实践环节构成,分别是:基本技能实践、实验、专业技术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
(一)基本技能实践
基本技能实践是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本专业应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基本技能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动手能力;(2)掌握本专业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3)为理论教学建立感性认识,打下良好基础。
基本技能实践包括机械加工实训、钳工实训、信息处理实训及热加工实训等项目。其中,机械加工、钳工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生产现场常用量具的使用,常用刀具的使用,常用机械拆装工具的使用,常用设备的操作等。信息处理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表数据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本实训环节的实践,应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级水平。热加工实训主要培养学生了解热加工(铸造、锻造、焊接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
实验是配合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使学生对理论教学有感性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消化、理解理论知识;(2)使学生掌握各类实验所用设备、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了解其基本性能;(3)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能力;(4)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其中,主干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设备控制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加工设备》、《冷冲压模具及设备》、《模具CAD/CAM》、《塑料模具及设备》等都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实验类型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验证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
综合性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探索问题的规律,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新问题。
设计性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此类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在这一实践环节中,应当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一般来说,应将实验与理论教学结合进行,个别实验可以单独设课或以专用周的形式进行。
(三)专业技术实践
专业技术实践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能力训练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独立工作能力。专业技术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及实践专用周等。
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运用本课程及有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相关内容设计的能力。
实践专用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及有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四)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是教学过程最终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实践,学生应树立现场生产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经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迎接挑战、努力进取的勇气,从而完成就业前的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综合实践包括岗位实训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
岗位实训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这是全部教学过程中的最终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所规定的设计任务,收集资料、思考研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有关模具设计、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使学生受到技术员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设计计算、分析问题、查阅资料、绘图、文字表达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五)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劳动素质及身心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奋斗方向;只有具备良好的劳动素质,才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沟通,为将来从事艰苦工作做好思想准备;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在竞争中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挫折,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发扬协作精神,激发创作精神。
社会实践包括军训、公益劳动、勤工俭学、社会调查、谋生训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可理解为三个阶段和四个方面的实践能力,共同构成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块。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技能基本功训练,如信息处理实训、钳工实训、热加工实训及机械加工实训等;第二阶段进行专业技术训练,如冷冲模具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模具CAD/CAM技术与应用实训,模具数控加工实训等,要求学生最终通过劳动部门的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第三阶段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既打下较好的文化基础,又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真正成为能力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四个方面的实践能力
设计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绘图、计算、查阅资料和文字表达能力,由计算机绘图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冷冲压和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组成。
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在模具加工上的应用能力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传统生产设备的安装、调整、运用维护与检测的能力,由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岗位实训等组成。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在模具加工上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现代机械制造设备的安装、调整、运用及维护的能力,由模具数控加工实训、模具CAD/CAM实训等组成。
关键素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劳动素质和身心素质,由军训、公益劳动、勤工俭学、社会调查、谋生训练(暑期打工)等环节组成。
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总周数126周,实践教学周数为57周,占总周数的46%。在实践教学周的57周中,基本技能实践13周,占23%,专业技术实践20周,占35%,综合实践12周,占21%,社会实践12周,占21%。此外,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各门课程实验共计154学时,约折合成5个实践周,未计入实践教学总周数。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抓好“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一方面从企业引进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大在岗教师培养的力度,通过下厂挂职锻炼,参与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既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全面开放实验室、实训室改革实验室、实训室的管理体制,相关实验室、实训室的管理权下放到教研室,实行系、教研室二级管理,课余时间全天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自行设计和开展实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而且有利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思考、理解和总结的能力,进而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平时考查,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实习日记、设计图纸、说明书等进行综合考查。考核可采用口试、答辩和现场操作等方式。在信息处理实训、数控加工实训、机械CAD/CAM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必须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践教学环节成绩一般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五个等级。
关键词: 塑料模具;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
Key words: plastic mold;module integration;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215-01
0引言
作为模具专业的主干课程《塑料成型模具设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开展。在本人长期从事《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模块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传统课程教学及存在问题
1.1 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根据教材或确定的内容系统地在课堂上讲授,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组织教学,并按一定的教学法(含已有的教学经验)讲课,目的是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和较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1.2 存在的问题以上教学方法看似很有逻辑性,但整个看来教学的整个过程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好坏,理解的程度教师只有在课程设计时才能了解,而且学生学习很被动,必须完全接受老师的灌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考试的时候也只是应付过关,不能把握课程中的精髓。
2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校材料成型专业本科学生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开设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在这一学期学生的任务非常艰巨,压力很大,上课往往出现到课率不高,上课不积极等,若上课仍采取按部就班的方法上课,往往会上课学生不积极,影响老师情绪,教学效果极差。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采用模块一体化教学,体现专业特色,使学生主动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模块一体化的内容根据教学计划,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教学、塑料件加工认识实验、模具拆装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内容,按计划应上理论课,在讲授一定理论之后,进行相应实验,理论完全结束后进行课程设计。采用的模块一体化的具体教学安排是:开课前,将最后每个学生要做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发给大家,给出设计零件的工程图及设计要求。另外给出设计塑料模具的设计步骤。①分析塑件(包括工艺性和塑料类型);②成型方法的选择;③注射机的选择;④塑料模具整体结构的确定;⑤成型工艺条件的确定;⑥模具各零部件的设计;⑦设备的校核;⑧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在以后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学习,不但能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而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3 实验教学实验能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不能只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安排试验,比如在开课前学生对塑料模具了解很少,可以进行认识实验观看塑料件生产的设备和模具,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进行理论讲解,更容易理解,在以后的理论教学中,使实验室平时有开放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实验。
2.4 讨论式教学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充分说明了集体的力量,由于本课程中在模具结构章节中,有大量的结构图,若老师满堂灌输,而且图形结构复杂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搞清楚每个零件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思维疲劳,影响教学效果。
2.5 多媒体教学《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课图形较多,若采用传统的模型和挂图,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不能达到动态的效果,比如上面提到的模具结构的问题可以将典型的结构做成FLASH动画,利用视频讲结构动作过程动态的展现出来,最后将学生的讨论进行动态化的归纳,另外理论课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以做成动画,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2.6 成绩评定办法针对学生以往考试只在最后突击的特点,将成绩评定改成不只重视最后的理论考试,采取各个方面并重的评定方法。
2.6.1 注重平时成绩①平时上课情况:到课、发言。将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量化记录下来,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②作业情况。每个章节留出课后习题的一部分作为课后作业,以便学生复习和总结,记录下来,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
2.6.2 实验成绩:各个实验成绩的总和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记录下来他们的操作情况、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结合实验报告的成绩,得出实验的成绩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
2.6.3 合理分配期终考试内容期末考试试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采用闭卷,时间为120分钟,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图形分析题主,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考察基本知识的归纳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以上三个部分在课程成绩中所占分值为平时成绩占20%,实验占10%,期末考试占70%。
3课程教学改革前后学生成绩分布的比较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而且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已完全不成问题,下面就几个方面教学改革前后进行比较。
4结束语
从教学改革成绩看,教学效果明显,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模式进行。另外随着实验室设备的到位,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设计阶段做成的模具结合《模具制造工艺》实验由自己动手加工出来,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从实践中提高专业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38-02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是一个对理论性、创新性及实践性要求都较高的工科专业方向,其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因此,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创新实践类课程,并且其学时比例不断加大[1]。然而由于受到教学设备、教材及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这类课程往往存在教学案例少、针对性不强、新颖性差、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造成了创新实践名不副实,流于形式,有些甚至仅仅停留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阶段,严重影响了创新实践的教学效果[2]。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科研项目驱动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创新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所谓创新实践,贵在一个“新”字,因此其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而知识创新往往依赖于科学研究。高等工科院校,特别是教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因此高校教师往往掌握着大量的科研资源,如果能将科研资源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实现协同育人,克服“灌输式教学”的先验式弊端,培养学生解决“开放式”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创新实践教学更有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可极大地缓解教师“教学―科研”的双趋冲突,使科研更有活力和张力[3]。最终使得学生在“真刀真枪”的训练中,其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一、模具专业创新实践教学的策略
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方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都应突出体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其中最直接、最能体现创新与实践的教学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科技创新竞赛、毕业设计等。
(一)课程设计环节
哈尔滨理工大学模具方向的各个实验室目前已实现全部开放,学生在通过基本操作训练及实验室安全教育,经考核合格后,可完全自主地在实验室从事实验工作。在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在课程设计的内容上,可适当地引入创新性、实践性更强的探索性实验与设计。这类探索性题目的来源一般都出自教师的科研课题,特别是科研项目中的实验研究、装置开发等非理论性部分。将科研项目中的实验研究部分细分为小的分支,以这些小的分支作为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由3―4名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及设计任务。例如,在本专业的主干课程“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中,传统的课程设计内容大多局限在一般的冲压模具、锻造模具、挤压模具设计上,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只要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就可获得相对满意的设计结果,所受到的创新训练有限,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而在引入科研项目的模式下,该课程的设计选题范围可扩展为更具挑战性的教师科研项目领域,如:新材料新工艺的设计、特种模具设计、模具结构改进与工艺优化等,由于是教师所擅长的科研领域,因此教师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类探索性题目较以往的验证性、重复性设计具有更高的难度, 但同时更具有科学性、前沿性与新颖性,因此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其参与热情极高。学生在进行这类探索性课程设计时,没有现成的教材与讲义, 设计方案靠学生自己去探索,设计结果靠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因而,独立地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将会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与提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科研项目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之一,该方法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的灵感与智慧也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创新源泉。
(二)科技创新竞赛环节
经过课程设计环节的科研训练,绝大多数学生会对创新与实践产生极大的兴趣,科研热情十分高涨。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积极申报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项目。这些科技项目的思路及灵感大多数都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甚至有一部分就是教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或一个小的分支。参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的前期预研、申请立项、项目研究、项目验收等多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资料整理归纳、科学问题的提出与凝练、解决方案的制定、可行性分析、项目研究与实施、结果评估、科技论文撰写等自主性、创造性、创新性的工作。参与这一过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科研水平、实践与创新能力, 而且培养了参与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科研项目为模式的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实现了科研项目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充分融合与互动。
(三)毕业设计环节
与课程设计、科技创新竞赛相比,毕业设计的进行时间最长,学生的精力最为集中,参与范围最广。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可直接吸收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专业模具方向的毕业设计论文绝大多数都是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真题真做。在毕业设计的开题阶段,以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为例,教授学生选题的一般程序、原则与技巧,突出毕业设计选题的创新性、新颖性与可行性。文献检索、开题报告撰写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方法,掌握如何提出并凝练科学问题的方法,掌握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研究方案的方法。在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项目的实施模式,按进度分步完成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的整理与理论分析、研究报告及学术论文的撰写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基本的科研训练,其创新思维意识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具备了科学与工程技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四)评价与考核环节
在上述环节的创新教学实践中,应该特别注意本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在学识、能力上的局限,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胜任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以研究结果、研究成果等传统的评价指标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成绩显然有失公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合理的做法是采用基于创新工作过程的评价体系,即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及成绩时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注重工作过程的连续性、创新性与发展性,即重过程而非结果。其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重点考查学生在此过程中知识的运用、经验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情况。具体的评价与考核中应该以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对实验过程、装置及结构有所改进等为指标。同时,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进行激励,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参与创新的热情。
二、模具专业创新实践教学的效果分析
(一)科研与教学结合,提升教学层次与师资质量
科研是“源”,而教学是“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可实现协同育人,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科研项目及其所产出的成果反映的是学科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若能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教学案例,将其移入人才培养的课堂,则不仅可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层次与教学平台得到极大的提升[4],而且还可以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由“主宰者”变为“主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使得科研实践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将在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中得到提升。大学教师具有教师与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也就是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进行科学研究,当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后,将不仅会使教学更有广度和深度,同时会使得科研更有活力和张力。有研究表明大学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总体来看,科研成果丰厚的教师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要远远高于不从事科研的教师。同样,教学质量高,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科研工作也往往要好于教学质量差的教师。由此可见,科研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还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业务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既培养了学生,又提升了教师自己。
(二)科研与教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真刀真枪”做科研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经验,广大教师和学生成为科技创新的共同体,他们不仅是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主要作者,也
是专利发明群体的重要成员。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专业的学生依托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经过多层次的创新能力训练,科研素质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先后在国家及省级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奖20 余项, 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0
余项。学生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模具方向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超.基于“认证工程师”的模具专业技能型课程改革与实践[J].黑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3).
关键词:
压铸模具设计;教学改革;职业教育;项目教学;实践教学
1概述
模具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以效率高、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塑料模、冲压模还是压铸模,其在机械及材料行业中的主导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其中以主要生产有色金属制件的压铸模越来越得到各发展大国的注重。金属制件在航空航天、军工企业、汽车行业、化学纺织等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而复杂又精密的金属制件的生产往往是困扰各大生产行业的头等难事。这个时候,压铸生产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唯一途径。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压铸模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特种铸造方式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充分的发挥着它的主导地位。《压铸模具设计》课程是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习模具设计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主干课。为适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并结合现代模具企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才在实践能力与灵活应用技术方面的要求,本学期,将《压铸模具设计》课程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全方位的进行了改革,将课程设计与项目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当中,用真实的企业案例呈现问题,真正的做到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做到灵活应变,学有所用。
2理论教学改革的方式初探
2.1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理论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法的兴起无疑是因为它优秀的以项目引知识点的翻转理念,这种方式在当今的教学中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压铸模具设计》中,将章节式的教学变项目教学。以总体的设计过程为导向,将抽象、零散的知识点变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将其拼接成具有脉络的整体工作流程。压铸生产的企业项目无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将其拆分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全面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另外,教学的载体可随着企业的发展随时的进行更换,凸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
2.2将绘图软件、数字媒体应用到理论教学当中
三维与二维绘图能力是模具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绘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往的教学都是绘图与设计是分开进行的,学生在学习绘图的过程没有针对性。在理论教学的改革中,将计算机绘图与多媒体的应用能力融入到理论课堂中。学生上课可以带着电脑、手机、网络播放器等一切多媒体设备。理论教学采用项目教学形式,对于项目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刚开始接触起来可能是较棘手,单纯的靠教师的理论教学内容很难的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个时候学生手中的多媒体设备就会起到重大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学、讨论、总结的形式归纳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立刻用计算机对实施方案进行验证(模具设计)。在整个的课堂上完成分析、制定、实施、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的增强,同时也培养了其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运用能力,这也是顺应社会的发展的。
3实践教学方法的初探
模具设计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能否适应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本课程将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大的加权。在进行完理论教学之后,将在学期末安排针对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为其两周。课程设计做到人手一题,题目均为解决企业生产难题或为企业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每人完成一副模具设计,并编写出设计说明书。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在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中选择2-3副模具,带领学生到模具生产企业实地的加工出来,并在模具的加工、装配、试模过程中体会模具生产的流程。毕业设计是学生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之后对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一个检验,以往学生设计毕设题目后,没有条件将所设计的模具生产加工出来,从而导致学生对自己所设计的结构能否投入生产无法进行验证,导致学生的设计成为“闭门造车”[2]。改革之后,毕设之前将学生送入模具企业实习半年,并在这半年中配合企业人员完成一幅模具的总设计并进行验证。之后再回来学校进行答辩,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吃透模具设计各个环节,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为其进入接下来的工作岗位打下夯实的基础。
4考试改革初探
在本课程的考核模式上,将以往的纯理论的闭卷考试形式改为综合性的评估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等方面入手,合理的分配各个环节的分值。重点注重过程考核,将设计能力、绘图能力、分析能力作为平时分的考核点,期末取消闭卷考试形式,将其改为答辩形式。答辩过程要求体现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答辩获取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通过考核,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对闭卷理论考试死记硬背和对实践考试相互拷贝的尴尬局面,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结束语
在《压铸模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充分的考虑了模具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特点,深入的分析了作为模具设计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具备的能力问题。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理念出发,设计了理论联系实际,设计了着重强调动手能力与设计操作能力的教学改革方案,将项目教学与课程设计有机的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将产、学、研有机的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是学生全方位、多途径的发展。使其具有产品系统开发的能力,这种融于产业发展并与产业发展同步的教学方式,对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推广价值。
作者:张丽娜 程禹霖 单位:沈阳工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