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1 10:00: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语文文言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是考试的重难点。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句式结构、词语类型、翻译技巧、主题掌握等,这对于没有文言文基础的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实现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
一、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过多强调艺术性,忽视内容本身
从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来看,过多地强调艺术性教学,忽视了内容本身教学,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在文言文教学时,不少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到了对于整篇文章结构、重点词句、经典句子的把握上,过多地对文章进行艺术性的分析和评论,而忽视了对于内容本身的把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重视翻译教学,忽视学生感悟能力
重视翻译教学,忽视学生感悟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一般在进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老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课文的预习和思考,直接逐字逐句地来对学生进行文本的翻译,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地发挥,限制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对于文言文水平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值得注意的是,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翻译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来不断提升他们的悟性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一)情境教学,提升文言文教学氛围
情境教学,提升文言文教学氛围。在这个现代化社会中,由于长期以来学生的生活生长环境的影响,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来亲近文言文学习,更无法在文言文生活情境中进行语言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提升。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在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情境教学,营造良好的文言文教学环境。比如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可以通过借助于多媒体图片或动画的方式来对文中的景物和场景进行深入地解读,重点来捕捉意象,从而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当时文中的意境,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月夜之美,以此来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文章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感悟能力
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对于语文文言文教学而言,应该以学生为核心进行教学,努力地调动学生的主观动机,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现个人文言文素质的提高。比如在进行周敦颐《爱莲说》教学的时候,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菊、牡丹等意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以此来启发学生思考,强化他们对于文本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明白通过对比来烘托出作者的莲花般高洁的人格,以此来不断地加深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以此来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实现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实现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提升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将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不断整合,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文教学活力,并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提升教学有效性。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定具体的讨论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来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来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比如韩愈《马说》一课,老师可以设定题目:千里马和伯乐到底哪一个更重要?让学生自由结成小组来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四)深刻解读文章,升华文本主题
深刻解读文章,升华文本主题。对于语文文言文教学来说,其教学目标绝对不仅仅是基本词语和句子的掌握和翻译,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和认识,从而来养成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式。在学生掌握文章主题之上,还要结合社会现实来进一步地实现教学延伸,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现代社会背景下桃花源是否有可能存在?浮躁的社会现实与桃花源之间的碰撞和矛盾等,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将语文文言文教学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了文言文教学质量。
三、结语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是古人智慧的象征。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深刻解读文章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入地讨论和分析,从而来最大限度地保证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文言文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文言文解读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提升他们的语言素质。
参考文献
[1]郭仕康.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
[2]翟朔颖.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4(10).
(一)学生对于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不足。文言文在写作过程中,需引经据典,因此文章的构成中有许多典故内容,这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造成了困难。典故的应用实际与“比兴”的诗歌写作手法之间具有联系,以此物喻彼物,以此物联系彼物。因此,一个典故中通常带有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这种理解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此外,在一些文章的学习中,需要对于历史文化的背景内容有所了解,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的内容。(二)文言语法特殊现象对于学生造成困扰。文言文学习中,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虚词等的使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学生由于汉语基础较为薄弱,容易对一些古今异义造成混淆。因此,学习过程中,这些特殊的古代汉语词语含义、语法,对于学生会形成困扰。(三)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没有兴趣。在文言文学习中,一些学生对于学习意义的理解不足,一些学生感受到学习困难,容易对于学习失去兴趣,或者本身就不具有兴趣。此时,学生的学习是完全被动的,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进行主动思考、主动感受,造成主观上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不佳。
一、对文言文翻译时有些词语“保留”。(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或古今相同的词“保留”下来)例如: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做巴陵郡太守。“庆历”宋仁宗年号,“滕子京”是地名,这些专用名词在翻译时可以保留。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灵异了。“山”、“水”、“高”、“深”古今意义相同,所以翻译时可以保留,不用另行翻译。
二、对于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应予以“调整”。
文言文中常出现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互文现义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跟我一样喜爱莲的人还有谁呢?这句为倒装句,宾语“莲”借助“之”放在动词“爱”之前,翻译时要把“莲”调整到“爱”之后。“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用尉官的头作祭品,介词结构“以尉首”放在动词“祭”后作补语,“以”相当于“用”,翻译时将“以尉首”调整到“祭”之前
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过: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句翻译时应把宾语“何陋”调整到“有”之后。
3、“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的时候,到处狂喊乱叫,四处骚扰破坏。这句话应用了互文,并不是说“悍吏”只在东西“叫嚣”、南北“隳突”,而是说他们到处“叫嚣”、“隳突”。翻译时应调整次序,把两句连在一起翻译。
4、“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您可怜我,使我活下去吗?这句话中的“生之”即“使之生”翻译时应调整顺序,译为“使我活下去”。
5、“与同人饮楼上”(《山市》)――和朋友在楼上饮酒。“楼上”前省略了介词“于”,译时要补上介词结构。
三、对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翻译时要进行“替换”。
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虚数词等,在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里的与之相应的词来替换。例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这句中的单音词“亲”、“远”翻译时应换成现代汉语与之相应的双音词“亲近”、“疏远”。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走出门与伙伴相聚,伙伴们全都吃惊忙乱。这句话中的“火”是通假字,翻译时应换成本字“伙”。“舟首尾长八分有奇”(《核舟记》)――船从头到尾约八分多一点。“有”通“又”,用在整数或零数之间计算数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不也愉快吗?“说”通“悦”,愉快。翻译时应分别换成“又”和“悦”。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这句中的“妻子”古今意义不同,是两个词,应译为“妻子儿女”。
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代说的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读“wǘ”今常用于“罪恶”、“厌恶”等义。本句属古今异义。
四、对文言文中的有些部分翻译要“删减”。
文言文中的偏义复合词,同义连用的实词或一些虚词在翻译时要相应地删除。例如: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亮光。这句中的“仿佛”和“若”意义相同,翻译时取一即可。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要靠勇气。这句中的“夫”是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可删去。
五、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或根据文言文用法不必用的成分在翻译时应增补出来。例如:
1、“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此句为省略主语,翻译时应补充出来。
2、“放之山下”(《黔之驴》)――(就)把它放(在)山下了。动词“放之”后省略介词“于”。翻译时应补充出来就可以了。
在初中语文中,文言文的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教学与其他的教学模块相比而言,难度较高,很多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此外,很多教师受到应试观念的严重影响,片面追求文言文教学的应试功能,忽视了文言文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导致文言文的教学为与教学改革的步调相统一,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必须要意识到这一严峻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方式提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的学习枯燥无味,整体的学习效率也不高。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首先,教学形式陈旧。在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大多使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再逐字的进行翻译和注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够被动的进行接受;其次,学生也没有意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文言文复杂难懂,实用性也不强,因此,也不会好好的进行学习,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未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一直不高;最后,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不注重情感的传授,往往只要求学生会背课文、理解字词即可,没有深入的对学生分析文言文中蕴含的深刻情感,难以引起学生在思想与情感中的共鸣。
二、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2.1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就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1.1 营造出朗读的气氛
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而言,更加的讲究韵律,多读、熟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为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多开口朗读,这样就能够很好的优化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录音资料或者进行范读,充分的表现出文言文蕴含的独特韵味,营造出一种语境,让学生积极的进行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多种诵读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1.2 利用故事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
文言文的内容生涩难懂,教学的方式也较为单一,这就很容易导致整个课堂的气氛沉闷,教学效果难以提升。为此,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渠道来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鼓励学生走进文本。初中生的年纪较小,他们很喜欢听故事,在丝丝入扣的故事面前,教师无需再采取其他的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甚至愿意主动的去探寻文章的精髓。为此,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多介绍一些与课文及作者有关的科学知识、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2.1.3 利用多媒体来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
将多媒体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够再现古诗文的情景,也可以很好的提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够打破时空界限,让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如在《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关于《晏子使楚》的视频,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这两个相似的故事有着相似的主题和相似的背景,将其结合起来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学生与课文间的距离,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多媒体的使用要把握好度,过多的使用反而会给教学带来一些反作用,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必须要把握好使用的“度”。
2.2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2.2.1 重视预习
加强预习可以很好的提升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该能够借助工具书、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内容,这实质上是过程与方法的体现,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各异差异提出预习的要求。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工具书找出生僻字,将其中的重要词语标示出来,找出重复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还要结合注释对文章做一个基本的理解。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查阅一些与文章写作有关的背景资料。通过这种预习就能够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就能够根据这些难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2.2.2 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对于语文学习而言,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了解其中通假、词类活用的现象,才能够读懂文章,领会到诗词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运用特点,才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2.3 重视感悟
目前初中教材中收录的文言文,大多都是名篇佳作,这些课文具有一定的特征,有的文笔精炼、讲究章法;有的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学习这些文章,无论是在写作借鉴还是在思想情感上,有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除了要加强预习、重视积累以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感悟,提升语文素养。
三、开展有效的练习
积累是为了应用,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就需要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好科学的练习方式,这样能够很好的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避免陷入题海战术的困境,题海战术实质是一种低级的重复状态,浪费精力,浪费时间,学生往往也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为此,教师应该与现行的课程标准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多开展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类似的课外文言文,对学生进行重点练习,这样就能够培养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2]蓝秋燕.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探究[J]. 柳州师专学报,2011(04).
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只有学生充分自主预习,才能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积累文言文知识,完成课文学习目标。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前,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的方法指导。教师的指导要注意有针对性,要讲求实效,根据各类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集中指导法、分类指导法和个别指导法等指导方法。教师先对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方法指导,在学生自主预习的时候,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巡回指导、点拨,解决学生自主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学会初读、译读、诵读、略读、精读、移读等方法,学会文言文的翻译方法。采用初读:读文断句、正音释义、圈点疑难、查阅资料,复读:初读感知、译读明意、略读概括、诵读感悟等自主预习的方法。
二、自主翻译,合作交流
文言文翻译,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需重视文言文的翻译教学。学生在“自主预习,整体感知”环节,对文言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学生“自主翻译”环节,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相结合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课文,要求学生通过自主翻译、生生合作翻译、师生合作翻译等途径,把文言文课文全部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学生认真对照课文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标出难句,做好笔记;小组合作翻译实行优差生搭配分组法,以优带差,共同进步;合作交流做到生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主翻译,合作交流的方法,采用生生合作翻译师生合作翻译,不管运用哪种模式或合作交流方式,都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翻译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自主探究,质疑问难
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认真研读,自主探究,质疑问难,积极思考,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变被动获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放手让学生围绕教学重点赏析课文,抓住关键词句、重点段落,积极感悟,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要善于将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允许学生提出有别于其他同学的问题或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包括对老师讲解的质疑。教师要具有辨别问题的能力、善于把握引导问题时机,这样才能使学生敢问、多问、善问。有的学生想问又不知怎样问,或者根本提不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课文关键语句、重点段落、全文内容、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去“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学生探究问题同时,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最佳答案,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无法解决的问题,作好记录,准备在“自主合作,答疑解惑”的环节提出来解决;“自主探究,质疑问难”不只是学生行为,而是需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达到共同探究,共同答疑解惑的目的。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自我体验,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四、自主合作,答疑解惑
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问难”时,每个学习小组都研讨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小组内部已经解决,有的问题小组内部无法解决。因此,教师及时组织全班进行“自主合作,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自主合作,答疑解惑,分享他们研讨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处理好班级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分配;处理好师生合作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老师又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形成师生和谐互助、共同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自主积累,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56-0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课堂开始可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等来引入课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辅助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
二、反复吟诵,感受古韵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才能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诵读的方法有多种,如:①范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流利有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②自读。同学们按要求进行重点朗读,揣摩节奏,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③抽读。抽4~5人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或一首,师生共同指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④领读、齐读。就要求读出文章的气势。⑤分组读、分角色读。则要求读出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坚持下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传授方法,知识迁移
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常见的通假字:“说"通“悦”,“不”通“否”,“曷”通“何”,“见”通“现”,“识”通“志”,“有”通“又”等。又如词的古今义,去(离开\往),于是(“于”,“是”连用\今是表顺承的连词),妻子(妻子和儿女\今仅指妻子),但(只,副词\今常用作转折连词)等。再如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1、疑问句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强语气。某些重点文言虚实词的多种用法,如“之”“其”等;某些词类活用;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古代的文化常识……掌握了这些规律,也就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侧重于学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善学。
教师还要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归类,然后运用知识的规律去指导学习新的知识,这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过程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鼓励质疑,合作探究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质疑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如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辩论,竞赛法等。
五、重视课外阅读,厚积薄发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诵读教学,创设文言语境,就能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1、课外文言文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2、课外文言文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3、课外文言文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4、文言文无非是写人或者记事,甚至有些是寓意很鲜明的寓言故事,很好理解和把握,这些文言文所涉及到的主题几乎都是: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这3个方面。
(来源:文章屋网 )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在《宋定伯捉鬼》、《狼》等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教学时,可将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可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用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可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桃花源不仅景美,而且人们的心灵也美,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熟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可让他们把本文与已学过的《社戏》、《过故人庄》进行比较阅读。在《愚公移山》教学时,可将动漫flash《愚公移山》引进课堂,让同学们在陶醉于画面和美妙乐曲的同时,领略到《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内涵,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感情基调。总之,通过老师的启发,不仅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文中领略意境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只有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才能感受到文脉,才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行文布局的一般规律,在反复诵读中才能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挚情感。教学中的诵读形式多样,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集体读,个人读等,尤其注重学生的个人读,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调动感官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在调动思想器官投入到学习中。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有助于培养语感。同时,通过反复诵读,还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三、鼓励自主探究,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新时代的学生求知欲强,如果现在的教学仍然停留在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讲解的教学方法上,那么学生的思维如何活跃?“学贵有疑”,教师应当启发引导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变教师的“精讲深析”为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巧妙导入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上的愉悦,及已经被激发出来的动力,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服务,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掌握。如果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是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向理性的过度。这一阶段,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发现问题更重要。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必要的凭借,并及时调控,注意要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那样,“教学工作的工夫在于能引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自己有兴趣地去咀嚼、去消化、去吸收,当老师的在旁照料着。”
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一环,只有在准确翻译文言词语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课文、质疑解疑、把握题旨。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编者已在教材中作了适当的注释,学生凭借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再加上必要的查阅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为了不想把文章嚼烂后喂给学生,可在上新课前给学生留足自学时间,让他们通过读课文、查找工具书、小组讨论,比较“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积累常用词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去寻找矛盾的焦点,用最具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愚公移山》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辩论:你如何理解愚公的“愚”?我没有给学生权威性的定论,也不作暗示性的引导,就让学生自己大胆地发表看法。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然后站起来各抒己见:愚公执着,移山坚定;愚公愚蠢,不如搬家;愚公远虑,为后谋福;愚公蛮干,连累全家……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鼓励,让学生尽情发表,充分展示其主体性,并告诉学生思考问题要多角度。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摆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教学“瓶颈”。我们如何才能很切入、到位地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对于这一难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重在诵读,背诵下了即可;有的则说,文言文教学应在文意理解上下功夫;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翻译,必须通篇翻译。对于以上观点,我不完全赞同。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按“通读文言文――练说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解悟文言文”的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其中,“积累文言词”这一教学环节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也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显著特点。
通过近十五年的语文教学活动,我曾不断地勇于创新和尝试,深深地领悟到: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平台。所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词的教学。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实现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瓶颈”问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文言词的积累,应分门别类,切入文意,立于语境作以理解和积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通假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通假类型。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七年级上册《童趣》)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古今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古今类型。
1)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可怜、怜悯)(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表示谢意,感谢)(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今义:指太阳)(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对于古今类的文言词,既要理解、积累古义,也要理解、积累今义。
多义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多义类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纸条”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任用”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责任”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意思)(七年级上册《论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的意思)(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多义类的文言词,有的多义类文言词义项可供选择。根据当时的语境,即可选择性确定。例如:
之――
1)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是“他们”、“她们”、“它们”。
2)用为指示代词。是“这”、“这样”、“这种”。
3)用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得”。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
5)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置动前的结构标志。例如: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属于第一种)(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属于第二种)(九年级下册《公输》)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属于第三种)(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
4)孤之又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属于第四种)(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5)孔子曰:“何陋之有?”(属于第五种)(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称谓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称谓类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指刘禅)(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指刘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指秦王)(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疑问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疑问类型。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为什么”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能”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哪一个”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的意思)(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语气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语气类型。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吗”)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罢了”)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啊”) (七年级上册《论语》)
4)与臣而将四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了”)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对于语气类文言词,是要根据句式特点来判断,就表示何种语气。有的语气词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语气词。
活用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活用类型。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唔之。(“喂乳”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七年级下册《口技》)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远离”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意动用法)(七年级上册《伤仲永》)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使……发扬光大”)(使动用法)(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5)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像狐狸一样”)(名词用作状语)(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对于活用类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应根据文言词所处的语境理解和积累活用的意思。
其它类。根据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和理解与积累文言词的需要,有侧重点的积累一些文言词。主要是一些陌生、重点难点的文言词。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其表达的意思是确定的、唯一的。例如:“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下转第368页)
(上接第285页)以上九种类型的文言词,是我们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掌握和积累的。其类型是切入文言文文意和当时句子的语境而划分的,也是文言词归类积累的需要和学生便于识记积累的要求。但不是唯一的,应在语文实际教学中灵活对待即可。源于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是按分散到集中,少到多,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科学性的顺序编排,我们初中学生一定要学好文言文,也一定要继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从理解和积累文言文的文言词做起!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始终都维持尴尬的教学状态,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不管教师讲得有多卖力,学生总是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首先,学生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缺乏兴趣,而且在思想上觉得文言文根本没有任何用途,只是比较陈旧的死板文字。教师未摆脱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先领读,再逐句翻译,然后进行语法分析,串讲全文,注重语文教育所具备的工具性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下,文言文当中包含的浓厚的文化内涵并未被真正挖掘,课堂教学更是枯燥乏味,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初中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较短,并未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总觉得非常难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日积月累,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教学效果难以强化。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文言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2.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1让文言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很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有一定的相通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累积了大量名言警句和成语,还有很多学习方法和知识经验,这都是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基础。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运用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消除学生与文言文之间存在的距离感和学习文言文存在的畏惧心理,清除文言文知识学习时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因为长期以来学生被动接收,很厌烦文言文学习,要想转变这种状况,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例如教学《隆中对》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讲讲所了解和掌握的有关三国人物的相关故事,并谈谈影视剧当中所塑造的三人人物形象,再讲讲对这些三国人物有哪些看法,学生的这些经验和教学过程有效衔接,实现了寓教于乐,学生更易于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隆中对策出台的前后过程。
2.2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于文言文学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学生在掌握文章涵义的同时,在熟读的前提下流畅地背诵,教师就要让学生无时无刻感受文言文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板报、走廊等地书写一些古人的格言或名人名句,或者文言文课文当中的名句等,让学生每天都能看到文言文知识和文言文课文当中的语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慢慢受到文言文知识的影响,喜欢上文言文学习。同时,教师还可组织班级或年级的文言文朗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转变学生对文言文认识的同时,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当中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文言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3从古人人闻趣事着手,引入文言文学习。初中语文当中的文言文课文大多是古代文豪的著作,古人有着许多奇闻趣事,在相关文章学习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古人的人闻趣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兴趣十足的情况下再引入文言文课文的学习。例如:讲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讲述了关于东坡肉的由来的趣事,在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时,转到课文学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4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文章背景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方式,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例如:讲授作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时,笔者便运用多媒体设备,根据文章的内容创设古人宴请宾客的饮酒情境,制作成教学课件,在课堂上播放,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再让学生把酒宴上人们的情态用自己的行为或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在听觉和视上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兴趣投入到课文学习当中。
3.结语
文言文可谓是我国的国粹,学好文言文对于学生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因为文言文和白话文存在的异同,给一些处于发展阶段的初中生带来了学习困难。一些学生觉得文言文枯燥无味且死板难懂,久而久之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和文言文失去了兴趣。笔者分析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并探讨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让学生更深切地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文字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却成为当前语文教师不愿意探究和难以探究的内容,因为文言文教学具有难懂和乏味的特点,很多教师对此感到头疼。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更新了教学观念,创新了教学方法,课堂模式也变得活泼生动了,但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积极分析这些问题,提出有效解决策略,有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
1.工具性大于人文性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本来是一件幸福和快乐的事,是学生与优秀文化相接触的过程。但是,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放弃了文言文本身的文化特质,过分关注文言文的工具性知识,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性,致使文言文教学变得死板而生硬,学生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很难提高。例如,很多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教学生学会翻译、句式结构、通假字等工具性知识方面,却没有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最终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课堂毫无生机可言,这是得不偿失的。
2.忽视学生的参与性
与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具有属于自身的特征,最主要的特征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进行学习和理解。初中学生缺乏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积淀,很难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理解和学习,很多教师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全力发挥自己的组织和领导作用,带领学生去翻译、理解和感悟文章,全盘操作了课堂程序,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和安排进行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初中学生虽然没有较强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但是却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在学习中有着一定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是必然影响学生高效学习的。
二、如何打造高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1.发挥诵读作用,引导学生体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可见读书的好处,读书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应该被发挥作用。文言文字句短小,感情丰富,注重押韵,结构优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课文,细细品读课文,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文章内涵和韵味进行体会,因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进行诵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合理分配时间,引导学生多样化诵读。在时间上,可以根据初中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形式上要充分发挥各种形式,打造有效的诵读氛围。如,可以分为早读、中读、晚读;短期读、中期读、长期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混合读;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等等。此外,在学习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如《晏子使楚》时,可以引入分角色诵读、让人物带着感情去读,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2)突出诵读重点,制订诵读计划。在课堂中的诵读固然重要,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还应该在课堂诵读之外关注课外诵读,在学期之初为学生制订诵读重点,拟定好诵读计划,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做好诵读练习。(3)引导学生课前诵读,为课堂有效性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诵读,将学生带入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因而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实施,但是需要控制好课前诵读的时间和力度。
2.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化课文内容理解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明白,文言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理解和翻译是教学的基础,但不是最终目的。初中文言文选定的文章都是大家所作,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艺术价值,对于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艺术修养形成、人生价值观树立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要引导好学生领悟文章,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进而感悟文章思想内涵,并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合理联想,认真体会文章情感,如在《桃花源记》文言文学习时,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中的人间仙境。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品味文章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关注文言文中的音乐美、结构美和绘画美。文中的思想感情来源于优美的文字和和谐的结构,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文字,进而体会文章的美妙,如在学习《醉翁亭记》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析“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等修辞方法,从而体会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灵活翻译文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文言文教学的翻译是必须的,但是死板的翻译不是有效的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中应该引导学生灵活翻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文学习中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1)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翻译,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查阅课文注释、工具书进行翻译,理解出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白文章的大致情感方向。(2)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组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以达成课文翻译的共识,以找出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3)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针对有争议的地方要大胆质疑,从而强化重点知识,如词语意义、特殊句式、通假字等知识可以在质疑中得到强化。(4)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针对小组翻译成果要鼓励学生进行展示,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中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实现能力的提高。
此外,为了实现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外延伸,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如引进古文化知识、引进主题和难度相当的文章、引进生活知识等,以实现课堂知识的补充和巩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7.
研学后教,顾名思义指的是先研学后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来说,研学后教在教学思想、模式都进行了重大变革,以学定教,教在学后。本文结合案例,探讨引导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提升“研学”效率
要想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一方面,是通过教师的教直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是间接促进的方式,即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要想实现以上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提升“研学”效率。学案设计实际上是教师对课本解读的一种纸面呈现方式,好的学案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提升效率,教师应当理解教材,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合理的设计学习目标[1]。对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来说,学习目标设计应当保证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不能设置的过高或过低。尤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应当保证导学案中目标设置的单纯性和清晰性,重要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对文言文的鉴赏和频度。以《口技》为例,其学习目标设置如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通顺阅读全文;②积累文言知识,培养诵读能力。第二课时学习目标:①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灵活应用;②口技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感受其魅力,了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思考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第一课时重在“研学”,采用自由朗读、全班齐读等方式,以读代教,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第二课时重在品鉴、欣赏,细品文言文言辞之美,欣赏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通过这种目标设置,能够引导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学生思路清晰,课堂明朗有序,从而深化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新课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新课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对于文言文来说,可采取故事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等多种导入方式,以此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2]。例如在教授《岳飞》一文时,可以利用歌曲《精忠报国》来导入新课,这首歌曲歌词豪气干云,让人听起来热血沸腾,学生听后会不由自主的在脑海中构建出岳飞奋勇杀敌的场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的氛围推向了。
三、先测后教,检测基础知识
在新课导入之后,教师可以用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研学”情况,测验内容可以是文言文字词的积累、文章创作背景及文章大意等,以此让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扫清文言文中的字词障碍,能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3]。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用更多的时间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仔细鉴赏文言文的文字之美,品味文中蕴含的情感。四、层层递进,分层达标此部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不管,教师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导学提纲的引导下针对性的进行思考和探究[4]。
(一)初步感知
以《陋室铭》一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三种阅读方式:(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课文中读出注释的字音;(2)重点字词的精读。如要求学生读准“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等短句及重点字词。(3)试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并结合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感情。通过上述读的方式来让学生形成对文言文的初步感知,为后续的深入探究和拓展迁移奠定基础。
(二)深入认识
在学生对文言文形成了初步的感知之后,教师可以采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文章,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5]。在此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需要在学生思维卡涩、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指导和点拨,带动学生的思维。同样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教师可以如下导学提纲:小组合作解读和探究全文,先进行自主探究,之后小组交流讨论:①概述全文大意;②为什么妻子、小妾和来客都夸奖邹忌好看;③邹忌是否被蒙蔽?为什么?④邹忌进谏时的语言有何妙处?上述导学提纲设置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概述全文大意,考察学生对文章的宏观掌握,之后设计的问题衔接自然,过渡圆润,能够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课文。
(三)拓展迁移
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拓展和迁移,能够打破文言文本的局限性,融入学生自己的想法,拓展新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从而深化“后教”的效果。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拓展迁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打开学生拓展迁移的思路,形成最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文言文本的人文教育价值。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教学为例,在拓展迁移这一环节,教师可进行如下设置:(1)悟一悟。学过本篇课文之后,你能够例举出与之相类似的人物或故事吗?(2)写一写。人的一生必然伴随着风雨和困难,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打算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综上所述,本文以引导式教学法为依据,探索了研学后教背景下引导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明确了各个环节的教学要点。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学生“感知认识迁移”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诗棋.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渤海大学,2016
[2]姜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4
[3]代军垒.新课标背景下中学文言文导学策略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