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苹果教案范文

时间:2022-07-02 13:21: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班苹果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班苹果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中把鼠小弟为吃到树上的苹果,极力模仿身边的动物刻画得惟妙惟肖。矮小的鼠小弟想尽各种办法也摘不到苹果,但它依然坚持着,最后在海狮的帮助下摘到了苹果。简洁的画面,夸张的神态动作,勾画出妙趣横生、情节曲折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环环相扣,反映了鼠小弟遇事肯动脑筋,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与海狮之间合作分享的情感。在平时的日常教学、游戏及生活中,幼儿对于遇事要有耐心、能坚持、要合作分享的情感认识还不是很深刻,为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希望借助本次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遇事肯动脑筋,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与同伴之间合作分享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小老鼠和海狮的合作精神,对绘本阅读感兴趣。

2、理解故事内容,感受鼠小弟的内心活动。

3、能根据画面大胆猜测故事情节,大胆地表述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

PPT、音频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本很有趣的绘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书的封面,上面都有些什么?它讲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什么样的苹果树?是一只什么样的小老鼠?(完整的语言表达)

小结:这是一棵又高又大的苹果树,树上结了许多红彤彤、圆溜溜、香喷喷的苹果,苹果树下站着一只小小的老鼠,我们把它叫做——鼠小弟。

鼠小弟站在苹果树下,它在想什么呢?苹果树那么高,鼠小弟怎么样才能吃到苹果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小朋友们想了许多办法,那我们接着往下看,故事里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二、出示故事PPT,想一想、说一说、学一学,理解故事内容,感受鼠小弟的内心活动。

1、观察PPT第4——8张。

提问:小鸟用什么办法摘到苹果的?鼠小弟看到小鸟摘到苹果,心里是怎么想的?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小猴怎样摘苹果?鼠小弟看到小猴爬树摘苹果,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小结:小鸟会飞,小猴会爬树,鼠小弟飞不起来,也不会爬树,它该怎么办呢?

2、出示PPT9——17张,就在鼠小弟赶紧想办法的时候,又有几个动物朋友来摘苹果了,你们看一看,猜一猜,是谁来摘苹果了?你怎么知道的?(出示鼠小弟学动物的动作,猜一猜鼠小弟学的是哪种动物。大象、长颈鹿、袋鼠、犀牛)

小结:大象用长长的鼻子轻而易举地摘到了苹果,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也很容易就摘到了苹果,袋鼠妈妈轻轻一跳就摘到了苹果,犀牛力气很大,往大树上一撞,就有一个苹果掉下来了,可是小老鼠既没有长长的鼻子和长长的脖子,也没有大力气,他个子那么小,连跳都跳不高。树上的苹果被小鸟、猴子、大象、长劲鹿、袋鼠、犀牛一共拿走了6个,只剩下2个苹果了,看到苹果一个一个地被小动物们拿走了,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还没有吃到苹果,鼠小弟呀鼠小弟,你要是还不抓紧想办法苹果快没有了?鼠小弟现在的心情怎样呀?(着急、伤心、难过、它想哭了......)

3、你们也遇到过让你们着急的事吗?你是怎么做的?(迁移生活经验,体验鼠小弟着急的心理。)

4、出示PPT18——22,这时候,又有谁来了呢?(海狮)

提问:海狮想干什么呢?它会和鼠小弟说什么呢?(想一想,和你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5、海狮有什么本领?它们会怎样合作?最后它们用什么办法一起摘到苹果的?

小结:海狮用顶球的本领把鼠小弟轻轻一顶,就顶到苹果树上去了,苹果树上刚好剩下两个苹果,鼠小弟摘到苹果,一个给海狮,一个留给自己,它们终于吃到苹果了!

三、边看边听,完整感受故事。

师:刚才我们已经看了一遍故事,接下来我们再来完整地欣赏一遍故事。一边听,一遍想一想鼠小弟为了吃到苹果想了哪些办法?

提问:鼠小弟为了吃到苹果想了哪些办法?

小结:鼠小弟为了吃到苹果想了很多办法,它学小鸟飞、学小猴爬树......但是这些办法都没有成功,最后它和海狮合作,终于摘到了苹果。

你们喜欢故事里的鼠小弟吗?为什么?

小结:大家都喜欢鼠小弟,因为鼠小弟很不简单,它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会不断地想办法去解决困难,最后通过和海狮合作终于摘到了苹果,我们也要像鼠小弟学习,坚持、不放弃、想办法、和朋友合作。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通过合作我们就能做到平时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

四、迁移作品经验,通过谈话,深化主题。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使用剪刀,提高手指的灵活性。

2、通过实践掌握苹果的剪法,并会熟练运用对称方法剪对称苹果。

3、培养幼儿对剪纸艺术的喜爱之情。

活动过程:

1、趣味导入,观察特征。

欣赏儿歌《水果歌》

小朋友们在歌中听到了什么?

各种水果(苹果、橘子、西瓜…)

水果既好吃又有营养,小朋友一定有自己最喜爱的,谁能向大家介绍下它的外形特征?

3、欣赏范作,激发幼儿剪纸兴趣。

欣赏教师范作,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4、教师演示。

教师总结并演示剪苹果,从苹果的剪裁上引出对称剪法,加以强调。

5、幼儿动手实践,分组比赛。

教师在黑板贴上4个水果篮,分小组比赛哪篮的苹果又多又漂亮。

6、欣赏作品。

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析优劣,谈谈喜欢那个篮,为什么。

7、结束

小朋友,你们看到这么多苹果,心里感觉怎么样?(高兴)那我们一起跟着音乐体验一下喜悦的心情吧!教师和幼儿随着音乐快乐互动结束。

小班手工剪纸教案:《窗花》

活动目标:

1、学习剪窗花技能,发展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2、学习合作组画,感受疏密、高矮、前后排列对比的美。

活动准备:

多色蜡光纸和普通纸、剪刀、胶水、蜡笔、每组一张大白纸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桌面材料和工具,明确剪窗花的活动内容。

2、教师示范:

(1)把大方纸变成多层三角形。

(2)找准中心点,剪成花瓣形。

(3)用剪刀在三角两边剪出“小嘴”、“小洞”、“小缝”。

3、让幼儿取出白纸练习剪窗花。

4、幼儿自取蜡光纸剪花朵,提醒幼儿要拿紧中心点。

5、幼儿围在桌子自由走动粘帖纸花,然后用蜡笔或油画棒添画茎和叶。

6、展示幼儿作品,可引导幼儿互相评议,从中寻找疏密、上下、对称不对称等表现手法。

篇3

一、美术活动中幼儿常常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1.幼儿的涂鸦现象

在美术活动中,往往有很多幼儿出现乱涂乱画的现象,一张白纸发下去,没几分钟就涂满了,这样的情况在小班幼儿的身边普遍发生。然而,小班幼儿的绘画正处在涂鸦状态,因为他们的观察和绘画能力都很有限,表现手法也非常随意,因此有时候他们所画的“图画”,我们成人很难看明白,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才能挖掘出宝宝“作品”的真正内涵,才能更了解幼儿的内心想法,从而可以对他所描绘的“作品”进行补充,提高对“作品”的要求。

2.幼儿不肯动手画画

活动中不难发现,有个别幼儿对绘画似乎不感兴趣。然而,仔细观察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些幼儿不是少了兴趣,而是缺乏自信。在同一阶段的幼儿,绘画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往往能力比较弱的幼儿在活动中就缺乏自信,教师对于这样的孩子,就应该在活动中重点指导,降低对孩子作画的要求,在一旁提示和指导、鼓励和表扬、保护他的自尊,培养他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3.同一块区域出现乱七八糟的色彩

成人的世界里,对于看待事物的颜色单一,像香蕉是黄的、苹果是红的等,然而在孩子的眼中,色彩却是丰富多彩的。保护孩子对色彩的选择,教师需要做的,是教给孩子对色彩的运用。同样的事物、同样的色彩,孩子在涂法上面,只是缺少一些手段,教师可以将多种涂色的方法传递给幼儿,保留幼儿喜欢的色彩,保留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的作品在喜欢的颜色上,变得更精彩。

4.模仿老师、身边的幼儿

美术活动中,有很多幼儿会经常模仿老师或者是身边幼儿的作品,去描绘自己的作品,对于这种现象,我想说的是,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和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是尤其重要的。

二、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

1.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观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结合教学内容确定观察的对象,为幼儿创设必要的条件。如:教幼儿画“蝴蝶”,在活动前,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它的外形特征后,又让幼儿欣赏不同颜色的蝴蝶在空中飞旋、在花瓣上休息、在花丛中嬉戏等不同姿态。教学时,根据教学上的难点,重点示范某一部分,启发幼儿画出自己观察到的不同形态的蝴蝶,从颜色、动态、数量、构图上引导幼儿作画。这样,幼儿的美术作品显示出不同的效果。

其次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引导幼儿乐于观察。幼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其实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只要我们观察、倾听就会发现,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把握时机,随时随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感兴趣的对象。有一次户外活动,有一位幼儿发现地上有很多蚂蚁在搬运东西,大喊:“哇,快来看,地上有蚂蚁耶。”顿时,所有的幼儿都产生了好奇心,都跑过去看。借此机会,我马上去科学室借了放大镜,引导幼儿一起观察蚂蚁的外形、颜色和蚂蚁不同的活动状态。下一次的美术活动中,正好要求幼儿用西瓜子拼贴蚂蚁,这为活动垫下了很好的课前准备。

2.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

在一次公开课美术活动《拼拼贴贴》中,我示范操作,引导幼儿学习图形拼贴画的方法。

教案一:教师:“圆形”宝宝准备出发了,依次找来了两个小椭圆形,一个大椭圆形和一个小圆形 。“圆形”宝宝找到了这么多的朋友,变出了一只什么?

幼儿:小兔子

教案二:教师:“圆形”宝宝准备出发了,它会去找谁做好朋友呢?

幼儿:圆形、三角形、梯形……

教师:“圆形”宝宝找到了这么多的朋友,会变出什么呢?请幼儿大胆动手尝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同的拼贴方法,达到不同的拼贴效果。

幼儿:太阳花、毛毛虫、人……

篇4

2.学习剪直线、弧线、波浪线、锯齿线等线条。

3.学习沿轮廓线剪图形。

二、活动安排

在小班上学期,剪纸活动关键在于培养幼儿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强示范及个别指导。

一、剪纸目标

1.尝试徒手剪半圆形,初步掌握对边折剪的技能。

2.会比较精细地沿轮廓线剪贴物体。

3.初步学习沿虚线对边折,再沿轮廓线剪,能养成初步的良好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在小班下学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幼儿养成初步的良好剪纸习惯,逐步指导幼儿学会自己取放工具、材料。

一、剪纸目标

1.练习在已有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对边折剪。

2.练习沿轮廓线剪,逐步学会看图示操作。

3.尝试看图例模仿自画图案创作剪纸,能养成良好的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中班上学期,主要让幼儿练习对边折剪,一开始除了投放画有图案的纸以外,还可以投放空白的正方形纸,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之需求。还有在让幼儿自画图案剪纸时,要指导幼儿将图案画得尽量大一些。

一、剪纸目标

1.在对边折剪的基础上学习挖剪(镂空剪)的技能。

2.练习沿轮廓线剪,逐步学会看图示操作(会看图示完成“巧手宝宝”)。

3.学习对角折剪和二方连续折剪的方法技能,养成安静与干净的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中班下学期,主要是让幼儿学习对角折剪,学好了对今后学习其他折剪方法十分有利,另外可以教幼儿学习利用剪刀将长方形纸剪裁成正方形纸的方法。

附:挖剪方法说明:

可把需挖剪掉的空白处对折一下剪个小口,然后打开,剪尖从小口插入沿轮廓线剪即成。

一、剪纸目标

1.在对角折剪的基础上学习三角折剪、六角折剪和五角折剪的方法技能。

2.会用图形、线条有机组合进行多角折剪,逐步理解线条纤细、图案丰满的特点。

3.爱惜工具材料,具有良好的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大班上学期,可以让幼儿自画图案创作剪纸,一方面教师可提供一些样稿,

供幼儿模仿,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幼儿一些如:寿桃、苹果、

篇5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树立好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开展各项活动。本学期,二期课改进入关键时期,新课程全面试行,拿着几本崭新的书,我们一时还很迷惘,不知从何做起。,课程改革是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过程。二期课改是一场新的“思想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技术革命”,它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尊重幼儿内在发展规律、尊重幼儿发展的自主权、尊重幼儿个别差异,强调要创设发展空间。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真正把二期课改的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育行为,我组织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专门对《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进行了详尽的学习和研究,大家通过认真学习,对新课程有了较具体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我还改变了以往的活动模式,在教研活动中采用了“多问、多议、多讲”的形式,经常开展专题讨论,如:“我看二期课改中的亮点”、“小班探索型主题活动如何开展”、“如何掌握好生成课程和预设课程的比例”等等,让老师们提出自己对新课程的困惑、质疑,以及在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和难点,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交流情况,总结经验。使教研活动真正体现出学习和研究的浓厚氛围,成为教学研究的小阵地。

二、让实践活动更为生动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在我们转变观念的同时,我们也通过日常活动每个环节的,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其一,为幼儿创设更合理的

活动环境。从一开学,我们就多次研究如何合理利用教室环境,创设半开放半封闭的区角环境,让幼儿即可以互相交往,又避免过多地干扰因素。其二,采用开放的活动形式。二期课改淡化了学科概念,凸现课程的整合性,系统性。本学期我们老师继续打破学科的束缚,在活动中注重各类教育因素的融合,使孩子的活动态度更积极,学习更主动。其三,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小班幼儿虽然年龄还小,但是他们也有着探索的愿望。我们在生成探索型主题时就是关注了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以孩子的视角来确立探索主题,如“有趣的饼干”“好吃的糖果”“苹果”“鞋子”等等,这些主题都是适合小班年龄阶段的孩子特点的,孩子生活中比较常见和喜欢的事物。开展主题时我们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资料,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初步地获得相关的知识,激发了他们对探索世界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让家长工作更显人性

新的教育更强调家长的作用。在以往的观念中家长是幼儿教育的支持者,配合者,而现在我们提倡让家长成为学前教育的亲密合作伙伴。小班幼儿刚从各自的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一定会发生很多的磨合和矛盾。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生活,本学期初我们进行了家长会,详细介绍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期末对家长开放半日活动,让家长观摩了解自己孩子在园表现等。平时我们灵活运用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充分发挥家园之窗的作用,结合家访、电话、随访等形式进行家园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幼儿,建议家长采用不用的教育方法,共同为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而努力。本学期我们的家长也十分配合工作,积极收集主题开展所需要的资料、收集制作户外体育玩具所需的物品、丰富自然角的内容、参与英语儿歌的创作评比等等。

四、让个人能力更快发展

篇6

举例:消费者3・15、爱牙日,这个日子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从而拓展自己班的特殊日子“主题日”“分享日”。案例分析《数小鸟》从故事中可获得的经验,能从中得到关于“数”的一些知识和经验,确认数量有不同的分法,要努力学习与别人分享的方法,做错了要纠正,和朋友一起互相帮助。

举例:活动设计“微笑”,大班“小雨点这样想”,活动“狼和人”,活动设计“有趣的植物”。分主题“树林里”,枫树的烦恼,落叶,树真好,苹果树。

举例:活动设计:“小熊的故事”“小熊赏月”“幸运的小熊”“小马过河”。大班活动“比尾巴”,小班活动“秋叶伙伴”。选择的材料要经典,目标要清晰可操作,过程明确有弹性。课程期望达成的目标。加强教育的社会责任,提高活动材料的品质。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华东师范大学主任周合教授的讲座《幼儿园的艺术化教学》。内容包括:什么是艺术化教学?从本质上对儿童审美观的教学方式,艺术化教学鼓励儿童用视觉语言来实现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活动。阅读、音乐和美术是诱发主题学习的主要艺术媒介。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互动交流和互补。实现融洽胜于差异,共性与个性的情感社会化教育。

举例:主题“我的朋友”设计一个海报,分六组从各个方向组合,讲故事讲述设计的内容。有春夏秋冬的故事、地球的朋友、爱心天使、我们身边的朋友等。音乐表演《停机坪》、美术活动《设计一个钟》、阅读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

举例:小班活动:宝宝停车场,这节课用多媒体让幼儿认识标志“P”,用看信号开汽车游戏开始,认识警车、救护车、洒水车。用帮助小动物的方法来进一步了解车子的特征和用途。最后播放洒水车音乐结束活动。活动设计比较合理,结合了音乐、语言的整合。但教师在上课时按教案教学,洒水车的环节在幼儿认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情况提前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孩子在认识洒水车时认为是油罐车。中班活动――方脸和圆脸。这节课是感知生活中许多物体是方和圆的组合,用故事的形式来鼓励幼儿寻找、发现周围环境中方和圆组合的物体。方脸爷爷和圆脸奶奶各自喜欢不同的形状的东西,要分家不能分。再用寻找、记录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方和圆的组合是不能分的。

举例:小班活动:好听的声音。生活中的声音,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接着玩小瓶子装豆子,放音乐引导幼儿为大鼓和小鼓伴奏。分组大鼓和小鼓边唱边伴奏。教师用装一粒豆和装满豆,让幼儿体验大鼓和小鼓声。最后用糖果来探索大鼓和小鼓声。这节课比较生动和适合小班的孩子操作。

幼儿园主题教学案例分析。主题活动的展开比较深入,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开展主题活动。例:小班“我的家”布置真实的场景,幼儿操作欲望强。客厅、厨房、卧室。“汽车主题”有汽车图片、玩具、废旧材料自制汽车,汽车品牌标志区域。“饮料吧”冲饮料的操作流程,用具、果珍、奶粉、乐口福。“我是中国人”内容有风味小吃,少数民族、京剧脸谱、挂灯笼、放气球、制作神舟六号、航天基地、组合画拼画。“服装店”、“我们的银行”“休闲角”等。

举例:中班活动:我们的鞋子,了解各种各样的鞋,体验穿合适鞋的乐趣。幼儿观察鞋子、穿大人的鞋子,听音乐“大鞋和小鞋”,比较大鞋和小鞋,说说自己的鞋,鞋子分类,数鞋子,设计欣赏鞋。最后故事“皮鞋的由来”。树立了整合的教育观,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篇7

1 引言

“乐学”是幼儿对学习、劳动、生活充满收获感、满意感的体验,是一种向全新的未知领域不断的进取与追求,它是一种“爱的体验”一种“美的追求”,一种“创造的激励”。快乐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剪接、粘合、浓缩、扩充等手法实现书本内容的进一步生活化,并用游戏、娱乐、趣味语言、动作手势、示范表演、简笔画等形式,为幼儿创设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幼儿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 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2 满足幼儿情感需求

我们知道,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其情感需求的满足和发展是他们其他一切领域发展的基础。我们要重视小班幼儿的情感需求,全面关心、关注、关怀小班幼儿快乐情绪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差异,顺应小班幼儿的快乐天性,尊重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营造适宜的环境,使小班幼儿感到入园的快乐,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为了顺应幼儿自身的特点和其个体发展的需要,我为小班幼儿创设了安全、宽松、自由、自主、愉快的一日活动环境。在小班幼儿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我们把握适宜刺激的原则。

3 以兴趣为引导

兴趣是教育的最好时机,任何生命都会对事物的表象具有特别的兴趣,因此,必须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兴趣为幼儿的快乐求知来引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现代教学模式下,我们通常强调自主性与探索性,对兴趣所起到的作用特别的重视,而幼儿所有的自主选择活动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所有的课程的预设和生成的课程都源于兴趣。在幼儿课堂教育中,应避免一味的灌输“死课程”,注重幼儿的兴趣激发,培养求知欲,才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 多彩的活动是快乐教学的保障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做到三“重”,即:重过程,每次活动都要有活动教案、活动记录等;重结果呈现,每次活动都应该有活动最后的成果展示;重坚持不懈,只有扎实不懈地开展活动,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确保有“精彩的过程、第一的结果,高层的经验、良好的评价”。 比如在大班的《圣诞节到啦》这一主题活动中,我让幼儿自己制订活动方案,自己收集制作所需的活动材料,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制内容不一、形式多样的能表现自己才干的活动,自主分组进行。有的小组是用各种材料装饰圣诞树;有的小组是装扮成圣诞老人和报喜鸟进行表演;有的小组制作许愿卡;有的小组制作自己动手制作汉堡还根据自己的口味加蔬菜和沙拉酱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庆祝形式,幼儿不仅感受到圣诞节的快乐,体验到自己动手的乐趣,还拓宽了幼儿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幼儿快乐的情绪。

5 给孩子以评价办法,让每个孩子学会评价

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如每天接幼儿入园离园的礼貌教育:早上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离园向老师说再见;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时要向对方说“对不起”;晚上入睡时要求与父母道声“晚安”……在幼儿吃饭午睡时,要求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洗脸、刷牙等。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老师及时地给予孩子以表扬,可使孩子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增强进取心和荣誉感,还可以发挥模范作用。

6 采用看图讲述与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手段

篇8

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思考和学习的最基本方法是运用提问。西方学者加德默提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师的有效提问是互动与教学的最基本手段。有效提问就是以有效的策略提出有效的问题,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

幼师生在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实践。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能力的毕业生是幼师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之一。在幼师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有效提问”这一模块内容,并进行系统训练,让幼师生掌握有效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实际教学。

一、幼师生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幼师生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因教师提问不当导致教学活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屡见不鲜,存在着不少问题。

1.提问指向不明确

案例1 小班语言活动“云朵棉花糖”

师(指幼师生,下同):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客人,你们想不想认识它?幼:想。

师:今天呀,我们教室来了一位棉花糖客人,小朋友们该怎么说?幼:(经提示)棉花糖客人你好!……

师:今天棉花糖是来给我们讲故事的,我们一起来听听它的故事吧。

该生提问目的不明确,没有紧扣活动目标来设计提问,为了引出课题绕了一大圈才回来,让听者一时茫然。

2.提问内容简单低效

案例2 小班语言活动“云朵棉花糖”

师(老师出示挂图问):这是什么?幼:云朵。

师:云朵是什么颜色的?幼:白色的。

师:你喜欢云朵吗?幼:喜欢。

该生设计的问题大多是封闭式的,这类问题简单容易,幼儿没多久就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说开启思维了。

3.提问的层次性不够

案例3 中班科学活动“水果变变变”

师:今天老师在超市买了好多水果,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水果?他们都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幼:西瓜、香蕉、桔子……

师:老师请每个小朋友来闻一闻他们的味道是怎样的?摸一摸、按一按有什么感觉呢?

幼1:苹果闻起来香香的,外面很滑的。幼2:西瓜按下去硬硬的。

教学重难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对缺乏经验的幼师生来说比较困难,通常在提一个较难问题之前,不知如何用一些简单的问题作铺垫来达到预期目标。

4.提问准备不充分

案例4 大班综合活动“海底世界”

师(教师出示图片后):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它们哪些是鱼?哪些不是鱼呢?

幼儿纷纷举手回答…… 幼:老师,乌贼是不是鱼呢?

师:这个老师查了以后再告诉你好吗?下面请大家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是鱼呢?

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背教案”而没有“备幼儿”,对于临时出现的问题往往匆忙带过,草草了事。

5.提问对象不全面

案例5 中班科学活动“水果变变变”

师:你喜欢那些水果?它们都长什么样子的呢?

孩子们纷纷举手,有几个小朋友一直举手,老师没有请他们回答问题。

师:还有其他小朋友想说,等一下再和好朋友说好吗?

幼(小声嘀咕):每次都不请我,就喜欢叫×××回答。

面向全体、因人施教是施教者应遵循的教育原则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问题只有几个能力较强的幼儿在参与,只要有正确答案出现就马上结束这部分内容。

二、培养幼师生提问能力的方法

1.讲练结合,理解有效提问的基本内涵

幼师生在设计教案时,普遍感觉提问设计无从下手,教师成功提问的关键是计划,即设计提问,因此,“什么是有效提问、提问有哪些、什么样的问题及怎样问才是有效提问”这三个问题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

(1)通过教师讲解让幼师生明确有效提问的基本知识。有效提问的标准包括三方面内容:在集体活动中有成立价值的前提下的有效提问;能使幼儿听得懂,有积极回应的有效提问;能够紧扣目标的达成而设计的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反馈性等特点。在已有的研究中,对提问的分类有很多,如从认知思维水平看,提问可以分为识记型问题、理解型问题等类型;从提问语的形式来看,可分为填空式、过渡式等。例如根据幼师生学习能力的特点,选择他们比较感兴趣的绘本《跳芭蕾舞的牛》,先让他们在理解绘本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提问,从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将其归为开放式、递进式和针对式这三类问题,让他们比较后得出结论:教学因为提问的不同,呈现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从而更好地理解有效提问的基本内涵。

(2)通过正反案例让幼师生练习提问设计。一个有效提问不仅取决于问题的内容,也依赖于教师的提问方式。教师让幼师生搜集在观摩中记录的教学活动,或事先设计教学活动,然后由教师示范模拟,通过比较发现有效或低效的提问,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分析诊断、代表汇总发言等形式,让幼师生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理解。教师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让幼师生通过感知、练习和评析来体验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迁移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2.模拟演练,掌握设计提问的基本技巧

从苏格拉底时代以来,提问已被看作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提出的问题以及提问的方式。而模拟教学既能为幼师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教学环境,让他们亲身感受自己所设计的问题、所采用提问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劣,解决“真实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非预想问题,又能整合他们学到的某些知识和技巧。我们通过模拟前通读教材设计提问、模拟时关注‘幼儿’修改提问、模拟后调整过程优化提问,掌握设计提问的基本技巧。

(1)顺逆相辅,激活思维。顺就是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正面的角度引导幼儿思考,逆就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引导幼儿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联系解决问题。如老师在小班语言活动《圆怪物》的引出环节中提问:“草地上真热闹,小动物们在议论什么呢?原来它们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只花花绿绿的圆怪物,它们谁也不认识,你们觉得这圆圆的怪物会是什么呢?”让幼儿在矛盾中进行讨论、猜想,连结新旧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

(2)直曲相成,引人入胜。一语中的、直接了当是提问最常用的方式,但有时变直为曲,问在此而意在彼,可以增加思维含量,如在小班语言活动《云朵棉花糖》中,老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三只老鼠把棉花糖分给别人,自己只吃了一点点还很高兴呢”,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分享更快乐’这个道理。

(3)化难为易,深题浅问。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提问要考虑到幼儿的原有经验,难易适度,给孩子一个支点带动他们积极地思考。如在绘本教学《跳芭蕾舞的牛》中,为了让幼儿理解动物们‘嘲笑牛’的这个环节,指导后幼师生设计了以下问题:这么多动物凑在一起做什么?看看鸭子在学谁的样子……引导幼儿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这些提问感受画面中角色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

(4)多层设问,化整为零。在教学活动中,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问题,注意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在大班社会活动《我爱爸爸妈妈》中,为了让幼儿体会故事中角色迁移到自己身上,理解爸妈对自己的细心照顾和关爱,老师通过提问‘鸟妈妈为什么会累病了?你们的爸爸妈妈有生病、有累的时候吗?你怎么知道他们是病了、累了?’多层提问,三面出击,难点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3.实践活动,运用有效提问的基本策略

幼师生在校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快地适应将来的实际工作,让幼师生在实践基地幼儿园进行真实的教学,在“同学幼儿”与真正幼儿在“反应”上的差异,从而更清楚地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分析判断问题并作出适宜的应答,从而使幼师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1)清晰表达问题内容。要想让幼儿对问题有正确的反应并明确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就需要教师把问题清楚地表达出来,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问题本身就会导致幼儿的混淆,准确、清晰、亲切的提问语言是有效提问的基础。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前,我们要求幼师生根据设计好的详案,进行多次试讲,并设计5个以上的问题答案和回应语言,做个有准备的小老师。

(2)适当延长候答时间。有研究者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等候时间:第一类是问一个问题时教师让幼儿考虑的时间;第二类是在一名幼儿回答之后,教师或其他幼儿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老师再继续下去,如果能等候3~5秒钟,就会提高幼儿回答的数量和质量。因此适当延长候答时间,让幼师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幼儿更多的思维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幼儿就有了更多的探究发现、体验成功的机会。

篇9

蒲公英的花语是“停不了的爱”。一棵蒲公英的一生,注定是从梦开始的一生,一路追寻着爱与理想。

孩童时代,特别崇拜、喜欢一位美丽、温柔的启蒙老师,至今忘不了她的名字:沙丽萍。长长的卷发,微笑的眼睛,甜甜的酒窝,有母亲般温暖的手;她多才多艺,画一手好画,弹一手好琴……是她馈赠给了我那粒成为教师的蒲公英种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这粒蒲公英种子,它会在花丛中静静地等待,从容等待风的来临,从而欣赏一路的风景。5年的师范学习,除了学习美术所带来的艺术专业素养外,我由衷热爱着那座江南古城――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浸润着我,影响着我,使我成为一名温婉而不失风骨的江南女子。

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我于1998年落在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这片沃土。记得第一次亮相时,我是那么忐忑,担心自己的脚步是否能跟上这样一群优秀的人。百年老校的“端、勤、毅”校训,在那时候,就已成为血液里涌动的文化基因。我幸运地遇见了工作中第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李婧娟校长。她是一位果敢、睿智的女校长,也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在很多人心中,她形象高大。这种高大,不仅仅是她本身的高度,更是内心的丰厚。当时,工会让我代表学校参加张家港市教育局“争做育龄群众的贴心人”的征文比赛。作为新人,我得到了李婧娟校长的倾心点拨,最终征文荣获一等奖。这样一次历练,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李婧娟校长的人格魅力。

现任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刘慧校长,也是对我成长有极为重要影响的人。当年的她,任大队辅导员,聪慧、创新、灵动,策划举办了多项全国大型活动,场面之宏大,影响力之深远,让我由衷叹服。同时,她也是一个专业精湛的领航人,是艺术组引以为傲的师姐。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赵德兴总务有4件独有的宝贝,即一根针、一支笔芯、一块磁铁、一把刷子。这是实小的故事,更是端正、勤勉、恒毅的精神象征。这些故事,这些人,激励着一代代的实小人,更激荡着一位年轻女教师的心灵。一座城市、一所学校、一群人,让我这粒蒲公英的种子找到了“生长”的方向。

根扎下去了,就会收获春天

只要有风的日子,它就飘飞,扎根泥土,在风雨中萌发,生机勃勃,延续生命。即使重新来过,蒲公英也会选择再次飞翔,它永远充满力量。

初出茅庐的我,在校级青年教师赛课《生日快乐》教学中,创设了开心过生日的情境,特意买了蛋糕让孩子们品尝。课堂轰轰烈烈,究其目标达成度,虽有了情感体验,但缺失重难点的突破、技能的传授、教材的深度钻研。这是新教师的通病。当时李婧娟校长勉励我:“课堂可以重来,希望你在打磨中生长出自己的根须。”在老朱教导、师姐及团队伙伴们的帮助下,我很快就学会深入理解教材,课堂也驾驭得越来越轻松。

说到老朱教导,堪称实小的典范,他身为数学教师却精通各门学科教学之道。许多教师撰写的教案和论文上,常见他的红笔圈画,细致到标点的使用。他是我们大家的师傅,至今,不少人还保留着他红笔修改过的教案和论文。

工作第二年,李婧娟校长大胆启用我代表学校参加张家港市小学美术评优课,获得一等奖;又代表张家港到苏州市参赛,最终获得二等奖第一名。虽说有点小遗憾,但愉悦、灵动的课堂给其他县市的教研员留下深刻印象,称赞初出茅庐的小姑娘有想法、有潜力,甚至邀约我去上展示课。校长的信任、教研员的赞赏,这对于上岗一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无异于蒲公英种子蓄势待发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初到岗位,不知道什么是写作,当看到身边的同伴们沉浸书香,分享到他们收获文章发表的喜悦时,我的心被深深感染。于是,虚心求教,勤奋拜读教学杂志,摸出门道,探求秘诀。我开始动笔,从课堂小记、家教心得开始,勤奋练笔。第二学期《张家港日报》《音体美报》上就出现了我的名字。这种欣喜是无以言表的。渐渐地,开始了更多尝试,师生作品的投稿,课堂片段的反思,教学案例的评析,小观点中写出了大道理。工作第二年,文章在《江苏教育》《美术报》上发表。原来根扎下去了,你就会有收获。

2002年,是我成长中非常重要而又难忘的一次突破。在师姐刘慧的引领下,我开始了第一次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之旅。经过一次次的交流与探讨,反反复复的修改,最终我的论文跻身三等奖行列。那一次的颁奖,在我心中,犹如奥斯卡颁奖典礼一般隆重而热烈。当时,我不仅认识了《江苏教育》杂志编辑张俊平、姚亮,还看到了众多名师和获奖者的丰采。这背后,我体会到了探航人的艰辛与幸福、使命与荣耀。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这是我人生中无比重要的一个篇章。之后,我凭着年轻人的一股锐气,在工作5年间,、获奖达20余次,自我价值感在历练中慢慢凸显。此外,研修学习也让我开始游刃有余地迎接不同岗位的需求。除了美术专业培训,我还参加江苏省心理培训,全国班主任培训,华东师范大学骨干教师研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管理培训,省市后备特级教师研修。

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

蒲公英的种子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让根扎得更牢。

2002年,学校和当时城乡交接处的南苑小学合并开创了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第一个寄宿制小班。当领导来征求意见时,我欣然接受挑战,参与第一个全市寄宿制小班化教学的立项课题研究。在与来自各乡镇的孩子们共同生活中,我身兼数职,班主任、美术教师、生活老师、保育阿姨等,每晚等孩子们入睡后才离开校园。记得有次饭后,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的草地上散步,我的脚被小虫子咬了一口,很快就肿得老高,走起路来也一瘸一拐。“老师,我们带您去看医生吧!”“老师,扶您去休息一下……”第二天早晨,以至于自己都忘了疼痛,孩子们眨着纯真的小眼睛关切地询问我:“老师,您的脚还疼吗?”那r一股暖流温暖了我的心田,生活在孩子们中间是幸福难忘的。所带的班级先后获 “班级建设进步奖”“张家港市优秀班集体”。小班教学的优势凸显,社会影响好、效应广,课题研究获得了开创性突破。这股韧劲,这份大胆创新,让我从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成长为中层管理者。

2004年,学校东校区新建,面临新教师、新学生、新环境,挑战更大了。蒲公英的种子又一次开始了飞翔。在工作历程中,我又幸运地遇到了实小的另一位校长蒋俊兴。他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张家港市教师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在他的鼓励下,我在德育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记得每一次的活动方案和发言稿他都会过目、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管理水平无形中提高,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更加严谨、精细;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懂得了爱儿童的无数个理由,“生长”出无限创意。

蒲公英的生长,重要的是种子遇到了一片希望的田园。

2012年,担任了7年幼儿园园长的刘慧回到了实小,带领我们在优雅创意中行走,打造了“苏格拉底广场”的教育生活。百年实小融入了全新的奔跑。孩子们称她校长妈妈,我们称她为女神。在她身上,我们读到的是热烈奔放、斗志昂扬、勇敢自信,这一切,深深感染着我们。

她带领着这个园子里的我们,打造了小径通幽的花园。艺术课程馆就是在她的理念引领下,倾情设计的实践载体。在这里,有经典文化区的名作欣赏,有笔墨纸砚的工坊体验区,有儿童定制作品的梦想绽放区,有互动学习的分享交流区……儿童实现了一个个自我的梦想。

她坚信:合适的人要在适合的岗位上。希望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更好的发展。2013年,我从德育转到艺术教育,同时也加入了张家港市刘慧综合组特级教师工作室。各个领域的优秀教师在一起,破开学科界限,开始了艺术教学的管理与研究。在刘慧校长的带领下,关乎儿童的生命生长,开发了艺术定制课程,开创艺术大单元主题综合课。根据儿童的年龄、个性特点,以音乐、美术的连堂授课,跨界综合学习资源,跨界融合学习时空,跨界整合学习方式,跨界聚合学习评价,实施艺术融通性教学,它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层次性。儿童在艺术的殿堂里丰厚着生命的质感。一年级至三年级以音乐歌舞剧的活动方式,体现儿童生动有趣的特质;四年级至六年级以艺术综合探究为主,力求儿童在深刻的体验、探究的基础上,达到“自由”的绽放和“经验”的重组与改造。每一天,修炼美的信仰,给童年的成长,收获别致的美好。

执着追逐梦想

我潜心科研,从儿童立场、游戏精神提出“生长美术”教学主张,先后获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全国艺术课程录像课二等奖、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一等奖、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一等奖等;承担江苏省27届“教海探航”苏派青年教师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2013年省市合作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班等省市各级公开课教学和讲座报告20余场次。

如果说展示课是一次蜕变、成熟的过程,那么课堂实践产出的就是作品,写作的丰收就是思考的再深入。我从美术教师的心理冲突及其化解,到儿童生长美术的主张诠释与实践建构,到浸润式的文化美育,到跨界融通儿童生命成长的美学,一次次的打开自己的视野,一次次研究的深入,一次次角度的转换,我深深爱上了艺术。近年来,我先后在《江苏教育》《山西教育》等多家教育类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连续4年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中获奖。记得每一次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的最后截稿两天,我会除了正常的饮食等需要,几乎整天不离电脑,希望最后一稿有新的突破,每一次的征文都有十几稿的修正,厚厚的一叠书籍已经从地板悄悄到达书桌,被我不断翻阅、圈画,从中搜罗素材,寻找链接点,获取灵感。

一次次的飞翔旅行中,我是幸运儿。2004年获江苏省优秀辅导员、苏州市十佳辅导员、苏州市优秀德育工作者,2008年获苏州市小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坛新秀“双十佳”称号,2012年获评苏州市学科带头人,2016年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校长们的殷切鼓励,师傅们的竭诚帮助,同伴们的真诚支持,家人的无私理解……所有这些,都是蒲公英种子飞翔的不竭动力,坚信下一个栖居地一定有诗,一定是远方。

教育,让我遇见那个未知的最美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的,教师的成功人生,不一定成为特级教师、校长,而是拥有丰富的思想。变换角度,我就要做一个横切苹果的人。认准了,我就要始终坚持,专一做下去。

篇10

1.机械理答:简单肯定或否定。教师的理答形式单一、只能做出类似于“你真棒!”“请你再自己想想”这些肯定或否定的理答。这些极其简单且刻板枯燥的评价仅仅停滞在表面,无法激起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思考。

2.模糊理答:让学生无所适从。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对相同内容的反应是多元的,教师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对于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或与正常思路不一致的情况,常采用“是吗?”“你同意吗?”“听懂了吗?”等方式作出模棱两口的理答,学生虽不知所云,但仍懵懵懂懂地点点头,最终学生在糊里糊涂中结束。

3.无效理答:让数学课堂低效。一位教师在教学0的认识时,问学生0表示什么?对于学生表示一点点的回答,教师接着追问一点点到底表示多少?结果半天也没有引导出正确答案,最终还是教师直接揭示出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究其原因,此案例中的教师未能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有效的引导,才出现了答非所问的状况,这样无效的理答会渐渐浇灭学生求知及思维的火花,让我们的课堂缺少灵性的互动。

二、引发思考

课堂理答必须具备高超的技艺,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各种答句无从预设,课堂中的科学理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继续深入探究新知。在灵动的课堂中,笔者认为科学理答应该包涵下面几个要素。

1.关注学生的自尊心。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理答行为,即尊重学生个体。小学生的自尊心比较脆弱,教师稍有不慎、处理不当或用漠然的情感对待学生都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让师生情感之间产生隔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理答要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努力建立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回答,从诸多方面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求知心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5×144,也就是5幢小高层楼一共720户;再算10×144,算出10幢小高层楼一共1440户,最后将两次的积相加1440+720=2160,便得出15幢小高层楼一共2160户。这位教师是这样理答的:看来你已经具备了能灵活地运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把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我们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此案例中教师的目光一直关注着学生,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舞台留给学生,对他们的思考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

2.关注理答的针对性。理答是促进学生持续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课堂中教师的理答不能拘泥于所预设的教案来敷衍了事,应有明显的针对性,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产生共鸣,才能构建出民主和谐高效的生本课堂。如特级教师张齐华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对于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一问题班级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张老师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并没否定,而是主动与学生握手,感谢孩子为数学课堂带来了不同的声音。接着张老师组织学生亮出自己判断是或不是的理由,在聆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及时给予准确且精彩的理答,让学生明白了所研究的图形并不是指它变化后的图形。我们不得不为这样的课堂理答所折服,它提升了师生交流的有效性,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具活力。

3.关注学生的发展性。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的理答应该是环环相扣的,能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能巧妙采用追问、探问、转问等方法,以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理答局面,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比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体积和容积”一课,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了物体是占有空间的和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这样两个实验后,形成了以下教学片段:

篇11

数符号的运用不仅对人类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意义深远,对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首先,它是儿童从具体的数学思维向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化的标志,对书面数符号的学习和了解能使儿童在数的理解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当儿童能阅读、书写和理解数的表征符号时,这种把数从具体事物参照体系中独立出来的过程就趋于完善(Sophian,1995)。[1]其次,它提供了一种儿童和成人可以共享的认知模式,这一模式为儿童和成人进行有关数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基础(Munn,1998)。[2]一旦儿童开始运用这些符号,它们很快就能成为儿童数学思维的一部分,并为儿童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可能和前提。然而,由于书面数符号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它给初学者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近年来,国内外对儿童语言文字读写能力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儿童书面数符号学习的系统研究不多。英、美两国现有的研究也仅涉及儿童对数符号的表征方式和对数符号功能的理解,未涉及儿童数符号表征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书面数符号是人类文化的发明,儿童通过社会传递的方式来掌握它,因而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以及机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中班开始的时候,约40% 的4岁儿童已能运用1~10的书面数符号来表征数量, 但儿童的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个别差异(Zhou & Wang,2004)。[3]这种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在幼儿园小班的活动中较少涉及书面数符号的学习。然而,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儿童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书面数符号。我们尚不太清楚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育是否涉及书面数符号的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儿童进行书面数符号的学习,这种书面数符号的教学是否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本文旨在通过描述与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上海市一所一级一类公办幼儿园一个中班的幼儿。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以非参与式课堂观察为主,并收集了教师的相关教案。该园中班2004~2005学年数学教学计划设定每周一次数学课、一次珠心算教学。由于节假日等原因,实际全年数学教学总次数为72次,其中数学课37次、珠心算教学35次。需要说明的是,该园的珠心算教学形式上为特色教学,而事实上不仅绝大部分幼儿都参加,同年级班的教师也在一起备课。我们对该班的数学课和珠心算教学进行每周1~2次的课堂观察,全年观察的次数为37次(占总教学次数的51.4%),其中数学课19次、珠心算教学18次。我们对37次课堂观察记录作了分类和归纳后,又结合本班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教案中的教学内容作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结果表明,在所观察的数学活动中,共有27次(占观察次数的73%)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书面数符号的学习,分别为10次数学课和17次珠心算教学。该班的数学课与珠心算的教学内容虽自成体系,但偶尔教师也会帮助幼儿在两门课的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如在珠心算教学中帮助儿童回忆在数学课上学过的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等。两类课都与书面数概念的学习有密切关系。

该班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数概念、形状、排序、空间、时间、量和计量等,其中有关书面数符号的教学内容包括阿拉伯数字符号、加减符号和等号,具体内容涉及10以内的数字,如10以内数字的认读,比较数的大小,数字与实物的相互转换等。观察资料表明,只有一次教学涉及10以上的数字,如从1到35的认读。

珠心算的教学内容与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不同,因为该班从小班下半学期就开始珠心算教学,所以到中班后,教学内容开始涉及100以内数字的阅读、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有两次教学出现了10以上数字的加减。从中班一年的教案中看,有5次教学涉及10以上数字的加减。

中班书面数符号的教学主要通过实物和符号的相互转换来进行。实物包括数字卡片、算盘、图片道具等。已有研究表明,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的发展涉及对书面符号与物体之间的双向转换的理解,主要包括书面数符号认读;实物―书面数符号、书面数符号―实物(周欣,2004)[4]。如果将中班数学教学内容与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该园中班数学教学无疑体现了这三个方面,并且过程更加丰富。下面将一一分析涉及这些具体形式的教育活动是如何帮助中班幼儿进行书面数符号学习的。

1.书面数符号认读

书面数符号的认读是在口头数符号与书面数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包括数字和算式的认读)。到了中班,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求幼儿认读数符号的内容和认读的方式都有所改变。首先,认读内容方面,数目从小到大,从认读书面数字到认读算式,如开始时阅读1、2、3、4……到认读……23、24……后来则开始认读算式,如8-7=1,9-7+8-9=?;其次,阅读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中班上学期开始时,为了配合珠心算的教学,教师只要求幼儿把142读为“一四二”,而不是“一百四十二”。到了中班下学期,教师则在珠心算教学中讲解了个位数和十位数,开始让幼儿按照个位数和十位数的读法认读100以内的数字,比如把52读为“五十二”。

(1)认读内容的变化

“看数报数”是教师在中班上半学期经常开展的一个活动。活动过程是,教师出示写有数字的卡片,要求幼儿不仅能正确阅读,而且在卡片短暂出示后能正确背出数字,阅读方式为依次读出卡片上出现的数字,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说,幼儿只要掌握了10以内的数,就可以读出卡片上的数字。见下例

中班认读内容还包括算式的认读。由于中班上学期珠心算的教学内容包括算式,所以教师也很重视算式认读。在认读每个算式的过程中,幼儿不断重复着1到10的数字,同时也熟悉了加号、减号和等于号。如[例子12-15-2004]:

①“[例子9-29-2004]”表示该例子是2004年9月29日的观察结果。下同。

②T表示教师,S表示一个幼儿,SS表示多个幼儿,SSS表示全体幼儿。

(2)认读方式的转变

比如[例子9-29-2004],只要求顺次读出卡

班上学期末,幼儿就开始按照“个位数,十位数,百位数”的方法认读,教师详细讲解了如何读两位数,这样的认读方式无疑比单纯的依次读更有意义,因为这种读法赋予了除个位数以外的十位数、百位数等意义,有助于幼儿理解10以上数的概念。如[例子1-6-2005]:

S:三十八。

T:(问大家)他说对了吗?

SS:不对,应该是八十三。

T:对,应该先读前面的,再读后面的。

S:(点头重读)八十三。

2.实物―书面符号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将实物的数量转换为书面数符号的过程,在数学课与珠心算教学中都有。举例来说,教师先要求幼儿数出图片上有几个苹果,幼儿数好后请他们找出写有相应数字的卡片或把答案写在纸上。观察资料表明,这种将实物转换为书面符号的实践机会并不多,特别是没有出现写答案的情况。

下面例子[例子10-20-2004]表明从实物到书面符号转换的过程。

T:这里有几只小鸭子?

SSS:1只。

T:在算盘上怎么拨?(SSS拨1。)

T:又来了几只小鸭子?

SSS:1、2、3、4、5,5只。

T:算盘上怎么拨?(SSS加拨5。)

T:你算盘上是几?

SSS:6。

SSS:加号表示。

3.实物―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将实物的数量转换为书面数符号,再还原到实物数量的过程。如[例子12-24-2004]:

T:看,黑板上有几张卡片?[黑板上有5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相同的实物(圆点)。]

SSS:5。

T:在你面前有一个盒子,里面有许多数字卡片(数字卡片一面是数字,另一面是相同数量的圆点数),5用数字卡片怎么表示?

T:好的,5个圆点是5个,5个点子数和数字5。那5加1个卡片是几?

SSS:6。

T:(在黑板上做相应展示)很好。(指着黑板上的实物卡片)5添上1就是6,等于6。

SSS:(重复说)5添上1等于6。

……

4.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将书面数符号转换到实物的数量的过程,就是常说的按数字取物。即教师出示数字或算式,让幼儿用操作材料表示出来。比如教师说:“请大家拿出与卡片上数字一样多的雪花片,7。”幼儿拿出7个雪花片,就证明他们理解数字7的含义。让幼儿用算盘来计算5-4=1的过程,也是书面数符号向实物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领会符号的含义。

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是四种转换类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活动形式,因为这是珠心算教学中常见的形式。10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是珠心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常常出示(连续)加减的算式题卡,让幼儿拨算盘,比如

从上面的归类和分析可以看出,数符号阅读、实物―书面数符号转换、书面数符号―实物转换是书面数概念学习的基本过程,其中实物―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形式是实物―书面数符号转换形式的变体。这一描述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师如何灵活地运用书面数符号与实物之间的转换,让幼儿进行多角度的练习与实践。

三、讨论和建议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育中,不管是在正规的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还是在课外的珠心算教学中都包含了较多的书面数符号知识的学习。在正规的数学课程中,以接触10以内的书面数字符号和简单的算式为主。我们认为,10以内的数学知识内容基本符合大部分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但学习重点应放在对1~10书面符号的表征及理解上,涉及书面算式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且一定要结合实物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而在该班的珠心算教学中,已经涉及100以内的书面数符号、简单算式(包括连加连减的算式)的横式与竖式的表达方式。很显然,珠心算的学习内容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幼儿园教育大纲对数学内容的年龄班的教学要求。当然,从大多数中班幼儿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完全有可能掌握。我们的研究也证明,即使是发展水平较低的中班幼儿,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干预,也能正确地表征100以内甚至100以上的书面数符号。但过早地要求幼儿掌握10以上的数符号,特别是连加连减的算式,对幼儿的发展也许是弊大于利。我们的观察资料表明,珠心算教学中书面数符号的学习尽管结合拨珠的过程进行,但不少操作需要重复练习,这些活动不仅与对数概念的理解没有直接关系,而且由于它机械、枯燥以及对幼儿记忆方面的高要求,很容易引起中班幼儿的反感。我们的另一个家庭日常活动的观察研究表明,在家练习珠心算是家长建议频率较高但遭幼儿拒绝的百分比最高的活动。有相当多的中班幼儿不喜欢珠心算,这已经成为事实。

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较注重帮助幼儿认读书面数符号,并能注意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如要求幼儿先学会读出数字,再学习数字的进位关系。研究表明,进位概念的学习对幼儿来说是个难点,如在本研究中幼儿把83读成38就一点都不奇怪,这样的情况在中班可能不是个别现象。即使幼儿能正确读出数字,也未必表明他们真正理解数的位置与数值之间的关系。英、美两国的有关研究发现,有些儿童甚至到小学四、五年级都对此颇感困难(Hughes,1998)[5]。我们觉得可能没有必要在幼儿园中班就通过正式的集体教学活动来教进位的概念,而应通过一些材料的操作为幼儿理解这一概念打好基础。如20的数符号可用20个珠子表示,也可用2串(每串10个)珠子来表示。在个别幼儿感兴趣、对数的理解水到渠成的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给幼儿讲解这些概念。

幼儿学习书面数符号是在他们掌握了数量的概念和口头数符号的基础上进行的,帮助他们在物体的数量、口头数符号和书面数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书面数符号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书面算式的学习。算式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数学语言,在幼儿初步接触算式的阶段需要大量实物的操作来帮助他们真正理解这种符号语言。书面加减题做对了并不表明幼儿已经理解了算式符号。本研究中,在帮助幼儿学习书面数符号的过程中,该班教师能注重帮助幼儿在口头数符号、实物和书面数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明显的是,教师经常提供从书面数符号到实物的转换练习,如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拿出相应数量的实物。这种转换练习有利于幼儿对书面数符号的表征与理解。观察资料也表明,反过来从实物到书面数符号的转换练习较少,即教师出示实物,要求幼儿找出或写出相应的数符号的练习较少。我们认为,该班教师尽管注意到符号与实物之间的转换,但数符号的学习与数学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形状、空间、时间、分类的学习,结合得还不够。另外,在将书面数符号的学习融入教育环境与课程主题,或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的联系方面,也有待加强。

从课程组织的方式来看,该班仍采用了分科教学的方法。然而,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都提倡综合的课程模式。如何在综合教育的课程模式中进行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这对许多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特点,在与主题综合时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要不要综合,如何综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Sophian,C.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 in early numerical development:Counting,conservation,and comparisons

between sets.Child Development,1995,66:559~577

〔2〕Munn,P.Symbolic function in pre-schoolers.In:C.Donlan ed.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Skills.Britain:Psychological Press,1998,48~71

〔3〕Zhou,X.& Wang,B.Preschool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 of written number symbols.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04,173(3):253~266

〔4〕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7~240

〔5〕Hughes,M.Children and number.Oxford, England: Blackwell,1998

Math Teaching and Written Number Symbol Learning in Middle Class in Kindergarten

ZHOU Xin, WANG Yefang

篇12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03-001

绿色,充满着生命希望的颜色;绿色,象征着生机、繁茂和永恒。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想在每日的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做到教学相长,我们有责任和有义务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绿色课堂,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使幼儿的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

一、新

新――就是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1.理念新――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让幼儿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幼儿成为教学学习的主人;让幼儿“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幼儿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乐学”的境界。

2.思路新――即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一刻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这就要求老师去花功夫分析、吃透、挖掘教材。

3.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这一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很有好处的。近年来,多媒体电脑又进入课堂,运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幼儿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就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二、趣

趣――就是激发幼儿学的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1.导入新课时引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猜谜、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时保持兴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幼儿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游戏巩固时提高兴趣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猫捉老鼠、夺红旗、数学医院、娃娃家、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幼儿戴在头上,会使幼儿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活

活――即教学方法灵活,把幼儿教活

1.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幼儿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及赏识激励法,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把幼儿教活

尊重幼儿,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在活动中,只有对幼儿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话语来缩短师幼心灵间的差距,使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一些特殊生,对他们更要百般呵护,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幼儿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让幼儿充分参与学习。活动中,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幼儿敢于暴露自己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问题是教学的心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成为促使幼儿积极思考的动力,要鼓励幼儿敢于提出问题。教给幼儿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多通道参与法、尝试法、游戏体验法等方法。总之坚持“活动在前,认识在后”;“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始终在玩中感知,玩中发现,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实

实――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学要“到位”,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目标落实。

1.教学内容充实

在正确把握整体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需要我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符合幼儿现有生活经验的,能引发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对幼儿长远发展有益的,有多重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分析,思考其蕴涵有哪些教学的价值。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后再分析和思考:哪些价值是可以在本次活动中挖掘利用的,哪些是可以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渗透的,以此确定活动的教学侧重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