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28 07:59: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水产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水产论文

篇1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研究养殖鱼类、甲壳类等水产动物采食、消化、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等营养原理,以及水产动物生存、生长、繁殖、免疫等条件下的营养需要与饲料原料评定、配方设计、饲料加工原理与工艺的科学。该学科的发展建立在鱼类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化学、有机化学、组织学、微生物学、分析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之上,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直接服务于水产养殖业和饲料工业。对动物营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既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同时要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实践中饲养问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

1.2研究更具复杂性与困难性

作为生物而言,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对蛋白、能量、维生素、无机元素等养分的需要有共同之处,但由于水生动物的生理特点、生存环境与陆生动物具有相当大的差异,而且其生态分布、养殖种类、食性类型、养殖模式等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使得水生动物对养分的需要和代谢与陆生动物有很大的不同,受养殖环境的影响更大。如对维持能量需要相对较少;对一些矿物质元素,不仅可从饲料中摄取,也可从水体中摄取。与陆生动物相比,在水生动物的营养学研究中,条件的可控性更为复杂和困难,这也使得水产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相对滞后。

2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实践

笔者根据本门课程内容不同部分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了多种方法。

2.1对比式教学

水产动物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能量需求和生理代谢是本门课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知识点较多的部分。对于此部分内容,笔者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结合陆生动物的营养需求和生理代谢特点,运用比较营养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教授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生化特征,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便于记忆。针对全社会对人自身营养与健康关注度日益增加,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人类营养学方面的内容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与积极性。

2.2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介入教学活动的诸环节(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教学实施过程包括实践操作、教学评价等),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接受教育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在课程论文撰写中引用文献不足,常有抄袭现象;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口头讲述能力需要提高;在实验过程中协作协调能力不够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探索了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多阶段参与《水产动物营养学》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毕业以后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具体做法是:

(1)课前参与:包括文献收集、讲稿撰写、课件制作。

(2)课中(课堂)参与:包括内容讲解、提问、答疑,及教学效果评价。

(3)课后参与:结合学生的兴趣及老师的科研任务,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由于目前班级人数多、教材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教学资源少,为保证参与式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同时要全面完成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笔者采取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参与模式,既解决了上述矛盾,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各展所长,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3案例式教学

饲料配方设计的实践性非常强。一个优秀的饲料配方,不仅在营养水平上要满足动物的生长、繁殖、生产及免疫等各种需求,同时要有效地控制饲料成本。这就需要在设计饲料配方的时候,必须结合当地饲料原料市场的供应状况和养殖产品的销售行情。为增加饲料配方设计教学的实战性,引入了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由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是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教师的做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得到非常普遍地应用和推广。在饲料配方设计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组,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当地饲料原料价格及水产养殖产品的销售价格,设计出最优饲料配方,不仅计算饲料成本,还要结合目前的养殖水平,计算养殖效益,各组之间相互比较,并和当前市场上的商品饲料进行比较,进而对各组所设计配方作出评价。由于具有较强的实战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同时锻炼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篇2

二、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的探索

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既要走对路子,也需要政府相关方面的保驾护航。

(一)必须搞好规划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就是各地人民政府在水域滩涂总体利用规划中制定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规划,这是渔业部门管理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法定地域范围。

(二)必须严格执行养殖生产管理制度

各地人民政府要继续推进渔民养殖的有效证明,做好核发工作,养殖证也是渔民开展养殖生产的基本依据。

(三)加强执法监督的体系建制

进一步加强病害防治、水产原良种,渔业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大监督管理,加大对水域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等体系建制;加强养殖水域水质的监测、养殖生物疫病测报与防治工作,以提高从业人员岗位技术的培训,从业人员素质和职业资格鉴定,提高和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安全、环保型、高效的饲料和水产药物,实现技术推广和服务队伍建设的有效提高。

(四)加强管理

各地人民政府应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渔业水域污染案件,保护养殖渔民的合法权益。而水产养殖业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将来向何处走,值得深思,努力建设现代水产养殖业,解决目前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我国成为世界养殖强国,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推进和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是一条必由之路。

篇3

由表2可知,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是73108t,占2013年水产养殖总产量的4.89%。整体海水鱼类养殖产量排名第三,仅次于藻类养殖(67%)和贝类养殖(26.65%)o牙坪(P)u-alicht妙oliv)iceus)是韩国最重要的海水鱼类养殖品种,紧随其后的是许氏平鱼(鱼留科)、真绸、妒鱼(L)iteohibr+j)iponicus)和其他一些种(棘鱼、河豚等)。韩国2013年主要海水鱼类养殖产量见表2.韩国一直是全球领先的牙坪鱼生产商。据报道,2013年牙坪鱼产量是36944t,有大约500个正规授权养殖场。养殖场通常位于南部、东部和西部海岸,尤其是在韩国最南端济州岛周围,何个养殖场平均年产量在110t左右。养殖设施的完备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推动了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

陆基养殖系统是海水鱼类最重要的养殖模式,海水直接从海里抽上来注入蓄水池,然后供应各个鱼池。牙坪是陆基养殖主要的养殖品种,而许氏平触、绸科鱼类、鹦嘴鱼一般采用网箱养殖。韩国口前大约有532家授权沿海养殖场,占地1839hm2;434只网箱,面积1168hm2;98个陆基养殖场占地672hm2)3)。韩国近5年的海水鱼类养殖趋势如表3所示。韩国的海水养殖业口前也面临着广泛的挑战,主要问题是对沿海环境造成的污染,使其很难进一步扩大规模。肉食性鱼类养殖,主要投喂湿颗粒饲料和杂鱼。尽管大多数重要的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已经清楚,膨化饲料也可商业化提供,但大多数养殖场仍然使用湿颗粒饲料和冷冻杂鱼。2013年,仅牙坪养殖场消耗大约204775t的生饲料,紧随其后的是许氏平触)L33505t),真绸类(61982t)和妒鱼(926)t)(KNSO,2013)。湿颗粒饲料占海水鱼类养殖用饲料总量的87.5%,而膨化饲料仅占12.5%(表4)0养殖者们没有认清生饲料的使用与水环境污染、疾病暴发和高生产成本间的关系,误认为膨化饲料不能象生饲料一样有效促进生长和保障存活率。此外,网箱养殖的过度投喂引起过多的氮、磷排放,从而导致藻华和赤潮的爆发成为夏天的常见现象。高密度养殖也导致了疾病频发,n-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疾病。尽管流水式养殖和循环水养殖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其高投资和运营成本,只有少数高价值的品种采用这种方式。

韩国海水鱼类的人工育苗技术在过去的20年内已经日趋成熟,但有效的养成技术仅限于几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如牙坪、许氏平触和真绸类),而其他潜在的高价值养殖品种(如鹦嘴鱼和黄狮鱼等)由于不能商业化提供种苗,而限制了其进一步扩张。此外,高价值养殖品种(如牙坪)的种苗生产,由于只选育生长快的亲体,导致了遗传多样性退化,增加了疾病的爆发率和畸形鱼的数量。

2淡水鱼类养殖业

韩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品种和产量见表s。与海水养殖以藻类为主相反,淡水养殖品种主要是鱼类。日本鳗鱼是最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由于海外市场尤其是日本市场的需求,日本鳗鱼产量占淡水养殖产量的27.33%但是,鳗鱼产量近年来也在逐渐减少。韩国n-年可捕获10)20t0.2)规格的玻璃鳗,在1年内可以养到200的上市规格。然而,2012年只捕获到2t玻璃鳗,剩下的7一8t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现在玻璃鳗的市场价格在7美元/只左右,当达到上市规格时其出塘价在50一70美元/kg。鳗鱼自1990年以来是韩国最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但其产量并没有对整个水产养殖产生多大贡献,鳗鱼养殖仍然只限于从河中捕获鳗苗养成幼体,然后出口到日本台湾继续养殖。口前韩国的鳗鱼养殖不只限于幼体生产同时也进行养成生产。韩国全南地区是最主要的鳗鱼养殖基地,有236个养鳗场,总面积1326418时,包括202个流水式养殖系统和34个循环养殖系统,而釜山、首尔、济州、全北及其他地区仍然是小规模养殖[6。韩国鳗鱼养殖也受限于鳗苗来源,由于自然鳗苗的缺乏及人工育苗技术不成熟,鳗鱼养殖已成为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的产业。韩国口前正在进行鳗鱼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并准备到2015年建立起成熟的人工育苗技术。

3藻类养殖

藻类养殖一直是韩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在世界8个藻类生产国中排名第四[7。藻类养殖在韩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一些品种(如紫菜)已经养殖了300多年,而其他一些品种(如Undaria和Laminaria)是后来引进的。在过去的20年内,又从日本引进一些生长快、抗病力强的Poryphyra品种。

藻类养殖主导品种是裙带菜(Und)iri)ispp),包括裙带菜和日本绿裙带菜;其次是紫菜(Porphyr)ispp.,包括ye.szoensi.s和甘紫菜;海带(L)imin)iri)ispp.)和羊栖菜(Hiz-ilaiafusiform)表6)。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韩国南海岸的西边。

韩国人有食用生海藻或者晒干的海藻的传统。过去的20年内通过不断改进加工技术,生产出各种高质量的藻类产品供应海内外市场。然而,口前韩国的藻类养殖面临着养殖区域减少及疾病的威胁。例如,紫菜养殖需要1<)内在空气中暴露2次,何次暴露时间为3一4h。在早期养殖阶段,短时间的暴露能够确保更快速度的生长,但也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袭。长时间的暴露能够提高抗病力,生长却缓慢。12月,由于天气寒冷及调整暴露时间的复杂性,所以很难生产出健康的紫菜。另外,大部分养殖的海带都用于养殖鲍鱼而非作为人类食物。面对海藻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的形势,保持产量的稳定性是口前p1)待解决的问题。

4贝类养殖

在韩国水产养殖业中,贝类养殖产量紧随藻类养殖,位列第二。韩国半岛拥有许多土生贝类品种,理想的环境温度尤其是南海岸适合贝类生长,因此贝类养殖一直是一个快速增长的产业。由表7可知,贝类养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长牡蝠,其次是贻贝和菲律宾蛤仔。口前韩国大约有1217个牡蝠养殖场(占地面积7635hm2)和876个鲍鱼养殖场(占地面积3853hm2))3)。延绳式养殖是东南及南海岸常用的养殖方式,水深在5)20m。牡蝠、贻贝和珍珠牡蝠一般都用这种方式养殖。底播养殖技术一般用于底栖种类像毛蜕及菲律宾蛤仔。一般而言,底播养殖的水深不超过20m,但有时候最深也会超过40m)贝类养殖在过去的30年内发展非常快,因为野生的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鲍鱼和牡蝠因其高价值,产量增长迅速。然而,不适宜的养殖模式、缓慢的生长和流水式养殖的高投入成为鲍鱼养殖的主要障碍。皱纹盘鲍是最为常见的养殖品种。鲍鱼养殖一般投喂海带,何生长1k)的鲍鱼大约需要35一40k)的海带。而海带价格在过去的10年内涨了2倍,3年收获1茬,高投喂成本及操作成本成为口前鲍鱼养殖的最大挑战。自1993年以来韩国牡蝠的捕捞量日趋减少,养殖量日益增多,但夏季的疾病暴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高密度的延绳式养殖区域,由于海底粪便堆积尤其是在海水循环差的地区,经常会导致海底缺氧。而且过度拥挤也使牡蝠生长缓慢,回报较低。

5甲壳类养殖

由表8可知,韩国的甲壳类养殖主要是对虾,主要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是过去西海岸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而南美白对虾是2003年从美国引种后开始养殖。大部分对虾养殖场都位于韩国西海岸,大约71个养殖场,面积672hm2)s)。对虾养殖始于1960年代,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发展起来。2001年,许多对虾养殖场已建立起来,但是由于疾病的频繁暴发,导致对虾数量又有所减少。2个本地品种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在90年代中期以前大量养殖,但是自从1993年暴发白斑病以后日本对虾即停产了。南美白对虾自2003年引进以来,由于其生长速度快和抗病力强,促使韩国的对虾养殖业快速发展起来。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病毒性疾病的暴发严重打击了韩国的对虾养殖业。病毒性疾病使2003年产量减少了50%。即使引进了SPF亲体,仍有许多养殖场报道了大批死亡,养虾业并没有摆脱疾病的困扰。因为亲体是经检测不带病原的,所以现在普遍认为进口的生物饵料卤虫或红虫是病原来源。依靠进口亲体和种苗以及营养不平衡的饲料是口前限制对虾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索。尽管市面上有许多商业饲料,但其投喂效果却并不象海外市场报道的那样令人满意。对虾养殖者也不愿意重新选择一个新的品种养殖。尽管对虾养殖业在过去的5年内发展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是对整个韩国养殖业而言其贡献也是微不足道的。

6发展目标品种

最近来,韩国政府提名了10种重要的水产经济养殖物种作为国家口标物种(牙坪、鲍鱼、金枪鱼、海参、石斑鱼、虾、牡蝠、鳗鱼、观赏鱼类和海藻,包括紫菜和裙带菜)。但是,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压力导致水产养殖的进一步扩张已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挑战,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潜在问题需要解决,以确保水产养殖在韩国的繁荣发展。

7对我国水产业的借鉴

篇4

水体环境对社会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的规划养殖区域是进行水产品养殖的基础。首先,在进行养殖之前,养殖人员应该对水质、生物进行反复性的调查和观察,了解水区的富营养化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水域环境的特点进行水域功能划分,规划网围的面积、密度,确定网围和精养方式的负载范围,并且通过数据分析来总结养殖水体对水中营养元素的承载能力。最后,根据其能承载能力来确定水质产品的养殖数量,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养殖水体可持续利用的第一步。

1.2提高耐水性饲料的应用

研究证明,饲料中的原料越多对水体的稳定性就越好,饲料在水中长时间侵泡时,能保持饲料成分不被溶解,不会导致大量的危害物质出现[4]。因此,厂家应该提高饲料中原料的比例,提高鱼料的质量,而常用原料中稳定性比较好的有玉米、米糠、麸皮等,养殖人员在选择饲料的时,应尽量选择新鲜的饲料,再配以粘合剂,容易保持更好的粗纤维和粗蛋白,提高饲料的耐水性。

1.3合理配比饲料合理投喂饲料

饲料生产厂家在进行饲料生产时,一定要结合不同的鱼种、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养殖方式、不同的水体环境等因素进行生产优质的饲料,并且在进行饲料配比上,要根据鱼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状况来进行科学的配比,以达到增强鱼类体质的目标。养殖人员在购买饲料时,一定要看饲料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证饲料是新鲜可口的,切忌投放变质的饲料。养殖人员在喂养饲料时,要讲究方法,对饲料的粒度要降低其粉碎的程度。在制粒时,要把握好调制的温度、时间、水分。在喂养时,要注意喂养的速度,切忌喂养的太频繁或者长时间不喂养。

1.4实行绿色药品

在清理养殖区域的其他有害水生动物时,人们往往会使用大量的药物进行清理,药物的化学成分就严重的污染了水体环境,而各医学家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出一种新药物,即利用天然、自然和益生药材研制而成的“绿色药品”,这是一种以人的安全健康为目标而研制出的安全无害的自然药物。因此,水产品养殖场应该积极推广和引用绿色药品,改善养殖动物居住的恶劣环境。

1.5利用能净化水质的鱼类及水生植物

一些鱼类和水生植物原本具有净化水质的能力,因此,养殖厂家应该积极的使用生物学技术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例如,在水产品养殖的过程中,由于大量的饲料喂养导致水中的氨氮过量,引起大量危害水体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出现时,在水中可以适当的放些滤食性的上层鱼类,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降低浮游生物的繁生;养殖鲢鱼有助于净化水质,可以建立一个鲢鱼链;紫萍、芦苇等水生植物能快速有效地吸收氨氮。这是一种简单、生态、实惠的循环资源,养殖户可以多种植水生植物进行净化水质。

1.6利用物化措施降解氨氮

物化措施是通过换水、增氧以及使用改良水质的物质等物理或化学的方式来保持水产物种和生态环境的健康运行。例如,增氧和换水能将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和清除;使用沸石粉不仅能吸附氨氮,而且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所需的营养元素;纳米技术的引用可以对水中的病菌进行杀毒,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利用紫外线具有杀菌的优点,进行水体消毒,并且无二次污染。

1.7污染治理

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残饵相关废弃物可以进行回收和治理,对于底质区域出现污染,则可以根据其污染程度,建立一个污染区域,进行吸泥、撒石灰等方法来改善地质环境,为底栖生物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1.8利用法制手段进行约束

现阶段,在我国还没有对水产养殖产业实施完整的法律规定,这也增加了水产养殖业户肆意妄为的心态。因此,一定要加强地区对水产养殖业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水产质量标准体系,对水产养殖的环境、饲料、鱼药等产品进行严查监督,如果发现不合理的养殖方式一定要严禁水产品进入市场,并且对养殖户进行严重的惩罚,取消养殖户生产的资格。另外,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人们对水产质量标准的意识。

篇5

1.2信息汇聚智能体设计信息汇聚智能体结构如图3所示。该结构具有两项功能:一方面起到环境因子数据的中转作用,按现场监控智能体的要求,采用轮询的方式读取本池中各信息采集智能体发送来的数据,并发送给现场监控智能体;另一方面兼有图像采集与发送功能,利用串口CMOS摄像头进行养殖物图像采集,摄像头通过RS232与CC2530中的无线单元ZigBee相连,由无线单元ZigBee完成图像向现场监控智能体的传输。

1.3环境调节智能体设计环境调节智能体由无线收发模块和工控机组成,两者通过RS485相连,如图4所示。无线收发模块负责接收现场监控智能体通过无线通信发送过来的环境因子数据,进行解调,最终上传给工控机。工控机接收到数据后,首先根据其具备的知识对数据进行推理(推理模块),并将推理结果(调节任务)交给决策模块进行评价和决策。决策模块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各种状态数据对推理结果进行评价和决策,如果具备执行该任务的能力,则交给控制模块去执行,否则启动通信模块与现场监控智能体进行协商。控制模块通过设备接口把任务交给执行机构去完成。决策模块还能通过人机界面向操作员分发报警、决策请求等事件,并接收操作员的输入信息。工控机强大的控制功能和可扩展性,使得一个环境调节智能体能够对所有养殖池的环境参数进行调节。系统中的执行机构主要有电磁阀(温度和pH调节)、水泵、增氧机、搅拌机等,用于调节养殖池中各环境因子,以提供养殖物生长的最佳环境。环境调节智能体对养殖环境的调节采取闭环控制,即执行机构在进行环境调节的同时,该智能体中的无线收发模块实时读取养殖池中的各项环境参数,并进行判断,任一项参数达到调节要求即关闭相应的执行机构。

1.4现场监控智能体设计现场监控智能体由信息收发单元和监控计算机组成,两者之间通过RS232/485总线连接,其功能结构与环境调节智能体基本相同。信息收发单元负责接收各养殖池中的IGA上传来的信号,并传送给监控计算机进行保存,监控计算机通过比较判断,如需要对环境进行调节,则通过信息收发单元以无线方式通知环境调节智能体工作,实现对养殖环境的闭环控制。监控计算机的另一项任务,是通过信息汇聚智能体定期采集养殖物质体的图像(此时信息采集智能体处于休眠状态),并利用专用软件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与诊断,如发现有病变嫌疑则及时报警,避免重大损失的发生。

1.5各智能体间的协作基于多智能体的协同水产养殖监控系统,通过多智能体之间的相互协作,来增强系统的监控能力,系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鲁棒性,便于适应多变的养殖环境,其协作模型如图5所示。下级智能体接收到上级智能体的任务请求后,根据自身的能力描述和当前状态,判断任务是否可以接受:如果处于故障状态或忙碌状态,则对该请求进行回绝;如果能接受这项请求,则返回接受信号,对请求的任务进行评

2监控软件设计

现场监控智能体的监控软件采用C语言编制,具有参数配置、实时监控、历史数据和系统说明4个模块的功能。实时监控模块用于对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温度、pH以及水位等关键因子进行自动监测。每台计算机同时监测6个养殖池,分池、分监测点以数值的形式显示关键因子,并通过算法综合判断,给出养殖环境状态的提示。如图6所示为1号池的实时监控界面。历史数据模块用于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参数配置模块用于对各养殖池的理想参数进行设置。系统说明模块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并对软件的使用提供帮助。

3现场试验

试验现场选在山东省日照市的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试验鱼池规格为6m×6m,水深0.5m。鱼池中养殖大菱鲆,其适宜的养殖环境为:温度10~20℃,溶解氧大于6mg/L,pH为7.6~8.2。据此,试验鱼池的初始环境因子参数设置为:温度17℃,溶解氧7mg/L,pH为7.9。试验以温度值的变化为观测点,以验证环境调节智能体的工作性能。

(1)系统的测量精度满足要求。

(2)通过人工措施在10:30的时候使水体温度降低到15.7℃,此时环境调节智能体开始工作,起动加热系统给水体加热,11:21池中的测量温度为16.6℃。试验测得加热时间约为56min42s,水温达到设定温度要求,加热系统自动停止。系统工作效率高于一般的在线监测系统,满足环境调节要求。

篇6

1.1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并未开设专业外语课程

桂国平教授在《我国高校的专业外语教育与国家竞争力》一文中指出,我国的外语教育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外语专业的外语教育;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英语”教育和他们的“专业英语”教育。“外语专业的外语教育”和“公共英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表一列出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各高校均意识到公共英语学习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新生入学后的前两个学年开设英语课,要求学生完成至少12个学分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且课程性质均属于公共必修课。相比公共英语的学习,专业外语的重视程度就十分有限了。高校对专业外语课程的开设更偏重于带“国际”和“世界”的人文和社科专业,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国际法等,而许多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通常与专业外语无缘。以水产养殖专业为例,许多水产类高校并未开设专业外语课程,开设该课程的学校一般的开课学期为第6或第7学期,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程。对基础英语教育的重视能否弥补专业外语学习的不足呢?答案是否定的。专业外语的学习与基础英语既相互联系又是英语教育中独立的一个部分,不能互相取代,且专业英语其难度比基础英语更大,因为它既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写作、听说能力。

1.2对教师要求较高,师资匮乏

讲授专业外语对授课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老师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也要求老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而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老师一般需具有国外留学经验。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联系的加强,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力度的加大,留学回国人数越来越多,但由于这部分人均具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其回国后大多作为科研骨干投身到科研工作中,而高校对专业外语重视程度不够、激励政策不明显,很少有教师花费足够的精力去钻研专业外语教学。专业外语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复杂且一般无可参考的教材,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为例,学院具有8个本科专业,相近专业的专业外语教育显然应有所区别。学院开设了专业外语A、B、C三个方向,其中专业外语A主要针对水产养殖、水族科学和动物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专业外语B主要针对生物科学、海洋生物、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专业外语C主要针对园林、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对师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教学方式单一

专业外语课时一般较少,通常为32学时,2个学分,而且目前许多专业的专业外语没有可供参考的教材。教师一般以自身较擅长的专业技术概论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抽象而枯燥,教学方式也非常单一。许多学校的专业外语课成了翻译课,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师资缺乏,专业外语课程的开设多采用大班教学,有的甚至50~60人一起上课。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与学生不能很好地沟通和交流,学生更没有机会说英语。这又反过来决定了教师只能采取读生词、讲句子、评点翻译的教学方式,形成了恶性循环,专业外语课被上成翻译课也就不足为奇。

篇7

2水产科研机构人才多样性指数的分析评价

2.1水产科研机构人才多样性指数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水产科研机构人才多样性的评价方法,是在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类型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系统上进行的。首先建立水产科研机构人员组成与人才分类的指标体系,然后得出各类人员的比例,在此基础上获得各类人才出现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得到一个统计得分,最终给出适宜的分值范围。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优良的物种多样性的表现是物种的丰富性和均匀性,即需要在某一生态系统中出现的物种数量较为丰富,而不同物种的个体数相对均匀,这样可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一个水产科研机构而言,其本身是具社会属性的一个生态系统。对于其人员配置而言,只有发挥不同层次人员的特性,人尽其才,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人力资源。过度消费学历或过于依赖某一类型的人员都是短期行为,必然会导致内部系统的失调。故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可为人才多样性评价借鉴。评价生物多样性指数主要有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其中Shannon-Wiener指数比较常用。Shannon-wiener指数是基于物种数量反映群落种类多样性,群落中生物种类增多代表了群落的复杂程度增高,种数越多,各种个体分配越均匀,群落多样性越好。Shannon-Wiener指数用H′表示,H′=-∑Pilog2Pi。H′值愈大,群落所含的信息量愈大[7-8]。考虑到水产科研院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但工勤人员在整个人员队伍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故在进行人才多样性的评价时,对上述公式进行了修正,增加了不同类型人员对人才比例的贡献率。式中:Wi为某类人员比例,Pi为某类人才的比例,分别由公式(1)和公式(2)获得。Wi=Ci/S..........(.1);Pi=Ai/Ci...............(.2)。其中:Ci为某类人员的总人数,S为机构总人数,Ai为某类人才的总人数。对上述公式进行分析,如果仅有一种人才,则H=0,是不可能完成科研工作的,表明人才多样性严重缺失,如果只有2种人才,且各占50%,那么0<H<1,表示人才多样性略有增加且存不合理。以此类推,得到评判的依据:H≥1.5-表示人才结构合理;1.0≤H<1.5-表示人才结构轻微不合理;0≤H<1-表示人才结构不合理。运用上述方法和评判依据,对某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2009~2013年间人才多样性进行分析。具体数据通过相关软件计算后汇总于表2。表2数据显示,2009-2013年,某水产科研机构人才多样性指数H为1.0117-1.1045。

2.2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在2009年至2013年,某水产科研机构的人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H值在1.0117~1.1045间变动,参考评价标准,总体属人才结构轻微不合理。以H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的年份来比较,H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该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42.70%,管理人员为22.47%,而工勤人员为34.83%,工勤人员的比例明显过大,甚至大于管理人员。工勤人员数量偏多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该研究机构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初期,当初建设是按职位全面配置的设想进行的,从食堂、托儿所、电话接线员等样样俱全,造成工勤岗位人员偏多。对于一个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之和如达不到70%,表明人才结构不太合理。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人员偏少,影响了人均科研成果的产出,作为科研和管理的顶层人才较为缺乏。而到了2013年,虽然该研究机构的人员数量并未发生大的改变,但人员结构已有了显著的变化。该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44.92%,管理人员则上升为26.74%,二者之和在5年间首次突破70%的大关,而工勤人员则首次下降至30%以下,为28.34%。这些变化主要与5年间人员的动态变化有关。近年来,低学历的工勤人员没有进入机构,而随着年龄的老化,退休人员的增多,工勤人员呈下降趋势,人员由62人减至53人。而研究生和本科生则新进了20人。这样虽然总人数仅增加了10人,但结构已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从而在人才多样性指数上得到了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勤人员大批退休的高峰即将到来,人才多样性指数会有所上升。但并非工勤人员越少越好,当其存在数量少于一定值时,必将对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产生挑战。作为水产科研机构,其既需要博士和首席科学家这些高端人士,同样需要高级养殖工和修理工等工勤人员。只有相互匹配,才能创造最大的科研才富。如果只有博士等高端人才,都从事顶层设计,没有科研方案的实施者、执行者、实践者,便不会产生真正服务于产业的科研成果。所有的科研将是停留在设想或小范围的实验上,无法起到支撑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根据多样性指数来反推,较合理的结构下人才多样性指数为1.5,此条件下专业技术人员的占比需达到60%以上,管理人员为25%左右,工勤人员接近15%。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研究生学历需达40%左右,本科学历达40%,而专科及其他学历为20%左右。因此该研究所虽然在人才多样性指数上有所上升,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使人才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篇8

二、防治措施

1.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对策

在防治过程中只要能够掌握其发病规律,就可有效的避免此类疾病的发生。在防治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网箱是设置在大水体中且鱼群密度很高,因此预防不能照搬池塘养鱼的方法,如不宜使用全箱泼洒等方法。首先,饵料配方要合理,投饵量要适当,防止因饵料配方不当引起鱼的营养缺乏症或因饵料不足使鱼体消瘦,发生鱼病。饵料加工杜绝使用霉烂、变质原料,混合各种添加剂时,要搅拌均匀,否则也是引起鱼病的原因。其次,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要深埋不能乱丢,防止传播病菌或败坏水质。其次,种苗的消毒。种苗消毒可以采用复合型的二氧化氯或者高效的菌毒消毒剂进消毒处理,采用还需要此阿勇肠炎灵、鳃病灵、克血灵或者烂尾灵拌饵喂食。当鱼苗处于发病季节前后,应该每隔半个月使用高氯精、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药物进行消毒。并使用大蒜素和克血灵拌饵投喂两天,同时还可以在发病季节每隔两周左右用新鲜生石灰化水泼洒一次,调节水的PH值。

2.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继发性的感染细菌性疾病是水产感染病毒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些水产疾病主要包括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灼病以及病毒性的败血症等疾病。预防该种疾病的重点是要做好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工作,同时,还需要采用相应病毒的预防措施。首先,在对鱼塘彻底清塘之后,在放养的前一周之内,采用精碘进行消毒一次,精碘对病毒病的预防有着优良的治疗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来临之前,应该加强对网箱(鱼塘)进行消毒处理,以增加消毒的次数。在发病季节之前采用精碘消毒两次;最后,对已经发病的鱼应该积极的采用内服药物进行防治,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篇9

1.2水域养殖布局不合理导致的水环境污染由于部分水产养殖地区不懂得合理规划当地水源与养殖品种、密度分布,导致放养密度或品种生态特点远远超过当地水环境承受能力,从而导致一些大型水库、湖泊的水环境恶化、水质超标。

1.3无视本地环境条件,盲目引进高经济价值水产品种,导致引进品种与当地水土环境不适宜近两年,由于河豚等水产物种市场价格较高,部分地区水产养殖者无论有无条件都盲目引进,在当地建工厂式养鱼池,过度开采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循环被破坏,影响了当地环境和生态平衡。

1.4部分地区养殖人员缺乏基本养殖知识部分地区养殖技术落后,不懂养殖模式,养殖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欠缺水产养殖所必须的知识,不能合理控制养殖水域生态系统,在养殖过程中仍然使用抗菌素或消毒剂,导致水产生物感染;且养殖区域进水与排水不分开,导致交叉感染。

1.5水产苗种使用缺陷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对水产苗种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提出了明确规定。但仍然有部分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贪图表面价格或不懂得专业知识,使用了违规的近亲繁殖苗种、健康检验不合格苗种和带病毒苗种。这样的不合格苗种普遍先天体质弱,环境适应能力差,容易受病害侵袭,死亡率较高。有些甚至先天性就携带有病毒病菌,容易引起群发性鱼病。一旦爆发鱼病,就会超量使用鱼药,引起了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失衡,导致水环境污染。

1.6违规超量使用消毒剂造成的污染部分水产养殖地区大量过量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水域进行消毒,结果导致严重污染了水质,破坏对当地水域的生态平衡,也影响了水产产品质量。

2关于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策略与建议措施

2.1建立执行水产养殖规范制度由政府相关部门派遣专家对水产养殖区域进行全面规划与评估,确定水产养殖区域分布、养殖规模、养殖方式与品种、苗种规范等。不允许盲目进行水产养殖。水产养殖者必须申报规模与取得养殖许可证,才能进行水产养殖工作。

2.2制定水产养殖用水排放标准目前,部分养殖单位已经向着规模化、工厂化的生产模式发展,其养殖经营已经越来越具有工业化特点。因此,在针对这类水产养殖单位制定污水排放标准时,可以参照对工厂排放污水的管制办法,要求养殖单位对废水排放进行控制,对超标排放者进行处罚。

2.3规范健全水产养殖的行业标准规范与法律法规各地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水产养殖行业标准与法律法规,加强对水产养殖行业的监管与纠正力度。在法律法规方面。目前,相关的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渔业法》等,但尚需要解决具体执法中的细节问题。此外,还需规范水产养殖行业的污水排放制度与排放标准。

2.4加强水产养殖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培训我国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也缺乏正规行业培训,结果导致不仅养殖技术落后欠缺,而且环境与法律意识淡薄。各地政府部门可以考虑联合专业培训学校开办相关的培训班,定期到农村养殖户中组织培训讲课,教授养殖技术、环境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带给他们。

篇10

壳聚糖作为饲料添加剂能有效改善饲料的品质。胡梦红等[6]在关于壳聚糖对罗非鱼营养生理学作用的研究中表明,壳聚糖作为罗非鱼饲料添加剂能在饲料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延长饲料的水化时间以保护养分;防止霉变,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壳聚糖微球能作为疫苗载体,获得持久的免疫反应。Tian等[7]用壳聚糖微球作为质粒DNA口服疫苗载体,用口服DNA免疫疗法研究日本比目鱼对淋巴囊肿病毒的免疫功效。结果表明,壳聚糖微球能防止DNA疫苗被水解或变性,比目鱼口服壳聚糖微球疫苗后,可在组织中持续表达主要衣壳蛋白10~90d,相对质粒DNA疫苗能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反应。同时,Truptimayee等[8]把海藻酸-壳聚糖-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新型复合微球作为嗜水性气单胞菌外膜蛋白的抗原载体应用于印度南亚野鲮鱼模型,并通过静脉免疫作用诱导免疫反应。结果表明,新型复合微球材料的亲水性核心部分海藻酸-壳聚糖可形成蛋白质友好型微环境,与传统PLGA微球、天然外膜蛋白和弗氏不完全佐剂相比,包被效率高,起始突释作用明显降低,且能刺激产生更持久的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壳聚糖可作为免疫刺激剂,而且已经被证明通过口服和注射均能有效地增强水产动物机体免疫防御能力,促进生长发育。Xu等[9]通过在军曹鱼日粮中添加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壳聚糖来研究该合生元对提高军曹鱼免疫反应和抗病能力的效果。研究表明,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g枯草芽孢杆菌和6.0g壳聚糖能显著提高军曹鱼的生长发育和它的先天性免疫和抗感染能力,从而使军曹鱼在养殖时免受疾病的威胁,提高产量。而Lin等[10]在研究饲料中的壳聚糖对锦鲤的生长发育、免疫力和抗感染方面的影响时也发现,壳聚糖可以增强其免疫力和对气单胞菌的抗性,促进生长发育。华雪铭等[2]在研究基础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和壳聚糖促进暗纹东方鲀生长的机理时发现,肠道淀粉酶活性增强和蛋白质合成增加是壳聚糖和益生菌促进其生长的重要原因。

1.2壳聚糖在甲壳类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研究证实,壳聚糖可促进虾类蜕壳生长,增强免疫防御能力。此外,还可以改善水质。任秀芳等[11]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研究了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存活、蜕壳、血液生化指标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0.5%~1.5%的壳聚糖可以被克氏原螯虾吸收利用,促进其蜕壳生长;壳聚糖可调节克氏原螯虾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影响其生理机能;壳聚糖作为免疫刺激剂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克氏原螯虾机体免疫防御能力。同样,Wang等[12]关于壳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能力影响的研究也表明,壳聚糖能提高其吞噬细胞的活性。而毛文敏等[13]关于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抗低温应激的影响的研究还表明,在克氏原螯虾饲料中添加0.50%~1.00%的壳聚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抗低温应激的作用,防止免疫功能损伤。刘春等[14]的试验表明,使用水产用低分子量壳聚糖粉对养殖水体中的氨态氮和亚硝酸盐有明显降低作用,且在改善水质的同时还能抑制水产动物病原菌生长,预防疾病,使罗氏沼虾活力旺盛、体色鲜艳、品质佳。研究表明,壳聚糖通过注射或添加饲料中饲喂,同样能刺激中华绒蟹和溪蟹等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免疫防御能力,预防病害,提高养殖成活率[15-17]。郑宗林等[16]的试验表明,5~50μg/ml壳聚糖对于植物凝集素和脂多糖刺激蟹淋巴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协同作用,且20μg/ml时其协同作用最强。低分子量壳聚糖还可以保护生物体组织细胞膜免受自由基攻击,间接降低金属硫蛋白在镉胁迫下的应激压力,减轻水生动物受到重金属的危害[17]。

2、纳米壳聚糖在水产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纳米微粒具有与常规物质本身明显不同的性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纳米微粒作为药物载体能够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并具有低毒、高效、缓释、长效、靶向、相对安全性与易产业化等优点,在医药领域有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活性与基因转导等方面的应用。纳米壳聚糖与其它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吸附、嵌合或组装成为能够发挥生物活性的系统,把生物活性分子包裹于聚合体后能保护其免受酶解、水解作用,从而提高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并有利于多肽类药物应用于口服给药途径。研究表明,吞噬细胞激活蛋白(PAP)基因能刺激对虾血细胞的吞噬活性。Umaporn等[18]通过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转染来确定纳米壳聚糖、PAP-phMGFP用于对虾口服免疫的最佳配比,进而研究PAP基因对南美白对虾的免疫诱导能力。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对虾心脏组织中白斑综合症病毒显著减少,证明壳聚糖-PAP-phMGFP纳米微粒能增加对虾的吞噬活性,增强了对虾的免疫机制。在进行对虾工厂化养殖时,适当供给壳聚糖/DNA复合物将会是预防微生物疾病的有效措施。Wang等[19]为了评估壳聚糖和纳米壳聚糖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的成活率、生长性能、肉质的影响效果,给罗非鱼喂食含有壳聚糖或纳米壳聚糖(5.0g/kg饲料)的日粮,为期60d。结果表明,与基础日粮、含壳聚糖日粮的组比较,纳米壳聚糖能显著增加罗非鱼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肌苷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罗非鱼的粗脂肪含量(P<0.05)。但添加壳聚糖组与基础日粮组比较分析表明,罗非鱼的末重、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没有显著差异,详细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篇11

2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随着计算机在大学应用的日益普及,目前的大学授课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在讲台上进行操作演示,使水产微生物学这门略显枯燥的课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如在讲解细菌的二分裂繁殖时,通过动画的设计,使学生既明白了二分裂繁殖的概念,同时也对细菌强大而快速的增殖过程有了深刻而形象的记忆。同时,学院尽量保证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或者从网上下载水产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视频录像,上传到专门的课程网站中,提前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解,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增加实验课的趣味性与可操作性。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要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很多学生不好意思当面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问题或者说出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困惑,因此,通过QQ、微信、邮箱等方式收集学生课后的反馈意见,可以及时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或者给学生以及时、恰当的反馈。此外,现在手机进课堂的情况十分普遍与严重,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集中听课注意力,就要加强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两种方式:(1)在每次上课前5分钟,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检查回顾,督促学生课下的复习与笔记整理,及时了解学生对已讲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在课堂中讲授新知识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或者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要及时进行提问,使他们能迅速回归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篇12

以水产类专业大一阶段开设的两门课程为例,即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windows操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不同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在内容讲授上以C语言为主要载体,通过教授学生如何使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教学过程发现,在我校水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仍存在问题,即内容设置与学生专业结合少。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为研究人员提供便利。但是,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针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也必然不同,继而,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就不同。显然,对所有学科专业使用完全相同的授课内容是不科学的。水产类专业有其自身的学科特殊性,针对水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应该有其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然而,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水产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重点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讲授,与学生自身专业的结合很少,这必然导致学生抱怨课程内容抽象,晦涩难懂,与专业和工作没有关联,因此学习积极性降低。

2.水产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我校水产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我国计算机教育目前正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慢慢普及,但是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同步,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新入校的大一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一致性。第二,学生普遍不重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随着计算机教育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的慢慢普及,大学期间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变得非常简单,甚至是重复内容,导致这部分学生不重视这些课程。另外,也有学生认为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只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即可。这些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片面的认识使学生认为这些课程非常简单,甚至认为自己通过自学就可以完全掌握计算机操作,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上课。第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除了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外,还包括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这部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抽象难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不紧密,学完了不知道怎么用,因此,学习主动性较低。第四,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学生面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态度往往是混及格、混学分,平时不认真听讲,考试时死记硬背,不能积极跟随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教学步骤,因此,尽管考核及格了,也没有真正掌握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置上,大量采用面向水产类专业的案例,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的作用,使他们有意识地将本专业实际问题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解决的形式,并学习使用计算机解决生产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结合水产类专业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其专业课程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实现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我们应对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进行明确分工,分别负责收集、积累和不断更新水产类专业在实际生产研究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并定期研讨,整理、归纳形成相应的教学素材库,这样有利于各位教师熟悉所负责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应用需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以藻类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例进行Excel统计工具的讲解,以海水污染沉积环境的生物修复为例进行Word流程图的讲解,以鱼类幼苗自动计数系统为例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算法的讲解,教学案例的设置应注重针对性和典型性。以大量结合水产类专业的教学案例和课后习题为载体,通过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有效融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有用性,继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经过对以往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分析,发现统一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针对水产类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及该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础训练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计算机操作技能,让他们习惯于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时安排上,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保持同步,使学生能够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加深掌握程度。综合训练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在水产类相关学科领域内进行创新及科研工作。内容设置采用计算机知识与水产类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训练题目。组织协调相关教师与水产类专业教师、工程师进行座谈研讨,深入实验室及生产一线,了解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并收集具有教学意义的实际生产案例,继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三、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及水产类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以下教学方法改革。第一,摒弃传统古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打造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课堂上,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全权负责,而是结合知识点,给出一个水产类专业实际生产需求的应用背景,然后,把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必要的时候,请学生走上讲台,由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和分析,教师的职责转变为整体协调,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第二,借鉴微课教学方式,适当采用视频形式的教学素材。微课将信息量最丰富、最直观的视频教学素材与传统的课件和板书授课方式相结合,克服了传统ppt课件容量有限、形式单一的不足。第三,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结合制定的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个体差异,在班级内部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按摸底成绩分班给基础差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又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学到最多的知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