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评估报告范文

时间:2022-11-04 23:29: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效果评估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效果评估报告

篇1

一、领导重视,制订方案,分工负责

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残联工作的一项新内容,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是一项新举措。为了进一步了解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开展情况,了解残疾人对此项工作的满意度与康复需求,根据县残联的要求,我镇接受“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镇政府把此项工作放在十分重要位置,按照市、县残联制订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及时召开送康复服务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认真制订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方案,成立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评估工作小组、评估汇总小组。

为了确保评估工作的时间进程和质量效果,拟订评估工作日程安排,对参与评估的同志提供信息以利工作的方便。为了体现效果评估真实性、代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随机抽样20%从被服务对象档案资料中以逢五逢十的数字抽取,从而确保20%对象评估的公正性。

这次参加评估的有:民政、残联干部2人,社区卫生中心专职医生2人,县人大代表1人,退休教师1人,镇村助残员33人。还举办培训班、召开相关会议,让大家明确评估工作目的,了解送康复服务方面的落实情况,通过调查上门访谈了解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满意度,掌握残疾人对“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认同度。

二、深入调查,分组汇报,分析情况

我们把这次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作为推进和不断完善、巩固送康复服务的基础和动力。自九月二十一日至九月二十八日分成六组突击九天时间逐户上门分别对辖区内康复需求的830名残疾人进行效果测评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的166名残疾人进行满意度调查表问卷访谈。为了确保评估工作进程和掌握评估工作第一手资料,镇残联干部、康复指导员分别到协进、育新、育德、西新等村逐户上门访谈评估,认真听取残疾人对“送康复服务上门”满意度、社会对送康复服务认可度。这次入户调查830人,发出问卷830份,收回问卷830份,问卷回收率100%,随机抽样20%对象,发出问卷166份,收回问卷166份,问卷回收率100%。

(一)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满意度调查表汇总分析:

1、社区医生每次按时上门提供服务

按时143人占86.15%,基本按时22人占13.25%,不按时1人占0.6%。

2、社区医生每次上门服务的时间。

一小时30人占18.07%,半小时至一小时123人占74.1%,半小时以下13人占7.83%。

3、社区医生服务时间约定情况

能预约117人占70.48%,基本约定48人占28.92%,从不约定1人占0.6%。

4、社区医生服务态度

认真的158人占95.18%,比较认真8人占4.82%。

5、社区医生提供需要康复服务情况的服务内容

159人认为医生提供需要服务的内容占95.78%,7人认为医生提供需要服务的内容占4.22%。

6、社区医生服务后双方的签字情况

163人确认每次服务签字占98.19%,3人有异议的占1.81%。

7、社区医生服务满意度

161人对社区医生服务满意占96.99%,5人对社区医生服务基本满意占3.01%。

(二)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测评问卷中汇总分析

1、第一次知道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

镇助残员15人,村助残员503人,村干部4人,社区医生300人。亲友3人,其他残疾人1人,康复宣传资料1人。

2、了解“送康复服务上门”内容

康复知识咨询713人,康复知识宣传736人,心理咨询606人,康复训练441人,基本保健813人,防病知识宣传682人,转介服务15人,营养卫生指导537人。

3、“送康复服务上门”带来哪些改变

生活自理能力有所增强109人,心情更为舒畅368人,对药物使用更加了解78人,对自身健康更加了解125人,对疾病防治知识更加了解42人。

对自身残疾的康复训练和预防知识更加了解35人。

4、对目前享受“送康复”服务是否满意

调查中满意801人,占96.5%,基本满意29人,占3.5%。

5、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还存在哪些问题,应有哪些建议:应继续加强“送康复服务上门”,特殊人群分类服务。例:长期卧床的每月二次。

(三)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记录表评估汇总分析

为了真实掌握社区医生的康复服务质量,评估小组对康复需求的830份服务记录进行逐份分析评估。

1、基本情况(基本信息)平均得分1.77分,康复需求平均得分0.73分,服务确认(双方签字)平均得分1.52分,服务次数平均得分1.93分,服务记录(服务内容)平均得分1.91分,总分的最低分为7分,最高分为9.3分,平均得分7.86分。最后逐一审定,有6人在80分以上,其中2人在90分以上。70分到79分有15人,康复医生普遍受到残疾人的好评。

三、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通过评估汇总,我们认识到开展“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普遍得到残疾人的接受和社会的认同,社区医生逐步了解残疾人在康复医疗方面的需求,残疾人也逐步认识到通过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从而激发了残联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

通过评估工作,我们认为:

篇2

一、领导重视,制订方案,分工负责

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残联工作的一项新内容,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是一项新举措。为了进一步了解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开展情况,了解残疾人对此项工作的满意度与康复需求,根据县残联的要求,我镇接受“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镇政府把此项工作放在十分重要位置,按照市、县残联制订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及时召开送康复服务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认真制订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方案,成立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评估工作小组、评估汇总小组。

为了确保评估工作的时间进程和质量效果,拟订评估工作日程安排,对参与评估的同志提供信息以利工作的方便。为了体现效果评估真实性、代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随机抽样20从被服务对象档案资料中以逢五逢十的数字抽取,从而确保20对象评估的公正性。

这次参加评估的有:民政、残联干部2人,社区卫生中心专职医生2人,县人大代表1人,退休教师1人,镇村助残员33人。还举办培训班、召开相关会议,让大家明确评估工作目的,了解送康复服务方面的落实情况,通过调查上门访谈了解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满意度,掌握残疾人对“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认同度。

二、深入调查,分组汇报,分析情况

我们把这次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工作作为推进和不断完善、巩固送康复服务的基础和动力。自九月二十一日至九月二十八日分成六组突击九天时间逐户上门分别对辖区内康复需求的830名残疾人进行效果测评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的166名残疾人进行满意度调查表问卷访谈。为了确保评估工作进程和掌握评估工作第一手资料,镇残联干部、康复指导员分别到协进、育新、育德、西新等村逐户上门访谈评估,认真听取残疾人对“送康复服务上门”满意度、社会对送康复服务认可度。这次入户调查830人,发出问卷830份,收回问卷830份,问卷回收率100,随机抽样20对象,发出问卷166份,收回问卷166份,问卷回收率100。

(一)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满意度调查表汇总分析:

1、社区医生每次按时上门提供服务

按时143人占86.15,基本按时22人占13.25,不按时1人占0.6。

2、社区医生每次上门服务的时间。

一小时30人占18.07,半小时至一小时123人占74.1,半小时以下13人占7.83。

3、社区医生服务时间约定情况

能预约117人占70.48,基本约定48人占28.92,从不约定1人占0.6。

4、社区医生服务态度

认真的158人占95.18,比较认真8人占4.82。

5、社区医生提供需要康复服务情况的服务内容

159人认为医生提供需要服务的内容占95.78,7人认为医生提供需要服务的内容占4.22。

6、社区医生服务后双方的签字情况

163人确认每次服务签字占98.19,3人有异议的占1.81。

7、社区医生服务满意度

161人对社区医生服务满意占96.99,5人对社区医生服务基本满意占3.01。

(二)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测评问卷中汇总分析

1、第一次知道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

镇助残员15人,村助残员503人,村干部4人,社区医生300人。亲友3人,其他残疾人1人,康复宣传资料1人。

2、了解“送康复服务上门”内容

康复知识咨询713人,康复知识宣传736人,心理咨询606人,康复训练441人,基本保健813人,防病知识宣传682人,转介服务15人,营养卫生指导537人。

3、“送康复服务上门”带来哪些改变

生活自理能力有所增强109人,心情更为舒畅368人,对药物使用更加了解78人,对自身健康更加了解125人,对疾病防治知识更加了解42 人。

对自身残疾的康复训练和预防知识更加了解35人。

4、对目前享受“送康复”服务是否满意

调查中满意801人,占96.5,基本满意29人,占3.5。

5、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还存在哪些问题,应有哪些建议:应继续加强“送康复服务上门”,特殊人群分类服务。例:长期卧床的每月二次。

(三)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服务记录表评估汇总分析

为了真实掌握社区医生的康复服务质量,评估小组对康复需求的830份服务记录进行逐份分析评估。

1、基本情况(基本信息)平均得分1.77分,康复需求平均得分0.73分,服务确认(双方签字)平均得分1.52分,服务次数平均得分1.93分,服务记录(服务内容)平均得分1.91分,总分的最低分为7分,最高分为9.3分,平均得分7.86分。最后逐一审定,有6人在80分以上,其中2人在90分以上。70分到79分有15人,康复医生普遍受到残疾人的好评。

三、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通过评估汇总,我们认识到开展“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普遍得到残疾人的接受和社会的认同,社区医生逐步了解残疾人在康复医疗方面的需求,残疾人也逐步认识到通过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从而激发了残联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

通过评估工作,我们认为:

1、成效显著

(1)、社会效应扩大

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残联工作的知名度,各级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使残疾人的待遇不断提高。一些智障人士通过阳光之家的活动和社区医生的康复服务,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例:北桥村三官7队陆凯军、三协村养正1队邢丹参加了市、县举办的特奥会,分别获得自行车金牌和铜奖,为残疾人争得了荣誉。象海中村10队宋群等残疾人长年患病卧床不起,不能行走,心情沉默,导致有寻短见的念头。自从康复服务到家后,社区医生每月一次甚至多次的服务使她心情开朗,解脱了困境,对生活有新的希望。

(2)、多奉献,少索取

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成为社区医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平台。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杨品岳、吴振西等医生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上门为残疾人宣传康复知识,耐心进行心理疏导与残疾人更近了、更亲了。顾琴、施建华的服务得到残疾人的一致好评,上门服务中有时侯人不在还要走数次,他们从不怨言。常说,服务是我的职责,为了他人的幸福我们就是多吃苦也心甘情愿。

(3)、坚持长效机制

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为了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寻找可行的管理方法。发挥镇助残社、阳光之家的作用,依靠村助残员的力量于20__年6月对康复需求的830名残疾人逐户上门考核社区医生的服务和满意度情况。通过汇总考核:好的占75.5,较好占8.9,一般占14.9,差的占0.7。通过这次评估得到启迪,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要有长效的考核机制,平时普查和相关会议的提示,才能使康复服务得到不断推进。

2、存在问题

通过评估汇总分析,个别社区医生服务记录单一,部分社区医生服务内容、服务记录书写不规范,个别社区医生服务与记录不一致,态度不端正,根本原因:

(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

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重视会议与培训班的宣传,忽视利用镇广播的宣传,从而缺少社会监督的力度。

(2)、调查研究深入不够

通过评估分析,极大部分康复需求对象对送康复服务是满意的,但部分社区医生对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关系分不清。理解上的原因导致康复服务局限于基本保健,缺少针对性,专业性的服务,对提高和改进服务有一定的距离。

(3)、对特殊群体服务不到位

部分听语残疾人语言交流的困难,服务流于形式。

部分智障人士行为能力差,只能通过监护人服务,使一些社区医生服务内容不钻研,工作上不主动。

这次效果评估中汇总,为确保评估质量,强调评分不感情用事,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客观公正,对每一份服务记录表逐一认真细致地评分。汇总评估小组全体成员广泛地从各方面评估,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真正体现民主和集中,做到了畅所欲言。这次汇总评估,既从上门调查中看到和听到的意见反映出来的情况作为评估内容结合起来,又从服务记录表中填写的记录与现场反映的情况结合起来。还从问卷调查、服务记录与整个服务的全过程结合起来,把服务记录、调查问卷,被服务对象反映的情况贯穿于整个汇总过程中,达到了每个社区医生得分标准统一。

四、对照现状、落实措施、分步推进

根据社区医生服务记录等情况,通过评估汇总结果,为了坚持长效管理。不断深化和推进康复服务,及时召开了镇、村助残员、社区康复医生参加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会,通报了镇社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的评估结果。从评估汇总分析及接受服务的残疾人满意度效果分析,表彰了3位工作实绩较好的康复医生。我们还对于被服务对象反映服务好,但记录单一的个别社区医生进行个别引导;对于部分社区医生服务内容、服务记录书写不规范的进行提示,对于个别社区医生服务与记录有不一致的现象分别指出。整个评估汇总分析,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还有个别性。为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送康复服务上门的效果,真正不断满足接受康复需求的服务对象,体现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拓展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让党和政府的恩惠洒向残疾人的心坎上。具体的措施:

1、强化康复工作联席会,完善信息,沟通情况,认真做好康复工作。

2、制订切实有效的康复工作质量管理制度。

3、发挥村助残员的作用,跟踪调查康复服务工作质量效果和按月记录动态情况。

4、不断摸索,积极探讨送康复服务联系网络,通过信息联系,形成社区医生激励康复家庭促使残疾人有的放矢地加强每日的康复锻炼,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康复服务。

5、不断建立、逐步完善送康复服务工作考核内容,使镇村助残员、社区医生自我对照、自我鞭策、自我创新,形成送康复服务工作是应尽的职责。将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进一步拓宽思路,使我镇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又有新的特色。

五、点面结合、制订计划、分类服务

随着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残疾人地位不断提升,对我镇残联工作又有新的要求。为此,我们专题对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进行研究,集思广益,制订了下一步工作计划。

1、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实行分类服务

通过送康复服务上门效果评估,对残疾人家庭、残疾人类别、残疾人身体健康状况有必要实行不同对象,不同年龄段的服务。促使服务不拘于形式,达到服务有效果。

2、实行点、面相结合的服务形式

随着村社区残疾人居住的分散,各类残疾对象工作的流动性,残疾人健康状况的不同,有必要设定村社区固定的康复服务点,实行信息联系报告制度。这样残疾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接受服务、内容、时间等。从而既减轻社区医生的工作负担,也增加了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选择,确保康复服务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3、规范服务手续

社区医生的服务要规范,记录要按照规范的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双方必须签字。被服务对象不能或不会签字的,以印章或监护人代签字,不能由社区医生。如有现象,不能作为当月服务的次数 。

4、康复服务要互相配合

社区医生服务与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要发挥信息作用,无信息的社区医生应主动上门明确服务时间。双方有规定的时间约定,可以方便被服务对象就医,也可以减轻社区服务医生负担。

5、服务项目要规范化

社区医生送康复服务上门对业务要不断提高,应按照不同的残疾对象和类别给予不同的服务内容。对于提出需要增加服务项目能解决的尽量满足他们的服务。不能解决的及时记在服务记录上,向所在村助残员汇报,村助残员一并报告镇康复指导员,统一妥善处理。

6、加强社区医生交流和信息的反馈

篇3

我们通过对2008年5月/2010年8月在我院植入该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的4例6眼患者进行总结分析,评价该人工晶状体的矫正散光的临床效果及囊袋内稳定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1:患者李某,男,43岁。术前检查:右眼裸眼远视力0.02,矫正远视力1.0;左眼裸眼远视力0.02矫正远视力0.4。外观检查正常,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深,瞳孔圆,虹膜纹理清,双眼晶状体周边皮楔状混浊,左眼后囊下皮质混浊,眼底呈豹纹状改变。电脑验光:右眼 -9.75DS/-2.25DC×5°;左眼-9.00DS+小孔。角膜地形图测得角膜曲率右眼K1 41.8,ax10°K2 43.7,ax100°;左眼K1 41.9,ax1°,K2 43.8,ax91°。

病例2:患者小李某,男,28岁。术前检查:右眼裸眼远视力0.12,矫正远视力0.6;左眼裸眼远视力0.1,矫正远视力0.5。外观检查正常,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深,瞳孔圆,虹膜纹理清,双眼晶状体雾状混浊,左眼著,眼底正常。电脑验光:右眼+1.00DS/-5.50DC×165°;左眼小孔。角膜地形图测得角膜曲率右眼K1 41.7,ax173°K2 46,ax83°;左眼K1 42.3,ax11°K2 45.5,ax101°。

病例3:乔某,女,71岁。术前检查:左眼裸眼远视力 0.02,矫正远视力 0.25。外观检查正常,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深,瞳孔圆,虹膜纹理清,双眼晶状体楔状混浊,左眼著,眼底老年性黄斑变性。电脑验光:左眼 -6.50DS/-2.00DC×65°;角膜地形图测得角膜曲率左眼 K1 43.6,ax79°,K2 45.7,ax169°。

病例4:刘某,女,46岁。术前检查:左眼裸眼远视力0.1,矫正远视力0.3。外观检查正常,左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深,瞳孔圆,虹膜纹理清,左眼晶状体后极部盘状混浊,眼底欠清。电脑验光:左眼-2.50DC×45°;角膜地形图测得角膜曲率左眼 K1 45.1,ax8°,K2 46.8,ax98°。

1.2 方法 手术由同一白内障专科医生完成。

1.2.1 用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曲率,眼部A超确定所需晶状体的球镜度数。将数据输入AcrySof Toric在线计算器确定人工晶状体型号(李某:右眼SN60T5,左眼SN60T4;小李某:右眼SN60T5,左眼SN60T5;乔某:SN60T5;刘某:SN60T4)和轴位。

1.2.2 术前表面麻醉后,患者直立坐于有刻度的裂隙灯前在角膜上标记90°,180°两点及标记人工晶状体轴位和手术切口位置。

1.2.3 充分散瞳、洗眼、消毒、表麻后,患者取仰卧位,依术前设计的切口位置,作3.2mm透明角膜切口。

1.2.4 前房注入黏弹剂;行直径约5.5mm连续、圆形、居中的环形撕囊(CCCC);BSS液行水分离及水分层;在囊袋内进行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并行后囊膜抛光。

1.2.5 在前房及囊袋内注入黏弹剂后,用推注器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到囊袋内后调整到预置轴位的前10~15°。

1.2.6 彻底冲洗置换眼内的黏弹剂;最终调正人工晶状体轴位,将人工晶状体标记点与预置轴位相重合;用定位钩将人工晶状体轻轻向下按压,使其与后囊膜紧密贴合。

1.2.7 术后1,3,7d;1mo检查双眼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全眼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曲率、术后人工晶状体轴位、脱镜率及患者满意度等。

2 结果

2.1 视力

术后患者的裸眼远视力 & 矫正远视力:

表2 小李某的视力变化比较(UCDVA/BCDVA)

术后患者的裸眼远视力 & 矫正远视力:

表3 乔某的左眼视力变化比较(UCDVA/BCDVA)

备注:术后第一天角膜水肿+++,眼压Tn+2,立即经前房放液后角膜水肿+,视力为0.25

表4 刘某的左眼视力变化比较(UCDVA/BCDVA)

备注:术中后囊混浊抛光时产生圆形裂孔, 行前玻切术

2.1 全眼屈光状态

2.1.1 李某:右1.2×+0.50DC×45°,左1.0×平光

2.1.2 小李某:右1.0×+0.75DC×60°,左1.0x+0.5DS

2.1.3 乔某:左0.6+×+0.75DC x120°

2.1.4 刘某:左0.8×+1.00DC x120°

2.2 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曲率

2.2.1 李某:右眼K1 42.0,ax14°K2 43.9,ax104°

左眼K1 42.4,ax162°K2 43.9,a72°

2.2.2 小李某:右眼K1 41.7,ax173°K2 45.5,ax83°

左眼K142.3,ax11°K245.5,ax101°

2.2.3 乔某:K1 43.6,ax79°K2 45.6,ax169°

2.2.4 刘某:K1 45.1,ax8°K2 46.5,ax98°

2.3 囊袋内稳定性

复方托吡胩胺散瞳后,通过裂隙灯观察人工晶状体标记点。术后1,3,7d人工晶状体标记点均未偏离预定轴位。术后1mo观察,病例1,2,3标记点偏离轴位0~2°,符合FDA标准。病例4标记点偏离轴位10°。

2.4 脱镜率

李某和小李某视远时无需戴镜,视近需戴镜。乔某和刘某可完全脱镜。

2.5 主觉调查

术后患者无明显不适,对视觉效果满意。

3 讨论

从上述4例患者术前和术后角膜地形图测得角膜散光的比较可看出:角膜散光变化并不明显,但是主觉验光中残余散光明显减少。手术设计中透明角膜切口预计可影响0.5D的角膜散光,从这4位患者资料中以看到术前、后角膜散光变化均

AcrySof Toric IOL是一片式疏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黏性,采用改良的L襻。光学部直径6.0mm,全长13.0mm,球镜度数为+6.00D~+34.00D,柱镜度数有+1.50D,+2.25D和+3.00D (T3,T4,T5)3种。其柱镜面设计在光学面的后表面。

术后人工晶状体旋转是影响Toric IOL治疗效果的主要问题。 AcrySof Toric IOL拥有卓越的囊袋内稳定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采用的丙烯酸酯材料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和囊袋黏附性,将IOL植入囊袋后充分抽吸IOL与后囊间的黏弹剂,调正IOL到正确轴位后再将IOL轻轻向后囊膜按压,就能确保IOL与黏附,减少术后人工晶状体的旋转。

2)该晶状体有可通过小切口植入的折叠性,减少了术源性散光。

3)改良L攀的设计比板式攀和Z攀具有更好的囊袋内稳定性。

4)AcrySof Toric IOL在线计算器自动计算并显示正确晶状体型号和理想晶状体放置轴向等信息,提供了比以往更精确的手术方案。

成功植入 AcrySof Toric IOL的手术相关因素:

1)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在确定4例患者的晶状体型号时,我们选择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曲率K值,减少了手动角膜曲率计测量的误差。

2)由于仰卧位时眼球向内上方旋转,所以术前进行眼部标记时患者应处于坐位。

3)手术切口位置应和输入IOL计算器的位置一致。

4)术中IOL准确到位,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到囊袋内后调整到预留位置的前10~15°,吸出黏弹剂后顺时针拨动晶状体至预定轴位。如拨过预定轴位不能逆时针拨回,应向IOL和后囊间注入黏弹剂,再次顺时针调正轴位。

5)术中直径约5.5mm的连续环形撕囊。大面积不对称撕囊或撕囊过小都会引起术后IOL偏中心。

6)黏弹剂的彻底清除。可使IOL尽可能与后囊接触,减少IOL术后旋转。

篇4

[中图分类号] R733.1;R73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7-0013-04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18F-FDG PET/CT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high efficiency CIK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SHEN Xiaodong1 WANG Xi2 QIAN Shenxian3

1.PET-CT Center, 117 Hospital of PLA, 310013, China; 2.Department of Oncology, 117 Hospital of PLA, Hangzhou 310013, China; 3.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 Hangzhou 31001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18F-fluoro deoxy glucose(18F-FDG) PET/CT imaging for the assessment of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and autologous CIK cells chemotherap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1 to June 2015, 100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ll patients were taken CHOP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CIK cells,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before chemotherapy and after two cycles of chemotherapy were 18F-FDG PET/CT imaging,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 of the 10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mplete response group, partial response group and non response group, the three groups were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were maximum standard uptake the difference value(SUVmax). Results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omplete remission rate from high to low were complete response group, partial response group and non response group, among the three group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Early chemotherapy; 18F-FDG; PET; CT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淋巴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的比例较高[1-3]。由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可治愈性,加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具有敏感性,故临床上治疗该种淋巴瘤多采取化疗的方法,主要采取的化疗方案为CHOP化疗方案,但由于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其机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抵抗性均存在差异,导致化疗效果也会出现差异[4]。因此,临床上应在化疗早期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有效预测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化疗方案。有关临床研究发现,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在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化疗早期疗效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5]。本次研究为进一步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在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早期疗效中的价值,特选取100例采取CHOP联合自体高效CIK细胞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在其化疗早期进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并对其疗效进行预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于2011年1月~2015年6月选取100例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进行研究,均经病理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例为54:46,年龄最小21岁,最大79岁,平均(50.13±8.42)岁,排除伴发其他肿瘤的患者或具有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此次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方法 (1)所有患者均采取CHOP联合自体高效CIK细胞化疗方案治疗,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均进行为期4个疗程的治疗。CHOP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山西普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3686;规格:0.2 g)给药剂量为750 mg/m2,阿霉素(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1980;规格:10 mg)给药剂量为40 mg/m2,长春新碱(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3326;规格:1 mg)给药剂量为1.4 mg/m2,以上三种药物均于第1天开始经静脉注射给药,泼尼松(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1728;规格:5 mg)经口服给药,每天100 mg,于治疗第1~5天口服。(2)自体高效CIK细胞治疗方案为:采集血液细胞前1周,给予患者每天20 mg的胸腺五肽注射液(辽宁天龙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9027;规格:1 mg),经肌肉注射给药,连续肌肉注射1周后,进行血液细胞的采集,采集完成后,胸腺五肽注射液维持注射,剂量改为每周3次,每次20 mg;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液54 mL,对血液中的的单个核细胞进行分离,在免疫室GMP条件下,采用无血清的培养液对细胞浓度进行调整,在每毫升细胞悬液中加入2000 U重组人干扰素-γ,将细胞悬液置入透气性良好的培养袋中,在37℃恒温下,加入浓度为5%的二氧化碳悬液进行培养,次日加入1000 U/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50 ng/mL抗CD3单克隆抗体,于培养第4天、第7天、第10天、第13天分别进行细胞表型分析,对细胞浓度进行调整,适当加入白细胞介素-2;当培养的细胞悬液中的CD3+细胞占比超过70%、CD8+细胞占比超过40%、CD56+细胞占比达到30%,并采用台盼蓝染色试剂对细胞活力进行检测,检测合格,说明CIK细胞制备成功,可于培养第14天将制备好的CIK细胞通过静脉回输至患者体内;每次CIK细胞回输的细胞数量约为(2~3)×109个,每天连续回输2次,回输结束后应于皮下注射100万U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第5天,重新进行血液细胞的采集和CIK细胞的制备。

1.2.2 检测方法 在患者化疗前1周和化疗2个周期后进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采用GE DSTE 16排PET/CT扫描仪和GE Mintrace回旋加速器进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放化纯度需超过95%。于患者清晨空腹状态时,将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显像剂经静脉注入,注射剂量为每千克4.44~5.55 MBq;注射完成后1 h,进行全身显像检查。CT的电压设置为120 kV,电流设置为200 mA,层距设置为0.938,层厚设置为3.75 mm,在大腿中段到颅部顶端进行扫描,将获取的图像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进行三维立体图像重建,并融合CT和PET图像,得到最终图像,由至少2名经验丰富的PET/CT检查医师进行阅片。

1.3评价标准[6,7]

1.3.1近期疗效评定 ①完全反应(肿瘤活性完全灭活):显像检查可见病灶完全消失,淋巴结缩小到正常水平,18F-FDG摄取结果显示为阴性;②部分反应(肿瘤活性部分灭活):显像检查可见所有病灶均明显缩小,未出现新鲜病灶,淋巴结未增大,18F-FDG摄取结果显示为阴性或下降;③无反应(疗效不明显):显像检查可见病灶缩小不足50%或未缩小,出现新鲜病灶,淋巴结增大,18F-FDG摄取结果显示为阳性或增高。

1.3.2远期预后判定 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肿瘤未出现复发,且PET/CT显像可见18F-FDG摄取结果显示为阴性,淋巴结缩小到正常水平,即可判断为完全缓解。

1.4观察指标

根据肿瘤患者对化疗的药物敏感性将其分为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以及无反应组,完全反应组54例,部分反应组31例,无反应组15例,对比三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化疗前后病灶标准摄取最大值(SUVmax)的变化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录入数据,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2×3表格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P

2结果

2.1三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比较

完全反应组共54例,部分反应组共31例,无反应组共15例。三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从高至低分别为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以及无反应组,三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三组治疗前后病灶标准摄取最大值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完全反应组患者的病灶完全消失,部分反应组患者治疗后的SUVmax值明显降低(P0.05)。

2.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典型病例的PET/CT显像特征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PET/CT显像特征以18F-FDG异常高摄取为主(图1a),治疗后效果显著可见PET/CT图像中18F-FDG摄取基本消失(图1b)。

3讨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淋巴瘤,是一种最常见的非霍金奇淋巴瘤病理类型,可通过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成功治愈[8]。目前,临床上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手段以化疗为主,通常采取CHOP化疗方案,由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具有敏感性,故化疗的疗效较为显著,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化疗治疗后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50%[9-11]。近年来,自体高效CIK细胞治疗联合CHOP化疗方案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逐渐得到应用,主要是指在化疗的基础上,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细胞进行CIK细胞的制备,通过回输CIK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自体细胞回输方法属于免疫过继治疗,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杀瘤特点[12,13]。但由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其预后效果也不同,因此,临床上有必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进行有效评估和预测[14]。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是一种常用的显像剂,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较高的亲和性[15],有关研究数据指出,约有97%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肿瘤病灶可高度摄取18F-FDG[16]。而18F-FDG的摄取通常与肿瘤细胞的活性有关,当肿瘤细胞活性减弱时,18F-FDG的摄取结果通常显示为下降或无摄取(阴性),此时,患者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通常较强,化疗效果通常会相应增强,经PET/CT检查显示为部分反应或完全反应[17-19]。

本次研究为了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早期中的评价效果,特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机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从高至低分别为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以及无反应组,三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综上所述,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化疗早期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检查,能够有效反映患者机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可有效预测化疗的疗效及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馨予,徐卫,李建勇,等.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研究进展:第57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J]. 白血病・淋巴瘤,2016,25(2):69-71,74.

[2] 萨日,赵红光,关锋,等. 18F-FDG PET/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J].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3,37(1):9-12.

[3] 黄盛才,秦朝军,章忠明,等.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评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早期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价值[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32(4):579-582.

[4] 李洪生,吴湖炳,王全师,等. 18F-FDG PET/CT评价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中期的治疗反应[J]. 中华核医学杂志,2011,31(3):145-150.

[5] 张h伟,范洋,杨志,等. 化疗早期及中期18F-FDG PET/CT显像对5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5,36(10):824-829.

[6] 丁重阳,李天女,范磊,等. 中期PET-CT检查在评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反应及预后中的价值[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4):342-344.

[7] González-Barca E,Canales M,Cortés M,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interim 18F-FDG-PET/CT for event-free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homogenously treated in a phase Ⅱ trial with six cycles of R-CHOP-14 plus pegfilgrastim as first-line treatment[J]. Nuclear Medicine Communications,2013,34(10):946-952.

[8] 张云,郑玉建. 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中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意义[J]. 新疆医学,2015, 45(10):1401-1403.

[9] Berthet L,Cochet A,Kanoun S,et al. In newly diagnosed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etermination of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with 18F-FDG PET/CT provides better diagnostic performance and prognostic stratification than does biopsy[J]. 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2013,54(8):1244-1250.

[10] 丁重阳,李天女,孙晋,等. 化疗中期及终末期18F-FDG PET/CT显像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估价值[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4,34(6):461-465.

[11] 李蕙旨,吴湖炳,王全师,等.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中后期用18F-FDG PET/CT显像预测预后是否优于化疗中期[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5,35(2):208-212.

[12] 丁重阳,刘红宇,李天女,等. 化疗后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价值[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23(4):1013-1016.

[13] 孙一文,赵晋华,乔文礼,等. 化疗前及中期PET/CT标准摄取值对淋巴瘤的预后价值[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4):355-359.

[14] 郭宁,李啸扬,祝洪明,等. 18F-FDG PET/CT对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生存期的预测价值[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8):722-724.

[15] 李思源,徐文贵. 18F-FDGPET/CT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6):922-926.

[16] 汤日杰,桂思,李建生,等. 以颈部淋巴结首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前PET/CT检查中SUV值的意义[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6):556-558.

[17] 杨燕,朱海燕,于力,等. 18F-FDG PET/CT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意义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23(1):255-260.

[18] 白洁菲,张迎强,段明辉,等. 18F-FDG PET/CT三种评价方法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受累中的诊断价值[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5,36(6):489-49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