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知识教学范文

时间:2022-09-14 06:10: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电学知识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学知识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55-01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有一次,我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发展思维,展示物理的趣味性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逐步引导,养成探究学习习惯

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电学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对于刚涉足电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但不懂得如何归纳这些现象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很大成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正是这种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用实验为电学教学开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顺势把学生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形象思维,带入摸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知道电学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大量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比较,多概括,养成研究和探讨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尽己所能,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电学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对于刚涉足电学知识的中学生来说,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但不懂得如何归纳这些现象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很大成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正是这种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用实验为电学教学开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顺势把学生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形象思维,带入摸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知道电学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大量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比较,多概括,养成研究和探讨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尽己所能,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一)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 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1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篇2

常听学生说物理难学,尤其是电学。其实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不都是学生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那么怎样搞好电学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以供参考。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有一次,我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学好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指基本功概念和规律。电学知识也不例外。而所学的知识有些是重点知识,有些是一般知识。电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同学力求做到“四会”。会表述:能正确地叙述并熟记概念、规律的内容,明确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电学中重点有6个概念和4个规律,即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磁感线,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对于以上重点概念,应知道为什么引入它们,它们反映什么物理现象或事实,如何定义,单位是什么(对物理量),它们与相近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什么重要应用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除以上重点知识以外,还有一些知识属于一般知识。电学中的一般知识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摩擦起电、电量、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电源、电路、电流的效应、磁性和磁体、磁化、磁极、磁场、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等。对于这些知识,要能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它们解释有关的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学习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三、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解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成绩的提高肯定很快。让学生掌握以下要领非常重要。

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除了要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2、短路的辨别。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3、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有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4、关于解题时公式的选择。由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较多,选取的公式不同,计算的难易就不一样,公式选择要注意技巧,串联时常选电流相等的公式,如W=I2Rt,P=I2R,Q=I2Rt并联时,常选电压相等的公式,如W=U2/R.t,P=U2/R,Q=U2/R.t这样解题时思维清晰解题迅速。

5、解题的技巧:(1)仔细审题,弄清关系。(2)简化电路,标明数量。(3)列式结算,正确求解。(4)注意检查,及时弥补。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篇3

物理学科涉及实验较多,学生应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中掌握物理知识的要点,日常教学过程中,虽然多媒体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好处,易于控制和验证规律.但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验做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实际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一定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如在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时,可以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学生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小灯泡(2.5 V,0.3 W)先用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电源有电动势,然后讲解,在认识电源内阻时,用学生电源稳压6 V和干电池6 V对同一小灯泡供电,给果不一样,用学生电源的不发光,干电池的发光;又用它们对6 V的收录机进行供电,都可用.学生利用初中知识对这一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找出具体的原因是,存在电源的内阻这一缘故.接下来,测得学生电源的内阻为100欧,电池的内阻为0.08欧.这样让学生确实承认电源也有内阻.在学习电容器的电容相关知识时:也可以采用实验教学的方法,电容器的充电、放电、储能用电解电容(1000 μf)即可完成,效果明显,学生看到了电容器确实有这些特点,印象深刻.

二、采取教学措施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发现,成功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好武器之一.如在讲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证明电源内阻的实验,实验一做,学生的兴趣大增.又如在学习静电屏蔽一节时,将一个小收音机和屏蔽罩展现在学生面前.先让学生课前猜测这个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当打开收音机,收到电台,然后放进屏蔽罩时,后面的学生站了起来,声音没有了.学生信了,情绪高涨了.

2.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和器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只有将学的东西变成现实,才能体会到所学所用的乐趣,兴趣才会大增.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结合实际,如,学完电阻定律一节后,组织学生自制滑动变阻器;上完日光灯原理,准备让学生自己实验.在学习完交流电一章后,组织部分学生自制电风扇.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在磁场这一章的学习时,课前收集整理了安培、法拉第的一些资料,在多媒体上放映,让学生对人物有个基本了解;在讲授用电安全常识时,搜集一些触电事故的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放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举办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视野

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对部分上课有余力的学生大有帮助.如在讲电势差和电势能一节,由于学生手上的参考书多,对知识了解的比较全面,此时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在学习完楞次定律一节后,可以利用专题讲座,从磁通量的变化角度、相对运动的角度、线圈面积的角度、能量守恒的角度去分析楞次定律的正确性.在学习完交流电的产生这一节后,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分析正弦交流电公式的得来.

三、灵活处理教材的难度

物理这门学科,是让学生最头疼的一门高中课程,如何变难为易,让学生尽量掌握每节的重点难点,并能加以运用,是一个难题,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经验:

1.精简每节课的知识点,并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出知识点

如,在学习完库仑定律及电荷定恒一节.可以把安培归结为“三个一”:一个重点(库仑定律),一个补充(电荷守恒是库仑定律的补充),一个知道(要知道元电荷的电量);在学习完电场强度一节,重点是电强度概念的建立,难建立、难董,易混乱,可以把它归结为三个无关一个牢记:电场强度与是否有检验电荷无关;电场强度与检验电荷的正、负无关;电场强度与检验电荷受电场力无关.牢记电场强度的方向规定.

2.降低入门难度,变难为易

从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每届都有不同的心得,每届都在探索.如讲授电势差与电势能,这一节难度大,又是重点内容,学生手头的参考书也很多,在处理教材时,只要求学生记住“两个”关系:电场线与电势之间的关系: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的关系: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如,在学习日光灯原理一节时,要求学生“记住一张图,知道两个元件”.这样处理可以大大降低难度,减少学生的心里负担,使物理学习更加轻松一些.

3.改变问题的提法,有时也会收到降低难度的作用

如,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大小的知识时,在讲解e=bvl的公式时,讲课的时候可以换个方式讲解,换成,揭迷e=bvl?主要讲解两点:这个公式是不是法拉第的实验总结,可以通过实验——分析——结合历史(以实验说历史),证明此式不是法拉第的实验总结——不是实验定律而是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公式.

参考文献:

[1] 卢西宁.浅谈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的教学策略 [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

篇4

2有的放矢,巩固和拓展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理解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温故而知新”,回顾理论基础知识或补充知识点,让学生在实训中懂得基本原理,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在电工技能实训中,很多同学都能完成线路连接并通电试验成功,但对于什么是相线、中线、接地保护线不甚了解,甚至对电压、电流、电感等概念模糊。因为学校没有开设电工基础课程,电工技能课程对基本概念的介绍也比较简单,同学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人在技能实训课程中,在电路或项目训练指导时,结合实训项目,用适当的时间,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电工基础或电拖知识,让学生领会其中的道理。例如,在单相照明实训时,讲解单相电是什么意思,相线,零线,保护接地线是什么回事,简单介绍发电机原理,引出三相四线制以及单相三线制概念,讲解什么是线电压,什么相电压,为什么单相是220v,两相之间是380v等,再如在讲日光灯电路时,讲解镇流器的作用,引出电感和感抗的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镇流作用。在讲解电度表电路时,介绍功率、电压、电流等物理量。这其实也是对学生初中学习过的物理知识复习,使学生明白用理论指导实训,除了去做,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明白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在以后的理论课堂中要认真听课。此外,在电力拖动、机床电气等实训课堂也十分注意给学生补基础课,尽可能把实训项目中用到的基础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当然,这一做法要在课堂中把握好尺度,不能本末倒置,要分配好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课仍然是以操作为主,理论基础的拓展与补充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要针对开展的实训项目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实训中,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可补充电动机的规格、型号、以及铭牌参数和和电动机接法的知识,而对机电、机电一体化等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则可巩固交流电、直流电概念,什么是相位、相序等知识。在进行三相配电实训时,则补充讲解互感原理,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作用,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电工基础知识。而在电力拖动实训中,因为有相关的理论课程,则只须简单的复习,回顾所学的内容,重点应放在看电路图接线及工艺要求上。通过这种做法,同学们在实训课堂中除了学到技能,也能巩固基础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训课堂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侧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认识的一种讲授与操作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拓展与补充,目的是让学生对实训项目内容加深理解,真正学懂实训内容,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班级、年级、专业、不同项目以及实训时间的长短适当运用。

3教学方法必须灵活而有针对性

在实训课堂中,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可采用演示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个别辅导、项目设计等方法。做到教学现场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才是根本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项目任务。例如,在电力拖动实训中采用演示法,通过老师的演示,示范接线方法。如何做到横平竖直,如何避免交叉。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老师的方法,领会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要求。再如在导线连接的教学中,演示法十分必要。教师必须动手接线演示,并把要领和技巧传授给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机床电气实训中,本人则采用现场教学法。实训时不是在模拟电路板上完成电气图的连接与检测,而是带领学生到真实的机床上去实践。让同学们到两个实习工厂车间去见习。实地观察平面磨床、工具磨床、摇臂钻床、万能铣床、线切割机床等电气装置。现场讲解各元器件的布置、名称、作用,如何进行电气操作等知识,并在C6140A、C6132A、Z3050等机床上设置故障让学生分组维修。同学们兴趣十分浓厚,跃跃欲试,都想尽快利用所学的知识把机床电气修理好。这种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实训中应用何种方法,必须根据项目内容灵活而有针对性,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