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知识教学范文

时间:2022-09-14 06:10: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学知识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学知识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55-01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有一次,我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发展思维,展示物理的趣味性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逐步引导,养成探究学习习惯

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电学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对于刚涉足电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但不懂得如何归纳这些现象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很大成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正是这种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用实验为电学教学开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顺势把学生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形象思维,带入摸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知道电学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大量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比较,多概括,养成研究和探讨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尽己所能,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电学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对于刚涉足电学知识的中学生来说,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但不懂得如何归纳这些现象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很大成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正是这种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用实验为电学教学开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顺势把学生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形象思维,带入摸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知道电学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大量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比较,多概括,养成研究和探讨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尽己所能,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一)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 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1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篇2

常听学生说物理难学,尤其是电学。其实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不都是学生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那么怎样搞好电学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以供参考。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有一次,我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学好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指基本功概念和规律。电学知识也不例外。而所学的知识有些是重点知识,有些是一般知识。电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同学力求做到“四会”。会表述:能正确地叙述并熟记概念、规律的内容,明确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电学中重点有6个概念和4个规律,即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磁感线,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对于以上重点概念,应知道为什么引入它们,它们反映什么物理现象或事实,如何定义,单位是什么(对物理量),它们与相近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什么重要应用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除以上重点知识以外,还有一些知识属于一般知识。电学中的一般知识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摩擦起电、电量、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电源、电路、电流的效应、磁性和磁体、磁化、磁极、磁场、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等。对于这些知识,要能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它们解释有关的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学习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三、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解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成绩的提高肯定很快。让学生掌握以下要领非常重要。

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除了要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2、短路的辨别。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3、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有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4、关于解题时公式的选择。由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较多,选取的公式不同,计算的难易就不一样,公式选择要注意技巧,串联时常选电流相等的公式,如W=I2Rt,P=I2R,Q=I2Rt并联时,常选电压相等的公式,如W=U2/R.t,P=U2/R,Q=U2/R.t这样解题时思维清晰解题迅速。

5、解题的技巧:(1)仔细审题,弄清关系。(2)简化电路,标明数量。(3)列式结算,正确求解。(4)注意检查,及时弥补。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篇3

物理学科涉及实验较多,学生应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中掌握物理知识的要点,日常教学过程中,虽然多媒体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好处,易于控制和验证规律.但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验做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实际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一定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如在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时,可以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学生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小灯泡(2.5 V,0.3 W)先用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电源有电动势,然后讲解,在认识电源内阻时,用学生电源稳压6 V和干电池6 V对同一小灯泡供电,给果不一样,用学生电源的不发光,干电池的发光;又用它们对6 V的收录机进行供电,都可用.学生利用初中知识对这一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找出具体的原因是,存在电源的内阻这一缘故.接下来,测得学生电源的内阻为100欧,电池的内阻为0.08欧.这样让学生确实承认电源也有内阻.在学习电容器的电容相关知识时:也可以采用实验教学的方法,电容器的充电、放电、储能用电解电容(1000 μf)即可完成,效果明显,学生看到了电容器确实有这些特点,印象深刻.

二、采取教学措施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发现,成功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好武器之一.如在讲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证明电源内阻的实验,实验一做,学生的兴趣大增.又如在学习静电屏蔽一节时,将一个小收音机和屏蔽罩展现在学生面前.先让学生课前猜测这个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当打开收音机,收到电台,然后放进屏蔽罩时,后面的学生站了起来,声音没有了.学生信了,情绪高涨了.

2.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和器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只有将学的东西变成现实,才能体会到所学所用的乐趣,兴趣才会大增.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结合实际,如,学完电阻定律一节后,组织学生自制滑动变阻器;上完日光灯原理,准备让学生自己实验.在学习完交流电一章后,组织部分学生自制电风扇.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在磁场这一章的学习时,课前收集整理了安培、法拉第的一些资料,在多媒体上放映,让学生对人物有个基本了解;在讲授用电安全常识时,搜集一些触电事故的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放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举办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视野

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对部分上课有余力的学生大有帮助.如在讲电势差和电势能一节,由于学生手上的参考书多,对知识了解的比较全面,此时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在学习完楞次定律一节后,可以利用专题讲座,从磁通量的变化角度、相对运动的角度、线圈面积的角度、能量守恒的角度去分析楞次定律的正确性.在学习完交流电的产生这一节后,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分析正弦交流电公式的得来.

三、灵活处理教材的难度

物理这门学科,是让学生最头疼的一门高中课程,如何变难为易,让学生尽量掌握每节的重点难点,并能加以运用,是一个难题,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经验:

1.精简每节课的知识点,并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出知识点

如,在学习完库仑定律及电荷定恒一节.可以把安培归结为“三个一”:一个重点(库仑定律),一个补充(电荷守恒是库仑定律的补充),一个知道(要知道元电荷的电量);在学习完电场强度一节,重点是电强度概念的建立,难建立、难董,易混乱,可以把它归结为三个无关一个牢记:电场强度与是否有检验电荷无关;电场强度与检验电荷的正、负无关;电场强度与检验电荷受电场力无关.牢记电场强度的方向规定.

2.降低入门难度,变难为易

从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每届都有不同的心得,每届都在探索.如讲授电势差与电势能,这一节难度大,又是重点内容,学生手头的参考书也很多,在处理教材时,只要求学生记住“两个”关系:电场线与电势之间的关系: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的关系: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如,在学习日光灯原理一节时,要求学生“记住一张图,知道两个元件”.这样处理可以大大降低难度,减少学生的心里负担,使物理学习更加轻松一些.

3.改变问题的提法,有时也会收到降低难度的作用

如,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大小的知识时,在讲解e=bvl的公式时,讲课的时候可以换个方式讲解,换成,揭迷e=bvl?主要讲解两点:这个公式是不是法拉第的实验总结,可以通过实验——分析——结合历史(以实验说历史),证明此式不是法拉第的实验总结——不是实验定律而是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公式.

参考文献:

[1] 卢西宁.浅谈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的教学策略 [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

篇4

2有的放矢,巩固和拓展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理解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温故而知新”,回顾理论基础知识或补充知识点,让学生在实训中懂得基本原理,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在电工技能实训中,很多同学都能完成线路连接并通电试验成功,但对于什么是相线、中线、接地保护线不甚了解,甚至对电压、电流、电感等概念模糊。因为学校没有开设电工基础课程,电工技能课程对基本概念的介绍也比较简单,同学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人在技能实训课程中,在电路或项目训练指导时,结合实训项目,用适当的时间,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电工基础或电拖知识,让学生领会其中的道理。例如,在单相照明实训时,讲解单相电是什么意思,相线,零线,保护接地线是什么回事,简单介绍发电机原理,引出三相四线制以及单相三线制概念,讲解什么是线电压,什么相电压,为什么单相是220v,两相之间是380v等,再如在讲日光灯电路时,讲解镇流器的作用,引出电感和感抗的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镇流作用。在讲解电度表电路时,介绍功率、电压、电流等物理量。这其实也是对学生初中学习过的物理知识复习,使学生明白用理论指导实训,除了去做,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明白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在以后的理论课堂中要认真听课。此外,在电力拖动、机床电气等实训课堂也十分注意给学生补基础课,尽可能把实训项目中用到的基础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当然,这一做法要在课堂中把握好尺度,不能本末倒置,要分配好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课仍然是以操作为主,理论基础的拓展与补充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要针对开展的实训项目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实训中,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可补充电动机的规格、型号、以及铭牌参数和和电动机接法的知识,而对机电、机电一体化等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则可巩固交流电、直流电概念,什么是相位、相序等知识。在进行三相配电实训时,则补充讲解互感原理,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作用,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电工基础知识。而在电力拖动实训中,因为有相关的理论课程,则只须简单的复习,回顾所学的内容,重点应放在看电路图接线及工艺要求上。通过这种做法,同学们在实训课堂中除了学到技能,也能巩固基础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训课堂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侧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认识的一种讲授与操作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拓展与补充,目的是让学生对实训项目内容加深理解,真正学懂实训内容,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班级、年级、专业、不同项目以及实训时间的长短适当运用。

3教学方法必须灵活而有针对性

在实训课堂中,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可采用演示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个别辅导、项目设计等方法。做到教学现场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才是根本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项目任务。例如,在电力拖动实训中采用演示法,通过老师的演示,示范接线方法。如何做到横平竖直,如何避免交叉。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老师的方法,领会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要求。再如在导线连接的教学中,演示法十分必要。教师必须动手接线演示,并把要领和技巧传授给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机床电气实训中,本人则采用现场教学法。实训时不是在模拟电路板上完成电气图的连接与检测,而是带领学生到真实的机床上去实践。让同学们到两个实习工厂车间去见习。实地观察平面磨床、工具磨床、摇臂钻床、万能铣床、线切割机床等电气装置。现场讲解各元器件的布置、名称、作用,如何进行电气操作等知识,并在C6140A、C6132A、Z3050等机床上设置故障让学生分组维修。同学们兴趣十分浓厚,跃跃欲试,都想尽快利用所学的知识把机床电气修理好。这种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实训中应用何种方法,必须根据项目内容灵活而有针对性,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38-01

一 引言

电工学是工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打牢专业课程理论基础和养成正确的学习思维方法十分重要。电工学应用范围广、原理特性突出,其教学需要贴近实际、重点突出、易于理解,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优化电工学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二 合理地选择、设计教学内容

电工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因此其内容必须与后续专业课程相符合;其基本理论,以必要够用为度,减少数理论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例如在对机械专业学生讲授电工学时,注意与后续专业课程老师就教学的需求、内容的衔接等问题进行超前交流,充分征求意见,并且考虑工程机械专业具有机电结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交流电动机、继电接触器等教学内容,相应精简了存储器、模拟量与数字量转换等内容,这种改变在教学中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肯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的知识。这里所说的“应用”并不仅仅是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题,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应用联系起来。

三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电工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手段,无论是讲述概念、定律还是理论推导与计算,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语言难以表达的、变化复杂的教学内容,以动态图像的形式演示出来,使学生加深印象,便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课件这个教学手段还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例如,在讲“电容器充放电”这一节时,由于充放电的时间非常短暂,只需要几毫秒,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很难理解。依靠多媒体课件模拟这一实验,可将灯泡的亮暗过程拉长,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充放电的印象,这样既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 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在电工学的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外,还应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强调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思考分析理论在实际的具体应用。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十分重要。例如在讲串联电路中电压和电阻成正比的关系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两个电阻串联,其中一个电阻无穷大,也就是断开了,那么在断口处的电压是多少?有的学生感到茫然,有的学生会说那就没有电压了。其实这个问题可用动态抽象的电路去想象——在那个逐渐变大的电阻两端接上电压表一直监视,则电压表读数必然会越来越大,最终电压表的读数必然与电源电压相同,这就是电线断线后如果有人碰到就会触电的原因。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学的东西有用。

五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注重相似内容类比区别,集中教学。电工学的内容中有些概念十分相似,易混淆。如果按部就班地顺着章节讲述,会造成内容前后脱节,让学生抓不住要领。如果打破章节顺序,把类似的概念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集中讲解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电磁与电磁感应时,首先把这三个定则同时列出,并区分它们的适用场合,即右手螺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左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而右手定则用于判断导线切割磁力线后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其次,再针对不同的使用场合具体地分析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代表什么,食指的方向代表什么,手心手背又有什么作用等。这样,学生对三个定则的概念和运用就非常深刻了。

六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

篇6

一、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动、好问,喜欢实际操作,喜爱看不平常的现象,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1】。例如,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事先准备的:玻璃、塑料尺、铅笔芯、盐水等,哪些能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光?每当验证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相违背时,他们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探究的热情一浪接一浪,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物理的趣味性,发展学生思维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应用题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一)指点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 V,40 W”和“220 V,100 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 W的灯泡比40 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 V,40 W”和“220 V,100 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二)引路

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电阻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后,两端所加电压为24 V,如果R1=80Ω,通过R1的电流为0.2 A,求电阻R2”,由于刚学过欧姆定律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每个电阻元件对应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罗列出来,并将它们对应的关系式或数值标出来,未知量用“x”标明,最后对照罗列出来的数据,应用学过的电学知识作答,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四、o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因此,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法【2】。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答不出来而处于尴尬的境地,继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要进行一些暗示,使他们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课感兴趣,觉得好玩,但是当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3】。电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了电学知识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观察电路,利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会读电表指示数,会根据家用电器铭牌上的数值,算出家中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等,同时还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到工厂和建筑工地去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物理知识。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学、会学;同时,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统一起来,实现优化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1、教学方面的问题

其一、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填鸭式”满堂灌,单调而抽象。这种传统的教法对于文化基础差、电学知识贫乏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正如学生所讲的听天书一般,玄虚而难懂。

其二、由于安排的课时比较少,几乎没有练习和巩固的时间。

其三、亲自动手,结合生产试验和应用的训练几乎没有。

2、学生认识误区

学生对学习《电工学》的厌学心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电工学》有思想偏见,认为只要学好机械类专业课就行了,《电工学》对我们来说用处不大;二是目前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适应他们的特点。

学习《电工学》用处不大这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对于一个合格的机械设备操作者来说,不仅能正确地操作机床加工出合格的产品,而且还必须了解掌握机床的构造和原理,并能及时准确的予测和发现设备故障,这些知识的构成与《电工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要做到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同样需要《电工学》方面的知识。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实际工作和公共生活提出许多电学方面的问题,《电工学》是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认识基础,是各专业各工种都需要的基础课。教学实践证明,目前机械类学生的电学知识相当贫乏。如,有的学生常把电功率和电功混为一谈,将发电能力用多少亿度来衡量,实际应该是多少千瓦。曾经有人问我某水电站年发电多少度?这个提法是错误的,若问这个水电站一年能发多少千瓦电才是正确的提问。又有一些学生在生产中由于缺少电学知识,造成设备和人身事故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缺乏或不懂电学知识,是很难适应现代生产、生活和安全的需要。由此可见,机械类学生学习《电工学》十分必要。

3、教学方法单调而呆板

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式授课形式,基本都是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老模式。由于内容多而深,课时又少,课堂教学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思考和训练的时间,违背了精讲多练的原则,造成学生难以接受。日积月累,消化不良,挫伤了学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目前状况而言,应在教材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电工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讲,在授课中除了知识性外,要注意运用形象化和趣味性,同时着重注意结合生产实践,力争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1、尽量采用肢体语言讲述或采用投影仪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具等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

2、图表类比法

相近的事物可以对照比较记忆,有利于区别各事物的特征,也可以把学过的知识用图象和表格表示出来形成知识的脉络网。一些概念单一拿出来较难理解,但把其相同特征抽出来,加以列表比较就化难为易了,采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比如电场和磁场;在单相交流电路中的纯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和纯电容电路的特征;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特点等都可以用此方法。

3、数字罗列法

把许多语言叙述的道理用数字形式罗列起来,既便于牢固掌握知识又容易记忆,比如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既抽象又复杂的过程,但可以简单归纳成“3、3、2”这样的数字罗列。其含义是:三个形成过程:即旋转磁场的形成过程,感生电流的形成过程,电磁转矩的形成过程;三个手的定则:即右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则判定感生电流方向,右手安培定则判定旋转磁场的方向,左手电磁力方向判定定则确定电磁转矩的方向。两个关键方向:即旋转磁场的方向和转子转动的方向,形成了三个过程,三只手、两个方向的周期表,即好记忆又有趣味性。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讲解单相交流电路一节中,当分析完纯电感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相位和数量关系以及功率问题时,在给定纯电容电路中,电容量一定,初相位为零的先决条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该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和数量关系以及功率问题,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即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推理能力。

5、精选和补充习题与例题

以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前导,结合习题精选课堂习题和例题。在选择习题和例题时,应侧重习题和例题的启发和引导作用,重点选择基本知识应用题和基本概念容易混淆的题目,坚持少讲多练,达到“勤能补拙”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机械类学生在学习《电工学》的过程中理解慢、遗忘快的缺陷。因而对于机械类的学生来说,例题的引导作用和习题的慎重选择以及反复多练尤为重要,同时多练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发现“可疑点”,消灭“空白点”,弥补对基本概念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

篇8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140

0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个性、张扬个性的时代,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需要每个的才智发挥到极限值。每个人都会经历学生时期,一个学习知识、发展自身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个人的长处是十分必要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天才与傻瓜,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求所有人接受同一种方式去学习与发展,而这些方式本身并不适合那些所谓的“傻瓜”。

1 重视学生差异,设立多层次教学目标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是不同智能的组合,正是由于智能的多样性、智能组合的方式不同,导致了个体差异,即每个人智力表现不一样。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天才,也没有完全的傻瓜,个体最后所表现的区别主要由下列两个几个因素导致:是否发掘个人的能力所在之处(找到个体长处)及是否以适合个体接受的方式去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无限的可能,但是要开启这个世界必须要找到合适的钥匙,作为一个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必须重视每个学生的差异,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教导所有的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的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与学生找到共同语言,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思维变化,可以采取下列几种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实践,直到取得期望的效果,真正让学生受益。

1.1 学生分层分组

在机电学教学开始之前,对所有学生进行一个测试,主要涉及到机电学学习中与学生关联的各个方面,比如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的原因(个人兴趣、学科前景、巧合选中、同学朋友的推荐)、对此门课程的兴趣程度(极其感兴趣、中等、厌恶)、学习此门课程的目标(没有目标、了解、精通)等方面来对所有学生进行一个初步分层。

在教学前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接受能力,结合问卷结果充分分析之后在进行学生分层。具体的分层如下:A层(提高层),此层也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学生对机电学本身十分感兴趣,是自己选择这门课程,在课堂上表现优秀、理解能力较好,能快速的跟上教学进程。第二种是非兴趣选择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该类学生在机电学中表现出较高的天赋,发展前景很好。B层(普通层),兴趣不太高,但理解能力不错,学习态度不是很积极。C层(基础层),学生基础较差,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不能跟上教学进程。通过这种形式的分类,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同学准确定位。

1.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层设定

在本文已经提出了将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合适的量去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多元智能理论提倡 “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方法,即针对不同智力特点“对症下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因此即使同一门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待个体差异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为几下几个方面。

(1)目标分层。A层学生可以定相对较高的目标,A层学生通常想要以此作为以后的发展专业,机电学也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终身的事业,加之此类学生本身的学习情况超前,所以目标相对较高。B层学生需要熟练的掌握教材内容、专业技能,因为他们理解能力较强,这样的目标是实际可行的,对以后的发展有帮助、也让学习花费的时间有所回报。C层学生可能智能不在此方面,所以可以运用课堂内容,能够准确在社会定位即可。

(2)内容分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会分为不同层次,但通常不会两级分化,中等层次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在进行教学内容分层时,要根据各层次的学生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讲解内容,但主要以占多数学生的B层为主。具体有面向全班的统一讲授答疑、小结,又有针对部分的练习、个别指导、评价,还有分组的领学、自学、合作等,为不同知识、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各自发展特点的教学环境,并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顾此失彼、跟不上进度。

2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多层次课堂

本文上述可以解决不同层次学习差异的问题,而通过小组合作是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相互融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小组合作分工,不同层次学生在小组中完成不同人物、都起到各自的作用、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机电控制系统》的教学中,实践操作是非常常见的,由于实践机会多,内容也多,可以根据每组同学的兴趣点选择一个实践对象,在实践过程中,每个小组都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可以将任务分配如下:C层学生可能动手能力较差,可以承担查阅资料、进行文字说明、配图、辅助操作等任务;A、B层次学生则主要讲解理论知识、 实际动手操作为主,这整个过程每个人都有参与。A、B层次学生得到更多的课外知识,C层次学生则通过参加实际操作增强动手能力。

经过实践证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在他人的激励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快的提高成绩。

3 结束语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尤其表现为是C层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整个课堂氛围。在分层分组合作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生分层后,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合适阶段重新作出调整;二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深刻领会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明确教学操作步骤,关注学生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参考文献:

篇9

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物理科目几乎是所有高职学生的学习短板,他们的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较弱,这必将影响高职学生对电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目前的高职学校中,很多学校对物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学校甚至干脆把物理科目从高职学校的课堂完全剔除。这两方面的原因都会影响到高职学生对电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的薄弱和学校物理课程的不被重视使学生产生了知识学习的短板,学生的新知识无法建立在原有知识之上,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结构。虽然说中职电工是物理学的一门实践性分支学科,是为蓝领储备后备人才的专业,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高职物理需要建立在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论基础之上,学生不仅要懂得相关的实践性操作,更要懂得相关实践操作的理论支撑。学生在中职电工的实践过程中只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算是很好地掌握了电工的知识。物理知识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的缺失将会影响学生中职电工知识的结构,这样的学习就像“塔无基,水无源”,难以稳固和长久,作为中职教师要重视把物理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去学习电工,对电工进行实践,这样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和轻松。

二、搭建物理与电工互通的桥梁

基于物理在中职电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中职物理与电工学习之间必须搭建一座互通的桥梁。只有这样,中职电工才能在原有的物理基础知识的结构上重新建立起来,让学生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符合知识建构的规律。(1)中职学校应该重视物理和中职电工之间的联系,在中职开设一定的物理课,帮助学生消除初中学习时物理学习的短板,让学生在掌握原先学习的物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尤其是物理科目中的力学和电学的部分一定要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时,并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设置一定的测评方式,通过有效的测评方式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教师要意识到中职电工和物理教学的紧密联系。在中职电工的学习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物理知识一定要重视起来,在教学中可以多花一些课时量,帮助学生把基础打牢,对相关的物理知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概念掌握的阶段,而应该和具体实际操作相结合,不是仅停留于初中时期的物理实验,教师可以把物理的相关知识和电工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但在电工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问题,如教材选用不合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下面提出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式。

1.当前高职院校电工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分析

1.1 选用教材问题分析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采用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教材,而编写教师总是有一种编写的容易了怕使用的老师觉得没水平,从而没有很好地考虑到高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里公式的推导使用了大量的高等数学甚至数理分析的知识,这部份电子学教材,普遍是注重理论分析和结论,不注意联系专业或实际,阐述更加简明扼要、概括浓缩,强调从"概念一工作原理、特性一具体应用",不作深入分析,对具体的公式推导也一带而过,在信息、通讯、控制等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关于现代科技知识在专业技术中的应用涉及得很少,教材中实用例题太少,习题通常停留在单纯计算水平上。

1.2 理论教学实践问题分析

在教师教学态度的问题上,据调查可知,一部分的高职电工学老师认为高职院校层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而且近年来教学计划把课题缩小,造成教学任务相当重。这样老师认为能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计划就很不容易,大学本来就是一个自学能力培养过程,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因此他们认为教学效果主要责任不在于老师。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老师是因为对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劳动的复杂性、示范性和创造性认识不够,对"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理解不深而导致的。有理论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性。多数的老师理论内容驾轻就熟,讲求循序渐进,体系完整,但对于实验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于内容也大都是验证性实验项目,而且一再压缩实验课时,没有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更不注重引发学生兴趣。

1.3 实验实习教学实践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验实习教学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实践教学资源数量的短缺、质量的低下,使得电工实践教学质量下滑。第二是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实验条件较差。第三是双师型教师普及不高,难以有效地开展教学。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一线需要的应用性、技术型专门人才,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条件对高职教育来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重要。主管部门重视不够,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条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

2.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

2.1 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1.1 选用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坚持适应性原则,根据职业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选用教材内容,力求降低知识的难度。要适量性原则,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可接受性,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与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所以教学内容应该有很强的弹性。坚持实用性原则,所有教材内容的编写要结合"高职院校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进行。

2.1.2 设计电工课程模块

电工课程体系应当充分提高学生对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与提高应用能力,将电工技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工艺训练和计算机仿真结合,以学生动手操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研究各专业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需求,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电工电子课程模块化的体系结构,使课程内容体系做到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2.2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机电的教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电学和磁学理论知识,它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应当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宜采用"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日常生活、专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实行"启发式"教育,要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牢记自己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交互的,要让学生凭自己的直觉与经验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规律,允许学生展开讨论或争论,让学生感到是作为老师的合作者学习的,以此提高学生自信心、责任感与主动性。

2.3 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的学生,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其文化知识基础比较差,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普遍不足。如果还像中学阶段那样大量地讲述理论知识,学生很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要对课程进行改革,加大实训课程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比例至少达到2:1,争取达到1:1。这样,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训练专业技能,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学习的对象不再是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还有很多直观实用的实践知识与操作技能,二者互相促进,学生兴趣必然大增。

2.4 要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电工基本功训练

应把电工基本功训练当成学生的一项重要的技能来训练。要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内容、学时和顺序,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对操作的姿势、动作、技术要领和工艺要求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和讲解。

总而言之,作为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理论和知识和学习掌握电工技能的窗口,电工学课程在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工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应当以社会人才需求为依据,结合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和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培养、学生学习电工课程兴趣,夯实了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基础,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篇11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一)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生产岗位对电气控制技术人才的要求,确定了,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电机、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用途;熟悉各种典型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具有阅读和分析电气控制线路的能力,具有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和管理的能力。

(二)基本思路

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试评价方法等教学体系进行的综合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在理论教学改革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行整体优化和整合,强调,新、精、少,,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和对技术发展前沿动态的反映,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化、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注重每个实践教学模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坚持实践教学连续性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习兴趣是学好任何课程当然包括电力拖动的第一步。因为高职学生普遍自学能力较差,只有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常规教学顺序,采用先实践后理论

由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认识都比较贫乏,直接讲解电机的结构,绕组等各部分组成及工作原理时,学生们因不了解,没有见过而感到枯燥难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上这门课前让学生先到实验室参观,对其实物有一个感性认识,再结合实物讲解它的结构及各部分组成。这样克服学生盲目被动地接受理论的状态。例如:在讲解电机前先让学生到实验室自己动手拆卸电机,然后让学生对电机的各个部件认真观察、思考,这样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就会和实物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从而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

(二)通过提问、习题讨论、正确引导等方式

活跃课堂气氛,所谓大学教育根本应以人为主体,而非以书为主体。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听课情绪,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提问,例如结合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如洗衣机、空调、冰箱等设备中电机的运转提问题,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对电机的求知欲。并且使课堂讲授与习题讨论相结合,注重互动,营造平等、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运用考核方式激励学生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不仅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而且最重要的是激励学生时刻处在一种探求知识的状态中,因为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且自信心弱等特点,需要加重平时表现的分值即过程考核,以激励表扬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对电机课程的兴趣。例如:学期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其中理论课平时成绩占6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等方面),期末成绩占40%。目的主要是利用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创新教学内容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如果只讲授传统的知识,不与现代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使学生感觉内容枯燥,激发不起学习热情,而且也不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打破章节模式,以实际中的应用实例或者较好的例题为引导,将所需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并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新知识以及相关信息。如在讲变频调速时,先介绍其在电厂的风机及水泵上的应用,并介绍节能已成为电力系统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并将采用变频调速可以节能的原理补充进去。在学生了解这种目前工业上使用很热门的调速方法后,他们自然就会问是否还有其他的调速方法,这时再将其他的调速方法及其优缺点介绍给学生,可以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可将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工学鲜明特色的要求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另外,还要把握好精讲和泛讲的内容,对每种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工作特性、每种电机之间联系及区别,以及贯穿电机学始终的基本电磁定律必须给与细致、深刻的讲解,因为只有具备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激发出无限的创新能力,概念越基本,对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泛。对于泛讲的内容应根据学时数及学生的程度把握好深浅度,但有关结论性的知识点一定要强调掌握。其次,此课程将直流电机、交流电机、变压器、控制电机、电力拖动等内容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来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对于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应适当扩充控制电机的内容,而对于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后续课程还可以选修控制电机课程,因此应扩充一些拖动方面的应用实例。

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完成了课程预定的教学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改进、完善,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岗位职业能力特点的高职人才,将“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建设得更具有高职特色。

参考文献:

[1]顾绳谷.电机及拖动基础[M](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篇12

1.实验中存在不安全因素

电子实验中所使用的设备、仪器仪表和电子元器件多,而且这些器件做工精细,灵敏度高,使用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损坏。电力电拖实验中,使用的电源是220V~380V的市电,远高于人体36V的安全电压,若操作不当就会造成触电事故。中职学生的纪律观念淡薄,而且多爱表现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气,加上实验课上学生基数大,授课教师不但要讲授知识,还要进行操作监督管理,在实验教学过程别容易出现照管不周的情况。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上述危险情况的可能性极大。

2.实验内容陈旧,与实际需求脱节

在以往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过程中,大多按实验指导书及教科书的课程设置来安排,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多呆板陈旧,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脱节,而且大多数的实验是验证性的实验,对于不爱计算不喜欢抽象思维的中职学生来说,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这种情况从根本上偏离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采取的解决方案

1.严格实验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

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也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良机。通过电工电子实验课,让学生懂得纪律是安全的保证,规范是成功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之前,必须制定完善的实验管理制度,用纪律约束学生,严格实验程序及安全注意事项,落实设备使用责任制度。采用小组组长负责制,教师着重资源的分配管理及各组组长的管理,各小组成员服从组长管理。实验过程中,凡是发现不规范操作,破坏实验设备、不爱惜实验器材的情况,要及时制止并对其进行教育;实验结束后,设备如果出现故障或丢失,仪表和电子元器件不能按时交回等情况,教师可根据相关记录追究相应实验小组组长的责任,让组长来监督各小组成员完成。

2.更新实验内容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迫在眉睫。我结合职中学生的特点,设置了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实验,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电子元器件的教学模块,采取任务驱动法教学,以组装调试一个收音机为目标引出课题,以讲解收音机的组成元件来讲解各基本元器件知识,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焊接组装收音机。最后,以讲解收音机的调试来讲解各元器件的性能作用,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收音机的组装调试工作。这样既让学生对各元器件有了感性的认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枯燥的知识灌输。

在电力电拖教学模块,可以结合学校机械加工车间的各机床进行教学。采用参观加工过程,分析电路功能,研究控制情况,最后进行电力拖动控制实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电力拖动控制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安全的重要性,直接规范了学生的纪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改变实验考核方式

电工电子课程是以平时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所以,考核从学生实验的参与度、操作能力、操作结果三个方面随堂评测,期末进行成绩总评,让学生意识到成功源于每一次的努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