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生物教师范文

时间:2023-01-31 10:24: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必修二生物教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必修二生物教师

篇1

【分类号】G633.91

前言

自2016年起广东高考将参加全国Ⅰ卷,这与之前的自命题模式有很大区别。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把握全国Ⅰ卷的命题模式,调整备考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备考策略。

一、制定备考计划

教师首先要明确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可以对近五年的试卷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试题源于教材,有的题目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型;试卷注重基础知识,有的题目是对概念、名词、原理的考查;教材中的“冷考点”近几年重复出现;图、表形式的题相对广东卷较少,答案的文字量较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1]。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近五年高中生物必修一在全国Ⅰ卷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制成统计图,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制成表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把握生物必修一的复习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使学生在整体把握必修一内容的基础上有侧重点。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生物》是起始模块,是后面模块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制定备考计划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对其中基础知识的复习。

二、围绕课本构建知识网络

首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图表等理解知识[2]。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把握图形的特征,注重增强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像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镜结构图,通过指导学生对这类题的辨别比较,提高学生对类似题目的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相关的图形,识别它们的区别、联系,例如第六章第一节植物增值中的有丝分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的图,把这一过程中染色体数、DNA分子数等的变化规律归纳出来,巩固学生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看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这个图中,促进相关知识的融合。例如,学生在识别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时候,不仅要了解结构,也要明确不同结构的作用,了解它参与的生理过程,以及生理过程的流程。通过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图中,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建设成知识网络。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虽然多、杂,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师可以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体统出发,分成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再继续划分,进而把必修一的知识建立成一个系统,使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目了然。对于重点、难点、考点,学生可以用不同染色的笔标记出来。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对高中生物必修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广东卷相比,全国Ⅰ卷没有多选题,总分值少量10分,但选择题的分值没有变,全国Ⅰ卷的选择题难度在总体上中等偏小,这就要就学生在复习的过程注重的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讲练结合

通过对生物必修一的系y把握,学生要进一步通过练习来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例如学生要在固定的时间里,独自把本章内容的练习题做完,此为来检测自己对这一章节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做题也对知识点的考查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注重相似相关的知识,对于主观题要组织好语言,对于做错的题要认真研究,避免下次再做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再展示相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做到举一反三。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具体具体复习过程中,对待知识点,教师不仅要做到重难点突出而且要做到细致全面;对学生做的练习题要精选,使其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题目要具有典型性,体现的本章的主干知识,难度也要适中。

四、注重实验设计

实验探究活动题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验的设计。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本中的实验掌握好。让学生把实验的原理、步骤理解透彻,并能对实验的结构做出恰当的预测,此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所用的材料用具,特备是材料用具的具体用途要能正确掌握,做好这些学生在做实验题的时候将会更顺利[3]。通常教材中的实验有显微观察类、生化鉴定类、生理分析类。其中显微观察类的实验会综合使用显微观察技术、装片标本制作技术等,而且学生应该充分把握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对于生化鉴定类的实验往往需要根据物质的特征去判定这一物质,所以学生需要掌握好物质的特征、判定方法等。对于生理分析类的实验往往是对生物的一些生理现象做分析,属于分析原因类的实验,也就是对某种生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者影响某种生理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对近几年全国Ⅰ卷的实验设计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步骤、设计的原则,能恰当预测实验的结果,并能够依据已有的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指导,使学生的语言拥有逻辑性、严密性等。

除此之外,由于刚开始参加全国Ⅰ卷的考试,学生也需要在心理上进行一定的调适,很多学生对全国Ⅰ卷的考试模式还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新的考试大纲、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学生之间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理解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对高中生物必修一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对这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可能运用的是一种串讲式的方法,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讲解,也可能会把知识体系建立成一个大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点的汇总。教师在学生生物备考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制定切合可行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备考策略。

结语

篇2

1 “连”――连线

1.1 单连

现代生物科学体系的的形成是建立在许多科学家不懈努力的基础上的。科学家探索生物学奥秘的一系列过程构成科学史。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科学史中科学家、事件、结论(成果)之间往往存在一对一的关系,通过单向连线法可全面掌握。

【例1】 (2009年天津卷)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虎克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

B. 坎农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

C. 摩尔根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解析:本题单从选项分析可看出C项正确。如从各选项涉及的科学家、事件、结论(成果)等方面全面分析可设计如下连线题:

答案:C。

1.2 复连

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有共性也有个性。采用连线法描述生物学概念、事实时,指向同一属性的线不止一条,故称其为“复连”,教师在学案中可设计此类连线题,促进学生巩固基础,提升辨析能力。真核细胞的细胞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初学者容易混淆,可用复连连线方式解决。如线粒体的功能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它的膜是双层膜。“复连”法的相关内容也可改为表格比较法。

2 “联”――联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之间存在着联系,生物学和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着联系,高中生物各模块之间也存在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联系,降低教学难度,利于学生对知识网络的构建。

2.1 注意利用学科间的联系

人教版必修二遗传规律的学习涉及遗传概率的计算,数学上概率问题(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在高一下学期末才学习。若高一两学期开设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第二学期初学习遗传部分时,学生还不知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是什么,硬性将其运用到遗传概率的计算中学生会机械照搬,而实际上并不理解。如改变一下模块开设顺序,高一下学期学必修三,必修二安排在高二上学期学习,学生具备了概率问题基础,遗传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生物学和物理学、化学也有密切联系,涉及相关知识时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否已学,学到什么程度,以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2.2 合理利用初高中内容间的联系

初中知识和方法是高中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对其合理利用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快速高效。以“光合作用”相关内容为例,学生在初中已学习的知识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高中萨克斯的探究实验)、色素(叶绿素)可溶解于有机溶剂(如酒精)、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吸收CO2放出O2)、外界条件光照、内部场所叶绿体,已学习的实验方法是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性原则。高中阶段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初中所学,将其纳入预习学案中,激活学生记忆,可使课内探究过程顺利高效地完成。除此之外,初中所学显微镜、细胞、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生态系统、免疫等知识均为高中的基础,高中教师对这些内容应当了如指掌,抓住恰当时机,合理利用。

2.3 适当建立模块之间知识的联系

以酵母菌为例,酵母菌是真核兼性厌氧微生物,必修一模块中以此为例探究细胞呼吸方式,必修三中以此为例探究种群数量变化;日常生活中的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情况与发酵食品的制作有密切关系。高三复习时,教师提出酵母菌模式生物,引领学生回顾各模块相关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

3 “敛”――收敛

课堂上,当教师提出某一问题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往往会天马行空的想出多种答案或方案。这时教师需对问题逐步设立限定条件,以收敛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运用生物学原理思考问题,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如学完“植物的激素调节”后,老师提出下面问题。

【例2】 (2010年大纲全国卷Ⅰ31题改编)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2所示。推测出现该现象的可能原因。

原因1是 ;

原因2是 ;

原因3是 ;

解析:半边茎向外侧弯曲,如果仅从现象作逻辑推理,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半边茎的内侧生长快于外侧,其原因可能与生长素的作用相关,具体原因可以是:① 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② 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③ 如果是外侧生长素多于内侧,而外侧因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内侧生长素浓度适中促进生长;④ 也可能与两侧细胞的吸水差异等相关。内侧细胞吸水能力比外侧强。这时教师提出“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则排除原因4;若再加限定条件“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则排除原因③,只剩①、②两种原因。

答案:见解析。

4 “练”――练习

课堂上师生通过讨论交流掌握了相关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后,需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做到能在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练习题的选取需遵循梯度性原则,既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更要诱发学生思维发展由现有的思维层面,循序渐进地向更高一级的思维层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后,教师给出以下练习题:

【例3】 牵牛花的花色由基因R和r控制,叶的形态由基因H和h控制。表1是3组不同亲本的杂交及结果,请分析回答:

(1) 根据第 组合可判断阔叶对窄叶最可能为显性;第 组合可判断 对 为显性。

① ;② ;③ 。

(3) 杂交组合③产生的红色阔叶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的性状及比例是 。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本每节都是以“问题探讨”栏目开始。“问题探讨”由图片、情境描述和讨论题组成。这些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实验;有的来自科学史。问题以切合学生生活为主,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若要透彻回答,就需认真学习本节的内容。“问题探讨”设置的目的在于创设学习情景,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探讨”栏目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检索等方法进行研究。

2 调查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2.1 通^问卷调查研究该栏目对学生所起的作用

选取一所全国示范性高中高二全级理科生作为调查对象。该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好,对教材的关注度高。该校高二级理科生的人数较多,理科班级达13个。调查时间是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到放假前,这段时间学生已基本完成所有必修课程的学习,且有充足的时间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反思。本次发放问卷共550份,回收问卷480份,其中有效问卷416份。笔者以“高中生物教材‘问题探讨’能否激发你对本节的学习欲望”为标题,设计无记名形式的调查问卷,结果如下:

表1表明,学生积极参与本次问卷调查,且辨别分析能力强。认为最“能”激发学习欲望的是章节2.3的“问题探讨”,其情景资料涉及到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的用途;认为最“不能”激发学习欲望的是章节2.1的“问题探讨”,其情景描述内容为:“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就自己提出的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这说明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且应用性强的“问题探讨”感兴趣,对情景描述过于简单的不大感兴趣。在章节6.1选项中“能”所占的比例最低,而“一般”所占比例最高,此“问题探讨”情景描述和讨论题是“象与鼠的个体大小相差十分悬殊。讨论:1.请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2.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这说明学生比较认可该“问题探讨”,但不是非常感兴趣,可能与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

表2与表1类似,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必修2教材有选学内容,不作为考试要求,从“不确定”选项结果来看,其占比例最高,说明学生对非考试内容关注度低。表2中认为最“能”激发学习欲望的是章节4.1 的“问题探讨”,其情景描述涉及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讨论题为“利用已灭绝的生物的DNA,真的能够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认为最“不能”激发学习欲望的是章节2.1的“问题探讨”,其情景描述和讨论题是:“左图是黑腹果蝇雌雄个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配子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区别?针对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或猜想?”这说明学生对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物感兴趣,而对抽象的、较难的事物不感兴趣。

表3与表1、表2有相似的地方,不同在于:调查时该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成第五和第六章的学习,从“不确定”选项中的比例来看,学生对未学内容的关注度偏低。表3中认为最“能”激发学习欲望的是章节4.4的“问题探讨”,其情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火山爆发现象,且描述比较具体。认为最“不能”激发学习欲望的是章节4.1的“问题探讨”,其讨论题是:“1.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2.按讨论确定的方法进行估算,再逐个计数,将两种方法求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估算的结果误差大吗?如果误差较大,请讨论改进的方法。”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而对虚拟的、花时间较多的事物不感兴趣。

总体上看,学生普遍认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其中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探讨”主要是涉及学生熟悉的、与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强的、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内容;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探讨”主要是描述过于简单的、虚拟的、问题难度较大或较小的、花时间较多的内容。

2.2 利用文献检索研究教师对该栏目使用情况

“问题探讨”栏目主要是为教学提供帮助,起“导入新课”的作用。有研究资料表明,必修3每节都使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栏目的教师占19%,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教师占58%,说明该栏目普遍能对教学起帮助作用。在使用过程中,教师除了利用它作为导入外,还利用它进行讲授新课,如必修3章节3.2;还利用它作为练习、课堂小结等,如必修2章节5.2、必修3章节2.3。对于不合适的“问题探讨”,有的教师进行灵活更换、重新加以设问、改变使用顺序或变换表达方式等;还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字不提留给学生自己处理,或让学生课外进行探讨,通过收集资料和阅读,发展自主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教师来说,“问题探讨”栏目不一定只起导入新课的作用。

3 建议

综合师生的使用和关注情况看,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栏目普遍能为教学提供帮助,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最好不要把重要学习内容设置在“问题探讨”栏目

“问题探讨”好比通往正题的桥梁,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根据学生的课堂思维状态的规律,一节课40 min,学生的大脑的自然兴奋状态是随时间变化而呈曲线变化的,最初1~5 min学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还处于上节课或课间活动兴奋的影响之中;10~25 min学生进入注意力最佳状态,此时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思维活跃;下课前5~10 min,反应迟钝,注意力容易分散。若在导入环节设置重要学习内容,会影响新知识的接受。如必修3章节3.2的“问题探讨”包含重要学习内容,对此,教师在其他环节使用率最高,达到50%,而在导入环节使用率较低。同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学生对此“问题探讨”的学习欲望也不是非常高,在“能”选项中比例只占30%,低于其他大多数“问题探讨”。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会渐渐进入思维状态,这时适宜学习一些重要的或难度较大的知识。

3.2 栏目中与社会热点有关的背景材料需进行更新

所谓社会热点是指近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或指比较受广大群众关注或者欢迎的新闻。社会热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必修1章节1.1的“问题探讨”中的SARS事件,该事件发生在2003年,笔者在2005第一次使用该教材r,学生对此内容反应非常大,关注度非常高,学习欲望非常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事件慢慢被人们遗忘。到现在,笔者每当在课堂上提起SARS事件时,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只有茫然不知。教材若能及时更新“问题探讨”的社会热点资料,将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3.3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问题探讨”要灵活使用

“问题探讨”主要功能是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景。按照这一思路,教师还有补充、发展的余地。“问题探讨”的资料不一定全用,讨论的问题也不一定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应该根据教情和学情、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体现新课程的选择题和灵活性。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就应大胆开发和利用。

朱正威先生曾言: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新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最熟悉的社会生活、生产、发展中诸多有关的问题,引入新课;选取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例,引入新课。教师只有引入新课的手段丰富、创设的教学情景精彩,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

参考文献:

[1] 钟能政,吴俊伟等.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中“问题探讨”栏目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16(7):7-9.

[2] 张树虎.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问题探讨”栏目应用策略[J].生物学通报,2011,46(11):32.

[3] 陈婧婧.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问题探讨”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1,36(10):29.

篇4

在整个高三复习中,第一轮复习经历时间最长,是基础。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高考的成绩,所以在复习中要做到全面、系统的把握,并彻底扫除对知识结构理解上的掌握,做到这些应注意以下几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容易替学生做主、替学生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到了高三,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生物成绩不理想,学习生物学科兴趣不高,甚至有厌学偏科现象。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进行情理交融的心理教学,倾听他们的心里话,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的厌学现象进行归类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对症下药,进而从思想上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生物学科。

注重双基,夯实基础 在高三复习中,对课本的各个基本知识点、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不留任何死角,复习要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培养学科基本技能,适当地拓展视野。教师的讲解要做到讲清、讲透,尽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反复强化,加强记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很多记忆经历一段时间后就会遗忘,所以对学生学过的各种知识、各种技能,要反复强化、反复记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使复习成为学生们的记忆之母。另外,在教师教学中,还要教授学生一些切合实际的记忆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

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点梳理知识,加强巩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那么第二轮复习是对各章节知识进行衔接,综合并注重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选择专题 二轮复习时间较短,故选择专题要做到突出重点,内容适量。专题复习要尽量把跨章节的内容归纳衔接在一起:“新陈代谢”专题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和无机盐代谢”;“遗传变异专题”包括“遗传、变异、育种”等内容;“蛋白质专题”可跨越必修1、必修2、必修3和选修课本,将各部分有关蛋白质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涉及“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调节”等内容。

精选习题 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一些综合性强、质量高的题,对于学生得分能力的提高十分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花大量时间进行精心备课。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学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握高考出题方向。其次,要精心选择一些经典的综合性强的习题进行讲练结合,比如历年的高考题、平时的易错题,对这些题可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有计划地进行讲解。题可分为信息题、图表题、实验题等。

模拟训练例谈

作为第三轮复习,进行模拟训练是高中生物复习的关键阶段。

整理易错题 错题是很好的资源,深入研究整理错题,及时纠正错误,减少高考中再次出现错误,共同提高自己的抗错能力,是提高成绩的一条有效途径。

查漏补缺 在复习中,通过模拟训练,不断发现自己对知识的遗漏点,及时进行补充,加强学习理解补救。

回归课本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定要注重回归课本。虽然说高考题目年年在变化之中,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答案都在课本之中,一定要做到回归课本,再次梳理基础知识。

模拟训练 在高考前期,要求学生多做几套模拟真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模拟试题,体验高考做题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高考试题的编排,消除大家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在理综试卷中正确合理地分配物理、化学、生物试题的答题时间,从而避免答卷时间不够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