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文

时间:2023-01-17 02:58: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篇1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他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篇2

二、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例如行文顺序、材料剪裁、人物配置等,都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发。

三、课文词语丰富,让学生注意积累。

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一课中贝多芬中的任务介绍。如《罗曼·罗兰》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写四位作家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又往往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三熟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肖像

语言

性格

福楼拜

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睛

他的声音特别洪亮,仿佛吹响一把军号。有时雄辩过人。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

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白皙的脸。

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

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

都德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

一来就谈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个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颅不漂亮,但表现出聪慧和坚强的性格。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探求的十分尖锐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带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和戏谑。

很少讲话。发出几声:“可是……可是……”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又不慌不忙地开始讨论,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篇3

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同学们,你们星期天都跟谁一起玩,都玩些什么,你想知道大作家福楼拜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吗,他都跟谁一起玩?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福楼拜家去看看吧﹗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迫切想找到答案。这样有吸引性的设疑导入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来,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使他们独立思考,深入学习,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启发性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想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去了解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依据教学目的,扣住教学重点,抓住教学难点,加以引导点拨,对完成教学目标可谓事半功倍。针对性的问题能抓住学生的思维之机,很快把学生带入老师所创造的思维情境之中,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提问要有角度性

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对同一问题从多种角度提问,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提问应当尽量回避“是不是” ,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

五、提问要有发散性

文章的架构、中心构成了精彩的文本。对文章的理解也不要只固定在一种解读上。学生的思维是灵活多变的,把思维发散开去,对课文的多元解读也就出来了。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六、提问要有灵活性

课文中有很多问题是很难很深的,学生有时很难理解,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要灵活多变的问,深入浅出的问,直到找到答案。如教《孤独之旅》时对暴风雨一段的提问:暴风雨单指大自然的暴风雨吗,还指什么?他在人的成长路上起什么作用?通过这样的提问,文中比较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像这样的提问,我们称之为“深题浅问”。就是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灵活多变的问,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

篇4

一是教师讲课要声色并举,抑扬顿挫,情感分明(轻松、自然、喜悦、压抑、悲伤),因材施教。如都德的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结尾几段: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传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这几段是小说的和结局,也是主人公韩麦尔先生爱国情感表现到极致的所在,教师上课就要抓住韩麦尔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得活灵活现,描摹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人物的爱国情怀,“钟声”宣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号声”意味着德语将取代法语,韩麦尔“惨白”的脸色表明他内心的无比悲愤,“哽住”二字更形象地表明悲愤之情使他声气阻塞,“使出全身的力量”所写的“法兰西万岁”更倾注了他的爱国情感和对敌人的憎恨之情,最后他“头靠着墙壁”,做了一个手势:散学。充分表现出了韩麦尔先生面对国土沦亡的痛苦等复杂情感,全都表现出来了,此时此景,无不感动每一个人,严肃、低调、悲愤、抑郁,教师上课的言谈举止务必创造出这种氛围,也让学生深深地沉浸在那种悲愤的情境之中。

播放多媒体片段,气氛更浓,学生学习情趣也浓厚。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活跃课堂氛围。课后要求学生上网:,打开课件《最后一课》浏览一下,以获得更多的感受。

二是语文课要有感情豪放,开朗活跃的情境。如教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先播放朗读录音片,边听边看课文,这篇课文就好像一个电影短片,细致地描绘了在福楼拜的单身宿舍里出现的一幕幕场景。那些大作家会在那么寻常的一个星期天,那么简陋的一个小阁楼里聚会。读着这篇文章,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睿智的笑容、爽朗的笑声、思索的神态、深邃的目光,这一切都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好像我们也亲历了那次聚会一样。

作者像是一个默默无声的旁观者,更早就来到了这个简陋的屋子里,透过他的目光,我们看到了陆续到来的文豪。福楼拜拥抱的第一位来客是屠格涅夫,白皙的脸,他们有着如此多的共同点,因此“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屠格涅夫留着古高卢斗士似的大胡子,用他特有的口音聊着文学史的话题,翻译着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不一会儿进来的是都德,他浓密的卷发和胡须非常有特点。都德之后进来的左拉则完全是另一种气质,他更喜欢细心地倾听别人说话,讨论时不慌不忙,声音温和而平静。左拉的“头十分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坚强的性格”。而他的微笑则是让人感到有些嘲讽的味道。

渐渐地小客厅里挤满了人,这个时候作者的目光聚集到了主人身上:福楼拜不停地和人交谈着,他充满智慧的言谈让人侧耳倾听。而和别人对话似乎能够激起他无尽的灵感和热情。最后客人陆续离去,这个星期天也结束了。作者凭着自己细致敏锐的观察和生动传神的笔墨,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让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有一个肖像的特写,决不让人觉得烦腻,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他们不但长相姿态各有特色,而且面貌背后的气质也各不相同。作者着力描绘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就好像给读者看一幅幅风格迥异的画一样。请几个学生扮演屠格涅夫、都德、福楼拜的言谈举止,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这样的情境,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人物描写,花十几分钟让学生描写一个同学的外貌,然后交流互阅,选几名好生在班上念一遍,声音开朗豪放,营造活跃的课堂情境。

三是语文课教学要想像文中的意境,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美景,融入赞美之情。朱自清的写景优美散文《春》,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的描绘,用饱含情感的优美语言进行描述,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语言化为想像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通过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的描写,感知春天的景物、气息、色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作者的描写中,欣赏美景,感知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向前去”。课后让学生去野地、果园游玩,体验生活,体验山中美景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要从整体上理解和想像诗中所描写的内容(景、物、事)及所表现的情感 ,发挥联想、想像,“神”入其中,然后依诗内容画一幅彩画,画上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人马,再加以品味欣赏春天的气息和美好,如临其境,深刻体味诗里的诗情画意。欣赏多媒体片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篇5

朱淑萍提出到底什么样的胡须才是“古高卢式的大胡须”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提供古高卢式斗士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我随意追问了一句:“‘当他回答时’,这句话中的‘他’指的是谁?”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意见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指的是屠格涅夫;另一种认为指的是福楼拜。

以朱淑萍同学为代表认为“‘他’指的是屠格涅夫”,理由有二:

“第一,这段话开篇就是写的屠格涅夫;第二,文中指出屠格涅夫非常具有魅力和趣味,并且福楼拜十分钦佩屠格涅夫,所以,福楼拜主要是倾听者,讲述者为屠格涅夫。当然,福楼拜会提出问题,屠格涅夫来回答问题。”

李贺贺同学首先反驳,她认为,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而后文中,对福楼拜的特点也有描述:“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由这两段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屠格涅夫说话时温和、小声,而福楼拜谈话时则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因此我认为此处的“他”指的是福楼拜。

但李贺贺同学的意见并没有被对方接受,她们指出:“一个人说话的语调可轻可缓,自然也可以洪亮有力。语言的魅力就在于语调的多变,屠格涅夫的语言‘具有非凡的魅力’,自然会有变化。”

李贺贺焦急地反驳道:“‘轻轻的并带有点犹豫的声调’是屠格涅夫特有的说话方式,要是这个‘他’指的是屠格涅夫,那他的声调突然变得特别洪亮,这种没有来由的转变让人莫名其妙。”

这并不能获得朱淑萍方同学的认同,正在这时,吴金玲同学有了新的发现:“本段中只有两个人物,肯定是一个人讲,一个人答,前面说了是‘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因此回答的应该是福楼拜;另外,后面写到‘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高卢’是一个地名,书中注释说了,现在法国、比利时等地,所以可以确定写到的那个人,应该是法国的福楼拜,而不是俄国的屠格涅夫。”朱淑萍同学渐渐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她还是据理力争,马上提出了反对意见:“从胡须的特点来确认人物,不具备说服力。因为尽管人物外貌具有地域特点,但是也可以有个别人外貌不具备本地域特点;同理,个别俄国人也可以长得像法国人。”

张晓悦又有了新发现:“前文中说了屠格涅夫用一种‘轻轻的并带有点犹豫的声调讲着’,而‘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一个人讲,一个人听,谁回答呢,自然是听的人回答。”

这还是迎来了朱淑萍同学的反驳:“屠格涅夫讲,福楼拜听,听的过程中自然会提问,会交流,再由讲的人来回答啊!”

刘奇同学接过话头说:“要是由屠格涅夫回答,原文中‘十分钦佩地听着’,后面要加一句,‘并提出问题’,这才可以是由屠格涅夫回答的。”

朱淑萍同学当然不同意:“一个人讲,一个人听,既可以是听的人回答,也可以是讲的人回答。我觉得你的观点有道理,但我的观点也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啊!”

尽管大家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一会儿,臧文文同学又找到了依据:“后文中说了,‘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这里用了一个‘也’字,说明前面那个人不是屠格涅夫,是别的人才对。”

朱淑萍同学反映迅速,还是不依不饶:“那还是不对,用‘也’字有两种情况,比如说,福楼拜拿来了一些外文书籍,屠格涅夫也拿来了一些外文书籍,这种用法说不通,因为这是在福楼拜的家里,肯定不能说福楼拜拿来了一些外文书籍;还有第二种情况,就是先说屠格涅夫怎么怎么样,他也拿来了外文书籍,这也说得通。我们也会说‘小明拿来了铁锹,也拿来了扫把’这样的句子吧?”

大家想想也还是有道理的,但实在找不到理由了。刘奇小声嘀咕说:“是不是教材编写者把标点写错了?假如‘当他回答时’,前面是个逗号,就可以肯定‘他’是福楼拜了!”

朱淑萍同学听到了,急忙赞同道:“就是,就是,可是这里标的是句号啊,句号就不一定了。”

又有人小声嘀咕:“屠格涅夫的脸是‘白皙的脸’,怎么可能长胡子呢?”还没等他说完呢,就有人反驳了:“白皙的脸怎么就不能长胡子了呢?”

问题讨论到这里,讨论不下去了,大家能说的都说了,能找到的都找了,可是并没有解决问题。这时正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时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顺势出场了,先对大家的反驳意见进行整理:

大家的反驳意见有三种,一种是从人物性格特点出发的,比如语调变化的对比等。这需要阅读前后文章,反复比较,才能找到相关句子,因为对福楼拜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费时费工,还不能够让人心悦诚服。

第二种是从人物外貌特点出发,比如白皙的脸、古高卢斗士的胡须等。这也费了一番功夫,假如对福楼拜和屠格涅夫外貌非常熟悉,不会出现这样的误解,但是,实际上,很多中国读者,特别是中学生对他们不太熟悉,而且对“古高卢斗士式的胡须”也往往不太明白,所以,有些读者不能准确判断,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种,从语法文法的角度,比如,‘也’字的运用、标点符号的运用,还包括对讲、听、回答等具体动词的理解,都不具备十足的说服力。

篇6

课文《鸿门宴》中,刘邦遇险,忠诚勇武的樊哙“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眼光里的愤怒,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琦君的《春酒》中写道:“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母亲的和善性格呼之欲出。母亲人物形象生动,形神毕肖。这是作者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有:“看到丈夫两眼盯住盒子的黄金,葛朗台太太吓得喊道:‘上帝啊!可怜可怜我们吧!’老头像饿虎扑向熟睡的婴儿那样朝梳妆匣扑来。”通过侧面写葛朗台的眼睛,活画出了一个视金子如命的守财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断气时:“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着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舅爷不在跟前,故作此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严监生因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就不肯咽气,可见他的吝啬,对他眼神的描写,起到了非常好的讽刺效果。

二.表现人物精神

柳永在《雨霖霖》中写送别时写道:“执手相看泪眼。”泪眼婆娑,眉宇间传出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目光里自有千言万语,无须说一字,而情在其中,眼神中有一种怅惘的情绪。鲁迅的《雪》中有:“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所以雪罗汉目光灼灼,它不仅集中体现了江南雪“滋润美艳的资质”,而且和前面的背景描绘相映衬,使意境更加新颖别致,生意盎然和柔媚多姿。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有:“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他(都德)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左拉)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福楼拜的睿智、都德的犀利、左拉的尖锐栩栩如生。课文《香菱学诗》中写道:“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香菱学诗入了迷,“两眼鳏鳏”。鳏是一种大鱼,其性独行,其目常睁不闭,所以常用“鳏鳏”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香菱学诗的眼神,真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了。

三.表现人物变化

篇7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创新教育模式。所谓的“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独看书,而是在语文老师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的引领下,学生个体自我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剖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问题、困惑,努力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解读文本的问题,获得文本中所得到的最大的启示与发展。自学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如,学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问题做记号等。“后教”,不是完全由教师讲,而是一种“互助式学习”,由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在老师有效地组织与引导下,学生彼此之间将“先学”时产生的见解、认识、问题、疑惑等进行相互的交流,彼此互动,共同探讨,最终达到正确理解、形成能力、解决问题、把握文本内涵的目标。“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学生当堂作业,一般不少于15分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有的老师会认为,那样多好,老师不用讲,多爽,在这种模式下,老师真的会轻松,不!我觉得在这种模式下老师的作用更为重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主要从科学设定教学目标、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和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三个角度来实践。

一、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相当于师生在课堂上的共同奋斗目标,教师是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则要通过自学、互助学、老师传授来达到老师设定的目标要求。好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有合理可行性、可操作性、可衡量性。如果教学目标是无效的、不可操作、不可衡量的就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可衡量。合理的教学目标结构,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能够使学生有最大的收益。

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是2002年开始使用的实验教材,新教材在范文上注重文质兼美的名篇名作;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遵从学生发展需要;在单元课文的选用上注重主题化的一致性等,不同于旧教材以文体为主线,每课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每课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得依据《课标》,为了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就必须在认真领会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细致的教学目标调查,之后根据调查的结果,结合学生的整体实际,并照顾到个体差异进行一定的目标筛选,从而确立以自己的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上课前都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学生的实际和可操作的层面来设定教学目标。

因此,在备课前,我是先解读《课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设定单元和每课的教学目标,力求一课一得。

1.有的课文教学目标很多,不妨删繁去简,只取其中的一点作为教学目标,力求一课一得

比如,《紫藤萝瀑布》,就抓一点:优美句子的赏析;《行道树》只抓借物喻人;《蝉》只需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等。一课一得,上课内容简单,课后又能让学生去拓展,何乐不为。

2.有的单元整单元的选材比较贴近,都是写人单元或者都是写景等,这样可以一单元一得

比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有《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五篇文章,我抓住人物描写方法并学以致用当做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课上重点讲解《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两课,课堂让学生小练笔:以身边的同学作为描写对象,要求他们运用写人手法,力求写出同学鲜明的特征,让同学一听就明白是写谁;回家的作业则是运用写人手法把家庭成员作为描写对象;上完这个单元时恰好清明前后,于是最后布置“清明”的大作文,要求学生抓住这个小假期的事件,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形象。通过这样删去繁枝,突出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有足够的时间讲透内容并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处理之后学生对人物描写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非常自如。

3.适当整合教材

特级教师王君曾说:“没有哪门学科比语文更为迫切地要求教师具有整合的能力,因为没有哪门学科的教材比语文教材更需要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对教材的整合,教师可以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阅读篇目进行重新的安排,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教材学习的顺序: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和《济南的冬天》的“研究与练习”分别安排了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知识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塞腰鼓》一课“研讨与练习”安排了排比和反复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知识点。在对这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我就是把握住掌握两种修辞并能运用到作文,作为教学目标,同时把朗读教学当成另一个教学目标。由于明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减轻了师生的学习负担,一课一得,时间充裕了,教师讲的从容,课堂有效性提高了,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来落实“自学”“互学”等环节,可以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解读《课标》,分解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制订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之后,分摊到具体的课文当中,根据不同课的学习要求,设定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作业、课堂练习作业、课后作业等。上课有的放矢,课堂的有效性提高了。

二、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提高课堂学生“互学”和教师指导学习的有效性

无序的课堂一定是低效的课堂。在这方面大家要克服一个误区,认为课堂活跃是学生肢体乱动,随意讲话,这就是学生主体,这就是课改,其实不然,课堂活跃的本质应该是学习思维的活跃,学习行为的活跃,而不是其他行为的活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我把“先学”放课外,课堂就从小测开始,而后是进入后教阶段,“后教”,不是完全由教师讲,而是一种“互助式学习”,由学生在充分自学后,将自学中的困难,交给大家讨论,让已会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在这个“兵教兵”的阶段,课堂的秩序就很重要,如果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这样的课堂很容易失控,这种失控不是说无法让学生安静下来,而是学生肢体过于活跃导致课堂的一种无序性、低效性,在这个阶段我是如何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呢?我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我的做法就是按班级四个小组进行小组评比打分,无论是课堂中互动的学习、师生的提问还是知识竞赛或者是考试成绩,全部纳入小组评比中;同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扰乱课堂秩序和没按要求解决问题的学生施行扣分,最后以月考为阶段,每阶段小结,表扬优胜的小组,予以适当的奖励。教师为小组加分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回答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及时地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等做出一个评价,学生在获得老师对他(她)的极富个性的评价后,会获得一种有益于学习的快乐和兴奋,小组也是一样,获胜了整组高兴,被扣了组内成员的谴责,会促使他(她)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下次他们就会养成好的规范。小组评分的课堂评价有助于训练有序活跃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无序的课堂一定是低效的课堂,而有序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设定下的为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而开展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进入真正预设的“轨道”,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师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下的作业最重要的有三部分:(1)课前预习;(2)课堂的巩固作业,因为这是针对教学目标授课后的课堂当场巩固作业,由于事先已经设定了教学目标,当堂训练就在教学目标下设定,作业巩固的时间最多只有15分钟,因此,要较好地设计作业;(3)课后的巩固作业,这也是最难的,现在的学生对语文作业的认识存在一个很严重的误区,认为只有写的作业才是作业,看的读的不属于作业;作为语文教师之所以布置作业,目的在于怕学生不读语文,怕学生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其他学科,这就导致了语文作业的无效性。还有一点那就是现在班级人数颇多,老师布置作业是照顾大多数,可是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好生,他们明显“吃不饱”,对于那些稍差的学生,他们会感到“吃不下”,最后的结果是双双厌食。因此,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就应该精心地设计课后作业,针对课堂的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比如,我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就把人物的描写当成作业的重点,上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就让学生观察班级的同学,描写人物的肖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读的内容来猜测同学写得是否形象,以读促写,以写促观察,带动作文,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应该让学生知道读的作业也是作业,尤其是在新语文课本的练习设计中还出现了“网络”一词,旨在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阅读。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邓稼先》课后练习中有:“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还有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真正的英雄》课后练习三:上图书馆或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与同学展开交流。为了完成这些丰富多样的拓展性练习,我和信息老师联系,在上信息课时,融入语文的查找资料,这样节约了学生课后的作业时间,余出的时间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与实践的广阔天地,拓展课外阅读,这样的作业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在阅读方面我在尝试一种方法,就是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作业。我分小组的依据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欢诗歌的,我把他们放在一起,成立诗歌组,喜欢散文的组成散文组,喜欢苏轼这个作家的组成苏轼研读组……分别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同时以读促写。教师只有精心设计的作业才能是有效的作业,才能切切实实提高语文成绩。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如何提高有效性,课前、课堂、课后作业的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只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能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拓展式教学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作出思想积极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进行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 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夏天也是好天气》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来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用“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的句式来发言。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吃西瓜、可以买冰棍吃、可以去游泳、可以享受空调”等等的好处来。这样学生对夏天的认识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又如《我的老师》一课,在学生理解了发生在“我”和老师之间的七件事后请学生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师生关系也来谈一谈自身和老师之间的感人事例。这样就从课文中的师生情走出来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师生情,从而实现了拓展。再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例,执教者就通过这样的提问来进行拓展:“同学们,我们除了通过看云来认识天气之外,在自然界中,还可以通过什么来认识天气呢?”那么学生就会从自然界中积极去寻求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思维。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像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在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追查说真话的人的情形;

《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里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如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遇见的不是穷困潦倒的于勒,而是一个百万富翁,一个真正发了财的于勒叔叔,那结局又该是怎么样呢?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或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形,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作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经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两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再如《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也可以就陈元方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这一点来进行辩论。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有位教师在进行《变色龙》一课的公开课教学时,就向学生提问:“用‘变色龙’为题,好在哪里?”

学生很快答出,教师再问:

“如果改用人名来作题目,并且在人名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那么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合适呢?”

学生纷纷回答:“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小说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运用。

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得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们听。

篇9

关于插图,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有过间接的论述,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讲话时装了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

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对这些插图视而无睹,甚至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对教材编写者别具匠心的疏忽,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遗憾。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我们着实应该把这些精美的图片看做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其价值,让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本文试就如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插图的作用,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言文字是客观实物的再现,而反映客观实物的语言文字,很多是能够通过画面来展现的。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只是课文内容的依葫芦画瓢的简单重复,而是课文内容的深化,是编者、作者、教者、读者思路的融合,是语言与图像的互为印证。所以,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类插图,将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诉诸视觉,造成鲜明的感受。由插图引出课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文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在教学《紫藤萝瀑布》前,我进行了学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紫藤萝花比较陌生。讲课的那天,我没有急忙叫同学们读课文,而是翻到课前的插图《紫藤萝》。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并说说紫藤萝花整体形态有何特征。学生们对我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仔细地观察图画,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我叫了几位举手的同学,他们的回答感性而又准确。我紧接着继续追问“我们看到的和作者宗璞看见的一样吗?面对这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有什么想说的?”就这样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利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考虑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是对人物的刻画,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同样作为与课文相关的插图,它也包含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生活体验以及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高渡浓缩,精辟的理解或延伸,也有的是对课文某一片断精心的描绘,也有的是对课文重难点的直观展示。这些无不渗透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对文章旨意的理解。

在教学《童趣》一文时,我就把课文右边的插图与课文的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中写道“又留蚊于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在该段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鹤唳云端”的图景,画家将这段抽象的语言文学用自己的画笔,将文中意象采用放大,夸张的手法,与文字所描绘的内容进行了对接。我指导学生仔细看图,让学生用文中的文字佐证图画。很快,学生就可以轻松地领会该段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三)利用插图练习写作

看图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因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我在教完《天净沙?秋思》一曲后,布置了看图认文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该插图——《古道西风瘦马》,并按要求片段作文,①题目自拟,②文中要有细致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除诗歌外的任何文体均可,③要写清楚一个完整的片段。这幅画与该曲对接得很准确、很仔细,画中明确了原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同时还描绘了元曲中所没有的内容——远山和人物的肖像,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所以说,这幅图画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很大,适合学生看图作文。接下来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有对画面进行语言描绘的,有对画面意旨进行剖析的,有对人物心理进行穿透的,有对断肠人去向乃致命运进行想象的,可谓精彩纷呈,趣味横生。 二、利用插图提高学生观察、鉴赏的能力

(一)借助插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作者着重描写了福楼拜,左拉,屠格涅夫,都德这四个人的衣着,神态,动作。课文中有一幅插图,画了他们四人外加莫泊桑一共五位文学巨匠共聚一室的场景。我围绕这幅插图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在看文章之前先看插图,对图中的人物进行描写训练。着重训练修辞方法的使用。然后和文章中的人物描写部分相对照。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提升人物描写的能力。二是依据文章,推断图中的五个人各自的姓名。让学生在图文的对照中训练对图画的观察能力和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这篇课文之后紧接着的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在语文书的开头几页中有一幅彩色的贝多芬的肖像。我采取了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相反的做法。先分析文章,重点分析作者为了凸现音乐巨人的性格所进行的外貌描写。让学生明确外貌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外貌描写时选用的喻体要和人物性格相统一。然后根据彩页中的贝多芬肖像,自己完成一段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

两篇课文,都利用了插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描写能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原因是他们可以马上把学习到的人物描写的知识进行运用,并且还可以和课文作者的描写进行比较,体验挑战权威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写的同时,对文章的理解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

我们语文教学本身来看,在课堂上,学生能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他们的记忆越深刻,理解越容易。很多文章表现的情境是学生们从没接触过的,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在没有具体可感的事物做中介的情况下,一部分中学生很难把文章内容同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结起来。而实际上,如果没有未知的知识和已知的知识发生联结,那么学习几乎就没有发生。因为学习就是一个从已知推未知的过程。正如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的那样:“教学生新知识前要首先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一项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通过图案,颜色来获取信息。而只有少数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学习。所以运用图画这种中介手段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篇10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写出思想积极,思维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说一说自己童年的乐趣,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童年时玩水、上山摘野果、同屋场小朋友姓氏大战等有趣的事,这样,学生对这篇文章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认识。

    又如《观舞记》这一课,先叫一个同学表演一段舞蹈,然后请同学说说感受,并讲讲对舞蹈的认识,且请同学做一个动作。经过这个铺垫,再学习这篇文章就象在感受平时生活一样简单了。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最后一课》这一课,在教学可设计让学生续写小弗朗士下课后所做的事情。

    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如《木兰诗》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设木兰在战场上就已经被战友们认出是一个女将,那皇帝将会如何处置?战友们又将会如何看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中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景,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做些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双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如在进行《木兰诗》一课的教学时,就可向学生提问:“可以用其它题目来代替吗?如在人名前加一个修饰词,那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好呢?”学生纷纷回答:“英勇的木兰”,“智慧的木兰”,“可亲的木兰”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文章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应用。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的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邓稼先》这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听。这样的字词教学,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篇11

()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找()住了。分三个层次的要求:A所填的词句,可以全部选用课文中的。B所填的词句可以一部分是课文中的,一部分是自己填;C所填的词句全是自己想出来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

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沟通无障碍。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的感受。蹲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好处。学生经常问我老师你能读读吗,老师你能背下来吗?刚开始时我觉得不自然,可时间长了,就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了。反而对我的背功大有帮助。还真得感谢这帮孩子们。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情境导入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课文的相关情节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让个性化导入环节更加新颖、雅趣,使学生在导入的情境环节中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由于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同时也具备自我表达的意识,为了使学生巧入情境,在教学中可以引入音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时,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让学生听《阳光总在风雨后》,由于学生对音乐都比较感兴趣,通过音乐引入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

2迁移导入法

初中语文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不同类型的体裁文章也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面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瓶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将已学的知识导入到新课教学中,这样既减少了学生的工作量,也巩固学生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学会迁移,教师可以在讲解课程内容适当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很快掌握迁移的能力。

3悬念导入法

由于初中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适当地设置悬念,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课时,为了巧妙地设置悬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导语:“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问福楼拜大幅度的动作表达了什么?”通过设计悬念导入,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高涨起来,并主动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4设疑导入法

问题导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题的提出,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心理原理知识,在新课导入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例如教《黄河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5诗词导入法

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感悟和体验,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已学的诗词内容。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已学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通过诗词导入对该堂新课进行引导。

6课件导入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优势。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件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视频或PPT课件来展示课文内容,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学生将全面把握整个文章主旨,自然而然学生在课件导入环节中将获得更多的知识。

7故事导入法

对初中生来说,大多数都比较喜欢听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及丰富的内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为了开展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故事生动地导入到新课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该篇文章主要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普希金说道:‘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通过设置这样的导语,使学生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中。

8解题导入法

解题导入法,顾名思义就是从分析课题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对全文中心内容的把握,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学生将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教《看云识天气》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通过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解答问题,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课堂导入环节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得到激发。

9结论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端,因此,采取有效的个性化导入语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保证整个语文教学质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