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4 05:17: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意识形态四个责任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观念创新是理论与实务创新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物本风险内部审计观亟待向人本增值内部审计观转换。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投入企业后即形成人力资本,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价值增值性和可开发性的战略资本。工业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重视“物”和由此衍生的“物”的风险,资本保全是企业经营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企业把收入、利润、E-VA、企业价值等物化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物质资本的逐利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个阶段的内部审计多聚焦于“物”的风险控制,例如舞弊风险、流动性风险、营运风险、市场风险等。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更加重视“人”和人的价值,重视约束与激励并举。物质资本只能转移价值,而依附于人身上的人力资本则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树立人本增值内部审计观,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关注点从风险管理系统,进一步扩展到价值管理系统。显然这里的价值已经不只是经济价值,而是扩展到社会价值乃至环境价值。人本增值内部审计观要求内部审计业务覆盖商业生态环境分析、人本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资本风险管理、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优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等。
(二)构建战略导向的公司治理内部审计模式
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应当实现风险控制关口向战略决策前移[2],治理与管理并重是内部审计发展新趋势。从账表导向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和市场竞加剧,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率及实现战略目标,是企业治理层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构建战略导向的公司治理内部审计模式,是内部审计实现其高级咨询职能的重要手段。治理导向审计相较于风险导向强调的是另一种分析路径,即以治理分析作为审计的基础程序、以完善全面风险治理为审计目标[3]。该模式继承了前导性分析的趋势特征,对治理水平及战略系统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内部审计重点和风险点,有利于有效运用审计手段和方法,推进企业战略的科学制定及有效执行,同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提升治理效率。战略导向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融通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三大环节,并与战略密切关联,能够显著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审计切入点高、辐射面广,审计范围既覆盖全局,又体现战略重心。战略导向的公司治理内部审计的主要审计内容包括:治理结构审计、治理机制审计、治理行为审计、战略制定与执行审计、权力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
(三)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审计
的文化战略思想要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文化是组织发展战略的基石,既是控制环境要素,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控制机制。文化战略落实在企业微观层面,要求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是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中的体现,是控制社会责任风险、提升企业声誉、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包含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三个维度,是社会责任文化和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机合成,或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的有机合成。QHSE(QualityHealthSafetyandEnvironment)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都可以而且应当纳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内部审计应当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评估制度,明确评估内容、方法和程序。从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来开展评估工作,重点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价值观塑造、社会责任组织架构、管理层重视程度、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情况、员工态度与行为、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认可度等。通过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审计,帮助企业对构建社会责任文化体系做一个长远整体的规划,将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从各个层面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融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同时帮助企业寻找社会责任和营运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使制度控制与文化控制相得益彰。
(四)开展基于知识资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
围绕知识资本建立竞争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开展基于知识资本的核心竞争力审计的诉求源于两个方面,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持和更新等重要信息的需求将日益增加,企业内部治理层和管理层也急需这方面的信息来帮助企业进行自我诊断分析,寻找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5]。资源不等同于能力,更不等同于核心竞争力。传统内部审计过多关注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资源审计,但对于能力审计,尤其是基于知识资本的核心竞争力的审计十分欠缺。内部审计不只是企业的卫士,更应该成为医士乃至谋士。开展基于知识资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知识资本审计。包括对人力资本、商誉和其他知识资本的审计,不仅考虑知识资本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而且考虑不同知识资本之间的关联和协同性。第二,知识资本和财务资本的配置和运营审计。两者在性质时间、规模等维度是否匹配,综合资本的运营状况。第三,核心竞争力审计。各种资本的配置和运营情况是否能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否对企业战略起到支撑作用,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核心竞争力审计有助于形成和巩固企业的核心价值链网络,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五)大力发展信息化内部审计
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与平台的大量应用,将会给企业内部审计带来质的飞跃。信息化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信息化内部控制和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信息系统”是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7],“信息系统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的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和流程所进行的审查与评价活动[8]。一些世界跨国公司发射商业卫星,建立全球联网数据库系统,在信息采集、分析、控制和利用方面,凸显了强大的技术优势。我国如何发展信息化内部审计?首先,推进业务、财务、管理和流程的信息化,构建与企业整体信息化环境相适应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实现对业务的全面联网查询、数据自动采集和远程实时监控。其次,加强对信息化系统开发、运行及维护的审计,关注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再次,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组织与管理,瓦解信息孤岛,通过多元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内部审计人员从原来的财务报表审查延伸到对企业整体的审计。最后,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构建各类审计分析模型和审计中间表,通过软件、程序、系统、网络等实现快捷审计和实时审计。逐步使内部审计信息化适应知识经济环境,最终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同步发展。
(六)全面推进内部审计国际化进程
知识经济是全球一体化经济,各种资本、规则、文化、劳动和技术等要素都在跨界联姻,不断融合。知识的生产、共享和利用跨越时空,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各种资本要素的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提供了平台,例如混合所有制的资本运营模式就对传统内部审计提出了挑战。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在经历了规范化和职业化后,信息化和国际化将成为下一轮内部审计价值增长的动力。我国积极推动内部审计国际化,有助于提高我国参与内部审计国际事务的话语权,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化竞争奠定基础。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积极考取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执业职格证书,掌握国际内部审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走向前台和融入到国际化潮流的内部审计师,提升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制定话语权,向国际内部审计同仁传达我国内部审计的主张,促进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交流与互动,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另外,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内部审计人员须警惕来自国际的各种风险,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提供支持。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4-0083-03
一、引言
内部审计外部化起源于西方国家,并有很好的普及和运用。高校领域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伴随着高校近几年规模化发展、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及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发展起来的。高校与企业性质不同,经费来源渠道亦有差异,因此,探讨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并与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比较,分析不同审计业务类型,选择不同外部化形式对高校审计工作质量的影响,提出适合高校审计业务特点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内涵及形式
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将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关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理论界从国外实践中总结出四种:补充、审计管理咨询、全外包和合作内审。同时,内部审计外部化在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运用,已成为企业实现内部审计功能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所处社会环境不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和国外相比有不同之处,主要存在两种形式: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
三、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动因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起源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起源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由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校掀起大规模新校区建设的,有的地区还建起了大学城,为将基建工程打造成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国家规定对建设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由于工程项目审计是高校新的审计领域,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尚不具备开展大型工程项目审计的资质,只能将审计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工程咨询公司进行审计。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就是在这样特定背景下产生的。
(二)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客观必然性
近年,由于高校事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内部审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等客观事实,使得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高校中得到蓬勃发展。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的规定》、教育部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高校内部审计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中还首次提出内部控制审计概念,其内容涵盖教学、科研、财务、资产、采购等全部高校经济活动。当前高校精简机构、院校合并,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院校不多,且多为规模较大的“211”或“985”高校,对于规模较小的院校多为纪委、监察等合署办公,人员少,任务多。高校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与内部审计缓慢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因而,探索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增强内部审计效果的新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高校审计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目前,建设项目工程审计是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高校内部审计中适用性最广、最能体现内部审计外部化价值、最能得到管理层认可的审计事项。借助“外部资源”来履行内部审计职能,既增强了审计效果、拓展了审计领域,又节约了相关成本,提升了人员素质,从而实现双赢。在此基础上,高校在其他审计领域如下属单位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科研经费专项审计调查等陆续开展了内部审计外部化,从而克服了审计力量薄弱、任务繁重、质量不高等难题,这种模式更适合规模较小的院校。经调查,各个高校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内部审计外部化。机构健全、独立性强的部属综合性大学外部化程度相对低;省属高校、高职院校及纪委、监察、审计合署办公的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程度相对较高。
四、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分析
如前所述,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分为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这两种形式各有优缺点,高校不能全盘复制。如果实行全外包,意味着高校不保留内审部门,全部审计业务交外部审计人员实施,这不符合《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三条规定的“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 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所以企业的全外包形式在高校行不通。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和企业有明显不同,节约审计成本是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但不是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首要动因,高校审计费在专项资金中都有保证。根本原因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还比较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校审计业务需要。因此,高校是以提高审计质量为首要目标来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的。
综合上述两点分析,高校应根据自身审计业务特点选择合作内审模式下不同的合作形式,以达到审计服务和质量的最佳结合。
五、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高校审计内容、审计方法有别于企业,将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定位为合作内审模式下的三种合作形式,即补充、全部委托、部分委托,充分考虑了高校审计业务的特点,能够满足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需要,可结合高校审计业务内容和特点选择。
(一)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首次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计审计》中提出,并于2009年9月1日起实施,现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其内容触及到教学、科研、财务、资产、采购等管理活动中,被审计对象为高校各管理层。为客观、准确地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要求内审人员熟悉学校业务流程,了解各被审单位审计业务特点及审计风险点,可以采取补充形式,即审计任务虽内外合作完成,但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为主,外部审计人员起协助作用,审计风险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承担。该方法有以下优势:
1.责任风险的明确性。外部审计人员仅对审计项目定事项发表专业评价,其专业评价是否被采纳并在最终的审计结论中体现,由内部审计人员决定,避免了相互扯皮并对审计结论产生分歧,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2.审计结果的实用性。内部审计人员了解高校的组织构架、部门的利益格局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内部控制审计需要内审人员掌控全局;外部审计利用专业特长,就事论事对特定事项发表意见,两者配合能确保审计结果具有深度和实用性,能够得到管理层的认可。
(二)建设项目工程审计
建设项目工程审计分为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由于其专业性强,审计内容涉及到土建、水电、设备、安装等基建工程不同专业领域,必须由专业工程咨询公司进行全面审计,采取的外部化形式是全部委托。与国内外企业的全外包形式相似,在保留内审机构的前提下,将审计业务全部委托给工程咨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不参与到工程审计项目中,工程审计风险由工程咨询公司承担。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契约方式对审计质量进行把关。优势是能够发挥外审的专业特长,符合社会快速发展,专业化协作日趋精细下的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精神。在实行全部委托模式下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选择高品质的会计事务所是关键。要综合声誉、资质、注册会计师数量、实力、等级等因素全面考量,防止资质低、市场份额占有小的事务所以低价位中标。
2.完善合同内容。内部审计部门是通过契约方式对基建工程审计质量进行把关的,合同是监督外部审计单位是否全面履行职责的载体。因此,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受托责任内容,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行为责任,即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二是报告责任,即受托人按委托人利益行事,真实报告或不真实报告应承担的责任;三是某种规范,即受托责任履行中,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四是控制责任,即对受托责任关系中各方责任和权利的控制。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目前,高校已发展成为产、学、研并行的巨大的经济活动主体,开展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需要,也是构建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监督机制的需要。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采取部分委托形式,即审计小组由内外审计人员联合组成,涉及到内部控制评价的由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外部审计人员只对财务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意见。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和风险。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高校实际情况,了解高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审计流程及管理层关注的焦点问题;外部审计专业上具有优势,能够准确判断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这样可以整合利用高校的内、外部资源,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实行部分委托模式下要注意以下两点:
1.配合的协调性。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与外审人员的协调有一定困难。外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往往就事论事,以完成合同内容为目标,而内部审计部门以服务学校管理层为出发点,由于审计目标的差异性,对审计结论往往存有偏差。
2.审计结果的风险性。部分委托模式下,内外审计人员在一个项目中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承担相对应的审计风险。外部审计人员为规避审计风险,一般只在约定的范围内审计、发表意见,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另外,外部审计人员不熟悉高校实际情况,审计结果缺乏深度和实用性,往往达不到管理层的认可,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审计结果的风险性。
鉴于以上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在实行部分委托模式下要建立沟通机制,在与学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事务所交流中采取例会制、报告制等方式确保沟通信息开放和富有成效性;另外要完善合同,明确各自责任、义务和风险,确保外部化目标实现,降低审计外部化风险。
(四)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是高校传统审计项目,在高校审计中仍占主导地位。学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决算审计、学校及所属单位和部门财务收支审计、各种专项资金审计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都属于财务收支审计范畴,应分别采取不同合作内审方式:一是以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为主的财务报表审计,如单位下属的食堂、校办产业等实行全部委托;二是学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决算审计,因涉及到高校部分核心业务,不宜外部化;三是专项资金审计,如科研经费、公务招待费、公务用车经费等可实行部分委托,即对某一审计项目的审计,审计小组成员由内外审计人员担当,分别承担不同的审计风险。
六、结束语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个系统工程,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且尚在探索期。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定位为合作内审,并按内外合作范围的大小、风险承担的比重划分为:全部委托、补充、部分委托三种形式,这是符合高校审计工作职能要求的。
如何选择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使内部审计资源与外部审计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效果,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不断探索的。总之,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使之成为服务于高校管理层,确保高校各项经费安全、廉洁、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艳芬.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9(8中):58-59.
[2] 周为利.国外内部审计外包及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3):34-36.
[3] 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