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10 04:15: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商管理硕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商管理硕士论文

篇1

独山子石化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股份公司总部“建设国际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型建设工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建设工程是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炼油及12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

炼油部分:建设1000万吨常减压、120万吨延迟焦化、200万吨蜡油加氢裂化、300万吨直馏柴油加氢精制、80万吨催焦化柴油加氢等10套装置。

化工部分:建设100万吨乙烯、60万吨全密度聚乙烯、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55万吨聚丙烯、60万吨芳烃、32万吨苯乙烯、13万吨聚苯乙烯、13万吨丁二烯、12万吨MTBE/丁烯-1、10万吨丁苯橡胶、8万吨SBS、2万吨己烯-1等12套装置。

公用工程部分:主要建设3台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5台41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动力站,以及系统配套项目。

该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是中国石油“十一五”重点工程。工程对于拉动地方经济、繁荣西部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总投资300亿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5%,税后投资回收期8.77年。于2005年8月22日破土动工。

独山子石化公司在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的项目管理经验,建立了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也有一定的执行过程的问题。因此,根据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的利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完善过程管理的思路和做法,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2、国内外研究成果简述

现代项目管理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并且将各项目阶段的计划、实施、控制等具体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个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现代项目管理要求在项目管理中,要根据具体项目所属专业领域的特性和实现过程的特定情况,及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限制条件,将一个项目划分成各个便于管理的项目阶段,并将这些不同项目阶段的管理活动进一步划分成一系列的具体管理过程,分阶段、按过程做好一个项目的管理。现代项目管理的目标,是要在生成项目产出物(成果)的实现过程中,通过项目的管理过程去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结合多年的管理实践,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全面总结巧年来建筑业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方法,推行施工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进一步规范全国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作法,促进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7]。经国家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并于2002年5月1日起施行。但系统的引进项目管理的知识还是近几年的事。

1999年11月,我国与PMI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将PMP认证引入中国时,国内知道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PMP的人很少。2000年6月中国首次PMP考试也仅有60多人参加。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大量的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等等,需要大量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从各种渠道越来越多的接触到项目管理的知识,并逐渐认识到项目管理知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学习项目管理知识的热潮。项目管理在TI行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正方兴未艾,己呈星火燎原之势。因为TI行业强烈的示范作用而成为项目管理知识推广的强力推进器。如今,PMP认证与MBA,MPA文凭一样成为中高级管理人员热捧的对象。这一轮热潮的兴起大大加快了我国在项目管理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速度。

上个世纪60年代,项目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术论文很少。到了70年代,对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已成为趋势:有些研究成果已涉及到了图形评审技术(PERT)的应用。这个时段的研究焦点是:成本与进度控制,绩效考评,工作分解结构(简称:WBS)的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本阶段的学术研究大多由政府部门主持与发起,由商业与教育机构发起的研究已有所增加。70年代末期,成本设计(design-to-cost),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己在学术论文中出现,并在80年展为一个通用的概念,特别是在政府机构与防卫部门中。

80年代,关于项目管理的学术论文显著增长。研究专注于成本设计和生命周期成本。关于项目风险管理,成本/进度控制指标体系和挣值(EarnedValue)的概念已出现。其它涉及较多的研究范围还包括:团队建设,质量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

到了90年代,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人力资源方面,包括:团队建设,领导能力开发和激励:并有大量的文章集中于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和沟通管理。

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有:

a.标准化的过程和工具,以及标准化的术语,有助于项目成功;

b.Web技术将在帮助项目沟通与协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c.使用被普遍接受的项目管理实践与观念将会在承包合同的要求中写明;

d.项目管理的外购服务将会被绝大多数公司所采用。

3、研究内容与方法

将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学》理论,分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目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工程管理的改进建议。论文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设计如下。

1前言

2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综述

2.1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综述

2.2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特点

2.3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及项目管理体系

3.1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概况

3.2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

4独山子石化炼油乙烯工项目管理实践的分析

4.1项目管理体系结构分析

4.2HSE管理分析

4.3工程质量管理分析

4.4招投标管理分析

4.5物资采购管理分析

4.6工程进度管理分析

5总结与建议

在研究方法与思路方面,广泛收集有关工程建设有关资料,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差距以及完善工程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着眼于工程建设主要环节,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构建工程建设管理整体框架,提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对策。目的在于建立符合独山子石化公司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总结出加强和完善工程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4、开题条件

本人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按照工商管理学院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要求,已修业完成了相关课程和必修环节,学分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经学院考核合格,导师同意进入论文阶段。

5、时间安排

2009.02—2009.05选题、文献查阅,完成文献综述

2009.06—2009.10完成开题报告

2009.10开题答辩

篇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承担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质的职能。目前,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科学(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主要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才。从层次结构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现有的专业学位中硕士专业学位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教育、口腔医学、兽医、临床医学和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从类型结构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两种类型。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仅有少数专业实施全日制培养。2009年开始实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鼓励、引导优秀生源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续增加,预计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将达到30%,2015年将逐步提高到50%。从学科结构来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除理学和哲学外,基本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因此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突出其培养特色成为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问卷设计

发展研究报告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切入点。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引入了满意度的概念。冯伯麟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总体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朱新秤和卓义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调查,认为职业满意度是个人背景因素、个人内在因素和个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综合概念。林杰对全国普通高校的现行制度安排满意度进行了调研,认为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取决于工作环境,而他们对工作环境,尤其是对各项制度安排的满意度,则是反映高校现行制度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尺度。布鲁斯和布莱克本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评估目的、主体和对象等不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的选取维度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其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维度选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第一,从投入一过程一产出环节来考察;第二,从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考察。鉴于“投入-过程-产出”环节及“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的视角,我们设计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将“质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实际测量的具体指标,具体包括8个方面: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学术道德水平、创新和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质量及学习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培养过程来实现的,培养过程大致分解为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问卷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与感受,进而推测培养过程各环节对教育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问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内容包括研究生选择就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对专业学位地位的认识等;第三部分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投入、导师指导、专业实践等;第四部分是学习收获与满意度的认识,即学生对其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评价。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华南地区多所研究型大学各年级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45份,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6%。各备选项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设计并采用五点式计分法,依次记分“1-2-3-4-5”,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越高。为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的初步处理,我们使用克龙巴赫仪系数(Cronbaeh’s Alpha)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861,表明问卷有较好信度。问卷效度检验较适合采用结构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检验问卷结构效度,我们提取出了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们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648%,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调查样本分布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性别构成看,男生172名,占样本中人数的55.63%;女生137名,占样本总人数的44.37%。从学习形式看,全日制硕士生73人,占总人数的23.62%;非全日制硕士生236人,占总人数的76.38%。从所学专业类别看,文科221人,占总人数的71.52%;理工科66人,占总人数的21.36%;医学等其他23人,占总人数的7.12%。从工龄情况看,没有工作经验,即本科毕业直接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经验的246人,占79.7%。从专业构成看,MPA人数133人,占总人数的43.3%;软件工程人数35人,占总人数的11.3%;MBA人数33人,占总人数的1 0.7%;计算机技术工程人数25人,占总人数的8.1%;教育硕士人数是19人,占总人数6.1%,其余专业人数64人,占样本总人数的20.5%。

三、评估报告

(一)总体评估

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各项得分(学生主观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说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教育质量较好、满意度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高的是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3.83分),其次为学习投入程度和学术道德水平(均为3.80分),再次为科学实践和学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75分),得分较低分别为外语应用能力(3.42分)、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3.50分)、学位论文质量(3.67分)。说明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语应用能力、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这些是今后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异分析

为了检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同评价样本之间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将教育质量总分记为总分40分(Total=8*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42

第一,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差异。表4显示在存在显著差异的5个专业中,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临床医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得分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工商管理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评分较高,在3.8分至4分之间。法律硕士、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平均分相对较低,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外语应用能力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硕士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得分较高,在3.6分至3.8分之间。化学工程类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分仅为2.8分左右,外语应用能力最差。其他专业如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软件工程、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生外语运用能力处于3.2分至3.4分之间,外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差异。表6表明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较高,在3.92分与4.4分之间,体现出这些专业的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硕士等专业的硕士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处于中间状态,但有待进一步加强。而理工科类的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普遍较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学术道德水平差异。表7显示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专业在学术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间;而社会工作硕士、汉语国际硕士、化学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术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对较低,处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学位论文质量差异。从表8可以看到,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的差异较小,普遍得分较低,说明总体质量都得进一步提高。但相对来说,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略胜一筹,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普遍较差,应采取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总之,经过十几年发展,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满意度良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但是各专业类别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质量品牌效应突出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三)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处于前十位的问题分别是:缺乏实践l生教学(17.6%)、扩招太多(10%)、学习时间(8.6%)、导师指导(7.8%)、管理松散(7.8%)、课程设置(5.9%)、教师水平(5.5%)、学生质量(5.5%)、社会认可低(3.1%)、差别对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专业学位社会认可程度不高。调查发现社会对专业学位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从国家层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权威的国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同时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在学生取得学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没有将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认证紧密联系起来,导致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整个社会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用人单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没有体现出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足够重视。学校管理者对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对其管理明显存在边缘化、培训化及营利化等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培养制度。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标准和教学保障制度。调查中发现有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管理上配备的力量单薄,只在研究生院设立一个办公室,配备几名工作人员,而他们要负责数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与质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尚没有建立具有差异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以科学学位培养模式为蓝本,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设不足、教学用书内容陈旧等问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只占到55.7%,认为参考书对学习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导师实践经验与责任心比较缺乏。大学教师大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些导师长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触到社会实际的管理与工作,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管目前这些大学采用了双导师制,聘请了来自实践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是受到诸如工作时间、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响,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现在论文答辩会上,很难起到实质性指导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3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教学和实践联系不够。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导师带的学生数量普遍比较多,导师自己面临着学术科研的压力、教学压力,因此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主观题调查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到两种类型学位的学生待遇不一,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

第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投入不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员、企业员工;既有本科毕业生,又有专科毕业生;既有所学领域与从事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专业硕士受到工学矛盾影响,学习投入远远不够。调查结果显示1.9%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间,19.1%的在20%-30%之间,21%的在30%-40%之间,18.8%的在40%-50%之间,25.2%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比例大于50%,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间以外,很少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培养单位的管理工作来维系和发展。因此,培养单位必须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这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条件。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为准则、入学和选拔制度、课程与学习制度、考试与成绩管理制度、导师与科研制度、操作与实践制度、学位论文与学位答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作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工作队伍,挑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湛的干部承担管理任务,不断加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生源质量。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学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考生资格审查时,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对考生的学位证、毕业证和职称证等原件,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坚决不同意报考。考试和录取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差额”原则,确保质量,宁缺毋滥。不断进行招生考试录取环节改革,推进有利于选择优秀考生的选拔方式。加大学位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区别力度,学术型研究生考试注重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潜能,专业硕士在考察专业基础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考察,以选拔更适合专业型硕士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优秀考生。

强化师资队伍。首先,强化导师遴选、考核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导师遴选和考核动态管理方式,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导师责、权、利,提高导师责任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应该加强导师对专业硕士指导的针对性、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对导师考核方面,除了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外,加强考核导师对培养专业硕士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参照国外培养模式,在专业硕士导师遴选和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上进行深化改革,聘请行业部门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认可程度。学校应参照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领衔人的待遇和职责,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领域领衔人待遇并加强考核。

突出课程特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根据国外较好的培养方式和我国实际及各研究型大学现实条件,我们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差异性、实践性、选择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原则,精简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体系应包括职业领域知识、一般性社会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知识。专业学位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某一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检验合格与否的惟一标准就是其“任职资格”是否达到。因此应按职业背景差异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来组织授课内容,构建起合理的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如行业领域基础知识、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发展前景、最新技术手段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面对本专业领域,还要面对经济、社会、技术、产业、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特点,在职业领域知识纵向加深更新的同时拓宽横向领域相关知识,构筑起“职业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体现出专业学位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打通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的界限,把学习与做课题结合起来,把研究和应用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加强课程建设,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鼓励各领域根据在职人员、各自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自编具有实用性强的教材,对于成熟的自编教材,学校和学院应资助出版,推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教学模式。专业学位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以课程内容应用化、课堂教学实践化为起点,逐步摸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学术沙龙、模拟训练、观看影象、实地考察等多样教学方式,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编制相应的案例库,开发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每一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业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

加强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主的教育,是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与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需要而设置的学位教育,因此特定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建立实践基地,联合社会资源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修改完善时,培养单位应充分考虑到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校外导师,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开拓社会实践的思路和视野,为专业学位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课题深入实践,从实践中遴选课题,加以研究,切实解决企事业及行业上的技术难题,从而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重视学位论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管理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归宿。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是全面检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目标管理的最后一关。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文体选择上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以突出实用性和职业背景为指导思想,学生可以选择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评价上,一方面,强调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考核专业硕士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方式对专业硕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政策

其一,国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国家层面上,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国家法律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专业学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还远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国家和省级部门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学位教育研究,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从制度上规范专业学位教育行为。

其二,人才市场的配套体系。《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因此需要进行专业学位与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的相应配套改革,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制度衔接落到实处。在美国,参加一些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必须以获得经认证的专业学位为前提,绝大多数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都规定,参加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必须获得经认可的法学院所授予的法律专业博士学位(J.D.)或法律学士学位(LL.B),自学、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均不能替代法学院的教育。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衔接使专业学位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使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享誉世界。我国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尚未建立有效衔接,相应专业学位教育经历未成为行业执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很难避免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地位受到影响。因此,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行业执业资格考试衔接,必将促进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可,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专业学位质量提高和健康发展。

其三,社会中介的评价监督。完善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各种专业学位都成立了相应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个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硕士论文在政策上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各种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又成立了领域协作组,对各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个准政府组织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由各中介机构从不同层次和侧面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控,保障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学位教学中来,保障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在美国,行业协会介入相关专业学位的申请者条件规定、培养计划的制定等环节。行业协会还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来监控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而行业协会同时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主管部门,他们与相应专业的教育机构协会联合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体制使执业资格考试主管部门能够参与到专业学位教育中来,架设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显得非常重要,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考试挂钩的培养机制,以培养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沁平.与时俱进适应需要逐步在我国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3.

[2]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N].中国青年报,2012―03―14(T03).

篇3

分类编目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随着教育及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图书分编工作人员的压力越来越大。CPI数据的出现及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图书分编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解决了传统分编工作中的一些难题。CPI数据,也就是在版编目是指在图书的编辑过程中,由图书馆或其他部门根据相应出版机构的出版物校样进行编目,然后出版社将编目信息印刷在相应的图书上,进而使其可以同时为图书馆、出版机构、文献发行部门等利用。

一、CPI数据在分类标引中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对于完整和正确的CPI数据完全利用

在进行分类标引的工作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图书,所以很不容易确定分类号。这个时候就可以参考CPI数据中的分类号,然后与《中图法》相对照,如果和图书的学科内容符合,工作人员就可以确定CPI数据中的分类号是正确的,完全可以采用。这样就可以有效节约时间,避免重复劳动,提供工作效率。例如:《因素分析法》,(日)芝佑顺著;曹亦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工作人员在对这类书籍进行分编的时候,如果光看书名,就很容易将其归入到数学类的图书0类中,可是CPI数据的分类号却是B841.7(心理测验),这时候就要翻看一下该书的内容,通过翻阅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所以工作人员就可以认定CPI数据中的分类号是准确的。

(二)抛弃完全错误的类号,重新确定书籍的类目和类号

有时候CPI数据会将书籍的大类分错,例如《MBA毕业论文精选》。袁鸿鸣等著,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CPI中的分类号是G642.477(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可是分类法对这个分类号的解释却是“单篇论文及单科论文汇编入有关各类”。分析书的内容,这是一本工商管理硕士论文集,内容涉及到工商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是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所以正确的分类号应该是F2-533(经济计划与管理,再复分论文集)。

(三)纠正类目有误的CPI并归入正确的类目中去

这种CPI数据的错误主要是指那些大类正确,但细分时出现了失误的数据。例如:《学林碎影:当代著名学者自述》,CPI中的分类号是K825.81(历史人物传)。可是该书中收录的学者自述有周作人、冯友兰、等人,包括教育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等等,不光是历史学家,所以这个分类号是错误的,正确的分类号是K825.1(哲学、社会科学任务传);《新兴市场》,李元旭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该书的CPI中的分类号是F12(中国经济),但是这本书是对韩国、印度、中国、巴西等国家的经济,按照国别进行了历史、现状、发展轨迹和反战前景的论述,是一本研究世界经济的书籍,所以它的分类号应该是F11(世界经济)。

(四)充分确定图书的上下位类

对图书的分类必须恰当、准确,如果一本书在《中图法》中有相应的类目,那么不光要分到上位类,因为只有准确的分类才能充分揭示一本书的内容,从而有利于读者进行检索。如:《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一书,CPI中给出的分类号是X43。可是《中图法》中的相关规定表示,可以按照世界地区表进行复分,所以可以把这本书分到中国,准确的类号应该是X432。《西方艺术史》,CPI只分到了J11(世界艺术),但是从书名我们可以知道它是研究世界艺术历史的,因而可以将其分入到下位类,也就是分类号可以是J110.9(世界艺术史)。

(五)如果《中图法》中没有相应的类号,要认真确定相应图书的类号

《红楼梦:爱的寓言》,CPI数据中的分类号是I207.11,可是准确的分类号应为I207.411。《境外心理学》,俞国良编。CPI数据中的分类号是B845.8,但正确的分类号却是B845.6.以上例子可以说明,CPI数据提供的分类号,可能《中图法》中根本没有,产生这种状况的因素有很多,如分类人员的笔误、印刷错误、出版社的疏忽等等,所以相关的人员一定要认真仔细的确定分类号,在最大范围内保证分类号的准确无误。

二、CPI数据在相关的著录项目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CPI数据不能提供准确的题名和责任者

篇4

关键词:咨询企业 人力资本 知识型企业 价值转化

导读:通过对咨询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论文本文就人力资本的组成特点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力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1、咨询企业人力资本的组成及特点

整个咨询企业的人力资本具备了以下的几个特点:.咨询企业内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很高。咨询企业,如国际著名的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麦肯锡等,在录用新人时最基本的条件是具备著名高等院校的学历,其公司内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几乎是100%[l]。麦肯锡所雇的员工中几乎一半具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许多人拥有哲学博士学位(Ph.D.)、医学博士学位(M.D.)和法学博士学位(J.D.)[z〕。国内的咨询机构不少来自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转制和政府部门的分离,其中典型代表为赛迪顾问有限公司、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和九略管理顾问公司。在赛迪顾问有限公司中担任顾问和分析员的员工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so%以上。.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咨询人员的主要资本。

一般咨询企业的咨询人员等级和对应的工作年限。咨询人员的隐性知识是其区 别于其它咨 询人员的标识。r1bbin(1998)指出,真正能够将一个公司区别于其竞争者的是员工的知识闭。对于咨询公司而言,其所拥有的知识大多是存在于咨询人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每个咨询公司对其咨询业务流程都有相应的规定,虽然会有所差异,但基本都具有前期可行性分析,立项并调研,提出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监督与培训这几个咨询模块。咨询人员在承担咨询项目过程中,是按照相应的流程并根据公司案例库中已有的解决方案为其客户提供咨询。从这一角度而言,咨询人员的工作似乎是程式化的,无法区分的。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咨询人员在接到客户请求后,如何从不同的客户背景中找出问题的实质,并与已有的解决方案相匹配,以及在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何使其顺畅地运行,这些则主要依赖于咨询人员隐性知识的运用,而这往往是项目得以出色完成的关键因素。

企业内的知识共享是咨询人员获取知识和经验的主要途径之一。咨询人员能否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主要依赖于其所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这两种知识的获取途径除咨询人员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之外,最有效和快捷的方法就是共享企业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由于咨询人员所具备的知识大多数是难以用文字、图形等编码的隐性知识,因此要通过组织内的人事调配与不同员工间的合作来身临其境地学习其他员工的隐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在员工之间的传递。咨询企业内除专职咨询人员外,还有一批灵活机动的外聘兼职咨询人员。这些兼职咨询人员通常是某一领域或专业的权威和专家,当咨询公司的客户所需解决的问题无法根据先前的经验得以解决,并且本企业内的咨询人员也无法解决此问题时,这些兼职咨询专家就担负起解决此问题的任务。

2、咨询企业人力资本与其它智力资本的关系咨询企业与其它知识型企业一样,除人力资本外,也包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这两类智力资本。在咨询企业中,结构资本是指其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组织结构、服务流程、信息系统架构、知识产权等资本,其中企业文化、服务流程、知识产权相对更为重要。咨询企业的客户资本主要包括企业信誉、固定咨询客户、客户渠道等。咨询企业的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之间的关系具备以下特征:

人力资本是咨询企业的核心资本。在咨询企业中,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创造企业价值的辅助工具,一切服务于人力资本的活动;而客户资本则是通过人力资本的劳动来得以实现和巩固的。

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中,使员工认识到共享其隐性知识不仅是提高为客户解决间题的质量和速度,而且也是提高个人能力的快捷有效的途径。相应的激励机制也是推动人力资本知识共享的方法之一。激励机制并不是对共享效率的评价,而是对共享行为的一种认可,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轻松地公开其隐性知识,使知识共享最大化。

客户资本对人力资本具有高度的依附性。由于咨询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是通过咨询人员这一人力资本来实现的,即咨询人员根据客户的特定要求而向其提供定制服务。咨询人员所拥有的知识大多数是难以共享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又因其载体(即咨询人员)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务形式。

本论文由特约提供,提供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搜索的高端。次越深,覆盖面越广,客户对咨询人员的依赖性就越高,客户的忠诚度就越高。因此,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咨询人员是发展和保持客户的基本条件。

3、咨询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转化活动咨询企业的价值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活动来实现的,这种人力资本的价值转化活动可根据咨询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分为两种主要的形式:根据已有案例经验提供服务的价值转化活动和创新的价值转化活动。

篇5

1.引言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是建设创新性国家,支持国民经济的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特别是国务院学位办出台《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1],明确指出从2016年起,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需采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并且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这为我国工程硕士的招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既要照顾到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生源与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又要兼顾招生工作体系的有效性与高效化。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工学学位招生规模超过30%,高居学术学位招生总规模首位,同样,工程硕士学位招生规模以37%居于专业学位招生总规模首位。目前,我国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人员这两种招生对象的不同学习特点,两种学制的工程硕士申请考试时间,考试内容与形式都不同。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工程硕士招生考试模式

其中,“GCT”属于综合素质型考试,重点考核考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和反应速度,考试内容覆盖面广,考试试题均为客观选择题,与目前国际主流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发展趋势接轨。美国是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其高等教育理念对中国工程硕士招生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2.美国工程硕士招生模式现状

美国的教育政策不是由国家制定的,而是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与社会需求决定招收研究生的政策。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对质量把关非常严格,采取宽进严出方式,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区别不大,没有明显的界线,二者拥有相同的地位,所以,在录取时,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条件、要求与选拔方式基本相同,二者间以学生选修学分情况进行区分,身份也可互换。表2展现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

表2 美国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式

通过表2可以看出,美国研究生选拔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招生工作各校自主,主要是以申请的方式招收研究生。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类型不断增多,除了GRE这种综合的考试类型外,还有其他具有专业化特色的考试,如进入商学院攻读MBA的入学资格考试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Test)、进入法学院攻读JD(Juris Doctor)的入学资格考试LSAT(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和进入医学院攻读研究生的MCAT(The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这几类考试都属于能力型考试。逻辑思维能力是这三类考试主要的测试目标[2]。

3.美国工程硕士招生模式的优势分析

3.1招生考试标准化

GRE、GMAT、LSAT和MACT是目前美国与研究生入学制度的四大标准化考试,分别由不同的评价机构承办[3]。这些评价机构有别于营利性机构,不具有行政执法权,但也不是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其仅提供评价结果供决策者进行参考佐证,他们具有严格的试题编写制度与标准化流程,对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分工明确,加强了对某些重要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视和对精英职业的保护。这些标准化考试更倾向于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要重点考查的内容。

3.2招生管理体制分权化

因为学校具有充分的招生自,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申请时间更灵活,考查内容更丰富,采取了主、客观综合考查方法,不完全以量化成绩取人,更侧重于考查申请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潜力。一般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只负责审核考生是否具有报考资格,而由招生院系的教师联合会负责是否录取考生。院系教师联合会根据申请人提交的材料综合评估申请人,确定录取名单。这样做的最大优势在于学校可以更好地发挥自主性,根自身办学优势与培养方式选拔更适合的考生进行研究生培养,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为考生择校带来了更多机遇。

3.3“宽进严出”淘汰多层次化

在美国,所有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把基础课程的学习放在首位,这些课程多而复杂,要想通过考试,学生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课堂以外的预习准备与复习工作,同时还要做大量相关文献调研工作。在培养过程中,硕士研究生至少要通过学习资格鉴定考试、平常测验和期末考试、跨学科的综合考试三次考核才能获得硕士学位,只有通过这些考试,才能获取撰写硕士论文的资格,这些考试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对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三次考核后,研究生只是成了硕士候选人,其中的综合考试有两次机会[4]。

篇6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面临着国内和国际上的挑战,建设方对项目的要求越来日渐苛刻,不仅要求进度快,而且还要求质量高、成本低等等,使得是施工企业的经验难度大大的增加。高速公路建设行业具有其他行业所没有的特点,一个完整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包括土建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排水工程等,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是非常的庞大,同时还有大量的机械设备的投入,这就使得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的增加,施工企业最终的目标也无非是获得更大的效益,脱离了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不现实的、没有意义的,因此,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必须加强项目成本控制,才有可能在微薄的利润空间中生存。

高速公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项目建设所需的原材料成本,很明显,工程的规模决定了原材料的使用,这一组成部分的成本很难压缩;第二、项目所需要的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这部分成本是可以压缩的,通过合理有效的对项目现场的机械设备进行调配,能够减少不必需的费用投入;第三、项目施工人员人工费成本。这部分的成本在项目总成本中占有不小的比值,但是可压缩性很小,但是,一旦项目的工期延期,则这部分费用就会增长的很快。第四、项目组织管理。这部分成本很容易被高速公路施工企业所忽视,实际上,项目部人员的配置情况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进度和项目质量,都会对项目部的管理成本发生变动,进而对整个项目成本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每一个高速公路施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这几项组成部分的任意一项发生变化,都会相应的导致项目成本的大幅度变化。

二、当前高速公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中的主要问题

(一)对项目成本控制认识不到位

在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对某个项目进行投标之前,应该将这个项目的总成本进行预算清楚,这是非常重要的,且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之中要做好成本计划和成本核算等工作,但是当前有许多施工企业只是在投标阶段按照预算定额进行项目投标价格的预算,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项目成本的估算,具体到项目中,是不完全准确的。有相当多的施工企业片面的认为项目的成本控制只是项目完工后进行的成本统计,忽视了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计划,这必然会造成项目成本的失控,实际上,项目成本控制就是要对项目成本开始发生到结束这一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控制的过程。

(二)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有很多高速公路施工企业项目部的责、权、利不够清晰,大大减少了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些企业甚至简单认为项目经理一人负有项目成本控制的全部责任,没有完整的一套项目成本控制体制,从而使得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幅度降低,同时,缺乏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成本控制工作的薄弱。

(三)粗放型的项目成本控制

当前的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生产要素与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矛盾,生产要素与项目需求之间调节的不完善,适应不了动态的项目成本控制的要求,从而导致生产要素更加低下的效率和严重的闲置浪费,对工程的工期、质量等等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已经成为高速公路企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难题。

三、高速公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策略建议

(一)设置独立的项目成本管理机构

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任何一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都是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因此,有必要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施工特点和施工方案等条件设置独立的项目成本管理机构,将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将项目从开始到完工这一过程进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和核算,进而有效的控制项目成本。

(二)对项目施工所需要的原材料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高速公路项目施工总成本中,原材料来的成本占有的比重是最大,所以,对对项目施工所需要的原材料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是整个高速公路项目成本能够得到控制的关键所在。必须严格原材料的发放程序,但是必须要保证项目建设各个环节的顺利衔接,施工现场不能有大量的原材料堆放的现象,避免由于材料出现腐蚀情况而导致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具体的做法可以按照下面所述:综合考虑项目施工现场和施工进度对原材料的需求情况,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对所需的材料进行确定并限额发放,对于原材料的发放和收料情况实行计算机管理,将原材料的成本控制尽量做好。

(三)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也是不容忽视的。项目成本控制的好坏与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利润的高低与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是息息相关的,一定要将竣工验收工作和项目结算工作做好,明确施工中因合同变更而产生的成本费用,将项目成本的核算做到位。项目工程结算在进行办理之前,必须仔细的对项目预算和项目成本核算进行全方位的核对,同时,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应结合项目部管理人员共同组织并进行详细的项目成本分析工作,保证获得准确的结算收入。

参考文献

[1] 刘新平.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论文,2008,4.

篇7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扩大就业率途径的重要举措,也是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多样化、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广大高职院校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积极探索实践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评价看,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只关注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而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关注不够。目前,在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情形下,学校和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少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

(2)在高职院校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岗位职业能力教育为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高职院校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理解不够深刻,认为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职业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大多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很少涉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二、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应认清形势,主动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经济要求,确定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岗位的基本定位,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1)重构课程体系,将全面素质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体系构建的特点是将创新创业型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程。无论是什么专业,总体来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通过第一个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顺利“入门”;第二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有效“入行”;第三学年,通过学习与实践,实现学生成功“入职”。经过三个学年的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学生职业创业能力和素质的递进式提升。

(2)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仿真模拟教学法是模仿真实的工作程序和环节进行教学,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仿真模拟教学法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可以为日后学生就业创业积累宝贵经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是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的关键所在。这种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一般通过“专兼结合、校企共建”建设思路完成,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专业教师由单纯的“学校人”到“学校人+企业人”的转变。校企共同建立“大学生专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该平台成为大学生专业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体验的应用平台。

三、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创业人才培养对象的广泛性,建立多层次、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程体系。本项目不仅仅是对商科类学生开展创业教育,而是面向学校全体学生,既开设面向不同专业的创业课程,也设置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公选课模块。

(2)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创业概论》等课程中,将采取案例教学、互动教学、课堂与课下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商业模拟游戏、角色扮演、课下调研、商业计划书创作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需要,会定期开展企业家进课堂的活动,学习创业先进个人的创业经验等。开发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纵向拓展、交互式学习。见图1。

图1 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结构

(3)强化创业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凸显“师导生创”的实践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多个校内外的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例如,很多老师都带领部分学生开展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有些创业教育教师和专业任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开设公司,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专人定期跟踪学生创业的经营情况等。

(4)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创业理论与教学的研究,科教融合,将团队的创业理论与教学研究的科研成果用于优化教学内容,开发一系列符合我校分层次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校本教材,建立丰富的案例资源库,进一步提升我校创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为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商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SYJZW2013QN15);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基于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10)。]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45-03

一、引 言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有着多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前有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三个专业学位授予点,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涵盖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控制工程等17个工程领域。学校长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行业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专业学位教育以在职人员不脱产攻读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学位教育仅培养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各项指导意见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经验,从2009年开始我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层次的研讨和深入的思考。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学习期限短、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等影响培养质量的不利因素,在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细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符合专业学位培养的实际,还要符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特别是要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1]我校根据教育部文件的指导精神并结合多年来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设置课程与学分要求、必修环节要求、学位论文要求、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均做出了明确规定。

1.培养目标和定位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有其自身的特色,因为它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部在2009年[1]号文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职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根据这一定位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要掌握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担负工程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研究方向设置上,我校规定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所设方向应属于本学科领域,且密切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并能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2.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过去工程硕士多是在职培养,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的是学校组织短期的培训班,学生在学校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学校在校外教学点组织学生学习。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样采取的都是学生在校全日制学习的培养方式,由学校集中进行管理。因此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文件,我校规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进行,三部分内容可以相互交叉。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课程学习要求在校内完成,原则上要求在0.75学年内修完全部课程学分;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工程实际,论文工作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3.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课程学习是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课程的设置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背景上,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可以按照职业需求自成体系,同时授课内容还要不断加入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使之更能满足相关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参照了学术型硕士的设置框架,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在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变的基础上,压缩了理论课的学分,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学分。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学位课不低于17学分,实践环节5学分。每门课一般为1~3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每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原则上不超过8门,专业选修课原则上不超过12门。

在授课方式上,要求学位课一般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选修课可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选修课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要突出应用性,因此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课程。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它贯穿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我校的专业实践要求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实习、实践形式可做多种安排,每个学科要制定出专业实践指导方案(大纲),供学生选择。学生撰写实习、实践报告,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实践教学可按下列方式实施:①具有特定主题的系列实验课或以实验为主的专题课;②与学科应用技术相关的硬件、软件设计或机构设计;③在本学科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工程设计、项目研究等方面的实践教学。

4.论文要求及学位授予

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特点不同于学术型学位论文,它主要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论文可以是研究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或实际管理课题,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企业诊断报告或高水平的案例分析报告。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能够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学位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核:①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论文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展;③论文中工艺、技术和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④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学位论文阶段可以根据导师的课题情况,在校或者企事业单位或学生拟就业的企业中完成。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

学生满足相应的学分要求、完成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撰写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以授予相应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质量监督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校在招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导师遴选、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

1.生源组织与选拔

生源质量是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由于社会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度还较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整体不高。针对这一状况,我校重点在复试上下功夫。坚持注重能力,把考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复试采取理论基础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较高理论水平的教授来进行命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考生选。既保证了生源质量,也为今后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是缺乏具有相当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3]为了确保优良的课程教学质量,我校要求各专业学院选择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授课质量高的教师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除部分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均由具有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担任。为了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提高教师的应用技术水平,我校同时还挑选一批综合素质高、学习和实践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引入相应学科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校聘请了一批在企事业单位中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授课教师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学生授课,同时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和完成论文研究期间的合作指导工作;并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而最终形成本校授课教师、企业授课专家、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多方位、高水平师资团队。

3.校内外导师遴选与职责

导师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把握培养质量的主体。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很多研究生导师承担着纵、横向科研课题,具备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良好条件。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的是校企联合的双导师负责制,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分工各有不同。校内导师为主导师,我校要求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且在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领域内有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已取得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具有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校外导师为副导师,应从与我校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工程实践单位选聘,具有高级职称并与我校相关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有科研合作经历。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能提供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学期间的科研费用和学校规定的生活补助。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期间,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工作、食宿条件和一定的科研补助。在校内有明确且较固定的合作导师。

校内导师的职责是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负责拟定所指导学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确定课题方向,组织并审查学生的论文选题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论文工作计划,指导科研论文工作,定期检查,严格保证培养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培养,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部分的指导等。他们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指导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专门化三个主要特征。

系统性是指有系统的管理思路与管理机构,建立了系统规范的管理网络,并且贯穿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针对性是指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规律,目的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与服务;专门化是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由专门的机构与专职的人员负责,建立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校研究生学院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教学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的实施与质量监控。各专业学院具体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配备、工程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校研究生学院的培养办公室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各专业学院主管院长负责,重要的问题由各专业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

学校设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学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协助相关部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实施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5.学位论文阶段

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是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前者属于共性要求,后者注重个性培养。在论文标准上,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有自己的规格、特点,不能照搬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4]为了加强论文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由同行专家组成开题评审小组从论文选题的意义、工作量、技术难度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强调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实际工程价值,力争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改造、产品提升等实际问题,从而保证选题的质量。在完成学位论文后,研究生学院对学位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对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审。在论文答辩阶段,聘请2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而且至少要有1名来自企业的同行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审议,通过后方能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6.实习基地建设

工程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是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如果工程实践环节缺失,工程硕士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如果工程实践没有有效落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人才。[5]由于我校多年来坚持“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培养管理”的优良传统,培养了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的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很多杰出的校友走上了领导岗位。学校通过校友办公室与全国各地的校友密切联系,通过校友的大力协助,学校与东方电气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践实习培养基地。企业在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管理模式及部分专业课教师的选聘等方面提供帮助;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参与项目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模式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了校企双方各自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

四、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出现改变了长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其内在的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各个培养环节,通过优化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虞翔.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阶段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高职研究,2011(05):200~201

2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篇9

2.薪酬管理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以垂直型结构为主导,在职位设置上也是三六九等层级分明,同样地在薪酬结构设计领域也实行与垂直管理结构相对应的薪点制结构,薪酬福利严格与岗位、职级挂钩[1]。从外观上看达到了以岗定薪的目的。岗位、职级不变,即使工作年限再多、技能再好,薪酬待遇也不会提高。要想突破原先工资级别,只有提级,而这样带来的直接弊端就是在固定岗位上,员工干得再好,也不可能得到大幅加薪。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环境的变化带来了企业内部的一系列变革,组织结构的调整也以扁平化为主导。宽带薪酬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通过压减薪酬等级,拉大每一个薪酬等级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从而形成一种新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目前,宽带薪酬作为一种新型薪酬管理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3]。

3.XX电力工程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薪酬不能客观反应员工职位的价值和重要性,存在事实上的行政级别工资。公司成立以前,隶属发电企业,只要发电设备正常运转,企业就能够得到稳定的收入,从而保障了员工的收入水平。成为相对独立的电力检修公司后,直接面对的是市场的考验,收入来源由原先的固定资产产出转变成为技术输出,广大一线员工付出的劳动量与劳动强度相对原先大大加大,但是按照现行薪酬管理模式,职务、资历等成为收入水平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造成广大员工提高收入水平的方式导向偏激。但是管理岗位是有限的,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长此以往,造成局面不外乎两种:一是能者多劳,但是不能体现多劳多得,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一是长期员工不能以岗位体现价值,跳槽现象将在所难免。

第二,薪酬不能反映劳动贡献创造价值,造成薪酬的激励功能严重不足。公司原先工资分配制度的框架和工资水平没有充分考虑过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等因素。多年来,增加职工收入基本走升级一条道,而且是“齐步走”。调整工资时没有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核,造成职工收入与实际技术等级不匹配。以工人基础工资为例,基础工资与员工学历、技能等级等相联系,这样就造成新进员工低技能高学历拿高工资,另一方面许多技术能手没有高的学历,但是他们的经验和实践同样是企业的财富,这点没有通过薪酬体现出来。这样势必挫伤员工工作积极性,出现不管上班是否履行职责、做出贡献,“上班拿钱”已成天经地义;奖金应当奖励超额劳动,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奖励作用,已变成固定的附加工资。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只注重保障功能,忽视了工资的激励功能。为保障职工生活,企业承担多种福利保障责任,形成了“企业办社会”的局面。

第三,薪酬水平与市场价位脱节,致使核心技术、技能人才流失。

目前国有企业在工资水平方面存在“一高一低”的现象,即一般职位的员工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而关键、重要职位员工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这种状况对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极为不利。企业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的脱节,造成了企业关键、重要职位上的人才流失。第四,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第四,缺乏灵活的薪酬调整机制。

公司现行的薪酬分配制度难以灵活调整,大部分企业员工的岗位工资和岗位绩效工资系数一旦确定,一般不受工作业绩影响,表现出了较强的刚性,这一管理模式在大部分国有电力企业可谓根深蒂固,“阳光普照”的薪酬制度明显难以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4.薪酬制度再设计的原则

(1)明确薪酬导向和收入倾斜政策

公司由原发电公司检修机构组建,自公司组建以后,人工成本的来源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先员工工资来源为电力生产所得,通俗来讲,就是发电企业将电能资源向电网公司销售后所得收入的一部分作为人工成本进入公司总体支出;检修公司成立后,人工成本的来源由电力市场,由原先的固定资产创造价值转变为纯人工创造价值。

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假设,在环境不确定性极大、变革成为常规的今天,这种假设成立的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企业要求员工根据环境变化主动设定目标,挑战过去,只是正确地做事已经不能满足竞争的需要,企业更强调做正确的事,要结果,而不是过程。因此,主要按绩效付酬就成必然选择,其依据可以是企业整体的绩效,部门的整体绩效,也可以团队或者个人的绩效[4]。

绩效工资制是根据企业各岗位的复杂程度、责任大小、技术特点、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等因素规定工作标准,按照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个人业绩状况,支付劳动绩效报酬的基本工资制度。总起来说,将基础工资作为员工生活的基本保障,绩效工资作为收入的增长点[5]。员工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个人绩效或者团队绩效,这样将弱化原先薪酬的固定水平,绩效工资将成为其薪酬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员工当月或者一个阶段的付出情况合理分配收入。实际上,绩效付酬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产出。

(2)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为突破平均分配,打破大锅饭的薪酬分配体制,将现行薪酬分配方案制定为“固定工资+浮动工资”。固定工资包括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各种津贴补贴,其中岗位工资通过岗位评价制定,技能工资通过考核员工的技术资格制定;浮动工资主要绩效工资及各种奖金,根据员工完成的任务情况和实际贡献大小而支付[6]。

(3)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

正激励要有严格的考核激励。并且不能过于频繁,激励比例不能太大,否则时间久了员工会认为这种激励是习以为常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失去其应有的激励效果。负激励的考评期要固定,同样不能过于频繁,更不能由管理者主观决定,否则不但会影响企业岗位和人员的稳定性,更会使在职员工缺乏一种生存的安全感。负激励的绩效考评期一定要固定,并形成制度性的规范,一般以季、半年、年为一期进行绩效考评,届时淘汰绩差员工,激励绩优员工。

(4)合理拉大收入差距

在薪酬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发展,不得不有重点地保留住重点员工和业务骨干。在年度工资调整上采取这样的策略:对高层员工采用高于市场平均值的增长率,对中层员工和业务骨干采用平均市场增长率,对一般员工则保持工资不变。根据二八法则:80%的业绩是由20%的精英来完成的,少数骨干决定了公司的发展。

(5)重视集体绩效与集体奖励

重视集体绩效与集体奖励有利于加强员工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部门的整体业绩。过于强调个人绩效,对员工有较强的个人利益导向,不利于员工的合作绩效,因此还要同时考虑集体绩效或团队绩效,加强员工在工作中的合作。每个月或每个季度为团队设立团队目标,达到团队目标后对员工进行团队绩效奖励,在实现团队目标的前提下,再考评员工的个人目标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H·马斯洛.人本管理模式[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2000,1:101-105.

[2]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物操作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125-129.

[3]连云尧.企业低成本管理艺术[M].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2007,9:87-89.

[4]张浩亮.某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实践[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6):83-106.

篇10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由于高速公路项目其固有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就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又由于项目施工条件极其艰苦,高速公路项目本身的特点,都使得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在生存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比其他行业及领域更为严峻。为此,高速施工企业怎样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在项目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对项目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是高速公路施工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在高速公路项目工程施工中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在高速公路施工中,项目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管理意识。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由于项目管理人员成本管理意识不强,有很多施工项目存在着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调查还不深入,对同行业竞争对手没有全面地调查和比较,对项目施工中所需的各种物料,对其市场价格了解不够深入,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在面对物料价格随着市场变化发生的变动,缺乏应对策略,缺乏市场意识,心理准备不足,在选择材料供应商及劳动力方面很随意,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其结果必然造成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无形中增加了许多,这统统都是项目管理人员缺乏成本控制意识的具体表现。

2.2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高速公路施工行业中,对成本管理方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跟上当今社会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高速公路企业必须在施工项目中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许多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对项目的成本管理,流于事后的成本核算以及进行简单的成本分析状态,缺乏必要的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控制策略,更是缺乏事中状态成本控制以及事后成本考核等管理控制程序。当然,目前也有一些高速公路施工企业采用了一些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但也只是流于表面进行分析以及研究,没有对现代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广泛运用以及更深层次的推广。具体的表现没有对现代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全员培训和普及,只针对少数管理人员进行了必要培训,而对其他员工以及现场施工人员没有进行必要的培训,从而为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开展实施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多障碍,因此这些现代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

2.3 在高度公路施工企业中,还缺少对成本管理整体规划。由于受到以往的传统观念影响,一些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及管理活动的时候,只是针对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的范围不够全面,没有全面、全过程展开。在项目施工中发生的成本于全过程的,具体包括:从前期的施工准备到工程竣工直到交付使用以及保修期满等过程,也就是要经过前期的施工准备、工程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直至回访保修等几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随时发生着人力、物力的消耗以及各种费用的支出。

2.4 在高速公路施工企业中,还存在着成本动因分析不全面的问题。所谓成本动因通常指引起一项活动成本发生了变化的原因。目前很多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进行成本管理时,对引起成本费用发生以及变动的原因,对其重视不够,或是根本没有追根求源,或是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却不全面、不合理、不科学,因此使成本管理发挥的作用大大折扣。

3 高速公路施工中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策略及建议

3.1 设置独立的项目成本管理机构

在高速公路施工中,企业所进行的任何一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都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所以,高速公路施工企业有必要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施工过程的特点以及施工方案等条件设置能独立行驶权利的项目成本管理机构,对其所管辖的项目和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并对其责任与权利进行具体明确,从而形成完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以便更好地进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和核算,并贯穿于从项目的开始直到完工的全过程,进而有效的控制高速公路施工的项目成本。

3.2 对总成本的合理科学控制

本文在对高速公路施工的项目当中,由于施工过程中需要各种原材料成本,需要对各种成本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控制。也只有这样,在高速公路修修建的施工企业来说,必须加强项目的成本控制,才能减少消耗,节约资源,才能在修筑的微薄利润空间中求得生存。在高速公路项目施工总成本中,其中原材料的成本占有的比重是相当大,在整个高速公路项目成本控制中,对项目施工中所需要的原材料成本进行控制,却是至关重要的,又是关键点所在。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原材料的发放,并且针对项目建设各个环节的顺利衔接,施工现场不能有大量的原材料堆放的情况,制定完善的原材料发放及使用和保管制度,以避免出现材料腐蚀或者丢失毁坏而造成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并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进行限额发放,对于原材料的发放和收料情况实行计算机管理,将原材料的成本控制尽量做好。

3.3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对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也是极其重要的,不容忽视的。这是因为,能否控制好项目成本以及能否获得较高的利润,它与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成本控制息息相关的。因此,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一定要做好竣工验收工作以及项目结算工作,明确核算施工中因合同发生变更,而产生的成本费用,将项目成本的核算工作做得细致到位。并且在项目工程结算办理之前,必须仔细地全方位地核对项目预算以及项目成本核算,同时,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应定期组织相关的项目管理人员共同详细地进行项目成本分析,以保证获得准确的高速公路施工的结算收入。

结语

在当今时代,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市场的竞争极具激烈,同时面临着国内同行业以及国际上的严峻挑战,建设方对项目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即要进度快,成本低,使得是施工企业的施工难度极大的增加。高速公路建设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其工程项目投资非常庞大,包括土建路基工程以及排水工程等,因而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机械设备,这就迫使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极大的增加了,做好项目成本控制更是迫在眉睫,为了实现企业最终的目标,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加强项目成本控制,才有可能在这种经验风险中求得生存。

篇11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

(一)基本定义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指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以独立机构和专职人员为基础,以相关法规、制度为依据,运用专业化审计技术和规范化审计流程,针对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及风险治理状况所进行的客观的监督、评价和确认、咨询活动,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是商业银行为保证内部审计活动顺利开展而提供的相关体制、机制、制度和各种工作要素的整体,包含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工作职能、运行机制、工作标准、工作流程以及审计技术、人员保障等有机组成部分,涵盖了内部审计从管理、思路到执行、运作的各个方面。本文所指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是商业银行为提高内部审计效能,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创新、调整措施,是一项综合型的系统工程,对保障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的理论基础

1.转型经济学在关注国家、社会和文明发展转型的同时,也强调微观经济主体在发展中要注重转型和改革。转型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适应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转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研究学科,虽然其研究对象主要为体制的转型、国家或社会的转型以及文明的转型,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具体经济问题,包括企业的转型与改革,并把企业转型的研究领域涵盖到企业产权改革、绩效改革、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着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深刻转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的一员,要在经济新常态和信息化潮流中生存和发展,同样需要推行自身的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转型,而一个适应银行新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控制状况的内部审计体系,对保障商业银行转型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主动转型,是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强调企业有效识别和管理风险应覆盖企业各项活动的全过程。2004年4月,美国执业会计协会下面的柯恩委员会颁布《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RM框架),提出企业要确定自身的风险偏好,并有效识别和管理可能影响其发展的潜在风险,保证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对风险的管理应包含从战略制定到各项活动的全过程①。ERM框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或机构的风险管理,是贯穿整个组织的持续性的过程,用以识别、评估并确定如何应对及报告影响组织实现目标的机遇和威胁。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发展中面临战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等诸多风险,且在社会深化转型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风险的复杂化和聚集化程度也大幅上升。商业银行实施内部审计体系转型,促进内部审计与转型发展战略相适应,有助于商业银行构实施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保障战略目标的达成。

3.银行再造理论强调银行要对传统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设计,提升银行的整体的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提出企业再造理论,认为企业应以一种再生的思想对自身进行审视以打破原有分工理论的束缚,推崇流程导向。1994年,保罗・阿伦的《银行再造――存活和兴旺的蓝图》一书,将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引入银行业,认为银行流程再造是“围绕流程核心的再思考和再设计,目的在于实现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组织绩效方面的巨大改变②”。银行再造的核心是通过对银行传统流程系统的审视和重构,调整经营策略,改变银行绩效,提升银行的整体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要参与国际、国内金融业竞争,必须将西方银行再造成果与我国实际相结合,通过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银行再造,提升整体竞争力。在商业银行流程再造中,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必然要求建立新的内部审计体系,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这也是商业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

(三)国外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经验

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普遍独立性强,重视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完善,同时十分重视审计人T的培养和选拔。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经验的调查总结,国际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③:以往对于财务审计工作及财务信息可靠性和完整性的评价职责逐渐转由注册会计师等银行外部审计师来履行,内部审计的作用则是为外部审计师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提供支持;对法律和监管要求的遵循情况评价职责逐步转向由独立的法律和合规职能部门来履行;首席审计执行官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质量和效率,包括提高审计师的专业性以便更好地跟踪那些被审计活动,强化内部模型的审计和评估,以及更加重视风险为本的审计,以提升内审部门的质量和效率。

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以下经验也很重要:

1.必须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监督力量,而公司治理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控制环境和制度基础。先进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普遍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通过垂直化管理的审计组织体系,实现内部审计机构与被查机构利益的完全分离。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确保独立的人、财、物等审计资源配置权。同时,可以参与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必须调整内部审计导向,改进审计方法和技术。当前,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已经实现向风险导向型审计思路的转型,大多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针对重点业务或内部控制系统风险开展审计,在审计工作中注重推行风险管理理念,同时也通过有价值的建议,帮助银行提高价值创造。在审计手段上,非常重视电子化建设,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

3.必须重视人员综合素质,打造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会通过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及后续教育等手段,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专业胜任能力。随着银行业务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商业银行应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宽泛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经验,以保持风险识别的敏锐力。同时,也要想办法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考核、激励制度的针对性,以维护审计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转型必要性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由最初的合规审计、舞弊审计发展到现在的风险审计、管理审计、信息化审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④。但国内商业银行开始重视并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在1995年《审计法》颁布之后,时间并不长。2006年,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出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专项法规才真正确立。随着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日益健全,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当前,在我国经济深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各银行纷纷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更加复杂,而内部审计体系在运转过程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和问题,影响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内部审计体制不健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

很多商业银行在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治理结构不合理,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清晰,内部审计体制不健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未能得到保障。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内部审计部门不直接参与利润和价值的创造,没有必要配备充足的审计资源,有的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甚至存在利益依附关系,难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还未完全实现董事会垂直、独立管理,缺乏相应的审计资源分配权限,无法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有效配合,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无从保障。

(二)内部审计职能履行不充分,审计考核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发展进程缓慢,加之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仍有很大一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还主要停留在数据真实性审计、合规性审计阶段,以履行监督检查职能为主,而对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重视不够,c国际银行业当前盛行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差距明显。同时,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审计人员参照中后台人员进行考核和发放薪酬,普遍未建立独立的薪酬绩效机制,造成人员考核与日常审计工作脱节,影响了审计队伍的稳定和审计效能的发挥。

(三)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不完善,审计标准流程不规范

很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不系统、不完善,未形成健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主要依赖经验总结来制定下一步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不统一、问题词条不规范,未能形成规范化的审计工作流程和审计标准,审计工作的随意性较强。参差不齐的人员素质和审计具体操作中较大程度的随意性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强数据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快建立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实现数据标准统一、信息系统整合,提升经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但这些信息技术并没有深入、有效地运用到内部审计体系。很多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还没有建立独立的系统数据获取渠道,以实现对运行数据的快速收集和整理分析,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审计模型和审计系统以实现对风险的准确揭示、预判和对其形成原理、发展趋势的分析,造成信息系统内的数据被大量闲置、浪费,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五)内部审计人员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审人员的占比为1%左右,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为5%,而中国人民银行则曾经发文,要求银行类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达到员工总数2%⑤。同时,由于很多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在审计人员的选拔、培养方面没有严格要求,造成审计队伍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员工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胜任能力弱,而培训机制的不健全,和独立考核、激励机制的缺失,让这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与银行发展需求形成较大差距。

(六)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与成果运用不足

很多商业银行内审部门仍采用传统的手工化审计工作方式,未建立专业化的内部审计计算机平台,在审计预警、审计管理和审计作业分析等时效性上存在明显滞后。审计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固化,在对审计资源的统筹配置上较混乱,难以实现对审计项目节奏的实时有效控制,同时,在审计结果、审计建议的跟踪督办等方面也不及时,不利于与被审计机构间加强沟通交流,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有可能消弱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转型,既是在我国经济深化转型大背景下,银行应对整体经济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转型的客观需要,也是银行克服现有困难和不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为银行第三道风险防线的重要作用,积极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推动银行再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于提升银行综合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成都农商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转型实践

成都农商银行由原成都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而成,于2010年挂牌开业,2011年引入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100亿元,2015年末资产规模达6400亿元。作为一家在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该行近年来发展迅速,资本规模和资产规模位居全国农商银行系统前列,以其为样本,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转型问题,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2012年以来,该行按照董事会的要求,加快内部审计体系转型步伐,在管理体制、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审计职能、技术手段、考核激励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确立转型目标――建立“集中化、垂直化、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内部审计体系

1.集中化、垂直化。是指依靠内部审计机构的集中、垂直管理对内部审计资源和工作加以统筹,通过规范化的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实现内部审计资源的集中管理、充分整合,充分挖掘、有效运用内部审计潜力,提升审计效能。

2.标准化、精细化。是指通^构建标准化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作业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全流程管理,实现各项管理要求的标准化、精细化。

3.专业化、信息化。是指依托银行开放、智能、互联的数据信息平台,通过信息系统和技术工具的使用,实现对银行经营管理信息的全方位获取、整合、应用和共享,提升审计发现能力,扩展审计覆盖范围,实现审计效率与质量的大幅提升。

(二)确定转型思路――以风险为导向的增值型审计

有了转型目标,如何确定转型思路便成为转型的关键。成都农商银行在深入研究国际内部审计的内涵变迁与发展趋势之后,决定推行以风险为导向的增值型审计,即将风险控制和增加价值作为评价内部审计转型成效的终极目标。

1.贯彻风险导向型审计理念。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以规避、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为出发点,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确定多样化的审计战略的一种审计思路。内审部门通过风险识别,帮助管理部门规避风险,采取正确的行动来防止高级管理层。该类审计是以对风险的系统分析为出发点,对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与有效性进行独立的评价⑥。它是较之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更为先进、科学和全面的风险审计。

2.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商业银行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但可以通过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帮助银行降低风险,规避资产损失,增加获利机会,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增加价值创造。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大力拓展高增值的审计业务,形成有价值的审计结论和建议,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它以利润中心作为自身定位,既记录耗费的成本,又衡量和记录为组织增加的价值⑦。将增值型审计作为内部审计体系的转型方向,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在帮助银行防风险的同时提高盈利水平。

(三)转型实践――持续深入的系统工程

根据确立的转型目标与基本思路,几年来,成都农商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在转型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持续深入的工作举措。

1.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垂直化改革,建立垂直化的组织体系和报告路径。历时半年,完成职能上收与人员分流,于2012年6月底全面完成内部审计垂直化管理体系建设。内部审计垂直化管理后,取消了郊县支行的稽核审计部,而在总行直属的稽核审计部下设直属室和片区审计中心,统一对总行职能部门和各分支机构开展审计活动,并定期、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工作。内部审计体系包括审计制度及流程建设、人事任免、薪酬福利、工作计划以及绩效考核等均由总行统一管理,凸显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通过实施确认咨询服务,强化审计监督服务职能。按照“以风险为导向的增值型审计”工作思路,大力拓展内部审计职能。通过经营情况审计,反映各机构和相关业务的经营状况及风险控制情况,为管理层加强管理、优化决策提供参考;配合机构建设需求,开展相关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为机构发展与人员任用提供支持;配合内控体系建设需要,开展各领域专项审计,着重从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促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这些审计不仅确认了问题,强化了监督,更提出了改进建议,经过良性沟通与合作,促进了被审计对象的价值创造。

3.通过开展绩效薪酬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内部审计机制。在转型的过程中,同步开展了内部审计绩效薪酬改革。一是根据银监对内部审计人员薪酬不低于全行平均薪酬水平的制度规定,将内部审计人员从后台部门人员的360度常规考核改为独立的考核机制,使做出实绩的审计人员薪酬水平得到提升。二是研究制定了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标准,从工作过程、质量、成果、执行力和纪律等多个维度对审计人员进行综合考评,同时完善审计人员激励、晋升、评估机制,提升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梳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按照“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推动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与流程规范。一是按审计管理制度、案件防控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三个维度完善制度体系,建立新的审计工作标准;二是梳理审计工作流程,制定《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统一计划、立项、准备、实施、报告、终结、档案管理等流程规定;同时制定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强化对审计人员的行为约束;三是制定项目时限管理、整改跟踪、审计费用管理、员工绩效考核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审计效能管理;四是在现场审计中推行“三级复核制”、审计组长负责制等规程,完善了责任机制。

5.改善内部审计方法,提升内部审计技术。一是强化对高风险业务的审计力度,持续关注重点领域、重要业务、重点环节,形成对主观故意、弄虚作假等严重违规行为持续有力的监督效应。二是设立非现场审计室,通过非现场经营数据抽样采集、分析技术的应用,建立非现场审计分析模型,为现场审计提供信息参考,提高现场审计的效率。三是建立风险监测模型并定期对重要业务领域开展监测分析,就发现的风险点和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调研及审计,挖掘揭示了大量借名贷款、搭桥贷款、多头授信、抵押物悬空、资产流失、与客户发生资金借贷等隐蔽性较强的问题,有效释放了潜在风险。四是重视对董事会的审计工作汇报,加强与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沟通,推动问题整改和风控措施的落实,并实时开展后续审计工作。

6.加强审计人才选拔培养,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以垂直化建设为契机,在原有内部审计队伍中全面开展考试、考核和岗位竞聘工作,对人员进行优选与岗位调整。二是在行内、行外同步开展招聘工作,补充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三是持续抓好人员培训。推行“周培训-季度专题培训-年度集中培训”的递进式培训机制,提高员工审计能力。四是以项目质量控制为基础,通过审前培训、以老带新、审后总结等办法帮助员工积累审计经验。五是鼓励员工考取各种资格证书,通过专门的激励制度对员工自学行为进行奖励。

7.建设推广稽核审计及风险预警系统,搭建现代化的审计工作平台。成都农商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垂直化管理后,即启动了稽核审计及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工作,并于2014年推动该系统投产上线。该系统的上线,为内部审计工作搭建了一个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集信息采集、数据处理、风险预警、作业控制和绩效考核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大大提升了审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该平台实现了对主要风险的持续监测,能够为现场审计高效挖掘风险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该平台也是现代化的审计工作管理平台,通过建立项目管理功能菜单,实现审计作业的流程化管理,还能以图表方式展现全行主要经营管理指标,可以直观地为高级管理层提供动态经营信息。

8.健全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一是加强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成立审计执委会,定期或不定期就重大事项集中审议;建立审计计划管理机制,按年、按月控制审计布局,促进审计资源的有效配置;坚持每周集中汇报项目进度,督导工作进程;建立重点项目督办机制,强化对项目质量的把控。二是重视对审计结果的运用。通过下发审计意见书、建议书,督促被审计对象全面掌握审计结果,彻底整改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整改专题培训、收集责任人整改承诺书、制定整改进度跟踪表和典型性违规问题通报等方式,督促被审计对象务实有效地落实整改措施。良好的沟通、严格的整改,有利于巩固审计成果,确保实现控制风险、增加价值的目的。

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经验及启示

总结成都农商银行的经验,商业银行实施内部审计体系转型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关键环节和要素。

(一)构建权责明晰的内部审计体制

独立性与客观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构建权责明晰的内部审计体制,以保障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成功的基石。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普遍存在缺乏应有的权利和地位、报告路径不明确、职能范围不恰当等问题,必须通过管理体制的重构,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通过对审计资源的垂直集中管理等办法,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地行使职能。

(二)界定符合战略的内部审计范围

界定符合战略的内部审计范围是现代化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存在内部审计范围过窄的问题,缺乏对资产质量、风险责任、经济效益的持续关注,不能对内部控制状况等做出有效评价和建议,更未对包括政策法规、社会环境等在内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导致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不充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在转型中,要厘清与合规管理等内控管理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第三方监督者的职能边界,但更要围绕银行的转型发展战略,按照风险导向和价值增值目的,拓展职能范围,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贡献。

(三)建立符合内部审计特点的薪酬绩效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绩效考核及薪酬制度是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能,激发审计人员内在潜能的重要手段。当前,很多商业银行未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薪酬绩效制度,内审人员在银行中的地位不高、薪酬不具竞争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在转型中,必须组织开展薪酬绩效机制改革,建立符合审计工作特点的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四)规范统一的内部审计标准及流程

建立规范、统一、明确的内部审计标准和流程,是建设现代化内部审计体系的关键。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在转型中,必须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规范审计标准及流程,消除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强的问题,加强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

(五)提升有助于风险识别的内部审计技术

提升内部审计技术,增强风险识别能力,是建设现代化内部审计体系的重要步骤。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存在对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建设和应用严重滞后的问题,对风险的评估和监测难以脱离数据不足的制约,对审计结果的评估和审计资源的调配也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制约了审计资源的运用和风险问题的发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在转型中,必须有现代化的内部审计数据监测及信息化工作平台为支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审计资源配置效率,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六)培养专业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

人力资源是审计组织最核心的资源。拥有专业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是建设现代化内部审计体系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中的关键着力点,是提升风险发现的敏锐度与风险监控防范能力,而做到这一点必须重视审计人员的培养,建立专业的内部审计队伍。

(七)实施持续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提升审计效果的必要环节。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存在审计资源利用率不高,审计发现的问题查而不纠甚至屡查屡犯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对审计工作质量特别是整改质量缺乏持续控制措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在转型中,必须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强化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强化对后续整改工作的跟踪,以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贡献。

注释

①Casey,Christopher.Corporate valuation,capital structure and riskmanagement: AstochasticDCF approach.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December 1,2001,135(2):311-325

②PaulH.Allen.ReengineeringtheBank.NewYork,Mcgraw-Hill, 1994.

③周志宇,徐华.《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趋势和启示》.《金融会计》。

④杨国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⑤郝成.《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差距与对策》,生产力研究,2008年。

⑥李冬会.《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12月。

⑦张洁.《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徐政旦,朱荣恩.现代内部审计实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

[2]劳伦斯.B.索耶.现代内部审计实务.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3]《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银监发〔2006〕51号.

[4]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Internal audit in banks and the supervisor’s relationship with auditors,August2001.

[5]周冰.基于中国实践的转型经济学理论构建.学术研究,2008年3月20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