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12:36: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外活动实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然而高等职业学校要走的路还很长,很多地方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学除了实习实训外大部分时间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为人诟病之处在于学生学习路径过于狭窄,方式单调,枯燥乏味,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对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除了课堂授课以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可拓展教学渠道,密切与社会的联系、提升自我认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同时能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个性、健全心理、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1、课外活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要补充,在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课外活动是学校范围内的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实践基拙。只有通过它才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实现由知到行,再到理解甚至融会贯通的飞跃。一次成功的课外活动所能解决的问题,胜过十次空洞的说教。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主观思想处于活跃状态,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身心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成长。课外活动不仅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为展示学生的才华,特别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展示自身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它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获得更多成功机会,获得更多成长的自信。
第三,课外活动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方法。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级各类人才,这些人才大都可以通过课外活动脱颖而出。实践表明,人得成长离不开通识和专识教育,课堂教学给了学生跟多专识教育的机会,课外活动让学生的通识教育得到更多的延展,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等得到很好的发展。
2、目前课外活动开展的现状
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目前的课外活动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2.1 重视程度不够,保障体系不健全
高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在师资力量、教学经费、教学设施设备投入等方面全力为教学服务无可厚非,但却忽视了课外活动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在整个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外活动常常被置于“被遗忘的角落”。领导部门对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也缺少关注和支持,甚至认为课外活动是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没有实际意义,从而使课外活动边缘化。。即使有部分课外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管理中也多注重办事程序和权限等级,人员、经费、设备投入都显不足,较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导致活动的效果不明显。
2.2 管理体制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普遍采用院、系二级管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相关部门等横向协作,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操作,条块结合、网状运行方式。这种方式行政管理层次多、分工细、环节繁,注重办事程序和权限等级,专业化特征不够明显,容易导致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管理效率低下。
学生作为课外活动的主体,也往往因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寄希望于学校和教师对活动全程负责,没有将活动的目的内化为自身的追求,缺乏主动性,感觉在应付。在活动中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意识还很淡薄。
2.3 课外活动内容更新,组织形式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国家和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在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等技术层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和帮助。同时要求高职学校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构建学校特色,为地区经济培养和积累人力资本,特别要求高职学校积极开展有声有色的课外活动。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也在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但是由于缺乏课外活动的指导性教材和技术文本,缺少相关的制度支撑,没有专业的人员去制订计划方案,也没有明确的保障体系,导致课外活动的开展面临很多的阻力。不少高职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诸如春游、读报、班会、“两操”,各种比赛等课外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参与度也很强,但是其组织形式、时间安排、内容安排、评价方式上还有待提高。
3、以项目化管理推动课外活动更好的开展
3.1 以人为本、转变观念
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理念很大程度影响着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效果,同样领导对课外活动的积极意义要有全面的认识,把课外活动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将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提上工作日程,把管理效果纳入工作人员业绩考核体系,积极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为大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教师,要积极关心和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对领导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制度,成立专门机构,对学生应主动关心,大力支持,针对一些重要的活动出谋划策,参与指导,尽可能提供有关条件,使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3.2 发挥大学生自主管理,提供专业化指导服务
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在不改变现有总体格局的情况下,可以在校团委下设立专门的课外活动管理处,成立大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委员会,直接针对大学生各种具体的课外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成立各种专门的协会、俱乐部,有专门的专业老师,体育老师等充当教练和指导老师,有学生担任协会或者俱乐部部长、副部长等领导职务,负责整个协会的运转、活动、招新等活动,指导老师在旁边充当指导,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教师解放出来,给予协会、俱乐部更专业的指导。使协会更专业,更全面,这个为各个项目的管理提供基础。
4.积极拓展课外活动的路径。
为了发挥课外活动的优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应该寻求更多的渠道为课外活动搭建平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宽课外活动开展的路径。比如实习实训基地;去企业参观学习;去景区、博物馆、红色旅游区参观学习;
进行三下乡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到指定地点进行社会服务;学校邀请各行知名的专家、企业家、学生家长进行专题演讲,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促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文以及伦理道德的认识;拓展其他野外活动,如野炊、技能大赛、体育活动比赛、演讲比赛等,旨在提高学生技能、口才、体能、耐力以及意志力、协助意识等;体育社团活动类型包括田径类、大球类、小球类、舞蹈类、街武等,基本解决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没有合适的项目的问题。
5、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发挥社团作用
5.1 社团由社团中心统一管理,由社团负责人负责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并进行考勤,集合各社团成员一起活动,他们互相合作学习和帮助,解决了课外活动没人组织或没人参加的问题。
5.2 学校对社团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开放一定的场地并且提供必须的器材,部分解决了课外活动没有场地器材的问题。对于各个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协会要开展活动,要提前申报计划,向团委或者专门的指导委员会申报活动时间、内容、规模、参与人员、开展形式、预算金额、预期效果,所需支持等,等到审批之后,在按照计划开展。这样操作,避免了学生活动过多,时间冲突,场地不足,参与性不高等问题,也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社团的作用,使学生积极性真正的动起来,由要他参加变成我要参加,要他锻炼变成我要锻炼。
也是各个课外活动得到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更加规范,效果更好。
5.3 每个社团都有指导老师,对各社团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对没有技术的同学进行指导,部分解决了课外活动同学不懂锻炼的方法和有些同学体育技术不好怕别人笑话的问题,有了专业的指导,学生的不会盲目,参与积极性更高。是协会俱乐部的发展有制度,有计划,有管理、有评价,有指导,最重要的有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是学生课堂的重要延展和补充,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时代的发展,赋予我们更多的使命,不断的研究和探讨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方式,更好的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新鸿.体育社团在中职学校课外活动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0(8).
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理论依据
l.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 “四有”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教改重要目标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并重转变;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目标转变,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这种转变的核心。课外活动在实现这些转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爱好各异,要完全自发、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教师的积极引导、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办太多,更不能包办代替。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
三、实施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地理课外活动计划,做好活动准备,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准备,预先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l到2课时的活动量比较合适。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凡是活动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力就大大提高。
4.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效果
l.增进了解,加强德育效果
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地理课外活动中,始终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情谊,老师成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
2.训练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科学素质
学生在地理课外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
3.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促进教改
对求知欲非常旺盛的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通过一系列地理课外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才智和思想情操得以提高,地理知识得以拓宽。学生在接触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持续深入发展,必须用科学理论指导活动实践,必须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在活动中向高质量、高水平、系列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使活动逐步形成:活动内容新颖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实施步骤标准化(程序化)、管理方法自动化(自理化),愿地理同仁一起来培育地理园中的这株新苗。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广大职业院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起适应当今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不但要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创新等方面全力推进,还要重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素质教育入手,紧抓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创新与管理创新,不断地吸引学生参加适合自己发展、有利于自己进步的课外活动。
一、我校课外活动现状分析
1.活动组织轻率混乱。
我校团委利用PU平台,对学生活动进行了动态的跟踪和管理,但是在活动组织的源头上缺少投入,缺乏重视。一些班级学生为了凑满积分,自发组织一些质量较差甚至影响恶劣的活动,比如一些学生把打牌比赛申请为课外活动,邀请全院学生参加,这会导致学生误解大学生课外活动,认为参加活动都是应付交差,没有任何实效性。
2.活动过程缺乏监管。
我院许多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较弱,虽然申请了PU平台的活动,但是刷完积分过后认为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就提前离场,或者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发生中途离场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如果放任这样的情况不监管,只会让学生“有恃无恐”,与我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完全相背离。
3.活动缺乏总结创新。
活动结束后很少有人思考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以后还要不要开展此类活动,以后开展什么样的活动等问题。许多专业性较强的活动,比如“科技竞赛”、“文化艺术节”、“心理研讨会”等缺乏专门的教师指导,这样只会导致我校开展的活动缺乏科学性、指向性,试问学生如何愿意参加此类活动?
二、实行分层分类课外活动的意义
1.针对实际情况,推进特长培养。
从班级的整体情况出发,我们会发现班级往往有这样的三类学生:第一类学生,热爱学习,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第二类学生,表现一般,但是大多数的集体活动都能参与;第三类学生,学习较差,对班级事务、各项活动从不关心也很少参加。如果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同样活动,第一类学生就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第三类学生就会出现“吃不下”的现象,这样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实行“课外活动分层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增强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针对以上三种类型学生制订不同的课外活动构成方案,比如喜欢学习的,就让他多参加科技竞赛,技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就让其科技、文艺、公益类的活动都参加,争取全方位发展;厌学的、自控能力弱的,就让其多参加公益活动,让他在奉献中学会成长,这样就增强了课外活动开展的目的性与指向性,增强了社团老师对活动的指导性,更贴合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3.促进我院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课外活动分层分类”方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创意,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课外活动进行分层分类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武器。
三、分层分类课外活动实施的具体方案
1.成立工作小组,落实工作细节。
课外活动改革方案如何能实施下去,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执行队伍做保证。我院成立了一支以党总支书记为首,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任课老师全员参加的组织队伍,确保改革计划的实施。党总支书记负责整个方案的决策规划,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整个方案的细化与落实,任课老师则负责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促进方案又好又快地进行。
2.学生自愿报名,班主任辅助分类。
根据班级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将学生分为科技型、全面型、特长型三种类型。科技型的学生要求平时学习成绩较好,专业动手能力强,希望接受更多更新的专业方面训练;全面型学生主要定位于那些在班级中不一定优秀,但是能够全面发展,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都表现得比较均衡的学生;特长型学生主要指那些有特长,但是学习和各方面表现不一定好的学生,比如有的学生打电脑游戏获奖,有的学生参加创业取得一定的成绩等。
学生分类工作主要以学生自愿报名与班主任推荐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套餐,但是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会怀有投机取巧的心理或是对自己不够了解,所以我们要求班主任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帮助学生选择“选课套餐”。
3.根据学生需要,设置选课套餐。
我们针对以上三种类型的学生制定了三种选课的套餐,希望通过具体套餐的设定,让学生的课外活动选择更具有指向性。以下套餐按照每学期修满30个积分计算:
套餐A:科技类15分+文体类8分+公益类7分(科技型学生选择)
套餐B:科技类10分+文体类10分+公益类10分(全面型学生选择)
套餐C:公益类15分+文体类13分+科技类2分(特长型学生选择)
其中结合我院PU平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技类活动包括PU平台中的学术创新、技能培训、实习创业类活动;文体类活动包括PU平台中的文体艺术、身心发展、道德修养类活动;公益类活动包括PU平台中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其他类的活动。加强学院工作和学校工作的相互融合,提高工作效率。
4.以品牌活动为主线,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合理的选课结构的前提下,我院还针对每一个年级的群体增设了一些质量较高、学生喜爱的品牌活动,比如大一学生刚进校,我们可以组织“电子积木趣味拼装大赛”、“英语情景剧比赛”等内容有趣、形式丰富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督促学生加强英语学习;大二的学生对专业知识已经涉足较深可以组织“创新杯”电子设计竞赛,“富士康助理线长的选拔”等活动,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加强对顶岗实习的准备。对于即将要走入社会的大三学生,可以开展“主流电子元器件识别比赛”和“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增强其就业意识,督促其对求职做好准备。
5.加强跟踪管理,落实考核要求。
在方案实施中,我们要进行动态的调整和总结才能确保方案朝正确方向发展,工作小组应该对每一次活动进行研究与总结,不断调整计划,适应学生的真正需求。对于学生,严格要求其按照已制定的标准选课,必须依据套餐标准修满学风,如未能修满上述要求学分的,下学期必须补齐。该方案的评价标准以学校PU平台统计结果为准,由院学生会秘书部同学统计。
在新时期,要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学校就应当更加重视和切实搞好大学生的课外活动,认真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现状,把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规律,吸收其他院校在大学生课外活动中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合我院学生发展的课外活动运行机制,使我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沈慧.应重视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6).
[2]刘汉英.大学生课外活动与四种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
【关键词】大学生 课外活动 现状 促进策略 研究
前言:大学生课外活动是大学生身体素质,心里素质,学习,和陶冶情操的重要形式,促进大学生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可以更好的激发他们对各项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促进身体素质心里素质的提高,更能适应社会以及从学生向支援更好的转变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大学生目前普遍受到场地,资金和设备的制约,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对课外活动的需求。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设计《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问卷》,对河北大学医学部,河北大学本部共随机抽取1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 方法
(1)问卷法
就河北大学本部和医学部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从而获得比较详实的资料。
(2)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和Excel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包括对问卷结果进行描述与统计分析处理。
结果
1、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现状
(1)一般情况方面
据调查,各年级的人口构成为一年级62.8%二年级4.9%三年级13.8%四年级18.5%,可以看出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是大一新生这可能与其心理的转变密切相关。其次是大四学生,可能是为即将进入工作打好良好的基础。性别方面,调查的女生多余男生,与学校总体的人口构成密切相关。
(2)课外阅读方面
学生最喜欢流行小说的占到52.5%,其他科普类和励志类相对较多。书籍来自于借阅和手机阅读的占到了65.4%,没有时间进行阅读的占到40.1%,偶尔去图书馆借阅的占到68.9%,仅仅是为了备考而读课外书的只占到7.7%,源于时间和兴趣原因没去阅读的占到55.4%。说明目前影响大学生课外阅读种类,数量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和兴趣。
(3)社会实践方面:
学生参加实践的次数较分散,没有参加过得仅占27%,对距离没有要求的占到45.5%,认为应该参加实践的人数占45.8%,而为了锻炼能力参加实践达到93.5%,喜欢走访的达76.5%,认为不能参加实践的主要原因是时间不够的达38.4%,没兴趣得占23.1%。说明大学生从观念上,态度上认识到了课外实践的重要性,而组织学生参加实践的主要原因还是交通和兴趣方面。
(4)体育活动方面
进行体育活动学生喜欢与同伴一起的占36.2%,80.6%的学生每天都进行体育锻炼。40.6%的同学喜欢在学校附近。而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有38.5%的同学选择1—2个小时。其次是进行5—6个小时。有45%的同学喜欢竞技类的活动。其次是体操和保健。体育活动的环节学生有34.4%关注安全系统,其次就是交通的便利方面。由于体育设施的限制导致学生不去体育活动的占到15.5%其次是交通和特色方面。
(5)文艺活动方面
18.5%的同学认为文艺活动是有意义的并且56.9%积极参加过。参加文艺晚会,做板报,唱歌比赛的占到42.5%。63.6%的同学倾向于和同学一起参加。16.4%的同学喜欢个人。13.2%没有时间参加17.5%的同学对文艺活动不感兴趣。
讨论:
2、几点关于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改进建议
1)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来增强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认识和态度
高校课外活动的指导方针以及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制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使其更加热爱生活 ,可是只是着眼于对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晚会,课外实习等项目,也就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所以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认识方面的教育是学生自行去参加活动。
2)加强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
学生相对来说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加强学生的动机和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课外活动也能更好的实现课外活动带来的正面影响。建立积极健康的活动动机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发展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消除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课外活动的消极负面情绪。动机明确了,才能真正认识到课外活动的价值所在。
3)发现学生的喜好兴趣。多组织适合学生的课外活动项目
调查发现,兴趣爱好在大学生是否参加课外活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没有欲望参加,即使参加了也不会起到其相应的作用,可能还会增加学生抵触情绪。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及充足的时间保证。应改变原来那种要求学生统一行动,整齐划一,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做法,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参与性、娱乐性、合作性的特点,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允许他们自带器材或随时借用器材。并且保证课外活动时间达到40分钟以上。教师和班主任要当好现场指导者和组织者,从而使课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4)加强课外活动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设施条件
据调查,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受交通工具和体育活动设施的影响较大,大多没有进行较远距离活动的机会。调查中表明,大学校园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原因在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相对而言,器材的匮乏,设施陈旧、落后以及过于拥挤的场地已成普及大学生课外活动障碍。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没有意识到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健身意识,忽视了活动对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从调查课外中看,课外活动项目过于传统和单调,要以球类为主,参加的时间与要求相差太大,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体育活动的设施直接影响到学生参加活动项目的倾向,社会实践活动的交通是否便利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践项目的选择。电子阅览室的建立和使用方便了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也对学生自觉学习提供可靠的保证。
5)教学教师方面的改进
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技能,更要注意传授科学知识及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课外活动方法,掌握驾驭不同器材、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一到两项锻炼技能。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加强“知识教育和科学理念”的培养,把课外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对参与课外活动辅导的教师按相应时间计算其工作量,确保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促进可以对其身心健康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为学生走向就业岗位提供必要的经验。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发现自己的特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精神素养。而要想是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还需要社会、学校等共同的努力。加强社会的关注,使得学生课外活动能有理想的提高。
参考文献
2.感受与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人的认知规律统计,你听到的东西可能记住25%,写下来的东西可能记住50%。自己亲自做一遍的话可能记住70%和别人一起做过的可能会记住90%。由此可知,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或课外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和感悟,就能真正接受教育,真正理解企业文化内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企业文化渗透途径
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要将注重企业文化教育这一理念融入教学方案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各个教学环节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
3.1.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室建设感受企业物质层文化
3.1.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解企业文化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纲领性教学文件,它的制定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着学生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否全面,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体现文化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拓展知识,大多未能将企业文化内容纳入方案。结合课题研究,在钢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新生参观八钢厂史馆、钢铁企业文化读本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校学习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
3.1.2实训室建设模拟现场操作室感受企业氛围
实训室建设贴近生产,操控系统构成来自于真实生产环境模拟,监控系统来自于实际环境仿真,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流程岗位配备符合企业实际,实训管理流程与生产管理流程相同,实训操控结果符合实际工艺模型,可以按班次进行连续生产实训,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同,感受企业氛围。
3.1.3认识实习建立企业物质层文化感性认识
通过一周的下厂认识实习,感受企业厂容厂貌、企业的工艺设备、企业的工艺设备特性,了解厂徽、厂旗、厂服、厂花、厂歌、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企业造型或纪念建筑等物质层文化的物化标志。
3.2通过学校管理制度制定体会企业制度层文化
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体现钢铁企业文化,如校训:“崇德尚技、百炼成钢”;专业建设理念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岗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教师有企业锻炼经历、“双师”素质等要求;宿舍管理制度中按企业定置管理规范宿舍内物摆放;班级管理制度和优秀班级评比办法按企业班级评比办法按月量化班级成绩等。
3.3通过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践行企业行为层文化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化”,它包括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等。这里谈的行为层面主要指学生的行为层面。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制定《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包括有作息制度、上课制度、自习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就餐制度、就寝制度等。
3.4通过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入厂实习实践内化企业精神层文化
3.4.1课外活动为载体认同企业精神文化
文化执行的关键在于认同和内化,根据全国各大钢铁企业规定的职业道德和人才队伍建设理念,我们整理了十大钢厂员工行为规范素质,将出现在四次以上的重点词作为学校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通过活动安排认同和内化企业文化主要通过讲座、优秀毕业生交流、电影欣赏、读后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视频观看等形式,将不同主题活动安排到每学期,详见表1钢铁类专业主题活动方案。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外就业指导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观众,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自身主动参与,运用思维、情感、感觉,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2.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课外活动是将就业指导的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与参与性,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训练大学生各种能力,如沟通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还注重对学生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求知欲望的培养。3.凸显教学的体验性。课外就业指导活动可以说是一种体验式教学,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我思考、自我体会、自我升华及行为锻炼,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通过实践的经历,找到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就业准备更加充分。
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熏在启发、引导,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要精心设计,要注意引导,使其成为学生自学、思考、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养成。约翰?杜威也提出了“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外高校的创新管理和教学育人中都渗透了加强实践教育的理念。国外很多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仅仅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而且还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全面系统而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学校通常大多数以俱乐部、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课外活动。许多高校有关课外活动己形成一系列的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很多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指导机构帮助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信息,高校学生课外活动会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实行课外活动“导师制”。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课外培育模式的建设和实践
1.课外培育模式建设和实践的流程。应用型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把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相互融合,为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课外模式的建设过程中,首先按照英语教学课外活动的总体原则和特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本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第二课堂英语学习的需求;同时也向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从改善大学生外语学习的现状和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目的出发,从外语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技能概要规划外语第二课堂建设的主要因素,设计出一套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综合培养方案,即复合型外语创新人才课外拓展模式,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测试反馈,从而形成一套全面、系统和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个实践流程如图:
2.课外培育模式的规划和设计。教师在规划和设计外语人才课外培育模式过程中,要针对大学生外语学习现状中学习目的、方式、资料、手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外语第二课堂的特点,含括听、说、读、写、译等五种技能,从满足大学生外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目的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和出发,规划和设计大学外语课外建设培育的模式。具体操作方式可以从如下三方面进行:
第一,由于英语第二课堂的实践会很好的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和有力的推动人才培养的建设,因而建构一个校园英语环境具有很大的必要性。通过营造一个学生随时随地可看、可听、可说的立体化校园英语环境,进一步增加学生课堂外学习外语知识的开放性、复合性和创新性。校园英语环境的创设可以基于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和设施,为学生在课外与教师英语学习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个的便利和机会;设计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外语文化节、英语歌舞类等比赛;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办学特点和资源,鼓励各专业人才相互学习合作,例如开展训练营,通过召集一部分外语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参加一些以外语为交流语言的任务型训练营,通过不断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合作地完成任务,让学生外语+专业得到了很好的提高第二,在课堂教学课时中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课时,创立“模拟翻译公司”、“模拟外贸公司”、和“模拟外语培训机构”等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把所学主干课课程能在课下在校内得到实习,并及时、有效地得到教师的指导;第三,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相关人士一起探索合作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去相关合作企业面试或实习,对派出的学生,做到有计划,让学生有感悟、有思考、有记录。培养学生包括了运用外语专业知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等多种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能力。
3.课外培育模式的测试和评价。外语课外培育模式要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占其一席之地,就必须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进行测试和有效的评价。例如在校园英语环境创建中引进的各专业学生以外语为交流语言的任务型训练营的课外活动后,让训练营成员以问卷和量表进行互评,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公式进行显著性检验。该问卷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成员认为自己和组员的学科复合性得到了提高,但该评估无法明确成员外语复合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具体表现,所以需要对成员的外语能力做长期全面的追踪调查。
课外培育模式具体的活动对的学生外语技能的提高可以通过问卷以及测试的方式来评判,但是其复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和具体表示则需要进行长期综合的论证。因此,复合型外语人才课外培育模式的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不断的监管和一些保障机制,这要求教师和管理者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灵活的组织机构,依托学校的学工处及学生社团等部门和组织,对课外教学活动进行项目管理,实现目标责任制。学院应该积极支持外语课外教学实践,制定一些激励机制,根据第二课堂教学要求,给予项目一定经费支持和场地支持。同时,建设教师队伍,鼓励外语教师走进企业、用人单位去提高自身的其他专业知识,为开展学生的课外培育活动服务。外语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掌握和追踪在校生的实习动态和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状态,为课外模式的有效性评价提供参考,并不断对外语课外活动做出调整和改善。
本文拟以数学教学为例,从剖析导入能力的理论知识和结构出发,对数学导入能力发展中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探明影响师范生教学导入能力形成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着力对师范生的教学导入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导入能力形成的知识因素和结构
巴普洛夫曾指出,研究复杂的现象和复杂的心理产物,任何真正的科学方法都是分析它的结构并分离出它的成分。鉴于此,笔者为培训师范生的导入能力,对导入能力的理论知识和结构进行探索。
一方面对本地区的一些优秀教师的讲课进行了剖析,认为影响教学的导入能力形成的因素是复杂多元的,是以知识结构和一定的教学技巧为基础、以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认真的态度为动力在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渐渐形成的。
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思维方法等进行研究。基于对教师和学生的两个主体的研究,笔者把课堂教学的导入能力形成的因素归纳以下两方面:(1)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师的技能技巧;(2)学生的学习耐力的来源动机,动机是否易于激起与教学方法有关。因此教师既要有较渊博的知识,又要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等因素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课堂教学的导入能力。
在探索导入能力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对导入能力的结构进行了探索。基于对上述优秀教师、学生的特点的研究,参考有关心理学资料的表述,笔者把教学导入能力的结构分成以下三部分:
1.导入的种类
导入的种类尤其重要,也难以形成和掌握,又把导入的种类分成四大类型:(1)引起学生注意型;(2)激起动机型;(3)情境结果型;(4)新旧联系型。
2.导入的目的
导入的目的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学习状态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部分是导入的重点。
3.导入的应用原则
导入的应用原则,是指教师根据导入的目的选择了导入的种类的前提下,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由此可见,它是导入的关健,也是难点。因为课堂教学是多种动态因素的组合,是多方位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只要对导入的结构和导入的四大类型灵活掌握,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就会形成不同风格的导入能力。
二、培养师范生导入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对师范生教学导入能力的培训方案是:教师示范、学生模拟和教师指导、教育实践检验和反馈训练。
1.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示范
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导入能力,这项工作难度大,周期长,非短时间内所能完成,应有计划、分层次、按比重地分配到各个年级,使高校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高校必修课的内容与数学表面联系少,但只要教师尽量地注意揭示其内在联系,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有意识训练渗透师范生的角色意识,完全可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导入能力。
下面用二例说明我们在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教学导入能力的具体做法。
2.利用课外活动使师范生进入角色
有句谚语:说来容易,做来难。高校教师给师范生的导入能力的示范,使他们了解导入能力的构成、使用技巧和用法,只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利用课外活动可使学生进入角色。课外活动是拓宽理论课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极好渠道。我们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师范生数学导入能力的方案是:教师是导演,师范生是演员,演员在导演的指挥下排练,进入角色。
3.通过教育实践检验、完善教学导入能力
教育实践是师范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实习活动是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范教学一个循环的尾声,也是师范生向教师过渡的关键一环,同时它又是检验、评价师范教学工作的反馈机制。一方面,师范教师通过见习、实习活动进一步了解教育工作实际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见习、实习活动,能使师范生产生学有所困的意识,激发学习教学方法的内在动机和迫切需要。并为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准备感性材料。与师范课堂上的学习相比,可以说是从“纸上谈兵”进入了实践的战场。如果我们把平时师范教师对师范生的培训比作是军人的演习,那么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是战场。在实习工作中,我们对学生的导入能力的培养是这样做的:首先,在实习生正式登台讲课之前,对他们的导入方法、技能、技巧以及语言的声调和表情动态等具体环节,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指点;其次,强调实习反馈功能,挖掘、捕捉实习活动输出的微小信息,把其中暴露的问题收集记录下来,从中分析、评价和检验平时对学生的导入能力的培训效果;然后按导入能力的种类、导入目的、导入的应用原则整理成专题材料表,以便更好地完善和改进我们对学生导入能力的培养工作。理论回到了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理论。
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导入、变化、提问、结束等能力是它的子工程。只有对它们进行有效控制,并使之形成互相协调的和谐的有序的整体结构时,才能实现师范教学的根本目标。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的养成关键要靠校内教学的课堂。学生在文化课上能学到知识,这是提高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必须条件。学生在专业课上能接触到更多酒店管理专业的行业常识,这些能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角色融入职场。学生在技能课上训练的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更顺利的走上实地工作岗位。学生在形体、礼仪等课程上学到的内容,教会了学生如何以优雅的站姿、端庄的坐姿、轻盈的走姿等得体的肢体语言和礼貌的服务用语来展现自己良好的职业形象。总之,通过精心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得到职业素质的极大提升。
课内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上。对课堂的要求,教学的组织等过程也可以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学生进入校内专业实训场地都要求身着整齐的制服,整理仪表,长期坚持的结果就是学生在专业实训场地会下意识的注意自己的着装,进入企业后就不会觉得受到束缚,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尤其是上技能训练课的时候,涉及到的课前准备和课后收场等工作都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学习守时、负责、清洁、高效,并逐渐固化成他们良好的职业习惯。
课外活动的锻炼和提高
高职院校除了课内教学以外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职业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内教学也是远远不够的。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酒店行业各岗位的技能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等,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另外,应该鼓励学生成立酒店协会、礼仪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相关协会,积极开展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等。
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一般都安排有校外的实习实训环节,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学生与行业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做好职业素质的培养工作。学校对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要做好筛选,选择硬件达标,管理到位,对实习生教育比较配合的企业。以免学生因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混乱而对整个行业产生错误的认识并养成坏毛病。好的企业,能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当然,学校不能把学生放在校外不闻不问,要做好校外实习实训的管理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老师都要到位。
在校外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了行业的要求,企业的要求、岗位的要求,他能结合自身的实际,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自觉进行职业素质修炼,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种内化的动力比外界的压力要更加有效。有很多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感到自己的语言能力还不够,自觉加强了外语的学习,主动寻找机会和外国客人练口语,甚至还有学生拜客人为师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专业导师的感染和熏陶
NYP学生管理经验
1.明确的培养目标
NYP对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南洋理工学院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方案,即“学生心智培育与管理系统”。学生心智培育与管理系统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领导能力、国际思维、良好的沟通技巧、社区服务意识、均衡发展、创新精神。
2.高效的培养渠道
该系统主要包括:辅导与管理、国民教育、专业竞争力、课外活动、校园环境五个方面。
(1)辅导与管理:NYP的辅导与管理包括三个部分:个人导师计划、学生互助计划、专业心理辅导服务。NYP建立并有效实施了学生发展的个人导师计划。个人导师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二是成为学院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三是定期安排与学生发展有关的主题活动:第一学年以认识学院为主题,第二年以积极参与各项发展活动为主题,第三学年以面向未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为主题。学生互助计划是秉承自我负责的精神,积极倡导高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社团活动中承担低年级学生的导师,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合作精神。专业心理辅导服务是由学院两名专业心理辅导教师,主要开展个人辅导服务、家庭辅导服务、专题讲座。问题种类包括:学业问题、家庭问题、男女交友问题、同学冲突问题、心理问题和经济问题。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家长。
(2)国民教育:必修(但无学分),与第三年毕业项目同步进行;目的:内部凝聚力、生存之道和未来信心;国民教育的形式:①校外考察②讲座③项目(社区服务);国民教育的内容:①新加坡②维护种族和宗教和谐③拥护任人唯贤和廉洁④自力更生⑤防卫家园⑥对未来充满信心;教育的对象:80后、90后;方法:用问题引导;教育的教材:漫画、动漫、电影和通俗剧等。
(3)专业竞争力:NYP学生专业竞争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专业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以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工厂”理念和电子教学为主,辅助企业实习、海外实习与交流以及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学生能否进入企业实习、海外交流都需要预先考量学生的学业表现。通过“教学工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精神、求知能力和自信心,通过电子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4)课外活动:NYP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聘请了20多位专职社团管理教师。课外活动主要通过学生社团理事会计划和组织,专业学术社团、非专业学术社团、体育与运动社团、积极脑力思考社团、关怀与社区服务社团等载体来开展。通过参与学生社团和各种竞赛活动,开发学生的领导能力、文化素质、体能、分析问题和社区服务意识。
(5)校园环境:走在NYP的校园里,处处充满了人文的气息,从校园的硬件设施、管理制度、课程设置等都体现了对老师和学生人性化的关怀,学校给予老师和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从而使老师和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主地工作和学习。NYP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在各个层面、环节等方面都充分得以体现,促进了师生们的共同成长。NYP坚定:学院发展得快,完全是靠人,要把人力资源当作一种资本。
启发与思考
NYP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对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建立学生工作管理理念与学生日常管理中间的梯子:这次系统的学习NYP极具特色的“学生心智培养和管理”。这套系统,着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了学生在合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培养实践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套科学的系统就像一台无形的 “梯子”。让师生在人的培养问题中找到脚踏实地和踏上星空中的那个阶梯或途径。
2.要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教育,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NYP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来实现的,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式来训练的。作为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是影响学生将来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以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在学生管理方面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渠道:目前学生管理工作强调“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想,而且也积极构筑了一些育人平台,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虽然这些工作与NYP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系统的功能有交集,但总体上没有NYP那样形成一套成熟定型、融会贯通的综合素质培养系统,而且在一些细节上如“无界化”校园建设、自主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服务社区的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和日常理论教学的融合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为此,为学生搭建更多的锻炼机会,乃至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系统也需要从长计议。
参考文献: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61
中职生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效率低下,导致物理学科有效性难以提高。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经过总结与反思,得出了教学要具有趣味性、物理教学与专业接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几点教学策略。
一、教学要具有趣味性
教师可以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与之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上出现一种轻松的氛围。还要认真策划引入新内容,给出适合的问题与练习内容,以及采取有效措施来讲解难度较大的部分,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的讲解。由于引入新内容的关键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内心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所以,要注重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以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了解新知识,这样不仅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热烈。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一定要分步详细地讲透,安排的练习要难易适度,以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自觉性。
二、物理教学与专业接轨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了造就出懂技术,能适应生产操作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职物理属于一门专业性强,且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内在素质可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在进行中职物理讲课当中,教师最好将所教内容和学生专业进行接轨,重点讲解物理知识在学生将来工作上的实际应用,使学生知晓现在的学习是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铺平道路,以增强他们学生的主动性,并逐渐提高他们的物理应用水平。
例如,对于学习电子技术的学生,教师可主要围绕电子与电磁学方面知识来讲解;对于学习通信线路的学生,教师可将热学、力学与光学部分的内容和专业应用结合一起来讲授;而对于学习数控与机电的学生,教师则可将与电工有关的电磁学内容和物理内容进行精简,以减少教学知识的重复。
总之,在将学生专业和物理教学内容有效接轨后,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还让学生知晓了所学的物理内容在专业学习中所具有的应用价值,使他们在物理应用方面更上一层楼。
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选择教学内容当中,应站在实践的角度,本着有助于实际应用的原则来确定,并考虑其实用性与全面性。“单一的知识永远也不会成为课程,而学生的融入则是知识能够成为课程的前提。”所以需要拉近学生和物理学的距离,加深他们对物理内容的感知,且将所教物理内容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由于学生明白了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可促使他们努力探求相关基础知识,逐步使他们对物理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例如,我在讲到“力的合成”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小活动――“抻不直的钢丝”。让两名学生用力来抻一根中部悬有红砖的钢丝,看看哪两名同学能将钢丝抻直。结果大家情绪高涨,但许多同学都不能把钢丝抻直。这时在学生心里就产生了极大的疑问,我抓住这一时机,引入了将要讲的知识,使学生满怀好奇心地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又如,学生对汽车一般都比较熟悉,可先让他们思考小型汽车的前窗为何大多是倾斜的?经由对接触到的相关事例做出分析,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折射、反射知识。
物理科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创新与探索的过程。所以,教师须在日常物理讲课当中,教会学生如何观察接触到的事物,并鼓励他们放开思维,积极创新,不受旧规约束,敢于讲出内心的不同看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课内所学内容,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制小实验,开展有趣的物理活动、与企业合作,到企业实习等课外活动。
(一)学生自制小实验,开展有趣的物理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做一些小实验,搞一些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通过科普宣传活动,搜集有关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资料,举行物理趣味游戏、表演小魔术、物理知识竞赛等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以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来增强其学好物理的信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与企业合作,到企业实习
中职教学更注重实践,注重学生能力的高低。而当前的物理教学难以使学生真正形成物理实用能力,这一情况亟待改变。为了使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可以与用人企业沟通,由物理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其生产工艺流程和严格的生产技术要求,或者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在真实的体验中认识到物理在专业学习和工作技能中的重要作用及普遍应用,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物理。
五、结语
以上,我们从教学要具有趣味性、物理教学与专业接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几点教学策略入手对中职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行了分析。其实,物理教学中,只要我们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物理教学与专业接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并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俊淑.对职高物理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4).
[2]邱润明.中职学校的物理教学[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7(Z1).
[3]周巧明.职高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4]李建华.中职物理教学路在何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3).
[5]孟然平.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技能培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以德育教育为首,以艺术教育为特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的办学目标。以学生《体质健康》为重点深化体育课堂、体训队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上课的时候,加强出操、集队、集会纪律,做好出操、集队、集会常规训练,。以德育教育为核心,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注重思想教育,注意加强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树立集体主义荣誉感,培养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个性,提高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激烈竞争奠定基础。
二、教学措施
1、积极倡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配合好学校卫生保健室对学生健康指标的有关测定,关心好学生每天的眼保健操。
2、积极鼓励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习惯,努力提高全校学生的体锻达标合格率。
3、本学期关注起始年级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状况,学生要坚持形成体育锻炼规范化要求。
4、要不断加强对教学教材的研究,重视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本学期积极开展教学基本工操练。从上课的仪表服装、备课教案、课前的准备开始。
5、每星期组织学生在远程教育网上找自己要学的内容。
二、工作任务及要求
1、抓紧抓好业余运动队训练,有效提高运动技能和竞赛水平。
长期坚持运动队的业余训练是我校的基本办学宗旨,也是提高我校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兴趣和技能的基本手段。业余训练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能使运动员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能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因此,必须抓紧抓好运动队的训练。
2、抓好“两课两操一活动”,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