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19:08: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寝室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产生大学生寝室不卫生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自主意识淡薄
现在的大学生90%以上都是来自于独身子女家庭,他们已经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被别人安排、照顾一切生活。即便进了大学校园,思想上、生活上还没有完全脱离对父母的依赖,不知道如何来打理自己的生活。他们不知道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
(二)认识上有偏差
部分学生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学习、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协助班级和系里做好各项社会工作上,培养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至于生活能力以后再慢慢锻炼,在校说的过去就行了。表面看上去很优秀的学生,自己的生活往往很糟糕,这种状态在学生中并非个例。
(三)自控能力弱
部分学生比较懒散,惰性太强。他们在寝室李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言行,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做事不考虑对他人、堆积体的影响,并且不能正确对待同学的善意提醒。
三、改变寝室卫生现状的对策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大学学生的文化素质、自身素质良莠不齐,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千差万别,家庭经济条件相差悬殊,这一切决定了在大学寝室卫生管理方面需要有所区别、分别对待,同时,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学生工作人员、各级学生组织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
(一)完善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管理体制
1.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继续进行不定期检查,每次检查结果进行公示处理,严重者给予相应的处理,每月组织一次一次综合大检查,让各个老师掌握第一手资料,促使学生工作的开展,以增强日常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2.对于辅导员老师的突击检查结果进行加倍扣分或相应处分基础加一等级处理等惩罚,以寝室长、班长、学生会干部为直接责任负责人对负责人进行相应处理,并且及时进行公示。
3.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的中电工作之一是对学生寝室卫生进行检查、督促,帮助他们进行整改。继续加强周三大检工作,当天将大检结果及时公布,努力做好检查结果的准确、公正,能以最快速度在校园进行通报,以及及时开展相关教育工作。
(1)回收有效问卷119份,其中性别为男性的大学生53人,女性的大学生为66人;
(2)各年龄段中以大二(45.38%)、大三(31.09%)为主,以大一(7.56%)、大四(15.97%)为辅。根据问卷反映的问题可从两方面具体研究:影响因素、利弊分析。
(一)寝室文化建设影响因素
宿舍氛围不和谐,室友关系难处理。据数据统计,在119位受调者中63.03%的人认为寝室不合理的作息习惯(如睡懒觉)是寝室文化建设中最大的阻碍因素,而多数人同样认为卫生纪律不过关、沉溺上网、使用违章电器仍会影响寝室良好文化氛围的建设(见图2:大学生宿舍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而相对学习氛围,调查结果显示,43.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寝室的学习氛围较一般,花费于看书学习上的时间较少,55.46%的大学生表示平日较多的时间用于上网。公寓集体活动的开展对寝室关系的建立有重大意义,但调查中发现50.42%的受调者表示只有部分寝室成员对公寓、班级等集体活动表现的积极,而不积极或没兴趣仍占据大部分人数。而此不利条件进而成为促进室友关系的障碍,62.18%的受调者认为室友关系较为融洽,但依旧存在小部分大学生认为室友关系不太融洽。寝室生活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聊天消遣、看书娱乐成为寝室轻松娱乐的方式,但调查数据显示,77.31%的受调者在上网中度过,58.82%的受调者在聊天或串门中度过。
(二)寝室文化建设利弊分析
建设目标明晰,处理问题方式积极。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能够积极调整心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50.42%的受调者认为因做某事影响室友的休息时会立即停止。面对矛盾时,绝大多数受调者会选择相互沟通或借助机会道歉并和好。数据显示,受调者认为寝室文化建设对增进感情、拓展知识面、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气质、提高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普遍认为寝室文化建设有助于寝室成员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理念的形成,帮助个人满足自尊心、调节情绪、增进身心健康,更具有对个人模式标准化的作用。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体特征的影响
作为群体文化一部分的宿舍文化,其创建的文化形态为师生共享,而高校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及思想理念转变的重要过渡期,其所处的环境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而宿舍是多数高校生生活及接触最多的地方。宿舍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精神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观因素的发展成为文化创建的决定性因素。性别不同导致文化建设过程中个体表现的不同。相较于男生寝室,女生寝室明显比男生寝室爱学习,但一般男生寝室的和谐程度常常高于女生寝室;大一学生寝室成员因为刚认识,寝室成员之间会尽量克制自己,避免矛盾;大四阶段,就业和准备毕业论文是寝室成员最重要的事情,在寝室的时间变得很少,经常不能全部成员聚在一起,个体因此变得更珍惜最后一年的相聚时间,矛盾反而减少。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宿舍分配、基本设施配置、维修等都与宿舍管理工作直接或间接挂钩。一般来说,寝室管理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寝室的物质文化,如寝室管理规定,如每个寝室的水电费,还直接影响寝室的生活习惯及文化氛围,如作息时间等、每天卫生大检查。宿舍文化则是高校管理制度的细化与拓展,高校宿舍规范管理依托高校文化创建的管理制度,而高校文化创建制度则以宿舍文化为切入点,深层次地挖掘高校管理特色,创建优良校风学风,其一定程度上是高校多方决策的重要体现。
每天在寝室里6小时以下学生占5.28%,6小时~8小时学生占22.64%,8小时~10小时学生占43.40%,10小时以上学生占28.68%。累计有72.08%的学生每天在寝室时间超过8小时,寝室已成为学生课余休息、生活、学习、娱乐的最重要场所。但是学生在寝室除睡觉外,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上网、聊天、看电影,占43.58%,玩电脑游戏,占36.23%,两项累计占79.81%。另外,看小说杂志的学生占10.75%,做其它事情的学生占9.43%。
2.寝室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现象
当问及“寝室成员关系如何”时,27.36%的学生选择“非常好,有很强的整体意识”,65.66%的学生选择“较好,有自己的圈子”,6.23%的学生选择“冷淡,自己管自己”,0.75%的学生选择“很差,常发生不和”。可见,不少寝室人际关系不够和谐,虽然寝室里只有几个人,但还有小圈子,甚至较为冷淡或有矛盾。寝室交流情况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有较多的交流占54.53%,一直有很多话要交流占33.77%,偶尔有交流占9.62%,极少有交流占2.08%。
3.部分高职学生生活习惯较差
从早晨起床时间看,72.26%的学生早晨7点以前起床,14.91%的学生7点至8点起床,9.25%的学生8点至9点起床,3.58%的学生9:00以后起床。从晚上关灯睡觉时间看,22点以前占17.55%,22点至23点占50.19%,23点至24点占27.92%,24点以后占4.34%。这说明不少学生的作息时间没有规律,这必然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身体健康不利,对于熄灯晚睡觉迟的学生要加强教育管理。从寝室卫生打扫看,每天大家一起打扫占20.75%,每人每天轮流打扫占50.19%,不定期,脏了就扫占16.79%,有老师来检查的话就打扫占12.26%。说明部分学生卫生习惯较差,卫生意识不强。
4.部分高职学生基础文明较差
如有的学生在寝室里乱扔垃圾,10.38%的学生经常乱扔,16.42%的学生偶尔乱扔;有的学生在寝室里抽烟,1.13%的学生抽烟严重,27.55%的学生偶尔抽烟;有的学生在寝室里使用大功率电器,2.08%的学生经常使用,9.62%的学生偶尔会使用。抽烟和使用大功率电器易引起火灾,这是所有高校严格禁止的,但少数学生置他人和自己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不仅基础文明较差而且安全意识和纪律观念淡薄。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发现,抽烟的不仅有男生,还有女生。
5.高职学生寝室文化格调较为低俗
学生在寝室内谈论最多的是异性、情感类话题,占31.13%;其次是游戏娱乐类话题,占20.75%;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占17.17%;时尚、明星和八卦类话题及时政新闻类话题分别占14.15%和13.02%;其它话题占3.7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在寝室里身心放松,展示了较为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层次不高。寝室攀比现象也较为严重,39.62%的学生有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学生电脑使用情况是:QQ聊天占26.42%,看电视、电影占22.64%,打游戏占22.26%,学习占15.66%,看小说占13.02%。这些情况都说明高职学生寝室文化格调趋于低俗。
6.学生参与寝室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学校举办的寝室文化活动(文明宿舍评比、公寓文化节等),认为“完全没必要,浪费时间”的占5.85%,“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占21.51%,“还过得去,可以看情况参加”的占50.00%,“很有意义,积极参与”占22.64%。可见,寝室文化活动参与意识普遍不强。这就要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公寓管理人员在组织寝室文化活动时要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成为寝室文化活动的主体,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寝室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二、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原则
当前从总体上讲,高职学生寝室文化较为健康积极,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对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解决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问题,需做到“六个统一”。
1.物质与精神相统一
通常认为,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但说到底,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首先要保证物质和精神相统一。各高职院校要继续加大投入,对于老的公寓楼要进行改造升级,寝室内部基础设施和生活学习设备要配置到位,过于陈旧的家具要及时更新,对公寓楼周围环境要进行绿化和美化。新建的公寓楼可参照家庭式公寓标准进行设计建造,电视、空调、热水器等安装到位。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寝室文化的引领、激励功能,提升寝室文化品位,实现寝室文化育人功能最大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个性与共性相统一
当今的高职学生成长于经济市场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再加上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和家庭,他们的价值取向多元,个性鲜明,兴趣爱好各异。调查显示,对寝室内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因素排前三位的是:个人性格差异、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分别占35.47%、19.81%和17.74%。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加强引导,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沟通,相互理解,彼此包容,相互适应。只有实现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才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3.局部与整体相统一
首先,单个寝室文化氛围要与整个公寓区文化氛围相协调,要服从整个公寓区的统一管理和要求,模范遵守公寓管理、寝室检查、水电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寝室布置要积极融入整个公寓区的规划,积极参加公寓管理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将公寓文化建设目标变为自觉的追求。其次,寝室文化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统一,要自觉体现学校文化的理念和核心追求,体现校风、学风,将校园精神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寝室文化的构建当中。只有实现局部和整体相统一,才能建成和谐高雅、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
4.管理与服务相统一
学生寝室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阵地,学生公寓管理是学生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高职院校在寝室管理上往往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90后”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个性突出,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很强,不愿意接受一刀切式的管理,有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因缺乏自信,没有目标而变得放任散漫。再加上后勤社会化的推进,现在住校生每年都要缴纳1000多元的住宿费,学生已成为消费者,他们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享受到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因此,高职院校在寝室文化创建中要突出服务育人的功能,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提倡人性化的管理,这样效果会更好。
5.高教与职教相统一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和职教双重属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更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强烈的职业性特征。高职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育人使命。在寝室文化建设中既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体现高等教育的层次要求,又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一般要求,强调应用性和职业特色。
6.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统一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内在规律,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寝室文化建设中也要围绕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统一的原则,在寝室布置、寝室管理制度、寝室文化活动等方面都要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和印迹,让学生在寝室生活和学习中了解和逐步适应企业文化的要求,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路径
随着学分制的加快推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公寓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让学生满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创新学生公寓管理和寝室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寝室文化育人功能。
1.高度重视寝室文化建设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加强内涵建设,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寝室文化建设在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只是将寝室定位为学生休息和生活的场所,在公寓管理中重视卫生检查和安全稳定工作,没有对寝室文化进行系统的规划,更没有得力的建设措施,没有将寝室文化建设上升到育人的高度。其实,小宿舍却是大窗口、大舞台。学生寝室是展示学生精神状态、品德修养和基础文明的窗口,是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窗口。寝室也是学生工作者和全体教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舞台。寝室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构建健康向上、和谐高雅的寝室文化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办学使命。
2.加强学生寝室硬件建设
首先,对老化的电线进行及时更换,安装智能控电系统,保障用电安全,在寝室里配置书桌和床铺一体化木质家具,安装空调和热水器,改善学生学习和休息条件。其次,学生公寓区配套设施也要跟上,在公寓区成立学生活动室和学生干部工作站,学生活动室里配备必要的娱乐实施,方便学生集会和休闲。在物管值班室配备电吹风、微波炉等生活设施,在公寓楼内安装开水器和洗衣机,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再次,要加大公寓绿化和美化的力度,在公寓楼周围栽种树木花草。最后,在公寓楼大厅安装电子显示屏,在墙壁上安装宣传橱窗,增强公寓区宣传教育功能。通过不断改善硬件设施,提高学生寝室服务育人水平。
3.健全规章制度
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寝室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有力推动健康高雅寝室文化的形成。通过制定文明寝室评比办法、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学生公寓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公寓报修规定、学生公寓物业管理考核办法、学生公寓管理员岗位职责、学生公寓保洁员岗位职责、学生公寓楼管理委员会章程和大学生公寓文明公约等系统配套的制度,为公寓管理的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将寝室卫生守纪情况和学生在寝室内的各种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评奖评优,充分发挥制度育人的功能。
4.组建系统的管理队伍
一是成立专职公寓辅导员队伍。公寓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及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教育和疏导。二是建立班主任进宿舍制度。要明确班主任进学生宿舍的次数要求。三是物管人员主动联系班级。分学期选出若干名业务精、素质高的物管人员联系班级,通过联系班级,物管人员可以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成立学生楼委会。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五是加强寝室长队伍建设,选派优秀学生担任寝室长,加大对寝室长的培训力度,将寝室长纳入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统一管理。通过组建专门的管理队伍,为强化寝室管理和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场地,并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环境,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寝室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体现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影响力。笔者通过自身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归纳到:大学生寝室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优秀的大学生寝室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在和谐的寝室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构建大学生寝室文化来开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求高校领导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正确认识大学生寝室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发挥积极的效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寝室文化有着影响作用。构建和谐、优秀的寝室文化主要以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且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最后,大学生寝室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通过开展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增强对大学生政治教育领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高校寝室文化的建设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
三、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大高校的教育都在不断改革和创新,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针对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1000多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寝室文化调查”,并且针对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最终认为:在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十分有必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积极的思想态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以较强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寝室文化不断建设和完善。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其结果表明: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1000多名大学生的寝室文化建设现状表现为:
1、在物质文化方面:由于学院人数在逐年增多,造成寝室内基础设施不到位,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大学寝室环境和基础设施现状了解到,这些硬件对于寝室文化的建设远远不够;
2、在制度文化方面:虽然高校都开始重视对寝室文化制度的规定,但是具体的调查结果表明;83.2%的学生认为制度对学习的影响比较大,78.5%的学生认为制度对于身心影响比较大,65%学生认为对寝室管理制度比较满意。制度并没有发挥较大的作用,调查表明:学生希望学校对寝室管理制度在规定过程中,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将管理与教学相结合,体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效力;
3、精神文化方面:调查结果表明:83.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寝室的文化氛围比较乐观。寝室成员之间相互关心、成员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各个成员之间的行为对于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但是从整体上分析,学生对寝室文化的满意程度不高;
4、在行为文化方面:大学生寝室文化活动呈现多样性,并且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但是,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参与校院文明宿舍评比的人数占到82.4%,经常参与文体活动的人数不多,学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从学生寝室成员之间的交往分析,各个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遇到问题时能够和谐沟通,最终解决。但是大学生寝室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要根据学生的爱好以及兴趣等,多组织文体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大学生寝室文化的不断建设。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健康、和谐的寝室环境,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物质需求,而且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寝室文化的建设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自身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到:大学生寝室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1、物质文化方面:由于各部门缺乏协作意识,这就大大降低了寝室文化建设的效率,并且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高校并没有将寝室文化建设纳入到学生的长远发展计划中,忽视了寝室文化建设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学生普遍认为只需要改善寝室的硬件设施,因此这就忽视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以及实用价值。寝室文化中物质方面,由于相关的配套实施不够健全,这就使得与学生追求的高质量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无法实现学习、娱乐一体化的生活环境。另外在寝室楼道内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寝室环境,没有发挥寝室楼道的特色文化,不利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成长。
2、制度方面:目前,高校的制度文化不够完善,这就制约着寝室文化的建设,另外在制度上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具体表现在:寝室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受到自身文化水平以及政治素养的限制,不利于学校寝室文化的建设,达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寝室管理制度内容缺乏,在制度中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忽视了人性化教育。最后制度文化对于学生自治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并没有发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管理意识以及综合素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3、精神文化方面:根据实践调查表民,学生寝室文化在建设中由于缺乏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偏差,限制了寝室文化建设发挥育人的功能,在强调“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现状,大大影响了寝室精神文化氛围,对于发挥育人作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4、行为文化。在大学生行为文化中缺乏创新性,这就影响和限制了寝室文化建设。具体表现在:寝室文化在建设中并没有发挥教育功能。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主要以文体娱乐为主,忽视了专业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并没有意识到寝室文化建设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为规范,另外,在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高校领导缺乏对网络功能的认识,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寝室文化建设,影响了教育效果,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以及正确观念的形成。
四、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根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笔者通过多年教育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并归纳到一些对策,改善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问题,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寝室文化建设,并且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体对策表现在:
(一)创设优质的物质文化环境
在提高高校寝室基础设施建设中要体现人文关怀,按照学生的需要合理规划,在寝室楼的设计方面,要融入现代化设计理念,保障大学生个人隐私,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寝室环境,有助于发挥寝室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二)建立健全制度文化体系
学校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保证该制度在实行过程中,能够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寝室文化建设中,在制度方面要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体现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另外在制度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建设
必须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构建现代化的寝室文化建设,最终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在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较高的思想觉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鼓励学生不断追求生命的价值。
(四)以网络平台弘扬积极的寝室行为文化
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让学生充分利用,积极推进寝室文化建设,进而加强对高校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领导的引导下,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构建特色文化。另外还需要加强寝室文化活动的教育性,充分发挥寝室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另外,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寝室文化,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一)规划寝室物质环境,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1.寝室的整体布局。寝室的整体布局要考虑到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寝室区应尽量集中,靠近运动区和生活区,远离教学区和学校前区,这样既满足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需要,又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符合大学生个性鲜明、活力四射的群体特征。
2.楼栋的环境布置。各楼栋可根据宿舍文化建设要求,张贴名人名言、安全警句、文明标语等,也可张贴特色寝室合影、优秀学生典型、学生活动、书画作品等,有意识地通过营造宿舍外部环境,引导规范大学生行为。
3.寝室内部的设计。寝室内部的规划设计,是保证大学生良好学习生活的保障,同时不同的设计风格也凸显了寝室的不同风格。严格来说,寝室应分为休息区、学习区和储存区,合理的区域规划和美化的室内设计保证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私密性和舒适性,也更容易留住大学生,既有利于学校的集中管理,也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规范寝室制度文化,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1.建立寝室管理组织机构。分级建立寝室管理组织机构,一是成立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老师、寝室楼层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寝室管理指导机构;二是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由各楼层优秀寝室长组成的各楼栋管理机构。
2.建立健全寝室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在出台《学生寝室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还要配套出台《学生寝室卫生检查条例》、《学生寝室安全检查条例》、《学生寝室自我财产保护须知》、《学生寝室评比考核办法》等。各寝室长要根据自己寝室实际情况,制定寝室公约和寝室值日制度等。让学生在寝室有制度可依,通过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三)开展寝室文化活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1.开展寝室卫生安全检查和特色寝室评选活动。根据学校制定的寝室管理规定,联合宿舍管理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卫生安全检查,通过检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整洁的品质,并保持宿舍长期的整洁,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评选学生特色寝室,如党员示范寝室、学习示范寝室、文明示范寝室、卫生免检寝室等,通过树典型的辐射效应,激励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在评建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方法
如何搞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营造出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寝室,将寝室营造成像家一样的温馨港湾,彰显出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实现寝室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互利共赢,藏医系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具体的实践活动。
1.坚持教师每周深入寝室指导文化建设
教师坚持“三个深入”,掌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及时给予指导与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化解成长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其健康成长。结合学院学风建设年活动的具体安排,藏医系详细规定了教师深入学生寝室的具体要求,系领导每月深入学生寝室不少于2次,辅导员、班主任每周深入学生寝室不少于1次,重点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指导寝室文化建设,消除安全隐患。每次深入学生寝室,教师都要对寝室文化建设进行点评,并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原本以明星画像为主的墙壁,现在增加了树喻图这样的藏医学元素,有的寝室学生自己动手,在墙壁和屋顶装饰了纸鹤、彩带,还有的寝室摆放了绿色植物,细心的学生还给寝室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卓玛之家”。通过老师深入寝室面对面地指导,学生寝室文化逐步由环境卫生建设走向文化内涵建设,寝室文化的品位和特色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了学院学风建设的一个新的亮点。
2.检查督促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需要睿智的头脑、灵巧的双手去创造,也需要精心地呵护和不断地督促。根据寝室文化建设这一特点,藏医系坚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寝室文化建设检查。定期检查主要由学生会负责,每周学生会都组织1次寝室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并及时公布,累计后作为日后先进寝室评比的重要依据。不定期检查主要是指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组成检查组,不定期对学生寝室进行的全面检查,检查不仅要当场打分,还要给出寝室文化建设的评语,每个寝室一个评语,检查完后,将评语写好放在学生寝室内。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一方面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寝室的文化建设。
3.表彰先进,鼓励寝室文化建设
表彰先进对于鼓励学生搞好寝室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从中找到乐趣,从而引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发性。藏医系每学期都要根据检查成绩综合评定“寝室文化建设先进宿舍”和“寝室文化建设标兵”,并组织学生相互参观寝室文化建设成果,在学生集会时颁发奖品和奖状。对于寝室文化建设成效明显但未获奖的寝室给予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争取获得好的成绩。通过表彰先进,学生们更加明确了寝室文化建设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激发了搞好寝室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型组织是区别于以往以等级权力为基础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组织概念。学习型组织研究的集大成者乃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他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由此可以得知,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平等学习主体在组织团队中,充分利用组织团队的整合、搭配功能,利用“群体智力”启发“自我心智”,提升团队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持续创新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体的自我超越和全面发展。可以说,学习型组织是一种1+1>2的组织管理模式。而学习型组织在高等院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最直接的就表现为学习型寝室文化建设。
2.以“寝室文化”为平台的现实性
学生寝室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第一线。选择“寝室文化”作为学风建设的突破口是有其现实依据的:
(1)2005年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高度重视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依据高校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而做出的新指示。伴随着“学分制”“选修课”等新的课程设计模式的兴起,传统的以班级团队为单位的组织力量在逐渐弱化,而以寝室为单位的组织力量日益突显和强化。
(2)受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硬件设备投入的局限,寝室成为大部分在校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据调查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社会交往等的形成都与寝室文化息息相关。
(3)寝室使原本各自独立的学生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团体组织,根据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正式组织抑或是非正式组织,经过长时间的相处耳濡目染,组织中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趋同性。结合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其特点表现在:会建立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价值取向,会建立产生个体持续创新、共享互动的组织氛围,会通过团队的力量提升自我的力量,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超越。
3.“学习型寝室文化”的概念
理论界对于学习型寝室文化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完整定格的定义,总的说来,学习型寝室文化以学习型组织为组织模型,突出了学习文化的中心特点,又兼具了寝室环境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学习型寝室文化就是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来指导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成员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共同的学习愿景,树立团队学习理念,利用团队合力改变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和形成系统思考的习惯,把寝室文化建设成具有浓郁学习氛围、富有创造性意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
二、学习型寝室文化的特点
学习型寝室文化区别于学风建设的其他途径的特别表现在:
1.建立共同学习愿景
一个寝室的共同学习愿景是寝室成员在彼此交流和理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同一性的目标愿望,是来源于寝室成员个人的愿景又高于每个成员的愿景,是所有寝室成员愿景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寝室的共同愿景能使不同性格特点的成员凝聚在一起,朝着寝室成员共同的目标前进。
2.由多个具有创造性的成员个体组成
具有创造性的寝室成员个体是构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寝室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提供丰富素材,是培养寝室成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元素。多个具有创造性的寝室成员,在寝室共同愿景的引导下,形成创造合力,是构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的动力源泉。
3.善于不断学习
学习型寝室文化强调寝室成员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和集体学习。寝室中的成员应通过学习型寝室文化的构建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在寝室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寝室成员在寝室生活中不断学习;寝室成员特别是寝室长,要注重自身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素养,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学习型寝室文化不但重视寝室成员个人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强调寝室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寝室整体智力)的开发。在构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的过程中,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寝室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的努力实现的。
4.兼学别样
寝室成员个人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其他成员的优点等;寝室团体既要学习维护寝室团结、发挥寝室集体合力和学习型寝室构建的方式方法,也要学习其他寝室的优秀文化。
5.具有良好的学习条件
构建学习型寝室要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做基础,包括用于学习的桌椅、网络、灯光等寝室内部设施,同时学校要为学习型寝室文化构建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人文关怀,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构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的影响因素
1.寝室成员个性差异凸显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可称人格。”大多情况下,高校寝室成员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受个人成长、家庭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寝室成员存在个性差异,这种差异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表现得较为自信和张扬,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表现为自卑和收敛;家庭和睦的学生表现为热情开朗,家庭不和的学生表现为冷淡和自闭;南方的学生一般表现为细心,北方的学生一般表现为豪爽;沿海地区的学生表现为视域开阔,思想开放,内陆地区的学生表现为思想保守等等。这些差异的存在对寝室成员的相互交流带来影响,不能很快地形成共同愿景,融入到共同的寝室文化当中。
2.寝室“负文化”滋长
寝室“负文化”是阻碍构建学习型寝室的文化现象,分为寝室成员自带的“负文化”和寝室生活中形成的“负文化”。前者主要表现为寝室成员在进入大学寝室之前在生活习性、学习习惯、人际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的不良景象。后者主要表现为,进入大学寝室后,随着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介在寝室的普及和寝室成员之间的交流,不免把一些“负文化”作为寝室追逐的目标,成为一种寝室文化现象。寝室“负文化”的滋长,使寝室成员在相互交流中迷失方向,形成错误的意念,进而形成一种消极、悲观的寝室文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学习型寝室文化构建。
3.寝室缺乏完善的学习条件
完善的学习条件是构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的基础,包括硬条件和软条件。在硬条件方面表现为,学习桌椅的缺乏,以哈尔滨高校为例,本科生寝室大多八人一寝,八人共用一个书桌,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灯光和网络不充分,本科生寝室每天来电、来网时间为7个小时,除去洗漱和饭后休息时间,真正能被用来学习的时间也就3个小时左右;学习空间仅限于寝室内部,尽管每个楼层都配有自习室,但由于管理不当和生源的增加,自习室被占用时有发生。在软件方面,高校文化的功利化向寝室渗透,容易导致寝室集体和个人学习的功利化和短视;学校教辅人员缺乏深入了解寝室的意愿,不能对寝室生活和学习进行经常性的指导,容易造成学习型寝室文化构建偏离正确的方向。
4.缺乏激励机制
构建学习型寝室文化需要长期的努力,不是“一阵风”的应景行为,这就需要以规范的制度机制作为保证。目前,各高校加强对寝室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形成了许多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但是就单独针对学习型寝室文化建设的制度性考虑还很欠缺。以哈尔滨某高校为例来说,目前该校团委、各级学生组织制定了《大学生寝室文化评比制度》、《优秀寝室评比制度》等制度,组织了“寝室文化节”等活动,但是针对学习型寝室文化建设的奖评机制还没有形成。
四、构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的途径
1.以寝室活动为载体,加强寝室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寝室活动是构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组织寝室活动,寝室成员在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加体验经验,增强成员彼此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形成寝室共同愿景,发挥寝室成员的创造性,实现兼学别样和自身全面发展。首先,学校方面应积极组织以寝室为单位参加的活动,如学习型寝室评比活动,争创文明寝室活动,寝室创新活动和科研型寝室创建等活动。其次,寝室自身应经常组织由全体寝室成员参加的寝室活动。如,寝室辩论、外出调研、体育比赛、参加义务劳动等活动。
2.增强抵御不良风气的意志
寝室不良风气是构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的最大阻力,要减轻不良风气的影响,寝室成员应增强抵御不良风气的意志。第一,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学习型寝室文化建设,使寝室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高雅文化武装头脑,时刻牢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第二,增强辨别能力,自觉抵御寝室“负文化”的侵蚀。通过经验学习和集体研究,增强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与寝室“负文化”划清界限,远离黄、赌、毒等低俗文化,远离网游、网恋等网络陷阱,远离打、骂等不文明行为。第三,学校应加强对寝室“负文化”的清查力度,建立常态化的寝室“负文化”监督和惩处制度,为学习型寝室文化构建营造良好氛围。
3.辅导员要融入到学习型寝室文化建设中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第一线,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教育的主力,与大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因此构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辅导员应参与到学习型寝室文化的构建中,并给予寝室成员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指导,保证寝室学习方向的正确性,同时要参与到寝室的学习讨论中,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予指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参与要在坚持学生担当主体角色,辅导员担当辅助角色的前提下进行。
4.改善寝室学习条件
为大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条件是构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的重要基础。首先,普及一人一桌一椅,为每个寝室成员提供独立学习、书写和摆放学习用品的空间。其次,延长灯光和网络时间,为每个寝室安装电表,实行24小时供电。网络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寝室成员汲取新知识,获得新经验,取得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构建学习型寝室文化中应大力发挥网络的作用,保证网络有效使用时间。最后,学生工作部门和寝室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自习室等公共学习场所的管理,坚决制止占用学习场所的行为,保证学习场所得到切实有效利用。
“友善”的第二种内涵表现为“礼”和“帮”两个层面。“礼”这个层面体现为谦逊有礼、虚心、不自满。“帮”的层面则表现为帮助他人、为别人提供助力。传统儒家思想认为“有礼者敬人”,将“礼”作为人的最高行为准则。现代我们也提倡“助人为乐”。由此可见,对于“友善”这种美德的追求,古今中国人都有着共同的衡量标准。
(二)共同努力,携手奋进
“友善”的第三种内涵有着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体现在“共同”与“携手”上。要求自我和他人的进步是在同时进行,两者都有进步,表现为利人利己而不是利人不利己或者利己不利人。第二层含义体现在“努力”与“奋进”上。它要求人们奋发图强,不断进步,努力寻求更高的发展。同时,第三种内涵也是前两种内涵共同的述求。
二、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整体状况
目前在校园中开展的寝室文化建设活动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制定寝室公约、装饰寝室环境、检查寝室卫生等等。对优秀寝室的评选每学期也都如期举行。但是,目前的寝室文化建设大多停留于物质层面,对于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比较少。这说明大学生对精神文明有着较高的期望,而目前所进行的寝室文化建设并没有达到大学生们的期望值,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明需求。因此,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状况不容乐观,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寝室精神文明建设,以引导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大学生寝室的人际关系
高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分为淡漠型、松散型、和谐友好型三种类型。淡漠型的寝室,成员之间的交流仅仅停留在表面,缺少精神与思想的沟通。松散型的寝室,成员之间存在着一个或多个小团体,团体之内的成员关系比较密切,各团体之间的关系则比较平淡。和谐友好型的寝室,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相互之间经常有沟通与合作。这种类型是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理想模式。笔者认为除开这三种类型之外,还应该有一种关系恶劣型存在,从马加爵案到复旦投毒案都表现出这种寝室人际关系类型的存在,当然这种类型存在的数量极少,但是其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威胁大学生的成长甚至生命。因此,大学生寝室的人际关系必须引起重视,必须以良好的寝室文化引导其良性发展。
(三)高校大学生寝室的学习氛围
部分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对于课余时间的利用不合理。在网络普及程度相当高的今天,大学寝室几乎已经实现网络全覆盖,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非利用网络来学习,而是利用网络在寝室中玩网络游戏、看电视剧,寝室俨然成为了娱乐场所。于此同时,由于沉迷于网络,室友之间缺乏交流,这不仅不利于寝室成员之间形成和谐友好的关系,更不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培养。部分大学生寝室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不利于培养良好学习氛围的现象。一些大学生不满食堂提供的饭菜,自己在寝室中另开小灶,成天面对的都是锅碗瓢盆,思考的都是油盐酱醋。寝室已然成为厨房,而不再是学习、休息的场所。这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且影响同寝室其他人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寝室里优越的物质条件来学习,使自己和室友共同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友善”为基础引导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将友善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深传统伦理思想教育,向学生系统的展示“友善”价值观的内涵与述求,提高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认识,加深“友善”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加厚“友善”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友爱、互助、谦虚、礼貌、协作奋进教育。从思想上武装高校大学生。其次,要求辅导员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友善”价值观融入对学生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并且以身作则,建立起友善的师生关系,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二)将友善价值观融入寝室文化活动与宣传
开展以“友善”为主题的寝室文化节。在活动中开展以“友善”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于“友善”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举办以寝室为单位参加的运动比赛、互动游戏,培养同寝室成员之间的默契和协同精神。开展以“友善”为主题的寝室布置活动,通过同寝室成员共同布置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达到磨合矛盾、协同合作、充分交流的目的。由辅导员牵头,促进同寝室成员共同协商制定寝室公约,通过寝室公约的制定使各成员之间达成一个共同遵守的准则。并且在公约制定以后,由辅导员与寝室成员共同约束,保证寝室公约的效力。
寝室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是展现校园文化的平台。但目前多数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除了寝室卫生检查、卫生评比活动外,仍多是以寝室内部的娱乐活动为主。比如,打牌、看电影电视剧、玩网络游戏、听流行歌曲等,看的书籍也多数是以言情、武侠小说为主。尽管这些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但这些活动无法使两者产生共鸣,毫无精神内涵,也不高雅。对推动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十分有限的。
2、寝室管理自上而下,导致功能缺失:
寝室的环境建设和卫生管理是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基础保障。目前,寝室管理一般是由学生处或其下属的公寓管理中心进行政策制定,后勤部门负责学生宿舍的维修及相关生活服务。各班级辅导员老师按规定具体管理,大学生按照规定具体执行。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管理方式,导致功能缺失,效率低下。使学生很难对寝室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会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寝室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
高校对于寝室的管理,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在寝室的行为规范作了明确规定,但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比如,仍有大学生在寝室饲养宠物、酗酒、吸烟、夜不归宿、私自接拉电线等现象的存在。这些现象的使寝室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无法及时提醒大学生在寝室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阻碍了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进程。
二、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对策建议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两者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什么样的寝室文化,如何在寝室中充分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学生本身是最有发言权的。在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生党员、班级干部的先锋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干部利用其年龄相仿、阅历相似等优势去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寝室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起到带头和推动作用,从而真正地促使寝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
2、健全和完善寝室管理机制:
寝室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相当于“家”。高校应该重视寝室管理,并建立科学、完善、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制度。因为健全、完善的寝室管理制度是全面推进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明确责任。其次,要进行制度建设,制定相关章程,章程中除对寝室公共设施的管理外,还应与先进集体评比、学生综合测评、奖惩制度相关联。第三,管理制度要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对学生在寝室行为举止的规范。制度制定者要经常深入寝室,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合理诉求。在保障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同时,又能体现学生的意志。要大力宣传管理制度,用制度去约束学生,使之成为学生日常行为准则。
寝室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心理上他们可以相互诉诸感情,可以相互克制情绪,形成一定的共识,寝室成员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深受其感染。
2.倾向性。
寝室成员间相互诉诸情感时会各自形成对对方的评判与效仿,在潜移默化中对方的行为和意见也会影响自我,观念上会形成整体一致的效应,行为上也与外界不同。寝室文化倾向性具体表现在对事物的观察角度与评价和态度的统一性上。
3.潜在性。
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条例等外在强制因素对寝室的个体影响不足以构成寝室文化氛围,寝室文化的影响力摸不着但能看见效果,它营造的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对个体有所牵制,它的力度体现在它的无形约束力上。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功能
如今,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凸显,寝室文化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认真研究它对大学生有着如何的影响,了解寝室文化的根本性特质,在逐步构建寝室文化时注入高尚的情操,使寝室具有良好积极的文化氛围。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健全发展,才能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寝室文化也随社会化逐步变化,对大学生心理构建与人格塑造具有强大的功能,引领学生的文化思潮。其主要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舆论导向功能。
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以前必定有一个桥梁作为连接,校园寝室就充当了这一桥梁,他像是一个小型社会吸纳了外部世界的思想、理论、观念、思潮,而这些在其在内部内化,因此大学生的涉足视野变得广泛,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价值观也变得较为成熟。
2.规范约束功能。
寝室文化中的寝室制度文化是一种行为规则,而寝室成员通过投射效应,从室友对他的褒贬、毁誉来反省自己、约束自己和控制自己,这是寝室文化规范约束作用,进而达到反省自我的效果,这与外部世界的道德法律约束有着内在的不同。
3.情感平衡功能。
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时光充满矛盾与冲突,心理变化迅速,情绪波动起起伏伏,这时他们更需要的就是倾诉,需要知心朋友。他们有着自己愿望、利益和要求,对合适的场所也相对依赖。课堂文化和其他校园文化载体在行为上有着极大的束缚力,而寝室则不然。相比寝室而言,它的自由空间更大,在心理调节方面有更大的施展空间,矛盾也好,冲突也好,在这里可得到简单的化解,对人的情感起到了平衡作用。
4.品质塑造功能。
大学生寝室文化具有净化和感染学生的作用,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未成熟。而寝室内部正好为他们的确立提供参考和帮助,因为每个人都有趋同心理,有时更倾向某种观点。因而各自的观点、态度以及价值判断也会随之而改变,从而各自的价值标准也会趋于雷同,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得到完善和确立。
5.对大学生素质产生影响。
寝室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他们将来的成才也要通过这一关。寝室内在很多思想耳濡目染,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价值判断也相应得到提高和转变。大学生觉悟素养,道德标准,文化修为是构成寝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秦文化的研究至今在学术界仍是一个比较炽热的问题。在研究资料上不仅有流传已久的文献史籍供参照,而且还有陆续出土的考古实物史料相佐证。当前学者已从秦文化的形成渊源、发展历程以及具有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指出秦文化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显著特征,但尚未从整体上对秦文化的形成进程进行系统剖析。有学者提出秦文化的发展历经三大时期,即秦族时期、秦国时期、秦朝时期。笔者以为正是在前两个历史时期秦文化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文化整合,从而奠定了秦在完成统一后的主体文化形态。关于第一阶段的文化整合,笔者将借助已公布的相关考古资料与史籍中的相关记述对其进行综合考察。关于第二阶段的文化整合,主要依托相关史籍的记载对其进行分析。
一、第一次文化整合
关于秦族的族源,《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赐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游。尔後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1]p173
据《史记》记载最早的嬴姓族属原系分布于淮、济流域的东夷族一支。在历经数次迁徙后在今陕西关中地区稳定下来,通过不断吸收各种文化而崛起于诸侯之间。
在夏代末年,嬴秦先祖费昌参加了商夷联军反抗夏朝统治的斗争,因立有大功而受到商王的重用。《史记・秦本纪》记载:
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於霍太山。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1]p175
从夏商之际开始一直到商代晚期,嬴秦族的活动区域一直在霍太山地区(今山西霍县境内)。嬴秦族因参与对夏战争,从原来的族源之地逐渐迁徙到西部地区,因立有战功而受到商王的重用,其活动区域距离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并不远。这一时期其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商文化的影响。如商文化有关的贵族传统礼仪制度在秦文化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传承,秦人与殷人有共同的狩猎与畜牧方式,相同的墓葬制度,秦人的宗庙制度直接承袭了殷人的天子五庙制度,与殷人一样,秦人也以牺牲来祭祀宗庙。
西周政权建立后,嬴秦族因忠于商,遭到周武王的打击。周孝王时又因与周王室有姻亲关系而受到重用,在非子时期,周孝王将嬴秦族封之于秦地。《史记・秦本纪》记载:
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孝王曰‘:昔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嬴秦。[1]p177
秦之地的方位《史记集解》解释为“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周太史儋云‘始周与秦合而别’,故天子邑之秦。”从非子被“邑之秦”以后,秦文化在保留原有殷商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开启了较大幅度地吸收羌戎文化和西周文化的历程,这一文化整合过程一直持续到春秋初期。
(一)对羌戎文化的吸收
由于嬴秦族所封之地与羌戎部族相邻,为拓展本部族的生存空间,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戎狄争战。周厉王晚年,西戎反叛,秦仲力战西戎而殒命沙场。而后“周宣王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陲大夫。”[1]p178此次讨伐胜利之后,秦人的地盘大为扩展。在双方不断地战争冲突中,秦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受到羌戎文化的影响,笔者将以墓葬风格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在考古发掘的诸多陇东秦墓中,其葬式风格大多为屈肢葬式。其可能是受到甘青地区其它墓葬文化的影响,这一认识得到了学界较为广泛的认同,这也可以说是秦文化吸收羌戎文化的一个鲜明例证。大约从春秋开始,在秦墓中流行一种蜷曲特甚的屈肢葬。赵化成对关中地区已发掘的452座秦墓的葬式进行了详细统计,得出的结论为不明葬式者80座,直肢葬34座,屈肢葬338座,屈肢葬占全部葬式清楚墓的90%。甘青地区的屈肢葬传统,从半山、马厂、齐家、毛家坪到辛店文化,大体延续下来。这种屈肢葬仪应是当地土著习俗的承继与发展。
第二,春秋晚期以后秦墓的墓圹流行土洞室墓,而同时代的关东地区则是竖穴土圹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秦墓中,洞室墓的比例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如在西安半坡的战国时期的秦墓地,共发掘了122座墓葬,其中洞室墓就有101座。洞室墓最早见于马厂文化,最迟在卡约文化中已非常盛行。春秋战国时期,洞室墓能够成为秦墓中一种主要的墓室结构,正反映出了秦和羌戎之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程度之深。
第三,在所发掘的秦墓中的葬者多为西首葬。墓形结构往往呈东西方向。当前史学界对秦墓的西首葬的葬俗有着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见解,一种说法认为是受甘青地区古代文化中也比较流行西首葬这一葬俗的影响,即齐家文化、卡约文化也有西首葬的葬俗。秦的西首葬可能也与甘青地区古代文化有一定联系。另一种说法认为葬式与族群渊源和信仰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头向表明族群的来向,足向表明族群的去向。尤其头向与族群渊源的关系尤为密切。根据秦公和秦王的陵墓所开掘的情况来看,西陲陵区、雍城陵区与芷阳陵区、秦始皇陵园。其葬式表明秦宗室流行东向直肢葬,东首葬是秦国公族的葬式传统。矛盾的葬式说明秦人是双源的,公族源于东夷,庶族源于羌戎,前者流行东首葬,后者流行西首葬。
以上关于秦国早期墓葬风格的说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文化的发展融入了部分羌戎文化的特点。
(二)对西周文化的继承
自秦襄公起,嬴秦族因打击犬戎、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赐之岐山以西的领地。从此秦才成为一个诸侯国,开始“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早在西周初期,秦人便开始积极吸收、继承周文化。但全面吸收继承,则是在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取得对戎战争胜利之后广收周余民,自此以后开启了秦人周化运动。其结果则是在穆公时期秦国步入了春秋霸主的行列。秦国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与它建国于西周王畿故地并接受先进的西周文化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在出土的春秋前期秦国青铜器上反映的非常明显。如宝鸡西高泉村一号墓出土的青铜器,其中三角戈、甬钟等均是西周风格。另有壶、豆两器,直接就是西周遗物,正如李学勤所指出的:它们都是“从西周的传统中发展出来的”。这说明秦在建国之初便接受了当地周遗民所具有的较高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此外,还突出地反映在文字上。秦的文字就是直接继承西周而来的,同属籀文系统。
二、第二次文化整合
春秋后期至战国初期,秦国的发展一度呈现衰颓之势。进入战国以后,东方各主要诸侯国相继变法革新,国力日渐强盛。在变革的历史环境下,为摆脱贫弱落后的面貌,从秦孝公时开始积极主张引进东方六国人才变法,由此秦文化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秦孝公支持商鞅以法家思想在秦国全面推行改革。第二,自秦孝公以后大规模引进东方六国的人才,对各国文化进行了有效吸收。商鞅变法的成功与东方六国人才的引进都为秦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从某种意义上讲,秦国能最终并吞六国而一统天下,就是此阶段文化大变革的直接产物。
春秋中期秦穆公一度使秦国跻身春秋五霸。但崤山之战后,秦国向东拓展的势头被晋国所阻挡。致使秦国与东方诸国的交流也日趋减少,使得秦国在战国初期兴起的改革浪潮中落后于其他诸侯国。史载“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诸侯卑秦,丑莫大焉。”[1]p202公变法而其势遂变。而东方文化之西渐,亦自孝公后而其迹益著。[3]p6通过力耕战、行县制、奖军功等一系列变法举措使得秦国实力大幅提升。所定各类律令均需严格执行,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只要违反律法都会受到惩治。史载“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后五月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1]p2231-2236由此可见,对律法的奉行已经深入到秦人的骨子里去了。商鞅变法通过法令强化的方式,使得秦国的主体制度完全建构在了法家思想的基础上,从而促使秦文化完成了新的革新,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秦文化主要特征的形成。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后,以后历代国君均大量重用前来投效的东方六国人才,出现了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的局面。这不仅使得秦国更加强盛,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原有秦文化对六国文化的吸收与整合。秦国能够重用这些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国缺乏严格的宗法制,因此在使用人才方面也就显示出了宗法观念淡薄的特点。由于长期与戎狄杂处且经常处于战争状态,为能使国家稳固存续,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不分嫡庶,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而在选用官吏方面也多不拘泥于宗法制,由此在秦国能形成有效的客卿出仕的局面也就不足为怪了。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魏人张仪出任丞相以后,秦国形成了以客出仕的。按照黄留珠先生对秦国客卿的统计,得到重用的主要有张仪、司马错、甘茂、魏冉、白起、蒙武、范雎、吕不韦、王翦、李斯等。[12]p19这些“客卿”不仅使秦国实力日渐强盛,而且他们的思想言论与具体活动也影响到了秦文化的形成。成书于前239年的《吕氏春秋》可谓是一部兼采诸家学派思想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到:“不韦固小人,而是书较诸子之言为醇正。大抵以儒家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典于孔子、曾子之言。其他如论音则引《乐记》,论铸剑则引《考工记》,虽不著篇名,而其文可案;所引庄、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2]p1009《吕氏春秋》著成于秦国统一天下的前夜,这也意味着秦文化也由原来的地域文化上升为统一之后的主流文化。秦文化以《吕氏春秋》的著成为标志完成了其与以齐鲁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的整合。
三、结语
在族群的迁徙过程中,本族原有的文化必定会受到外族文化的影响,并在不断地与外族文化进行交流碰撞之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秦人长期与羌、戎等游牧民族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使其文化特色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游牧特色。[13]p16以致东方诸国多将秦人与戎狄相等同。自秦穆公成就霸业而为秦国实力奠定基础后,秦国积极吸收宗周礼乐文化,同时能不受旧制的束缚而积极引进东方六国人才。六国文士西渐不仅为秦国的强盛以及完成统一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东方主体文化能够有效地融入到秦国并最终完成双方的整合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经两次文化整合之后,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秦文化。它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秦文化的形成也是不同文化相互传播与有效整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二、构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后勤实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为企业的文化来说,同我国时代精神的大环境是难以分割的,艰苦朴素,创新求实等时代精神都或多或少的对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产生着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实现企业员工个人价值同企业整体价值的高度契合,从而使得整个企业形成向心力,获得无尽的发展动力。
(二)有利于高校后勤实体企业经营服务理念的凝练
企业的经营服务理念是服务型企业文化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之一,其既是对于服务型企业发展的一种勾画,也是对于服务型企业具体经营方式的一种谋断,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补充和修正,从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最优选择。高校后勤实体脱胎于高校,其发展的环境和经营的对象都是高校,因而在其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对于其所生存的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更好地适应该高校后勤实体的生存环境,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有利于高校后勤实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今,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也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高校后勤实体不再会有过去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竞争下的优胜劣汰。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下,高校后勤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丰富自身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企业形象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四)有利于高校后勤实体的规范管理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员工个体进行适当和必要的关怀和呵护,从而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利益诉求、文化氛围、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主动的接纳和吸收,进而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越来越规范,内部环境越来越和谐。
(五)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后勤员工队伍
企业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情怀还体现在“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力抓好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才能激发起创造活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企业文化的内涵中,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对每个员工要尽可能的赋予其充分的发挥空间,使其可以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引导员工自觉转变工作的理念,从被动的接受工作,到主动的索取工作,从而使得员工更好的融入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念,提高企业整体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六)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实体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校园中的师生,因而其运营的过程中,也体现着一定的育人意义和价值。高校后勤实体通过其企业文化内在价值体现,对于整个校园群体进行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于校园整体文化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构建自身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前提
在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具体发展中,我们要把握住如下的几个问题:
1.后勤高层领导的引领作用
“企业领导的表率作用,对于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首先,后勤高层领导要在一定的高度上对高校后勤实体文化重视,具体表现为从领导层抓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不仅可以使高校后勤实体的相关发展战略得到最为有效的落实,而不至于遇到重重阻碍和困扰。其次,后勤高层领导重视,可以使高校后勤文化发展所需的资源获得有力的支持,使高校有限的物质资源得到最为优化的配置。最后,后勤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也能为后勤实体员工起到以身作则、模范作用的意义。
2.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企业精神的体现,而企业精神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则需要一定的载体予以实现,进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有形的影响和作用。这个转化过程中,后勤企业要通过种种手段和方式如网络、纸媒等媒介对自身企业文化展开推动,这都离不开资金和物质的支持。
3.要注意融合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以及校园文化
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离不开校园文化乃至于地方文化的温床。高校后勤实体文化,对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及校园文化的体现和反映是惊人的,这不仅体现在其经营理念的勾画中,还体现在其具体经营行为的方方面面。可以说,高校后勤实体文化脱胎于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及校园文化,并且保持着高度的共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后勤实体文化就等同于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或是校园文化,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升华,从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化形式。
4.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和累积性
高校后勤实体文化的产生和确立是一个对于多种元素集大成者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长久的,并不能在短期内予以速成。“高校后勤只有在管理与服务的不断实践中,逐步凝练和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服务理念、后勤精神和管理原则。”
(二)构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主要措施
1.以本校文化为核心,培育后勤实体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高校后勤实体文化的发展方向要求高校后勤实体的所有工作人员,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要恪守高校后勤实体的相关基本守则和价值追求,按照规定和准则谋求发展,这也是后勤企业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以内师大赛罕后勤为例,赛罕后勤集团秉承“三服务、三育人”的工作宗旨,提出了“三心工程”(即职工顺心、服务用心、师生舒心),稳步提高“三个质量”(即管理质量、服务质量、投资质量),努力创建“三个后勤”(即节约后勤、和谐后勤、高效后勤)的师大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引导,加强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采取培训、讲座等不同的方式,力争提升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整体素质,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进行形式多样的评比、竞赛活动,从多角度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进而实现后勤实体的“三服务(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三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
2.在学校制度文化框架下,完善后勤企业制度体系
在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会分为三个方面:人员、制度和文化。对人的管理,是管理模式中最为底层和初级的一种管理方式,其依据的是传统的经验。而对制度的管理,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提升后的一种管理方式,相对更为规范化。而对文化的管理,是管理模式的最高级的体现,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不断的获得进步和提升,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从人员管理到文化管理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必经之路。高校后勤实体文化制度指的是高校后勤实体在运营和服务的过程中所应当坚守的标准和规定,良好而完善的制度体系有助于高校后勤实体的健康发展。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后勤集团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公司法》等多部法律进行了借鉴和参照,同时吸取了国内外同行业中的先进经验,通过引进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建立了一套较为先进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后勤集团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创新后勤实体行为文化
后勤实体行为文化指的是后勤实体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其对于企业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整体后勤实体的发展和进步。后勤实体的社会化改革离不开对于校园文化的把握和发展。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赛罕后勤集团的发展过程中,紧紧依托于本校校园文化,借助内师大教育平台,对后勤的员工进行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职工队伍中的学历、受教育程度及知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素质和水平,同时丰富了企业员工队伍中的知识技能层面,使得后勤员工队伍成为包含着多种技能人才的高水平队伍,增强了企业的大局观和发展潜力。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后勤集团始终坚守以内师大校园文化为依托的文化理念,结合学校“盛乐大讲堂”、“团学讲坛”、“学术讲堂”、“理论讲坛”等校园讲坛品牌及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等,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学生公寓的“宿舍净化、美化、文化月”活动、餐饮中心的“优质服务月”活动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地丰富了内师大赛罕后勤的企业文化,提高了校园师生对于赛罕后勤集团的认知和了解。
4.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提升高校后勤实体的企业形象
高校后勤实体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师生员工创造和维护一个良好、优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并充分发挥环境陶冶人的作用。后勤实体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人文、建筑环境和企业形象标识等方面。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修养、情操和品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是一种改造人的精神、性格、气质和习惯的强大教育力量。从课间休息、室外阅读,到聚会交往、散步休息等,大部分生活都与户外的环境空间息息相关。后勤实体通过一些物质载体,清晰地进行了视觉表达,塑造了良好的后勤企业形象。以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后勤集团为例,赛罕后勤形成了统一的后勤标牌和员工服饰等;对各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等场所布置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创办了《校园生活导报》、赛罕后勤服务集团网页等媒体,宣传和营销后勤企业文化等。置身于内师大校园文化背景下的后勤实体企业文化,必然受其影响而带有内师大校园文化特色的深刻烙印。内师大后勤企业“三三工程”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内师大校训“献身、求实、团结、奋进”内涵在后勤企业的延伸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