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6-08 12:51: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职生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职生学习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47-03

一、我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的基础课学习现状,我们对会计、模具、酒店管理三个专业8个班439人做了一次关于学习状况的抽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基础评价、学习目标和动力来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及习惯、学习气氛与学习环境及对教育教学改进的建议等6个方面共30个问题。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每个问题由学生进行多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9份,由各班学习委员组织填写好后上交,回收问卷为439份,有效卷率为100%。其中,女生占70%,男生占30%。调查结果显示:

1. 对基础课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其中,9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60%以上的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只有2%的学生很感兴趣,其余31%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如表1和表2。

表1 学生学习能力自信心

表2 学生对各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大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识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如表3。

表3 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

从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来看:42%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化课可以提高文化水平;25%的学生认识到文化课在将来工作中的需要;6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考证必须的,也有益于将来就业;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基础课程是学校的要求,自己无可奈何,这部分比例达到了94%;只有7%的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目的。这说明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还不够明确,需要老师加以适当地引导,不管出于哪种动机,大部分学生仍会认真对待文化课。

3. 学生课堂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佳。除了学习目的和动机以外,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表4和表5。

表4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表5 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情况

表4和表5说明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欠佳,只有一半的学生集中听课,有高达72%的学生不回答问题,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欠缺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没有制订学习计划的意识和预习的习惯,基本不预习和偶尔预习的学生占了近80%,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提问,大部分学生课后没有进行复习和巩固,甚至一部分学生考前也不复习;遇到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不提问或者放弃。以上调查虽然还不能完全覆盖职业学校学生学业状况的所有方面,但可以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

二、反思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状况令人堪忧。不管何种类型的教育,都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社会因素。

(1)社会岗位职位的发展使得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在中职教育究竟是服务于人,还是服务于社会职业岗位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之中模糊了中等职对文化基础课的准确定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更高一级的教育,但是社会的岗位发展速度却大大低于教育层次的提升速度。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一致,使培养对象所能从事的工作岗位重复,导致社会从业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原有中职生的岗位逐渐被大学生所代替。

(2)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导致了对文化基础课的忽视。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这使人们错误地将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划上了等号,将目光都盯在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上,并把能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会技能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由于用人单位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应聘者的内在素质做出准确判断,因而招聘时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其他内在综合素质的考察。

(3)其他社会因素导致了生源素质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基础课学习。生源素质下降是基础课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办学门槛不断降低,造成了中职学校的恶性竞争。为了抢夺生源,每所学校的招生都是零门槛自愿就读。这样就难以保证生源的素质。同时,初中阶段基础教育随之也降低了要求,最终只会导致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另外,来自互联网及社会各类媒体的负面影响,使得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和嗜好,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

2.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坏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家庭是一个人生存、生活的基本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对其子女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现状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到教学。在存在问题的学生中去深究原因,大部分根源来自家长。家庭成员的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父母亲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文化基础课的认识。加之,如今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宝贝,溺爱、顺从和一味地迁就,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3. 学校教育因素。

(1)初中阶段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下降。社会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主要以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为主。为了追求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学校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有希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身上。有的学校甚至连编排座位等日常班级管理,都是按成绩编排。初中阶段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忽视使中职生源的基本素养大打折扣,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在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几乎是一句空话。

(2)职业学校为迁就学生基础而降低要求。进入职业学校后,由于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不牢,学校也逐步降低了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砍掉了基础课程,为专业技能课“让步”,期望能用好的专业技能弥补文化基础课程的缺陷。

(3)学校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一部分基础课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教育理念较落后。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方面,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知识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最直接因素,直接导致了基础课教学的失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只重视“教书”而忽略“育人”: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也不了解学生的需求,更不会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和教师感情上的淡漠导致教师不能客观、准确地去评价学生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并逐渐转变为无所谓的态度。

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状况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素质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严重不足,职业核心技能缺失。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许多毕业生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改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现状,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毕业生才能更受市场和企业的欢迎。因此,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关系到学生的潜能开发与终身发展,也是我校在教育改革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邵良忠.当前中专文化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1,(7).

篇2

1.学习兴趣不浓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普通话不是一门非学不可的学科。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能张口跟身边的人说话交流就可以了,用不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去学习和训练普通话。这种想法影响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阻碍了普通话教学的顺利进行及良好效果的取得。

2.应用的比例不高

据了解,中职学生之间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和交际的少之又少。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推普”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级各类学校都明确提出“在校园内的语言交流过程中都使用普通话”等具体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方言还是学生最主要的交流语言。许多学生认为“周围的人都不说,我一个人说普通话很别扭”。

3.普通话基础差

就我所工作的学校而言,有9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他们从步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普通话口语教育,因此有很多学生根本不会讲普通话。这类学生因为害怕别人笑话、讽刺,常常不肯开口说普通话。

二、提高中职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具体方法

1.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想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想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教师的普通话首先就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国家也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师普通话应达到二级甲等及其以上水平,普通话口语教师应达到一级乙等及其以上水平”的要求。但事实上,许多中职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达不到这个标准,甚至有些农村中职学校的部分语文教师连《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都没能考取。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语言教学极为不利。特别是在新课标后,更是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思想背道而驰。

其实,作为教师,要讲好普通话并不难,其关键在于“学”和“练”。首先要注意向书本学习,要加强进修,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读一些语音学、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等方面的书籍。其次要注意多听一些省级、国家级播音员的发音,并与自己的发音习惯相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生活中有许多人发音标准,语汇丰富,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学了相关知识,找出了自身的不足,就得刻苦练习,多读多说。相信,只要加强学习和练习,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艺术水准,必将会有更大的提高,必将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得以提高的基础上,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要从基础知识的教学入手。学习普通话,需要达到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的规范。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一定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用扎实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而不能盲目地、单纯地让学生跟着自己读。

普通话教学必须从字的读音抓起,应重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根据各地方言,总结产生误读、异读的声韵母并加以纠正,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的讲解。如平翘舌、前后鼻等。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课堂讲授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多鼓励、帮助、耐心教学生找准每个发音部位,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用复读机、电脑等工具跟读录音材料,并录下自己的朗读声音,进行对比,找出问题,改正错误。

在语音准确的基础之上,普通话教学还应该追求词汇的准确和语法的规范。由于自身学习基础的原因,许多中职学生与人说话时言辞含糊、表意不清、语序混乱,上课回答问题也常常用到自己相对来说更为熟悉的方言词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典型方言性质的词汇和语法现象。

3.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由于地域不同,发音不准的类型也不同。如,有些地区的学生说话时普遍没有翘舌音,经常将“老师”读成“老司”;有些地区的学生分不清鼻音和边音,将“农民”读成“龙民”;还有些地区的学生发不出前鼻音,将“云朵”读成“永朵”……针对这种情况,我按地域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分不清平翘舌音的重点练习平翘舌音,发不出前后鼻音的重点练习前后鼻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朗读入手,加强指导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说、练、讲了普通话,可谓一举多得。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愿意张口朗读,并加以指点,让他们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并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篇3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2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08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向或倾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适应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讲好起始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起始课教学的成败,将会对后续教学的好坏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起始课教学必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沪教版教材第一章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教者除跟学生明确化学的学习的方法与要求外,还应让学生知道化学在人口、粮食、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化学来自生活,最终目标服务于生活,教者可适当结合教材,做一些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魔棒生烟、雨落花现等实验,他们会因发生的变化而觉得新奇,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两根玻璃棒一靠近就冒烟,为什么用水一喷白纸上会出现红花,就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要很好的掌握这门学科的愿望。

2.精彩的新课导入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与乐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具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的情趣高涨,步入求知欲的兴奋状态,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激趣、选讲故事等,可根据内容特点适当运用。介绍二氧化碳性质时,可以介绍意大利的死狗洞的故事,人带着小狗过山洞时,小狗会昏倒,而人却安然无恙,人蹲下身体抱小狗时也会昏倒,通过这则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介绍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之间转化时,可以先介绍明朝爱国将领于谦及他的《石灰吟》,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又通过一首《石灰吟》对后续学习内容起着统领作用,从而使学生求知欲增强,进入兴奋状态。

3.采用生动有趣的实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兴奋中学习,除教者在课堂上多使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外,还应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如介绍二氧化碳性质时,一般我们都是收集一塑料瓶二氧化碳,然后向里面加一小部分水,盖上瓶塞,振荡,塑料瓶会变瘪,但若教者有心,使该实验更具趣味性,课堂气氛更活跃,我们可以将塑料瓶换成集气瓶,先收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盖上玻璃片,然后向里面加适量水振荡,将集气瓶倒转,因为二氧化碳被水吸收,导致瓶内压强变小,从而玻璃片不会掉下,而学生看到这种现象必然惊叹不已,心有所动,从而激发求知欲望,当然如果表演瓶吞鸡蛋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讨论,辩论等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生活常识及对已有知识的掌握,适时地故意抛给学生几个问题,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进而解答,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学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境:同学们,平时你们吃鱼时,有没有被鱼刺卡住过,此时同学们回答不一,那么被鱼刺卡住我们一般采取哪些方法?同学们众说纷纭,但答案原理一般为物理方法咽饭团等,或化学方法喝醋等,此时宜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首先对物理方法展开讨论,从而得知咽饭团会造成消化道受损,对身体无益,那么喝醋呢?联系到酸能跟碳酸钙反应,学生经过讨论后很容易得出结论。再如介绍第四章燃烧与灭火时,我们便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将高矮两支蜡烛同时点燃,然后罩上一只烧杯,最终哪支蜡烛先灭。问题刚一提出,学生们便会积极举手,发表看法,最后矛盾的焦点集中在高的蜡烛先灭还是低的先灭问题上,但由于学生考虑问题过于片面,都认为各自的理由很充分,在课堂上便会唇枪舌战,都希望能够压倒对方,成为真理的捍卫者,此时,老师不宜过早干预,应静观其变,因为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巩固与提升的过程,等他们提出各自理由后,自然有同学发现这两种说法均有一定道理,因为烧杯有大小,若烧杯小,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上升,导致上面的蜡烛先熄灭,若烧杯比较大,产生的二氧化碳冷却后下降,从而导致另一种结果的产生,最后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丰富学生的视觉,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例如显示化工生产的原理及流程,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最新化学科技的介绍与展示等,如在平时教学中能够利用好电教手段,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就可以达到由境入情,情境交融。在平时教学中我也经常利用视频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同学们去仔细观察,想象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然后对化学原理及方法加以归纳或总结。如在第二章介绍二氧化碳性质时,播放一段有关介绍溶洞的视频,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觉得化学真有趣。沪教版教材第三章介绍的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它将我们从宏观世界带到微观世界,而微观世界比较抽象,肉眼看不到,因此多媒体手段在这一章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水电解实验原理的展示,并通过该原理认识到:哪些微粒改变,哪些微粒不变,生成哪些微粒等。由点及面从而认识到化学反应的本质,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一目了然。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总之,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因此,通过以上种种方法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意识倾向,我们应加以恰当的引导和巩固,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巩固已有的学习兴趣使之具有持久性,本人认为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1.控制作业或试卷难度,及时反馈

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反馈的主要手段便是作业与试卷,尤其是作业,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完成,一定要控制好难度,学生上课时兴趣浓厚,做起作业得心应手,每天能拿到老师及时批改的几乎全对的作业,他们会异常兴奋,学习兴趣便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反之,学生上课时热情洋溢,但每次做到作业便一筹莫展,久而久之,这种兴趣便会渐渐的消退,教育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负效应。

2.做好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学得好并且学得轻松,但有的学生却学得吃力,这就需要老师走到学生中去,进行学法指导,提升自身的亲和力,因为不少同学往往是喜欢这位老师从而喜欢这门学科,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不同要求,使好同学吃的饱,差的同学吃得了,使他们均能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

3.以用促学,知识内化

学习知识的目的便是应用,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兴趣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巩固,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自行车生锈,怎样识别棉、羊毛与化纤等。

所以,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老师讲解是否精当,是否详实,而在于是否激发、唤醒、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及引领者,应精心创设好每节课的问题情境,良好的开始是这节课成功的一半,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彰显学生的个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化学更是奇妙无穷的,当千变万化的化学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呈现给学生时,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激动与兴奋,教学效果便会事半而功倍。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篇4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此后各高校陆续制订教学大纲并开课。这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有许多教学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就业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都提出考验的综合问题。因此,本课程虽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更为突出的是其综合性,涉及到大学生发展的各个层面。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理清有关的思路和问题,跳出这门课程本身所设定的范畴,站在一个应有的高度上,正确处理好几种根本性的关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课程的一个核心部分,本文主要针对这方面做一探讨。

一、适应就业形势与坚持理想兴趣的关系

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催生本门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只是课程开设的一个契机,不是课程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的,而是顺应市场的需求、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是学生在考虑就业时面临的一时问题,而是需要通过努力做出的合适的长远设计,这个长远设计将影响学生终身。这就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根本前提:规划的目标是以适应就业形势和市场需要为主,还是以坚持自身的理想兴趣为主?

在当前大学生的高考志愿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和趋势,就是从方便就业和争取更高收入的角度着眼,跟着市场热门走。统计显示,在清华大学2009年“录取的45名文理科高考状元中,有18人投到经济管理学院门下”[1]。这种现象部分地反映了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狭隘性和盲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社会职业评价的局限性,以及当代学子在严峻就业现实面前的不安与浮躁。在这里,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的最核心部分――理想兴趣,似乎被放在很不起眼的位置。这种以适应就业形势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会给大学生带来极为有害的影响。

第一,市场的冷热门往往会迅速转移,盲目追随市场热门最终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迷失自己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时期,文学、哲学都是广受欢迎的专业,北大哲学系曾经状元扎堆;90年代中后期法律、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炙手可烫;日后又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热门”专业。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如果盲目跟风,显然只能抓住热门的尾巴,最终无所适从、迷失自己。职业发展是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只有从自身的理想兴趣等角度着眼,从容理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领域。

第二,盲目的职业选择无法使人产生持久的兴趣和有效的成就。《中庸》开篇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反映出古人在教育问题上对人的自性本心的高度重视,论述精辟、见识卓越,其深远意义同样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事实上,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日后可能取得的成就,基本上和自身的兴趣成正比,因盲目跟风而从事的职业往往很难长久地、有效地坚持下去。从争取就业机会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个在校大学生从自身的理想兴趣出发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时,他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为之不断追求和进步,自身的实力也会不停地提高,成功就业的筹码自然会相应增多,机会将伴随而来。如果单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却往往因为时过境迁或因缺乏兴趣难以深入钻研并取得成就,最终会与就业的机会失之交臂,事与愿违。因此,当一个大一的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将严峻的就业形势等现实问题先放在一边,首先从自身的兴趣和理想着手进行。等到大四学年即将面临就业时,再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综合情况做出抉择。

第三,国外的经验表明,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以兴趣定职业。从职业生涯规划学说理论本身的起源和发展进程来看,其着眼点都是在理想兴趣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由学校承担的生涯辅导与职业教育是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的,这个时候自然不会分析所谓的市场热门或哪种职业收入更高,其着眼点完全是从个人兴趣方面进行分析。虽然这个时候儿童的职业兴趣还没有定型,但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达到职业生涯认知和探索的目的。到了大学阶段,学校会在上述基础上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充分利用相关的指导体系,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为职业化、专门化,其根本原则都是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引导。

单纯强调适应市场需求而轻视个体理想兴趣的现象和趋势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人们的追求和需要本身是多元的,片面强调收入等职业评价观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这方面,唐君毅曾经做过精辟论述:“在过去另一时代,西洋的希腊中世,海通以前的中国和印度,当时人所感到之政治经济的问题,其迫切程度,正未必如宗教、道德、艺术及其他人生问题之迫切。在未来时代,人亦可以不以政治经济之问题为最主要之问题”[2]。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评价观。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教学中,涉及到“知己”和“知彼”两个重要环节,并要求大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抉择和规划,其中的“知彼”即分析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介绍各行各业人才供需状况等。另外,如今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会部分地注意适应市场需求。这些与本文的上述观点并不矛盾。市场需求是现实的,不得不考虑,但市场需求同时也是多样的,作为个体,完全有机会、有空间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此,课程中必须注意强调和引导,以免引起学生的误会。更不可一味强调就业难,引起学生的紧张恐慌情绪,或者一味强调某个行业更热门等激发学生的功利心理。总之,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理想兴趣是多元的,所以人们的选择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作为年轻的单纯的在校大学生,更应该从容地、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和未来。

二、学习规划技能与提升品德能力的关系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特定的步骤和环节,无疑需要相当的专业技巧,例如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自我、进行专业的职业测评、完成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这些环节和与之相应的规划技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作为一门对学生的一生职业生涯方向有重要影响的课程,本门课决不能只局限于学习规划技能这个层面,决不能以为引导学生做出“符合标准的”规划书就完成任务了。其实这个层面仅仅只是最基本的部分,作为负责任的课程和老师,绝对不能忽视对人生职业发展具有根本影响的其他因素,其中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就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必须就这一问题做突出的强调和深入的引导,而不能把它们全部交给德育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尽管此类道理学生本来也比较熟悉,但在相关的课程中结合具体问题由任课教师加以强调,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前,在各大公司的企业文化中都会强调做事和做人两个方面,并且往往会把做人放在首位,如强调诚信、敬业等品德,同时看重知识背景和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从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年都有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但对企业来说,要招到他们需要的合适人才也非常难。难就难在毕业生的能力不适合他们的需要,部分学生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盲目浮躁,对职业环境和自我的认知不到位。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没有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提升品德和能力。如果没有品德和能力作为坚强后盾,一份规划做得再完美,也只是纸上的认识和目标,并不能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如果只是就事论事,把学生的主要注意力和精力用在规划设计上,片面强调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一步步地完成职业测评、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手续办理等,照着有关的职业生涯理论说一说,看起来热闹非凡,实质上却是舍本逐末,甚至会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法上的困境,以致学生学过课程之后,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选择和规划还是认识不清懵懵懂懂。如果不重视本身品德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即便通过一定的规划和面试技巧顺利就业,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生存和发展也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应该将这种思维和理念灌输给在校大学生,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把提升自身的品德和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样做也更能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影响力。

所以本门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简明却深刻的道理: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生一定要重视加强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保证。为此,在课程资料的选择上,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用人机制和企业文化中对品德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于原本就对现实就业紧张焦虑、心态浮躁的大学生来说,课程中及时恰当地引导和强调显得尤为重要。

三、强调实践教学与重视理论指导的关系

教育部的通知里明确要求本门课的“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这里特别强调了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和做到这一点呢?

提到本门课的实践教学,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些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宣讲会、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模拟招聘、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等。诚然,这些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上好本门课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是实践教学的实质内容和主要形式。而且,这些形式和环节对时间、空间、设备和人力等方面都有较多的要求,在本门课有限的学时和环境中,不可能容纳进太多的环节。对于本门课的实践教学,笔者认为要做以下理解和努力:

首先,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实践观,不必拘泥于甚至纠结于所谓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课程的内容,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而不是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对实践的理解往往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如马克思的实践观所明确指出的:“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在这个问题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课堂教学中的观点也值得参考:“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4]。因此,在本门课的课堂上,应该主要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指导性,对于实践教学,可以更多地通过启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认知等方面着手进行。同时,将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留给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实际操练。

其次,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理论上的指导、观念的澄清和意识的确立,往往带有根本性的意义。本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比知识的获得和掌握更为重要。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积极的规划意识,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找准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并重视品德修养和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不能把师生的主要精力用于热热闹闹地组织一些有关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授课时间和人力物力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要普遍地开展所谓的训练、模拟等活动,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为了确保本门课的实践性和实际效果,可以通过收集准备实际案例、市场的现实需要、有关的企业文化知识等方式实施实践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必要的准备环节,同时更是影响大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关键步骤。从本质上说,理想兴趣、品德修养、综合素质和观念转变是其最根本的内涵,对后期大学生活乃至职业生涯进行指引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理顺其中的关系,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切实发挥本门课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国.1/6高考状元扎堆清华经管的背后[N].中国青年报,2009-09-21.

[2]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6.

College Students?Career Planning Must Clear Some Basic Relation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