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8 12:51: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职生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47-03
一、我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的基础课学习现状,我们对会计、模具、酒店管理三个专业8个班439人做了一次关于学习状况的抽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基础评价、学习目标和动力来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及习惯、学习气氛与学习环境及对教育教学改进的建议等6个方面共30个问题。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每个问题由学生进行多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9份,由各班学习委员组织填写好后上交,回收问卷为439份,有效卷率为100%。其中,女生占70%,男生占30%。调查结果显示:
1. 对基础课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其中,9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60%以上的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只有2%的学生很感兴趣,其余31%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如表1和表2。
表1 学生学习能力自信心
表2 学生对各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大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识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如表3。
表3 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
从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来看:42%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化课可以提高文化水平;25%的学生认识到文化课在将来工作中的需要;6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考证必须的,也有益于将来就业;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基础课程是学校的要求,自己无可奈何,这部分比例达到了94%;只有7%的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目的。这说明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还不够明确,需要老师加以适当地引导,不管出于哪种动机,大部分学生仍会认真对待文化课。
3. 学生课堂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佳。除了学习目的和动机以外,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表4和表5。
表4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表5 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情况
表4和表5说明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欠佳,只有一半的学生集中听课,有高达72%的学生不回答问题,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欠缺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没有制订学习计划的意识和预习的习惯,基本不预习和偶尔预习的学生占了近80%,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提问,大部分学生课后没有进行复习和巩固,甚至一部分学生考前也不复习;遇到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不提问或者放弃。以上调查虽然还不能完全覆盖职业学校学生学业状况的所有方面,但可以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
二、反思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状况令人堪忧。不管何种类型的教育,都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社会因素。
(1)社会岗位职位的发展使得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在中职教育究竟是服务于人,还是服务于社会职业岗位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之中模糊了中等职对文化基础课的准确定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更高一级的教育,但是社会的岗位发展速度却大大低于教育层次的提升速度。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一致,使培养对象所能从事的工作岗位重复,导致社会从业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原有中职生的岗位逐渐被大学生所代替。
(2)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导致了对文化基础课的忽视。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这使人们错误地将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划上了等号,将目光都盯在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上,并把能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会技能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由于用人单位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应聘者的内在素质做出准确判断,因而招聘时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其他内在综合素质的考察。
(3)其他社会因素导致了生源素质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基础课学习。生源素质下降是基础课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办学门槛不断降低,造成了中职学校的恶性竞争。为了抢夺生源,每所学校的招生都是零门槛自愿就读。这样就难以保证生源的素质。同时,初中阶段基础教育随之也降低了要求,最终只会导致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另外,来自互联网及社会各类媒体的负面影响,使得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和嗜好,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
2.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坏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家庭是一个人生存、生活的基本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对其子女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现状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到教学。在存在问题的学生中去深究原因,大部分根源来自家长。家庭成员的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父母亲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文化基础课的认识。加之,如今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宝贝,溺爱、顺从和一味地迁就,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3. 学校教育因素。
(1)初中阶段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下降。社会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主要以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为主。为了追求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学校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有希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身上。有的学校甚至连编排座位等日常班级管理,都是按成绩编排。初中阶段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忽视使中职生源的基本素养大打折扣,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在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几乎是一句空话。
(2)职业学校为迁就学生基础而降低要求。进入职业学校后,由于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不牢,学校也逐步降低了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砍掉了基础课程,为专业技能课“让步”,期望能用好的专业技能弥补文化基础课程的缺陷。
(3)学校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一部分基础课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教育理念较落后。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方面,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知识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最直接因素,直接导致了基础课教学的失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只重视“教书”而忽略“育人”: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也不了解学生的需求,更不会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和教师感情上的淡漠导致教师不能客观、准确地去评价学生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并逐渐转变为无所谓的态度。
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状况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素质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严重不足,职业核心技能缺失。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许多毕业生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改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现状,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毕业生才能更受市场和企业的欢迎。因此,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关系到学生的潜能开发与终身发展,也是我校在教育改革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邵良忠.当前中专文化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1,(7).
1.学习兴趣不浓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普通话不是一门非学不可的学科。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能张口跟身边的人说话交流就可以了,用不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去学习和训练普通话。这种想法影响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阻碍了普通话教学的顺利进行及良好效果的取得。
2.应用的比例不高
据了解,中职学生之间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和交际的少之又少。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推普”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级各类学校都明确提出“在校园内的语言交流过程中都使用普通话”等具体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方言还是学生最主要的交流语言。许多学生认为“周围的人都不说,我一个人说普通话很别扭”。
3.普通话基础差
就我所工作的学校而言,有9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他们从步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普通话口语教育,因此有很多学生根本不会讲普通话。这类学生因为害怕别人笑话、讽刺,常常不肯开口说普通话。
二、提高中职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具体方法
1.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想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想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教师的普通话首先就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国家也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师普通话应达到二级甲等及其以上水平,普通话口语教师应达到一级乙等及其以上水平”的要求。但事实上,许多中职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达不到这个标准,甚至有些农村中职学校的部分语文教师连《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都没能考取。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语言教学极为不利。特别是在新课标后,更是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思想背道而驰。
其实,作为教师,要讲好普通话并不难,其关键在于“学”和“练”。首先要注意向书本学习,要加强进修,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读一些语音学、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等方面的书籍。其次要注意多听一些省级、国家级播音员的发音,并与自己的发音习惯相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生活中有许多人发音标准,语汇丰富,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学了相关知识,找出了自身的不足,就得刻苦练习,多读多说。相信,只要加强学习和练习,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艺术水准,必将会有更大的提高,必将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得以提高的基础上,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要从基础知识的教学入手。学习普通话,需要达到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的规范。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一定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用扎实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而不能盲目地、单纯地让学生跟着自己读。
普通话教学必须从字的读音抓起,应重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根据各地方言,总结产生误读、异读的声韵母并加以纠正,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的讲解。如平翘舌、前后鼻等。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课堂讲授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多鼓励、帮助、耐心教学生找准每个发音部位,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用复读机、电脑等工具跟读录音材料,并录下自己的朗读声音,进行对比,找出问题,改正错误。
在语音准确的基础之上,普通话教学还应该追求词汇的准确和语法的规范。由于自身学习基础的原因,许多中职学生与人说话时言辞含糊、表意不清、语序混乱,上课回答问题也常常用到自己相对来说更为熟悉的方言词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典型方言性质的词汇和语法现象。
3.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由于地域不同,发音不准的类型也不同。如,有些地区的学生说话时普遍没有翘舌音,经常将“老师”读成“老司”;有些地区的学生分不清鼻音和边音,将“农民”读成“龙民”;还有些地区的学生发不出前鼻音,将“云朵”读成“永朵”……针对这种情况,我按地域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分不清平翘舌音的重点练习平翘舌音,发不出前后鼻音的重点练习前后鼻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朗读入手,加强指导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说、练、讲了普通话,可谓一举多得。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愿意张口朗读,并加以指点,让他们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并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2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08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向或倾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适应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讲好起始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起始课教学的成败,将会对后续教学的好坏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起始课教学必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沪教版教材第一章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教者除跟学生明确化学的学习的方法与要求外,还应让学生知道化学在人口、粮食、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化学来自生活,最终目标服务于生活,教者可适当结合教材,做一些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魔棒生烟、雨落花现等实验,他们会因发生的变化而觉得新奇,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两根玻璃棒一靠近就冒烟,为什么用水一喷白纸上会出现红花,就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要很好的掌握这门学科的愿望。
2.精彩的新课导入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与乐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具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的情趣高涨,步入求知欲的兴奋状态,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激趣、选讲故事等,可根据内容特点适当运用。介绍二氧化碳性质时,可以介绍意大利的死狗洞的故事,人带着小狗过山洞时,小狗会昏倒,而人却安然无恙,人蹲下身体抱小狗时也会昏倒,通过这则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介绍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之间转化时,可以先介绍明朝爱国将领于谦及他的《石灰吟》,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又通过一首《石灰吟》对后续学习内容起着统领作用,从而使学生求知欲增强,进入兴奋状态。
3.采用生动有趣的实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兴奋中学习,除教者在课堂上多使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外,还应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如介绍二氧化碳性质时,一般我们都是收集一塑料瓶二氧化碳,然后向里面加一小部分水,盖上瓶塞,振荡,塑料瓶会变瘪,但若教者有心,使该实验更具趣味性,课堂气氛更活跃,我们可以将塑料瓶换成集气瓶,先收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盖上玻璃片,然后向里面加适量水振荡,将集气瓶倒转,因为二氧化碳被水吸收,导致瓶内压强变小,从而玻璃片不会掉下,而学生看到这种现象必然惊叹不已,心有所动,从而激发求知欲望,当然如果表演瓶吞鸡蛋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讨论,辩论等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生活常识及对已有知识的掌握,适时地故意抛给学生几个问题,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进而解答,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学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境:同学们,平时你们吃鱼时,有没有被鱼刺卡住过,此时同学们回答不一,那么被鱼刺卡住我们一般采取哪些方法?同学们众说纷纭,但答案原理一般为物理方法咽饭团等,或化学方法喝醋等,此时宜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首先对物理方法展开讨论,从而得知咽饭团会造成消化道受损,对身体无益,那么喝醋呢?联系到酸能跟碳酸钙反应,学生经过讨论后很容易得出结论。再如介绍第四章燃烧与灭火时,我们便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将高矮两支蜡烛同时点燃,然后罩上一只烧杯,最终哪支蜡烛先灭。问题刚一提出,学生们便会积极举手,发表看法,最后矛盾的焦点集中在高的蜡烛先灭还是低的先灭问题上,但由于学生考虑问题过于片面,都认为各自的理由很充分,在课堂上便会唇枪舌战,都希望能够压倒对方,成为真理的捍卫者,此时,老师不宜过早干预,应静观其变,因为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巩固与提升的过程,等他们提出各自理由后,自然有同学发现这两种说法均有一定道理,因为烧杯有大小,若烧杯小,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上升,导致上面的蜡烛先熄灭,若烧杯比较大,产生的二氧化碳冷却后下降,从而导致另一种结果的产生,最后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丰富学生的视觉,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例如显示化工生产的原理及流程,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最新化学科技的介绍与展示等,如在平时教学中能够利用好电教手段,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就可以达到由境入情,情境交融。在平时教学中我也经常利用视频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同学们去仔细观察,想象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然后对化学原理及方法加以归纳或总结。如在第二章介绍二氧化碳性质时,播放一段有关介绍溶洞的视频,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觉得化学真有趣。沪教版教材第三章介绍的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它将我们从宏观世界带到微观世界,而微观世界比较抽象,肉眼看不到,因此多媒体手段在这一章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水电解实验原理的展示,并通过该原理认识到:哪些微粒改变,哪些微粒不变,生成哪些微粒等。由点及面从而认识到化学反应的本质,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一目了然。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总之,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因此,通过以上种种方法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意识倾向,我们应加以恰当的引导和巩固,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巩固已有的学习兴趣使之具有持久性,本人认为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1.控制作业或试卷难度,及时反馈
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反馈的主要手段便是作业与试卷,尤其是作业,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完成,一定要控制好难度,学生上课时兴趣浓厚,做起作业得心应手,每天能拿到老师及时批改的几乎全对的作业,他们会异常兴奋,学习兴趣便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反之,学生上课时热情洋溢,但每次做到作业便一筹莫展,久而久之,这种兴趣便会渐渐的消退,教育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负效应。
2.做好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学得好并且学得轻松,但有的学生却学得吃力,这就需要老师走到学生中去,进行学法指导,提升自身的亲和力,因为不少同学往往是喜欢这位老师从而喜欢这门学科,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不同要求,使好同学吃的饱,差的同学吃得了,使他们均能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
3.以用促学,知识内化
学习知识的目的便是应用,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兴趣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巩固,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自行车生锈,怎样识别棉、羊毛与化纤等。
所以,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老师讲解是否精当,是否详实,而在于是否激发、唤醒、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及引领者,应精心创设好每节课的问题情境,良好的开始是这节课成功的一半,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彰显学生的个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化学更是奇妙无穷的,当千变万化的化学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呈现给学生时,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激动与兴奋,教学效果便会事半而功倍。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此后各高校陆续制订教学大纲并开课。这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有许多教学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就业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都提出考验的综合问题。因此,本课程虽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更为突出的是其综合性,涉及到大学生发展的各个层面。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理清有关的思路和问题,跳出这门课程本身所设定的范畴,站在一个应有的高度上,正确处理好几种根本性的关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课程的一个核心部分,本文主要针对这方面做一探讨。
一、适应就业形势与坚持理想兴趣的关系
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催生本门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只是课程开设的一个契机,不是课程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的,而是顺应市场的需求、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是学生在考虑就业时面临的一时问题,而是需要通过努力做出的合适的长远设计,这个长远设计将影响学生终身。这就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根本前提:规划的目标是以适应就业形势和市场需要为主,还是以坚持自身的理想兴趣为主?
在当前大学生的高考志愿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和趋势,就是从方便就业和争取更高收入的角度着眼,跟着市场热门走。统计显示,在清华大学2009年“录取的45名文理科高考状元中,有18人投到经济管理学院门下”[1]。这种现象部分地反映了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狭隘性和盲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社会职业评价的局限性,以及当代学子在严峻就业现实面前的不安与浮躁。在这里,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的最核心部分――理想兴趣,似乎被放在很不起眼的位置。这种以适应就业形势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会给大学生带来极为有害的影响。
第一,市场的冷热门往往会迅速转移,盲目追随市场热门最终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迷失自己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时期,文学、哲学都是广受欢迎的专业,北大哲学系曾经状元扎堆;90年代中后期法律、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炙手可烫;日后又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热门”专业。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如果盲目跟风,显然只能抓住热门的尾巴,最终无所适从、迷失自己。职业发展是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只有从自身的理想兴趣等角度着眼,从容理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领域。
第二,盲目的职业选择无法使人产生持久的兴趣和有效的成就。《中庸》开篇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反映出古人在教育问题上对人的自性本心的高度重视,论述精辟、见识卓越,其深远意义同样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事实上,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日后可能取得的成就,基本上和自身的兴趣成正比,因盲目跟风而从事的职业往往很难长久地、有效地坚持下去。从争取就业机会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个在校大学生从自身的理想兴趣出发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时,他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为之不断追求和进步,自身的实力也会不停地提高,成功就业的筹码自然会相应增多,机会将伴随而来。如果单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却往往因为时过境迁或因缺乏兴趣难以深入钻研并取得成就,最终会与就业的机会失之交臂,事与愿违。因此,当一个大一的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将严峻的就业形势等现实问题先放在一边,首先从自身的兴趣和理想着手进行。等到大四学年即将面临就业时,再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综合情况做出抉择。
第三,国外的经验表明,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以兴趣定职业。从职业生涯规划学说理论本身的起源和发展进程来看,其着眼点都是在理想兴趣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由学校承担的生涯辅导与职业教育是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的,这个时候自然不会分析所谓的市场热门或哪种职业收入更高,其着眼点完全是从个人兴趣方面进行分析。虽然这个时候儿童的职业兴趣还没有定型,但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达到职业生涯认知和探索的目的。到了大学阶段,学校会在上述基础上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充分利用相关的指导体系,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为职业化、专门化,其根本原则都是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引导。
单纯强调适应市场需求而轻视个体理想兴趣的现象和趋势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人们的追求和需要本身是多元的,片面强调收入等职业评价观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这方面,唐君毅曾经做过精辟论述:“在过去另一时代,西洋的希腊中世,海通以前的中国和印度,当时人所感到之政治经济的问题,其迫切程度,正未必如宗教、道德、艺术及其他人生问题之迫切。在未来时代,人亦可以不以政治经济之问题为最主要之问题”[2]。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评价观。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教学中,涉及到“知己”和“知彼”两个重要环节,并要求大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抉择和规划,其中的“知彼”即分析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介绍各行各业人才供需状况等。另外,如今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会部分地注意适应市场需求。这些与本文的上述观点并不矛盾。市场需求是现实的,不得不考虑,但市场需求同时也是多样的,作为个体,完全有机会、有空间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此,课程中必须注意强调和引导,以免引起学生的误会。更不可一味强调就业难,引起学生的紧张恐慌情绪,或者一味强调某个行业更热门等激发学生的功利心理。总之,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理想兴趣是多元的,所以人们的选择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作为年轻的单纯的在校大学生,更应该从容地、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和未来。
二、学习规划技能与提升品德能力的关系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特定的步骤和环节,无疑需要相当的专业技巧,例如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自我、进行专业的职业测评、完成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这些环节和与之相应的规划技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作为一门对学生的一生职业生涯方向有重要影响的课程,本门课决不能只局限于学习规划技能这个层面,决不能以为引导学生做出“符合标准的”规划书就完成任务了。其实这个层面仅仅只是最基本的部分,作为负责任的课程和老师,绝对不能忽视对人生职业发展具有根本影响的其他因素,其中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就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必须就这一问题做突出的强调和深入的引导,而不能把它们全部交给德育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尽管此类道理学生本来也比较熟悉,但在相关的课程中结合具体问题由任课教师加以强调,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前,在各大公司的企业文化中都会强调做事和做人两个方面,并且往往会把做人放在首位,如强调诚信、敬业等品德,同时看重知识背景和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从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年都有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但对企业来说,要招到他们需要的合适人才也非常难。难就难在毕业生的能力不适合他们的需要,部分学生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盲目浮躁,对职业环境和自我的认知不到位。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没有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提升品德和能力。如果没有品德和能力作为坚强后盾,一份规划做得再完美,也只是纸上的认识和目标,并不能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如果只是就事论事,把学生的主要注意力和精力用在规划设计上,片面强调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一步步地完成职业测评、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手续办理等,照着有关的职业生涯理论说一说,看起来热闹非凡,实质上却是舍本逐末,甚至会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法上的困境,以致学生学过课程之后,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选择和规划还是认识不清懵懵懂懂。如果不重视本身品德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即便通过一定的规划和面试技巧顺利就业,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生存和发展也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应该将这种思维和理念灌输给在校大学生,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把提升自身的品德和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样做也更能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影响力。
所以本门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简明却深刻的道理: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生一定要重视加强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保证。为此,在课程资料的选择上,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用人机制和企业文化中对品德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于原本就对现实就业紧张焦虑、心态浮躁的大学生来说,课程中及时恰当地引导和强调显得尤为重要。
三、强调实践教学与重视理论指导的关系
教育部的通知里明确要求本门课的“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这里特别强调了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和做到这一点呢?
提到本门课的实践教学,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些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宣讲会、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模拟招聘、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等。诚然,这些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上好本门课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是实践教学的实质内容和主要形式。而且,这些形式和环节对时间、空间、设备和人力等方面都有较多的要求,在本门课有限的学时和环境中,不可能容纳进太多的环节。对于本门课的实践教学,笔者认为要做以下理解和努力:
首先,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实践观,不必拘泥于甚至纠结于所谓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课程的内容,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而不是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对实践的理解往往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如马克思的实践观所明确指出的:“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在这个问题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课堂教学中的观点也值得参考:“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4]。因此,在本门课的课堂上,应该主要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指导性,对于实践教学,可以更多地通过启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认知等方面着手进行。同时,将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留给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实际操练。
其次,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理论上的指导、观念的澄清和意识的确立,往往带有根本性的意义。本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比知识的获得和掌握更为重要。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积极的规划意识,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找准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并重视品德修养和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不能把师生的主要精力用于热热闹闹地组织一些有关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授课时间和人力物力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要普遍地开展所谓的训练、模拟等活动,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为了确保本门课的实践性和实际效果,可以通过收集准备实际案例、市场的现实需要、有关的企业文化知识等方式实施实践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必要的准备环节,同时更是影响大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关键步骤。从本质上说,理想兴趣、品德修养、综合素质和观念转变是其最根本的内涵,对后期大学生活乃至职业生涯进行指引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理顺其中的关系,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切实发挥本门课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国.1/6高考状元扎堆清华经管的背后[N].中国青年报,2009-09-21.
[2]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6.
College Students?Career Planning Must Clear Some Basic Relations
作为中小学生也是一样,本人常常发现有不少中小学生,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悠哉闲哉,且一直热衷于电子游戏,或者电视,或者玩耍手机等等。那怕有时坐在那里做作业,也是一副丢三落四,心不在焉无法专注的神情。正常来说就那么一点作业,不需很多时间就可完成,可由于他们的这种神情及表现,往往也需要很长时间方能完成,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学习精神,也常常感到苦恼而产怨言,也因此经常在校受到被老师点名批评。
针对这个问题,通过我细心观察,以及与相关中小学生沟通交流。其实很多中小学生均表示自己也很无奈、很无助,他们也表示不想这样。中小学生之所以出现厌学情绪,往往不是他成绩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回到家后,每每不知如何着手学习,那怕有时作业很多,头脑也是一片空白。不少中小学生跟我说,每当他们看到一大堆作业时,常常会出现头脑一片空白和茫然。
中小学生为何会出现如此学习情况呢?经过我的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才导致了每天对着一大堆作业发呆,不知究竟从何开展学习?如何着手学习?多数情况下,正是因为没有学习计划,才产生迷茫空白,所以往往很多中小学生就把爱好和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而此最能让其解脱的就是电视、电子游戏、手机等等。
既然谈到学习计划,那学习计划真有那么重要?是!我告诉你吧,十分重要。
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
1、有了计划,就能让你能按部就班开展学习,从哪里开始着手学习,不会引起遗漏。
2、有了计划,就能使你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重要的一定要先完成。
3、有了计划,就能使你了解自己每天要完成多少作业任务?同时必须做到什么程度?
4、有了计划,就能让你更加得心应手做好作息,生活和娱乐相协调的合理性。
5、有了计划,肯定能有效提高和促进你个人的学习成绩,提高学习效率。
6、有了计划习惯,会让你养成有条理、有次序、有思想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品位的人。
7、有了计划,每天自己都十分清楚清晰每一天的学习该怎么开展,不乱不茫不空。
8、有了计划,会让你不会轻易浪费时间,虚度黄金年华,成为一个优秀合格的中小学生。
俗话说“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有如浪费生命一样贵重的东西。更严重地说,你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不要了,你这是一种十分可悲的人。
说到这里,重不重要,你自己看着办吧。
进行分析与定向,攻克薄弱环节
寒假毕竟不长,目标不宜太大、复习范围不宜太广。如果想真正有收获,一定不要贪多哟!适宜重点攻克薄弱学科、或某学科中的重点内容。重点夯实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为考试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制定寒假复习计划之前要科学、准确地自我解剖、自我分析这一学年的学习状态即考试成绩,包括平时系列测试、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因为期末考试的信度比较高。
自我分析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定位,二是定向。所谓定位,就是说期末考试后,全区有一个成绩统计,每个学生都可以知道自己总分的位置,你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心里要十分清楚,这基本反映了你的实力。所谓定向,就是说你的优势学科是什么?你的弱势学科是什么?薄弱环节在哪儿?优势学科的优势原因是什么?
具体建议:没有舍弃就没收获!基础薄弱考生要记住:弱就弱在基础上!所以寒假的学习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抓非智力因素、信心、目标、意志、毅力、方法、心态。要多练,特别是中低档试题,要看、要想更要练。
合理规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
放假后的第一件事,应该是整理出可利用的时间,做出时间安排表,以每一天为单位;接下来梳理自身学习情况,找出最需要提高或最想做的事,合理分配复习和预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假期学习计划。
每天有效学习时间最好保持在5-6个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规划一下,例如:早上2个半小时,中午2个半小时,晚上1个小时。学习时间最好固定在: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晚上19:30-21:30。习惯比聪明更重要!只要你按照计划来,每天坚持,你的成绩不会没有进步的!相信你的假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是几个小Tips,供大家参考:
1、早晨合理安排30分钟读一读英语
2、利用上午2节课的时间分别独立完成2科寒假作业
3、中午适当午休,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开夜车。
4、和上午一样,利用下午的时间做些寒假作业,但不可一下子贪多。要均衡、科学安排。
5、自由时间可以干一些喜欢的事情,但要控制在半小时的时间里。
6、晚饭之前是自由活动的时间,可以看电视等,但要看看新闻。
7、读一些好的小文章,写日记或是读后感,或是精彩的摘抄
8、制定学习计划,主要是以保证每科的学习时间为主。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作业,应赶快根据计划更换到其他的学习科目。千万不要总出现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局面。
9、晚上学习的最后一个小时为机动,目的是把白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完成的任务再找补一下。
10、每天至少进行三科的复习,文理分开,擅长/喜欢和厌恶的科目交叉进行。不要前赶或后补作业。完成作业不是目的,根据作业查缺补漏,或翻书再复习一下薄弱环节才是根本。
11、一定要预留出锻炼身体和休闲活动的时间。
12、若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死抠或置之不理,可以打电话请教一下老师或同学。
学习计划的出发点
1、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
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明确自己学习的特点、发展的方向,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发挥的最佳才能。
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订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目标不能定得太高或过低,要依据:(1)知识、能力的实际;(2)"缺欠"的实际;(3)时间的实际;(4)教学进度的实际,确定目标,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为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57-02
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提高熟练程度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新的问题。有效的复习方法不应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所学知识,也决非把原来的教学活动再重现一次。九年级中考复习,对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笔者作了如下一些探索。
1 明确目标,以“本”为本,强化基础
首先要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这是命题组的专家们中考命题的依据。通过研读《课标》,可以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地“超标”、“拔高”、“拓展”。复习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通读课本。临到中考,如果没有完整系统地看一遍课本,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没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复习等于没有复习。其实,中考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的,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阅读资料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考前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必要时还可自己写出阅读总结,回归课本,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载体学好,这是获得高分的必经之路。如,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除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其反映的是何种现象或事物的本质属性外,还要进一步与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按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辅之以必要的实例佐证。
2 注重复习方法,提升能力
复习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有效课堂,在复习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2.1调查摸底,有的放失地复习
通过基础知识检测、提问、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中存在的疑点、盲点,找到学生的症结所在,教师针对疑点、盲点复习,有效消除疑点,填补盲点。否则即使教师讲的津津有味,而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复习的内容无法掌握,更不会理解复习内容。
2.2建立网络,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
化学知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归纳起来,形成网络。一方面,学生把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另一方面,学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如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意义、写法;(2)化学式——意义、写法、计算等;(3)化学方程式——意义、书写步骤(配平)、注意事项、计算等。
2.3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创设情景
复习时教师要全方位地搜集多方面的信息,将化学知识的复习融入社会生活生产中,这样既能对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又能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这一目的,教师就应加强学习,扩大信息来源,关注与生活、生产、重大科研(如每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最新理论)上一届高考题目竞赛题目中的信息来丰富复习内容,在这些信息处理中要充分挖掘所给信息,用所掌握的知识去灵活运用解答,例Fe+CuSO4=FeSO4+Cu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反应,针对该反应,联想到金属及金属铜的冶炼,农药波尔多液的配制和盛装容器,金属活动性探究等方面引导学生加深认识,进行知识深化,达到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加碘食盐”、“加铁酱油”为例,既可以围绕元素的有关知识设计问题,又可围绕化学式的书写、意义及计算,还可从物质的分类、组成、性质、反应原理及检验等方面设计新的问题。
2.4重视问题设计,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好的问题设计利于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从而增强复习的有效性,首先问题应有较强的综合性,因为复习是初中化学整体知识的展示,是对现有知识的整合、运用。如:氧气、二氧化碳是身边化学物质的重要代表,设计问题时应从氧气、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变化、制取、用途等方面的差异,在巩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同时,深化对氧气,二氧化碳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界中的转化,认识碳循环和氧循环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例:“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如: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的有(填字母)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采用节能技术
D.利用太阳能、风能
(2)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CO2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很多,如:
A. 6CO2+6H2O光合作用 C6H12O6+6O2
B. CO2+3H2催化剂 CH3OH+H2O
C. CO2+CH4催化剂 CH3COOH
D. 2CO2+6H2催化剂 CH2=CH2+4H2O
以上反应中,最节能的是( ),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填字母)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 在新课标中强调学生学习品质的意义
新课标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看重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由于化学课程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实验课堂,在实验中探究性实验又居多。学生能否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探究能力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些品质将会伴随学生一生,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受益。教学过程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际能力及品质的培养,"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对于各类知识点及教学难题展开独立的分析,才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找到最终答案,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真正有收获。
二、 学生难以展开自主的化学学习的原因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学生进行探索性试验的能力。尤其是化学课程中有很多实验过程,很多知识及原理都是有赖于实验来验证说明的,还有很多知识是在探究性实验中被发现的。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能主动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性实验对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经常能看到学生探究性的精神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思辨能力及探究能力,对于很多问题及现象不愿意多思考,这是直接导致学生难以展开自主学习的主要原因。
例如,在做验证氯气的漂白作用的实验时,实验过程中我想让学生通过一组实验的对比,能够探究性的找出氯气具有漂白性的真正机理,于是,我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实验一、氯气通入石蕊试液中-实验现象:先变红后褪色。实验二、干燥的氯气中放入干燥的含石蕊的纸片-实验现象:不褪色。实验三、干燥的氯气通过用水润湿的含石蕊的红色纸片-实验现象:先变红后褪色。实验四、在氯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实验五、在盐酸中加入石蕊试液-实验现象:变红。经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及产生的现象,我让学生充分进行对照,探究性的找出相应结论。学生的反应远没有我期待的热烈,很多学生的想法仍然停留在是氯气能够漂白石蕊,对于漂白过程中的深层次机理缺乏认识。
三、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措施
1. 让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与日常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有关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讲乙酸乙酯时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做鱼时加点醋和酒我们可以闻到一股香味呢?可以让学生回家尝试一下。讲铝热反应时可以和学生讨论,铁轨在野外出现损坏时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是怎么焊接的呢?讲乙烯用途时可以举生活中实存的例子,刚买的香蕉皮是绿色的比较生,我们可以把香蕉和熟苹果密封在一个塑料袋中,几天香蕉就熟了,这是为什么呢。类似的这些问题还有很多,教学中可以先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维与探讨,然后再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分析教材内容并展开讨论,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很好的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注重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教学方式在化学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发表自己的观点,带领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究、寻找真理。不仅如此,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具备是学生能够形成自主学习品质的重要契机。
比如一次实验课,我要学生用希夫试剂、银氨溶液等试剂鉴别乙醇,乙醚两种无色溶液。按常规就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加入希夫试剂后溶液变红的为乙醛,另一种是加入银氨溶液加热有沉淀生成的是乙醛。但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又出现了两种方法:一个很喜欢物理的同学提出了第三种方法,就是用手握住试管,能沸腾的就是乙醚;一个平时对酒有所了解的学生提出了第四种方法,就是闻气味,因为乙醇有酒的香味。显然前三种方法着重运用了视觉空间智能与数学逻辑智能,而第四种着重运用了自然观察智能;四种不同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你很难说这几种智能孰优孰劣。想要让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锻炼与提升,这需要教师不能用单一的观点去确定教学目标,必须使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结语: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及学习品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仔细的观察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及对于问题的分析与探究能力,学生只有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才能够找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更好的展开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只有这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够得到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加强职校财会专业技能实训,是财会专业的基本要求。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必须随着经济体制与业务内容的变化进行不断更新。因此,为了适应将来的财务工作,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基本理论,更需要掌握各项会计专业技能实际操作方法。比如,填制各种会计凭证,登记各种会计账簿,以及编制各种会计报表,学生都必须掌握。多年的实践经验与大量调查结果表明:最受欢迎的财会毕业生主要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工作态度好,能吃苦耐劳;二是动手能力强,对各项核算业务处理既规范且又快又准。
2、加强职校财会专业技能实训,是提高财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在所难免,积极的竞争,有利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在竞争中发展,个人在竞争中进步!高校连年扩招,大专以上学历财会生剧增,我们职校应该看到自己不足之处,知己知彼,才能稳操胜券。知识经济象限是一些成功人士归纳出来的一个成功法则象限图,它告诉我们第一个秘密就是:使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永远是你的优势与优点,而决非弱点。正如来自中国宁波美丽的哈佛女孩――朱成一样,她也是用自己的优势――中国文化来征服哈佛的:她于2006年6月,举办了一个中国文化周,用中国文化感动了哈佛,以高票当选为拥有1.3万人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有“哈佛总统”之称的学生会总会主席。因此,我们职校需要扬长避短,对财会生的动手能力实行重点培养与加强,突显自己的优势――动手能力够强。我们不与别人比学历,要与别人比实(操)力。只有不断加强与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以此来增强自己的优势。由此可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加强职校财会专业技能的实训显得何等重要。
二、强化职校财会专业技能的对策
1、在授课计划中,财会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实训内容方面。(1)《基础会计》应多安排一些实验课,比喻会计凭证这一章要进行两次实验: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这一章安排三次实验:日记账登记、明细账登记和总账登记。会计报表这一章安排两次实验:利润表编制和简化的资产负债表编制。期末进行一周的综合模拟实习。(2)《财务会计》可以进行岗位实训:职校财会会计教材应着眼于现代大、中、小企业诸多岗位的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注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以“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为原则,教师参照各岗位的操作要求与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述有关专业理论,详细地讲解有关操作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目前招生难,学生基础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岗位实训还可以分层进行。比如,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对其进行多种岗位的实训,如出纳岗位、债权债务岗位、存货岗位、费用岗位、成本岗位、投资岗位、收入与利润岗位及报表岗位等,培养一批多面手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可只对其加强几个简单容易的岗位进行实训:如出纳岗位、债权债务岗位等,让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能如愿如期毕业上岗。因材施教,增强学生成才信心,提高就业率。
2、每年学校应多组织一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根据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校每年应该举行一些生动有趣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比如以猜谜等形式举行会计知识有奖竞赛;点钞斗快斗准竞赛;珠算能手竞赛;真假钞票、发票识别竞赛;填单记账斗快斗准竞赛等,并评出各项专业技能能手,颁发荣誉证书,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
3、逐步完善会计模拟实验(习)的硬件及软件,提高实验(习)教学效果。会计模拟实验(习)硬件即实验(习)设施,包括实验(习)室,设备与其他实习资料及用具;软件是各种实验(习)指导书,两者都是会计专业技能实训的必备条件。因此,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1)组织财会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与需要,编写适合职校学生使用的《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习)指导书》、《财务会计岗位实训指导书》,力求教学资源优化、统一、规范与共享,为加强会计专业技能实训创造必备的软件。(2)设置必需的实验(习)设施及用具。设立会计模拟实验(习)室,购置日常核算所需的各种会计资料及用具:会计凭证、账册,报表,试算平衡表;计算机,凭证资料装订机,回形针、胶水、铅笔、红色水笔、蓝黑水笔,练习钞等,为加强会计专业实训准备必需的硬件。(3)在教学计划中,尽量多地安排会计实验(习)课,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习)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278-01
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与那些在语言、文化、习俗、社会、信仰、宗教有着很大差异的人群进行交际。那么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指的是培养学生与英语国家人群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跨国际的交际能力对于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而言是一种必备的技能,更是社会时代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的需要。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 进行文化培训,更新教学理念
如果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培养,教师就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且针对自己薄弱的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扩充,也可以通过文化培训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意识到身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者,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更需要的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才是能够影响学生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先从自身做起,丰富自己跨文化交流的经验,从实际情况中感受跨文化交流的魅力,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掌握在进行交际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或者在交际过程中应该掌握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所以,如何做好自己,如何使自己能够以更加完备的姿态来进行接下来的英语教学才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任铡
2 重视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就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很难进行下去,所以在进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时,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最基本的自信心。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一大原因是由于兴趣不够,这就需要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这两点做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有着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这往往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部分,但是“讲与读”的方式经常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传授亲身经验的方式来告诉学生,这样一来便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欲望,更能够达到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功能。所以在进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用更加有趣鲜活的交际实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起学生进行交流表达的欲望。
3 仔细钻研教材,满足学生需求
如今的中职英语教材中的英语知识比较枯燥,单纯的语法知识非但起不到坚实学生英语基础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更加厌恶英语,并且要想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不断通过有冲击力的内容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语言以及文化魅力,来适应中职英语教学过程总能力培养的目的。仅仅依靠中职英语教材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气氛会变得死气沉沉,教师不仅会浪费教学课时还会使学生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
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将教材中一笔带过的,但对学生能力培养很有价值的知识点进行扩充,例如教材中有关“Art”一节,教师除过对必要的词汇进行讲解外,还可以借此向学生普及那些英语国家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这对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拓宽学生获取教材知识的途径,例如通过对外文书籍的阅读,英文广播或者英文报刊的传阅,通过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来增进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了解,这种学习方式无疑为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更加宽阔的途径。
4 课内课外结合,注重知识应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出来必要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实际演练,这才是交际能力的形成过程,以及财富累积的过程,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将教室课堂移动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能够大胆地与非本族语者进行交流,这种没有条件限制的自由环境,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这种交际环境下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自由交际的环境可能会出现许多交流上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寻找跨文化交际的规律以及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明白其实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从而对此产生信心。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需要教师的鼓励的,很多学生很可能掌握了一定的交际技巧以及丰富反而文化知识,但是由于很少有机会接受锻炼这就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胆量张口进行交流,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鼓励,并且为这些学生进行单独的情景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加的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以及交际技巧。
5 结语
所有的参与中职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在现在这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学生跨文化进行交流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能力的具备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更能够使学生获得很多就业以及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简单枯燥的英语教学没办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这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现代社会,尽量做到让每一位中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带向更宽阔的领域。
1.高中生学习计划执行力研究现状
1.1学习计划定义
学习计划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把需要学习的内容罗列起来。不同的时间完成不同的内容。在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制定的计划要覆盖所有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利用的时间要合理,不能安排的时间过短或者过长,无论过短还是过长都会影响计划的执行;第二,制定计划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提高计划的执行效率,发挥出学习计划的作用。
1.2执行力定义
执行力主要是指面对现有的资源,在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后保质保量的完成相关的任务,并且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种能力。客观的讲执行力主要包括9个能力:即执行力、计划力、服从计划的能力、组织创新的能力、执行后进行的评价、调整和问责的能力。
1.3高中生学习计划执行力现状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很多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拖延现象,而且很多学生也制定了相关的学习计划,但是对计划的执行力完全没有想象的那样,甚至很多学生半途而废,因此现阶段高中生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计划执行力,这样才能满足现阶段的学习要求,才能在不断的学习计划的执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2.影响高中生学习计划执行力的原因
通过对高中生的调查发现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计划的执行能力不足,下面简单的对3个因素进行阐述。
2.1学生的自身原因
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计划的重要性,甚至很多学生感觉学习计划没有任何效果,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计划的执行力不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生缺乏决策的目标,没有明确学习目标,这样才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有些学生还非常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从而放弃了计划的执行,这都是影响计划执行的自身能力。
2.2计划本身的因素
很多高中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并没有注意以上的几点,而是盲目的执行相关的学习计划,只是持一种应付的态度,这就是使得计划的执行很难进行。除此之外,学生制定的计划比较枯燥,基本上都是理论的学习,并没有穿插一些有趣的活动。这就导致学习计划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定计划时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这样学生就没有动力。
2.3客观环境因素
客观的环境因素也是影响高中学生计划执行力的主要原因,如果想不断的提高学习计划的执行能力就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不断的了解和剖析外界的环境,根据相关的规定和客观的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创造相关的条件,把握学生计划的执行标准,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计划的执行提供有力的时机。
3.解决措施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拥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授政治,把生活上的问题政治化,政治上的问题生活化,充分的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当下,无论是站在我国的教育制度还是政治教学本身的内在需要的角度,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状态,我们的课堂教学及教师本身的理念必须要接受改革,这就要求抓住以下几个点:紧扣政治教育的主题、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现实生活。
一、高中政治教学现状
(一)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对生活的实际体验
政治思想这门课程一直是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涉及。传统的政治教学总是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往往强调的是理论的观点灌输,所以让学生们学习起来很死板,很枯燥。尤其要到考试时,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工作量很大,也很费时间,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二)注重于验证教材理论观点的正确性
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的是结论而不是教学的过程。虽然我国的教学体制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教学课程也在不断地改革,但这种教学模式依然存在。随着不断的改革,现行的政治课教材也在不断的更新,大量地引进生活素材,用于验证教材理论观点的正确性,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解释理论,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但这方式还是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及交流的机会,没有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特长,以至不能引导学生个性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注重课堂上的形式,忽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对于目前的政治教学大多的还是机械式,单调的教授,课堂的互动也局限于浅层次,看似教师一呼百应,其实学生也只是被动参与、形式参与,教师实质上只是旁观者和单纯的组织者。表面上看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学习氛围很好,但这种课堂仅仅是停留于形式上的热闹,并没有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二、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起的是主导性作用,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需要、感情及价值观。
(二)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传统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高中政治教学必须树立全新的理念,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人特色,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教师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应该注重自身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有生活的体验与经历,逐渐的形成一种“生活化的政治教学”。以前总是强调教师、教材,往往比较片面,现在新形势下,要强调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以及教学环境四个方面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个人的特点,研究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自己的智慧充分的消化教材,并结合实际生活创造出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让自己的学生更喜爱更容易接受教学的内容。
(三)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实现生活化的必要保障,也是政治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①案例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的策划,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分析,并做正确的引导,旨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活动式的教学方式。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以活动的方式,给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操作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③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生活主题创设教学的情景。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是教育。”要善于将生活中和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创设成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通过该情景引出政治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发展和真实的生活经历中感悟到政治问题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认知、思想上的冲突,引导他们自己去感受、去辨别,让他们在体验中去理解,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郇改改.中学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建构研究[D].河南大学 2012
[2]杨荷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生成性教学实施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9(09)
[3]飞,马凤英.课堂之清泉 生活之大海——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9(04)
[4]张恩霞.论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8(Z1)